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十篇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十篇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6:00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1

摘要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由于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许多细节上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因此可能有意无意地存在法律风险。结合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防范法律风险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从个人法律风险的防范和项目部法律风险的防范两方面,分析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关键词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法律风险一、项目管理人员个人法律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要时刻不忘学习,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公司法、经济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规避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的工作行为。只有全面掌握与项目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公司规章制度,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陷阱面前保护好自己。作为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应做到“三个不”,即不穿越公司规章制度的基准线;不逾越国家政策的警戒线;不触碰法律法规的高压线。

(二)重要岗位,亲属应主动回避。重要岗位人员认为自己属于应回避范围内的,应主动向有关领导提出回避要求。回避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维护好相关工作程序流程的内部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均有所控制和校验,避免因为亲属面子和自然信任带来的不必要差错,大大减少出现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亲属间相互隐瞒罪行可以不负刑事责任。该原则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亲缘本性。现代法律法不容情,法律不允许亲属之间相互包庇,意味着公众要在“亲情”与“大义”中作出选择,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窝藏、包庇者已经触犯刑法,对亲属之间拒绝作证等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回避原则在法律中的应用更多的是为了减少不公,真正的体现法律的“三公”原则。

(三)切忌随意签字。项目管理人员在一些单据或文件上签字是很经常的一件事,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大领导,自己签字仅是个人行为,其实不然,当你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代表项目和公司签字的时候,那么你的签字就代表了项目集体和公司行为。这些单据都是履行合同的凭证,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形成日后不利于公司的证据,给公司造成重大的损失。由于自己的过错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有向过错人追偿的权利。二、项目部管理中法律风险的防范

(一)注意项目部履行合同中的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合同法律风险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其发生的概率有时更高,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但相比之下,合同法律风险是最具有可控性的。如果能够重视和加强合同履行和管理,对其存在着的法律风险进行规避,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和处理好各项合同法律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按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就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项目部履行合同中常见的漏洞有:

1.合同签订人与合同实际履行人不同,又没有转让协议,同实际履行人之间也没有新的合同。

2.在结账过程中审核不严,出具证明草率,没有核实其真实身份。

3.财务把关不严,供货商的合同、发票非同一单位。

针对上述情况,有关合同履行中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有:

1.对照合同内容,让项目部所有人员明白,清楚地知道合同中的全部内容,如工程范围,要求、设计变更的处理,工程量的增加和减少程序等。

2.了解合作方的详细情况,包括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姓名、财产情况、履约能力、诚信度等。

(1)了解合作方的基本情况,保留其营业执照复印件,如果合作方是个人,应详细记录其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了解这些信息有利于我方更好地履行合同,同时,当出现纠纷的时候,有利于我方的诉讼和法院的执行。特别是在项目部自行组织招标和询价采购材料时,应注意留存对方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等相关凭证的复印件。

(2)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特别注意长期合作对象的信誉欺诈: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近期出现了迟延付款现象,并增加了订货量,此时应引起重视。很可能对方出现严重资金困难、面临破产等情况。应尽量到其公司实地考查,不能仅听其一面之辞。

3.取得合同相对方的授权委托书,核实人的身份情况,一定要对照身份证看是否在姓名上一致。一但有变化要再次要求另一方出具授权委托书。

4.项目部有关的人员出具给他人的有关工程证明须谨慎且要做好相关登记工作。

5.加强对材料、设备及相关凭证的管理。无论是项目自购材料,还是由分包商代买的材料,均应经过我方严格的审核和把关,购买凭据的原件需交给我方保存,财务人员在留存原件凭据和见项目负责人的签字时才能向其支付。一旦材料出现问题或产生付款纠纷时能找到责任源头,避免承担更大责任的风险。

6.工程繁忙期的合同管理问题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工程繁忙期,出现无合同施工和采购现象,无预算凭证,一旦出现问题,没有有利的证据,合同管理不到位,不符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造成公司的损失和潜在风险。

(二)项目部要加强印章管理,勿入担保陷阱,避免诉讼。公司印章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工程项目部公章由办公室统一管理保存。各队、各部门对外联系需要盖公章,先经副总以上领导同意签字,或口头通知办公室,由办公室登记后盖章。”项目部应严格执行公司印章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取用流程、保存对象、使用权限,杜绝因公章使用不当产生的法律风险。

按照印章管理制度的规定:所有印章的使用,必须严格做好申请和使用登记。在公章使用方面需要认识到的是:你担保了,签上名,盖上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会使公司在法律纠纷中陷于被动地位。

(三)加强对废旧物资处理的监管。现在“小金库”的范围,超出有形存款的范畴。隐匿收入设立的“小金库”中的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设立的“小金库”中的以假发票、假合同、假票据等手段骗取资金设立的“小金库”;转移资产设立的“小金库”中的以虚假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方式转移资产设立的“小金库”。一旦查出是要追究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的。对在专项治理期间新设“小金库”的,要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理,按照组织程序先予以停职或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小金库专项治理的意义在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小金库将无处藏身,使集体腐败行为大大减少。

为规范公司废旧物资处理程序和工作行为,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资资源,结合电力建设企业实际情况,许多电力建设企业都制定有《公司废旧物资处理暂行办法》。在办法中对电力工程废旧物资的处理程序进行规范,一般的流程是:

1.需要处理废旧物资的工程项目部填写《废旧物资处理申请表》报物资(资产)管理部审核,监察审计部、财务部等部门会签。

2.物资(资产)管理部组织专业人员(技术、质量、基层单位领导和职工代表)对废旧物资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人员须在《废旧物资处理申请表》中签字确认。

3.物资(资产)管理部汇总报公司领导审批。

4.采取竞价、招标等形式确定价格。

5.处理款项缴入项目部财务科,项目部财务科负责人在《废旧物资处理申请表》中签字。

6.《废旧物资处理申请表》由物资(资产)管理部存档。

最后,针对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项目部管理岗位从业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工作行为,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完善制度,认真查找岗位风险点,建立廉洁自律防控体系和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表现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需求也是越来越大,民间融资成为了重要的融资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才得以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它相比较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办理的手续方便,而且放款速度比较快,所以对于短期需要资金的贷款者来说,民间金融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风险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指的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环境风险中比较主要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这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或者个体经营户主,且这些企业一般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差,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差。假如经济形势低迷,中小企业基本上都会大幅度受到影响,应对能力及措施成效较小,就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无法收回。

(二)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市场发展中,通常情况下,很难保持稳定的收益,而且信用支付情况比较混乱,很多时候会无意中出现一些违约的行为,从而产生信用风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就是明知故犯,设置骗局,欺骗小额贷款公司放贷,从中取得资金收入,致使恶意违约现象的出现。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历史比较短,对最初的客户来源调查不是很清楚,风险控制措施比较弱,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事件,很难有应对措施来解决风险,收回贷款,因此会对小额贷款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自身经营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规模较小,和大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抗风险的能力也很低。而且小额贷款公司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比较低,业务涉及面比较窄,贷款业务主要是在熟人之间展开,致使自身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银行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对手,其利率比较低,所以一般小额贷款公司都会选择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放贷,而且担保方式也比竞争对手银行简便许多。

三、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公司的领导人应该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学习借鉴科学的管理经验,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和熟悉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和环境风险,改变自己的风险管理观念,同时,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资金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能够有有效的风险处理方法处理风险。市场管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了解国家金融相关政策的变动,主动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民间融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参考。小额贷款的流程、具体实施细节和实行方法等都没有规定,而且小额贷款公司没有确定的金融监管机构,一般情况下是由地方金融办公室进行暂时的监督和管理。现阶段,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致使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许多规定和说明任然是一片空白,使得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不清楚业务流程,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基于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情况,国家必须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主体,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尤其重视监管的细节,以确保小额贷款公司正常运行,加速发展。

(三)加强内部监管

一人身兼数职往往是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监管失效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得三个机构之间相互制衡、三权分立,让内部监管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使公司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除此之外,小额贷款公司还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明确公司内部的岗位分工和职责,以便于员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四)跟踪检查大额贷款

尽管小额贷款公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可是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借款人除了合法借贷以外,还借贷于不合法机构。就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关于抵押物的规定不够清楚细致,致使其在很多情况下,对放贷情况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监督。假如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小额贷款公司就会面临很严重的生存危机。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务必明确抵押借贷规定,制定详细的抵押借贷流程,完善相关的抵押借贷手续,从而确保公司自身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

(五)规避贷款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新型的融Y企业。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还比较低,而且专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人员也严重短缺,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在对借贷客户进行贷前调查时,风险分析不到位,例如对借贷客户财务信息掌握不准确,信用资产情况不清晰等,就会出现错误的判断。正是存在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信用审查制度,才让一些企业有了可乘之机,钻了制度的空子,从而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务必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强化风险控制,加强风险管理,重视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在放贷以前,严格审查借贷客户的信用情况,保证公司的资金安全和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类型;风险防范与控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与我国企业所处地具体环境及经营管理实践相协调,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统一标准,其整体架构主要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日益重视,颁布了若干法规,但是这些法规主要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即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等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发展。此次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无论从原则上、目标与要素上都突出强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就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内部控制中风险防范与控制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事项将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环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实质性的变革,由于技术的快速创新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变化周期缩短,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另一方面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企业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能与今天的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防范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一是战略风险,即不恰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规划导致的风险;二是决策风险,即决策失误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即不适宜的经营手段导致的风险;四是财务风险,即失去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五是信息风险,即不相关、不真实信息报告导致的风险;六是环境与法律风险,即环境骤变和政策不明朗导致的风险;七是灾害风险,即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风险等。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才成为必要。风险防范与控制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而且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和轴心工作。

二、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风险的防范及有效控制不到位。而针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控制,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和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企业的隐形失控因素。

(一)一些企业对风险因素的把握不够全面

对于上面列举的诸多风险因素,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只看到部分风险,因而忽视了其他风险因素。没有将各种风险因素作为决策和投资分析时的标准化考量要素。

(二)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没有认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上的局限影响了实践的推进。由于风险因素的复杂、多样,控制风险需要多层面、多角度联动,但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对风险实施统一管理,缺乏明确的风险控制流程,风险控制架构不健全,有些环节较薄弱。

(三)缺乏一套可以量化的风险识别、衡量指标

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制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企业自身来说,由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的限制,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模型分析、量化分析较少,因此,常常难以做到有效的风险预警。

(四)没有有效地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目前,许多企业更多地注重具体项目的风险,对风险控制的理解较肤浅和狭隘,没有认识到企业中的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关系到风险防范与控制,有的甚至认为风险的防范控制主要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工作。因此,在强调建设企业文化时,有些企业并没有将风险防范与控制渗透进企业价值观,没有深入员工人心,从而导致在行动上不能有效落实控制风险的要求。

三、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对明晰、稳定、完善的控制程序,以确保风险控制机制顺畅运行。

(一)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技术程序

1.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是在以对相关信息(如相关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本身各类信息等等)采集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提前向决策者发出警示,最终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预控。风险预警系统应先于风险实际发生发出预警,使决策者在实际危机发生前,尽早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防止风险的实际发生和尽量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识别风险。在风险预警系统的指导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主体特别是领导主体和操作主体要对上述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即要弄清企业潜在的及可能发生何种风险,并对风险产生的后果进行初步分析。

3.评估风险。探索制定一些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应包括经济风险类、信用风险类、流动性风险类、资本风险类、经营风险类等等,然后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必要时可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为防范控制风险提供依据。

4.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尽全力防范控制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程序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目前许多企业实际上没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的甚至没有年度的经营计划,如同“盲人摸象”般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这必然潜藏了严重的风险。确立目标后,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及时纠偏补正。

2.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3.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4.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领导主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高层领导行使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权。特别是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最难实施的,毕竟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内控制度时,首先要约束的恰恰是自己。从调查统计来看,企业发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管理层内控约束机制的缺失。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的高层领导们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绩效目标与公司及股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对管理层进行权力制衡不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5.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因此,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6.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7.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总之,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它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企业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律师企业法律风险特点防范和控制

三鹿奶粉事件中,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罚金4937余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2000多万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王玉良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杭志奇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被告人、原三鹿集团高管吴聚生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商标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每年超过100起,总数超过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例如,青岛海信集团的“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注册,在经历了6年的努力之后,最终以50万欧元的价格将该商标赎回;腾讯公司域名被外国人抢注,最终以100万美元的天价买回域名。

血淋淋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因法律风险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的运行中,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很好的防范和控制,那么这些损失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1.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而受到法律制裁或者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益而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按照成因的不同,企业法律风险可分为主动型法律风险和被动型法律风险,前者如企业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因其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而产生了受劳动监察部门的处罚,并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风险;后者如企业作为买方与卖方签订了买卖合同,卖方迟延履行交货义务,经催告在合理期间内仍未履行,此时,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买方可以主张解除合同,但是企业由于不知道该规定未及时解除合同,而导致了迟迟买不到所需货物的法律风险。

2.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无论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的企业法律风险都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根源的确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事:在主动型法律风险,原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包括对国家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对直接关系人的义务等等;在被动型法律风险,则是因为企业没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使其权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包括对政府的权利、对交易相对人的权利,对受其管理者的权利等等。

(2)风险范围的广泛性

法律调整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社会主体从孕育到消亡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因而,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阶段上:设立筹备阶段、设立中、运营中、终止清算阶段;也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行为中:生产、经营、管理、投资等

(3)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害结果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在主动型法律风险中,其损害结果表现为:刑事责任,例如企业因违反刑法而受到刑事制裁;行政责任,例如企业因违反劳动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民事责任,例如企业因侵犯他人权利而承担赔偿责任。在被动型法律风险中,则主要表现为合法权益的丧失,例如撤销权的丧失、经济利益减少等等。

(4)风险的可预见性

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何种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何种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何种行为是法律鼓励的,都有明文规定,企业的行为将产生何种后果在行为之时就是可以预见到的;企业在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时可以采取何种救济途径也是有法律指引的,故而所有的企业法律风险都是可预见的。

(5)损害程度的难以控制性

企业法律风险,虽然是可以预见的,其损害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具有特定性,但风险一点被促发,则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掌控,很可能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

(6)风险的终极性

企业除了面临法律风险,还存在诸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等其他种类的风险,风险一旦通过诱因被促发,则必定会对企业的权利义务重新洗牌,而权利义务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故而这些风险最终都将转化为法律风险。

在这之中,风险范围的广泛性、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损害结果的难以控制性、终极性,决定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必要性;风险根源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决定了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可能性。

二、忽视企业法律风险的后果

如上所述,企业不重视对法律风险的事先防范和控制,在其运营过程中埋下了风险隐患,一旦这些潜在的风险被促发,则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1.企业及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在第二章犯罪中用第四节专门规定了单位犯罪:“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追究企业及相关人员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很多都可以由单位构成,例如第159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61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第201条偷税罪;第213―219条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44条强迫职工劳动罪;第387条单位等等。

刑法对单位犯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采取两罚制。既对单位是判处罚金,也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也有在某些情况下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即只处罚自然人而不处罚单位。

但无论如何,一旦企业及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则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2.商业机会损失

法律风险被促发后,先不论直接会导致某个相关交易的失败,单单善后事宜、重新恢复秩序就需要占用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必然的,用于开拓业务和市场的资源自然就大大减少了,而商业机会却是转瞬即逝的。

3.商誉损失

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不管在哪个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商誉则不振。设想,某个企业经常性的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被行政机关处罚,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了刑事责任,还有那个对象愿意与之交易呢?

4.经济利益损失

法律风险爆发造成的各种后果,对企业来讲,最终都将体现为经济利益损失。

对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后,我们更加需要未雨绸缪,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优势

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主体可以有很多,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干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指导的方式给企业提供帮助;企业自身,可以通过规范自身行为来规避法律风险等等。但是,在所有的主体中,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律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成为律师,首要要求是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考试的范围涉及了法学领域的各个部门,对大至国际交往,小至婚姻家庭的所有的法律部门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和掌握,对法学理论、法律原则有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没有专业知识为底蕴的实践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飘到哪里是哪里,毫无目的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进行总体性设置。

2.律师具有丰富的法律事务实践

律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法律事务,诉讼或者非诉讼,刑事、民事或者行政;会遇到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他们解决,而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性会遇见的风险导致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显然,与法学专家相比,律师对企业可能会遇见哪些种类的法律风险更有发言权,因而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上更能够对症下药。

3.律师具有相对独立的职业身份

政府参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由于受其社会职能的影响,其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定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就有可能迫使企业采取企业利益服从国家、服从社会的价值取向,显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参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由于其本身系由行业内企业家组成,又有可能产生内部交易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也达不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但律师却不同,律师是专门的法律职业者,不隶属于任何部门,是一个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宗旨的群体,其正当执业既不受政府干预,也不受企业影响,更有利于企业正确的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四、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现状

1.企业领导层法律意识薄弱,律师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不够深入

目前在我们国家整体法治环境有所改善的大背景下,仍有很多企业没有法务部门,没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引入律师的参与;有顾问律师的企业,律师也仅仅起到一个救火队员的作用,只有发生了问题才会想到找律师解决;偶尔有企业在做项目时会邀请律师的参与,但大多数也只是部分参与,具体而言就是法律文本的拟定,对于在谈判过程中律师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大多不被企业采纳,甚而也有在双方进行实质易谈判时要求律师回避的情况;或者就是小项目邀请律师参与,大项目有意回避律师。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企业可以有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却从来没有听说过首席法务官的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律师作为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人的重要性。

2.律师自身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动性不强

几乎每一个有一定资历的律师都会同时是几个企业的法律顾问,但大多数律师提供服务的形式往往是顾而不问,只是被动的应企业的要求为他们处理一些涉及法律的事务;好一点的也会主动去企业走访,看看有没有事情需要处理,但是少有关心企业运营情况的。大多数律师都认为经营管理决策,那是企业家的事情,律师是为他们解决法律问题。但是实际上,在一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有很多法律风险都是可以通过律师的工作来避免的,只是很多律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主动地去为企业构建一堵法律风险防火墙。

五、律师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范围

1.参与企业的设立,防范和控制企业设立过程中的风险

中国有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企业的设立过程中,保证该过程的合法自然是律师最基本的职责;除此之外,企业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控制机制、高管人员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都与企业成立后的发展息息相关,若是企业的这些结构、机制存在不合理之处,必然会埋下风险的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故而就需要我们律师来为他们把好关,甚至是由律师根据法理、实践来设置一个相对最优的模式。

2.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订,防范和控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的章程对一个企业来讲就是他的宪法,是一个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而各种规章制度就是他的法律,是一个企业有序运行的保障,应该得到每一个企业成员的遵守。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首先应该保证其合法性,其次应该寻求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平衡点,既不能太严苛,也不能太松散。这就需要律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设计这样一个“均衡”的规章体系。

3.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决策,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风险

(1)参与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通过企业提供的材料和律师的专业调查,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能够获得何种收益、存在哪些法律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多大、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减少甚而是消除这些法律风险等方面,最后提出律师的意见供决策层参考。

(2)在决定立项后,参与项目的谈判,落实律师在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并经决策层认可的意见。

(3)合同文本的制作,将双方的谈判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并确保合约的合法性、严谨性、及适度的对己方有利性。

(4)对项目执行过程全程跟踪,就双方履约过程中的程序性及实体性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或提醒。

4.参与企业一般合同文本的制作或审查,防范和控制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受他方侵害的风险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为企业提供规范的合同文本,若是交易对方提供了合同文本,则需交律师审查修改后方可签订,以避免因合同文本不规范或者因存在疏漏而带来法律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企业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增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逐渐显现。疫情更是让很多企业效益锐减,成本骤增,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陷入经营危机。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如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毁灭性打击,如何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能力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时,各项经营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与预期收益造成差异,甚至导致企业失去生产能力、陷入经营困境、最终面临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一)财务风险的类型从本质上来看,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经营、决策、战略上的失误造成的现金流量风险。具体看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见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四类:(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不能正常履行付现责任,或不能确定和正常以账面价格变卖或抵押资产偿还债务而带来的风险。(2)存货管理风险。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是现代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存货过少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存货过多会使得企业产品挤压,占用资金,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筹资风险。筹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方式,包括银行借款、股票、债券、吸引外部投资等外部筹资和股东入股等内部筹资,不同的筹资渠道和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4)投资风险。投资是企业为获得投资收益而投入资金的一种行为,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但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财务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可能避免或将损失降到最低。(2)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各个环节,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3)不确定性。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内外部环境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也是不确定的。(4)损失与收益共存性。企业的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通常风险大收益也会变得更高,而风险小收益也会相对减少。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重要性(1)有利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只有当企业积极开展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工作,尽力规避风险隐患的发生或将损失降到最小,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2)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障。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从而帮助企业更为真实、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因此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3)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当企业重视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时,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作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快速获取市场。

三、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为前提的,然而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及其相关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具体表现为:对财务风险盲目无知,只看到利润的诱惑而忽视其背后存在的风险,例如盲目扩展业务、盲目跟风多元化等。或者心存侥幸,高估企业应对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轻视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潜在风险或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做分析、不做防范准备。一些企业即使开展了风险控制与防范工作,但因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而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松懈,责任划分不够明确,风险管理流程运行不畅,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漏洞或失误,不能及时给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不能真正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和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企业有效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重要保障。但很多企业往往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风险评估体系、预警极致的建设。一些企业虽开展了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无法较为合理的全面归类财务指标,无法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多种因素进行可视化数据化,这会导致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另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想要全面、真实地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非财务类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目前很多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足够重视非财务类指标的使用,这会造成企业的风险评估不够严谨,最终导致风险预警的效果不佳。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当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日益紧密,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当前越来越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始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但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在财务管理中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供具有战略化、具体化、业务化的决策依据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效用还未充分展现。受传统财务管理思维的局限,很多企业尚缺乏运用模型化工具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和探索,财务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无法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战略规划,从而制约企业财务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优化建议

(一)转变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控意识薄弱是企业落实和推进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应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以身作则营造财务风险控制和防控意识的氛围。其次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经营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培养财务人员对于预测潜在风险隐患的敏感程度,使其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意义、作用和紧迫性。另外,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需要引导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对于风险防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管理架构、业务范围、经营状况设计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客观的风险评估指标来建设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帮助企业及时高效地发现财务工作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更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第一步就是设计具体的指标,使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当前阶段的真实财务状况。另外还需要改善财务指标的合理归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或避免财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指标,也需要关注非财务类的指标,从多方面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手段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结合日益紧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关键。企业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构建全面的信息化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形成财务管理规范秩序和标准化流程,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应用财务共享软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所需的需求。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战略预算管理

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在经营自己的同时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程中,企业运转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没有人知道何时会有这种风险,同时财务风险的破坏力也是难以想象的,企业一旦发生了财务风险,很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一、实施战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财务风险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破坏性的后果,因此,企业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预算管理,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的破坏性,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也要把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实施战略预算管理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在现代动态的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这是企业最起码的生存之道。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企业身处的外在动态的经济大环境背景下,隐藏着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导致产生财务风险,这是宏观上的一个客观因素。企业要想得以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得灵活应对当前复杂的、动态的经济环境,防范因任何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任何的不确定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突如其来的财务风险,比如市场环境上的需求变化,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浮动,社会文化资源观念意识或政策变化等等,这些都是让人无法预料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公司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完善公司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需要

企业会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不仅仅只是外部的动态经济环境造成的,有时候公司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是一个内部主观因素。现代公司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实施战略预算管理制度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完善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但是有的企业员工认识不到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在平时不加强防范管理,加上企业领导决策的不科学性,导致了企业最后效益降低,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完善企业自身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给公司企业造成的影响。

二、如何实施战略预算管理

自从张熙庭先生在我国国内首创了战略预算管理的体系之后,这一管理体系被许多企业纳入到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中,它代表了公司企业中财务管理上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如人所料,也为公司企业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为企业取得了实际效益。那么在企业当中如何实现科学的战略预算管理,使企业在摆脱财务风险的同时增加效益呢?我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企业人员要提高防范意识

企业领导的意识影响着整个企业员工的意识,提高领导们的财务风险意识,公司的高层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和预算体系的构建,灵活运用各种手段,镇定冷静的面对一切有可能带来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适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手段。同时也必须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执行企业的科学决策,及时的适应企业营造的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强烈氛围,使整个企业在把握住外在复杂的经济态势的背景之下,强化自己的风险意识,改善内部管理,使得在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胜利。这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知胜负”的条件,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谁练,吾以此知胜负矣”。

(二)将预算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战略预算管理包含着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有着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理论上的的某种契合。因为,某称程度上来说,预算目标受企业的战略决策影响,预算也在一定方面体现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的战略的一种安排,它使企业的日常运营得以顺利的展开,实现经营管理上的良性循环,运营良好的企业通过进行准确、科学、合理的年度预算,实施战略管理,以战略目标为良好的起点,执行和细化每一步的目标,通过企业中的各个部门的精诚合作和努力,并与各个业务经营的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使他们也参与到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上来为我所用,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财富。

(三)建立一种战略管理预算的具体模式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己内在的价值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但是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只有实行良好而有力度的战略预算管理,并且使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衔接起来,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适当的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具体模式把战略管理与预算良好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战略管理与预算的管理真正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应对自身部门的一些管理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例如对企业的财务、内部的一些业务流程、外在的市场信息以及顾客反馈等等一些列的综合信息,制定出相适应的发展计划和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长期的、中期的或者是短期的计划,促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预算管理的这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预算的一些具体编制、各部门大力认真的去执行、并中间进行良好的控制、最后对其战略目标和预算做出可靠的评估,争取使最初的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达到高度的一致性。这种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情况下进行企业的管理模式上的有力调整,能够帮企业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上争取更多地优势。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25-02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各种企业风险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制约员工不规范行为,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员工如果不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那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

2.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是强制性的,如果企业法律风险产生,那么企业承受其结果的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生了法律风险,那么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的广泛性。法律法规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经营,即企业不管实施哪种行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法律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企业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这些风险一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存在交叉和重叠。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关系是最密切的。例如,如果企业发生了销售风险或者财务风险,其一般也涉及法律风险。因为企业按照法律风险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所以,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的。

6.可认知性。法律风险的可认知性主要表现在它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并通过改变行为改变的风险。

7.专业性。法律风险的专业性主要由法律的专业性所决定。

8.损失性。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法律风险更不用说了,它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比企业任何一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都大,如果法律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9.不可投保性。风险转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是法律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根本就不能通过保险转嫁风险。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1.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或者在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企业的风险,这就是直接的法律风险,例如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属于直接的法律风险。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非法律风险发生后,最终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后果,例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都属于间接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因事而异的。提高法律意识以及企业法务管理可以对直接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而间接的法律风险则是通过各责任部门以及各专业人士来进行预防的。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的其中之一,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最终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2.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这种分类重要是按照人的意识行为来进行划分的。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事件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客观类法律风险。例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时虽然管理漏洞中存在法律风险,但起因还只是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主观类法律风险。对于客观类的防范,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进行;在防范主观类的法律风险上,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因此,在进行主观类的法律风险防范时,对于员工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把主观类法律风险进行细分可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企业主动实施一定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称为作为的法律风险;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不采取必要或必须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如企业未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遭他人抢注。采取主动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其风险采取完善的防范措施这是防范作为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对于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纠正对风险的错误认识。

4.根据法律风险来源其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它的引发因素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需要企业适应,此法律风险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的,而只能采用某种适当的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从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率。内部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来达成的。从实际上来看,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鹿”事件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三鹿”事件造成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方法意识太弱。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础就是法律风险意识,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领导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弱,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在经营活动中主要靠常识来进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法律的法网。第二,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我国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专业懂法律的人员也不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全体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教育,使得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第三,企业在法律方面的开支较少。事实上,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是,实际上,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有点悬。

(二)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任

对于有些已经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中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法律顾问并不是企业的专职人员,而只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来兼职做企业的法律工作。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兼职的律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小,其实在实际中,企业只有在遇到诉讼时才会想到法律顾问的重要性。因此,法律风险并没有完全得以防范。在国外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在重大经营决策、签署合同时,都必须有律师在场,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以及法律意识。可是,在中国如果在签署协议时,带着律师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没诚意,协议还没签就想着怎么打官司了。因此,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并不能够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也是企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因此,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同管理,从而方法法律纠纷的产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中,许多的纠纷都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内容不够清晰,从而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在起草重大合同时,企业的法律事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到合同合法有效以及齐全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夏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认识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5).

[3]张兴霖.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2).

[4]孙彪.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09(08).

[5]赵静,唐明.如何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J].中外企业文化,2008(04).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

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中,税务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合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防范管理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念和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影响因素

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经过国家审核认证的,在我国境内持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高新科技发展研究一年以上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以这些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生产依据进行长期经营的经济实体。

2.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因素

(1)科研人员在企业的比例问题

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政策中,包括科研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这一项,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取决于科研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财务对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的不正确评估,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定出现问题。如果税务人员对企业科研人员比例核定有所出入,则会导致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影响,进而影响其税务的处理。

(2)研发经费归属问题

企业会计人员有时会将研发经费归属至管理费用或者其它费用里面,导致企业研发经费在管理费用中的比例有所偏差。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是以研发费用所占的份额为依据的,以此评定税务减免的份额。因而企业的税务处理要能合理的评定研发经费的比例,明确研发经费的归属问题,正确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规避税务风险。

(3)确认收入的使用额度问题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性,导致了国家有关税收的政策与有关收入确认的政策有所出入,收入确认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税收额度也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收入在研发费用中的使用额度,将直接影响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减免。所以说,只有对收入的使用问题进行明确的确认,才能保证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性。

当然,以上只是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税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税务风险的产生,比如说,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始于科学创业活动,这些科技创业活动大是由高新科技人员发起和组织的,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对金融税收也知之甚少造成税务风险;再或者说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以及财务等相关信息的公开性,主管部门在高新认定中,都会对研发费用的审查会更加严格,相比于一般高新企业来说,这部分企业就面对更大的税务风险。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造成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合理防范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问题

1.加强企业内部自查和审计

企业要做好税收风险防范管理的内部督察,做好税务审计、税务自查和财务审计等工作,为企业合理纳税提供保障,防范税务风险。在日常工作中,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定期对与税务有关的内容进行自查和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查明原因并纠正。针对企业的高新技术申报问题,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财务顾问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监督,保障内部审计的顺利实施。针对专题复核复审报告,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专项审计的方式,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机构对税务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2.强化企业有关部门的后续管理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组织成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的职责就是跟定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政策,从而为企业的税务申报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企划部门要落实和跟踪研发活动以及研发费用,在提交审查资料前期,要对往期的备案信息进行详细的对比。当然备案信息是不可以随意调整的,假如出现必须要对备案信息进行调整的情况,也应该在未备案时期进行调整,确保审核提交的数据资料和往年备案的数据资料一致。

其次,企划部门要针对所提交的资料,比如研发成果报告、协议、研发费用合同以及鉴定意见书等,需要设立专门的台帐进行保管和归档。而且如果企划部门在工作中出现困难,应当及时向公司汇报和领导进行沟通,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出现税务风险问题。

3.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素质

企业应当重视建立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税务管理队伍,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仅是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企业资金链合理运转的重要依据,所以,企业应当注重财务部门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各种数据的申报提供精确的数据。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定期组织税务人员的再教育,提升税务人员在报税、审核方面的专业水准。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和研发、销售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研发人员的数目、研发经费的使用状况、以及销售收入的使用状况,总收入的计算和划分等,保证税务人员在报税时不出现误差。

三、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建立税务风险防范体系,及时防范企业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并且做到风险来临时早发现、早解决。认识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自查和审计,强化企业有关部门的后续管理,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的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意识;企业运营;法治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法律风险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是双方合同约定,由于企业的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是法律主体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的行为,而产生的对于企业负面法律责任或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它的前提是以法律制度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对企业法律的风险进行管理与约束,企业运营中的违约,侵权等行为都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征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在风险发生前防范风险,对于法律事务进行防范,事先对于风险采取手段并加以控制,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制定应对计划,以便实现企业中风险的最小化与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强调围绕企业目标,无论进行何种的法律风险防范,都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利益为基本方向。在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当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与经营前景。三是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管理中脱离发展壮大并且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管理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在法律范畴之中的,企业法律风险是集应用法学与管理学与一体的一个特殊管理方式。

三、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中包括企业设立及解散的风险,公司内部权益纠纷的法律风险,企业改革,兼并及投融资的法律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问题,合同风险,企业侵权纠纷,涉外案件,人力资源纠纷,经营管理人员违法犯罪等等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包括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企业对于法律风险意识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法律风险防范需要涉及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问题,企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因此,在企业中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律管理机制,健全企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四、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就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高速发展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企业出现风险,这两者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企业法制工作的渐渐完善,国家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地被提出与重视,目前,我国法律法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展开进行。

五、企业运营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与构建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管理层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明确企业运营中的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源的控制,实施必要有效的控制手段,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在企业运营中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以求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当中,拥有健全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与法律审核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十分科学合理的制度。

六、结论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管理篇1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环境也深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影响,作为高成本低利润率的企业深受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建筑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还面临管理上招投标、合同违约、安全管理等风险。在这通货膨胀环境下,建筑企业也逐步成为一个高风险企业,如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一、建筑企业经营环境及风险

风险指损失的不确定性,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发生的概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其经营风险量的大小和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损失,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现实情况里,优化的过程一般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往往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建筑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周期性长、规模大、投资多、产品多样性和流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行业,而且其存在方式也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规范和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建筑企业因施工操作地点不断变动,工程作业人员流动性强,工作环境变化比较大,产品具有个体特征等特点,其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属于高风险行业。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在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就尤显重要。此前央行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称,2011年,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低利率和“双赤字”等因素影响,欧洲债务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蔓延,各国为解决各种危机,都有大量发行货币来缓冲危机的风险,因此而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走高,导致物价的不断攀升,物价的上升对于高成本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风险考验。建筑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那就要看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强不强,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以及认识足不足。

二、企业风险分析

建筑企业的主要风险有通货膨胀风险、现场作业风险、投标报价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结算诉讼风险等等。

1.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也称之为物资供应风险,由于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建设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受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的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建设工程实践中,在发展中国家中价格向上调整的概率远远高于价格下调,有时最终价格调整金额有高达合同总价的8%甚至12%以上,还有因物价上涨导致人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更加的上升,这种成本的上升对于一些一次性承包单价合同来说,物价的上涨将直接导致经营的失败。

2.现场施工作业风险:随着现代建筑高层高难度项目的不断出现,施工作业的难度不言而喻,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建筑企业施工的难度系数,如前不久上海高层施工作业中的保温层着火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作业中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随着工程难度的加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其风险也将不断的加大。

3.投标报价风险:在目前建筑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建筑市场“僧多肉少”、竞争不规范的背景下,施工企业往往采用低价中标,而低价中标中蕴含着很大的施工风险,主要表现为投标成本、投标回报以及标价盈利空间的不确定性。

4.合同履约风险: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导致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垫资施工的情况,而施工企业与工程发包方签订的合同因工程类型选择不同、合同条款遗漏、责任义务不清、签证索赔不明确等原因,形成项目施工中的合同履约风险。建筑工程也是高成本高风险行业,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建筑工程严重背离经济价值时将出现合同履约风险。

三、建筑企业风险的控制

建筑企业如何有效规避各种风险,要居安思危做到风险分析前置、风险决策要谨慎、风险防范要科学,有效减少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损失,是保证建筑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加强物资供应管理,防范通货膨胀风险:对于一次性包死的单价合同,如发包人在原招标文件中未明确工程造价材料成本变动部分的限度,则合同订立时应要求与发包人共同确定一个原材料价格浮动损失承担比例或幅度,当变动条件成立时,承包人有权要求对工程单价进行调整,从而减少施工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再则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以及稳定原材料采购价格,将原材料价格成本变动风险分散到供应商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

2.强化项目现场管理,防范工程作业风险: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把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放在前头,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程项目管理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位管理者及操作者,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确保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从而有效确保施工安全风险及质量风险。

3.理性分析决策,降低经营投标风险:建筑企业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研究和调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对于投标标的应事先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工程发包方及其项目的有关资金、立项、审批、招标等情况,掌握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避免工程项目标的受政策调控和限制的现象。对招标文件,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内容、发包商目的及要求。全面分析施工项目的各种情况,做到在投标承诺前稳操胜券、兑现各项承诺的应对方案,降低投标风险。

4.严防合同履约风险,完善合同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严格合同评审、防范合同履约风险。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招标文件和合同评审,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全面分析风险因素。通过合同商务谈判,对条款进行查缺补漏,特别是对付款方式和索赔进行约定,以防止商业陷阱,防止垫资施工,当工程进度款被拖欠或工程竣工后结算久拖不决时,要充分运用《合同法》及时向发包商发出书面催告通知,依法执行工程留置权,申请优先受偿的主张,防止工程交付后被动,从而减少损失,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高立法,虞旭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