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0:39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1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问题;竞争;机遇

一、行业概况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主干行业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一,刚性需求。因为医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国高端医药产品供给缺乏,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面临着刚性需求。其二,公益性质强。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基本实现医保,所以医药制造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一点是其他主干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包含范围极广,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而医药行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而且其对于社会稳定重要性尤其突出。

二、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已经发展到“百花齐放”。而且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亿元,同比增长13.3%。2010-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2012-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2322.20亿元,同比增长12.1%。2010-2014年利润总额持续增长。

图1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2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

(2)医药制造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缓慢,基本上医药制造行业都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行业体系,一跃成为世界制药大国。这其中离不开民营医药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医药公司为主,民营公司齐头并进的所有制结构。

(3)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不再是过去发达地区医药的天下,而是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趋于平衡。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而乱,缺乏主体性

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数目来看,全国共有医药企业3821家,其中大型企业432家,只占总数的11.31%。而且绝对大部分企业医药品种基本相当,缺乏自身的特殊性。总的说来,整个医药行业缺乏自身的主体性,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医药行业应致力于为病人的健康着想,立足于病人的需要。医药制造行业的主体是病人,而并非资本家,这恐怕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缺乏以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

我国虽然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核心技术依然缺乏,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而核心技术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医药强国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可以细分为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它包括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技能素质是主体,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意志、精神状态等。身体素质是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的前提和载体,任何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中的发挥必须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技能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技能素质的源泉,又是生产活动中技能素质的结晶。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对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运用起着积极地引导作用,是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因此我国医药行业必须着眼于医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发现并掌握核心技术。

(3)医药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必须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四、行业发展展望

(1)研发创新性药物

人们对什么是创新性药物研发的最佳途径及创新的根本源泉引起了很大争论。对创新性药物这一概念缺乏共识,阻碍了对未来药物研发期望的设定。为了搞清楚到底具有什么特性的药物才被认为是创新性药物,对美国的专家医生及医学领导者怎样理解创新性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探寻过去25年内批准上市的药物中,哪些被认为是真正的创新性药物。

医生对创新性药物所做出的一致性选择显着基于药物的有效性、相对于现存替代药物的优越性这一特性;受访人员也频繁地提到新的作用机制、引起护理方式转变、对卫生保健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特性;其它的一些特性,如成本效应、改善安全性、适用范围扩大等并没有被普遍认为是高度创新性药物应具有的。

医学领域为定义创新性药物的特征也作出过努力,一般认为创新性药物代表着一个改善治疗结果的组合、具有科学优势、产生广泛影响的药物。例如aronson等人把高度创新性药物定义为:可治疗一个新的目标疾病或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提高对可能受益或受害患者识别的药物、对现有疗法进行改善的药物。

(2)加速医药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整合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3

关键词:医药产业;发展过程;成长轨迹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52-03

引言

描述一个产业的成长过程,常常采用对一国该产业若干年来的发展数据加以观察的纵向研究方法。但这有两个不足:(1)所采用的足够长的历史数据无法得到,无法描述一个产业长期的成长发展过程,尤其是医药产业。(2)即使能够得到某个国家较长时期内的历史数据,一个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也未必能典型地代表大多数国家医药产业所应遵守的规律。因此,产业成长发展的过程通常不适于采用纵向数据进行描述,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横向研究方法,即截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复数国家同一时点医药产业发展的截面数据,来拟合该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成长轨迹[1]。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经验表明,截面数据的结果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趋势;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20世纪50年代跨国截面模型与历史增长模型间存在相似性;系统分析理论中的遍历性原理,则从统计理论上对横截面比较分析的可行性给予支持,借鉴该理论,如果产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对一个国家某产业充分长的时间发展轨迹研究与对足够多国家该产业的横向截面比较研究结论是可以互相借鉴的[2]。

医药产品由于其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特殊作用,很多国家都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在大多数国家,由政府控制医药行业准入,因此,各国医药产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较一般消费品行业要小[3]。此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显示,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原动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医药产品市场需求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医药产业与多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截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4]。

一、医药产业成长与经济发展

1.医药市场销售与GDp总量

根据《世界医药通鉴》(2000―2003年,上海数图医药科技公司编制)相关数据,本文选择世界35个国家或地区2002年的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数据,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分别研究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医药市场销售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美国和日本的总量数据数值很大,为了得到更好的拟合效果,分析中将这两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剔除。eXCeL表格软件分析的观测性结果如图1所示,医药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呈近似线性关系,可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假定GDp以外的其他因素为随机干扰项,以医药市场销售额(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GDp为解释变量,建立医药市场规模随GDp变动的回归方程,描述医药产业发展状况。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5]:

用方程表示:Y=1.981+0.010X

用方程表示:Y=1.981+0.010X

分析结果表明,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8。其中,R2为0.918,调整后的R2为0.916,方程较好地解释了变量之间的关系。t值较大,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1%的t检验,具有统计意义。

根据回归方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GDp每增加1000亿美元,医药市场的销售额将增加10亿美元。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体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变量之间正相关表明,医药产业是一个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医药产业将以一个接近直线斜率的比率进行扩张[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与其经济增量之间的比例明显小于样本国家中的总体水平,2002年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占GDp总量的0.493%,远低于1%的样本平均水平,中国的医药市场远未得到应有的发展[7]。

2.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指标是相对指标,它较敏感反映了各种因素影响。为尽可能减弱短期波动性影响,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对医药消费的滞后影响,下面分别选择2002―2003年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2000―2003年GDp平均增长率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参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分别计算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GDp平均增长率,其中,阿根廷和埃及两个国家的数据异常,将其剔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趋势图显示,医药市场的增长明显高于GDp经济增长。大多数样本都显示出这样的特征。其中,阿根廷由于2000―2002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医药市场销售大幅度下降。埃及镑在2001和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贬值,使得其对美元的汇率一度下跌了40%,因此用美元衡量的埃及医药市场表现为大幅度负增长(参见图2)。

医药产业关系到人们防病治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基本上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医药产业是一个兼具防御性和成长性的行业[9]。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和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国家经济处于景气周期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医药产业快速增长;反之亦然。医药产业受经济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而表现出的稳定增长特征与产业增长总体上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征同时并存[10]。

二、医药产业的成长轨迹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特定产业由于经济增长、社会主体需要的变化和技术上为新的产业技术所代替等原因,必然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发展阶段,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特征主要通过市场中厂商数量的变化、产业增长速度变化、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11]。

人均GDp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35个国家人均GDp数据的顺序排列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序列变量。医药市场增长率可以作为一国或地区医药产业增长速度的替代变量,因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一定时期内医药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轨迹[12]。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当人均GDp低于2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500美元~5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上,科技的开始腾飞和广泛应用,加之人们健康意识和理念开始普遍确立,医药产业又将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13]。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医药产品作为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产品,具有很低的价格弹性和较小的波动性特征,同时,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卫生保健基础差、疾病防治手段有限,人们观念陈旧落后,人口普遍呈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这些因素都会刺激医药保健方面的需求,推动医药产业高速增长[14]。

但是,人均GDp处于2500美元~5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的结论可能会令人费解。其中可能有样本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所至,但是其间的一些必然方面也是值得深究的。

经济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在人们的基本保障得到较好满足以后,健康保健方面的需求开始迅速上升,从而促进医药产业高速增长。但是,具体样本分析发现,部分国家如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2年人均GDp达到31313美元,其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很低,1990―2000年,当美国以年均12.2%的增幅增长时,日本的年增长仅为1.3%。可见医药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不同,经济发展对其影响比其它市场要小得多。

高增长性是全球医药产业概貌的主线,因此,医药产业进入了世界众多国家的政府、资本家和实业界人士的战略视野。从产业成长的过程看,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存在长期稳定趋势,从而决定了医药产业是一个随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数据研究并未发现医药产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医药产业总体上以明显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增长的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以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形成的近似时间序列与医药产业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特征:当人均GDp低于2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500美元~5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医药产业又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曾昭宁.公平与效率[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2][美]霍利斯・B.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陈波,王浣尘.中国药业:竞争特点、市场状况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2,(5):260.

[4]罗伯特・w.福格尔.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中国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J].中国经济问题,2001,(6):1-4.

[5]余建英,等.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FengJianhu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llenged[J].BeijingReview,2003-02-20,Vol.46issue8:2-24.

[7]n.a.ChinaSpeedsUpindustrializationofmodern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n].Xinhua(China),2001-03-16.

[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桑卫国.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17-22.

[10]n.a.ChinesepatentmedicineSeizesLargermarketShare[n].Xinhua(China),2001-10-26.

[11]Bardouniotise,Huddlestonw,CeriH,olsonme.Characterizationofbiofilmgrowthandbiocidesusceptibilitytestingofmycobac

teriumphleiusingthemBeCassaysystem[J].FemSmicrobiologyLetters[FemSmicrobiolLett],2001Sep25,Vol.203(2):263-269.

[12]袁松范,杜蕾.当今世界医药跨国公司发展的轨迹[J].上海医药,1998,(6):11-12.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4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4.1充分借鉴成熟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专业突出特色并不仅仅是几门特色课程的问题,还包括各专业课程如何与医药行业有机结合,如何开展课外实训等问题。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共性规律,把其他领域已有的成功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合理移植于物流管理专业加以吸收利用。目前很多高等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并且它们的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5

今年医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将是中性偏好。国家对医药工业的政策调控力度将会减弱,药价趋于平稳,医药行业的冬天有望过去。××年医药行业会平稳增长,整体业绩会好于××年。同时,××年的医药经济将表现出以下特点:医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将日益加剧,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并且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企业将会在××年继续保持高成长,重组并购继续进行;零售终端和医院用药更加活跃;医药企业的产品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产品结构转型快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药企业两极分化严重

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扩大,销售利润逐年增加,但占整个医药工业利润的比重增加不明显。

在我国目前的家中药生产企业中,整体的盈利水平并不高,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影响了整个中药企业销售利润的提升。预计两极分化将会继续,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增加。

从药品价格指数变化看,西药的价格指数和中药的价格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中药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而西药在年以后就出现了负增长。从药品价格的稳定性上来讲,中药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明显超过了西药产品,中药受药品降价的影响比较小。

××年中药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仍然向好,中药类上市公司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长。继续看好规模逐渐扩大的品牌中药生产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

带金销售模式将遭挑战

我国从医院到零售药店对制剂药的需求将会保持旺盛的增长,这种状况未来年内不会改变,并且进口药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为我国的制剂药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国家调控政策对制剂药的利润大幅压缩,本该政府负担的医疗费用很多都转嫁到制剂药企业,这为该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制剂药企业既往的销售模式将在××年遇到挑战,遵循固有的传统带金销售,即药品销售中的回扣,会由于政策的严厉和舆论压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年制剂药企业的投资热点在于新药品的推出。制剂药的灵魂是创新,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保健品企业期待走向成熟

保健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保健品市场运作的逐渐规范,产品质量的提升,预计保健品行业的利润水平会在××年得到提高。当前美国股市对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许国内也应该改变既往的估值方式,对保健品行业给予更高的关注,预计保健品行业的投资价值将会在××年得到挖掘。

“白马股”值得关注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6

一、充分认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医药以其显著疗效、鲜明民族特色、独特诊疗方法、系统理论体系和浩瀚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明显优势。我省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服务网络较健全,中药研制开发较先进,为全省人民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江西、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全省中医药事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江西优势,推动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战略,走出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主要目标。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建成一批现代化中医名院和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名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中医医疗服务对全省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三、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及其能力建设

(五)健全和完善中医服务网络。各地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置好中医卫生资源,形成以省、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名院名科为特色,以农村、社区和个体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县及县以上政府都应办好一所中医医院。不得随意撤销、合并中医医院。

(六)建设好各级中医医院。各级中医医院是中医服务网络的骨干力量,属于综合性医院,各级政府应按照中西并重的原则,与同级西医综合医院同等对待。切实加强对中医医院的政策扶持,中医医院的基本规模、服务功能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各地要将中医医院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各级中医医院的负责人要热爱中医工作,事业心强,懂业务,善管理。中医医院应相对集中当地较有名的中医人员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要逐年选拔中医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医医院,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中医医院。

(七)强化名院名科建设。各级政府要重视中医名院名科建设,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要以现有条件较好的中医医院为基础,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健全、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

(八)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中医医院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正确的办院宗旨,确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和中医医疗保健需求为目标,为创办现代中医名院名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名家而不断努力。

(九)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应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应用中医药手段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尤其要在慢性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优势。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特色,积极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资源配置、经费补助、中医药人员职称评审、中医药服务价格等方面,鼓励、支持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疾病,运用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十)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特别要注重组织对癌症、艾滋病等及疑难病症进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破解医学难题,创新医学成果。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不断改善办医条件,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尽快建设成为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全省中西医结合的龙头作用。

(十一)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西医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及县以上西医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要充分利用西医综合医院的人才、设备优势,努力做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一批西医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四、推进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十二)抓好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县抓好中医医院、乡抓好中医科室、村抓好中西医两法的模式,以创建国家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为载体,抓好农村中医工作。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心卫生院及有条件的一般卫生院应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村卫生所(室)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对专科专病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纳入乡村医生的范围进行管理,通过有关考核合格后,允许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十三)大力加强农村中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县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本县域中医医教研的中心和龙头作用,到2010年,使全省乡村医生掌握并运用防治常见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四)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新农合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凡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中医医院都应列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医药治疗项目及常用的中药应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治疗疾病,补偿比例高于同等级医疗机构西医治疗的10%。

(十五)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社区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及中药。要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从业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0年,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开展基本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五、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十六)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努力研究江西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加强具有地方特色诊疗技术和名医、名科的培育及旴江医学的整理研究。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草)药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和验证研究。深入研究“樟邦”、“建邦”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加强江西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的开发和研究。弘扬江西中医药文化,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

(十七)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各级中医医院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选择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为全省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中医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十八)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我省中医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医疗、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便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单位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学校,积极引进留学生、进修生,安排中医专家援外,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九)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所在。省卫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全省建立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作出规划,要以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各类中医药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医药终身教育制度。重点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二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省中医药高等院校要深化教学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

江西中医学院是我省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在全国领先的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为发展江西乃至国家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我省中医药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在应用型学科上办出特色,培养高质量的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十一)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本省的中医药教育资源,依托现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组织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重点培训一批县级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继续教育使一批应用中医药为主的乡村医生取得中医药中专以上学历,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中医药类别的全科医生。

(二十二)注重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省卫生、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要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评选和培养中医名医制度。使那些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技能过硬,医德高尚、群众信赖、社会尊重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有志者奋发努力,不断进取成为一代名医。

要尊重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离退休名老中医要尊重其本人意愿,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抢救性措施,配备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要从政治上、工作上、身体和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愿意留用的则留用,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为激励基层中医药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县(市、区)、乡中医药人员晋升职称,主要注重其实际工作和解决本专业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业绩条件可适当放宽。省人事、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实施办法。

(二十三)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要落实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事厅赣人字〔2004〕213号《关于加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及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和引进一批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领军人物。尽快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江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术现代化。

七、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二十四)重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等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我省确定的中医药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中医药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江西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五)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单位要遵循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保持我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创新优势规划好创新目标、确定好创新重点、搭建好创新平台、组织好创新团队、制定好创新机制、落实好创新政策、编制好课题立项、安排好科研创新经费、计划好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把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落到实处,切实抓出成效。特别要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使科技投入与中医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省、市中医医院要按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研创新。

(二十六)加强省科研龙头单位建设。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建设,为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提供支撑条件。省中医院南方灸学研究所、南方灸疗中心及新灸法重点研究室等特色研究机构要加强建设,争取在灸法临床和理论研究方面早出成果。

(二十七)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规范中医诊疗技术,筛选、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案,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医疗、教育、科研及管理等领域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体系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

(二十八)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以“名厂、名店、名药”为骨干,不断壮大和提升中药产业。

加强对我省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重点中成药所需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规范中药炮制。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研制中药新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中成药。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产业化升级,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壮大中药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我省现代中药产业。

(二十九)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利用。中药制剂是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改革剂型和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和前提,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继承创新中医药传统剂型。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对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成中药的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方便群众使用,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八、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三十)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国家对中医药的总体方针政策是发展传统医药,实行扶持为主,保护优先,遵循规律,发挥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促进发展。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西省发展中医条例》。要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保障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关心、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发展中医药事业负有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对中医药事业在感情上要热爱,在思想上要重视,在工作上要加强。

(三十一)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对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费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要纠正少数地方减少、取消或调控收回对中医医院补助经费的做法。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事业。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合作、合资等形式,发展中医事业。

应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中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中医医院建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工程投资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建设经费,并按照中医医院建设用地要求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三十二)切实减轻中医医院的社会负担。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各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中医机构的非法集资、收费等行为。中医医院结余经费应用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7

关键词: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特殊制度

一、民族医药及其知识产权界定

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总称,与汉族中医药学和民间草医草药共同构成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民族医药有如下特点:

第一,传统性。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积累的独特的医药知识,为各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并代代相传,随着环境变迁而不断演进。因此,民族医药是基于传统而非在当今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国际社会普遍将民族医药作为传统知识的组成部分。

第二,传承性。民族医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不间断的、世代相传的创造过程,不同于现代西医药的间断性和跳跃性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传承特性。民族医药传承的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和文字传承两种,除了少数已经文献化的民族医药如藏药等有文字传承之外,民族医药知识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是由民族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特殊性及其独特传承规律决定的。

第三,民族性。民族医药并非靠某一时期单个成员智慧与灵感完成,其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个人的努力与创造性活动可能对民族医药的形成与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角色作用逐渐被民族集体主义所替代。

二、现有的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困境

(一)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类型

1.专利保护。专利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励和保护创新。发明创造要取得专利权,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条件。利用现代技术在民族传统医药基础上创新的新剂型完全符合专利法的要求。但传统的民族医药如传统成药配方,是也同样否能获取专利保护呢?下面我们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方面进行分析。

在新颖性方面,如果民族医药尚未文献化,亦未公开使用,即具备新颖性,完全可以申请专利。另外,即使有的民族医药在本民族公开流传和使用,也可能符合新颖性标准。因为一项技术被“发明人以外的他人”知悉或使用才丧失新颖性,而民族医药的创造具有群体性,在本民族公开流传和使用应视为“发明人自身”而非“发明人以外的他人”知悉或使用。因此,若民族医药技术知识没有为本民族之外的人所知悉或使用,就不会丧失新颖性。

在创造性方面,民族医药的渐进式发展并不影响其创造性。因为民族医药在其传承过程中是一个整体,先前流传的技术并非是既有技术而是同一技术。判断民族医药的创造性就不能以先前流传的技术为参照,而是要与申请日前已公开的其它技术相比较。如果民族医药相对其它既有技术具有显著的进步,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审查。在实用性方面,民族医药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相关技术能够在产业上制造或使用,毫无疑问具有实用性。

因此,一些未经文献化、未在本族群外公开的民族医药,如各种秘方、验方、药物用途、炮制技术等,完全有可能符合专利要件,获得专利保护。

2.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是由特定的符号、颜色、字母、形状或名称所组成的标记,用以区别或代表产品的制造来源。商标权是对特定标记及其相关商誉的专有权。医药企业的商标往往蕴涵着企业形象、药品质量、患者对药品的信赖。利用商标保护民族医药,对于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商业利益。如少数民族医药企业贵州神奇公司的“神奇”商标、奇正藏药公司的“奇正藏药”商标,先后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为本民族医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标志是指用来辨别某一商品产自某一领域、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标志,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它特性与该地理来源密切相关。许多少数民族使用的药材受到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特殊地理因素的影响,甚至只能在当地特殊地理环境下生长,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不能生长或药性锐减,是为道地药材。因此,可以利用地理标志来保护民族医药中的道地药材。如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宁夏的枸杞等道地药材都可以通过地理标志来保护,以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

3.商业秘密保护。我国许多民族医药是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的。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民族医药当中有大量的祖传秘方、诊疗技术,医药炮制技术是世代口耳相传,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属于未公开的技术秘密。如云南白药的配方及工艺就是利用商业秘密形式保护的。此外,已文献化的民族医药知识还可以获得著作权的保护,当然这仅仅是对其表达形式,而不是该表达包含的技术内容进行保护。

(二)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民族医药上所面临的困境

知识产权制度来源于西方国家,迄今只有300年历史,其保护客体为具有显著创新的现代知识。由于现行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所具有的功利性和对保护客体的人为选择,使其在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上存在理论困境和现实障碍。这表现在:

(1)知识产权以保护个人财产权为基础,权利人通常为特定的个人或团体。而民族医药知识并非靠某一时期单个成员智慧与灵感完成,通常是集体创造、改进和传授。而“集体”的范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导致以民族医药申请知识产权时,面临权利人认定的难题。(2)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旨在保护跨越式的创造性成果,以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条件。而民族医药世代流传已久,即使将民族集体作为发明人,如果流传范围超出本民族或本地区,也难以认定其新颖性和创造性,因此很难获得专利权的保护。(3)知识产权制度仅提供一段有限的保护期限,一旦专利期满,该民族医药技术便进入公共领域。而民族医药却是基于传统、世代相传,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保护实际上不利于民族医药的传承,也不利于保护民族医药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4)根据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授予专利权。民族医药关于疾病的独特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无法获得专利保护。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紧利用先进科技提取民族特效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几乎未做任何实质性改进便申请专利权,却未对提供资源的民族支付任何报酬。这不仅对持有该医药之原住民族不公平,而且将使民族医药资源遭受大肆掠夺,逐渐消亡。因此,在无法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民族医药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其它特殊制度加以保护。

三、民族医药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

民族医药的特殊保护包括积极性保护和防御性保护。积极性保护是指诉诸现行知识产权之外的其他特别权利对民族医药进行保护,防御性保护则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阻止他人对民族医药主张知识产权所进行的保护。

(一)防御性保护

1.传统医药数据库制度。由于民族医药知识大多是通过口头

方式在民间流传,文献化程度低。因此,如果他人试图申请专利权,在缺乏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很容易通过新颖性和创造性审查,进而获得该专利权。建立以传统医药为既有技术的数据库,作为各国专利机关审查专利新颖性及创造性的参考,有助于避免专利的不当授予。因此,传统医药数据库制度就起到了防御性保护作用。

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医药数据库为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hetraditionalKnowledgeDistalLibrary,tKDL)和中国的传统中药专利数据库(ChinatCmpatentDatabase)。tKDL旨在收集印度传统医疗方法的草医学,将已置于公共领域的现有印度草医学著作以数字化形式加以保存。tCm收录了自1985年4月中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所公开的传统中药专利。

2.事先告知同意与利益分享制度。事先告知同意与利益分享是指在使用民族医药资源申请知识产权之前,应当披露其来源地,并提供知情同意以及利益分享的证明。这一制度最早为《生物多样性公约》(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CBD)所提出,同样适用民族医药资源的保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方面从民族地区大规模获取遗传医药资源,另一方面又将利用此种遗传医药资源开发的专利产品高价返售给不发达民族和地区,而作为遗传资源提供者的少数民族却无法从中获得合理的利益。根据事先告知同意及利益分享原则,民族医药遗传资源的拥有者对于使用民族特有医药资源享有事先告知同意权,并可获得因使用资源而产生的金钱或非金钱性利益。在不适宜授予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排他性财产权利的情况下,建立事先告知同意及利益分享机制能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

(二)积极性保护

1.注册登记制度。注册登记制度早已有之,如物权法上的动产、不动产登记制度。其功能主要在于确认和公示权利。注册登记,可分为宣示性的注册登记和创设性的注册登记。对于民族医药的保护而言,宣示性的注册登记的作用是公示权利存在,以方便对抗第三人。民族医药宣示注册登记的前提是其权利先前已得到国家承认,因此还需要有相应的确权法律法规或国家认可的民族医药习惯法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宣示性注册登记制度为民族医药的利益分享及挑战以民族医药为基础的专利提供了合法根据。

创设性注册登记指民族医药一经注册登记,即创设出排他性的权利(如署名权、专有制造、使用、销售权等),同时公示权利的存在。未经注册登记,法律上权利则不存在。民族医药也可采用创设性注册登记保护,确认权利主体道德上、经济上及法律上的利益。原住民族通过申请注册登记即可享有传统医药的排他性财产权利。

2.习惯法。许多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处理本民族事务的习俗,这些习俗对本民族成员具有约束力,具有习惯法性质。如苗族的“榔规”、“理词”,侗族的“侗款”“侗耶”等。民族习惯法通常会规定如何开发、保持及传承民族医药传统知识,并就其中涉及的权利及义务有详尽的规定,这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做到的。因此习惯法对于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维护及保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习惯法所保护的权利内容与知识产权的权利内容甚至不相上下。

当然,对民族医药的保护不仅仅是一国国内的问题,还涉及到国际保护问题。因为民族医药保护的许多问题比如生物剽窃问题,大多涉及国际争议。如果民族医药的特殊保护制度仅仅局限于国内,不能在域外适用,其效力将大为减弱。知识产权制度在发达国家的推动下,在保护客体、保护水平等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国际协同性。但是,民族医药的特殊保护制度目前仍缺少国际统一立法推动,这也成为适用特殊保护制度的首要难题。

四、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之构想

(一)制定传统医药法或民族医药法:构建特殊保护制度

根据民族医药的传统知识属性,制定专门的传统药法或民族医药法,是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笔者建议,未来的传统医药法或民族医药法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护客体及其分类。受保护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须为特定区域民族所持有,以保密性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为限,即尚未在本民族区域之外公开,如果已公开于特定区域之外则不受特殊保护。

2.注册登记制度。建立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名录及其数据库,防止对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实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分类登记确权制度,将登记分为宣示性注册登记和创设性注册登记两类。国家有关主管机关应依职责搜集整理民族医药知识进行注册登记,持有传统医药知识的社群或原住民族也可主动向主管机关申请注册登记。此外,注册登记方式应分为公开的注册登记和保密的注册登记两种,对于已公开的传统医药应为公开注册登记;未公开的传统医药应为保密性注册登记,仅登记其基本信息,而不公开其具体技术。

3.权利内容。权利人享有使用权、事先告知同意权、利益分享权等权利,有权排除他人未经同意而使用,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建立民族医药文献出版、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审查制度,完善相应的保密措施,避免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不当泄密或流失。

5.国际互惠原则。对于相互承认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其他国家,实行互惠对等原则,以解决内国法地域局限性问题。

6.与习惯法、知识产权法的相互协调衔接。构建特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注意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相结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相互协调运作的统一体。注册登记的民族医药知识权利不得妨碍习惯法关于民族医药知识的使用限制、管理、利益分配方式的施行。已经注册登记的民族医药知识不得再申请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二)修改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完善现代知识产权保护

当然,对民族医药实施特殊保护并不排斥某些集体和个人对民族医药基于创新而获得知识产权。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涉及了药品专利保护的问题,但主要是借鉴的西方专利法规的有关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医药的特殊性,在民族医药专利保护上还存在缺陷。为了充分利用现有专利制度保护民族医药,目前有必要修改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方便民族医药等具有传统知识属性的技术申请专利。

1.扩大权利主体范围。民族医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完成的、系统的知识群的形式存在,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应为该民族群体。建议我国专利法将创造传统知识成果的群体作为专利申请权人。具体操作时可由民族自治组织及其代表提出专利申请。

2.对专利要求的“三性”做出详细规定。在民族群体为同一发明人的情况下,如果在专利实施细则中宜将公有领域知识范围明确界定为“发明人以外的他人”,那么仅仅在本民族内流传的医药知识就不会丧失新颖性;另外,宜将将既有技术明确界定为“发明人之外的其它技术”,不能将先前内部流传的民族医药作为既有技术而否定其显著进步性。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9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医药行业的特性篇10

吉林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的省份,是第一个全面建设省、市、县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省份,是全国首批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经过上下、内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特别是前不久刚刚下发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0]3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是给吉林省中医药日渐清晰的发展路径点燃了一盏明灯。乘着这“东风”,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呈“万事俱备,鸿图大展”之势,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大家关注更多的还是――如何总结“十一五”经验成果、如何科学布局谋划未来5年中医药发展。日前,《经济视角》记者便就“十一五”期间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总结的新经验,以及“十二五”时期吉林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省卫生省副厅长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德亮作了采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迎来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经济视角》:邱局长,您好!我们知道,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个政策信号是不是表明,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邱德亮局长:的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也对中医药的投入大幅增加。我认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已至,前景一片大好!

《经济视角》: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时刻,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那么,王国强部长对于吉林省中医药事业有哪些要求和期许?

邱德亮局长:国强副部长的讲话站在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阐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对吉林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上,他肯定了吉林省政府出台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他认为,这个文件是既有前瞻性又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是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个文件的实施,将成为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必将对推动全国中医药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鼓励吉林省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不断创经验、做示范、当表率。

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济视角》:刚才邱局长也提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根据《若干意见》提出的实施意见。您觉得它对于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医药工作有哪些作用和意义?

邱德亮局长:应该说,吉林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坚持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整个卫生全局中统筹规划发展,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领导,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了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日前出台的《实施意见》就是吉林省委、省政府要下大决心、下大气力发展中医药的充分证明。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文件,它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建国以来我省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印发、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有力地加快了吉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

《经济视角》:《实施意见》中主要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邱德亮局长:《实施意见》指导大家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强调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医药继承创新并举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以及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传播价值;提出了如何做强中药产业,发展医药经济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要完善保障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一五”成绩斐然

《经济视角》:邱局长,能否请您谈一谈“十一五”期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邱德亮局长:“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医药行业紧紧抓住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一些长期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与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医药卫生系统树立了新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首先是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管理机构建设实现新突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有力推进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的出台、省名中医评选和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省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党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卫生局均加挂了中医药管理局牌子,长春、四平、白城市实现了县级管理机构全覆盖,推进了卫生部门内部中医药工作的有效管理。

二是推动了医改重点任务的实施,政策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省政府《实施意见》正式。医改重点任务倾斜考虑中医药特点。医改启动以来,有关部门围绕5项改革重点,把完善政策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不断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日益显现。

三是完善了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对中医医院基建投入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共补助资金近2.5万元,医院办医条件和就诊环境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县及县以上公立中医医院69所,开放床位9500余张,中医药人员1.5万余人,中医药服务在城乡的可及性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较好发挥。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央投入1亿多元,加强中医项目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中药使用率、中医诊疗技术运用率有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了“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得到加强,中医药逐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优势病种影响逐步扩大,传统特色诊疗技术进一步推广,对慢性病、疑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更多患者认可和社会认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受到重视,防治艾滋病国家试点工作,收到较好效果。

四是推进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拓展了新领域。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促进特色优势发挥为目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科研工作全面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优势病种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药标准化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得中央资金1亿多元,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近百项,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定为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省政府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省人参生命科学院,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了省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实施了“真中医”培养工程,人才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实施,确立了“真信、真学、真懂、真干”中医药的人才标准,扎实实践“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创造有利于“真中医”成长的良好环境。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大力传承。我们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系统研究、整理与传承,实施了国家第四批和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初步建立了中医师承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衔接的制度。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全面开展。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建立了省名中医的工作机制,评选了第二批40名省名中医,实施了国家第二批和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基层人才培养取得成效。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长春中医药大学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建成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相关的学科,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了学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六是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行业文化建设开启了新局面。科普宣传活动形成品牌。我们成功主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吉林省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实施了“百镇千村”中医药科普宣传行动,有效推进了中医药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中医大讲堂”科普巡讲系列活动,初步形成行业品牌,受到城乡居民和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欢迎。中医药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等建设方面,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弘扬大医精诚职业道德,促进了医院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该说是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结果。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学谋划和有力推动;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各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力推进;得益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心帮助;得益于全省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拼搏和锐意进取。我想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给予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帮助与支持的社会各界同仁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经济视角》:经过5年的发展实践,请您谈一谈发展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的体会?

邱德亮局长:好的。5年来,全省中医药行业围绕医药卫生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探索符合省情的中医药发展思路与模式,在行业内初步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医药的职业定位,践行“五个坚持”,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

加快中医药发展、保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促进医药卫生和经济社会和谐进步,是全省中医药工作者一切思想和行动的逻辑起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发展中医药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第一,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医学科学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必须坚持按自身规律发展;第二,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形成“一体两翼”,共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必须坚持按中西医并重方针发展;第三,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传统是因为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促进了民族繁衍昌盛和文明传承,但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目前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要实现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必须坚持按时代要求发展;第四,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原创并发展于中国,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健康观念的更新,正逐步走向世界、也必将辉煌于世界,中医药有能力、有责任、也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必须坚持按人类健康需求发展;第五,中医药既有科学属性,又有经济社会属性,既是保障人力资源身心健康、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又是将自身资源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优势、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无限荣耀与自豪、进而化为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按独特战略品牌发展。按照以上职业定位,我们始终践行“五个坚持”不动摇,较好地推进了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中医药的职责定位,践行“四大”并举,始终不渝地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中医药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管理职能散在于多个部门,中医药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现实,说明中医药工作需要各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必须下大力气加强部门交流与合作;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全面、建制不统一、领导和管理干部配备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三是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特色优势淡化,致使中医药管理动力不足、信心不够,必须下大力气坚定信心,以行业自强促管理有位;四是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完善行业标准、创新管理理念。按照以上职责定位,我们形成了“开发领导层、引起大重视,协调各部门、争取大支持,融入大卫生、发挥大作用,动员全行业、推动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外坚持在职能上“做加法而不做减法”,即:谁做中医药,我们就支持谁,中医药需要谁支持,我们就去协调谁,较好地展示了形象,推进了工作;对内坚持“固中医根、铸中医魂、倾中医心、做中医人”,较好地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发展;同时,我们牢牢把握中医药与卫生工作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坚持对外展特色、不缺位越位,对内履职责、强优势基础,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服务了大局。经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内外环境。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目标定位,践行“三有”统筹,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行业自身束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工作目标重点,统筹推动中医药“有人管”、“有人干”、“有人信”,努力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内在动力、群众基础。一是推动中医药“有人管”。为逐步实现用中医药原创思维思考中医药、用中医药行业标准管理中医药、按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药,我们大力协调推进了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让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人谋划中医药、管理中医药。二是推动中医药“有人干”。为加快培养一批新的、矢志于中医药发展、“真信、真学、真懂、真干”中医药的各类人才,逐步打造信念坚、行动自觉、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医教研人才梯队,我们实施了“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让更多的人忠诚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三是推动中医药“有人信”。为进一步夯实和扩大中医药群众基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我们全面加强了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行业作风和文化建设、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信赖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按照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始终践行“三有”统筹不松懈,取得阶段性成果,带动了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宏图已展

《经济视角》:“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形势要求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邱德亮局长: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要抓住机遇,增强发展中医药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其次要服务大局,推动中医药在医改中更好地惠及民生。最后,实现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经济视角》: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