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6:05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1

农村土地进行深化和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适宜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上,看待农村土地管理和分配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优化土地管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一是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实施稳定管理。对土地产权进行管理是确保农民合理规划和使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稳定农村土地的产权,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对土地的使用用途进行明确。农村土地制度中对土地的使用用途进行明确,可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违规建设等错误的资源配置和土地资源浪费,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以建立适宜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为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实力逐渐提升,土地生产量增加,可提高农民的收益,也可合理优化土地资源。

2加强耕地保护及节约用地管理

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和保障,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粮食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物。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第一,而耕地面积仅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左右,一旦粮食种植面积与开垦面积差距较大,则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一方面,将会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将会导致粮食负担加重。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实施耕地保护、节约用地等保护措施极其重要。

2.1实施有效策略进行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实施各项农业作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实施何种土地保护制度,耕地质量的保护是关键。通过对以往农村标准及改革方案的查阅,可见国家在进行和优化时,往往对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基本农田主要包括灌溉条件好、养分充足以及分等定级高等多种形式的农田区域。针对此类农田的保护措施较为完善和全面,禁止除国家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非法占用或耕种。若此类农田本为农民耕地,则需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2.2实施有效策略节约农村土地用地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将会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同时对土地使用效果及利用率也造成浪费。因此,节约农村土地用地势在必行,一方面,可控制土地投入和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可从总体上控制城乡经济建设水平和建设规模,带动一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住宅基地的土地管理而言,以住宅为目标进行土地开垦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宅基地使用权。在进行开垦和使用的过程中,建筑用地的开垦须符合土地使用标准和管理规范,在不影响集体用地的基础上,规划开垦范围,保障农民利益。此外,针对土地征用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给予占地者相应的补偿机制,提升农民的积极性。

3增强耕地的保护意识

在保护耕地问题上,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耕地是所有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各级党组织根据地方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改革和进一步规划。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条件,作为耕地管理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宣传并树立耕地保护意识,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化和改革。

4结语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2

同志们:

根据局党委的安排,在今天会上我讲两方面内容:

第一: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新规定,节约集约用地

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规范用地秩序的重大决策。近期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办法和调控手段。在“双保”前提下,积极服务,保障发展需要,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川府办发电【20__】1号文件要求:一是加大处理批而未用土地工作力度,对-所有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进行清理统计,并提出处理意见,于20__年6月25日前需报送省厅汇总报省政府;二是坚决清理整改高尔夫球场建设等国家禁止性项目。各县区要严格按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增补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增补本)》(国土资发【】154号)文件的要求,对禁止用地项目一律不得办理供地手续;三是着力提高各类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开发利用水平,要求园区中生产性用地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其总用地规模的70%,强化用地定额、投资密度、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指标管理。从20__年后,省厅将对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进行专项评估并向社会公示;四是重申工业用地必须严格实行招拍挂制度,且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这是我们供地程序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希望各县区重视。

2、根据省厅《四川省开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专项清理工作实施方案》(川国土资发【20__】17号),本次重点清理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合同签订、履行情况;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划拨决定书的核发、履行情况;闲置土地清理及处理情况;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情况。请各县区严格按市局61号文件要求按时按要求进行清理工作、资料的报送工作。

3、国土资源部、省厅近期召开的会议明确要求: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等保障性项目必须保障供地,这是一个政治任务,请各县区务必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用地。

二、房地产用地的新规定

一是房地产开发用地单宗地面积。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对各类城市商品住宅项目单宗用地规模提出明确上限——小城市(镇)7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20公顷。也就是说,小城市单宗住宅用地规模不得超过105亩,中等城市不得超过210亩,大城市不得超过300亩。

二是土地首付款必须高于土地总价款的50%才能,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全额缴清土地总价款后才能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三是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才能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

四是按泸市府函【】170号文件要求,从8月27日止竞得的土地不再办理土地分宗手续。8月27日前竞得符合办理分宗手续的截至日期为12月31日。

五是加强商品房用地供后监管,要按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国土资发【】284号)要求,将每宗地建设的开工、竣工和闲置等相关数据录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三、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

按国土资发【】101号文件要求,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一是确定投资强度;二是明确准入产业;三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

四、土地出让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程序规范,做到权属明确,规划清楚,依法评估,集体会审,方案审批,公开出让。

二是条件具备。做到土地已征收并拆迁补偿到位,道路、水、电、气等必备基础设施能满足进场需要。

三是规划范围内有储备土地和待拆迁地的出让要慎重。

四是使用规范合同,明确双方责任。

五是底价保密。

第二:提高认识、认真组织,积极推进我市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

一、明晰的产权界定是实现农村产权改革,进行农村土地使(来源:文秘站)用权市场交易流转的基础性条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制度突破,决议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当前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界定不清、权利设置不完整以及权利内容不全,从根本上限制了集体对其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行使设定权利。因此,依法明确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主体及权能也就成为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基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是保障产权主体产权和利益的凭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成都等地试点的经验,切实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发证步伐。通过发证工作,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增强农民对土地财产权的控制、流转以及收益的行为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公开、公平、公正”流转。同时要加强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工作和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应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以登记发证的形式,落实农村集体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对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确定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开展勘界确权,统一进行公示颁证,统一创设流转市场,让农村土地统一享有与城市国有土地平等的权益。也就是要将农村土地产权量化,根据重新勘测,明确某村、社集体拥有土地的实际面积、性质、四至、用途等,给该村、社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与规划建设部门一起,对村民宅基地及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规范的测量,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的有关要求,颁发《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

二、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登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情况:

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一直没有全面展开,主要制约原因是经费问题,全市农村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如果要达到发证精度要求,必须要进行1:以上的大比例尺测量工作,每平方公里至少需要测绘费1.8万元,共需2.16亿测绘费用,还不包括登记发证所需的工作经费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属纠纷调处费用。

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主要在城市周边及集镇规划区,最近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已经取得了约50平方公里的1:500比例尺测绘成果,当前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征收农村集体土地需要。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的情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工作主要是指农村宅基地发证和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我市四县三区,农村宅基地发证基数约104万户,自1996年开始进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试点工作以来,已经进行登记发证约53万个,发证率达51%,主要集中在1996年至我市各区县开展农村宅基地发证试点工作期间进行登记的。省政府公告要求农村宅基地发证最多收取20元工本费,随后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农村宅基地发证最多收取5元证书费,之后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基本停顿。由于部分农民有要进行宅基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的要求,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市国土资源局对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经费进行了调查和测算,经请示市政府同意:三个区继续开展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由市财政补贴49元证工作经费,市财政补贴三区办证经费约15万元,此后由于没有形成机制,该项工作进行不好。

(三)存在问题:

一是经费需求量太大。宅基地登记发证按照最新的测算,办理一个农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证需要测绘人员到场测量,土地管理员到场进行权属调查等工作,每个证书含工本费、权调费、测绘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多项开支约需要120元,因此要全面做好我市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1.25亿元。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证书费不多,但由于范围很大,需要的测绘经费较大,前面提到全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测绘需要测绘费2.16亿元左右,如果加上权属纠纷调查处理费用,预计还需工作经费1000万左右。

二是政策存在瓶颈。关于农村宅基地办证的有关法律法规、登记规范不是很健全,在办理登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

三是群众法律观念淡薄,对土地确权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办理土地登记没有多少用途,由于相关政策部配套,又不能抵押、转让也有很多限制条件,因此办理土地登记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给工作带来被动,需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完善配套政策。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国家还是集体对土地权属普遍存在重视不够问题,致使遗留了村与村、乡与乡地边不清,村与国家土地界线不明等土地权属纠纷问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土地的价值日益显现,这一纠纷更加突出,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县与县为争地闹的关系十分紧张,有的甚至产生械斗,矛盾化解十分困难。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这块由于审查管理不是很严格,造成少批多建,未批先建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时间跨度很大,违法占地查处比较困难。

三、开展我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几点意见

(一)立足现实,积极推进,稳妥实施,分步到位。

基于我市这种经济部发达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土地权利流转缺乏必要的利益驱动,但要是农村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农村的产权改革是势在必行,开展产权登记既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又是一个最难的突破口,因此县区政府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制定长期的实施计划,要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改革的路子和方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要求,我市要用三年的时间分布实施到位,最终实现全市农村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全面完成。

20__年作为试点年,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根据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考核要求江阳区和龙马潭区要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其他区县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开展,纳溪区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五个镇21个村225个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14022户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泸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三个镇20个村194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18202户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合江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四个镇22个村203个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17000户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叙永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四个乡镇11个村67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6706户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古蔺县

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三个乡镇12个村75个社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6083户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开展城市和县城规划区所涉及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在20__年取得经验后20__年全面铺开,针对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研究新的对策,加大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2013年全面完成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县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二)统一实施,明确职责,避免重复投入和政出多门。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需要党委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班子,建全统一的登记发证标准和工作程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建设及房管部门以及农业部门的分工协作。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资料为依据,结合每年土地征收所作勘测定界工及土地整理、“双挂钩”建设的基础测量按照《土地登记办法》要求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投入,通过政府投资在城镇规划区开展1:500地籍地形图测量,其他区域开展1:比例尺的地籍地形图测量,作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实现统一的颁证精度,既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又减少政府重复投入,节约资金。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和房屋管理部门研究农村宅基地登记的的相关规则,配合开展房屋测量和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研究相关的土地配套政策,引导农民积极配合,申请领取《房屋产权证书》和《宅基证》。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尽量抽调本系统的工作人员组成一个专门的颁证机构,在各级政府土地确权登记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三)加快政策研究,多方筹措资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1、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还存在很多政策上需要解决的瓶颈和现实中存在的难题,需要政策研究部门认真研究,也需要各级各部门在试点工作中进一步取得经验。

2、当前开展农村产权登记试点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需求量很好的问题,要使农村产权登记真正做到无后遗症,必须要求做到符合国家颁布的产权登记标准,即土地及房屋面积测量比例尺必须在1:500和1:之间,如果用更小比例尺测量权属面积,势将引起不必要的产权纠纷,造成登记后遗症。建议测量资金由各级政府在土地收益中筹措,辅助以农口及其他资金。

权属调查及分户等工作需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宣传工作,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对产权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调动农户对宅基地登记的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配合权属调查工作,各级政府可以明确发文权属调查属于各级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不需要支付调查费。这样势必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权属调查工作经费。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3

关键字:农村、土地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土地管理、开发、保护和资源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地意义。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及土地缺口日益扩大的双重压力,但在新的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推进土地管理现代化,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政务基本概论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3]具体来说,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就是政府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成果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地政管理信息系统、矿政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信息系统、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2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必要性

开展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是履行新时期各项土地管理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2.2重要性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顺应信息化发展规律,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价值最优化,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权属不清、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提供便民服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缓解农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现状

电子政务作为衡量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并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近年来,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开展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部分地区推进农村数字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土地信息化管理初步见效。

然而,传统的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和数据集成,轻视实用研究,技术平台不成熟,发展滞后于城市,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意识淡薄,使用率低,管理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信息模式单一,服务平台流于形式,信息孤岛,内容更新不规范等。这些都影响了电子政务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解决“三农”难题。

4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应用

4.1土地权属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拥有者所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进行权属登记。目前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基本有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及集体所有权边缘化等问题,通过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立起土地权属登记体系,有效审核农村土地权属,对土地进行等级及权属的划分,防止土地登记失误的发生,为使用者提供查询、分析以及统计的服务,保证土地权属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2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对土地的数值数据、图形数据等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评估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通过相关的评估等级指标,按不同的规划目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以及地表覆盖率进行分析,预测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挖掘土地的潜在生产潜力,将分析的数据统计在信息库中,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提供科学方案,为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4.3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中的利用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要求,土地电子政务管理通过计算机软件平台,将基本农田的规划信息、现状信息及动态变化信息集成到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记录基本农田空间位置、分布、数量、等级、地类等,统一管理权属代码、地块编号、地块面积、保护责任人、四至关系、土地等级、变化类型及时间等信息,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提供评价、统计、搜和预测等服务,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管理,提{基本农田的规划与管理水平。

4.4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按土地定级规程来管理,对土地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和资源输入到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土地定级的属性数据库,并对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分析,形成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管理目标,确定土地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制作出相应的图例、注记、图框及符号等,描述土地的差异性,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处理。这为土地定级与地价评估提供成果,提高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认可度。

4.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收集农村土地动态的调查数据,按统一的规程与数据格式进行系统处理,对农村土地的利用动态进行数据录入、变更分析及数据输出等,准确地更新农村土地利用动态的信息,勾勒有变化的图版,对比图版勾勒结果与原来数据,制作出各种统计数据表格,分析土地利用动态的数据,提供图形管理、属性管理与综合分析,为土地利用动态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政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对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进行土地违法案件原因、情况及结果等统计管理,能够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水平。

5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5.1基层电子政务制度建设滞后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种新管理职能,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些重要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当前,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仍处于学习与建设的阶段,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和电子政务不断推进,但基层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却相对滞后。这使得在农村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孤岛现象、重复建设、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协同管理能力、分散单干等,导致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能有序科学地发展。

5.2基层紧缺专业人才

对于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来说,专业人才是积极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力量。虽然很多高校有开设土地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但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土地管理综合型人才很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体制和用人机制等方面原因,高校毕业生奔向县城或城市就业,造成到基层从事土地电子政务的人才紧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采用外包或与高等院校、公司等单位合作来建设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在应用中出现的系统问题,专业人员缺乏,加上人员信息管理及使用能力素质不高,难以凭借基层力量及时解决,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就变成“摆设物”。

5.3基层管理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

乡镇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基础薄弱,土地管理设备相对落后,系统跟不上复杂和多元的土地管理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数据的标准化水平低,难以实现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其应用不到位和更新维护不及时,如数据库不全、数字化信息欠缺、“信息孤岛”及信息有安全隐患等情况,系统不能适应土地管理的变化,常出现系统瘫痪的现象。

5.4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村土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管理工作不到位,日常事务性工作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存档管理滞后,主要以纸图存档,资料缺失严重、利用价值不高,硬件配置过于注重超前轻应用,管理目标不符农村国土资源的实际,电子政务在土地管理上没形成一体化,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此外,在信息安全的管理上也有问题,对病毒、网络连接等监控管理不严,对用户认证、权限设置等管理不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5.5建设资金投资相对不足

各地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面临建设资金不足的隐患,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地方政府投钱来建设。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就会出现后续资金断层,这对于建立完善的土地电子政务系统是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6解决问题的对策

6.1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制度保障是先行。没有制度的保障作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将难以实施。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在土地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职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土地的实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扭转基层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局面,形成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2提高认识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水平,须转变错误观念,提高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认识水平。第一,政府的认识对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起领导性的作用,要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认识水平。第二,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及个人也应该参与其中,要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认识水平。第三,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并不是只涉及到农村地区,这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须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

6.3重视基层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土地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层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土地工作人员的待遇,积极引进人才;对基层队伍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素质;实施工作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创新,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农村国土信息化建设服务;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的建设,补充新生资源力量,为农村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6.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其建设也将成为空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电脑、宽带网络等硬件设施,还有基层队伍、信息服务及信息建设等软件设施,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经费,学习并引入新技术,加强系统软硬技术更新换代,针对不同的土地业务需求,完善网上土地信息,鼓励村民通过电子政务在线办理土地业务,推进农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开发新的应用模块,改进系统衔接,加强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建立集成化的信息数据系统,保障系统的整体性和共享性,减少平台损耗,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发挥土地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潜力。

6.4强化工作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按照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按土地管理工作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力度,制订信息存档、硬件管理、平台使用及人员岗位责任等在内的实施细则,解决管理关系,清晰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土地电子政务的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逐步提高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

6.5加大资金建设力度,拓展多元化渠道

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人才专业性强、资金需求大的长期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做保障。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关政策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倾斜。二是多渠道融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引入社会资金、风险资金参与建设工作,形成多元化资金体系,为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三是要把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与地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政府、企业及电信部门相结合途径,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所或网络技术服务单位等机构向农村提供服务,节约电子政务建设投资。

7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展望

在土地市场发展火热和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土资源管理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有理由相信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推动农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曲卫东,韩琼.土地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

[3]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53.

[4]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付开隆,金焱,张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

[6]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专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6).

[7]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4.

[8]郭淳芳.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流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7.

[9]周磊.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综述[C].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0]中国土地学会.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Z].广东:广东土地科学编辑部,2005.

[11]鹿心社.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国土资源部网站.2004-04-23.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4

一、我国现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内在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逐步得到完善后,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在坚持矿产资源国家产权的前提下,推进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变革,逐步构建成熟完善的矿产产权交易市场己成必然趋势。

1.现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国家,开采企业在国家计划安排下对矿产进行无偿开采。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尝试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开征矿区使用费,通过实施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许可证制度、有偿开采制度、税费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勘探开采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体系。1996年,国家颁布《矿产资源法》修正案,将国务院确定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完善矿产产权管理制度,调整矿业权的审批年限,进一步强化了矿业权的排他性,允许矿山在一定条件下以拍卖、出租或转让的形式进行产权流转。1998年之后,国家相继出台《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三个关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行政法规,并自2000年起陆续出台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产权流转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矿业权市场由一级出让市场和二级转让市场构成,逐渐打破了过去矿产资源勘探权和开采权单纯依靠行政许可和禁止流转的僵化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配置能力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效率。

2.现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

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到市场开始发挥作用的渐进过程,而且让市场配置矿产资源必将成为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变革的方向。然而,市场机制能否成为矿产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起明晰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即能否保证矿产资源的国家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得到切实贯彻或此种贯彻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和现实制约能够得到消除。实际上,现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安排与市场机制的矛盾虽然随着矿产资源产权流转体制的建立而有所缓解,但冲突却仍然存在。由于矿产资源国家产权虚置和产权的实现受集体土地产权制约,所以在矿产资源勘探权和开采权流转中,交易费用居高不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直存在。这说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仍然存在市场化改革的空间,其制度设计的内在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矿产资源产权主体虚置,国有产权难以实现。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制度设计中,产权主体的制度界定相当明确,即矿产资源归国家和全民所有。从这样的制度设计来理解,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公共财产,理论上只能由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开采。然而,在现实中,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不仅有国有企业,还有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此,矿产资源的制度规定与现实操作便出现了脱节。国务院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因全面实施直接管理的成本过高,故在现实中往往将所有权和管理权以委托的形式层层下放,于是就形成了层级管理和委托经营的局面。然而,因我国尚未建立起对此类主体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所以国务院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往往在各级主体的经营中处于失效状态,使得矿产资源的产权主体事实上出现虚置,国有产权有名无实。

二是矿产资源产权流转成本高,使得矿产开发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设计中理论与现实的脱节造成矿产资源产权结构的不完整,妨碍了产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同时,矿产资源产权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市场与政府错位、部分职能和管理范围条块分割以及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政府在行使矿产资源产权时失去了市场机制的约束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企业而言,矿产资源产权国有及国务院通过委托一关系构建起来的分级管理体制实际上造成了权力的单向流动,矿业企业在产权交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只能接受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定价而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国务院将矿产资源产权分解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勘探权和采矿权,并通过许可证制度将这些权利具体化,其缺乏弹性的制度设计本身为相关管理部门的权利寻租提供了条件。相关企业为获得勘探权和采矿权,只能向相关管理部门送礼行贿,大大提高了经营成本,而且催生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各种腐败行为,恶化了社会风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在接受了企业的钱款或美色后,又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把勘探权和采矿权低价转让给行贿企业,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三是矿产资源产权流转不畅,交易市场不健全。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及相关的产权交易法规对矿业产权交易做出了过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业产权的市场流转。如探矿权获得者必须在划定区域中勘探,勘探完后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才能将勘探权转让出去。再如采矿权获得者因企业合并、改组、分立、合作合资或出售企业需要流转矿业产权的,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这说明,在现行矿业产权制度下,矿产资源产权的流转完全由政府主导,处于政府的严格管控之下,而矿产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政府的行政许可来实现,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配置能力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极大削弱。在矿产资源的产权管理中,政府不仅代表国家行使产权所有者的权力,而且对矿业开发中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负有行政责任,使得市场对矿业生产的监督作用大为削弱。

二、农村矿产资源开发中国家与集体发生产权纠纷的根源

科学有效地界定产权从来都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清晰的产权界定也是保障市场交易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②。这是因为在产权清晰的制度环境中,可以非常明确地解决各个权力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从而尽量减少制度环境和利益分配问题对生产过程的制约,保证市场参与主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耗竭性、稀缺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其产权制度设计将直接影响到权力主体的利益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效率。虽然我国《宪法》《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因矿产资源必须附着于土地之上,所以矿产产权与农村土地的集体产权之间存在难以割舍的必然关联,使得矿产资源国家产权的实现往往受到农村土地产权的制约,从而在矿产开发中引起国家与农村集体组织的法律纠纷和经济纠纷。

1.农村矿业产权和土地产权分属不同的法律主体

矿产资源必须附存于地表或地下,其与土地存在天然的关联,因而基于矿产和土地的产权配置制度也必然与其存在难以割舍的关联。传统物权理论认为,矿产资源既然必须依存于土地,那么土地产权中也必然应当包含矿业产权。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如美国的矿业产权与土地产权融为一体,因而并不存在矿业产权制度与实际操作的冲突。然而,我国农村的矿业产权和土地产权却分属不同的法律主体。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属于集体所有。此外,农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也属于集体所有。同时,对于农村的矿产资源产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无论城市矿产资源还是农村矿产资源,其产权都属于国家《物权法》《民法通则》和《矿产资源法》等基本法也对农村矿产资源的国家产权加以确认。因城市土地产权属于国家,故城市矿产资源并不存在矿产产权与土地产权的分离问题。可是,对农村来说,矿产产权属于国家,而矿产所附着的土地产权则全部归属集体。农村矿业产权与土地产权分属国家和集体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是造成国家和集体之间的矿业产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2.农村矿产资源产权流转与土地产权流转不同步

我国法律允许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矿产资源产权流转。然而,因矿业权和农村土地产权分属国家和村集体所有,所以在现实中往往发生矿业企业经由国家或其他企业的矿业权流转获得矿产资源产权后,却无法获得农村土地产权的情况。因矿产资源必须附着于农村土地而存在,矿业企业即便获得了矿产资源产权,但若无法在现实操作中取得相应的农村土地产权,依然无法进行开采。因此,在农村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中,代表国家产权的矿业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产权纠纷便由此产生。在理论上,我国的矿业权与土地权是相依而生,不可分割的,矿业企业获得采矿权也应获得农村的土地产权。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对矿业权与农村土地产权采取两套不同的分级管理模式,矿业权一般由国务院委托的各级机构管理,如煤炭产权一般归各级煤炭管理局管理,地方政府一般无权过问。同样,农村土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受各级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管理,煤炭管理局一般也无权过问。因此,一旦国家矿业产权流转后,农村土地产权不流转或流转滞后都将导致矿业企业与村集体的矛盾纠纷。

3.农村矿业开发中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的时间期限不一致

现行《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要依据矿山规模来确定,大型以上矿山的开采年限最长不超过30年,中型矿山的开采年限不超过20年,小型矿山的开采年限不超过10年。若采矿许可证登记期限届满仍然需要继续开采的,矿产产权持有者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内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延长开采期限的相关手续。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同样存在期限限制。现行《土地管理法》第57条第3款规定,临时使用农村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同时,现行相关法规还规定,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期限为70年,可自动延期。显然,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矿山开采权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许可期限并不一致,且矿山采矿权的许可期限一般长于农村集体土地不超过两年的临时使用期限。这就意味着,矿业企业取得农村地区的矿产产权后,需要每隔两年重新申请一次农村土地使用权,而且需要重新与土地所有者即村集体协调因土地产权而生的利益关系。矿山开采权与土地使用权时限的不一致,也为村集体每隔几年要求重新调整补偿价格提供了机会,也是导致矿业企业与村集体矛盾纠纷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矿业资源开发中国家与集体产权纠纷的解决之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且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其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也会越强。同时,世界上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源消费能力有限,但其矿产资源出口却占据本国生产总值相当大的比重,如中东地区产油国的石油出口收入往往成为本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而全面影响到本国居民的社会福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竞争。当前,中国作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诸多矿产资源消耗的规模己居世界第一位。矿产资源能否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需求己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为此,在进口国外矿产资源的同时,加强对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储备,提高对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己成为关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当前,要提升农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缓解国家和集体间的产权纠纷,关键在于在矿产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中协调处理好国有采矿权与农村土地集体产权之间的关系,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来理顺矿产资源开发中国家、政府、企业、村集体乃至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推进矿业产权和农村土地产权的市场流转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同时,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在进行。两套体制变革的目标都在于通过相关产权的流通,构建起成熟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以推进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充分发挥市场高效公平的配置优势,以市场机制实现对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分配①。对此,国家要把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和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变革结合起来,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流转加强农村土地产权与矿业开采权的结合能力。显然,让市场充当两种资源配置的主要角色,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干预要相应减少。为保证国家的矿业产权收益,可以变通矿业权的利益实现方式,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从价计征方式。另外,在两个市场的构建中,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比如在矿产资源的产权流转竞拍中,要将当地土地产权的补偿价格纳入拍卖底价。

2.坚持矿业权优先原则,探索矿产资源国家产权的实现路径

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开采和使用关乎国计民生,尤其是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重大的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矿业权优先的原则。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依据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将其划分为几个层次。比如,黄金矿藏的开采关乎国家的金融稳定,就应当将其列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勘探和开采中坚持矿业权优先的原则。对于此类矿产资源,国务院可以在矿产勘探权和开采权的转移中变通国家产权的实现方式,委托国家发改委及其各级机构在确定农村某类矿产资源具有重大开发价值后出面完成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国有化转变,即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流转,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在采矿权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期限一致的范围内实现采矿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国家再以委托关系将农村矿产资源的产权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并流转给有开发意愿的矿业企业,当然可以采取公开竞拍的方式。

3.在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土地产权人的利益

在农村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在一定年限内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是无法逾越的必经环节。农村土地集体产权也是制约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实现的主要因素。农村矿产资源开发中国家与集体之间的产权纠纷大多由此而起,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国有化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对此,国家在农村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对一些一般性的矿产资源要坚持土地产权优先的原则,即不要盲目追求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应在农村矿产资源国家产权的流转中尽量选取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优质企业,在农村集体产权的国有化流转中采取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的做法,并建立起补偿标准与土地价格升值互动的长效机制,每隔几年结合土地价格增长情况,相应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要坚持公平合理和适当浮动的原则,即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议以土地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而对于那些农业收入占家庭比重较高的偏远农村地区,可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4.促进矿业企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矿业开发中之所以出现国家与集体间的产权纠纷,很大程度上在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也想将埋藏于低下的矿产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如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气资源,作为国家产权代表的长庆石油局与当地农村的油气产权之争由来己久长庆石油局拥有国家矿业管理部门颁发的开采许可证,认为油气资源属国家资产,理应由其独自开采,而当地农村拥有当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认为油气埋于自家地下,不应该只由长庆石油局一家开采。陕北农村与国有油气开采企业的资源之争虽然在法律制度上站不住脚,但在现实中却情有可原,因为正是当地农村的相对落后加剧了这种资源之争。对此,矿业开发企业要改变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当地农村集体和农民的防范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有偿获得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反哺工作,如矿业企业要以招聘使用当地农民就业为主,矿产开发中的运输业务要以承包给当地农民为主。同时,还要发挥矿业企业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引导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形成矿业企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5

本规定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专项用于我县农村土地(含受地质灾害威胁、灾毁等)旧村复垦项目的资金。

第二条设立专户、封闭运行

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经省国土资源厅先行核定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上交易平台与购买方确定交易数量和价格后,县人民政府授权县国土资源部门、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专户。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接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三条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支付村民拆旧补偿和安置费用。根据各乡(镇)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实施方案,对一户一宅被拆迁的农村村民,可在村庄规划区内安排新的宅基地或统一规划建设安置房,保障其生活居住需要;对不需要安排新宅基地或安置的农村村民,在拆旧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二)旧村土地复垦费用。旧村土地复垦为耕地的直接工程施工费,包括:旧建筑物拆除并外运弃渣、土地平整、耕作层客土、土壤改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工程等。

(三)灾后重建费用。因地质灾害、灾毁等实施的旧村复垦,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应主要用于灾后重建,包括灾后重建家园补助;项目所在乡(镇)、村的道路、农田、水利、公共设施等受损灾后修复重建工程费用等。

(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新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包括:新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费用。

(五)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费用。包括项目所在乡(镇)、村的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公共公益设施建设费用。

(六)编制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费用。县、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村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农村土地旧村复垦专项规划;项目所在乡(镇)、村根据确定的农村土地(含受地质灾害威胁)旧村复垦范围,按项目制定实施方案的费用支出。

(七)旧村土地复垦工程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的费用。包括:旧村土地复垦工程直接工程施工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即土地清查费、项目设计与预算编制费、项目勘测费、项目招标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即项目工程验收费、项目决算及审计费、土地重估与登记费、基本农田重划及标记设定费,业主管理费,不可预见费。其设计与投资预算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财建〔〕169号)、《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模和投资预算标准的通知》(财建〔〕79号)执行。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审批使用

凡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要求的项目,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申请,县国土资源局报请县政府批准后办理拨付手续(从县级专户中拨付至乡镇政府专户)。乡镇政府享有项目资金审批权,即项目资金的使用由乡镇政府负责审批,并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和现金管理条件的有关规定,资金支付的原始凭证应具有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第五条规范项目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项目及资金的使用管理,要按项目建设要求,做好项目的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竣工结算、工程量审核及资金审计、决算等工作,并将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呈报县财政、国土资源部门。

严格项目新增耕地验收,结算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规范内业资料管理。

第六条加强专项资金监管

县财政、审计、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资金。对各种违法违规使用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资金的行为,要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查处。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实行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资金预决算;农村土地旧村复垦项目专项资金收入与支出执行情况等。

第七条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对农村土地旧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工作不得力、旧村复垦进度和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未能按时完成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或资金使用不规范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或效能告诫。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6

为切实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村集体土地规范流转,现根据《市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的通知》、《市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政策规定,现对我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提水养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明确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依法、有序、规范”的流转,充分发挥集体资源,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组织机构

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镇经管站(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村级资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和提水养殖管理的职能部门,受镇、村委托,对全镇土地流转为提水养殖及非农用地和其他农业用地进行管理,负责组织招标和合同见证,负责指导和服务好土地流转,维护养殖户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各村要相应建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村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负总责,村民委员会主任要具体负责依法流转程序,其他村干部要包干负责所分工组的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坚决纠正农民违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行为,确保全镇农村土地“依法、有序、规范”的流转。

三、管理措施

1、科学规划,引领调整。镇政府将按照全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分布特点现状,规划土地流转提水养殖重点发展区域,逐步形成分布合理、产业特色明显、自然条件优越、生态、高效、具有自主品牌的提水养殖基地。

2、调查登记,建立档案。为完整、准确地反映全镇土地流转和提水养殖业基本概况的开发利用情况,各村必须对土地流转后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建立台帐,如实上报,由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镇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建立电子文档,实行动态化的长效管理。

3、依法流转,规范签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由承包方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经村调查核实后报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审核,并领取土地流转合同,需要流转的面积由农户签章后委托发包方(村委会)流转,流转双方签订省公布的规范书面流转合同文本,经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鉴证生效。对流转期限超过三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的确定,应当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和承包方向土地改造投入因素,分年段确定补偿标准。一般每三年为一时段,按前三年粮食综合价格上涨幅度调整补偿标准。凡土地流转未签订书面合同的都必须及时补签合同,凡土地流转已签订合同但内容不完善的要予以完善。对不依法流转,没有规范签约的面积,今后将根据土地的实际用途,发放粮食直补等有关惠农资金。

4、强化服务,规范收费。村及镇有关职能部门要承担起维护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的责任,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切实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流转,为土地流转当事人提供优质管理服务。服务管理收费项目和标准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其中见证服务资源管理费按总标的额(租金)5%收取,对未经镇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鉴证的合同要依法规范补签,按合同剩余年限交纳资源管理费,资源管理费50%返还所属村作集体收入。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交纳土地复垦保证金,保证金金额根据土地复垦难易程度每亩确定为200—1000元,复垦难度较大的,由发包方根据流转后乙方的土地建筑物、附属物等状况确定每亩保证金标准。保证金应专户储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作它用。如土地流转乙方自行复垦并经过发包方及所属农户验收同意,复垦保证金在期满后全额退还给乙方。

四、明确责任。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7

1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整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并相应性地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客观背景之下,现有的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也日渐地暴露出了一系列亟需整治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1.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对薄弱

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一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上有所欠缺。新建水利灌溉设施不能对农村耕地实现完整的覆盖,并且有一部分原有的耕地水利灌溉设施因为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职能缺位以及后续的运营维护支持资金供给不足,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功能缺损,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当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也不能对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村生产道路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资金缺位现象,部分地区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肩挑背驮种植作业方式,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进程缓慢,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1.2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设施建设工作同时具备高投入和高产出特征,会导致处于较低收入水平的农民面对严重资金不足的困境,进而导致农民在自行筹资进行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实践过程中,面临严重资金限制,与此同时,部分农民对进行农业设施建设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依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等、靠、要的思想倾向,加之农业发展支持资金在投入渠道方面的限制,对我国农业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农业设施建设事业的开展困境对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良好开展也造成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1.3项目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

一部分农村地区,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期维护的现象。地方政府之间逐级分配任务分项不完善,在任务分项的逐级分配过程中,逐渐地出现了后期维护环节经费支持不足的现象,而且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多,农民土地经营意识越来越淡薄,使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流于形式。

2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改良路径

2.1加强相关领域法律规范的完善

完善土地整治领域的法律法规是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部分条款,在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难以切实执行。鉴于此,在开展农村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应当制定并执行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款表述中,要明确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目的、任务与方法,开展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土地整治工作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土地整治工作经费的权属调整以及工作成果检验流程等完整的工作细节约束条款。要逐步对法条中涉及的内容结合当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状况进行细节完善,健全土地整治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使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实现工作流程的科学规划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要在整个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规划环节的力度,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与地方发展规划相结合,尽量避免项目设计方案有失误。与此同时,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要对地方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土地资源状况展开全面而充分的调查,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要注重对具备防洪条件的新增耕地或者涉及拆迁工作但作业规模较小的废弃建设用地复垦的土地资源开展综合整治,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数量,构建良好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2.3拓宽资金获取渠道

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有效拓宽工作资金的获取渠道具有深远的意义。

政府应当扩大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规模,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开展科学的统筹使用,并建立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经费专项利用机制。

政府应当对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金融投入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要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切实加强针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8

引言

一般我们将与人类社会用水有密切联系而且能够不断进行更新的淡水统称为水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在这众多水资源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它更新的周期也是最大的,因而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地下水资源具备两种特性,一个可再生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一般是一千四百多年,因而对其在参与现代水循环中的补给速度就比较小,而且地下水的大部分储存资源都不能进行到现代水的循环之中,所以这部分水资源就是地下水中的不可再生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水力的联系,而且对于地下水资源本身来讲就具备着系统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任何一部分水资源的加入或是排出,所造成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含水系统,这也正是地下水资源系统性的体现。

1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我国的地下水的平均开采量都是逐年增长的,与此同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这其中包括有毒物质的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状况由而向面的进行扩展,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近百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一百一十八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地下水的监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四,而污染较轻的城市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三,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地下水的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在农村中,有近三点六亿的人已经喝不到健康的、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了。另外从我国的地质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地下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也存在些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众多环境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森林的无休止砍伐,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政治问题。其中水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成为当下社会最热点的话题。

由于工业用水量之大,排污及处理污水的系统的不完善,商家环保意识薄弱,人们用水危机意识的淡薄,导致地下洁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地下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威胁。许多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例如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湖面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到鱼虾的繁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因水位年年下降,最终导致泉水的枯竭。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过大,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青海的湖水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青海主要补给的河流出现多次断层,甚至有些小河已经干涸。这一系列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都源于地下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及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我国地下水资源稀缺恶化的原因

我国的建设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许多专家学者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水资源被大量的开采,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被很好的使用,导致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最终导致水污染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地下水污染的危害认识存在欠缺,没有把对地表水的保护灌输到对地下水的保护中来,这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当地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快地下水资源组织结构的建设步伐,构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建设可以分析,尚需完善的水资源组织结构在联网系统构建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往往生态灾难之后水资源流失问题才被发现。从避免水资源灾难性后果方面考虑,关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管理,合理设置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网络,在不间断动态网络监控过程中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从储量及水资源更新速度我们可对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快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地面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早期预警工作。此外,针对西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还应采取严密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制度,及时预警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问题,尽可能阻止地下水资源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3.2做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工作,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格局不难看出,南多北少的基本趋势已然决定了地下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淡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达到了1991亿立方米,这一数额占到了全国总地下淡水资源的近百分之七十,而北方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可开采量仅仅为南方资源总量的77%,由此可见,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考虑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统筹关系,平衡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从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状况分析,这一南多北少的格局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资源联合调度制度的实施是现阶段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综合管理来尽可能降低环境对水资源的破坏,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速度,进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过量开采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出于城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基本需求,引水入市自然成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北方地区雨季和旱季之间的划分极为明显,因此少雨季节地下水就难以得到及时补给,相应的这一时期地下水的供应就会减少,地表水的利用应当作出适当补充,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地下水的供给压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水环境问题。此外,在雨季之前做好库容准备对于扩大蓄水量也有积极作用,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凯,聂志平.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立法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1(7).

[2]孙燕.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

[3]苏瑞红,张军海.张家口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探讨-以水资源保护补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邱秋.湖北水库水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10).

作者简介: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方面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前提,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尽管我国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喜人的成果,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新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以保证新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首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定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是集体所有,村民没有土地处置权力。这与所有权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类性质的征地屡见不鲜,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其次,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集体土地可以由村委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也可以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或经营。然而,规定与实际的配套监督机制却并不匹配,导致一些道德素质低下、只顾自身利益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从而严重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如发生在山东平度的征地事件,在村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村长以权谋私,私自将村民土地出让。村民对征地严重不满,与相关方面展开对抗,结果受到伤害的总是手无寸铁的农民。最后,所有权弱化。农民普遍认为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这种认识导致村委会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组织实际职能弱化,执行力、约束力严重不足。

1.2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土地规划不科学。我国土地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土地利用,对总体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于专项规划却只作为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就会出现,在实际过程中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缺乏明确分工,导致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缺乏战略性和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偏轨”情况,提升了农村土地规划难度。其次,机构设置不全面。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由县、乡(镇)国土管理部门负责,而在落实上主要由县级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造成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在城乡土地利用收益上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差异将更加显著。再次,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规划管理上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在大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信息化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最后,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对拥有土地只能承包使用,不允许出让或用于非农业建设。这一模式导致土地市场配置作用无法发挥,土地资产价值得不到体现。

2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原则

一是优先农业耕作使用。在2012年以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虽是如此,但我国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耕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及产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保持一定的农业耕地面积是优先条件。二是节约土地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是舒适的、大面积的。然而这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所以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上,应尽可能的利用劣地或者荒山做建设用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土地规划利用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

3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的具体措施

3.1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发达地区是土地规划管理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的土地整治资金相对充足,应制定长远的规划目标,把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其整治方向应放在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靠拢,形成产业园区,对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

(1)迁村并点。农村宅基地占有大量土地,在整治工作中,尽量将分散居住的村庄迁移到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中心村。在迁移之后还要进行复垦工作,从而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统一的住宅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复垦带来了更多的耕地,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2)整村搬迁。对地处偏远、居住环境差的村子整体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地理条件较差、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配套设施较差,改造起来成本较高。然而,如果进行整村搬迁后,原地点的土地还可以整体规划,提高了耕地使用率。

(3)旧村改造。在原村地址上进行旧村改造,提高闲置空房的利用率。

(4)建立城镇化社区。将农村土地规划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城镇化转变,使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3.2次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次发达地区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稳定的粮食生产是国家稳定生产的基础。在农村土地规划过程中,要采取以下方式。

(1)农田改造。对较好的农田进行改造,同时健全相庆的配套设施,提高产量、质量,形成标准化农田。

(2)农田产品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的整治,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平台,从而可以为地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创造便利的条件,并且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土地整治方面,一定要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形势发展相适应,符合现代化土地规划及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3.3落后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3.3.1特色农业。为特色农业提供配套设施,基础平台。比如有的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灌溉条件,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保障。通过土地整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使农作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热资源和养分,为优质农业奠定良好资源基础。

3.3.2生态保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整治,在地质环境脆弱区以及城市生态隔离带等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类整治,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4结束语

总之,我国土地规划利用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科学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土地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杰.浅谈农村住宅建设与土地规划利用的政策思考[J].城市建筑,2013(14):13.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9

引言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近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使农村的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并凸现出来。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解决好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要认真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解决的办法,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意向是早几年就提出的,今天社会发展进步如此之迅猛也就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实践的结果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了成效,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减小贫富差距的距离上都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的,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作用。

但是伴随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土地资源保护的问题也是一样受到了关注和注意。只要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做到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我们是应当看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人们没有节制的耕作、放牧、办厂,这些行为不但不能是经济有所发展,反而是破坏了土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致使土地资源的缺失严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否则两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二、加强土地管理的主要措施

1、增强土地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将面临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和土地市场建设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让农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对象,依法培育和发展农地流转市场。同时,必须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细则,配套完善地方法规,因地制宜地完善土地流转、保有和利用的政府调控机制;通过平田整地、地块归并、废弃地复垦、闲散地利用、未利用地开发、公地发包等,优先为可能失去基本生活保障的个别农民提供社会救助和土地保障。

目前,保护好土地资源,减少对耕地的挤占,在广大农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宣传土地管理法,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自觉地依法办事,保证各行各业的建设用地,包括一些重点项目或领导直接主管的建设项目的用地,都尽可能地节约土地资源,并坚持先批后用,杜绝以权代法,自批自用,少批多用或者化整为零越权审批的行为。要坚决克服目前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大手大脚,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同时,制止干部利用职权多占地建私房,把依法管好土地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严格进行土地管理

(1)整顿土地管理秩序,依法严格管理各项建设用地。对新开工项目用地,要按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对停、缓建项目尚未使用的土地,要通过清理,及时利用,不得荒芜。坚持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切实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分期分批搞好城乡建设用地的申报登记,依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的发放工作。城区改造凡涉及土地面积、界址或权属变更的,各用地单位要办理用地变更登记手续,换发土地使用证书。要清理城市各类房产开发公司的用地,依法加强管理。

(2)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国家、集体和农民建房三项建设的用地管理。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用地计划指标,并严格执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节约用地的原则,抓紧制订并完善城镇和村庄的建设规划,严格按用地计划指标和规划方案审批用地。目前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不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用地报批手续,必须依法纠正。凡未经批准而违法用地的,计划部门不批项目,建设部门不发建筑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发经营执照,银行不予贷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也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建立用地报批制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3、加强土地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土地管理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农村和城镇进行地籍调查、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及城乡地籍档案建设等所需经费,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每年编制经费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安排。土地管理经费,包括各地按规定筹集的一部分土地管理费,要切实管好用好,杜绝不合理开支,以保证土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市、县土地管理局是同级政府主管土地管理的工作部门,要本着强化、精干的原则,配备必要的行政编制。已定编而没有配足的要尽快配备,编制人员过少而影响工作的要适当增加。为了加强城市和郊区尤其是城乡毗邻地区的土地管理,各辖区可设立精干的土地管理机构,其人员的聘用、录用必须经严格的推选和审查批准制度。

农垦、劳改、矿务等用地较多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土地管理工作,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做好本单位的土地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抓紧培训土地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4、重视执法监察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认真纠正土地管理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坚决刹住违法占地、乱占滥用耕地和浪费土地资源的歪风,特别要认真解决乡镇、村办企业乱占滥用耕地和干部利用职权多占地建私房的问题。对于违法用地行为,尤其是情节严重、影响很坏的典型案件,要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处理结果予以通报,以儆效尤。

土地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土地监察工作,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要支持、鼓励群众对违法用地案件进行举报。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监督的作用,宣传、纪检、监察、司法、公安和计划、财税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和配合。

保护土地和纠正违法批地、用地要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土地审计制度,对土地管理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保护不力,违法批地、用地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违法的要依法查处。对任期内不完成土地保护责任制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对于一些村、镇干部,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为名,而乱占滥用土地的,要给予曝光。各乡镇要坚持常年进行巡回检查和用地跟踪监察,狠抓村、乡镇干部的违法批地卖地、未批先用或少批多用、未经批准乱分配宅基地和超标准分宅基地等违法行为,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决不能以罚代法,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篇10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村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