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8:59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1

【关键词】管理控制;战略控制;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及组织的管理科学离不开管理控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范畴、目标、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管理控制基本理论上的分歧必将引起管理控制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对管理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规范管理控制理论,指导管理控制实践。

一、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问题

关于管理控制的内涵,不同的管理控制学派或不同的管理控制专家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所以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管理控制使组织的战略被执行,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任务控制,这三方面是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过程,并且都与计划和控制相关。maciariello等认为,整个组织可以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系统的特征或属性,管理控制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所以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merchant等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就是指所有有助于管理者确保组织战略和计划被实施的一切工作。一个设计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使其按照组织期望的行为行事,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首要功能。控制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战略控制和管理控制。从上述管理控制的内涵和目标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是管理控制最终目标是通过控制协调过程达成组织目标;二是管理控制的研究都涉及到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它们的主要差异实际上是对管理控制职能和管理控制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将管理控制内涵从管理控制的职能和管理控制的主体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可将管理控制的内涵作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解释。

(一)广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广义的管理控制是指发挥管理的职能,特别是控制职能。管理控制的内涵包括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因为管理控制与被用于驾驭组织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因此管理控制还包括计划、组织和领导这些管理的职能。著名战略管理研究大师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内涵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控制涉及管理的全部领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既包括定量控制又包括非定量控制,或者说是定量控制与非定量控制并重。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广义的管理控制包括: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控制或战略计划,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控制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任务控制或作业控制。三种控制各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二)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因为管理控制强调的是战略执行的控制,而战略执行过程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强调定量控制,或者说以定量为主的控制。

从管理控制主体看,中义的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管理控制的本质是管理者实施控制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中义的管理控制以管理者控制为主,同时兼顾董事会控制及员工的控制。

(三)狭义管理控制

从管理控制职能看,狭义的管理控制按anthony的观点是指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这种管理控制的特点是货币计量控制,或者说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控制。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2

摘要:公路项目作为政府公共基础项目,成本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最后提出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路建设项目成本,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的方法。关键词:成本控制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控制1.引言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偷工减料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材料供应问题、合同管理问题、项目融资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2.成本控制方法分析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一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它不仅是在既定的经营条件下,通过对实际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达到成本目标,而且在成本形成前的设计开发阶段、预测计划阶段就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且是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成本控制进行。因此,从广义来看,成本的预测、计划带有事前成本控制性质,成本分析和考核带有事后控制性质,这样,广义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即成本预侧、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2.1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公路公司一般以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历史成本的平均值为依据,结合自身营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不正常因素,并考虑未来变动趋势等来制定标准成本;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核算后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差异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落实到责任单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2.2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源于管理人员对成本实施管理时,销售增加的同时,利润却较少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分析。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把其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变动成本法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但并非十全十美。2.3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3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经济效益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成本控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本控制既是企业制定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更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界定

成本控制是成本的分支之一,同成本一样,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的的概念。广义层面上,成本控制是度企业成本的规范与调整。狭义上,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环节,是有之前,期间和整个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目的

1.成本控制是为了价值的补偿。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成本具有两方面内涵,一个是耗费,一个是补偿。在会计的四大假设中,持续经营规定了会计主体经营的时间范围,企业的生产经营不是某一特定阶段,而是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弥补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企业从经营收入中扣除一部分费用,计算的利润。扣减出的成本份额为企业的进一步的经营生产活动提供资本方面的保证,它为企业资金的周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所以说,企业的利润获得主要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

2.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的保障。企业的成本控制里工作是为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严峻的内部形式下谋得企业的生存机会。只有企业的内部成本低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领有利地位,在疯狂的价格战中才有降价的空间,才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尤其是经济衰退阶段,在行业中处于低成本的企业往往生存机会更大,尤为凸显出低成本的重要之处。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获得利润,而获得利润才是企业生存以及后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3.成本控制影响企业决策。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自由竞争和追求效益是两面鲜明的旗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看准发展机会,及时做出合理有效的经济决策显得尤为重要。机遇之窗可能只会开启短短的一瞬间,抓住机遇就能赶超同行业其他竞争者,而错过发展先机意味着将处于行业的不利地位。很多因素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但成本是影响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成本的多少直接对利润产生影响,成本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是否生产某产品甚至进出某行业。

二、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降低成本。大多数企业的口号都是不断降低成本,但却没有对企业的各产品、各部门成本进行数额的具体规划,没有划定一个合理的区间额。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笼统模糊,导致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成本控制定额,研发、采购、生产、物流、服务阶段没有细化成本比例。所以,降低成本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没有落实到实处,成本控制的执行力较低。

(二)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成本意识薄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忽视。成本的管理工作几乎全部依靠财务人员来完成,成本被划入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与生产过程中。此外,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靠财务部门而忽略其他部门对于成本控制的职责,管理层只是定期查阅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并不能对这些数字背后的经济意义产生足够的重视。企业关于成本的核算管理工作类似一个必须的流程,而流程背后存在的隐形问题似乎没有人在意。这种纯粹依赖财务人员对经济事务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种事后成本控制机制,它不能起到成本控制预测和反馈的作用,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成本控制机制。企业想要是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这种消极被动的成本控制模式,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控制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本表现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得到有关成本的价值。成本高表示着较多的投入资源而获得较少的产品或利润,成本低表示着较少的投入资源而获得较多的产品或利润。成本高对应低效率,低成本则对应高效率。市场要求企业能够实现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工作,努力做到人人都关心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售后服务成本的开支也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仍有企业成本控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算账报账模式,忽略全面的成本控制,只考虑到事后核算,忽略了事前和事中核算。这些错误的成本观念给企业反馈率错误的成本信息,直接影响了企业制定做出的经营决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成本控制才能在市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评价与审核制度不健全

企业各个生产过程中都有劳动力的参与,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想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不仅需要对成本控制目标细化分解,还要正确评价与审核员工成本控制工作质量,对按质按量完成企业成本控制任务定额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工作懈怠,不重视成本控制的员工予以惩罚。只有建立一套完公正透明的评价审核制度才能鼓励企业每一位职工注重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控制意识。

三、强化成本控制的相关路径

(一)重视目标成本法

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作业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还有适时生产系统法。其中,目标成本法是指把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个具体的定额范围。然后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析细化,将其分摊到每一件产品,每一个部门里,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尤其可以做到分级控制和分责任单位控制。在人力成本的方面,企业更加侧重的是能否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各尽其用,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才能智慧。

(二)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1.定期对员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培训,必须在全体员工的认知中加强成本的概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资源节约的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意识发展为生产力,更好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定期安排员工轮岗参与成本控制工作,让每一位员工了解成本控制的作用机制,并且自觉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三)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相结合

1.成本的事前控制。有效的事前成本控制可以积极的防范企业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运输,服务等环节产生不必要的耗损。建立一套合理的事前控制系统,具体可以有一下几项工作:

(1)设立清晰的组织框架,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组织部门,明确其权利与义务。

(2)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各尽其能。

(3)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关心成本,重视成本。

(4)制定成本考核指标和成本预算限额。

(5)建立对原料消耗利用的绩效标准。

(6)建立员工工作的绩效标准。

2.成本事中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不同,采用一些现代工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1)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可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合理预估企业原材料的采购量,采购批次,库存量,节约企业采购成本,减少固定费用。

(2)实行全系统的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全方位,多层次的事中控制增强了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得到的成本信息更具有代表性,对企业预测,决策,反馈更有价值。

(3)实现从“成本节约”向“成本避免”的转变。“成本节约”只是降低成本的较低级状态,从根本上的节约转为避免才是事中控制的有效途径。

(4)提高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学习行业最新科学工艺,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量,实现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5)节约能耗。制定各种原材料的消耗定额;改革产品设计,减少构成产品的材料消耗;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艺性材料损耗;采用新材料和代用料。

3.成本事后控制。事后成本控制主要取决于成本会计,它是一种具体的控制扩展。这些事中控制的局限性需要通过事后控制来进行弥补:形成一个正式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研究应对成本差异的措施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

1.制定日常工作节约制度。成本控制工作要从细微处做起,制定严格的日常工作节约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树立根深蒂固的成本观念。企业的管理者拟定出相应的奖惩明确的规章制度,力求把不必要的能耗降到最低水平。

2.实行抽查制度。依靠抽查制度,管理层能时时了解全公司的资金开支情况。公司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定期清查各个部门的账目。一旦发现有任何疑点,便立刻提醒公司管理层注意。

3.创建赏罚体系,把职责主体工作和物质嘉奖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评价与审核制度,必须完善赏罚体系,激励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成本控制目标的优秀员工,给予嘉奖,可以以加薪,增股等物质奖励为主,以精神嘉奖为辅的手段实施表彰。对待缺乏成本意识,不能正常完成成本控制目标的职工,必须予以惩罚,比如减薪,降职等惩罚措施。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促进全体职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共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四、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企业投入资本量的多少,是决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与生存以成本控制管理作为基础,从而平衡支出和收益,加快资金周转,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惟有增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加强企业职工对成本认知能力的培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可以使企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以生存和法展。面对中国在管理企业成本的过程当中发生的状况,企业领导层和企业职工应予以重视,对影响企业成本方面严格管控,实行全员目标的成本控制,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更好地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曹德芳.周黎明,成本控制学[J].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7.

[2]刘英.成本会计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

[3]刘翠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控制策略[J].现代商业.2012(01):124.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4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240)

【摘 要】药厂的空调自控系统是确保药品生产环境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保障,通过施贵宝药品仓库区阴凉库的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地研究,设计和应用,进一步了解空调自控系统在整个药厂的设计,应用和功能。

关键词药厂;空调;自控系统

0 引言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关系到人的健康和安危。为了保障药品质量,要严格监测控制药品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房间压差等参数,并及时根据现场的情况对环境控制参数进行自动调节。空调自控系统完成空调机组的状态监视,参数控制,远端遥控,实现生产车间仓库等区域各个环境参数的控制和监视,并实现远端的监视和遥控。

1 系统的控制要求

阴凉库温度要求控制在5~20度之间,湿度要求控制在35%~75%,为了保持洁净度,仓库和人流物流通道的压差要求大于一定的压力。仓库的温度湿度风压值等要24小时实时监控,可以即时查询打印所有历史信息,同时要有温湿度预警和报警功能。整个空调系统的启停,频率设置,参数控制和调整等要求通过中央控制室远程操作和监控。

2 系统的硬件配置

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可以分为三级:集中监视操作级,控制级和现场级。

(1)集中监视级主要集中在中央控制室,包括网络控制器,打印机,监视电脑。它们实现信息的集中监视,命令的集中,并实现信息的再处理,如定时打印,实现信息显示的表格化,信息统计和计算等。

(2)控制级主要分布在位于机房的直接数字控制(DDC)箱中,控制程序和配置就位于DDC中,参数的采集和控制就在这里实现。本项目的DDC控制级主要包括江森DX9100数字控制器,Xt-9100通讯模块和Xp-9102输入输出扩展模块等。

(3)现场级主要由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组成。传感器包括温度,湿度,压力传感器,微压开关,开关信号,其他系统来的模拟信号和开关信号等,现场的物理量通过传感器转化成系统可以接受的电气量。在本系统中有安装在阴凉库货架上的温湿度一体的传感器,安装在阴凉库和物流通道及人流通道检测房间压差的微压变送表,以及安装在空调送风回风管上的温湿度传感器,压差开关等。现场的执行机构包括电动调节阀,电磁阀等。本系统中的执行机构主要有冷水调节阀,热水调节阀,湿度调节阀。同时现场级还包括空调变频器的报警信号,启停控制信号,频率给定和反馈信号等。

3 系统的控制原理

空调系统启动后若无报警信号,则开始根据设定温度调节,当风管上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调节热水阀的开度,流出更多的热水提高温度;当检测到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调节冷水阀的开度,流出更多的冷水降低温度;同样根据设定的湿度调节湿度阀的开度,使得湿度平稳的达到控制值。根据检测到的风压表的压差值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根据需要控制变频器的启停;显示,记录空调箱的送风回风温度,湿度,过滤器的压差报警,出口端的压差,阀的开度,变频器的运行频率和报警等。

4 系统软件的控制

系统的软件控制主要包括DDC中的控制程序和监控级工作站上的组态控制程序。

(1)控制级程序以江森控制软件GX9100为设计平台,根据现场级的工作特性,组态模拟输入输出点的特性,软件的核心部分是温湿度控制,采用piD控制来调节温湿度。piD控制指的是闭环控制系统的比例积分控制,它根据给定值和实际输出构成偏差,将偏差比例p,积分i和微分D通过一定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当控制量的目标与检测值直接存在误差时,误差小,操作量小,反之,误差大,操作量大。在控制算法中含有偏差比例项,简称p动作,对具有自平衡性的控制对象施行比例控制,最后其步阶变化会留下一定的误差,称为稳态误差或偏差,使控制算法中含有误差积分比例项,可消除稳态误差,简称i动作,偏差的增减反映在操作量上,为了改善控制特性,所以使控制算法中含有偏差微分比例项,简称D动作,包含以上三种动作的控制算法即piD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质量决定性环节在于温湿度的piD控制参数的整定调节。在本系统中的温度和湿度就是用piD控制冷热水阀和湿度阀的开度,使得阴凉库温湿度基本恒定在设定值。

(2)监控级工作站上的组态控制程序主要通过安装在工业电脑上的metaSYS平台上在线进行,在线生成就是在线设置和修改数据库的过程,设置数据库则是指对构成设施的网络,设备,pC组,系统和目标进行定义。首先定义网络,网络的名称我们定义为SaSS,网络和操作员工作站的连接方式为n1-Direct连接;网络设备包括网络控制模块,操作员工作站pC,打印机,把这些设备都定义在SaSS网络的Device系统中。定义好网络设备定义pC组,pC组是指一组系统的组合。在SaSS网络下建立一个仓库pC组,在仓库这个pC组下定义阴凉库aHU15这一系统。系统是按功能,位置等相互关联的一组目标,在定义目标之前先定义软件模型。软件模型是为定义控制系统软件目标而预先定义的一组默认属性,在生成目标时指定一个模型,metaSYS就会用这一模型作参照,并将它的属性和量值赋给要定义的控制系统的目标。定义软件模型是在归档数据库中添加新模型,这样在为专用控制器组态控制系统而生成数据库的过程中可以把它当作参照模型。在此项目中根据以上的硬件配置和控制要求定义aHU15这一软件模型,在软件模型中对模拟输入,输出,数字量的输入输出以及一些中间变量等定义其属性量值。有了软件模型后在控制系统里定义目标。在aHU15系统下基于建立好的软件模型定义新的目标并为目标的属性赋值。在阴凉库aHU15系统中根据现场监控和操作需要,有温度,湿度,风压,空调状态,阀的开度等20项目标。

5 结束语

针对阴凉库空调自控系统的控制要求,建立了以DDC作为控制中心,以metaSYS作为中心监控操纵站的一个智能化的,安全稳定的,环保节能的空调自控系统。空调自动化管理覆盖了整个药厂,除了厂房车间,仓库,办公室,还有动力,消防,锅炉,变电系统等。系统在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系统加入。空调自控系统是保证药厂安全正常运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周末.制药车间的空调自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12-13.

[2]王林.空调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04-10.

[3]陈平.药厂净化空调系统F-piD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04-22.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5

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也是实践交流的工具。学习十多年的会计,我的一个体会是财务会计中的许多概念-诸如“控制”、“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的含义有些似是而非,缺乏严谨的定义。这对会计理论的严密演绎和会计在实践中的效用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尝试解剖“控制”概念。

一、“控制”概念的重要性

“控制”或“控制权”在财务会计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资产的定义中有“控制”概念,比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所定义的资产,“控制”都属于核心词。会计确认常常以“控制”或“控制权”为基础,比如:金融资产转让终止确认的金融合成分析法、控制权法即是以“控制权”是否转移为基础;我国及iaSC的“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都有:“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一些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方法选用依赖对“控制”情况的判断,比如我国的“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采用成本法核算;iaSC的“企业合并”准则关于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核算的选用基础即是“控制”。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范围也与“控制”相关,比如,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确定、关联交易的披露范围与“控制”情况有关。不用继续枚举,已可见“控制”概念深入渗透至会计定义、会计确认、会计核算方法选用、会计报告等环节或活动中。这些环节或活动属于财务会计研究的核心方面,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控制”概念的准确界定既关涉相关会计理论的顺利演绎,也关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控制”概念的定义现状及其局限

综合起来,财务会计在上述场合使用的“控制”概念可分为两类:对资产的控制与对实体的控制。资产定义、金融资产转让的终止确认、收入确认涉及的“控制”属于“资产控制”一类;而投资核算方法、企业合并核算方法、合并报表编制及关联交易的披露涉及的“控制”属于“实体控制”一类。目前,财务会计也是分这两条线索定义“控制”概念。

对“资产控制”的直接定义较为少见,实践层面仅见英国aSB在其的FRS5“报告交易实质”中和iaSC在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有过定义。两者都认为,资产的控制是指获取与一项资产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力或能力。理论研究层面的定义就更少了,在我信息所及的范围内,仅见一位学者在讨论资产定义时有过定义,其认为:“要予确认计量乃至报告的资产,又是由该特定会计个体所‘实际控制’的资产。所谓‘实际控制’,从形式上看,意味着该特定会计个体对资产具有实际经营管理权,能够自主地运用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谋求经济利益;从实质上来看,它意味着特定会计个体(如某个企业)享有和承担着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和相应风险。”

对“实体控制”的定义则较为常见。aSB在FRS5中认为,对另一报告主体的控制是指为了从另一个报告主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而主导该主体财务与经济决策的能力。iaSC在其“企业合并”准则中指出,控制指决定(govern)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藉此从该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我国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投资”及“合并报表”等准则或规定中也有类似定义。同时,“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投资”及“合并报表”等相关规范在定义“控制”时,还并行定义了一个涉及实体控制的“共同控制”概念,即“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营活动所共有的控制”。这些规范通常在定义基础上,还列举了“控制”、“共同控制”的具体情形。

财务会计关于“控制”概念的这些定义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一)只有对“资产控制”和“实体控制”的分类定义,没有对“控制”概念的一般性统一定义。

(二)“资产控制”与“实体控制”的关系不清晰。其至少未解决这样一个关涉合并报表与母公司个别报表各自存在的价值及编制范围的现实问题:如果母公司a主体控制了子公司B主体,那么是否意味着a主体同时也就控制了B主体的资产呢?

(三)没有明确“控制”与“拥有”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与iaSC、FaSB在定义资产时采用了不同表述,前者定义的“资产”是一个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而后者定义的资产是一个主体“控制的”资源。

(四)在实体控制方面,各准则制订机构定义的“控制”与“共同控制”在语义逻辑上存在问题。即:既然“控制”是指类似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关系(控制实施的主体是单一的“母公司”),那么“共同”与“控制”结合而成的“共同控制”就是一个逻辑“病词”(“共同”就不可能“单一”)。也即从语义上讲,“控制”与“共同控制”不可能是并列关系。

三、重构“控制”概念群

针对关于“控制”概念的上述局限,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构其定义、分类。

(一)关于“控制”概念的一般定义。据汉语词典的解释,控制(control)有以下一些语义:施加有节制或直接的影响;施加权力;指导或管理的能力或权力,指挥或抑制的支配;抑制的行动或事实等。综合这些语义,我们认为财务会计所谓控制是指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对资产、实体等决定性、支配性的影响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理解该定义:其是一般性定义,而不是关于资产控制或实体控制的分类定义;施加控制的主体(控制方)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体;控制对象是资产或实体等;控制对应的能力是一种决定性、支配性的影响能力。

(二)关于“控制”的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对控制进行分类。依据控制施加主体的不同,控制可分为单独控制和共同控制。单独控制是指由单一主体对资产或实体施加的控制。目前我国“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及“投资”等准则所谓控制实际上应是单独控制。共同控制是指由几个主体共同对资产或实体等施加的控制,主要包括共同控制资产(比如两个公司共同控制石油管道)、共同控制实体(比如投资方共同对合营企业的控制)。

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控制可分为资产控制和实体控制。资产控制是指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对资产的决定性、支配性的影响能力,通常表现为对资源或权利的占有、使用、管理、处置或限制。实体控制是指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对另一主体的决定性、支配性影响能力,通常表现为前者能够决定后者的财务及经营决策。我国“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及“投资”等准则所谓“控制”和“共同控制”都属于实体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财务会计对资产控制和实体控制的定义,都是以控制方从被控制资产或实体取得经济利益为基础。该定义特征经不起检验。比如,质押存单,通常属于出质方与受质方共同控制,但受质方却未必能从该存单中获得经济利益流入;托管企业,通常属于托管方控制,但托管方取得的托管收益可能来源于委托方,而不是被托管企业。因此,在本文的定义中,不论资产控制,还是实体控制,都并不含控制方必然能从控制对象(资产或实体)中取得经济利益的意蕴。另外,从资产控制与实体控制的定义,可推断两者的关系。一般地,一个主体单独控制或与其他主体共同控制了另一主体的某项资产,未必就单独控制或共同控制了另一主体。但也可能有例外,比如a主体可通过对B主体关键技术的控制而控制B主体、破产重组中债权人可通过对债务人抵押生产线的控制而控制债务人等。相反,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对另一个主体的控制,通常也意味着前者可以控制后者的资产。

按影响能力实现方式的不同,控制可分为基于财产权的控制(简称“财产权控制”)和非基于财产权的控制(简称“非财产权控制”)。财产权控制是指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凭借其拥有的一项资产或实体的财产权而实现对该资产或实体的控制。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东权;物权又分为自物权(所有权)和他物权,其中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比如租赁使用权等)和担保物权(比如抵押权等)。对实体资产的控制通常即是借助于这些物权实现的;而非实体资产的控制通常是借助于债权、知识产权实现的;而最常见的实体控制则是凭借股东权实现的(比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等)。非财产权控制则是一个主体或几个主体共同借助财产权之外的其他手段实现对资产或实体的控制。其又可分为协议性控制与非协议性控制。协议性控制是一个主体基于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签订的协议实现对一项资产或一个实体的控制。比如,基于托管协议、承包协议、表决权协议对某实体的控制。非协议性控制是指一个主体借助其担任的职务、亲属关系等非协议性因素实现对资产或实体的控制,比如:关键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企业或企业资产的控制;关键管理人员通过亲属对另一企业及其资产的控制等。

依据影响能力本身的差异,控制可分为拥有型控制与非拥有型控制。拥有型控制指一个主体拥有某项资产、某实体或某实体的部分股权。一般地,拥有某物或权利即能控制该物或权利。比如:拥有所有权、拥有使用权、拥有要求权(债权)和拥有股权等,一般也表明控制了这些权利。非拥有型控制指一个主体虽不拥有某资产或实体(实体的部分股权),但其自己单独或与其他主体共同能够对该资产或实体施加决定性、支配性影响。比如:关键管理人员能够控制其管理的企业,却并不拥有该企业,即属于非拥有型控制;某投资者拥有某实体20%的股权,并通过表决权协议能够决定该实体的财务及经营决策,该投资者对该实体20%股权的控制属于拥有型控制,但对该实体的控制则属于非拥有型控制。

四、与控制概念相关的会计问题

在明确了控制的定义及分类问题后,下面可简要讨论与控制相关的资产定义、会计确认、会计核算方法选用、合并报表编制及关联交易披露等会计问题。

(一)关于资产定义及合并报表。iaSC及FaSB定义的资产是某主体“控制的”,我国定义的资产是某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哪一种定义才合适呢?都不合适。一者,由于实体控制通常意味着对该实体资产的控制,因此,将资产定义为“控制的”或“拥有或者控制的”,意味着母公司报表反映的资产也应包含子公司的资产,这无异于对当前会计实务所编制的母公司报表的完整性及合并报表独立存在价值的否定。再者,“拥有”也属于一类“控制”,因此,我国准则在定义中所言“拥有或者控制的”实际内含重复。本文认为,应采用结构化会计符号模式分别定义狭义资产和广义资产。狭义资产是指一个主体“拥有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包括债权、物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广义资产是指一个主体“控制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目前所谓个别报表可视为基于狭义资产定义编制的报表;而所谓合并报表则可视为以母公司为会计主体、基于广义资产定义编制的报表。这种调整既可理顺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会对实务造成大的冲击。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企业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年年亏损,濒临破产,而有的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蒸蒸日上。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敢于创新,他们的“成本控制”是从现代财务管理中引伸、深化出来的,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目标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管理中。

1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的控制方法,进行指导、调节、限制和监督:本着增产节约、杜绝铺张浪费、讲究经济效益的精神,将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原来所规定的标准和预算之内。

2对成本控制含义的再认识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对报酬、风险、长期战略等诸方面提出了要求。成本一般不改变风险,但可以改变报酬。成本控制对财务管理的意义,还必须重新认识成本含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2.1成本的根源在于作业

传统的成本核算将成本与产品的生产关系作为成本发生的原因,我们忽略了与产出和实物数量并不直接相关的众多组织资源,诸如生产准备及材料操作作业或交易的成本,从而造成了对成本信息的扭曲。有效地控制成本,就需要从作业人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

2.2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含义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然而,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

2.3从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现代企业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

2.4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3现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成本控制的范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

提起成本,似乎这只是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其实对成本动因的理解不仅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形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

3.2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核算的核心工作难以很好发挥

3.3企业改革不到位

大多数企业领导既是企业资产的代表者,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有些领导出于个人目的,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谈何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4加强成本控制,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在面临日益强大的竞争中如何能够取得更大的利润,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呢?答案只有一个:成本。“成本控制”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等。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利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就必须制定目标成本,以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4.1用价格决定成本

1)成本控制就是要从头控制,始于设计阶段,始于由顾客确定的价格、质量和功能。

2)以顾客为本,提高产品质量前提下降低价格。

3)产品功能适度,减少无效作业。

4.2用目标成本的制定来实现成本控制

加强成本控制的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制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给产品的设计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目标成本是不容商洽的,因为它直接反映了顾客的需要(市场价格)及投资者的预期回报(预期利润)。因此,设计小组往往依赖一定的工具来完成目标成本的实现。通过结合新制造技术、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3坚持制度,严格把关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还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强化成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2)确定严格的限额领料制度和成本控制办法。

3)学习先进企业经验:一是指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全员参与,每项成本、费用指标都有帐可查,有人控制。

5成本控制在本企业的应用

结合本企业为通信工程施工企业,主要应用有如下几点:

5.1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5.1.1目标方针体系

在企业经营整体目标指导下,通过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再进一步分解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形成明确的成本目标,层层落实,保证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构成了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计划”环节。

5.1.2成本控制体系

围绕着工程项目,企业从纵向上各层次、横向上各部门以及全体人员根据分解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相对于施工过程对招投标过程中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的事前控制,对施工阶段成本计划实施的事中控制和交工验收成本结算评价的事后控制。

5.1.3信息流通体系

是对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成本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的系统。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环节,对成本形成过程中实际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用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成本管理控制中的情况,就是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检查”环节。

5.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5.2.1目标方针体系的实施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化以后,由于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层次或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对成本的管理控制,只有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围绕工程项目成本的优化进行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不同职责,才能在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成本的优化目标。

5.2.2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

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对成本目标的控制,最终都要落实到施工现场上来。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计划成本目标,按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分级网络计划,以网络计划为基础编制相应的劳动力、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组织准备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网络计划意识。

5.2.3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7

李晓辉,贺冬,王炯,彭本辉

(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76)

摘要:石油流通市场的有效监管对于维护该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成品油协同监管过程中的访问控制问

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RBaC模型的二元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作为核心应用支撑,被应用于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

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在访问范围和访问操作维度上的分离控制,提高了访问控制的有效性、便捷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协同监管;RBaC;二元访问控制模型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逐渐

趋向“大社会小政府”模式,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

型政府”不断转变,以进一步适应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作为国

家重要战略性能源,其市场监管呈现协同化、动态化和层次化特

征。

为保证全国成品油流通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和发展,国家

石油行业主管部门特立项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品油协同监

管大型应用服务平台,为我国成品油市场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

针对成品油协同监管访问控制中的协同性、柔化性等方面问题,

基于RBaC模型建立以二元访问模式为核心的访问控制模型,实

现了信息资源在范围和操作两个控制维度的上的分离控制,提

高了协同监管访问控制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1成品油协同监管

1.1协同监管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各生产、生活领域对于石油

产品,特别是成品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成品油作为重要的战略

性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我国成品油市场监管中,

存在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内容重叠化、监管流程协同化和监管

政策灵活化等方面特征。我国成品油市场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商

务部及各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发改委,行业管理的其他相关管

理部门还包括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

我国成品油协同监管以商务部及各级地方商务部门为主

线,形成了纵贯国家、省、地市三级商务管理部门,横联发改委、

质检、工商等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同监管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如

图1所示。

图1成品油协同监管体系框架

Fig.1Refinedoilsynergeticmanagementframework

上述体系框架中,根据协同监管主体之间的职能划分关系,

协同监管行为分为内部协同监管行为和外部协同监管行为两

类。内部协同监管行为是指同一政务职能领域内的不同层级监

管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管。在内部协同监管中,各监管主体之间的

监管行为呈强耦合和互斥关系,并呈现层次性、范围化等特征。

外部协同监管行为是指不同政务职能领域的同级监管主体之间

的协同监管。在外部协同监管中,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行为相对比

较独立,呈松耦合关系。

1.2协同监管平台

结合国家、省、地市各级商务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行业管理

部门对成品油市场发展和监管的需求,商务部特立项建立基于

物联网技术的成品油协同监管大型应用服务平台—成品油协同

监管服务平台,被列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

编号2011BaH17B03)。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如

图2所示。

图2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平台系统架构

Fig.2Systemarchitectureofrefinedoil

managementplatform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该项目重点研究

协同监管、动态数据采集、智能决策分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

纵向贯通国家、省、地市三级商务管理部门,横向协同发改委、税

务等相关部门的部级成品油协同监管平台。成品油协同监管

平台面向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相关部委及成品油企业,基于物联

网技术实时采集成品油存量数据,建立存量库、企业库、预警库

和法规库等数据库,提供存量预警、辅助决策、监管服务、门户服

务、审批许可、公共服务等协同监管服务。

2RBaC访问控制模型

2.1RBaC概述

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是在存在多个信息干系主体

的系统中,根据各信息干系主体的功能身份,对系统信息资源

进行授权、控制和统一管理的规定和机制。目前国际通用的访

问控制模型主要为三种:自主访问控制模型(Discretionary

accessControl,DaC)、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ndatory

accessControl,maC)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oles

basedaccessControl,RBaC)。

RBaC模型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实施系统权限的访问控制方

式,引入角色的概念,真实地反映了系统的授权和责任,能够较

好的保障系统信息资源的可控访问。自从1992年RBaC模型提

出以来,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RBaC

模型包括RBaC96、aRBaC97和aRBaC02等。RBaC96模型是一

种应用广泛的基础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提出了RBaC访问控制

的最小规则集合,定义了用户、角色、会话、访问权限及其映射

关系等模型基本要素,并在角色继承、继承约束等方面进行了扩

展。基于RBaC96模型,提出了一种用RBaC管理RBaC的模型,

称为aRBaC97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RBaC思想管理

用户-角色、权限-角色、角色关系三组指派关系,相应地定义

URa97、pRa97和RRa97三个子模型,实现了RBaC模型管理的

自包含特性。aRBaC02是aRBaC97的一种改进模型,该模型通

过引入组织结构、用户池、权限池等概念,提高了指派的效率和

安全性。

2.2RBaC96模型

RBaC96模型是RBaC的基础模型,定义了基于角色访问控

制的基本要素和控制思想,是本文成品油协同监管协同访问控

制模型的改进基础。

RBaC96模型确定了RBaC的核心思想:在用户和权限之

间引入角色的概念,权限首先被赋予角色,为用户赋予相应

的角色,通过角色授权来控制用户对系统信息资源的可控访

问。RBaC96模型按照其演进路径,被分为四个模型—RBaC0、

RBaC1、RBaC2、RBaC3。其中,RBaC0是核心基础模型,定义了

用户、角色、操作、权限和客体等要素和“用户-角色”、“权限-

角色”两组授权关系。RBaC1和RBaC2分别基于RBaC0,从角色

继承和约束两个角度对模型进行扩展,二者改进部分是独立的。

RBaC3整合RBaC1、RBaC2的改进特征,建立统一模型。RBaC96

模型框架如图3(a)所示,RBaC96模型如图3(b)所示。

上述RBaC96模型中的主要组件定义如下:

定义为有限集,分别表示用户、角色、权限和会

话集合。

定义为一个p和R上的二元关系,表示权

限和角色之间的多对多分配关系。

定义为一个U和R上的二元关系,表示用

户和角色之间的多对多分配关系。

定义为一个R上的偏序关系,表示角色之

间的继承关系。

定义为一个S到U的函数映射,每一个会

话对应单一的用户。

定义为一个S到幂集的函数映射,一

个会话对应角色。

3成品油协同监管二元访问控制模型

3.1问题分析

成品油协同监官服务平台的研究和设计中,访问控制组

件作为信息协同模型的核心组件,针对关键性业务问题,基于

RBaC96模型进行扩展,建立具备良好业务适应性、灵活性和科

学性的成品油协同监官服务访问控制模型。

在深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成品油协同

监管服务实施中的访问控制主客体、访问控制映射模式和访问

控制灵活性等方面问题。

1)访问控制主客体

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中,实施访问控制的客体是各地区的

成品油企业信息、法规信息、存量信息和决策信息。访问控制客

体具有明显的地域层次性,按照全国、省、地市三级进行地域归

属。成品油协同监管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省、地市三级商务管理

部门,其访问权限与其行政职责对应,同时受其所辖地域范围约

束,具有地域层次性和行政层次性的两重性特征。

2)访问控制映射模式

访问控制映射关系主要包括“用户-角色”和“权限-角色”

两类,而“权限-角色”映射关系的设计是成品油协同监管访问

控制的关键所在。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受协同主体两重性影响,

其访问控制内容也包括访问对象和访问操作两个维度。其中,访

问对象主要受地域范围约束,访问操作主要受行政职责约束。

3)访问控制灵活性

随着国内外石油市场不断变化,我国成品油行业监管不断

调整和优化,行业审批权限呈现下放的趋势,新政策的应用试点

也在酝酿中。在行业政策调整过程中,各级监管主体的权限会发

生迁移现象,这要求访问控制模型具备灵活调整“权限-角色”

映射关系的能力。

3.2概念定义

定义1地域范围e定义为基本地域集合D的幂集上的

一个子集,表示具有层次性结构的地域区划范围。若且

,则称为的上级区划范围,为的下级区划范

围。

定义2角色R定义为一个有限集合,表

示组织中的一个具有某种职责的权力/责任集合。

定义3二元角色定义为一个二元组的有限

集合。其中,,分别表示角色的地域管辖属性和职

责属性。

定义4权限p定义为集合,

表示对特定客体的特定访问操作模式的许可。其中,

,表示访问对象的集合;

,表示访问操作的集合。

定义5二元权限定义为集合

,表示特定地域范

围s约束下的特定客体的特定访问操作模式的许可。其中,

,表示在地域范围e约束下的访问对象的集

合,满足;,表示访问

操作的集合。

定义6访问许可函数定义为,

,其中,表示二元角色拥有二元

权限,则函数值为真(),否则为假()。

3.3模型描述

成品油协同监管二元访问控制模型继承了RBaC96的基本

元素定义,以协同监管实际需求为导向,引入二元角色和二元权

限的概念,实现了范围和操作维度的分离访问控制,增强了访问

控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为成品油协同监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

基础模型支撑。基于RBaC的二元访问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图4基于RBaC的二元访问控制模型

Fig.4twodimensionaccesscontrolmodelbasedon

RBaC

上述模型继承了传统RBaC96中的用户、会话、约束、权限

等概念,包含了地域范围、二元角色、二元权限和访问许可矩阵

等核心组件。

1)地域范围

根据成品油协同监管体系框架的层级设定,建立覆盖全

国的国家、省、地市的三级地域范围组件。设基本地域集合

,其中是某地市级地域。地域范围定义

为地市级地域集合D的幂集上的一个子集,其中包含的元素

分为国家、省、地市三个层次级别。

地市级元素定义为,表示地市级别的地域范围。部级

元素定义为全集D,表示全国地域范围。省级元素定义为D的一

个子集。省级元素集合满足:

,且。

2)二元角色

二元角色是二元组的有限集合,分

别表示角色的地域管辖属性和职责。地域管辖属性既体

现了该二元角色可访问信息资源的地域范围约束,也体现了该

二元角色职责的管理级别(部级、省级、地市级)。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8

〔关键词〕公司法;控股股东;诚信义务;事先规范功能;事后控制功能

〔中图分类号〕DF4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111-05

在同股同权和股份多数决之下,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依其所持公司股份而确定,持股较多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就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现象。为了防止控股股东滥用其控制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各国法律上大多建立了有效的防范机制。在诸多防范措施中,强调和规范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制度的最新发展,针对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规范功能谈一些看法。

一、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

所谓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是指控股股东对公司和其他非控股股东所应当具有的勤勉与忠实义务,亦即控股股东在行使股东权利时,不能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滥用控制权,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整体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在我国《公司法》第217条规定,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额50%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50%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是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也就是说,判断股东是否对公司具有控股地位,并非完全以其所持股份是否达到某一比例为绝对标准,即使尚未达到超过通过公司一般决议或特殊决议所需要的表决权,但能够事实上影响或主导公司决策时,也属于控股股东。

我国公司法虽然没有对控股股东诚信义务像董事的诚信义务一样给予明确的规范,但从相关法条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解释得出公司法对该义务的肯定与承认。例如,《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第21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些规定都是对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行为的规范,直接传达了控股股东对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的观念。《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更是具体规定了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第40条中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行使表决权时,不得作出有损于公司和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决定。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9

[关键词]企业;所有权;非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60-04

[作者简介]李清泉,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及企业理论;(湖南永州425100)

李美清,湖南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企业理论。(湖南岳阳414000)

一、企业控制权问题的提出

关于公司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并引出控制权制度安排的理论问题,最早是1924年由Veblen述及的,而Berle和means则从经济学命题角度,把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问题摆到了公司理论争议的中心位置。此后,Baumol、williamson、marris和Calabresi等都对“二权分离”与否问题作过实证分析。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有关控制权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将其纳入正式的契约理论模型研究是近20年来的热点课题。Grossman和Hard开创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研究,aghion和Bolton则提出了资本结构模型,探讨了在合约结构中控制权应如何配置以取得效率。其他还有如Harris和Raviv的投票与剩余所有权匹配模型,Dow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企业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型等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对于企业控制权的配置问题,现有文献存在众多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大量新型企业的出现,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日益重要,不同理论之间就此问题的争论也变得更为激烈。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资产权利的控制结构由简单向复杂演化,企业控制权也就具有多元和多维度特征。当我们考察企业资源的构成和企业内部契约的特征时,依据委托关系中的权利分布,可将企业控制权划分为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和非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两个层次,股东拥有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经营者拥有非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当然,企业控制权与一般意义上的控制权是有差异的:一般意义上的控制权侧重于主体对于客体的绝对意志,而企业控制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主体实施其意志是相对的。对于企业物资资源而言,在企业法人制度下,其最初的所有者即股东个人虽拥有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但无权随便撤回其对企业的投资,而只能是通过资本市场转让股权来实现,企业所有权主体的变化不一定意味着企业控制权的变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而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生产者拥有非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是一种派生的控制权,其权能范围受授权者授权范围的约束。

二、基于所有权意义上企业控制权配置

1.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前提条件

企业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客观上要求“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和产权上的稳定性”。企业只有取得完整而稳定的现实资本才能实现资本的增殖,完成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的循环。股份制将归属于不同所有者的资本集中到企业,随着企业所有权的权能分解与运动,以及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从而融集到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规模化资本,实现众多所有者的经济资源在企业内的稳定性联合。企业法人产权的稳定性是企业控制权的核心环节。正是法人产权的稳定性,资本规模化或出资者分散化无论怎样演变,都不会直接影响经营性资产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本质要求。虽然所有权的“控制权威”似乎已今非昔比,但这并不是剥夺股东所有权对企业资产的本源性控制权能的理由。在这里,所谓“本源性”,主要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第一,法人产权和生产经营权中的控制权能,是从股东所有权中派生出去的,而股东仍然得保留着未被分离出去的所有权控制权能;第二,股东所有权的控制权能依然具有最终归属性和最终决定性的“控制权威”,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权控制权能。而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机构的董事会,依法拥有对企业资产进行相对独立的占有、支配和处分的控制权能,这些控制权是排他性的,无论是单个股东还是非企业股东都无权侵犯,这也就确保了法人履行民事权利的稳定性能力。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企业股东对企业资产本源性的控制权能以及法人产权的稳定性是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前提条件。

2.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市场约束

企业控制权配置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如何结合,如何相互作用。企业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控制权配置状况以及由此导致创新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最优控制权配置应该是控制权成本最小,实现企业绩效。当然,这里所谓最优是就特定的时空下的市场条件而言的。首先是产品市场。企业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向社会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进行竞争的基本方式是向市场提供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和服务。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是评价经理业绩最直接最有效的尺度,从而也是反映控制权配置效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尺度。其次是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除了内在的利益驱动外,同时受到各种外在机制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是来自经理人市场的压力。职业经理市场提供了一种市场选择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经理人的价值是市场确定的,经理市场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经理人人力资本的信号,而这种价值信号机制对于经理行为的积累结果又具有记忆效应,在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下将不合格的经理人淘汰出局。因此,理性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会考虑自身在经理市场中的价值定位而避免采取投机和偷懒等行为。最后是资本市场即控制权市场。控制权市场是指以所有权的转移和集中为基础的控制权转移机制,控制权的争夺形式是接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尽管每一位投资者在某一股份公司中所占的股份比例很小,不足以构成对经理的有效约束,但是,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为将分散的股份迅速集中起来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得公司接管具备了可能性。控制权配置的市场化有助于企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企业控制权配置:状态依存性

企业资产的诸项合法权利可以处于相互分离而独立运动的状态,这是以基于效率目标的控制权结构加以保障的。就内涵而言,企业资产(a)的控制权可以用向量C(a)=(C1,C2,…Cn)来表示,其中分向量Ci代表某一经济主体所拥有的一项控制权能。企业控制权向量C(a)表明,其诸项控制权可以分属于企业的不同经济主体。假定将控制权能界定给经济主体mi,则所涉及的经济主体可表示为向量m=(m1,m2,…mn),于是向量组{C;m}所表示的就是控制权结构。企业的控制权结构通过制度予以确立,便形成治理结构。因此,所谓企业控制权配置,实质上就是基于企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目标,将企业产权的诸项控制权能界定和配置给股东层及董事层面和经理及员工层面,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控制权安排。这种安排,本质上是一种旨在发挥复合性权利分权化配置优势。根据张维迎(1996)提出现代企业产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在内处于“依存状态”特性看,在正常状态下,股东或经理是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在企业面临清算、破产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也就是说,企业控制权呈现出状态依附和变化特征,其依附和变化的载体则是企业产权,即指超越了企业所有权而形成的行为性权利的真实体现,行使企业控制权,就是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并最终产生一定法律后果之可能性提供保障。

三、基于非所有权意义上企业控制权配置

企业的存在,一个首要的功能是其生产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物资资源的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而人力资源在对物资资源的改造过程中,通过企业内部协调,逐步掌握了特定条件下生产的经验型知识,即所谓的“干中学”,从而实现价值增值与财富创造。企业的合作剩余源自于分工经济和协同效应,这与知识的创造和共享相关。按照oeCD的观点,知识可以分为四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2)知道是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3)知道是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知识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讲,查阅资料等学习方式获得;后两类知识则为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人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从这一角度看,企业资源的配置,实质上是人的知识的各种运用。在现代典型的公司制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外部人,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的内部人。内部人的知识的各种运用结果表现为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内部人所配置的控制权状态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的存量与流量。随着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企业内部人的人力资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作用随着企业的生命期限以及个体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强烈。正是企业内部人的人力资源的动态成长性,使其具备了参与分享企业剩余收益和企业控制权的经济基础。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一般意义的控制权是指当一个信号被显示时决定选择什么行动的权威(张维迎,1995)。从决策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其行为的决策者:在给定的信息条件和环境约束下,在能发现的机会集合中,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价和所掌握的决策知识,选择自己觉得最优的方案,并付诸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决策权与控制权是一个含义。因此,控制权与决策能力的对称安排,是企业效率的必然要求。

1.企业控制权结构与企业内部知识的分布

从典型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企业控制权划分为三个层次:战略控制权――最高决策权;业务控制权――中间决策权;作业控制权――作业决策权。

企业最基本的决策行为发生在作业现场。一线的生产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根据生产指令、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经验,对于自身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结合及相互作用进行决策和决策执行过程。对于他们来讲,可能更多的是执行决策,他们的活动构成了企业最基本的决策经营活动。但是,也要看到他们仍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对自身人力资源以及作业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资资源的控制。这是由人力资源的特性与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决定而无法避免的。在经济学中往往只看到了对于前者的控制,而对于后者的控制现象却熟视无睹。可现实生活中这种控制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以某个单位公车为例。司机所拥有的控制权显然是一种作业控制权。他一方面可以控制自己的人力资源而产生影响:开车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否尽心尽责,汽车的保养和维护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控制汽车本身:上班时间开公车去干私事,非上班时间公车私用,甚至与维修站点串谋,谎报车辆使用状况等。他由于拥有操作经验的知识优势以及信息优势,掌握着对资源实际运用的控制权。

企业中间决策层通常是指企业的业务部门或事业部,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产品和市场组合问题。从决策的角度看,中间层是企业两种不同信息交汇的地方:来自于作业层的信息由此向企业战略决策中心转移,企业战略决策信息由此传达给作业层。中间层的决策可能作为企业战略决策中心的参考,但对于作业层的决策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在企业内部除了一线生产者外,他们对于企业资源运用状况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尽管他们并不直接和生产性物资资源发生关系,但是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业层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结合的方式与程度。在企业内部知识体系中,他们承担着将企业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会知识正式化、编码和传播的职能,同时还是组织学习的实施主体。

企业最高决策层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实施协调和控制,这种决策是战略性决策而非常规性决策,其针对的是企业整体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决策问题:诸如企业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经营目标;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企业重要的人事安排及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与关系协调;投融资决策等等。

在一个独立的企业里,上述三个层次各自拥有相应的控制权,每一层次的控制权的实施或者说实现程度,依赖于该层次的个体所拥有的决策知识与决策能力。由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禀赋和企业内部知识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一是水平上的不均衡,其不均衡性有三种表现:(1)企业的领导不一定也不可能通晓所有的知识,企业里的下层人员往往拥有比领导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并因此掌握着某一部门或职能的控制权;(2)企业的领导可能因具有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而使其比下层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3)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来源千差万别,知识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另一种是专业领域上的不均衡,其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领导掌握战略性知识,而员工掌握操作性知识,或者具有战略性知识的人不在领导的位置上而在领导岗位上的人往往只具有操作性知识。掌握战略性知识的领导不可能通晓全部的操作知识,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下层员工的知识特点,因此,其战略思想可能限制了下层员工的积极性,并最终限制了员工操作性知识的充分发挥。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下层员工也可能囿于其专业知识的领域,难以理解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领导的意图,从而在具体贯彻执行中,偏离领导的本来目标。个体的决策能力源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但不仅仅是学习与培训的结果,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的基本价值观、性情和兴趣。因此,决策能力与社会财富的分布不一定是对称的。

2.自上而下的授权控制流与自下而上信息传导控制流的互联互动机理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更多的讨论是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单项的控制权:如何将控制权分散,把它们授予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即如何分权与授权;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中的分权授权是通过行政干预来完成的,而不是一种市场的自愿交换。因此,这种分权授权往往不能很好解决控制权对决策知识与决策能力的匹配问题和对人的监控问题。这正是经济学中一直努力试图降低的所谓的成本问题。因为一方面,知识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企业组织的授权成为必要:只有授权,企业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即与决策有关的知识和信息的不均衡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而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授权又会导致授权者对人监控失灵问题,产生相应的成本。在完全集权化的情形下,成本最小,但是知识转移成本却很高;在完全分权化的情形下,知识转移成本最小,但是成本却很高。基于此,结合前述分析,我们认为完整的企业控制权是由战略控制权、业务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组成的,企业的这三个层次的控制权并不仅仅只是单项的。恰恰相反,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互联互动的。具体来讲,从较低层次的控制权方面看,总是由较高层次的控制权主体授予的结果,在决策上是对上一层次决策的执行与贯彻,是把上一级的决策结果作为自己决策的既定约束条件;从较高层次的控制权方面看,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不仅仅是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禀赋,还依赖于下一层次所传递而来的信息与知识。

自上而下的授权控制流是战略控制权――业务控制权――作业控制权;自下而上信息传导控制流是作业控制权――业务控制权――战略控制权。这两个流程反映的是企业内部链,它们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通路。如下图所示:

企业控制权体系内部这两个控制权流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联互动的,是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率机制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过程。并且,随着企业内部知识积累越来越重要,战略控制权的配置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另两种控制权的配置。

总之,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并结合物理学的知识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完整的企业控制权体系看作是一个原子。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针对的是作为单个体的原子,是整体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针对的是原子内部系统,原子内部是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互联互动系统。原子内部依其各自的特点,构成与之相适应的闭合循环运转通路;只有运转通路的正常,才能有足够的能量保证原子运动。能量愈大,原子运动越快,其形成的磁场力越大,从而吸附更多的电子和原子。如果通路链条断裂,原子运动能量供给不足,其运动减慢,磁场力减弱,最终可能被别的原子吸附过去。因此,企业控制权应是上述两种控制权的有机结合与动态协调。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werin,L.andwijkander,H.(中文版).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6]林俊清,黄祖辉.公司相机治理中的控制权转移与演进[J].财经论丛,2003,(1).

[7]王月欣.从动态博弈视角看企业控制权的配置[J].南开经济研究,2004,(4).

[8]瞿宝忠.资源全球化公司控制权配置本质研究[J].社会科学,2003,(7).

[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7,(1).

[10]周其仁.“控制权回报”和企业家控制的企业[J].经济研究,1997,(5).

[11]马成.从企业内部知识分布不均衡看“授权与控制悖论”[J].当代财经,2003,(7).

[12]刘磊,万迪.企业中的核心控制权与一般控制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13]顾伟华.公司控制权问题分析[J].上海企业,2002,(10).

[14]秦志华.企业控制权辨析[J].财经问题,2002,(3).

成本控制的定义篇10

关键词:联盟;关系治理;正式控制;机会主义行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27

中图分类号:F274;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1-0124-06

abstract:Basedonthesurveydataof124questionnairesfromLSps,thispaperstudiestheeffectsofrelationalgovernanceandformalcontrolonmanagingopportunismbehaviorrespectivelyandtheirinteractionsbyadoptingtheLatentmoderatedStructuralequations.Resultsshowthat,trust,commitment,formalcontrolandoutputcontrolcaneffectivelycurbtheoccurrenceofopportunisticbehavior,whilethenegativeinfluenceofjointactiononopportunismbehaviorisnotsignificant,opportunismbehaviorhasasignificantnegativeinfluenceonallianceperformance.processcontrolweakentheroleoftrustandcommitmenttoreducetheopportunismbehavior,outputcontrolistostrengthentheroleoftrust,commitmentandjointactiontoreduceopportunismbehavior.

Keywords:alliance;relationalgovernance;formalcontrol;opportunismbehavior

1引言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供应链上处于平行位置的企业逐渐倾向于采用联盟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即横向联盟。尤其是物流行业,配送范围和能力的局限性限制了只能为区域内的顾客提供物流服务,更需要与其他物流服务提供商(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LSps)形成联盟,以占领配送范围以外的市场份额、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配送效率[1]。

LSps进行横向联盟的目的是实现预期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Das等指出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横向联盟失败的比例达40%~70%[2]。LSps之间服务业务的相似性以及各自独立的配送网络,使得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比较低,并且联盟后LSps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有学者指出适当的关系治理机制是预防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法,强调了联盟过程中伙伴间的责任、承诺和期望,促进了双方关系准则的建立、相互之间的依赖和联合行动[3]。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正式控制机制同样能够降低伙伴间机会主义行为,还可以通过契约弥补关系治理机制的缺陷。因此,为防范LSps横向联盟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究竟是聚焦于一种治理机制,还是采用多种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效应又是如何?这些成为横向物流联盟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系治理来源于麦克内尔的关系契约控制理论和威廉姆森的双边治理结构观[4],学者据此对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关系治理与正式控制机制互为补充,联合使用两种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第二种认为关系治理与正式控制机制互为替代。第三种是在互补和替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少数学者认为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之间互补和替代共存,或者是既不存在互补关系也不在替代关系。但归纳而言,对于这种互补或替代关系的研究都是基于联盟整体进行的,而实践中,不同合作阶段伙伴关系的表现一般不同,比如,联盟运营过程阶段,同行竞争者为获取互a的能力和资源,在弱正式控制机制下会表现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并采取联合行动以期实现联盟目标;在联盟结果输出阶段,联盟伙伴又会为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展开竞争,此时就需要正式控制机制的约束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

为区分不同阶段关系治理与正式控制的差异,本文基于联盟的过程将正式控制分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并引合行动作为关系治理机制的重要措施,分析不同控制机制下关系治理对联盟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采用对我国LSps横向联盟调查得到的124份问卷,运用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对关系治理、正式控制和二者的交互效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对联盟绩效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2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21关系治理与机会主义

关系治理是与正式契约治理机制相对应的非正式治理机制,指合作伙伴为保证联盟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共享关系规则、监督和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强调了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内在规则包括信任、承诺、灵活性等规则,外在行为指合作伙伴联合行动和解决问题[5]。基于此,本文将关系治理划分为信任、承诺和联合行动。

nyaga等指出联盟伙伴之间通过联合行动可以共享需求和行为期望,并在长期的联合行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6]。这表明随着伙伴间联合行动的加强,提高了双方间的信任和有效承诺水平,双方能够更默契地联合解决联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小化关系交易成本,降低双方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联盟成功的可能性。实证研究表明,信任减少了伙伴间的投机行为,是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基础。Yang等指出在没有正式控制机制时,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联盟伙伴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7]。当合作双方相信联盟能够带来较多的利益时,愿意履行各自的承诺,自觉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并有学者指出承诺可以有效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另外,在共同设计联盟活动的过程中,当双方采取联合行动而频繁接触时,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沟通,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培养共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双方可以相互监督和控制,这样联盟伙伴之间就比较容易进行协调与合作,及时发现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提出假设:

H1a:联盟伙伴间的信任降低了伙伴机会主义行为;

H1b:联盟伙伴间的承诺降低了伙伴机会主义行为;

H1c:联盟伙伴间的联合行动降低了伙伴机会主义行为。

22正式控制与机会主义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正式控制机制同样是有效防范机会主义的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正式规则、制度、程序等契约来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并对合作的过程、结果以及双方履行的责任、义务进行严格的监督[8],即对联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其中,过程控制是指依据一定的契约规则来监控和指导联盟伙伴的行为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强调了对联盟过程中伙伴相关行为的监督;结果控制是对联盟伙伴合作结果的测量和控制,仅仅聚焦于最终的结果,并不关注结果是如何取得的[9]。

过程控制的实施会促使合作伙伴密切关注对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行动,并提供相关支持,营造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另一方面表明了联盟双方对联盟重要性的认同,可以激发双方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降低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10]。结果控制主要是通过联盟伙伴按照事先制定的详细目标自觉实施对联盟组织有利的行为,这种“不干预”机制可以促使双方实现联盟目标过程中的行为自由达到最大化,减少相互之间的抵触行为。Kale等认为结果控制表现出了在没有连续监督的情况下,对联盟成员能力和合作意图的信任,有助于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组织承诺水平[11]。另外,无论是过程控制还是结果控制,都会事先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对违反预期的行为依据事先的规则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因此,在正式控制机制下,联盟伙伴会更加自觉地履行职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过程控制可以减少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H2b:结果控制可以减少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23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对机会主义的交互影响

联盟实践中,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机制各具优势,针对不同的情景,二者以其独特的治理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Li等指出两种治理机制的同时使用可以弥补任何一种机制的不足[8]。但由于联盟过程的复杂性,不同的联盟阶段,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现有研究往往忽视了联盟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基于联盟的过程将正式控制分为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分析关系治理与不同类型控制的交互作用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

Liu等指出产生于高度信任、承诺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通过正式的规则、标准等加以阻止,因为过程控制明确规定了双方的合作行为,并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惩罚[12]。过程控制的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作的意愿,保证了联盟的初步运作,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的制定和完善也是双方进一步了解的过程,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但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双方通过长期的联合行动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很容易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过程控制机制则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约束双方的行为,产生并履行合作承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并且还能够促进双方在环境不确定性困境下进行共同协调和合作,联手解决问题,甚至共同承担联盟损失[13]。这样双方便更愿意紧密地进行合作以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并在相互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因此,过程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是联盟双方在信任、承诺和联合行动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不仅不会降低对方的信任和承诺水平,还可以有效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信任和过程控制的共同使用降低了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H3b:承诺和过程控制的共同使用降低了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H3c:联合行动和过程控制的共同使用降低了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结果控制的实施主要是聚焦于对联盟双方努力结果的测量和监督。在该阶段,联盟双方彼此之间已经比较熟悉,合作的范围、联盟的目标等都达成一致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并遵守各自的承诺,对双方联合行动的实施也达成了默契。在这种良好关系治理机制下,详尽的、正式的结果控制规则容易使双方相互不信任,造成双方的孤立和担忧,增加冲突,并且各自的利己行为和不信任很容易阻碍联盟的长期发展,导致双方丧失共同努力的动机。但另一方面,强制性的结果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约束双方的行为,避免将合作伙伴的不努力行为转移到另一方,分享对方的劳动成果。并有学者指出当双方采取默契的联合行动获得了较高水平的信任和承诺时,适度的契约规则会促使联盟双方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沟通、协同解决问题、合理地分配利益。也就是说,关系治理和结果控制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提出假设:

H3d:信任和结果控制的共同使用降低了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H3e:承诺和结果控制的共同使用降低了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再者,从关系治理和正式控制机制的交互效应来看,信任、承诺、联合行动与过程控制的交互效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与结果控制的交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联合行动只有在结果控制的交互作用下才可以显著降低机会主义行为。调查表明主要是因为联盟双方认为在实施联合行动的过程中,采取过程控制措施有可能造成双方的相互不信任,对联盟伙伴的监督和控制往往会被误解为相互之间的背叛,容易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的中断,降低承诺水平,增加机会主义行为。而在联盟结果阶段的联合行动过程中,双方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联盟利益,需要经常一起对联盟利益进行评估,识别并分析解决问题,而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容易降低双方对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因此,此时采取一定的强制性结果控制措施对联盟的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可以促进双方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现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联盟强调了机会主义对联盟绩效的负向影响,而本文所探讨的是横向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表明横向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对联盟绩效仍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避免机会主义能够有效促进联盟的成功,本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关系治理、正式控制对机会主义的遏制作用,明确了不同联盟阶段应采取的机会主义防范措施,强调了关系治理中采取结果控制对克服双方投机行为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仅调研了物流行业环境下的横向联盟,而行业环境的不同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另外,联盟过程中,关系治理形式、正式控制方式均有可能发生改变,没有考虑防范机会主义措施的动态性。后续研究可以结合不同行业研究更复杂的治理形式及交互作用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chmoltziC,marcuswallenburgC.HorizontalCooperationbetween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motives,Structure,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11,41(6):552-575.

[2]DastK,Rahmann.DeterminantsofpartneropportunisminStrategicalliances:aConceptualFramework[J].JournalofBusinessandpsychology,2010,25(1):55-74.

[3]SchmoltziC,wallenburgCm.operationalGovernanceinHorizontalCooperationof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performanceeffectsandthemoderatingRoleofCooperationComplexity[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2,48(2):53-74.

[4]灿.国外关系治理研究最新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10):74-80.

[5]ClaroDp,HagelaarG,omtao.theDeterminantsofRelationalGovernanceandperformance:HowtomanageBusinessRelationship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7,32(8):703-716.

[6]nyagaGn,whippleJm,LynchDF.examiningSupplyChainRelationships:DoBuyerandSupplierperspectivesonCollaborativeRelationshipsDiffer?[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0,28(2):101-114.

[7]YangJ,wangJ,wongCwY,etal.RelationalStabilityandallianceperformanceinSupplyChain[J].omega,2008,36(4):600-608.

[8]LiY,Xiee,teoHH,etal.FormalControlandSocialControlinDomesticandinternational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0,28(4):333-344.

[9]DastK,tengBS.trust,Control,andRiskinStrategicalliances:anintegratedFramework[J].organizationStudies,2001,22(2):251-283.

[10]nakosG,BrouthersKD.internationalallianceCommitmentandperformanceofSmallandmedium-sizeenterprises:themediatingRoleofprocessControl[J].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08,14(2):124-137.

[11]Kalep,SinghH,perlmutterH.LearningandprotectionofproprietaryassetsinStrategicalliances:BuildingRelationalCapital[J].2000,21:217-237.

[12]LuiSS,ngoH.theRoleoftrustandContractualSafeguardsonCooperationinnon-equityalliances[J].Journalofmanagement,2004,30(4):471-485.

[13]冉佳森,谢康,肖静华.信息技术如何实现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平衡――基于D公司供应链治理案例[J].管理学报,2015,12(3):458-468.

[14]wangetG,weiHL.interorganizationalGovernanceValueCreation:CoordinatingforinformationVisibilityandFlexibilityinSupplyChains[J].DecisionSciences,2007,38(4):64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