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0:16

农村扶贫标准篇1

[关键词]农村扶贫;效果分析;少数民族地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6.128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自1978年来,我国主要经历了扶贫体制改革阶段、大规模开发扶贫阶段和扶贫攻坚阶段。在这样的发展中,因为不同时期贫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扶贫时采用的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扶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因此在这条艰巨的扶贫道路上,我国政府机关还应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

1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出现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国许多专家对一些地方贫困的原因做了很多的分析研究,笔者在总结研究结果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山高沟深,耕地极少,土质极差,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恶劣难以进行深层次开发,经济落后。第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的严重不足,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使民族地区的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第三,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欠账太多,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以及各民族县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盖面窄、路况差,电力供给不足,住房条件差,部分地区群众依然是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第四,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地方财政不能自给,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

2少数民族扶贫模式分析

2.1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是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其扶贫的优点在于,一是这样的扶贫模式可以很好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工程项目建立时,可做到分配合理公正,从而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资金和物力资源都很好的集中到一起,进行集体投资。针对致贫的因素可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理,扶贫效果比较明显。二是在扶贫工作中,以参与式的扶贫模式为基础,通过村级规划和建立其扶贫项目,让村民可以参与到扶贫模式的选择和决定中。三是把项目管理和现代文化建设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行结合,从而提高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四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关注市场动态,为劳动人民提供新技术和新消息。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否真正地扶助了贫困地区。因为这样整体的推进,不可能针对到具体的个体贫困户上,不会因为一个贫困户就对整个村庄进行扶贫。其次,这样扶贫模式对资金的要求高,会造成投资力度不足。最后,这样的扶贫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问题的一种形式,无法真正解决当地人民的贫困。

2.2产业化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采用这样的扶贫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首先,它可以带动一个村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政府会给其一些优惠政策,从而促使整个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其次,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优化各种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但是这中扶贫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一,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因为这样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他们带动后富,然而不是每个先富起来的人都有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大家共同富裕的意识,让这种扶贫模式没有起到期望的效果。其次,村庄的龙头企业在发展起来后,可能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偏离了扶贫的目的。一个企业不实行扶贫政策也不违背法律法规,这样无法真正达到扶贫的目的。

2.3劳动力扶贫模式的优劣势

这样的扶贫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贫困者不再从事农业,而是直接去外地就业,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扶贫效果比较明显。第二,让民族农村地区的人外出工作,村子里对农村产品需求的减少,有利于村子向生态自然村发展。第三,让村民外出就业增加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到了新技术。当然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在贫困的识别对象上很难确定。其次,当村民去外地务工后,相关部门并不对其进行后续的帮助。最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等现象。

3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最终评判标准

在对各种扶贫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对比后,本文主要是根据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一个分析模型,其中主要的评价指标有三个,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3.1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村是否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标志着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是扶贫是有效果的直接证据。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了扶贫对村子经济的带动,同时也反应了其对农村的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直接体现出扶贫效果的好坏,只有真正实现了扶贫村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民的贫困问题,使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最后靠自己的力量而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因此扶贫村子,是否最终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评判标准。

3.2贫困线

扶贫的直接目的是减少贫困、消除贫困,所以在扶贫活动中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扶贫制度和政策,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贫困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扶贫手段等。从而使扶贫政策帮助到那些贫困人群,同时缩小我国农村贫困区域的面积,降低人们的贫困程度,缩小人民的收入差距。

世界上关于贫困的具体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在对贫困进行划分时,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例如贫困线,通过对贫困率和贫困度的计算,划定贫困线,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属于贫困,在贫困线以上的人们,意味着脱贫成功。当然这个标准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然而划定贫困线,并以此作为扶贫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一直沿用的有效方法,保留至今。

3.3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基础建设、公共医疗和基础教育等水平的好坏都直接反映出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因此公共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评价标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因为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和闭塞、经济基础建筑比较差,以致基础建设和科教文卫的公共事业发展都相对的比较落后。选取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为例,其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饮水工程和道路硬化工程等,通过对村子里的通电率和各种电器的使用像电话、电脑和电视的使用,从而来确定出评价指标。而在教育方面可以对当地人们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如有关教育的设备是否完善、村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在医疗方面,主要是评价农村医疗设备是否完整,专业医务人员是否足够和农民看病困难的程度等,从而来看出当地的贫困程度。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效果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了影响扶贫工程成果的因素。但是我国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和主要矛盾,从而制订出合理、科学的扶贫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扶贫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真正促进我国整体的扶贫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

农村扶贫标准篇2

范小建指出,今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及实施,将会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困难。到去年年底,上一个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扶贫开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范小建认为,新扶贫开发纲要有六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到2010年,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二是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上一个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当中,我们所提出的扶贫开发目标主要是围绕着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而新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所提出的“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既包括了解决生存问题的需要,也包括了部分发展的需要。

三是工作方针更加科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明确了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的工作定位。

四是工作格局更加完善。第一次明确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五是工作对象更加清晰。分四个层次,即:扶贫对象、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

六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要求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同时,从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人才保障和重点群体等8个方面提出了原则要求,还要求加快扶贫立法。

他指出,扶贫标准提高以后,扶贫工作将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实行农村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非常重要。专项扶贫主要指国家安排专门资金、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既定项目,直接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行业扶贫主要指各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承担着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任务;社会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从不同角度扩大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完整体系,其互为支撑,相互呼应,将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详解2300元扶贫新标准

对于新颁布的国家扶贫标准,范小建称,新标准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又考虑到部分发展需要。我国自1986年,我国制定了206元的贫困标准,这个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后来这个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在2000年,我国又制定了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我国将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扶贫标准是国际惯例。根据我们初步掌握的情况,目前有88个发展中国家有扶贫标准,过去20年中,有35个国家调整过自己的扶贫标准。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们以往的扶贫标准比较低,因此中央明确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新的扶贫标准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在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这个标准要与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不仅考虑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也要兼顾部分发展的需要。

其次,这个标准要与“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工作定位相一致,以低保为基础,考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需要,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这个标准与各省提出的自定扶贫标准的想法应基本一致,目前各省初步确定的扶贫标准一般在本省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之间,分省平均值约为2200元。

第四,这个标准要稳妥可行。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完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经过努力,可以实现新标准下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

范小建指出,根据测算,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为标准,到2011年年底,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提高扶贫标准,是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标准覆盖了更多扶贫对象,有利于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又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的坚强决心。

中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

2001年,我们曾以国务院新闻办的名义对外了《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对改革开放到2000年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和成就进展、政策措施、实施途径及特殊群体帮扶等,做了详细阐述,并对新世纪前十年的扶贫开发进行了展望,这对宣传中国扶贫开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范小建指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已全面完成,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我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了充分展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激励中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决心,并争取国际社会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我们决定再次发表白皮书,就近十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进展向国内外再做一介绍。

十年来,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有: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10.2%下降到2.8%;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1-2010年,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6元增加到3273元,年均增长11%(未扣除物价因素)。同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加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扶贫开发成就的取得,是多方面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多年来国家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纲要》实施期间,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促进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广西、重庆、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全面取消农业税,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种粮农民各类补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第四,国家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2007年以后,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维持基本生存做了制度性的安排。标准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十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04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达1440.4亿元。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政策执行力。

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采取综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促进我国减贫事业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农村扶贫

开发的基本思路及困难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对此,范小建指出,虽然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阶段转换和结构调整加快的双重背景下,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的问题增多。这些困难和问题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工作难度,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首先,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到2010年扶贫对象268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2.8%,比例虽然不高,但规模不小。如果参考所谓“国际标准”,规模会更大。

其次,特殊贫困矛盾突出。特殊贫困现象在西部地区,主要是集中在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在中部集中在老区和山区;东部有少量的连片贫困区,主要是内部发展差距问题。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是扶贫任务最艰巨的地方。

同时,返贫压力也很大。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当中,有2/3属于返贫性质,十分脆弱,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市场冲击成为返贫的重要因素,经济波动对贫困地区影响很大。同时,中国现在的贫困人口,相当一部分分布在自然灾害相当严重、生态非常脆弱的地方,而且防灾抗灾能力相对不足,在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这些人很容易返贫。

还有就是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凸显问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到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到3.231。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10年农村内部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家庭的7.5倍。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同时,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不小。这些问题越来越引发我们的困扰与担忧。

在谈到未来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时,范小建指出今后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除此以外,还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把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主要对象。把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重点区域,这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此外,要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开发式扶贫作为基本方针,实行农村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把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作为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农村扶贫标准篇3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我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目标为:到2018年,实现全镇489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全镇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通过“五个一批”扶贫模式,确保贫困人口分年度全部脱贫。其中:2015年脱贫694人,2016年脱贫1400人,2017年脱贫1400人,2018年脱贫1400人。

二、工作重点

(一)宣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关文件,宣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抓好农村产权登记、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等强农惠农政策。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媒体宣传等途径,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摸清底数。以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以前段建档立卡的数据为基础,清理核查农村低保对象,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进一步摸清贫困户、贫困人口相关信息,做到“五清”。一是做到“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二是做到“问题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三是做到“对策清”: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四是做到“责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五是做到“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

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做到“六有”: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驻村帮扶工作台帐、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脱贫计划。

(三)制定规划。按照扶贫工作“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户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统一要求,认真编制扶贫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三大主题,进一步完善贫困村项目库,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

(四)实施帮扶。按照党政主导,镇直单位、村组、农户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的办法,建立起产业发展由农口、科技、金融等部门负责,衣食困难由民政部门负责,上学困难由教育部门负责,医疗困难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住房困难由城建负责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责任体系。全面落实“1+n”扶贫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住房、饮水安全、电力、教育、卫生、医疗、科技、文化、生态、信息及国土整治、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4个贫困村全部派驻第一支部书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驻村干部定点帮扶。采取领导挂点、镇直单位驻村、干部联户、社会参与的办法,因地制宜拟定发展规划,制定扶贫脱贫措施,有序推进实施,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台账,记好民情日志,实现驻村帮扶制度化、常态化。

三、推进方式

镇机关驻村干部和镇直单位配合市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深入村组、农户,强化调查研究、督导指导。每周驻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天。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1.广泛动员。分级开展干部培训,深刻领会和掌握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质,熟悉农村相关政策和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及要求。

2.宣传政策。深入村组和农户,采取多种渠道、途径,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及生活困难群众。

(二)清理核查验收阶段。

结合各村实际,组织开展低保对象及贫困户清理核查工作,搞好验收小结。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包括低保对象)资料档案,镇村公示,让群众清楚、明白。

(三)帮扶实施阶段。

结合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按照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推进各帮扶项目顺利开展,落到实处。加强贫困村、贫困户的跟踪管理,对实现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适时销号(出列)制度,做到脱贫一个,销号(出列)一个。

(四)检查验收阶段

年终对全镇各村、户精准扶贫、脱贫情况进行考核验收;2018年底对全镇贫困村、贫困户扶贫、脱贫情况进行全面考评,确保全面完成脱贫目标。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

镇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二)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从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力度;配套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村干部轮流值班、为民服务代办等制度,方便群众办事。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发挥党员“带头富、带领富”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土地流转和村干部廉洁履职等情况的监督。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途径。

农村扶贫标准篇4

关键词: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绩效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驻村‘第一书记’对扶贫重点村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B2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4.014

1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由来

自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治理贫困新思路之后,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扶贫攻坚战,力图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为此,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全国12.8万个贫困村和57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精准扶贫。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5月提出在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扶贫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重点负责精准扶贫和配套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2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精准扶贫实施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外部嵌入型重要帮扶力量,在扶贫重点村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将会通过对村庄层面扶贫项目实施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广泛参与,有效提升精准扶贫绩效。为了分析河南省精准扶贫攻坚中这一新动态,本文选取多个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驻扶贫重点村帮扶精准扶贫的典型实例,尝试探讨“第一书记”作为外部嵌入型重要帮扶力量介入村庄精准扶贫实践的外部支持机制和工作方式,进而研究该制度对精准扶贫绩效提升的影响。

与以往干部下乡不同的是,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并不直接对扶贫政策目标负责,而是“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负责完成政策目标,并且提供帮扶扶贫配套资金。同时,按照河南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扶贫与各行业职能部门目标责任挂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吸收之前是“干部下乡”、“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缺点,是新时期在农村开展群众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探索。

从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如辉县市吴村镇柳湾村、巩义市夹津口镇韵沟村、上蔡县邵庄镇郭屯村和睢县蓼堤镇大岗村等多个“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扶贫案例运行现状来看,各派出机构在选拔“第一书记”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一是具有较强的党性原则,肯担当,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热爱基层工作,思路活跃,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强;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具有行政职务,社会活动能力强,便于在基层扶贫过程中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工作职责来看,“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完善治理结构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村庄实现靠“外部输血帮扶”到“自身造血脱贫致富”的转变,将“第一书记”的外来帮扶力量转化为村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

3“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外部支持机制

从“第一书记”依托本身所拥有的各种经济和政治资源帮扶扶贫重点村摆脱贫困陷阱的具体作用机理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利用政治资源获取上级政府支持和外部经济支持两种途径。

3.1利用政治资源获取上级政府支持

首先,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在“第一书记”驻村之初就频繁视察指导,省、市、县驻村办给予了及时和有力的督促、指导措施,为“第一书记”获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一书记”来自不同的部门,各自拥有的政治资源也不同,各自的村情也不同,对于如何帮扶村子发展,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各显神通。例如省档案局驻巩义市夹津口镇韵沟村干部朱亚玲,争取扶贫办、农委和林业局各项资金,拿到了河南省财政厅300万、巩义市配套75万,为授予韵沟村最美乡村竞争项目拿到了共375万的资金。省民政厅驻柘城县双庙村“第一书记”郑志伟,积极争取省民政厅福彩项目资金,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为贫困家庭的重病患者免费治疗。

3.2利用社会资源获取外部经济支持

在实践中,各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结合自身优势,帮助村庄建设一些符合村情的、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就成为“第一书记”在选择扶贫项目时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例如,省农机局驻夏邑县火店镇田集村“第一书记”王永亮利用行业资源联系农机企业,联合村里的几个农机户,在村里成立农机合作社,引导当地村加入,全面涵盖收、种、防等农机服务,提高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服务田集村,还能对周边村进行服务。河南省政府办公厅驻洛阳市栾川县合峪镇孤山“第一书记”刘建民,带领村民修路、架桥、整修堰坝、种香菇、栽大樱桃、养殖土鸡和野猪,实现群众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人均增收1200余元。河南省扶贫办驻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利用原生态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扶贫,打通28公里旅游战线,开设2家“农家乐”、1家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吃、有住”。西王楼村农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100元增至2016年的8000多元。

4完善“第一书记”驻村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第一书记”制度这一干部下乡新模式对于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第一书记”在帮扶贫困村经济上脱贫的同时如何健全村庄治理结构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帮助村庄完善从“外部输血帮扶”到“自身造血脱贫致富”转变的制度保障,如何将“第一书记”的外来帮扶力量转化为村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问题需要在对河南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鑫,李俊杰.精准扶贫:内涵、挑战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74-77.

[2]吴雄周,丁建军.精准扶贫: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嬗变――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贫调查[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162-166.

[3]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56-159.

[4]莫光辉.绿色减贫:脱贫攻坚战的生态扶贫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二[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5]刘小珉.农户满意度视角的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研究――基于2014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6,(02).

农村扶贫标准篇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2.060

abstract:asYichengcityprecisepovertyalleviationplanforexample,carriedouttheinvestigationandstudiedprecisepovertyalleviationmeasuresandactualeffect.Conclusionedaccuratemethodsofpovertyalleviation,inordertorealizedtherichfarmersoutofpovertyassoonaspossible.

Keywords:precisepovertyalleviation;keymeasure;actualeffects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它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评精准五个内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中央、湖北省精准扶贫开发总体要求,宜城市委市政府结合基层实际制定了《宜城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行动计划》。要求党组织负总责,主要领导挂帅,部门整体联动,调动一切资源,细化关键措施,决战两年率先全省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1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瞄准贫困户,盯准贫困村,找准贫困根,实施安居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党建扶贫六大扶贫工程,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督查问责机制四大工作机制,对宜城市29个贫困村和3.18万贫困人口实行全方位帮扶。将扶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挂图作战,合力攻坚,确保2017年底率先在全省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2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2.1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

到2016年底,全市减贫2.18万人,18个贫困村脱贫;2017年底,全市减贫1万人,11个贫困村脱贫,全市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2.2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

到2017年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项就业创业技能,参与1项增收项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并达到本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的50%以上;未成年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素质,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建档立卡低保户、五保户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即有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就医、养老有保障。

2.3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到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一无”(无危房户)、“四通四有”(通安全稳定电、通广播电视信号、通宽带互联网、通乡村客运;有安全饮水、有致富增收产业、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及医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

3.1精准实施安居扶贫工程

3.1.1加快危房改造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国家危房改造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户,适当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标准。到2017年底,全面解决贫困户居住安全问题。

3.1.2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在贫困村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将流水镇马头村,王集镇联合村、双泉村,小河镇大冲村,刘猴镇赵嘴村、新??村作为建设的重点,在土地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上给予倾斜。

3.1.3适度开展移民搬迁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创新扶贫搬迁方式,探索易地开发、公租房安置、基地安置等模式,对贫困户在城镇落户就业给予政策支持。

3.1.4解决好生产用水和安全饮水2017年前,全面稳定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安全饮水全面达标。优先支持贫困村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创新贫困村水资源和水利项目管护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纳入省级项目、争取纳入中央项目维修养护和建设范围。

3.1.5确保安全稳定用电加大贫困村电网建设投入,优先实施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到2017年底,全部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消除存量配电网供电“卡扣”和“低压电”现象。

3.1.6全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加快推进贫困村通客运工程,在2016年底每个贫困村要全部通客车。实施贫困村畅通工程,在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基础上,提高通村路、产业路通达标准。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村组道路维护机制。

3.1.7加强通信设施及电商网络建设到2017年贫困村实现宽带网络信号全覆盖。优先在贫困村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到2017年底,实现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及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3.2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3.2.1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加大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联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优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郑集养鸭、刘猴生猪、孔湾蔬菜、南营养牛、雷河养羊、东西两山香菇等支柱产业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对吸纳贫困户就业、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在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2.2努力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益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保护农民群众的财产收益。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实现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鼓励贫困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原则,抱团入股参与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最大限度释放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潜能,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

3.2.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地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现代服务体系。加大银行、保险、担保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扩大小微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金融服务新产品的覆盖面。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机、农技、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远程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7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3.2.4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界限,串点连线扩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支持流水镇开发建设马头寨生态景区,支持板桥店镇罗屋村、王集镇双泉村、小河镇大冲村建设“红加绿”旅游长廊。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等旅游配套项目,多渠道增收。

3.3精准实施智力扶贫工程

3.3.1教育方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对贫困家庭中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建档立卡,从2016年起,将学前教育贫困生资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0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增加到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增加到1250元;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中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最高2000元),接受中职教育学生国家助学金提高到2000元;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

3.3.2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加强贫困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所有贫困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面要达到100%,农户知晓率、参与率和挂牌率均达到95%以上。力争到2017年底,现有贫困村有15%以上村跨入县级以上文明新村行列。加大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村民自主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重点支持贫困村文化骨干培训,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深入挖掘“一红一绿”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3.4精准实施保障扶贫工程

3.4.1养老与就业保障方面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立足沿海发达省份和当地企业的市场用工需求,通过校企对接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定单式技能培训。到2017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贫困人员,由本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对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可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外出务工贫困人口中,对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可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实施“雨露计划”,实现应补尽补、直补到户,对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接受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3.4.2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将贫困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和卫生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作为医疗扶贫工作重点,优先推进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贫困户医保政策,贫困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免除贫困户中的低保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起付线。逐步开展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由本级财政为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实现贫困村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常态化。

3.4.3民政救助保障方面及时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适时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实现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按照城乡低保对象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3.5精准实施金融扶贫工程

大力实施金融扶贫。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包括老促会、再就业担保中心等用于贫困户的贷款资金,以2500万元为基数,每年增长不低于10%;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生产的5万元以内的贷款,三年授信、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创新金融扶贫保险机制,全面推广小额保险系列产品,实现小额扶贫保险与扶贫小额信贷之间的互利互惠,防止贫困群体因意外事故返贫的现象。设立产业扶贫发展基金和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发放贷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贴息等方式,激活和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3.6精准实施党建扶贫工程

推行和深化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不脱贫不换岗;加大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乡镇、村“两委”班子力度;拓宽选用视野,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以及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寻找人才、使用人才,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加大对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组织书记的宣传力度,充分激发其扶贫热情,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对所有贫困村干部开展集中轮训。

4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4.1组织领导机制

实行“一个贫困村、一名市领导牵头、一套专班服务、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宜城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四大家”联席会专题研究扶贫攻坚工作,通报工作完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市“四大家”领导统筹所帮扶村的扶贫攻坚工作,每月进村入户三次以上研究扶贫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扶贫攻坚部门协调推进会,组织和协调市直部门、镇、村落实帮扶措施。各乡镇村要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明确机构和人员专司扶贫工作,保障扶贫工作经费,确保如期完成每一阶段攻坚任务。

4.2资金保障机制

从2016年开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80%必须用于贫困村,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形成的实际可用财力增量15%的规模,并整合涉农部门支农强农、扶贫资金,优先投向29个贫困村。市直各部门本着“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按照“项目跟着扶贫规划走,资金跟着扶贫项目走,效益跟着扶贫对象走”的要求,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的力度,实施好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配套项目建设。

4.3结对帮扶机制

按照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原则,各市直部门与联系村结成帮扶对子,并以“三万”工作队为基础,组建工作队驻村扶贫。建立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卡,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实行登记制度,不脱贫、不撤退、不换人。要积极组织、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社会成功人士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驻村帮扶和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农村扶贫标准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大通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8.150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1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过程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以问卷为基础,广泛征求各层次群众意见,在充分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走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村户并走访相关企业。①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②走访政府与进村入户相结合;③企业考察与政策宣讲相结合;④随机采访与人物专访相结合。通过各个层面、各种人群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由点到面依次深入,对大通县的精准扶贫情况展开全面调研,获得更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2大通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通县积极转变扶贫老思想、旧观念,紧紧围绕整体脱贫目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全县扶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尽管大通县扶贫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扶贫知识了解尚少,政策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并未知晓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制度,当地媒体缺少对扶贫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十分不到位。

(2)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部分乡村尚待进一步落实。部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落实情况不够好,部分村干部们较少到村民家中走访,未组织村民学习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

(3)扶贫过程中忽视科技的发展,乡村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部分村庄尚未普及网络,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匮乏,农业科技的使用近乎于零。

(4)部分干部过于重视“面子工程”,贫困户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村干部重视村庄建筑修缮,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贫困户评定过程中“裙带现象”严重,评定过程公开透明性差。

3大通县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反馈及建议思考

3.1上级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策略

3.1.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贫困县在全省率先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3.1.2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把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并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

3.1.3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蔬菜养殖基地等方式将村民集中起来,共同向脱贫目标迈进。可通过电商的途径,将本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作物和畜牧产品远销外省甚至是国外。

3.1.4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3.2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3.2.1扩大精准扶贫宣传

加强精准扶贫宣传,扩大扶贫政策的基层影响力,提升农民的制度认同感。充分利用各级资源多途径,多方位宣传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农民贫困意识,脱贫意识。增强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3.2.2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消除不公平现象。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监督制度落实,切实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

3.2.3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逐步推进农村的科技建设,完善通讯设施、普及网络,教育农民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

3.2.4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时刻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作目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4结语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符合中国扶贫工作实际的重大决策部署,但在具体的推进实践中,仍存在问题。本文以大通县为基础,就其现状及实施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村扶贫标准篇7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xx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xx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xx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xx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xx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xx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xx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xx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xx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xx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14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年度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农村扶贫标准篇8

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

本办法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各界通过财政支持、产业扶持、挂钩帮扶、生态补偿、社会捐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帮助扶贫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农村扶贫开发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精准施策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扶贫开发相关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展宣传教育等活动。

第六条鼓励支持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依法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对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扶贫对象

第七条扶贫对象是指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现行标准识别、认定的贫困户、贫困村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设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按照不低于国家和省级现行标准线,制定本辖区内贫困户、贫困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标准。

第八条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机制。贫困户、贫困村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识别、认定和退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贫困户按照下列程序确定:

(一)村民委员会在本村公布贫困户申报公告;

(二)农户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三)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民委员会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包村干部)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

(四)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贫困户名单,分别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报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五)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查确认后,在各行政村进行公告。

村民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审核结果公示之日起七日内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复核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公示复核结果。

农户申请有困难的,可以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第十条贫困户的退出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民委员会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包村干部)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查确认后,在所在乡(镇)和行政村公告退出,同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第十一条 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且符合省定贫困村脱贫标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拟退出村名单,在乡(镇)和所在村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查,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退出,并报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

第十二条 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且达到省定脱贫标准的,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申请,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后,报省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程序批准退出。

第十三条达到现行脱贫标准的扶贫对象,按照规定程序退出后,脱贫攻坚期内继续执行现行的扶贫政策。对提前退出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给予表彰奖励,对提前退出的贫困村各地可制定相应奖励政策。

第十四条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贫困村信息由乡(镇)人民政府采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信息由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机构采集。采集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

第三章扶贫开发措施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相衔接,优先保障农村扶贫开发需要。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居住在偏僻自然村、地灾隐患点、生态与自然保护区等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有搬迁意愿的农村人口,加快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对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建房和集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

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确定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范围;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优先保障造福工程易地搬迁用地需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涉及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村,应当优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编制或者修改乡(镇)、村规划;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规费的减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

第十八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发展扶贫普惠金融,为扶贫对象提供符合贫困地区贫困户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加大信贷投入,运用国家扶贫再贷款政策,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

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担保。

第十九条贫困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统筹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村产业,加快建立一批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基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其与贫困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就业技能;加大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和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拓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空间。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各级教育经费应当向贫困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巩固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选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供需对接。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扶贫范围,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人口就医费用给予救助帮扶。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与农村扶贫开发相衔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受灾人员救助或者临时救助;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关怀救助;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实行扶贫脱贫。

第二十六条优先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渔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推广应用,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七条探索建立贫困村、贫困户资产性收益增收机制。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或贫困户,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获得稳定收益。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视财力情况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标准。完善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干部驻村、部门帮扶、资金捆绑、政策支持办法,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将贫困村优先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范畴,大力开展贫困村村庄整治,加快推进贫困村人居环境建设。

第三十条完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挂钩帮扶制度,落实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推进产业园区共建,加大山海干部交流力度,健全服务协调机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及其他机构开展农村扶贫开发交流合作。

第四章资金与项目管理

第三十二条农村扶贫开发资金来源: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二)行业扶贫资金;

(三)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定点帮扶资金;

(四)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

(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扶贫资金;

(六)其他用于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

第三十三条省级财政和设区市级财政加大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应当在现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基础上,加大对贫困村的财政扶持力度。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扶贫专项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归并可以整合的相关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四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按照因素测算、资金绩效、考核评价、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计划等进行分配。重大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

行业扶贫资金由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行业规划和任务进行安排。

社会捐赠资金的安排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向捐赠者告知资金使用情况,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科学论证,因地制宜确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项目。

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承担项目责任,建立合同管理,执行公示公告、竣工验收、绩效评价、档案登记、后续管理等制度。

经批准的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部门审批。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资产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农村扶贫开发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和资产依法受到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非法占用或者擅自处置。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以及发展和改革、审计、财政部门应当开展对扶贫政策措施、扶贫规划执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落实情况等专项检查和监督。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和统计调查部门应当建立农村扶贫开发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动态监测评估。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说明情况,提供农村扶贫开发活动有关账册、单据、文件、记录和其他资料;

(二)检查与农村扶贫开发活动有关的场所;

(三)责令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四)对可能转移、隐匿、销毁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可以申请有关部门先行登记保存。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擅自变更扶贫开发项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项目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应当停止项目实施,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坏、非法占用或者处置扶贫开发项目设施、设备和资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或者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四十四条承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履行职责,未完成农村扶贫开发任务,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批评,责令限期完成,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扶贫标准篇9

“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自2015年11月29日起实施。

《决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正式提出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主要包括:1.医保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2.建立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3.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为贫困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分三阶段:(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指标之一: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其中提到了“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倡导优生优育。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农村扶贫标准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二、精准扶贫范围及对象

精准扶贫全县农村贫困地区,以5个省级贫困村和7个市级贫困村为基础扶持村点,以全县3976户107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挂点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基础建设全覆盖、帮扶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全覆盖、救助保障类贫困户全覆盖。

三、目标任务

用4年时间,即2015-2018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我县以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3976户10701人为基数,全面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减贫进程。到2018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级贫困村和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四、精准识别

(一)核准底数。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中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精确复核,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和精准度。

(二)科学分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三种贫困户类型。

(三)建档立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四)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乡(镇、场)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一)实施产业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等配合)

1.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干部驻村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准产业并助其发展。

2.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农户”的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与金融机构协作,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3.整合涉农政策资金。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推进贫困村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

(二)实施搬迁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县文广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人社局、县微型元件产业指挥部、相关乡镇等配合)

1.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化”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建设,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

2.落实搬迁政策。根据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通过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导贫困群众向工业园区、向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对列入整体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庄,原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可调整安排至移民搬迁安置点。

3.统筹部门资源。整合扶贫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进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所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三)实施教育扶贫(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各乡镇等配合)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搞好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村创办幼儿园,寻求探索社会办学模式,力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创办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2.强化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3.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贫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四)实施就业扶贫(县人社局牵头,县农工部、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残联、县教育培训中心、县各大产业园指挥部、县扶贫和移民办、各乡镇等配合)

1.提升就业技能。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雨露计划”特惠扶贫力度,通过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就地参与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2.实施订单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职业院校资源,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3.购买就业岗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

(五)实施医疗扶贫(县卫计委牵头,县民政局、县新农合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等配合)

1.提高大病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2.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线。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本县范围内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

(六)实施救助扶贫(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红十字会、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等配合)

1.加强低保和五保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对获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通过发放补贴、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强化慈善、养老和社会救助。强化相关部门慈善救助职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社会救助公益基金。

3.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七)实施基础扶贫(县委农工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文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供电公司、各乡镇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对贫困村范围内的自然村组逐年按规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点,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每个村点叠加扶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村庄环境。

2.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我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对已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必须率先带头拆旧还基,归还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到2018年基本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5个省级贫困村中的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2018年完成全县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202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帮扶方式

(一)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县、乡(镇、场)、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确保“两个覆盖”(即:省、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三个到位”(即:驻点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本级挂点乡(镇、场)县级领导负责指导所在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驻村帮扶,要结对帮扶贫困户、定点扶持省、市级贫困村;各乡(镇、场)要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包户帮扶机制,实现“两个覆盖”。各级驻村帮扶包户工作组(队)要明确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实行挂牌帮扶,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肩负的行业扶贫任务,制定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职能,制订计划,抓好落实。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大爱”的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社会正能量,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务工就业、生产扶持、技术培训、残疾人优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直各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到驻村包户工作组(队)中来。在驻村包户帮扶的同时,做好与省、市直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市直其他帮扶单位的对接工作,在全县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级驻村包户帮扶工作组(队)要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