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4:40

医药行业形势篇1

作为一名从事医药管理咨询的专业人士,笔者不想过多谈论医改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只想分析一下新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与营销创新,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在医改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

一、当前医药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行业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调整之后,2007年以来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唯有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支独秀,发展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推动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从营销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可谓五花八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处方药利益驱动,品牌药广告拉动,普药深度分销构成了推动药品销售成长的三大动力。

首先是处方药利益驱动。尽管有医保招标、药品限价和一品两规等政策限制,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医院仍然是近年来药品销售份额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市场,面向医院销售的制药企业普遍以贿赂营销和临床挂金销售为主要手段,所谓的专业化推广只是漂亮的外衣,随着行业整风告一段落,这种趋势似乎有增无减。

其次是品牌药广告拉动。同质化竞争时代更能体现品牌价值,一些尝到甜头的制药企业仍然以广告拉动和提升品牌作为主要营销手段,不但培育出利润丰富的otC大品牌产品,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普遍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分销渠道和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

第三就是普药深度分销。拥有普药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制药企业,抓住新农合市场的成长机遇,与有实力的区域分销商和纯销商密切配合形成战略同盟,进行市场深度分销,大力开发农村第三终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医药市场快速成长,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重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构问题。从医药流通价值链纵向来看,药品流通环节多,秩序混乱,分销效率低,医院终端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连锁药店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增强。从医药流通价值链横向来看,医药工商领域仍然表现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效率问题。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低效率。许多制药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增长,但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快速上升,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缺乏市场开拓和队伍管控能力,被迫采取底价招商方式销售,大幅让度利润后,企业已无力进行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产品的命运在商们追逐短期利益的竞争和选择中风雨飘曳,难以掌控。医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自然人身份的商,药品销售过程中货、款、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大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终端市场处于超同质化竞争状态,公关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硝烟四起,许多企业体力透支,难以为继。

笔者对医药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大势萧条,逆势而上;风平浪静,危机潜伏;医改前夜,最后疯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弱肉强食,剩者为王。

二、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运民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共公卫生、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参与、主动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快速发展,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医改的牺牲品。那么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其次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制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第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五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制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会,也有挑战,医药工商业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新形势下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营销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笔者拟从企业战略选择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医药界同仁们参考。

(一)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三个公式:(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进行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成为区域市场或医药行业的领导者。

(二)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现状是高端医院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底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乱,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改必将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焦点决定战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从事任何营销活动的基础。医药企业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营销能力,决定进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终端市场进行竞争。其次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政策分析和竞争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最后是要主动应对时局变化,及时转变营销模式,调整通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采取积极行动。

医药行业形势篇2

关键词:制药企业;战略联盟;竞争合作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的力量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种合作。其目标有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途径是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经营独立性。战略联盟更能经得起竞争的冲击和环境的变化。本文以通化市制药企业为例,研究发展区域性企业战略联盟的可行性和路径,推动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领域加强合作,提高区域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大势所趋

1995年,通化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地医药资源、产品、人才优势和医药产业的广阔前景,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医药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市制药企业从1995年的45户发展到2008年的86户;医药工业总产值也从7.3亿元增加到160.3亿元;2008年医药工业利润达到10.6亿元,比1995年增加9.2倍。该市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2008年,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22户,修正药业产值达到79亿元,位居吉林省制药行业第一位,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市制药企业可以生产21个剂型4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国家一、二类新药16种。通化市医药产品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通化制药企业之间通过劳动力、制药工艺技术、医药市场信息、长白山药材资源等要素的共享和医药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互为联系,形成以中成药为主要产品、以要素为纽带、以横向联系为主的医药企业群体。但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较短。通化市的制药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基本是“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企业间的合作有限,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重复建设等低效现象,制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加入wto后,医药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外一些大的制药企业相互购并、重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和实力,大打品牌战、广告战,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医药产业资源加速重组、技术快速提升、结构动态优化的背景下,通化市制药企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发展企业战略联盟。

近年来,世界生物医药发展呈现市场集中、产品集中趋势,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药品市场中,美国、日本、及欧洲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80%。单个医药企业难以独立应对国际化、规模化的市场竞争。2008年,通化市医药行业产值、利润增幅分别比上年降低4.1和21.5个百分点。面对行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态势,医药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整合资源,才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制药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实体医药企业集团

组建实体性的“医药集团”,需要依托有经济实力、有知名度、有知名品牌、在全市医药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从而在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

以医药大户为依托组建医药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一是医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多数医药企业认识到,想要加入到国际国内市场大循环中,规模实力尤为重要。目前通化的医药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一致、愿望一样。二是通化医药企业多为股份制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企业性质基本一致,不存在体制上的障碍,虽然不能像“哈药集团”和“石药集团”那样进行国有企业的组合,但仍然可以操作。三是依托有实力企业组建集团起步快,风险小。由于依托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相对来说,融资能力强,开发市场快,加盟企业将如鱼得水,迅速发展。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从通化医药企业现状看,组建“医药集团”难以实现强强联合。本市排在前十位的医药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都不想受制于人,加入集团、进盟的可能性极小。同时,部分小企业想参与重组,但资质不高,信誉一般,短期内难以进盟。二是有的企业家对市场竞争不断加深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有的民营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所知甚少,片面追求绝对控股,尚未认识到相对控股、股权结构优化、利润合理分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难免使组建集团进程缓慢,不利于制药企业联盟发展。

(二)建立松散型的制药企业合作组织

如果以通化医药行业协会协调医药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各企业间仍是独立经营的实体,以共同遵守集团章程为准则,坚持有组织的协调,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可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松散型联盟。组建松散型联盟的优势:一是由于松散型联盟的基础是原有企业性质、法人地位、内部设置、营销策略等不变,在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前提下的联合,易结合、易操作,多数企业较容易接受。二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特别是在同类药品市场价格上,容易达成共识,结成同盟,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能较好地维护市场统一性,维护企业利益。三是凡是愿遵守集团章程的企业,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自愿加入,资源共享程度高,对部分企业做强做大,可谓是一条捷径。

这种形式存在的问题:一是这种联盟不是经济实体,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在既得利益上共享,而在本企业利益与联盟利益发生冲突时,难以自觉地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长此下去无法维持联盟健康发展。三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其他严重问题,有可能对整个联盟产生波及效应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长远看,以上两种形式最有发展潜力的应是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实质性企业重组。但从目前企业情况看,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只能靠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企业联盟。

三、探索在部分领域率先实现制药企业间的合作

为了催生通化市制药企业战略联盟,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明确提出合作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战略联盟。为此,可以考虑,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建立研究与开发联盟、生产制造联盟、市场营销联盟。

(一)研究与开发联盟

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产品研究与开发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风险相当大。医药界的新药开发在美国是以亿元计的,而且无法保证成功。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节省研究成本,分摊风险。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交换技术信息、成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共同标准联盟等。

通化有三分之二的制药企业设有专门的科研和开发部门。有50多户企业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科研对接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新产品的开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逐渐提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可收购、控股、参股一些医药科研单位,实现厂院结合,逐步发展成为科研发展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修正药业技术中心是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下设的制剂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二级实验室。修正药业可以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合资共建符合glp标准的股份制新药研制机构,从事新药开发研究。与修正药业建立联盟的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建立联盟的协议和承诺,共享科研成果。

(二)生产联盟

新的时代背景中,生产资源已打破地域的界限,甚至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联盟使分散在不同企业中的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使产品在范围更广的地域具有竞争力。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供求伙伴联盟、产品品牌联盟等。

供求伙伴联盟:通化有一批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基地型企业。这类企业本身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但生产上有一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或工艺加工优势,可以考虑与外界研发机构合作,购买部分或完成开发的药品,进行生产加工,或者寻找oem合作伙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医药生产基地。修正药业近几年遇到了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能力特别是中药提取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该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与市内的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联合生产,为本企业进行中药提取加工,取得了龙头企业与合作企业“多赢”的效果。应积极鼓励这种形式的联盟,解决部分企业gmp改造后产能难以充分释放问题。

品牌联盟:品牌代表着区域生产体系的竞争力。通化有8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东北三省地级城市中是比较多的,其中医药保健品类7件,分别是东宝、斯达舒、修正、新开河、万通、茂祥、金妇康。这几个品牌都是企业品牌,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可以通过扩大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参与联盟的所有企业实现产品品牌化。地方政府在宣传“医药城”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知名品牌纳入其中,形成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宣传的互动效应,提升通化“医药城”和本地制药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市场开拓联盟

以联合销售为目标的战略联盟,可以使联盟各方扩大市场销售渠道,资源共享,达到销售的规模效益。尤其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等形式的销售联盟在商业领域成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商业理念。它有利于企业销售网点低成本延伸和扩张。目前,在国内的每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通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网点,但是,这些企业的营销网络多数为单打独斗的传统营销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营销联盟,对现有营销网络整合重组,一座城市以一户企业的网点为主,其他联盟企业共享网络资源。这样会大大减少重复建点,降低营销成本。

医药行业形势篇3

19世纪后期,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在长江三角洲形成。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在长江三角洲崛起。21世纪的初期,国际医药资本向长江三角洲汇聚。以上海为主轴、浙宁纵深腹地为依托的整体性、一体化的医药产业“盛世”的伟大时代即将在长江三角洲开元……

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紧密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是我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长三角这一区域,一个新的医药经济发展格局引起了全国药界的广泛关注,浙沪宁利用区位优势和发挥拥有资本市场的功能优势,力图打造一艘长三角现代医药工业航母。目前,浙沪宁都在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工业制造业基地,发展医药产业集群,增强国际竞争力。预计不要五年,一个以上海为龙头沿长江和杭州湾两翼展开的雁状医药产业带肯定在东方之珠出现。

在发展中趋向产业集群“物以类聚”。以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内的医药业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的医药产业带,在这个集群里,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经济开发区等医药产业园区。长三角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了由“散”转“聚”,使医药产企业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化。

为打造实力更强的医药航母企业和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性医药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医药企业多方吸纳社会资本参加医药资产重组,加速优质资产向医药产业集聚,推动医药企业从目前偏重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向效率提高转变。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新品研发、试验、教育为支撑,成为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为特色的国内重要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以上海和江苏为重点,海洋生物以浙江的舟山为重点,化学药以上海的医药工业为重点。尤其是上海和苏州的医药工业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药品等高技术产品。江苏正大天晴药业由泰国正大集团、江苏农垦集团等5家合资组建,他们聚集各方优势,精心打造国内肝健康药物第一品牌,使企业走上一条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发展的道路,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企业”,这些产业集群新动向正不断提升长三角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竞争中走向融合态势

以上海为龙头,一江一湾为翼,长三角如同一群大雁以人字形态前后呼应,团队前进,充分体现出了相互协调、整体配合的整体意识。

浙沪宁三地联手的医药科工贸一体化,正在由浅入深地探讨产业规划、政策法规、科技服务等高层次的合作联动,促进了各类资本的相互融合。现在,长三角的新一轮竞争还将推动这一地区医药经济不断发展。以合作提高竞争力,是推进长三角医药新高地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医药界和国内药界的合作与交流。世界医药50强中的美国辉瑞、英国葛兰素、瑞士罗氏等国医药业也落户长三角。因此,长三角中的医药企业正在加快构筑长三角医药新高地,积极吸引外企进入长三角医贸园,努力拓展国际医药工商合作领域,把更新的国外药品科研开发、生产成果导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联手拓展医药经济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在医药产业布局和经济收益均获得体现的战略规划时,事情有了质的不同:合作不再是沪宁、沪杭医药企业,而是着眼于长三角整体的多边、全面的融合。安徽省地处华东,紧邻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洲经济区,沿江达海,是长三角西进和珠三角北上的交汇之地,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坚持“科技兴药”和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省医药经济在飞速发展,全省有3000多家生厂家与医药销售贸易商,医药市场消费需求活跃,购销两旺。浙江诚志股份生命医药产业中的医药板块组建了医药集团公司,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扩大规模,仅L-谷氨酰胺和D-核糖产品的发酵率、提取精制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市场中拉动民企业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医药经济处于全国技术梯度的较高层面,加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行业集中度还是盈利能力都在迅速的增强。以上海为龙头,江苏和浙江为两翼的医药区域经济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世界级的国际医药跨国公司默克、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强生、惠氏、罗氏、先灵藻雅等7家重量级的外国公司均落户“长三角”地区,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产业效益几何增长的态势,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崛起。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民营经济是“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去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利润1500万元以上的40个重点医药企业中,仅浙江省的杭州民生、浙江康恩贝、杭州中美华东等7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借助国际资本的实力,以及民营资本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增长。江苏省共有医药工业企业400多家,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去年仅无锡市就有10多家外资和国内制药企业到该市落户,总投资超过10多亿元,使无锡市已形成新区医药工业,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3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在苏州市,随着引进国际资本力度的不断加大,葛兰素史克、礼菜、普强、百特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外资企业已占全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上海是我国医药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有罗氏制药等37家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100多家中小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落户该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化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行业形势篇4

[关键词]中药产业化钻石模型产业集群价值链

一、引言

甘肃中药材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素有“中草药基因库”之称。全省药材品种在1500种以上,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产量约为31.6万吨,产值16亿元,资源品种居国内前列。①然而,在资源优势背后,呈现出“大资源,小工业”的局面,中药产业化规模与资源优势明显不匹配。中药产业不仅仅指中药材种植和简单加工,它是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完整过程和产业体系。中药产业是甘肃省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省颇具潜力的特色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我们将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我省中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四个要素构成,另外还有政府与机会两大变数。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分析一个产业的国家竞争力优势,但我们可以借助它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我省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1.关于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但波特同时提出,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省中药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初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明显

甘肃中药材生产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境内不少中草药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能治疗众多疾病或疑难杂症。再者我省药材产区海拔高,污染轻,病虫害发生轻,药材品质好、药用成份含量高。最后,甘肃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药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药材种植规模大、品质优、成本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2)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明显不足

波特指出,一个产业要有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必须建立在发展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我省中医药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不仅数量少而且孤立分散,产品研发与地方特色中药材资源结合不够紧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2008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396,383人,其中执业医师为144,573人,而同年甘肃卫生技术人员为6,389人,执业医师为2,523。无论卫生技术人员还是执业医师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7年底,甘肃共有医药工业企业45个,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86个的24%;资产总额为45.24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工业生产企业资产总额的0.63%,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230.81亿元的19.60%;甘肃制药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5406.71万元,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0636.48万元的50.83%;平均利润总额为1470.56万元,是全国31个省区市平均数1622.39万元的90.64%。

2.需求条件分析

波特指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地客户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药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1)需求弹性大

我们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前景,在经济学中常用需求弹性来衡量。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可以表示为:em=(Q/Q)/(m/m),Q/Q表示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m/m表示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em表示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十一五”以来,我省特色中药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药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奇正藏药研制的专利藏药“奇正消痛贴”,赢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连续6年在外用药市场取得销售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仅“奇正消痛贴”销售收入就超过亿元。

(2)中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

据中国医保商会的统计,2008年中国中药产业市场份额由中药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中药化妆品、中药洗液、中药农药兽药和中药足浴10项构成,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为中药制剂、中药饮料、中药饮片和中药饮片,四者加总占整个中药产业市场份额的75%;中药材仅占7%左右。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需求量大的医药产品多是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使用方便的中药产成品及相关产品。从中药我省产业结构看,我省中药产业目前仍然停留在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阶段,主要为为国内外的大型医药集团提供中药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中药化妆品等终端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医药企业少,产品增殖空间小,精品、名品意识薄弱,产业化发展滞后,难以市场需求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

3.相关支持产业

波特提出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1)中药产业化局面已初步形成

从中药农业看,我省中药材产区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呈现出集中化趋势,目前已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黄)芪生产基地;以武都、康县、成县等为中心的杜仲、天麻生产基地;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麻黄草生产基地。

从中药工业看,我省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具有一定特色的医药生产体系。生物制药、中成药制品、藏医药等部分产品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中药加工及制药企业中,佛慈集团、神龙药业股份公司、奇正公司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从中药贸易等方面看,我省已形成了以陇西文峰镇、首阳镇、岷县城郊和兰州黄河中药材批发市场为主体的中药材4大集散地,佛慈、奇正等医药企业的部分特色中医药产品畅销国内外。

(2)相关产业发展脱节

第一,中药产业链断裂。我省中药产业化仍停留在中药农业阶段,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医药服务业等后续链条断裂。据相关统计,甘肃中药工业对产地中药材的消化量约为1500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4.74%。②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出售原料药材为主,加工增值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和产区农民增收。我省制药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中药材深加工落后,药材种植优势并未较好地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在资源优势的背后,由于医药工业落后,长期以来,我省成为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输出省,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等增值较大部分主要由省外医药企业承担,并形成了“路径依赖”。

第二,价值链关键环节发展滞后。专家认为,中药材经炮制加工后可增值30%左右,中药材制成提取物后可增值30%~50%左右,中药材经分离提取制成配方颗粒后可增值50%~80%左右。中药产业价值增值主要在中药制剂、提取物、保健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中药添加剂、中药农药等终端产品的开发。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在中药价值链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在我省建设立自己的原料和药物中间体生产基地,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在陇西县建设陇西一方制药公司为其提供半成品原料。虽然我省把中药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但由于高级专业生产要素存量不足,导致了我省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简单加工等价值链低端,使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小,新兴支柱产业应有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我国中药行业呈现出集群发展趋势。中山健康产业基地、地奥城、通化医药城等中医药集群发展趋势发显,成为当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甘肃作为我国中药大省,有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走在了其他中药资源大省的后面。兰州、定西两地是甘肃省医药工业的主要聚集区,但我省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08年,甘肃省有53户医药企业,但没有大型医药企业,中型企业也仅有9户。企业集中度低,大中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企业群体尚未形成。众多中小医药企业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和特色中药材产地周围,分布孤立零散,同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疏散,竞争多于合作,许多中药加工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阶段,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间良好而又激烈的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而且不断促进着产业升级。医药企业是与中药材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医药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产业化水平。从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看,中药产业尚未形成一套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省内大多数竞争主要集中在中药材初级品及中间品供应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中药保护品种少,依托道地药材资源优势的医药企业影响力有限,大量中小医药企业数量主要分布在兰州、定西周围,竞争多于合作,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工协作效应。

5.政府和机会

甘肃中药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宏观背景下发展,所以政府的引导十分必要。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的建设、特色藏药快速发展等为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提升甘肃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1.产业集群战略

目前我省中药产业集群正处于一种初级构建状态,各方面的要素条件还未发展完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未形成。正是在这种初级阶段,加紧对产业集群环境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围绕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基地化建设。针对甘肃大宗道地药材相对集中生产的特点,围绕地方优势,重点建立几个符合Gap要求的大型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标准中药材示范种植园,实行“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模式。第二,加快甘肃省中药制药企业现代化建设。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建立甘肃省医药科技产业园,同时加强岷县等地方性工业园区建设,与省级园区按产业链条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2.产业链战略

在中药种植方面,我省可根据中药材产地特点,选择重点药品、大批量生产药品及贵重药品,在中药生产基地建立通过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在中药工业方面,狠抓关键和薄弱环节。中药工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大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医药龙头企业和全国性的品牌产品,推动龙头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二要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制药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中医药产品。三是以现有省内知名医药企业为依托,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加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集中精力打造少数拳头产品。四是现有医药企业要不断开发新领域,提高开发的层次,由中药材简单加工向有效成份提取、中间体开发、中成制药、中药化妆品,中药保健品、中药饮料等领域拓展,特别要终端产品开发下功夫。

在产品营销方面,依托名企名牌,推进全国营销体系建设。我们可依托我省名企名牌现有营销渠道,整合现有营销网络资源,并选择有潜在优势的产品,推进全国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3.区域品牌战略

区域品牌被称之为一个区域的“金名片”,国内医药大省得益于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快速发展,如王老吉集团仅红灌王老吉中药饮料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20亿元。我省应集中有限力量,精心打造少数知名中药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做大品牌规模。

4.政府协调战略

成功经验表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战略,需要有一个具备高层次协调能力的权威机构。由于甘肃经济发展状况居于全国后列,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需要借助政府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在产业指导、资金扶持、医药人才培养、中药关健技术研发、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陇文:重组整合成为甘肃医药产业发展新动力[n]中国医药报:2009-09-24(B2)

②牛彦君:让兰洽会为甘肃中药材正名[n]甘肃日报:2009-06-17(3)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形势篇5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H319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经历了大发展,包括我校在内的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据笔者统计,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而到截至2014年12月,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多大1000多所,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接近60万人。[1]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2014)显示,英语专业连续五年被列入本科专业就业红牌榜单。[2]我们看到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在各层级高校的泛滥开设,另一方面则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也愈发明显。国家鼓励教育机构、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密切地合作,以确保学生成为具备出色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并能发展一个终生职业。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究竟要何去何从?其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机制应如何相机调整?值得研究。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及办学现状

1.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

近两三年来,与英语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有关政策及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纷纷出台,与此同时,相关的整体社会形势及经济走向也呈现出几个重大变化:第一、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C布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对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调整完善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第二、国家软实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中国文

化和中医药事业强势兴起,两者都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职业的准入制度。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所有有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专业毕业生开放。教育培训业已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所有这些变化无疑都给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的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机遇。

2.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现状: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解读

如前述,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其中极个别的英语专业为传统型英语专业,其课程设置与一般性综合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区别不大。但绝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与其他一般性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还是有其一定的特色,即或多或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医药类基础性课程和医药专业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商务类课程。湖北中医药大学走得更远,该校今年甚至新上了商务英语专业。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大多类似,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英语专业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有12年历史。设立之初,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不十分明确。经过数年的发展才逐步确定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医药贸易方向)是英语、中医药、国际贸易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宽的医药贸易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从事中医药对外贸易、中医临床医疗对外交流、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药英语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中医药英语传媒的合格毕业生。[5]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模块:1)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2)中医药知识模块。学生学习必要的中医药知识,用以优化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院校的相同专业形成差异性优势。3)国际贸易、商务知识模块。[3]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办学实际的。事实上其他开设有英语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

而又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校英语专业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中陆续搜集了大量信息,将原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小,又颇有些难度的中医药类课程大幅削减至仅仅两门,同时增加了两门商务类课程,然而商务类型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这样调整之后,国际医药贸易方向的专业方向特色其实被大大削弱了,变得有些模糊;与其他类型高校英语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加大,而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专业又还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并不像今天这样势头强劲,因此这样的调整也是经过左右权衡的。但是现在,随着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和认可,我们办学所依据的情况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应该对我校英语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新的思索。而近些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绝大多数选择去沿海地区从事外贸、商务类型的工作,而是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小学校、各大小培训机构,甚至幼儿园从事英语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而整个课程体系中与教育相关的课程,仅“教学法”一门而已。这种情况也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有可能已经或多或少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

三、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各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应依托本校优势专业资源,针对各校英语专业生源特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为例,从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深入讨论和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把握改革方向。

吃透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实际,厘清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的思路。关键要从上述规范性文件中找准英语专业办学的指导性原则,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灵活地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避免盲目和随意。

2.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

暂且按目前毕业生就业两大方向,即国际贸易方向及教育培训方向,向相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邀请重点用人单位参加座谈会,分别了解其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观察我们当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尤其可与中医药制造和出口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探讨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摸准用人单位的脉搏,了解其人才需求,对症下药。

3.资源整合。

打破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办学中存在的资源间的条块分割现状,将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医学英语三大块的教学、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面对可能的课程设置的调整、升级,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大局观,并具备自身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的眼光和动力。同时,与相关院系、相关专业进行跨院系跨专业深度合作,实现校内资源的有力整合。如与管理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互动,深入探讨双方课程体系中师资互补和课程共享的空间和角度。与国际教育学院探讨合作的可能,如英语专业学生在我校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中可能担当的角色。将来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还可考虑依托我校“中医药文化建设基地”以及医古文、现代汉语等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和资源,设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向。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英语专业方向之一就是“中医药国际传播”,也是所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唯一开设有此专业方向的。我们并不一定要走他人一样的路子,但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开阔些。无论如何,资源整合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Y语

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到了“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向内看,英语专业的方向及定位、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都或多或少都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向外看,与其他类型的高校所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优势尚不明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足。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不小。但为专业发展和学生前途计,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根据十报告和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战略任务主要有包括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提高货物进出日贸易竞争优势等十大任务。再加上培养英语教师这一大任务,就构成了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顶层需求的框架。[4]从时局和趋势来看,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还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2]邓炼.对高等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毛英.以中医药学科为依托的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海外英语.2015(2):24-25

医药行业形势篇6

关键词: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34-05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子行业,也是我国少数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产业走向国际的步子越来越快,通过多方位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为国家提供了外贸收入,又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未来国际竞争力。

一、中药产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药产业被我国政府认定为加入wto后可以有所作为的产业。中药走向国际不仅仅是中药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国际化主要依据以下两大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学说”,它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各国的产业或产品存在着相对或比较的效率差异,为提高效益,取得比较利益,各国进行专业分工,从事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换,可以从中取得比较利益。该理论诠释了国际贸易给贸易双方带来的好处,但并没有说明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于是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H-o理论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它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比较优势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决定了贸易的类型。

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传统中药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因此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看,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为先发优势。这也是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所在。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从外贸方面解释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该理论建立相应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来评价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因此仅仅依靠先发优势无法给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推动力,而那些资源相对匮乏的“穷国”,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如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优化,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颇具优势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如日本的汉方药产业就创造了许多竞争优势,在药用植物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诸多环节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1]。

我们需要依靠更为全面的理论来评判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这一领域最为成熟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他提出的波特菱形模型是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2]。该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行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还有两大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这六大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实力和持久性等。

二、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行业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1.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十年来(1997―2007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不断增长,从1997年的27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704亿元,增长了约6.2倍,其年均增长率(19.96%)超过整个医药工业平均增长率(17.58%)。中药工业的销售收入从1997年的25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637亿元,增长了约6.5倍,这个发展速度也超过了整体医药工业的发展水平(5.1倍)。中药工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率分别达到了10.31%和11.33%,超过了医药工业平均水平(8.14%和8.87%)数据来源:SFDa南方经济研究所数据。这表明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所取得的收益高于同期医药制造业、中药工业相同耗费取得的收益,反映了中药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较高,同时也反映中成药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较高。中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现已成为整个医药产业中除化学制药业外的第二大利税来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中药企业的竞争实力是中药产业竞争力核心。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636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5053家)的32%。其中,中成药企业1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4/5,产业集中度较低。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渊源。我国中医药学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与在校人数由1998年的9576人和45848人增加到2007年的86296人和377475人,分别增长了9倍和8.2倍。但分析其人才结构后可以看出: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学生的构成比例分析,高学历人数明显不足。以2005年为例,在毕业生构成中硕士和博士毕业人数仅占5%,人数仅为3202人;而招生中,硕士和博士人数为6710,占总体招生比重为7%;在校学生中,硕士和博士17177人,占在校生比重为6%。不论是从人员的绝对数目上,还是从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上,都体现出中医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够,这有可能会制约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中医药统计年鉴。

(一)中药外贸竞争力

中药产品的进出口状况是反映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建立以下两个指标,从中药外贸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中药产业贸易专业化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当前中药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分析,可以运用贸易专业化指数来说明。

贸易专业化指数=(a国对B国产品出口额-a国对B国产品进口额)/

(a国对B国产品出口额+a国对B国产品进口额)

对于中药产业贸易专业化,我们可以将上述产品替代为我国对世界某国的中药产品某年或某一阶段进出口额来计算。指数为正,表示该产业为出口专业化;指数为负,则表示该产业为进口专业化。指数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

根据海关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出,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的贸易专业化水平(如表1所示)。

就贸易专业化指数来看,平均保持在0.51左右,这说明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出口专业化程度较高。但近年来该指数也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说明中药出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据印度exim银行估计,全球市场上每年高达600亿美元的中医药交易额中,中国仅占到6%―8%,日本、韩国则占到50%以上。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90%的中医药专利申请都来自国外企业,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反映了我国中药企业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形象[3]。

2.中药外贸竞争力指数评价

目前,我国的中药产品出口主要分为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及其保健品和植物提取物三大类。为此,我们采用外贸竞争力指数法来评价各类中药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外贸竞争力指数法,又称tC值法,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进出口差额所间接反映出的比较优势,用于揭示我国中药外贸在流通领域的相对优势。它由于计算简便、包含了外贸净出口数值和联系到产业内部贸易指数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tC值(tCi)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表示第i类商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i分别代表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及其保健品和植物提取物这三大类中药产品,用于衡量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为正,表明该类商品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该指数为负,表明该类商品处于比较劣势。

首先,我们分析中药类商品的分类出口情况。中药产品的出口额近年来逐年增长,2006年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9亿美元,2008年更是达到了13.1亿美元。分品种来看,中药材出口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并逐年增长。我国虽然存在明显的中药资源优势,但持续高增长的中药材出口可能威胁到我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植物提取物出口异军突起,并在2006年开始其出口额开始反超了中药材出口额,达到4.8亿美元,成为拉动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品种。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植物提取物出口增幅仍达到11.12%,出口额达到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47%,位居中药类产品出口榜首。但反观中成药及其保健品出口情况,虽逐年递增,所占比例仍然较低,2008年其出口额只占到中药全部产品出口总额的19.6%,中成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我们分析中药产品进口情况。中药产品的进口也逐年增长,2008年中药类商品进口总额达到4.4亿美元,其中进口中药材占18.6%,植物提取物占16.1%,中成药及其保健品占51.8%,中成药及其保健品进口的高比例也显示了我国该类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相对劣势。

最后,我们通过对中药进出口这三大类产品的tC值计算,可以看出这三大类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及保健品的tC值稳中有升,并保持在0.4―0.9之间,显示出一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但是,中成药及保健品的tC值近年来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并在2005、2007年出现了负值,说明该类商品出口处于比较劣势,我国中药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令人担忧。

(二)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为更全面分析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首先,从生产要素角度上看,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最大的药物普查表明,我国拥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中医药应用历史悠久,我国拥有大量的处方资源,在二次开发和研制现代中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这些都为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先发比较优势。

其次,从需求状况来看,化学药品新药研发成本及研发难度不断增高,加上人们不断追求绿色自然的浪潮,而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恰好符合了这一潮流,这使得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据Freedonia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成长,联合国也认为增长率在10%―20%之间。就国内市场来看,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情况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产销率反映了工业产品生产实现销售的程度,可以用来说明产品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工业的产销率水平是低于医药工业总体水平的,但近年来其产销率增长迅速,并在2007年超过了医药工业总体水平(94.8%),达到了96.1%。数据来源于SFDa南方经济研究所。

再次,从中药相关及支持行业状况来看,中药产业的发展涉及从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再到中药知识产业的全过程。中医产业、交通运输、金融等相关支持产业也得到发展。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群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推动,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从企业经营状况与竞争对手角度来看,中药企业经营状况是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虽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产业集中度仍徘徊不前,中药小企业占到了整个中药企业的4/5,相比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强。目前,国际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日本。日本现已成为除中国之外,开展中草药研究历史久、范围广、水平高、从事人数多的国家。日本的中药企业以大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高,以津村为首的10家企业销售额就占到了日本中药企业总销售额的97.8%[4]。日本汉方药制剂生产的机械化、连动化、自动化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管理体系,使日本汉方药制剂生产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此外,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体现在外部的机遇和政府的推动。当前,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各国政府纷纷开始接纳和重视传统医学和天然植物药。2001年美国FDa出台了《天然植物药品研究指南》(草案),对中药开发的管理模式开始区别于常规的化学药品,使得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植物药的市场准入前景有了很大改观[5]。欧盟2004年了《传统草药产品简化注册程序》,为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草药产品作为药品在欧盟注册提供了特殊注册程序,这使得中药在欧盟市场上获得药品的合法地位成为可能。另外,我国加入wto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医疗卫生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展示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产品,为中医药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铺平道路;中药企业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出口的市场准入程度也得以提高;中药产品在自由贸易政策的许可范围下,将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有望不断拓展出新的国际市场;关税的降低也有利于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更快地改变目前中药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从而加快我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

我国政府也为推动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96年开始,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推行并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1999年,国家科技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以“中药科技产业”为切入点,以“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为战略目标,制订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中药现代化更加详细的实施方案,较为明确地制定了中药产业链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为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宏观指导。2007年,国务院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通过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但近年来也有数据表明,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其中药销售额仅占到国际中药市场份额的5%左右[4]。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主因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拥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中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显著。

三、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药产业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比较优势,然而中药出口也存在挑战,综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

(一)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协调外部环境,对增强企业活力、保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中药产业进行鼓励和引导,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工业产值、产值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及成本费用率等方面均超过了医药工业总体水平,并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体现出较好的政策效益。除中药工业发展之外,中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带动了“三农经济”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政策上继续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巩固并强化现阶段中药产业的发展成果,为提高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保障。

(二)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目前出口的中药类产品大部分为中药材和低附加值的植物提取物,而中成药出口比重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随着有形与无形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大规模的跨国境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稀缺程度显著下降,中药产品的出口结构也亟需优化调整。

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增加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加大对中成药、标准化植物提取物的研发力度,在生产中建立竞争地位。只有不断积累技术要素,实现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才能避免在国际市场上被挤出的厄运,才能确保中药出口的持续增长和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在出口中药材的同时,应建立并完善国内的药用资源全面保护体系,保护濒危中药材资源,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巩固并提升中药产业的生产要素优势

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竞争优势理论,都强调生产要素在产业创造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我国的中药产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优势,但不可盲目乐观。我们应在保持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初级生产要素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的能力。

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力资本、高新技术等方面,其创造途径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创造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持续投资。例如,我国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时应注重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增加中医药高学历人才比重,为提升中药产业的高级生产要素提供高级的人才保障。

(四)支持中药企业兼并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国内的中药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这使得我国的中药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低。日本的汉方药企业通过兼并和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也可以采用日本的经验,针对国际医药产品的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可以利用品牌、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优势,抓紧兼并、重组和改造其他企业,以提高中药产业集中度,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样既可以增强我国中药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信贷和融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通过中医带动中药出口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一套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这既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因其理论的独立性和厚重的人文色彩及浓烈的个体感受,使之成为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我们应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接受程度[5]。

中医产业作为中药产业的主要支持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都设有中医诊所、研究所、院校等;世界各地开展中医药相关活动的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已达30万人以上,这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帮助国外市场发展中医产业,进而带动中药出口和中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国忠,罗赛男.从日本汉方药的成功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J].中国药房,2006,17(20).

[2]michaele.porter.onCompetition[m].CiticpublishingHouse,2003.63-64.

[3]韦晟,李俐.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研究[J].中国药房,2005,16(11).

医药行业形势篇7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市场营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

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医药行业形势篇8

1、医药流通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各级医药公司经营药品批发,负责药品零售的药店和医院则必须统一从医药公司进货,下属的一、二、三级采购站均为国有制企业,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整个医药流通渠道的效率低下。而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在我国往往有6-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环节繁多导致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在美国医药批发商的销售利润率为1.5%,而其流通费用率仅为2.9%。据统计,我国已有15个省的医药商业企业连续3年出现汇总性亏损。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分销领域将受到来自国外企业更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医药流通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流通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2、传统的医药流通渠道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

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医药流通业改革首先须进行流通模式的转变。

医药流通模式探讨

1、医药流通的简单模式

从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来看,将来医药流通的模式应该是图1所示: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医药流通模式,其实,从物流的角度分析,这同样是一种理想的医药物流模式。因为如果没有配送中心的存在,那么模型将变为图2。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如果存在物流配送中心的话,那么模型可变为图3。

制造商/供应商

分销商/家户

从图2可以看出,物流配送开始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客户采用的是:一点到多点或多点到一点的形式,这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原始模型。原始模型演变为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供应链的结构即:多点到一点再到多点的形式。由图1转变为图2的理由主要有四:①提高了物流配送系统的敏捷化程度;②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降低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库存成本;③为了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④提高车辆等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在此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与物流配送中心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1)。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是不同的,按此分析,医药批发企业建立的应是物流中心,零售连锁企业建立的应是配送中心。那么,对于由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成的物流网络可以统称为物流配送中心。

2、医药流通模式的选择与分析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建立一种理想的物流模式,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物流配送环节。从医药流通企业的角度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药物流配送的功能应该由谁来承担更有效?由谁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更合理?我们有以下几种选择:

(1)医药生产企业自办物流,自建物流配送中心;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承担本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功能;

(3)医药批发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合建物流配送中心。

医药流通模式分析

(1)医药生产企业自建物流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物流业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药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要求有一个完美的物流提供商为制药企业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第三方物流兴起,以集合众多企业的物流业务,使自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降低物流总体费用。虽然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前景看好,然而,从全国制药行业来看,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非专业药品物流企业,或只能提供运输、仓储等部分服务,而客户需要更多的综合性服务,甚至包括非物流范畴的服务;而最有条件成为药品专业物流企业的是医药商业公司,但其物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一方面供应不足,另一方面需求不旺,因此,许多大型的制药企业自建物流网络,既为本企业服务,也为其他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从而获取利润。例如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通州开建了物流基地,预计在全国逐步建立八大物流基地,形成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但是,自建物流是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作支撑的,而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普遍低,资本实力有限,所以除少数实力较强的大型制药企业可以自建物流网络,其他大多数企业应利用现有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节约建设物流的巨额资本投入,还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创新与市场的控制能力。

(2)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是在重组原有流通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没有能为连锁药店服务的社会化配送中心,同时,根据我国GSp及相关的政策规定,每个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都必须由其总部建立只为本企业内部服务的配送中心。所以,每个连锁药店都不得不自建配送中心,而建设配送中心的投入很大,营运成本几乎占到连锁药店总部管理成本的50%以上,这就意味着连锁企业将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但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完全没有必要每个连锁企业都自建配送中心,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3)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服务”

从上述对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自建物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均可自行承担起物流配送的任务,但是这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做支持,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企业若在物流建设上投入过多,也会影响其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往往将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因此,对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医药流通领域,最有资格承担药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应是医药批发企业,尤其是大型的批发企业,它们在建设现代物流方面有很好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域优势。国内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一般都建设在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或地区,这就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②设施设备优势。为完成药品批发职能,批发企业必然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建设大量的仓库,并且配备相当数量的汽车及其他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机械设备,同时还要有适合药品运输、保存的特殊设施设备。这些条件都是物流配送中心所必须具备的。

③专业技术优势。长期的批发业务,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的采购、存储、运输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从现代经济理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加以再培训,这支队伍将会成为物流配送的骨干力量。

④传统的组织网络优势。虽然改变了传统的隶属关系,但在几十年的业务交往过程中,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较为密切相互信赖的关系,这也是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的基础。

基于以上优势,批发企业在发展配送中心时,更易于开拓市场,提高并巩固其配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且通过扩大权实现契约化配送,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批发企业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种、人员、仓储、运输、质量保证等资源优势,实施流程再造,即可组建成大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利用中小型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有的配送网络,最后形成全国性的医药专用物流配送网络。

(4)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

在由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自运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内,物流业务是由厂商、流通批发商、零售商直接从事的,即他们在负责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物质流动或管理的事物,而且物流中心的基础建设(如土地购买、设施建设等)和相关的投资都是由他们独资进行。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利益上表现为厂商、流通批发商或零售商能对商品流动、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但问题是相应的成本较高,这不仅表现在建设成本高昂,而且也反映在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兴建物流配送中心时,可以采取由制药企业、流通企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工作人员也由三方的人员共同组成,但基于医药流通企业具有发展物流中心的独特优势考虑,可以决定由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员总体领导策划。通过共同组建物流配送中心可对药品进行整体的物流作业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医药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物流管理,可以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医药流通模式的探讨得出:从物流的角度分析,理想的医药流通模式应是:药厂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其中,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作用,产品从生产出厂经过物流配送网络直接到达销售终端,商流即产品的所有权在物流配送环节可不发生转移,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流通环节过多的状况,为流通业降费增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对医药流通物流的四种模式的分析得出:

(1)具有强大资金、技术实力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自建物流配送网络,发展第三方物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生产企业来说,充分利用流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才是明智的选择。

(2)根据目前政策规定:零售连锁企业的总部必须建立只为本企业服务的配送中心。但本人认为:尽管本规定可以对连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但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医药行业形势篇9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

2006年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形势持续向好,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利润增长乏力。

一、2006年医药经济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全年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增长19.41%。全年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14%,比2005年同期高0.78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除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产销率同期分别下降1.8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好于2005年。

(二)医药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累计完成出货值670.59亿元,同比增长25.51%,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的化学原料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出货值297.81和154.61亿元,分别增长17.16%和43.16%。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分别实现出货值67.78、29.64和58.89亿元,分别增长30.61%、22.6%和16.34%。

(三)经济效益增速回升,形势仍然严峻。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处于历史低位。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盈利下降。2006年以来,在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行业毛利水平下降,赢利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行业未来一段时期内效益水平的提高形成较大压力。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是2006年出现的突出问题。行业效益增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上游成本持续高位。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2006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0.86%,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了2.62个百分点。二是开工严重不足,运营费用上升。为应对各项医药政策出台实施对药品市场产生的冲击,一些企业选择以产定销的经营策略,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尽管行业整体和大部分分行业的产销情况比2005年有所好转,但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开工率不足,产能空置严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成本摊消压力增大。医药工业的毛利水平已从2002年的37.2%下降至2006年的30%,持续处于下降趋势。三是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06年先后对三批药品实施调价,药品价格总体持续下降,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从近年的趋势来看,百元销售收入的创利已从前几年的9.37元跌至2006年的7.95元,降幅达18%。

(二)药品安全事故频现。2006年连续发生了“齐二药”假药案、安徽华源“欣弗”劣药案、鱼腥草等7个中药注射液因不良反应被暂停使用和审批事件,最近又出现广东佰易药业的血液制品事件。这些事件暴露出我国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一方面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实际生产中置Gmp等管理要求不顾;同时药品监管也存在薄弱环节,未能从审批源头严把药品质量关,对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不力,生产环节的现场检查缺失。

(三)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多数企业选择了仿制这一“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导致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引发价格战,加剧无序恶性竞争,进一步压缩行业盈利空间。一些临床常用廉价药和小品种药,由于利润有限,生产企业不愿生产,经销商不愿经销,医院不愿使用,最后退出市场,临床面临廉价经典药的短缺、甚至断档的危机。

(四)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与争端增加。在当前国内市场盈利空间压缩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采取了“以外养内”的策略。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将国内的恶性竞争引向国际市场,利用我国低廉的生产和人力成本优势,竞相压价,使大量低价产品涌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引发了一系列反倾销、反垄断诉讼。

部分企业试图进军附加值较高的专利药的原料药及中间体市场,但又无能力合法规避专利,巴黎世界原料药展览会期间发生的专利侵权案件,再次暴露国内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我国医药的国际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企业加快融入世界医药产业体系,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性壁垒呈现增多的趋势,绿色及生态保护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壁垒等层出不穷,国际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明显。2006年美国商会就中国假冒商品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问题,将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四个省份列为重点对象。

三、2007年发展趋势

2007年国内医药市场药品降价、成本费用压力仍然存在,但拉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继续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

(一)产销继续较快增长。2007年国际医药贸易,尤其是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国内方面,随着医改方案出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各地推广,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初步估计,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

(二)医药行业面临重大调整。2007年随着医改加速,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各项政策和医药专项的出台和实施,使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都面临重大调整,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发展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效益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效益水平趋降,进入平稳增长期。2007年,在深入展开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将维持在10%~12%增长水平。

四、2007年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在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视以先进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老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落后产品。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快制定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逐步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领域;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药物制剂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政策研究。对近年来医药产业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疏理和总结,研究当前医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医药改革提供政策性意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五)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多管齐下,继续全面展开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

医药行业形势篇10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onthestatusandcountermeasuresofFuji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

penGHaiyuan1ZHUXiangzhi1HonGFan1wanGFangren2

1.Fujian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Fujianprovince,Fuzhou350003,China;2.SchoolofpublicHealth,FujianmedicalUniversity,Fujianprovince,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asanewindustr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ulturalindustryhasvarieddegreesofdevelopmentinthecountry,especiallyinsidesomeeconomicallydevelopedandtCmculturedeepcityandareawherehadachievedgoodresults.BasedonanalyzingthedevelopmentstatusofFujiantCmculturalindustry,thispaperispointingout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ting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suitingitsdevelopment.theresultswillprovidereferencesfor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ujiantCmculturalindustry.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e;Culturalindustry;Developmentstatus;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尚未形成集群优势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1a):75-77.

[6]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17]吴童,王莹颖.理学与宋代武夷山地区中医药文化[J].中华医史杂志,2011,41(4):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