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6:23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58-02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重点领域,1981年至今,世行在华已实施了约6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近百亿元。农业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才能促进国家稳定,国家稳定才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可以这样说,农业是“兴国安邦之大计”。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是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农业项目评估是随着农业投资项目借款业务的开展而逐渐引入我国的,评估工作是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可为委托方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公正和客观的依据。我国发改委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农业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是一个关键措施,而我国目前针对农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太低,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如果从项目的整体结果来考虑,评估的准确性就更低了。评估不准不仅造成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评估业的声誉,危及评估业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的稀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资金短缺,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具备农业项目评估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是项目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目前项目评估人才培养还没有引起重视,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是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职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给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促进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规模健康发展。

一、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工作在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些专业基本上会设立投资项目评估专业课,现有评估人员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从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或者是项目评估方向的硕士教育中获得的,在入行之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据调查,社会上至今只有资产评估师、pmp项目管理师的培训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训机构,因此当前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的经管专业本科培养出来的,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项目评估行业中,却没有学习的途径。这也是农业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农业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效益低和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当前评估人才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当前项目评估行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不高,经常导致评估结果发生偏差。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三是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带头人稀缺,高校的学生在学习项目评估技能的时候,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导致现有评估人员水平有限的原因之一。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培训机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障碍,最终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根据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以及评估水平低下等情况可以看出,改变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农业项目评估课程的实用性。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基本上开设投资项目评估课程,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采取说教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的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有助于加强评估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目前高校为社会提供的评估人才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刚刚步入项目评估行业中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重新定位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校的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针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加评估人才的数量,提高评估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由投资项目评估行业中的专家做带头人,设立评估人才培训机构,拓宽现有评估人才培养途径,这样不但可以扩大项目评估行业规模,通过专家的指导,还可以提高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改进现有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授课模式,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基本是来源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主要是从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估、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国民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几个方面来讲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但是没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经历。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环节,进行案例模拟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评估人才的目标[1]。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技术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在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合作模式有几点好处:一是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在毕业前接触实际的工作,有利于在毕业之后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不会影响单位的工作质量;二是企业在聘用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降低人员成本,也可以在实习人员中挑选可以长期聘用的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而言,自2003年以来,经管类各专业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如财务管理专业与海通证券、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大荒物流公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绥芬河海关,除此之外还与用友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是对投资项目评估技术的应用,却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因此,应该加强与项目评估咨询公司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3.成立项目评估人才社会培训机构,拓宽现有人才培养途径。当前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输出的评估人才数量和质量有限。因此,要想使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社会上成立项目评估培训机构。在高校和社会中发掘项目评估行业资深人士,让他们成为项目评估培训机构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给学员们传授最新、最直观、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项目评估人才。

三、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意识

目前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并未引起高校及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提高农业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改善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现状,也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开了一个好头。

(二)完善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资料

改变当前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增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配套资料,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三)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高校内设置专门人员,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为高校输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为高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业界人士的重视,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改善当前评估行业的现状,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评估人才,为社会各界的委托方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

科技信息,2008,(12).

[2]熊才权,梅清,王春枝.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

式研究与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2

(一)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英国作为一个稳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专利保护———政府支持将农业专利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帮扶国内中企业的创新发展,英国不断修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及相关法规,激励企业开展创新,为企业提交专利申请提供便利。2011年6月英国实施的《专利地区法院指令》,规定国家每年拨专项资金资助与知识产权密切挂钩的研发项目,帮助企业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加快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使企业在发展其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同时对英国企业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流程也做出减少重复环节和相关费用的调整,简化程序,提高专利申请效率。英国政府支持并促进实用性专利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转化,不提倡学术成果只能带来回报很少的专利项目。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政府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联合申请国家和区域的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使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农场)紧密相连,使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需求,并将适用的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使企业与相关行业技术同步,改进企业行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大学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例如,英国剑桥科学园区的成功,剑桥大学在其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现象的产生以及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一直与产业界保持广泛的联系,包括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产业界人士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到公司实习、兼职;教研人员为产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设立产业支付薪金和提供研究资金的科研岗位,接受产业委托的科研任务,等等。剑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科交叉,增强了科研教学实力,并培养出掌握全面知识、具备多项能力的领导者和创新者,直接为科技园区内的企业输出人才。重视农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英国按自然区域设立农牧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专门从事农作物育种的科研单位有16个,分工明确,研究内容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交叉。如苏格兰的一个研究中心以禾谷类作物、土豆、草莓为主;剑桥的研究中心以谷类、甜菜为主;威尔士研究中心则以牧草、奶牛为主;东茂林试验站专搞水果杂交育种和贮藏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朗阿什顿试验站侧重幅射育种和果实风味研究。英国皇家农业学会推广示范站专门向全国各地介绍农业先进技术和新的牲畜饲养方法[6]。威尔市政府注重农牧场间“一对一”技术支持,将企业运用新技术的程度按“优秀”、“一般”和“较差”各划分出有三分之一,重点帮扶三分之一较差的企业,对另外三分之一优秀的企业进行创新支持,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每年在2500多家农场中,选出28家代表性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英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农业技术交流展览会,展览期间邀请农牧企业代表、农业科研人员在现场进行技术推广或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对农场的创新行动、先进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二)注重职业教育培训,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英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英国职业培训主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同级别,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课程,相当于中等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训对象主要为16岁离校后的青年所接受的低于学士学位的学术和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农场经理、农(牧)场主、农场农民和由其他行业转行做农业人员参加的培训。在英国,16岁以前为强制性的义务教育阶段[7],16岁后可以接受全日制教育和或参加工作。学员通过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或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英国设有农业课程的学校有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校三大类,其中综合性农业大学有15所,农学院有42所,农校遍及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学院为当地的成年人和16岁以上(即受过11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院学习的人数几乎是在校大学生的2倍。英国职业技能考核,学院则委托社会上具有培训资格认证的机构组织负责考核认证并授予培训证书。在英国,目前有三大资格认定机构,一是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edexcel),该机构是英国最大的学术和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在英国本土80%以上的教育机构采用爱德思的考试体系,提供广泛的学术及职业资格认证,负责课程规范、评估、考试以及资格认证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二是全英考试发证联合会(theassessmentandQualificationsalli-ance-aQa);三是牛津剑桥及皇家艺术联合会考试委员会(oCR)。学员培训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称为职业“绿卡”或称就业“绿卡”。2007年至2013年,威尔市政府通过实施farmingconnet项目,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员。farmingconnet项目,包括农作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治、信息资源技术和农业职业培训等内容,项目预算为2800万英磅。农业职业培训,由GelliaurCollegefarm等农业职业教育学院负责。GelliaurCollegefarm校区,有教师25人,在校学生300多人。学制2至3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现场实习操作辅导两方面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仅占培训总课时数的30%,而实习操作辅导则达到培训总课时数的70%。实习操作辅导教学均设在生产现场进行,如辅导学生如使用农具、如何伐树、帮助奶牛挤奶等具体实践过程,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所学的内容扎实、实用,是一个合格农民、农业工人或实验室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受农场和农业企业的欢迎。学院把现场实习操作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学院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四个相互连续而又有递进性的阶段。即:一级为必备知识、二级为操作员,三级为技术员,四级为农场规划方向。只有通过一、二级培训后,方可进行三、四级培训。只有通过四级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证书,才具有在英国担任农(牧)场主的技术资格。英国的培训学校与当地农业企业密切合作,使农场主和农民可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培训内容灵活多样,有农场主个体需求的专家技术指导、农场主论坛、探讨辩论、活动反馈并根据评价建议持续改进,等等。总之,培训内容全部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重视培训内容与产业实际的结合,以保证掌握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训中,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加强社会就业竞争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培训的知识技能根据产业发展实时更新,使技能人才具有很高的职业适应力和产业推动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个性化发展英国农场的人才培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人才管理的措施体现在目标岗位任务的管理中。英国农场的每个岗位都建有清晰而明确的岗位职责任务,通过鼓励激励员工完成岗位任务,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农场追求效益的目的。农场主与员工签订岗位责任书,除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外,还将各岗位层次人员的能力要求描述清楚,同员工交流,了解员工在学习培训和个人发展上要求,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每个员工都有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农场管理层对员工培训的执行情况给予关注,将职工的休假审批表、工作任务进度表与培训计划相关联,以“柔”性管理方式进行督促管理员工完成培训计划。英国农场非常注重员工综合能力的开发,把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后,有专业的机构对员工工作业绩、学习培训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奖励和晋升。英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有全球化的视野,在培养和使用好本国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耗巨资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到英国各农场企业或科研单位任职。例如,英国洛桑实验室(RothamstedResearch)、英国杰姆斯赫顿研究所[10](theJamesHuttonin-stitute)及剑桥大学GS农场的所长,都是通过国际竞争方式,聘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知名科学家或企业家担任。

(四)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度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在英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运用在项目立项评审、结果验收,以及人员培训效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服务机构。在英国,凡是从事农业项目与农业人才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均由农业部通过招标方式选中机构。机构与政府签订合同后,才能开展第三方评价的业务。开展第三方评价时,机构再与邀请项目评估单位签订评估合同,合同中载明具体执行过程、完成要求,明确标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英国农业部现有8个第三方评价机构,即科学中心实验室、渔业环境和水产科学中心、农业和农村保护署、肉质卫生服务中心、农药安全委员会、兽医实验署、兽医医药委员会、干预协调委员会等[11]。第三方评价机构是一个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与招标单位和被评估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从1995年9月开始,英国农业部组织了一个“优先选择委员会”,每年都要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机构才能开展涉及农业项目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审专家,都是来自全国各有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专家委员会相对固定,但每年也进行部分更换,以保证第三方评价的公正性。第三方评价机构收到各单位的评估邀请后,组建评审专家及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第三方评价的程序(以农业课题立项申报为例),主要有四步,即:项目审查、同行评审、会议评审和决定结果。首先是评价机构对被评审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其次,资格审查通过后,由第三方机构将被评审项目以背靠背方式发给不少于2名的同行专家组评价,同行专家独立填写评价意见,同行专家评价后,评价机构将专家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可以向同行的评审专家咨询评审结果,同行评审结果和申请者的意见一并送会议评审讨论;三是会议评审,评审项目最后得分是由会议评审的1-2位主审专家打分;四是专家集体讨论专家打分结果,决定立项申报项目是否通过。英国的农业项目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价,才能进行立项、获取经费支持、通过结果验收。人员的培训结果和绩效评估等,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估,个人才有晋升的资格,单位才可能获得管理上的认证资质。

(五)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英国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通过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计划、管理、考察、奖励和发展,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单位(团队)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每位员工的个人绩效,最终提高单位(团队)的绩效。首先,针对科技人员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通常是每位科技人员写出自己的发展计划后,和领导者一起讨论,明确业务目标,根据其发展方向,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领域。单位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到其他机构共同研究,并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发展的机会。其次,按程序实施评估,检查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和讨论,确认是否需要培训等。同时,领导要负责对下属科研人员的职场发展进行记录。第三,进行半年的绩效回顾,再次确认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重点是否有所转变,如果出现问题,是否在目标的制定上有需要改进之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法等。第四,做好年度绩效评估,包括当年总结和下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年度绩效评估后领导会给下属出据一个年终评估反馈意见,意见中有对个人业务发展目标和相关业绩的评价情况、个人技能评定、超出个人控制之外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按照发展需求,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培训建议。第五,领导者将评估结果及时与下级科技人员进行沟通与反馈,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由此,制定下一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除最高和最低的5%人员,绩效评估结果一般不与工资挂钩。

二、对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管理的启示

(一)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英国不论是对农业项目申报、结果验收,还是对教学质量、员工培训效果等都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为社会非营利组织,成员来自社会各界资深的专业人士,它既不隶属于政府的官方机构的直接管理,又不受企业利益的制约,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有健全的指标评价体系,成熟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监督制度,可以对评价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内评价,特别是对政府预算管理项目的结果评价,评价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而专家也往往是一些单位、行业或协会的领导,各自都代表一定的利益,事实上很难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第三方评价中,不论是评价体系的指标建立,还是对项目的运用结果的评价上,都应有一定比例的真正用户(农民)或企业(农场)的代表参与,使评价回归本原,使评价的结果能够真正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和人才培训制度管理和风向标作用。

(二)农业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尤其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及与农场企业间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与市场接轨,满足农场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市场、企业来衡量的,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以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辅导的课程比例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使教育和实践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重理论教学、轻生产实践的现象,实践辅导环节在总教学的课程设置所占比例远低于英国农业职业学院所占的比例。学生在农场直接获得的实践经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三)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使高校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可以直接了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调整教学计划;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同科研人员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科研人员与学生交流后得到启发,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了生产、教学和科研相互脱节的问题,有利发挥各方的互惠联动机制,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以解决基层技术问题为中心,开展满足农民需求的技能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联系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要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组织的技术指导作用。农业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获取基层技术需求方面的先天优势,要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下而上的获取农民需求信息,使服务内容贴近农民实际。目前,有的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展的技能服务很少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往往是比较宽泛的技术建议,自上而下的宣传推广,形式上的热闹场面代替以解决问题的为宗旨的技术服务,对指导农业生产实际意义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得到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为农民解决问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3

通知规定,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即日起要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

据悉,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评估结果,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健全授权审核机制,实现常态化授权审核,健全授权点动态调整和强制退出机制。

根据通知,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被撤销学位授权的学位授权点,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得招生,在学研究生按原渠道培养、授予学位。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暂停招生。整改结束后将接受复评,复评结果为“合格”的恢复招生,复评结果达不到“合格”的撤销学位授权。限期整改和撤销授权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同一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行使硕士学位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要求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6年进行一轮,获得学位授权满6年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均须进行合格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分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两个阶段,以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主。每一轮评估的前5年为自我评估阶段,最后1年为随机抽评阶段。随机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专家评议意见认定,即:1/3(含1/3)至1/2(不含1/2)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1/2(含1/2)以上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不合格学位授权点。未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结果认定。自我评估为“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合格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

教育部表示,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保证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专项评估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主要检查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等。

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不合格名单):

一、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东北大学:统计学;同济大学: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华南理工大学:法学。

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首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数学;聊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西安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博士(领域:电子与信息);河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公共管理硕士;河北医科大学:护理硕士;辽宁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辽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大连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吉林大学:教育硕士;北华大学:翻译硕士;佳木斯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口腔医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河海大学:法律硕士;厦门大学: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农业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济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曲阜师范大学:农业硕士;山东财经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烟台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河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河南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信阳师范学院: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武汉纺织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艺术硕士;四川大学:教育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昆明理工大学:农业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西北大学:教育硕士;长安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新疆大学:光学工程。

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硕士;清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险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南开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天津大学: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山西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大连理工大学:会计硕士;吉林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中药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领域:物流工程);中南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领域:工业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资产评估硕士;西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4

1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先后联合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新疆农业科学院在果品(苹果、香梨、核桃、红枣)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联合农业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小品蔬菜(叶类菜、葱蒜、豆类等)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果品和小品蔬菜进行未知危害因子调查与已知危害因子安全性评估。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还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种植情况,适时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及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区土壤中总镉含量为0.14~0.18mg/kg,总汞含量为0.02~0.04mg/kg,总砷含量为8.63~11.13mg/kg,总铅含量为17.72~24.6mg/kg,总铬含量39.18~54.87mg/kg,总铜含量14.25~24.85mg/kg,均小于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镉含量0.60mg/kg,汞含量0.50mg/kg,砷含量30mg/kg(旱地),铅含量300mg/kg(旱地),铬含量200mg/kg(旱地),铜100mg/kg[1];灌溉水中总汞、总镉、总砷含、六价铅均未检出,氟化物含量0.17~1.26mg/l,化学需氧量7.16~8.23mg/l,氟化物和化学需氧量均小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限量值:氟化物含量2mg/l,化学需氧量60mg/l[2]。部分农产品在监测中有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2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发展滞后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尚处于探索中,风险监测数据量小,监测覆盖范围狭窄,涉及的农产品种类不全,风险评估方法单一。

2.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贮运环节危害因子在线、动态观测的记录资料和跟踪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和发展。

2.3技术队伍力量欠缺

阿克苏地区还没有专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其工作任务由相关部门兼职完成,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没有系统性、连续性,未达到规定要求,未能及时为消费者提供风险危害程度评估。

2.4经费不足

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启动以来,除农业部下拨的项目专项资金外,地方财政未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纳入财政预算,造成承担单位没有资金支持,难以全面完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管理规范》规定的工作任务。

3推进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我国将风险分析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3],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纯属一项新兴事业,很多人对此项工作不是十分了解,甚至一些基层部门对风险评估的意义知晓不多,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轻视或忽视该项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未知危害因子识别、已知危害因子危害程度评价、关键控制点和关键控制技术实施风险评估,在我国不仅是一项技术和技术体系,更是一项法定制度,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性、基础性工作[4],所以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认识,特别是要加强重视程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上年度工作部署议程,并纳入年终考核计划。

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体系,一是成立或指定专门负责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或部门,严格按照农业部要求,扎实履行好实验站职责。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风险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等系统。三是健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规范风险评估工作。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并加强工作人员参加风险评估技术培训,鼓励和支持技术人员参与风险交流,加快培养一支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骨干队伍。

3.3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关于产业发展、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需要具有代表性、大量并连续的风险监测数据做支撑,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给予稳定并有力的资金投入[5]。因此,为了做好、做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确保阿克苏地区23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地区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贾家贤范荣尚单位:阿克苏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eB/oL].,1995-12-06/2016-1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eB/oL].,2005-07-21//2016-10-28.

[3]宋志峰,魏春雁,蔡玉红,樊慧梅,牛红红,武巍.对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点的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6468-6470,6467.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内部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1-0274-02

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市场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农牧类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2011年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2014年10月,由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牵头,学院等150多家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自身的办学特点,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注重政府、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充分发挥集团各方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学院积累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学院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深化学院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内部专业评估的有效机制,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有效开展[2]。学院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考量,内部专业评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

学院面向畜牧行业,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能够掌握畜牧生产的综合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畜牧场畜禽养殖、畜禽繁殖、动物疫病防治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学院的骨干专业,基于专业建设对学院办学定位的支撑性作用,关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已成为学院内部评估的首要关注对象。随着学院内涵建设的深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度,已经成为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价值所在[3]。

2加强资源条件的保障

近年来,学院不断强化畜牧兽医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建设,围绕专业建设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分析与优化。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8人,正高16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4人),副高19人;博士21人,硕士33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57人。现有兼职教师73人,均长期从事养殖管理、疾病防治、检疫、营销等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中有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组成了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部级姜曲海猪保种场、部级水禽基因库、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正大集团、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辉山乳业等4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畜禽繁育、畜禽养殖及疾病防治相关的生产性训练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3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秉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融政校企为一体,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在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实际情况下,学院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不同的生源结构和生源状况,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衡量标准。将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上,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道路。学院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质量予以监控和保障,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梳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性。

4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面对“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学院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落实在专业建设上。近年来,畜牧兽医专业建立了家畜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家禽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团队等社会服务团队;建立了由100名左右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每年选派3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驻企兴农”服务;选派了18名“科技副职”教师、16名“兴农专家”教授参与“百师兴百村”服务。学院科技人员研发形成了生态放养、立体套养、循环饲殖、种养结合等12个畜禽养殖新模式,推广水禽发酵床养殖、水禽旱养和网上平养等养殖新技术18项。挂钩帮扶93个科技示范村,解决科技难题500多项,培育科技示范户300多簦辐射带动5000多户农户从事优质畜禽养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余份,培训养殖户3万多人次。

本专业以正大集团、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畜牧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为载体,结合区域经济特征,融合职业岗位标准,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战略合作企业群的支持下,利用集团优势,依托专业办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畜牧行业人才。

通过畜牧兽医专业的内部评估而认识到专业评估工作的变化是连续的,是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的[4]。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要充分研究专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技术水平提出的具体标准,不断地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对专业建设进行丰富和创新,这也是专业内部评估工作开展的目的和要求。

5参考文献

[1]张厚勇,刘影.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畜牧与兽医,2014(2):94-96.

[2]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n].中国教育,2016-09-13(6).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6

一、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困难与组织形式选择

(一)评估的困难

对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判断的难度主要是由下面一些主客观条件所造成的:

1.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利害性

农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必然会造成人们经济利益格局的改变,有些人从中得到了经济利益,有些人损失了经济利益。得到经济利益的人可能说自己是应该得到,或者加以缩小。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人肯定会喊冤叫屈,并加以夸大。双方这种对各自经济利益得失相互背离的描述,就要严重地扭曲农业政策的本来面目,使人们难以对农业政策所转移的经济利益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估。这种评估是对农业政策的一种价值判断,又是对政府及其有关人员政治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估的结果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荣辱褒贬,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者或执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影响评估的结论,力图对农业政策作出有利于本政党、本届政府、以及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评估。不同利益主体对政策评估所施加的影响,必然增加政策评估的难度。

2.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换的结果重叠和效果的难以辨认性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农业政策不止是一项,在同一个时期,往往有很多项农业政策在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就造成了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结果重叠在一起,很难准确地将某项农业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区分出来。有时,不同的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政策与其它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相互干扰,使得区分每项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各自效果更为困难。

3.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影响的广泛性和结果的难以计量性

一项农业政策转移经济利益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既包括经济的影响,又包括非经济的影响;既包括预期的影响,又包括非预期的影响;既包括短期的影响,又包括长期的影响。在所有这些影响中,一方面,有些因素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另一方面,有些结果也往往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来衡量。这就给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正确评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4.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多目标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一个国家的农业政策是由一系列政策组成一个农业政策体系,这样一个农业政策体系在转移经济利益时目标是多个。国家希望实现所有的农业政策目标,但有些政策目标是处在矛盾之中,起码是不能同步实现。这样针对不同目标的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尽管我们要求农业政策要有明确的目标,但由于一方面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生产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和高度政治性,以及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对象的主观因素,也使得农业政策转移经济利益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给最终的价值判断带来了困难。

(二)组织形式的选择

1.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的制度化

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的制度化就是将其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列入有关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计划,使其评估不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而且能够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制度,这是从组织上落实其评估的一项根本保证,其评估制度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府机构中应该设置专门的组织或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评估;

(2)建立评估工作制度,每项实施的农业政策在适当的时机都要进行评估;

(3)设立评估基金,解决评估的经费来源问题;

(4)认真对待评估的结论,注意评估结果的消化吸收。

2.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者选择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者是评估的主体,对于评估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在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利害关系不同,使得他们对其评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因此,对评估者的多种选择以及对各种结论的有效综合,十分有利于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

(1)农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评估。这种评估的优点是评估者本身就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对整个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评估者掌握着有关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有利于评估活动的开展。但这种评估也有其致命的弱点:由于评估的结论关系到评估者作为农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的声誉,因此评估中容易出现夸大成绩,尽量少讲或根本不讲失误的现象,这与评估的根本宗旨相违背;作为农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往往代表着某一部门、某一机构或地方的局部经济利益,这就使得评估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由于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评估者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并熟悉有关的方法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

(2)受政府机构委托进行的评估。政府有关部门可能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乃至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进行评估。这类评估者由于不受政府内部利益格局的限制,因而能够较公正进行评估。由于评估活动是以委托方式进行的。因而有利于建立起评估者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促使评估活动顺利地进行。由于评估者是专业的评估人员,具有评估不同农业政策的丰富经验,有利于提高评估活动的质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委托的评估者由于在评估经费、评估资料等方面受委托人的控制,所以有时会造成评估者实际上对委托人负责,而不是对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效果负责的现象,评估者可能接受委托人的旨意,为了迎合委托人的要求而放弃科学公正的评估结论。

(3)相关利益集团及其代表机构的评估。农业政策所造成的经济利益转移要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加工者、消费者、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者以及与农业有关的信贷机构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相同的经济利益取向形成各自的利益集团。一般来说,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代表机构,例如农民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他们对农业政策都会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失角度加以评估。这种评估虽然较多地考虑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能够更加突出地反映某一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得失,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4)独立的农业政策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一些在行政隶属关系上不属于政府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农业政策机构,有利于维护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有利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评估人员,一般来说,这类机构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估形式。总之,以上各类评估人员及组织形式各有短长,一般不能以一家之言为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评价结果,然后再决定农业政策的取向。

二、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的理论基础

新福利经济学不再把资源的配置理解为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状态是以收入均等化为前提。而是把效率研究放在首位,并认为效率来自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借鉴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来评估我们的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应该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如何借鉴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来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服务呢?那就是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来兼顾公平。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才有可能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收入和分配的合理化,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平和效率是各国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时都要面对的选择,传统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是处在两难的境地,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认为要提高效率就会有碍于公平,要讲究公平就要牺牲效率。那么人类能否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和同步增长呢?这是人类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无数农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中,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提高效率,将“蛋糕”做大,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公平分配。这里所说的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机会均等,这里的公平是在机会均等条件下导致的收入不均等。由于农民在能力上和智慧上的差异,有人收入丰厚,有人收入低微,这正是公平的一种反映。如果你硬要把他们的收入拉平,反而是不公平的表现,结果必然会降低经济效率。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反映着生产和分配的矛盾。很显然,一个国家在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和同步增长,也是一种类似于帕累托最优的理想化模式,在农业政策的实际运行中难以完全做到,但却是国家应该始终努力的目标。效率是解决公平问题的基础,但效率的提高并不会自动形成公平,公平的实现离不开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的转移。

三、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评估的基本标准

(一)生产力标准

就是把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是否促进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其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运用农业政策转移经济利益之后,衡量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的综合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类指标综合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程度和生产工具及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这些指标是极其重要的,但还不能够对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作出确切的评价。因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主要是要来协调工农业的发展,因此还要用下列指标来反映和评估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适度性。

1.工农业的发展速度

2.工农业的就业构成

在以农业为主或由农业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初期阶段,社会劳动力大多在农业部门就业。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不仅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而且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也逐年提高,这是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进一步转移农业经济利益或增加农业经济利益创造条件。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后,对农业部门来说,劳力与土地的比率关系发生了变化,将使稀缺的土地要素变得相对宽松,不仅会使农业的产品剩余增多。而且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储蓄也会增加,从而可以使农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剩余。这也就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和工业来说都是有利的,对于转移农业经济利益以及后来保护农业经济利益的农业政策来说,都是一个有利的手段和杠杆。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在转移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把劳动力在工农业中的就业结构及其变化作为评估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社会福利标准

对于作为评估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社会福利标准来说,只能是农民及全体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其社会保障程度。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其社会保障程度提高了,就说明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了。必须用下列指标来评估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的转移。

1.工农产品的价格关系

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能否实现工农产品等价交换,核心是两部门产品的比价问题。某些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通过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或者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转移农业的经济利益,为国家的工业化积累资本。这里暂抛开这种政策手段在转移经济利益时的效率损失不谈,如果剪刀差过大,虽然暂时为工业转移了较多的农业经济利益,但由于农业收入减少,那么农业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萎缩,这就给进一步转移农业利益带来了困难。如果到了工农业的平等发展时期还存在着剪刀差,这是对农业的不公平,工农业也就难于协调发展,农民的社会福利也就难于获得相应的提高。因此,应该根据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工农产品的不同比价关系。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专业评估;校企合作;层次;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经历了四星级职业学校的评估、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的评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的评估(以下简称“专业评估”)。研读评估指标细则以及迎评工作的实践,无论是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质量与效益还是特色与创新,都深深地烙上了“校企合作”的影子。可以说,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工作低效或无效,则很难通过专业评估的验收,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基于各自的优势,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人才需求基础上与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水平薄弱、技术攻关能力不强,企业对职业学校有点“看不上眼”[1],再加上企业用人机制和绩效评价标准更关注当前利益,校企合作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专业建设水平和精品课程的打造,无论哪方面都需要学校“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

令人高兴的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决策者都非常重视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可以说,专业评估在某种程度上“逼”着学校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有校企互动职业教育模式(文化互动、市场化互动)[2],有融入式校企合作模式,有工学结合模式,有基地、招生、教学、科研、管理、就业“六位一体模式”等。结合专业评估标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职校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合作,以下就此谈一些思考。

二、校企合作的三个层次

1.意识层次的合作

学校和有关企业就合作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就业等签订协议,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旨在从法律层面上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专业评估很重视此项内容,要查看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但是,一纸协议并不能约束企业的行为,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只是走过场、摆样子。一些农村职校为了在招生时吸引学生,往往说学校各专业都和一些大企业定单培养,或者在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时才和企业“紧密”联系;一些企业也象征性地给“冠名”班的学生发点奖学金。校企双方赢得了表面的好名声,并无实质性的利益促进。

意识层次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协议的签订、冠名办班、企业设立奖学金、定单培养等。这些虽是低层次的合作,但也是必须的,说明学校在观念上已经开始面向市场办学。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才能深入思考,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

2.操作层次的合作

为了增强专业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农村很多职校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朱懿心等人认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一是有计划地开展行业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三是教学计划的修订;四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兼职教师队伍的打造;五是进行技术项目的开发;六是落实实训实习基地;七是和企业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3]专业评估非常看重这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相关活动的资料,检查学校是否形成了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检查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生产是否结合密切。几乎要检查上述7个方面的所有内容,并走访企业看双方合作是否默契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评估的重点,专业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的规定。除了学历提升外,下企业锻炼无疑是学校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捷径。评估要查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记录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以期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16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第20条又规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虽然下企业锻炼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由于农村职校资金的限制、企业态度的冷淡,教师下企业多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再提高积极性,脸皮“厚点”、技术高点;需要地方政府再提高认识,人事、劳动、财政、教育、税收、法律等部门通力合作。

可见,操作层面的合作主要是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并有效地开展工作;企业接纳职校教师来工厂进行锻炼并派遣一些技术骨干和教师进行交流。这些合作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推动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3.绩效层次的合作

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再好的合作都是本末倒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它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养成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因此,许多办得成功的农村职业学校都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最重要内容来抓,并投入巨资用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是专业评估的重中之重,既有诸多硬件达成指标的要求,也要查看详细的管理和过程性等软件资料。

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深层的合作模式,属于绩效层面的合作。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要求学校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相互介入渗透,优势互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真实地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应提供场地、企业应提供资金;学校要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要负责技术指导;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校内有车间,学生即“学徒”、教师即教练、作业即作品。工厂有教室,“学徒”即学生,师傅亦老师,作品亦作业。

农村职校的经费捉襟见肘,实训实施不够先进,而企业却有比较雄厚的资金、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设备,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在共建实训基地上多做文章,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化、绩效化方向发展。

三、关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思考

1.教师下企业、专家进课堂

通过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角色互换,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4]专业评估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很严格,并规定每学期的教学时数,查看兼职教师原始的教学资料。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要完全放开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上班,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技术革新,并领取一定的薪水;企业专家要经常到校讲学和示范,参与学校的人才方案制定、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并领取学校的课时或技术指导津贴。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生产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化

实训基地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拥有。[5]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引进企业资金与设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要计较所有权的问题,主要看实训基地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需要;要看实训基地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企业没有积极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校内实训场所要引入企业操作规范、生产流程和工艺,引入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这是把企业办进了学校,要实施企业化管理。校外实训基地要建立教学和讨论场所,边做边学边讨论,积极开发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教学案例。这是把学校办进了企业,要强化班级组织管理。

3.工学交替、校企一体

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是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公认的成功经验,它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则表现为“合作教育”模式,在澳大利亚称为“taFe”模式。我国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正在摸索之中。教育部2006年10月在青岛专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形式;二是要探索半工半读教学与管理制度;三是要探索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究竟如何安排学生边工作边学习,要看各个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专业评估对此没有硬性要求,但“特色与创新”指标倾向于这种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可以半天学习半天顶岗实习;也可以上半周在学校上课,下半周去企业上班;还可以按月来进行。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制度与政策保障。学校和企业要强化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绩效意识。

四、结束语

为了迎接专业评估和加快专业建设,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诚意毋庸置疑,但企业的热情参与还需要政府有效的行政干预与政策支持。专业评估是个很好的抓手,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活力与努力的方向。通过专业评估加强反省,通过专业评估培养人才,通过专业评估凝聚人心,通过专业评估争取外援,通过专业评估促进学校和企业在绩效层次上谋求更多“双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缝点与对接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

[2]傅新民.浅析校企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J].职业时空,2006,(7下).

[3]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8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农药信息总站承办,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2年5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乐清成功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化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王龙根主任主持,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致开幕词,温州市和乐清市有关领导、乐斯化学有限公司总裁陈呈新先生到会讲话。全国从事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到会。

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钟华博士向大会报告了国家“十二五”攻关农药项目的初步想法。“十二五”科技创新主题为“绿色、生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研发、生产、使用的全过程。总体思路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光亮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的21家农药上市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08亿元,占全国农药企业销售额的10.6%,与2005年14.4%相比,下降了3.8%。中国农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组建和形成大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农药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源分配的前提,只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才能在与国外公司进行高层次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顾宝根副所长介绍了国内外农药管理动态,指出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农药管理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登记审批改革,强化安全管理、高毒农药管理,促进生物农药登记管理促进生物农药发展,加大国际合作内容。全面推行农药田间试验网上审批;华东6省市实现农药登记电子审批试点,申请、初审、受理、部所评审、部批准全程电子化。推动农药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国际互认,参与全球联合评审。

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副所长介绍了含氟中间体和含氟农药的创制;沈阳农业大学纪明山教授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介绍了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我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由于欠缺完整的安全性信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未知隐患,常常潜在风险,并引发安全性事故发生。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在我国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以国际技术合作为契机,在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反应风险研究和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研究方法和评估标准,目前,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具备开展化工反应风险研究的专业实验室。

上海农药研究所张一宾总工程师对农药与医药品种的双向开发介绍了一些案例,谈了自己的理解;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所长介绍了顺硝烯新烟碱杀虫剂结构衍生与作用机制;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副总工程师就农药新品种开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姚建华研究员介绍了农用化学品的毒性计算机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利用从数据库中获取已经收录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建立知识库,采用量化计算方法研究分子的性质,应用知识库实现预测功能。

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成家壮研究员介绍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新思路;深圳朗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荣胜总经理介绍了二元复配型水分散粒剂配方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贺红武教授介绍了以丙酮酸脱氢酶为靶标的新型杀菌剂的合理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建军教授介绍了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绿色农药的分子设计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凌云教授介绍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瑞香酮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淼博士就新型含吡唑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虫活性作了报告;沈阳化工研究院吕亮博士就苯并杂环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作了报告;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介绍了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份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贵州大学徐维明博士介绍了缓释性控制农药新剂型开发与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陈亮博士介绍了植物根围细菌生物农药筛选;沈阳化工研究院段明郁博士介绍了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产物研究的意义、现状;华中师范大学彭浩博士介绍了新型含磷杂环结构的膦酸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除草活性;南开大学元素所徐效华教授介绍了基于化感物质设计合成生态农药分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冯义志介绍了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田水、糙米、稻秆和稻壳中残留分析方法;沈阳化工研究院王丽颖介绍了沈阳院的新型杀菌剂唑菌酯新制剂及生物活性;沈阳农业大学陈立杰教授就植物线虫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及生物农药创制作了报告;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了新型含杂环和酰腙结构的吡唑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沈阳化工研究院李新介绍了熏蒸剂主要品种市场概况及应用;沈阳化工研究院张敏恒教授介绍了世界农药市场。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的“牛心朴子草中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合成方法、结构优化、生物活性研究和高效的植物源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nK-007的创制”等9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程春生总工程师的“化工安全生产与反应风险评估”被评为本届年会特别奖。

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专家和代表就当前新形势下农药行业的一些政策性、学术性问题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高水平的农药行业盛会,通过会议交流,代表们收获颇多,达到学者、代表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预期目的。会议的举办为国内农药领域的学术交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会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副秘书长张敏恒教授汇报了近2年学会秘书处工作,秘书长刘长令教授通报了大会优秀论文的评审工作。会议增选魏优昌、黄文耀、姚再男等3位同志为新委员,会议还商讨了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其他各项事宜。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9

推进学位点建设,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组织并参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党的建设、畜牧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水生生物生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菌类作物学的论证和增设工作。

依据国家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2020)》和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相关工作要求,参与完成园艺学、农业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兽医、生物与医药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学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信息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计7个学位点的申报工作。

充分发挥评估的促进引导作用,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

依据学位中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并参与现有符合条件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共计17个一级学科开展各项评估工作。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提高质量”的原则,进一步摸清学科“家底”,厘清学科未来的发展思路。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校参评学科的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组织实施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中心〔2020〕47号)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并参与社会工作、农业、兽医、风景园林、中药学相关专业学位授权点开展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

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积极推进eSi学科全球前1%迈进新台阶。近年来,我校对标“双一流”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内涵发展,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学科建设活力,提升了学科发展层次水平。eSi7月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农业科学学科(agriculturalSciences)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至此,我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领域增至2个,分别为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表明我校优势特色学科布局由点及面,学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0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传统偏见的影响,本来就处于弱势的高等农业教育进一步呈现出了被削弱的趋势,一是许多农业高等院校合并为综合性大学后,农科类教育受到削弱,二是农科类高职教育也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整合或专升本的热潮中被削弱。

笔者认为,高等农业教育走弱的态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是不相适应的,高等农业教育的前景堪忧。要改善这种局面,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国家统一制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规划,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直接从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激励政策;二是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会同教育部一起制订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支持措施;三是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每个省(市、区)的1-2所涉农高校建立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畜禽规范化养殖等)实训基地,承担培训农村适用人才的任务,同时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四是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的布局上向农业领域和涉农高等院校倾斜,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为大局计,为长远计,高等农业教育亟待加强。■

(金道超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副校长)

对高职院校的

评估要全面

近年来,一些部门加大了对高校的评估力度,高校每隔几年就要迎接一次上级主管部门的全面评估。评估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合格,而且要亮牌公示。评估的初衷是好的,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对高校的发展与建设起到督促作用。

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高专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其市场性更明显。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学院是定位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蓝领学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明确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客观事实和政策导向,无疑都在强调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市场性。

因此,一所高职学院的办学水平如何,理应由用人单位、市场需求去评价,而且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又需要高职院校灵活办学。如果仍然用计划经济手段,以多年不变的指标体系去评估高职院校,显然不合情理。这必将阻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实际上是相悖的。■

(刘迎霞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

适当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神速。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一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大大提高了国家急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高端人才进入社会,一些人才密集型机构,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继人才饱和,虽然尚未出现博士求职难的局面,但社会渴求高端人才的热情开始降温。若按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是否会在几年之后出现研究生过剩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必然伴生若干问题。为了争取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的攀比竞争异常激烈,都想升级成综合性大学、都想办成研究型大学,于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同时,研究生教育的迅速扩展,也成为某些学校和教师承受不起的负担。比如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大量的研究课题、更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满足不了上述条件,势必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误人子弟。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暂停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对已有的培养点进行清理,评估教学质量,重新核准其招生规模,并对已有培养点的宏观布局作出统筹安排;二是明确限制教师每年培养学生的数量,对于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导师也要设定一个上限,没有重大课题和经费支撑,缺乏研究条件的教师更应量力而行。也不应该把带研究生的多少作为考核或者评比的指标,而应该把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

(白世伟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财政政策选择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具相当规模,但部分高校负债较多,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还清债务、充实内涵,并最终实现在较高入学率基础上的平衡运行和水平提升。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政府自然首当其冲,但这种责任也只能是符合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有限责任。具体来说,在摸清全国高校债务情况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将高校所欠银行债务适时、适度地转变为由政府贴息,由高校逐年清偿的中长期贷款组合。对于政府来说,这种因贴息而产生的财政压力不会很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贴息有利于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继续推动高校均衡发展,同时此举也有利于各方在合理利益范围内参与高校事业发展。

笔者以为,清偿宿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补助制度。该制度应由中央财政托底,以生均年度补助为基础。起步阶段标准可以低一些,以后视社会情势和中央财政能力每五年,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同步调整。建立这样的制度,其近期目标是增强高校清偿既有债务能力,其远期目标则在于提高高校的自我改造能力,包括适度规模的扩张能力,尤其是内涵提升能力。

同时,还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式,如减免高等教育事业的部分税费和适量发行国债。近年来,各高校的投资主要用于征地、教学场地等基础建设项目上,其中四成左右又以各种税费的形式返回政府,成为政府的一种政绩收益。政府既然鼓励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这一部分税费完全应当免收,须知减免教育事业税费已是一种国际惯例,且其所涉及的领域也并不局限于基本建设一个方面。至于适量发行高等教育国债,此举虽带有较为浓重的中国特色,但一则国内居民储蓄相当丰裕,债源不成问题;二则现在银行利率比较低,居民有购买国债的内在需求,所以此举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国债的分配与使用方式应当注重制度创新。■

(唐辉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湖南理工学院教授)

教育评估体制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近十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广泛地使用了教育评估这一手段。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当社会第三部门――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全时,当学校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初期,政府统一制订涉及教育管理、学校办学各个环节的管理标准,有利于尽快统一认识,形成规范,并通过评估来检查实施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我们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基层部门都普遍反映,现在评估过多过滥,对学校办学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诸如,来自各级教育部门的评估种类繁多,包括办学条件、教学过程、课程改革、示范性等;同一类评估由于归口管理不同又产生评估交叉,比如标准化农村初中建设与九年一贯制建设、文明校园与校园环境艺术化、高校专业评估与示范专业评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博士、硕士点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