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1:46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专业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高校设置资产评估专业,不仅要从数量上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质量上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增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以及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接轨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注重这些资产评估行业未来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这对实际资产评估工作至关重要。各院校对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十分重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才;资产评估人才培养

本文为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北部湾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09D41)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将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企业间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资产抵押等经济行为越来越频繁,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广西由于历史等原因,原有的资产评估人员数量和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新需要。因此,进行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才需求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广西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资产评估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队伍素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中也不乏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精的优秀人才。但从总体看,这支队伍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资产评估师人才数量少、学历低。至2008年2月,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只有438名,与全国将近26,000名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相比,仅占1.67%,与广西的经济规模相比是不适应的,也不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中51%是大专及以下学历,本科学历占47%,硕士只有2人,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的资产评估师学历水平。目前,广西资产评估行业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尤其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稀缺。

(二)广西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广西高校只有广西财经学院一所院校,2008年才开始招生。这种情况制约了评估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素质评估专业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广西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不完善。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其在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资产评估师则需要具备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发现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而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作为发现人才的主渠道,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当前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有评估经验的,不会考试;会考试的,无评估经验”现象。前者多指从事评估业务的人员,因年龄、专业、应试经验等原因很难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后者多指毕业后从事评估行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虽欠缺评估工作经验,但有丰富的考试经验和应试能力,再加之年轻、记忆力强等因素,考起来得心应手,通过率较高。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经验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实行面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点。

(四)后续教育不规范。广西的资产评估作为一种新生的基础性中介服务行业,更需要注册资产评估师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偏差,以适应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后续教育培训来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但是,当前的广西资产评估师行业后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需解决的问题:1、部分人员对后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注册资产评估师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培训的作用。因为培训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所以有的评估机构只有当业务闲暇时才做培训,有的只是在形式上做做样子而已;2、管理不到位,仍然存在培不培训一个样,照样能通过年检的个别现象;3、培训内容不尽合理,针对性不强。有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是新注册的,有的已工作多年,他们的执业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同一内容的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4、培训方式还不够灵活。“填鸭式”的满膛灌还是主要方式。有的教师讲课呆板,不活泼,不能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学的很累,培训效果不高。

二、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作为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才,首先要具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及时地把握时代和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作为一名公正独立的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员,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原则和理念,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要陷于具体事务中。

(二)较高的外语能力。由于北部湾经济圈主要是扩大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需要能够迅速了解东盟各国情况的资产评估人员,因此资产评估人员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门小语种,听说读写应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只有这样,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资产评估人员才能读懂所交易国的文件内容,并能看懂与运用所交易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便于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三)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资产评估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行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新的评估业务的出现,评估服务领域从广西扩展到整个东盟地区,对评估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估师应具有不断钻研、创新的精神,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还应不断扩展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判断、综合协调和风险控制等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评估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重视研究问题,针对新的评估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规及北部湾经济区周边国家资产评估标准的能力。作为资产评估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与资产评估相关的各类法规、依法办事,要理解相关法规的精髓,自觉抵御和坚决杜绝违法乃至犯罪行为,要正确处理好和维护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同时,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日益增多,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国内资产评估标准,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国际及周边国家的资产评估标准,运用这些标准正确处理在国内、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资产评估事项,正确维护企业及国家的经济利益。

三、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思路

(一)创新考试制度。为了使资格考试评价与择优功能发挥最佳,应在适应广西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尤其是美国与韩国等发达国家的评估师资格考试制度,创新评估师资格考试制度。在现有的会员管理制度之下,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应采用双重考试制度。第一个层次对评估专业基础知识、评估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评估基本理论、评估基本技能与职业道德进行测试。这一层次命题偏重于对考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并控制试题难度不偏高,而且稳定;第二个层次侧重专业知识的考核,该层次命题偏重于各专业人才的选拔,难度稳定而偏高。采用双重考试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评估人员的基本素质,而且更有助于评估各专业选拔高层次的评估人才。

(二)加快发展评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评估后备人才需要资产评估高等教育。但目前广西资产评估高等教育仍不完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等等。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要求,应加快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而目前广西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故此,要加强对评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课程设置原则以及评估人员素质的培养过程和评估行业的特点,既要尊重课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到资产评佑行业人才的自身特点。因此,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专题。

2、师资队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吸收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专家作为评估培训的师资力量,也可以组织高校教师通过外出进修和事务所实践等方式强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经验。

3、完善培养层次。目前,我国已将资产评估专业纳入高等教育学科目录,但目前人才培养层次还不完善,主要以本科和专科教育为主,远不能适应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培养资产评估高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在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的院校中设立注册资产评估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的资产评估人才,最终形成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的资产评估高等教育。

(三)加强评估后续教育。为了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后续教育质量,需要完善培训制度,通过更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加快培训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建立科学的后续教育激励机制等措施,使得后续教育有效、实用。只有通过后续教育使评估人员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新的评估制度和准则,才能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知识素质和执业水平。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了达到培养北部湾经济区评估行业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目标,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1、开办行业在职学位教育。广西评估协会和评估机构要加强与有实力、有资格的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办注册资产评估师专业方向的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班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班。注册资产评估师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系统学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管理和专业课程,同时结合行业特点,增设有助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等具有人文化的课程,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资产评估事务所管理人才。

2、进行校企结合办学。校企结合办学的途径主要有建立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它是加强行业与高校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快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高校的科学研究和行业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比如,在2009年5月11日广西资产评估协会与广西财经学院举行合作共建“广西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暨“广西资产评估研究中心”挂牌仪式,这是促进广西资产评估事业发展、建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高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高、业务精”资产评估人才的有益尝试。

3、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首先,加强与境外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作,借助境外资产评估机构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支持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取得境外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进而使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能够承办国际评估业务、取得国际认同;其次,加强与国外评估行业组织及相关国际组织建立正常的合作和交流关系,每年选出一批优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到境外考察、研修,提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1.广西资产评估研究中心;2.广西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楠,于金龙.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3

一、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

(一)基于价值评估理念的视角

在我国,“资产评估”是对各类财产、产权或者是专指对企业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行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资产评估”的对象本身并不局限于“资产”,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对标的物价值的评估。《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操作标准》(2008-2009版),对“appraisal”的定义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或过程,也可以称为是一项价值判断”。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英语全称“internationalValuationStandardsCouncil”中的“Valuation”更是指“价值的评估”。

针对资产评估人员而言,价值评估的理念和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经济学理论、财务学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学历教育正是奠定资产评估人员系统且完备的理论功底的途径,是拟进入资产评估领域的人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二)基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视角

资产评估人员基于现有岗位,通过实践工作的逐步锻炼,是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岗位成才往往难以系统和完备地吸收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而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可以系统和完备地培养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储备人才。作为资产评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历教育应该是培养资产评估人员的重要方式,其课程设置必须具备恰当的系统架构。

(三)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包括学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授课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设置是一个核心环节,也是当前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决定资产评估专业后备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基础,以及综合执业能力。从我国曾经试办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情况看,对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目前的资产评估专业、专门化或方向的开设院校多以财经类院校为主,而资产评估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这样,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跨度与财经院校的师资资源就有着明显的缝隙。

当课程体系设计忽视了学校的师资资源,忽视了社会及市场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口径及专业执业能力的需求等现实情况,则将导致课程体系形式上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上则是没有突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各个专业的目标,从而偏离了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资产评估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线。

二、职业胜任能力是构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

(一)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胜任能力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重视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既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第三章明确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自身完善的两个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的任务是为职业胜任能力奠定基础,而后续教育的目标则是保持和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二)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素

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美国国务院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外交官的选拔开始设计预测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继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能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从品质和能力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帕里1996年又提出,胜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者职责)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

上述概念认为,胜任能力即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就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而言,既要求拟从业人员具备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见图1)。其中,资产评估的职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如人际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图1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三)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从上述资产评估胜任能力框架来看,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学历教育,一些职业素质需要由后续教育来培养(比如理解和沟通能力)。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不仅要设置资产评估实务的相关课程,还必须设置实践性课程;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还应设置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案例课程。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主线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在结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符合价值评估理念的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以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一)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本科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要考虑二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课程模块将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研究型选修课、应用型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属于一般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和一般技能,重在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为以后专业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一般应包括以下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课程等。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是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源头。资产评估拟从业人员应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式、经济学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种类等。具体而言,经济活动的种类、资源与收益的界定、价格体制的特点和作用、生产要素理论以及决定正常经济活动的因素等理论,均是培养拟从业人员的价值评估理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理论起点。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具体设置的课程将包括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以及税法、会计学或工科专业基础教材、价值评估英语、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资产评估行业中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包括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动产评估又包括各类行业的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等等。在学科基础课阶段,各类评估专业就应该有所侧重,不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建筑工程方向课程,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方向的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如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应侧重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方向的课程。

财务会计与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其在该项资产评估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尤其重要。在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中并不需要全部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评估师应着重掌握的是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能力。

法律法规是我们所有职业的工作前提,具体的资产评估业务必然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税法就是税基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对于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城市土地使用的决定因素、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土地价值理论以及城市其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等,无一不对提升不动产评估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重要作用。金融资产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资产评估也应重视对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统计学对于资产评估具体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也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在上述学科基础课完成的基础上,各资产评估专业需要分别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专业必修课程。各资产评估专业都必须完成国内外价值评估的准则标准课程、各专业相应的国内外价值评估案例课程及职业道德课程等专业必修课程。

4.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是根据资产评估各种业务范围及咨询服务的特点,把课程学习划分为更细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如珠宝首饰评估、环境与不动产价值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等,也可以是资产评估准则标准研究等研究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能力从这些选修课程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攻方向,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5.实践性课程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资产评估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评估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评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资产评估的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资产评估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以资产评估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实验软件系统地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

(二)资产评估研究生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4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系统教育信息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科学规划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高等教育功能,发挥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关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文件公布了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和506个专业。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专业评估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检验教学水平、加强质量保障和监控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系统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评估系统与教育信息化

专业评估是评估主体在专业教学范畴内,依据自身的需要和要求,按拟定的评估的实施方案和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被评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计划和按此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以及为实现和保证人才培养素质的必备条件,如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专业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和检测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相适应的评估活动。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将专业评估划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一般是指教育部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校外组织机构开展的评估活动,实现对高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教育投入、教学状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内部评估是高校自主展开的评估活动,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对专业建设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有效评估,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教育信息化为教育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有效推动了以“信息数据”为评估要素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专业评估系统作为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与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因行政管理带来的信息闭塞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建设专业评估系统的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基础。从考核组织层面来看,专业评估的考核组织有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不同考核层面对专业评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政府层面侧重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强调高校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层面的专业评估侧重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学校层面则侧重专业的价值判断,侧重对专业的优势和差距的评估,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的发展。通过学校建立专业评估系统,实现不同阶段的专业评估,关注质量的检测与改进,在专业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为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实现高校资源的最大化合理配置。因此从考核层面和专业建设发展方面来讲,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实现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有利于高校适应外部评估

建立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是高校做好迎接外来评估工作的需要,也能够弥补外部评估以统一标准衡量不同高校而引发的不足。2003年以来,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在促进高校转变办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及在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对高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的有效方式。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质量是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显然,专业评估成为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发展应用型专业、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相协调、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去衡量专业建设水平,是难以达到“以评促建”评估目标的。建立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将有效弱化评估的评判,突出评估的过程,有助于高校形成长效的专业评估机制。因此,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是满足高校内部专业发展建设的需要,也对不断完善我国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良好的自我完善的评估机制

校内专业评估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在需求。专业建设是实现高等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评估能够系统地、科学地掌握专业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专业建设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高校注重外部评估而轻视内部质量保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种外部评估手段往往是达到鉴定评级的目的却没有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真正目标。高校在通过教育部或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以后,并没有真正的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过于关注评估结果对高校的影响。高校的自我完善的评估机制还很不健全,多数也是为应对外部评估而存在,不是高校自觉的评估机制,达不到保障专业教育质量的目标。因此,建立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增强高校自我评估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推动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四)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专业评估的高效性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平台,使学校核心工作数据录入、采集成为一种常态,并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评价全过程的有关数据纳入到学校数据库中心之中,为高校专业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了迎接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评估,高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反复的采集与整合,而评估过后数据资料被作为档案保存,没有实现数据的有效采集和高效使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建立自己的专业信息数据平台,以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化。

三、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系统的思考

(一)基本构想

传统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模式阻碍了专业评估工作的有效运行。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迎接评估或加强自身评估而建立像“评估办”这样的评估部门,但在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教务处往往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部门掌管着专业的相关事务。而专业评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务处在评估指标制定、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出现教务处直接管理“评估办”的现象,评估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削弱。同时,“评估办”与其他行政部门处于同一级别,在进行数据采集与任务分派方面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权利的干扰与阻碍,信息的有效性、全面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内部专业评估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教育信息化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追求专业建设的价值,在专业评估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自主性。专业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方式收集数据,从管理层面看,能够有效弱化职能部门的行政管控权限,同时,实现信息的常态化采集和统一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反复整合。内部专业评估系统对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化处理方式,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实现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作为专业信息统一平台,既要与校内各职能部门日常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又要实现与主管部门评估系统相互衔接,形成校内评估与外部评估有效融合的评估模式。只有将内部评估与外部监控两种评估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系统建设的目标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科学化、规范化采集与分析,使数据采集成为一种常态,并将教学、管理、督导、监控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即时纳入到数据平台系统中,找出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形成的优势和产生的弊端,最终在高校专业建设决策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与以往被动接受外部评估不同,内部专业评估中学校是评估的主体,能够自主确定评估目标、策划评估系统设计、制定评估流程等。自主参与的内部评估不涉及与其他学校的对比与排名,能够使高校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掌握专业建设状态与办学水平,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有利于高校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专业评估系统能够实现评估方与被评估方的充分交流,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助于“以评促建”原则的深入贯彻与落实。

(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系统是高校组织专业评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一种有效的结构形式,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这个结构形式的重要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定量要求会有不同。专业评估指标的设置应当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专业评估,促使专业从学校实际出发,明确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掌握专业建设情况,特别是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优势与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评估指标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共性,又要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既要全面反映专业建设情况又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既要满足高校内部专业评估需求又要做好与外部评估的衔接。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内部专业评估时,在考察专业教学工作基本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在指标设计时应注重实践教学情况、实习基地状况、学生毕业设计等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考核指标,突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应用性”要求。

二是目标性指标与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目标性指标能够反映专业建设的现有情况,如“科研水平”指标中教师数、各级科研项目数等属于目标性指标,体现的是现有情况却体现不出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而过程性指标着重指标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如教师科研成果数目的提升幅度、承担项目层次是否提升、学生参与创新试验项目的增长幅度、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发展态势等指标,能够考察各专业建设是否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否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小结

校内专业评估为专业遴选、专业建设,提供了科学又客观的依据,同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础性的决策依据。校内专业评估系统将实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的、高效地对专业建设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与反馈等功能化处理,实现以专业评估的方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网络版、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保障数据中心平台,使学校核心工作数据录入、采集成为一种常态,并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评价全过程的有关数据即时纳入到学校数据库中心之中,为学校专业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晓义,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04):75.

[3]汤潇林,杨慧芳.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构建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2):24.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5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evaluation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lee.evaluationofnationalr&d projectsinkorean[j].researchpolicy,1996,(25):805-818.

[2] chubinde.grantspeerreviewintheoryandpractice[j].evaluationreview,1994,(18):20-30.

[3] koftoffrn.evaluatingfederalr&dintheunitedstates[a].b bozemanjmelkersevaluatingr&dimpacts:methodsand practice[c].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hackett edward j.peerless science:peerreviewandus.sciencepolicy[m].albany:newyork,stateuniveristyofnewyork,press,1990.

[5] robert mcdonald,george teacther.science andtechnologyevaluationpracticesinthegovernmentofcanada[al.reportpresentedinocedconferenceonpolicyevaluationininnovationandtechnology[r].paris,france,1997.

[6] masayukikondo.r&devaluatoninjapanesemiti[a].paperpresentedinapecsymposiumonevaluationofs&tprogrammesamongapecmembereconomics[c].wellington,new,zealand,1998.

[7] jacquestoulemonde.scientificdeirectorofthecenterfor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a].paper presented 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evaluation "capacitydevelopment[c].beijing,china,1999.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通才加专才;联合办学;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主要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为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人事部负责组织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高等院校负责开展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将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专业设置不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向本省教育厅申报,经审批后即可进行招生,因此,相比于本科、硕士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时间更长,招生人数更多,为早期的资产评估市场提供了一批实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本科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有了需要,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一些院校专门建立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本科层次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才真正开始,2004年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史短,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存在学科归属、专业口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课程设置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生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发展史近似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最早也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的。2004年以前,各高校要么是在财政专业中,要么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招收资产评估方向研究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专业研究生。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资产评估是一个以提供资产价值判断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行业,资产评估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评估对象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要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基础,在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锻炼,以满足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分3个层次,每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开来。

1.高职高专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掌握资产评估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高专层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评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本科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

大学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适应能力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的构筑,系统地学习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面临纷繁评估对象和复杂市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资产评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3.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

资产评估高端人才是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不仅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评估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还可以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1.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资产评估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的基础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上一定的特色内容,如具有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和课程,甚至可以引入这两种资格考试内容;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的专业内容;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和保险公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二手车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专业内容,等等。

2.资产评估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由一个院校,特别是由一个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来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相当困难。如果拥有资产评估所涉及学科优势的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大大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质量。如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和拥有珠宝鉴定专业、鉴定中心、实验室的院校,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则对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联合建设,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来校讲课,相互承认学分,开放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等。另外,联合办学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形式,聘请评估机构资深评估专家到校讲学,在评估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或匀出部分学时让评估机构代为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楠,于金龙.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李光洲.关于当前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2007(1).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民办教育内部评估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8.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9

1专业与专业评估的界定

1.1专业的界定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单元,根据不同的社会职业分工和不同的设置学科而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知识。经过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专业已经被作为教育实体单位看待。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的实体单位由三类构成:一是以专业划分的系或班级;二是由具有相同和相近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构建的专业教研室;三是按专业配套下拨的经费购置的设备和建设的实习基地。专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在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专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充分体现它的专业特色,因而不同省份的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它在我国的发展具有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1.2专业评估的界定

专业评估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教学的范畴,对参加评估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和保证人才培养素质的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到达促进高校专业教学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使其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综合评价活动。专业评估是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完成对专业的评价。目前,各大高校采纳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专业包括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等七大指标。每个指标具体又分解为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质量监控、专业知识与能力等二十三个观测点。专业评估分为专业内部评估和专业外部评估,这个分类是按照评估主体不同而区分的。专业内部评估是指我国各个高等院校自己组织评估专家对校内设置且已有毕业生的专业进行评估,是一种自发组织的自我评估。专业外部评估是指由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统一组织对高校设置的专业进行由外而内的专业评价。专业内部评估是为顺利通过专业外部评估而先行进行的自我内部评估,是专业外部评估的预备战役,所以各个高校对于专业内部评估极为重视,专业内部评估对于各个高校迎接专业外部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专业内部评估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专业内部评估是根据七大指标二十三个观测点进行的,各个专业如果要顺利通过专业评估,必须规范化教学过程管理,构建极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注重能力培养的考试方式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合理化建设,在教学内涵提升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专业内部评估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水平提高和专业教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2有利于专业间形成评比和竞争

专业内部评估是学校自发组织的校内评估,专家组在各个二级学院设置的专业间进行评价,并会在校内将结果公布。在专业内部评估的准备阶段,各个专业的建设团队形成内部激发,自觉自动在教学设施建设、教学团队组建、人才培养、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提升。为了顺利通过专业内部评估,二级学院会在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规范化建设,积极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和突出专业特色,各个专业间无形之中形成了对比和竞争。

2.3有利于健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构

各大民办高校为了做好专业评估必然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专业评估机构。在具体运作专业评估的准备阶段,学校要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设立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之外的专业评估机构,设立评估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评估方案,召开评估动员会议,开展评估活动,逐步形成高效运行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完成对专业评估的规划、引导、监督、管理和专业评价的一系列工作。为了做好评估工作而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对于各高校完善专业评估体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民办本科院校长远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民办高校专业内部评估存在的问题

3.1专业评估刚刚起步

民办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公办高校的专业建设相比,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不长,因而民办高校设置专业的建设期也很短。专业内部评估对于民办高校是新兴事物,各个民办高校以前都既没有接触也没有进行过专业评估。随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开展,为了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业评估也随之刚刚被列入评估的工作计划。在各民办高校进行的专业评估中,诸多问题随之出现,诸如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资料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种种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各民办高校旨在利用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

3.2评估主体缺乏相对独立化

对于专业评估,民办高校对其重要性、评估范围、评估职能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导致专业内部评估的评估主体部门没有实现相对独立化。要做好内部专业评估,评估主体必须要相对独立化,能够独立运作,独立自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工作程序,在管、办、评分离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做出专业评估结论。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评估工作没有成立评估办公室,专业评估工作仍由教务处分管,作为教务处的新增职能工作,导致评估主体受到很多限制,不能独立进行评估工作。

3.3评分标准侧重点各有不同

鉴于内部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所以民办高校进行专业内部专业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照搬的外部评估指标体系。但由于各个民办高校的校情不同、办学特色不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评估指标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同类别专业的评估做出的评价也不同,各学校之间的专业评估定论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3.4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

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招生时间只有十几年,个别的专业设置只有几年时间。短期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就业面向十分宽泛的专业,营销师、会计师、人力资源师、项目经理都是其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方向多项性和无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杂乱而不集中,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4民办高校专业内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专业内部评估目的是按照国家评估体系标准,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专业建设的过程和人才培养的成效进行判断,通过查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制定改进和提高的具体措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评估专家良莠不齐等问题,因而各民办高校要根据校情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设置具体可行的专业评估标准和评估实施计划。

4.1经费投入不足

与公办大学的经费由财政分配相比,民办高校的经费全部来自于自主招生的学生的学费,资金来源的特点是固定性和单一性。受到办学经费来源的限制,民办高校在教学设施购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采购等各项教学基本条件上都会因为投入不足而存在一定的欠缺。

4.2学科专业设置庞杂

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来扩大生源,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学科繁多、专业杂乱,没有根据本学人才培养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科学、系统地设置学科和专业。同时,不同民办高校的同一专业由于受到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地域的高校和不同人才培养特色的差异的限制,导致同一专业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4.3评估专家水平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导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缘结构不科学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担任专业内部评估的专家更是良莠不齐,其专业评估水平和质量难以保障。

4.4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

在本科教学管理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试卷质量、阅卷规范、教材选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等各个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管理,导致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5构建具有民办教育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内部评估模式

5.1高度重视,设置独立的专业评估部门

专业内部评估的实质是为迎接专业外部评估而进行的前期准备阶段,只有做好专业内部评估才能为专业外部评估的顺利通过提供保障。民办高校能否通过外专业外部评估对其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做好专业内部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民办高校应该让全体教师深刻领会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保证评估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学院要成立独立于各部门之外的评估办公室,主要负责专业评估的各项指标解析、制定评估工作计划、组织评估培训会、及时进行中期检查和组织专家对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等事宜。

5.2结合校情,科学解析评估指标

现在各高校进行的专业评估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而开展的评估工作,此评估指标体系的七项评估指标囊括了“评教、评学、评管”三个方面。全国统一模式的专业评估体系看似科学合理,但却限制了各学校个性发展的空间。从个性发展方面来说,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观测点应当围绕各个高校的不同办学特色来分解专业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5.3积极引进人才,促进评估专家队伍专业化

评估专家应该了解评估的内涵和熟悉评估指标,组建具有专业水准的专家队伍是专业评估的内在要求。要做好专业评估,各高校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评估专家。在组建专家队伍是要从全方面考虑,将管理专家、学科专家都纳入其中,并且提供各种政策和措施促其走评估专业化道路。在进行专业评估前,学校要组建好专业评估专家的队伍,并提供改进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的平台,组织专家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进更优秀的评估专业专家加入到评估专家队伍。同时,学校要制造更多的专业评估实践机会,为专家队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5.4重视过程管理,做好规范化管理

专业内部评估的手段是通过专业建设中的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档案来深入剖析专业。各民办高校顺利通过专业内部评估的关键是要注重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监管,具体体现在:一是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出可行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学运行中严格进行过程监管,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试卷质量、阅卷规范、毕业论文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5.5充分体现创新,凝练专业特色

专业评估的本质要求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中突显和体现出来的“专业特色”。工商管理专业评估不仅评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元素,还要从与同类高校的横向对比中,明确专业特色,促进专业评估的专业凝练特色,制定具体而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在就业时具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张冬鸣.以本科专业评估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以吉林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陈武林.专业评估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以福建省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3,(3).

[3]刘金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目标定位于原则设定[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

[4]刘春慧,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1).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资产评估学教材比较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3-0001-04

一、背景与意义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外合资合作及国有企业改革,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长逐渐繁荣。20多年来,资产评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新兴经济鉴证类中介行业,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产权交易、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改制上市、企业破产重组、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2012年10月,财政部印发《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目标及相关要求,并提出要加强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中提到:“制定和实施资产评估行业人才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分层次地培养从业人员队伍,努力打造300名左右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5000名左右业务骨干,执业人员数量超过10万人,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万人。”[1]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在数量上,截止到2013年底,注册资产评估师仅有3万多人,从业人员仅有10万多人;在质量上,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中学历为大专大本的比例高达93.65%,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此外,2008年以来,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每年新增注册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这更加剧了资产评估行业的人才缺口。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将存在更加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无论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银行企事业单位,还是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亟须大量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合理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为市场经济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于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专业人才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全国已有15所大学设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14所大学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本科教育,全国设立资产评估学术硕士、博士方向的院校有也10余所。国家还于2010年设立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并且已有68所院校于2011年取得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举办资格。可见,我国高等院校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已取得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不可否认,由于开展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教育的时间较晚,各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亟须完善的问题,而教材的合理编制与正确选择对于专业硕士的学习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资产评估学》作为资产评估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国内现有教材的内容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能够较好满足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但如果立足于专业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市场的高端需求,这些教材还具有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比较分析,结合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提升方向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进而为提升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对《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教材比较对象的选择

在综合考虑教材的通用程度、影响力以及作者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五本教材作为比较对象,详见表1。

在这五本教材中,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写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资产评估》[2](以下简称“a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汪海粟编写的《资产评估》[3](以下简称“B教材”)和姜楠编写的《资产评估学》[4](以下简称“D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刘玉平编写的《资产评估教程》[5](以下简称“C教材”)和赵仑、张晓慧编写的《资产评估学》[6](以下简称“e教材”)在高等院校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说,这五本教材基本代表了《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主流地位和发展方向。

(二)主干章节设置的比较分析

五本教材的主干章节设置较为相似,章节设置数目从十到十四章不等,但在主干章节的基础上,部分教材还单独增设了特殊的扩展章节。例如,a教材和D教材章节设置较多,均为十四章;C教材章节设置仅为十章;而资产评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础与模型、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等个别特殊章节,零星体现在部分不同的教材中,如表2所示。

比较发现,五本教材的主干章节都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是资产评估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资产评估的概念、要素、发展历史、基本原则等基本知识;二是资产评估方法及其选择,主要论述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基本评估方法的思路、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三是不同资产评估类型的特点与应用,主要包括具体评估事项、基本程序、评估方法应用以及适用于特定资产类型的特殊方法介绍,并且一般都是围绕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长期投资性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类型分别展开;四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一般涉及我国资产评估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行业管理等内容。

此外,部分教材特别设置了若干特殊章节作为对以上主体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使教材章节体例显得更加全面和完整。首先,除C教材外,其他四本教材均单设了国际评估准则的类似章节;其次,a和D教材均单设了资产评估程序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这两个章节;第三,B教材还单设了资产评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础与模型、税基评估这两个章节。可见,这些拓展章节基本是针对资产评估前沿问题、实务中的定量方法或部分特殊业务类型展开,对于开拓读者的视野和启发读者的思考有所裨益。

由此可知,五本教材总体是以经典的基本理论方法介绍为主,其主干章节设置均较为相似和详尽,并分别有所侧重。

(三)各章小节设置的比较分析

除了个别教材的特殊小节以及深入程度不同外,五本教材各章小节的设置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形式,内容也大致类似,教学的思路和结构比较统一。一般都是从章节内容概述入手,然后结合具体应用进行讲解,最后根据需要介绍一些特殊方法。不过,经过比较可知,无形资产评估是其中差异最大的一章,其小节设置的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看出,a教材单设了版权评估,B教材则单设了非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的期权法。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目前主要以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及其基本方法应用为主,较少涉及非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和特殊评估方法的应用。考虑到研究生教育更具针对性、深度和广度的特点,就无形资产评估而言,B教材较为适合专业硕士培养。

(四)教材的分类、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根据教材的用途,可以将《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a教材为代表的考试用书和执业指南。其主要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要求编制,教材涉及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都较为适宜,版本更新较及时,更适用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及从业人员的执业或备考需要。例如,“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这一章节就是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所带来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的增加而增设,包括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资产减值测试和金融资产定价等内容。但不可否认,其与高校教材在编制宗旨和适用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类是以B、C、D、e教材为代表的高校教学教材。作为教学教材,这四本教材内容相对灵活,章节顺序和章节设置内容略有不同,也根据需要加入了一些拓展性章节。总体看来,D、e教材更重视基础内容的夯实,B、C教材的内容设置相对更深、拓展内容也更全面。对于本科生而言,这四本教材都是其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只是难度和广度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较好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本科教学要求,同时能为本科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上述哪类教材,其在资产评估实务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业务难点的解析方面还较为有限,只是局限程度存在轻重之分。所以,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而言,教材在拓展内容的深化与创新思路的启发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三、基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定位来说,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应该是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如前所述,《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在专业硕士的培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下面结合对现有教材薄弱环节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理论教学内容与实务的结合

资产评估业务的实务性特别强,但现阶段的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评估实务操作的联系有限。例如,在企业价值评估章节中,收益法和市场法作为评估方法选择的未来主流方向,其比重较之于成本法的介绍显得不足;在无形资产评估章节中,对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过程中的参数测算路径的讲解过于简单。这些与评估实务存在差距,对于专业硕士日后课程的学习、研究方向的确定及相应的社会实习来说无法起到有力的铺垫性和过渡性作用。建议适当增加资产评估实务介绍的深度和难度,根据市场实务的主流趋势适当调整教材的结构体系,并重视通过对实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尝试在现有教材中适当补充实务操作性知识,例如评估事项说明、评估程序执行和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

(二)增强对知识综合性应用的引导

专业硕士与本科生的显著差异之一在于,他们在入校以前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加之资产评估的业务范围又相当广泛,因此,对其知识综合性应用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现有教材中各章节所设置的例题和思考题一般较少涉及对统计、财务、金融等知识与资产评估知识的综合应用。鉴于此,建议在教材内容的配套解读、案例分析与思考题设置中适当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这样无论对个人短期兴趣的培养还是长期能力的提高、抑或是不同专业知识的协同创新都十分有利。此外,评估实际业务中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分析能力,而模拟实际业务的综合性例题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与分析能力。同时这有利于增强教材知识的可读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

(三)增加对学科前沿研究的拓展性介绍

专业硕士培养还需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比本科生在学习上更具有自主性,更注重对某一个方向的追踪研究,所以专业硕士教材除了需要与市场实务相结合以外,必要的前沿问题接触和拓展研究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文化资产评估、碳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艺术品评估、海外并购价值评估、周期性行业价值评估等新兴课题的探索及其研究成果的形成,都是资产评估高层次人才应该学习和追踪的前沿。因此,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成果等都是学科前沿的有效载体,可以适当筛选作为教材的拓展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兴趣点和明确其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也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了研究视野和科研创新能力。

(四)注重教材语言、内容与国际的接轨

随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业务的增加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目前的教材多以中文为主且主要关注中国市场,较少涉及国际市场,对国际化的描述一般局限于对国际评估准则的介绍。专业术语英文解读的欠缺和国际主流理论渗透的不足是现有教材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建议一方面在教材中加强对评估专业术语的英文提示与适当解读,另一方面深化国际评估准则及相关规定在教材中的渗透讲解,同时补充对国际主流理论的教学内容设置。此外,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借鉴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资料,探索编制本土化的《资产评估学》英文教材,并辅之以适当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是进一步培养资产评估专业国际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解读之五[eB/oL].(2013-04-1)[2014.2.10]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汪海粟.资产评估(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姜楠.资产评估学(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9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江苏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研究”(2013JSJG368)和南京邮电大学教改课题“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南京邮电大学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研究”(JG00714JX91)的研究成果,由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和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资助。

摘要:论文根据调查资料和调查数据,剖析了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新常态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新常态的需求,对照观察、分析判断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本文希望通过剖析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二、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1.学生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高

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较低,认识不到实践教学对了解社会,培养团队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生涯选择、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有些学生认为“只有职业院校的学生才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普通本科学生只要把理论掌握好就可以了,自已将来的发展是主要依靠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这种偏面的认知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有些学生擅长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有担心和恐惧心理,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高校对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传统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理论教学,往往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实践教学提升到应该达到的地位。根据笔者的调查,许多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和课时等易于评估的领域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等不易评估的领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很多学校认为只要实施了实践教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另外,由于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手段和方法等原因,也导致某些高校对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2.高校实践教学的法律依据不足,法律效力不够

针对高校的实践教学,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法律主要是《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但这两部法律中与实践教学有关的内容甚少。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些意见和规定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可依、效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对高校的约束比较小。另外,这些文件仅仅是从宏观上规定了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些要求和指导性原则,对于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及相应的责任、权利及义务没有详细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3.经费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27%,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30%,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15591.72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为7899.07元。虽然我国高校财政教育经费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生均投入数量却在下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资金需求与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

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式方法还相对粗放。目前我国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是以生均标准拨款+专项拨款的形式,虽然这两年有些地区在不断优化,如增加了修正系数,但仍然比较粗放,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财政拨款的使用,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实践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4.实践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供给不足、实践教学供求错位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笔者调查发现,62.2%的学生认为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65.5%的学生认为实习实训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调查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实践教学的真实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了解社会发展需求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实践环节,而是呈现出了多样化、综合化和层次化特点。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效果和层次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使得高校提供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表现在:高校提供的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单调,甚至是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5.缺乏独立、专业、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机构

我国虽然也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2004年教育部还建立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完全垄断,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投资者和监督评估者,这种“四位一体”的模式会带来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而且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行为”,无法从体制上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高校内部评估模式是一种行政性评估,缺乏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评估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或多个既独立于教育部门又可以客观、有效评估高校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中介机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评估理念、高等教育评估标准、高等教育评估方法、高等教育评估手段的创新和完善。

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高校实践教学的法律法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和十八届四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教育部门应将“依法实施实践教学”作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发展总的方向和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制定相应框架,然后由可测量、可评估的指标体系组成标准,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法律体系能够相互支撑并有效实施。相关立法部门需要尽快启动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工作,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情况的法律,用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制度及评估制度,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制度的完善,为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获得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评估工作的单项法规。教育部门应对原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的评估范围、评估对象、评估机构、评估流程、评估方法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提高单项法规的法律效力,以法律的形式出现,这样更有利于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和操作。

2.大力宣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意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但需要具有理论素养的人力资源,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来驱动经济结构转型。而现有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社会急需的职业素质还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活动,把大学生培养成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理论创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相关部门要以各种形式、各种途径不断宣传高校实践教学活动对理论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参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广泛开展高校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的意识,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

3.创新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

首先,坚持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省级高校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机制,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落实,通过教育部门推动、引导、示范、组织作用的发挥,确保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周密部署、循序渐进和稳妥推进。同时,省级教育部门应积极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其他相关部门的作用,努力形成高校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其次,努力构建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协同”格局。即广泛组织各类社单位参与高校实践教学,在规范性行动和志愿性行动并存的情况下,形成一种互相协同、密切联系、高效运转的实践教学协作系统。“高校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是一种多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各种社会组织可以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合作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为社会组织提供科研、管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实现社会力量和高校的合作共赢。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教育部门对高校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统筹管理,各类社会组织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目标单位和合作单位,它们的参与可以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持续完善起到关键性作用。最后,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保障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政府应承担整个高校实践教学市场的监管职责,包括监督检查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资金保障、人员保障、设施保障是否符合国家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社会组织在参与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方面是否按既定合同执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实践教学效果。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实践教学机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师资状况、教学效果实行综合评价。

4.动态调整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国家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动态调整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不断完善和更新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使得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适用性。各省可以结合国家基本标准和各地的实际发展需求,将高校实践教学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指导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变化,形成“以实践教学促进就业、以就业强化实践教学”的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各省可以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高校实践教学内容,设置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细分,搞好分类指导,对每个类别的人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实践教学。

5.完善多元化的高校实践教学投入机制

政府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投资主体,应强化其主要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高校实践教学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省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将高校实践教学纳入省级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之中,明确高校实践教学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和监督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统筹安排好科研经费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比例,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明确定期经费增长机制,实验设备定期淘汰机制,以确保高校的实践教学有充分的经费保障。

积极发挥市场的力量,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实践教学,使其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投入学生实践教学的相关机制。不断完善和落实用人单位参与学生实习实践的税收和保险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用人单位参与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6.建立市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校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突出高校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强化企业与高校的信息沟通,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制度,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的良性对接,努力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各地要探索建立面向全省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有效地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放、教师资源开放和设备资源开放等。如一个高校可以向区域内的其他高校开放本校的部分课程,引入兼职教师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在此基础上,高校之间可以进行教学合作,互相开设本校优势课程、互相组织实践培养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此外,可以建立区域内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开放各自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观摩和研讨等。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早做准备,尽快着手建立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的、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文社科人才,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易纲.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4-11-03(7)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cssn.cn/jyx/jyx_zdtj/201411/t20141106_1392460.shtml

[3]吕诺./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26/content_2141068.htm

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0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3.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与实务性很强的工作,资产评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和评估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实践能力。在国外,资产评估师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得益于行业协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如美国资产评估协会开设有评估复审及管理(appraisalReviewandmanagement),企业价值(BusinessValuation),珠宝首饰(GemsandJewelry),机器设备(machineryandtechnicalSpecialties),私人财产(personalproperty)和不动产(Realproperty)等6个方面的评估课程,每一项课程学习都辅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实践参与做支撑。金融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三、金融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金融资产评估”为关键词对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共搜索论文524篇,而同期以资产评估为关键词搜集的论文共计133399篇,可见,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极其有限。各年度数量情况见表1。从学科性质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会计三大领域,研究成果侧重于对金融资产的特性、定价研究,而与评估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论文不多,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范围广阔及复杂性,也反映金融资产理论与评估实践的粘合度有待提高的现状。从来源数据库来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是研究成果的主要源,占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搜集的文献仅占报纸数据库的15%左右,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评估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少且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层次与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评估有关理论散见在投资银行、并购估值等著作中,运用google对financialassetvaluation/appraisal进行检索,也仅能检索到较为零散的理论知识。

2.我国高校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现状。目前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办学历史仅有10年,尚属年轻专业,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排名,对国内部分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金融资产评估仍属资产评估专业的前沿课程,仅有少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情况见表2。从国外的资产评估教育来看,英国和美国是资产评估教育的典范。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资产评估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propertyappraisalandmanagement),许多课程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认证。由于RiCS在全球不动产领域评估的权威性,英国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多受其影响,开设的课程多与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相关,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评估类课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实习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业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仅在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课程中有所体现。此外,美国的资产评估教育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在1976年以前从未进入过大学的学历教育,后来是在美国评估师协会的倡导和主持下,才逐步出现了评估协会和大学合作进行资产评估证书教育的形式。金融资产评估是随资产评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课,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教材、习题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仅出版3本相关教材,发行时间较早(分别为2001年、2003年和2008年),许多知识点停留在概述层面且与评估实践的关联度不高。从金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尚属评估机构的新兴业务,相关交易案例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不旺,而是与专业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许多与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只能交由投资银行完成。总之,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结构仍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四、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的设想

1.不断地凝练课程知识体系,将金融学与评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框架,掌握的知识多为零散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资产评估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在课程伊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金融资产评估并不是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再认识。该课程应是涵盖评估基础理论、金融单项资产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与处置等的知识体系。同时,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兼具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课程实务部分可借鉴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iaCVa)的注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CVa)资格认证课程的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互为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大学讲台,这种以信息的单向传递、简单记忆或复现为目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很低,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经一些院校实践证明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提非常吻合。首先,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这些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其次,资产评估本身属于新兴学科,实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约束,案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代表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要有认真设计的分析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第三在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