农贸市场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6:13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内涵;模式;对策;重庆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analyzestheconnotationandgoalofcoordinationofurbanandruralbusinessinChongqing,consideringitsgoalistorealizetheinteractionofurbanandruralbusinessbyincreasingallocationofresources,andputsforwardinnovationmodelofcoordinationofurbanandruralbusinessdevelopment:networkdevelopmentmodelofurbanandruralmarket,businessdevelopmentmodelofsmallcitiesandtowns,supplychainnetworkconnectionmodel,industryconnectionmodelandenterprisesdrivenmodel.theninaccordancewiththerealityofChongqing,theauthorexpoundsmethodsofpromotingcoordinationofurbanandruralbusiness.

Keywords:coordinationofurbanandruralbusiness;connotation;pattern;countermeasure;Chongqing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其核心是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其重点是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带动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进步。

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城乡商贸统筹是指城乡商贸发展的统一筹划、协调运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取向不是消除城乡市场差异,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一样化,而是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城乡双方优势,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城乡商贸统筹实质上是城乡商贸结构的新安排,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机制与制度,实现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联动运行,核心是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以城乡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

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探析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本身而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既是一种政策性选择和安排,又是体制的设计与运行。产业发展环境、制度与政策、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发展载体、产业发展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决定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城乡空间关系上看,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不是城市商贸和农村商贸的各自发展,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办法支持农村市场加快发展,而是加大城乡资源的双向交流和优化配置。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必须选择有利于城乡商贸融合、互动与互补的发展模式,单纯从城市商贸或单纯从农村商贸发展出发考虑问题都不符合城乡商贸统筹的本质要求。参照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本文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城乡市场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市场网络化是指城乡市场之间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以形成一定地域的城乡市场之间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市场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本模式强调城乡市场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城乡市场网络化布局,完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衔接,加强城乡间商贸产业联系程度,通过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多种关联。如将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扩充稳定优质的货源。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与城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建立联系,直接配送商品进城;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农村分市场,等等,通过城乡市场的网络化连接,解决工业品下乡、农民买难与卖难的双重问题。

(二)小城镇商业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节点。本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商业的发展,以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小城镇商业为节点,形成遍布全市的完整、分散的城镇商业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体系。小城镇商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三)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

供应链网络系统将分布于城乡间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依靠供应链连接纽带,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活动连为一体。

(四)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联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城乡产业间客观存在差异,加强商贸流通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充分发挥城乡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通过延伸城乡的贸工农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专业市场、工(农)业园区与物流联动发展等,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

(五)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

本模式以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为主导,带动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个体)商贸活动的开展,克服流通活动中“小而散、多而乱”、流通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效率低下、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状况。如“万村千乡”工程中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深入村社开办连锁超市、便利店,带动农村商业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种养加产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策——重庆之探索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城乡商贸共同发展

1.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消除妨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贸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发展。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

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延伸公共信息服务到基层;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同建共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商业中心与周围乡镇商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在商场、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上,统筹布局,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层级传递与支撑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商业协调发展的思想,重庆加快主城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商业中心建设。注重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做优主城特大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大型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群和会展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商业,提升都市区商贸流通产业能级与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做活中小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区县中心商圈建设与商业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商贸流通产业,尤其要加强中心镇乡镇商业发展,突出功能特色,以贸促工、以贸带农,增强对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效拓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商带三农”作用,以商品带农村、以商人代农民、以商业带农业,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1.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拟建设1000个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2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10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一大批运销大户,建立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2.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搭建“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3.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重点支持永川、潼南、荣昌等具有农产品产地优势、传统集散地优势的区县,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能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重点建设10家符合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4.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启动“农商对接”行动计划,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鼓励条件较好的连锁超市发展直接从产地采购农产品的进货模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5.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放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四)加快乡镇商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为农村腹地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业,创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空间的纽带和城乡资源要素传递流动的平台,在统筹城乡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蓄水池”。

(五)以产业联动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增加转移就业容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兴办市场、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渗透,通过入股、订单生产、自建等多种方式,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立产销联盟或产销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形成“市场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兴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良性经济循环模式。依托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以璧山西部鞋材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部最大的鞋材和鞋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璧山、铜梁鞋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充分发挥荣昌畜牧科技优势,以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为龙头,依托板桥工业园区打造畜牧优势产业链,带动畜牧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游、乡村游、风情游;积极鼓励都市圈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市内外“走出去”、“走下去”,开拓新市场。

(六)以“五双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1.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双建工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建设,搭建工副食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力争在3-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

2.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

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

3.大力推进“双十工程”

在重点培育建设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的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商社集团新世纪百货公司、粮油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选择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稳定市场供应,丰富“菜篮子”,助农增收。

4.大力推进“双带工程”

依靠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到农村建生产基地,办加工厂,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重庆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投资10亿元与北碚区政府在北碚静观、水土一带,合作开发1.1万亩的“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包括三个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嘉年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二是在水土建一个占地2000亩的西南农产品物流港,主要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超市、商场销售网络卖到全国;三是山地农业科学城,以山地农业技术试验和新型农产品开发为核心,使之成为重庆市及外地农科院所提供新品开发实验的基地。

5.大力推进“双转工程”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启动“农村商贸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训转化为商人,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商就业。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可蹴,必须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条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草根创业”平台。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后明,何春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市场建设[J].学术交流,2007(3):66-69.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3]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3-18.

[4]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商贸流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重庆县域商贸流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发展迅速

2008~2015年,重庆主城九区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达2830.69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247%(图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市场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重庆直辖以来,在各种市场扶持政策下,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主体、中小企业并存的多层次、宽领域、多种类的市场体系。各县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各种综合批发零售市场、专业服务与销售市场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为一体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市场共存的体系。各县商业网点占用面积不断扩大,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规模市场等迅猛发展,各类连锁店、、配送商家、流通营销组织、日用品和农资便利店等也扩展迅速。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由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为大型商场、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商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同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舍为基础的三级配送经营流通网络。

(三)商贸流通形象和商贸物流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各县贸易和物流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现代化的商场和市场在各县逐步建成,大量高档品牌入驻各县,城乡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各县均在加快建设有自我特色的商贸中心,以建成中央商圈,完善各广场、商业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市场。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县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也得到改善,各县之间商品交易数量得以提升,重庆县域商贸服务产业辐射能力呈上升趋势。

(四)市场主体和商贸服务业消费呈多元化发

展随着农民合作社和各类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各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在服务消费方面,各县的住宿、餐饮、保健、洗染、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日趋规范。近几年各县根据地方特色和名优产品举办的各类文化节、美食节、展销会等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县域商贸功能及社会服务水平得以提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拉近了生产者和购买者的距离,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生产者直接沟通,选购合适的产品,传统的经营方法和商品流转程序发生了变化。一是从商品流通来看,互联网销售颠覆传统产业模式,产业分工方式发生改变,产品流通程序也不同于传统流程,即从传统的厂家生产、、批发、储备到销售变为厂家直销、批发零售一体的销售方式,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商品流转成本,而且能够运用最优的方法将产品及时运输给购买者。第三方物流将成为这种模式下产品运输的主导。二是从信息数据的传送来看,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送不再是简单的传送、接收方式,而是变为双向的、互动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式,其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方式,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大量的商品信息,对不同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机会。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互联网商品销售中,县城和乡镇的销售增长速度比城市高18%;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移动端消费同比增速大于250%,销售同比增速大于300%,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传统商业的作用大大减弱。传统的大量批发、集中库存、门店经营的方法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流通要求,商品贸易由线下经营变成了线上经营,使传统的一对一交易服务变为同时与多个购买者的互动交易服务,传统商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电子商务对外贸业的影响

作为长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点,重庆形成了“三个三合一”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平台,重庆对外经济交往基地逐渐形成,为产品进出口创造了条件,而电子商务为增加外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电子商务由于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交易,使得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购买商品,因此,重庆各县的产品均可通过网络以较低的成本销往世界各地,增加了商品售出的可能性,改善了传统的经济运行形式,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配套服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营销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更多的是媒体广告、电话营销、人工传播、产品展览等营销模式,且更多的是中间商的营销,营销中间环节多,营销时空受到限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博客、视频、精准营销等营销模式,利用网络实施双向沟通,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使消费者在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服务,降低企业由于消费者需求差异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风险;同时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将营销区域扩大到全球,可以24小时进行营销,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时空限制。2.电子商务对管理的影响。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到最终的销售等各环节均需要耗费大量资本,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相关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且传递速度较慢,这将导致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传递层级较少,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另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将数字化融入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客户管理等企业管理中,并能根据有关技术进行市场分析,使企业做到“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电子商务对政府监管的影响。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国家运用各种政策让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自由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店逐渐增多,网络交易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政府需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网络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店商品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政府部门必须规范和监督网店出售商品的质量、物流运输质量,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使用。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相结合的趋势

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也随之增强,但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远离繁华地带,且销售网点少、业态单一,农民很难方便、快捷地买到物优价廉的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传统的网络销售方式不适宜农村,一是传统的网络销售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农村消费者很难接受;二是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重要的一环,必须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实现,使消费者方便地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三是在农村,消费者主要购买日常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在网络上很难买到,而且农村消费者不太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网络。因此,要使电子商务在县城、乡镇发展壮大,必须建立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通过与县内大规模的综合商场、超市实体零售店结合,开展网上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购物,使他们能快速便捷地购买到适合的商品,使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互补、相互渗透。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将逐渐壮大

阿里巴巴将投资100亿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原因就在于它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及预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电子商务能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减少销售费用,提高生产者的利润。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一是对规模大、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而言,可以采用以大型企业主导的B2B模式;二是以散户生产为主的普通农户,可以采用“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介企业网站,实施B2C模式;三是有经纪人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店展示和销售的,可以采用o2o的离线商务模式,能够进行网上线下的互动。

(三)线上、线下的融合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传统商业的补充形式,而且成为商业贸易的主导形式,但多数人不能完全接受全程虚拟化的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均有其不可取代性,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是有实体门面的企业,可以进行线上经营,网上企业也可建立实体体验店,使网络与实体经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本地电商化模式,主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了解,推出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改变传统商贸模式的同时,对商贸流通中的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各县商贸流通设施和各种业态都逐渐得到改善和发展,且适应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也逐步得到认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贸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商贸物流应适应这种发展,以促进各种贸易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糊了商品流通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的零库存形式和生产消费环节的无缝对接,对传统商贸物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商务给传统商贸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商机,能够推动传统商贸物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为商贸物流企业提供了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对商品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人员的浪费,也减少了货物在流通过程的浪费,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商贸物流,商贸物流是有效实施网络交易的保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将无法发展壮大,不能快捷、低成本地将产品运输给购买者。因此,在电子商务日益壮大的同时,现代商贸物流也要跟上步伐,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策略研究

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构建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有配送速度快、配送范围广的高水平的物流与之相适应。重庆县域商贸物流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各县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重庆各县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但相对于主城,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县域的商贸物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还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电子商务的宣传,促进商贸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庆各县扩大交易、进行虚拟买卖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商贸流通的发展。重庆应结合各县的产业实际和商贸物流现有体系,合理规划布局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商贸物流设施,使贸易网络与各县城建发展相协调;要通过各地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合各县的贸易平台,搭建淘宝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创建特色淘宝馆,建设具有各县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构建各县及各县之间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配送体系,推动各县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重庆各县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他们对网络交易和与之适应的商贸物流有关知识的了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商贸流通和网络贸易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扶持电商物流,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电商物流人才到基层工作;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训及岗位能力培训,提高有关人员整体素质。依托各大型网络平台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大会,对各县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指导,提升他们对电商的认知度,掀起大力发展乡镇电商的浓厚氛围。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才能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eB/oL].

[2]李卫红,杨文慧.重庆商贸物流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重庆经济,2010,(2).

[3]魏琳,魏丽,胡元秀.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的革新与影响[J].市场周刊,2013,(10).

[4]郭晶晶.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5).

[5]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

[6]韦淼.电子商务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7]周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4).

[8]陈丽华,马赛.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企业家信息,2014,(3).

[9]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3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建设情况

我县由于人口少,城市规模小,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成型的商品交易市场仅有3个,即:县农贸市场、县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

1、县农贸市场。建于2006年,占地1300平方米,经营面积1100平方米,年交易额约1000万元,主要经营:干鲜蔬菜、肉类、活禽、水产等,满足县城区居民生活需要。

2、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于2012年,占地6100平方米,经营面积3500平方米,市场内有:门面房60间,1100平方米的综合超市1个。目前,主要经营:农副土特产品、日用品、服装、电器等,形成一个综合市场。年交易额约4500万元。

3、农贸市场。建于2012年底,占地2700平方米,经营面积1800平方米,目前投入试营。主要经营:干鲜蔬菜、肉类、活禽、水产等。

(二)社区商业情况

我县只有一个商业社区,即袁家庄社区。

截止6月底社区总人口约(含流动人口)10000人,城市人均消费5000元/人、年;各类商业网点108个,从业人员233人;营业面积4122m2,营业收入2692万元(不含金融网点)。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我市商贸流通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其他城市相比还存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商业企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大企业数量少,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主要以个体、私营为主,规模效益体现不出来。要素市场发展缓慢,传统流通业仍占主体,新型业态、新型营销方式尚在起步阶段。二是在市场建设方面,除几个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外,几乎没有成型的商品交易市场,更谈不上统一核算、集中收银、配送。三是物流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专门的物流企业。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规划约束力低,市场的形成还停留在自发阶段。

三、建议

1、进一步完善已建市场。重点是城区商贸综合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首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各类市场经营秩序、交易环境和交易行为;其次,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交易市场商品品种,提升市场档次,充分发挥市场多功能作用。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城乡商贸协调度主成分分析对策

协调度是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表述,通过研究协调度可以很好揭示隐藏在系统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深层次的作用规律(张仲伍等,2010)。协调度这一指标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定量探讨城乡协调发展状况,众多学者结合自己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识从资源、经济、社会、人口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王富喜等,2009;高新才,2010;薛红霞,2010)。将协调度引入商贸发展,探索城乡商贸协调度演变在城乡统筹研究和城乡商贸发展研究中均尚属首次。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系统探讨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变化,定性和定量研究商贸资源在河北省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市场一体化,推动河北省城乡互动发展等创造条件。

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购买能力,从而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不断提升,增幅较大。2012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0543元;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81元。2003年~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表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平均涨幅为12.30%,农村平均涨幅为12.31%,城乡涨动幅度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城乡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4011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306369个,成交额4430.60亿元。大型商业市场由中心城市不断通过连锁方式向周围郊县转移。2012年,农村地区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27个,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9.5亿元。消费品市场十分繁荣活跃。2012年,河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001.4亿元,增长1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152.6亿元,增长14.7%。此外,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的“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等多种举措使得城乡市场规模,尤其是农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城乡商贸一体化的发展。

(三)商业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多元化

河北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市级、县级商业企业利用货源和管理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加盟等形式,建立分店、连锁店、批发点,通过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市场延伸,提升和带动农村市场管理水平和层次。目前,河北省已初步确定了武安等56个试点县(市)及河北好日子集团等98家试点企业。在商品交易手段上,目前在河北城乡已形成批零兼营,经销、代销、包销兼产销一体经营,市场内交易、市场外交易兼营,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兼营等方式。

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省经济年鉴(2004~2013)》、《河北省统计年鉴(2004~2013)》、《中国商业年鉴》以及河北省统计信息网、河北省商务厅信息网,此外还有大量数据分别来自河北省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政府及民间学者的研究分析报告、抽样调查数据、专题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乡商贸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主要原则(王君,2012),选取2003年~2012年反映河北省商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规模的数据资料建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城乡人口数量(X1,Y1)、消费品零售总额(X2,Y2)、居民人均纯收入(X3,Y3)、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4,Y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Y5)、电话用户数量(X6,Y6)、固定资产投资(X7,Y7)、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率(X8,Y8)、邮电处所个数(X9,Y9)、通车里程(X10,Y10)、商服就业人员(X11,Y11)等11个指标。依据上述指标分别建立城镇和乡村两个体系,用以确定城乡商贸协调度。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镇和乡村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对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程度进行测算。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评价体系中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张萍等,2006)。这种方法可剔除多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便于对城镇、乡村子系统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两个系统10年的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系统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k个因子作为主因子。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测算出前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ak1、ak2……akk,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代入以下公式,求得各主成分(或主因子)得分fk:

fk=ak1X1+ak2X2+ak3X3+……+akpXp(1)

式中ak1、ak2……akk表示第k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X1,X2……Xp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和各主成分得分运用以下公式计算系统综合分值Fi:

(2)

参考诸多系统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依据经济学中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构建系统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如下:

(3)

i为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指数。

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一)计算过程

依据上述研究方法,将搜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2003年~2012年城镇与乡村各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

从表1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前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它们分别以91.559%和88.986%的精度体现了原始指标体系。因此,针对城乡两个子系统,分别选取城镇人口数量(X1)、城镇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X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X3)、乡村人口数量(Y1)、乡村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Y2)、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3)作为两个系统的主成分。各指标的特征向量如表2所示。

将两个子系统中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标准化后的指标代入公式(1)中可得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中各主因子的得分fx和fy。以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作为系数,和主因子得分一起代入公式(2),即得到城镇商贸子系统和乡村商贸子系统的综合得分FX和FY(见表3)。依据计算出的综合分值绘制10年间的分值变化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显示出,城镇商贸和农村商贸综合分值在近十年内总的趋势均为上升,但从上升趋势上看,城镇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值基本随直线变动,而农村商贸子系统十年间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城镇商贸子系统各指标内部发展变化较农村更为协调。为了更加明确城乡商贸发展的协调状况,将测算出的城镇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与农村商贸子系统综合分值分别代入公式(3),测算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i(见表3)。依据表3中河北省2003年~2012年城乡商贸协调发展指数绘制城乡商贸协调指数变化图,如图2所示。

(二)协调度结果分析

协调度的变化区间一般为[-1.414,1.414],它的大小是由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决定的。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张晓东等,2001),根据协调度指数的变化,把协调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为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都大于0,表明两系统都在优化发展,呈现总体最优。二为调和类型,协调指数i在[0,1.414],且综合发展指数中有一个值小于等于0,表示该系统发展水平下降,由于协调指数还为正值,说明衰退系统短期内还可以接受,如果长期有可能阻碍系统发展。三为不协调类型,协调度指数在[-1.414,0],综合发展指数都小于0,或者有一个小于0,前者为严重不协调,整个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后者是由于一个系统衰退时间较长造成的。

综合上述划分原则,河北省城乡商贸在2003年~2005年间,协调指数为负数,城镇和乡村商贸综合发展指数均小于0,表明在这几年整体协调度不高,甚至出现一度失调的状况。2006年协调度指数>0,城镇综合分值

从统计数据上分析,2003年~2005年间,虽然河北省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在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居民收入的增长以较大形式转化为银行存款,未能得到充分释放,购买力在这几年间显著偏低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城乡商贸综合协调程度偏低。2006年伊始,围绕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河北省全面推进“农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对农村市场按“农家店”建设规范,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改善消费环境。在2006年一年间,河北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万家,有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得到商务部重点扶持。2007年以后,河北省城乡市场均衡发展态势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市场发展不断提速,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扩大,与城市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商贸协调发展。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期内,河北省城乡商贸协调度呈“S”型发展态势。受政策调整、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影响,河北省城乡商贸发展协调度在2003年~2005年间曾一度失调,2006年进入初步协调阶段,2007年以后基本进入协调发展阶段。

(二)具体对策

1.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具体做法如下: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建立农户贷款激励机制,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商贸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2.统筹城乡商贸规划,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商业网点是发展农村商贸业的基础设施,以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是发展河北省农村商贸业的前提。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可采取发展与城市商业对接乡村连锁商业网点(易开刚,2010),在坚持新型农家店建设标准不降低、经营管理不走样的同时,放开对新型农家店数量和布点的限制,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村小卖部通过改造成为新型农家店。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村消费环境质量和市场档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城乡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交通和航空港建设,加快区域内交通联络线、县及农村社区城乡公路网络建设,为物流、商流、信息流提速,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不仅方便城乡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有力地促进城乡居民融合,而且也为农村物流、商流、信息流顺畅流动提供交通通信网络。交通的现代化渠道保障,大大促进农产品流通。其他设施配套应将城乡作为整体,发展城乡统一的供水、排水、能源、通讯和环卫等基础设施网络,统一配套教育、卫生、文体、商贸、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适当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批商贸购物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区,专业商品市场,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区域性影响的新型商业中心,形成通畅的双向流通渠道。

4.将城市零售网络和批发网络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流通网络的整合。城乡零售网络体系的整合需要在“农村与城市零售网络共享消费品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同时,使“城市消费品与农村产品共享采购与配送系统,实现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积极倡导大型连锁超市、商场等到农村安家落户,将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引入农村商贸建设中(张玉双,2011)。城乡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引导城市批发企业通过发展自由连锁建立农村零售网络,通过消费品采购和配送系统将消费品送到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批发企业也可以通过采购和配送系统将优质农产品送到城市市场。通过城乡零售网络体系、批发市场体系的整合实现城乡市场互动融合协同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等.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2)

2.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6)

3.高新才,魏丽莉.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

4.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J],2010.24(8)

5.王君.长株潭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张萍,严以新.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港工技术,2006(12)

7.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5

一、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与商贸服务业发展

(一)要解决农民进城置业安家的资金筹集问题

当前,制度性摩擦矛盾制约了农民进城所需资本累积,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一方面,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相关措施可能加深农民对土地的留恋,阻碍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则要降低农民对土地依赖,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内的制度创新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例,对于中小城市区县扩容以及中心城镇建设,一方面要稳定承包权不变,保护承包权益期内土地经营收益,但可以考虑承包权到期不再延展的创新做法;另一方面为提高农民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应创新土地经营制度,通过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等,多方面扩大农民通过土地经营获取财产性收入,为进城筹集资金。

(二)要解决农民进城生活可持续问题

要有序、稳妥推进城镇化,除了要解决农民进城资金筹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进城农民的维持生计和生存保障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就业。伴随城镇化进程,就业形式也由正规就业为主转向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重格局。大多数商贸服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承载着城镇化进程中容纳就业的主渠道功能。而与商贸服务业就业相对应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低级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水平低、雇佣关系不稳定、劳动权益保障差等特点,是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模式。如何有效管理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提升进城农民岗位技能和素质,提高其创建小型企业并获取盈利能力上,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要解决农民进城消费摩擦问题

城镇化进程伴随农民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而正是这种身份转变,农村消费传统、消费习惯转型必然带来消费摩擦增多。消费摩擦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传统农村市场商品结构雷同、价低质次的消费认同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异取向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农村即期收入决定当期消费的消费习惯与城镇居民信用消费取向之间的矛盾。三是传统农村“自给+集市”消费模式与城镇居民社区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化解消费摩擦,培育城镇消费文化是摆在决策层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到目前为止,对商贸服务业在城镇化进程中机遇和作用仍没有在战略高度上形成统一认识。发展商贸服务业无论是解决进城农民就业,还是化解消费摩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对东中西部城镇化进程调研我们发现,东部地区本地新增就业产业分布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主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转换。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在蓄势迎接东部制造业转移高潮,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忽视城镇商贸服务业规划发展,此种倾向很有可能会形成东中西部新的发展鸿沟。

二、城镇化进程中商贸服务业发展机遇

(一)制造业中西部转移的国家战略将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商贸服务需求迅速膨胀。以物流业发展为例,我国工业企业中,由企业自营和供应商承担原材料物流比重分别为36%和46%;制成品物流中,由企业自营或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营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完全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占16.1%;商业企业中,物流由企业自营和供货方承担分别为76.5%和17.6%。随着制造业中西部转移的深入,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分离经营、物流业业务整合外包、物流业深度介入制造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将成为趋势。因此,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为契机发展专业物流,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热点地区或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集疏运一体化的专业物流平台成为制造业生产区域延伸的一项重要内容。再以生产设备循环消费为例,积极推进循环消费,以《二手设备流通技术规范通则》颁布实施为契机,研究建设区域性二手生产设备集散市场,建立健全二手设备分检、维修、再制造、交易、结算等功能,以满足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二)商贸服务业区域横向转移和地区纵向延伸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东中西部横向之间,城市与县城中心城镇纵向之间商贸服务业发展层次、经营水平、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相当多的县城和中心城镇中,许多商贸服务供给极度缺乏甚至是空白,正是这种差距为商贸服务业区域横向转移、地区纵向延伸提供了广阔空间。

遵照这种思路,鼓励东部商贸服务企业“西进”参与推进中西部地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服务企业在已有农家店建设基础上,加强在区县商品配送批发中心建设,鼓励中心城镇有实力批发商成为区域三级配送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倡导和推动订单农业模式,集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仓储、配送,商品及生产资料配送分拨、商品及生产资料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互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规模效应、示范效应。

拓展完善“早餐工程”,建设广覆盖、多渠道、保质量的中餐标准化供应体系。鼓励餐饮企业“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服务向县区及中心城镇辐射。鼓励餐饮企业完善产业链,向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型,鼓励有实力餐饮企业将经营向上游延伸,试点“农餐对接”工程,采取“农村专业合作社+餐饮企业+市场”及“农民+餐饮企业+市场”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餐饮企业进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

鼓励批发零售、餐饮、洗浴等具有连锁经营性质的商贸服务企业服务向地区纵向延伸。比如,据我们调研发现,目前在区县以及中心城镇中,房屋交易中通过熟人介绍发生交易占总成交量比重约为60%甚至更高,而房屋中介发展严重不足是根本原因。因此,鼓励全国大型房屋中介机构服务链条向中西部转移,以及鼓励地级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房屋中介采取连锁经营,将服务链条延伸至区县城镇。

(三)城镇居民社区开发和建设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继续推进“双进工程”

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9年12月,已建成735个社区标准化菜市场,确定了111家第四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在社区服务中要加快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集中改造一批环境整洁、布局合理、消费安全的社区菜市场;加快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区县房地产项目中只重房地产项目建设、轻交付后物业管理的做法,积极发展保洁、保安、物业等服务行业。

2、继续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在100个低级以上中心城市建设一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基础上,应尽快扩展到全国279个地级以上城市。应丰富家政服务网络内涵,将老人看护、孕妇看护、儿童看护等内容纳入家政服务网络。鼓励地级城市规模以上家政服务企业由服务中介向服务实体企业转变,并推动发展连锁经营,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区县及中心城镇。

3、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约有1.6亿,占总人口12%,2050年将达到4.38亿,占总人口约35%左右。城市化进程将改变传统由子女赡养的养老模式,将逐步被社会化养老模式所取代。而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中城市养老院缺口高达80%以上,而在中小城市、县城及中心城镇缺口更大。在鼓励社区赡养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开办敬老院、养老院、老人福利院等敬老养老机构。

4、完善家电维修售后服务和资源回收体系

加强整顿和规范中小城市和城镇中家电维修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家电服务维修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推进广泛分布于中小城市及县城的“个体游击队”改造,使之成为家电厂商的特约维修网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发展二手货商品交易市场。截止2009年12月,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已在12个试点城市建设1.3万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42个分拣加工中心,建设10个区域性集散市场。应进一步规范拆解企业经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电子备案系统。

5、培养新兴商贸服务行业

随着中小城市、县城及中心城镇经济不断增强,新兴商贸服务业需求快速增长,如汽车美容服务、汽车救援服务、汽车改装服务等。应积极培育引导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公共交通、养老、殡葬等消费热点和消费难点领域。

三、完善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加快完善商贸服务业规划、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9年11月,全国368个县级市中仅有129个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区县商贸服务业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于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尽快制定出相应的部门规章加以引导,如《汽车改装管理条例》,做好部门协调,对汽车改装做好分类管理,尤其是要把小汽车改装业看做创意产业加以发展。要改变“重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轻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观念,对农产品流通、二手商品市场、餐饮服务、生产资料流通、零售企业、洗浴、保健、物业管理、汽车服务、家政、养老、殡葬等领域行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就业等标准体系要加快研究出台。为加快标准建设步伐,标准体系建设应遵循以行业成熟企业标准为基本框架,由地方商务部门或行业协会加以完善,并作为推荐标准全国试行,待成熟后由商务部门以正式标准予以颁布的路径。

(二)深化中小城市及县城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据我们保守估计,每年由外出打工汇回县城的资金总额保守估计在1万亿左右,而这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建房,如何盘活县城存量金融是有效化解县城金融困境的有效出路。因此,发挥县城金融承上启下的存量作用,将县城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应是当前在推进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培育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建材下乡”为例,凡是农民新建住房,凭宅基地建房证明和购买建材发票,消费额满足一定条件即可申请补贴。但是相对于动辄十几万的房屋建设资本,农民自建住房资金压力相对较大才是抑制建材消费的关键。另外,由于对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抵押品限定的单一性,以及抵押品估价过低等,以及不愿接受农村居民提供的抵押品(如没有房产证的宅基地建房、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导致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障碍无法逾越。应考虑研究制定宅基地建设住宅享受城市居民的按揭贷款金融服务权利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果。继续用好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中小城市和城镇倾斜,重点用于信用销售和融资担保。

(三)促进商贸服务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探索推行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经营的电子注册制,开发规范的电子商务信息评级系统,采集电子商务的电子资金交易账户原始数据。为激励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经营积极进行电子注册,可以考虑部分免除电子商务税收的优惠措施,并相应提高电子注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深入研究物联网在商贸服务业的应用,加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重大专项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若干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工程进行试点。大力推动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手机支付体系建设试点等。

(四)转变商贸服务业管理机制,鼓励商贸服务企业现代经营模式,切实增强民营企业活力

健全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市场秩序,转变现行多种行业设立审批制管理制度,试点实行核准制,包括养老服务、殡葬服务、汽车救援服务等准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切实降低商贸服务企业经营负担,改善商贸服务企业经营环境。我们调研发现,餐饮服务业企业税费负担大约占企业营业额的8―10%左右。其中除5%营业税及25%企业所得税主要税种外,还包含了残疾人基金、防洪基金等各色各样的地方税费。另外,用水用电同价政策虽然呼吁多年,但地方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再有,银行卡手续费收费过高也是近来商贸服务业企业强烈反映的问题。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银行卡收费在超市行业是0.5%,百货业态是1%,在餐饮企业更高。应抓紧落实《关于做好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适时将用水用电同价政策推广使用全部商贸服务业。协商银联机构,择机出台《关于调整银行卡刷卡费用标准的方案》,切实降低央行卡刷卡手续费。鼓励商贸服务企业采取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模式。加强商贸服务业特许经营市场秩序和运营监管,继续做好下放跨区从事商贸服务业特许经营活动的企业备案工作,创新连锁经营税收征管方法,分类管理商贸服务业,将连锁经营自营店数量作为其从事特许经营的必要条件,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跨区域进行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

(五)大力整治消费“潜规则”,优化消费环境

大量存在的消费“潜规则”正日益成为消费市场“顽疾”。比如,汽车销售加价提车、买车搭售保险等;住宿餐饮业12点前退房制度、包房最低消费额、收取开瓶费等;家电销售不合理二次收费等。应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完善区县刷卡消费基础设施,增加刷卡消费终端数量,促进现代支付手段在城镇消费支付中的比重。逐步试点推广消费信贷、信用卡消费等信用消费模式在区县城镇中应用。

(六)积极开展商贸服务业从业资格,基本技能培训工作

组织编写商贸服务业相关职业技能规范及培训大纲,建立职业技能考核标准。鼓励创办商贸服务业培训机构,加大对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考核,促进由劳动力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七)研究将现有消费补贴政策惠及城市流动人口政策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6

一、产业现状

商贸流通业是连结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性产业,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县的商贸流通业从县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兴商贸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

(四)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连锁经营引领潮流。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连锁经营、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态逐步取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07年底止,全县已拥有生活、医药、农业等各类连锁经营企业8家、门店7个,有以步步高、上好嘉为代表的经营生活商品的连锁超市;有以亿客隆、太平洋为代表的服装连锁超市;有以正翔药业为代表的药品经营连锁超市;有以永利工贸公司为代表的为农业产前配套、产后服务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连锁超市,它们已成为我县连锁经营的领头雁。配送、、租赁、拍卖、典当等经营方式逐步普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正在兴起,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我县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进步。

二、存在问题

应当说,我县商贸流通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挥作用程度,与加快推进建设长株潭次中心城市的要求和我县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行业竞争能力低下,城乡市场发展失衡。一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由于经营风格和品种的雷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适应,经营状况严重滑坡,据经营者调查问卷统计:认为生意不好做的占60.53%,其中:步行街的经营者认为生意不好做的占到92.86%。从体制上看,跨行业、跨部门、跨乡镇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市场构成看,我县的市场多为日用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不足。二是与生产发展不适应。我县是农业大县,绝大部分产品需外销,但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适应不同商品特点的流通体系,形成卖难,或低价出售,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与人民生活发展不适应。近年来我县消费层次有所提高,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但由于县城聚积力不够,县境内缺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商品丰富、信誉高的大型综合市场,使很大一部分购买力流向株洲和长沙等地。四是农村市场开拓不足。农村消费环境、消费条件改善缓慢,农村购物难、购放心物更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五是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看,营销策略、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缓慢转变时期。电子商务处于起始阶段。不少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县内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经营范围大多局限于商业和饮服行业,且经营思维内向,管理模式,家族化小生产经营方式,小富即安,思想状况低迷保守。商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代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匮乏。

(四)政府引导扶持不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对商贸流通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亟待增强。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几乎是放任自流,不仅法规、规章等一些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与工农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支撑也形成明显反差。就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商贸流通业已经饱和,不用支持。与商贸流通业发达的一些现代化城市相比较,这种轻商贸流通业的观念已经十分落后,如深圳、杭州等发达地区每年都有扶持物流业和连锁业的资金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但在我县从来就没有过商贸流通业方面的引导资金。二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手续较为繁琐,统一纳税等问题尚未实现。执法中,个别单位、个别人员缺乏公平、公正、合理的理念。三乱现象在个别部门仍然存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这些都制约了我县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7

1关于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研究

业务模式[2]源于英文“Businessmodel”,该术语在中文中有多种翻译方法,例如商业模式、商务模式、经营模式、业务模式等,或者最简单的方法是称之为“模式”。本文采用了业务模式的翻译。翻译方法的不同,其实反映了对于业务模式的不同理解。以现在查阅和掌握的文献来看,即使在英文中都使用“Businessmodel”的人,对其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

1.1国外学者与机构对业务模式的研究

[3]Rappa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业务模式的定义,认为业务模式就是企业一种如何产生收益并且维持生存、发展而开展业务的方法。同时,Rappa认为,业务模式也是企业确定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赚取利润的一种做法。Rappa同时承认,在电子商务领域,关于业务模式的探讨还远远不够。afuah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就是一个公司利用互联网持续赚钱的能力。欧洲学者pualtimmerS认为,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详细描述:

l)首先是对一种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活动以及它们在整个商业运作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

2)其次是对不同商业活动参与者的潜在收益的描述;

3)明确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

4)在3)的基础上评价本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能力;

5)分析竞争态势,定义公司的竞争者及潜在竞争者;

6)制定竞争战略,并藉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allanafuah和ChsriotpheLtucci博士认为,商务模式具体体现了公司现在如何获利,以及在未来长时间内的计划。它可以归结概括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价值、规模、收入来源、定价、关联活动、整合运作、各种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环节和系统的“动力机制”。美国“网络就是组织”认为,业务模式包括:l)电子商店———作为买卖发生的场所,能够从传统的销售渠道中取得价值;2)信自、中介———是内容、信息、知识及经验的商,能够在特定电子商务领域增加价值;3)信用中介———可以在买卖双方之间建立信用;4)电子商务实施者———为其他电子商店或信自、中介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以使电子商务进行得更好;5)基础设施供应商———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的基础设施组织到一起的商业集合体。可见该组织是从电子商务中的组织形态及其作用来定义和划分业务模式的。

1.2国内学者对业务模式的研究

[4]关丁业务模式,中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现选取其中较有影响者加以介绍和讨论。荆林波所用的概念是“商业模式”。他认为,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从事某一领域经营的市场定位和赢利日标,以及为了满足目标顾客群体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整体的战略如合。荆林波列举了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几种定义,然后着重从B2B和B2C两个角度对业务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荆林波把B2B分成7种模式:l)目录模式;2)兼营模式,既可做B2B又可做B2C的模式:3)政府采购和公司采购模式;4)供应链模式;5)中介服务模式;6)少拍卖模式;7)交换模式。荆林波的一个理论贡献在于把业务模式分为2个变迁阶段:第1阶段为按照传统业态的延伸,主要是指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各种传统业态把业务延伸到网上;第2阶段为真正的电子商务阶段,按照门户网站B2C模式、B2B模式的轨迹发展。荆林波还认为,过去“烧钱”的模式逐步让位于“赚钱”的模式,让位于中国日前有待解决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银行中介服务、供应链服务、商务平台设计与开发,最后到eRp的整合。只有建设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只有对传统产业彻底改造,才能为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基础。1.3对上述研究观点的归纳和评价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对电子商务模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

l)基于价值链的分类[5]paultimmerS提出的分类体系是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也考虑到了商务模式创新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整合能力的大小。按照这种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链整合商、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和其他服务等11类。袁清龙、吴清烈在系统论和价值链整合的基础上,把电子商务分为10种业务模式:①网上黄页;②电子商店;③电子采购;④电子购物中心;⑤电子拍卖;⑥虚拟社区;⑦第二方交易市场;⑧价值链整合;⑨价值链服务提供商;⑩信息中介等。

2)混合分类mihcaelRappa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经纪商、广告商、信息中介商、销售商、制造商、社区服务提供商、内容订阅服务提供商、效用服务提供商、合作附属商务模式等九大类。其中经济商又可以分为买/卖配送、市场交易、商业贸易社区、购买者集合、经销商、虚拟商城、后中介商、拍卖经纪人、反向拍卖经纪商、分类广告、搜索等11种。广告商又可以分为个性化门户网站、专门化门户网站、注意力/刺激性营销、免费模式、廉价商店等5种。吕本富和张鹏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B2B、网上金融、网上销售、网上拍卖/买、网络软服务、网络硬服务、数字商品提供者、技术创新、内容服务、网络门户、网上社区、旁观者等12种。其中对B2B模式根据职能划分为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类型:网上金融模式根据金融领域又划分为网络证券、网络银行、网上保险、个人理财、风险资本等类型。3)基于B2B和B2C的分类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对B2B和B2C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6]。按照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将B2C模式分为电子经纪、电子直销、电子零售、远程教育、网上预定、网上发行、网上金融等7类。将B2B模式分为名录模式、B2B和B2C兼营模式、政府采购和公司采购、供应链模式、中介服务模式、拍卖模式、交换模式等7类。其中中介服务模式义可以细分为信息中介模式、Ca中介服务、网络服务模式、银行中介服务等4种。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7],是指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经贸活动中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在中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也出现了许多反应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特点的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

2.1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与电子商务的适应性

研究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作用和适应性。

1)农产品交易链及其流通环节多。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有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甚至多种成分的中间商存在。而电子商务能够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产品贸易效率更高。

2)农产品交易不规范。由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而电子商务中大量使用标准合同和文本,以及对交易的流程有明确的规定,以提高农产品贸易的规范性。3)农产品交易的对称性较差。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各自掌握的信息量不同,部分大企业所掌握的信息远比一般农户掌握的全面,使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而电子商务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将使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4)农产品交易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在整个农产品成本中,生产成本很低,但在各环节中都给农产品贸易增添很多成本,使初级生产者所能获得的利润很低。另外由于农产品价值重晕比低,造成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高,销售成本高而电子商务可用来减少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5)农产品交易量大。在大型批发和零售市场,农产品交易的数量大,次数多,每周甚至每天都必须交易。交易规模为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机会,而电子商务能给农产品贸易提供商流,物流等众多便利。

6)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另外,农产品的产销变化非常快,交易对象和主体经常置换,需要不断搜寻新的更合适的交易对象。通过电子商务以创造全国性的市场,以帮助农产品企业更好的掌握市场脉搏,抓住商机,及时反应价格的变化。7)农产品的季节性强。因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在运输、储存、销售中常易腐烂、发霉,极易造成损失,所以农产品在销代时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快速交易。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寻求供求信息,快速地完成信息搜寻、网上交易和配送安排。8)农产品的区域性分布。不同的农产品有其最适合生长的地带,故生产的地域性强,这造成农产品分布不均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创造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甚至同全球农贸市场接轨,以帮助农产品企业利用地域更好地抓住商机。

2.2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结合近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践,归纳出以下7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8]:1)目录模式,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网上黄页;2)信自、中介;3)虚拟社区;4)电子商店;5)电子采购;6)价值链整合;7)第三方交易市场。以上7种模式可以分为3类:第1类是初级模式,包括目录模式、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其共同点是不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而是为农产品网上实物交易提供服务。第2类是高级模式,包括电子商店模式、电子采购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其共同点是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第3类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不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解决或缓解了目前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网络适应性:价值链整合和第二方交易市场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交易环一节过多的问题;信息的畅通、透明能够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网上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二方交易市场4种模式中规范的交易流程、科学的交易方式能够减少传统交易中存在的交易不规范的顽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7种主要模式都具备信息的收集、功能,并且采用这些模式的企业为了聚集人气和提供完善的服务,都加强了信息的服务能力,使参与者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相关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中介模式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中收集信息的成本;电子商店、电子采购、价值链整合、第二方交易市场能分别不同程度减低交易成本;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通过有效的网络交易手段及和约交易,能够减少交易的波动幅度:同时,针对农产品交易量大、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根据中国现阶段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进行匹配分析[9]可以看出:

1)根据日前中国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目录、信息、中介、虚拟社区等以信自、服务为主的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目前这些模式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

2)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首先需要在网上展列所经营的产品,必然应用网上商店模式。一般来讲,农产品企业开展网上采购之前,都会建立自己的网上采购系统,在网上向自身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因此往往农产品企业也采用电子采购业务模式。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8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促进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一要转变发展理念,从做大、求规模、重形式向做强、求效益、重能力转变,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向眼光长远的长效机制转变,从偏重硬件设施建设、市场容量扩张向兼顾服务提升、质量改进、环境和谐、低碳高效、集约有序转变;二要转变发展策略,从只重视单方利益最大化博弈向寻求生产、研发、流通、服务多方共赢的战略合作商转变,从只重视流通企业的销售额、毛利率,向追求流通企业的盈利额、纯利率转变;三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手段,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向精细化的、重视资源优化程度、重视资源运用效率的发展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向注重依靠人力资本转变;四要转变流通模式和技术,从传统的落后的流通经营模式向现代的先进的流通经营模式转变,从零散采购、分散配送、非连锁化经营向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化经营转变,从重视引进国外流通技术向追求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转变;五要转变商品市场类型与定位,从注重有形市场、显性市场、传统市场、低附加值市场向注重无形市场、潜在市场、新兴市场、高附加值市场转变;六要转变流通产业结构布局,从流通网络疏密无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向流通网络体系完善、结构布局合理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构建保障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实现流通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跃,完善与健全流通业法律法规。为此,要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培养流通业人才,开展流通科技研发与推广,建立流通业征信体系,构建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

尽快建立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必须建立包括政策法规行政管理体系、国内流通体系、国际或地区流通体系及其支撑保障体系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要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外贸和内贸,商流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货币流都考虑进来,按照流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制定政策,改革现有的以工业或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综合发展和业态、模式创新,改革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融合发展,鼓励流通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建设城乡对接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消费品流通体系,包括钢材、矿石、粮食等在内的大宗商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体系,内外贸一体化的国际化流通体系。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财政、税收、土地保障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等。

以贯彻“国九条”为契机,促进物流业及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流业,是转变流通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国九条”是落实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要保证。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扩大税收试点,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清理并降低过路过桥费,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提供便利,切实治理“乱罚款”,制定大件运输管理办法,实事求是解决车辆运输难题,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与此同时,要以商业与物流业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构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产业组织中心,发展“商贸物流城市”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使城市获得服务于区域的集群化产业发展能力,创新商贸流通产业的扩张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应整体推进,系统建设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改革创新商贸物流管理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扶持服务创新与技术进步,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关键项目建设,完善发展政策与措施。

多管齐下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第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合作组织+农户”的渠道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度;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以物流为中心整合流通渠道,建立物流基地,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交易类平台。第二,要充分发挥不同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继续发挥集贸市场的便利功能,大力发挥批发市场的集散、配送、库存调整等功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导向、风险转移和资源配置功能。第三,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冷链系统,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第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机构和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网络,以及有效的农村信息市场监控机制。第五,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第六,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尽快出台《农产品公平交易法》等相关法律。第七,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第八,强化参与者、监管者的品牌意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流通理论、流通制度、流通组织、流通模式、流通技术、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流通理论创新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商品理论创新、产业理论创新、流通产业结构理论创新、流通劳动理论创新、渠道和环境理论创新、流通产业体系理论创新、流通分析方法创新。在流通制度创新方面,要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改进和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为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在流通组织创新方面,要构建现代化流通平台与高效率流通网络,谋求使流通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定实力的流通实体。在流通模式创新方面,要鼓励大型电子商务运营商创新海外营销模式,扩大跨国交易平台的辐射范围,并在业态创新、物流革新、价值链拓展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流通技术创新方面,要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电子商务从网络销售平台向提供技术、支付、物流和营销支持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转变,努力建设符合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具有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要坚持流通需求导向,制定流通人才培养政策,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9

试点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制度体制创新为支撑,旨在为我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和经验。试点主要围绕探索建立创新驱动的流通发展机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流通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健全统一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等四大任务展开。试点城市选取比较周全、代表性强,既有东部城市,也有中部和西部城市;既有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也有黄石、义乌这样的小城市。9城市试点内容以四大任务为核心,但又结合本地优势和基础,突出特色,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上海市建设开放创新的流通体系

上海是长三角核心,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海市内贸流通试点主要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发挥上海自贸区改革溢出效应,建设开放创新的流通发展体系。依托上海市场优势,建立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市场建设。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推动传统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向商品、要素和服务更加融合的商品市场“升级版”。引导商业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品牌、渠道等资源整合,开展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探索多渠道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新格局。

南京市重在流通模式创新

南京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主要在商业流通、农村流通、跨境电商以及社区商业等流通模式创新上实现突破。推动有条件的商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以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配送一体化业务。积极探索和实践“集货、集商、服务”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新模式,提高跨境电商运行效率。以“宜居幸福圈”为目标,打造集一站式消费、外联消费、政务代办等为主要内容的居民消费服务综合平台。

广州市推进流通行业组织改革

广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风生水起。这次内贸流通试点强调在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探索行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竞争性分配机制。理清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大力推进行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实现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财务、办公场所等方面的真正“脱钩”。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台行业组织内部治理引导及章程示范文本,全面提升行业组织内部治理质量。

成都市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

成都市是唯一一个入选试点的西部城市,是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有望在这次试点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双向互动和融合,统筹城乡商业网点规划,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动城乡间商品、资源和服务的顺畅流通。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生活消费品流通、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信息服务等四大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实现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顺畅流通、流通企业与农户和谐共生,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统一开放。

厦门市探索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机制

厦门市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聚焦内贸流通治理体制改革,尤其突出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规划,鼓励类流通设施目录。对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多渠道建立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城区人口数量和市场规模,重点在已规划的物流园区内建设城市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强化资源整合,贯通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节点、分拨与城市配送方式之间的衔接。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实行市场化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制。

青岛市开展商贸流通地方立法

青岛市重点围绕商贸流通行业法制建设等突出问题,从影响商贸流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入手,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流通发展的瓶颈约束,加强商贸法规建设。自2013年开始,青岛市就着力开展商贸流通地方立法,推进《青岛市商品流通条例(草案)》立法进程,制定实施商贸流通特种行业管理、行业诚信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等行业政策法规,构建商贸流通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框架。

郑州市打造中小商贸流通

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郑州市地处中原,省会城市、中西部城市、内陆城市标签鲜明,2012年入选商务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在这次内贸流通改革综合试点中,郑州将继续提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全国的典范。完善服务体系功能,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服务、科技应用等全方位、公益。培育服务平台品牌,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体系管理运营,形成高效的服务机制。打造智慧型服务载体,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推进一站式服务和云服务。整合资源,形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

黄石市突出部门和产业协同联动

黄石市抢抓国家黄金水道建设、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重点突出部门协同和产业联动机制建设。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发挥市商委统筹全市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和部门联动的职能优势,以综合开发为重点、融合发展为模式,建立商务、旅游、文化联动发展的“大融合”机制,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项目建设一体化、城乡联动一体化、策划营销一体化,突破传统分工和部门界限,合理规划布局和定位,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商旅文”一体产业链。

义乌市构建内外贸一体化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篇10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进而实现产销对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实现其价值。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在2014年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有超过8%的粮食、20%的蔬菜被损耗,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低效率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还间接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当前,国内很多学者围绕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陈薇等(2012)指出现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里,生产者的利润仅占两成,而经销商的利润高达80%。作为农业生产者,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获得的效益极低,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孙侠等(2008)在研究中对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三者所获得的单位农产品利润进行了排序,认为零售商>批发商>农户。而前几年所出现的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多为批发商的炒作行为所导致,农户真正获得的利润极为有限。由此可见,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圣军,2010)。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展开分析,随后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途径。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成本分析

农产品贸易流通市场十分复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节点、多个主体,通常包括生产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杨伶俐,2014)。以下就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分析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过程涉及多个流通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生产者消费者。即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直接转移到消费者处,未经中间任何主体,这也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流通模式(汪旭晖等,2014)。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环节短、涉及流通主体简单。然而生产者(农户)多生活于偏远村镇,交通不便且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渠道;同时,单个消费者需求量小且居住分散。这些都导致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即农产品由生产者(农户)经中间商到零售商再转移到消费者处。这一流通模式下,作为零售商往往需要与多个分散的生产者(农户)交易,不仅进货效率低,还增加了交易成本与采购成本,不利于经营。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即生产者(农户)将农产品统一出售到批发市场,零售商根据需求采购物资,最终出售给消费者。这一模式中批发市场处于农产品的核心环节,解决了上一模式中零售商交易次数多、成本大的问题,是目前大多零售商所采用的模式。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决定了这一流通模式的重要性(周峻岗等,2015)。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2)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由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所占比重达到七成以上,且未来还将持续升高。除此之外,还有经由制造商环节的流通模式,即农产品经加工后到达零售商处,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分析

我国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中间往往会经批发商、零售商两个环节,其中包括的成本主要有配送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等(李华豪,2014)。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4)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过程中运输成本就高达54.9%。进一步对流通环节的运输成本加以分析。抬高运输成本的首要因素就是燃油费用,尽管自我国加入wto后,成品油价格跟国际油价接轨,期间有涨有跌。但我国农产品运输设备耗油量很大,作为中间商只能将费用摊分给消费者(华振,2014)。其次,路桥费以及不知名目的费用也成为增加运输成本的因素之一。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新鲜与否决定着其价值,换句话说,在运输环节,时间的附加值是非常高的。因此,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只能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路桥费。再次,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持续高涨的主观因素就是运输技术落后。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中,普遍为个体、小户经营模式,这也是由零售商零散分布方式所决定的。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统计,国内从事农产品公路运输车辆中,七成以上为敞篷卡车;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量仅占农产品的25%,铁路冷藏运输量占农产品总量的55%。从国内农产品流通硬件上看,专用冷藏库、保鲜库等设施缺乏,交通布局无法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从软件上看,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不完善,农户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最后,在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损失率居高不下,也造成了流通成本的上升。2014年农业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是控制在5%以内。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存在着流通成本高、损耗率高的特点。

三、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过高,其中果蔬等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更是高达六成。由此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并不完善,以下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

“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经过渠道过长,在中间环节层层加码,从而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两头受害的局面。一方面,农户经过辛勤劳作,承担天灾人害风险,最终卖不到好价钱。长期以往,农户收益菲薄,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粮食、果蔬等农产品经中间环节数次加价,最终高得离谱。在这一模式下,批发市场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将农产品流通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转嫁于农户与消费者,从而成为利益的最大获取者。如运费、装卸费、仓储费等都加入了单位农产品成本中,导致农产品净成本增加,消费者苦不堪言,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却没有获得最大利益。

(二)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分散

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多为个体、小户、微型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信息网络滞后等特点。特别是个体和小户,经营稳定性不强,往往缺乏统一规划。由此,其农产品的进化渠道唯有通过批发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数量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将是其谈判的力量。通常,大的买家或是大的卖家势必会占据谈判主体地位,从而能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而农户因其过于分散且交易数量有限,也造成其议价的话语权不高。所以,如果能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村合作社,形成组织化的主体,对提升其议价话语权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目前我国农户还没有形成组织观念,通常自产自销,市场信息来源有限,基本无法获得议价优势,完全由批发商主导。

(三)流通技术落后导致鲜活农产品损耗率高

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点,决定其在流通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除粮食以外的大多农产品,都对其新鲜有更高的要求,如水果、蔬菜等。一旦丧失了新鲜这一特质,价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出售。这就要求农产品的运输效率要高,而且交通运输工具要具有保鲜、冷藏等性能。然而,当前我国流通技术还很落后,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产品根本无法保证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导致农产品损耗量巨大。如表1所示,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的损失率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据相比较,达5-6倍之高。以美国为例,其建立了一条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到零售的冷链,从而使鲜活农产品一直处于冷藏状态,从而将流通环节的损耗率保持在1%-2%。另外,我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成为农产品损耗巨大的因素之一。一些地区交通不便,农户无力组织运输,而批发商就近收购,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户有好的收成却无法创造效益。大量的农产品在地里就腐败变质,根本无法进入到流通环节。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不对称是摆在我国农业生产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落后,由此也造成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增大了生产的盲目性。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农产品产销脱节,如2014年全国多地西瓜滞销,甚至大量的西瓜最终腐烂在地里,造成农户损失巨大。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户获得市场信息困难,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找到销售途径,而政府部门也没有大力扶持与帮助;二是大量西瓜同时上市,市场供大于求;三是农户对市场需求信息关注少,品种、技术的更新都跟不上市场节奏,依旧沿用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者长期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获得的利益也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年景因产销锐节造成亏损,这也引起了商务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当前,农产品的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仍旧在酝酿之中,并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渠道较长,造成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高,且还存在着市场信息程度低、流通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已势在必行。本文据此提出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以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速制度层面建设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着民生的经济命脉,而促进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有序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与制度支持。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虽然已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但层级较低,适应不了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宏观环境。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又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能反映与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发展。

(二)升级流通层面体系

1.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前文所分析,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的重要中介,占据着核心地位,能够将“小规模、大群体”的农户与零售商联结起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并不完善,未来需从三途径进行升级改造:第一,促进批发市场企业化运作。对批发市场按现代企业的规范要求进行投资、建设与管理,以避免不正当竞争、恶意哄抬、打压价格等。将其视为一种商品的市场客体进行经营运作,极大程度地保障农户利益。第二,促进批发市场的设施、服务功能系统化。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兴建现代化的存储设施以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建立农药残留检验中心等。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较为单一,在未来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体系,形成集物资聚散、价格形成、信息、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功能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企业。第三,批发市场的商贩等应加强组织意识、企业化意识,逐步将市场推向成熟。

2.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在贸易流通中处于战略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产品贸易流通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有助于产销一体化。因此,政府、农业产业等部门应联合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高度集中。通过网络、广播等媒介,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如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价格、相关政策等,从而提升农户市场意识,避免盲目生产,提升其生产自主性。通过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将有效提升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效率,促进产销一体化的发展。

(三)升级生产环节组织化建设

1.促进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如前文所分析,目前我国农户的生产主要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生产,往往规模较小,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上往往无法自主,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收益的争取,也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必须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规模化的合作组织。目前黑龙江、山东等省已建立农户合作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可以将生产规模扩大,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方面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增加农户谈判筹码;另一方面,组织化生产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更新,集体聘请农业专家指导生产,对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户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户只是出卖农副产品,其收益甚微,如果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甚至深加工中,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因此,由地方政府牵头,通过协议的方式,让农产品加工与配送企业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这对于企业与农户来说,是一项双赢的模式。对于农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企业,减少了人工支出,直接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的加工品,还减少了生产环节风险,只用专注于销售,在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

3.新科技提高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户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收成不高且还存在传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利用新科技带动、提高生产方式,以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化生产将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地方政府应起到牵线作用,将企业与农户生产联结起来。企业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把握更敏感、更准确,通过协议合作的形式,由企业带动、帮助农户获得并应用科技生产手段,依据市场需求信息生产农产品;农户将生产出的农产品直接以市场价出售给企业。由此,避免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实现产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同时,对于市场来说,农产品的合理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

(四)升级技术层面并改进流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