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1:06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措施

水利工程是能源供给,改善水生态,防控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设施,其施工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周期性,涉及到众多建设资金及施工人员。水利工程施工中,一方面要确保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着重做好施工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以此保障水利工程达到质量和成本的双重优化。

一、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环节凸显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在工程周期设计上不够科学

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在对水利施工周期的设计环节,存在过于注重建设进度,盲目压缩施工周期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投资者对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认识不全面,单纯认为压缩施工周期能够使水利工程尽快运营,以在最短周期内回收资金。事实上,压缩施工周期一方面可以将支出成本有效缩减,但另一方面施工周期的缩短,又需要各类施工资源,如人、财、力提高周转效率,如出现人、财、力等因素的滞后,反而会带来工程成本的上扬,从而使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适得其反。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相脱离

水利工程施工在制定施工设计方案时,需要及时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施工区域地质状况、水文条件的现场勘察,以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1]。从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存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相悖的现象,对各种工程制约因素未加以全面统筹,由此导致在施工开展过程中极易出现施工设计与施工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进而损害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阶段成本方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场勘察工作不细致的现象,使得勘察资料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出施工现场的各类信息,基于这些资料而作出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方案,其科学性、准确性、实效性都有所不足,由此会给水利施工后续投资造成偏差,最终不利于水利工程总体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概算应用不力

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成本控制需要着重运用设计概算这一成本控制方法,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质量。设计概算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设计概算,能够反映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及管理质量,也能够对水利工程整体投资行为加以约束。但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中并未将设计概算放在首位,一是未将水利工程施工各要素,如人员、设备、技术、材料等全面纳入到设计概算中,二是设计概算中对资金的调配及监督质量不高,致使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的方法措施

(一)实现水利工程施工设计进度周期、投资成本、工程质量的有机统一

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阶段制定的成本方案直接制约影响水利工程后期各项投资计划,因此,设计单位要在提高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前提下,着重处理好水利工程施工设计进度周期、工程质量及投资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2]。一是要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及施工环境,科学确定施工建设周期,将水利工程施工各阶段的具体实施周期加以合理统筹规划,避免出现赶超进度而带来成本的大幅波动;二是要注重通过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手段,确保水利工程后期施工的质量水平,以免由于水利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工程验收出现问题,进而增加水利工程投资成本;三是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常出现的投资失控问题,借助限额设计来优化投资成本。水利工程牵扯到众多的施工要素,各要素错综复杂,要确保各施工要素能够在预定的资金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应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设计限额,通过设计限额,将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成本加以严格控制,使水利工程的各项预算有序实施。

(二)做好水利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匹配度

首先,水利工程在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前,要做好水利工程的各项前期勘察工作,对制约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的各项要素加以全面分析,提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制定的准确性,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其次,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要对影响其成本支出的重要因素加以确定,做好其成本及质量控制。在这一环节,要侧重对水利施工的材料强化管理,优化水利工程的材料费用,应注重做好以下要点:1.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做好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避免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而增加工程返修成本。2.水利施工材料在进行领取、归还、转移的过程中,应规范清点及相应的记录填写工作,并设置专门的材料管理人员及审批人员,避免出现材料的冒领冒用。3.定期对水利工程施工材料进行盘点,避免材料出现积压及浪费现象。4.对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使用规范加以强调,以免造成因施工材料使用不规范而导致出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进而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及工程二次返修。

第三,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涉及的众要素加强管理,如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序等严格规定相应的操作标准,使施工众要素能够在科学、高效、规范的范围内被调配和使用,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成本支出遵循特定规律,优化成本控制水平。

(三)运用定额预算及设计概算的成本控制方法,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控制

现阶段,衡量工程成本造价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依据是预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也应通过采用定额预算的方法,对施工设计成本加以控制。在水利施工企业制定水利施工设计成本方案时,要重点考虑施工企业的实物量消耗定额,结合企业的实际施工水平,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质量等各环节制定出相应的定额标准,通过定额标准,来对施工设计环节产生的消耗量加以对比,查看成本控制是否具备高效率,如消耗量超出定额标准,分析其原因,及时加以改善。

此外,在设计概算的使用上,一方面要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成本浮动情况加以预估,留出一定的成本波动空间,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采用横纵向对比的方式,借助国际通用的模糊比较方法对施工设计阶段的各项成本支出加以估价[3]。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人员可以选取与本工程类似的水利项目工程来作为对比标准,对其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技艺、施工成本投资等资料加以研究,结合对比项目的价格水平及本项目的价格水平情况,对项目之间呈现出的成本差异加以分析比较,然后以此为基准,对本工程施工设计的成本加以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语: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做好相应的成本及质量控制,以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水利工程涉及到较多的成本风险因素,设计人员应重视通过控制工程进度、实施定额预算及设计概算、优化施工材料、设施、技术、人员成本支出等方式,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成本的质量,找寻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董文斌,樊涛.浅析数据整合方法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147.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2

关键词: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目标;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0001808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由于内部控制是公司的内部机制,外界受到信息、技术等种种限制,无法进行准确的度量,一直以来都是内部控制研究难以克服的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内部控制规范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已有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结论普遍存在较大的分歧,重要原因之一是关键指标――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存在较大的偏差。目前,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构建不同的内部控制度量(评价)方法,但由于高额的评价成本、较高的技术要求、信息获取上的障碍等问题,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实施。如何立足现有的条件和技术,建立一套简单、有效、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上,最重要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是1992年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运行情况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但该方法以原则为导向,并不能很好地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质量[1]。在我国,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五部委联合《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评价指引》主要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尚未可知,并且《评价指引》中的方法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内部信息和高额的评价成本,普通的利益相关者难以有效地使用《评价指引》中的方法感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为了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本文立足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阶段,以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为基础,采用公开可获得的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构建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以解决相关实证研究中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度量的难题,为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本文还选取了我国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初步证实该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既有方法及相关文献评述

多年来,学术界在如何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方面,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国外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SoX法案实施后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变量。ogneva等[2]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不具有直接的联系。Doyle等[3]以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不能实现现金流的低质量应计相关联。ashbaugh-Skaife等[4]研究发现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都较高。Kim等[5]以内部控制缺陷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发现贷款方很少愿意将资金提供给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并且对这些公司给予更严格的非价格条款,银行会提高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贷款利率。

在现阶段我国的制度背景下,按照国外的方法采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度量依据缺乏可行性。从我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仅有少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报喜不报忧,不愿意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因此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应用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

在国内,内部控制度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类方法的具体运用思路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以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构建虚拟变量。例如,张国清[6]以公司是否获得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是否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并不能带来盈余质量的提高。张龙平等[7]以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发现内部控制鉴证能够提高公司盈余的质量。另一种方法则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简单加总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单华军[8]等以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和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个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能够显著地增加公司受到诉讼和违规处罚的可能性。这类方法简单采用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虽能简便易行,但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尤其是当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刻意模仿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的行为,进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或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这种度量方法将出现较大偏差。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简单加总仅仅考虑了数量特征,无法考虑质量特征。以内部控制缺陷为例,同样是内部控制缺陷,但缺陷的大小程度不同,一个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的影响很可能比多个中低程度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要大得多。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指标的具体程度,所以采用对内部控制信息简单加总的方法可能导致较大偏差。

第二类方法是按照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张兆国等[9]按照内部控制目标,选取25项以财务变量为主的相关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张旺峰等[10]选取一系列体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通过个别评分和加权汇总,计算内部控制质量。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11]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度量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这种方法按照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存在以结果代替过程的问题。内部控制是旨在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整个控制过程也不容忽视,仅仅从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无法考察内部控制整个过程的质量。第二,内部控制不是影响控制目标实现的唯一因素。以经营目标为例,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受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行业竞争状况、政府干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同内部控制质量的公司,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内部控制的质量偏差较大。第三,该种度量方法可能导致实证研究结论出现严重偏误。相当数量内部控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中,部分度量内部控制目标的指标与被解释变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含义,人为地造成内部控制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直接导致研究结论与真实经济现象的偏离。

第三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要素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朱卫东等[12]为了减少主观判断对定性评价的影响,运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将内部控制信息作为输入变量,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变量,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于增彪和王竞达[13]等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将88个内部控制项目划分为13个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对每个项目再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将每个要素分解为具体的评分内容,运用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骆良彬和王河流[14]等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内部控制质量。袁晓波[15]以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能够影响财务风险。孙光国和莫冬燕[16]等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运用调查问卷法,构建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发现内部控制治理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要素无法直接度量,只能使用间接替代的方法,由此得到的内部控制质量是有偏差的。二是确定指标权重的技术方法过于复杂,缺乏客观性。这类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中普遍选取大量指标、运用复杂的数学方法,难以避免评价人的主观经验判断,评价结论缺乏客观性,成本较高,使用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不易实施。该种方法对于中小投资者,甚至大部分的大股东和专业研究人员,由于技术障碍和数据的不易获得等原因,难以广泛应用。

已有研究中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难以被外界的利益相关者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恰当性,构成了目前内部控制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内部控制相关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阶段的特殊背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建立一种能够简单、有效、易于使用的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不仅对深化内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可以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有效性是影响相关实证研究的重要因素,与以往研究中采用复杂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同,本文采用简单的度量方式构建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避免了外部人无法获知、应用的技术难题,降低主观经验判断的影响,为大样本实证研究提供计量基础。指标选取方面,利用公开可获得和能够被外界理解的信息,使用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避免了使用内部控制五要素带来的间接替代误差。分析内部控制披露情况,不仅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结果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评价。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是内部控制披露情况的调整,能够减少公司刻意发送的虚假信号带来的偏差。计量方法方面,使用分类法替代了已有研究普遍采用的具体数值法,避免了指标权重选取的难题和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自我回归的问题,减少了具体数值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内部控制度量偏差。

本文采用经过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调整后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公司向外界传递其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方式。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两大载体。正面意见的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让外界感知到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有动机通过信号将其情况传递给外界,以区别于其他具有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17]。信号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信号具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作为信号的行为是非强制的;第二,信号具有不易模仿性,也就是说作为信号的行为是高质量公司特有的,低质量的公司很难模仿或模仿具有较高的成本。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鉴证活动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是传递公司内部控制高质量的有效信号。内部控制鉴证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过程中可能为公司提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建议,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有利于提高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增加了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向外界传递其内部控制质量的又一种有效措施。如果报告中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说明其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公司可能会严重地偏离控制目标。由于深交所已强制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因此是否披露该报告已经不再具有信号功能,不能作为感知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方式。

外界通过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修正,感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CoSo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为:如果控制能够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那么控制就是有效的。CoSo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我国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以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但其中的资产安全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由于不同公司的情况各不相同和数据的局限,外部人很难感知到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在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时,主要是以前三个目标的实现与否作为标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修正。

具体来讲,若公司获得了由独立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正面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相反,获得非标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则表明其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载明具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表明公司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若内部控制目标(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中的一项目标没有实现,则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通过业绩进行衡量,若公司发生亏损,则表明公司的经营目标没有实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目标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进行衡量。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有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其中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使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实现公允反映;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实现公允反映,存在需要说明的事项,但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其它种类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表明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若公司获得了保留及以下审计意见,则表明公司的财务报告目标没有实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公司的合规情况进行监督,若公司被披露发生违规行为,则表明合规目标没有实现。

综合以上因素,本文采用分类法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iC)分为低、中、高三类,只要存在一项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低质量(赋值为-1),存在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赋值为1),其他则为中等质量(赋值为0)。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数的公司明显存在信息表明其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仍自愿披露了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鉴证采取基于认定的方式,依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出鉴证结论,如果评价报告中已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认为自我评价报告中的表述是合理的,给予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也可能是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耗费较大的成本去刻意模仿高质量的公司。因此,有必要综合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明显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问题的信息,对人的感知影响力和可靠性更大,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将被感知为低质量的(取值为-1)。可感知内部控制的具体度量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可感知内部控制的度量

四、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

(一)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分析

本文中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选取的指标和相应指标的赋值方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选取的指标全部来源于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各项指标与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具有直接关联性。在指标赋值上,克服了已有研究中需要进行主观判断的缺陷,避免了指标间加权汇总产生的误差,实现了指标赋值的客观化。内部控制披露情况的运用中,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按照是否披露该报告和鉴证意见类型作为赋值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按照该报告中是否载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具有重大缺陷作为赋值的标准。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的相关指标的赋值,按照可体现内部控制质量的其他信息中载明的情况进行客观赋值。相比已有研究中各项指标的主观赋值的方法,本文的赋值方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由此可知,本文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检验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效度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中监督机制的相关性和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检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是股东对高层次管理者的监督和制衡,目标是减少问题。内部控制通常也被认为具有监督作用,但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其目标是防范风险、查错纠弊、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一般而言,治理层中的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有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的职责。由此可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两者的监督职能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的相关性判断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即如果内部控制的度量是有效的,按照本文方法度量的内部控制质量应该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价值相关性由amir等[18]提出,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是会计盈余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和影响能力。市场能够感知到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对其做出不同的反映,也就是说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不同。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可以看作是盈余质量的一种反映,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应该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如果本文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公司被外界所感知的内部控制质量,按照该方法度量的具有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公司的价值相关性应该更高。

1研究设计

(1)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

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2―10)、独立董事比例(ibr)、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ma_t,非兼任为1、兼任为0)、董事会规模(Bsize)、监事会规模(Susize)、董事会会议次数(Cdc)、监事会会议次数(Cjc),使用因子分析得到公司的监督机制具体水平。通过相关分析计算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程度。

(2)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两个模型都源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股价模型,都基于当前会计盈余包含未来可预期现金流量的假设。价格模型中使用的当前股票价格能够反映累计收益信息,得出的盈余反映系数是实际值的无偏估计,收益模型中已预期盈余无法和股票价格相关,可能造成误差,因此本文借鉴ohlson[19]提出的价格模型(模型(1)),研究可感知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构建模型(2)研究可感知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7―2010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2007年之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较零散、披露的实质性内容少、信息含量低。因此本文从2007年开始选取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业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1649个样本,其中2007年401个样本、2008年416个样本、2009年425个样本、2010年407个样本。本文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万得wind数据库,内部控制信息通过阅读年报手工收集和整理。

3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

(1)公司治理(监督)的度量

对公司治理中八项监督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度量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Sup)。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值为0523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为810304(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极大化方法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旋转,按照因子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作为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描述性统计

表3为样本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样本中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226家,中等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1111家,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312家。

(3)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监督)的相关性检验

为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有效性,计算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监督)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监督)的相关性分析

注:*和**分别表示在10%和5%水平上显著。

由表4的结果可知,本文度量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证实,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效度。

(4)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为进一步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效度,根据模型(1)对样本公司按照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划分为低质量、中等质量和高质量三组,对各组样本和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影响

从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在全样本的价值相关性分析中,epS和BV都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总体来讲,epS和BV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分组回归从拟合优度来看,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由低到高2分别为0137、0394和0449,说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越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由低到高,ep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837、12304和16804,随着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epS的回归系数也逐渐提高。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和中等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的epS和BV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epS与股价的

表6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但BV与股价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在决定股票价格时,净利润和账面价值具有互补的作用。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其盈余的质量也会较高,净利润在决定股票价格时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投资者在进行价格决定时会更少考虑账面价值。

接下来通过考察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依据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iC×epS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拟合优度2为0406,大于模型(1)使用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拟合优度0340,表明使用本文方法度量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提高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得到进一步验证。

五、结论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度量,一方面可以解决相关研究中内部控制质量无法有效度量的难题,减少研究中存在的误差和分歧,有利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市场反应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外界更准确地判断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外界可获取的公开信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内部控制披露情况,构建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选取2007―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类主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通过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的相关性,验证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为今后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验证性强、易于操作的有效度量方法,减少现有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中的度量偏差,有利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需要,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面临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可行性将逐渐降低。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阶段,加大内部控制自评报告、鉴证报告中缺陷的披露在度量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剔除适用于自愿披露阶段的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指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Gupta,pmanagement’sevaluationofinternalControlsunderSection404(a)UsingtheCoSo1992ControlFramework:evidencefrompracti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closureandGovernance,2008,5(1):48-68

[2]ogneva,m,Subramanyan,KR,Raghunandan,KinternalControlweaknessandCostofequity:evidencefromSoXSection404Disclosures[J]theaccountingReview,2007,82(5):1255-1297

[3]Doyle,Jt,Ge,w,mcVay,Saccruals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theaccountingReview,2007,82(5):1141-1170

[4]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R,Lafond,RDeficienciesonFirmRiskandCostofequit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9,47(1):1-43

[5]Kim,J,Song,B,Zhang,LinternalControlweaknessandBankLoanContracting:evidencefromSoXSection404Disclosures[J]theaccountingReview,2011,86(4):1157-1188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24):112-119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0-148

[9]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1,(1):148-156

[10]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1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20-24

[12]朱卫东,李永志,何秀余基于Bp审计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4):80-84

[13]于增彪,王竞达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3):47-62

[14]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84-90

[15]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的经营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16]孙光国,莫冬燕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起到保证作用了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3):96-103

[17]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2):45-52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3

【关键词】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项目控制实施过程中,预期目标与中间结果可能有差距。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对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进行调整,改变工作的方法,以期预定目标的实现。要想有效的控制施工建设项目系统工程的运行,保障工程按合同要求顺利完成,在完成对业主在工程质量和工期等方面的承诺的同时,还要完成公司制定的项目盈利指标。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总结参建各方对项目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探讨更为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与方法,以确保项目工程工序的合理可控。

一、实施项目控制的必要性

项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及时调整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改变工作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如果这样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调整或修改目标。这个过程就称为项目的控制。我国基本建设中浪费现象十分惊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工期失控、质量失控的情况相当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加强项目控制对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干扰因素很多,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这些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设备的因素、机其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环境因素。在国内,一般认为人的因素对实现项目目标的干扰最大,如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用行政手段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项目,使项目失误;或者工人技术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设备因素的干扰,如材料价格卜涨,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应跟不上,延误工期;设备制造企业不履行合同,设备质量低劣;设备不能按时到货等。如果我们能设法找到项目干扰因素,试图预先控制中间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偏差,就可以对项目实行主动控制。

二、项目的进度控制

对工程进度,项目主管主要是督促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检查其合理性。在施工过程中承建单位要求按季、月安排实施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充分注视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其动态,当某一环节发现脱节时,除了在有关的人员参加例会上加以阐明外,还应及时向承包单位计划部门和上级计划部门提出,方便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报价到项目竣工、试车、验收,计划这个环节应时刻抓住不放,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进度控制,以实现合同对项目建设进度要求。

1.进度控制的依据及内容。进度控制的依据一是计划文件,制定工程进度表与工程控制图表;其次是通过报告期统计分析的手段,或调度会议,现场调度方法,获得有关计划完成情况的各种因素。进度控制不仅是突出某个计划指标,而且是全面考虑各大指标。凡是计划指标规定的内容,都是进度控制的内容。例如对施工计划,主要是控制形象进度。其中工程质量、工料消耗、安全等等都在重点控制之列。

2.进度控制方法。若计划指标可行,但计划条件不落实时,可创造相应的条件;若计划所依据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可对原计划中不适应环境与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若干部分修正;若有潜力,可调整计划指标,加强调度,重新组织平衡。综合平衡是静态平衡,而计划执行中的调度,是不断组织新平衡,在动态中求平衡,是对计划实施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国外项目管理中,计划工程师是项目经理的主要助手,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与计划管理经验,同时也是进度控制的主要管理人员。其除了编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和编写不同时期进度报告外,还担负着指导、监督进度计划的执行工作,分析完成进度计划问题,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意见。

三、项目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实现合同商定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必须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建设项目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施工质量,还取决于勘察、设计质量,材料、设备质量以及项目投入使用过程质量。因此,是由建设全过程中各阶段质量组成的整体概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有质量控制的任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质量控制的任务。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应对采用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设备进行监督,并对设计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在施工阶段应对各道工序进行质量监督,依据规范、图纸及合同文件进行检查;在竣工阶段应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质量验收,编写竣工报告,签发竣工凭证。

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总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好勘察设计;设计方案要求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切实可行;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工艺、新设备。

施工单位工程项目承包前应首先明确质量目标;控制原材料,加工成品和外购设备的质量;严格把好工序质量关;建立现场质量登记制度;全面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认真搞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

国外的各工程公司十分重视质量控制,并已形成综合体系,组织机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都采用全国通用的和本公司制订的标准、规范,也包括各种不同专业技术专家与不同部门的管理专家,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

四、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项目成本形成过程发生的偏差经常预防、监督并纠正,让项目成本费用局限在计划成本范围内,降低成本的目标。项目成本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1.控制依据及任务。“项目成本控制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令、制度以及国家计划的规定”;根据成本计划,定额作为控制的标准。任务主要包括编制费用计划;审核费用支出;对费用支出进行监督;研究减少费用支出的途径;随时发现、总结,推广并节约经验。

2.控制方法。首先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按成本项目把成本分解计划指标,规定生产环节、职工个人进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标准,并根据控制范围与标准,下达成本指标,分清责任,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再则采取技术措施,包括先进工艺的技术和施工设备选型配套的选取,增强设备利用率;最后改善承建企业内部结构,甚而建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的做法,形成劳务承包,为各项目提供劳务,制定本企业各种费用开支限额,健全物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和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原始记录等等。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4

关键词:实验室;检验数据;质量控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实验室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在实验检验数据中有时也会出现一定误差,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实验室检验数据的精确性,工作人员一定要控制好误差,加强质量控制就是降低误差的有效措施,随着相关部门对实验室质量控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数据出现误差的概率不断降低,下面笔者对几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实验室检验数据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在实验室中,相关工作需要遵循服务宗旨以及质量控制指标,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针,还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计划,这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对被检测目标的最大尊重。加强质量控制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控制制度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体系制度工作,管理人员应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并且保证工作人员都按照制定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在明确质量控制的根本涵义后,还要加强对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纠偏与监管,为了保证质量达标,加强控制与约束。实验室检测管理与质量控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但是又不是绝对相同。

2加强实验室检验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

2.1检验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内容

为了保证实验室数据检验工作顺利完成,首先应确立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控制目标,这需要有明确的体系文件,还要明确影响因素、程序说明,包括对整个体系的评审修改以及控制规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实验室文件的存档,还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保证计算机的安全,做好仪器与设备的采购工作,还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对于新引进的仪器,还要明确操作规程,做好样本的收集。完成这些工作后,还要建立组织,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保证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到实处,并且严格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使其认真落实自己的工作职责。

2.2质量控制方法

2.2.1环境控制。实验室的环境应该保证肃静、美观、整洁、无污染等,为了保证各项检测工作顺利的开展,实验室室内应该保证空气的流通,还要保证光线充足,设施合理摆放,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实验设备的维修,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2仪器设备的控制。实验室中一般有多种设备与仪器,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制定出标准规范程度,对新购置的设备要进行验收,还要建立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在对设备进行养护时,也要认真做好记录。

2.2.3试剂、质控物质的控制。在实验室中,还保存中较多的试剂以及质控物质,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包括试剂的质量,定期检查质控物质,对于一些重要的试剂,还要有专人进行保管,并建立档案。在采购实验室用品时,应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合作,还要对试剂以及质控物质进行分类管理。

2.2.4检验方法的选用。在实验室中,还要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首先应优先选择国际上使用较多的检测方法,或者国内比较稳定成熟的方法。对于一些新研制的方法,由于尚不明确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以及影响,所以还不了解与预期检测结果是否吻合,稳定性、灵敏性以及重复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2.2.5工作人员的素质。除了试剂设备仪器和检测环境需要注意,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很高的,检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要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关部门必须注重培训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和质量意识。

2.3具体控制工作实施

2.3.1检测前质量控制。检测前的适量控制主要过程: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准备标本、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送检和存档的管理和质量控制[3]。按照此过程进行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并遵循操作流程对采集以及留取的标本并保证其中的其中的质量,另外从采集到检测的这个过程都要进行质量控制。

2.3.2检测中质量控制。标本采集和检测控制过程是为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作准备的,保证标本的质量有利于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和提高检测出来的结果的可靠性。检测中处理标本并测定结果分析的整个过程是检测实验室的关键阶段工作。这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室内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标本的测定的结果的可靠性及保证工作的批阅和标本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常用的方法有:质控样品检验法、留样的再检验法、平行双样检测、方法比对和人员比对方法、空白对照法、回收实验法等。而最有效也是做常用的质控方法是质控样品检验法。比如临床上每天室内需要的质控标本和患者标本同时测定时,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预定的范围时,才可以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单;若遇到失控的时候,及时检查原因和分析,最好重新测定才可发报告;还有一种假失控,患者的标本仍可以按原来测定的结果签发报告。室间控制主要指的是参加检测项目的实验室之间的检测互动及结果比较,进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比较检测检测结果,减小实验室之间检测系统误差,可以进行标准溶液校正来对比评价测定结果。

2.3.3检测后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查者自行复核、送他人复核、检验结果评审、检验结果报告。前两步主要是避免个人操作失误,而检验结果的评审的主要要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同标本不同项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同患者同时间不同检验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结合以往的检验结果分析来审核检测结果。最后一步是检验结果报告,根据有关的检测结果报告程序规定录入真实的检测结果及原始数据,并全面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发出报告。

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实验室检验数据与质量控制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加强管理与约束,制定出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为了提高质量控制的水平,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纠正其在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合理、正确的使用新型设备与仪器,这样才能达到质量控制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孟庆莲,王崇才,王颖,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576-568.

[2]俞斌.湖北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136-137.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已成为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或者是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导致了施工企业利润的减少以及减少了企业的内部积累,降低了企业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成本竞争意识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差

近年来,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甚至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存在控制误区

一些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之中,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施工过程中的制造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独立费等)核算。缺乏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造成非制造成本失控。工程成本直线上升。

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有不少施工企业工程干完后成本才被反映出来。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现阶段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价格为基础

的成本管理模式,并且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粗放型的,这种成本管理模式具

有如下难点和缺陷。

1、国家对企业成本的支出统的过细,企业没有实质上的成本控制权。

2、管理不是在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因此往往出现待项目完工、做

了决算之后才能得知项目盈亏的情况,一旦项目亏损也无法补救。

3、项目很少编制施工预算,缺乏将目标成本(或计划成本)与项目施工过

程中的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难以及时发现亏损或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成本

偏差。

4、施工项目生产第一线的生产消耗很少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5、项目施工方案很少编制相应的预算,并与合同价格(或企业承包价格)

比较,因此,出现按项目制定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后,结果却是施工成本大于

合同价格(或企业承包价格)。

6、片面强调加快施工进度,不考虑是否导致增加。

成本控制方法

2.1目标成本控制法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成本目标的分解落实的过程,这也就要求在项目施工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成本目标。在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在进行项目投标预算的同时,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定额等测算项目的成本价,保证低于成本的报价不报;在项目中标后,企业应根据成本测算进一步细化形成项目的目标成本,确定项目的利润目标。施工准备阶段应制定成本计划,细化每个分部分项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实施阶段应分月、分分项工程制定成本计划,分部门确定成本责任,通过对各月、各部门、各分项工程成本目标的控制,检查、对照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本人做过的北京某宾馆改造总承包项目来说,在项目中标后,就应编制目标成本分析表,将所有项目,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一一列项,并按照企业自身的情况和设计、施工能力对各分项进行成本分析,并将各分项的成本对应填入分析表中,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目标成本分析表进行修改和更新,在签订分包合同及采购合同时,利用分析表中的目标成本进行限额控制,对超支的分项进行分析,并制定措施进行纠偏,务必让整个项目的总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中。

2.2工期-成本同步法

2.2.1按照适时的更新进度计划进行成本控制。要想找出成本变化的真正原因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必须与进度计划的适时更新相结合。这也就要求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与进度计划紧密联系。

2.2.2偏差分析法。施工成本的偏差为施工成本的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异,进度偏差如果与成本联系起来即为拟完与已完工程计划成本的差异。偏差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横道图法、表格法、曲线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采用的都是净值原理的方法。

2.3成本控制的财务方法—成本分析表法

成本分析表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阅读成本分析表又分为直接成本分析表和间接成本分析表。通过对各种分析表的统计和分析,能得到各分项工程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的计划值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及时发现情况,对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2.4作业成本法(aBC法)

aBC法即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译作“作业基础成本制度”,简称aBC法,亦被称为作业成本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者创建的。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作业费用采用不同的作业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是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生产)费用,在施工企业中,就是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归于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并且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可以综合以上分析方法,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达到及时监控成本的目的。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3.1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设计图纸,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项目经理部目标预算成本。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制定的目标预算成本制定出施工责任成本。一是根据技术资料对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择、人力资源调配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责任成本创造条件。二是在对当地劳动力水平、材料(构件)价格、工程机械配置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材料等供应计划。结合现场施工条件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预算。三是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作业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作业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

合同控制: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工程项目变更实行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项目经理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及时申报。

材料控制: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材料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①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②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③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的控制包括:①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②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在材料价格相同时,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③要合理地确定进货的批次和批量,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经济批量。

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故障成本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控制质量成本,首先要从质量成本核算开始,而后是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成本控制。

(1)质量成本核算。即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然后计算各个时期各项质量成本的发生情况。

(2)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

①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

②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

③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

④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

举例说明如下:XX电厂工程项目2011年1-8月份完成预算成本3948419元,发生实际成本3714235元,其中质量成本156800元,预防成本12635元,内部故障成本110951元。

从上述分析资料看,质量成本总额占预算成本3.97%,比一般工程的降低成本水平还要高,特别是内部故障成本的比例(预算成本2.81%,占质量成本总额70.76%)更为突出。但是,预防成本只占预算成本的0.32%,占质量成本总额也只有8.06%,说明在质量管理上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致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停工损失明显增加。

费用控制:(1)人工费的管理与控制。要合理分配好其所占的比重,压缩非生产人员,加强员工技能、素质的培养,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合理组织施工,避免窝工现象发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2)材料费的管理与控制。严格制定材料进出库的验收制度,保证保管员确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每个月末项目部要对材料进行盘点,查缺补漏,及时供应。加大现场临时设施租用的管理,及时周转工具,减少设备租赁费用。

案例分析:中建一局三公司颐源居项目成本管理的成功与不足

一、成功之处

在成本管理方面,颐源居项目在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中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以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具体成功之处有:

第一、在施工项目成本预测过程中,项目部通过已有的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即将发生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评估(也就是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对整个项目和各分项工程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使项目经理部在满足业主和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比如:对分包队伍的选用,虽然各分包都认为项目提供的单价太低,这是他们在以前工程承包中无法接受的,可是通过项目部的认真分析,几乎所有的分包队伍都赞同这样的价格。

第二、项目部认真编制了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作为项目部降低成本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比如:颐源居三期施工中,在组织设计中就鲜明的提出了周转材料的数量,要求物资部严格按此数量控制,不得超标;另外,对工程中临电消耗方面,项目部与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要求在二期降低的基础上再降低20万。

第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做到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最终实现甚至超过项目预期的成本目标。

二、不足之处

第一、合同签订的不够严谨,造成索赔力度不够,个别条款含糊不清,很

容易造成反索赔。

第二、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组织,最终的成本考核结果无法落实到每个责任

者身上,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四结语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要维持企业持续性快速发展,应坚持成本核算制度,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臵,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增效能力,最终走上质量效益型企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刘光忱,张丽丽,赵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与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01)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6

关键词:施工成本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路桥施工质量控制的各种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但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目前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路桥施工质量控制。

1路桥建设技术特点

相对复杂的施工条件,将增加施工难度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能改变建设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研发和技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路桥建设资金占用比较大,因此施工量是比较大的。所以在长时间施工过程中,要求更严格的过程并且仅在控制的各个方面能够有效地完成目标。道路和桥梁施工过程的管理,因为需要对施工设备和它的模型应该仔细甄别调查,有很大的难度必须保证高品质的硬件设施,以保证质量和施工进度。道路和桥梁施工过程也比较长所以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对建设有显著影响。施工气候条件复杂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对于建设进度会有一些障碍。在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显著差异、参差不齐因此施工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2路桥施工成本的控制

一是路桥施工公司成本控制的概念及目标:详细来讲,路桥施工公司的成本控制指的是控制施工项目的工程成本费用,也即是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办理活动来有方案有组织的猜测、控制和剖析以及查核施工公司在施工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工程成本及费用。路桥施工公司进行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公司职工进行组织和发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办理进行继续改进,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来下降成本费用,从而在招标活动中提出合理较低的标价,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推进公司非常好更快的发展。简略来讲,公司价值最大化即是路桥施工公司成本控制办理的目标,在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和工期不受影响的基础上,最大极限的下降成本。要对质量、工期以及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考虑,可是咱们需求留意的是,这三个目标是敌对的,不可能得到三个最优目标,那么在对某个目标进行确守时,就需求对其他目标进行充分考虑,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和对比,从而断定最优化的目标。首先要猜测成本费用,然后采纳一系列的办法进行控制,扩展公司赢利。

二是路桥施工工程成本的控制办法:路桥施工公司需求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中心,联系物质物资设备部分和技能经济部分,做好成本控制办理工作。要严格根据工程预算审核成果来控制施工成本,防止浪费现象的呈现。对经营办理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收入,这样能够相对节省成本,以此来促进公司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需求对构建的成本控制核算剖析系统进行完善,要定时经常的举行成本核算例会。经过成本核算,来对相应的成本材料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非常好的进行成本办理,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完成工程成本下降的目的。使用成本控制核算剖析系统,将上个月成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来,一起,也能够促进各个成员供给的成本材料都是客观精确的。别的,咱们需求留意的是,成本控制核算剖析系统除了要剖析全部项目成本之外,单项剖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单项成本以及归纳成本升高和下降的原因给找出来,对成本方案和成本定额进行及时调整和批改,这样才能够非常好的控制成本。

3路桥施工成本控制和路桥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成本控制管理体制中没有明确责权利: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权责对等原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组织理论一个基本原理,只有平衡职权和职能,才可以促使工作任务更好的完成。要想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采取一些鼓励方法,其中利益鼓励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施工人员是不会对成本管理产生重视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很多的路桥施工企业落实分解了成本管理责任,但是却含糊不清,这样就无法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

二是工程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有效解决:工程质量的提高,往往会花费更高的成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很多的路桥施工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将工程质量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进行控制,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这样虽然保证了工程质量,但是却付出了高额的成本,无法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影响到企业的发杂货你。还有一些企业是对工程成本控制过分重视,忽略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单项工程的利益,却会在其他方面增加成本支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基于路桥施工成本的路桥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公司需要明确的认识到,产品质量需要控制在合理水平,过高的产品质量,超出了大家的需要,也会形成严峻的浪费。要知道,不管是质量呈现了问题,还是呈现了过剩,都会添加必定的工程成本,对于这种状况,就需要采纳一系列的办法来进行质量办理和成本办理,有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对质量和成本控制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处理,详细来讲,包含质量丢失、防止费用、查验费用等,要采纳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办法,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成本最大极限的下降。别的,有关部分也需要防止工程质量过剩现象的呈现,否则尽管能够获得较好的公司诺言和市场竞争力,可是却无法发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强化质量办理,对返工率进行严格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工程质量严格把关,有关的质量自检人员需要增强本身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质量办理的重要性,自我检查和办理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而且对于工程施工的详细状况,进行合理猜测,采纳一系列的防范办法,确保工程能够一次合格,防止呈现返工现象,否则就还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促进工程成本得到添加。施工公司需要对原材料严格把关,对原材料的标准、型号以及产地等进行严格检查,经过规划和监理的审阅之后,方能够投入到详细的施工傍边,要加强办理,防止有原材料浪费问题的呈现。

结束语

进行路桥工程施工周期很长、工程量很大。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要,做好前期准备开工之前适当增加其成本预算在施工过程中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在把握成本的同时更要重视工程质量努力建设质优价廉、安全满意的工程,避免发生各种安全事故为施工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捉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善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7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最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环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系统,而服务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传统成本控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成本控制系统以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等为核心,具有如下特点及局限性: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关联性和同质性的费用的归属。同时,容易造成不同责任中心为了本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成本控制难以达到全局的最优。2、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等成本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的标准成本是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3、传统成本控制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事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4、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以数量为单一基础编制费用预算,容易造成成本费用信息的扭曲。5、传统成本控制的差异分析基准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业务活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确定成本差异额。这种差异分析是滞后性的,只揭示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传统成本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简称作业成本控制。

四、作业成本控制

以作业成本作为制造阶段成本控制目标。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的自动化、电脑化为基础,同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紧密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着眼于成本动因,依照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从成本计算的角度看,它是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企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根据作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以把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价值的作业,一类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作业成本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信息严重扭曲的缺陷,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努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综合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作业成本法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控制符合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性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方法。它将标准成本制度从为产品制定耗费标准转向为作业制定增值成本标准,费用预算从以数量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差异分析从以数量性变量为基础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从为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制定以传统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转向为各个作业中心制定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作业为基础的新的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是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是成本控制系统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成本控制的范围是产品寿命周期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8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最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环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系统,而服务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传统成本控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成本控制系统以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等为核心,具有如下特点及局限性: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关联性和同质性的费用的归属。同时,容易造成不同责任中心为了本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成本控制难以达到全局的最优。2、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等成本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的标准成本是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3、传统成本控制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事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4、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以数量为单一基础编制费用预算,容易造成成本费用信息的扭曲。5、传统成本控制的差异分析基准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业务活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确定成本差异额。这种差异分析是滞后性的,只揭示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传统成本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简称作业成本控制。

四、作业成本控制

以作业成本作为制造阶段成本控制目标。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的自动化、电脑化为基础,同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紧密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着眼于成本动因,依照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从成本计算的角度看,它是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企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根据作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以把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价值的作业,一类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作业成本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信息严重扭曲的缺陷,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努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综合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作业成本法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控制符合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性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方法。它将标准成本制度从为产品制定耗费标准转向为作业制定增值成本标准,费用预算从以数量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差异分析从以数量性变量为基础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从为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制定以传统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转向为各个作业中心制定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作业为基础的新的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是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是成本控制系统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成本控制的范围是产品寿命周期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9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总成本中,虽然质量成本一般只占5%左右,但在建筑材料及其人工成本市场趋于均衡的情况下,它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一、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构成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是将建筑产品质量保持在设计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相关费用与未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它是建筑施工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由施工过程中发生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是致力于预防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费、质量信息费、专门质量培训费、质量技术宣传费及管理活动费等成本项目。鉴定成本是评定施工项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所需的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检验试验费、工序监测费和计量服务费、施工质量评审活动费等成本项目。内部故障成本是在工程竣工前工程未满足设计要求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返工损失、返修损失以及质量过剩增加支出、技术超前增加支出造成的损失等成本项目。外部故障成本是竣工后由于工程质量未满足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所发生的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建筑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的情况下,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即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偏,以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目标。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建筑材料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材料费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建筑工程质量也不可能达标。由于材料费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二)建筑人工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劳动的限制,其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这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成本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促进建筑质量和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从确保质量的前提出发,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建筑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用合格施工质量为主导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三)机械费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7%,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特别考虑到施工质量成本的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四)施工间接费支出的质量成本控制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1%左右。它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故障成本中的罚款、诉讼费用等项目。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的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1.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2.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在整个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质量成本损失。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的建筑成品以及半成品的质量保护,避免后续施工造成质量损失,这也是严格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质量监督机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做好质量控制;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1.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企业自身监督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通过自检制度的运行达到质量的持续改进。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及各施工员(工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处组织定期质量验收,做到层层负责的监督对工程质量把关。

2.第三方质量监督。第三方监督指业主(监理)的监督,是目前最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或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上述这两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完整体系。既明确分工,又密切联系,有效地保证工程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二)监督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1.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每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3.编制质量控制书和指导文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通病详细说明,指明对策,明确责任并责成项目部责任人员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但必须以国家规范和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企业自检部门共同管理。

二、进度控制管理

工程进度涉及业主和承包人的重大利益,是合同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制订出一套控制进度的措施和科学的计划管理方法,并根据合同赋予的职权监督承包人执行,以保证工程在合同规定的限期内顺利完成。

1.单项工程进度控制。

在工程开工之后,监理工程师应对整个工程进行专业分析,建立工程分项的月、旬进度控制图表,以便对分项施工的月、旬进度进行监控。

2.采用进度表控制工程进度。

进度表是监理工程师要求承包人每月按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和现金流动情况向其提交的报表,这种报表应由下列两项资料组成:一是工程现金流动计划图,应附上已付款项曲线;二是工程实施计划条形图,应附上已完成工程条形图。承包人提供上述进度表,由监理工程师进行详细审查,向业主报告。

3.采用网络计划控制工程进度。

用网络法制订施工计划和控制工程进度,可以使工序安排紧凑,便于抓住关键,保证施工机械、人力、财力、时间均获得合理分配和利用。因此,承包人在制订工程进度计划时,采用网络法确定本工程关键线路是相当重要的。监理工程师除要求承包人制订网络计划外,监理机构内部也要求监理人员随时用网络计划检查工程进度。

4.采用工程曲线控制工程进度。

分项工程进度控制通常是在分项工程计划的条形图上画出每个工程项目的实际开工日期、施工持续时间和竣工日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但就整个工程而言,不能反映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对比情况。采用工程曲线法进行工程进度的控制则比较全面。

三、成本管理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机制已基本形成。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需要多方面努力,主要应采取;

(1)优化施工方案,改进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平衡成本计划、时间计划、质量计划达到成本、工期和质量之间的平衡。企业效益取决于成本和收入两个方面,因此,企业不仅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来增加效益,而且还要通过提高企业收入增加企业效益。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期缩短虽然可能增加一些经济成本,但这两方面都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企业效益,有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企业品牌。

(2)组织保障。组织是项目管理的载体,是目标控制的依托,是控制力的源泉。因此,在项目开工前,要从组织项目部人员和协作部门上入手,设置一个强有力的工程项目部和协作网络,保证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3)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控制费用的重要措施,就是保证每个环节均能达到先算后做、事先拟定费用的支出计划和成本开支范围以及可降低的成本比率,把目标成本落实到每个最小的可控制单位,甚至个人。利用过程控制工具,对项目成本进行过程控制,可以及时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最优计划的偏离,保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效果。

(4)建立合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参建单位众多,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工程参建单位的行为都受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其某些行为可能有损于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为增强工程建设单位的道德风险意识,经济学家认为项目业主必须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诱导工程建设单位释放真实信息。对施工方案优化、工程数量逐级控制、逐级价格预控等的激励措施,以此达到各级组织追求工程项目成本降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