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1:57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1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与科技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日益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重点。而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智慧的运用。本文阐释了教学智慧、高效课堂的内涵以及高效课堂和教师智慧的联系,教师智慧在平时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布置中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智慧;高效课堂;联系;体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负”的诉求下,教学开始追求“高效课堂”。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人物,在备课、授课、课后巩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安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也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精进专业技能。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教学智慧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在于“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大都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5]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所做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平时教师无论是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知识技巧的积累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合、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6]

综上所诉,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整堂课进行精细设计,使学生逻辑清晰得到接受知识。

2.改变传统授受式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角色定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老师能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引导。

4.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有严密的逻辑性,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课堂与教师智慧

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传授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方法要开拓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谓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头脑机敏内涵丰富的老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对学生的一生求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石,一个充满智慧型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会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远瞩。课前精心的准备才能宏观把控整个知识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还是板书的构思无不展现着教师的匠心独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实际课堂中有学生会有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综合能力。如对整个教学节奏的把控、反应、逻辑、观察、表达等等。具有教学智慧的老师懂得在小知识点上少讲,在重点知识上精讲。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要以更加敏锐的观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扩充知识。

(三)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课后作业不仅起着温故知新作用,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让学生夯实基础,也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一个传统类型的老师只会机械训练,而一个智慧型教师,他拥有全新的视角,布置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到“学而不厌”。

四、总结

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教师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处理知识信息,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9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2

一、有效课堂要有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

1.教者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者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文本中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即能够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堂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智慧课堂的本质就是将文本所隐含的核心价值凸现出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课堂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走进文本,反复斟酌,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如果教者不能全身心的研读文本往往会出现错读、误读、浅读等现象。在听《台阶》后,我感到纳闷,教者把文本的核心简单定位为“父亲的爱”,我个人认为文本核心是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就象一级一级的台阶。教《紫藤萝瀑布》时我直接把文本的核心定位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记得听《阿房宫赋》时,全国著名大家黄老师直接定为“奢必忘”,何等准确,何等风范!

2.教者要个性解读文本,寻找最佳切入。

“切入”,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切入是教师处理教材的重要环节,是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技巧与智慧的体现。好的切入,能保证学习的重点又能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更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在《社戏》教学中,我直接把“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为课堂的切入: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要去探究那豆为什么“好吃”,那戏为什么“好看”,从中领悟到主人公受到优待看戏难得等等,从而快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有效课堂。可见教师个性解读文本,巧妙选取切入,是有效课堂的智慧体现,更能体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3.教者要从学生阅读的原点走进文本。

教师与学生在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不是同一等次,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感受、经验等作为资源,尽可能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而激发热情,全身心的走进文本,更好的实现有效课堂,体现智慧课堂。如我在执教《唱给父亲的歌》,

1.全文写了几件事?

①不让我学农活,让我读书②香烟以优换劣③养羊放羊④屋前送别

2.父亲不让我学农活,只让我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让我从黄土地中走出去,成为有文化的人,有自己不同与祖辈们那种生活。

3.那时我能理解父亲对我这样的做法吗?那时对于父亲这样的做法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能。一直不懂,有时还和父亲赌气。

4.对于不让我学农活的原因父亲有没有说?从上面的这一个事例我们既可以看到父亲的深爱,也可以感受到父亲深爱,在作者眼里父爱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

没有。含蓄、深沉,不露声色,了无痕迹。

5.“父亲就摆摆手,我的眼泪不觉就流了出来。”“我”为什么会流泪?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自己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爱,而自己却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这时我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有对父爱的感动,有自己的愧疚与自责。

6.第③段中“一下子就把人击中。”的意思是什么?

从心灵上给人以强烈震撼

7.作者引用歌曲《父亲》有哪些作用?

内容方面: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升华文章主旨。结构方面:结构全文,前后照应。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感受父亲淳朴无私高大伟岸的形象,感受到父爱是无言的高山,父爱是宽容的大海,父爱是智慧的明灯;情感得到熏陶;感受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首尾呼应升华主题的方法。

同学们,学习了父爱的文章,看了父爱的画面,心中一定会拨动爱的情弦,一定会想起父亲给自己的深深的爱,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父爱是父爱是父爱是写一个排比句或直接写一段父爱的话。

生: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父爱如日,温暖灿烂,为我照亮心灵最阴暗的角落;父爱如月,无闻淡雅,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里也能给予我希望的光芒。

生: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二、有效课堂要有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

有效课堂要有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设计问题要有梯度。问题设计的梯度为学生全身心走进文本搭建了桥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甚至高效性。我在上《石缝间的生命》公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文本内涵,我设计了以下3个核心问题:1.作者描写了哪些石缝间生命,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这些石缝间生命留给作者的印象?2.找出文中最能体现野草蒲公英特点的词句,并体味它们生存下来的意义?3.文章写野草蒲公英,为什么还要继续写石缝间的松柏?

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综观全局,整体把握,理清课文脉络,同时有机而巧妙的要学生抓住“倔强”一词来概括这些生命刚强不屈的共性。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深入交流,体味文中前两种石缝间生命的意义,为第三个问题作铺垫。第三个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领悟作者的用意。只有通过比较、鉴赏、玩味才能使学生从松柏的身上更加真切地感受石缝间生命伟岸高大的形象,明白作者情不自禁由衷赞叹的缘由。

设计有梯度地问题不仅符合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易到难的普遍规律性,而且为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更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课堂要有精确点评的智慧

1.点评要富有启发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要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回答问题的重点,分析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维,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给予准确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去发现、尝试、探究、以致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会倾听思考和有效回答,推进文本阅读,推进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通过一次次的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点评要富有激励性,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性。点评的激励性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课堂交流过程中,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和积极鼓励。通过鼓励性点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有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率,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课堂以学生真实真正的学习空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有效教学、有效过程、有效课堂的目的。

3.点评要深化学生的回答,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斑羚飞渡》公开课片段

师:请同学们说说《斑羚飞渡》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课文讲了一群斑羚渡过伤心崖的故事。

生2:本文讲述了斑羚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在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很精要,但还不够完整。老师友情提示一下,我们可以这样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果又是怎样的。

生3:本文讲述了斑羚在危亡时刻,老斑羚牺牲自己保全年轻斑羚的故事。

生4:本文讲述了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诚然,我们把第三第四位同学的回答综合一下就更完美了。

生5:《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成功飞跃伤心崖的壮举。

通过刚才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1生2的评价,并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3、4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适时评价3、4同学使学生5完美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4.点评要能启发新问题生成,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点评要能启发新问题生成,记得在教《陋室铭》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三个问题: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出现了这一幕: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鸿儒”“白丁”是什么意思?

生:“鸿儒”就是大儒,博学的人。

生:“白丁”就是平民,没有学问的人。

师:也就是说,刘禹锡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

我话还没有说完,突然有学生站了起来,“我家里很有钱,但我交友不像作者有偏见,只交往有知识的人,不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交友没有贫富之分。”

我顺势引导。

师:同学们,你认为是作者的交友方式好,还是刚才这位同学的交友方式好呢亦或你有更好的交友方法?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交友,又该怎样看待作者的交友方式呢?

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对照自己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领悟了内涵。

从这节课来看,有效点评,促进问题生成,重视语文对学生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交流点评,启发生成的课堂教学也更扎实有效。

四、有效课堂要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

1.由文本引发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亦要善于通过文本这个载体,激发学生对生活情趣的感悟评味。苏教版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作者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双眸对准人世间许许多多令人慨叹的事物或事情,不断去发现美,审视美,升华美,创造美,给我们教师、学生留下了很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领悟生活,用爱去谱写生活。教师要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2.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谈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成长

谈话教学是一种运用对话理论,体现自主、合作、民主、探究等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很能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或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相互交织而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语文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老师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谈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成长。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3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亦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有效教学的达成度。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2)理论价值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4

一、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炼学校文化元素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正能量。

我校位于充满活力的花都。在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基于国际化大背景的新思考,我们把学校的办学思路定位于:以智慧教育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们从学校83年办学历程的沉淀中,提炼出“棠开飘香,澍育英才”这一凝聚学校精髓和底蕴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人文、书香、健康、实践”校园创建活动,营造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以此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在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促进了智慧校园和校园文化的生成。

在创建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营造“智慧教育”育人环境,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学生,以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来感召学生,使校园环境与师生之间充满和谐美;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点燃师生的读书激情,遵循“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原则,力争把校园建设成为“智慧园”“活的教科书”。一楼的体育长廊,充满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北楼二、三楼的配画古诗文走廊弥漫着古典馨香;四楼的名画走廊散发着艺术气息;五楼的世界风光走廊洋溢着异国情调;南楼各楼层走廊则紧扣学生学习生活,突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亮点,彰显学子风采、突出激励文化,分别展示着学生参加艺术、科技、绘画等比赛和实践活动的精彩剪影和创新作品,……点点滴滴,所折射出来的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和智慧思维的引申,亦反映着智慧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中灵感与艺术交融的璀璨。

二、加强智慧课堂建设,营造和谐高效课堂

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受教育者发现、发展、培养自己的智慧,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内涵,坚持以“聚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花都区“科学课堂”实验学校为契机,以“科学课堂”教育理念为抓手,以“智慧教室”实践为突破口,结合学校《提升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先学后教”理念探究,培养学生尝试创新能力》《小学生科学人格培养的学校实践研究》等部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机制,拓宽校本教研活动渠道,充分挖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特色、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三大提升”为目的,创建一个积极、团结向上的寓学习、教科研于一体的教师团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提炼符合我校师生的“先学后教”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科以先学后教课例研讨为载体,实践、归纳精读课、略读课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数学科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等“尝试教学”教学模式的运用;英语科在涉及单词教学、课文学习、小组合作等方面的新授课、巩固课“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见面课”“年级研讨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转科教师及个别教师跟踪课”“一人一课”“师徒结对课”“新教师考核课”等不同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体现了“认识源于实践”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愉悦地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助推智慧教育发展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我们非常注重从“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的引领。如:我们定期开展“六个一”亲子家务实践活动。“六个一”亲子家务包括:1.我的地盘我做主,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等;2.今天家务我来做,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收拾房间;3.今天我当厨,帮父母择菜、洗菜等;4.感恩进行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5.亲子私房菜,在父母的指导下,每月做一道菜;6.今天我当家,在父母指导下,负责当天的家庭生活等支出。由此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形成健康人格,让每一颗心灵都快乐幸福地成长。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5

一、探究有追问,让思维更多彩

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抓住关键词语,找准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细节,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绽放异彩,获得提升。如在“栽花”这个课文片断中,高尔基的儿子来到高尔基休养的小岛之后,顾不上休息,很快就投入栽花的工作。这个片段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儿子顾不上休息?(他想种很多花草)为什么他要忙碌地栽种花草?(他想让爸爸的小岛到处都盛开鲜花)为什么他要这样想?学生由此体会到儿子非常爱爸爸,为了让爸爸看到美丽的花儿,闻到芬芳的花香,马不停蹄地投入劳作。也有的学生认为,儿子顾不上休息,来了之后就忙碌地栽种花草,然后又匆忙离开,这说明他非常想让爸爸快乐。我再次追问:高尔基的儿子还不到十岁,他都能这样关心爸爸,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这不但是高尔基教育的结果,更是高尔基的儿子将爱回报给爸爸的证明。爸爸的爱教会了儿子用爱来回报,而儿子也学会了用爱来感动爸爸,让爸爸快乐。

通过在关键处不断追问,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使语文思维有了不同的色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

二、指导有层次,让思维更有效

在教材文本中,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层次,充满了逻辑之美,此时教师要把握好目标,而后由点及面,由面到点,进行有层次的指导,步步推进,带领学生一点点地深入文本,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在“写信”的课文片段中,学生找到了关键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既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这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尔基向儿子表示感谢,感谢他在岛上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些盛开的美丽鲜花;第二个层次是高尔基告诉儿子,给予他人美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并不受限制,而且美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并不仅仅是鲜花;第三个层次是高尔基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做一个给予他人美好的人,远胜过从他人那里拿走美好的人,因为乐于付出,帮助别人,有益于社会,也会让自己获得无尽的快乐。

在这三个层次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你怎么理解美好的东西”“你怎么理解给予和拿走”,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什么是“给予”,什么是“拿走”,并谈谈自己“拿走”和“给予”的经历,最后让学生思考:高尔基非常爱儿子,那么高尔基是怎么爱儿子的?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层指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增强自主感悟。

三、智慧引导,让思维更活跃

在课改大潮的冲击下,语文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更呼唤课堂智慧。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入手,挖掘其中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与文本的智慧交相辉映,让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交融和碰撞,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活跃。

如在教学“赏花”片断时,我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花儿绽放的图片,并这样引导学生:“高尔基的儿子走了,但他精心栽种的花草盛开了。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月季花,有的认为是玫瑰花。此时我继续引导:“哪些词语能描写这样迷人的场景?”学生想到了“姹紫嫣红”和“春色满园关不住”。我追问:“你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诗句是描写这盛放的花儿的?”学生在智慧的引导下,将之前学过的旧知都在脑子里重新过了一遍,并进行了比对和检索,对词语和古诗的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并在表达的同时,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写作能力,使得智慧与文本交融,心灵领悟力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环节的智慧引导,学生不但能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推陈出新,将过去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6

[关键词]语文生成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系统,其根本出发点是为教学尤其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这种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并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动态生成推进过程。总之,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三、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1.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特色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意生成,盲目生成的现象普遍,而语文课本身的学习被忽视,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仔细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2.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知,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智慧。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创造性等特征,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它使教师能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能够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决策,合理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实践性智慧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所具有的、在复杂、微妙的教学情境中迅速且恰当的行动的能力。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智慧的过程。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7

智慧课堂教学是指在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智慧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教授的教学内容等都应在学生智慧培养方面有所侧重。智慧课堂的建立,是以教师的理论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智慧为基础性条件,以教师侧重于学生智慧发展的教学内容、形式为具体表现和内容,将课本上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智慧的新型课堂。政治学科是众多基础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通过政治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政治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对学生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且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包括对时事要闻的了解和学习,使初中生的政治思想紧跟国际形势,并能针对热点要闻提出自己的思考,为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创建初中政治学科智慧课堂的策略

1.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进行初中政治学科智慧型课堂的大前提是拥有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政治学科与生物等学科不同,相对来说,政治学科理论性的知识较多,采取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难免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高度集中,对学生智慧的进一步培养也颇有难度。因此,在进行智慧型课堂时,教师要适时活跃课堂的气氛,摒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表示,教师不得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政治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政治思维的拓展,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侧重于引导,不断指引学生进行政治思维和智慧的自我培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慧的根本目的。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启学生智慧

新课改要求政治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对自己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政治课堂上能勇于提出自己的思考,并不断加强自己的分析,解决学科难点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智慧的效果。在政治学科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习惯于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利用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总是流于表面,很难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另外,仅学习教师进行“灌输”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具有将其内化成自身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智慧型课堂时,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智慧,即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小组讨论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获取知识,在智慧型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把握教师讲的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组讨论、得出结论、实践分析的学习路线进行自主学习,并拥有足够的时间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对学生智慧的开发和培养,更是对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培养,进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智慧的综合性人才。

3.积极引入时政要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8

关键词:学活活用语文教学绘画实践感悟

金隆小学在办学中提倡“互爱爱学、学活活用”的慧心课堂,是对慧心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理念具体化。作为一种课堂理念、课堂文化,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阐释和发扬。“学活活用”是基于如何让学生“爱学”的思考而被提出来的。我们发现,让教学活动充分“活”起来,是实现学生“爱学”恒定性与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这就是“学活”,它有别于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更有别于那些一言堂、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而“活用”是在追求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何不让学生所学束之高阁,真正让学生所学实现应有价值,并巩固“学活”成果。李明秋校长在《慧心教育的办学办学实践与思考》中谈道:我们的课堂还有一个“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这一必要环节,这就是“活用”。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段语文老师,除领会以上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落实。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笔者找到了“学活活用”的切入点,就是把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这是基于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接触相关艺术理论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据开学一个多月的观察了解,笔者发现一(6)班的学生普遍喜欢绘画,一有空余时间便投入绘画创作中,或是涂鸦或是天马行空,都具备一定的绘画天赋和图画表达能力。因而在笔者的语文教学中,有意利用这一特点循循善诱,把语文教学和绘画有机结合,让学生“学活活用”。

一、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拓展文本价值空间

之所以会想到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受丰子恺画作的启发。先生善用寥寥数笔表达简单的情境,最后落上“款识”,言简义丰,与绘画内容相得益彰,极具情趣。如“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绘画中通过身躯扭动的线条,田翁的醉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抽象语言所能及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小学孩子的智力尚处于具体形象占主导的阶段。具体、直观的经验更有利于孩子掌握新内容,而绘画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手段。阅读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则采用逆向思维,先从文本的解读出发,学生理解文本之后,再通过作画,把他们理解到的或是想象到的,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头脑风暴和形象思维的直观再现。

当然,采用此种教法学法是有条件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绘画知识的积累。本班学生学前教育中接触过绘本、观看过大量动漫作品,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此种教学法提供了条件支撑。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文本解读,老师把文本讲活了,才能让学生“学活”。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渗透薛瑞萍《日有所诵》的教学法。每一首精巧的儿歌,不仅通过诵读方式让学生领会涵义,有时还会在诵读之后,让学生将在诵读中的想象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文本语言“翻译”成图画语言,在他们的涂涂画画之中,便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拓展思维和想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这符合我校慧心教育中“慧”的内涵,即“价值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求善求美、求真求知、求实践行三个维度。如《大山爷爷》这首儿歌:“白云帽子戴头上,绿色大衣披身上,公路皮带缠腰上,瀑布领带挂脖上,大山爷爷真漂亮!”儿歌中用形象化语言描述大山,生动有趣,有利于形成画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大山的美,体味语言的魅力,笔者就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内在的理解,通过动手实践展示出来。笔者会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作画时,黑板上有优秀学生的绘画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潜能生激活,从而让“个体学活”带动“整体学活”。更让老师惊喜的是,学生常常有“惊人之作”,有些阐释甚至超过文本。

图1学生课画作――大山爷爷

学生的绘画是与语文相关联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适合走进生活实践之中,走进人流之中。学生绘画完成之后,只完成了“学活”的过程。让学生将儿歌和相关“语句”像落款一样标在画作的旁边,或给画作起一个恰当的诗意的名字,让学生上台讲授画作的意思,交流绘画心得,则实现了“活用”。通过绘画的媒介,将语文课中需要达到的阅读理解、认字写字、口语交际教学目的串联起来。学生不再感到文本只是静态的死板存在,不是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现”,不是通过各种“反复读”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有些只能在文本之外实践感悟,才能深入到文本内里萃取真正的内涵。学生发现,原来文本不仅可以读出来,吟唱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容许自己加入想象的东西。学生在形象化过程中,更能促进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在绘画之后的交流中,学生常常能妙语连珠,如“到彩虹上去玩滑梯”,“到白云上去蹦蹦床”,“长颈鹿的脖子像薯条”,“大象的牙齿像飞镖”。这样的文本,不仅是可以读、可以记的文本,还承载着多个语言训练点,无形中拓展了价值空间,延伸了解读的意义。

二、识字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汉字内涵的独特阐释

将识字教学与绘画相结合,是从《黑马画字》这套书中得到的灵感。有位著名哲学家评价道:“汉字也许更有哲学意味,它们似乎是建立在更为成熟的,诸如数、秩序、关系等的思考上。此外,除了偶尔有几笔例外,汉字的结构很像人体。”结构像人体的汉字,更能很好地迎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韩山艺术与设计院院长邹晓这样评价《黑马画字》,认为它是在充分理解汉字和大量传承前人的形式精华中,把汉字的书写形式提高到一个唯美和纯意的境界,汉字比起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更有具象的特点。他在汉字书写中强化作者的情感、力度和速度,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图形。如在“龙舟”这幅作品中,保留了龙舟二字的基本结构,但中间浓墨重笔画出了龙舟的形状,舟字的上半部分用红色突出为一个鼓,“撇”形象化为一个“鼓槌”,下半部分的笔画轻盈犹如在水中的水草。整幅作品意象空灵,包含了赛龙舟的文化元素,又不失汉字的具象美感。笔者认为,将这种玩字画字的艺术引入到语文识字教学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不仅停留在认字、写字的层面,还有利于培养实践智慧,激发创造性思维。

图2黑马画字:龙舟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种引入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玩,更是出于“学活”的考虑,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才不致变活为乱,迷失教学目标。首先,按常规,识字必须按部就班地来,先学会基本偏旁,再认识字的结构和意思。通过《写字教材》写好规范字,把写字关过了,才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画字创作。学生不用毛笔,而直接采用铅笔和画笔。画字要求学生保留字的基本偏旁和结构,局部进行大胆想象变形,结合字的意思加入其他元素,最终形成一幅有趣的画作。学生的热情被激活了,每学一个生字,都会设想如何进行创作,无形之中使学生巩固了字的偏旁、结构和意思。随之,学生从这个字出发而填充进更多艺术想象和内涵,又在改造中完成对字的新一轮认识和巩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达到“学活”的目的。同时,所学之字除了能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外,还能进行艺术创作,发展创造性思维,拓展想象,从而达到“活用”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教育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教小孩”,“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心理进行,要根据儿童需要为转移”(引自《活的教育》)。“中文在单字的书写上有更大的表现空间。中文的每个单字都包含着若干故事和意义,在构字上也因时间的推移而有不断变化的印记”。《黑马画字》也如此阐述。将汉字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它的诞生,为笔者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活本,这是与时俱进的方法。我们的学生需要这些活的东西启迪内心的智慧,需要这些活的创作开发创造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燕媚.“点”活课堂,开启有效教学大门[J].山西教育,2010.

[2]李光宇.“活用教材”创设活的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3]周海超.“情、合、活”――语文课堂教法探究[J].吉林教育,2011.

[4]沈晓岚.“趣”“蓄”――构建小学低年级语文“活”课堂的基点与关键[J].中学课程资源,2008.

[5]李朝干.把一个活的课堂“还”给学生[J].新课程,2011.

[6]郭新华.把语文课堂变成创造的课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16(4):25.

[7]刘宗团.摒弃“死”的方法构建“活”的课堂[J].生活教育,2011(1):64-65.

[8]叶宝金.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J].综合天地,2012.

[9]周光旋.活的灵魂――谈董晓宇的课堂教学[J].教林广记.

[10]杨晓康.激而不活的课堂问题何在[J].教林广记.

[11]童玉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J].中学教学研究.

[12]舒利文.论“活”――课堂素质教育:让学生“活”起来[J].大理师专学报,2000(2):100-103.

[13]李明秋.以慧启慧、以心育心――金隆小学慧心教育的办学实践与思考[Z],2013.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9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情感,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有着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智性和情感性,这是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特性。中国的汉字融注了太多的情感。学习汉字,不单单要认知,更重要的是体会汉字背后的情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通过文章的学习,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一种文学的美感,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堂,作为一种关注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课堂,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更是知情行意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的繁衍与滋生。为了承担这样的重担,为了让语文的激情,能够成为点亮学生的人生之灯的火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怎么能不在语文的道路上,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心灵阳光、激情四溢的人呢?

语文老师是更需要激情的。课堂上,教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激情燃烧的课堂”,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充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窦桂梅老师讲授的《再见了,亲人》,充满激情和感召力的语言,充满激励的手势,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和整合,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情”。真情、亲情、友情……都化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引领我们进入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散发艺术芬芳的课堂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审美价值。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和看图学文等课文,给学生大量的艺术享受。特别是一些诗歌和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唱,通过想象,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味艺术之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教学时让学生敞开心扉,亲自去感受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和艺术美感,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个性的张扬。

学习了语文优美的语言和诗歌艺术,在班队课上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比如说成语故事大赛、三字经接力赛、古诗朗诵会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的乐趣,体验祖国的汉语文化,并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学生在娱乐中细细品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是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锻炼能力又生动活泼的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课文内容内化为一种能力,用语文知识去营造一种艺术氛围,让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散发出艺术的芬芳。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尤其是妙趣横生的表演,不但可以使教材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有些课文学完后,可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例如在学习了《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之后,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定角色做编导,制作道具,自排自演课本剧,让他们进入童话世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表演能力、视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如学完课文《推敲》后,让学生仔细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以其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不仅能领悟到课文的内涵,明确人物的形象,更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迸发智慧火花的课堂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智慧学习,要把课文当做人生,把文本当做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真谛的回归。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先圣孔子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独具慧眼,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的嘲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蕴涵着智慧。如低年级课文《司马光》、《晚上的“太阳”》;中年级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高年级课文《田忌赛马》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更应及时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

智慧课堂的内涵篇10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