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产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53:28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资产管理;制度

1信息资产制度制定的原则

制度的建立需具备原则基础,如缺少原则很难有效实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信息资产制度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五点原则。

1.1量身订作的原则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存在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复制来的制度由于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吻合,结果造成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1.2全面科学的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要全面、科学。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问题之间具有关联性,如果仅仅是片面问题解决,是不能全面解决企业的问题。

1.3责任目标明确原则

制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体现整个制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1.4奖惩分明原则

制度要有奖惩措施,否则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1.5资产管理原则

信息资产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信息资产制度首先要依托企业原有资产管理制度。如果信息资产管理制度与原有资产管理制度在内容上出现冲突,那么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的在企业内部的合法性将存在质疑。

2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的内容

信息资产包括服务器、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机及软件等,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涵盖以上资产的采购、调配、使用、报废等方面,以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制度的内容应职责明确、流程清晰,避免在制度中使用措辞含糊的语句。信息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

2.1总则

这一章节包含了制度建立的依据、管理的范围、明确了信息资产的具体内容,其是整个制度的基础,是任何制度中需首要说明的,这里不做详述。

2.2信息资产的采购

信息资产的采购涉及硬件资产与软件资产,在信息资产管理规定中应明确两种信息资产的采购流程。为体现采购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应明确在实施采购时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明确技术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职责。技术部门负责提出采购意见,监督部门负责采购程序的监管,财务部门负责采购价格、付款方式的确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采购合同的签订、付款等事宜。软件资产的采购与后期安装、使用、维护管理专业性较强,软件资产采购的合同签订、付款建议由技术部门负责。制度中应明文规定采购的方式及采购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上章节明确了信息资产采购中各部门的职责,确保整个采购过程更科学、更合理。

2.3信息资产的管理职责

一般资产的管理多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实物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财务管理。信息资产因其技术因素的存在,由资产部门独立对信息资产进行实物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技术部门在信息资产的管理中需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在信息资产的管理章节中明确三个部门在信息资产管理中的职责,计算机硬件的实物管理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计算机软件的实物管理由技术部门负责,信息资产的财务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在资产管理中无形资产(软件)的管理常常被忽略,而往往软件资产在信息资产占有的比重很大。软件资产的管理主要针对软件存储介质的管理,软件的借阅、存放都须明确。企业依据自身实际可配套搭建信息资产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对信息资产进行登记,调拨等操作。通过管理软件从技术手段强化管理方法、管理流程,减少了信息资产管理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管理的失效。

2.4信息资产的应用

在这里的信息资产主要是针对各种终端信息设备。信息资产的应用层管理采取“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实行信息资产管理个人负责制,部门一把手负领导责任。通过责任层层落实的原则,使信息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延长信息资产使用寿命。在制度中确定信息资产的使用规范,如设备的使用环境、摆放位置、软件的安装等。其中要明确个人对信息资产担负的赔偿责任,由于使用不当造成信息资产损坏的应承担残值赔偿。

2.5信息资产的维护

企业信息资产不断增多,因使用人、环境等因素信息资产特别是计算机终端,故障率居高不下。通过制度约束终端的操作应用行为减少设备故障率,并对设备出现故障后的维护流程、范围、职责进行规定,提高信息资产维护的效率与效果。明确在关键部门设立系统管理员岗位,技术部门对系统管理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能力。部门系统管理员对计算机软件基本故障能够进行解决,提高信息资产故障排除效率。明确各单位系统管理员承担的责任,要求系统管理员对日常工作进行记录,定期对本单位信息资产进行检查。通过建立系统管理员岗位以及维护制度规范,提高信息资产维护效率,减少技术部门在信息资产维护中的压力。

2.6信息资产的调配

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由于信息设备较少,在信息资产调配时无流程记录,调配过程随意性较大。随着信息资产数量的不断扩大,急需建立信息资产调配机制,从而避免信息资产的安置混乱。资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分别建立记录企业信息资产数量、参数、购置时间等相关属性的台账,根据部门职责台账中包含的属性有所区别但要确保关键数据的一致性。制定完善的流程,确保在信息资产调配过程的可靠。制度中确定由技术部门负责调配意见、调配过程的实施,而技术部门应严格按照资产调配流程在资产管理部门与相关单位(部门)办理资产调配手续。明确闲置设备移交资产管理部门的机制,根据闲置设备情况进行二次分配。

2.7信息资产的报废与报失

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信息设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设备在长时间使用后,部件的老化使得性能上大打折扣,而企业信息资产的不断增多,如果不进行有计划的报废、更新,性能较差的设备逐渐堆积,将影响到业务的正常开展。建立信息资产报废、更新体系,对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资产管理制度中依照资产情况和技术经济性能,以经济合理为基本原则,由技术部门提出报废计划,同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组织鉴定后确定报废审议结果。信息设备根据设备类型应用岗位使用年限一般在五~八年之间,对已报废信息资产技术部门可拆卸配件留存作为维修备件,体现企业厉行节约的宗旨。信息资产丢失,通过相关材料以及多个部门的共同鉴定明确责任后进行处理,人为原因造成丢失的要进行赔偿。通过以上措施对信息资产的合理报废、更新、报失提供制度依据。

2.8信息网络的使用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 固定资产管理 信息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245-02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科学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及需深入研究探讨和认真实践的现实课题。本文结合金算盘等资产管理软件的运用实践,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一、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需要认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借鉴经营性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需求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实践,搭建好信息化平台。

(1)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库。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库的建立对应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信息的采集、管理过程。该数据库将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信息、房屋及建筑物信息、土地信息、车辆信息、专用设备信息、无形资产信息、资产的购置、入库、调拨、出库、配发、出租、出借、捐赠、报废、调剂等信息、专项资产收益信息、国有专项资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

(2)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应于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中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过程。该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能够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完成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申报、查询、分析、统计功能;能够完成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出租、出借、捐赠、报废、调剂等全过程管理;能够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整理、查询、分析、汇总等功能。依托系统的核查、查询、分析、统计、审核、处置等功能,可以按单位、按区域、按部门、按资产类别、按对应口径等多条件复合查询资产信息,作诸如资产指标、类别统计、人均指标等相关分析,促进资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3)经济分析和决策支持。经济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可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存在。经济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能够实时查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布情况、净值总量,即时发现和盘活资产;通过数据集中管理和定期更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方位、动态监控;通过及时调整固定资产配置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4)其他信息化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需要从物理、网络、数据、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建立先进、稳定、可靠的安全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实施安全教育和培训;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用户的特点,还要求系统具有门户展现功能,满足个性化、集成、交互的功能要求,保证可用性、易用性;需要具有很好的集成性能,以集成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实施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等,保护已有投资。避免投资浪费。

搭建好信息化平台,要注意选好资产管理软件。实践中金算盘资产管理系统提供了全套集团化解决方案,系统采用了先进的B/s技术架构,并运用了XmL、Java、Com、多语种支持等技术,实现了集权管理、集中监控和分布式管理、多级次管理、跨地域管理等的集团型运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单位版――单机版)》对加强资产与财务的统一管理,提高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平台基础

二、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保证

为了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加速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使管理水平上台阶,一定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明确领导管理体制与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按照财政部“两令”和福建省财政厅有关精神,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配套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剂、评估、产权登记、清查、收益和信息化管理分别作出明确规定。制定有关考核资产使用效益和经济效果的制度、财务控制制度、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制定目录、资产的分类标准。产权的登记、设备的采购、验收、转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监督审计制度、日常的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审批制度、奖惩措施等。大型事业单位还可建立并使用资产的条形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的标识、清查等功能,结合资产卡片的图片等信息,提高数据准确性。在一系列制度颁布后,要加强督查,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不合理的地方,应适时修正。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重点完善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清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必须科学地对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建立健全数据库安全备份制度等。只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实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才能确保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可制可依,落到实处。

三、借鉴成功模式――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充分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资产配置目录度标准,实现资产管理的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安装软件,搭建台子。各单位逐家安装“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并利用国库集中收付网和局域网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网络连接。同时,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结合实际工作需求不断完善软件。增加了一些个性化设计。软件分为财政版和单位版,形成“财政部门一主管部门一资产占有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管体系。二是录入信息,纳进笼子。在对各单位清产核资情况进行公示并确认无异议后,由单位资产管理员根据《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清查明细表》,将一般资产单价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的实物资产的名称、原值、数量、购置时间、类别、规格型号、实物图片、使用状况、保管人、凭证号等全部录入系统资产登记卡。三是全程监管。形成链子。资产网络管理过程从登记、领用、使用到变更、评估、处置,贯穿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财政版”和“单位版”也相互关联,有机结合。财政部门可以随时查询各单位资产信息,各单位也可以查阅财政部门通过系统的最新政策、文件、工作计划、工作任务、通报等信息。并通过财政部门授权查询其他单位资产信息;财政部门和资产占有单位依托系统管理功能可以实现网上互动办公,对资产配置、处置等实行网上申请、审核、审批,而且环环相扣,形成链接,使资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统一化得到有力保障。

四、加强人员培训――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保障

随着it技术在社会活动领域中的进一步深入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软件升级、资产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由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地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和运用技能。一是管理人员要认真钻研学习信息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以适应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更加需要管理人员加强信息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数据库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解各种信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灵活地把握资产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求。二是通过以套代训、专家讲座等形式,组织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培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监控和有效利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66

2.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冲国农业会计,2005(9)

3.财政部教科文司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冲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编.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内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22.118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国家划拨给行政事业的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创收的部分资产。在具体项目上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以上项目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制定针对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然后在这些制度的规范下对资产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资产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非常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办事效率和促进廉洁建设,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智能化作用和社会价值。

1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组织架构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量以及工作内容的加大,其所需要管理的资产类型和数量也随着增多。在这样的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固有的单一化、化的组织架构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单位的办公需要。另外,在对各自的职能设计以及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职责划分不清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相应的责任人,这就大大削弱了各种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容易滋生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疏忽大意、的不良现象,造成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2)管理方式粗糙,全面性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与本单位其他部门的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其管理方式主要依靠刚性管理和制度化规范等。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组织管理的需求,其没有基于单位自身的工作内容来出发,管理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上,没有针对单位的事项,这样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不能够保证资产管理的全面性。

(3)管理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共享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对各种与资产相关的信息的管理。庞大的资产预示着信息量的丰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对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控,包括资金的支出和收入、资产的盘点、清查情况等。有了这些信息,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充分的了解本单位的资产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但是在当前的性质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管理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他部门不能积极地配合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得后者在对资产的清查、统计等管理过程中不能获得全面的、完整的信息。

(4)监管机制不健全,内部审查缺乏独立性。虽然国家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都针对资产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在机制建立上还是存在不健全的因素存在。如内部的审查没有独立性,其没有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脱离出来,从而出现了自身监督自身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使得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变弱,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措施

(1)科学设置管理部门组织结构,明确各级职责权限。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切实认清当前的单位需要和业务需求而继续维持旧有的组织结构的问题,单位白身要抓紧对其进行改革,使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趋向于科学化、合理化和职能化。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镜检国内成功的企业单位和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模式,对其进行分析,去芜取精,将精华部分结合单位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其次,在主体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权限,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公示,以便后期的追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顺利开展。

(2)优化资产管理过程和方式,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过程,需要在制度化管理以及组织架构合理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科技手段来对整个过程加以管理和监控。另外,在管理方式上要大力推行柔性化管理,即通过激励、感召、启发和诱导等方法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提示能够烘托出共同价值观、文化和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工作人员自主、白发的管理好单位的资产。通过以上途径对资产管理的过程和方式加以优化,能够有效地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3)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单位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本单位的资产管理中要参考国家财政部创建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样能够保证企业自身与国家的管理信息保持同步,能够共享整个国家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其次,单位本身要建立开展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现代科技来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对自身资产管理范围内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统计、整合和管理等工作,这样资产管理部门在获得充分的、全面的资产信息的同时单位的其他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资产现状或所需要的资产信息。这样即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

(4)加强监管部门的体制化建设,增强其执行能力。在内部控制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能,除了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添加具体的执行办法外,还要加强监管部门的体制化建设,提升其执行能力。主要的途径有:首先,监管部门要从资产管理部门中独立出来,建立专门的资产监管部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给监管部门配备足够的专业监管人员和硬件设备。其次,要利用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将现代化的监督工具和监督方法引进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监管工作中,同时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变通,使之适用于本单位的需求。总之,除了从制度上加以监管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依靠现代科技探索出更完善的监管手段,从而促进资产管理的有效、全面监管。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及合理调配,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并避免出现资产浪费现象,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现阶段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必须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指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构建资产管理体系,进而完成对资产信息的收集、整合以及处理等各项任务,实现了资产管理的高效性及精准性,解决了传统资产管理模式中的不足,提高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以及工作水平。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具备多项功能,除了可以完成对资产信息的处理之外,还可以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还能与其他财务管理系统完成对接,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任务较重,涉及到大量资料的核算处理,在传统管理方式中,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人力完成的,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管理效率较低且容易出现失误现象,资产管理信息化方式优化了运行程序,使数据信息运算处理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还能避免失误现象,保证了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及精准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是资产价值的体现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人工管理方式很难根据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做出科学调整,无法实现资产使用价值,信息化资产管理形式完成数据共享,进而做到对资产信息的全面掌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出现资金闲置现象,使资产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利用信息化资产管理形式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使各项资产的来源以及去向更加清晰明了,实现了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

二、信息化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中的体现

(一)规范资产管理工作

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将资产管理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设定一个标准流程,对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并将其在软件中进行定义,保证资产管理的不同环节信息的有效、准确传递,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强信息的真实性。

(二)优化资产管理模式

信息化资产管理模式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资产信息的传递,保证了资产信息获取以及传递的及时性,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很少出现错误现象,提高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度,是对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

(三)实现资产动态监督

信息化技术可以完成对资产动态情况的全面监控,了解资金收入以及支出的全部过程,在对各项资产信息进行查找以及对比时变得更加方便,将资产管理的被动监管变为主动控制,降低了风险发生概率,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

(四)协调资产管理过程

利用信息化资产管理形式,对不同形式的资产进行准确定义,明确不同单位需要完成的资产管理任务,充分发挥出财务部门的协调作用,通过逐级管理和模块管理方式,完成不同单位及不同等级财务部门的资产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

三、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更加科学精细的资产管理效果,就需要提高对资产管理的全面认识,加大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力度,但是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意识不强,无法做到对资产信息的及时、准确掌握,资产管理水平较低。

(二)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完善的监管制度可以对资产管理进行约束,使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监管制度,在资产购建、使用以及处置等环节,缺乏对资产的监督以及考核,资产分配及调用不合理现象比较常见,容易引起资产流失。

(三)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资产使用需要进行科学的配置,但是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对资产信息的动态情况也不够了解,资产调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资产使用率较低,无法充分挖掘出资产的使用价值,不能带来相应的资产经济效应。

四、基于信息化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措施

(一)提高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意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管理意识,履行自己的工作义务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资产收入以及支出的记录,保证资产信息核算和实物管理的同步进行。使资产管理人员经过不断的学习,做到对资产管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过程严格规范自己,并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巧,做到对资产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资产管理的实施进行相应的变更,避免出现资产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严重脱节。

(二)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资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无法与外界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传递,资产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对资产信息的掌控力度不足,风险控制难度较大,难以满足现阶段资产管理需求。通过信息化资产管理形式可以对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找出成本预算、绩效考核、风险控制等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的关系,保证不同财务管理环节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明确各项资产具体来源及去向,做好资产预算,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使用价值;制定统一的资产定额标准,并制定完善的预算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对资产的了解及控制力度,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三)增强动态监控力度

由于资产使用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的时候需要掌握资产信息的动态情况,根据资产具体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实现事前评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保证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应用信息化管理形式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高效性和及时性作用,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管理体系,对各项资产的来源以及去向做好记录,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将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根据资产信息的变化情况,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对资产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四)协调整体管理过程

资产管理所涉及到的资产项目较多,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自我管理,同时财务部门要对整体工作进行协调,才能保证资产管理的科学性,避免出现管理漏洞或者管理重合现象。因为资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部门的管理责任有所区别,这就需要明确不同部门所需要完成的管理责任,在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实现资产的全面性的深入管理,才能保证整体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是实现理想管理效果的基础,信息化管理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优势,提高了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及精细化,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为核心构建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要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及时了解资产的动态情况,并对整体管理过程进行协调,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资产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义迪.以信息化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9).

[2]钱敏,魏玉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7).

[3]陈秀梅.论如何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J].当代经济,015(09).

[4]陈华.探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与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其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校;国有资产;资产信息系统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财政部于今年上半年印发了《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新制度和衔接规定的印发,对于我国高校会计工作的改革,以及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各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日益改善,各高校资产也在不断上涨。其中,国有资产在各高校资产中则占有重大比重,是各高校开展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涉及到高校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深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无论对于促进高校的繁荣发展,还是完善高校会计制度来讲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或使用的,在法律上认为是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新制度和衔接规定对于我国高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建数据”不断纳入高校会计大账

基建,即基本建设,指的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在我国,基建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为:(1)根据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和布局要求,初步提出建设项目;(2)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3)提出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4)选定建设地点;(5)待计划任务书批准后,勘察设计,购置设备;(6)组织施工,全面生产;(7)竣工验收支付使用。根据会计准则,竣工验收前期包括各种税费在内的所有基建费用借记各成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竣工验收支付使用时,“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然而,由于在我国高校的基建费用都是由财政部进行划调,因此,各高校对于基建工程的数据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比于新制度,具体表现为:(1)土地使用权的核算科目以及核算标准混乱;(2)“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间不规范;(3)基建过程中,其成本借记科目设置记录混乱。

房屋、构筑物以及基础设备等由基建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是各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同时,这些固定资产在各高校国有资产中也占有最大比重。因此,基建数据会计制度的完善应作为高校会计改革的首要项目。

(二)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与核算,强化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

传统观念中,学校的资产基本不参与经营活动,不产生经济效益,没有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高校并没有一套规范且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系统,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益和处置都没有明确的入账核算规定。这给核算事业支出,教学和科研项目所占用资源,以及资产的及时记录和更新都带来了困难。新制度对于资产类各会计科目的记录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建立日记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收支,并严格按照新制度所规定的各项收支业务进行资产核算,加强对事业支出的核算以及资产的入账管理。

(三)纳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

各高校目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而“实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因此,“实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对于高校目前的会计核算基础来讲实现难度很大。为了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高校会计体制改革,新制度分别从固定资产的购入、计提折旧以及处置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标准。这是逐步实现“实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第一步。

(四)系统改进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财务报表,是指对外提供的,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组织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对于高校来讲,财务报表的编制可以有效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内其各个事业项目的发展状况,对于掌握高校运营情况,加强高校内部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制度中,细致阐述了各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和数据填写要求,要求高校严格按照新制度编制和提供有效规范的财务报表。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路径分析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纸质化管理对于如今的时代而言是明显落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解决了资产管理信息收集困难、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少等问题,可以减少资产管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增强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对于各个高校而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建设路径的牵引。本文认为,首先需要强调资产系统的全维度性,从横向多个角度记录资产信息;其次需要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纵向记录资产信息,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然后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更多的资产信息;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自动化。以下将做详细说明。

(一)全维度建立资产系统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临,对数据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据俨然跳出了“文字”和“数字”的框架,成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资产”。在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数据更是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资产系统,从每一项资产的取得途径、使用情况、计提折旧以及当前价值等多个角度记录资产信息,以对所有资产的所有动态进行全维度的规范化记录和监管,使每项记录都有据可查,从而为资产的配置、资源的分配、财务预算与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每一项资产都是从取得开始,到使用,再到最后处置。这个过程可称为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而在每一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应该得到全方位的记录和监管。比如计提折旧就是全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在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有详细阐述。而计提折旧在正确估计资产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资产系统应对资产生命周期的每一步都做详细记录。从而使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体系为财务预算、资源分配等经济活动提供有效依据。

同时,通过分析全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的资产流失,可方便实现对资产流失原因的细节进行具体把控,从而将资产流失率降到最低,增加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学校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建立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还能够为项目预算,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

(三)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

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业务流程,例如重要资产的取得,都需要首先进行购置申请,然后有关部门进行申请的合理化分析,再到申请批准后的资金审批,以及资产最终取得,每一个步骤都是由大量的数据组成。目前各高校对于规范化业务流程建设都有一定的欠缺,要想有效改进业务流程,需要根据之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发现管理漏洞从而使用户体验和绩效得到提高。而数据挖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分类(Class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预测(prediction)等功能。所以应结合业务流程,充分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全面、严谨的数据分析来进行新的业务流程设计,使新的业务流程能够更加符合新会计准则对于高校资产管理的新要求,能够对于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进行有效的数据监控和信息披露。

(四)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高效自动化的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大资产系统旨在结合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理论与实践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开发相关软件,用户只需输入学校资产数据即可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自动化,可见其使用及管理的高效益性和系统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对高校合理规划校园设施提供统计信息。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自动化管理,能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际运用价值的课题。

资产卡片登记了固定资产从进入企业开始到退出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情况,它是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全部档案记录。通过电子设备与高校国有资产数据库的实时对接,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分析,便于管理者按照各单位所需合理分配资产,使资产卡片信息清晰明了,提高使用效率。

显然,资产卡片使用制度成为建设全维度大资产系统以及健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完善资产卡片的使用制度对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在对资产卡片进行页面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其能够正确,简单地反映资产的全部信息,并且便于记录和修改。同时,能够通过数据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查询系统,便于对资产的经济信息进行查阅和监控。

设计资产卡片的同时还应该健全资产卡片的填写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人员在填写时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上提到的四点包含了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建设路径。这些要点的完成,会使资产信息系统的资产信息具备全维度性;使用户可对每一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高效使用和管理;使用户从结合业务流程进行的数据挖掘中,总结更多经验教训加以改进;使用户通过资产卡片对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越加高效快捷。所以,以上技术路径将是建立高效的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途径。

任何制度都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制度和衔接规定的印发标志着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完善,高校会计工作又会有突破性的改革与发展。各高校也应该紧随时代潮流,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参考文献:

[1]邓江钟.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实务工作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234.

[2]高滢.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从“虚提”到“实提”[J].财会月刊,2014,05:19-22.

[3]财政部.财政部2014年新出台十项会计准则制度.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成本;管理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沪市;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2

一、引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运行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自2006年以来,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的规定呈现日益具体化态势。但是,截至2010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仍是被鼓励的自愿披露行为,而非强制披露要求。如表1所示,在2010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有405家公司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实际有406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有1家未找到实际报告。

],占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45.40%。因为金融保险业受到法规要求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以金融保险业不在本文自愿披露研究范围之内。其他行业中,交通运输业、采掘业、建筑业披露比例相对较高,房地产业和综合类自愿披露比例相对较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自愿性披露差异?国外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的研究文献已经相对丰富,研究者通常认为信息自愿披露的动机主要包括六类,即资本市场交易动机、公司控制权争夺动机、股票薪酬补偿动机、法律诉讼成本动机、管理者才能信号动机、产品市场竞争动机。但是,用上述动机直接解释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上述动机的研究并未直接研究信息披露的本源――成本问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所以,信息不对称及其引致的成本的存在是企业被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最重要动因。事实上,也正是由于问理的存在才导致了上述六类动因的存在。所以,有必要从成本的角度重新审视信息自愿披露的动因。第二,上述六类动机的研究主要适用于有着较为成熟法律体系和相对有效资本市场的国家,而我国资本市场和法律体系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我国自愿信息披露的动机可能与美国等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信息自愿披露的动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三,上述动机是从一般信息的自愿披露总结出来的,但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自愿披露具有特殊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承载的信息涵盖了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信息的披露也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公司管理层在做出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决策时,也必然会更加审慎。本文拟以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成本角度分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的动因,旨在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是综合考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1-2],但却忽略了内部控制运行信息和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在法律遵循、内容构成等性质上的差异。即使是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研究,也多局限于描述性统计[3],而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大多数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越高、盈利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2,4]。但是,本文认为财务报告和盈利能力均未触及内部控制的本质。

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冲突是众所周知的,处理冲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5]。内部控制通常被视为降低冲突效率损失的监督系统[6]。因为内部控制是公司组织内部的活动,所以在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形下,投资者无法获得公司内部控制性质和质量水平的信息[7],因而会为其所承担的信息风险而索要信息风险溢价[8]。为了降低管理层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冲突,管理层有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自愿信息披露行为本身也被视为一类监督系统[9]。但是,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是有成本的,主要包括信息和数据收集成本、管理层的声誉损失成本和诉讼成本等[10-11]。管理层直接掌握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否自愿披露的决策权,在决策前,一定会权衡成本与收益。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使投资者更好地监督管理者,从而当信息不对称及问题的程度增加时,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的程度也会增加[7]。但是,管理者具有自利倾向,当投资者把资本投入到公司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者就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一些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决策,例如追求在职消费、给自己支付额外的薪酬、进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投资和经营决策等[5]。管理者的自利倾向越严重,成本就越高,管理者就越倾向于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有利却有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因而管理者也会越倾向于隐瞒信息或减少自愿披露的信息[12]。

杨玉凤等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1]。但是究竟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抑制了成本,还是成本决定了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二者的关系如何?杨玉凤等以2007年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后,成本发生在前,所以认为在同一年度,成本应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因,而本年度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抑制的应该是以后年度的成本。

(二)研究假设

在自愿披露的制度环境下,公司管理层拥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决策权。在做出决策时,管理层一定会权衡成本与收益。

自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收益在于向市场传递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信号,从而增进投资者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形象及价格水平。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认同度不高[13],内部控制自愿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本身就不足。在披露时点上,内部控制信息与年报信息一并披露,又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对其的认可度及理解度。所以,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显著。

在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成本较高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会更加谨慎。因为成本较高的公司,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冲突相对严重,管理层更倾向于采用隐蔽的手段侵占投资者的利益。如果他们如实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投资者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识别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所以他们一定不会选择自愿如实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是会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粉饰。但是,内部控制信息的粉饰有可能为他们带来法律风险。所以,在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收益不显著的情况下,对于成本较高的公司而言,披露不实的内部控制信息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对于成本较低的公司而言,由于公司管理层更加倾向于为投资者的利益服务,从而内部控制本身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披露收益不显著,但披露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所以相比于成本较高的公司,成本较低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我们认为,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与成本成反向关系。

但是,如何衡量成本呢?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冲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侵占投资者的利益;二是,效率低下,即管理层不能勤勉履行自己的职责。成本可以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度量。常用的成本度量指标包括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1,12,14]。管理费用率主要用以度量管理者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占度,资产周转率主要侧重于度量管理者的履职效率。管理费用率是指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标主要反映经理层由于过度在职消费所引起的浪费[14],管理费用率越高,成本越高。此外,经理层的错误决策(如投资了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或偷懒行为(如没有尽力增加收入等)会导致对资产的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14]。资产周转率可以作为效率的观察变量。资产周转率越高,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借鉴以往的文献,本文亦采用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成本的变量。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H1:管理费用率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呈负相关关系。

H2:资产周转率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取自公司年报与CSmaR数据库。截至2010年度12月31日沪市上市a股公司共计892家,405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本文剔除了金融业公司27家,数据不全公司65家,数据异常(管理费用率>1)的样本13家,最后得到样本公司787家。本文处理数据所用软件为SaS8.2。

(二)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考察成本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行为的影响。本文涉及的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1.被解释变量

ConSR:如果公司在2010年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2.解释变量

管理费用率(mFR):2010年度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标用以衡量经理层过度在职消费所引起的浪费。管理费用率越高,成本越高。

总资产周转率(at):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本文用总资产周转率衡量效率,资产周转率越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

3.控制变量

BoDeXe: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赋值为0;董事与总经理完全分离赋值为1。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情况会影响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15-16]。

LeV:资产负债率,等于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可以用以控制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就越严重[7],公司管理层就越倾向于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SaGRow:营业收入的异常增长,当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的75分位数时,视为营业收入的异常增长,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当公司出现异常增长时,管理层越倾向于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四、实证检验

(一)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

为了更好地研究成本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影响,本文按照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将总体样本分为两组。参数及非参数检验结果报告在表3之中。

验;***、**分别表示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

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组(ConSR=1)的管理费用率显著低于未披露组(ConSR=0),这意味着管理费用率高的组倾向于不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组(ConSR=1)的总资产周转率(at)显著高于未披露组(ConSR=0),这意味着总资产周转率高的组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与本文的假设是一致的。

(二)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ConSR)与绝大多数变量是相关的,可见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较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ConSR)与管理费用率(mFR)负相关,与总资产周转率(at)正相关。这初步证实了本文的假设。更进一步的证据需要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取得。

(三)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的目的是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由管理费用率(mFR)与总资产周转率(at)刻画的成本并非是决定内部控制自愿披露行为的全部要素,所以有必要控制影响披露行为的其他要素。本文建立以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变量定义如前所述。

如表5所示,管理费用率(mFR)的回归系数为-0.7640,管理费用率刻画了成本,所以管理费用率与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呈现负向关系,即成本越高,管理层越倾向于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总资产周转率(at)的系数为0.3145,并在10%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总资产周转率是效率的变量,所以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本文关于成本会降低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程度的假设得以支持。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情况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负向关系,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管理层反而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与以往研究认为两职分别设置会促进信息透明度的结论是不一致的[15-16]。原因可能在于内部控制信息与其他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反而有助于缓解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冲突,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了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资产负债率(LeV)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层自愿披露动机越弱。这是因为资产负债率(LeV)越高,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越严重,从而成本上升,不利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资产(aSSet)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层自愿披露动机越强。这可能是因为公司规模越大,信息披露渠道越多,自愿披露信息的增量价值降低的同时,增量风险也会降低。所以,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层自愿披露信息的增量成本和风险越小,从而其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会计师事务所(aUFiRm)的回归系数为正,这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越高,管理层自愿披露动机越强。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公司管理层的自利动机,从而降低冲突,减少成本,所以会计师事务所质量高,公司成本越低,公司越倾向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与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成负向关系的假设是一致的。

上市年限(YeaR)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公司上市年限越长,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动机越弱。这可能是因为上市时间较短的公司,为了尽快在市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向市场传递的一个良好信号。

(四)稳健性测试

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我们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测试。管理费用率(mFR)和总资产周转率(at)直接描述了成本,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其可靠性。但是,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冲突及由此引致的成本,而忽略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而且虽然这两个指标对成本的刻画相对直接,但也有可能忽略冲突的其他成本。我们用股权结构特征替换这两个指标,通过刻画冲突来反映成本。

对于股权结构特征,本文选用了两个指标,股权制衡度(SHaB)和管理层持股比例(maSHa)。股权制衡度以“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所持股份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来进行度量。股权制衡度越高,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受到抑制的程度就越高,从而冲突越低,成本越低。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成本也越低。在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可以使管理层行为与股东利益更趋于一致,从而降低成本[6,11]。由此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如公式(2)所示,除股权制衡度(SHaB)和管理层持股比例(maSHa)外,其余变量与公式(1)相同。对式(2)进行Logistic回归,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股权制衡度(SHaB)和管理层持股比例(maSHa)均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正相关。股权制衡度(SHaB)和管理层持股比例(maSHa)越高,冲突越小,成本越低,管理层越倾向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与之前的假设,成本与自愿披露成反向关系,是一致的。同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与资产规模正向关系,与资产负债率、上市年限成反向关系,且均在1%的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本文之前的结论是一致的。

六、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分析,对成本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研究,拓展了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的研究视野。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主要是综合考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却忽视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各项内容在性质上的差异。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研究,也多局限于描述性统计,而非实证检验。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

1.成本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的重要动因。以往研究多从财务报告和盈利能力的角度去剖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自愿披露的动机,但却均未触及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质。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冲突直接影响着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最终决策。所以,成本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根本动因。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自愿披露与成本负相关。当成本较高时,管理层更倾向不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既不利于内部控制本身抑制成本作用的发挥,也妨碍了内部控制信息本身的透明度。所以,有必要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自愿披露还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公司上市年限显著负相关。

本文的主要研究局限在于对成本的度量不够准确。本文采用管理费用率(mFR)与总资产周转率(at)度量成本,在计量上相对粗糙。因为管理费用率(mFR)与总资产周转率(at)还会反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两个指标主要度量的是公司经营管理层与股东的成本,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并没有反映在成本之中。今后的研究应选取更能完整度量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经营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成本的变量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杨玉凤,王火欣,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相关性研究[J].审计研究,2010(1):82-88.

[2]方红星,孙.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12):67-73.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58-64.

[4]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85-88.

[5]JensenmC,mecklingm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20:305-360.

[6]DeFondmL.theassociationbetweenchangesinclientfirmagencycostsandauditorswitching[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1992,11:16-31.

[7]DeumesR,KnechelwR.economicincentivesforvoluntaryreportingoninternalriskmanagementandcontrolsystem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8,27:35-66.

[8]BarryCB,BrownSJ.Limitedinformationasasourceofrisks[J].the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1986,12:66-72.

[9]Craswellat,taylorSL.Discretionarydisclosureofreservesbyoilandgascompanies:aneconomicanalysi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ccounting,1992,19:295-308.

[10]SolomonmB,CooperJR.Reportingoninternalcontrol:theSeC’sproposedrules[J].Journalofaccountancy,1990,169:56-63.

[11]mcmullenDa,RaghunandanK,RamaDV.internalcontrolreportsandfinancialreportingproblems[J].accountingHorizons,1996,10:67-75.

[12]罗炜,朱春艳.成本与公司自愿性披露[J].经济研究,2010(10):143-155.

[13]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

[14]李寿喜.产权、成本和效率[J].经济研究,2007(1):101-113.

[15]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16]殷枫.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88-89.

[17]高雷,张杰.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1):48-58.

theCorrelationStudyonagencyCostandinternalControlSelf-assessmentDisclosure

―anempiricalStudyfromListedCompaniesofShanghaiStockexchangeson2010

DuHai-xia

(Schoolofaccountancy,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7

一、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查找信息安全管理的“短扳”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相对滞后。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过去基本上是参照电网安全管理一些传统做法,没有体现信息化特点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管理不够全面。以往只考虑硬件、软件,忽视了人、数据和文档、服务、无形资产等重要对象,对外来人员也缺乏有效的识别管理;管理制度不够系统。以前虽然制订了较多的制度和标准,当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制度就显得很单薄,就事论事的管理方式必然会产生安全管理的盲区,有些制度内容重复、交叉、不一致,有些制度不切实际,往往束之高阁;风险评估不够科学。以往的信息风险评估不够系统,主观性过强,缺乏综合平衡,抓不住重点,或过度保护,或产生管理死角,事后控制多,事前预控少,不能涵盖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上述情形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感觉到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信息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式、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此,嘉兴电力局根据国际上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佳实践,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入手,贯彻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体系有效运作,达到了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预控、能控、可控、在控”的目的。

二、从资产识别入手,搞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对所有的资产进行了列表识别,并识别了资产的所有者。这些资产包括硬件与设施、软件与系统、数据与文档、服务及人力资源。对每一项资产按自身价值、信息分类、保密性、完整性、法律法规符合性要求进行了量化赋值。在风险评估中,共识别资产2810项,其中确定的重要资产总数为312项,形成了《重要资产清单》。

图1.《重要信息资产按部门分布图》

对重要的信息资产,由资产的所有者(归口管理部门)对其可能遭受的威胁及自身的薄弱点进行识别,并对威胁利用薄弱点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影响进行了赋值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可接受程度,形成了《重要资产风险评估表》。针对每一项威胁、薄弱点,对资产造成的影响,考虑现有的控制措施,判定措施失效发生的可能性,计算风险等级,判断风险为可接受的还是需要处理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形成风险处理计划。对于信息安全风险,应考虑控制措施与费用的平衡原则,选用适当的措施,确定是接受风险、避免风险,还是转移风险。

嘉兴电力局经过风险评估,确定了不可接受风险84项,其中硬件和设施52项,软件和系统0项,文档和数据8项,服务0项,人力资源24项。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可接受风险,保持原有的控制措施,同时按iSo/ieC17799:**《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系统应用的要求,对控制措施进行完善。针对不可接受风险,由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制订控制措施主要考虑了风险评估的结果、管理与技术上的可行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期达到风险降低的目的。控制措施的实施将从避免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等方面,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图2.《各类不可接受风险按系统分布图》。

三、按照iSo标准要求,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嘉兴电力局在涉及生产、经营、服务和日常管理活动的信息系统,按iSo/ieC2700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规定,参照iSo/ieC17799:**《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简称iSmS。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主要是根据业务特征、组织结构、地理位置、资产分布情况,涉及电力生产、营销、服务和日常管理的40个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方针是:“全面、完整、务实、有效。”

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嘉兴电力局在各层次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确定信息安全目标和控制措施,明确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责;识别并满足适用法律、法规和相关方信息安全要求;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保证体系的持续有效性;采用先进有效的设施和技术,处理、传递、储存和保护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对全体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制定并保持完善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方针的要求,制订的信息安全管理目标是:2级以上信息安全事件为0;不发生信息系统的中断、数据的丢失、敏感信息的泄密;不发生导致供电中断的信息事故;减少有关的法律风险。

嘉兴电力局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企业的系统现状和管理现状,按照iSo/ieC27001:**标准要求,整合原有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严密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框架,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手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业务持续性管理程序》等53个程序文件,制定了16个支撑性作业文件。

四、运用过程方法,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是抓好人员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事件、保持业务持续性等重要环节,采取明确职责、动态检查、严格考核等措施,使信息安全走上常态管理之路。

图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过程

重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因为信息系统支撑着企业的各项业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涵盖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表现在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购置、设备安装、软件开发和系统测试、上线、系统(权限)变更等方面,严格执行体系的相关控制程序。

强化人员安全管理。在劳动合同、岗位说明书中,明确员工信息安全职责。特殊岗位的人员规定特别的安全责任,对信息关键岗位实行备案制度。对岗位调动或离职人员,及时调整安全职责和权限。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比武、考试。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

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篇10

论文摘要:文章简述了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并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国有资产是科学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其开展业务和其他活动的重要保证。近十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加强,国有资产逐年递增,但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呈滞后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整合科学事业单位资源,已是科学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 

 

1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科学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目前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复杂化,具体表现为:(1)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形成科学事业单位事业费部分,目前仍为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来源;(2)不同投资主体拨付的研究经费;(3)以有偿服务或产品生产等形式创造的经营性收入;(4)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形成的国有资产;(5)其他形式。 

2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科学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包括财产、债权和权利。具体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从价值衡量看,有大到几十万、几百万的仪器设备,也有小到几元一册的图书;从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区分,有可量化的有形资产,也有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 

3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为对象开展的管理活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但它是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 

 

二、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责权不明,导致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管钱与管物脱节,管理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从单位主要负责人到具体工作人员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造成现在许多科学事业单位“事事伸手向上要,不怕摊子大,不怕东西多”,造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严重,现有国有资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 家底不清。(1)账实不符,且差距较大。财务资产核算不清晰,账面只反映资产总值,不按资产性质、类别设置明细账目,或者只记载金额不记载实物数量,甚至漏记漏登。例如,一些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但又未达到规定年限价值标准的大宗资产,多数未按规定记人固定资产;有的单位新建办公楼已使用两年,仍未登记固定资产账,因此,单位会计无法准确反映资产数量的多与少,难以核算资产价值的增与减。(2)资产价值不实。多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直是按购建成本人账,且从未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加上相关核算制度不健全,目前不少资产现值已降至为零。还有一些资产虽然有效使用期限未满,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丧失使用价值,而在单位的资产账户中仍按原值反映,造成单位资产价值的严重不实。 

3 资金管理力度强于物。长期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资金管理,而忽视了物的管理。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规范。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在重钱轻物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清查处置、报废等财产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采购缺乏采购计划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或账外资产。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科学事业单位资产虚置,固定资产流失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有些单位还可能将闲置的资产用来对外出租、转让等等,并将取得的隐性收益用于账外循环,不纳入单位统一账户核算。 

4 尚未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还比较少,只有《事业单位财务细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均由财政部颁发,属于法律体系中的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偏低。而且两个暂行办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比较多,对于资产的监管、处置等具体环节还没有细化的规定,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两个暂行办法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许多地方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但是立法层次偏低,立法质量不甚理想,还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另外,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尚未出台相应规定,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

5 管理手段落后,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的录入,而对信息的管理、分析尚待加强。另外,由于现行的固定资产编码系统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资产信息的统计。科学事业资产的绩效管理尚未真正实施,科学事业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并且其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缺乏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迫切性。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基本采用非成本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此种财务核算方式的低效性已显露无疑。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科目太过简单,导致某些经济活动无法进行财务核算,从而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展开,比如融资租赁设备等。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某些经济活动的收益不作账面反映,导致了账外资产的存在和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重估市场价值的做法使得某些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市场价值之间严重脱离,不仅不利于资产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收益,也不利于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所花费的真实成本状况。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为全面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科学事业单位作为资产使用单位,应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变更、处置及时登记、处理,做到国有资产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资产入库、资产查询汇总、内部审批审核等。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包含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卡片信息,而且要覆盖国有资产的预算、资产的购置申请、领导审核/审批、资产购置、入库、调拨、出库、配发,然后到捐赠、报废等,使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全周期、全过程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资产的维修、模拟折旧等提供对应的功能。简而言之,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手段的提升,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的一个良好契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科学事业单位的刊物、广播、网络以及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通过会议布置、媒体等多种途径,加深社会各界对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了解,使追求资产信息化管理成为全科研院所的共识,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参与到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来。 

2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想顺利实施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吸取现代化的新技术,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3 拟订实施方案。资产信息化管理实施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2)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3)确立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4)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5)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科学事业单位通过国库支付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完成资产申报、审批、查询等业务,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化。 

4 深入推进。将资产信息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部署,纳入常规的科研院所工作,进入规范化工作程序。在培训与搭建系统运行环境、系统初始化、全面运行信息系统和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可全面推广应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此期间,还要研究软件实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全国科学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的全面交付使用验收。 

5 后评估。根据系统建设、运行、试点和推广运用的有关晴况,及时评估项目资金使用等内容,并提出完善建议。项目后评估是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就资产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将死的管理变活,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成本,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国有资产朝着资产配置科学、处置优化、运营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资产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耿新民.浅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ljl.安徽水利财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