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29:03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1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特征

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趋激励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大型主流银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不断拓展、并购来巩固核心业务,业务战略定位从较粗放的全方位、多元化拓展开时向有选择地发展核心业务转型。

1.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

近10年来,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瑞银集团等大多国际主流银行均对其业务架构进行了调整,通过不断剥离、外包等方式,分拆了经营效果较差或与发展战略不相吻合的非核心业务(见表1)。

2.依凭内生发展和对外并购等方式巩固核心业务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国际主流银行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和频繁的并购,使核心业务获得更快的增长,从而迅速确立了在全球领先的竞争地位(见表2)。

近20年来,国际主流银行业务模式的选择也证明,商业银行在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上的规模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分销渠道而不是自营和研发方面,业务范围的选择调整不能拘泥于拥有“全面”的业务体系,而应更加注重银行核心业务的培育和关键业务领域竞争力的提升。

零售金融业务在业务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批发金融市场上受到排挤,零售金融业务占比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商业银行消费者贷款4548.7亿美元,占总贷款的比重为44%。特别是90年代后期,市场利率持续偏低,推动美国住宅市场以至按揭再融资活动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美国消费者贷款数据变为45849.2亿美元,占比达到70%(见图1)。

主要银行的消费者贷款的升势尤其明显,如花旗银行消费者贷款2001年比2000年上升11.3%,2002年比2001年上升13.2%;J.p.摩根大通银行消费者贷款2001年比2000年上升16.6%,2002年比2001年又上升10.9%。随着业务重点的调整,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花旗集团全球消费者服务业务收入占比由1998年的42%增长到2006年的56%。2007年,消费者服务业务收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该年花旗集团全球消费者服务业务净收入达到78.68亿美元,但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巨亏52.53亿美元,选择性投资亏损16.44亿美元。汇丰集团个人金融业务对税前利润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3.5%上升到2006年的42%;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在税前利润中的份额则大幅下降,从2001年的39%下降到2006年的26%,私人银行业务增速也较快,在总体业务中的份额也在上升(见图2)。

综上所述,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为求得市场生存,在实施全能化发展的战略过程中,无论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还是在业务品种和业务方式上考虑,目标仍是有选择而且突出重点的,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和重要性的上升也印证了这一过程。

业务品种迅速增加,产品创新更加复杂且将创新重点纷纷转向表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主流银行均不惜重金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使其具有更好的便利性、更大的增值性,巩固和拓展其核心业务的地位,创新的着力点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延伸到表外业务,各种新的业务品种层出不穷。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通过将具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业务,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实施证券化,将利息收入转变为手续费收入。2000~2006年,全球证券化发行规模从5000亿美元猛增到2.3万亿美元。银行还进一步对证券化产品衍生化,以降低业务扩张对资本的依赖。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CDS)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多,达到50万亿美元。另外,利用其便利的分支机构和网点,分销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产品等方法,以客户需要为中心,提供立体化、综合产品系列服务。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最优秀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只有50多种,到80年代已达到200多种,到了90年代达到500多种以上。作为业务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财务上就体现为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利息收入不断下降,而创新带来的新兴业务品种收入种类增加,非利息收入持续上升,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见图3)。

从业务产品创新过程本身来看,各家银行大量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大型计算机、互联网络、通讯卫星等:使用将金融领域的某些直觉行为形成理性基础并转化为可操作的金融产品。使多种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创新产品更多,金融产品变得更加复杂。

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合理化,客户服务渠道更多从传统向电子转型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主流银行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一是大量运用it集成技术,将分散封闭系统重组再造成集成网络一体化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仓库,为银行业务分析和管理决策流程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由单纯业务处理向业务处理、管理决策支持和客户服务有机结合方向发展。如花旗银行,已将全球业务单证集中到4个用网络连接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单证处理中心处理。客户利用该处理系统,可全天候、非常便捷地办理各项业务。三是在授信业务处理上,借助信息系统,使流程和手续更加标准化、合理化,使贷款申请反应更快速,贷款的权责更明晰。四是将除核心业务流程以外的辅业务流程向专门的营运机构发包,缩短业务流程链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手段的应用,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更多地转向电子渠道。电子渠道在便捷性、安全性、速度、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优势,使其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和快捷,甚至达到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约束,实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anywhere、anytime、anyhow)”的全天候服务。2005年,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到传统银行业务量的50%-60%。

以业务体系的调整为重心重塑组织架构

1.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以业务条线为主线归拢业务部门。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整,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基本趋势就是业务条线愈来愈综合清晰,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按三大业务条线归拢,即零售业务、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构建起以战略业务单元为基础的,客户型导向型组织架构。

2.强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目前国际主流商业银行都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结构。表现在银行的分行很多,但不一定很大,职能一般单一,很多业务集中在总行的部门完成。总行的部门并不多,但都很大,“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体现,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个业务系统,就是一条战线,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性强。

次贷危机的冲击及新走向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债券或由此衍生出的其它债券投资上遭受的损失惨重,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有的甚至陷入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国际主流大型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迄今为止,以花旗、瑞银、汇丰为首的全球银行业巨头已经计提了高达近5000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金融行业的资产减记将高达1万亿美元。此次危机破坏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是以往历次金融危机所不能比拟的。这一金融危机对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大,目前还无法判断,但是这与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监管法律与政策过于宽松,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高杠杆的投资银行业务间监管模糊,以及商业银行对追求高杠杆利润的过度激励,过分加大高风险业务自营比例等有直接关系。本次危机后,美国甚至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法律、监管等都将为此做出大的调整,也使国际主流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模式创新所积累、蕴藏的风险得到充分暴露,五大专业化投行的消亡,更会促使其回归审慎经营的理念,重新评估业务模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

重新评估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间建立更加严格的防火墙

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在不到短短的10年间就经历了从下降停滞走向复苏再到2007年遭遇重创的过程,其抗周期性风险差及波动幅度大的特点暴露无遗。次贷危机后,众多投行都会纷纷投身商业银行的怀抱。然而,投资银行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组织模式,而在于其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外部监管跟不上投资银行发展的步伐。投资银行重新回到商业银行体系内,尽管可拥有商业银行稳定的资本来源,但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风险问题。因此,在投资银行回归后,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存在的高杠杆难题。降低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从而降低风险。一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会继续在经纪业务、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领域提供中介服务,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加强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降低自营业务的比重和杠杆率。据测算,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2007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高达28倍。高杠杆率伴随的必然是高风险,次贷危机中高杠杆率的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说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同时,要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建立更严格的防火墙,防止投资银行部门通过证券化分散出去的风险重新回到商业银行体系内。

提高信贷业务准入门槛,逐步收缩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业务领域

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客户和业务,放松风险管理标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次贷危机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会更加注重审慎经营的理念。一是提高信贷业务准入门槛。在贷款对象选择上更加注重客户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借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把那些不完全符合信贷标准的客户放在服务范围之外。在贷款品种选择上,对通过住房抵押、股权质押或债券质押,从银行获取贷款的业务更加慎重。二是逐步收缩高收益、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业务领域。次贷危机爆发前,在追求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多余的资金纷纷流向高收益的按揭抵押债券或“另类投资”(如次级房贷)等金融衍生品。花旗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均设有专门的另类投资部门。而这些投资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了对冲基金、特殊投资实体、证券公司等的杠杆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市场变化,这些证券化资产的价值就会急剧下跌,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

金融创新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表外业务经营会变得更加审慎

本次危机全面显现了金融创新高风险的一面。首先,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使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金融创新产品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卷入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强的风险管理技术,也曾经成功地抵御了很多的风险,但仍然功亏一篑,教训十分深刻。因此,随着监管的加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无论结构多合理,质量多优秀,最终还是要倒塌的。另一方面,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风险更多体现在表外业务的高杠杆、高风险性上。虽然不同商业银行的情况不一样,但是就行业整体而言,还是会有参照标准的,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了保持合理的资金杠杆率,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传统银行业务将重获重视,高杠杆率的表外业务经营将更加审慎。

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能银行业务模式有加速的趋势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务模式创新

1引言

当几乎全世界都为因特网在商业上的成功应用喝彩的时候,当无数企业纷纷购置设备和软件将企业与因特网联结起来的时候,当许多高技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网站大做广告(所谓的“烧钱”)的时候,当大多数企业盲目照搬西方成功企业的模式而血本无归的时候,如下面问题不能不引起许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反思:(1)个人和企业如何利用因特网获得财富?采用怎样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策略才能不断取得成功?(2)电子商务有哪些基本的模式,这些模式是根据什么体系来分类的?(3)如何在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创造适合企业自己特殊情况的新型商务模式?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不同程度的回答。

商务模式也许是网络中讨论最多而最不容易理解的方面。不过,它却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新秀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公司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michaelRappa教授指出,“商务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务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1].paultimmers认为,商务模式包含如下三个要素[2]:(1)产品、服务或信息流的体系结构,包括不同商业角色及其作用,(2)不同商业角色潜在利益,和(3)收入来源.商务模式自从有了分工和交易就产生了,也是传统企业成败的关键[3]。今天,电子商务模式是网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目前,对电子商务模式认识最广泛的可能是企业-企业(BtoB)、企业-消费者(BtoC)、企业-政府(BtoG)和消费者-政府(CtoG)这样的分类了[4].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为企业进行商务模式创新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南.因此,更细致的分类框架是必要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模式是死板的,因特网为商务模式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瞬间的通道,模仿照搬会迅速挤干原有商务模式的利润.这也是因特网时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是网络经济中的基本手段。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框架可以为商务模式创新提供一个出发点,一个方向或思路。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分析、分类的综述,旨在为电子商务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电子商务模式概念框架和创新起点。

2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分类

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挖掘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供途径,也有助于制定企业特定的电子商务的采用策略和实施步骤。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建立不同的分类框架,最简单的分类莫过于如BtoB和BtoC这样的分类了.本节将对已有的分类作以分析、评述和总结。

2.1一个混合分类

2000年第5期的《it经理世界》刊登了一个混合性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框架–“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5]。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在互联网世界中诞生的典型创新模式,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务模式创新、消费方式创新等等,同时也包括了以往创新模式的“升级版本”,以及因特网上特有的全新商务模式。该分类框架有如下特点:(1)基本上采用了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如在BtoB模式下,根据职能又划分为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类型.在网上金融模式下,根据金融领域划分为网络证券、网络银行、网上保险、个人理财、风险资本等;(2)缺乏一致的分类体系,因而是一种混合型的分类。比如B-B模式是按照商业交易对象的类型来划分的,而网上金融却是按照网络的应用领域来划分的,网上销售是将企业经营的一项职能搬到网上等.此分类体系不能为企业提供系统的商务模式创新思路;(3)将网络接入、托管等服务也纳入分类框架中,这些服务是企业实施其商务模式的“联网”费,属于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商务模式设计时要考虑的成本问题。不过,这些模式在其它分类体系中却很少考虑,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服务对各种商务模式是同质的;(4)将因特网特有的商务模式考虑在内,如网络门户、数字商品提供者、旁观者(ForresterResearch)等;(5)由于采用了混合型的分类体系,覆盖面比较广,包含的商务模式很全面,但某一特定商务模式在此体系中可以归属于不同类型,因而不是唯一的。例如,网上证券分析既可包含在网上金融中,也可包含在内容服务、数字商品提供者或网上社区中。

2.2timmers分类:基于价值链的分类体系

paultimmers所提出的分类体系基于交互模式和价值链整合[2]。商务模式构建的系统化方法包括价值链分解(de-construction)和价值链重构(re-construction)。典型的商务模式构建和实施一般需要识别价值链要素(如采购物流,生产,销售物流,营销,研发,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交互模式(即1对1,1对多,多对1和多对多)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利用此方法可以构建许多不同的商务模式,不过其中只有一些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timmers将这10种模式放到由职能整合与创新程度构成的矩阵中。其中,电子商店(e-Shop)仅包含营销职能,且创新程度最低,因此处在左下角;而价值链整合的职能整合和创新程度最高,因而处在右上角。

此分类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创新的一般思路.例如,可以尝试timmers矩阵中的空白处,挖掘新的商务模式。注意到其中的有些商务模式是传统模式在因特网上的翻版(如e-Shop),有些则通过创新方法增值(如价值链整合)。

2.3Rappa分类:另一种混合分类体系

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也提出了其它分类体系。michaelRappa对因特网上的商务模式进行了归类分析,辨识出了九种基本形式的商务模式。包括经纪模式、广告模式、信息中间人模式、商人模式、制造商模式、会员模式、社区模式、订阅模式和效用模式[1]。

Rappa分类有如下特点.(1)也属于混合型分类,也没有采用完整一致的分类体系。比如,销售商模式和制造商模式的主要差别就是,后者销售的商品是自己制造的,而前者是他人制造的。所以,制造商模式和销售商模式有重复,即都在进行销售。(2)既包括传统的商务模式(如经纪模式,销售商模式,订阅模式等),也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和社区模式等网络经济下特有的商务模式.而且新旧模式相互融合。比如,在传统经济中,销售商模式销售的都是基于物理介质的产品,在网络经济中,此模式可以包含销售以电子为介质的比特(bit)产品,如数字化书刊、音乐等。(3)覆盖面相当齐全,几乎所有的商务模式都在其分类体系之中.Rappa分类是被广泛引用的分类体系。

2.4其它分类体系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的分类体系外,也有一些其它类型的分类体系。

2.4.1paulBambury的因特网商务分类体系[6,7]

paulBambury从新的商务模式与旧经济中的商务模式的差异角度出发,将因特网商务分为两个大的类型:移植的真实世界的商务模式(transplantedreal-worldbusinessmodel,简称为移植模式)和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商务模式(nativeinternetbusinessmodel,简称为禀赋模式)。这里的“商业”包括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以物易物、交换、交互和活动。

移植模式是指那些在真实世界当中存在的、并被移植到因特网环境中的商务模式。例如邮购模式、基于广告的模式、注册模式、免费试用模式、直销模式、房地产模式、激励模式等。这些模式发源于传统经济,在网络经济中也同时存在对应的实现方式。比如,传统经济中的房地产模式,在因特网环境下变成了销售web空间、域名和e-mail地址.简洁、易记并符合产品名称和特点的单词稀缺而且价值不菲。

paulBambury分类体系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区分类新旧经济特有的商务模式.该分类体系有着鲜明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在概念上也是完整的和一致的。覆盖面无疑是相当全面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这两种分类下的模式没有给出进一步的分类。

2.4.2基于因特网商业功用的分类体系

CrystalDreisbach和Staffwriter按照因特网的商业功用,将基于web的商务模式划分成如下三类[8]:1)基于产品销售的商务模式,2)基于服务销售的商务模式,3)基于信息交付的商务模式。

显然,该分类体系建立在商家利用因特网做什么(即功用)的基础之上。分类体系基本上是完整的和一致的,原因在于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东西不外乎产品、服务和信息。但是,与商家经营策略有关的模式如网络虚拟社区、免费试用等不好归属于某一类型。

2.4.3基于采购方式的BtoB商务模式分类

BtoB中枢(hub)可按照采购什么和如何采购这两个维度将BtoB中枢分为如下四种类型[9].1)mRo中枢,2)收益经理(yieldmanager),3)交换(exchange),4)目录中枢(cataloghub)。

此分类的覆盖面不够,它没有包括像营销这样的职能,也无法结合物流等产生新的商务模式.但此分类关于采购按产品类型的分类和采购系统/现场的分类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仍有一定启发意义。企业可进一步挖掘分析采购职能的其它分类以进行商务模式创新。

2.4.4基于中枢增值方式和服

2.4.5务对象的BtoB商务模式分类

按照中枢增值方式和服务对象,可将BtoB中枢分为如下几种商务模式[9]。1)双向召集人(two-wayaggregator),2)单向召集人(销售召集人或购买召集人),3)动态市场创立者(dynamicmarketmaker),4)拍卖(正向拍卖或逆向拍卖)。上述两种关于BtoB中枢的商务模式分类体系简明、完整一致,将BtoB市场中三种角色的地位及市场特征引入到分类体系中,对于要采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这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市场的特征,采用适宜的商务模式。但是,上述分类体系仅仅是针对BtoB中枢来划分商务模式的。对于那些不愿意通过BtoB中枢这样的第三者进行交易的企业来说,参考作用不大。换句话说,现实当中还有大量BtoB商务模式是没有中介的,这些模式没有包含在此分类体系之中。此外,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基于对商务模式的主导控制,将B2B电子商务模式划分为三类,即卖方控制模式、买方控制模式、第三方控制模式及混合控制模式[15]。

2.4.6因特网营销模式

Smith等从营销策略的角度将因特网营销模式划分为联营模式、免费内容模式、制造噪音模式、驱入模式、反复点击模式和用户团体模式[11].1)联营(affiliatemarketing)模式,2)免费内容模式(freecontentmodel),3)制造噪音模式(creativebuzzmodel),4)驱入模式(externaldrive-inmodel),5)反复点击模式(repetitiveone-hit-wondermodel),6)用户团体模式(usergroupmodel).

此分类覆盖面太小,不能包括供应链的其它环节或其它职能,更不用说与物流、资金流等的综合集成了.但是,此分类角度仍然是可取的,企业可以创造出吸引潜在用户访问自己的网站、了解自己产品和企业的更多更灵活的手段,这也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3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许多传统企业可以参照上述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结合自己所处的行业、市场特征、消费者结构和偏好等因素,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电子商务模式.但是,不存在最佳的电子商务模式.处于同一行业、同样规模或同样企业文化的公司也很难找到相同的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6].原因显然有多个方面,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特征、地理位置、企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

3.1动态模式与静态模式

即便上述因素也是完全相同的,企业还可以采取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从而带来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制造办公家具的公司,一直是靠传统营销手段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并采用传统手段进行采购的,该公司可以实施以下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

1)采用托管方式将制作好的网页放到iSp或门户网站的服务器上,使得当地或整个地区的潜在客户能查找到本公司及其产品的相关资料;

2)将售后服务搬到网上,建立售后服务网页,客户访问该页时可登记问题和投诉,公司可将这些反馈积累在数据库中,下达处理指令、并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发现产品需求规律;

3)公司自己建立原材料(例如木材、油漆等)采购网站,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下达的订单可自动执行;此外将mRo采购在第三者采购网站上实施;

4)公司还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废料拍卖活动.

当然,如果公司按照上述步骤采用电子商务,它基本上实施的是一种由简而繁、由广告和服务到交易(transactional)的策略.这种从传统经济的商务模式过渡到网络经济的商务模式的动态过程,我们不妨称之为动态的商务模式(dynamiceBusinessmodel);与此相对应,上节所定义的各种商务模式称之为静态的商务模式(staticeBusinessmodel).显然,动态模式对应于企业采用不同的电子商务策略和步骤(过程),而静态模式却侧重于采用了电子商务后的目标商务模式(状态).

3.2附属模式与独立模式

上节所述的很多商务模式,例如注册模式、免费模式、交换模式等,都是无法单独使用的,需要与其它商务模式相结合才能有效(在商业利益上),这些模式称为附属模式(auxiliaryeBusinessmodel);与此相对应,那些可单独使用的商务模式称为独立模式(independenteBusinessmodel),例如门户网站、数字产品及其交付模式、采购模式、拍卖模式等.

另外,如果我们将上述商务模式称为元模式(metamodels)的话,那么,所有现存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是复合模式(combinedmodels).例如亚马逊(amazon.com)将店面模式、图书馆模式、广告模式、免费模式、社区模式等等多种商务模式集成在一起.

元模式主要属性有:

经营对象及规模(产品或服务).如网络产品、证券信息服务及分析信息产品.

经营受众及群体(潜在/现时/未来).如产品供应链上厂商、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和最终用户.

经营使能器(enabler).如厂商-网上营销、中间商-网上商店、采购联盟、电子采购.

经营盈利及价值模型.如盈利率、收益模型、融资模型、增值模型与远景模型.

经营约束/适应性.如智力资源结构和学习能力、资源及过程动态配置能力.

运作策略.如广告策略、会员策略、免费策略.

在上节各种分类方法所描述的商务模式中,具有元模式主属性要素的、可明确表达的模式,可界定为元模式.显然,商务模式的不同复合结构也是影响电子商务模式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分析商务模式的构成及其效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议题.

图1给出了一个基于元模式概念的电子商务创新框架.新的商务模式是在充分分析元模式、从属模式和复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客体和主体的约束,在创新策略的指导下形成的.

3.3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策略

作为网络经济主要介质的因特网,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许多天然壁垒和约束(如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和网络体系,产生了像亚马逊(amazon.com)和戴尔(dell.com)这样的新兴网络企业,对依赖于原有价值链体系的企业和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是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重要结果.如前所述,新经济中出现了许多同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商务模式,新旧商务模式的融合与渗透也必将产生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商务模式.可见,因特网带来了创造新价值、进而创造新的商务模式的巨大机会.

因特网商务具有如下特征[10],第一,公司对客户响应速度变得比准确预测客户需求变化更为重要,因特网使需求扩大并将价格压低;第二,因特网商务的成本结构要求其尽快建立一个客户基础并投资于新技术以使其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务来说,客户基础和技术基础设施是关键资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到因特网购物,传统商务模式逐渐被瓦解.电子商务新人改变了收入和成本的结构,使得传统公司很难对付.尽管因特网对商务模式的影响因行业而异,这些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寻.有前景的.com公司想找风险资本家寻求支持,就必须提交一份现有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商业计划.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方式是破坏现有商业的价格结构.这一策略为.com公司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因为现有的竞争者坚持不降价(特别是当电子商务仅仅占总销售收入的很少一部分时).为了摧毁一个行业的价格结构,.com公司必须改变该行业的收入结构.

1)发现新客户.因特网公司要以更低廉的价格甚或免费提供传统竞争者销售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开发新的传统商业中不存在的收入来源来弥补损失.

2)提供新价值.因特网使得公司收集和散发信息更为容易,因特网公司通常有可能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例如因特网拍卖网站(eBay)所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传统征求广告,即使两者都提供了买卖二手家具的方式.

3)构建新的价格结构.聪明的.com公司不会局限于杀价这一招.他们也会重新包装产品,以便为其改变价格机构提供方便.例如,对产品列入拍卖清单的销售者,eBay只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但却对买主按一定比例收取费用.传统的征求广告通常收取很高的清单列入价格.

3.4电子商务模式的寿命与专利保护

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能够有利可图的寿命周期并不相同.有些商务模式如注册模式中的会员费,其生命周期只有几天到几个星期;数字化产品及其交付模式中的光盘号码簿,其生命周期最多只有1-2年.在竞争和模仿的压力下,原先相当新颖独特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变得极其平庸,尤其是网上的品牌产品(电话号码、新闻故事、股价地图等信息商品)很快会被挤干利润,最终是以边际成本-零-价格出售[12].有些商务模式仍然健在,如门户网站、店面销售等.可见,在没有专利保护的情形下,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将通过因特网迅速扩散,其生存寿命与扩散的速度成反比.因此,为了激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进行某种程度的专利保护是有必要的.

最近,在外界舆论的褒贬不一的情形下,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批准了亚马逊(amazon.com)的专利申请,priceline.com的专利申请也悬而未决[13].许多人认为,商务模式作为专利来保护,将威胁各企业的电子商务项目–包括正在运作的或不久将投入使用的项目,进而不利于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显然,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很多电子商务项目如当当书店(dangdang.com)都可能面临交纳专利使用费用的情形.

4结论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布赖恩·亚瑟(Brianarthur)认为,网络经济时代是“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商务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难以预测和多变的客户需求,以及不连续变动和剧烈竞争的环境态势.若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适应性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创商务模式.因此,创新是电子商务模式与生俱来的特质,“需求—响应—引领”创新理念是电子商务模式设计的主题.成功企业,必须经常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创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本文在对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简要述评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一般思路和若干基本概念,例如动态电子商务模式和静态电子商务模式、附属模式和独立模式、元模式和复合模式、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策略等.这些工作对企业设计规划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这个方向上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很多,例如

1)在现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可行的电子商务模式.例如,比较购物和拍卖搜寻

2)动态电子商务模式设计.即根据哪些要素、采用哪些方法、参考哪些分类模式来设计特定企业的动态电子商务模式或采用策略、实施步骤.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3

----为了充分利用因特网达到最佳商业效果,不同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模式是不同的,企业应依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战略。

----就商业机构对消费者来讲,其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三种:

1.无形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

2.实物产品和劳务的电子商务模式;

3.综合模式。

----其中第一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网上订阅模式、付费浏览模式、广告支持模式和网上增与模式。成功案例:网景(netscape)公司运用了网上增与模式,将该公司产品浏览器在网上无偿增与,以推动该网站浏览器新版本的销售,获得了巨大成功。

----哪些企业应采用网上增与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软件公司,另一类是出版商。一些出版商采取网上增与模式,先让用户试用,然后购买。例如《华尔街日报》,对大多数在线服务商提供免费试用期,期间拥有65万用户,其中很大部分都成为后来的付费订户。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4

商业模式理论是一门随着网络经济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由于起初的研究者来自不同的背景或者抱着不同的目标,因此对商业模式的核心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的表述方式。十几年中始终未能形成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定义,这一直是学者们心中的缺憾。实际上,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个理论概念问题,它直接涉及商业模式理论能否获得正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了商业模式的本质,才有可能搞清楚商业模式理论与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商业模式科学体系。

实践已经证明,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十分特殊,它同时具有虚拟性、多面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单纯从用组织、行为、关系、逻辑或者方法的角度都无法全面揭示商业模式的特点。为此,本文将从交易理论、商务关系、商务网络、商业定位以及商业理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力求得到对商业模式本质属性更为全面和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现有文献中体现的商业模式共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文献颇为丰富,这为我们寻找对商业模式的共性认识,从而探讨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资料。曾涛2006年4月发表的博士论文“企业商业模式研究”[1]和原磊(2007)在《外国经济与管理》上发表的“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2]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特别详细地罗列了大家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多种表述方式。这些研究为关注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并且被频繁引用。为了综合分析当前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共识,从而探求认识上的突破,笔者查阅分析了上百篇国内外文献。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以及笔者的研究心得,在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以下几方面共性特性。

1、关于价值创造的共识

从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都离不开创造新价值的内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是以发现和挖掘客户价值为基础,并通过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优化交易结构,进而提升交易效率来实现的。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aphaelamit、Chris-tophZott[3],allanafuah[4]以及HenrywilliamChesbrough[5],翁君奕[6]等。

2、专注于商业关系与逻辑的共识

商业模式与企业商业活动直接相关,是对已经程式化的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种整体的、逻辑性的概括。从这类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理论,如客户心理学、营销学、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产业链理论等关系密切,与控制企业组织效率的管理理论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商业模式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但是管理不属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其中代表性的有michaelRappa,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DonaldmitchellandCarolColes等。#p#分页标题#e#

3、强调商业模式的战略意识与整体性特征的共识

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是整套商业活动的有机组合,不是其中任何局部内容所能概括的。模式的意义特指一套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方法与程序,包括那些与商业经营过程相关各方的商业关系与交易方式的总合。战略决策,客户定位,营销策划,后台支撑都是建立商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但是强调这些要素的结合恰恰突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Joanmagretta,Henrymintzberg,GaryHamel,罗珉等。

4、关于商业模式主体的共识

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当中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共识,这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企业当成了商业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平台,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的范畴却不完全受到企业边界的局限。概而论之,如果不考虑某个具体企业,泛指的商业模式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商业结构,它指的是在某个层次上,商业网络的关系结构与活动逻辑。此外,商业模式也可能依附在某些个人或非营利机构之上。尽管如此,企业组织平台之外的商业模式不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具有研究意义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附于企业的组织平台之上的。或者可以严格地讲,我们今天谈论的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它必须以企业作为自己的承载平台,尽管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企业的边界。

从现有文献中总结出的这些商业模式共性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素材以及开阔的研究路径。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共性特征为参照,分别从商业结构、交易(契约)结构以及商业理念等几个方面反复探询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关于交易结构、合约安排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从而为开创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范式。科斯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各种治理结构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转为交易费用概念。此后的研究者逐渐将此概念扩展到所有维持制度运行的费用。这样就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以及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costs)一块计入,并因此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体系。

威廉姆森全面发展了科斯的理论,他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从契约的角度深化了交易费用的概念(oli-vere?williamson,1985年)。在他看来,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抑或是介于二者之

间的其他形式,都是一种治理结构,一种契约关系的完整性在其中被决定。节约交易费用是不同形式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因而它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张五常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这种观点虽然受到了包括科斯本人在内的很多人的批评,但是却最清晰地强调了治理结构在交易活动本质上的一致性。#p#分页标题#e#事实上交易费用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即交易活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交易活动是稀缺的。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因此交易费用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与其他稀缺资源一样,交易活动资源也有如何配置的问题,即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诺斯把经济制度的变迁看做是人类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而技术进步是人类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成本所作的努力。前者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后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诺斯说“制度是委托人与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因而使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17]更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合约关系。社会就是通过这些合约关系把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并分离开。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单个个体通过组织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分离过程中保护个体权利并且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从科斯开创交易成本理论到威廉姆森用“节约交易费用”概括各种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再从张五常以契约概念认识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到诺斯对制度与合约更深刻而广泛的理解,人们对社会分工、交易、交易成本、合约、进而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机理的认识日臻深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方式、交易组织、交易内容等因素不断复杂化,不同的合约安排促成了人们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而交易方式的选择又成为减少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到了这里,商业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交易方式选择的本质性体现。

从上面对交易结构、合约本质的讨论可以看出,一切社会制度形态都是某种形式的合约安排,而制度的变迁则是人类为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商业模式并不指具体的实体组织,它是一系列合约与运营机制安排的统称,其理论是研究和改善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此外,商业模式虽然需要依附于企业作为载体,但其涉及范围可以大大超越企业的概念和边界。至此,目前商业模式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契约和制度的层面得到解释,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系统和深化。在当代实际应用中,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始终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然而归根结底,创造新价值、节约交易费和交易结构创新始终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就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脉络。

三、关于商业理念、商业愿景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p#分页标题#e#

琼?马格丽塔(magretta,2002)在《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5月刊上发表的论文《商业模式的缘由》试图澄清商业模式的概念,重新强调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她指出:“除非我们清楚地界定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的含义,否则这些概念仍会是迷乱的和难于应用的”.马格丽塔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当能够回答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企业经营的四个最基本的老问题。一个健全的商业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精确描绘的角色、合理的动机及开启内在价值的计划。

玛格丽塔给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现有文献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类似定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从商业模式功能与内容的角度考察问题。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一个商业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概括和系统的描述,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服务、合作者以及投资人的利益角色和结构功能,其内核是支撑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营机制,宗旨在于使企业盈利并且满足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总之,商业模式囊括了一切与商务运营有关的要素,并通过独特的方式有效整合这些要素自动的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此外,在考虑到商业模式的时代性之后我们可以确认,健全的商业模式至少应该具备盈利性,创新性,超越性,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概念以及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结果,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研究都在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商业模式的某种特有精髓。这种精髓正是使处在相同或者类似环境中的企业可以采纳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具体特征的“生命密码”.实际上,这种决定商业模式特征的无形力量可以被称为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两者都是经营者面对经营环境所采取的商业态度,其中商业理念决定商业模式的风格与特征,而商业愿景决定商业模式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前面对交易费用理论、合约理论以及制度变革理论的讨论帮助我们加深了对商业模式功能目标与形态本质的理解。但是,与作为人类为减少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的“制度变迁”相比,商业模式具有更加生动的内容。制度变迁是市场、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个企业只能是接受者或适应者,不具备主导能力。而在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创造自主性。由此可见,尽管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但同时更是可以在一定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设计和刻意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合约安排。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因为有人的刻意设计和培育才存在,却是可以通过科学设计与培育完善而变得更加有效。商业模式理论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探讨商业模式形成与运行的原理及特点,并且从中找到设计、评价、创新商业模式的科学方法。#p#分页标题#e#

本文在这里提出的商业理念也可以称作“商业意识”,它是考虑商业模式问题的指导方针。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将商业理念分解成为若干个可以指导商业模式设计的具体措施。张维迎在与几位国外专家合作的着作《2010商业模式》当中将这些具体措施称为“商业概念”.为了说明什么是商业概念,他们列举了一些实例,如“24小时处理销售订单的概念,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客户建立24小时联系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制造产品但对流程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概念,协助全球研发活动的概念,在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概念”等。

商业概念是在商业理念与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例如,从提供商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寻找客户需求到创造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商业理念层面的提升。商业理念给商业概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实现这些概念必须有技术环境的支撑。目前有一种被称作虚拟企业的新型企业组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虚拟企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一体化的企业组织运行理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将许多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产品集成到一块,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冲破传统的企业的边界和概念,形成更有效率的商业运营系统。根据本文的思路,我们可以将虚拟企业商业模式的商业理念理解为整合公司内部与外部资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其商业概念可以分解为提出合理可靠的商业逻辑,整合最优势的企业能力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网络,建立公平可信的分配机制等。虚拟企业的设计、培育和维系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这一系列赖以维系虚拟企业运转的商业概念都围绕在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理念而展开,并且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环境支撑。由此可见,拥有特殊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5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的分类,一直是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本文构造了以“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与以前相比,该方法具有全面性、实用性、清晰性、独特性的特点,不仅易于对其进行识别控制,还可以根据企业内外部的改变,对商业模式适时加以调整、重构。最后,基于该分类方法,本文还提出了完善未来研究的两个方向。

关键词: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概述

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一直是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学者都尝试过对现有的或未来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渐成了一个研究热点。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清晰、实用、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分类问题也成为商业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商业模式涉及的面过于宽泛,而研究者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又总是想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而这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各产业间有不同的特点,导致了相异产业内部企业在商业模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表现在形态上便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建立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产业的分类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在当前这个各种新因素、新问题、新方法层出不穷和迅速变化的时代里,商业模式呈现出的表象也是更加千姿百态,这无疑都增加了分类的难度。

所以,现有商业模式分类体系出现了很多无法令人满意的问题:或者是包罗万象,却过于宽泛,以至于不具有实用性;或者是过于狭窄,许多类型没有囊括在内,不具有全面性(原磊,2008)。而无法得出一个通用的分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商业模式相关研究的发展与深入。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从产业视角出发,根据产业特点选取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元素,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的分类,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思路:一是通过逻辑推理,建立商业模式分类标准,从而进行分类;二是通过案例归纳,归纳出一些典型模式,作为商业模式的几种类别。

然而,由此推演出的分类,则不可避免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分类方法过于具体,多是对现有企业商业模式案例叙述式的归纳,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佐证,导致相关分类方法和结果缺少说服力,得出的分类结果也多集中在企业行为层次上,如联想模式、戴尔模式、国美模式等,而这些模式仅是从企业有限的方面来讲,甚至更应称为企业模式,而不是商业模式。二是分类方法过于抽象,如基于价值主张和价值实现的二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Rappa,1999),多维商业模式分类体系(Dubosson-torbayetal,2001),以及一些基于企业的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所衍生出来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的指标含义本来就不确定,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研究者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层次等的不同,对于依此建立起来的分类方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类别反而会陷入越分越乱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分类所要求的简化与规范效果。况且,过于抽象的方法,对于实际的企业经营,显然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不难看出,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的两种思路,带来的是两个相对极端的结果,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的状态,方法的具体和抽象是哑铃的两个重端。而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分类方法具体与抽象的中和,提升其层次性和现实意义,则是商业模式分类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有限几个行业,如it、互联网、汽车、家电等。关于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研究,也因此显得全面性不够,无法囊括所有的商业模式类型。而由于不同产业互有特点,各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反之,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由于受到产业特点、宏观行业政策、行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商业模式会在某些方面趋于相同或者重合。如在我国医药制造业内部,受流程生产规范性、医药产品销售渠道的特殊性、国家药品限价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价值主张、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选择、顾客选择、产品定价等一般情况下都无法呈现出太大的差别,未能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态产生明显影响。

基于此,笔者尝试着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视角,放在行业的范畴内。这样可以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剥离次要成分,提取出主干因素,降低研究的复杂性,从而利于在纷繁芜杂的形态中,梳理出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

基于产业视角的“三链条”分类方法

本文以我国的医药产业为例,提出一个适用于具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三链条”法:即根据我国医药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中所处位置和特点,对产业内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

(一)产业链

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经营活动的肌体,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外在形式与外界环境联系。

对于医药产业而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R&D)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医药产业链中各链节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其中,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是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的技术基础;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是连接医药产品和医药产品消费者的桥梁;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则是实现价值增殖的关键。

(二)价值链

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每项经营活动都是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作为企业运行的骨架,价值链的构建,是企业取得领先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价值活动或是构造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价值链来取得优势,或通过价值链再造,形成较合理的制造流程、获得关键环节,从而充分获利。

而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并非来自所有环节,而是来自链上的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也叫高附加值的环节。如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可简化为:新药发现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但药品的增值却主要在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即新药发现和市场营销,生产成本则相对较低。

因此,在企业价值链再造过程中,可以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重要活动,采用和以前有所不同、效果更好、效益更佳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如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再造新的营销渠道;通过价值链的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业务上;利用价值链的整合将关键环节联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企业在这些关键价值增长活动及活动方式上的不同,也都可以体现出不同商业模式间的差异。

(三)资金链

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和命脉。而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作,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的良性运转。因为它作为一个整体,牵涉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企业必须通过资金链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与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现在的企业,不仅处在一个实体市场,同时也处在一个资本化和证券化的数字市场,传统的产、供、销行为和现代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交易合为一体。企业要在衡量成本和收益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通过对利率与预期利润率的比较,就需要根据资金需求,选择融资渠道。或通过资本运作为企业发展融通资金、整合既定资源,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就必须有资金链来支撑和运作,不仅应该包括实体经济的现金流,还要包括一定的投资性收益和融资能力等。

“三链条”法优点分析

(一)全面性

timmers曾基于价值链,提出过一种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商业模式的分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价值链分解,即识别价值链中的要素;二是建立交互模式原型,根据双方信息关系,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上形成许多商业模式原型;三是价值链重构,将商业模式原型进行组合,得到新的商业模式(timmers,1998)。该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由于既有演绎推理,也有案例归纳,曾得到过研究者的广泛引用。

但仅仅基于价值链的分类方法,缺乏外部环境对企业商业模式影响的认识,且把视角仅放在一个或几个有限的企业间,涵盖性略显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对资金链进行分析,仅能够根据案例经验对部分组合结果进行考察,无法做出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结果可能发生遗漏,缺乏普遍意义。一个肌体、骨架、血液三者都具备的生命体,才会是鲜活的,而对企业来讲,只有对其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找出其中蕴藏的生命力,也才能对其商业模式做全面、有效的归类。

当然,timmers的方法虽然不够全面,却也从侧面佐证了将价值链分析纳入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的合理性。将该分类体系置于特定产业之内,则可以摒除一些企业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顾客环境等)。而此外绝多数涉及商业模式活动的元素,都可以在这三条链上找到定位,并通过不同组合,全面地反映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

(二)实用性

分类方法不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对具体企业商业模式案例“讲故事”式的叙述,而是从产业层次着眼,使商业模式分类的基础提升至一类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在兼顾分类基础广泛性的同时,没有对分类方法的视角进行无限制扩充,而是限于具体的产业,并选取具体的定位空间,也避免了以往分类方法的另一个极端,即过于笼统、抽象、普识,而缺乏实用性。

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大都没与主流的产业经济理论形成有机结合,而是游离在主流理论领域之外,使商业模式在研究上形成“理论孤岛”。而本次从产业视角着眼,并结合产业链对商业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则尝试着为商业模式的研究与相关产业经济理论搭建了一个桥梁。

而这个分类方法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以往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研究中的“哑铃型”问题得以解决,从原来“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均衡状态,渐渐向均衡状态过渡。

(三)独特性

由于商业模式涉及的内容及分类标准众多,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任何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完全相同的,每家的商业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但以往的分类方法,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由于没有对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的要素做系统、全面的梳理,没有通过线索将其串联起来,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元素自成体系,整体上较为混乱。同时,由于没有量化,各叙述式的指标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交叉,再加上分类者在主观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很多模式的特点无法呈现。许多本来不相同的模式,在分类后,也难以表现出其独特性。

而本文中的分析方法,则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三维分类指标体系。每一条链上构成商业模式的要素或要素组合,都在该链上,有唯一的投影点对应,永远不会交叉。就像手中握了一把散乱的珠子,很难从头至尾将其数目数清,而一旦用线将其串起来,数目便一目了然。

如在为各链上的不同元素分类时,可以采用二进制模型为其赋值。以医药产业链为例,将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R&D)、医药产品生产(或制造)、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分别赋值为0001、0010、0100、1000。如果企业商业模式实质既是药品生产商,又是药品流通商,在产业链中扮演双重角色,则该模式的组合可以记作0110(0010+0100)。而此时得到在产业链上的投影,依然是唯一确定的。

价值链和资金链上的要素或其组合,也分别在各自的链条上对应于确定点,并最终在三链组成的三维空间中,对应于唯一的空间坐标,具有无可辩驳的独特性。

(四)清晰性

由“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三条线出发,对具体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类,确定的分类体系具有清晰、可视性强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本分类方法选取了三条链上的具体元素作为指标,而这些元素在各自所处的链条中都有明确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严格的定义加以界定和规范,如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价值链上的增值方式,以及资金链上的投、融资模式等。分类标准一旦确定,商业模式的类型也就很容易得到了确定。

而由本分类体系所确立的商业模式,在所属三维体系中对应的空间坐标也都是唯一的,这可以使每个商业模式都易于在众多模式中被辨别出来,使研究者对其认识变得确定、明了,摆脱了以往在纷纷扰扰的或具体、或抽象的定义描述中,“一半清醒一半醉”的状态。

同时,以往的分类方法,尤其是以案例描述作出的商业模式分类,对应的都只是企业在时间轴上的某一定点,而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却往往成了该类企业商业模式的代名词。而后续研究者对该企业商业模式的提及和应用,其实都是源自之前那一定点,使其带有时间上的惯性。而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的内部资源和组织结构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商业模式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而这种变化有时候可能会是颠覆性的。

而在本文的分类方法下,商业模式的每一次变动,都可以清晰地在“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组成的三维体系中显示出来,不仅易于对其进行识别控制,还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目标、内外部资源的改变,对目前的商业模式适时加以调整、重构。

“三链条”法的不足分析

理论论证不足。本文中三条链的选取,只是通过对商业模式定义、内涵的比较和对各链构成要素的分析,发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大都能很好地蕴含于这三条链之中,即由此尝试着利用这三条链来对商业模式进行归类。而在此之前,未曾加以深刻的理论论证。

对各链要素细分和归类不足。在目前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是把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合,作为一个整体―产业价值链来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在组成上,有一定相似和重合的地方。如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价值的增值,主要原因就依托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而只有对这两条链上的元素做进一步的细分和归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各自的特点。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资金链的分析,从理论上讲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数据难以获取,加之处理上的难度,很可能只有部分的指标能在商业模式归类中得以体现,从而会遗漏一些甚至是重要的元素,并影响最终分类的完善。

不能很好地体现商业模式的全部内涵。采用各条链上的相关元素作为分类的基础,清晰了分析的思路,但元素却是具体而实际的,也使得方法显得理性但却僵硬,对组织结构、运作机理、组织文化等层面的东西较难涉及。

基于本文分类方法的完善

基于本文来讲,未来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的完善方向,则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进行,即内涵化和外延化。

内涵化。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多少还有些流于表面,只是从众多建筑元素中找出了构造房屋所需要的地皮、费用、砖沙、钢筋和水泥,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了一栋实用、独特的楼房。虽说已经具备了基本功能,但商业模式作为管理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弹性、隐性、潜层因素需要挖掘,就像楼房的内部还要通过装饰来表现生活品味、文化内涵、艺术意义和情感诉求等。也只有通过对各链条外更深层次因素的挖掘,内外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出更贴切的分类。

外延化。本文的方法只是提供一种商业模式分类的思路。事实上,商业模式分类没有,也不应当有唯一的方法。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研究者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将“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改造成诸如“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的形式,甚至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成“四链条”、“五链条”等新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原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7

物流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背景下仓储物流模式的特点和作用,并对自建仓储物流模式、外包仓储物流模式、混合仓储物流模式、仓储物流联盟模式和共同集配仓储物流模式的定义和优缺点进行的分析。并对这五种仓储物流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物流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通信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商品、信息和服务的购买、销售和交换过程。电子商务是数字化的商务模式,因此要打破原有物流行业的传统格局,配套适合电子商务特点和发展模式的物流体系。仓储物流模式营运而生。仓储物流是指利用库房或是场地,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和配送货物的物流模式,它是物流链中的重要环节。

1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和传统仓储物流具有较大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

信息化。仓储物流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实现仓储——供应商或制造商——顾客的联系,能快速对市场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准确、及时、高效的反应,信息化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必然要求。

柔性化。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根据具体订单灵活掌控和实施物流作业,可以满足“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短周期”消费需求特色。

系统化。与传统仓储物流单纯提供出租库房的简单服务所不同,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了有序、系统的物流作业模式。

2仓储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仓储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仓储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保障。电子商务的终极目的是将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仓储物流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起着后续者和服务者的作用,如果没有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仓储物流不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保障,它还决定着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益。仓储物流占据着物流相当大的比重,是物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会对电子商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好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客户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

3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模式分析和选择

根据国内外电子商务市场的具体情况,电子商务的仓储物流模式可以分为自建仓储物流模式、外包仓储物流模式、混合仓储物流模式、仓储物流联盟模式和共同集配仓储物流模式。

3.1自建仓储物流模式分析和选择

自建仓储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物流业务的需要,由企业自己建设物流仓储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有助于增强企业对仓储的控制力的同时,由于物流服务柔性强,还利于服务质量的保证和提升企业形象。此外,自建仓储物流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具有助于节约物流成本的优点。然而,自建仓储物流模式同样具有一些劣势:业务覆盖范围有限、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占用多和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物流管理能力。

选择自建仓储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模式,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仓储物流管理能力和雄厚资金支持。同时要注重建立现代化、信息化、高效率的仓储物流团队,不断扩展仓储物流的服务范围和规模。

3.2外包仓储物流模式分析和选择

外包仓储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为了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将仓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覆盖区域广泛、企业所付诸精力较少、利于社会物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优点。然而,由于企业对物流的控制力较低的原因,造成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企业业绩会受到第三方公司的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外包仓储物流模式适合仓储物流管理能力弱、企业资金实力一般的电子商务企业。它同样适用于平台交易数量小,但批次多的企业。企业在采用外包仓储物流模式时,需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并维持与第三方物流密切沟通。

3.3混合仓储物流模式分析和选择

混合仓储物流模式是指企业在拥有自己仓储的同时,还将一部分非核心仓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扩大仓储物流业务的范围和保存实力、全力以赴核心业务的仓储物流服务。其缺点一方面是建设自身物流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经营时存在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这种两手抓的模式,不易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混合仓储物流模式适合仓储物流管理能力较强但物流成本优势较小的企业,这样有助于核心仓储物流业务的保障。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选择质量和服务佳的外包公司进行合作,并持续保证对其的掌控能力。

3.4仓储物流联盟模式和共同集配仓储物流模式分析和选择

仓储物流联盟模式是指多个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协议达成共同进行仓储物流业务的企业战略联盟。它具有降低了仓库成本、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整体仓储物流能力和扩展仓储物流业务的优势。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各企业对仓储物流业务的控制力较弱、联盟管理和资金分配艰难使得冲突容易发生。

3.5共同集配仓储物流模式

共同集配仓储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虽然具有自有仓储物流服务,但是为了调配商品更快速便捷,而根据业务需求将货物聚集到集配中心,进而配送到各地的企业协同仓储物流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企业单独备货不足、降低了仓储物流成本,但是不便于企业对集配中心的管理。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仓储物流管理能力不强,且物流成本优势较弱的企业来说,这两种模式都可以选择。共同集配仓储物流要求的管理能力更高。仓储物流联盟更有助于缓解单个企业的仓储压力。

【参考文献】

[1]苏龙.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及其应对措施.外经贸实务,2004:(2)

[2]周冬梅,张晶,尉吉兵.探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J].中国外资,2009(3)

[3]李博.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仓储物流运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在全球变革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iBm公司2008年全球调查结论指出,几乎所有Ceo都认为需要修改其商业模式,超过三分之二认为需要大变革。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中,中小企业由于一方面受到资源、能力、环境不确定等众多条件约束,另一方面它们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导向,从而成为主要的创新力量。

一、相关文献的回顾

商业模式研究从创业领域出发,融合战略管理中的相关理论,日益成为创业研究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国外把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研究起始于1999年之后。applegate将商业模式视作复杂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中基本元素的联系以及对真实世界的响应方式。magreta认为,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就是叙述企业如何运作的。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将国内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企业个案进行的案例分析,另一类是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研究。罗珉等认为,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自身、顾客、价值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及制度安排的集合。他们运用企业经济租金(Rentofenterprise)从经济学理论视角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驱动力。翁君奕通过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及平台界面的细分,将商务模式界定为一个三维空间,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分析己有的关于商业模式含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是在公开市场获取的竞争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物。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应是一个结构体系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各种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商业模式的各种运动,通过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

二、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建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是企业对生存模式的再设计,用全新的方法来完成经营任务,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客户新的服务,或者以新的方式完成企业运作的其他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在对行业中的既有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美籍日本管理学家、资深管理顾问大前研一指出:“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事件不一定都能与线性模型相吻合”。因而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

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随着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因此,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归纳出以下几种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和路径。

1.重新定义顾客的模式创新

重新定义顾客意味着中小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所在的细分市场的目标顾客进行不断确认,这种确认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在准确定义了自己的目标顾客以后,企业要做的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顾客的话,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影响顾客需求的产品属性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顾客的愿望?中小企业应该明白,顾客需求的变化是常态,顾客需求的变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个人消费习惯和行为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的干扰等,这给企业预测顾客需求带来了困难。但这正是创新的风险,也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机会所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也并不总是被动的,企业常常会创造顾客的需求,常常会引导顾客产生新的需求,因为在很多时候,顾客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需要,企业应从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入手,对顾客进行有意识引导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蓝屏变成彩屏,从通话功能到上网功能,从录音功能到照相功能,卫星定位功能等,大部分细分市场都是企业引导出来的。

2.重新定义服务的模式创新

这种创新的特点是基于中小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并由此出发来进行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如生物体的“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历程。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顾客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重新定义意味着对现有细分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重新定义后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了: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所包含的技术信息进行重新的规划,实现与既有产品和服务在价值上的区别,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依靠服务而不是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

3.重新定义中小企业与顾客沟通的模式创新

与顾客的沟通涉及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如何送达顾客,企业与顾客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等问题,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使中小企业更能为目标客户进行贴身的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企业的特色,尤其在那些不具有明显有形特性或容易被竞争者产品替代的服务中,例如服务性行业,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间的有效沟通就更为重要。企业与顾客之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接触与沟通,例如:采用人工应答客户来电、利用网络进行客户问卷调查、应用网络聊天工具、应用电子邮件、利用网络,为客户提供网页自助服务、利用自动语音导航、语音识别系统等方式,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模式。但是“越互动、越直接、越频繁的沟通”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越昂贵的沟通成本。即使在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也是如此。因此,顾客接触方式的选择和创新的目标是基于不断提高顾客接触效果的同时也达到合理的成本控制。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合方式的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越来越依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成为企业经营变革的主要方向。在供应链组织方式上,中小企业面临供应链组织如何选择、供应链如何联接,信息如何集成和分配、供应链活动如何协调等问题。一般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企业通过外包方式,企业仅掌握核心的产品技术,辅的产品和服务外包给其他企业,这种协作可以共享或相互转让专有知识,以此达到更大的协同效应,其极端的方式是企业全部将产品和服务外包,只保留品牌营销和产品设计。二是主体企业通过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将具有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资源的其他企业联合起来,这种联合不是实体的结合,而是资源的结合,这些企业通过专业技能或专有知识的共享或相互转让,使各企业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其他领域获得新的或更好的运作手段。

三、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在规模、运作结构和功能框架上都存在差异,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点:

1.企业家精神

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个性对于企业管理执行方式和企业战略行为有直接影响,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导向和创新精神,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企业家导向的企业相对于保守企业,在创新上更加大胆,敢于承担风险,更加容易导致突变式创新。企业家精神是由一个丰富复杂的多种精神要素组成的,企业家精神伦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意志、思维方式等精神要素对企业家精神的构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系统与整个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辨证互动,社会整体环境在总体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演化。

2.战略执行的坚定推进

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有了创造性的企业家创业构思,空想式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毫无意义的,企业应该积极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制定企业战略,并保证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技术研发和网络拓展是企业战略得以坚实执行的结果。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企业要针对公司、业务、职能各个层面制定具体的战略执行内容,保证围绕价值创造来构建价值支撑要素。

3.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资金贷款优先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其次,地方政府的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寻租和腐败现象,为中小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未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未来商业模式的重点是价值创造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向价值网络和价值星系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在产业中发现和找出独特的市场位置。然而,任何成功的定位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在某一时期独特和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随着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仅仅凭定位一直保持竞争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需要考虑自己的特色与实力,选择价值链中合理的位置,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有机联系,形成节点密集、联系频繁、组合运作方式合理的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会有多个产业和多条价值链,从而形成立体的、多维度的创新,达到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熊吉陵张孝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与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6(11)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9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持续竞争优势

管理学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也不是产品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的竞争”。本文在对商业模式、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创新理论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证了商业模式创新包含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传统创新,属于系统化创新,并进一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

创新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首先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新组合和经济发展,离开了创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个在破坏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毁灭的生命变化过程,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把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联结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

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里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之中;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无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前两项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中间两项可以视为市场创新,最后一种是管理创新,即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通过新管理方式,不断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强对资本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从而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学说。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家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价格制度外,政府的法律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和企业的文化制度等都属于生产的制度结构内容,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而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核心是界定和保障产权。

综上所述,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它包含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商业模式”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即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是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经理人关注的焦点。从学术界来看,“商业模式”一词最早出现在accountingreview(jones,1960)。目前,商业模式又称“新商业模式”、“电子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并经常与电子商务、新兴创业公司以及高科技公司联系在一起。

amit&zott从价值链、价值网络的角度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源泉。marietta.j.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她指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比现有商业模式更好的选择,它将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说它将完全取代原有做生意的方式,并成为下一代企业家在竞争中获胜的标准。

grayhamel则比较完整地提出的商业模式构成的四个维度内容要素,即客户界面(回应处理与支持、信息处理与洞察力、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关系、定价等)、核心战略(包括经营宗旨、产品/市场范围、差异化基础)、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战略资产、核心流程)、价值网络(供应商、合伙人、联合)四大要素,详见图1。

翁君奕认为,随着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活动。而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给定的平台环境下,发现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它们关联中所存在的价值潜力并以新的平台界面、顶板界面、客户界面、伙伴界面和内部构造的要素组合来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取得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是商业模式内不同维度和不同界面及价值流动的任何创新。

罗珉(2005)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因素;第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客户界面、企业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等四维度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这四个维度之间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系统。相应地,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客户界面创新、企业核心战略变革、战略资源的新获与重组、价值网络的优化等,其每个维度及要素内容的创新又从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但是,单独的一个维度或者某一个要素内容的创新可能都无法构成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只有将各种要素相结合,建立起一个新的盈利系统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新标准,才能被称为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它是多种传统创新相融合的系统化创新(详见表1所示)。

商业模式创新既基于传统创新又超越传统创新,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企业各种资源重新进行组合,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将生产引向新的方向,从而创造了熊彼特主张的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组织模式以获取企业经济租金,即“熊彼特租金”。它源于企业家在不确定性很高的复杂环境中承担风险的创新活动,要求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有意识地通过“创造性破坏”过程,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汽车企业;营销渠道;模式

汽车企业营销渠道是指当汽车产品或服务从汽车生产企业向最终消费者移动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是沟通汽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它的起点是汽车生产企业,终点是汽车消费者。熟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汽车企业的营销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着该企业汽车产品能否顺利走向市场。

一、汽车企业主要营销渠道模式

目前国内外主要存在四种汽车营销渠道模式:(1)汽车总制。汽车总制下的营销渠道模式是汽车生产企业总区域下级商汽车消费者(如图1)。汽车总制是我国进口汽车主要采用的模式。

(2)汽车区域制。模式可表述为:汽车生产企业区域总下级商汽车消费者(如图2)。汽车区域制是汽车渠道最早采用的模式,现在基本被淘汰。

(3)汽车品牌专卖制。汽车品牌专卖渠道模式可表述为:汽车生产企业汽车专卖店汽车消费者(如图3)。品牌专卖制主要以4S店的形式存在。所谓的4S店也就是四位一体汽车营销模式,主要包括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四大功能。目前各个品牌的轿车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

(4)汽车特许经销制。特许经销渠道模式可表述为:汽车生产企业特许经销商汽车消费者(如图4)。汽车厂商发现在区域制下,汽车经销商经常恶意竞争,无视整车企业的服务规范要求,造成市场混乱。整车厂家很难管理经销商。于是1996年后,汽车特许经营渠道逐渐向特许经销制转变。

二、主要渠道模式的特点分析

(1)总制和区域制特点。制和区域制的优势主要有:第一,迅速打开市场销路。经销商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可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销路。第二,可以降低市场进入风险。由于汽车生产企业选择的汽车各区域的经销商一般都是当地较为有实力的大户,他们在市场运作、资金、信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借助这些大户的帮助很容易进入到一个较为陌生的市场,或者开辟出新的市场。制和区域制的劣势主要有:第一,经销商不稳定。汽车整车企业选择的汽车经销商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他们一般不接受整车企业的约束,在汽车市场好的情况下能够互利互惠,但是一旦汽车市场冷却,或者受市场波动与竞争影响销量不好时,经销商很容易转投其它产品。第二,价格不均衡,服务不到位。由于汽车经销商是独立的经营单位,不受整车企业的约束,厂家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控制就是空白,这样导致汽车经销商对汽车的价格随意性大,导致同一车型价格相差大,扰乱市场价格。(2)特许经销制和品牌专卖制的特点。优点:由于特许经销商和专卖店都是整车企业挑选出来的合作伙伴,厂家对他们的约束性较强。他们双方都签订了合作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两者关系密切。同时建立一个专卖店需要千万资金,经销商不容易转向,从而保证了合作的紧密性。缺点:特许经销制和品牌专卖制下的汽车经销商的数量较少,不利于提高汽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汽车产品一般是由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导致生产企业要承担物流网络的建立等工作,分散精力。

汽车企业营销渠道主要有汽车总制、区域制、特许经销制和品牌专卖制这几种模式,现在被广泛采用的渠道模式为特许经销制和品牌专卖制。汽车企业应该根据各个渠道模式的特点,结合汽车产品的特点和进入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展望,宋倩.谈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J].天津汽车.2003(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