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0:24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

镇党委、政府将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今年已召开四次政府工作会,安排、部署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工作,以确保我镇群众使用食品药品安全有效。

成立领导小组,培训信息员。镇上以分管领导牵头,镇安办具体落实,片区协管员由思想好、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

分管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并认真听取协管员在工作上的请示和汇报,及时指导协管员的工作,搞好工作协调,并督促协管员搞好日常协管工作。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开学前后,镇党委、政府安排辖区内村、社区、学校等涉及单位做好农村群宴、学校安全、食品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村卫生站、药房(店)等监管工作,以确保我镇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我镇协管员及食品药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第一关于食品和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第二对协管员提出工作要求,要摸清底数、弄明情况,重大情况及时上报;第三对从业人员提出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保证环境卫生,药房(店)必须按相关规定售药,处方必须留底。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安全意识

今年以来,我镇通过形式多样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安全意识。

(一)以“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宣传主题,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进入学校、企业、社区、村。

(二)对村、社区居民进行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悬挂标语5条、散发宣传资料1000余份,让群众了解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努力创建良好的食品药品安全教育氛围。

(三)通过展板(3个)、发放小册子(600册)、散发宣传单(1000份),举办知识竞赛1次,对辖区内的单位、居民、教职工、学生进行食品药品安全教育。

(四)利用各村广播室对村民进行食品药品安全教育。

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一年来,我镇定期不定期组织工商、卫办、安办等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店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1、加强对小食店杂货店的整治。我镇要求相关部门经常对小食店杂货店的粮油面酒乳制品饮料肉类和禽类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2、加强学校、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我镇组织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性对各学校的食堂以及学校周边的杂货店进行安全检查,要求食堂保持整洁卫生,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建立食品购销渠道登记,确保学生健康。大力整治学校周边小食店环境,取缔一批“三无”产品,消除食品安全隐患。3、加强药店药品安全监管。药柜是否按分类管理的要求摆放、药品摆放是否整齐有序、店内是否清洁卫生、药品广告是否符合要求(店外无广告、店内无虚假广告)、药品从业人员有无违法行医用药情况。

今后的工作思路

为切实加强我镇食品安全监管,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在明年的工作中,我镇将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教育,通过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科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监管,对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加强对学校食堂、超市、农贸市场、杂货店等销售网点的检查,堵塞漏洞。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2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XX年安全工作计划中食品药品工作的教育,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3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4

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本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一)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现状

年11月,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组建。年3月,在原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相继组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始履行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原履行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职能划归卫生部门监管,卫生部门原履行的“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目前,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共有12个,核定编制192名。截止年7月底,我市共有各种类型的餐饮网点15295个,其中:中型饭店2447个,小型饭店3624个,快餐店1124个,小吃店6391个,冷饮店441个,其它类型餐饮经营单位131个;有大专院校食堂18个,中小学食堂932个,幼儿园食堂118个,企事业机关食堂62个,建筑工地食堂4个,其他类食堂有3个;餐饮服务环节从业人员约5.9万人。有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个,药品批发企业14个,药品零售企业534个;市级医疗机构5个,县级医疗机构45个,乡(镇)卫生院103个,单位医务室170个,村卫生室981个,个体诊所210家,驻军(警)医院(诊所)20个。

(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民心工程来抓,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监管实效,积极营造饮食用药安全环境,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各县(区)先后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或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以及安全事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聘任了安全协管员,村(居)委会聘任了信息员,初步构建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监管网络。各级政府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县等县(区)对协管员、信息员给予补助,保障了基层监管的有效开展。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中的预案,及时、有效、妥善地处置了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2、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新格局,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深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广泛开展放心工程综合评价、重点品种安全性风险调查与评估和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启动食品安全示范县、乡(镇)、村、点创建工作;制定实施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投诉举报处理、举报奖励、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制度;建立了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格局,有效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了食品产业发展。

年6月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划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后,我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相应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建立完善日常执法监督检查规范,强化量化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落实“一栏、两账、三册”(证照公示栏,进货台账、消毒台账,管理制度册、票据册、证照册),全面推行餐饮业质量安全承诺制,对学校食堂和大型餐饮企业实行食品安全负责人制度,集中开展学校和工地食堂、各类集体供餐点、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店及小型餐饮店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整治工作。严格实行农村家宴申报备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家宴餐饮服务行为。县、县等县(区)针对农村集体宴席存在的突出食品安全隐患,制定了有效、可行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了农村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着力完善药械安全监管新机制,促进药械市场规范有序。坚持一手抓机制完善,一手抓整顿规范,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药械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办法。全市100%的市、县级医院、94%的乡镇卫生院等和9.3%的村卫生室和诊所通过了“规范药房、合格药房”验收,全市医疗机构在库药械质量管护和合理用药水平显著提升。

监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健全了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药物滥用监测机制,建立了药物警戒制度;深入实施了药械放心工程,强化风险管理,大力开展违法广告、疫苗等生物制品、中药注射剂、兴奋剂、易制毒化学药品、中药材等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了制售假劣药械违法行为,有力地促进了药械市场秩序的好转。年以来,全市查处假劣药械案件3327件,涉案金额369.3万元,罚没款缴库金额584.4万元,销毁假劣药械标值672.9万元。

积极探索药品“两网”建设新方式,不断提高监管服务实效。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法律规范”的方式,多层次、多形式聘请农村药品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积极探索推进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不断提高药品“两网”实效。目前,县、乡(镇)、村供应网覆盖率均达100%,农村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达20%;县、乡(镇)两级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100%、村级达99.8%,有效保证了农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实惠。

在推进医药产业发展中,坚持市场监管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利用科学监管手段,大力指导实施Gap,积极支持新药研发和地方药材、民族药材标准制定与开发,区顺利通过了“云药之乡”认证,推动了大唐汉方、丹州、淞茂医药等一批本土企业发展,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落户,为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4、宣传有力,培训到位,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工商、质监、农牧等部门从消费者、生产经营者、监管人员入手,采取“五分五进入”的宣传培训模式(分级、分层次、分批、分片、分对象,进乡(镇)镇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医疗机构、进学校和大型餐饮点),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手机短信、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手册(宣传单)10万多份,制作科普图板4100余个,展出假劣食品500个品种,举办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22915人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一是一些非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制假售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安全监管、处罚难度大;二是小食品加工点普遍存在小、散、脏、乱现象,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学校、建筑工地食堂和周边饮食业、摊点食品卫生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四是部分餐馆饭店卫生配套设施不全,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无健康体检证上岗等问题;五是少数医疗机构的进货渠道不规范,药店经营存在不凭处方单也可以买处方药的现象;六是食品保健品冒充“药品”进入药店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基础薄弱,监管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存在制度机制、投入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承担监管任务的机构在监管人员、编制、经费、设备等方面与形势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监管工作经费紧张,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现有的技术条件难以及时、准确检测、认定疑似有害的食品、药品等;乡(镇)、村两级协管员和信息员大多是兼职人员,一部分协管员和信息员没有报酬,导致监管网络不牢固,给假劣食品药品在农村和城乡(镇)结合部流行和蔓延创造了可乘之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质量。

(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执法难以到位

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起步晚,基础差,又正值机构改革,体制尚未理顺,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加之现行法律涵盖面不够广,条款相对分散,有交叉也有盲点,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安全国家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小作坊、小摊点监管的法律法规缺位,使得监管执法工作难以到位。

(四)食品药品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目前,我市食品药品、农业、卫生、工商、质检、农牧等部门虽有一定的检验检测设备和能力,但由于检测设备陈旧、分散,缺乏资源整合,各监管部门独自运行,没有形成统一、覆盖整个食品药品链的监测体系,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检测出食品药品安全所需的基本项目,而且监测多以上市产品监督性抽查为主,缺乏对生产过程的监测,难以承担预警性监测任务。由于缺乏现行食品药品安全认定的权威机构,各监管部门均按各自职能设置的不同“事前”标准予以认定,监测信息结果存在着互不认可或相互矛盾的现象,监测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满足食品药品监测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效。

(五)部分企业、消费者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一些小型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部分经营企业对供货方资质的审形式、轻实质,对诸如QS标志、三无产品、索取哪些票证、Gmp、GSp等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制度不清楚。部分消费者过分相信虚假广告,知法、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索票、索证意识不强,贪图便宜,对质劣低价的食品药品缺乏防范意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层层落实责任制,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由形式监管转为实质监管;切实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保障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二是要紧紧抓住机构改革机遇,科学制定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三定”方案。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要在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二是在乡(镇)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协管员,统筹协调指导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三是将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认真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执法监管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

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监管工作方针,组建联合执法网,建立多部门长期打假整治市场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不断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对监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坚持严格自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执情服务,提高执法监管的能力和质量。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监管力度

各监管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源头上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一是农业部门要按照建设绿色的要求,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卫生、食药监、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督促建立完善进销台账,加强货源渠道合法性检查,全方位实现对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食用各个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三是支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大力扶持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质量安全有保证的食品龙头企业,促进其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发挥其对整个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5

一、基本情况

我镇辖区内现有食品、药品各类监管对象共173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家、食品流通经营单位41家、餐饮服务单位119家、药品经营7家、化妆品店2家。整个监管对象呈现出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

二、强化领导,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建设

上半年,我镇召开3次食品安全专题工作会议,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专干责任抓,相关站所协调配合的工作制度。在全镇9村1社区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员,负责全村的食品安全工作。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责任,努力增强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感。

三、加强宣传,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上半年,我镇组织3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校食堂、餐馆、商店、集贸市场等场所定期地张贴宣传横幅,对人口密集的场所设立食品安全知识文化墙报,引导食品安全观念深入民心。同时,开展多次食品药品安全培训会议,极大提高了从事食品安全服务的人员的技能与食品安全责任感。

四、突出重点,抓好薄弱环

(一)开展了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肉及肉制品安全专项检查以及重大节日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和检查工作,集中时间和人力联合执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半年来,食药监所共开展执法活动230余户/次,出动执法车辆40余台次,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件,督促新办证经营户32户、开展农家宴检查120余次。同时与学校、餐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户等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承诺书312份。

(二)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牢固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对食品安全意识,落实和完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学校利用健康教育活动、校园板报、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对食堂卫生状况进行检查。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6

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全会和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两个最好”目标的实现,完善规章制度,抓好制度落实,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继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抓源头、抓环节、抓整治,实施全方位监管,着力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保障全镇人民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全镇食品、医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抓住粮油、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类、饮料、儿童食品、食盐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前店后厂式食品加工作坊、小型饮食店为重点场所,以镇郊结合部、学校、建筑工地等为重点区域,以无证无照加工,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为重点对象,重点治理影响我镇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杜绝集体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

1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从源头上制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生产环节。加大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例行监测力度,实行蔬菜农药残留异地抽检。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严厉打击水产品使用氯霉素和畜产品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的非法行为。开展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培训和普及,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

2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继续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卫生许可、生产许可制度。全面实施老五类、新十类和第三批十三类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企业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监管抽查、回访、年审、信息通报、不合格食品召回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安全性评价,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定点生猪屠宰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肉品流通秩序。

3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整治。深入实施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大力推进以建设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和现代流通网为重点的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督促食品经营企业落实进出货查验、索证索票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卫生例行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和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设、假商标印制品。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开展自律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督促经营者进货验证验票、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切实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负责。各有关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联合大检查,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4加强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针对当前儿童食品及农村食品市场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组织开展儿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普查,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依法取缔未经许可生产加工儿童食品的场所。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加大对分散在农村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等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遏制制售假冒食品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药品安全工作重点。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加强药品分类管理,加强对零售药店执行药品分类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明令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凭处方销售。加强对药店药师在职在岗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落实药店药师配备和处方审核制度。继续推进“清理家庭小药箱”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三)加大执法力度。对粮油、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类、饮料、儿童食品、食盐等食品和农药、农药投入品以及药品、药械进行检查。凡不具备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基本条件的企业不准开业、生产,已经生产的要立即停止整顿;凡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查办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工作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和配合,及时通报案件查知情况,努力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罚代刑。

(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为有效预防。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各村和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镇食品、药品安全特点,研究提出相应应急预案,制定预防与应急处置及信息报告与等制度。卫生、教育等行政部门要全面开展学校、饭店、宾馆、机关、医院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集体用餐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落实严防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责任制和应急预案,严防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农服中心要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油、菜和放心粮。

三、组织领导和分工责任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7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生产加工条件简单、从业人员少、生产加工规模小,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小餐饮,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面积小、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经营条件简单,从事餐饮服务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小食杂店,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面积小、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从事食品销售的个体经营者,不包括以批发、物流货运、网络、电视购物、自动售货等方式销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或者在相对固定地点,从事销售食品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混业经营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最高食品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经营种类主次确定经营种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提出相关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安排人员,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教育工作,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结果报告工作。省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制定并公布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户外公共场所占道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教育、规划、公安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权限,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第八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受咨询、投诉和举报。

接受和处理举报的单位应当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举报人保密。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十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食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无害、清洁,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生产、销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害并保持清洁,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存放、运输;

(六)制作食品时生熟隔离,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器具;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小食杂店实行登记证管理,食品小摊贩实行备案卡管理。登记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本条例规定核发,备案卡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发放登记证、备案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登记证、备案卡。

第十二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从业人员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患有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小食杂店采购食品、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进行进货查验,并如实记录供货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采购数量、采购日期等内容。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食品小摊贩应当留存购进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的凭证及其他进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

第十四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登记证或者备案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小作坊、小餐饮还应当公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做到清洁环保,不得回流入食品加工、经营、餐饮等环节。

第十六条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查验食品经营者的相关证明及信息;

(二)检查食品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及时制止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及管理制度。举办临时性食品展销活动,应当提前五日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房屋出租人不得提供出租房屋给承租人用于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三章食品小作坊

第十七条 开办食品小作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一)具备独立的生产加工场所,场所面积与生产加工能力相适应,布局符合工艺流程要求,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具备与生产加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处理废水、存放垃圾等废弃物的卫生防护设施;

(三)建立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八条 申请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禁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颁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告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并向社会公布;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所属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其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理。

第二十条 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三年。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延续换证。原登记部门应当在登记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食品小作坊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十日内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对确需变更的,原登记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除遵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之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登记证载明的范围内生产加工食品;

(二)生产过程中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三)食品生产加工场所与个人生活场所分开,食品用具、容器、设备与个人生活用品分开;

(四)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原料。

第二十二条 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下列食品:

(一)乳制品、饮料(含饮用水)、调和食用油、配制的酱油、配制的食用醋、用酒精勾兑的白酒、预包装肉制品、罐头制品、果冻等高风险食品;

(二)专供婴幼儿、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四)法律、法规禁止生产加工的其他食品。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应当在生产加工的食品包装上如实标明食品名称、主要成分或者配料、食品小作坊名称、地址、登记证名称和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联系方式等内容,并按照规定在显著位置标明作坊食品字样。标签标明的内容应当清晰、易于识别。

第四章 小餐饮和小食杂店

第二十四条 从事小餐饮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

(一)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和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加工经营场所内应当保持清洁,配备有效的冷藏、洗涤、消毒、防蝇、防尘、防鼠等设施,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废弃物的容器或者设施;

(三)场所布局合理,防止食品存放、操作产生交叉污染;

(四)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从事小食杂店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

(一)具有与所销售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

(二)具有与销售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卫生防护设施;

(三)贮存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

第二十六条 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本条例第二十四条或者第二十五条规定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禁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食品经营登记证。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核,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颁发食品经营登记证,并向社会公布;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二十八条 食品经营登记证有效期三年。食品经营登记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延续换证。原登记部门应当在登记证有效期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食品经营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十日内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对确需变更的,原登记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九条 小餐饮经营者不得经营裱花蛋糕、生鲜乳制品、生食水产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

小食杂店经营者不得经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第五章食品小摊贩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城乡规划,统筹考虑安全、市容、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确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摊贩经营地点和时段,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前款规定的区域外,根据食品小摊贩就地发展和集中管理的需求,在不影响安全、市容、交通、环保等情况下,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临时划定一定路段、时段供食品小摊贩经营。

经营地点、摊位的分配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申请人数和实际可容纳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予以安排,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食品小摊贩应当持身份证明、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备案并领取备案卡,备案卡有效期一年。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分配到了经营地点、摊位的食品小摊贩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备案卡并制作备案档案,记录经营者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等信息,并在发放备案卡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将备案信息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城市管理部门。

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无需申领备案卡。

第三十二条 从事食品小摊贩经营应当有与其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工具、容器、工作台面以及防蝇、防雨、防尘等设备设施。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或者使用集中消毒的餐具、饮具。

食品小摊贩不得制作销售冷荤食品、裱花蛋糕、生食水产品和生鲜乳制品,不得销售散装白酒、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

第三十三条 食品小摊贩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地点和时段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影响道路通畅、交通安全和居民日常生活,遵守市容环境管理、环保等相关规定,及时清理场地,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食品小摊贩不得在设区的市、县(市)城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外道路两侧一百米范围内经营。第六章服务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食品传统工艺的保护,对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鼓励通过连锁、联合生产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鼓励、扶持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食品生产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适合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的集中场所;鼓励和支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进入集中场所生产经营、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遵循便民原则,简化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提供便利服务,不得收取费用,不得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乡镇、街道已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的,食品小作坊登记证、食品经营登记证和食品小摊贩备案卡由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代为办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应当公示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优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其办理证照、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等部门制定包括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监督管理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组织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制定分类监管措施,采用行政指导、示范引导、免费培训等方式,督促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发现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公开监督检查、随机抽查和案件查办的程序、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收集、汇总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相关信息,发现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四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验。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和本地区消费量大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应当重点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当事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检。

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所需经费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有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人才,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推进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依法共享食品检验检测数据,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信用档案,记录登记备案信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并依法予以公开。对诚实守信者予以鼓励;对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应当增加检查频次,督促整改。

第四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黑名单制度,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拒不改正且情节严重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者,在吊销其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同时,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一)用非食品原料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二)生产、经营有害物质或者污染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污秽不洁、掺假掺杂食品;

(五)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列入黑名单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者三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四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调查、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封存有关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物品;发生食物中毒的,应当及时送医疗机构救治。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以及收治食物中毒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两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登记擅自从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生产经营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摊贩未取得备案卡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备案卡。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或者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机关吊销登记证。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三项、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改正后一年内又重新发生该违法行为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备案卡。

第四十九条 已取得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或者备案卡。

第五十条 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登记备案的,或者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或者备案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当事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登记备案。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检查、记录、报告义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用于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仍提供出租房屋给承租人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房屋出租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处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决定。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履行职责,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履行监管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三)缓报、谎报、瞒报食品安全事故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定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的具体认定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登记证和备案卡的样式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第五十六条 网络食品经营者和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新区、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承担日常工作的机构,履行相关工作职责。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摊贩要求(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无害、清洁,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生产、销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害并保持清洁,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存放、运输;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8

我县共有各类小餐饮经营单位452家,其中,小型餐馆137家、小吃店215家、快餐店62家、饮品店38家。我县暂无药品生产企业,有批发企业1家,经营企业67家,其中50平米以下小型药品零售企业42家,另有小规模个体诊所13家。

截止到6月29日,我局共计出动执法人员379人次,执法车辆57车次,检查各类“四小”经营单位359家次,制作《现场检查笔录》359份,下达《监督意见书》293份,《责令改正》通知书49份。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为全面贯彻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县食品药品市场,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整治行动,各个业务股室为成员的“四小”整规领导小组,加大集中整治行动的协调力度,对内注重整合部门力量,对外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密切配合。在整规过程中,我局详细制定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小餐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小药店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及《县“四小”行业小诊所整治和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加大餐饮、药品、稽查、办公室等股室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

(二)强化宣传、正确引导

为切实贯彻此次“四小整规”整治活动,向社会表明打击违法违规活动的态度和决心,我局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此次整规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3.15”、“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深入农村、社区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宣传开展“四小”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消费安全意识;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机制,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方式,及时“四小”整规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先进经验;三是广泛发动食品药品经营企业积极参与。4月13日,我局召开县药品经营企业质量负责人培训会,全县1家药品批发、67家经营企业全部参加,会议中贯彻食品药品“四小”整规专项行动整治文件精神,明确重点整治内容;四是建立咨询电话热线。利用“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热线,接受投诉举报。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本次“四小”整规专项行动,我局秉持“严”字当头,确定整治工作的重点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对整规对象坚决做到严格监管、严格检查、严厉处罚,重点检查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及小诊所的主体持证情况、进货来源情况、索证索票情况、采购验收台账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等。

在全面排查摸清行业底数,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分类制定整治标准,做到打扶结合、疏堵并举。包括餐饮行业使用无标签标识、来源不明的食用油及其他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药品经营企业的未按要求销售处方药、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产品的销售去向不清。购销资质档案不全,超方式、超范围经营。购销票据与实物不符,购销票据和记录不真实等行为;小诊所则是联合卫生局查处无证无照小诊所的行为;在分类整治行动中,逐步建立摸底情况一览表,划分整改重点单位及难点单位,保障整改工作由易到难,由点及面,最终达到整治与规范的工作目标。

三、取得成绩

通过专项整规行动,进一步落实了小餐饮经营店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小餐饮经营主体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规范日常经营行为,实现小餐饮经营持证亮证率、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并持证上岗率“两个100%”;切实提高了“小药店”药品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药品零售行业形象,改善“小药店”的店容店貌,实施对药品经营环节全过程的监管,营造规范有序、诚信和谐的药品销售和使用环境。药品经营企业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群众消费药品信心明显增强;最后建立了小诊所整治工作示范点。在试点范围内所有诊所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均已建立小诊所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各项监管制度,小诊所医疗机构执业规范基本达到要求。

在我县“四小”食品、药品经营单位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的同时,我局着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相关制度,落实安全责任,使全县食品、药品经营单位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效预防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全县人民的饮食和用药安全。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四小”整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执法难度大,其主要特点是经营门槛低,还存在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食品安全意识落后的特性。同时,乡镇的群众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便。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工作人员时常会遇到连自身姓名都不会写的小餐饮业主或从业人员,其文化知识水平如此有限,要完成食品采购查验和台账登记的工作,确实难度较大。

(二)小药店经营企业。一是多数药品经营企业存在药品购进验收记录填写不全,药品管理不规范,重效益、轻管理等不良行为的存在;二是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存在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行为,药师不在岗现象较为普遍;三是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能给消费者出具相应的销售凭证;四是个别药品零售企业对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药品摆放不规范,未完全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三)小诊所。一是无证经营多。我县小诊所经营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规模较小,属“低、小、散”状况。据调查,全县有有小诊所13家,其中符合规范条件的小诊所3家仅占23%。二是作业场所卫生条件差。在小诊所中,面积偏小,布局设计不合理普遍存在,卫生条件极其简陋。这些小规模的、无证照的、改造较难的经营店家,整个作业场所脏、乱、差,基本不符合卫生许可发放条件。三是经营者卫生法律意识淡簿。由于消费市场需求较大,一些业主受经济利益驱动,只图眼前红利,忽视医疗卫生质量,缺少更新经营竞争理念和落实有效卫生保障措施,缺乏执行卫生法律和卫生规范的自觉性,一些无证经营者和违法行为屡查屡开。

五、下一步打算

(一)认真分析抓推进。在认真总结4到6月专项整治工作经验和巩固成绩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从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把2015年专项整治和规范工作放在重点区域、重点地段,落在群众呼声的实效上。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14〕57号)精神,建立健全婴幼儿配方乳粉全程可查询、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全县开展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工作,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婴幼儿配方乳粉,切实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二、时间要求

试点时间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一)宣传动员阶段(1月至5月)。要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在药店试点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作的通知》的宣传,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对开展在药店试点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工作的知晓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拟试点单位。认真研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制定婴幼儿配方乳粉参照药品管理的实施方案。通过成立专班、深入宣传,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行业内营造良好的试点氛围。

(二)稳步推进阶段(6月至8月)。连锁药店总部住所设在本县,至少要确定一家连锁药店参加试点。本县没有连锁药店总部但所辖的连锁药店中有总部属于本次试点的对象的,要按照本方案精神加强对延伸到本县的试点连锁药店的管理、引导、服务。确保试点单位在本县的连锁药店按要求落实到位。

(三)检查验收阶段(9月至11月)。要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鄂食药监文〔2014〕66号)精神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圆满到位。

(四)总结巩固价段(11月至12月)。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巩固成果,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

三、试点范围

省局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药店开展试点,并将武汉市、市作为试点工作联系点。

市局在宜草堂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所属药店和采之林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所属药店开展试点工作,并将伍家区、夷陵区和市局稽查分局作为试点工作联系点。

县食药局在企业自愿基础上组织符合条件的药店开展试点,将试点单位名单上报市局。并将延伸到本县的试点连锁药店名单上报到市局。

四、试点药店条件

(一)必须是连锁药店,由其总部统一组织试点工作。单体药店暂不纳入试点范围;

(二)必须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许可,许可项目注明为“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

(三)有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具备加入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的条件;

(四)无因经营假冒伪劣药品等商品被有关监管部门予以处罚的记录;

(五)具备专区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经营环境、条件和设施;

(六)具有提供食品安全消费专业指导的人员和能力。

五、试点措施

(一)积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要积极组织经营者和监管者学习《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食药监食监二〔2014〕251号),该《通知》将近年来国家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整合,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形成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流通许可、销售、监督管理规范,是今后经营者履行自律责任、监管者履行监管职能的重要依据。务必高度重视,通过开展培训、主动上门宣传、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保证本县相关人员人人知晓《通知》精神。同时,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氛围,要让社会和市民都知晓目前试点的这项工作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

(二)严格实行三专一统一模式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药店应当在销售场所划定专门的区域或专门的柜台、设立专门区域单独存放库存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确定专人统一管理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统一设立婴幼儿配方乳粉提示牌。

婴幼儿配方乳粉专区专柜不得与保健食品和其他乳制品等食品混放。

库存专区应当符合标签标注的储存条件,并与库存的药品隔离,禁止混放。

试点药店需对专人管理销售人员进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培训,达到能够对消费者提供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专业销售人员对消费者提供指导和帮助时,不得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提示牌应当在销售专区或柜台、货架处显著位置设立,大小可根据设立的专区专柜空间大小而定,但应采取“绿底+白字(黑体)”式样。

(三)定规范,督促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按照〔2014〕57号文件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4〕251号)要求,并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市局制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主体规范要求及申办提交资料明细表》(附件3)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规范》(附件4)。县局有关股室及执法大队要监督各辖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义务,督促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购进、储存、销售行为,保障经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

(四)强化培训,建立全程可查询、可追溯的质量保证体系。要组织监管者和试点药店开展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应用培训工作,确保每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能熟练掌握并使用电子追溯系统,会指导经营者应用追溯系统,会通过追溯系统实施电子监管;确保试点药店在短时间内能熟练应用追溯系统,并自觉坚持持续应用,实现对单个产品的全程可查询、可追溯。

六、试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要确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明确试点目标,分清工作职责

此次活动要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清理规范工作。严格按“方案”的试点条件要求,确定试点对象。

药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市“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为指导,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集中整治与制度规范、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扶优与治劣相结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县乡(镇)为主负责、业主自律诚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块为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快推进执法监管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要求。以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市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巩固和扩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十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年目标:摸清全市“十小”行业的基本状况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各项监管制度;制定“十小”行业的生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在重点乡镇(街道)开展“十小”整治与规范试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性、行业性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注重典型示范,总结“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规律,开展“十小行业百点示范”活动。

2009年目标: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十小”整治与规范行动,充分发挥百个示范点的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十小”行业按照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即:扶植引导基础条件较好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上规模、上水平;改造提升基础条件较差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范要求;关停转化达不到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十小”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对故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生产经营条件恶劣、产(商)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又不主动整改或屡次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打击或关停,以净化农村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2010年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小”整治与规范成果,制假售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十小”生产经营行为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农村市场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健全;农村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二、整治重点

重点对象:生产经营食品、药品、农资、液化气、音像制品、美容美发、农村客运等涉及群众身心健康安全的产品或服务的站、点、店、户。

重点区域:市区及城郊结合部、中心镇和“十小”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以及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

重点问题:生产经营中“脏、乱、差”和“无、散、低”等问题,具体包括:无证照或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为;生产经营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产品的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违反相关管理规定从事音像制品、客运经营的行为等。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部门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督促纳入监管的小作坊业主履行质量安全承诺,严格按照《*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组织生产;以桶装饮用水、“两豆”(豆制品及豆芽)、茶叶、米面制品等食品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达不到取证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取缔力度;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有毒有害物质、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鼓励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龙头带动、区域集中等“五种模式”整合提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通过整治,促使食品加工小作坊做到:证照齐全;生产场所符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三框一盒”齐备,并执行相关规定;食品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均持有健康证等。此项任务由质量技监部门负责牵头,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配合。

(二)小食杂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执行食品进货台账制度,积极鼓励小食杂店改造提升为放心示范商店,逐步引导纳入经营食品统一配送体系。通过整治,促使小食杂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店面整洁卫生;严格实行台账登记制度;严禁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此项任务由工商部门负责牵头,经贸、卫生、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建设(城市管理)、供销等部门配合。

(三)小餐饮店质量安全整治。逐步推广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餐饮原料进货登记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促使小餐饮店、小农家乐、小食堂做到:证照齐全(需证照的)并上墙;环境整洁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明示并有效执行;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原料进货台账并实行进货验收;有专用的垃圾桶;餐饮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并穿戴整洁。此项任务由卫生部门负责牵头,工商、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配合。

(四)小药店质量安全整治。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认证和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台账制度,禁止超范围经营。促使小药店、小诊所药品、药品专柜(零售点)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场所整洁卫生;严格执行药品购进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完善药品储存条件,做好库存药品养护;按规定销售和使用药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严禁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药品;严禁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严禁违法虚假药品广告。此项任务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牵头,卫生、工商等部门配合。

(五)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推进农资店连锁经营和放心农资店建设,杜绝禁用农药的销售,严厉打击销售劣质农资坑农行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使小农资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经营范围与经营内容相符;建立化肥、农药、兽药、种子、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资的进货索证和销售台账制度;执业人员具备农资销售相关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农资使用指导能力。此项任务由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工商、质量技监、供销、经贸等部门配合。

(六)小菜场整治。进一步延伸农贸市场监管触角,加强对农村小菜场整治力度促使小菜场做到:建立商品准入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固定和临时小菜场,确属群众生活需要并已纳入乡镇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不符合基本条件和严重违法经营的,依法取缔。此项任务由工商部门牵头,农业、经贸、建设(城市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配合。

(七)小美容美发店整治。督促业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程,加大对消毒杀菌设施投入,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严厉打击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服务的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使小美容美发店,包括足浴店做到:证照齐全并上墙;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具备必须的消毒杀菌设备和工作间(或区),经营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毛巾等用品定期消毒;查验化妆品、消毒用品等质量,建立并实施索证索票制度。此项任务由卫生部门负责牵头,经贸、公安、工商、质量技监、环保、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配合。

(八)小音像店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严禁租售盗版音像制品;保护未成人身心健康,严厉打击销售、暴力、迷信等违法音像制品;加大对音像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黑网吧”。促使小音像店(包括网吧)做到: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取得行业经营许可;音像店经营的音像制品有合法进货凭证,正版率达到90%以上;“黑网吧”得到有效遏制;有良好的经营秩序。此项任务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工商、公安、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配合。

(九)农村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严厉打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和无证营运等违法违章行为,严禁使用货运车辆、两轮摩托车、拖拉机或悬挂拖拉机号牌的车辆、报废车或以报废车零件拼装的车辆从事客运。整治农村客运经营秩序,严格执行客运营运许可、客运车辆定期检测、司乘人员资质审查、客运安全管理等制度。促使农村小客运业主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按规定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和乘运人责任险,遵章守法,不发生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严重违反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确保行车安全。此项任务由公安部门负责牵头,交通、工商、安全监管、农业(农机)等部门配合。

(十)小液化气供应点质量安全整治。严格执行液化气经营的布点审批规定,加强液化气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明码标价。促使小液化气供应点做到:证照齐全;从业人员具有相关资质;经营场所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液化气使用钢瓶100%经过检验合格并建立定点充装供应合同;不短斤缺两;严禁倒灌;从业人员熟悉业务知识并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建立进货登记台账并索取相关证明和检验报告。此项任务由建设(燃气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工商、公安、质量技监、物价等部门配合。

四、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监局。各“十小”整治与规范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会同配合部门编制具体的整治与规范行动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与规范标准,落实各项整治与规范任务。镇乡、街道都要明确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十小”整治与规范实施方案,将具体整治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科室和部门,落实到各生产经营单位。市政府将“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整治与规范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二)堵疏结合,分类治理。要认真落实市委“两创”总战略,把整治工作与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坚持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整治与创业就业的关系。既要整治问题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个体工商户);更要注重规范、服务、提升,做到宽严相济,让更多的群众成为创业者。二是整治与便民利民的关系。既要关停取缔一批无证照及制假售劣的“十小”单位;又要整改帮扶一批“十小”单位达到规范要求,方便群众生活。三是整治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大力整治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十小”单位的同时,注意保护小而精、小而优的传统产业。要科学界定,合理把握,全面排查摸清“十小”行业底数,掌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整治标准,打扶结合、疏堵并举,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和帮助“十小”单位通过连锁配送、合作经营、区域集中、联合加工等多种方式联小做大、规范发展。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镇乡、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围绕整治与规范的重点和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无论是牵头部门还是配合部门,都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群策群力,积极主动,认真履职。要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同时,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等途径,不断完善治理网络,推动“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强化宣传,正确引导。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要深入农村、社区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宣传开展“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消费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十小”整治与规范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先进经验,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要对公民的监督权实施有效保护,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方便群众举报,兑现举报奖励,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消费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