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0:57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1

论文摘要: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学校和学生在思想上都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实践的充分积累,把握好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2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it人才市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有不同层次。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要求个性化培养。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则引导他们以网络管理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或编程能力较弱,则引导他们以网络工程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或编程能力较强,则引导他们以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以人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个性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其认识自己的个性,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依据其个性和专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大一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为每个新生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并开设一系列的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有时还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一年开设的是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等。大一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63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90%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计划。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自考本科的目标,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网络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目标,还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专升本的目标。

2.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职业目标

大二相对来讲比较紧张,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是学生实施职业目标关键的一年。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在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认证考试。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是我国最有权威的职业考试,它由人事部和信息部共同组织,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的考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试,有5人通过,同时有1人通过网络工程师的考试。有14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CStp的软件开发培训。

3.大三关注就业,逐步达到职业目标

大三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课程不多,但面临就业,学生压力较大。因此,这段时间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针对自己专业相关或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进行毕业实习时,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向公司的前辈学习,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能做到活学活用。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举办个人简历竞赛。学生在简历竞赛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通过借鉴来制作自己满意的简历。学院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锻炼学生的面试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让他们多接触用人单位,积累面试经验;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关注一些专业的就业网站,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针对就业要求和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尽量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复习计划,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工作,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复习。

大三所有的课程已修完,学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时参加软件考试的中级比较好。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网络工程师考试,十多名学生获得通过,通过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高的。网络2008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

几年来网络工程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一直不断探索,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修改课程知识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转贴于

三、构建“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

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合格与方向两个模块。合格模块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模块主要是指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选修。

1.合格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指每个工科学生应该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政治思想教育、素质培养课程等;专业基础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

2.方向模块

该模块的开设是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或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在一起。主要课程有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网络系统管理能力。通过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员的要求。

二是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网络编程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三是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通过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接入网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师的要求。

四、设计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以课程或单一知识点为中心来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各个实践教学活动相互独立,不能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虽然开设了很多实验,然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不能融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采用分层构建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每一层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和目标,通过选择与组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经典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可以横跨一个或多个模块,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典型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为了达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我校设计了以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分层的实验环境

我校构建了一个具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三个层次的实验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实验条件。

2.阶梯式实习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安排大一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在大二的专业生产实习中,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相关企业,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积累与专业相关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在大三上学期的项目开发实习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进行实习,参加相关项目的工作,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体验式生产实习

设定第四学期的暑假两个月时间为生产实习学期。在实习学期中,学生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了解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环境。

五、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辅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3〕干冀春,刘毅,赵璨.浅析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06:159-160.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4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明确择业就业目标。自我认知,即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全面认识,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评价上普遍偏低,缺少自信。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测评、职业倾向测评等心理测评手段,结合霍兰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来科学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能力,提升社会自我认知水平,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明确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71%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优势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将来的职业倾向。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7%的学生有较清晰的中长期规划,33.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短期规划,56.9%的学生没有规划。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了解社会,从而挖掘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抓住主动权,更快地获得成功。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与时展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相结合,与增强个人的身心健康相结合,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条件不断调整事业的目标。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it企业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实战经验较少。it行业新技术不断更新,要在该行业立足必须具备较强的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一,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2009年以来,已立项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0余项,保证充足的资金,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鼓励学生选择校外毕业设计选题,配有校内、校外论文指导老师,起到联合指导作用。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行为习惯普遍比普本学生差,但思维比较活跃,兴趣广泛,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专业中按发展方向分类建立兴趣小组,例如,办公应用类、多媒体制作类、图形图像制作类、网页网站设计类、系统软件开发类等等。兴趣小组以老带新,既在低年级学生中起到普及专业知识的作用,又促进了学生自动学习的热情。开展专业技能类的比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检验知识并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竞赛,如嵌入式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选送的《莱特电子etC系统车载单元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在第六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复赛中获得银奖。由此,既提高了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又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风。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陈旧,不能跟上目前的主流语言,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所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企业需要。由此,课程体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做好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一,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减少一些过时的理论课程,增加一些主流开发工具,如Delphi、Jave、C语言等,及时将新技术引入课堂。第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包括增加硬件类实验和软件类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可采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三,独立学院应该大胆创新,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者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以突出就业优势。创新教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除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在教学方式上还必须创新。现在很多大学生学得茫然,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行为能力差,多数学生没有规划,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明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一结束时安排两周左右认知实习,到一些知名的it类企业见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it企业软硬件开发的主流技术,明确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及将来从事专业的要求、发展方向。可以聘请it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作为独立学院特邀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洞察i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直观地为学生传输it信息,学生更容易培养专业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好的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干团队。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学会教。很多独立学院依靠母校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忽视了普本学生与本三学生的差异,教材和授课内容都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学不会。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按照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质量、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自有和聘请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第一,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听取多方意见,在交流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青蓝工程”等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培养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工程师资格,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把教师培养成本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第四,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把最新学科信息引入教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认识程度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校内实习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形成了“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过程控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资格、水平、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遴选、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有关单位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等活动,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训与毕业设计,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5

一、对“群”构建以及学习共同体的有关介绍

对于中职生“群”的构建换种表达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所谓的学习共同体就是将有着相同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的学生群体规划到一起,让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中学习交流,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当然,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融洽、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整个团体中的成员关系必须相处融洽,在一起通过参与活动以提高彼此的默契度。我们要知道并不是在一起学习的群体都可以称为“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以下特征的才能称为学习共同体。首先,团队成员必须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到这一学习的群体中来,不受外界因素强迫和干扰;其次,团队成员要在思想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有共同的思想目标和行动规划,对于学习都同样有着高度的热爱,在兴趣上也能够保持一致;再次,在这样的一个学习共同体里,所有的资源都是相互共享的,包括学习资源、心得体会等,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无条件地跟其他成员分享学习上的经验,让彼此在分享中进步;最后,所有的团队成员要有着集体荣誉感,对于这个整体、这个团队有着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维系团队成员关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和壮大。

二、构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下面我们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例,谈谈构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意义。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样一个现状: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强。当构建了学习共同体时,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孤立、枯燥的,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发现,建设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共同体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加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于计算机这个专业的重视程度,通过团队的学习使得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大幅提高,对行业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得因材施教的理念贯彻得更加深入,同时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提高中职院校管理水平。另外,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想和技能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中职院校优良校风的建设。这也是我们加强中职生“群”建设实践研究的目的所在。

三、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少不了每个成员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而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学习共同体原本意义是要求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继而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但是当前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仍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集体意识,团队成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并未有效发挥其最大作用。彼此之间相互排斥会使得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性,或者说资源的分享以及知识的交流仍有保留。成员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相互批评和指正,学习质量大幅降低,成员并没有在团体学习中得到进步。

2.学习共同体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虽然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相应构建了学习共同体,但是这种共同体的构建在建设之初就缺乏规范性,在建设的过程中更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毕竟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团队、是一个“群”,内部的管理需要规范。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普及化,同时也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学校以及专业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对于这种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以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可见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重要。正是因为这种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将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机制这一问题突显出来。

四、加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群”建设的措施

1.找到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增强集体责任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对于提高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的“志同道合”在构建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这一问题上也一样适用,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全体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相互之间没有保留,对于未来计算机这一专业的学习有着同样的憧憬和规划。先要从学生自身做起,在与团队成员日常相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并为团队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只要每一个人都把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当做一个集体,其内部建设有效性必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找到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加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2.加强对于群的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学习共同体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即要加强学习共同体的监督和管理。如果说保证团体的一致性、分享性等需要学生的努力,那么加强对于“群”的监督和管理是少不了要发挥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了。毕竟一个“群”的建设少不了监督和管理机制,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这一共同体的管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为融洽成员关系的建设搭桥牵线;制订专门的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指正,改善团队风气。当然这些举措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管理。

五、小结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6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这对推动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根据时展的需要,大胆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并不断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开发原则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2.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结合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根据以下原则开发一体化课程。

(1)科学性原则。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梯次性原则。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

(3)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4)规范性原则。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规程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

开展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改革,要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和大纲,还要编写教材、组织评价等,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笔者学校计算机组教师珍惜机会,深入学习一体化课改技术规程,踊跃参与,结合学校实际,最后确定了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1.组建课程开发工作小组

建立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发工作小组。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期间,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中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召开行业专家与骨干教师研讨会

笔者学校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技工人才的需求,制订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又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队伍,明确任务,研讨一体化教学计划和大纲,落实一体化课程编写人员,确定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评价,建设课程资源,用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安排不同的专业课程和课时。

3.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为主导性的课程体系,体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提炼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等。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涵盖了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及教学考核等内容,要突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一体化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按模块化编写,每周一模块,每节有任务,并且每一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要领和课时分配。

(2)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对其进行“修正”的结果。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应对应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际应用中,通过与企业专家多次的访谈,笔者学校确定了表1中计算机岗位的6个主要工作任务。

表1设计学习工作任务

(3)制订实施方案。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制订实施方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学校要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都要一一落实,并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

(4)教学方法改革。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近年来,笔者学校成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倡导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学校教师能根据本科的实际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探索与实践,并经常召开任务驱动法教学观摩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就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以photoshop教学为例,笔者学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前两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将之后的每一章节内容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一般用7~8课时完成。

4.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

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已经不适用了。笔者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订,学校成立了相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结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应更加具体地反映本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情况、教师队伍安排、教学设备和场地安排、教学任务和目标分析、教学模式应用等。

5.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以操作考核为主,具体考核分任务(项目)考核(30%)、平时考核(30%)和考试考核(40%)。

(1)任务(项目)考核。实行一体化教学后,笔者学校更突出对相关任务的考核,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有10个任务(项目),每个任务(项目)占10分,共100分。每次任务(项目)完成后,教师都要进行相关的操作操作测验考核,并统计成绩。

(2)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学习态度,看其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效果。

(3)考试考核。主要是学校规定的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6.开展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1)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学校通过内培外聘的方式,建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进修、培训、攻读高一级学位、到企业锻炼、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相关培训证书等方式,提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形成。同时,笔者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计算机技师、硕士学位等,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学材建设。

①教材编写一体化。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突出情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各组对相关科目的课程进行一体化的教案编写,注重利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在课堂上大量导入贴近实际的实例带动知识点讲解,形成教学特色。

②学习环境建设。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并能使学生熟悉、掌握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对6个主要计算机工作任务岗位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见表2。

表2工作任务学习环境设置

三、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笔者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改革于2011年开始启动。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笔者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要求进行一体化课改,又加快了学校一体化课改的力度和进度。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又缺乏经验,在课改中遇到不少问题:第一,教师缺乏相关的课改经验;第二,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工作岗位很多,根据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设计还要加强摸索,不断完善;第三,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还要加强,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要加大实训室设备的投入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的力度。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由于它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工作量多,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断完善。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所培育的学生符合了市场的需求,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8

1.1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

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能帮助学习明确创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创业计划纳入到职业规划中,使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降低学生向创业人员的转型期。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专业知识、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应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应是一门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课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进行学习和锻炼,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类课程应独立于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之外,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驱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总结,为学生搭建一个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评估和引导。其次,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机制、制度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最后,应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挂靠一家计算机企业进行定点实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办专题讲座或与座谈;从大一入学开始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等,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

1.2注重学生计算机学会的建设

学生计算机学会是一种学术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具备完善的活动章程、众多的实习渠道、合理的组织结构,并有专业老师的辅助和校方的支持,是实践计算机理论的理想平台。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职业素质,可借由这个平台定期出版计算机学会会刊,鼓励会员进行投稿,让学生在征文写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领域经典案例、前沿动态、理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为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还是会刊的主编、副主编、编辑等职务,均应定期选举。此外,学生计算机学会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邀请计算机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以专业学者为核心的座谈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高校计算机策划大赛;承接校外力所能及的策划方案、数据统计、调研等专项课题;围绕计算机领域热点话题举办专题辩论会。在计算机学会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承担学会分配的各项任务,还应有意识进行学习和总结,通过和外界进行接触和合作,不断优化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认识误区,提升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及不足之处,并据此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不过,计算机学会的运行需要足够的权限、适当的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支撑,除了校方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也应鼓励学生寻求校方企业或合作单位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此外,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对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适当的情况下可直接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保证学会能健康积极地发展。

1.3建立体系化的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是学生计算机公司、学生计算机学会及具有“职业导航”功能的隐性课程的集合,是上述课程体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学习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找更多的实习平台,其次是对各个隐形课程进行管理,扩展学习空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最后是提升各隐形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和通融性,实现隐形课程的体系化、常态化的发展,对比,可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制定有针对性规章制度,为学习团队的建设保驾护航,寻求校友、企业等社会捐赠,为团队学习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从社会上外聘有实力、综合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优化隐性课程群的上层组织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团队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可能与对应时段的教学内容很难吻合,继而产生脱节的现象,如果很难从外部企业中寻找到相匹配的计算机实习工作,那么可以对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做出一些适当的阶段性调整,使教学内容主动匹配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避免出现计算机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超过学习范围的窘境,计算机项目完成后,可对拉下的课程进行补充,既要满足实习的需要,也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支持鼓励学习团队拥有更大的自,确保学习团队的灵活性。同时应认识到,如果与外部企业建立长久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问题、实践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是完全和市场接轨的实践场所,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习团队从企业承接计算机项目,这样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场所,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实习平台的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很小的一个问题就能打消企业合作念头,比如利益期望与可能的实际获得差别较大、利益分配不均,多与利益分配有关。如果一直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那么企业就不会再提供场地、设配和资金支持,或者学习团队不再向企业提供人员、技术和知识支撑。对此,学习团队应按着市场现有的规则本着相互谅解和双赢的态度与企业展开真诚、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彼此期望差对双方合作意向的影响,尽可能摸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原则,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习场所。

2结语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9

职业综合能力提高要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要通过工学结合过程获得。几年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十分活跃,本文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专业。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1.1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工学交替为主线,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能力等级的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与学校申建示范高职院校的要求结合起来,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1.2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专业教师通过走访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确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it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互联网应用、网页与网站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1.3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对课程内容进行目标能力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包括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及网络管理4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方便学生选课,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两个方向,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这次教学计划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个方向采用大平台课的设置方式,一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完全一样,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定方向。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英语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高级局域网管理员考证、网络工程师考证(可选模块)、专业拓展能力、企业岗位适应能力等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训(践)课程占总课时比例61.6%,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因此,把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分为上下学期,学生下企业实习暂安排在四上学期与五上学期,为配合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这两段下企业实习时间段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时间段的调整,机动灵活的安排实习周和理论周。在四上学期安排路由交换技术实习、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实习和网络管理实习,总课时占270课时。在五上学期安排了网络产品营销实习、综合布线实习及网络工程管理实习,总课时占300课时。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占有480学时,并且把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合为一体,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顶岗实习半年,全面熟悉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3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措施2.1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工学交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很多时间在进行生产性实习,因此,对每名下企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和企业沟通,聘请企业的兼职老师联合管理指导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2.2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于有讲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如果取得工程系列职称及证书,学院给予奖励。系、部积极支持教师进修,积极与企业联络,将青年教师优先派到企业,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三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选用或自编适合高职院校教改的优质教材。3结语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08年就已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占总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80%,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教学模式云计算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把信息处理迁移到“云”端,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应用云计算进行教育和科研,云计算在网络教育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云计算的兴起,学校的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等都将有所变化,给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了创新契机。我们应该把握云计算时代的机遇,探索云计算在高校实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我校开展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希望优化实验环境、共享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要求。

一、云计算的概念

维基百科中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二、云计算应用于教学的现状

2.1国外云计算教学现状

Google于2007年l0月在全球宣布了云计划,并与iBm开展雄心勃勃的合作,计划把全球多所大学纳入“云计算”中。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援(包括数百台个人计算机及BladeCenter与System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援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原始码平台)。学生们可以透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2国内云计算教学现状

2008年3月17日,Google全球CeoericSchmidt在北京访问期间,宣布在中国大陆推出云计算计划。中国大陆的云计算计划中,清华大学是第一家参与Google合作的高校,它们合作开设“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其中,Google提供课程资料给清华大学教授整理加工,提供实验设备,并协助学校在现有的运算资源上构建云计算实验环境。目前,“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已经推广到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

三、“云服务”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方法。目前,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师统一调配课堂活动,通常是以“教”为中心,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相互协作配合。而“云平台”环境,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源可以整合,能够提供以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方式,以“学”为中心,学生通过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学习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我校可运用云服务平台来进行教学改革,除了教务管理,还可以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共享教学资料、交流讨论问题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掌握,对于程序设计课程,学生不用手写作业,不能抄袭的作业,老师批改作业也变得简单易行。在“云平台”环境下,可以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采用“教学做学”循环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一节课内容,学生明确目标,知晓得重点、难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将本次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共享到云平台;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学习,完成规定的任务,提交相关作业,同时通过平台报告遗留的问题,教师通过平台总结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共同完成案例和项目的制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共享自己的作品,达到团队协作的真正目的;在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台解决,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下阶段老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教学过程将会循序渐进,良性循环下去。“云平台”的运用提升了原有教学方法中“学”的比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知识水平层次,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手段。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机房里,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进行屏幕广播教授理论知识,再将作业内容或素材发送给学生,学生做完后提交至教师机,教师再进行批改,程序非常麻烦。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和维护,一旦不能及时更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云平台”环境下,学校师生无须考虑这些问题,只要提供满足基本上网要求的计算机即可,满足边讲边实践的基本要求,素材、资源可以进入云端下载或发放,简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流程。

3、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完全受教于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初,教师会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和教案,教学内容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样的,这种学习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云平台”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程度,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一定相同,特别是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根据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以满足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云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云计算”是未来网络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而言缩减了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节省了升级维护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云平台”进行协同学习和交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等,使专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崔贯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447-450.

[2]张玲.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5,(8):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