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控制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6:15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1

关键词:财务成本;全面预算管理;

一、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财务成本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借贷的利息、生产制造的各种费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占款造成的机会成本等等的资金使用成本,在我国通货指数高企,政府收紧银根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成本不断上升,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经营上的难题。因为企业财务成本不仅涉及企业成本乃至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而且还关乎企业资金链的正常周转问题。如果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那么即使企业盈利状况尚可,还是免不了濒危破产的命运。所以财务成本对企业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后方保障式的意义,应当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它,本文对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执行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二、我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员工普遍成本意识不强,缺乏对全员控制成本的奖励机制

(1)员工认为内部成本控制与核算,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的协作配合,在此过程中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和延误,造成管理的低效,而且有难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可参照,员工认为财务成本控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2)企业员工往往认为财务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事情,自身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更没有控制成本的积极性,然而企业员工却是成本管理的一线队伍,他们对成本管理的忽视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另外很多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措施不健全不到位,导致成本控制出现环节断层现象。

(3)企业缺乏对财务成本控制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完善的奖惩机制

企业员工往往没有进行成本控制决策的权力,却要承担成本管理失控的责任,而且待遇上员工积极进行成本控制并没有相应的奖励,成本失控却要接受惩罚,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强。

2.我国企业对财务成本分析的重视和执行不够到位

我国企业对运营中发生的成本局限于事后分析,日常分析和预测分析还没有得到经常性的落实,而且财务成本分析没有责任成本方面的考量,没有从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角度进行成本分析,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等等。

3.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对成本控制不够全面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程序,不能片面地仅关注某一个环节的控制,那样只会造成产业链的失调。成本管理应该从产品设计贯穿到产品生产至产品售后的全过程。同时也要伴随着生产产品的每个阶段,比如设计准备阶段就要考虑成本效益比最高的生产方式和方案,并在质量方案上,要考虑与成本之间的权衡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角度成本控制的全面与完善。

4.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不能适应企业的新发展

品种法、分步法等等这些传统核算方法不能适应当今世界下批量多品种等注重个性化体验的经济模式。这种高收益个性化的生产方式,比较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然而分批法在我国企业远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另外,成本企划法和作业成本法还未能被我国企业所重视。

三、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执行措施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整体经营规划进行总体安排,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财务成本控制实施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考核。其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宗旨,把销售预测作为起点,进而预测生产运营,经营成本和现金收入和支出,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预算表,来反映在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算指标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差异,找出指标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原因,预算考评有效结合起员工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将预算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压力与超额完成动力与全体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切实兑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强调负责人责任制的贯彻;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和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高度联系,奖惩分明,从而使企业与经营者,职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联合体,最大限度地激发经营者、职工创造性和积极性。

2.采用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法

从经营的角度看,一个产品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采购、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物流、销售、售后保修服务等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称为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产品生命周期跨度角度,按照成本细分结构模式,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结构可以分为:生产成本、消费成本和责任成本。企业应当树立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从整个产业链把握各个环节成本间的内在联系,全过程地进行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3.采用新技术对企业财务成本进行控制

利用信息化大大加快成本信息反馈,增强成本预测、核算、决策的能力和准确性,大大有助于成本分析、考核、控制,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同时,挖掘网络化、电算化会计核算潜力,在电算化管理中建立物资采购、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等多个模块的综合化、网络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企业eRp系统,获得更多角度成本信息,提高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水平。

4.加强财务成本与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对其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所可能遇到的潜在财务风险,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科学的各种手段方式方法,对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和资金链风险,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措施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向。其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就会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出现很多问题。为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有效分析,拿出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中遇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环节中缺乏专业性

造成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问题因素有很多,其中首要因素就体现在财务管理人员身上。面对日益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产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工作经验足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没有竞争意识,不愿意与时俱进,缺乏热情。工作经验不足的财务管理人员,更是出现专业性不够的现象,直接导致财务方面疏于管理,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理念不被重视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相当谨慎,不能有一丝疏忽。管理人员还需要有相当强的观察意识去第一时间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财务管理人员还是继续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并且将工程施工放在首位,忽略工程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制约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

(三)资金管理环节需要规范化

资金管理不规范也会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出现问题。资金管理过于放权,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和办公费的管控不规范,处于无序状态。另外,企业还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的管理和掌控方面出现松散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四)企业成本控制不合理

企业成本控制不合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劳务资金的分配不合理问题,项目负责人对于发放给劳务人员的资金较少,出现资金分配不均的现象。另一个现象就是在财务审核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比如审核不合格,资料不全等。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家基础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直接决定财务管理是否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

(二)建立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培养成本控制的意识

建立信息化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方便快捷,并且能清晰反映企业利益问题。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模式复杂多变,建立适合的财务管理系统是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同时,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可以有效节约资金,控制资金。

(三)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资金流动性大,容易造成浪费。所以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

1、会议费预算执行和政策

建立高效率的施工协调会议制度,确定参与协调会议的人员、时间、地点和会议事项。主要是进行探讨或者是交代清楚工作交接任务等。并且保持会议内容的从上而下的执行。也可以由下而上向上级管理人员提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企业现在每周开例会,流于形式,意义不大,造成会议成本增加,会议效果不明显的后果。

2、业务招待费预算执行和政策

为了规范企业业务招待费管理,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的开支范围,企业要制定业务招待费管理方法,规定接待标准,严禁弄虚作假,招待费发票报销必须有付款单位、收款单位财务章和发票专用章,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把控接待费的支出,拒绝浪费。

3、材料成本的预算执行和政策

材料的资金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控制好材料的使用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来规范材料的使用。严格记录下材料的领取、退还和收发,将材料的有关证件进行严密的填写,必须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核才能使用材料。另外施工材料在存放过程中要按照规定和标准不能乱投乱放,避免造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同时,还要注重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还需要返工,浪费人力和时间。

(四)建立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

水利水电工程的财务管理要起到对资金的监督作用,要注重对现场资金流动和成本的控制加以监督与管理。因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财务管理环节使用的频率非常高,时间长,复杂多变,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做到完善和仔细。

三、结束语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国家基础设施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要着重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萍,王树平,武威等.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3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评估

一、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概述

(一)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含义

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是指为防止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管理财务目标而采取的预先控制措施。预控借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会计资料,融合金融、财会、统计及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及因素风险等方法,来达到尽早发现电力工程项目财务是否出现恶化征兆,能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这一目的。

(二)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主要功能

笔者认为,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实施,企业可以尽早预测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及发生程度;其次,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实施,企业利用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在不断观察、计算和分析的过程中,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随时监督,有效把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财务偏差,并尽早制定出防范措施来阻止财务偏差向着不利方向发展,将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危机降到可接受的范围内,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通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实施,企业可以根据其财务分析资料,进一步评价和总结类似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为日后类似项目的财务风险预控提供参考。

二、电力工程项目具体财务风险分析

(一)电力工程项目资产管理疏忽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人为疏忽而造成的,具体体现在:1.物资管理纯粹依靠人力,没有采用现代化物资管理技术(如物资管理系统)而导致物资丢失的现象屡屡发生;2.工程物资的存储、分类及领取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极易出现工程物资乱堆乱放、工程物资随意领用、工程物资没有按用途进行分类等问题;3.没有配置专门的物资管理人员,物资采购、保管及派发等岗位人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划分,极易出现舞弊的现象。

(二)电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受到施工现场、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索赔情况(如部分承包商以低价获得承包合同,为弥补损失而在施工中寻找机会来进行索赔),如果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则可能引发较大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合同中没有对付款的条件和具体方式进行明确规定,导致无法科学控制付款进度和付款金额;

2.合同的签订比较随意,甚至部分合同是在电力工程项目竣工后才进行补签,导致合同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控制作用无法有效发挥;3.企业在签订合同前,没有就合同的条款进行认真分析和修正,导致部分合同条款自相矛盾,极有可能给工程的财务管理造成法律风险;4.合同中注明了包工包料条款,但依然存在承包商向发包方领料的现象;5.企业没有严格根据合同规定来对付款时间和付款金额进行审核,导致资金管理失控,严重时可能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不力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成本控制是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不到位将导致项目投入使用后经济效益的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首先,电力工程项目决策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决策阶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电力工程项目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决策定下的问题却直接关系着后续图纸设计、项目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成本费用的高低。当前,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工程项目时并不重视决策的成本控制,只重视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一开始做策划报告并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而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对项目进行了包装。所以,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在收集材料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分析计算过程的规范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指标选择的合理性,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其次,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成本控制没有得到重视。多年来,很多电力企业在制定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时,几乎都是套用一个框架性版本,按“工程概况介绍、施工现场布置、质量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施工进度计划”等内容编制,却忽视了在其中进行成本控制方案设计,缺少了考虑成本控制这一重要因素。这样的施工方案,自然很不完整,使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控制目标、控制路线、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导致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算,甚至干完再算,发现问题无法补救的失控状态。

(四)电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不合理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多是沿用将财务核算和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任务委托给财务部门的做法,但由于财务部门并没有深入到项目实施的一线工作中,对工程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和分析,因此更多地是根据收支情况进行财务核算,缺少一套责、权、利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监督管理等各个部门,因此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来进行财务核算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传统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制度

笔者认为,要从如下方面构建完善的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部门及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预控中应具备的职能及原则、工作业务范围、拥有的权力、应尽的责任、应得的利益等联系实际整理成文。1.分别对合同预算员、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材料员、机械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等制定财务风险预控岗位职责,如健全原始记录与统计工作制度,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费用开支等都必须做好及时的、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2.明确各部门业务范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序;3.定期对财务风险预控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仅要让参与财务风险预控的每个人能够及时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而且让他们都能意识到加强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使财务风险预控的各项工作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二)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准备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1.企业要选择科学合理且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认真研究和分析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并且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确保技术资料、施工顺序、机械设备选型、施工方法等都要和设计方案相适应;2.对施工队伍班、组的工作进行认真分解,详细编制联系劳动定额、技术组织措施和材料消耗定额的节约计划;3.在认真分解工作任务和责任的基础上,分解农网改造项目的预算明细,并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所需人数来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其次,加强电力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人工费等进行控制。例如各班组和施工队伍可以配备专门的材料员来实行物资的班组包干,根据班组的实际需求来发放物资,从而节省时间费用;2.通过指标和包干等手段来降低生产项目以外的开支,财务人员每月定期计算工程成本,对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并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3.认真做好发生费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每个包干班组的责任者在月底自行对实际费用和预算费用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内部纠正,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偏差造成的后续影响;建立对外经济档案管理制度,对物资供应的厂家进行定期、经常性的检查,并且建立备用合作伙伴,一旦发生不能保质保量的情况可尽量避免延长工期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企业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1.在编制合同前,要提前分析可能发生的索赔事项,并在合同中以清晰的条款进行规定,为日后处理索赔提供合同依据;2.在建设过程中做好索赔准备,一旦发生索赔事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处理的合法性和公平性;3.建设过程中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变更洽商、现场签证、材料代用、额外用工和各项预算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要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同时及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4.在竣工验收时,构建完整的审查档案,督促承包商积极配合审价单位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价,然后根据工程最终审价报告进行工程款的支付。

(四)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

根据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现状,可将其项目财务风险预控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公司管理层次对项目财务风险预控负责领导、组织、监督、考核责任;第二,项目管理层次(项目经理部)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预控进行全权负责(如项目的成本降低率、项目成本);第三,岗位管理层次根据不同岗位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预控责任来实施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控措施(如按时报送有关报表和材料、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控措施)。

四、结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存在诸多风险,其中以财务风险的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它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然而现阶段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没有对财务风险预控给予足够重视,从项目资金审批到实施财务风险预控都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故笔者希望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引起大家对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控的重视,从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念,杨兵.电力工程财务管理风险及防控[J].财经界,2015(18)

[2]许咏芳.工程财务管理实践与风险防控分析[J].上海电力,2011(5)

[3]吴琳.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19)

[4]刘翠.电力工程资金审批工作流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27)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4

一、财务管控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形式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包括工程立项、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和工程竣工验收等主要流程。工程项目中的项目投资概算、投资可行性分析、工程资金预算、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决算管理、工程效益评价等等,都是财务管控的重点内容。

财务管控包含两层涵义: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就工程项目而言,财务管控包括以下方而: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资金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及5内部审计控制。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管控,笔者认为,应以企业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协作完成,必要时还需聘清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其具体形式类似于财务管理与跟踪审计的“混合体”。

企业管理层应当重视财务管控的作用,授权财务部门及内部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管理从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确保相对独立性。

二、工程项目各流程财务管控的要点

(一)工程立项环节的财务管控措施

1.编制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内容中一般应包括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经济利益的初算等。

财务管控措施:

(1)明确编制和评审项目建议书的职责分工,原则上,由业务部门分析投资机会,作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经济利益的初算,财务部门则作为决策机构之一对项目建’义书进行审核;

(2)对于专业性较强和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请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

2.财务可行性研究

财务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部分,是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

财务管控措施:

(1)企业明确财务可行性研究编制要求和编制部门,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具备相应财务分析研究能力的,可以由企业财务部门具体负责;

(2)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当制定专业机构的选择标准,在选择专业机构时,应当重点关注其专业资质、业绩和声誉、专业人员素质、相关业务经验等,聘漪委托程序应遵循内控制度要求;

(3)作出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度分析、概率分析,以确定各种影响经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和项目风险性。

3.项目评审与决策

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核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陔环节的丰要财务风险是:项目评审流于形式,误导项目决策;权限配蹙不合理,或者决策程序不规范,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管控措施:

(1)参与财务可行性研究的成员、专业机构不得参与项目评审和决策;

(2)企业应按照内控制度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决策过程须有完整的书面记录进行备案;

(3)在评审与决策过程中,须有财务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重点关注项目投资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情况,核实相关资料的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

(4)内部审计部门应参加或者列席评审决策会议,并作记录和评价。

(二)工程设计环节的财务管控措施

一般项目设计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包括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一般是由企业工程设计、造价人员编制,或者外聘设计机构。该环节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概预算严重脱离实际,导致项目投资失控,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工程变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

财务管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概预算编制与审核制度。概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建设和造价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标准;

(2)应组织工程、技术、财务、内审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制的概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

(3)制定严格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对确需进行的变更,须有财务审批环节,严禁绕过财务审核擅自修改投资额;

(4)财务部门需及时根据项目概预算编制工程项目总体资金需求计划,作出初步筹资规划。

(三)工程招标环节的财务管控措施

工程招标是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度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该环节,应主要由内审部门进行管控。

财务管控措施:

(1)在工程招标阶段,内审控制点是:招标阶段主要审查招标方式,对招标文件和标的的严密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开标阶段主要审查投标单位资质级别;评标阶段主要审查招投标小组是否根据投标单位的报价、队伍素质及业绩、履约信誉,工期和质量承诺及保证措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标;定标阶段主要审查是否以适合投标工程的综合条件确定中标单位;

(2)财务部门参与重大合同谈判、签订过程,财务部门或内审部门需要就合同草案进行审查,确定合同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正确。

(四)江程建设环节的财务管控措施

工程建设环节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是财务管控核心内容。

1.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控措施

(1)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工程资金回收与使用的责任及权力归属项目部,公司资金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资金的拨付、调配,项目部不得擅自对外筹资。

(2)项目部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每周或每月按期依据工程进度向公司财务资金需求计划和资金执行报告,公司财务负责人负责资金预算的审查和平衡,报资金管理部批准并拨付。

(3)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严格按照施工承包合同办理,财务部门应根据项目部送达的工程进度报告,根据设计、施工、玎货等有关合同,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方式付款;所有工程价款结算的原始单据,须经项目负责人及工程管理负责人签字。内审部门履行跟踪审计职能。

(4)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划分。财务部门应安排专职的工程财务人员从事工程项目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随时监控货币资金存量,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根据合同条款,尽量减少一次性付款的比例,拉长付款期限,增加付款阶段的次数,降低每次付款比例,增加延期支付条款等,以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应违规预支,也不得无故拖欠。

(5)建立严格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层级,只有在变更文件齐备,变更工程量的计算经过监理机构复核并签字确认的情况下,财务部门方可同意支付。

2.项目成本管理财务管控措施

(1)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合理设置工程账务体系以及建立工程设备台账,确保工程人账数据的真实、准确,公司财务部统一从源头控制核算口径;

(2)项目部不得擅自购买固定资产,公司须按照审批程序统一配置或购买项目所需各种固定资产,项目部应设置固定资产台账,妥善管理正在使用、暂闲置的固定资产。内审部门可采取不定期盘点的方式,确认资产状况是否存在项目部擅自出租、出借设箭等。

(3)项目部根据工程计划、预算耗量及预计将发生的耗用情况,定期编制材料设备和材料采购计划报公司材料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采购,重火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须采用招标方式。

(4)财务部门需按照工程进度、预算用量、市场供应情况等诸多因索汁算确定适度材料库存量,作为审批采购材料的依据,对于大宗的材料如水泥、钢材等要分析其价格走势,选择合适的购买时机或采用签订购货合同的方法,及时将废信息向项目部管理人员反馈。

(5)内审部门履行跟踪审汁职责,主要审核大宗材料和重要设备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以及质量状况;应核实在建工程成本的真实性,对挂账成本要求项目部出具书面资料,预估成本要由工程、计划等相关部门出具书面资料,经项目经理同意后才能人成本。

(五)工程验收环节的财务管控措施

竣工验收环节,除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外,还有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两项重要工作。竣工验收环节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是:竣工验收不规范,虚报项目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或者隐匿结余资金,竣工决算失真,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及时进行估价、结转。

财务管控措施如下:

(1)健全竣工验收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竣工验收的条件、标准、程序等,明确财务部门在竣工验收环节的职责范围。

(2)验收组应当并且必须包括财务内审人员,初检后,确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业务人员应会同财务人员以及监理单位,及时对项目价值进行暂估转入固定资产核算。试运行阶段,财务部门则应定期根据所掌握的工程项目进度核对项目固定资产暂估入账。

(3)内审部门先自行审核工程竣工决算,荐根据企业内控规范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审计,未经审核和审计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4)竣工结算审核的重点:①审核结算项目范围、内容与合同约定是否一致;②审核工程量计算准确性、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规范或定额是否一致;③审核结算单价时是否严格执行合同约定或现行的汁价原则、方法;④核准变更工程费用,审查变更签证凭据是否真实合法,检查是否具备相应审批于续;⑤审核取赞标准是否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费用定额标准及有关规定。

(5)竣工决算审核的重点:①审核基建收入和结余资金,重点检查项日建设期问的收入和工程投资结余资金分配比例的真实性和合法性;⑦审核待摊投资,检查工程建设配套设施费支出、贷款利息和资金占用费是否真实,分摊是否合理;③审核各种非正常损失赞用的真实性,核销是否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④检查工程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核实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等;⑤审核是否按会计制度编报工程项目峻工决算报表,决算中的各项数据是否按会计账面有关科目的实际余额或根据有关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计算后填列,有无多计,重汁工程成本。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措施

目前,电力企业需要面临国内外企业的商业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上升,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企业内部的财务成本控制成为关键问题。结合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建立适合供电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预算风险问题。

一、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的作用

供电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于,前期企业在预先制定好的方案中提出合理的规划,按照计划控制内部财务成本,涉及其它因素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但又要保证原计划的财务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风险规划。企业需要拥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因为供电企业的运营,需要基于财务的内部控制才能进行,没有财务成本的控制,供电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营,可见财务部门对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就是将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以便有效的协调供电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经营活动,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供电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供电企业逐步认识到财务预算风险的重要性,但是供电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欠缺,不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成为供电企业的内部问题。供电企业的财务部门能够有效控制内部的资金运作,一旦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将会造成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多数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不利于供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供电企业普遍认为财务部门需要年长的工作人员担当,才能更加妥当,导致财务部门的思想理念都过于陈旧,不具备创新精神,导致财务管理理念比较保守,没有新鲜血液进入,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一直处于最基本的分配资金、使用资金、收拨资金等相关工作内容,导致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工作内容比较单一。我多数企业采取以报账形式的财务工作模式,不具备完善的财务预算风险措施。工作中产生的费用向财务部门申报,财务部门再将资金分配,这种模式非常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加无法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属于被动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符。

(三)财务预算理念难以适应时展需求

传统供电财务预算局限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应用陈旧的预算管理理念,不具备创新的财务预算管理措施,造成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隐患问题,久而久之,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供电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将会愈演愈烈,最终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很难得到切实的改善。

三、供电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措施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内部成本控制需要具备系统化管理制度,对支出的范围与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划,坚持按照管理规划进行日常开支。合理的财务预算控制系统,有效避免工作中产生的损失与浪费现象,有效的降低供电企业的成本。一套设计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于供电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想要合理控制财务成本,必须制定适合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划方案,各部门采取规范财经制度。将财务成本控制落实到各个部门主管,通过部门主管审核后,再交由财务部门进行统计,这样可以合理减轻财务部门的工作量,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坚持按照提高服务质量为基础,降低服务成本。

(二)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供电企业的财务部门属于企业的核心,供电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建立奖励制度,培养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仅体现于核算能力,更重要的表现是善于理财,规划合理的供电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措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财务人员理财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实效性。供电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就是财务成本的合理控制,这也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理财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善内部控制理念,锁定成本控制目标,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分析,完善供电企业财务预算风险管理措施。

(三)提出财务预算创新理念

传统的供电财务预算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供电企业的需求,因此,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的供电财务预算风险管理理念,有机结合我国供电企业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的整改措施,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成本的控制力度,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合理控制供电企业的财务预算风险问题。

四、结束语

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企业财务部门应该给予预算风险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财务预算经验,发挥财务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措施,促进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6

综述

pCaoB多次强调有效的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性。委员会还特别说明,“有效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对公司管理其事务,尽到其对投资者的责任至关重要。公司管理当局、公司所有者-投资公众-和其他相关方都需依赖公司呈报的财务信息来制定决策。”

委员会在其宣布采用第二号准则的公告中还指明,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程序,维持有效内部控制,包括定期评估都是有成本的。然而委员会强调开发、维护和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利益是多样的,同时,“主要的利益……是给公司、公司管理当局、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关联方提供了一个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基础。”与准则草案相比,新准则在成本效益原则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管理当局的责任

准则指出了审计师执行一项符合要求的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条件。正如SeC在实施萨班斯法案404节的规定中所要求的,管理当局必须:

-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

-使用适当的控制标准(如CoSo标准),评价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提供足够的证据,包括记录编制来支持评价,以及

-在公司最近的财年末,就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书面评价。

审计师如果得出管理当局没有履行上面提到的责任,不能完成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就应当拒绝表示意见。

管理当局的评价程序

一个严格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程序应该提供信息帮助审计师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及规划完成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工作。根据第二号准则的条款,管理当局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序应包括:

-确定需要测试的控制措施,包括所有与主要账户和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控制措施;

-评价控制失败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可能性、错报的重要程度、以及其它控制措施可能达成相同控制目标的程度;

-决定评价中应包括的特定地区或经营单位(适用于那些多场所或经营单位的公司);

-评价控制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有效性;

-确定已识别的内部控制的缺失是否构成了重要缺失或实质性薄弱;

-将发现传达给相关方;

-对发现是否支持其评价进行评估。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当局不能使用审计师的程序或相关发现来支持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

管理当局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记录的深度和广度是管理当局、审计师和内部控制顾问需要深思熟虑的一个日常主题。全面且清晰的记录编制有利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评估,同时为审计师发起审计程序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在确定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是否支持其评价时,审计师应评估记录编制的内容,包括:

-控制措施的设计,这些控制措施应覆盖所有与关键性账目和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管理当局声明;

-关于重要交易如何发起、授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信息;

-关于交易过程的足够充分的信息,足够充分指的是能够识别因错误或欺诈导致的实质性错报的发生;

-为预防和侦查欺诈而设计的控制措施;

-期末会计报告过程的控制措施;

-资产保全的控制措施;以及

-管理当局测试和评估的结果;

二号准则指出,管理当局的记录编制可以是纸质、电子格式或其它形式;记录编制的信息也可以是多样的,包括政策指南、流程模型、流程图、职位描述等。准则没有提供客观的方法来确定管理当局记录编制的充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记录编制的缺乏被认为是控制措施的缺失,审计师应就其严重程度和对审计师报告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通过实际演练理解控制措施

二号准则要求审计师询问、观察执行控制措施的员工,检查实施控制措施的文档或实施后的文档记录,并且将这些文档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方式审计师能够理解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内部控制。准则还进一步指出,“审计师达成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公司的关键流程进行实际演练。”

在实际演练中,审计师可以从发起点跟踪交易和事项直到财务报表,这个过程就包括公司的会计程序。准则要求审计师每年必须就每一关键交易类别执行至少一次实际演练,审计师应独立完成此项演练。准则中定义的关键交易类为那些能够给公司财务报表带来显着影响的业务。准则指出实体的期末财务报告程序就是一个关键性程序。

评价审计委员会监管的有效性

准则也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帮助制定“高层基调”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审计师应评价发行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作为其对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对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控制无效/低效的监管被认为是一个明显的缺失或内部控制实质性薄弱的标示。另外,准则要求将审计委员会监管无效的实例直接呈报给公司的董事会。

影响审计委员会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包括管理当局成员的独立性,委员会责任的清晰表述,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对责任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交流程度。

测试操作有效性

准则要求审计师获得控制措施关于操作有效性的证据。为了遵守准则的规定,审计师就需要测试这些控制措施的操作有效性。

在确定一项控制措施是否具备操作有效性时,审计师不仅应评价控制措施是否依照设计操作,还应该评价执行控制措施的个人具备必要的授权和资格。另外,在第二号准则下,审计师应在足够长的时期里获取控制有效性的证据。期间执行的

任何测试都应及时更新以确保所测试的控制措施在年末仍然具备操作有效性。

利用他人的工作

发行人和审计师最为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审计师被允许使用他人工作的程度。在这点上,二号准则与准则草案保持了一致,准则要求在总体上,审计师自身的工作应为审计意见提供首要证据。准则定义的其他方工作包括内部审计师、公司其他个人和在管理当局或审计委员会授权下的第三方的工作。

准则指出,审计师不应使用其他人的工作来测试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措施,包括为了预防和侦查欺诈制定的控制措施和应执行的实际演练。但准则允许审计师使用其他方提供的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措施和期末财务报告程序的相关控制措施。而在准则草案中则要求这些方面的审计工作均要由审计师执行。

准则草案中定义了三类控制措施和审计师被允许使用其他方工作来形成结论的程度。而第二号准则以一个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这一框架重点在于控制措施的性质和执行程序个人的能力和客观性。二号准则明确指出,如果管理当局在测试操作有效性时使用自我评价程序,则执行评价的个人不应视为客观,因此,独立审计师不能使用其工作。

评估测试结果

准则要求审计师评价所识别的控制措施缺失的严重程度,这点与准则草案保持了一致。实际上,在2003年10月准则草案以来,委员会就何谓“显着的缺失”展开了多次讨论。委员会指出,在反对草案“显着缺失”之定义的反馈意见中,多数认为该定义的起点过低,如果依照草案规定,大多数内部控制的缺失将被确认为“显着的缺失”。

二号准则保留了草案中对“显着缺失”和实质性薄弱的定义。在解释其定义这些项目的用意时,委员会指出,控制的缺失不应被孤立地评价,特定缺失的严重程度应同时考虑补救措施的影响。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草案的反馈意见,但在确定构成“显着缺失”或实质性薄弱的控制缺失时还需要职业判断。

依照二号准则的规定,以下方面的缺失通常被认为是“显着的缺失”:

-对会计政策选择和应用的控制措施;

-反欺诈程序和控制措施;

-对非常规和非系统化交易的控制措施;

-对期末财务会计报告程序的控制措施;

另外,以下情况属于“显着缺失”以及实质性薄弱存在的明显标示:

-为纠正错报项目,对以前所财务报表进行重述;

-审计师在当年审计中发现公司没有识别的实质性错报;

-审计委员会的监管无效;

-内部审计或风险评估机制的无效,如果这些职能对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程序非常关键的话;

-在受法律监管程度较高的公司,遵守法规的机制的无效。这一项只适用于守法机制的无效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带来实质性影响的情况;

-发现任何程度上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欺诈;

-以前所发现的缺失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后仍然没有被纠正;

-控制环境的无效;

控制缺失与审计师意见

准则要求审计师在对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执行审计后两类意见,一、关于管理当局的评价;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这一方面准则与草案有别。准则提供了实例来解释两类意见的区别。

当发现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的实质性薄弱时,准则要求审计师出具控制有效性的否定意见。

生效日期

如前所述,二号准则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最后审批后生效。审计师随后应依照准则审计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的评价。SeC近期推迟了对交易法12b-2下所定义“加速备案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要求。原定的6月15日被推迟到2004年11月15日。非“加速备案公司”,包括小企业和外国企业将在2004年7月15日后开始应用相关规定。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7

1财务管理的难点

该项目存在资金筹集、风险防控和投资效益分摊等难点和重点问题,为做好该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建设单位针对财务管理遇到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1.1资金筹集按照2008年第四季度价格水平,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投资85935万元,扣除建设期贷款利息4127万元后,静态投资81808万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3158万元,主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拨款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电站投资28650万元,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受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影响,电站部分投资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筹集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为:①淮委建设局不是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只是受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委托的建设单位,只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不具备银行贷款的资格;②银行贷款需要由将来发电收入予以偿还,而淮委建设局并不负责将来电站的运行管理,也不具备还款条件。

1.2风险防控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内容复杂、资金使用环节多的特点,致使资金运行存在较大风险。①因工程地质和施工环境复杂、工程实施阶段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导致变更索赔定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②工程施工期正值价格上涨偏高时期,材料和人工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超出了承包人的预期水平和承受能力,承包人试图通过设计变更和索赔弥补损失;③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工程安全、质量和资金管理的要求,需增加第三方质量检测、蓄水前安全鉴定和工程造价审核等费用支出,以上均增加工程投资控制的难度。

1.3投资效益分摊2012年3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明确电站部分银行贷款不计入南水北调工程投资规模。而在工程建设中,首先电站与陶岔渠首枢纽共同建设,枢纽和电站建设费用统一结算和支付,电站完成投资不易与枢纽部分予以区分;其次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属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需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体考虑计算确定供水价格。因此,需要选取科学的方法计算电站投资,合理分摊供水、灌溉和发电成本,为国家核定水价和电价,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2内部控制设计

在财务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管理理论,将该工程财务管理视为一个体系,并细分为若干子系统,如资金筹集、成本(费用)管理、合同管理、价款结算管理、资产管理、完工财务决算管理、财务信息与绩效评价等。在整个系统中,信息是系统控制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信息渠道畅通,内容真实,才能对发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据此,财务人员研究设计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技术路线,主要是确定控制目标,设立控制环节,优化控制流程,明确控制措施,以技术控制线路图加以体现。

2.1确定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最高标准[1]。工程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2.2设立控制环节主要是控制容易发生偏差的业务环节,特别是关键控制点。该项目资金管理设有以下关键控制点:合同中有关结算和付款条款的约定;工程价款结算须经过经办人审查、有关业务部门审核和单位领导签批后,方可予以付款。付款审查的重点是审核价款结算资料是否齐全、请款手续是否符合相关程序,在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条件下,予以支付。该项目设立的投资控环节包括: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控制;资金筹集控制;项目预算编制控制;合同与招投标控制;价款结算控制;完工财务决算控制。

2.3优化控制流程该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控制流程经过优化可以概述为:①记录投资计划(预算)、资金到位、合同和价款结算;②根据承包人的价款结算报告、合同中约定的结算条件、办理资金支付;③财务部门登记账簿,并出具年度财务报告和完工财务决算。

2.4明确控制措施因投资计划(预算)下达、非经营性资金到位、银行贷款筹集、工程进度及合同付款记录对于工程资金的控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银行贷款涉及提款额度和贷款利率,对工程建设成本影响较大。故建设单位为此建立了全面的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促进了财务信息的交流。

3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和方法

3.1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

3.1.1总体措施财务管理控制措施就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的控制和监督[2]。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建设单位加强对初步设计、招投标、建设实施和完工财务决算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①在初步设计阶段做好经济评价,围绕供水、灌溉和发电效益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对项目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科学的评价;②在招标阶段,财务人员参与招标文件商务条款的审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③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层层把关,办理工程价款结算;④完工结算时,认真细致地复核实物工程量、单价、取费标准,重点控制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及其他增减变化工程量的确认,据此调整合同价款,办理完工结算;⑤项目完工后,组织编制完工财务决算,并科学划分枢纽工程和电站工程投资成本。通过以上措施,以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3.1.2技术措施为实现该项目财务管理控制目标,还研究了以下技术措施:a.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在该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注重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即在技术先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的合理性,在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因此,财务人员加强了与技术人员、造价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作,以有效控制工程投资。b.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指在批准的概(预)算条件下,对项目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管理,把各项费用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预算控制目的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建设单位组织编制项目管理预算、价差报告和待运行管理报告,以利于工程投资预算管理。为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财务人员开展了银行贷款提款额度、贷款利率和提款时间研究:①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测算资金流量,研究编制银行贷款按季分月用款计划,降低资金存量;②在保证工程建设用款的前提下,延迟提款时间,降低贷款利息支出;③按照国家政策,在银行贷款本金提款额和提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银行贷款利率,有效降低财务费用支出255.21万元(见表1)。c.结算控制。工程价款结算控制是指依据合同约定,对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和完工结算款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活动。工程价款结算控制目的是规范工程价款结算行为。因通过工程价款结算方式是工程投资支出的主要形式,且资金支付量较大,若程序和手续不科学和规范,易产生风险和的隐患。故为实现工程结算手续和程序的规范化,建设单位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工程价款结算表表样》及编制说明。该规范从技术上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①明确工程价款结算金额、扣款金额与支付金额三者之间的,有利于财务部门收集发票和开具转账支票;②有效解决项目概算、会计核算和工程量清单三者之间长期以来口径不一致的矛盾关系,有利于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为编制完工财务决算奠定基础;③进一步明确标识招标工程量清单项目、设计变更项目和索赔项目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清晰区分结算项目构成,便于投资控制分析;④采用完工比例法,有利于动态考核合同执行情况;⑤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价款结算中的权责关系。该规范可完整反映工程价款结算的全部信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d.决算控制。完工财务决算控制是指明确和约束编制责任主体、编制期限和编制内容的管理活动。完工财务决算控制目的是提高完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和工作效率。完工财务决算是综合反映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是新增交付使用资产价值、办理资产移交、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3]。为做好完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针对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资金来源有非经营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构成有枢纽投资和电站投资,工程效益有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特点,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完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编制工作方案、确定基准日期、完工财务清理和投资效益分摊等,力图解决完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难题。根据研究结果,①编制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完工财务总决算;②划分枢纽和电站投资相应部分的财务决算;③计算划分后的枢纽投资成本,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算供水、灌溉成本提供依据;④电站投资成本确定后,计算确定供电成本,为核定上网电价提供依据。通过完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完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和工作效率。e.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是指对工程建设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所进行分类、计价和登记的管理活动[4]。为全面反映和准确核算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针对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固定资产类别差异大、计价复杂、数量多的特点,财务人员研究编制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固定资产目录》,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固定资产范围、类别划分、计价原则和编码规则。将工程资产按属性分为房屋、建筑物、设备和其他工程资产四大类,各大类又按照属性或功能往下细分成若干小类。该技术措施细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3.2财务管理的控制方法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具有建筑工程、发电设备、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和通信工程等内容,具有财务核算对象情况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为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开展了财务管理控制方法研究,并指导实际工作。

3.2.1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约束财务收支活动的一种控制形式。制度控制在工程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建设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制度的要求,研究确定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得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财务报销及费用审批、工程价款结算和投资控制奖惩规定,以制度控制确保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规范运行,财务支出真实、合法。

3.2.2合同及招标控制在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中,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咨询、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5]。因此,合同及招标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和约束工程建设参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建设单位根据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划分标段,对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的办公设备,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择优选择供货商。财务人员对招标文件和政府采购合同涉及工程价款结算、预付工程款、履约担保和质量保证金等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条款进行合规性和可操作性审查,并提出建议,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另外,根据该项目合同数量较多的特点,避免合同与合同之间的串户现象发生,对合同进行统一编号管理,并按单个合同进行结算与支付的方式,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管理部门信息沟通机制,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

3.2.3资金支付控制资金支付控制是指对资金支付程序和手续所进行的规范化管理。资金支付控制的目的是实现资金安全。因资金支付处于建设资金流程的末端,若发生资金支付差错,进行纠正异常困难,并带来财务管理工作的被动。故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单位管理费、技术咨询费和工程价款结算支付程序和手续的分类研究,针对不同类别款项,明确其具体规范要求。另外,合同结算价款须支付到合同约定的户名及账号,收款单位变更户名、开户银行及账号,应出具盖有其法人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的书面证明,确保变更手续完备,以确保资金支付的准确性。

3.2.4工程变更与索赔控制工程变更包括工程量变更、工程项目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工程索赔是在承包合同履行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6]。工程变更与索赔控制是指就施工合同变更、损失赔偿或者补偿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因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施工环境、现场条件发生了变化,工程建设期间恰逢建筑材料、人工费价格涨幅较大,受此影响,成本及费用支出均超出了承包人的预期水平和承受能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变更和索赔。故需加强变更与索赔管理的控制:①研究制定工程变更与索赔的管理办法;②分析引起变更与索赔事项的因素,根据岗位职责分工做好变更与索赔管理工作;③对变更与索赔事项进行分类,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别由相应管理权限的单位予以审批。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通过开展财务管理措施和方法研究工作,有效解决资金筹集、投资控制、效益分摊和风险防控等难点和重点问题,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实现“资金安全”目标,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提高了投资效益。

4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8

(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受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大,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列举了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通过分析其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有效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建筑施工;财务风险;控制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可能产生于项目的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等环节,由于建筑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项目范围广、资金需求大等特点,加上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成本的预算及核算等财务工作上与一般企业有许多不同,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采取各种措施规避、防范、排除风险,保证资产、资金安全,提高项目盈利水平。

1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1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垫资风险和拖欠款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还贷压力大,由于融资手段有限,部分企业不惜利用民间借贷缓解资金压力;为了达到承揽工程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额垫付工程款和工程保证金极大占用了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工程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工程结算办理不及时,未能按合同及时回收工程款,进一步增大了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

1.2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签订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部分施工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一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前期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大额履约保证金等,如果工程管控不严,极有可能发生亏损,财务风险较大;合同履行中涉及到的工程计价、工程变更、违约责任、税金缴纳、款项支付等不合理性进一步加大了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

1.3成本控制风险

工程项目能否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的预算和控制工程成本。工程成本一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等。工程报价是由工程竞标时候的价格决定的,施工企业低价中标的现象比较普遍,施工过程中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等要素市场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施工成本,如不能严格按施工预算控制各项成本开支,任何一个环节控制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工程亏损,进而发生财务风险。

1.4税收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项目分布广、周期长的特点,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存在较大差异,纳税环境的复杂增加了税收风险;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小,基于短期利润的考虑,税务风险意识淡漠,税收遵从意识不强;忽视税收管理和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未设置或设置不合理等。

2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施工企业受外部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较大

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国有、私营、外资建筑企业都在抢夺建筑市场份额,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建材、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特别是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环保施工的要求,进一步增大了工程建设成本;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工程建设具有季节性,工程项目在建设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相应的财务管理要与之配套,一旦发生偏离,导致资金链断裂,极易引发财务危机;此外,建筑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特别是灾害天气、地震、火灾、工伤、事故等的发生,也会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多意外成本,进一步增大财务风险。

2.2未建立有效的内控风险监控机制

施工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财务管理未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虽然制度体系完善,但很少从关注企业持续发展、风险预警和价值增值的角度去完善财务制度;片面追求产值规模和经济效益,对风险管理不重视、关键控制点风险评估不到位,无法有效识别施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如在合同履行、变更、分包、结算等流程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未加以识别和揭示,并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财务分析流于形式,无法根据分析数据及时发现风险因子,及时制订风险应对措施等。

2.3缺乏健全的预算和成本控制体系

目前,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投标预算水平不高;内控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成本控制失去目标;资金预算可操作性差,财务控制与资金使用分离;预算实际执行效果难以检验,预算的控制作用无法真正实现。

很多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对工程成本数据进行归集与核算,未对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进行有效监控,如建筑工程受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工程工期长,材料单价波动大,工程变更量大等,财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未能对已完产值工作量与项目账列成本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分析异常节超因素,进而发现潜在成本和亏损风险。

2.4缺乏具有风险意识的财务管理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管理人才培养以及机构设置方面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建筑企业高端财务管理人才储备不足,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加上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有效识别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3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规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签订、资金回收、资金筹集、经营亏损风险等方面。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风险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通过分析风险的成因,及时制定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防控能力。主要措施有:在投标环节,对工程预计所需资金、人员、工程工期等进行合理预测,科学的选择投标项目,避免因低价中标给企业带来风险;加强合同风险的管理,建立合同起草、审批、履行、违约等全环节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收集建设单位的信用记录,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信用进行跟踪记录,对拖欠工程款的单位及时主张诉求;建立经营层风险抵押金制度,分层级缴纳风险抵押金,严格工程项目的目标责任制和风险抵押金的退还等。

3.2健全成本预算与核算,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工程项目的盈利水平取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成本核算的内容也是成本控制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合同执行的监控和管理,做好合同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的测算工作,实现成本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同步,通过进行比对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节超,减少风险,提高项目效益。另一方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制定成本“预警线”,严格人工、材料、分包成本的控制,主要措施有:严格按工程项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完善供应商和分包商比选机制,对材料的来源、质量严格把关,材料、分包的询价应由两人以上进行,相互牵制;严格材料的出入库管理,特别是项目之间调拨材料要严格履行手续;甲供材应及时与建设单位对账;支付材料、分包等工程款应以转账形式支付,严禁以现金形式支付;做好发票真伪的验证工作,发票内容应与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相一致等。

3.3完善资金预算,加强资金管理

加强资金的预算工作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基础。通过树立“全员预算”思想,坚持全局性和系统性原则,明确各部门责任,根据项目安排和施工需要,汇总编制年度资金预算计划,统筹资金支出。主要措施有: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资金流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每个细节管理过程中,对筹资、投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适时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加快资金周转,规避财务风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合理确定最佳负债结构;加强资金回收和工程尾款的清收工作,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按合同的相关条款向发包方收取工程进度款,工程完工后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结算依据资料等。

3.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监督功能,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主要措施有:审计技术上,采用远程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相结合、结果审计和过程审计相结合;人员配备上,选聘财务会计、造价预算、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从多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审计实施上,根据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明确审计范围与重点,主要是:对重大项目进行施工全过程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亏损项目或存在重大隐患的项目,及时组织公司职能部门和项目人员开展风险分析,查找原因,力争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3.5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包括会计基础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财产清查等一系列财务工作流程和制度,制定各岗位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建筑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根据施工企业特点和生产管理模式健全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加快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和不定期对财务人员和项目人员进行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税收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敏感度和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鸣.建筑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月下).

[2]董立刚.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3]乔加运.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8).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9

一、网络财务时代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一)网络财务的应用扩大了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企业实施网络财务以后,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人员和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员、网络系统管理员等组成。第二,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外,网络财务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的相关功能,诸如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网上法规及财务信息查询,以及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网上证券投资和网上外汇买卖等等。第三,网络财务提供在线办公等服务,从而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可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方法较原来系统将更加广泛和复杂。

(二)网络财务使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媒介发生变化

网络财务的应用使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发生变化。原始凭证在网络业务交易时自动产生并存入计算机,不再存在传统的原始凭证。会计电算化的第一阶段促进了介质的改变,从账本到磁盘文件。网络财务使会计介质继续发生变化,不仅账表,更多的介质将电子化,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存贮形式主要以网络页面数据存贮。发生业务交易时系统不一定打印原始记录;网页数据只能在计算机及相应的程序中阅读;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大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三)网络财务使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

网络财务的应用将原来封闭的局域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第一,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已不适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internet传递,途经若干国家与地区,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目前黑客肆虐,世界上的各类网站每天都受到成千上万次攻击,网络财务系统无疑也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撅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在互联网中,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e-mail或用户下载文件进行传播,其传播速度是单机的20倍。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病毒对保障网络财务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网络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

二、网络财务内部控制措施

(一)基于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控制措施

1.会计信息资源控制。会计信息来源于网络服务器的数据库系统中,所以网络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网络财务系统控制的重点目标。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授权访问;二是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数据库造成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威胁,会计信息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三层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组建企业内部网,即利用中间服务器隔离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联系,实现数据的一致性;(2)采用较为成熟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产品并合理定义应用子模式。子模式是全部数据资料中面向某一特定用户或应用项目的一个数据处理集,通过它可以分别定义面向用户操作的用户界面,做到特定数据面向特定用户开放;(3)建立会计信息资源授权表制度;(4)采取有效的网络数据备份、恢复及灾难补救计划。

2.系统开发控制。它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确保网络财务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软件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1)在网络财务系统开发之初,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2)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内审和风险管理人员要参与系统控制功能的研究与设计,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案并在系统中实施;(3)在系统测试运行阶段,要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按照《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种标准进行;(4)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不仅培训系统的操作,还要使受训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网络财务提供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析与利用等;(5)及时做好新旧系统转换。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

3.系统应用控制。是指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以及防止不法行为的内部控制措施。(1)在输入控制中,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内部控制部门检查,还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据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二次录入校验等;(2)在处理控制中,对数据进行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字段和记录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和是否染毒等;(3)在输出控制中,一要验证输出结果是否正确和是否处于最新状态,以便用户随时得到最新准确的会计信息;二要确保输出结果能够送发到合法的输出对象,文件传输安全正确。

 

4.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修改、代码结构修改和计算机硬件与通讯设备的维修等,涉及到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对网络财务系统进行维护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维护的原因和性质必须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软件修改尤为重要,网络财务系统操作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系统维护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后存档。

5.管理控制。是指企业为加强和完善对网络财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网络财务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计算机网络分布于企业各业务部门,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处理,因此原来集中处理模式下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间接业务控制。主要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设置适应于网络下作业的组织机构并设置相应的工作站点;(2)合理建立上机管理制度,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和上机时间安排并保存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等;(3)建立完备的设备管理制度,对硬件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温度、湿度、防静电控制,做好网络的绝缘、接地和屏蔽工作,同时对人文环境进行控制,防止无关人员上机操作;(4)建立完备的内审制度。

(二)基于企业外部网(extranet)的控制措施

1.周界控制。是指通过安全区域的周界实施控制来达到保护区域内部系统安全的目的。它是预防外来攻击措施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设置外部访问区域,明确企业内部网络的边界,防止“黑客”通过电话网络进入系统;(2)建立防火墙(firewall),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保护屏障,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

2.大众访问控制。大众访问包括文件传递、电子邮件、网上会计信息查询等。由于互联网络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网上行为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因此,企业应在网络财务系统外部访问区域内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主要有:(1)在网络财务系统中设置多重口令,对用户的登录名和口令的合法性进行检查;(2)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权限。资源的属主体现不同用户对资源的从属关系,如建立者、修改者等;资源的属性表示资源本身的存取特性,如读、写或执行等;访问权限体现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可用程度;(3)对网络进行实时监视,找出并解决网络上的安全问题,如定位网络故障点、捉住非法入侵者、控制网络访问范围等;(4)审计与跟踪,包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网络故障、系统记账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3.电子商务控制。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基石,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电子商务活动也必须进行管理与控制。主要措施有:(1)建立与关联方的电子商务联系模式;(2)建立网上交易活动的授权、确认制度,以及相应的电子会计文件的接收、签发验证制度;(3)建立交易日志的记录与审计制度。

4.远程处理控制。网络财务系统的应用为跨国企业、集团企业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远程监控等远程处理功能创造了条件。这些功能的启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有:(1)合理设计网络财务系统各分支系统的安全模式并实施;(2)进行远程处理规程控制。

财务成本控制措施篇10

一、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内涵

1.执行风险和“结果偏差”

财务学术界对风险的认识形形。如风险是“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风险因素增加会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的可能,而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损失就是风险”;“风险是在风险状态下一定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变动”;等等。从中可以归纳出风险的三个构成机理要素:第一,事件的未来结果多样化,呈现一种结果分布状态;第二,未来结果有性质差别,至少其中有一个结果是不利结果,另一个是有利结果;三是对未来结果进行期望,并以期望结果为标准来划分结果的有利与不利性。

财务制度执行具备风险的三个构成机理要素,属于风险活动。首先,相同的财务制度,在不同企业的执行结果却好坏不一、相差悬殊(未来结果多样化)。其次,财务制度执行得不好,就会降低财务制度效能,甚至偏离制度目标,给企业造成损失;执行得好,特别是通过创造性的执行来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则产生额外的收获(未来结果有性质差异)。最后,通常认为,财务制度执行至少应做到照章办事,实现制度目标(对未来结果进行期望)。

可见,财务制度执行风险,就是财务制度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执行的实际结果对期望结果的偏差。

2.执行风险和“合理保证”

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相关的另一概念源自财务制度及其执行的局限性。财务制度及其执行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始终无法超越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即不管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得多么齐备、完善,它也仅能就企业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的保证。

对此,国内外的相关制度都作了明确或类似的说明。如《国际审计准则6――关于审计中对会计制度和有关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第9条规定:“内部控制只能为管理人员达到其目的提供合理的确信,因为内部控制有其固有的限制。”同时列举了固有限制包括成本、人为因素、情况变化,等等。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第二章第七条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但是,“合理保证”并不暗示财务制度执行会经常失败,多种控制措施都可以用来强化合理保证,降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而且“结果偏差”可能是不利的,也可能是有利的。所以,企业不需要盲目地回避财务制度执行风险,可以通过治理尽量减少财务制度执行结果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

财务制度执行是一个有特定目标,在复杂条件下进行,并由执行者、制度本身和执行机制等要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系统,其中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产生财务制度执行风险。

1.成本―效益限制

企业在财务制度执行中必须比较执行的成本和效益。在决定是否采取某一特定措施时,应将采取该措施消耗的相关资源,与若无该项措施,执行结果出现负偏差的可能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一般来说,执行成本不能超过不执行可能造成的损失,否则,再好的执行也将违背财务活动追求的收益或价值最大化目标。

问题在于,执行成本可量化的程度,和执行效益可量化的程度并不相同。执行成本的量化在人力资源、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的消耗方面比较困难。而执行效益的量化则更为复杂,当财务制度执行与财务活动相结合,很难区分哪些是财务活动本身的效益,哪些是财务制度执行的效益;当若干措施相结合,在许多时候,可以减轻某一特定执行风险,但对单项措施的成本和效益很难量化。

这样,在考虑财务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限制时,最难找出采取措施与否的平衡点。若执行过度,则成本昂贵,得不偿失;若执行太少,则风险太高。

2.执行者失误

任何财务制度都是由一定的企业、部门及其成员执行的,执行者对执行结果有决定性影响。不能期望执行者始终正确无误,他们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身体不适、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曲解指令等都会造成财务制度执行失效。例如金额计算错误而没有发现,忘记执行诸如索取凭证、复核、签名一类的必要程序,等等。

3.制度设计失败

执行者并不能左右财务制度设计,对他们来说,这就增加了执行的不确定性。如果财务制度设计科学,执行难度就小,风险也小;反之,执行难度就大,风险也大。

(1)固定性与弹性是财务制度设计的“两难困境”。财务制度应设定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和可准确评估的指标,以确保其切实可行。但这些界限、程序和指标又无疑应有适度的弹性,否则财务制度执行就会失去灵活性和变通性,执行者就不能够在偏离制度目标较小的范围内,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执行。但弹性过大,或规定含糊、前后矛盾,又会使执行者有漏洞可钻,长此以往也会影响财务制度权威性。

(2)财务制度一般都是为了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因而可能会对不正常的或没有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效力。

(3)企业处在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生存和保持竞争力,势必经常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这就导致现有财务制度对新增业务失去了效力。这时,如果仍然一成不变地执行现行财务制度,不仅无效,还可能适得其反。

4.执行机制失灵

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各种表现,一句话,都是执行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执行者和制度本身出了问题,也是在执行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1)权责配置机制失灵。权责的恰当配置可以避免单一执行者违规,但两个或更多的执行者合伙就可能绕开这类控制。从事“不相容”工作的组织成员可能合伙,具有审批和授权关系的上、下级可能合伙,组织成员和外部顾客、供应商可能合伙,使得权责配置机制的监督、应证、牵制等功能失去效力。

(2)信息沟通机制失灵。一方面,财务制度执行范围过大、层级过多,企业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执行者有意隐瞒,或故意延迟报告,都导致信息阻塞。有时,信息看似流通顺畅,其实信息内容已被信息提供者或传递者歪曲,并加以粉饰,使得信息失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3)控制机制失灵。财务制度执行与企业内部控制融为一体,控制缺位、控制不力,也是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

三、企业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

1.一般治理机制

财务制度执行与企业内部控制融为一体,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也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步骤有:

(1)制定控制标准。控制标准是对财务制度执行程序的细化,通常应从完整的执行程序中选出众多的关键点,把处于关键点的执行结果作为控制标准。从风险治理的角度,这就需要充分考察财务制度执行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估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和发生后的严重程度。

(2)衡量执行结果。要求执行者提交能够反映关键点执行结果的报告,依据控制标准来检查和评价。从风险治理的角度,为了获取可靠的信息,应能获取同一措施、不同执行者的报告,以便相互应证,还可以采取亲临现场观测、抽查、鼓励举报等手段,以及进行必要的内部审计等。

(3)分析结果偏差。将财务制度执行的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的大小,判断偏差的性质,并从上述各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4)采取矫正措施。财务制度执行结果出现负偏差,要采取矫正措施,有两个方面:调整不合理的控制标准或通过惩罚来改变执行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财务制度执行结果没有偏差或出现正偏差,虽不需要采取矫正措施,但应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执行活动提供正面的借鉴,同时应对执行者进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积极、主动地引导创造性的执行活动,促使执行结果出现正偏差,这是风险治理和过去风险回避策略的根本性差异。

2.深层治理措施

从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根源可以发现,诸如成本―效益限制、执行者失误、制度设计失败等问题远非财务制度执行能够解决,这提示我们,财务制度执行风险的治理需要跳出执行范畴,以及跳出财务范畴去寻找答案。

(1)培育“制度人”。研究表明,组织成员刚入行时所处的制度环境和他周围的人如何执行制度,可能决定他今后执行制度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几百条监督、处罚措施更具约束力。因此,企业可以专门建一个教育中心,或者直接利用企业内部某个有良好制度文化的部门,新入行的组织成员先在这里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制度观念,再派到各个岗位,以期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制度执行风险。

(2)“制度化”执行。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不仅指有制度文本、按制度办事,甚至包括制度的设计、、执行,乃至评估、调整与终止的过程,也应遵从基本原则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也形成制度。具体到财务制度,它的上述过程,至少在形式上必须符合民主原则,即必须经过民主决议和处在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才能避免盲目性和具有权威性;其中,又要重用懂专业、会管理、思想好的专家、能手来具体负责,以他们较高的素质、自觉的实际行动,保证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