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十篇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十篇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1:48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1

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其管理及开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

1984年我国开始设立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产业园一直作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成为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然而,产业园作为一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织形式,在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别。

管理模式之别

从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上看产业园,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三种管理模式。

行政主导型在开发区建设的早期比较常见,那时候很多产业园具有很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由政府主导进行建设初期的资源投入和规划,在园区建成后也是实行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

行政主导型还可以细分为两种小模式,横向协调型和集中管理型。

横向协调型是由所在城市的政府全面领导园区的建设与管理,设置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原政府的行业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日常管理仍由原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管委会只负责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不直接参与开发区的日常建设管理和经营管理。所在区县政府负责园区内的公安、消防、卫生、网点等的管理。园区管委会其实也是政府部门,具有相应的级别,对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横向协调时也是使用政府公务员级别身份。

比横向协调型出现稍晚的是集中管理型。由市政府在园区内设立专门的派出机构――管委会,负责全面管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管委会可自行设置规划、土地、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等部门,可享受城市的各级管理部门的权限,同时也接受主管部门必要的指导和制约,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这种方式给予了管委会更大的职权,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很多协调工作变成了直接管理事务,提高了园区的管理效率。但问题是管委会的政府色彩更加浓厚,一些需要企业运作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实行。

行政主导型产业园的特点是产业园的政府性质非常浓厚,具备很强的行政职能。园区内的税务、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政府职能均由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园区的开发、管理问题解决了,但是园区的发展问题却显得薄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更具公司管理特征的园区。

公司治理型又被称为企业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目前在县、乡(镇)级的开发区和高新区中使用的较多。县、乡政府并不设立派出机构,而是通过建立开发公司作为经济法人,组织园区内的经济活动,并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如协调职能等。总公司直接向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实行承包经营,担负土地开发、项目招标、建设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和规划管理等职能,而园区的其他管理事务,如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把政府职能还给政府,成立投资公司进行园区投资、开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职能清晰,规避了政府和企业双重身份的问题。

行政主导型与公司治理型其实是两种相对极端的状况,我们更常见的是混合型模式,政府部门既设立了园区管委会,又成立了投资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企业运作职能。混合模式设立的方式也非常复杂,有管委会下设投资公司的模式,也有管委会和投资公司平级设立的模式。

园区管理模式大趋势是在走企业化的方向,招商引资,和企业一起搭台、一起唱戏。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定的管理模式作为最优的方式。其中混合管理模式比较多见,但是混合管理模式之中管委会和投资公司又采用什么结构设立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运作模式之异

政府部门在对园区进行不同定位的同时,园区也会产生五种不同的运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政府运作模式。这里的政府运作模式与前面所说的行政主导型园区有关联,但却是不同概念。政府运作模式往往在行政主导型园区比较常见,园区由政府投资开发,园区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一些税务、行政事务的服务,然后收取一些服务费用,同时政府部门也会给园区一些招商费用和税费收取的优惠。政府运作模式适合于一些规模小,管理简单的园区。对于一些大型的园区,这样的运作模式无法保证园区的长期运作。广州天河软件园就属于这类运作模式。

第二种模式:投资运作模式。投资运作模式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园区,然后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等作为合作资产,孵化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投资。这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园区在中短期很难有可见的回报,但是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园区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投资成功的基础上的。浦东软件园就属于这一模式。

第三种模式:服务运作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是投资还是不能满足很多企业的需要,很多企业对园区的服务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服务运作模式的园区。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提供等软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佳的生存发展环境。服务运作模式强化了园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了园区的收入渠道。杭州软件园就属于这一类运作模式。

第四种模式:土地盈利模式。随着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一些园区获得了土地收储、初步开发、拍卖的功能,所以一些园区通过控制大面积的土地,在进行初步开发后,短期内提升土地的价值,然后进行地产开发或转让。这种模式更像一个有规划的地产开发商,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同时也为园区后期的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中关村软件园。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2

   经验一:保险资金人市的资金结构

   事实上,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不同的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制度,使各国保险资金的投资分布不完全一样。从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与国际化态势。多种投资渠道有利于超大规模的保险资金进行组合投资,从而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逐步呈证券化趋势,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同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在保险投资实践中出现较大差异并形成不同保险投资模式。英美两国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因为这两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是市场主导型,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结构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证券市场以债券为主,而英国证券市场以股票为主,表现在保险投资结构上就是美国保险投资结构以债券为主,而英国保险投资结构以股票为主。在美国,不管是寿险公司还是产险公司,投资债券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而英国的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债券投资只占20%左右。日本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因此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和信贷领域的比重较英美相对要高,日本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债券投资比重也是20%.

   如果要找一个和我们当前情况非常类似的案例,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也许最有参考价值。台湾保险公司的投资分布既不同于英美,也不同于日本,其最大的特点是银行存款占的比重非常大,一直在50%左右,股票投资只占10%左右。另外,台湾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占保险资金的比重达到30%,这和当时的台湾的房地产发展有很大关系。1992年以后,不动产的投资比重迅速降到10%左右。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保险资金投资的制度设计时,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必须将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国际化道路。

   经验二:保险资金人市的管理体制选择

   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人股市,从而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为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绩效捉供了可能。但保险资金入市的效果还有赖于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的选择和创新。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管理体制:

   内设投资机构:投资部运作模式。投资部一般管理保险公司的一般账户资产,因为一般账户资产与其他产品的资产不同,必须准确分析其负债特性,计算退保率和到期偿付的数量和定期预测现金流量,同时,一般账户的投资主要在固定收益品种上,而这是保险公司投资的长处。按部门进行运作,有利于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大都会人寿就是采用这种资金运作模式。

   委托专业化投资机构运作:第三方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除自行管理其资产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资产委托给其他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实行委托管理较多的是再保险公司、财险公司和一些小型寿险公司。部分大型保险公司也将个别自己管理能力较弱的投资品种(如投资连结产品)交由基金公司运作。提供委托管理的机构主要是一些独立的基金公司和部分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保险资金、基金、捐赠基金、养老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其中有的机构专门管理特定保险产品的资金,如养老金、年金、投资连结产品,有的兼营管理保险公司的一般账户资金,如安联昂斯资本管理公司、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与专业投资公司必须根据州立法签订一个详尽的投资管理协议,其中包括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资产分配和风险控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和操作的权利,信息披露、收费以及托管机构等条款。

   通过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运作: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这是目前国际上大型寿险公司比较普遍采用的模式,如纽约人寿、美国国际金融集团、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集团等。这种模式又细分成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两种。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除重点管理其母公司的资产外,还经营管理第三方资产。许多规模庞大的保险公司不仅拥有一家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收购或控股了其他的基金管理公司,以满足其不同的投资需求。

   内设投资部模式是保险公司传统上通行的做法,但因其不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现在渐由保险公司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模式取代,特别是绝大多数股份化的保险公司都通过收购兼并或整合重组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

   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业经历一次结构变革,开始向资产管理业务渗透,这是金融机构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吸收资本市场的优秀人才,保险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同,市场价格不同,在保险公司内部一味地提高投资人才的薪酬容易引起矛盾,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则与资本市场贴近,投资人才队伍可以快速形成,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从而为公司争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还可以通过其他机构理财及时掌握市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产品创新方向:同时也为控股公司适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向国际金融保险集团发展积累有益的经验。

   当然,新成立的中小公司可以将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化机构运作,拥有自己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公司也可以将自己不具有优势的投资品种委托给专业化机构运作,这样有利于减少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支出,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成熟的经验。独立的投资机构由于只进行单一的资产管理业务,与保险公司没有利益冲突,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

   国际经验比较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我国现在允许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但投资股票无疑是投资风险最大的投资渠道之一。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在操作上要非常慎重。在入市初期,有必要严格限制投资比例,随着股市的价值进一步回归和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限制。我们认为,要既能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绩效,又能为股市提供长期资金,有效改变股市的资金结构,必须警惕目前对保险资金入市的几个实施误区。

   第一,一些人简单地把国外保险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比例想当然地理解为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从而大大高估国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事实上,在外国(或地区)保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中占最大比重的大都是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而不是股票。例如,1998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占比80.34%,其中,公司债券为40.32%,政府债券为13.42%,股票为26.82%(为1917年以来比例最高的,1997年以前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中,股票都没有超过20%)。1994年美国产险公司资产分布中,债券占比高达77.98%,而普通股票为17.7%.在意大利,1996年保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比例高达86%,其中债券为70.7%,股票仅为15.3%.在德国,1996年,除土地及不动资产以及联营企业外的有价证券投资比例高达88.4%,而其中股票仅占3%左右。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寿险资金运用中,有价证券占比35.32%,其中股票为8.16%.

   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主要是大量持有各种债券,股票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普遍规律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

   第二,将寿险独立账户资金投资于股票比例与一般帐户资金混为一谈。我们有的文献居然说美国寿险公司1997年投资资产中,股票占比为70.6%!事情的本来面目是,70.6%仅仅是美国寿险公司独立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比例。美国变额万能寿险等投资类保险的投资属性非常强,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式基金的替代品,其独立账户中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股票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这决不能代表美国寿险公司资产投资于股票的整体状况。就在同一年,美国寿险公司通用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仅占4.3%,独立账户与通用账户合并后投资于股票的比重为23.2%.可见,仅仅以独立账户投资于股票的情况来代替整个寿险资金的状况无疑是混淆视听。例如,2000年和2001年一般账户的股票投资额分别为943.39亿美元和848.37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一般账户资产总额的5%和4%.而2000年和2001年独立账户的股票投资额分别为9029.90亿美元和8241.88亿美元,分别占当年独立账户资产总额的79.10%和76.99%.

   第三,只是对资产层面作简单的比较,而没有考虑业务结构、负债结构层面的巨大差异。和其他投资类似,保险资金运用也要讲究资产负债匹配。不同的业务结构形成不同的负债结构,不同的负债结构进一步要求有不同的资产结构与之相对应。因为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所对应形成的性质差异很大的负债,从而对资金运用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例如,寿险的纯粹保障型产品、储蓄保障型产品与投资保障型产品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差别非常大。我们经常引证美国保险资产20%左右投资于股票,英国同期比例更是高达48%,我国香港为22%左右,新加坡为17%左右。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对我国并没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保险产品结构与它们差别很大。比如,在英国,基金连结保险(Unit—linkedinsurance)产品的业务量占到整个寿险业比重的50%,在美国,因股票市场的持续上涨,带动变额保险(VariableLifeinsurance)或变额万能保险(VariableUniversalLifeinsurance)等投资连结型保险的发展,其比重由1993年的3%上升到1998年的32%.新加坡此类产品1997年其比重就上升到33%,我国香港的类似产品在寿险业中的比重从1992年的5%增加到1999年的11%,有效保费年增长率高达51%.而这些投资类产品独立账户中的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从而从整体看,这些国家和地区保险资产投资于股票的比重也就相对较大。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3

一、新加坡资产管理业的基本概况

自去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予以沉重打击,新加坡的资产管理业同样深受影响,同比2007年下滑26%。截止道2008年底,新加坡资产管理业的管理资产为8640亿美元,比2007年11730亿美元减少了3090亿美元,回落到2006年以下水平。2008年新加坡资产管理业依然保持了其代管国际资产的领军地位,掌管着80%以上的海外资产。

从管理资产的类别上看,资产管理中股票资产比重占据份额最大,2007年和2008年分别占据了57%和43%。其次是债券、现金存款、选择性资产,在2007年总量上保持平衡,均占据12%,但是在2008年比重略有小幅上升,分别达到17%、20%、15%。最后是单位信托基金,2007年和2008年比重分别占据了7%和5%。

从新加坡管理资产的投向看,一半以上投向了亚太地区,其中2007年和2008年中分别有57%和52%的管理资产投资亚太地区;其次是欧洲地区,2007年和2008年分别占到了11%和8%;美国地区相对而言最小,2007年和2008年只占到了3%和6%。

近几年来,新加坡资产管理业的从业人数一直在攀升,其中2008年比2007年在从业总人数上增加了将近20%。从2008年全年来看,投资经理人数在整个资产管理从业人数中的比重依然最大,约为48%;其次是投资分析师人数,约占总从业人数的38%,但是其增长却最为迅速,同比2007年增长了约32个百分点。

二、简要评述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4

【关键词】 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筹资活动

1、企业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资金运动。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曾经有一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质的管理,而会计则是对资金运动量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我认为是有深刻道理的。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对资金运动未来的预测、计划、预算以及现在按照什么要求、规则去运动。会计则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轨迹的描述、运动结果量的记录与报告,为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过去已完成的资金运动的信息。财务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而定性的多于定量的;而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侧重于定量方面。企业会计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分为七个方面,即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与使用顺权债务的发生与结算;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分配;资本基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它活动;而财务管理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则分为五个方面,即筹资活动、营运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和其它活动。

2、会计讲投资,财务管理也讲投资。但会计上讲的投资是狭义投资,即企业对外投资,即企业对外购买债券、购买股票、联营投资等;而财务管理上讲的投资是广义的投资,即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还包括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企业把资金投放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经济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所列的投资项目则是广义的投资。

3、关于成本费用,会计与财务管理教科书上都有成本费用名字相同,但实际上有区别:

(1)会计上所讲的成本是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即包括为生产某种产品、某批产品、某类产品或某步骤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分配米的制造费用等。而财务管理上所讲的成本多数是完全成本,即在制造成本基础上再加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会计上对成本费用的分类认识侧重于科目式的、对成本组成式的或项目式的,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成本费用的变动是否与产销业务量有关,如果产销业务量变了,成本费用也跟着变,而且是正比例变化关系,称其为变动成本费用;如果产销业务量变化了,而某些成本费用不变,则称其为同定成本费用。还有半变动变固定成本等。用公式表示为v a十bx。

4、关于”现金”,会计上和财务管理匕都谈现金,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会计上的现金仅仅指的是库存现金,也就是可供企业日常零星周转使用的现金、应支付给个人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现金,支付给采购于个人物资款项和结算限额以下的其他各种采购款项。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绝大多数都是广义的现金,即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3个月以内能够变现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等。

5、关于”利润”,会计上和财务管理上都很关注”利润”名字都相同,但实际上有所不同。会计上的利润计算与核算是分层次的逐级推进的,是按利润形成的先后顺序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计算分类的,即先算出主营业务利润、其次算出营业利润、再算出利润总额、最后算出净利润。而财务管理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是如何利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即如何节约使用固定的理财成本和固定的经营成本。它是先计算出贡献毛益,即收入收益减去变动成本总额,而后再减去固定成本才是利润总额。

6、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管理上现金流量表的区分。

(1)反映的期间和属性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历史数据,而财务管理反映的多为预计未来的数据。前者只包括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信息,而后者则包括整个项目建设期、经营期,那么有可能只有半年,有可能是1年、2年、10年?。

(2)反映的对象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特定企业的现金流量,而财务管理上反映的是特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3)内容结构不同。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补充表两部分,其中主表又分别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汇率的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等反映其流量。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包括表格和评价指标两大部分。

7、筹资活动,是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途径、来源取得一定量的资金的理财活动。会计与财务管理上都谈筹资活动,但有一定的区别。会计上的筹资活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所示的筹资活动,仅仅是指实质性规范的筹资活动,即包括发行的股票、债券,吸收联营投资,向银行及其他单位或个人吸收贷款,融资租赁等,不包括非实质性的、非规范的、临时吸收的资金,如以商业信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方式筹措资金。

综上所述,有关会计与财务管理类似这样的概念还有很多,只有严格细致地区分清楚了,把这些概念在具体工作中所处的位置、起的作用弄通、弄明白了,才能把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这两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工作灵活的结合起来,搞好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邹武平.构建和谐企业财务关系探讨.科技与管理.2007年06期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5

2006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规模过大等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一)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1、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从严控制新上项目

针对新开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6大方面23项标准,对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这次清理工作综合了产业政策、规划、市场准入、项目审核、以及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各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实现了“依法行政、依法调控”,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继续暂停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加大票据对冲力度,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

3、坚持有保有压原则,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部门对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开展了联合检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2006年中央政府投资加大对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环保生态、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其中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投资比例高于上年。

(二)投资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回落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5.8和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4.5%,增幅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6.8和3.7个百分点。自上半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城镇投资增速逐月稳步回落。

2、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

随着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工作的逐步深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下降。2006年新开工项目21万个,比上年增加2.3万个,同比少增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6.7万亿元,同比下降4.4%。200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0.9%,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

3、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地区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2006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0.6%,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3.1%和25.9%,分别比全国城镇投资增速高8.6和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2.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1%和21.4%,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

行业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2006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9.4%,增幅比上年下降9.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2.5%,增速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9%,下降4.5个百分点;纺织业投资增长21.1%,下降16.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1.1%,下降22.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农村投资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600亿元,农村饮水、沼气、道路、送电和农林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中央政府投资还重点支持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等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项目;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项目、松花江和淮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项目。

总体上看,2006年以来,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投资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回落的基础不稳固,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劳动力和一些重要资源价格不尽合理,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一些领域投资扩张的动力仍然很强。

二、2007年投资调控的主要措施

2007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保持投资平稳运行,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

(一)依法加强投资管理,建立调控联动机制

在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开工建设的“六项必要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执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各项建设程序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强化投资调控合力。

(二)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

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结合历年用地计划规模控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把信贷闸门,着力控制中长期投资项目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产业指导目录。

(三)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标准。完善部分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水价和排污费政策,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投资信息,合理引导社会投资。

(四)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继续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加快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历史欠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加大稽察、检查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积极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6

摘要: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之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求相匹配、与发展阶段变化相适应。本文分析了“十二五”以来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南京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一、“十二五”以来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吸收外资量质并举,外资结构趋向优化

(1)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南京市新批及增资外资项目533个,实际使用外资40.3亿美元,总量规模占全国和全省的份额分别为3.4%和12.1%。2011-2013年全市实际外资先增长后小幅回落,但在全省的占比保持持续增长。

(2)吸收外资质量有效提升。2013年全市新批外资功能性机构14家,研发中心12家。其中,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全市第2家商务部认定的地区总部。全球500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家,增资项目4个。

(3)外资产业结构趋向优化。2013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外资占比分别为0.07%、35.58%、64.35%。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2.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1)境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全市境外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取得快速增长,新批项目数同比增长30.4%;中方协议投资额同比增长36.8%。2011-2013年,全市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均保持持续增长。

(2)企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苏宁电器集团、雨润集团、金浦集团、朗诗集团、金盛集团等一批南京知名本土企业赴境外发展,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海外知名度也不断提升。

3.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国际化承载功能有效提升

(1)开发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1-2013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5.3亿元、2629.1亿元、3443.5亿元,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省级以上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32.8%、36.5%、43%,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目前,全市各开发区已成为聚集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2011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22.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为62.7%;2012年实际外资27.13亿美元,占比为65.7%;2013年实际外资27.5亿美元,占比为68.2%。

(3)南京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和通过验收标志着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综保区规划面积5.03平方公里,分为龙潭和江宁两大片区,其中龙潭片区规划面积3.83平方公里,江宁片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保税区以特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在吸引高层次外商投资、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高南京市区域辐射带动效应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南京对外开放新的重要平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资对全市投资增长作用和使用外资的水平有待提高,外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外资对全市投资增长作用与省内先进城市存在差距。从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看,南京为4.74%,而苏州为8.97%,无锡为5.15%,常州为6.63%,说明南京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如苏、锡、常。

(2)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有待加强。2011-2013年,南京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地前五位的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实际外资占全市比重达到近四分之三。2013年,欧盟和北美实际外资分别为1.6亿美元和0.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0.5%和25.6%,两项合计仅占全市总量的6%,对今后两年南京实际外资难以起支撑作用。

(3)外资产业结构中,重、特大制造业项目偏少,服务业项目中房地产业占比偏高。南京制造业使用外资规模和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新批制造业合同外资19.4亿美元,仅占全市总额的38%。能起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作用的基地型重、特大制造业外资项目则基本没有。2011-2013年房地产业实际外资占全市服务业使用外资的比重均为六成左右。其中,2013年房地产业实际外资占全市比重为37.8%,占服务业比重为58.8%。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使用外资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2.对外投资规模有待提高,本土企业国际化仍需进一步推动

(1“)走出去”与“引进来”发展不均衡。2011-2013年,南京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35.66亿美元、41.30亿美元、40.33亿美元,而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为5.88亿美元、7.36亿美元、10.07亿美元,到2013年才刚突破10亿美元大关,显示出南京对外资依赖度高,“走出去”与“引进来”发展不均衡。

(2)境外投资主力军仍为民营企业。

2013年,全市90个境外投资项目中,63个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为8.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1.53%,远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

2011-2013年,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境外投资大项目少,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相对不高。2011-2013年,南京境外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数分别为8个、15个、17个;境外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分别为1200万美元、1067万美元、1122万美元,说明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相对不高。

(4)投资目的地偏重亚洲地区,投资结构偏重第三产业。南京企业境外投资目的地主要集中于香港、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欧洲、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实现全球范围资源配置。境外投资结构偏重于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则相对滞后。

3.开放型经济载体的国际化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1)开发园区对招商引资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2011-2013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外资占全市比重虽逐年提高,但都不足七成。2013年苏州全市开发区实际外资占全市比重为81%。与之相比,南京开发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2)机场物流集散能力还不强。2011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实现货邮吞吐量24.7万吨;2012年实现24.8万吨;2013年实现25.6万吨,在全国机场排名第11位。2013年禄口机场货邮吞吐量只有上海浦东机场的8.7%,北京首都机场的13.9%,广州白云机场的19.6%,南京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

(3)南京综保区建设亟待加速推进。

南京综保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铁水运配套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审批工作创新力度不够,财政扶持政策较为单一;配套区域缺乏,无法发展加工制造、商贸服务等延伸产业及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入驻企业对周边区域配套需求等问题。

三、深化南京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对策

1.全面接轨国际经济规则,深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1)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加速推进南京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借鉴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理念和运营管理经验,在南京综保区复制推广,为全市深化改革积累经验。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投资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推动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由注重事先审批转变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2)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全面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快简政放权,按“能放尽放”原则,推动外资项目由核准制向“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转变。除规定必须由国家、省、市核准的项目外,其余市级核准的外资项目管理权限一律下放;市级备案的外资项目管理权限一律下放。推行“一口受理,联动办理”模式,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和流程优化,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为外资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和综合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协调解决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3)加快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探索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口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和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加快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优化出口企业退税服务,改进退税申报方式。积极推进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重点的金融制度改革,加快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有力推动贸易投融资便利化。

2.围绕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新领域

(1)创新使用外资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新领域。推动外资在宁设立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企业。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开设外资职业教育培训和经营性辅导培训等机构。支持外商投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产业。支持外商投资兴办旅行社。按逐步开放、风险可控原则,推进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方式设立外资独资医院。支持国外、境外企业及个人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和育儿托幼机构。

加快快递业务对外资的开放。大力推动股权出资、跨境人民币出资等业务创新,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带动民营企业发展。

(2)将吸引外资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提高使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南京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质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国际服务业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加快引进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引进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对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外资大项目。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地区总部。

(3)瞄准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在继续巩固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在我市保持良好投资势头的基础上,加大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力度。

对美国着力加强与其著名跨国公司的对接;对欧盟成员国重点瞄准新能源、新光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台湾重点引进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台湾相对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对日本、韩国重点围绕汽车、平板显示等相关配套企业;对香港、新加坡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物流、会展、商贸等服务业领域合作。

3.加快培育“走出去”新优势,激发“走出去”动力与活力

(1)加快建立境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突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对除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项目,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或行业以外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管理。简化程序、明确时限,提升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的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形成“走出去”产业优势。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大财税、金融、人才、信息服务力度,着力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以南京为总部基地的跨国企业,加快推动苏宁、雨润、三胞等龙头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促进南京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开展海外并购,推动海外并购的重点由能源、矿产等行业向机械制造业、运输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等多元化领域拓展。

(3)加强“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对外投资合作健康发展。加强与国家、省驻外经贸机构以及外国驻华经贸机构联系,为企业搭建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促进南京商会与境外商会交流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对外交流综合服务平台。与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法律、财税等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做好境外投资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完善境外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升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4.突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载体

(1)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区运行机制,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增强开发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促使其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度提高。按“应放尽放”原则,将市区相关管理权限通过授权、委托等下放到省级以上开发区。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广“园内事园内办结”模式,提高开发区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鼓励开发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推进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与综保区、海空港枢纽经济区实现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为部级开发区。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增强开发区集聚和配置全球先进要素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港口、水运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动南京港、南京综保区、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铁路功能一体化,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推进南京都市圈大物流平台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极吸引中外航空公司开辟新航线和增加现有航线航班密度。依托禄口机场,申报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空港地区融合发展。

(3)先行先试,全力打造南京开放开发战略新平台。加快南京综保区发展,在龙潭和江宁片区之间推行大监管、大通关模式。加快配套区域建设,促进江宁片区与空港及周边区域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7

一、ZZXH集团公司发展现状

ZZXH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截止2013底公司资产总额50亿元,净资产达到40.7亿元,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承担园区的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开发、环保产业培育与服务、项目与股权投资等。公司按照市级平台、区级管理的方式运行,享有市政府授予的市级投融资平台功能。目前,集团公司现有员工43人,其中具有公务员身份的19人(行政编身份15人,事业编身份3人),合同聘用制员工24人,分别占总数的42.86%和57.14%;拥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大学本科学历的28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人,分别占总数的7%、65%和28%;拥各类专业资格的15人,占总数的35%。公司下设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融资管理部等11个部门。公司近几年注重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取得了长远发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战略制定尚不完善。战略管理包括了解组织的战略定位、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把战略付诸行动等内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绝大多数的企业不能明确企业发展的期望与目标,缺乏对于环境的分析与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正确认识,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规模效应。二是战略实施执行力差。当前,部分企业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但忽视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和落实,造成规划束之高阁,执行相差甚远。三是缺乏有效保障。企业一旦制定发展战略后,须因地制宜形成组织保障和管理保障。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但缺乏系统的实施战略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纠偏机制,直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逐步建立保障措施。

二、ZZXH集团公司战略政策分析

政策之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政策。国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推进融资平台运作商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务院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要求对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还债的融资平台公司和业务进行清理、剥离,并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实现商业运作和改善股权结构。对于ZZXH集团来说,满足地区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就要求进行融资平台创新,在融资模式、发展方向上需做出调整,科学确定融资规模、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信托、股权融资、产权交易融资等方式作为补充,实现运作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政策之二:产业调整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方面鼓励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政策之三: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示范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清水塘工业区列为首批启动的5大示范区之一,享受“两型”社会区域发展政策、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政策。政策之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2011年,国务院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国发改环资〔2011〕664号),清水塘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国家对实施方案项目库中实施的项目给予总投资额30%左右的专项资金补贴,单列环境治理专项债(定向)。政策之五:全国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4年3月,清水塘老工业区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试点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公布。方案中将给予政府投资平台公司设立专项资金融资贴息,设立搬迁改造专项债(企业债),将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和搬迁央企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支持对象,支持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项目,并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采取试点的方式给予特别政策支持,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用地指标优先解决。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8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商业地产开发的项目管理同一般住宅、办公楼开发建设同样遵循项目管理的规律和基本程序。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立项、决策定位、规划、施工审批之后就进入了开发建设管理阶段。但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一般房地产项目在项目管理上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①项目设计需要多个专业的整合与项目招商定位相互结合。②市场招商与市场推广作用突出。③明确商业地产项目的目标体系,运用目标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及实现。④经营战略与策略决定项目的方向。⑤与政府有关部门(商委部门等)关系密切。⑥资金资本运作要求更高等方面。

一、商业房地产开发运作流程

为规范公司房地产开发活动,完善和落实公司房地产开发矩阵式管理运作模式,制定了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流程管理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按照由四个中心与项目部共同参与的矩阵式管理流程来运作。

投资策划中心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整体计划》、负责项目前期策划、方案设计、经济技术初评、经济技术评估,参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评审,对《项目赢利及成本目标》、项目建设中重大设计变更进行审核,提交《项目赢利成本分析报告》。

工程管理中心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经济技术初评、经济技术评估,负责内部组织的大额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负责大额工程及采购项目的标底编制,对工程现场巡查,对《项目成本管理计划》、《项目招标方案》、项目建设中重大设计变更进行审核,提交《项目工程报告》。

房产营销中心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负责制定《营销推广方案的细化和调整》,对项目定价、营销费用、销售实施方案等进行审核,了解销售动态,提交《项目营销报告》。

客户服务中心参与前期策划报告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负责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投标,审核合同文本,对入伙和客户服务工作进行指导,了解客户投诉处理情况,提交《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

项目部参与项目前期策划、方案设计,负责项目在当地开工建设所需的各项法律手续,负责编制《项目建设工程实施计划书》,负责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勘探测绘及监理方的选择和实施,负责拟定《项目赢利及成本目标》、《项目成本管理计划》、《项目招标方案》,负责由政府组织的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较小金额工程及采购项目招标、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结算、项目销售、入伙、客户服务等,提交《项目管理报告》。

二、房地产投资的特征

1房地产投资资金的高投入性和回收长期性

土地开发的高成本性、房屋建筑的高价值性以及房地产经济运作中的高费用性造成了房地产投资的高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每一平方公里土地需要3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上房屋建筑安装费用、征地拆迁安置费,每平方公里开发投资达一亿元以上。一个房地产项目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亿元,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可分为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前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才能完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只有在所有配套工程都建成后,才能发挥其功能,其投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一次性支出,这大大增加了投资的力度。

2房地产投资的高回报性和高风险性

房地产投资项目一般都会有30%的利润率,由于其投资额巨大,投资成功即可为投资者带来巨额收益。美国《福布斯》中评选的中国个人400富豪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就有76人,占总数的19%,从中可看出房地产投资的高回报率。房地产投资虽然会有很高的回报,但投资资金的回收周期长,投资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变化多端难以预测,使得项目投资始终伴随着高风险。

3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

总的来说,房地产项目必须与支撑他的土地结合在一起,房屋、其他建筑物和构筑物都不过是土地的附着物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某些附属物一旦形成,也不能移动房地产商品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其价值,即使是同区域内的同一栋房子,也会因为房地产商品的楼层、面积、朝向、风景、房间内部结构等因素,造成其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投资失误会给投资者和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后果。

三、房地产开发商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1原材料等的成本升高所带来的风险

随着房地产企业的繁荣,各城市内楼盘的“扎堆”效应越来越明显,各片区内开发商数目众多,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导致钢材和水泥的价格日益上升,劳动力的工资也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作为房地产开发主要成本之一的土地成本,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关。在房地产繁荣的情况下,土地成本也在节节飘升。在土地的招标过程中,可能由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在时间、投资及精力上大大的人财物力消耗。另外,通货膨胀、银行利率调整、资金变现、税率变化也会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在通货膨胀时期,虽然房地产有一定的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其价格也会有一定的上涨,导致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无力支付升值的房地产,从而房地产商品难以售出而使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风险。

2供需不等所带来的风险

现今,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繁荣状况的高额利润吸引的巨大市场投资所带来的大量住房和楼盘开发,导致的房价虚高和日益增加的住房闲置之间的矛盾,即房地产的过量供给和居民的有限需求之间矛盾。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43688亿元,同比增长了15.6%,其中住宅同比增长了10.6%房屋施工而积为5116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5.6%。商品房空置率增加,投资比例过大,业外巨头纷纷抢滩房地产导致的竞争加剧,一些城市房地产有价无市的情形己经出现,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房地产项目难以销售变现。

3政策更改或遭遇意外所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政府对土地使用的控制,对外资额的控制,对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控制,税务政策的更改,都会使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风险。例如,“限价房”、“土地闲置处理并收回”政策颁发以后,房地产开发商从土地升值中获得的利润减少,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商品房也将限价,这将导致预期的收益的减少。地震,火灾等的自然灾害也将对房地产带来很大的损害。

4企业自身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本身管理能力不足,也会承受一定的风险。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的流程和环节较多,风险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这使房地产开发者和经营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房地产开发商如若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会严重影响他们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决策、冒险创新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房地产商品的高投入性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必须达到高标准,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房地产商品高质高量地完成,才能及时投入销售。资金如果无法及时到位,将会影响工程的进展,还会增加相关的管理成本,甚至可能因为工程没有按时完成而赔付违约金。项目质量保障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施工项目质量达标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施工过程会涉及到多个流程,其劳动人数多、操作复杂,高效率的管理流程以及管理结构,才能保证项目的施工正常地进行,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的效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够集中,审核制度不利和资金流动性差也会影响企业成本控制,并且造成资金链紧张,造成风险。

四、房地产开发商投资面临风险的管理

房地产风险管理总目标为:以较小的投入成本,最小额度的风险损失,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针对上述房地产开发商投资风险问题,加强房地产开发商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信息收集部门,了解政策规章以及市场供需情况

在房地产开发前,建立本企业的信息收集部门,搜集相关的经济政策及行业政策,对地区区(段)域的土地、规划、在建项目或意向项目、适宜项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加强企业员工对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掌握本行业的政策规定,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在合理合法下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并且对市场的商品房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都市地区的经济基础,描述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宏观经济趋势,就业趋势,经济活动的预测和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主要的商品房区域以及模型、主题、特点;预测每个区域的人口,住户,就业增长率,包括分析和推测家庭特征的趋势,如家庭类型(群居,单身)、生活方式和年龄结构;预测每个区域的收入特征,包括住户、家庭和人均收入的情况,及可支配收入,购买力的趋势和前景,根据商品房交易区域的商品房类型和特点确定消费模型和趋势并且对市场的商品房的供给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商品房的类型分类,分析交易区域内同业竞争商品房的特征、位置和销售业绩;根据交易区域内商品房的种类,分析所调查的商品房的存量、吸纳量和销售量;调查和分析交易区域内计划开发的商业物业的特征和档次,同时包括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待开发地段。

2进行联合经营,加强成本控制

当今社会房地产开发竞争愈演愈烈,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联合经营方式。处于城市相同特定区域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共同的利益,降低市场风险,而组建成非正式集团,这种非正式集团称为联合体。成为联合体的开发商们为了最终的最大利益紧密的联合起来,互通信息,充分把握市场的流向,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优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冲破单个公司无法克服的局限,取得类似于“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联合体并没有改变联合开发商企业内部的结构和工作人员,只是通过联合,为了共同的利益,在面对难题时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信息互通,共同解决当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同拼搏而成为赢者。

3建立自己的品牌,为自己赢得优势

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就是用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品牌代表着销售者对生产出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特点、质量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承诺,一个口碑优良消费者心中信任的品牌就是优等质量的保证。品牌将不同销售者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一个好的房地产品牌,应当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外部氛围这三大要素,品质是房地产品牌最重要的筑基,良好的外部氛围是房地产品牌的重要外延,而服务是当今社会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并且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创立一个良好的房地产品牌,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营销观念,用环境优美的小区规划和合理的户型设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还要有优质的服务,让住宅区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顾客买得放心,对住宅有一种“归属感”一个良好的品牌企业不仅能更轻松容易得得到政府、银行的支持,更方便的取得贷款,拿到好的项目,还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促进产品销售,为企业带来巨额的无形资产

4通过合同或保险以及投资组合进行风险规避

很多风险存在太大的意外性,如何防范意外风险呢。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风险转嫁的方式:通过正当、合法的非保险手段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例如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合同,将施工中危险性较高的工作转包给其他的专业施工单位,从而减少自己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第二种是买保险的方式: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购买保险是-种及时、有效、合理的规避风险的方式,所以一直是房地产开发商处置风险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规避,所以在通过合同和购买保险来规避风险的方法之外,房地产开发商还可采用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组合时,可将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投资项目组合起来,一种少额收益但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与另一种或几种高收益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组合,“将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提高总体投资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和获利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

5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的财务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房地产这个需要巨大资金支持的产业来说更甚,所以房地产企业尤其需要树立财务管理这样的核心理念。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可以不需要太专业,但必需的基础理念要具有;财务管理人员则必须要聘用高专业水平的人员,并且对公司内相关的财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加强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促进房地产企业管理型财务转变。并且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建立起一套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强审计监督,有效的规划财务管理流程,这样能及时全而地反映财务成本信息,使房地产企业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在资金的调配使用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要对资金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不断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企业的信用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五、结语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尽管投资收益率会很高,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风险,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投资会遇到的各种风险才能通过管理的方式降低风险,从而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在商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合理确定上述各个目标及子目标的优先性,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谈房地产项目管理.科技信息[J].2011,(7).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资产集约化经营;创新;资本运作;老城区

中图分类号:F8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23-02

2009年全球经济动荡不安,挑战和机遇并存,在这一经济环境下,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创新理念、抢抓机遇、发挥作用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杭州上城区以体制创新为手段,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建立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资源投资效率。

一、整合国有资产存量,建立统一产权运营平台

杭州上城区作为老城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投入,已积累了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据统计,全区经营性国有资产账面总值就达到29亿元左右,资产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资产一直由各主管局、街道分别管理、经营,资产的成分、结构也非常复杂。长期以来,存在着全区资产散而小、总体质量不高、资本的放大功能欠缺、整体效益低下的问题。特别是资产部门分散管理,造成国有资产“重管理、轻运营”的现象。产权约束弱化、资本运作淡化:一是资产流动性差,无法进行合理调整配置,效益低下;二是资产的自身造血动力不足,无法做大规模;三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产权不明晰;四是资产规模化运营无法实观,难以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因此,首先,从理清产权关系入手,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地位,突破各部门分块“经办”的框框,将土地资源、风景资源、城市空间、行政单位的“非转经”资产、置闲资产等可由市场配置的资产,纳入统一资产经营范围进行集中管理。其次,创新性的提出“变分散为集约,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富,变经办为经营”的资产管理改革思路。对全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体系创新,建立区一级的战略性国有资产运营平台――组建注册资本为5亿元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集中全区的所有经营性国有资产。整合后投控集团的账面净资产达到30亿元以上,通过分级投资和授权了全资、控股、出资企业31户,二级投资企业4户,涉及工业、商贸、银行、保险、担保、上市公司,商业街区等多个行业。有效提高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规模化运营水平和整体使用效率。

二、统筹建设资金管理,建立建设资金管理平台

据初步预测,上城区作为杭州的核心城区承担了大量杭州城市建设任务,今后几年区内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将达160亿元以上,随着城市建设任务的加重,如何有效利用政府现有的资产资源更便捷进行投融资,对资金规模进行效益管理,阶段性降低建设成本,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是新形势下对国有资产运营的新要求。按照“统一对外、总量平衡、规范运作、高效务实”的管理目标,对全区各类十七个建设指挥部的建设资金实行统一专户管理,利用银行网上银行系统,搭建了建设资金统一专户管理平台,对建设单位收、支、贷业务全部纳入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改变了建设单位资金各自借贷、管理、使用资金的状况,实现了整合盘活政府性综合资源,促进和深化政银合作,达到强化建设资金集约使用的目的,使政府能有效调度全区建设资金,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方便了政府对全区建设项目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增强了政府对负债风险的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建设成本,打造了全区建设与有机更新的资金保障体系。

建设资金管理平台对建设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与存贷为发挥资金最大效益,降低建设成本提供了条件。一是由于集中管理风险可控度大大提高。在确保财政安全的前提下,上城区加大了区财政闲置、间隙资金对建设资金的垫付和周转力度。二是积极与各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争取最大政策、措施的优惠,全年共节约贷款利息4000余万元。三是为合理控制建设资金周转额度提供了可能,归集专户的资金日均余额从统一管理前4亿多元下降到1.2亿左右,下降了2/3,节约成效明显,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三、统一安置房管理,建立拆迁安置管理平台

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区别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大的新形势,积极作为,主动变革,切实强化城市管理主体功能、社区管理主体功能、片区开发主体功能和资产监管主体功能,全面提升城区工作水平,努力开创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一套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体制保障;坚持差别发展,确定一条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路径保障;坚持建管并重,夯实一个均好性的承载基础,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基础保障;坚持人才强区,建设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提供队伍保障。

二、切实强化城市管理主体功能

要牢固确立区级政府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把管好本辖区作为转变政府职能、造福全区人民的重要工作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措施,努力打造中心城区“网格城管、法治城管、信息城管、服务城管、和谐城管”的新模式。

(一)构建“大城管”格局。加快形成“三级体制、街道为主、监管并举”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按照城管体制改革后新界定的职能,完善区城管部门内设机构设置,落实人员编制,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确保区城管部门人员编制不少于15名,全区城市管理人员不少于200名,区财政每年安排城市管理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并随城市建设加快、养护标准提高、管理手段更新而相应增长。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管理力量,落实配套经费,确保每个街道城市管理人员不少于20名。推行“城管创优进社区”,年内全面建立社区城管工作站。

(二)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将网格化管理、“太湖杯”竞赛等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街道、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完善科学执法体系,强化“前置”执法,实现《城管责任书》全覆盖,切实做到预防为主;力行“阳光”执法,将执法依据、标准、程序、结果公开,将审批业务操作规程公开;注重“服务”执法,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和措施,以服务促进管理。完善管理岗责体系,理顺条块职责,明确各管理队伍的责权利关系,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完善综合协调体系,以区城管委为平台,形成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信息交流和工作沟通机制,确保通力合作、全面覆盖。

(三)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在现有市容信息交流平台和城管信息处理指挥中心基础上,延伸整合环保、治安等管理职能,建立动态、即时、综合处理平台。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引入公开招投标等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市场,切实降低城市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形成“政企分开、管养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城市维护作业机制。推进市容管理长效化,全面开展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绩的“五定”巡查工作,探索城管、公安、交巡警联勤联动新模式,切实防范和查纠显见性市容违章行为,巩固和提升市容环境秩序管理成果。

(四)突破城市管理难点。强化重要节点综合整治,特别是对农贸市场、老新村、火车站广场等重要节点进行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并落实长效措施。强化“路长制”管理,进一步强化“路长”单位责任,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确保道路无占道经营、无违章建筑、无非法广告,建成一批示范道路,中山路力争年建成省级示范路。强化违章建筑整治,进一步加大对主次干道、住宅小区、商街市场等重点区域违章建筑的巡查和管理力度,形成覆盖全区域的违建查处有效机制。强化户外广告整治,全面清理整治过期、违法户外广告,实行户外广告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拍卖,合理利用公共广告资源。

(五)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治理太湖、保护水源、重建生态各项任务,扎实开展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力度推进工业企业搬迁、截污接管、河道整治、“河长制”管理等重点工作,确保“八个100%”目标如期实现。在污染源普查基础上,编制区域环境规划,实行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创新环保监管体制,明确区、街道、社区三级环保管理权限和责任,突出街道的主体作用,赋予街道更大的管理权责,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互动、社会监督、依法治污”的环保监管格局。

三、切实强化社区管理主体功能

要把加强社区管理摆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为要求,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在健全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涵,整合平台资源、完善服务网络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的新路径,通过两年努力,使我区的社区管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确保到年所有社区全面达到创建和谐社区65条标准。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着力推进睦邻中心建设,到年建成6-8个睦邻中心,形成“便民、健民、乐民、育民、安民”10分钟服务圈。继续推进“一街一楼”和社居委用房建设,科学规范功能,统一管理要求,切实提高达标水平,建成高标准的街居两级基础平台。有序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年达到50%,年达到100%。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工作平台,推进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由台账式向数字化、由单一性向多功能转变。

(二)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社居委和社区事务工作站职能分离、岗位分设,还原社居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强化社区事务工作站行政服务职能,切实解决行政事务下移中行政职能不明的难题,理顺社区管理职能。努力提升社区事务工作站建设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把社区事务工作站建成依托窗口服务的办事大厅。在全市率先试行社区扁平化管理,推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信息共享”的工作方式,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最大化。适时优化街道、社区行政区划布局,形成均好发展新格局。

(三)进一步构建社会工作体系。打造社会工作体系品牌,用人性化服务和柔性化管理方式建设和谐社区。到年,社会救助、就业保障、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社区矫正、戒毒、综治、外来人口管理等十个重点领域社会工作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创新社会工作机制,在社区平台整合各条线社会工作,实行统一岗位设置、统一任务分配、统一培训竞聘、统一薪酬保障、统一管理考核,提高服务效能。加快专业社工培养引进,力争到年实现每100户低保对象、每100名下岗失业人员、每70名问题青少年、每500名老年人、每5000个家庭、每50名中重度残疾人、每30名社区矫正人员、每50名吸毒成瘾者、每10000名外来人员分别配备1名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区社会工作协会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契约方式,促进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壮大。

(四)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年,学校布局调整完成率、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达标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100%。着力解决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基础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年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社区首诊制、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年在全市率先建成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深化文化体育事业领域改革,建成无锡历史文献馆、区健康活动中心、二泉映月艺术团等一批文化设施和文化团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切实强化片区开发主体功能

要以新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切实履行起片区开发主体功能,更好地促进城区转型发展、提升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围绕商贸、居住两大功能定位,坚持“有城有市、以城造市、以市兴城”的发展战略,以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大力发展规模型主题市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区域环境提升,带动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集聚,确保到年形成200万平方米的时尚家居城,打出“广益家居城”品牌,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新城。

(二)加快推进寺改造二期工程。延续一期“业态新、文化深、品位高、环境美、个性强”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寺地区作为市中心“商核”、“文核”、“绿核”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通过改造,使之成为无锡老字号商业企业的集聚之地、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新兴之地,形成功能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档次适宜的经营格局和城市国际化交流的平台;要依托寺千年历史底蕴,挖掘人文价值,营造人文环境,树立寺独有的文化品牌,使寺始终成为我区乃至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扩大公花园绿化和景观面积,真正打造一流的城市景观核心。二期工程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力争年基本完成,建成综合性的5a级景区。

(三)加快推进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按照“挖掘地缘人文特色、凸现经典生活元素、塑造优雅生活品质、展示创意生活方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娄巷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突出的区位地段优势,在确保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价值结构重组和功能再造,塑造传统时尚化和生活创意化街区风貌,发展文化展演、文化交流、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将其打造成无锡首席慢生活体验街区。确保年内正式启动,年全面完成。

(四)努力提升片区开发水平。在现有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抓好总体规划、建设项目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设计的提升完善,并确保全面落到实处,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和指导性。统筹把握开发建设时序,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贯彻环保优先理念和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的“四先四后”原则。在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整合优化区域内公有资产、公共资源,做大做强公有开发投资主体,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为片区滚动开发、良性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五、切实强化资产监管主体功能

要加快构建公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提高公有资产使用效益和经营收益,确保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城区“造血”功能,提高城区综合实力。

(一)明确公有资产增值目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到年,实现“翻番”、“相当”和“三二一”的发展目标。“翻番”是指在总量上,全区公有资产比年翻一番;“相当”是指在收益上,全区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当;“三二一”是指在块面上,各街道的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2个街道达到3000万元以上,2个街道达到2000万元以上,2个街道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完善公有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公资委、区资产管理中心、资产运作平台“三层”管理体系,强化区公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加强对所有区属公有资产的统一有效监管。进一步健全公有资产管理考核体系,分解落实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目标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区公有资产经营预算,将公有资产收益及政府资源性收入逐步纳入预算收入管理,预算支出着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用于产业结构优化、重点项目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创新公有资产经营方式。对公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竞价等方式,切实提高资产收益率。转变经营理念,采取出租、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闲置资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利用及变现力度,参与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变存量资产为增量资产,实现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激发资产活力,做大资产规模。结合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工业“退城进园”、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采取房产投资、土地置换、资本合作等方式,着力拓展融资渠道,迅速扩大区级投融资平台规模;建立街道投融资平台,发挥属地优势,扩大街道资产规模,增加资本收益。注重引导投资方向,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点投入,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向我区集中,实现区属投融资功能的最大化。

(四)开发政府资源性收入。按照市即将出台的《广告位、公共停车位和各类路号牌等政府资源类资产管理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年首先在停车场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实效。同时,积极拓展思路,在区级权限范围内,深入挖掘其他城市空间资源及无形资产,如公共广场、景区景点等公共资源,阿炳艺术、小娄巷街区等人文历史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转换为现实的政府资源性收入。

(五)加大公有资产监控力度。建立全区公有资产数据库,构建区级资产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定期报表制度,加强对公有资产购置、转让、收益、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从根本上杜绝非法侵占公有资产的现象,确保公有资产安全规范运作。以管理运作过程中易失控的环节为重点,细化监管内容,制定监管标准,采用统计、稽核等方式进行监管,重点加强对资产转让处置、对外投资等流程的监管,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切实保障公有资产使用效益。实行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加大对公有资产重大经营项目的过程跟踪,提高运营效益,防止公有资产流失。

六、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继续解放思想。强化城区主体功能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城区活力的重要目标,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城区转型的必然要求,是突出以人为本、提升城区品质的基本保障。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全区上下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发扬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强化城区主体功能的各项工作,以创新的大突破、功能的大提升,推动发展的大跨越。

(二)落实资金保障。适应财政体制和土地收益体制新变化,加大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增强财政的调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扶持,研究制定推动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为增强城区持续发展后劲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