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税税法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7:14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1

关键词:城建税;立法评估;建议

我国的城建税(即城市维护建设税,下同),自198年2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至今,开征已有二十八年。目前,学术界及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对于修改《暂行条例》的呼声有增不减。笔者以为,如何客观评价《暂行条例》,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对条例修改的科学性。为此,笔者利用受邀参加湖南省地税局组织的城建税的立法评估交流的机会,做了一些调研及思考,现择其要点如下,供同行商榷。

一、关于城建税的立法目的及社会影响

《暂行条例》的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特制定本条例”。城建税作为保障城建资金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目的税,自198年开征以来在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开发新兴城市、改造老旧城市起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实施情况和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开征的目的。对此,我们觉得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暂行条例》的实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1、提供了大量、相对稳定可靠的城建资金。在1984年以前,国家用于城建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在基建投资中安排及征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以及在部分城市试行从上年利润中提取%城建费的办法;1984年,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利润减少,又直接影响了城建资金的提取数额;198年《暂行条例》颁布,即城建税开征以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建资金紧张的状况;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城建税已发展成为地方税收中一个重要的税种之一,当时曾动议修改《暂行条例》;自2010年12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03号)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以下简称外资企业)需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也就是说,自此,外资企业同样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无疑放大了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调动了地方政府进行城市维护和建设的积极性。《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保证用于城市的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具体安排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这,就明确了城建税是一个具有专款专用性质的地方税。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与当地城市建设直接挂钩,税收收入越多,城市建设资金就越充裕,城市建设发展就越快。就湖南大部分的中小城市而言,城市建设发展的快、发展的好的,都离不开城建税大户的税收的巨大贡献。

3、为限制对企业的乱摊派提供了一项法律保证。《暂行条例》的第八条将企业、单位对城市建设这项公共事业应承担的义务和地方政府城市维护建设的资金来源,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限制当时以城建及相关名义的各种摊派风,无疑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城建税的税制要素及其改进

现行城建税的主要特征:税基从属、是一种典型的附加税;实行按单一城乡区域差别税率;受益的专用性。这样,在目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造成城建税收入规模偏小、征管矛盾较多、负担与受益脱节等问题,由此弱化了城建税的组织收入职能,使城建税不能成为地方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不利于城市的维护与建设。这与城建税作为地方税体系中一个重要税种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主要建议是通过改变计税依据,将城建税由附征税种改为独立税种,规范设置独立税种的税制要素,从根本上提高税法的位阶。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1计税依据改为经营额。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三税”为计税依据,使得一部分不纳“三税”而同样使用市政公用设施的单位和个人,没有相应负担城建税,致使税收的负担与受益在很多方面相脱节,这显然不合理。另外,城建税与“三税”同时缴纳,造成一些跨地区经营的企业,不在其城镇设施受益所在地纳税,地方的收入分配也不合理。

建议修改后的城建税以经营额作为计税依据,具体包括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其他收入额等,凡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除另有规定外,都是城建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城建税。以经营收入作为计税依据,比其他的计税依据更能体现负担与受益相一致的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受益多负担多,受益少负担少。

2税率改为分双差别(分区域、分行业)幅度税。《暂行条例》将税率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市区7%、县镇%、其他地区1%。这样划分有不合理之处:首先,位于市区与市区以外的企业所享有的城市设施差别不大,但是城建税负担差别却很大,这就造成纳税人税负不平衡;其次,我国中小城镇不断发展变化,企业所处的区划范围经常变动,适用的税率较难掌握;最后,固定的税率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税收调整。此外,税率的设计要考虑公平问题。受益与负担相适应,毗邻不同企业享受城建设施基本相同,负担的税负就应该相同,毗邻不同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对公共资源的耗费不同,就不应该负担同样的税款。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因区域划分而导致在同一条马路的两边的企业税率可能相差很大,我们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1)采用1%—%的幅度税率。各省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和城乡维护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不同市县的适用税率。另外,目前部分地区征收的与城建有关的费用与城建税完全相同,采用幅度税率便于地方将有关的城建费并入城建税,减少征集渠道和征管成本,规范征收行为。

(2)体现产业调控导向。现行税率在设计上,对高污染、高耗能型与清洁型、节能型企业税负没有区别。城建税本应该是同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结合最为紧密的税种,但目前的税率设置没有体现这个方面。任何税制的设置都应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即未来的产业政策。为此,我们建议税率设计应按行业分类,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的税率,高污染行业、对市政设施损坏严重的行业要设计高税率,对清洁型、环保型行业设计轻税率。

3明确减免税规定。《暂行条例》没有单独规定减税、免税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纳税确有困难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个体商贩或个人在集市上出售商品是否征税,由省级政府自行确定。改革后的城建税应对减免税做出具体规定。比如,我们建议农牧业的生产销售收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教学服务所取得的收入等可以免征城建税。城建税的减税、免税情况,由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确定。

4纳税地点改为应税行为地。《暂行条例》并没有对“所在地”概念进行定义,没有指出“所在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执行中普遍出现歧义,究竟指企业纳税行为发生地、企业税务登记注册地还是企业机构的核算地?纳税行为发生地是城市建设的受益地。城建税应该贡献给纳税行为地作为享受城市建设的补偿。税制设置应该明确以纳税行为地为纳税地点。这样的规定与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条例规定的纳税地点不会出现矛盾,不会改变征管现状,不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三、关于城建税的立法技术方面的建议

1删除有关条款。我觉得,《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后,任何地区和部门,都不得再向纳税人摊派资金或物资。遇到摊派情况,纳税人有权拒绝执行”,在当时的社会摊派风较严重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上述规定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事到如今,此条款我觉得完全可以删除了。主要理由:

(1)从规范内容上看,国家已多次发文明令禁止,且摊派与税收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或者说没有多大关系。第一、国务院198604颁布的《关于坚决制止向企业乱摊派的通知》,其中“一、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各团体以及街道等基层组织,都不准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向企业摊派。(一)不准以兴办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设施为名,向企业摊派费用(包括实物等,下同)”;第二、国务院19880实施的《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国发[1988]2号),其中“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摊派是指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之外,以任何方式要求企业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的行为。第三条禁止任何国家机关、人民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向企业摊派”;第三、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09颁布的《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其中“四、坚决禁止各种形式的摊派”。

(2)从文字逻辑用语上看,容易引起理解歧义,与社会发展不符。按照《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理解,城建税开征前是不是可以摊派费用或实物?按国家规定,我们觉得也是不能摊派的,至少不能乱摊派。再者,假设可以摊派,最多只能禁止以兴办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设施为名的摊派,其他形式在此界定,与税收有关系吗?就是有关系,是否便于操作?所以,我觉得,第八条的规定在文字逻辑用语上也是不合适的。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2

工程造价税金由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组成,是地方税收的一项重要来源。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之后,税金需要单独列项计算,金额大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

如何进行税金的计算及筹划,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国家立法机构近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建筑业税收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税金的征收缴纳规定,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税金的法律依据

1.1营业税的法律依据

营业税是工程造价税金中的主要税种,按照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征收。

法律依据有:《》、《》、《》、《》、《》、《》、《》等。

1.2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法律依据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工程造价税金中的附加税,按照营业税的税额附征。

法律依据有:《》、《〉第五条的解释的复函》。

1.3教育费附加的法律依据

教育费附加是工程造价税金中的附加费,按照营业税的税额附征。

法律依据有:《》、《》等。

1.4工程造价税金的法律依据

工程造价税金是指国家税法规定的应计入工程造价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是一项综合税率,按照工程造价进行计算和缴纳。

法律依据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问题解释答疑》等。

二、税金计算之税率

2.1税金的征收范围

《》规定,建筑业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其他工程作业5项内容,其中:

建筑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作业;

安装是指生产设备、动力设备、起重设备、运输设备、传动设备、医疗实验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的装配、安置工程作业。

其他工程作业一个兜底条款,是指上列4项工程作业以外的各种工程作业。

2.2税收法规中的税率

《》、《》等规定税率如下:

建筑业营业税属于价内税,税率为3%。

教育费附加以营业税税额为计征依据,税率为3%。

城市维护建设税以营业税税额为计征依据,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

2.3工程费用中的税率

《》规定,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综合税率如下:

(1)纳税地点在市区的企业

税率(%)=3.4126%

(2)纳税地点在县城、镇的企业

税率(%)=3.3485%

(3)纳税地点不在市区、县城、镇的企业

税率(%)=3.2205%

施工单位可以根据企业所在地点,按照上述3种情形选择税率计算公式。建设单位编制标底时,应当参照地方定额的税率标准计算税金。如北京市规定标底中税金不得调整,不得低于现行定额的取费标准。

三、税金计算之基数

3.1税金基数的法律规定

《》规定,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建筑业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总承包人进行工程分包的,营业额为工程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转包)人价款后的余额,但总承包人为分包(转包)营业税的扣缴义务人。

《》规定,税金的计税基数为税前造价与利润之和,即税金=(税前造价+利润)*税率(%)。税前造价为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

上述规定中税金基数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本质相同。鉴于总承包人代扣代缴营业税,其工程价款中应当含有日后支付给分包(转包)人的全部费用,包括相应的营业税及其附加等。

3.2税金基数应当包括甲供材料价款

《》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

《》规定:纳税人在从事管道的安装等施工中所耗用的材料,不论与对方如何结算价款,其营业额均应包括这部分材料的价值在内。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问题解释答疑》规定:甲供材料的费用必须列入综合单价,招投标阶段不确定时可按暂估价列入。税金基数涵盖综合单价内的所有费用,包括其中的甲供材料费用。

由此可见,无论双方如何结算,营业额中均含有原材料的价款,税金基数必须包括甲供材料在内的所有原材料价款。

3.3税金基数应当包括暂定金额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工程费包括分部分项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税金基数包括其他项目费,其他项目费中包括预留金、材料购置费等暂定金额,由此可见,税金基数包括暂定金额。

暂定金额是建设单位为工程变化预留支付的价款,随着工程进展暂定金额逐渐变成实体支付施工单位,相应的税金随同价款一并支付。税金基数应当包括暂定金额,否则,竣工结算的税金将多于开工预算的税金,造成结算超出预算,引发项目投资亏损。

四、税金筹划之避税

4.1税金基数应当剥离设备价款

《》规定:凡所安装的设备是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其设备价款不计入应征收营业税的营业额内。

《》规定: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列举。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关问题解释答疑》规定: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购买的设备均不构成建安工程费用,税金基数不应包括设备价款。

工程实践中,由于设备名单没有明细,许多工程往往未将设备款项剥离,导致设备的税金无谓征收。如某地铁设备标段进行安装招标时,招标监管部门要求设备价款(9000万元)计入工程造价,机构经过多方争取,最终未将设备价款计入工程造价,为建设单位节约成本仅税金即达300多万元。

4.2税金基数应当剥离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

《》规定,如果分包人是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总承包人在扣缴建筑业营业税时的营业额为除自产货物、增值税应税劳务以外的价款。

工程实践中,由于对上述规定知晓有限,多数施工单位未能据此进行合理避税。如某玻璃幕墙分包工程(1000万元),分包人具有相应资质,自产幕墙自行安装,则幕墙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交付总承包人。总承包人进行代扣代缴营业税时应当直接剥离增值税发票价款,税金基数减少1000万元,节约成本仅税金即达34万元。此外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等项目可以同样操作。

五、税金筹划之缴纳

5.1税金的缴纳主体

《》规定,建筑业营业税的纳税主体应为提供应税劳务的施工单位。

《》规定,建筑业工程实行总分包方式的,总承包人为扣缴主体;纳税人从事跨省/市/县工程提供应税劳务的,或者未在劳务发生地办理(临时)税务登记的,建设单位可以作为扣缴主体。

5.2税金的缴纳地点

《》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规定,从事跨省工程的,税金缴纳地点应为纳税人的机构所在地;提供省内应税劳务的,税金缴纳地点为应税劳务的发生地,需要调整纳税地点的,可由省税务机关进行确定。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3

(⒈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⒉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摘要:当前,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已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决策操作层面。而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制度还存在着二元税制、体系不科学、税种设置不全面、立法不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框架下,土地税收立法理念急需从定位于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工业利益、城市利益向公平、民生、资源有效配置方向转变。应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税制、确立科学的土地税收体系、调整相关税种、规范税收立法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税收制度,使其能够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土地税收;税收体系;开征土地保有税

中图分类号:D9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1-0099-05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余敬(1987—),男,河南信阳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法;梁亚荣(1971—),男,广东茂名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房地产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市场的培育与规制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2m51189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创新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BFX06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统一城乡的建设用地市场,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公平入市竞争。由此可见,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已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决策操作层面。对于一个完整而高效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市场来说,健全的税收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保障土地市场均衡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在国家利益至上、权力本位理念的主导下,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排除在税收体系之外,结果是制约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造成了土地权力(利)不平等和土地市场缺陷,使得土地资源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达到“帕累特最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土地税收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使其能够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起到科学、合理的保障作用。

一、土地税收体系及功能

税收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需要以及其它因素而设计建立的税收制度。[1]税收体系的构成会受到经济、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西方税收学对税制的分类通常是按照征税客体的性质来划分的,包括所得(收益)课税、商品课税(流转课税)和财产课税。[2]这种分类方式既易于明确课税对象,也利于税收的分类构建和税收征管。①

西方发达国家的税种分类大多是根据上述三类税收体系来构建的,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主体税种的选择上。①大多数发达国家选择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发展中国家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种。[3]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主要是对商品和服务的各个流通环节进行征税。虽然流转税具有普遍征税、收入稳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利于产品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选择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调节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缺点是税基较窄。选择商品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税种兼具二者一些优缺点,多为由流转税向所得税转移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的主体税种为所得税,而印度、中国的主体税种为流转税。从整体上看,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分别对企业和个人所得、商品的流转、财产的持有进行征税,符合最优课税理论。财产税能够弥补商品税与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缺陷,所得税与财产税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这三类税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土地税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税收形式,[4]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被归于三大税类之一的财产税。土地作为一种财产,对其所有或占有持续征税,其主要作用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有效引导资源配置。[5]对土地征税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土地所有者或占有者征税,即所得税;另一部分是对土地的流转进行征税,即流转税和财产税。就土地税的作用来说,首先,所得税最大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6]其次,在土地流转阶段征税,能够直接降低土地市场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对土地市场调控的目的,但流转税具有很强的税负转嫁性并呈现累退性,不利于土地市场的长期发展。而且流转税是对市场活动的直接课税,其调控的立足点是市场公平而不是二次分配公平。第三,财产税的征收。一方面,基于权益人的财产得到了保护,同时,其财产价值也因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而提高,对其征税符合公平原则,有利于减少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带来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财产税能够弥补所得税和流转税的不足,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抑制土地投机行为。

二、我国土地税收立法现状

(一)我国土地税制、税法概况

在我国现行征收的18个有效税种中,涉及到土地的主税种为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辅助税种有城市维护建设税、销售不动产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印花税、教育附加税。

从现行土地税法来看,我国专门的土地税收法律主要有以下3个:1986年开征、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1988年开征、2006年至2013年经过三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1993年开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此外,房产税基本法规为1986年颁布的《房产税暂行条例》,其他相关法规有1985开征、201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这几部条例均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管理法规,颁布时间较长,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虽然对部分法规进行了修订,但仍滞后于土地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要求。

(二)我国土地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集体建设用地大量被征收,现行税法体系的不统一和适用上的宽泛性之弊端日益凸显,这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也对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进而导致了土地权益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土地经济发展失衡、土地市场不同主体收益失衡的局面。具体而言:

⒈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税收制度障碍。我国土地税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二元制的税收制度。在我国主要土地税种中,城市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而涉及农村土地的仅有耕地占用税,从税种的设置上来看城乡差别明显。2013年耕地占用税为1808亿元,而房地产营业税为5411亿元,土地增值税为3294亿元,契税为3844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为1719亿元。①在以上四种主要土地税种中,农村土地税收入仅占到城市土地税收入的12.7%,也就是说,二元制的税收体系无论是从税种设置还是从税收收入上都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排除在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界限逐渐模糊,课税对象上的区别对待也失去了原有意义。从土地利用上看,城市地价飞涨,而农村土地大量抛荒,可以说,二元制土地税制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⒉土地税收体系不合理。我国与发达国家税收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主体税种上的选择。我国主体税种为流转税,而发达国家为所得税,土地税收主要为财产保有税。虽然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关系,但从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规律及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强化税收制度的再分配功能,逐步提高所得类税②的比重是我国税收体系改革的方向。从总体上看,我国土地税收体系虽基本涵盖了土地市场的取得、保有、流转各阶段,但同国外相比,发达国家对土地征税重在保有阶段,土地流转阶段不征或少征;而我国对土地流转征收重税、多费且环节名目众多,忽视了土地保有阶段的税收,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⒊土地税种设置不科学。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质,使得我国在土地税种设置上都集中在国有建设用地上,弱化了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征税,尤其是低税率使耕地占用税已很难起到保护耕地安全、遏制违法用地的作用。现有的土地税税种在不动产税征收上存在空缺,而在不动产交易流转阶段征收重税,既导致了整个税收体系的不均衡,也造成了税源的流失,不利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⒋土地税收立法不完善。从立法上看,我国《宪法》并未对税收进行原则性的规定,同时我国土地税收方面的实体法、程序法还存在立法层次不高的问题;从立法程序和立法民主性上看,缺乏立法听证和立法论证程序,立法过程缺乏公开性、透明性,立法缺乏系统性。此外,税收在减免优惠制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土地税法尤其是具体实施规则制定方面有不完善之处。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土地税法仍是出于财政目的而立,③而将纳税人的权利保障处于虚位。

三、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税法完善对策

我国土地税立法在立法理念上受国家本位的主导,符合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工业、城市的需要,这种立法方式在深层次上打破了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之间平衡发展的局面。土地税法的本质是规范土地税收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土地税立法必须从税收法定的角度出发,符合税法公平价值理念尤其实质公平理念。税法(税收法定主义)的功能从不同的侧面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最根本的功能在于财政目的和纳税人基本权利保障之目的。[7]因此,土地税立法要遵从实质上的公平,就要从权利保障的角度出发,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统一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税收制度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消除二元分割的土地税制,将城乡建设用地土地税收体系纳入到统一的市场中来,使得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的建设用地资源能够在土地市场上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减少土地市场外部性影响。二元土地税制的统一也将促使城乡建设用地在土地市场上的相对平等竞争,促使土地市场同地、同价、同权的实现。

(二)完善土地税体系

我国的税收体系具有明显的“重流转、轻保有”的特征,对商品的交易课税较重,对财产税征收未予以充分重视。目前,我国保有税税收收入仅占整个不动产税收总额的2%左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8]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地税收制度多将土地税作为财产税征收,注重土地保有阶段的征收。因此,我国土地税应逐步从重流转税向重保有税转变。一方面,在市场流通环节尤其是土地市场的流通环节应在税收上予以轻税,以促进土地市场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应提高财产税和所得税的征税额度。自我国进行商品房制度和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后,城镇居民最大的个人财产就是房屋等不动产,由此可见,这也将是重要的税源。[9]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税制一体化,即理顺税种体系,从总体上构建以建设用地使用税、土地保有税、土地增值税、遗产与赠与税、契税、土地闲置税为主,以财产税为重心的土地税收体系。

(三)土地税种的矫正

⒈土地税种矫正的总体方向。土地税种的构成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具有内在的导向作用。在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前提下对税种进行设置,需要从税种设置初衷和土地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有效实现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土地视为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的商品资源。土地税种矫正的首要任务是统一城乡建设用地税收种类与税目,扩大建设用地使用税征收范围。首先,应将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改为包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建设用地使用税。取消城市建设维护费,不再区分城市与农村,使集体建设用地能够自由地进入市场流动并纳入国家税收调节范围。其次,应将乡镇企业用地、外资企业用地及其他类型的建设用地纳入到城镇土地使用税范围。再次,要取消地方政府规章制定的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费用,简化税目,消除“以费挤税”的现象,从而加大国家对土地税收的调控力度。最后,要开征土地遗产税与赠与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并未对土地遗产税和赠与税进行征收,而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等国的遗产与赠与税在土地税征收中占到了重要地位,对以继承方式取得的土地征收继承税。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小因土地继承而造成的与个人努力完全无关的资产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可以相对降低土地投资的收益率,从而相对缩减对土地的有效需求,抑制地价上涨,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10]同时,遗产税和赠与税的适时开征,还可以弥补无偿转让建设用地环节税收调节功能的缺位。

⒉相关税种的调整。当前,我国人地关系较为紧张,取消土地闲置费,开征具有惩罚性的土地闲置税,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可以遏制囤积土地的投机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对可以建筑而逾期开工或只作低度利用的私人持有地皮征收处罚性闲置税。韩国、日本等国家对闲置土地和囤地行为开征土地闲置税或地价税。[11]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于我国建设用地闲置税的征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耕地占用税的完善要从对耕地功能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并根据耕地占用税的功能扩大课税范围,清晰地界定耕地税适用范围,明确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哪些土地应纳入耕地占用税,使耕地占用税能够在保护农地资源和增加地方税收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宜将耕地课税扩大至农地,将其改为农地占用税,使此税种包含耕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此外,由于现行耕地占用税税率较低,因而在税率设计上应采用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明确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重构增值税征收环节和流程。我国土地增值税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地投机行为。目前,西方国家由于土地市场相对比较平稳,土地价值波动较小,因而一般不设土地增值税。我国当前土地价格增长势头迅猛,投机炒地的行为较多,因此,对建设用地设置增值税以抑制这种投机行为是必要的。但当前增值税税率过高,税基过窄,使得土地流转成本过高,不利于建设用地市场的优化配置,而且过高的累进税率既针对土地流转,也针对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等,给实际征税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笔者认为,重构的建设用地增值税,应将课税对象限定在建设用地上,不应对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征税,因为这部分税难以评估和监控,且房产企业还会被征收企业营业税。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增加了相关企业的负担,最后这部分税收就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即间接推高了房价。

(四)统一并规范土地税收立法

现行土地税法律一直饱受操作性低、立法层次低、法律法规不统一的诟病。事实上,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经常表现在税收领域,鉴于此,税收入宪就显得不可或缺。[12]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急需立法上的革新,应尽快出台新的建设用地税法,尤其是应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一部统一的《土地税法》,将城乡土地统一税收的课税对象、征收范围、税率等在法律层面上进行明确规定,限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税收规章制定权。同时修订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条例》、《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土地税收的解释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税法的立法程序与立法民主性。立法程序正义体现在公众有权通过正当途径平等地参与立法活动,如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决策过程、影响立法结果等。[13]换言之,税法的制定事关公众的切身利益,应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避免税收立法出现利益部门化、地方化。

参考文献

[1]刘瑞杰.西方税收[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49.

[2]樊丽明.西方国家财政税收论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118.

[3]宋凤轩.谷彦芳等[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63-64.

[4]李俊生,李贞.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317.

[5]王玮.税收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6.

[6]吴云飞.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2-125.

[7]叶金育.税及税法的正当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4):79-85.

[8]张思锋等.公共经济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39-253.

[9]章波,黄贤金,唐健,蔡龙.不动产保有税改革的税率推算及税负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02).52-56.

[10]江瑞平.现代的日本土地税制[J].日本学刊,1994,(02).35-54.

[11]湛中乐.我国土地使用权收回类型化研究[J].中国法学,2012,(02):98-107.

[12]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m],法律出版社,2009.159.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4

(一)财产课税体系的比较广义地看,世界各国对财产的课税主要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对转让财产的交易行为征税,多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一般以营业税、转让税、登记税、印花税或增值税等形式,征收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二是对占有、使用财产进行课税,多以财产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分为对全部财产征税(一般财产税)和对个别财产征税(如土地税,房屋税、房地产税),征收比例税率或累进税率;三是对转让财产的收益征税,如土地增值税,多采用累进税率。

(二)财产税比重的比较据oecd组织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财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入总额比例较高,美国占80%,加拿大占84.5%,英国占93%,澳大利亚则高达99.6%.由于财产税征收金额较大、权数较重,从而形成了“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税源多增加”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发展中国家财产税占地方税收入比重较低,但多把财产税划归地方收入。亚洲国家的一些大城市房地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一般在23%~54%之间。由此可见,世界各国财产税在地方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三)财产税制要素的比较1、课税主体。转让财产交易行为的课税主体多数以卖方为纳税人;也有以买方为纳税人,主要是设置不动产或房地产购置税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对转让、占有和使用财产的课税,纳税人一般是产权所有者或使用者。

2、课税对象和税基。对世界上多数国家来说,财产税最主要的课税对象是房屋和土地,但在具体征税对象和税基上又各有区别。有的国家单独对房屋、土地课税,计税依据是财产的资本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或其年租金。各国征收财产税的房屋范围不尽一致:如加拿大、印尼、美国、瑞典都将土地和建筑物的资本价值纳入税基;但瑞典只有住宅用地和住宅楼缴纳财产税,剔除了商业财产;英国对包括楼房、平房、公寓、活动房屋和可供居住用的船只等,以其估定价值为计税依据征税;有的国家将土地、房屋并入其他财产一起课税。如日本将原来分开征收的地租税、房屋税,船舶税、铁路税等财产税税种合并征收固定资产税。其中对房屋课税的纳税人是房屋的所有者,课税对象包括纳税人拥有的一切房屋,计税基础是房屋的估定价值;巴西的土地税分为农村土地税和城市财产税,前者的课税对象是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土地,城镇土地不在应税范围内,计税标准按土地面积和土地使用比率分为三类计征,后者的课税对象是城市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屋及建筑物,计税依据是应税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的评估价值。

3、税率。比较广泛使用比例税率,在对财产转让收益和流转额课税时也采用累进税率,仅有个别国家采用定额税率。税率可由中央政府法定,也可由地方政府根据受益人的预算需要和预算周期确定。如美国、加拿大,税率的确定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较高一级政府只对其设限制规定。而丹麦、法国和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率都规定了固定限额或最高额。

4、起征点和减免税优惠。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税收管辖权内,对财产课税制定有起征点,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对低于14万元的财产价值不征税,日本对土地占有税也规定了免征额,确定了固定资产税和城市规划税的最低起征点。同时各国对农业用地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荷兰、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典农业用地全部不计入税基。法国对农场建筑实行免税,其他许多国家都通过特殊估价和征税措施给农业提供税收优惠待遇,如日本对城区的农业用地按其估算价值的一半进行征税;国际上对林地一般都提供免税待遇。如智利、法国都给林地提供了免税照顾。

二、我国财产税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个别财产税,主要税种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有人也把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包括进去。

我国的财产税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财产课税范围窄、税种少,收入规模小。据统计,全国财产税收入约占税收总收入的2.04%,约占地方税收入的4.12%.据四川省及成都市“九五”期间的统计,财产各税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约5%~6%.由于所占比重过低,导致其职能弱化,难于充分发挥调节功能作用;二是内外两套财产税制,既增加了征管难度,又不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计税依据不合理、不规范;四是财产评估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和财产税收政策不健全,税收征管不严,部门协作配合不够,税款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五是个别税种设置重叠,税基交叉,存在重复征税之嫌。

三、国际财产税制借鉴

(一)税种设置覆盖面广、征收范围宽。目前,各国的财产税覆盖了财产的转让、占有、使用和收益各环节,体现了税制调节课税对象价值运动全过程的客观要求。征收范围较宽,不仅仅局限于城镇房地产,而且也包括农村、农场建筑物和土地。遗产税和赠与税广泛受到各国重视。

(二)各国普遍建立以市场价值(又称改良资本价值)或评估价值为核心的税基体系。以价值为核心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的税基,随经济的发展带动税基的提高进而稳步提高财产税收入;同时,也可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三)税率设计以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居多。对财产转让、占有、使用环节多采用比例税率,对收益和所得环节多采用累进税率,但这不是绝对的,各国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设计各具特色的税率制度;各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仍将以超额累进税率为主,但级次表现出减少趋势。

(四)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规范而严密的财产登记和系统、完整的财产评估制度。这是财产税课税的基础,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的差距。

(五)建立内外统一的财产税制。

四、改革财产税制的建议

(一)合理设置税种,增加税种覆盖面1、合并、统一房地产税制,设立房地产税。合并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三个税种,设立统一的房地产税。一方面体现了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方面符合简化税制、便于征管和降低征收成本的国际通行做法。而且城镇土地使用税本身属于财产税而非资源税,“房依地存、地随房走”,房屋和土地的规划、评估紧密相连,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不影响三税的合并和统一;且房价的上涨多半缘于地价的上涨,三税统一有可行的理论基础。

2、合并内外两套车船税税制。对凡在我国境内拥有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不论车船是否被使用以及使用的频率如何,均应缴纳车船税。

3、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在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上,一是要科学地选择税制模式。基于我国遗产继承人可自行分割交接财产,公民的纳税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宜选择美国等实行的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即对被继承人的遗产总额征收遗产税,对赠与人的财产征收赠与税。二是科学确定征税对象、范围及征管程序。参照国际惯例,课税对象范围应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以超额累进税率并规定适当的起征点,合理确定扣除项目,如设丧葬费用扣除,遗产管理费用扣除、债务扣除、捐赠扣除、合理负担费用扣除等。最后,制定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征管措施。

(二)扩大财产税征收范围1、扩大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一是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应该扩大到农村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土地及房屋。与此同时,相应调整降低农业产出税负。二是对城镇居民拥有的房屋征收房地产税。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拥有的房产不断增加,已经具备了对私有房产课税的条件。同时,房屋的折算价值分配逐步向高收入个人倾斜,因而对城镇居民自用住房课征(比例税率)财产税在整体上将产生“累进”效应。在具体征收时,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人均居住面积设置起征点,对城镇居民自用房课征比例税,使城市房地产税的纳税人涵盖全部城镇土地和房屋的所有人。

2、合理设置房地产税的税目。我国房地产税可下设农村土地使用税和城镇房地产税,前者对农村用于种植、放牧和其他农业性活动的田、地、山、荡占地课征,后者主要对城镇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上的房屋和建筑物课征。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及房屋、建筑的处理可借鉴巴西的做法,即确定土地是否属于城市房地产税的课税范围,一是看其是否作为农用,二是在土地的1.5英里范围内至少有以下设施中的两项:人行道、自来水主线、排污设施、街灯、公共学校。如土地不作为农用,又符合第二项要求,就应该视为城市土地。

(三)建立以市场价值为核心的税基体系,科学确定财产税的计税依据1、调整房地产税计税依据。从国际上看,财产税的计税依据包括年度租金价值,改良资本价值(市场评估价值)、未改良资本价值和占用面积。改良资本价值制度的计税依据是土地和房产的完全市场价值,更符合“量能纳税”原则。此外,该计税依据具有“交易证据多、便于诚信纳税,收入富有弹性”的特点,是各国的房地产税趋于采用该计税依据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需要相应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评价方法体系和房地产评估制度。

2、调整车船税计税依据。作为世界通行的财产税的计税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依车船原值作一定比例的扣除;二是依车船的市场价值,即评估值。从理论上讲,后者更科学,但是考虑到市场和评估工作本身的局限性、工作量和征收成本,现阶段可采用前者作为计税依据。至于扣除比例中央可规定一个幅度范围,各地方政府视本地实际情况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扣除比例。另外,对单位价值低于一定标准的车船给予免征照顾。

(四)合理确定各财产税的税率1、合理确定房地产税的税率。参照美国、加拿大的做法,在确定税率的形式和大小时可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幅度范围(如0.5%~3%)内的自主权。税率的确定应反映“宽税基、低税率”的税制改革趋势。

2、合理确定车船税税率。在以车船价值为计税依据的情况下,改过去的固定税额为比例税率,以公平税赋,比例税率的大小应该与目前对车船的收费及环保问题统筹考虑。

(五)建立以财产评税制度为核心的征管运作体系1、建立以房地产评税制度为核心的财产评税制度体系。应建立完善的财产税评估制度,制定评税法规和操作规程,设置专门的财产评税机构,是未来财产税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2、建立与财产登记、评估、税收征管有关的信息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存储和管理,以获取有效的财产信息和征管资料。

(六)财产税的税收优惠问题1、取消城镇居民住房的财产税优惠。避免对出租住房的歧视,有利于加强对个人私房出租的税收征管。可对国家规定标准内的居民住房采取起征点的办法予以免税优惠。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5

陕西省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条例》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范围包括:

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不包括市属县);

县城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建制镇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包括历史习惯形成的自然集镇);

工矿区是指市、县(区)、镇以外的大中型企业所在地。

第三条《条例》第二条所规定的纳税义务人,是指凡在开征范围内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下列程序和规定确定:

(一)凡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使用证书的,可按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机关批准征用土地文件确定的土地面积计算,或以土地管理机关确认的其它权属资料的土地面积计算,也可以《条例》前应存在的围墙、房舍、道路、界桩等标志为界,由纳税人据实申报使用土地面积,经税务

机关核实确定的面积计算。待核发使用证书后,再根据证书确认土地面积调整其应纳税额。

(三)既无土地证书、又无征用土地批准文件或土地管理机关认可的其它权属资料和无界址的,由纳税人先将实际占用的土地(包括建筑物和堆放场地的地基面积及其四周适量的空地)据实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由税务机关确定计税土地面积。待核发使用证书后,再根据证书确?

系耐恋孛婊髡?溆伤岸睢?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所指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依照国务院的规定确定。

根据《条例》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本省城镇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税额如下:

西安市五角至五元;

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四角至三元;

汉中、渭南、韩城、延安、榆林、商州、安康市三角至二元;

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二角至一元。

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在本实施办法第五条所列的税额幅度内,根据当地市政建设情况、经济繁荣程度、地理位置等条件,将本地区土地再适当划分为若干等级,并规定各个等级每平方米年税额标准报告省税务局批准执行。

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土地使用税的适额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但降低额不得超过《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最低税额的百分之三十。

第七条对下列土地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

(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

(二)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厂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办的学校、医院(诊所)、幼儿园(托儿所)、敬老院的业务用土地(不包括职工生活住房用地);

(三)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

(四)市政街道、广场、绿化地带,城镇防洪、排洪工程等公共用地;

(五)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

(六)经批准开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土地使用税八年;

(七)按照土地使用税管理权限,经陕西省税务局批准需要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照顾的其他用地。

第八条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土地是指这些单位的办公用地和公务用地;

事业单位的自用土地,是指这些单位的业务用地;

宗教寺庙自用土地,是指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的用地和宗教人员的生活用房占地;

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土地,是指供公共参观游览的用地及其管理单位办公用地。

上述单位的营业用地,非本身业务活动的生产经营用地(包括工商企业生产)及其它用地(包括上述单位的生活区用地)不属于免税范围,应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

绿化地带是指城市园林部门为美化城市而建造的街道、河(湖)滨绿化地以及为保护改善城市环境的各类防护林带绿地(不包括纳税单位生产和生活区域内部的绿化专用地)。

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是指直接从事于农、林、牧、渔业专业生产用地,不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场地和生活、办公用地。

第九条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人民团体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的政府部门批准设立或登记备案,并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经费的各种社会团体。

由国家拨付行政事业经费单位是指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或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

第十条依照《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本省土地使用税按年一次布征,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各征收半年土地使用税。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税由纳税义务人向土地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纳税义务人使用土地不在同一税务机关征收范围以内的,应分别向土地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缴纳。

各级土地管理机关应当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土地使用权属资料和审批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的文件副本。

第十二条本实施办法不适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经营企业。

第十三条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和《陕西省税收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及其有关规定办理。

纳税人应依照《条例》和本实施办法,按当地主管税机关规定的期限,持地土管理机关核发的土地使用证书及其它有关证件,将土地权属位置、面积等情况,据实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登记。新征用的土地应于批准征用之日起三十日内申报登记。纳税人住址变更、土地增减

、土地使用权转移等,均应从变更、增减、转移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登记。

第十四条本实施办法由陕西省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实施办法从《条例》施行之日起施行。

土地使用税如何计算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实际使用土地的面积,按税法规定的单位税额交纳。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应税土地的实际占用面积适用单位税额

一般规定每平方米的年税额,大城市1.5元至30元;中等城市1.2元至24元;小城市0.9元至18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元至12元。。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均采取按年征收,分期交纳的方法。

「例武泰钢材进出口公司拥有自用房产原值600000元,允许减除20%计税,房产税年税率为1.2%;小汽车2辆,每年每辆税额300元;载重汽车3辆,计净吨位15吨,每吨年税额60元;占用土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年税额为6元;税务部门规定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季末后10日内交纳,1月31日计算本月份应交纳各项税金。

月应纳房产税额=5760/12=480(元)

月应纳车船使用税额=3300/12=275(元)

月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额=15006/12=9000/12=750(元)

根据计算的结果,提取应纳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税金1505

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 480

应交税金应交车船使用税275

应交税金应交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的作用和减免规定目前土地使用税只在镇及镇以上城市开征,因此其全称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开征土地使用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使企业能够节约用地。

征收土地使用税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

(1)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2)能够调节不同地区因土地资源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3)为企业和个人之间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按照税法规定,施工企业可以享受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税优惠包括:

国税土地管理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

(二)企业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其用地能与企业其他用地明确区分的,可以比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事业单位自用的土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按照规定,对于企业征用耕地,凡是已经缴纳了耕地占用税的,从批准征用之日起满一年后开始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在此以前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但是征用非耕地因不需要缴纳耕地占用税的应从批准之次月起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此外,现行税法还规定:

地方税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6

税制改革不仅涉及税制本身的优化问题,而且与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必须充分适应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经济发展,物业税改革也不例外。

有鉴于此,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转型,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渡时期,建立物业税制应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物业税建设涉及面广,要解决的问题既多又杂。它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甚至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物业税制建设对财政收入和税制格局的变化,对地方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对促进房地产的有效合理使用,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将产生较大而深远的影响。物业税制建设不仅要研究解决税权、税负、税费合并问题,还要研究解决征税范围(包括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减免税等税制问题,同时要研究解决物业税征收管理方法及配套措施,以确保物业税各项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不断提高物业税征收率问题。

物业税制规划和建设应当首先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稳步推进税收改革”的原则;其次要贯彻“税制统一、税权下放、调节收入、节约资源、便于征管”原则。物业税制建设的目标应当是:将物业税制建设成国家税制体系中的重要税种,地方税体系中的主要税种,省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超过50%),能发挥聚财和调节分配的税收职能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房地产有效管理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既能与国际财产税制相衔接,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税制。

物业税制建设的方法应当是研究规划,制定方案,进行试点,改进完善,全面施行。研究规划,就是要动员和组织财税理论界、财税部门、政府土地房屋管理部门和社会上关心物业税制建设的人员对物业税制建设中的问题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研究,先做出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阶段要解决的专题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提出几套方案;制定方案,就是综合备方案的优劣制定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案;进行试点,就是将上述方案选择部分地方进行试点,对试点方案进行检验;改进完善,就是根据试点的情况对试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全面施行,就是将通过试点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在全国推广施行。推广试行也可先大城市及郊县,后中小城市及郊县、乡镇、工矿区,再到其他县、镇及农村。

物业税制建设的步骤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改革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社会各界及房地产拥有者和使用者对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接受程度等各方因素,科学安排改革的步骤:

在税费的合并方面,目前,房地产涉及的税种有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收益环节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保有期间的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在收费上有税务部门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以及规划,国土、建设部门征收的有关费用。物业税制建设在税费合并方面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合并房地产保有期间的税种,将内外税种合并,房屋和土地税种合并,即把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建立新的物业税。

第二步,在第一步建设到位并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将房地产交易环节的部分税种并入物业税,即将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并入物业税,增加物业税收入规模,提高物业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第三步,在第二步改革到位并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将国家对房地产交易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入物业税(包括教育费附加),进一步扩大物业税收入规模,使物业税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四步,停征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城建税,或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城建税税负,适当提高物业税税率,鼓励房地产流通,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提高房地产利用率,减少空置房屋,节约土地资源。通过税费合并,达到整合税种、规范税制、稳定收入的要求,使物业税成为地方税体系中的主要税种。对物业经营所得征收的所得税是否并入物业税应当慎重研究,笔者意见是不拟将所得税并入物业税。因为,所得税是对物业经营所得的征税,有所得则征,没有所得不征,所得多多征,所得少少征,以物业税取代所得税,不利于发挥所得税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多环节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税负。物业保有期只有对外经营才有所得,如果把物业经营所得征税并入物业税,那么,对物业经营收入征收的营业税、城建税等是不是也应并入物业税,这样就混淆了物业保有和经营不同税收的性质作用,是不可取的。

在扩大征税范围方面。这里说的物业税征税范围包括物业税纳税人的范围和物业税征税对象的范围,以及物业所在区域的范围。现行房地产有关税种纳税人范围,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拥有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对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和居民自行居住用房产免征房产税。物业税的征税对象范围主要是指征税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和房产。物业税的地域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物业税制要发挥其聚集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的职能,就必须在现行房地产税制基础上扩大征税范围,增加征税覆盖面,以达到宽税基的要求。在物业税制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扩大征税范围也可考虑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取消现行房地产税对事业单位拥有的房地产和居民个人拥有的别墅等少数高档住房的免税优惠,征收物业税。从税收上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控制建造别墅等高档住宅,提高高档住宅保有期的成本,节约土地资源,调节部分收入。

第二步,在第一步成功实施的基础上研究扩大对居民拥有普通住宅的征税问题,进一步缩小减免税范围,按照低税负的原则确立居民普通住宅的税负,同时使物业税收入规模得到扩大。这一步改革,要慎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在大多数居民有负担能力、能承受、能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改革影响稳定,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

第三步,实行由城市到农村的改革。把物业税征税区域从城市扩大到农村,这是由于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向农村延伸、扩展,卫星城镇在增多。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意健康和环保,农村的度假村、别墅和其它商品房将迅速发展,如对农村房地产不征税,将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不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物业税征税范围在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过程中,要稳步进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物业税范围扩大到对农村房产和土地征收,要坚持不能增加绝大多数农民的负担,不能增加农民种植业、养殖业成本,不能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因此,物业税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也应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把物业税征税范围首先扩大到大城市郊区。因为这些大城市郊区房地产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房地产价格到了一定的水平,郊区农民较为富裕,有一定的负担能力,加之宏观上要求对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这些城市也是当前房地产宏观调节的重点。

第二步,将物业税改革由大城市郊区扩大推广到中小城市郊区和旅游风景区及周边地区,通过这一步改革扩大物业税规模,增强中小城市的财力,促进中小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第三步,由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内房地产发展规模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调节收入、节约土地资源等多种因素,确定物业税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在这一步要慎重研究对农村哪些土地和房屋应当征税,对农村房地产征收物业税要与各地农村房地产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发展相适应,要综合考虑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要有利于农村农业发展,合理界定农民拥有房屋征税范围。

在改进和完善计税依据方面。计税依据有多种选择,包括房地产建造原价、净值、租金、评估价或房屋土地的面积等。评估价一般又包括市场交易平估价、重置成本评估价、市场收益评估价等,我国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计税依据为房屋建造原价,对用于出租的房屋以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为土地使用面积。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建立新的物业税后:

第一步,不论房地产是否出租还是自用,均以房地产原价为计税依据,对土地也不再另按面积征税。这样做继承了现行房产税对自用房产的征税办法,尽管不尽合理,但简便易行,征收成本较低。

第二步,要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研究探索按评估价征税问题:

一是要总结当前模拟评税试点经验,不断完善模拟评税办法;

二是要学习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做法,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房地产不同类别,确定房地产价格的评估程序、方法和标准;

三是明确评税主体及评税主体在确定房地产评估值中的地位、法律效力及相关职责。房地产价值评估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征收房地产税时,对房地产价值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是由税务部门直接评估并按自行评估的房地产价值征收房地产税,如美国、香港等。

二是由国土房产管理部门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房地产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由土地房屋管理部门审核确定房地产评估价值,税务部门不从事房地产价值评估工作,直接依据土地房屋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房地产评估价值征税,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从我国现行体制来看,拟采用第二种做法来确定评估主体。这是因为,税务部门直接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招聘房地产评估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还要直接收集房地产市场信息,据了解,香港对房地产物业征收的差饷税由差饷署征收管理。差饷署直接隶属于财政司,是与香港税务局平行的独立单位,现有人员900多人,高峰时达到1300多人,而香港税务局也只有2000多人。我们在现行情况下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房地产税,或在地税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难以做到,而地税部门就现有人员数量和素质都不能胜任房地产价值评估工作。因此,由国土房管部门或由其委托房地产评估专业机构评估房地产价值,然后由政府土地房管部门审查确认房地产评估价,税务部门依据这个评估价征收物业税,比较符合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要求,使评估工作市场化、社会化,这种方法不惜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房地产价值评估机制等有关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物业税计税依据改革的第三步,即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按房地产评估价值征收物业税,使税收的增减与房地产价值的升降成正比,房地产税制更加公平、合理。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7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抓起,各级政府机关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两级文明办等部门的要求。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诚信建设的整体推进。

建设世界城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是政府机关实践打造诚信首都。把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干部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并通过政府机关自身诚信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公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提高,融洽税收征纳关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推动税收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

打造诚信首都,共铸诚信”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建设世界城市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坚持依法诚信服务,规范税收行政执法行为

健全和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措施,各级政府机关还要把诚信建设贯穿于政府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文明示范岗、优秀税务工作者等活动,争取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跨入国家和自治区的先进行列。

加强政府机关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海淀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变化、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依法诚信服务。充分反映近年来海淀区诚信建设工作的新经验、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新做法、新实践。提倡结合单位实际、反映行业特点、具有时代特色各级政府机关要转变理念,把纳税服务作为税收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政府机关干部职业道德教育,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大力培养政府机关干部崇高的职业操守。

包括公开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公开税收政策法规、公开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公开稽查工作规范、公开税务违法违章处罚标准、公开政府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公开受理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公开税务人员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等,要全方位推行“阳光作业”实行办税公开。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从制度上确保政府机关和政府机关干部公正执法,诚信服务,清正廉洁,率先垂范。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

推行“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充分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成果,要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创新申报纳税方式,简化办税程序,降低纳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要创新服务手段,建立与群众畅通的联系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要密切与国税、公安、银行、工商、财政、海关、通信等部门的配合,实现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开展服务评价,通过采取征询纳税人意见、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对纳税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要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认真解决以税谋私、徇私枉法、执法不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弄虚作假、收过头税、越权减免税行为,坚持立税为公,执法为民,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社会。

三、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环境

着力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已制定下发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区局正在与自治区国税局协商制定适合我区实际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争取尽快下发各地。文到之前,各地可组织学局制定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为在区推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做好准备。对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要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按照统一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使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真正成为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有效激励机制。

坚持税法宣传经常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要积极开展税法宣传。以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税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千家万户,注重教育和引导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学习税法知识,自觉协税护税,增强纳税遵从意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纳税评优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那些税法意识强、纳税信誉高、协税护税优的模范纳税人,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激励先进,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

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战略部署。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查处涉税违法大案要案,坚决打击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要建立健全重大案件曝光制度,震慑犯罪分子。通过对违法纳税人的有力查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税务诚信建设。坚决执行政府机关与税务机构脱钩的决定,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杜绝行政行为有偿化,同时依法支持和发挥税务在服务纳税人中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开展“共铸诚信”的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共铸诚信”活动的组织领导。为确保“共铸诚信”活动取得实效,各级政府机关要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人员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找准重点,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要注意把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同落实全国政府机关基层建设打造诚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把诚信建设作为加强政府机关基层建设和政府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依法诚信服务,使基层政府机关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8

关键词:房地产;增值税;预缴

本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相关文件规定了四种税款预缴情形,分别为纳税人转让异地不动产、异地提供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异地提供建筑服务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以预收款方式销售房地产。其中,房开企业预缴增值税在时间、地点、发票开具、会计核算等方面均有其特殊之处,笔者针对这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预缴

房开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产品特性决定了其现金流量具备较大的不均衡性,房开企业的产品销售大多采取预售方式,在产品尚未完工即可取得预收款项。在营业税税制下,房开企业的营业额不存在差额事项,其应交营业税是可以提前确定的,因此营业税条例及其细则规定,房开企业收到预收款时即发生营业税纳税义务,应开具发票并进行纳税申报。增值税应纳税额的确定较为复杂,与纳税人的进销项金额乃至进销项的发生时间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次全面推开营改增将房开企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延后到不动产的交付阶段,收到预收款不再作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从现行财政收入体制来看,将房开企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延后,将导致税收收入时间滞后。为保证税款均衡入库,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以下简称18号公告)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收到预收款时按照3%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待实际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纳税申报时,已预缴税款可以抵减纳税人当期的应纳税额。

二、未按规定预缴有什么样的后果

18号公告第二十八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未按本办法规定预缴或缴纳税款的,由主管国税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四十条、六十四条和六十八条的规定,纳税人未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将面临如下风险:

其一,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其二,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其三,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采取上述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笔者理解,所谓的“未按规定预缴税款”,至少应包括未按规定时间预缴税款、未按规定地点预缴税款以及未按照规定计算方法预缴税款等情形。

三、怎么样预缴

(一)预缴的税种

房开企业收到预收款,除需要预缴增值税外,根据附加税费相关法规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异地预缴增值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74号)的规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费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为计税依据,以增值税的缴纳地点为缴纳地点,因此房开企业在预缴增值税税款时,应以预缴增值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并按预缴增值税所在地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适用税率和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就地计算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预缴的时间

18号公告第十二条规定,一般纳税人应在取得预收款的次月纳税申报期向主管国税机关预缴税款;第二十一条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应在取得预收款的次月纳税申报期或主管国税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向主管国税机关预缴税款。

根据以上规定,一般纳税人当月取得多笔预收款,应在次月申报期合并预缴税款,小规模纳税人本季度取得多笔预收款,可在季度满次月申报期合并预缴税款。

本期取得预收款,只要未在下一个申报期预缴税款即属于“未按规定预缴税款”情形,这一点与建筑业6个月的缓冲期规定差异较大,房开企业应特别注意。

(三)预缴的地点

关于房地产企业预缴增值税的地点,除36号文附件二第一条第(十)款第2项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房地产老项目,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按照3%的预征率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后,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外,18号公告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预缴增值税的地点均规定为“主管国税机关”。

对于“主管国税机关”,存在两个不同的理解,一是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主管国税机关”;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机构所在地的“主管国税机关”。

从房开企业的经营模式看,大体上可分两种,一是项目公司模式,也就是在项目所在地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承担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工作;二是项目部模式,即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相应的项目部,负责具体的项目开发业务,但相关手续及涉税事务均由公司本部承担。

项目公司模式下,项目公司机构所在地与房地产项目地在同一县市区,“主管国税机关”不存在歧义,应为项目公司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项目部模式下,房地产开发公司机构所在地与房地产项目有可能不在同一县市区,“主管国税机关”就存在不同的理解了。

笔者认为,从保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这一原则出发,房开企业的预缴地点宜定为项目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江西省国税局在2016年8月18日的营改增问题解答(九)中也提到,按照总局有关会议精神,“主管国税机关”为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主管国税机关。

(四)预收款的范围及预缴税款的计算

在期房销售过程中,房开企业自购房者收取的款项可能包括多种类型,如首付款、按揭款、全款、定金、订金、意向金、诚意金、认筹金、Vip会员费等。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税务机关掌握的口径,只有房款(含首付款、按揭款、全款)和合同成立签订之后的定金属于预收款的范围,其余款项均不属于价外费用,不需要作为预缴税款的基数。

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计税方法,预缴税款按下式计算:

应预缴增值税=预收款÷(1+11%)×3%

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采用简易计税方法,预缴税款按下式计算:

应预缴增值税=预收款÷(1+5%)×3%

纳税人应预缴的附加税费,按下式计算:

应预缴城建税=缴纳的增值税×城建税税率或教育费附加征收率

房地产项目所在地在市区的,城建税税率为7%;所在地在县城、镇的,城建税税率为5%;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城建税税率为1%。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全国统一为3%和2%。

(五)预收款的发票开具

购房者预交房款后,在办理银行或者公积金贷款时,贷款方通常需要购房者提供发票作为凭证。根据政策规定,房开企业预收款时尚未发生纳税义务,而发票开具又是纳税义务触发的条件之一,因而预收款如何开具发票就成为一个难题,各地之前规定不一,房开企业无所适从。

《关于营改增试点若干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3号)明确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纳税人首先将增值税税控开票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V2.0.11),升级后开票系统中会新增6“未发生销售行为的不征税项目”编码,该编码下设602“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预收款”子编码。收到预收款时,房开企业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在开票系统内选择602编码,发票税率栏填写“不征税”即可。

开具“不征税”普通发票后,不需要进行纳税申报。实际交房后,如购房者需要带税率的普通发票或者专用发票,房开企业应收回原“不征税”发票进行冲红,然后再重新开具,并于次月申报期进行纳税申报。

(六)已预缴税款的抵减

根据18号公告相关规定,房开企业预缴的增值税税款,可以凭完税凭证在纳税义务发生后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抵减不完的,结转下期继续抵减。现在的问题是,不同计税方法、不同开发项目的预缴税款与应纳税额可以综合抵减吗?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其一,从政策层面看,18号公告第十四条、十五条、二十二条明确规定纳税人预缴的增值税税款,可以在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中抵减,并未提到不同计税方法,也未提到不同开发项目,法无禁止即可行。

其二,从技术层面看,已预缴税款的抵减,是通过填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实现的。申报表主表第19栏“一般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加上第21栏“简易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得出第24栏“应纳税额合计”,然后抵减第28栏“分次预缴税额”,最终确定第34栏“本期应补(退)税额”。而“分次预缴税额”数据来源于附列资料(四)的第四行第四列,这一数据是不区分计税方法的。

其三,从理论层面看,预缴的税款是纳税人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出,而且是提前流出,设置预缴环节本身已经牺牲了纳税人的利益,再规定分计税方法乃至分项目抵减应纳税额,于情不忍,于理不合。

因此,同一纳税人的不同开发项目,无论其计税方法为何,无论预缴的项目是哪一个,纳税人已预缴的增值税税款,在纳税申报时均可综合抵减其当期应纳税额。

四、预缴的会计处理

房开企业预缴税款的会计处理,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预缴的税款计入哪一个会计科目,二是纳税申报时已预缴税款如何抵减。以下根据《关于征求意见的函》(财办会〔2016〕27号),以案例的形式,探讨下房开企业预缴税款的会计处理。

案例:a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该公司为一般纳税人,目前共有甲乙两个开发项目,均选用一般计税方法。

(一)甲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尚处在建阶段,已取得预售许可证,2016年10月预售款收入5550万元。

1.10月收到预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5550万元

贷:预收账款5550万元

根据购房者要求,向其开具税率为“不征税”的增值税普通发票。

2.11月申报期向朝阳区主管国税机关预缴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预缴增值税

150万元(5550÷1.11×3%)

贷:银行存款150万元

3.同时向朝阳区主管地税机关预缴附加税费: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10.5万元(150×7%)

―应交教育费附加

4.5万元(150×3%)

―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3万元(150×2%)

贷:银行存款18万元

甲项目已预缴的150万元增值税,可以抵减a房地产公司的增值税应纳税额,预缴的附加税费应在资产负债表日结转至“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二)乙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为现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土地价款31080万元,该项目发生建安等费用对应的进项税额980万元,取得合规扣税凭证并已按规定申报抵扣。2016年10月共销售230套,建筑面积2万平米,预售收入97680万元,2016年12月交房120套,对应的建筑面积1万平米,结转收入48840万元(含税)。

1.10月取得预售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97860万元

贷:预收账款97860万元

2.11月申报期向昌平区主管国税机关预缴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预缴增值税

2640万元(97680÷1.11×3%)

贷:银行存款2640万元

3.同时向昌平区主管地税机关预缴附加税费(略)

4.12月交房确认收入及销项税额时:

借:预收账款48840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440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840万元

5.计算扣除土地价款

当期允许扣除的土地价款=(1万平米÷10万平米)×31080万元=3108万元

允许抵减的销项税额=3108万元÷1.11=308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抵减)308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成本

308万元

6.2017年1月申报期申报纳税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销项税额抵减-进项税额=4840-308-980=3552万元

已预缴增值税=甲项目已预缴增值税+乙项目已预缴增值税=150万元+2640万元=2790万元

本期应补税额=3552-2790=762万元

应补城建税:762×7%=53.34万元

应补教育费附加:762×3%=22.86万元

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762×2%=15.24万元

7.结转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3552万元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762万元

应交税费―预缴增值税

2790万元

8.月申报后上交增值税及其附加: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762万元

―应交城建税53.34万元

―应交教育费附加22.86万元

―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15.24万元

贷:银行存款853.44万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异地预缴增值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74号).

[4]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8号).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9

关键词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城市维护建设税免征

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下简称城建税)作为地税部门负责征管的主要税种之一,自1985年开征以来,它在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加速城市的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城建税是一种附加税种,作为三税的附加,城建税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计征依据,然而增值税和消费税有国税局负责征收,城建税由地税局负责征收,地税局不能确切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的应纳税额即城建税税源,直接影响到了城建税的征收方式。而对一些享受增值税和消费税减免的纳税人,按规定也享受城建税减免。但两个税种分别由国、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管理,国税局无权审批减免城建税,地税局以增值税减免政策为依据去审批城建税的减免,造成政策和管理权限的矛盾,从而导致对免抵退税中免抵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是否要缴纳城建税存在分歧。

出口货物退税,简称出口退税,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这也是国际惯例。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退税(exportRebates)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

对于出口退免税货物是否需要征城建税一直都存在争议,虽然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25号)中规定,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笔者根据在10多年财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中仍认为免抵退税种的免抵额应区分开来,抵减额应该征收城建税,而免征额不应征城建税(因教育费附加与城建税相似,本文中所提城建税均包含教育费附加的内容)。

第一,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免抵额是否为出口退税而设计的专用词汇,经笔者多方查询,免抵额是随着出口退税的概念而出的,再没有相关税务概念中提及此名词。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是由于企业进项税不够,造成留抵的税额比免抵退应退税额少,即不能给企业退税的差额部分,企业本是一种损失,企业本没有收益,更没有资金流入,却要视同已缴增值税来计附加税,对出口企业来说确实显失公平。

第二,与本税种及相关税种比较中发现存在有失公平的地方。首先与消费税对比,按照规定,除国家限制出口的应税消费品外,纳税人出口的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在免征消费税的同时,城建税也获得了免税待遇。而对于免征的增值税由于参与的免抵退税的计算,免征额却无法获得此项待遇,这样显然有失公平。其次,对于直接免税的企业或者只经营免税业务的企业来说,他们免征的增值税也不用缴纳城建税。同样,对于就因享受了退税的企业,造成增值税的免税额不能得到免征城建税则显得有失公平。

第三,有些时候,参与免抵退税的企业,因免税额缴纳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要比不退税的负担还要重,下面我就举例说明这一情况。例1:一个生产地板产品100%出口的企业,他的征税率是17%,退税率为9%。该企业成本中有60%的部分有进项税额,另设定该企业的成本利润率为15%,以当月全部为出口销售收入3000万来计算(不考虑上期留抵和信息单据是否齐全等因素):企业当月的进项税额=3000/(1+15%)*60%*17%=266.09万元;企业当月的进项税转出额=3000*8%=240万元;企业当期的应退税额=266.09-240=26.09万元;企业当期的免抵税额=3000*9%-26.09=243.91万元;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城建税教育附加=243.91*12%=29.27万元(本文中均以辽宁的税率为例,城建税7%+教育费附加3%+地教费2%)。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该企业的退税26.09万元还不够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29.27万元。同时,我们注意到该企业,因没有内销业务,所有免抵税额均为免税额。如果该企业本月不参与退税,只享受出口免税待遇,则该企业不退税也不用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还要节省3.18万元税金。但国税局规定,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可以放弃全部适用退(免)税政策出口货物劳务的退(免)税,并选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或征税政策。自备案次日起36个月内,不得变更。因此,企业不能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免抵退税计算,这就意味着企业参与了免抵退,就有可能负担更多的税款。

第四,退税率的高低和是否参与免抵退税率计算,并不影响所谓的“免抵额”。假如我们把例1中的退税率改为17%计算一下:企业当月的进项税额=3000/(1+15%)*60%*17%=266.09万元;企业当月的进项税转出额=3000*0%=0万元;企业当期的应退税额=266.09-0=266.09万元;企业当期的免抵税额=3000*17%-266.09=243.91万元;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城建税教育附加=243.91*12%=29.27万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企业参与的免抵退税的计算,就要缴纳29.27万元的附加税,而与出口退税率的高低无关,这也就与出口退税率的高低因国家的鼓励程度不同背道而驰。同样不参与退税的企业,如果也按此方法计算免抵税额,得出的数额是一样的。就因为不参与退免税计算,则没有免抵税额的概念,从而不用缴纳该附加税。如果按照笔者的方法,将免抵税额区分开来,由于该企业没有内销,没有抵减税额,则该企业无论是否参与退税,都因免增值税而获得免城建税的待遇。

第五,企业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缴纳城建税,通常不审核提交海关的电子数据,从而不产生免抵税额。因此,不必缴纳城建税。但这样产生了很大的问题。首先,造成企业出口电子信息不齐数据堆积如山,减缓了退税进度。其次,有些申报错误无法及时通过与电子信息的比对进行纠正。从而给企业申报和税务出口退税的审核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在近期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1号,用以减少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退(免)税申报的差错率和疑点,进一步提高申报和审批效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然而,在笔者看来此项公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并且会进一步加大企业办税人员及相关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导致企业月度成本与实际产生偏差,因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笔者在此不再给予过多解释和说明。总之,尽早解决企业不提交电子数据的根源――“合理避免缴纳城建税”才是关键之所在。

第六,有些人认为区分免抵额计算太过麻烦,征收起来和以后的监管中都存在问题,因大部分地税工作人员,不熟悉出口退税,但笔者认为在可操作方面,展开一个最简单的国地税合作即可,其实也就是在制作出口退税软件的时候,将免税额和抵减税额分别显示在汇总表中即可。这样地税部门就可以按照抵减额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了。以例1的为例继续进行分析计算。因该企业没有内销业务,所以该企业的免抵额243.91万元没有抵减额,而全部是免征额。因此,不应该缴纳城建税。如将此例加以更改,该企业本月的销售额的3000万中有500万为内销,则会产生抵减额,则需要缴纳城建税:企业当月的进项税额=3000/(1+15%)*60%*17%=266.09万元;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500*0.17=85万元;企业当月的进项税转出额=2500*8%=(下转第页)(上接第页)200万元;企业当期的应缴增值税=85-(266.09-200)=18.91万元。

因该企业当月缴纳增值税,所以出口销售收入所应缴纳的增值税均为免征额:企业当期的免税额=2500*9%=225万元;企业当期的抵减税额=500*17%-18.91万元=66.09万元。如果按目前现行的方法计算: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城建税教育附加=(66.09+225)*12%=34.93万元,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享受到出口免税收入所对应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免额。如果按笔者认为的方法来计算: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城建税教育附加=66.09*12%=7.93万元,则该企业享受到了出口免税所带来的相关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减免税额。

笔者认为将免税额与抵减税额区分开来计算城建税等附加税,是对出口企业最为公平的方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再次组织国地税的相关专家进行研判。从而制定出最有利于出口企业发展的政策,扩大出口。

(作者单位为大连市排水处。郭俊良(1979―),男,河北承德人,本科,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中级会计师,曾担任外资企业财务经理10余年,目前任职于大连市排水处,作者本人在成本核算、现金流管理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管理经验,研究方向:出口企业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S].1985-2-8.

[2]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S].1985.

[3]城建税有关问题的讨论[J].吉林财税,2003(11).

[4]财税〔2005〕25号文件[S].2005.

城建税税法规定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营业税土地增值税

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筹划是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企业的纳税行为之前,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管理,达到适当免除、减少或者是递延纳税义务的目的,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现金流最大化的目标。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大,繁多的税目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支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控制房价过高,抑制投资过热而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开始集中力量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如何通过纳税筹划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成本,成为房地产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

一、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纳税筹划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纳税筹划理论逐渐完善成熟。目前国际上关于纳税筹划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总体而言,纳税筹划就是在符合各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应缴税款的行为。我国的纳税筹划起步较晚,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纳税筹划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学术界对纳税筹划的定义为:通过对纳税业务进行策划,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或避税的目的。根据纳税筹划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征。

1、筹划性

这是指在纳税活动发生之前,纳税人通过筹划决策,选择较低税负。一般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都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才发生的,这就为纳税人进行筹划提供了时间和机会。比如,营业税的缴纳在交易之后才缴纳,从发生到缴纳的这段时间中,纳税人可以对纳税方法进行分析,选择税收额度较低的纳税方法。

2、合法性

纳税筹划是国家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而推出的政策之一。因此,纳税筹划应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纳税筹划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遵守法律法规的降低税负,是偷税、逃税的表现,应相应的受到法律的制裁。企业纳税筹划时必须对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加以警惕。

3、目的性

企业纳税筹划有明确的目的,即降低企业税负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首先,纳税筹划的直接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税负,表现为绝对或者相对地减少纳税数额。其次,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理想的纳税筹划是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设计,达到整体收益最多的目的。

4、普遍性

纳税人在进行纳税时,由于纳税主体、纳税对象、纳税地点和税目的不同,使得税率和减免税也存在差别。纳税人在进行纳税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税负较低的纳税方式。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就是纳税筹划的普遍性。

二、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大,缴纳的税种名目较多,有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城市建设税、印花税等诸多税目。如何通过纳税筹划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成本,成为房地产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具体看来,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作用有以下两点:第一,纳税筹划能够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支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纳税筹划一方面能够实现在现金流入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现金的流出;另一方面可以在现金流出一定的条件下延迟流出的的时间,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获得一笔没有成本的资金,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第二,纳税筹划能够促进房地产企业的纳税意识和管理水平。由于税务筹划的存在和发展为纳税人节约税收开支提供了合法的渠道,使房地产企业远离税收违法行为,同时合理的税收筹划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水平较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会计核算水平。

三、房地产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

房地产企业的税种涉及范围较广,在纳税筹划之前,必须先对房地产企业应缴纳的税种进行识别和分析。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使用到交易的三个环节,房地产企业都需要缴纳相应的税种。

1、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应缴纳的主要税种

主要有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耕地占用税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开发时,由于占用耕地进行房地产建设而缴纳的税。该税的主要特点是按面积征税,税率差别较大,每平米从1元到15元不等。如果房地产企业开发过程中占用了耕地就需缴纳耕地占用税。营业税是指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应该按照营业税中的建筑业税目进行纳税,税额是按照工业作业总价的3%的税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税率同时产生的,是对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与营业税应同时缴纳。

2、房地产使用环节涉及的主要税种

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种。房地产使用环节的税种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在出售房屋之前将其出租而应缴纳的税。营业税在房地产的租赁时统一按照服务业5%的比例税率进行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税率,与营业税应同时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是由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而应缴纳的一种资源税,根据城市的规模的大小实行差别幅度税额,每平方米从0.6元到30元不等。房产税是房地产企业按照房屋的出租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3、房地产交易环节涉及的主要税种

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企业所得税等。营业税是房地产企业在出售房屋时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的税目,按照房屋售价的5%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纳税义务也相应产生。土地增值税是房地产企业在出售房屋时,将转让收入减去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增值额作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契税是在房地产销售时,购房人需要缴纳的一种税。新契税采取轻税政策,由原来6%的税率改为实行3%~5%的幅度税率。印花税是指在房地产交易中,针对房地产交易金额适用产权转移书据税目按照万分之五税率征收的税款。企业所得税是在房地产转让或出租产生了净收益时将收益并入企业利润总额缴纳要缴纳的税。

三、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策略

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纳税种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对相关的的税种进行纳税筹划达到降低纳税额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本文从契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几个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筹划进行分析。

1、契税的纳税筹划

由于各地经济差别较大,国家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3%~5%的幅度税率规定范围内,确定本地区的实际税率。通过合理规划住房面积能够使缴纳的契税降低。例如,X房地产公司在某市开发m住宅小区,该市规定:120平方米以上住宅,契税税率为4%;120平方米以下为2%。为了降低契税,X三室一厅的面积设计为118平方米,与120平方米相比,户型面积基本相差不大,却省下了10000多元的契税。C住宅小区通过合理的户型面积设计,到达了契税减半的目的。虽然契税最终由购房者承担,房地产企业只是代扣代缴,但通过将契税减半,无疑会增加对购房者的吸引力,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2、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

我国对于土地增值的规定:第一,当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普通住宅的建造和销售时,如果增值额低于扣除项目的20%,即投资回报率低于20%时,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第二,如果在建造普通住宅的同时还进行其他类型房屋如高档住宅的开发,如果没有分开核算,则要统一缴纳土地增值税,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如果将两者进行区分并准确核算,将普通住宅的增值额控制在税收优惠的范围内,仍然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的益处。

举例来说,X房地产企业在2007年同时销售普通住宅和高档住宅,收入分别为1亿元和500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土地增值税普通住宅可以扣除的项目金额为8500万元,高档住宅为3000万元。如果不分开核算,增值额与所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为30.43%((15000―11500)÷11500×100%),高于20%。如果税率为30%,则该企业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额为:(15000-11500)×30%=1050万元。如果分开核算,普通住宅的增值额与所扣除项目金额的比例为17.65%((10000-8500)÷8500×100%),低于20%,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高档住宅的比例为66.67%((5000-3000)÷3000×100%),如果税率为40%,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额为:(5000-3000)×40%-3000×5%=650万元。两者相比,通过税收筹划可以降低缴纳税赋400万元。

3、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1)开发建设过程。工程承包公司承包建筑安装工程业务,并与建设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进行施工建设的,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税率为3%;如果工程承包公司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不与建设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则此项业务应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税率为5%。但考虑到建筑业与服务业税基的差别,服务业的税收负担也不一定高于建筑业,可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承包形式。

(2)转让不动产、无形资产。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屋出售之前,如果将房屋以不动产进行入股或者投资,能够免征营业税,同时,将房地产进行投资时还能免征土地增值税。

4、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公益、救济性捐助而减少部分纳税额度,在企业年度总利润的12%以内可以免除。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营销策划活动与捐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一安排。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向福利性、非赢利性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进行捐赠等。

四、结语

房地产企业应该在认真掌握好税收筹划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税收政策,为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作出贡献。尤其是在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纳税筹划是增强企业自身生存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贝: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中国外资,2012(24).

[2]周文生:浅论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