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十篇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十篇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8:30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1

关键词:所得税纳税筹划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企业应熟悉纳税筹划,正确认识和理解纳税筹划

中小企业应当树立纳税筹划意识,端正纳税筹划态度,以合法的方式安排经营活动,掌握各个环节的税法规定,防止出现避税不当的现象,这是纳税筹划的前提。中小企业领导应该在加强税法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依法纳税、合理节税的理财观念;同时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在准确处理企业账务的基础上,还应刻苦钻研税收专业知识,正确理解纳税筹划,使得纳税筹划和税收政策导向相一致。

1.注重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企业只有积累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而纳税筹划又是一个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只懂记账不懂报表分析,更不熟悉税收政策,不懂得利用税收优惠来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重视纳税筹划人才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财务人员和涉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多组织财务部门进行纳税筹划的相关理论学习,以提高本企业财务人员实施纳税筹划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中小企业在战略发展上重视纳税筹划,同时财务人员的法规政策素质提高后,纳税筹划才能实施的更好。

2.中小企业可以从企业组织形式入手,合理进行纳税筹划

(1)利用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选择

我国对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实行的是差别税率制度。对于公司制企业来说,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要承担双重纳税义务。即公司制企业作为一个纳税义务主体,除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外,在税后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时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只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因此,投资者在组建中小企业时要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减少税收负担,达到节税的目的。

(2)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选择

设立分公司还是选择设立控股形式的子公司,在纳税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子公司的纳税地点是登记注册地,如果登记注册地在境外,那么纳税地点就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但是对于分公司来说,因为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根据新法规定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根据新法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够冲抵母公司的利润,而分公司的亏损可以冲抵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所以在中小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企业可以通过分公司与子公司相互转换来实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3.中小企业应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的本质特点就是合法性,这包含了两个层面:(1)纳税筹划不能违背国家的立法意图。(2)企业做出来的纳税筹划方案不能违反现行的税收制度。例如:税法中的避税行为,虽然没有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它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国家法律和税收政策的漏洞,从而达到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目的。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国家的立法意图。因此,我们中小企业对纳税筹划应该建立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背国家立法意图和税收政策,否则不但没有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带来逃税等负面的影响。中小企业只有按照税法的规定设置账簿,并进行正确的核算,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纳税筹划,才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阳光大道。

二、中小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应综合全面考虑

1.中小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应从整体考虑

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经济活动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重复交叉,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应从整体考虑:

(1)中小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正确衡量税负水平

纳税人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不能仅仅盯住所得税税种的税负高低,而是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还应注意税收和非税收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时应综合衡量纳税筹划方案,不能为筹划而筹划。

(2)中小企业应将纳税筹划方案放到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考虑

纳税筹划归结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决定的,所以纳税筹划方案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应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不能仅仅局限于个别税种和节税。纳税筹划方案应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税收负担最小化。因此,纳税人开展纳税筹划时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纳税筹划方案。

(3)中小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应具有长远眼光,切勿只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有的纳税筹划方案可能会使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负减轻,但却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纳税筹划方案时,不能过分强调当前的税收节约,过分追求纳税筹划实现的短期利益,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某个一定时期纳税较少的方案上,而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长期的利益。

(4)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树立全局观念,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中小企业在选择纳税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均会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纳税筹划成本,只有在充分考虑方案中隐含成本的条件下,且纳税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该项纳税筹划方案才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2.中小企业要从一开始就规范运作,要依法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本质上是一种合法行为,理论上不存在违法的可能性。但是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实践中却存在纳税筹划违法的可能性。为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在主观上必须做到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中小企业要有合法的纳税观念,应吃透税法条款,注重国家的税收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在法律允许下最大限度的发掘纳税筹划的政策资源,规范纳税筹划运作,塑造良好的依法纳税的形象,避免纳税筹划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中小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应充分考虑和研究纳税筹划方案实施条件和开展的必备条件和风险,不规范的纳税行为也会导致中小企业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大。总之,纳税筹划是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以合法的手段来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实现的一种手段。它是中小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走向成熟、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加强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内、外部环境建设

要想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的现状,需要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监控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纳税筹划都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充分执行前提下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如果本身存在缺陷,或者制度完善而没有切实执行,都是纳税筹划风险发生的隐患。因此,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科学既是企业纳税筹划的基础,又是规避纳税筹划风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中小企业自身要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提高实行的自觉性。中小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就要以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因为财务管理涉及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一项经济活动之中,从中小企业的计划指标到盈亏和奖惩,都应该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才能加强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和监督,进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有效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纳税筹划的偏差和一些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2.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视企业外部纳税筹划环境

纳税筹划实质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服从于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应该研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正视企业外部的纳税筹划环境,强化科学管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及财务行为,以达到合理合法的纳税。具体的:

(1)完善税法及税收制度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税法,制定一些与纳税筹划相关的法律条款,提高立法级次,修订税法语言表达不清或不明确之处,明确纳税筹划定义,避免出现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纳税筹划认识上的分歧;明晰税收征管范围;明确税务机关职能,真正做到纳税、征税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升税收征收监管力度,保障税收征收的统一、严肃、公正和公平。

(2)建立健全纳税筹划机制

首先,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践,制定相关税务法等,以明确税收的性质、宗旨、范围、权利和义务等。其次,提高人员素质。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要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同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此外,还要认真分析企业的经营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这些因素来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张凌燕.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思路探讨[m].会计之友,2008年12月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2

(一)增值型审计的含义

增值型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当前,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广泛关注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研究。

2001年,iia对内部审计作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次要目的是“提高运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不管是什么审计模式,其目的都是增加价值(或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即当前普遍开展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效益、风险导向等任何形式的审计模式都包含在增值型审计范畴内。

(二)纳税筹划的含义

纳税筹划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合法、合规的手段,通过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有效安排,尽量少缴税、追求纳税人最大税收利益的行为。

(三)纳税筹划与增值型审计的关系

增值型审计的核心是提高效益、增加企业价值;纳税筹划的核心是少交税,增加企业价值。两者的落脚点都是“增加企业价值”。例如,12月30日,某单位测算当年应交所得税100万元,经审计提出纳税筹划建议并被采纳后实际缴纳所得税90万元,那么少交的10万元就是审计成果,即通过采纳审计建议后企业价值增加了10万元。

二、纳税筹划体现审计成果的实践思路

笔者站在宏观视角,对一系列的纳税筹划方法进行梳理提炼,总结了几种常用筹划方法,希望能给审计人员在实践中秉持纳税筹划思路提供指引。

(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纳税人必须熟练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合法、可行、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尽量用足、用够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轻纳税负担。

案例1:a检测公司主要从事管道检测技术服务,属于高科技性质的公司,旗下有一从事检测设备研制的全资子公司B。2010年4月,某审计组对其进行审计,发现如下问题:2009年度,a公司税前利润20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B公司技术转让收入400万元,技术开发成本1000万元,公司亏损不交纳企业所得税。

审计人员应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50%。如果a公司将B公司注销内部成立技术研发部,则a公司2009年度税前利润14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400-1000×50%)×25%=225(万元),a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减少净现金流出)275万元。

(二)充分利用税收法规一些富有弹性的条款

税收法规弹性主要表现为:(1)纳税人的可变通性。特定的纳税人交纳特定的税收、享受特定的优惠政策。纳税人可通过对经营活动的适度安排,使其纳税人身份发生变化,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娱乐业与文化体育业之间的变通为一例。(2)税基确定的可伸缩性。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课税对象金额的确定直接影响了税额的大小。纳税人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设法调整课税对象金额,使税基变小、减轻税赋。小型微利企业缴纳20%的所得税为一例。(3)税率上的差异性。课税对象金额一定,税率越高、税负越重,反之亦然。税率与税负的这种密切关系,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调整课税对象金额,尽量避开高税率,寻求低税率。土地增值税级差税率为一例。

案例2:某审计组发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一批普通标准住宅,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2000万元,开发土地费用400万元,新建房及配套设施成本4000万元,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320万元。董事会研究决定以9640万元的价格出售。

审计分析:按税法规定,企业可以扣除的费用除了上述费用外,还可加扣(2000+400+4000)×20%=1280(万元)。经计算,该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率为(9640-2000-400-4000-320-1280)/(2000+400+4000+320+1280)=20.5%。

《土地增值税法》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相应税率计缴增值税。据此规定,企业要缴纳增值税,相应税率为30%,数额=(9640-2000-400-4000-320-1280)×30%=492(万元)。企业税后现金流量为9640-2000-400-4000-320-1280-492=1148(万元)。

如果将该批住宅的出售价格降为9600万元,则增值率为20%。根据税法规定,该企业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税后现金流量为1600万元。

审计结论:降价销售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现金流出)1600-1148=452(万元),建议企业降价销售。这是一个双赢的建议,即企业增加现金流入452万元的同时购买方少支付价款40万元。

(三)选择最优纳税方案

企业纳税筹划应遵循经济学原理,尽量选择交税最少、收益最大的方案,即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

案例3:某设备制造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拟于2011年用闲置资金建设一套生产线。另外,该公司的闲置资金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税后投资收益率可达10%。现有以下投资方案:

甲方案: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50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工资、维修和原材料等均可在当年税前扣除,下同)为8500万元。

乙方案: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55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1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为9280万元。

丙方案: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生产线,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与税法折旧年限相同,不考虑残值因素。投产后,年产量为600台,售价为20万元/台,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相应的付现成本为10150万元。

财务部门根据以上方案做了如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董事会。

甲方案:税后净利为(10000-8500-500)×(1-25%)=750(万元)

乙方案:税后净利为(11000-9280-600)×(1-25%)=840(万元)

丙方案:税后净利为(12000-10150-700)×(1-25%)=862.5(万元)

分析结果:丙方案最优,乙方案次之,甲

方案最差。

董事会将上述情况提交审计委员会审计,审计结论如下:

在三种方案的计算中,财务部门均忽略了机会成本。相对于甲方案而言,乙方案多投入货币资金1000万元,相应的机会成本=1000×10%=100(万元),修正后的税后净利润=840-100=740(万元)。同理:相对于甲方案而言,丙方案需多投入货币资金2000万元,相应的机会成本=2000×10%=200(万元),修正后的税后净利润=863-200=662.5(万元)。

结论1: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是甲方案,净利润为750万元;乙方案次之,净利润为740万元;丙方案最差,净利润为662.5万元。

逆向分析:假如该公司闲置资金为7000万元,采取甲方案,将5000万元建设生产线,200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每年可获得净利润750+200-950(万元);采取乙方案,将6000万元建设生产线,100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每年可获得净利润=840+100=940(万元);采取丙方案,将700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生产线,每年可获得净利润862.5万元。

结论2: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是甲方案,净利润为950万元;乙方案次之,净利润为940万元;丙方案最差,净利润为862.5万元。

两种思路计算出的决策方案选择顺序完全一致,与财务部门的分析结果完全相反。审计委员会将审计结论向董事会汇报后被予以采纳。

(四)利用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在纳税筹划应用中,它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其操作原理是转移价格,包括提升和降低价格。

案例4:2009年,某市一家保险公司经营一项保险业务,全年营业额为1000万元,发生客户火灾理赔支出600万元,若不考虑附加税费,公司应纳营业税=1000×5%=50(万元),净收益=1000-600-50=350(万元)。

如果该公司减少每位客户的保险费用,但相应规定每位客户应到某指定的公司购买一套防火设备,并按照规定安装,该项措施出台以后,该公司营业额可能会降低到700万元,但相应的支出由于防火设备的增加会下降到200万元,若不考虑附加税费,公司应纳营业税=700×5%-35(万元),净收益=700-200-35-465(万元)。通过税负转嫁,该公司净收益增加了115(465-350)万元;而且,由于购买防火设备,保险公司可能会和防火器材公司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还有可能获得部分折扣优惠。

三、审计建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慎重考虑纳税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风险是审计人员提审计建议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正因为提纳税筹划审计建议风险特别大,致使很多审计人员明明发现被审计单位多缴税也不敢提审计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具体的纳税筹划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涉及纳税风险。主要表现为:(1)税法的变化。如利用关联交易降低税负的做法,现在已受到了严格限制,风险很大。(2)对税收法规条款理解的差异。一些税种不但有“法”、“实施条例”、“实施细则”,还有“解释”、“说明”等,如果纳税人没有全面掌握这些法规,不准确的理解,就会发生纳税风险。

(二)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

增值型审计中应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税收成本只是其中一项,要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通盘考虑,以企业的全局战略为指导。如果仅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去考虑,有可能在局部获得了收益,而在整体上损害了企业利益。同样,在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整个过程中,也必须贯穿纳税筹划理念,进行纳税筹划活动。纳税筹划必须服从企业战略,企业战略也必须考虑纳税筹划,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税负;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57-02

1前言

作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支出成为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一个较大困扰。不少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税负压力,采取各种避税手段来尽可能地压缩税收支出。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问题,对此,笔者立足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代企业,就企业税收筹划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2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收筹划在我国企业实务操作中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再加上税收征管中所强调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许多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理解显得极为片面。他们认为税收筹划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作用不大,与税收筹划不当的后果相比,税收筹划的价值贡献度远远低于税收筹划风险。另外,我国税收征管环境目前还并不完善,这对企业税收筹划也给予了一定的限制。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税收筹划发展的税收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国内税收法律的变化速度惊人,各种税收条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着不断变更和更新。即使是针对同一个税种,一年中可能会颁布多条解释文件,或者是不同地区对同一税种作出不同的公告解释,只要稍微不注意,对该税种相关法律制度的使用就会出现过时甚至是偏差的情况,这很可能被税务机关定性为偷税。正是由于我国税收发展环境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企业纳税人难以较全面地掌握税法内涵,对税收筹划的应用就难以扩展,使税收筹划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2.2税收筹划的目标单一,仅考虑税负最轻因素

对于税收筹划,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就是税收筹划的目的仅仅只是替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使得某一税种税负最小化。事实上,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而企业所涉及的税种通常并不是单独的一种,而是多种税收相互交织影响。换而言之,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目标并不能仅仅定位于降低单独某种税收负担,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的整体情况。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时为了满足这一目标,企业反而需要选择税负较大的纳税方案。因此,企业不应该将税负最小化作为税收筹划的唯一目标,而应将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相对照起来,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有机结合。

2.3偏重税务机关权力的强化,忽视纳税人应有的权利

当前我国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被普遍定义为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过分强调税务机关代表国家对纳税人进行监督管理,要求纳税人服从、被支配和履行义务,纳税人通常被当做税务机关的“被管理者”来对待。由此忽视了纳税人本身的权利,纳税人往往难以发挥能动性,与征税机关的良好互动关系也就难以形成,纳税被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负担。

2.4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运作税收筹划存在风险

为了节约成本,不少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主要是通过自己内部的财税工作人员来具体运作。尽管内部财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经营运行情况,但税收筹划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受自身知识以及自身利益的限制,难以通晓财务会计、法律以及管理等方面知识,在税收筹划时很可能存在考虑不周全或者心存侥幸的心理,这将导致税收筹划方案可行性缺乏,潜在的风险较大,税收筹划的价值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3促进企业税收筹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税收筹划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还能推动税收筹划相关各方的发展。为了使税收筹划在我国企业得到有效开展和利用,针对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税收筹划的宣传力度,优化我国税收筹划环境

企业在面对税务问题时,普遍都以税负最小化的目标来衡量,这可能迫使企业采取非法手段来达到减税甚至是不缴税的目的。企业的逐利性固然是一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是,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全面也是导致企业进行非法逃税、漏税等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税收环境,主要是从税务机关以及外界力量来进行科学宣传。

(1)税务机关在对税收征管等进行宣传时,应该将税收筹划作为宣传的重点内容之一,对纳税人所拥有的税收筹划权利进行讲解和宣传,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税收筹划的合理性,扭转将正当纳税筹划作为偷税、逃税的观念。

(2)经常在我国主要税务刊物上登载一些浅显易懂的税收筹划文章或者案例,扩大税收筹划的社会影响力,让企业普遍知晓和接受税收筹划的真正含义,促使其树立税收筹划意识。对于那些成功的税收筹划案例,各种税务刊物应该及时报道并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褒扬积极的、合法的筹划行为,谴责消极的、违法的偷逃税行为。

(3)国家和各级税务机关需以官方身份对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表示肯定。更有利于纳税人消除疑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税收筹划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纳税者实施税收筹划。

3.2积极遵循税收筹划的原则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要遵循不违法性、成本收益及综合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是企业取得筹划成功的基本前提。税收筹划是在不违反现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进行的,企业在筹划决策过程中和以后的方案实施中,都应以不违法为前提,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承担法律责任。税收筹划可以为企业获得利益,与此同时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当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获得的收益大于为筹划而花费的成本时,企业方可考虑实施税收筹划。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站在实现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目标的高度,从全局出发,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全盘考虑,整体筹划,综合衡量。单单着眼于企业某一税种税收负担的降低并不一定使企业总体成本下降和企业整体收益水平提高,只有将税收负担的变化情况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制定出最佳的税收筹划方案。

3.3明确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权

通过立法确定作为税收筹划主体的纳税人或税务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确立税收筹划的规程、税收筹划的范围;确定作为税收筹划认证人的税务机关的法律地位、权力、义务;确定税务机关对税收筹划认证的法律效力,使纳税人及其税务人和税务机关都有法可依,在进行税收筹划问题上有刚性的法律依据,避免再出现在对企业“税收筹划”的认定上有分歧,企业认为是“节税”筹划,而税务机关则认定为是避税,甚至是偷税。如转让定价策略、费用扣除等问题,各执一词,容易发生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而发生行政复议和诉讼后,又因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致使发生最后的判决、裁决难以让双方信服的现象。

3.4大力发展税收事业促进企业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所以对文化水平高、业务技能强的高素质税收筹划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对税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即便税收筹划人员具有了较强的业务水准,也应坚持持之以恒的后续学习态度。因为税收政策不断变化,所以税务机构要时刻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以免形成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工作,除了拥有高素质的税收筹划人员外,还应有一套完善的税收筹划系统来收集准确的筹划信息,确保税收筹划工作顺利完成。

3.5动态防范税收筹划的风险

税收筹划人员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税收筹划只能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所以无论是从事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还是接受筹划的纳税人,都应当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不要以为税收筹划方案是经过专家、学者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拟订的,就一定是合理、合法和可行的,就肯定不会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

应当意识到,由于目的的特殊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税收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从筹划的实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还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向筹划者或经营者示警。

3.6加强我国税收筹划的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税收筹划从业人员较少,整体素质不高,他们现有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适应税收筹划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税收筹划发展的需要。首先实施资格认证制度,为行业入门设置较高“门槛”,严格把关,保证进入本行业的人员素质,使这部分获取资格认证的人员成为从事税收筹划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次是在高等院校开设税收筹划专业,专门培养优秀的税收筹划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诸如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中开设税收筹划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再次制定税收筹划人才的后续教育相关制度。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更新,政策在不断变化,为防止知识结构老化,必须建立一个持之以恒的后续学习制度,对税收筹划人员进行再造就、再培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筹划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4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税基;税率

随着我国的税制及税收征收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如何合法地减少成本,获得收益,使其纳税负担最小化,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纳税筹划已成为纳税人理财或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的一大税种,其纳税筹划的意义更为重大。

一、纳税筹划的原理及方法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和国际税收惯例,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及筹资等活动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其外在表现是使纳税人纳税最少,纳税最晚,即实现“经济纳税”。

纳税筹划原理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非违法的手段进行的避税筹划;二是采用合法的手段进行的节筹税划;三是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手段进行税收转嫁筹划;四是归整纳税人账目,实现涉税零风险。

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有5种:一是减、免、退政策的利用;二是减少计税依据;三是降低适用税率;四是增加应抵扣税额;五是推迟税款缴纳时间。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条件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于2007年12月6日颁布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为新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南。新企业所得税法对5个方面进行了统一:统一税法并适用于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的范围和标准,统一并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并规范税收征管要求。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各类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重点向高科技、环保、农林牧等基础产业及国家鼓励投资的项目或产业倾斜,这就为企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筹划提供了条件。

三、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策略

(一)筹规模、慎定性,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策略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有4档,即:基准税率25%,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5%,小型微利企业为20%,非居民企业为20%。企业可以通过筹划经营规模或慎重定位企业性质以适用较低税率,从而减轻税负,国家也达到了调控经济的目的。

(1)分立、合并企业,适用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税率。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①工业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②其他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因此,小型企业在设立时应认真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从业人数,规模较大或人数较多时,可通过企业分立,分解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规模,以适用较低税率的方法实现合理避税。

(2)定位企业性质,适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利率。新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①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②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③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④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根据上述优惠政策类型和各项规定,企业在设立、投资等经营活动中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虑投资的对象并慎重定位企业的性质,以求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用足用够税收优惠政策。

(二)缩小应税收入,合理调整收入确认时间策略

缩小应税收入主要考虑及时剔除不该认定为应税收入的项目,或设法增加免税收入,或合理调整收入入账时间。在实践中具体采取的方法有:

1.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缩小应税收入

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收入总额中免税收入的规定,作出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决策。多余的周转资金,用于购买政府公债,其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或者将多余的周转资金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也可免交企业所得税。

2.合理调整收入入账时间,延期纳税

税法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销售收入确认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委托代销商品销售在受托方寄回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企业可以选用以上销售方式来推迟销售收入的实现。但是,应用中一定要注意:赊销或分期收款销售必须订有协议,协议中必须明确每次收款日期和金额,同时,注意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的收入能够安全收回。对于临近年终所发生的销售收入,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可将收入推迟致下年确认,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资金周转的空间。

(三)合理利用税前扣除限额,增加税前扣除,膨胀成本费用策略

1.选择有利的成本费用会计核算方法

成本费用的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导致企业的成本不一样,对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也不同。纳税人在选择成本费用会计核算方法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等时,应立足于使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或最快的发挥。

2.均衡、合理地分配不同年份间的成本费用

对于成本费用限制税前扣除的项目而言,当实际发生额超过税前列支标准时,不得税前扣除,不利于节税,纳税人可通过均衡、合理分配不同年份间的成本费用,得到更多的税前扣除,减轻所得税税负。

3.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限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5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管理

一、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企业的税收筹划指的是企业在纳税之前,在不违背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投资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目的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税收筹划属于自身一种理财行为,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它都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切行动都不能超出法律的界限。国家现行政策对税收筹划给予了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企业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优惠政策,通过制定合理的纳税方案,提前筹划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环节,使自身减轻税收负担或者延缓缴纳税款的行为。

对企业来说,税收筹划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税收筹划科学合理,适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可以大大降低税收成本,避免资金浪费,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的税收筹划起步比较晚,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发达国家,企业会聘请专业人士担任税务顾问,通过不断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征收法规,发现其中的优惠政策,节约税款。

二、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1、企业税收筹划起步晚,意识不够

税收筹划在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在我国兴起,因此我国企业的税收筹划意识较为淡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弄清楚税收筹划的实质,片面地认为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少纳税,甚至有的企业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由于企业对税收筹划没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导致税收筹划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2、企业税收筹划水平不高,。对国家税收政策把握不准

由于我国的税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动。而企业税收筹划需要及时并且很准确地把握国家的税收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这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家政策达到减税、免税以及延期缴税的目的。如果企业对国家政策把握不准,没有清楚地认识国家的税法变动,就会在具体的实践中,造成筹划失误。比如我国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般多关注节税,有时候因为把握不当会引发偷税事实。还有的时候,企业因为享受小的优惠政策而忽略了全局的的考虑,导致因小失大、顾此失彼,造成损失。

3、企业财务人员筹划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财务、税收、管理、统计等,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学历的限制,以及不加强自身学习,导致业务素质较低,税收筹划的能力不够。由于没有专业的税收筹划人才,无法满足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的发展要求,导致难以应对税收筹划中的各种问题,企业也就无法实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意识淡薄,忽视风险管理

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不提前预料并且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就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企业的纳税行为可能与国家税法背道而驰,造成偷税、漏税的不利局面,或者多交税款加重自身负担。可是现实中,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税收筹划中的风险,没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所以不会及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来应对筹划中的风险,导致蒙受巨大损失。

三、搞好税收筹划的合理化建议

税收筹划科学合理才能使它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所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税收筹划,降低筹划过程中的风险。下面谈几点建议:

1、企业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国家税法的变动,然后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方向,达到节税的目的。企业领导应该用战略的眼光看待税收筹划问题,不能为了追求某个抵税额就改变投资方向,调整经营活动。

2、企业要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士担任自己的财务人员。这些人熟悉国家各项政策,及时把握国家政策的变动,并且能针对政策的变动适时调整税务筹划的制定。目的是在节税的同时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

3、企业可以借助于社会上税务师事务所的帮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税务中介机构越来越多,这些中介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税务筹划的合理化。这些税务机构熟悉涉税处理业务,税务管理水平很高,能帮助企业筹划出最好的税务管理计划。除此之外,如果中介机构筹划的税务计划不合理,那么按照合同约定,事务所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这样,因为税务筹划不合理的风险就转嫁给了税务中介机构,企业受到的伤害就降到最低。

4、企业还要多与税收执法人员进行交流。企业要学会与税收执法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处理与税务机关的关系。通过与税收人员沟通,可以获取更多的关于避免税收筹划风险的建议。另外,企业可以先请税收人员针对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争取得到税收机关的支持。

总之,国家支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合理的税收筹划能实现税收成本最小、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减轻企业负担,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税收筹划,争取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春怡.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

[2]马丽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经贸,2011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6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建议

目前,基于营改增政策视角,加强税收筹划建设是房地产企业的重中之重,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已经得到了企业内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充分把握营改增这一发展契机,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建设,严格管理增值税发票,并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将企业各项成本与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进而将房地产企业提升至全新的发展高度。

一、营改增后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着企业营业税金和附加费用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房地产企业进入到了增值税缴纳期间。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房地产企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1%,而且在可抵扣项目中,新增设了土地成本,所以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全面解读营改增政策,满足节税的需求,而应对的策略就是拿地方式[1],比如项目转股和拆迁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方式。在合理筹划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税负的降低具有极大地作用,确保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影响着企业税负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针对税负增减问题,主要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在营改增实施以后,在合同签订、履行以及发票获取等方面,严重影响着税负,将这些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可以对企业增值税税负进行合理化控制。以浙江某房地产企业为例,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分析该企业2017年度各主要税种的纳税情况和所占比例情况,该企业的总体税负上升到17.86%,而造成税负增减的原因[2],就是因为土地增值税迅速上升引发的。

(三)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房地产土地增值税的变化尤为显著。由于缴纳的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相关政策规定,无法将其作为抵扣项目来进行核算。基于此,造成了企业土地增值税增值率的增加,使企业税收压力与日俱增,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

二、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建议

(一)对企业各经营活动的税收进行合理筹划

首先,对于房地产增值一般纳税人,要积极开展前期环节的介入工作,比如在筹资、土地取得以及选择供应商合作者等方面。而对于项目营销各个环节的费用和成本,要与销售税金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纳税抵扣相符,在合作企业的选择方面,要重点考虑材料供应、劳务服务等方面,严格管理增值税发票,树立高度的增值税抵扣观念。其次,企业要与合作企业共同探讨和分析供应商的资质和材料报价,在一般纳税人构建零星的建筑材料时,要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于顺利抵扣。其中,在小规模纳税人购进材料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无法抵扣问题,要在价格方面进行商议。最后,众所周知,17%是物资的税率,11%是建筑企业的税率,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要利用纳税对象之间的税率差异,将企业税务压力降至最低。此外,房地产企业还要利用好纳税人身份,将税收筹划落实下去,比如小规模纳入人的进项税超出销售额的8%,基于此,企业要想降低税负,可以申请为一般纳税人。

(二)合理规划材料采购问题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房地产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在材料采购方面,要对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的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以便于获取更多的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3],确保进项抵扣率的稳步提升,缓解惬意的税收压力。所以,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要对成本、质量以及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过程中,其一,要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的材料供应商,这主要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二,在材料供应商都是一般规模纳税人时,因为进项抵扣税率分为6%、11%以及17%等情况,所以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要对采购价格和进项抵扣税率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三)拓宽渠道,制定全新的销售策略

在销售渠道方面,要加强网络营销技术的应用,合理控制营销成本。在营销策略上,要对签约销售进度进行控制,并以此来进行纳税筹划。企业要结合当月已预缴的增值税款,对销售签约进展情况进行有效控制,解决开票集中问题,以免影响到现金流。同时,要适度提升精装修和商业地产的销售比例。对于精装房的电器、装饰材料等,可以获取增值税进项发票,并进行抵扣,这对于企业税负的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对于品牌开发商,比如万科、保利等,其精装房的比例将近80%。商业地产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适宜的核算方式。如房地产企业部分商业采用先租后卖的方式,商业部分在开发产品核算,企业可以将其转换成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期在进行销售。根据税法可以得知,纳税人如果对已经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进行销售,可以减免按2%征税增值税。

(四)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和合同管理

在发票管理方面,房地产企业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要对销项发票进行严格管理,及时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相应的抵扣联。并且发票管理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严格规范财务人员的采购人员的行为,严格审核获取的专用发票,以免引发税务风险[4]。在合同管理方面,在确定合同过程中,要遵守增值税发票的合约规定,以便于企业税负的降低。比如在签订建设安装、装修合同时,要注重“甲供”方式,将建设方的采购比例进行明确规定。再如:在签订材料采购合同中,要加强总价法结算方式的应用,以免出现分开计价加剧企业的成本。

(五)加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企业要想顺利且合理的避税,要制定可行的筹划方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密切关注国际法律法规,发挥出制度的约束性作用。而且对于税务执法机关,有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企业要与当地国地税机关保持密切的交流,对当地的税收征管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善于征求税务部门的相关指导意见,确保筹划方案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7

一、案例实况

为方便叙述特把《方法》一文中的案例摘录如下:

某粮食加工企业2012年会计利润2600万元,该年度向公益性社会机构捐赠自产面粉400吨,面粉的市场销售价值136万元,生产成本100万元。该公司会计及税务处理如下:

会计处理:

捐赠支出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做收入处理,按企业的商品成本结转“营业外支出”,并根据增值税的规定按市场销售价值计算增值税(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3%)。

借:营业外支出117.68万元

贷:库存商品1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68万元

税务处理:

该企业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1081号)文件的规定,对外捐赠的面粉400吨应根据市场销售价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36万元并填入附表一《收入明细表》的第15行;商品成本100万元确认为视同销售成本,填入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的第14行;视同收入和成本再通过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2行和21行计算出主表23行,“捐赠视同销售的应纳税所得”36万元,该企业应为捐赠而发生的视同销售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9万元(36×25%)。

该捐赠属于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的规定,并且没有超过《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该捐赠支出117.68万元可通过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28行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方法》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税法所规定的实物捐赠视同对外销售货物行为,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会计只能按捐赠实物的商品成本确认企业的捐赠额,而税法要求按捐赠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依据捐赠货物的商品成本确认视同销售成本,这样就产生了税收上的视同销售应纳税所得,但视同销售货物的所得并不包括在会计确认的捐赠金额中,所以,企业还要对没有经济利益流入的视同销售所得承担纳税义务。”

笔者完全同意上述分析结论。但“该企业能否既达到捐赠目的,同时又不多缴税呢?”《方法》一文提出了“纳税人不妨将向公益性社会机构捐赠实物,改为先向公益性社会机构销售货物,货款作应收账款处理,然后再把应收公益性社会机构的销售款捐赠给该机构”的筹划方案。即:

会计处理:

(1)销售面粉

借:应收账款―公益性社会机构

153.68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136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68万元

(2)结转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100万元

贷:库存商品100万元

(3)捐赠应收账款

借:营业外支出153.68万元

贷:应收账款―公益性社会机构

153.68万元

税务处理:

企业捐赠的“应收账款”支出153.68万元(注:笔者认为应该表述为“营业外支出”),没有超过税法规定的捐赠比例,应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28行,可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方法》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该企业如果将实物捐赠改为销售货物和对外捐赠两项业务,由原来的捐赠实物改为捐赠销售款,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这样既能实现捐赠做善事的目的,同时又能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笔者注:意思是筹划后“营业外支出”中的捐赠金额153.68万元全部得以税前扣除,比筹划前117.68万元多扣除36万元,刚好可以和捐赠视同销售的应纳税所得36万元抵消)

笔者认为《方法》一文提出的这一筹划方法缺乏普遍意义,会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且存在一定涉税风险,值得商榷。

二、案例分析

让我们分析一下《方法》中的案例为什么能节税?

假定《方法》案例中某粮食加工企业2012年会计利润2600万元,更改为捐赠前会计利润2600万元(注:笔者认为,捐赠支出会影响会计利润,所以用于节税比较的会计利润应该为不含捐赠事项的会计利润,即:捐赠前会计利润,否则不可比。下同)。则筹划前后税负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分析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筹划前还是筹划后,都不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本例中均为2482.32万元),但会影响企业所得税。本例中筹划后(即会计确认收入)比筹划前(即会计不确认收入)节税9万元(629.58-620.58)。为何两者会不一样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际捐赠支出都小于税前扣除限额的情况,筹划前后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捐赠税前扣除额不一样,其节税额刚好是筹划后(即会计确认收入)比筹划前(即会计不确认收入)多享受到的捐赠税前扣除额与所得税税率的乘积,本例中为(153.68-117.68)×25%=9(万元)。而这正是笔者认为现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极其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

三、问题讨论

(一)该筹划方案的会计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与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该企业以实物对外捐赠行为并非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的营业外支出,它不会由于对外捐赠业务而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或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此,该实物捐赠行为不能满足收入准则有关确认收入的条件和要求,此自产面粉捐赠支出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做收入处理,不应该在会计科目上反映为“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而“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应税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劳务和应税服务的转移行为。在本案例中该粮食加工企业将自产面粉进行捐赠,是一种视同销售行为,而且其不仅是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同时因货物所有权已经转移,也属于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税收上确认收入,对此项视同销售收入进行纳税调整,而不是会计上把它确认为收入。

(二)该筹划方案存在局限性,缺乏普遍性

假定《方法》一文的案例中该粮食加工企业2012年会计利润由2600万元,改成捐赠前会计利润1000万元(注:改成捐赠前会计利润理由同上),其它条件不变。则:筹划前后税负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分析可见,该粮食加工企业无论是会计利润还是所得税,筹划前后都完全一致。为何两者会一致?是因为在实际捐赠支出都大于税前扣除限额的前提下,筹划前后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捐赠税前扣除额一致(本例中均为105.88万元)。

由此可见,只要在其捐赠支出不能全部(或刚好)在税前扣除的情况下(即实际捐赠额税前扣除限额,捐赠支出需纳税调增或无需调整的情形),筹划前后的税收负担一样(利润总额也相同)。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该筹划方案并不能达到“既能实现捐赠做善事的目的,同时又能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的目的。

所以,《方法》一文所提的筹划方案,即使实施,也只能以企业没有超过税法规定的捐赠扣除限额为前提条件的,否则,达不到目的。

(三)该筹划方案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

另外,从《方法》筹划方案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分析,公益性社会机构最终得到的受赠资产是400吨面粉,而不是153.68万元的现款。捐赠的“应收账款”即货款,是何种性质的资产,这需要捐赠人与受赠人事先在购销合同、捐赠协议等各个环节谋划,而且要取得税务主管机关的认可。如果会计核算上把本不该确认收入的对外捐赠事项刻意地变通为确认收入,这无疑存在很大的涉税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对外捐赠自产货物等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无论筹划前(即会计不确认收入)还是筹划后(即会计确认收入)都不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否会影响企业所得税,视情况而定:

(一)“实际捐赠额

在有足够的会计利润至少能确保筹划前(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企业实际捐赠支出都能在税前扣除的前提下(即实际捐赠额

(二)“实际捐赠额≥税前扣除限额”时无节税筹划空间

在没有足够的会计利润确保企业对外捐赠额都能在税前扣除的情况下(即实际捐赠额税前扣除限额,本文表2所示情形),无论筹划前(即会计不确认收入)还是筹划后(即会计确认收入)都不会影响企业所交的所得税,也就是说,不存在节税筹划空间。

(三)节税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筹划而是在于税前扣除政策

表面上看第(一)种情况下的节税似乎是筹划的功劳,但为什么上述第(二)种情况下筹划不出节税呢?深入分析可知,实质上是不同会计确认收入方法下税法所认可的、企业实际享受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待遇不同所导致的。

笔者认为,在相同条件下企业该交多少税应该取决于税法规定,而不应该因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改变,笔者非常认同“企业缴纳税款的多少,应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决定,而不受使用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为此建议,不管会计处理方法如何选择,同一捐赠事项的税前扣除政策待遇应该保持一致,否则如何能体现税法的公平性呢?

有人主张,为了有效减少了会计与税法的处理差异,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建议企业干脆都采用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方法处理视同销售行为。笔者认为这个建议不妥。因为,既然目前还无法完全统一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确认标准,我们就应该承认和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一味迎合税法或会计某一方面的需要,都会丧失自身应有的立场与原则,从而影响信息质量;另外,就目前来说,会计制度并没有赋予会计主体有会计收入确认方法上的选择权。

(四)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的建议

如何协调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修改《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附表三)第28行“捐赠支出”的填报事项

笔者认为视同销售成本的税前扣除与营业外支出(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是两个不同环节的扣除。视同销售成本的税前扣除自然要按照视同销售货物的实际成本计算,视同销售利润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这是不容置疑的。即本文例题中该粮食加工企业需填写《收入明细表》(附表一)第13行和15行“视同销售收入”确认金额为136万元,填写《成本费用明细表》(附表二)第12行和14行“视同销售成本”确认金额为100万元,同时填写《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附表三)第2行“调增金额”136万元和第21行“调减金额”100万,最终结果视同销售利润36万元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对于捐赠支出(营业外支出)不管会计上如何确认(会计上如何确认是会计制度的权限),企业有权选择按视同销售商品的公允价值(市场价值)确认税前扣除额(税法上如何确认以税法为依据,企业只要不违反税法强制性规定,且取得了受赠方按公允价值开具的合法捐赠票据即可),何况流转环节已经依照税法规定将视同销售货物的实际成本按公允价值(市场价值)计征增值税了!因此,也不违反税前扣除的实际发生原则。目前,税务机关征税实践中对同一视同销售事项计算增值税时按公允价值(市场价值),而认定企业该项费用税前扣除时又要按实际成本,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明显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主张,对于捐赠支出的纳税调整,该粮食加工企业填写第28行“8.捐赠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时填报企业会计上确认的支出117.68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税收规定计算可以实际享受的税前扣除额153.68万元(取合法的捐赠票据所载金额与捐赠税前扣除限额两者间的较低值);第4列“调减金额”填报差额36万元[如第1列>第2列,则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第3列“调增金额”,如第1列

为此,笔者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应对《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附表三)第28行“8.捐赠支出”作适当修改,第2列“税收金额”填报按规定可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按合法捐赠票据所载金额与捐赠税前扣除限额熟低原则),取消第4列“调减金额”的“”号,这样既可填报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可填报调减的应纳税所得额。

2.允许超过限额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结转扣除逐步实现免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从理论上说,做公益慈善为什么可以免税,是因为企业和个人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做公益慈善,在一定程度上就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和个人把钱捐给社会组织做公益慈善和向政府纳税具有同等意义,所以捐款了也就可以不必纳税了。”笔者完全支持这一观点。公益性捐赠是企业所做的典型的公益慈善,而我国当前税法为涵养税源,避免过度捐赠,作出了“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一个会计年度超过规定限额的部分不能结转以后年度抵扣,从而成了永久性差异纳税调增,导致了其实际税负比不捐赠的情况还高,这与全社会弘扬行善的宗旨相悖,实际上也是对多捐赠者的惩罚,很难让捐赠者在认识上、心理上接受,其结果严重伤害了捐赠者做公益慈善的热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规定。

从税源衔接上看,捐赠收入免税会导致税源流失,但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机构的公益慈善事业原本就应该是财政支出的范围,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税收链条中断。既然税源没有中断,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和鼓励公益慈善事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益性捐赠支出应该全额扣除。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8

关键词:税收筹划;中小企业现状对策;财务管理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及特征

由于我国税收筹划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发展阶段,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过笔者对资料的检阅研究分析后认为:税收筹划是企业法人或是自然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筹划,就其经营活动进行税务规划,尽可能的减少税款支出,尽可能多的获取由于节税而取得的税收利益。其有以下特征:1.合法性――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同于偷税与逃税的非法性及欺诈性;2.筹划性――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合理规划其经营方式、投资方式、融资方式等对其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筹划,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税收支出;3.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性特别明确,即是尽可能多的减少税收支出,帮助纳税人获取最大的税收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现状

我国企业的税收相比其他国家的企业而言负担较重。生产税净额与GDp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多少。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税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2014年,中国生产税占GpD的比重为15.64%,比瑞士生产税占GDp2.6%的比重高出13个百分点,也和日本生产税占GDp8.41%的比重、美国生产税占GDp6.6%的比重存在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我国企业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需要支付更多的税金,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能够用于后期生产发展或者股东分红的部分有限,这些从长远来说都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所占比重较大,从而较高的税负也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很多企业的经营者还意识不到这项工作对企业的作用,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从其经营规模、管理理念、财务基础工作、资金规模,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等方面可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只是注重产品的生产、市场的开发,资金的回笼,而忽略推行税收筹划,这都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以下几点因素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的展开。

(一)管理人员缺少税收筹划的理念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关键岗位任人唯亲,管理人员往往学历不高,缺少科学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税收方面通常认为计算税金和上交税款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未能从企业整体经营层面综合考虑税收问题,在仅有的税收管理筹划方面也缺少各部门的系统的、有效的配合。在企业税收问题上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税收没有筹划的空间,税务局让交多少就应该交多少;二是认为企业的税负较重而要求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税收筹划,但由于财务部门缺少税收筹划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而容易出现侧重于账外流转等方式进行非法操作以期减少税费支出的情况。但这些方式一旦失败,将容易被税务部门认定为偷税漏税,从而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税收支出及罚款支出,还会让企业的诚信受损,成为税务部门重点监管对象。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基础薄弱

税收筹划是一项高级的财务管理工作,它不仅需要企业有完备的管理制度,丰富而准确的基础数据,还要求主导税收筹划工作的人员拥有丰富的税收筹划经验。只有上述两条同时具备的时候,税收筹划人员运用其广博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企业财务数据来设计和执行税收筹划方案,方可真正实现税收筹划之目的。但中小企业由于受其资金的制约,通常公司架构比较简单,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控制较为松散,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在内控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很少制订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便有也只是简单的条文,中小企业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配备较少的人员,在中小企业内部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职务不能区分,内部审批流程形同虚设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财务方面,中小企业的关键财务人员往往是由业主充分信任的人员担任,财务人员的配置较少,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不健全,凭证记录不完整,财务信息失真,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不能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丰富而有效的财务数据。中小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严重的制约着其税收筹划工作的推进。

(三)企业税收筹划存在误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和市场行为,为适应我们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会计制度及税收法律法规时常进行更新,由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往往导致企业对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另外中小企业缺乏专业方面的人才,很多中小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筹划水平有限,他们缺少专业的知识和全面的规划能力,只是寻找成功的案例进行简单的复制,而不去切合企业的自有条件进行再创造,这必将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有的企业甚至在筹划税收的过程中违反企业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要求。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税收风险,不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更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损害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成为税务主管部门的重点监管对象。

三、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对策探析

企业税收筹划在短期内能够帮助企业通过规划经营行为,实现企业少纳税及暂缓纳税的目的,为企业减少税收成本,节约现金流出,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渗透税收筹划的要求,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纳税意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及管理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税收筹划目的,实现企业财务利润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

(一)加强税收筹划基础工作

税收筹划工作是一项高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为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的目的,企业应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内控制度及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核算的管理工作,合理分配业务,不相容业务分开执行,清晰准确的核算企业各项业务,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存货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建全存货收发存管理系统,对存货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制度以期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在人员管理及制度的执行方面,企业可以制订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的约束和激励,在制度上督促相关人员勤勉尽责,严格执行企业的财务及相关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有效,不形同虚设,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及税收筹划工作者提供一份可靠的财务数据及财务报告。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中小企业受限于其资金规模及管理模式很难吸引到高级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企业改变经营理念,注重企业自有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修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自己的专属人才:1.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学习其他单位的税收管理和税收筹划的经验;2.企业可以邀请税务专家及会计专家为员工开展相关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召开专题会议,以会促学的形式促进老师与员工及员工之间的业务探讨,来综合提升财务人员及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提高税收筹划的能力;3.由于中小企业相较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来讲员工的归属感比较低,企业可以通过高薪从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聘用1~2名专业水平高的专业人才从事管理及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财务及税收的管理水平。4.企业可以从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校园招聘来招募应届毕业生来企业任职,由企业对其进行内部培养,并利用企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其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晋升空间,这样不仅人工成本低而且可以让其与企业共同成长,加强其与企业的依存度,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

(三)加强与税务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

面对繁杂的业务,大量新的税收政策出台,税企双方对税收征收政策的理解难免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将会使征纳双方对企业纳税行业与结果的认定和判断出现不一致,从而导致纳税争议。对于这些存在争议的税务处理或政策适用,企业的税收人员必须及时与主管税务部门进行良好长效的沟通,以获取权威解释,以低成本化解企业与税务主管部门的争议。就此公司可以成立税务部,配备专门的税务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首先,随时关注国家税务局网站及时取得税收征管方面的最新政策及政策解读;其次,维持与税务主管部门的联系,特别是本企业的税务专管员,及时取得与本公司相关的税收通知,防止由于不能及时取得相关文件而不能享有本公司该享有的税收权益;另外在遇到模棱两可无法判断的问题可以及时与专管员联系以期取得有效辅导,避免在新业务及复杂业务方面出现税收风险;再次,税务部应对企业的涉税业务定期进行跟踪分析,以免企业误报、少报税,规避税收风险,避免因税收引起的额外成本支出对企业形象的破坏。最后,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经常保持联系,取得对方的信任,减少对企业的税收检查工作,当出现税企争议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化解。

(四)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税务人员应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相关优惠政策,根据要求积极准备相关资料及时到主管税务部门进行备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的筹划,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税务支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可以分税种进行,在此分别以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简要列出两种税收筹划方式。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比如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不同地区税负存在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在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贫困地区、保税区、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节省大量的税金支出。再如我国为了扶持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准予加计扣除,那么根据此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对本企业的研发费用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合理的进行归集。企业应建立研发费用的明细账,妥善保管相关研发费用的合同及审批文件,年末及时到主管税务部门进行备案,拿到加计扣除的审批文件,这样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大笔的所得税费用支出。最后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存在税率差的地方设立不同的公司,通过合理制订转移价格,在法律允计的情况下,使税率高的企业部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企业,最终减少两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增值税方面,我国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确定纳税人的身份时,可以根据企业的税率来计算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点,以此来判断企业应选择成为哪一类型的纳税人。当企业的增值率适合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时候,投资者可以成立多家公司分开经营业务来减轻税负。另外我国根据征税对象划分不同的税率,对于企业兼营的业务,税法规定如果能分开核算,则按不同税率分别征税,如果企业未能分开核算,则从高计税征收。这就要求企业在平时的税务筹划管理中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对企业兼营的业务分开核算,按不同税率计缴税费,节约税额支出。

(五)合理寻求外部机构的帮助

由于中小企业受其固定条件资金规模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级专门人才为其服务,但目前我国有着大量的税务中介机构,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对企业税收筹划有着丰富的经验。企业可以与税务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其专业优势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整体上给予税收筹划,对每个经营事项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跟进,把税收筹划工作贯穿在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企业的财务核算和日常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帮助企业降低税负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企业自身财税人员的专业素养。这些将会提高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档次和水平,更能有力的推动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更好更快的发展。

总之,中小企业合理运用税收筹划,不仅能让企业节约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企业的税收管理意识,有效的规避税收风险,还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建梅.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初探[J].科教文汇,2013(09).

[2]郭超.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财务纵横,2011(02).

[3]孙阳.浅谈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9

关键词:纳税筹划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98-02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和降低税收风险,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设立、筹资、投资、交易、股利分配、股权转让等各项交易活动进行事先安排的过程,其首要的特征是合法性(合法性是指纳税筹划符合税法的规定)。一个优秀的纳税筹划案例必须把握纳税筹划最重要特征――“合法性”,才有可能作出成功的筹划战略。

一、纳税筹划的失败分析

随着税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筹划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关于介绍纳税筹划的书籍很多。一些纳税筹划的精典案例也被人们研究得十分透彻,人们已经有很大的把握去进行实务操作了。然而.仍有许多“纳税筹划”操作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逃避纳税)。如果对这些失败案例仔细研究分析,就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不懂税法原则不能做筹划

其实,要进行成功的纳税筹划,首先应该对税收政策和税法的立法原则有一个全面而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

1.失败案例。某机械制造公司2007年由于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全年实现利润2.12万元。同时,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该公司于2007年12月收到该县财政部门无偿拔给的技术改造资金40万元。

在如何办理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问题上,公司总经理提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果适当进行一下筹划,将此笔补贴收入转入2008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不是可以一举两得吗?按这样的处理,即该公司2007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就低于3万元,企业所得税可按老税法规定享受18%的低税率;2008年度又可享受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25%或20%税率。两项相加,这样就可少缴十多万元的税款。

2009年6月18日.当地税务机关对该公司2007年和2008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资料进行了检查。发现该公司2007牟收到县财政部门下拔的技术改造资金计入了“资本公积”项目。因此。根据税法规定.主管税务机关最后作出检查决定。责令该公司调增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40万元,按42.53万元适用33%的税率,补缴企业所得税13.5795万元(14.0349-0.4554),同时处以一倍的罚款。

2.失败分析。在本案例中.该公司进行的纳税筹划有两点失误:一是补贴收入不符合法定免税条件,该公司取得的技术改造资金补贴,属县政府规定发放,不属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的收八,所以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二是收入确认上不符合新税法法定时间。此笔收入公司已于2007年12月份实际收到而不是2008年,应并入实际收到补贴收入年度即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而不能随意计八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来适用新税法。

(二)“太专业”不适合做筹划

通过对部分出现涉税问题的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这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可以称之为会计专家,但对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有些财务人员也熟悉税法。但是。他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就为筹划失败埋下了隐患。

1.失败案例。X公司是一家于2006年底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2008年底计划将上市前剥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注入x公司。该非经营性资产12亿元,其主要构成为土地使用权和房产,净资产2.5亿元。若将这笔非经营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则属于资产转让行为.需要缴纳一大笔流转税。该公司的财务人员通过纳税筹划采规避税负。其做法是:先以该非经营性资产中的部分资金注册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再由上市公司将该管理公司的100%股权收购。

然而,2010年10月份,该公司的“筹划”被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揭开了“盖头”,该公司不仅补缴了应当缴纳的税金和滞纳金,还被处以1000多万元的罚款!

2.失败分析。这个案例的操作过程是符合纳税筹划的操作原理的。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掌握好筹划的“度”,操作方案以“逃避蚋税”为目的表现得非常明显;二是操作细节不到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方案设计得“有道理”,但土地使用权没有实际过户,从而使资产重组筹划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资产重组的筹划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多。操作系统性筹划业务,单单懂财会、懂税收是不行的。这就是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三)不熟悉业务流程不能做筹划

有些专家由于是理财高手,或者是税务专家,同时都能对书上的筹划案例背得很熟,证明自己掌握了纳税筹划原理,于是就进行大胆地“筹划”。但是,他们往往忽视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相关业务流程,从而使两方面的知识成为“两张皮”,无法结合起来。

1.失败案例。2010年11月18日。主管税务机关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该企业存在隐瞒收入行为,造成少缴营业税132万元。认定其属于偷税行为,除要求该公司补缴132万元营业税和滞纳金外,决定对其处以少缴132万元营业税一倍的罚款;但对该公司少预缴90万元企业所得税和24万元土地增值税的行为,由于是预缴税款,只补税和加收滞纳金。不予处罚。

2.失败分析。该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开发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后.决定为某金融机构开发建造一个3000万元的办公大楼。经过预算.该房地产公司合计应缴纳税款246万元。但该公司的财务总监为了延迟缴纳246万元的税收,他时此进行如下纳税筹划:

由该公司与关联单位Y公司签订了合作建房协议。协议规定:该公司与Y公司双方合作开发金融机构的办公大楼项目,由该公司提供土地使用权,Y公司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实现的利润。双方按规定比例分成。同时。Y公司又与金融机构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协议规定,金融机构委托Y公司在该房地产公司提供的土地上建造办公大楼。金融机构直接将工程项目预付款项支付给Y公司。不与该房地产公司发生资金往来。待工程完工结算验收合格后,金融机构再与房地产公司签订购房合同,据此办理相关资产的产权转移手续。

2010年初,三方已经按此签订相关协议。至2010年10月,Y公司共收到金融机构支付的项目预付款2400万元.大部分已经由Y公

司直接支付给工程施工单位,余款也暂作为往来款处理。该公司认为自己未分得任何收入.也没有在会计账簿上记栽反映任何收支情况;Y公司认为自己属于代收代付款项行为.也尚未获得实际结算收入.只是在账簿上反映了资金的往来情况。双方均未就2400万元预收款申报缴纳税款。

其实,从税收的角度讲,上述筹划就不属于合作建房。对于该公司的财务总监来说.他的失败就在于其对企业经营的业务操作不熟悉。对相关业务变化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确认不准就进行操作。

(四)不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不能做筹划

有些企业财会人员把自己放在税务机关的对立面,忘记了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是纳税筹划的关键,结果,在本可以节税的方案上得不到税务机关的认可。造成纳税筹划失败。

例如.巢企业为节税。将固定资产折旧由平均年限法变更为年数总和法,因为事先未征得税务机关的同意而被查处。其实,这家企业折旧变更政策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税务机关和企业对税法条款厦企业实际情况的理解不同而已。只要企业与税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可以变通的。

二、纳税筹划的成功对策

其实,纳税筹划方案要想达到预期目标、筹划风险要想降到最低,平时应该经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应体会税法的立法原则。纳税筹划的核心是合法,即符合税法的立法原则和意图。因此。相关人员在筹划前必须仔细研究涉税环境的立法背景和原则。积极利用国家的资源配置工具来实现自身经济实体的最佳资源配置。

比如,新企业所得税改革就遵循了以下的原则:(1)贯彻公平税负原则,解决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2)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发挥调控作用原则,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4)参照国际惯例原则,借鉴世界各国税制改革最新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尽可能体现税法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前瞻性。(5)理顺分配关系原则.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纳税人负担水平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6)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征纳成本。

那么,我们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就应该时刻关注这些思想。这样筹划风险必然降到最低。

2.筹划专家应是“全才”。纳税筹划是一个综合性要求很强的的学科。同时实践性要求也非常高,成功的筹划方案是“斗智斗勇的结果”。因此,纳税筹划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税收政策水平,即具有对税收政策深层加工的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即筹划人员除了对法律、税收政策和会计相当精通外.还应通晓工商、金融、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即要求筹划人员能在极短时间内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涉税事项,如涉税环节、筹划意图等,在获取真实、可靠、完整的筹划资料的基础上,选准策划切入点,制定正确的筹划步骤,针对不同的要求为客户设计有效的操作方案。

3.应抓住纳税筹划的结合点。在理论界,大家公认纳税筹划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纳税筹划=业务流程+税收政策+筹划方法+会计处理。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要做好纳税筹划,使筹划既要合法、又要实用,这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即需要抓住三个结合点。

(1)业务流程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结合起来。在发生业务的全过程。纳税人必须了解自始至终会涉度哪些税种?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是怎样规定的?税率各是多少?采取何种征收方式?有哪些优惠政策?

(2)税收政策与相适应的纳税筹划方法结合起来。在准确掌握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与一些恰当的筹划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找到与经营行为相适应的突破口。

(3)纳税筹划方法与相应的会计处理技巧相结合。不同的税收要用不同的财务处理方式来处理,否则也会产生税收风险。成功的筹划光有税收政策和筹划方法还不够,因为最终要在会计科目中加以体现,所以还得用好会计方法,把纳税筹划的内容恰当地体现在会计处理上。才能最终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4.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作为纳税人。在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上。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对即使是认为切实可行的纳税筹划方法,最好还是主动咨询和请教税务机关,不要怕自己的筹划行为被税务机关知道。纳税人需知道的是,自己的纳税筹划行为最终必须经过税务机关的检验和认可,与其在完成了所谓的筹划行为后通过税务检查来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不如在检查前主动请示税务机关得到认可,这样可以降低筹划风险。

参考文献:

1.蔡昌.税收筹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建议篇10

关键词:税务征管;税收筹划;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现在看来,税收的筹划行为在我国已经相对普及了。税收筹划这种涉税方面的经济行为,因为其性质的不同,随着不同的时期也做着相应的随时的调整,因此特点和定义也不尽相同,因此税收征管也会由于其不断的变化而受着相应的影响。我们通过对税收筹划概念以及影响力的分析与研究,能够给政府提供更好建议去进行相应的管理,而且以税收征管环境的变化为依据,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或者钻空子的现象,应及时进行有效地措施改进,如此以来,就可以确保税收管理的良性循环。

一、税收筹划运行中的基本特点

在我们通过对税收策划的相关定义都进行了认真的推敲和分析之后,找出了节税和避税的一些区别,并且进行了区分,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税收筹划有着这些基本的特点。

第一:超前性

超前性是指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经营活动之前,就已经把税收作为影响最后收益的一点来进行相应的安排。企业无论是自己经营还是投资都有要第一手准备,自己经营或者投资之前就要做出对税法方面的计划,方便其在经营活动中或者之后去完善自己的管理。以及不会出现税务方面的基本问题。把税收放在主导位置也是企业应该要去考虑到的问题。

第二:合法性

税收筹划的各种行为都要在法律的条例内进行,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法律的警钟。征纳关系是税收中的基本关系,法律就是处理征纳关系的标准。企业和个人都一定要学会依法缴税,而征税机关更是要严格把关,严格杜绝偷逃税的行为。有些机构以其他名义劝说纳税人选择高税负,主导他人的纳税思路,更不是税收法律的要求,相关部门也要予以严格警示。

还有很多企业的在操作中是打着“筹划”的旗号,或者是“合理避税”的旗号,而这些也都不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务机关有权、也有义务进行调查和处罚!

第三:方式多样性

各个税种都有其相应的规定。在纳税、征税的对象、地点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个是因为各国的税法制度不同而导致的,从另一方面也给了纳税人更多的选择,使得税收筹划更加普及和多样。税收筹划的实施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单个税种的筹划,相当于个人的税务筹划。二是根据其经营项目进行的税收筹划,像跨国经营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税收筹划、公司融资管理的税收筹划等。

第四:专业性

纳税筹划的开展,并不是企业和个人的主导思想决定的,他是一门汇集各方面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会计、法律、管理学、社会学等。所以他的专业性很强。国外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纳税筹划一般都是由专业人士进行的,而在我国因为是新兴,所以以一些中介为主导给企业和个人承担相关的业务。

第五:目的性

我们都要明白在经济活动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放在减免税务的方面。如果纳税人的目的仅定位在少交税款上,那么纳税人在日常的经营中大可不必运营,这样也就基本上没有税收。但是大家也都清楚这样的经营基本上属于无效,所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显然才是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税收筹划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些年税收筹划在我国已经平稳的进行,相比前些年而言以及有所改观,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我国的一些税务机构往往以“税收筹划”的名义,帮助个人和企业进行“合理逃避税”。这样的行为是“一经筹划,税就少缴了许多,但是这种‘筹划’究竟是合理避税还是偷税?”很多纳税人在税收的征缴过程中会出现对税收定义的混淆,曲解了国家立法的意图。纳税人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努力扩展经营方式,获得长久生存利益。而不是曲解国家征税的意图,故意进行偷漏税,虚假报道本身的经营情况。

其二:我国的很多企业也都存在着一些相应的问题,基础的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税务和账务上的诸多问题,也使得税务筹划缺乏基本的前提。

上述问题已经对我国企业顺利展开税务筹划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所以税务筹划效果不明显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国内的税收筹划都没有完全做好,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很难实施国际税务的筹划工作。

三、解决措施和办法

面对复杂的国际税务环境以及我国的税务筹划现状及发展落后性,如何改善税收已经迫切的摆在了市场经济的面前。

第一:企业监管的高层可以激励税收筹划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本身承担的工作压力大,所取得的收入回报也应当高。而他们作为公司的股东或者高管更要对税收方面进行合理的代表和规划,起到表率作用。企业的支出,税法上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规定许多项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项目,税法也都有要求。有的项目,税法则要求在规定的项目范围内据实扣除,超出部分要调增所得额,补交企业所得税。各企业的情况不同,想同的事项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企业在选择个人收入是税前还是税后分配时,应优先考虑发放金额的大小并结合企业所得税的负担,经过测算来判断和选择建立这样更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有了这样一套完善的制度加上高管的表率能够使企业在税收筹划上更加好的运营。

第二:改进税务筹划的,建立新的税务机制

我国的跨国经营公司很多,他们在经营中必须遵守不同的税收法规。跨国公司他们对于国际方面也都要有相应的人士进行整理和研究。这些跨国经营的税务会计和其他国家的税务方面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财务和会计管理方面,都是根据跨国经营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比较和提升。以国际法为基础进行相应准则的整理。

(2)会计财务方面,需要了解各国税务会计原则的差异,对他们之间收益等进行计算,按照国际上的要求和规定,对于企业所得税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报告。

第三:要建立起强大的团队

税收的征管部门是代表国家的,所以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也都对国家的税收环境产生影响。我国的一些机关人员和干部出现过很多徇私枉法的行为,但是毕竟是少数。所以监管机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税务监管的团队进行监督和提升。对税务教育培训工作,我国也相应制定了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并已付诸实施。

第四:完善税务行政

(一)各级税务都要严格遵守《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履行其中制度的明确规定,不得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我们还要完善相应的机构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

第一:建立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改变之前简单的审理原则,引入新的听证程序,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提升司法的透明度。

第二:税务机关人员也要培养学习相关的法律上的税收政策内容,使得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到税务行政的复议队伍中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税务行政复议人员的素质以及行为准则上的质量提高。

四、总论

在我国,相应的税收业务纳税人都应该积极于国家配合,要学会了解国家的规划和制度。跨国经营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完善企业的纳税筹划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提高相应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及实际操作水平也是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稳固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申远.税收筹划及税收违法犯罪行为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