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3:14

医药产业发展篇1

有野生中草药1206种。蕴藏量达500万公斤,载入中华药典196种。年产10吨以上的大宗药材60余种,素有“秦东药乡”美誉。近年来,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建设陕南药源基地及列入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等机遇,按照“建园区、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思路,不断完善医药产业体系,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打造“秦巴现代药苑”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全县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6亿元,人均增收300元。

1中药农业:发展中药材28.8万亩。建成10个规范化种植和野生抚育改造基地、50个药材种植专业村,其中木本药材24万亩、草本药材4.8万亩。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达2.19万户。产量累计2.7万余吨,产值超过1.3亿元,结合退耕还林创建的林药结合”模式在全国推广。

2中药工业:建成了盘龙生态产业园。总投资9.1亿元,引进产业项目25个。发展企业19家,产能达到16亿元。盘龙、欧珂等医药企业生产水平达到省内领先,11个剂型180个品种通过Gmp认证,盘龙七、食道平散等产品全国知名,盘龙牌”盘龙七片(酒)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辐射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从事保健药酒、药膳药浴、养生茶等系列产品开发。年,中药工业实现产值3.4亿元、税金1800万元。

3中药科技:成立了盘龙医药研究所和秦岭特效药材研究所。地道品种保护、野生药材训化、医药品种研发均位于全省前列,引进了陕南唯一的骨伤及肿瘤工程研究中心。培育主导品种4个,筛选地道品种50个,保护频危品种8个,为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秦岭中药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4销售体系:建成药材交易市场5个。发展购销大户48家,成立药业协会33个。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药材、药品销售率达100%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严重制约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品种确定和布局不合理。

2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善。中药现代化、医药工业管理、中药材种植等职能分属科技、经贸、林业和药办等部门,乡镇没有专门的医药产业发展机构。二是统一组织协调不到位。产业发展协调不力。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省市没有专门的中药产业发展机构,中药实验示范、科研培训、补贴奖励、培育扶持等无稳定投入来源。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基层药业技术干部流失,医药企业缺乏高层管理和科研人才,不适应现代医药发展的需要。

3产业链条薄弱。一是中药材基地规模小。农户、基地、公司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三是产业化发展龙头带动效果不明显,市场批量供应能力不足。二是中药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脱节。品牌效应较弱,市场份额低,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4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中药材引种试验示范和野生品种的驯化保护工作开展不足。滥挖乱采野生药材现象严重,新科技、新品种转化和运用慢。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保护、宣传、引导不到位。大量野生药材资源遭到破坏。

三、建议与对策

目前。今后一个时期,医药产业发展还处于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向加工研发等内涵提升的中级过渡期。因此。应以外延和内涵扩张并举为重点,以打造关天经济区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的思路,加快医药产业扩张升级步伐,形成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先导、中药科技为支撑、中药销售为纽带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一)修订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修订完善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壮大医药产业规模。重点是做强一个园区。大力引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流通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运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盘龙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医药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两大基地。做大作响“盘龙”牌盘龙七片等优势品牌,着力打造全国风湿及骨伤科产品研发基地和关天经济区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壮大三个龙头。狠抓传统骨干产品二次开发和系列产品开发,壮大盘龙、欧珂和植物药业三大医药企业规模,带动发展一批中药饮片、中药萃取物、配方颗粒、药膳汤料和中药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四大产业带:按照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培育主导产品的原则,形成乾佑河流域五味子、红豆杉、银杏等木本药材抚育改造产业带,社川河流域丹参、荆芥、板蓝根等草本药材种植产业带,金井河流域猪苓、天麻等菌类和桑葚等特色中药材开发产业带,秦岭沿线高山乡镇秦艽种植及盘龙七、扣子七等地道药材保护开发产业带。发展五大品种:以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秦艽、猪苓5大品种为重点,建设2万亩Gap药源基地,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万亩。培育六大市场:壮大石镇、县城、柴庄、凤凰、曹坪、营盘等6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带动发展一批中药材流通中介和大户,完善医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

二)聚集医药产业发展人才。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支持盘龙公司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医药产业开发科技力量。二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科技种药人才,加强中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招聘一批省内外中药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三是支持各类人才向医药产业流动。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医药企业挂职锻炼,乡镇农林水牧中心设置药业专干岗位,对医药产业干部队伍按干部年轻化、技术化、全面化和专业对口的要求配强、配硬、配全。

医药产业发展篇2

关键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建议

一、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一)生物医药产业定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一般意义讲,它是指运用生物技术从事药品、设备生产和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方面内容。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等领域,其中中药制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子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诊断试剂以及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及系统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特征。首先,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三高一长”的特征。生物医药产业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等特征。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从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到批准上市往往需要10-15年时间,而且风险很大,成功率仅在百万分之一,开发过程中一旦出错,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但若研发成功也有着惊人的高回报。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行业周期较弱的特点。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产业。医药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有不可替代性和广泛的刚性需求,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关联度较低,具有超强的抗经济危机能力。在历次的经济衰退期,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纳斯达克医药类股票及标准普尔保健指数均有不错的表现。

再次,生物医药产业高度依赖研发资源服务。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阶段更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研发团队需要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引入在技术评估、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多种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

二、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分析

(一)生物技术药。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制品原材料和研发服务,有研发服务投入大、风险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原材料生物制品制备领域成本相对较低,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血浆资源的稀缺性较高,平均毛利率达10-15%;中游: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单抗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药品的制造,制造环节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行业平均毛利率30%;下游:医药流通及服务环节,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毛利率在5―8%。

(二)化学药。上游:主要包括化工原料供应和化合物筛选,药用辅料及包材的供应;中游: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的制造,化学合成药产业中,大宗原料市场趋于饱和,毛利率低,特色原料药和制剂药增长速度较快,而且附加值高,特色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毛利率通常分别在50%、40%左右,化学合成新药作为新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下游:包括化学药物流通及服务。

(三)现代中药。上游: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新药研发,毛利率较高,达40%;中游:主要包括饮片炮制、配方颗粒加工、中成药制造和植物提取物制造,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毛利率约为30%,中成药制造毛利率约为35%,配方颗粒毛利率达45%;下游:包括中药材流通及服务。

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药品市场高速扩容,2002~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增长速度达到22.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8147.9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增速继续扩容,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第一,从市场格局来说,我国正形成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第二,从各类药品市场份额来看,西药是药品市场的主体,中成药约贡献20%以上,特别是在小医院、基层医疗和零售;第三,从产业布局来看,生物医药“三高一长”的产业特点要求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园区集聚。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的集群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中,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此外,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重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四、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实力较为雄厚,拥有科伦、地奥等一批优势企业。现代中药、疫苗、血液制品、大输液产品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显著,年主营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全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2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1%;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18.6%。

从政府区域规划角度看,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成都市高新区内聚集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但尚无真正核心的龙头企业;第二,产业高端化不足。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处于化学药仿制生产、中药复方生产等产业链低端位置,在药物研发试制、药品检测与鉴定、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环节仍旧较为缺失;第三,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的产业特征,因而对于地域、能源、交通等因素要求不高。成都市内各个区域均有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更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第四,产业机构亟待升级。成都市大部分企业研发创新不足,产学研合作也较为缺乏,导致一些研发成果产业化较慢,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五、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加强产业招商引资。要明确思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成都市重点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产业研究,充分发成都市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和发展成都市相关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或能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产业领域。同时,要把“招商选资”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利用好国际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外包转移契机,“导入招商”与“存量招商”并举,引进一批产业高端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要促进“产城一体”组团化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加大现有园区的土地整理、清理及置换工作力度,为产业发展预留后备载体空间,大力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与“成都国际医学城”医疗服务的融合、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以制造环节为主体,带动总部经济与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优质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同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进行“产、学、研、用”合作。

(三)完善政府体制机制,改善政府职能。加强生物医药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深化与周边省(市)县的产业合作,主动出击,吸引其他省市的优秀技术资源和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向成都市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进驻。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新版Gmp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基于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医药产业发展篇3

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蒙古族聚居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水草肥美、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医药学并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防治风湿、心脑血管病、妇科、肝病、肾系疾病等类疾病的特效方法。蒙药品种多达2200余种,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等药材驰名中外。蒙医药学在实践中积累了近10000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显著疗效,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消费理念和其他需求因素的变化,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品的消费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由于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具有药食同源、毒副作用低、疗效确切等特点,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也为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另有数家中药企业同时生产少量蒙药产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等地,其中内蒙古最多,有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最新的在2005年建设完成。从产出收益情况看,除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蒙药厂在2005年建设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尚未生产及产生效益外,其他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全年总产值不足2亿元;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1家,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1家;年利润过1000万元的1家。但是各家企业均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其中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近4年来保持了10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蒙医药治疗方面,内蒙古各个盟市及多数旗县、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都有蒙医医院,其他综合性医院中也多开设了蒙医科室,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教学方面,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都开设了门类齐全、学科丰富的蒙医、药专业及课程,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两校中授课。两校均具备了蒙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资格。

蒙药研究方面,以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蒙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生力军;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著名药学高等院校已与内蒙古有关蒙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立了蒙医药研究所,专业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药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大专院校,也在人才储备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蒙药的发展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形势。

二、蒙医药产业的优势

虽然蒙医药的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发展的程度还很低,在全国的医药产业中只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甚至与其他一些民族医药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蒙医药拥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药吸收了中医药、天竺医药、波斯医药等各民族医药的精华,加以融合与吸收,形成了独特、严谨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用药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民族医药中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少数医药体系之一,这为蒙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蒙医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蒙医药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直到“十五”期间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研发机构的角度上说,2000年以前,蒙药产业几乎没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仅限于各地的蒙医研究所及几所大学的研究力量,多年没有新产品推出,研发工作进展缓慢。2002年以后,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极大地活跃了蒙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仅2004、2005两年申报的蒙药新技术、新品种获得国家SFDa受理就达37种,大大超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研发机构获受理品种数量的总和,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研发层次,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原通辽蒙医学院在联合了其他几所院校的基础上,在“十五”期间扩大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招生数量大大增加,专业类别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蒙古医学院的中蒙医学院和药学院均开设蒙医药课程,学科门类不断健全,2004年刚刚投资改建了蒙药综合实验室,2005年又新建了蒙药教学楼,教学能力和实验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蒙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合作,更是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生产的角度看,200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全部4家专业蒙药厂的年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产业规模非常小。2001年后,蒙药产业开始进入加速期,各个蒙药生产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更是达到了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2005年,几家蒙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经接近2亿元,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全国蒙药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山蒙药厂也正式竣工,并于2005年底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蒙药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三)蒙医药已经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研究是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蒙药属天然药物,疗效显著、毒副作用低,符合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因此,蒙药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并且在俄罗斯、日本、东欧等地也有很大的需求。在蒙古族聚居省区以外的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也开设了蒙医医院,就诊患者非常多;蒙药的销售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市场的广泛认可,主要销售市场为长江以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创造出了“红城”“丹神”等一批蒙药知名品牌。蒙药产品“冠心七味片”更是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占有重要份额,证明了蒙药产品确切的疗效和市场对蒙药的认可。

(四)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自治区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将蒙药列为重点支持的领域大力扶持。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内蒙古生物技术和中蒙药产业化科技开发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主席亲自牵头,办公室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全面领导和协调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蒙药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蒙药产业的发展。

(五)蒙医药产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内蒙古及其他蒙古族聚居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蒙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蒙医药已逐步成为所处地区的支柱产业。蒙药材种植基地对于解决当地的土地使用及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蒙药研发对于提升当地的医药文化水平问题,生产型企业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以及由于各个企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外部资金等,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蒙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人才缺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不能继承就更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目前主要是缺乏资金及人力的投入,使得此项研究工作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在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由于缺乏蒙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骨干人才和在国内及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影响了蒙医药的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非常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行业技术、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到位,在理论基础方面尚存在着一些学术争论与技术空白,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也不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先进分析技术利用不够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始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蒙医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蒙医药的科研基础良好,研发人才层次、研发机构数量、在研品种类别等方面都不缺乏,但是由于蒙药地区跨东西范围极广,又分处几个省区,文化背景及地区差异较大,导致了蒙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机构最大限度地集约蒙药资源,引导其有序发展,形成合力。

(六)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蒙医药产业的历史也很长,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蒙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计划的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大力提升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制订目标,重点突破,以蒙药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战略联合,集成各方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在高起点上促进蒙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化层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基础难题、填补蒙医药学术空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使蒙医药产业成为蒙医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亮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医药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创新驱动;医药产业;产业集群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世界大势所趋,是发展形势所迫。如何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通化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必将成为通化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形成具有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一、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通化医药城建设基础,上下游产业衔接、布局合理、产品差异化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一)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61户,从业人员7.6万人。其中修正、茂祥、万通等11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东宝药业、金马药业6户企业为上市公司。修正药业2015年实现产值588亿元,成为吉林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连续4年位居全国医药企业百强榜的前三甲。2015年,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完成产值770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60.2%;实现利润44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利润的68.1%;实现销售收入718亿元,税金11亿元。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通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集群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4户,省科技型企业6户,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59.5%。其中修正、万通被认定为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修正药业、万通药业、东宝药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中心。集群目前可生产成药21个剂型4000多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全年申请专利117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专利授权35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三)商贸体系日趋完善

通化医药创新产业集群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和80%以上的县级城市,营销大军超10万人。药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获批互联网医药信息服务许可证,现已通过GSp认证,连锁店设立已获得审批,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C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种植户订单、代销、代购、代储、科研成果转让电子化,开拓产品网络营销渠道,促进医药物流发展。另外,东宝、万通、振国等企业较早的开展了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集群拥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医药专业中试中心2家。建设了通化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开通了医药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面向医药企业1000余项引进和转化了近百项优秀科研成果。引进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建设了省内唯一旨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通化医药高新区院士工作站,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举办了一系列技术咨询等活动,指导企业科研开发方向,提升企业科技决策水平。与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十四校两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吉林通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延边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加速推动通化医药创新型集群快速发展。

(五)创新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得到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科技部提出发展药品电子销售平台的的指导性意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的实施意见》,优先支持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构建面向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医药健康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并设立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通化医药产业集群。通化市政府也出_了一系列文件,规划引导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2016年,通化市政府将2211项管理权限下放给高新区,必将助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缺乏

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因研发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还不多,直的是直接购买或产品仿制的道路。目前,我市有获批准文号的品种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83种,中药材保护品种103种。近年,医药新品种申报和获批较少,生产中过度依赖老品种,医药新品种接续不上,未形成战略性新品种的梯度储备,制约了创新型集群发展。另外,集群主要以中成药为主,产值约占总产值的90%,而代表当前前沿的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药器械相对薄弱,使集群发展缺乏后发优势。

(二)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从医药产业整体发展链条看,产业集群整体链条不够完善。医药加工产业一枝独秀,最为强势,而其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发展滞缓,对医药经济贡献率较低。如中药材种植大多还处于原始的农户种植形态,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中药种植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大型专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还没有,医药生产企业所用的医药辅材多是从域内采购等。

(三)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国家规定,医药企业在新版Gmp认证,仅在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也需投资近2000万元。高成本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个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300万~500万元,对于不少药企来说,尤其是对品种多的药企来说,难以负担如此高的费用。集群内尚有百余条生产线需要进行Gmp认证和999个化学品种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这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明显不足,使企业科研创新开发步伐滞缓。

(四)创新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吉林省对通化医药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推动力还是不足。通化市虽大力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政策扶持、融资平台、资金支持等政策环境仍存在很大差距,鼓励和引导创新方面的实施效果不明显。如政府投入的科技活动资金不足,无法实现引领作用。

三、推进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一)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府引导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协同机制,将各种资源整合,全面推动集群发展。

1.强化政府引导。首先,吉林省在政策制定、税收优惠、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举全省之力支持和推动其发展。在资金支持以及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创新型医药企业培育与引进。其次,强化创新型医药企业政策扶持。吉林省政府应高度重视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参考辽宁省政府支持本溪国家医药科产业基地和福建省支持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出台扶持意见办法,出台相关政策,协调省科技、财政、工信、发改等部门和通化市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加速推进集群建设。同时通化市制定医药创新型企业培育的政策,引进创新实力雄厚的医药产业领军企业,强化创新型医药产业专业孵化器的建设,落实医药产业创新型企业培育的相关激励措施,不断壮大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

2.加大资金投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通化市或依托高并报区联合各级政府和社会资金设立医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医药企业创新发展,大力促进国内外医药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聚集园区,吸引并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充分发展资金引导作用,为集群建设的提供有力保障,加速创新型医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二)强化平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1.加快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推动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支撑平台,如依托霍普金斯研究院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国际医药产业和知名医药企业动向信息,负责国际医药企业与园区的合作与对接;建设医药信息技术与资料服务中心,辑录园区内企业的医药产品和研发项目信息、提供医药文献和数据查询服务、作为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建设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园区内企业的医药项目提供价值评估、风险评估服务,作为风险投资的参考。

2.延伸创新服务链条。着力形成“研发服务和增值服务”两条产业链,助推园区医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一是研发服务产业链。围绕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全过程,在“立项、药物发现、GLp、GCp”等各个环节集聚多家高水平的研发服务企业,进行创新集群建设。二是增值服务产业链。围绕新药研发和开发过程需要的“资金融通、商业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和注册申报服务”等需求,集聚高层次的服务企业和合作网络,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产业链,服务全地区及全行业。

(三)实行分类管理,强化服务辅导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强化服务功能,助力发展。首先,根据企业规模分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根据企业业务模式分为研发型企业、生产型企业、营销型企业。按类别对医药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如骨干企业,可以打造大企业集团,推进医药产业资产重组,鼓钜揭┎业骨干企业进行行业资源整合;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鼓励产品类型、质量相当的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或联合重组,促进企业间分工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动医药产业制造企业、商业流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等。如中小型企业,根据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设计与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中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多样化持续性解决方案等。同时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奖励博士、留学生创新成果,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

(四)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人才引进

通化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提升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人才。通化市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的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分布结构还不够合理,科技人才总量不大,高层次高技能的领军人才相对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是招才引智。通化市应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组织实施好通化“百千万”医药人才发展计划,即:依托院士工作站、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生物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民营医药企业家培训制度,培养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设立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医药企业实用技术能手。二是并购企业吸纳人才。通化市可以并购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该企业已形成的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尤其是通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通化市企业人员的交流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的经营生产理念,提高生产技术标准,弥补自身企业技术短板,更好适应国内外医药标准体系,整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人才定向培养。按照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化市要与吉林大学、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培训学院,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解决管理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医药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为通化市医药产业的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曾铁城,等.广东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广东科教,2015(11).

[2]李一峰,刘会武.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政策重心[J].中国高新区,2012(11).

医药产业发展篇5

关键词:藏医药;现状;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就是讲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科技进步,对产业进行企业化管理、生产和经营,形成独特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等。天祝藏医药生产经营实现产业化,使其向广度、深度发展,可优化藏医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提升藏药生产经营水平、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藏医药资源、提高藏医产业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天祝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1年起,天祝县人民政府将藏医药产业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且着手全面开展藏医药产业化开发工作,2004年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成立,这使藏医药产业开发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近年来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在藏药制剂开发、药物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对野生藏药材资源的普查、濒危藏药材的试验种植。据调查鉴定,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研制的华锐洁白丸、仁青芒觉、如意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坐珠达西、二十五味驴血丸等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已经将其中的6种藏药制剂列入全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第二批推荐目录,可以在甘肃省范围内调剂使用。

天祝藏医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大,等有利条件下已也有所规模并初见成效,但由于在天祝县内藏医药产业的发展是刚刚起步,天祝藏医药的潜力仍还有待继续开发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天祝县藏医药产业化发展较为落后,同时也存在各种的问题。

1.1药材资源日益匮乏,产业面临原料危机。随着藏药市场需求的增大,大量藏药生产企业对资源的大规模无节制开发使藏药产业已经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使藏药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长期无节制掠夺式的采集、不合理利用资源及人工种植缺乏经验和积极性等问题使野生藏药资源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藏医药的发展。

1.2藏医药人才队伍单薄,产业开发需要源动力。当前天祝藏药产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缺乏管理、专业、技术等人才,藏医药一直是沿用传统经营方式,致使其发展步伐缓慢。在新研制产品后,主要依靠医院直销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不利于提高创新的积极性以及科研投入资本的回笼。天祝县藏医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藏医药梯级人才队伍。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以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教训,继续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一批在藏医药产业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业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贯穿到藏医药产业开发工作的各个时期,努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生产的激励机制,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抓紧开展对现有老专家的学术思想的整理继承工作,重点选送一部分中、青年骨干到、青海等地进修深造。加大对新分配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1.3研究力量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天祝地区的藏医药研究仅限于藏医药研究所和藏医院两家藏医药开发研究机构。这与其它地区的藏医药开发研究比较,研究力量十分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天祝境内所有的藏医药研究课题基本上由藏医药开发研究所单独承担,缺乏对老僧人、老藏医等民间其它社会研究力量动员和吸收。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问题使得天祝生产的多数藏药缺乏能被国内外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药物的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生产条件等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

1.4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产业缺乏品牌竞争力。与其他发展规模较大的藏药相比,天祝藏药产业至今还未形成独树一帜的藏药品牌,目前天祝生产的华锐洁白丸、仁青芒觉、如意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坐珠达西、二十五味驴血丸等无一类能创出一个知名品牌,这与各经济实体品牌意识不强、营销体系管理松散、缺乏持续性的品牌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缺乏对藏医药的宣传外,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当地藏族文化,尤其是藏医药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底蕴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对此,应该制定高效的宣传方案,采取媒体宣传、专家讲座、集中展销等方式,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大力推介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带动华锐藏药的生产销售,为藏医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2.对策与建议

2.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抢抓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和谐的政策机遇和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机遇,在全县重点发展项目及藏区专项中加大藏医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改善藏医药加快发展的产业条件。

2.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除保障藏医药科研经费年度预算外,将藏医药产业化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培育,对藏医药产业化开发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大。

2.3着力加强藏医药资源保护。要认真总结近几年种植藏药材取得的成功经验,继续开展野生藏药材资源普查工作和野生藏药材人工试验种植工作,积极争取项目,鼓励集体、个人、企业投资进行藏药材种植,不断扩大藏药材种植规模,有效保护野生藏药材资源。

2.4不断完善利益机制。制定藏药研制、生产方面的激励办法,对在藏医药开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适度奖励,探索研究藏药科研、生产、营销三方利益分成机制,促进藏医药市场化运作进程。

2.5注重藏医药对外宣传。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讲座、集中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华锐藏医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功效,打造“华锐藏药”品牌,全面提升藏医药产业化开发水平。

2.6强化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继续做好专科人才培养、师带徒教育、继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培养、招录、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藏医药梯级人才队伍。

2.7积极引用推广藏医适宜技术。继承传统藏医药诊疗技术,学习借鉴、青海、甘南等藏区成熟的藏医诊疗技术,结合“中藏医学经典、西医学中藏医”和“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广藏医适宜和保健技术,把先进、有效的适宜技术应用到藏医药临床实践中,逐步提高藏医药服务水平。

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体系的瑰宝,藏医药的发展对于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意义影响重大,虽然天祝藏药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天祝藏医药产业的优势,不断整合资源,提高产业水平,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天祝地区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例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

[2]恽薇荪,叶晋叔.神州医药总会请愿书[J].医学杂志,1922(8):8l一86.

[3]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医书局,1929:138.

医药产业发展篇6

一、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现有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239户,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134户、化学制药生产企业53户、生物制药生产企业28户,上市医药企业13户。吉林省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4851个,其中生化药品种7399个、中药品种7277个、生物制品175个。

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随着产业聚集步伐的加快,吉林省一批骨干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全省产值超亿元医药企业超过70个,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医药品种76个、超亿元的38个。

2、产业集群格局正在形成。随着医药产业的整合发展,全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一地两城”、“4个医药园区”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一地两城”即长春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4个医药园区”即长春高新、通化、延边敖东、白山等4个医药科技产业园。

3、医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吉林省已有37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各类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1/3。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十二五”,随着国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等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一)小企业生存空间将被压缩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1月9日下发的《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2010〕56号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今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要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统一招标、采购、配送和结算。”目前,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院,约占市场药品销售的20%。据有关方面透露,国家还将继续出台政策,对二级以上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拿出一定比例、利用以上平台进行招标采购,不断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规模和范围。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对每种基本药物只选择一家企业采购,使该企业获得供货区域内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该供货区域内的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只由这一家企业供应。

集中招标采购采用“双信封”模式,即生产企业要同时投技术标和商务标,只有技术质量合格的企业才能入围,做到“质量优先”与“价格合理”的统一。从安徽省试点经验看,中标的生产企业基本上都是全国知名的医药企业,其中,34.8%是我国医药行业100强企业,57.6%是前400强企业。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国内药品市场将由原来的自由市场逐步转向行政垄断市场;同类药品的竞争将不是在市场上,而是要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获得准入资格才能占有市场;市场发展将向知名企业和大企业倾斜。

吉林省小规模医药生产企业占了大多数,2008年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强的企业只有30户,2010年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只有两户,在小企业市场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对全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将对企业产生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在安徽省试点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的。实践证明,通过省级集中采购平台竞标竞价,大幅度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药品采购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这对全省医药企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对仿制药品产生影响:国家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重点以市场换价格,中标品种将获得供货区域内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在同类品种、相同质量情况下,招标采购取价格最低的,这就使得仿制药成为价格竞争的重点。全省药品中97%属于仿制品种,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对药品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大幅度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必然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而全省医药企业在过去Gmp改造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平均每户企业投入改造资金4500多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投资水平1000多万元,这将导致企业因固定成本居高不下而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难以下降。

(三)新医改市场将改变企业营销模式

之前,基层药品市场是由终端客户自主决定购买,药品按市场化模式营销。全省许多医药企业采用销售员承包和买断销售模式,临床药品销售靠拼折扣、拼关系,otC市场销售靠广告轰炸,这些销售模式曾给医药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效益。而新医改的实施,要求基层医疗市场的药品销售实行省级统一采购模式,企业营销由更多着力于终端转变成政府,企业在市场上“竞资格”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必须相应地改变营销模式和营销方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

三、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新形势下,为保证全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医药产业“十二五”期间年产值1000亿元目标,必须加快医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一)加快医药资源整合,提高医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新形势下,中小医药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并面临生存压力,这些企业是在市场夹缝中生存,新的形势将市场夹缝也大大压缩,而把市场空间让给了知名企业和大企业。面对新的挑战,应引导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整合、品牌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全省医药产业整体优势。

加快医药资源整合,应加强政府引导,采取兼并、租赁或联合的方式,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成集团或联合体,形成规模化发展。

(二)加大医药产品研发力度,靠个性化发展抢占市场

新的医改政策实施后,使医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从新医改政策规定的采购方式看:对独家生产的基本药物,采取与生产或批发企业进行单独议价的方式进行采购,这就为独家产品进入市场和议定价格留出了空间。为此,政府要引导医药企业加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度;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全省医药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投入普遍较少,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上不足2%,而发达国家可达15%以上,要积极推进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道路,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在合作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要鼓励企业创新细分市场,创造企业的个性化竞争优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症的准确靶向用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药品的疗效要细分化、精准化,这为企业细分市场,研发个性化新药提供了空间,要指导企业产品研发与经营实际结合起来,选择适宜品种,考虑企业技术承接、学术推广、市场配送等各方面实际能力,避免因盲目开发高科技新药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

(三)转变营销模式,在创新中赢得市场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基本药物市场由“市场化”转向“行政化”。因此,政府要引导企业在市场变化过程中,创新营销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政府可从机关选派部分人员到企业去,帮助企业在“行政化”市场上更多的与政府打交道,帮助企业跑目录、跑中标,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型。

引导企业搭建药品营销平台,对全省医药企业药品实施集约化、连锁化经营,以“一地两城”、“4个医药园区”的医药集群的整体实力及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医药流通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和办法,推进医药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推进药品配送中心和连锁销售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药品销售网络。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销售企业建立新型产销模式,降低药品购销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医药物流配发中心,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提高吉林省医药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

医药产业发展篇7

第一,医药产业高成长性和制约性并存,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

当前,我们国家采取的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价格管理改革,都是围绕着抑制社会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抑制虚高定价的机制、抑制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为目标。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医药产业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形成机制,将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对这种挑战和冲击,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随波逐流,否则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但是,从宏观、长远分析,医药经济仍将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

1、医药产业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生命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医药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每年保持1%人口的自然增长,老年人口每年保持3%的递增,对药品的需求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我国医药工业年增长率为16.6%;自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年增长率达到18.3%,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7.45%);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医疗费用将增长60%,医药产业将保持15%的递增。

2、医药产业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面广。除了中西药械外,目前正向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卫生药品、环保产品、绿色食品等方面渗透。这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增长点。

3、医药产业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国际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5个产业之一。

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的八个领先行业中,医药收益率位居榜首,达到18.4%。在美国,医药仅次于软件、网络产业,居第三位。1990年到2000年的10间,世界药品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5.5%。美国在90年代GDp平均年增长率是1.2—2.5%,而医药产业仍然保持7—10%的增长水平。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达到36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5400亿美元,年递增8%。

我国2000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为1750亿元,折美元只有200亿,仅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5%。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品的需求理应比发达国家保持更快发展势头。

4、我国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购买力。

全球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是50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19美元,法国356美元,日本348美元,而中国不到10美元。我国城市用药水平人均193元,而农村用药水平人均25元;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560元,非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37元;老年用药水平人均358元,非老年用药水平均58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潜在购买力。

第二,医药产业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中小企业仍有发展空间。

竞争和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规模化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集约化追求的是市场的覆盖面。步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集团军作战的新时期,国际上跨国制药企业凭借产品、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的输出和有效的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的商品扩张和资本扩张战略。1999年,全球前10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球销售收入的60—70%。中国医药企业要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发展规模化、集体化经营,加快有效的兼并、联合、建立联盟,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但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小企业仍有它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扬长避短,体现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将异军突起。

所有制的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医药产业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垄断的特殊地位,所有制改造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医药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多种所有制的实践形式,将是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2000年,我国中外合资企业占17%,股份制企业占43%,国有企业占15%,民营企业占7%,集体企业占18%。非国有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大势所趋。

第四,产品结构趋向个性化、特色化。

产品始终是医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恶性竞争,其核心就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的综合反映。没有个性就形不成规模,没有特色就形不成效益。由于产品研究开发的滞后性,药品审评注册分级、分散、多头管理体制,导致低水平重复乃至高水平重复。

在美国,制剂产品达15万种,在市场上销售的就有37万种。在我国,一个原料药只有1—2个剂型,2—3个制剂品种;在美国,有的3—5个剂型,多的达到20—30种剂型,一般产品都有5—10种,多的达到100多个品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趋向规范化和理性化,加快产品结构性调整已成为诸多企业家重大的战略投资,追求产品文化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文化的内涵,反映在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先进工艺和使用价值上。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呈现三个特点:个性化、特色化、门类化、系列化、品牌化。

第五,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低毛利、低成本、上规模、高质量将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商品扩张的必由之路。

迈入21世纪,医药产品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商品经营、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方式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以高毛利、高成本、小规模、低质量为支撑的营销观念将不再有其生存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商业的毛利率逐年下降,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使医药商业步入了难以继的困境。2000年全国医药商业毛利率是12.69%,而费用率却高达12.59%,利润率仅0.62%。全国有15个省市是全省性亏损,近40%的企业出现了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利空间过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随着药品招标的受逐步推广、医疗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增强,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将会逐年下降。在美国,批发企业的毛利率是4.5%,费用是2.7%,净利率是1.5%;欧洲毛利率是5—6.5%,日本毛利率是2—3%。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将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六,市场开发趋向网络化、国际化,制将成为现代营销的有效途径。

药品的市场的开发问题,关键是渠道问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关键是要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建立以资本或以商品为纽带的总、分、零售连锁经营的现代营销网络,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网络,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基层配送中心。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把药品购销渠道网络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重大投资和无形资产。我国医药产业的根本出路,是要改变属地经营的传统观念,培育产品、网络、人才、管理和成本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增强竞争的优势。

第七,零售业将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战场,连锁化经营是发展零售业的必然选择。

药品零售业是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性的产业,当前,我国药品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基础差、冗员过多、素质低下、经营成本高,尤其是布局十分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健康投入的增强,otC产品的研发,和占90%左右的自费群体,零售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世纪,药品零售业既面临“四改一加入”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良机。在国际上,连锁经营发展非常地迅速:1998年,全球零售业前50家中,药品占2家,都在美国,一家有2549家门店,另一家有4122家门店,两家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超过我国纯销售的总额。我国现有药品零售连锁店300多家,门店为7300多家,与国外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发展连锁药店,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确保药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品牌效益,也有利于对药品零售市场的监督管理。我国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进展缓慢、步履艰难的原因,既有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零售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也有监管政策上的原因。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连锁经营监管体系,是加快推进药品零售连锁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第八,人才、知识资本化。

21世纪的医药产业,不仅需要资本,需要市场,更需要知识和人才,这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科技、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崛起,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将成为企业的资本,而且是主体资本。现代医药企业,人才是立业之本,知识是创业之源,智力资本将在成功企业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他是企业的精华,在带动企业资源增长和超常规发展上发挥着卓越的作用。一个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是集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为一体的人才,否则他就不可能使自己管理的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

第九,企业管理趋向现代化。

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效能主义,网络组织,线性规划等,它与传统管理中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形成鲜明的对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首先,要抓好企业的战略研究。70年代的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重视战略研究;90年代,美国有将近1/4的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战略研究。而我国往往是重眼前、轻苌远、重投机、轻战略研究,以致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其次,建立“沙环节、短距离、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内部组织运行机制,也就是说,企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以最少的环节、最短的距离、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参与市场竞争。

之三,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经济学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经济学管理和理论能为人们提供一套系统集训市场和经济运营的方式和工具,它的内涵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来投入,形成少投入、高效率的投入产出机制,以最低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

之四,注重企业优秀的文化和无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汇总,是企业标志、宗旨、理念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美誉经济的崛起,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伴随着无形资本逐渐成为当代企业倡导的主体资本,企业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将成为企业进入21世纪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证。

医药产业发展篇8

美国:医疗服务业高度集聚

美国波士顿是世界著名的健康、医学教育和医疗研究中心,医疗服务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波士顿以大型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为中心,形成了医疗服务业的高度集聚。

波士顿的医疗集聚,是官、产、学、研完美结合的典范。政府、企业、学校、科研四个因素的良性互动为波士顿地区健康医疗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政府在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和政府采购;二是为市场主体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三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强大而务实的公共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

日本:制药企业的品质提升

作为世界第二大天然健康产品市场,日本的研发和市场趋势代表着世界健康产品发展的潮流。当前,日本已将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投资对象。

日本健康产业主要涉及大冢制药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津村等领域。

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于1964年成立了日本大冢制药集团公司。大冢制药是集医药、保健品、健康食品、医学检验试剂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大型综合性企业。大冢制药十分重视国外市场和品质提升。1981年在天津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制药企业中国大冢,并先后建成印尼大冢、阿拉伯大冢、韩国大冢、广东大冢、浙江大冢等,并在北京成立了大冢临床研究所。

株式会社津村是日本最大的汉方制药企业,其经营范围是医疗用汉方制剂、一般用汉方制剂、其他药品和浴用剂为主的家庭用品,核心业务是制造和销售医疗用汉方制剂。株式会社津村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企业社会责任。

一方面,企业将实现循环型社会、稳定生药原材料采购、生药的质量管理和以药品的质量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有的循环机制,极大地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瑞士:完整的健康保险体系

在瑞士,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钟表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瑞士建立了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与各项社会保险接轨。由于瑞士人保险意识极强,而且其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无论是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是从年人均保费支出上来看,瑞士保险业在社会中的密集程度都名列世界前茅。

瑞士的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涵盖了疾病、生育和事故发生时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医疗保险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两部分,基本险属于瑞士人的必保险种,负责支付病人的检查、诊治、护理、药品等费用的主要部分。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如果还希望享受一些特殊照顾,比如单人病房、自费药物、中医按摩、针灸等等,就可以再买附加医疗保险。

瑞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三大支柱构成,一是由国家对老年人、遗属和伤残人支付的基本养老金。二是职业养老保险。三是个人投资养老保险。政府用减免税方式鼓励居民,尤其是无法参加职业养老保险的居民,如自由职业者,参加个人投资养老保险,享受投资收益。这样可以使老人在退休后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准、保证养老质量。

新加坡:政府引导的医疗旅游

新加坡历来重视自身的医疗系统建设,创建了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体系之一,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最好的健康医疗体系。

分析新加坡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领先的医疗水平、安全开放的环境、先进的医疗科技、医学研发和教育培训中心、政府明确的医疗旅游发展导向和政策支持。

医药产业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R511.7;R184;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1-02

第一作者简介:张萃,女,博士,副教授,主研方向: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作者简介:董国俊,男,硕士,讲师,主研方向:医药产业经济学。

[摘要]每次疾病的流行都在背后酝酿着无限商机,本次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也不例外。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不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制药企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撞击。本文从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的进程及获利的企业等情况分析,概述了在本次流感流行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疫苗生产的机遇,同时亦阐述了制药企业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过程中西药和中成药生产的主要地位。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医药企业;商机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央财政预算今年投入328亿元,2010年投入300亿元左右,重点推进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投入措施。重点支持生物产业,而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1国际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概况

1.1拉响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警报:对于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人类并未作好准备,CDC执行主任理查德贝瑟说:“每一种新流感病毒都是独特的,在流感暴发前,你不知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的确,不像禽流感病毒流行,人类有了一系列的准备,不觉得恐怖。于4月1日墨西哥报纸报道了今年第一例有关呼吸道疾病的病例[1],直到4月21日美国CDC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双周报告》中,首次宣布了一种罕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人类中暴发,于是拉响了全球应对新流感的警报;4月28日,墨西哥将这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152个死亡病例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怎么做好迎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挑战,在应急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疫苗的生产。5月14日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感染超过6000人。为应对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一些疫苗制造企业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汇聚,讨论疫苗生产问题。尽管世卫官员未公布讨论结果,但疫苗专家戴维菲得森认为,疫苗生产势在必行,因此,大型疫苗生产企业尚面临转产的“后勤问题”。这涉及到制药企业放弃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转而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而一个企业只能有一种生产能力,确实要权衡利弊。

1.2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6月12日,诺华宣布通过全新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生产出第一批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这距离wHo宣布流感大流行仅仅1天的时间。澳大利亚的CSL公司称,将于8月中旬生产出首批疫苗。接着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阿斯利康以及百特都参与了疫苗竞争,其中一些企业证实,已收到订单,最早一批疫苗将于9月或10月前面世。并超过30个国家的政府已向诺华提出了供应要求,希望获得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包括过去已经达成的大流行流感疫苗供应协议,和新的疫苗供应要求。其中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曾于2009年5月与诺华签订了2.89亿美元的订单,这是美国政府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最大的订单,由此可见疫苗产业背后隐含的巨大商业利益已浮出水面。

紧接着美国某公司6月23日宣布生产出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是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蛋白质科学公司已利用昆虫细胞技术生产出首批约10万剂甲型H1n1流感疫苗。昆虫细胞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细胞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流感疫苗生产。传统流感疫苗生产企业通常会用鸡蛋培育疫苗,而蛋白质科学公司利用的昆虫细胞技术则是首先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提取出血凝素基因(血凝素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与变异有关的成分),然后再将其植入对人体无害的昆虫杆状病毒内,使其在毛虫细胞内表达疫苗的成分血凝素,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疫苗的基本成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当天宣布,与蛋白质科学公司签署总额为3500万美元的合同,要求该公司利用这一技术生产出的疫苗进行临床测试。如效果良好,合同期将延长,合同总额也将增加到1.47亿美元,因此这一项流感疫苗生产将为蛋白质科学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2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进展

2.1政府的重视:自从全球拉响甲型H1n1流行并可能引起暴发的警报开始,尽管国内还没有输入病例出现,但我国卫生部已经开始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卫生部表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主要用于战略储备,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易感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对所有的人都是易感。在人群普遍易感的情况下,对新型疾病的防控往往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对传染源的控制;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然而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就是疫苗的使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从生产研制到最终能够使用,按照专家的分析和估计,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估计我们国家能够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厂家有十余家,疫苗研发需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厂家的研制阶段,现在10个厂家进入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临床实验评价,包括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接种的剂量和途径等;第三阶段是进入审批阶段。疫苗从生产研制到最终投入易感人群的使用,专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月进程。

2.2主要疫苗生产企业的进程:在6月29日北京银行正式向疫苗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1亿元信用贷款,用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并与6月15日中国第一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科兴正式投产,有望于7月底产出。为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尽量多的疫苗,保护更多的人免受流感大流行的威胁,北京科兴决定联合其他流感疫苗生产厂家合作生产。由于金融机构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银企合作进入了新阶段,为中国疫苗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曾经独家研发了SaRS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等,其中大流行流感疫苗(H5n1)已成功完成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首个大流行流感疫苗生产批件。同时,北京科兴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流感疫苗供应行动组(iVS)成员。在订购方面,甲型H1n1流感疫苗8月后入市,北京定购500万人份。北京市疾控中心与正在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分三批采购500万人份,针对市民开展免费接种。

6月20日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有望8月中旬进行人体观察。该公司已获得wHo提供的生产毒株,于6月17日启动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用于亦庄疫苗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项目用地250亩,计划今年9月开工,2011年底完工。华兰生物公司于6月23日进行鸡胚病毒接种工作,也属于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厂家,在经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实验和临床实验后,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上市。目前正加紧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另外,华兰生物目前具备日连续处理20万枚鸡胚的能力,其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日产量可达60万剂,月产量可达1500万剂,年产量可达1.6亿剂。华兰生物公司今天正式宣布,已成功生产出国内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开始进行临床前的一系列实验。除此外的其他参与疫苗生产的公司亦在加紧步伐生产,总体上会满足国内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的需求。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批准5.5亿元资金用于药物和疫苗的贮备,同时做好疫苗采购注射工作,第一阶段准备200万人份疫苗,对18岁至60岁年龄段的人群注射疫苗;第二阶段准备200万至300万人份。

3国内医药行业的机遇

3.1疫苗行业:截止2009年06月08日,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毒株本周内到达11家企业,并获知这11家企业包括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三家外,还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雅利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均在疫苗生产中快马加鞭,估计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研发和评价。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不仅仅给疫苗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也给医药产业带来机遇,包括制药公司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大量生产,此外如下几个方面领域面临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新医改提出我国的医疗体制的改革应该以预防为主,适合我国的国情,这也是保障医疗体系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在预防性疫苗方面,国家将加大投资力度的是计划性疫苗和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投资,受益公司为天坛生物及中生集团所属的六大生物制品所;治疗疫苗方面,除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外,还有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疫苗等,这些疫苗将用于注射疫苗,以此来提高以感人群的健康水平,相关受益公司如华兰生物、海王生物相关公司、长春高新、天坛生物、华神集团等。

3.2西药研发受益企业:6月4日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自主研制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成功转让湖南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这标志着该药即将进入产业化。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是该研究所继2005年研制成功抗禽流感新药“军科奥韦”之后,又一项奉献社会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研制出这种全新结构的一类新药。与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流感药物“达菲”和“乐感清”相比,药效更加明显,可用于抢救流感重症患者。湖南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是首先的一个收益单位。丽珠集团7月2日表示,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抗病毒颗粒产品被实验证明可以抗击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应急药品扩能项目,同意该公司将生产其他药品的装置临时改产磷酸奥司他韦(达菲)中间体,确保流感防控药品供应安全。

随着甲型H1n1流感不断升级,罗氏公司已经通过产能扩充,将年内的达菲生产量提高到4亿疗程,其中月均产量超过3600万疗程。而回想2004年的禽流感暴发时,罗氏的达菲产能全年2800万疗程,此次增加了15.45陪。众所周知罗氏旗下达菲是已经上市药物中治疗甲型H1n1流感最有效的药物,罗氏授权我国上海医药集团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在中国生产达菲。但该药仅用于防止和控制流感疾病大流行,达菲原料仍由罗氏供应,达菲是不能向商业流通领域售卖,只供应采购和医院储备。上药集团目前在其旗下的新华联制药厂和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分别进行制剂和制药的生产。由于该药不允许零售,因此上海医药目前受益空间不确定,如将来上药集团整体上市成功,则上海医药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其他药物生产上,国家明确了对重大药物创新的支持、使得国内具备研发实力的大企业将显著受益,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双鹭药业、恒瑞医药、现代制药等。

3.3中成药已经成为我国医院治疗流感的主力药物:2003年一场突发流行的SaRS[2],使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今年的流感流行也不例外。跟据资料显示,过去几年国内市场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合计总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至少有数十种之多。如老牌子的六神丸、牛黄解毒丸、麝香丸等,中药注射剂类新剂型如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穿琥宁等。中成药的生产不仅国内需求增加,而且被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韩等周边国家所接受,因此也冲击着国际市场领域,这将对我国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企业均获得收益,在此不一一赘述。

医药产业发展篇10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