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9:06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学院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着力抓好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特色的精品主干课程建设,使其规范化、优质化,从而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牢固基础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课程和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其基本要求如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三)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五)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重视教材建设

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七)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

教学文件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志、教学任务书、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作品、论文等。

(八)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考核等。应在此方面力争做到质量保证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程序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

(二)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一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学科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教学文件等。

(三)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执行过程中,在学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精品课程的验收

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精品课程,按下列程序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

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

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校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

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五)奖励

对被评为优秀、合格的精品课程给予奖励。对优秀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通报全院嘉奖,对院级优秀课程优先推荐,作为省级以上优秀课程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所有教师可优先安排业务进修、晋职等,对优秀课程的教研室或教师集体,在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时优先给予资助。

(六)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对已审定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精品课程建设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Cai课件开发、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参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参加学术会议及组织课程检查评估等有关开支。

课程建设经费按滚动式分阶段下拨,年度抽查成绩显著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增拨,未按课程建设计划进行者则停止支持,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七)精品课程建设流程

四、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主要评估方面、评估要素和评估指标三个层次。每个评估方面的权重系数为mi,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为nij。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如下:

1.课程评估指标等级标准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评估指标中有a、B、C、D四个评估等级,按三个主要评估方面分别列出。只给出a级标准和C级标准,介于a级、C级之间且为这两级指标平均值以上者为B级,达不到C级即为D级。

自报特色项目为附加项目,经审查若情况属实,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者,在总评结果a级上加1~5分。

2.评估结果的计算方法

本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等级评定和等级状态方程表示法,评估时只需对评估指标按内涵要求给出评估等级(在a、B、C、D四档中选定)并按下式计算评估结果:

(其中i=l,2,3;j=1,2,3……n)

式中:V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评估结果。

Ki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比例系数。

nij为第i个主要评估方面的第j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系数。

a、b、c、d则分别表示评估结果为a、B、C、D四个等级的重要性系数之和,且(a+b+c+d)=100(不计附加分)。

(二)评估等级标准

1.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优秀:

①a≥80,d≤6或a≥70,d=0。

②c=0,d=0且B级项目数≤4个。

2.符合下列两项标准者为良好:

①a≥70,d≤6或a≥60,d=0。

②d=0且C级项目数≤3个。

3.合格

未达到良好标准,且d≤8。

4.不合格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五、精品课程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评选与建设、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诸方面的关系。

要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人品、理念、能力、追求的综合体现。学院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要从宏观政策上向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倾斜。如在教师的职称晋升、教学成果的地位、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制定出积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注重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2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走到今天,基本形成了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以技能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因为课程体系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一开始就需要积极的评价思考,同时进行全程跟踪,根据Cipp模式,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分成四部分。

1.1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背景评价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即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护理保健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背景分析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明确护理背景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方向。在Cipp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毕业实习及选修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加重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之比大于1∶1,同时考虑到现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书写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偏低,课程体系中就大大地加大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应用文写作》、《书法与美术》、《演讲与口才》、《求职面试技巧》、《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文书书写规范》等列入选修课,在教师的准备、教学设备的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学生走向社会和实习岗位后,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社会效果明显。

1.2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输入评价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判断,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选拔和引进了一些特殊人才,如书法与美术教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通过举行全校性的人才选拔比赛,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来选拔特长教师,同时通过公开招聘特殊人才,对教师队伍专门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综合素质。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大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为加强实践教学,结合本校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基础实训指导》、《临床实训指导》、《基础护理实训指导》等教材,为更好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编写了人文素养教材2本,对每门科目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及标准等,在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制定严格规定。在教学设备投入方面,本校利用省示范学校建设契机,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训室的建设,大量引进了模拟患者和智能训练等数字化产品,模拟病房建设,开通网络课程等,为提高心理健康,建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全天开放,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课程考核评价的方面,改革原来的一张纸考到底的模式,采用开放式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及综合素质的考核。每期通过输入评价,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呈交课程负责人或相关的教育管理者。

1.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评价在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理论指导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评价专业课程体系方案落实程度,也就是说,教学方案是否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是否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哪些地方落实得较好,哪些地方落实得不好,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进;经费落实及使用情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情况等。二是评价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基本功是否扎实外,还要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无课改意识、职教理念、素质教育意识、信息化教学意识,教师的表现是否受到欢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怎样。对教师考核实行了校领导-督导室-教务科、教研室-教研组-学生等多级考核及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收集信息。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堂考核,任课老师每节课都要认真填写好学生课堂考核登记表,包括学生出勤情况、积极性、课堂参与情况、课堂纪律及表现、随时测试情况等,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其兴趣、参与、感受、收获等。过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以利于对课程体系方案进行不断改进,目的在于对下一轮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课程体系的质量。

1.4课程体系建构中的成果评价Cipp模式将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四个阶段。通过多年实践,本校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成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以后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满意度如何,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是否有负面影响,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课程学习的通过率,执业考试通过率,就业率,毕业生的适应性及临床对毕业生的评价如何;该课程是否需要继续开设;该课程成功开设的经验及不足之处分别有哪些;该课程受到什么表彰,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学校的借鉴意义等。通过自制的评价表格,每期期末发放给学生,填写调查意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了解课程实施的成效,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综合评价报告,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为决策者和授课教师提供参考。

2小结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3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平台课程;教学应用

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加大对于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

2007年下半年西南大学启动了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工作,2008年在教育部和国内教师教育专家指导下完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在“方案”精神的指导下,西南大学引进Blackboard教学平台,成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资源中心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深入发掘国内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学校已有资源,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资源中心定位于利用规范化的资源管理系统,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建立务实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学。目前,方案已通过教育部及专家评审并已正式启动,进入实施阶段。

选择一个优秀的教学平台只是为我校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设迈出了第一步,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相关建设和教学工作伊始,故此本研究以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西南大学的使用情况为例开展个案性质的研究,以期使得我校长期积累的师范生培养经验与数字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

二、Blackboard平台概述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网络学院以及部分职业技术学校设计数字化课程、组织网络教学活动的重要选择。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已有很大的占有率,在众多的教学平台市场中,Blackboard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商业化的教学管理平台逐渐成为教育市场的新宠。

1.平台使用情况及特点

目前Blackboard是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在全球有超过3700所高校在使用,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学府,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国内,有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200所高校在使用Blackboard,其中本科院校179所,高职高专21所。本科院校中,国家211工程学校有48所。

Blackboard之所以能在全球被用户迅速、广泛地接受,离不开其易用性高、个性化功能和后台监控功能强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界面直观,工具易用,教师不需要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只要会用浏览器,会收发邮件,就可以快捷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2)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界面,实现个性化教学;(3)平台提供开放的api接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加入新的组件、程序;(4)借助监控功能,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访问教学资源、参与互动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5)支持SCoRm以及iSmcontent—package等主题资源包的导入,不仅有利于平台课程的高效共享与快速传输,更为重要的是让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在不同的学校之间的共享成为可能。

2.平台课程(项目)建设情况

西南大学各学院积极配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工作。第一批Blackboard平台网络课程的建设始于2009年3月,到目前为止第三批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各院校、中心、培训机构鼓励具有一定资历的教师积极申请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并从人员、技术、资金以及行政等多方面提供保障措施,截止本研究成文(2011-7-23)已经建设并能访问使用的学科基础、学科专业以及教师专业课程就已达89门,具体建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

除了上面统计的课程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课程,如下图1所示。

培训课程2门;通识教育课程4门;自主创新教育课程1门。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在Blackboard平台网络环境下,我校己经建立一批为教学服务的学科数据库、资源库、网络平台课程和一批用于网上学习的教育课件。信息化人才培养初具规模,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己经开始逐步应用到各级各类教育中。但是建设的课程质量、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组织水平等参差不齐,离大规模的教学使用还有一段路程。

三、课程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西南大学积极引进Blackboard平台,不断深化学校教学信息化程度。教育信息化其最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公民,并尽可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从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化,更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全方位改革传统教育。我校第一批建设的部分Blackboard平台课程已经试验使用一学期、正式使用一学期,使用情况良莠不齐。

1.Blackboard平台应用效果

(1)Blackboard平台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这是Blackboard平台应用最明显的效果,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里的45分钟,“教”与“学”在课外同样开展得丰富多彩。我校自引进该平台以后,相关教师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和现有“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基于网络的各种教学活动,如:作业布置与批改、小组讨论、调查测试、发帖、求助以及作品展示汇报等等。教师在课堂难以讲述的知识借助该平台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清楚透彻地理解课程知识点,学生课前课后也能利用平台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使用该平台延伸了传统课堂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学校的积极性与自我效能感。

(2)Blackboard平台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这几种形式:基本资源,以网页形式存在的电子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库、学科基本符号、学科基本图形库、学科常用工具软件等;积木资源,教学单元库、案例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名词术语库、参考资料库、网址库和共享软件库等。在Blackboard平台上建立课程,上述各类资源得到了有序配置并能在相关资源中建立非线性的链接。

实践证明使用该平台进行课程学习,通过几个简单的链接就能随时阅读相关材料、回顾相关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了知识的同化速率与效果。

(3)Blackboard平台能够跟踪检查教学质量

Blackboard平台不仅在课程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它的课程教学管理功能也相当的出色。系统的跟踪统计功能反映师生参与课堂的情况,统计细节包括学业表现统计、课程使用统计、课程板块访问统计、教学活动参与情况统计等等。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同时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查看每门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资源更新情况、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抽样分析、测算,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评估。

实践表明,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网上巡学”是对教师工作态度的一种有效的监督,能够客观、高效、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Blackboard平台应用存在的问题

(1)平台运行不稳定,影响使用积极性。由于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平台,每年需要向美国公司支付高额的使用费,并且软件的并发数也需要额外付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能为每一个师范生提供一个独立的接口只能错峰使用,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出现大量用户同时使用该平台时,会出现短时的软件瘫痪现象。

2010年第二学期,笔者参与了《教育技术应用学》课程的教学应用工作。在每次课程结束时需要学生上传个人制作的作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课程时间快要结束时才能完成作品的制作,上传过程一般就集中在最后的几分钟。由于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给平台服务器造成巨大的读写压力,使得平台反映很慢甚至出现瘫痪,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影响学生使用积极性,经常导致作业提交不成功。

(2)课程建设模式呆板,没有体现学科差异性、针对性。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根据相关教学理论、学习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为指导下进行的。为了完成特点的教学目标,需要课程建设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但是数字化课程又绝不是资源的堆砌,而是首先课程设计人员就要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思想),然后根据需要设计教学流程、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由于院系主管领导的重视、课程负责人的工作能力突出以及技术、理论对口等原因,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下属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建设的两门课程——《教育技术应用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学》——被评为优秀课程,以供全校观摩。也就是被观摩的原因,其他一些课程的建设就简单的停留在了观摩、模仿的层面,照葫芦画瓢换一下模块的名字,大量上传课程资源,根本没有考虑学科的具体特点。这中条件下建设的课程缺少针对性,不能体现课程设计的差异,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3)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不管是网络数字化形式的课程还是传统纸质媒体课程,其传递的知识应该都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网络化环境的引入,是充分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直观等等方面的因素来方便学习以及改善学习者的绩效。网络教学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的网络课程教学工作还没有大面积铺开,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另一方面在于在引进该平台之前,我校其他学院也没有采用过其他开源平台(如moodle、Sakai等等)开展过基于网络的教学实践,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工作评价等等环节没有可以参考的范例,同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量规。在笔者参与的《教育技术应用学》课程教学实验工作中,任课教师也缺乏教学组织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角色转变不及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平台的使用范围小,没有将周边中小学正式课程纳入实验使用。西南大学积极引入规范化的资源管理系统——Blackboard平台,是为了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建立务实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学”。但是在实际的相关院系、专业的师范生课程建设却没有选择一门中学阶段的课程为建设对象,用以作为该专业师范生观摩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使用。

众所周知,理论和实践脱节是人才培养的大忌。作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以师范生培养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把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到同等重要的高度才是服务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学”的上策。

3.问题解决策略

(1)科学设计安排课程表,尽量避免大量用户同时使用。大量用户同时使用时,Blackboard平台运行不稳定这不仅是在西南大学才出现的问题,在查阅相关研究、新闻等可以得知在国内其他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也有出现类似的情况。我校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问题解决策略,科学设计课程表、合理安排课程时间、高效利用平台的并发数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病毒的防范。

(2)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主动学习、多学习国内外优秀网络课程设计方案。网络课程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分几个模块、上传资源就完成了的,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的使用,如果仅是资料的“堆积站”,所使用的各种媒体素材没有具体相应的学科代表性、针对性,对于这样的课程那可能就会被拖进“回收站”;对于建设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坚持执行先提交“课程计划书”,后立项的申请程序。相关学院要建立起主管部门领导制度、课程(项目)负责人永久责任制度,定期开展课程评比,对于出现建设质量不过关,负责人员渎职的情况要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过关的课程(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收回资金并给予有关人员以行政处分,做到“好钢用到刀刃”。

(3)强化师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和全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教育教学应用的实践过程。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环境,对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4)积极尝试校外教学试验研究。目前非校园网用户也能正常访问西南大学的Blackboard平台,这为真正的一线教学研究提供了先天条件。教学单位应该积极和本地区有条件的中小学联系,了解他们的教学需要并积极把之作为平台的使用对象纳入研究的范畴,这必将有利于师范生培养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目前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该平台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丰富的教学工具以及国外的众多成功案例都预示着Blackboard平台拥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该平台在我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重视,为广泛使用该平台进行师范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DB/oL]./edu/2009-06/12/content_11531757.htm,2011-6-21.

[2]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网:学习中心[DB/oL]./index_3xxzx.php,2011-7-18.

[3]冯菲,刘玲.Blackboard教学平台教师快速入门手册[Z].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4]彭智琨.Blackboard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思考[J].软件导刊,2010(7).

[5]方敏芝.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25-26.

[6]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9-50.

[7]曾祥跃.利用Blackboard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索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4

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毕业实习四部分设置,主要强调会计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简单说,就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简单版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理论研究上没有本科院校学生素质高,同时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又锻炼不足,从而造成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虽然近几年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往往是换个课程名称,围绕某一门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从整个课程框架体系来看,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不能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树立全程实践教学的观点,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仅仅是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和改变课程名称,而是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改革。

1.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要求。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指职业通用能力如团队合作、沟通等)和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技能(包括财经法规、电算化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出纳业务、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资金统筹管理、纳税筹划、内控设计等)、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既要同会计工作岗位相衔接,又要体现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要求。根据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确定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为《出纳实务》《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综合会计实训》《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体系构建应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求课程教学必须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考虑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将相关的课程按照实践岗位工作技能要求整合,避免重复。课程体系构建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因为国家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还将助理会计师证书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与这三个证书相衔接,将取得证书所需的考试科目作为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时间安排建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上述证书。

2.“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2+1”中的“2”是指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的前二个学年,“1”是指第三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2”的模块里,我们设置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模块。其中“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设置了会计职业入门、基础会计基本能力训练及出纳业务操作三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设置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学七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以校内集中模拟实训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主要行业会计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了工业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通过以上模块的学习和实训,培养了学生掌握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从事相应行业会计工作的从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了助理会计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技能,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够满足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分析岗位、会计监督岗位的需要,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3.“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在整个教学体系构建中,贯穿的是全程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以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全部在仿真实训室进行,利用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学习和训练,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在整个教学中,我们贯彻的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们每位教师都对相应专业课程按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造,从而保证了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5

关键词:应用经济学;实践环节;建设策略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如果应用经济性的理论知识较多的话,不仅会导致本科的教学内容重复出现,还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除此之外,因为相关的考核机制以及职称的晋升不够合理,导致教师们对于学生们的要求逐渐降低,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自身的课题研究以及文章发表之中。而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实施来说,它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对教师们的相关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课程体系要素的本科化色彩较浓之外,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较为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而要求所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并统一要求所有专业进行规范统一化的课程设置,这样就导致不同专业失去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除此之外,在同一个专业之中因为许多学生们进行互相抄袭或者教师们的检查不够仔细,导致学生们失去了个性化的培养,也违背了相关的教育原则。

(三)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在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体系结构的学科化特征明显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相关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教学团队的支持,所以使之学科发展范围的局限性较大。此外,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不能够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形式相结合,进而导致对相关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较低。

(四)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以外,目前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化的倾向严重不足。因为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而理科的知识占比较少,所以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探索能力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的教师们本身的理科知识水平不足也是导致理科知识无法在应用经济学之中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教师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们对其课程的探索和应用,进而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逐渐降低。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审查机制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开展而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严格规范相应的审查机制,在课程开展之前要对相关的师资力量、教学的对象、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面严格的审核考察。此外,还需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审查,以此来有效地确保所有课程的高质量进行,并且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生选课管理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研究生的选课管理,学校一定要对研究生们的课程学习计划进行高度的重视,然后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以此来充分发挥相关教师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所有研究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开设开放性的课程,以此来充分发挥所有学生们的能力并促进其综合性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只有有效地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并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完善,然后加强研究生在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的参与度,然后通过交流互动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辅导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教师们要可以耐心地为学生们进行教学,并且可以自身不断潜心研究教学和课程,以此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为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引导和教学。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一)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而言,教师们一定要创新考核方式并严格课程的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考核,并且要把考核与教学进行联系,然后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课堂考核制度,通过结合所有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以及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考核方式,着重加强并严格落实教学考核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予以奖励而对那些不符合课程要求的研究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此来让所有的研究生都重视教学的考核。

(二)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除了要创新考核方法并严格课程考核以外,还需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比如说,教师们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科的目标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考核,然后通过补考和重修的方式来对学生们的层次进行划分并淘汰一些不合格的研究生,以此来增强研究生对于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视程度。

(三)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严格课程教学管理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来建立经济实验室。首先,学校领导一定要严格要求相关的教师们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互相督促并严格执行。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课程开始之前需要相关的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备课,然后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性发展。最后当备课方案出来之后,必须要交予相关的教学部门来进行考核和备案。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课程评价监督体系,然后不断明确考核评价的标准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此过程中,考核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并对考核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然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反馈,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并吸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家共同监督并共同进步,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

(五)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

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建设质量,那么就需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只有保证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有效地建立一支学科队伍。所以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在各方面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社会上或者其他学校的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来进行学科建设,进而才能够为学校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组建良好的师资团队,进而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六)深度结合实际,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除了上述的一些措施以外还需要深度结合实际并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因为应用经济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并且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再者还需要不断凝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以及考核质量的提升。

四、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

当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学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经常认为教学的理论性高于其实践性,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缺乏了实践能力的支持,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并且如果教师们的理论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经济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性发展。

(一)充实实验室软硬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而言,应用经济学实验室内部的所有资源以及技术和教材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然后还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来选择正确的实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并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其逐渐地成熟和熟练。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硬件资源的利用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以此来让学生们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

(二)丰富实验方式

除了要充实实验室软硬件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以外,想要有效的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还需要丰富实验的方式。近些年来,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并使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让应用经济学可以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一直教师们经常思考并想要实施和改变的难题。因此,只有教师们不断的优化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逐渐丰富实验的方式,进而可以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练习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因为应用经济学的课程范围较广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并紧跟时代的脚步,同时学校还需要注重引进具有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以此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并发展相关的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才,进而确保可以在有效提升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软实力的前提下来增强所有教师们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确保应用经济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同时并为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地说,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就是教师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创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名称:甘肃省非艺术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营造实验课程研究(GS[2015]GHB0919)

为了让实验课程教学达到实验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考核方法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课程活动的质量。

一、非艺术设计院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现状

(一)考核方式单一无创新考察

创新意识是设计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非艺术设计学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作品和实践报告,非艺术类院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依托工科性质的量化标准,这种模式不符合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实验报告考核方式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实践和设计实践课程的要求,导致非艺术设计类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考核不符合专业特色,考核方法不完善,不能科学的制约评价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实验情况。很多非艺术设计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实验课程,值体现在设置中比重相对较大,但在教学管理和考核上却淡化了对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要求,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验与工科类实验的区别与特殊性。

(二)实验课程考核的主观性

艺术设计实验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及过程都主观制定,随意性很大,对实验课程考核只停留在实验报告和平时考勤,对学生实验真正的意义无涉及,缺乏科学性,作品考察只作为辅助参考。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实验不重视,应付心态较强。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不同专业考核要求相同,平时实验考核没有考略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未从专业角度出发有效进行评价,没有达到考核促进培养的目的。

(三)实验课程考核缺乏公平性

非艺术设计院校考核实验课程内容由任课老师自行自定,学生不了解老师的考核标准,出现了老师在考核评分中的随意性和人情分的影响现象,考核评价缺乏公平性,考核标准缺失。使实验课程考核不能反映教学效果,实验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无法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四)实验课程考核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要求分数过关就好,对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他们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习习惯依然是高中的学习状态。实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有设计方案或者制作等,学生能力不行的有找人代做作业的现象。这样的实验考核方式只看结果和学生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的要求。使学生养成应付的心态,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重视不足,无法认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的情况的意义和目的。

二、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课程教学考核是一个多重评价综合性的问题,它既包括学校、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效果的评定也包括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评定。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和考核,对实验教变化性学水平和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实验课程教学评价团队

艺术设计是一门教学模式灵活的课程,具有的不同专业方向的应用型学科,因此特定的课程性质决定校内外实验课程环境的多变性的特征,也使得不同专业方向实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考核评价方面,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对应性的进行实验教学环节当中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考核,结合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邀请一些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行业领域里的专家,组成评价团队进行课程考核评价,一方面让学校对专业特点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专业情况,给予后续就业打下基础。对教师的实验课程指导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同时给予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改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实验课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每门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将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展示,实验教学评价团队给予指导和评定,改变通过学生实习报告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检查评价水平,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评价分数或一个简单结论的做法,结合多方意见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完善改进,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促使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开展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采取不同的评教方法,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地实验课程考核的方式,如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将学生实验课程过程中的作品参加各类各级竞赛,也按获奖等级计算不同的工作量。也可以通过选课的情况体现教师的评价情况,学校一般采用学分制,每门课可有几个老师同时带,选课人数少的,会自动取消教师课程,通过由学生从多角度对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课程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建立实验课程学生考核体系

对于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形式,由教师、学生、教学评价团体共同构成评价的主体,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实验过程由学生互评,占分30%;实验态度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由教师评占分40%;实验的成果可由相关考核团队进行评价,占分30%;通过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的考核和督促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态度,教师通过学生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真正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对知识和内容进行调整,在企业团队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中可以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四)注重实验课程过程考核

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其考核方法应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例如艺术设计绘画技能、手绘技能的实验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该实验课程重点在平时的技能训练过程。实验考核应该采用过程考核的思想方法。从课程前期准备、课程过程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过程中技能掌握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报告和作品等方面来考核绘画、手绘能力作为实验考核的结果。在实验课程过程考核方向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艺术设计类的学院的考核标准。美国教师采用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过程的的理性化评价标准,包括出勤率、平时课堂的实验过程问题解决能力,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最终完成的作品几个方面考核。实验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表达次数及能力、对实验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和其他同学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比较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学生不会出现作业拖拉的现象,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结果。实验课程过程中的比较和评价通过作业展览形式表现。可以借鉴的是,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考核中,加强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评价,不再是对学生实验课程结果的评价。实验课程教师可将一门实验课程分若干时段考评。在老师的实验考核也注重过程考核,教师多进入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客观的做出成绩评定。

(五)建立实验课程整体考核体系

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包含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侧重对过程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指导过程,而且也要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监督教师和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实验能力的提高。因此,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也要有专项评价也要有综合评价,能反映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实验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其考核标准可以部分量化,对于较难评价的问题,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价。重点的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方式细化,其课程评价体系中应包括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结构的评价、课程设置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等方面。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获取评价信息、信息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处理五个阶段。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的制定应该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实验评价系统。评价的过程同时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出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不是成为被动的接受评价的产品。考核过程中教师、学校要通过应当吸收多元化评价主体们的意见,而不是为了满足单一评价主体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的实验教学发展计划。学校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中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办学风格,这才能满足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非艺术设计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生们的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水平,艺术设计实验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仅对学生实验过程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仅凭一个作品或者一纸试卷,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组件考核评价团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灵活和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考核,针对艺术设计不同专业建立立足本装也发展特色的考核评价细则。及时反馈实验课程中教学的不足,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课程中能力提升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适应以后的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锦林.艺术设计专业重过程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4(5).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7

一、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严肃学习纪律,最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对于学校和院系而言,建设良好的学风不仅能够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促进学校和院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新形势下学风的特点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由于入学考试方式多元化,形成了以普高生为主,成教生、职高生、中专和中技生等多生源结构学生群体。另外,招生渠道除普通高考外,还有单独招生和技能高考等多种形式。这种多元结构生源给学风建设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精力分散和自制力较弱等原因,直接导致学习风气堪忧。如学生逃课、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不专心听讲、抄袭作业、考试舞弊、迷恋网络、中断顶岗实习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新生入学前对专业缺乏了解,填报志愿存在盲目性,没能同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及未来的就业趋向相统一,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入学后感觉与期望值相去甚远,但却无力改变,只有听之任之。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由于高职二级院系所在专业特点和行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形成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这也增加了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学风建设的难度。

三、新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思路与途径

鉴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形势下,针对高职院校学风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探讨提升院系学风建设的有效思路与途径便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二级院系专业特色及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努力探索学风建设规律,探讨特色化、具体的建设方向、思路和途径。

(一)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充分发挥入党、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等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完善的相关制度在学风建设中能起着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入党、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等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以此来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施中,认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奖学金、助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改革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发放和表彰方式,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另外,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理应成为学风建设的排头兵。通过吸纳优秀学生入党,要求全体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活动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

2、抓考风考纪,促学风转变与优化。

平时观察发现,学风不正,根子在考风。因此,院系在学校相关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相关考风及学风规定,如出台了《学生考试管理条例》和《学风整顿办法》等。通过严格实施,加大处罚力度,对违章违纪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如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予以公开批评。对缺考、考试作弊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没有补考机会,必须重修该门课程。

3、严肃出勤纪律,严格考勤。

学风建设中,加强管理、严明纪律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根据考勤相关规定,对无故旷课达到一门课总课时四分之一的学生,将取消其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必须重修。院系严格要求任课教师如实记载学生出勤情况,并不定期检查,期末考试前汇总出勤次数。院系督导办公室根据出勤表汇总结果,将违规的学生名单公布,并报教务科,同时督促学生重修计划安排与落实。

4、设置订单班,实行动态淘汰机制

学院创造条件并与大企业集团签订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更远的平台。通过发挥订单班的优势,适当引进竞争,实行动态淘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整个订单班的学习风气,从而提升整个院系的学风建设。

(二)建立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

当前,尽管大部分教师记考勤,但出勤的具体情况没有让带班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时掌握,对班级学风管理不利,因此,在任课教师与带班辅导员、班主任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平台,对促进班风管理和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将带班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张贴在教室显著位置,方便任课教师,特别是外系的教师和外聘教师可及时联系。建立教师QQ群,要求任课教师下课后及时在群中公布缺勤学生名单,甚至直接向带班辅导员或班主任发送,以便教学管理人员及带班辅导员、班主任精确掌控学生出勤情况,并及时加以教育管理。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确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1、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为了相互提高教学水平,学院要求全体教师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结合所在专业与课程特点,院系督导办室与教研室一起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集体听课计划,一般安排4到5位教师同时听评一堂课,听完课后,将听课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被听教师进行沟通,指出可取与不足之处,并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听课教师也能吸收并借鉴被听课教师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1)增加外聘教师任前试讲环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外聘教师与院系在正式签订聘用合同之前,必须要进行公开试讲。由院系教务科组织,教研室安排听课评课教师,督导办公室参与,对外聘教师教学基本素质和要求作出评价,决定是否聘用。

(2)建立外聘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对外聘教师教学效果掌握和反馈,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从课堂教学效果、调停课情况、教师出勤情况、课堂管理力度、责任感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下次不再聘请。

3、增设闭路电视控制管理系统,提升机房授课质量。

通过闭路电视控制管理系统,可实现授课教师通过主讲电脑对学生终端电脑使用控制管理功能,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从而避免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游戏,看视频、浏览网页等现象发生。

(四)入学教育是良好学习风气形成的起点和关键

经过长期教育观察发现,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在大一学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中初步建立的,加强新生对专业认识、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观为内容的入学教育是良好学习风气形成的起点和关键,是优良学风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机。因此,带班辅导员、班主任在第一学期期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纪律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在新生入学后,二级院系会安排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尽可能快地进入状态,采用配套措施减弱或消除新生的负面因素。

(五)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

好的班风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可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同时,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特长的优势,将班级学风建设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及学生学习特点,针对性开展学习指导、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细致耐心的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逐渐营造严谨、勤奋、好学、上进的班级氛围和学习风气,促进院系学风建设的发展。

(六)设置二级院系督导办公室,加大对师生出勤和课堂纪律的巡视力度

学校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责任感强的教师专职担任,直接受学校领导分管。他们随机地深入二级院系听课与检查教学情况,能客观地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对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推进院系的学风建设。

二级学院系督导办公室的设立,为院系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强化教学检查监督,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掌握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反馈教师授课情况与学生学习等情况,为院系学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七)抓教风建设,促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延伸,没有好的教风,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学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为了提升教风,一方面,院系订立了全员值日规定,包括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在内,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值日教学检查。通过日常巡视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院系督导办和教研室一起制定详细的听课计划,要求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首先,通过听课,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上课出勤、课堂纪律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其次,通过听课,同时也使辅导员、班主任进一步地深入到课堂、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8

一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实用性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保障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吕爽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2.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9

教学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配备将从源头上导致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包括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通过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系统的建立,使用择优选用教师和一票否决等主要机制相结合的模型,使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师承担课程任务。校内师资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教师学历、职称、专业、历史承担该门课程情况(包含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周报表反馈、其他听课反馈)、承担课程门数及总课时数等数据分析,对系部提交的师资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不合理的师资配备进行提醒,并要求重新配备师资。不合理的师资配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超过3门;总课时数超过正常工作量的50%;教研室教师承担课时量不平均;教师承担的课程非自己专业课程;上学年承担该课程的反馈信息不合格且本学期承担该课程有两个班以上。外聘教师系统的建立,通过教师学历、职称、专业、历史承担该门课程情况、是否为续聘人员等数据分析,对外聘教师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不合格的外聘教师不聘用,对第一次聘用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但不仅限于试讲。师资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系部有效地避免因师资紧张而出现聘用不合格教师影响教学质量等现象。

二、在教师开课准备阶段,通过教学管理资源平台的建立提高教学质量

该阶段主要对授课计划、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等资料进行检查和分析。通过建立教学管理资源平台,可管理教师授课计划、大纲等资料的上传与统计工作,对于需分课时上传的资料,系统可以直接统计份数,自动完成统计报告。而教案、教学课件资料等通过系部自查后,教务处可在检查系部自查情况后来完成统计报告。

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教学运行监控与管理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系统目前的子系统包括教学日志系统、教学周报表系统、期中教学检查系统、听课系统和课堂教学监控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掌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效果偏差的课堂让系部领导进行跟进与改善,对教学效果好的课堂进行公开,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也为其他有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需求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学日志系统数据由教师填报,监控上课迟到、请假和旷课人数、授课进度、教师评学、学生学习情况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监控,反映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及到课率,并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情况。普通师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到自己的课程参与情况;系部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发现旷课、迟到现象较突出的学生,还可以发现教学进度把握不好、课堂组织能力需要提高的教师;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比各系部数据,发现需要改进的系部并提供建议。教学周报表系统数据由学生班干部填写,包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所需时间、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等数据。主要反映教师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及对学生课外辅导的积极性。完成作业是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知识或技能的关键一环,特别对于动手要求高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不仅要选好课后题目,更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和反馈,还要对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作为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课外辅导是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针对现在教师与学生不在一个校区的情况,课外辅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在校体验和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见到老师,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能及时向老师求助,将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周报表数据,只能在一周后进行统计,由于管理人员精力有限,只能对学生反映比较激烈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处理,而对于隐藏在背后需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问题就不能体现出来。目前借助信息化技术之后,就能实时地反馈问题,并能通过横向及纵向对比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单个教师的情况,同时也能反映整个教研室、系部的情况。这些数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数据也是在缺少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和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监控可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对于学生睡觉和玩手机等现象可以及时反映给系部和学生,通过课堂后的教育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在考试成绩分析阶段,通过建立考试成绩分析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成绩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出考题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班级与班级的横向对比,反映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提供参考。传统成绩分析是单科单班分析,只能反应出题合理性,但不能反应出相同科目的不同教师和不同班级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本系统可以对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提供另外一个方面的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五、通过全校教师讨论、培训及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四个过程的数据分析,可及时地解决大部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但这四个过程中的提高是教师个体的提高,对于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缺少全面性。而教学质量的体现还有一个方面,即精品资源公开课、微课等等的建设情况。通过系统培训和教学大比武等竞赛活动,将有助于此类课程的建设。将优秀的教学过程和经典案例制作成网络课程,让教师不停观摩并在网上相互交流,碰撞出更适合大家的教学方法,使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走上更高的台阶。

六、对于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综合监控系统的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篇10

引言

介于新冠肺炎的防疫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各大高校都通过网络教学寻求解决方案,我院的建筑设计课也是其一。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进程当中,由布置一个具体的专题设计任务展开,实施实地调研、理论授课、设计实践三个环节,老师根据专题内容集中解析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方案解析与设计创作。通过知识理论的讲授、课程设计的辅导、过程的交流与汇报来强化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上是从低年级单一小体量建筑到高年级复合综合性建筑,设计知识前后相互衔接。在还没全面改革建筑设计课授课模式的情况下,以解决传统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展开的线上教学,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基础上,也必须保证教学成果———保证学生设计能力的正常提升。按照学校教务安排,选取“学习通”结合QQ群的网络平台,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从累计近百余课时的教学情况来看,建筑设计课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得有失,总结分析这些得失,为今后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或重构做一些基础工作。

1网络教学的优势

此次建筑设计课为建筑学低年级小型建筑设计,整个课程分为游客中心(48学时)和幼儿园建筑设计(80学时)。线下教学中,该环节是相对成熟的教学任务,无论是老师还是课题都是反复进行过多年磨合。因此,网络教学的重点在于把原有的一整套教学内容搬移到线上,并保证教学的效果。“学习通”平台作为网络教学的优质平台之一,无论是教学的整体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都较为明晰。唯一的缺憾是系统对于临时性访问量大增的应对稍差,开学初期常常有系统崩溃的状况。好在针对系统崩溃已做了预案,用QQ群做备用开课工具。事实上,后期教学安排及教学资料通过“学习通”传达,课上的语音沟通用QQ群屏幕分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

1.1过程图提交更有保障

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获得有相对大部分源于设计课的训练———在虚拟或真实的用地中进行建筑设计。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期的模糊概念到最终的形体空间形成以及表面材质细节等打造,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向最佳的方向发展。因而,对于建筑设计课,过程图纸是保证设计思路正确发展和设计能力获得提升的基础。传统线下课程中过程草图都是由学生当面提交给教师,而线上课采用“学习通”平台提交作业,设定作业最后上交期限。相比较人对人的可变通软性,人对平台的无变通硬性使得作业的提交率大幅提升。网络授课的草图准时提交率在82%~100%(图1),极大地保证了设计进度的开展也客观上呈现了学生设计能力获得的过程。保障课程顺利开展的同时,也为师生留存了学生设计能力提升的痕迹。

1.2信息传达更有效

传统建筑设计课课堂的教学更趋近于工作室的模式,较多情况为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也有对个别典型方案进行全组讲解的情况,但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在客观上存在不能完整清晰传达信息的可能性。而线上课程对设计修改的讲解,以QQ群屏幕共享的形式面对全组同学逐一讲解,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具有同样清晰一致的视线和解答,在客观上摒除了学生对于解答信息的不明确性。同时,对每个方案面对全组进行讲解,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会有多次重复,可以强化学生正确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在客观上营造了学生相互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1.3师生沟通更便捷

网络课堂通过学校教务系统公布课程网络联系平台,在课程前全部选课学生加入到联系群里。通过官方要求搭建的师生线上联系方式,并且在实际的课程中不断使用这种联系方式,较之以前线下课程中非正式的课程群,在学生加入的人数上更全面,学生的关注度也更高。建筑设计课线下2次/周的答疑时间是无法满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可能需要由教师引导或辅助对某个关键点进行抉择的需求。这种联系群为师生之间搭建了课后交流的平台,弥补了每周固定2次答疑时间的不足,满足了设计课课程的特别需求。

2网络教学的不足

因疫情仓促展开的网络授课,限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或教师设备缺乏,也会出现一些传统线下课程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2.1学生的专注不易观察

教师在线下面授课进行知识点讲授时,不光按部就班地讲解,还会因学生的及时反馈而调整讲授的方式方法,更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进行提醒、提问等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的思路跟上课程的节奏和进度。但网络教学由于隔着屏幕,即便开着摄像头也不能便捷地观察学生状态,更何况考虑到网络的通畅度、分享屏幕的尺度,常常会选择关闭摄像头,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学生的高度自控性,教师无法就课堂上的学生走神、不理解做出及时反馈,只能通过设计中的问题去发现,事后弥补,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2.2教师的示范不明显

建筑设计是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除了如何满足功能等使用需求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对审美的培养,是贯穿在建筑设计课的各个方面,既有建筑形态的美,也有建筑图纸表达的美。建筑表达除了成果图,过程草图也是日常训练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学生反复绘制草图是设计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徒手线条的练习,教师修改草图是对设计的纠正也是对线条的示范。但仓促展开的线上建筑设计课,教师缺乏手写板、触控笔等高科技设备,仅能用鼠标代替传统绘图笔来修改草图,对于美感的示范作用欠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