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词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36:34

带词的成语篇1

哭笑不得虽败犹荣朝三暮四

南辕北辙九死一生瞻前顾后

前赴后继七上八下头重脚轻

同甘共苦半信半疑大材小用

天经地义弄假成真举足轻重

由此及彼内忧外患除旧布新

前倨后恭东逃西散南辕北辙

上天入地天上人间出生入死

先人后己有口无心天高地厚

前呼后拥大题小做空前绝后

来龙去脉前呼后拥异曲同工

弃旧图新有头无尾前仆后继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兵法上常用的战略战术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前和后是反义词,表示两个极端都不会在有

带词的成语篇2

舍近求远: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天罗地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逆取顺守: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带词的成语篇3

【关键词】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启示

一、引言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二语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词汇,另一种是消极词汇。积极词汇是指学生在获得输入知识的时候如在听和读英语的过程能够知道单词的意思,而且在输出知识的时候如在说和写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自如地使用已经掌握的英语单词。消极词汇是指学生在听和读英语的过程中知道单词的意思,却不能在说和写中自如地应用英语单词。显然,对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掌握的词汇以消极单词居多,提高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数量能够相应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所以,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词汇水平是外语界要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在完成其他任务的同时能够附带地习得词汇。本文从在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的角度对国内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词汇附带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现状

“附带习得”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文献中,之后nagy,Herman和anderson(1985)在研究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基础上提出了附带词汇学习假说。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附带地习得词汇。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刻意词汇学习”而提出来的。“刻意词汇学习”是指通过死记硬背词汇表或者单纯做词汇练习等方法来直接学习词汇。

目前国内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大多是介绍国外对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如盖淑华(2003)、石志亮(2003)、梁端俊(2005)均从不同角度对国外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作为比较系统的介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情况作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段士平、严辰松(2004)针对多项选择注释对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也有一些文章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盖淑华(2004)《词汇附带习得实证研究的质量评估》分析了词汇附带习得实证研究的不足。贺双凤(2004)《评盖淑华

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笔者对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将国内对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理论类研究,检验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相关理论假设,如检验“词汇附带习得假说”和“投入量假说”;(2)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相关因素研究,此研究考察了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者因素、阅读目的和阅读任务等;(3)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艺术院校学生和少数民族双语大学生等。(4)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回顾类研究,对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评析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成果。

三、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阅读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巩固和掌握英语单词。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大学英语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与学生英语水平程度相符且领域接近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生词量过多或者文章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词汇。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的提示,学生大概能猜出这些单词的词义。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单词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通过阅读附带习得词汇的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学习者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本人的因素在词汇附带习得方面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基本阅读技能、猜词能力和语感等。英语教师在平时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英语构词法方面的系统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单词的构词法,可以提高学生猜测单词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回顾并且分析总结了过去十年国内刊物对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对于促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有助于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英语词汇学习规律,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创造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生通过阅读附带地习得英语词汇。同时也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当中,因材施教,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课堂教学成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积极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参考文献:

带词的成语篇4

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英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04-02

1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听、说、读、写、译等每一项语言技能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董燕萍,2001)。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可见词汇的重要性。因此,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词汇教学上,语言教师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尽力教授学生尽可能多的词汇;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把大量时间投入在词汇教学上。(盖淑华,2003)于是,由nagy,Herman和anderson(1985)等在研究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基础上提出的词汇附带习得成了研究者、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2词汇附带习得的定义

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vocabularyacquisition)是相对于刻意学习而言的,刻意学习是指学生刻意地背记单词,如通过背词汇表,或者做词汇练习来记忆单词,而附带习得是指学习者的主要目的不在词汇学习而是在完成其他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无意识习得了词汇。(Laufer,1998)。词汇附带习得没有要求学习者刻意地去记单词,但学习者却能在完成其它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词汇,这不仅能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还能让学习者在上下文语境中了解单词的用法,提高学习者外语学习效率。

3词汇附带习得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对词汇附带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研究已证实了词汇附带习得的可行性。如elley(1989,见黄川眉2010)的研究指出通过听故事可以提高词汇附带习得的效率。Duppy和Krashen(1993)发现视、听可以促成一定量的词汇附带习得。newton(1993,见盖淑华2003)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与别人口头讨论生词的含义时能在很大程度上附带习得词汇。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行词汇附带习得的方式。可见词汇附带习得有助于外语词汇学习。

词汇附带习得对词汇学习意义重大,然而它仍然有其局限性。如词汇附带习得实现的前提是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它对学习者的猜词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它需要一个单词要多次出现在学习者的学习中,因为大多数单词在语境中接触一次后不可能被习得,大多数单词要在接触5-17次之后,才有可能在记忆中得以保存(王林,2006)。这些缺点增加了学习者进行附带习得词汇的难度。

尽管词汇附带习得有其局限性,但是学习者有了这种词汇学习方法,就能在学习中通过完成其它学习任务而附带习得词汇,大幅度增加词汇量,进而为学习各项语言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克服词汇附带习得的局限性,指导学生使用词汇附带习得学习词汇,提高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4词汇附带习得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词汇附带习得有利于英语词汇学习,同样有助于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高中生学习的课程多,用于词汇记忆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汇附带习得的方法。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积累和总结,就能掌握并运用词汇附带习得进行词汇学习。

4.1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学生要要运用词汇附带习得这种词汇学习方法,须具备一定的猜词能力。很多研究都已证实猜词能力强的学生,附带习得的词汇就多,而且保持效果好。Hulstijn(1993)的研究指出较强的猜词能力有助于学习词汇。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构词法。构词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构词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词根,前缀和后缀,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其次,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Li(1998)通过研究证实从语境中猜测词义的分数越高,词汇记忆越好,而且充足的语境线索对猜词很有帮助。而且在英语单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读到一个不含任何生词的句子,却仍然读不懂这个句子的意义,这可能就是由于一词多义而引起的。(王鹏,200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线索猜测词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单词的不同词义。猜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对学生的猜词能力进行训练,指导学生从构词法和上下文语境中捕捉有用信息,充分利用已知信息习得词汇。

4.2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习得词汇

研究证实,听说读写训练都能促进词汇附带习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词汇,提高学习效率。pulido(2007)的实验指出话题的熟悉度和词汇附带习得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话题越熟悉,附带习得的词汇越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各项技能训练中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熟悉的材料来让学生练习听力阅读等。如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材料,并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概括文章大意,在学生阅读并完成后,教师通过听取学生的答案来检验学生阅读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作出反馈,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对一些词的认知,并了解这些词在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同时教师在学生后面的语言技能训练中创造条件重现这些词,使学生在不断接触中习得这些词。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题目,让学生写作文,学生为了用英语表达思想,就需要寻找恰当的词汇,于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了词汇。

4.3词汇附带学习与词汇刻意学习相结合

词汇附带习得虽然有助于词汇的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学习。长期以来学习者记忆单词都是使用传统的方法,如背词汇表,做词汇练习等,虽然这种刻意词汇学习的方法有些机械,但是却有可行性,对学生记忆单词是有效的。庄雪芸(2006)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附带习得词汇,但不能忽视的一个前提是学生首先必须已经拥有2000-3000的词汇量。可见,没有基本的词汇量,附带习得无法进行。而这些基本词汇就需要学生刻意去学。在Zimmerman(1994)的研究中提出了将附带词汇习得与有意词汇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要优于单纯地使用附带词汇习得的方法。田秋香(2012)在一项对比试验中发现刻意学习和词汇附带习得都对所学的目标词进行了长久的保持,这两种词汇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附带学习和刻意学习两种词汇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两种学习方法。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附带学到单词抄下来,然后通过查词典、做词汇练习等方式刻意地去记住这些单词。学生通过使用这两种词汇学习方法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5结语

词汇附带习得是词汇学习的重要途径,高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学习词汇。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以引导和帮助,创造更多的词汇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等,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附带习得词汇的能力,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进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Dupuy,B.,&Krashen,SincidentalvocabularyacquisitioninFrenchasaforeignlanguage[J].appliedLanguageLearning,1993,(4)

[2]Hulstijn,J.H.whendoforeignlanguagereaderslookupthemeaningofunfamiliarwords[J].theinfluenceoftaskandlearnervariables.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993(2).

[3]Laufer,B.theDevelopmentofpassiveandactiveVocabularyinSecondLanguage:SameofDifferent?[J].appliedLinguistics,1998(19/2).

[4]Li,Xiaolongeffectsofcontextualcuesoninferringandrememberingmeaningsofnewwords.[J]appliedLinguistics,1988,9(4).

[5]nagy,w.,Herman,p.&anderson,R.Learningwordsfromcontext[J].ReadingResearchQuarterly,1985,(20).

[6]Zimmerman,C.B.Self-selectedreadingandinteractivevocabularyinstruction:KnowledgeandperceptionsofwordlearningamongL2learners[J].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Losangeles,1994.

[7]董燕萍.交际教学法中词汇的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8]盖淑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9]盖淑华.词汇附带习得研究概述[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

[10]黄川眉.二语词汇认知过程中的附带习得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1]田秋香.词汇刻意学习和词汇附带习得对比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2).

[12]王林.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13]王鹏.浅谈英语词汇教学[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

2006(5).

带词的成语篇5

§1词类构成

并非所有的动词、名词都可以自由构成动词直接作定语这种句法形式。词类构成,即指动词直接作定语对动词、名词的选择性。

1.1动词 根据能否直接作定语,动词可大致分为可定动词和非定动词两种。可定动词指可以直接作定语的动词,非定动词指不能直接作定语的动词。非定动词作定语,“的”的出现显然是强制性的;可定动词作定语,“的”的隐显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1.1.1非定动词 非定动词主要包括两类:强动作性动词和粘着动词。前者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如趋向动词;后者指语义内容抽象、句法功能单一的动词(尹世超1991),比如:成为、号称、感到、切合、等于、当做等。

前者作定语,“的”通常必须出现。例如:

回去的同学——  *  回去同学

下去的时间——  *  下去时间

粘着动词作定语,“的”也通常必须出现。同时,由于自身语义内容抽象,粘着动词作定语往往要求其宾语成分的共现。例如:

成为工程师的父亲——  *  成为的爸爸

号称精兵百万的部队——  *  号称的部队

1.1.2可定动词 可定动词作定语,“的”的隐显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阅读”、“读书”可以直接作定语:阅读方法、读书时间,但当它们作以下名词性成分的定语时必须带“的”:

阅读的一种方法——  *  阅读一种方法

阅读的报纸——  *  阅读报纸(动宾)

读书的小王——  *  读书小王

可见,对于可定动词而言,它们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通常要受制于其他因素。

1.2名词 据考察,名词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能力与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名词越具体,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越弱,越抽象,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越强。因此,动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显与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名词越具体,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名词越抽象,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出现的倾向就越小。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必须带“的”、倾向不带“的”、倾向带“的”。

1.2.1必须带“的” 必须带“的”的名词主要包括专有名词、亲属名词两种。专有名词指独一无二的事物,亲属名词在使用时也有明确的所指对象(注:对“亲属名词受动词直接修饰的能力很弱”这种现象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论述的系统性,这里暂将亲属名词归入语义内容具体的名词。)。这两种名词语义内容具体,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通常必须出现。例如:

学习的小王——  *  学习小王(动宾)

工作的老张——  *  工作老张

散步的弟弟——  *  散步弟弟

退休的父亲——  *  退休父亲

但是也有少数例外,如:离婚夫妻。

除了专有名词、亲属名词外,还有一些名词,当它们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时,“的”通常也要求出现,这种名词主要包括两类。

(1)指某种占据一定三维空间的具体事物的名词,比如:锄头、书桌等。试比较:

挖坑的锄头——  *  挖坑锄头

写字的书桌——  *  写字书桌

(2)指某种具体植物或者具体动物的名词,比如:柳树、老虎等。试比较:

发芽的柳树——  *  发芽柳树

吃人的老虎——  *  吃人老虎

但上述两类名词中都有一些例外情况存在,如:洗脸毛巾、(一种)观赏金鱼。因而只能说,具体事物名词、具体动植物名词在接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的出现具有概率上的明显倾向。

1.2.2倾向不带“的” 倾向不带“的”的名词主要指在概念层级系统中,所处位置较高、语义内容抽象的名词,如:人员、工具等。它们受动词修饰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的”。例如:

调查人员——调查的人员

学习工具——学习的工具

但是,从对实际语料的随机调查看,不带“的”的出现概率远远大于带“的”的。这说明,抽象名词无标记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在实际语言中有更高的倾向性。这样的名词有:团体、机构、部门、对象、工具、方法、办法、方案、能力、条件、系统、目的、步骤、方向、结果、过程、程度、水平、行为、作用、关系、日期、阶段、期间、范围等。

1.2.3倾向带“的” 倾向带“的”的名词主要指在概念层级系统中所处位置较低、语义内容较具体的名词,如:队员、农具等。它们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的”。但是与抽象名词“人员”、“工具”相比,它们带“的”的倾向更显著,试比较:

?逃跑队员——逃跑人员

?生产农具——生产工具

“逃跑队员”的可接受性低于“逃跑人员”,说成“逃跑的队员”则比较自然;“生产农具”在结构类型上有较明显的动宾倾向,与“生产工具”在结构类型上的显著定中倾向不同,而说成“生产的农具”虽然在意义上有歧义,但在结构类型上是确凿的定中关系。

当然,语义比较具体的名词中也有不少可以直接接受动词定语的修饰,而且也比较自然,如:进攻队员、防守队员。但是,从名词概念系统的纵向对比看,这类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出现的频率整体上明显大于抽象名词。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名词的语义内容越具体,名词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大致呈如下序列:

必须带“的” 倾向带“的” 倾向不带“的”

专有名词等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这一序列对名词语义内容具体度的变化只作了简单勾勒,事实上还可以划分得更详细一些。但是,名词语义内容的具体度与“的”出现与否的互变关系是一致的。

综合词类构成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隐显情况的制约,可以看出,非定动词、专有名词作定语或者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的显现带有强制性;具体名词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倾向出现但并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抽象名词作动词定语的中心语,“的”倾向不出现但也并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

§2结构义

动词直接作定语在结构义上表示分类,即从动作行为的角度对事物概念进行下位分类。定中关系的“动词+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是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的下位概念,如“出租汽车”是“汽车”的一种下位概念。结构义对动词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的制约表现如下。

首先,当充当定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分类功能时,所构成的定中结构必须带“的”。如“洗澡”,是可定动词,比如“洗澡地点”、“洗澡时间”;“工人”是可以接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名词,如“运输工人”、“纺织工人”。但是,当“洗澡”和“工人”组配构成定中结构时,由于前者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后者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分类性,因此“的”必须出现,即:

洗澡的工人——  *  洗澡工人

需要说明的是,分类性具有不同的层次,“见过大海的人”和“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也是对“人”这种事物的下位分类。上述所说的对定中结构中“的”的隐显具有制约力的分类大致是建立在人的概念认知系统中的稳定性分类的基础之上(沈家煊1997,张国宪2000)。比如:对“工人”作“运输工人”、“纺织工人”的下位划分与人的社会认知是一致的;但是,以“洗澡”这种行为标准对“工人”所作的分类,在人的认知概念体系中不是现成的,而是临时的,因而在语言形式上只能表述为有标记的定中结构。

其次,特征动词作定语,“的”通常要求出现。特征动词指语义内容中包含有某些修饰性特征并非纯粹动作义的动词,特征动词由于在语义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描写性,与动词直接作定语表示分类的结构义不符。因此,特征动词作定语,“的”通常要求出现。例如:

谗害:用谗言陷害。(《现代汉语词典》p.135)

谗害的手段——  *  谗害手段

拆台:用破坏手段使人或集体倒台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现代汉语词扁》p.134)

拆台的办法——  *  拆台办法

“谗害”、“拆台”的语义内容中包含有某些状语性质的成分对动作行为起到了修饰作用,如“用谗言”、“用破坏手段”。特征动词在语义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描写性,充当定语通常要求带“的”。特征动词作定语要带“的”的例子还有:

插手的事情——  *  插手事情

吵嘴的原因——  *  吵嘴原因

翱翔的高度——  *  翱翔高度

风行的式样——  *  风行式样

凝视的时间——  *  凝视时间

珍藏的物品——  *  珍藏物品

第三,充当定语的动词所表示的语义内容如果是充当中心语的名词语义内容中已有的成分,这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对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不具有下位分类的作用。处于这种语义冗余状态的动名定中结构中通常要求出现“的”。例如:

学习的学生——  *  学习学生

访问的记者——  *  访问记者

§3句法关系

汉语中,动名组配的典型句法结构是动宾。因此,当充当定语和中心语的动词与名词在句法关系上具有动宾组配的可能时,动名组配的典型句法结构就会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出现与否产生倾向性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不同语义角色名词充当宾语的能力是一个以受事性强弱为依据的等级序列(陈平1994),因此,就不同语义角色之间的对比而言,受事性越强,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就越倾向于出现,反之,受事性越弱,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的”不出现的倾向就越大。例如:受事成分是典型宾语,充当宾语具有无标记性,施事成分是典型性最差的宾语,充当宾语通常是有标记的;与之相应,受事成分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通常是有标记的,而施事成分充当动词定语的中心语时,可以是无标记的。例如:

阅读报纸——阅读的报纸

毕业了三十个学员——毕业学员

“报纸”是“阅读”的受事成分,“报纸”充当“阅读”的宾语是无标记的,即“阅读报纸”,但是“报纸”充当“阅读”的中心语则必须是有标记的,即“阅读的报纸”;“学员”是“毕业”的施事成分,“学员”充当“毕业”的宾语必须是有标记的,如“毕业了三十个学员”,而充当“毕业”的中心语却可以是无标记的,如“毕业学员”。

据考察,不同语义角色名词在接受动词定语的直接修饰方面有如下能力等级序列:

施事>方式>工具>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结果>致使>受事>对象(注:对于这一等级序列的具体证明,另文详述。)

越靠近序列左端的语义角色,其接受动词定语直接修饰的能力就越强;相应的,其接受动词定语修饰时,“的”不出现的倾向就越大。这一等级序列是不同语义角色名词之间的抽象的类型对比,具有概率上的可证明性。

其次,对于某一具体动词而言,它所带的各种宾语当中,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这种原型效应往往表现为不同名词宾语在某些语义特征上的归属的不同。比如“纪念”,其常规宾语通常带有[+人]特征,如:纪念先烈、纪念英雄,但是也有一些[-人]抽象名词可以充当“纪念”的宾语,如“纪念节日”,据调查它有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可能。就某一具体动词而言,如果其典型宾语作该动词定语的中心语,那么“的”的出现通常是必须的,如“纪念的先烈”、“纪念的英雄”,否则“纪念先烈”、“纪念英雄”在结构类型上是单一的动宾。但是,如果其非典型宾语作了该动词定语的中心语,那么“的”就有可能不出现,如“纪念节日”,虽然也可以说成“纪念的节日”,但“纪念节日”自身已有比较明显的理解为定中关系的倾向,问卷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对于在句法关系上具有动宾组配可能的动词、名词而言,其动宾组配的典型性将制约着其中动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显情况:大致而言,名词充当宾语的典型性越高,其接受动词修饰时“的”出现的必然性就越大。

§4句法位置

句法位置这里指动词直接作定语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中的定语位和中心语位。据张国宪(2000):定语的典型语义特征是时间、空间、程度量的零赋值;同时,动词直接作定语具有“贴身定语”的性质(王光全1993)。因此,句法位置对动词作定语时“的”的隐显的制约表现为:如果定语位上的动词在时间范畴上是非零赋值,所构成的定中结构必须带“的”;如果中心语位上的名词在空间范畴上是非零赋值,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也必须带“的”。

动词在时间范畴上的非零赋值,即动词在时间范畴上具有有界性(沈家煊1995),这种动性成分作定语,“的”强制出现。例如:

使用过的方法——  *  使用过方法

正在使用着的方法——  *  正在使用着方法

名词在空间范畴上的非零赋值,即名词在空间范畴上具有有界性,这种名性成分作中心语,“的”的出现也具有强制性。例如:

使用的一种方法——  *  使用一种方法

总之,从形式上看,当充当定语的动词或者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是非光杆形式时,所构成的定中结构中“的”的出现通常具有强制性。

§5语用

语用对动词作定语带“的”与否的制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5.1动词直接作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且常见于新闻语体当中,因此具有口语色彩的动词、名词或者虽可用于书面语,但通常并不多见于新闻语体的动词或者名词,受语体限制,构成定中结构时通常要带“的”。例如:

拾掇的方法——  *  拾掇方法

巴结的对象——  *  巴结对象

学习的样子——  *  学习样子

工作的地方——  *  工作地方

上面的“拾掇”、“巴结”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样子”、“地方”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但常见于书面语的散文语体当中。这些语用特征可通过对上述词汇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到证明。由于这些词汇通常不用于新闻语体,因此构成无标记动名定中结构的机会很小。

5.2专名色彩强烈的动名定中结构必不带“的”(袁毓林1999)。例如:

毕业论文——  *  毕业的论文

比较文学——  *  比较的文学

因此,当动词作定语是用来构成专有名词时,“的”强制不出现。

5.3称名色彩强烈的动名定中结构必不带“的”,比如:穿梭外交、教育总统。从结构义上看,“穿梭外交”、“教育总统”中的定语是描写性的,“穿梭”、“教育”不是对“外交”、“总统”概念的下位分类。这种在结构义上具有描写性的动名定中结构采用无标记的组配形式,是由这些定中结构的称名性造成的:“穿梭外交”是给“像穿梭一样的外交活动”所起的一个名称,“教育总统”是给“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总统”所起的一个名称。正是这种称名性的语用动因造成这些描写性定中结构在组配形式上的无标记性,这属于标记颠倒现象。因此,当动词作定语是用来给某一事物称名时,“的”的不出现具有强制性。

§6小结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动词作定语时,“的”强制出现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动词直接作定语是一种受限制的句法结构。具体表现为:不能构成无标记定中结构的动词和名词、表示非分类的动词和名词、具有非零赋值特征的动词和名词,它们在构成定中结构时,“的”强制出现。

(2)动词作定语时,“的”强制不出现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专名、称名等语用因素。

(3)除上述两种强制性制约因素外,其他因素对动词作定语时“的”出现与否的制约,大都是倾向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参考文献】

[1]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2] 李宇明.所谓的“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

[3] 邵敬敏.双音节V+n结构的配价分析[a].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5]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4).

[6] 王光全.动词直接作定语时的位置[J].中国语文,1993,(1).

[7] 邢福义.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J].中国语文,1957,(8).

[8] 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J].中国语文,1991,(6).

[9] 尹世超.动词直接作定语与动词的类[a].第十一次全国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芜湖),2000.

[10]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11] 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中国语文,1997,(3).

[12] 张国宪.略论句法位置对同现关系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8,(1).

带词的成语篇6

关键词:副词多(多么)真语法语用

一、引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级汉语口语—2》(2004:157)的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在蓝天白云下骑车,多开心啊!”。此教材对“多……啊”是这样说明的:“多+形容词+啊”是感叹句,就是“多么+形容词+啊”的意思,和“真+形容词”差不多。比如:

今天天气多冷啊!你的发型多美啊!(戴桂芙、刘立新、李海燕,2004:160)

“多+形容词+啊”和“真+形容词”差不多的说法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差不多”,说明还是有差异的,那么差异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从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抽取了1000条带“多”,且在20个字的距离之内出现感叹号的语料,以同样的条件抽取1000条带“真”和感叹号的语料,分别从中筛选出500条符合研究需要的语料,即带副词“多(多么)”和副词“真”感叹句(这些语料中不仅包含“多(多么)+ap”和“真+ap”的结构,还包含“多(多么)+Vp”和“真+Vp”的结构),并对这1000条语料进行了标注(句末语气词、句法成分、感叹类型、感叹关涉的对象、提示语、其他),然后运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这些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和检索,考察感叹句中副词“多(多么)”和“真”的差异。

二、以往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感叹句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就是含有指示程度的指称词或限制词的感叹句,如“好”“多”“多么”等,这些词一般加在感叹中心的形容词之前。吕叔湘先生还提出“多(多么)”本是从“多少”变来的,所以用“多”的句子实际上是借用疑问语气来表感叹,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另外,程美珍(1982)、郎大地(1987)、杜道流(2004)对副词“多(多么)”在感叹句中的表现和表达作用都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但都注重句法结构的研究而忽视语用和语义研究。而对副词“真”进行研究的也不乏其人,陈朝珠(2001)、单韵鸣(2004)、黄頔(2008)颜红菊(2010)、刘晓宁(2010)都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副词“真”的用法。但到目前为止,对比感叹句中的副词“多(多么)”和“真”,并且从语法和语用方面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的还很少,所以本文打算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三、语法差异

(一)句法功能的差异

1.“多(多么)+ap/Vp”结构的句法功能

从我们掌握的语料来看,“多(多么)+ap/Vp”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自由,除了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之外,它可以充当其他任意句法成分,甚至能够独立成句。例如:

(1)那资本家,您说,多可恶!

(2)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3)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4)她多么急切地盼望着情人的归来!

(5)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脆弱!

(6)这岂不是自己骗自己么?多么像掩耳盗铃啊!

例(1)中“多可恶”充当句子的谓语,例(2)中“多好”充当补语,例(3)中“多么了不起”充当定语修饰“杰作”。这几种用法在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中十分普遍,据统计,500条语料中有198条是由“多(多么)+ap/Vp”充当定语修饰中心语的,同时我们发现此结构一定要带上助词“的”才能修饰中心语。在例(4)中,“多么急切”充当状语修饰“盼望”,同样,“多(多么)+ap/Vp”也一定要带上助词“地”才能修饰中心语。在例(5)中,“多么脆弱”充当“显得”的宾语,但“多(多么)+ap/Vp”充当宾语不是自由的,郎大地(1987)指出,这种结构只能充当“觉得、显得、感到”等少数动词的宾语。在例(6)中,“多么像掩耳盗铃”单独成句。

2“真+ap/Vp”结构的句法功能

“真+ap/Vp”相对“多(多么)+ap/Vp”结构来说,就没有那么自由,它充当的句法成分十分有限。例如:

(7)现在藩镇的事物这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8)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

(9)我忽然觉得真悲凉啊!

(10)只听她说她的发廊在朝阳区,朝阳区大着呢,我到哪里去找她!唉。真是可惜!

例(7)中“真过意不去”充当谓语,例(8)中“真漂亮”充当补语,例(9)中“真悲凉”充当“觉得”的宾语,“真+ap/Vp”充当句子宾语的条件和上面提到的“多(多么)+ap/Vp”结构相似。在例(10)中“真可惜”单独成句。

在处理语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真”后面常常带“是”组成“真是”结构,这样的句子有些可以直接把“是”去掉,意义并不改变。如例(4),把“是”去掉,直接说“真可惜!”意思也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是”不能轻易去掉。例如:

(11)客人感叹地说:“真是位善解人意的小姐!”

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是”就会变成:

(12)*客人感叹地说:“真位善解人意的小姐!

显然不合语法。还有类似的句子,如:

(13)真是个美妮子!

(14)真是个跋扈的将军!

还有一类句子,去掉“是”似乎也可以,但乍看上去会觉得有点别扭。例如:

(15)这个世道,真是了!

(16)此次改革,变化大,效益高,真是始料不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在词典中,“真”既具有形容词词性,又具有副词词性。“真”作形容词时表示“真实”,作副词时表示“实在,的确”,这两个义项十分接近。当我们说“真是”的时候,“”的世道是一种事实,而“真”在感叹句的框架中又有了一种表达说话人主观认识的功能。但是就主观认识方面,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副词“真”到底是强调程度,还是仅仅增强一种肯定的语气,还很难分清,这就和作为形容词的“真”产生了一定的混淆。在例(11)中,“真”可以强调程度,“真是位善解人意的小姐!”可以表达善解人意的程度之深,当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小姐的肯定,肯定小姐确实善解人意。我们认为,越偏向于表达程度的,就越倾向于可以去掉“是”。反之,去掉“是”,句子就难以成立。

(二)句末所带语气词的差异

带副词“多(多么)”和副词“真”的感叹句句末都可以带语气词,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们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把考察到的语气词使用情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

表1:带副词“多(多么)”和“真”的感叹句句末语气词使用情况

多(多么)

共209例

占41.8%啊(159例)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啊!

呀(35例)我宁愿摔死,也不愿就这么灰溜溜地回杭州,那多丢人呀!

呵(8例)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是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呵!

呢(2例)在他的长篇小说里,不知下了多大的功夫呢!

哪(2例)他们多么需要儿子的照顾哪!

呐(1例)平时训练不在乎这0.1,看今天多悬呐!

哇(1例)如果一天能读24小时的书,或者一年有三个学期,不放寒暑假,那该多好哇!

呦(1例)多么弥足珍贵的生命呦!

共131例

占26.2%

啊(74例)诸葛孔明真是奇才啊!

呀(20例)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胆小了,还没看清那个女人的身子自己就不行了,真窝囊呀!

呢(13例)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哩(5例)正像有人所说,现在的先生,还真琢磨不透哩!

哪(4例)眼瞅着外省的产权交易市场办得红红火火,总经理郁宝东真是心急如焚哪!

呵(4例)中国好在解放,不解放,真是不得了呵!

矣(3例)在危难之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旅长,忠诚自矢,壮志不渝,此真可为干城之寄矣!

焉(2例)旅游业,真可谓功莫大焉!

哉(2例)电视里经常露面的蓝岛大厦查号台竟然查不到,真是怪哉!

的(2例)我们去看,真够厉害的!

也(1例)真稀世奇味也!

哇(1例)咱发螃财,多亏政府哇!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常有语气词“啊”及其变体“呀”“呵”“哇”“哪”等。而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句末以不带语气词为常态。值得注意的是,在带“真”的感叹句句末语气词中,出现了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例如“矣”“焉”“哉”“也”等,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真”所修饰的形容词的语体色彩的影响,另一方面不排除受到整篇文章的文体影响。“真”后面接“是”或者“可谓”“乃”等词,其后的形容词往往是成语或惯用语,受到这些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影响,句末语气词中也出现了一些书面语色彩比较浓的古汉语常用语气词。

四、语用差异

(一)感叹句关涉的对象差异

1.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关涉的对象

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关涉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眼前场景,一种是客观事实,还有一种关涉的是假设的情况。在我们掌握的语料中,关涉眼前场景的有203例,占总数的40.6%,客观事实126例,两者加起来占总数的65.8%。下面分别来看一些关涉眼前场景和客观事实的实例。

(17)面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毛先生忍不住冲进驾驶室对外国籍机组人员说:“你们看,多美啊!”

(18)从密密麻麻的速写里他找到一只小黑狗,连声称赞:“你看,多漂亮!”

(19)海波的母亲悲痛地说:“方老师你没有死,你是睡着了,看你睡得多么安详啊!”

(20)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21)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

例(18)、(19)是就眼前场景发出的感叹,这样的句子往往会带有“你看”“瞧”等提示语,即使没有面对面交际的语境,没有听话人在场,感叹句的发出者也为自己假想了听众。而例(20)、(21)则是就客观事实发出感叹。

除此之外,带副词“多(多么)”所关涉的对象往往是前一个句子或分句所陈述的一个事实,在感叹句中用“这”复指。例如:

(22)一起制售假冒伪劣案件背后躺倒了一片干部,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23)把一个昔日手工操作的小厂带成全省赫赫有名的亿元企业,这是多么不简单!

2.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关涉的对象

带副词“真”的感叹句所关涉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也可言及第三方;既可就眼前的场景,也可就非眼前的场景发表感慨。例如:

(24)胡婆婆一家非常惊讶:天寒地冻,上级领导走访农家,真想不到啊!

(25)战友佩服地拍着他那厚实的肩膀说“你小子真行!”

(26)这位旅客听了,马上收起钱,说:“厉害,郑州站真厉害!”

(27)凡到过这里的人,无不发出感叹:“变化真大啊!”

(28)后来忆及此事,还感叹地说:“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

例(24)是关涉说话人自己的感慨,如果我们把例(24)中感叹句前面的主语补上,那就是“(我)真想不到啊!”。例(25)关涉的是听话人,例(26)关涉的是除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方,说话的情境中,被言及的人物并不在场。例(27)是就眼前的场景发出感叹。而例(28)是通过回忆,就非眼前的场景发表感慨。

在这些关涉对象中,对于第三方和非眼前的场景发表感叹的实例最多,分别是194条和123条,占总数的63.4%。

(二)语用功能的差异

1.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的语用功能

从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看,带“多(多么)”的感叹句强于带“真”的感叹句,除了表达感情的强烈程度之外,前者往往是说话人以感叹的方式提醒听话人注意某种情况。说话人往往就眼前的场景发出感慨,因此,“你看”“瞧”等提示语在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显然是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提醒听话人注意眼前的景象。例如在“民主事业的进程多么艰辛啊!”这个句子中,可以把“多么”换成“真”,但是如果把句子变成了“民主事业的进程真艰辛啊!”则是一个单纯发表个人感慨的句子,句义是就民主事业进程的艰辛程度给出自己的评价并发出感慨,而全无带“多么”的句子中所含的提醒之意。

既然是提醒听话人注意,就应当有提醒的原因。有的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带副词“多”的感叹句的语义内容,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宜换成别的形式的感叹句。例如:“你先生多好啊!别瞎折腾了。”这种感叹句一般针对事实发出感慨。说话人提醒听话人注意这一事实并希望对方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相应的反映。

2.带副词“真”的感叹句的语用功能

“真”有“的确”的意思,既说明真实性,也强调事物性质状态的程度很高,同时还表示说话的感情。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在口语中用得很广,主要是就某一对象在某方面程度之高作出评价并发出感叹。例如:

(29)专家们不禁喃喃自语: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密斯特陈,你真行!

(30)我就是看上了这台琴的音色,真好!

(31)这样的教练员真是成千上万!

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可以是自言自语似的感慨,即使有听话人在场,说话人也只是感慨,并无提醒对方注意之意。

五、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真实语料,从语法和语用方面探讨感叹句中的副词“多(多么)”和“真”的差异。

在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多(多么)+ap/Vp”比“真+ap/Vp”结构的功能更强,除了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补语和宾语以及独立成句以外,还可以充当句子的状语和定语。在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方面,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常用语气词“啊”及其变体“呀”“哪”“哇”等,而带“真”的感叹句句末通常不用语气词,但也可加上“啊”及其变体“呀”“哪”“哇”等。另外,“多(多么)”可用于非现实感叹句中,并且与“该”同现,而“真”则不能。“真”前面可加不重读的“可”,以增强整个句子的语气,“多(多么)”没有这种用法。

在语用方面,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主要关涉眼前场景,而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则关涉方方面面。从语用功能看,带副词“多(多么)”的感叹句属于提醒式,它与带副词“真”的直接评价式的感叹句最大的不同在于:带副词“真”的感叹句可以是自言自语似的感慨,而带“多(多么)”的感叹句,说话人以感叹的方式提醒听话人注意某种情况,所以即使没有听话人在场,说话人也为自己假想了听众。

参考文献:

[1]戴桂芙,刘立新,李海燕.初级汉语口语-2[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程美珍.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J].语言教学

与研究,1982,(2).

[4]郎大地.受副词“多么、真”强制的感叹句[J].语言研究,1987,

(1).

[5]杜道流.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J].语言研究,

2004,(3).

[6]陈朝珠.浅谈副词“可”“真”的用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6).

[7]单韵鸣.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2004,

(6).

[8]黄頔.“可a”“真a”“太a”差异考察[D].暨南大学,2008.

带词的成语篇7

关键词:不定式,动词,语法,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0-01

顾名思义,非谓语动词是不能用来作谓语的,但他们又具有动词的特征。

一、不定式的基本结构

动词不定式通常由不定式符号to+动词原形构成,其否定形式通常是在不定式符号之前加not,never等否定词。例如:

iwanttobeateacher.

Shedecidednottogotothepark.

iwishednevertoseeheragain.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不带to的不定式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使役动词之后

在let,make,have等使役动词之后,用不带to的不定式。例如:mymotheroftenhasmewashthedishes.

2、在感观动词之后

(1)在see,hear,notice,feel,watch等感观动词之后,用不带to的不定式。例如:ioftenfeelthehouseshake.

(2)在感观动词之后既可以接不带to的不定式,也可以接动名词作宾语补足语。只是意思不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isawhimworkinthefieldyesterday.昨天我看见他在田里干活。(强调看见“干活”这一过程)

3、有些动词,既可以接带to的不定式,又可以接动名词。但意义不同

1)stoptodosth停下来去干另一件事

stopdoingsth停止做某事

2)forgettodosth忘记要去做某事(未做)

4、在help之后

在help之后,既可以接带to的不定式,也可以接不带to的不定式。例如:tomoftenhelpshismother(to)dohousework.

5、在whynot和hadbetter等结构之后

例如:whynotclosethedoor?

二、不定式在句中的功能

不定式不带“时”(tense)的标记,也不受主语“人称”(person)和“数”(number)的制约,不能独立作谓语。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表语,状语等。

1、作主语

不定式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有时为了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常用it作形式主语,而把不定式放在句尾。例如:tolearnmathwellisnoteasy.=it’snoteasytolearnmathwell.

2、作宾语

a)不定式作宾语,跟在及物动词之后。

Hewantedtogowithme.

b)特殊疑问词和不定式连用。idon’t’knowwhattodo.

c)不定式宾语后如果还带有宾语补足语等其它成分时,常用it作形式宾语,而把不定式放在宾语补足语之后

ifind/think/believe/feelithardtofinishmyhomeworkintwohours.

3、作表语

myhobbyistocollectstamps.

4、作宾语补足语

theyoftensawachildplayinthestreet.

5、作定语

不定式作定语时,常放在被修饰词之后,作后置定语。Givemesomethingtoeat.,please.

6、作状语

1)表目的,放在句首句尾都可以。tolearnenglishwell,youmuststudyhard.

2)表程度或结果,常与enough或too连用。He’stooyoungtogotoschool.

三、不定式to和介词to的辨别

to既是不定式符号,又可以作介词。很多学生在使用payattentionto这类结构时出错。这里的to是介词而不是不定式符号。介词后接动词时应采用-ing分词形式。

初中阶段,以下短语中的to常用作介词。

payattentionto(注意)

thanksto(由于,多亏)

accordingto(根据)

makeacontributionto(为……作贡献)

lookforwardto(渴望)

beusedto(习惯于)

listento(听)

holdonto(继续,坚持)

belongto(属于)

四、不定式的几种常见结构

1、当两个带to的不定式由and或者or连接时,第二个不定式符号可以省略。Sheaskedmetotelephoneorwritetoher.

2、不定式的复合结构

不定式的复合结构由“for/of+sb+不定式”构成,用于当不定式动作的逻辑主语不是句子的主语时。

Youarekindtosayso.

(注意:这种句型中,如果前面的形容词是用来强调后面todosth的性质时,常用介词for;如果前面的形容词用来强调其后宾语本身的品质时,常用介词of。)

it’sniceofyoutohelpme.

带词的成语篇8

一、名词活用

⒈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知识索引】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⑷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句分析】①今王鼓乐于此。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⑤置人所罾鱼腹中。⑥樊於期乃前曰。

简析:①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②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③“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④名词“生”叠用,第一个用作动词:维持。⑤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⑥方位名词“前”前面有副词“乃”,用作动词:走上前。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解题方法】名词“官”带宾语“夔州游击”,用作动词,解释为“做官”,C项解释是正确的。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知识索引】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句分析】舍相如广成传舍。

简析“舍”后跟“相如”作宾语,是“使相如住”。

【典题引路】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不痛绳之绳:捆绑

【解题方法】名词“绳”带宾语“之”,“绳”使宾语“之”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解释为“使之受绳”,引申为“使之接受法律制裁”,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知识索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

【例句分析】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①名词“耻”后带宾语“师”,表示“其身”觉得向他人“学习”羞耻,活用作意动词。“耻师”即“以师为耻”,意即“觉得向别人学习可耻”。②方位名词“先、后”后带宾语“国家之急、私仇”,表示“吾以国家之急为先,以私仇为后”,活用作意动词,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③名词“罪”后带宾语“岁”,活用作意动用法,“罪”解释为“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归罪”。

【典题引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

【解题方法】名词“病”后带宾语“无能”,表示“君子”认为自己“无能”为病,活用作意动词。“病无能”即“以无能为病”,意即“为自己没有能力而担忧”。

四、名词直接做状语

【知识索引】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⑶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⑷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句分析】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孤帆一片日边来。⑤良庖岁更刀。⑥南取百越之地。⑦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①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②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③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④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⑤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⑥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⑦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典题引路】2013年高考广州卷第9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话,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制造的隐患就深了。

【解题方法】名词“蜂”在动词前表示“聚”的状态,做状语,“蜂聚”解释为“像蜜蜂一样聚集”。

此外,其它三类7种活用可以参照此方法寻找规律,识记、分析、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解题方法。

带词的成语篇9

摘 要:以生成句法层面的轻动词句法为理论视点,以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为研究语料,探究使动类轻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发现: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句法移位,核心动词“V”经过移位,与轻动词“v”合并,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完成语义表征。具体表现为:1.核心动词从下层上升与轻动词“使”合并,产生“动词+宾语/双宾语/宾语省略”的句式;2.形容词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变得”结合,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句式;3.名词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成为”结合,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名词+名词/代词”的句式。

关键词:古汉语使动类轻动词

一、引言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首先提出了“致动”(即“使动”)的语法术语。在古汉语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充当谓语时,如果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就叫“使动用法”(《汉语知识词典》),其特殊的句法特征往往造成一定的理解难度。如:

(1)贞:师般其来人?(合集1036)

(2)癸卯卜,宾贞:宁风?(合集13372)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来”不表达主语发生“来”的行为,而是表示主语“师般”使宾语“人”“来”,“来”用如使动;例(2)中的“宁”同样用如使动,主语省略,义为“使风停止”;例(3)中“从百余骑”容易误解为“沛公是跟着百余名骑兵来的”,应为“沛公使百余骑从”。

学者们对古汉语使动用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词类活用研究(张忠达,1993;梁红涛,2010;赵月华,2010),二是语义句法关系研究(赵伯义,2001;张志华,2010),三是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比较研究(刘忠华,2003;时学伟,2011)。

轻动词是生成语法的概念,其特点是只有语义内容没有语音形式且需依附实义动词。我们认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表现出明显的轻动词特征,因此将此类动词定义为使动类轻动词,即没有语音形式但有“使”的语义且依附实义动词而存在的动词。不过,运用轻动词理论对古汉语使动类轻动词的专门研究至今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从《论语》《史记》等作品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使动用法为语料,从生成句法层面的轻动词句法理论出发,剖析古汉语使动类轻动词的句法特征及语义内涵。

二、轻动词理论与古汉语使动类轻动词

“轻动词(lightverb)”最早是由Grimshaw和mester在1988年研究日语动词“する”时提出来的。他们提出了“主目语让渡(argumenttransfer)”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某些语言里,存在一类特殊的动词,即“轻动词”。轻动词不指派任何语义角色,而是吸取主要谓词的题元栅(theta-grid)(GrimshawJ.mester,1988),也就是说,轻动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十分轻微,主要扮演着功能上的角色。此外,Larson的双宾格结构研究与Hale和Keyser对主目语结构的研究对轻动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Lason(1988)在对双宾语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Vp嵌套假设”:役格谓语动词可投射不止一个“Vp”,这样的两个“Vp”构成的嵌套结构提供三个论元位置;双宾结构及类似结构中的三个论元,按照普遍的论旨等级关系(thematichierarchy)aGRent>tHeme>GoaL>oBLiQUeS,依次分布在这三个位置上。根据Larson的思想,Hale&Keyser(1993)指出词系结构中“Vp”壳里的“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抽象动词,这个抽象动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动词。Chomsky(1995)将轻动词(lightverb)这一理论吸收并应用于“最简方案”中。他指出轻动词不表达语义内容,只包含接口不可解读的纯形式特征;在形态上为零形式;在句法上选择“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轻动词”的另一概念是相对于一般动词(simpleverb)来说的。由于该类动词所承载的语义内容较少,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所以必须和另一个成分(通常是一个名词短语作为其补足语)一起组合成一个动词短语结构,其名词补足语的语义内容表达了整个动词结构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比后者要轻(Jespersen,1954;Cattell,1984)。冯胜利(2005)认为,轻动词移位的句法现象在古人的注释中可见一斑。当然,古人没有“轻动词”的概念,但从他们的注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派生”与“被派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譬如《孟子》:“朝诸侯”,赵岐注曰:“使邻国侯朝之”。由此可见,使动用法的句法语义内容切合轻动词理论的核心主张。

三、古汉语中使动类轻动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引发句法移位是轻动词句法的一大特征。如图1所示,“v”选择一个“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下层“V”上移并嫁接到“v”,形成“V-v”;“Spec-vp”提供一个论元位置,用于合并外论元或填充词,或接纳自下移入的内论元。

使动用法主要分三种类型,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李淑俊,2010)。下面分类进行微观分析。

(一)动词使动用法的轻动词层面探究

动词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施行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其句法表征有三:动词带一个宾语;动词带双宾语;动词省略宾语。下面对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带一个宾语的动词使动用法。例如:

(4)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我们选取例(4)中的“臣活之”为例,如下图:

如图2所示,动词“活”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之”,而在“v”下存在一个轻动词“v”,它的标志语是“臣”,补足语是以“之”为核心的“Vp”。此处“v′”之下存在的轻动词“v”有“使……”的语义。根据Chomsky(1995、2000)的轻动词理论,该轻动词是不带语音的,即零形式,属于虚词,而零形式的虚词,形式上相当于一个词缀,需要跟一个自由语素结合才符合语法。于是,轻动词“v”引核心动词“V”从下层上升与之合并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动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活”,于是就产生了“臣活之”这样的句子形式。

第二,带双宾语的动词使动用法。例如:

(6)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7)王弗听,负之斧钺,使巡于诸侯。(《左传·昭公十二年》)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以例(6)中的“晋侯饮赵盾酒”为例分析。如下图:

如图3所示,动词“饮”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赵盾”,而在“v′”下存在一个轻动词“v”,它以“Vp”为补足语,标志语是“晋侯”,此处轻动词“v”有“使……”的语义。根据Chomsky(1995、2000)的轻动词理论,该轻动词是不带语音的,即零形式,属于虚词,而零形式的虚词,形式上相当于一个词缀,需要跟一个自由语素结合才符合语法。于是,“V”从下层上升与轻动词“v”合并,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动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饮”,于是就产生了“晋侯饮赵盾酒”这样的句子形式。

第三,宾语省略的动词使动用法。例如:

(9)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走”后省略了宾语“之”(曹军),“鸣”后省略了“之”(钟磬)。

我们以例(9)中的“走”分析。如下图:

如图4所示,动词“走”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轻动词“v”选择这个“Vp”作补语,投射生成一个“vp”。由于轻动词“v”没有语音形式,有“使……”的语义,吸引下层“V”(走)上移并嫁接到“v”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动词移位“V”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走”,于是就有了“烧而走也”这样的句子。

综上分析,动词使动用法是核心动词从下层上升与轻动词“使”合并,产生“动词+宾语/双宾语/宾语省略”的句式。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轻动词层面探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形容词用作使动,例如: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河东集·小石潭记》)

(12)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1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我们以例(11)中的“凄神”为例分析。“凄神”义为“使神色变得凄凉”,如下图:

如图5所示,“使”“变得”都是轻动词,故而能以空动词的形式出现。首先“凄”移位与“变得”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使”结合,产生“凄神”的结构。

由以上分析可见,形容词用作使动,用轻动词理论解释就是:形容词要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变得”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句式。

(三)名词使动用法的轻动词层面探究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使动,例如:

(14)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15)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我们以例(14)中的“吴王我”为例分析。“吴王我”义为“使我成为吴王”。如下图:

如图6所示,“使”“成为”都是轻动词,故而能以空动词的形式出现,首先“吴王”移位与“成为”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使”结合,产生“吴王我”的结构。由以上分析可见,名词用作使动,用轻动词理论解释就是,名词要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成为”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名词+名词/代词”的句式。

四、结语

本文以轻动词句法为理论视点,从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三个方面,研究古代汉语使动类轻动词如何通过句法重组,完成语义表征。研究发现:1.在动词使动用法中,核心动词从下层上升与轻动词“使”合并,产生“动词+宾语/双宾语/宾语省略”的句式;2.在形容词使动用法中,形容词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变得”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句式;3.在名词使动用法中,名词要经过两次移位,先移位与轻动词“成为”结合,然后再次移位与轻动词“使”结合,产生“名词+名词/代词”的句式。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ma:mitpress,1995.

[2]Chomsky,n.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3]Grimshaw,J.&a.mester.LightVerbsandtheta-marking[J].Linguisticinquiry,1988,(2).

[4]Hale,K.&S.J.Keyser.onargumentstructureandlexicalexpressionofsyntacticrelations[a].inK.Hale&S.J.Keyser(eds.).theViewfromBuilding20:essaysinLinguisticsinHonourofSylvainBromberger[C].Cambridge,ma:mitpress,1993.

[5]Jesperson,o.amodernenglishGrammaronHistoricalprinciples[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54.

[6]Larson,R.ondoubleobjectconstructions[J].Linguisticinquiry,1988,(19).

[7]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1).

[8]李淑俊.试说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9]梁红涛.使动与意动用法漫谈[J].语文学刊,2010,(16).

[10]刘忠华.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1]时学伟.古汉语中使动和意动用法的辨别[J].韶关学院学报,2011,(5).

[12]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3).

[13]张志华.古汉语使动用法的语义类型及语义指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0,(8).

[14]张智义.轻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J].外语教学,2013,(2).

[15]张忠达.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议[J].学术交流,1993,(4).

[16]赵伯义.论古代汉语的使动双宾语[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

带词的成语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小句的判断标准入手,讨论了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分析了宾语位置上一部分主谓短语能够成为小句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宾语结构类型的动词语义特征,

一、引言

在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情况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做宾语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则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判断一个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此试图解决下列几个问题;a、小旬的标准是什么?b、汉语中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c、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与宾语类型有什么关系?

二、小句的标准

1、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中最早注意小句层面并提出小句之说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是在他的重要的语法著作《中国文法要略》(1942)首次使用“小句”这个术语的。他此时使用小句这个名称是为了“述说的时候方便些”,并没有把小句当作一级语法单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另一部语法著作《汉语语法问题分析》(1979)中,认为小句是语言中基本的动态单位,小句的作用在于“可以沟通单句和复句,说单句是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1995、1997)近年来在语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邢先生认为:“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有表述性的语法单位中,小句是最小的语法单位。随后,储泽祥(2004)认为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可见,小句也是应该具有句子的特征的。

2,句子的特征。句子的特征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句子是怎样形成的。语言的内容来自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一个事态投射在语言中就是一个句子。句子不仅反映事态的客观属性,如参与者、时间、空间、进程、方式等,而且表现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预期、要求等,从而带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每一种特征都体现了句子在语言交际中的特定功能。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五种句子特征:构件单位的完备性(即完整的论元结构),认知情态(在语言层面上就通过一些表示情态的词体现出来,如:可能、或许、必须等),体标记(体标记附着在谓语动词后,表示事态发展的正在进行性、完成性和经验性等,如:着,了、过等)、语气(语气在汉语中有时是通过语气词来体现出来的,如:吗、呢、啊、吧、的、了等)和独立成分(称呼语、某些插入语、感叹语等)。

3、小句的判断标准,因为小句具有句子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结构是否具有上述句子特征,从而判断它是否是小句。所以,小句的判断标准是:

首先具有完备的论元结构,其次要有语气。这两条是必有的标准。认知情态、体标记和独立成分,则随小句的独立性的强弱可能带多带少。

4、小句宾语的判断标准。小句宾语就是指在句子中处于宾语位置上的小句。因为小句宾语是嵌入在一个句子的内部,是降格的内嵌小句。虽然这样的小句因为受到其前后某些特定词语的支配,成为特定的句法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丢失句子单用时所具备的各种特征,但是,它仍然是小句。因此,小句的判断标准同样适合用来判断小句宾语。

三、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

1、小句宾语。首先我们来讨论处于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是否小句。看下面的句子:

(1)他私下寻思:老伙计,我这次一定能赢你!

(2)大娘亲热地对我说,闺女,你就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吧。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形式上有独立语,有着完整的论元结构,在语义上主谓短语都各自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第(1)句还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第(2)句带有语气词。这两个宾语具有几个句子特征,单说起来也几乎不成问题,它们都应当是小句,所以这两个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都是小句宾语。

(3)姜维估计魏国的兵马夜里可能要来踹营。

(4)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今年年底每个员工的工资大概能上涨百分之十左右。

这两句的宾语各自含有一个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反映出了说话者的认知情态,而且中心动词不缺少论元,有着完整的语义,可以断定它们都是小句。

(5)村里的人都很羡慕巧巧考上了大学。

(6)中学生们抱怨他们过着比驴子还辛苦的生活。

这两个句子的宾语虽然没有独立语、语气词,也没有反映认知情态的副词,但是它们都带有体标记,论元结构完整,表示了一个完整的语义,所以,这两个句子的主要动词带的也是小句宾语。

(7)党的纪律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进行商业活动。

(8)你不能断言他给她的所有信件都是有步骤的引诱。

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宾语丢失了不只一个句子特征,不仅没有独立语、语气词和体标记,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认知情态。但是,它们的中心动词该带的论元都带了,结合本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它们表示的语义相对完整,因此它们也是小句,只不过单说起来有些困难。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主谓短语在宾语位置上由于受到句子的谓语动词的支配,成为动词的论元后,就被动词分配了一定的论元角色,从而成为小句宾语。

在此,要注意小句宾语中的主语省略。例如:

(9)老通宝打算¢再多赊几担桑叶来。

这句的宾语“再多赊几担桑叶来”中的动词“赊”的施事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同指,并且在句子的表层形式中强制性缺省,也就是说,宾语位置上仍是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小主语与大主语所指相同,小主语不可补出。这样的谓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主谓短语的缩略形式,受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影响,它也是小句。

那么,是不是处于宾语位置上的所有的主谓短语都可以被句子化,从而成为小句宾语的呢?

2、主谓短语宾语

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并不总是小句,例如:

(10)这个计划要经过领导批准,(方可执行。)

(11)你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这两句中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宾语小句。显而易见,宾语部分没有独立语和语气词,也没有认知情态。主谓短语的动词的受事论元被指派作了主句的主语,使得宾语的论元结构不完整,整个宾语部分不能表述一个完整的语义,从而失去了作为内嵌小句的最基本的特征,故而,这两句宾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不是小句。再如:

(12)我军阵地猛烈的炮火延缓了敌人进攻,(为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他把公家的材料用于自己家装修。

这两句的宾语也是主谓短语充当的,不是小句宾语。因为“敌人进攻”在作了主句谓语动词“延缓”的宾语后,“进攻”就不能再带宾语了,导致了宾语动词受事论元的缺失,从而使得宾语部分的语义表述不完整,因此,“敌人进攻”不是小句。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宾语位置上的主谓短语,有的可以被句化为小句,成为小句宾语,有的只能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能否成为小句宾语,取决于主句的谓语动词的语义,即半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该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

四、谓语动词的语义对宾语内容的制约

无论是小句宾语还是主谓短语宾语,它们都是主句谓语动词所指派的论元,都要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也就是说,主句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着宾语的结构形式。

能带小句宾语的谓语动词都是具以下两个语义:体验性和呈现性。体验性就是能意识到一个事态就是语言的表达对象;呈现性就是能展示出一个事态内容。具有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动词包括:心理活动动词、言说动词等。

这样的心理活动动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感知类,例如,看见、听见、望见、闻、观察、碰见、撞见、想、猜、寻思、琢磨、意识、考虑、估计、推想、盘算、感觉、明白、渴望、希望、忘掉、等;另一类是情绪类,例如,爱、恨、嫉妒、羡慕、佩服、喜欢、讨厌等。那些不具备这两个语义特征的心里活动动词不能带小句作宾语,例如,激动、惊吓、骚扰等,这类心理活动动词只反映施动者心里活动的某种情绪体验,不反映心理活动内容。

在语言层面上,心理活动动词具有将一个外在事态的意识内容反映出来的能力。这种反映只是心理活动主体的自身体验。人类还有将意识内容进行交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语言层面上就离不开言说类的动词。所以,那些能够反映一个事态整体过程的言说类动词也需要带小句作宾语,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言说活动是通过认知活动先将意识内容转化为言说内容,然后表述出来,因此,言说类的动词实际上在语义上也具有体验性和反映性两个特征。人类的言说活动不限于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言甚至肢体语言表达意识内容,故而,能带小句宾语的言说类动词包括典型的言说类动词,也包括引申过来的言说类动词,例如:说、问、告诉、命令、邀请、责备、讽刺、通知、断言、抱怨、表扬、称赞、答应、透露、描写、强调、商量、建议等。

其他语义类的动词只要具有体验性和呈现性的语义特征都能带小句宾语。因此,我们通过对一定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因为汉语动词的语义类无法穷尽,在此我们只统计出一些普通的语义类。

除了上面所列的心理活动类和言说类动词外,还有下列语义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

规定类:规定、注明、约定、暂定、禁止、限制、停止、制止等。

标志类:标志、代表、意味、指、等于、表明等。

求证类:测量、调查、比较、比赛、预计、预测、称、量、鉴定等。

能愿动词:敢、要、能够、可以、肯、情愿、愿意、懒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