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4:35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1

司法公正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决定亮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和底线。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让人民群众真切地在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国企与民企

平等使用要素参与竞争

【决定亮点】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解读】“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这次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十分鲜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机会平等

招工用人一视同仁

【决定亮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加强就业公平契合了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战略,让人才流动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消除就业歧视,将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城乡建设用地

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决定亮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解读】“同地同权同价解决了‘要不要’的问题,更要依法实践。要解放思想,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赋权于民,以平等的产权、同等的收益为基础,从农村突破,向城乡一体化总目标迈进。”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主任孙英辉说。

收入分配改革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橄榄型”分配格局

【决定亮点】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解读】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说,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降低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只有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

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亮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解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积极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社会保障改革

减少特权、增加平等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2

关键词:土壤水分测试仪器;维护;安装;设置;故障

中图分类号:S163文献标识码:a

1SDRC-10Ⅰ太阳能电源控制器

1.1太阳能控制器接线方法与步骤

1.1.1与连接蓄电池

先连接控制器上蓄电池的接线端子,再将另外的端头连至蓄电池上,注意+、-极,不要反接。如果连接正确,指示灯(2)应亮,可按按键来检查。否则,需检查连接对否。如发生反接,不会烧保险丝及损坏控制器任何部件。保险丝只作为控制器本身内部电路损坏短路的最终保护。

1.1.2连接太阳能电池导线

先连接控制器上太阳能电池的接线端子,再将另外的端头连接至太阳能电池上,注意+、-极,不要反接,如果有阳光,充电指示灯(1)应亮。否则,需检查连接对否。

1.1.3负载连接

将负载的连线接入控制器上的负载输出端,注意+、-极,不要反接,以免烧坏用电器。

1.2工作模式设置

设置方法:按下负载开关按钮持续5s,模式(moDe)显示数字LeD闪烁,松开按钮,每按1次转换1个数字,直到LeD显示的数字对上用户从表中所选的模式对应的数字即停止按键,等到LeD数字不闪烁即完成设置。每按1次按钮,LeD数字点亮,可观察到设置的值。

而土壤水分测试仪器一般采用通用控制器方式“6.”:此方式仅取消光控、时控功能、输出延时以及相关的功能,保留其他所有功能,作为一般的通用控制器使用。

1.3常见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

太阳能控制器的常用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现象和解决办法如表1。

2数据采集器

采集器内部主要由太阳能电源控制器、蓄电池、采集器板和GpRS通讯板等组成。

2.1采集器状态灯指示

采集器正常运行时指示灯状态如下:

电源指示(黄色):常亮。

电源指示(红色):闪烁(亮灭各1s)。

GpRS登录指示(绿色):登录到服务器亮,退出时灭。

2.2采集器运行注意事项

由于采集器在运输过程中会引起连接端子和跳线帽的松动,因此采集器在加电之前,一定要检查跳线帽是否脱落,接线端子连接是否松动,确保各个连接器正确可靠连接;检查蓄电池的电压是否正常(12~15V);安装连接完成后,使用笔记本电脑通过RS232接口与采集器连接,即时读取当前水分值,确保在合理范围之内。

2.3采集器运行设置

进入本软件的安装目录,双击可执行文件Soil_Debug.exe或调试软件图标即可完成启动。

2.3.1串口设置

在串口设置区域,正确选择所连接的串口,设置串口方法一般为用右键打开“我的电脑”下拉菜单,选择“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选择“设备管理器”,在下拉菜单打开“端口”,可以看到与设备连接的端口,当端口不在1-4时,需要在端口设置高级中把对应的端口设为1-4中空闲的端口,然后点击确定,再把软件中的串口设置为对应的串口点击通讯连接就可以连接到采集器。

2.3.2参数设置

程序启动默认的界面即为参数设置页,通讯连接。

主机地址:一般设置为1。

采集器地址:一般设置为1;也可以根据中心站具体的命名设置为相应的编号。

电压采样间隔:一般设置为3s。

数据存储间隔:采集器自动采集存储的时间间隔,我市一般设置为255。

数据存储间隔单位:选择分钟或小时,呼和浩特市一般设置为分钟。

传感器扫描间隔:呼和浩特市一般设置为3s。

传感器数量:探测器连接的传感器数量;根据探测深度和传感器的数量确定。

设置参数:正确输入采集器的各种参数后,单击该按钮,可以将参数写入采集器中。

读取参数:读取出采集器的各种参数,检查输入是否正确。

对时:将采集器与pC机对时。

读时钟:读取采集器内的时钟。

单击采集器对时框内的读时钟按钮,将弹出读时钟完毕对话框。然后单击对时按钮,将弹出与采集器对时完毕对话框。

GpRS服务器ip和端口设置:服务器地址一般设置为中心站的地址,呼和浩特市服务器ip地址在区局,地址设置为222.74.231.206,服务器端口设置为2020。

GpRS服务器apn设置:呼和浩特市采用移动信号传输,设置为Cmnet。

3传感器

传感器的维护维修,一般需要台站和盟市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判别传感器的状态,传感器工作状态检测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接线端子检查

检查跳线帽是否脱落,用手重新按压各个传感器和主机板与带缆线的排线插针,确保各个连接器可靠连接。

3.2检查传感器电路板与两个铜环之间的连接线是否脱落

如脱落,要用大功率烙铁重新焊接;传感器连接松动、损坏,RS485线路损坏,传感器处理板、连接用的扁平电缆等出现问题等可能导致通讯无法正常连接,监控软件、调试软件都将无法进行通讯连接。

3.3传感器问题

某一传感器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该层对应的数据出现错误或异常。使用调试软件进行数据监视(具体操作请参考调试软件的使用说明),观察水分值和频率值。若某一层或某几层数值对应为0,说明该层传感器可能已经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在彻底断电的情况下,检查传感器与扁平电缆连接是否完好,传感器外观有无明显异常或松动等。

4结语

随着土壤水分自动化观测的逐步发展,土壤水分测试仪器将逐渐普及,这就要求台站技术人员要逐步掌握土壤水分测试仪器的调试和维护,希望广大维护人员能够认真研究仪器的结构和功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3

朱元璋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却可以每天汲水,泉不会干。受贿来的外财真有益处么?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一旦事发,首先关在监狱里受刑,判决之后再送到劳改工场服苦役,这时候你那些赃款在什么地方?在数千里之外呢。你的妻子儿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些赃物多数藏在外人手里。这时候你想用钱,能到手吗?你家破人亡了,赃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所以说,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1)

这样的利害分析也算得透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派下去的官员,如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战士,一排排地被糖衣炮弹击中倒下。前仆后继,一浪接着一浪,一代跟着一代。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6年),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条规律。朱元璋说,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决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2)

请留意中间那一句话:

"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这就是新官堕落定律。"全都"云云肯定是绝对化了。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这条定律大概真能站住脚。仔细分析起来,朱元璋发现的这条规律,背后大有道理。

科举制实行之后,官僚大体是读书人。他们读了十几年圣贤书,满脑袋都是理论上的人际关系,如忠君爱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类,书生气十足,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未必明白建立在利害算计之上的真实的人间关系。这种关系,圣贤们不愿意讲,胥吏和衙役的心里却清楚得很。《红楼梦》第四回便详细描写了一个衙役向新官传授潜规则的故事。

门子和贾雨村有几段精彩的对话。门子问:"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说着拿出一张抄好的"护官符"来,上边就有薛家。

贾雨村问门子此案该如何处理,门子说,薛家和帮助你当上知府的贾家是亲戚,何不作个人情,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的人。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赴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贾雨村低了半日头,最后嘴里说着不妥,还要再研究研究,实际上完全遵循门子的建议,很巧妙地解脱了薛蟠。

曹雪芹卒于1764年,与朱元璋相隔约400年,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多少变化。洪武十九年(1387年),朱元璋曾经写道:建国以来,浙东、浙西、广东、广西、江西和福建的政府官员,没有一个人干到任满。往往还未到任期考核的时间,自己就犯了赃贪的罪过。这里确有任人不当的问题,但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些官员是被当地那些胥吏衙役和不务四业(士农工商为四业)之徒害了,是受了他们的影响、劝说和引诱。(3)因此,当年朱元璋与上任的官员谈话,总要警告他们当心那些胥吏,不要让胥吏支配决策。(4)看看贾雨村的实际经历,朱元璋的预防针确实对症下药,那些胥吏和衙役果真在劝诱官员们学坏。他们跟新官算利害关系账,同样算得清晰透彻,只是与朱元璋的结论完全相反: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您可要三思。

新官上任,还会碰到一个不请自来的教师,这就是土豪。在这里,土豪是一个比地主富农更恰当的名词。他们有可能是地主富农,也可能是商人,但绝对不是老实胆小的土财主。他们甚至可能没有正经职业,以欺行霸市或坑蒙拐骗为生,即朱元璋所说的那些把官员教坏的不务四业之徒。在《水浒》对西门庆、镇关西、祝家庄等的描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土豪的身影。这些人是地头蛇式的强者,在当地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分配格局,他们很愿意把新官拉下水,教他们适应并且保护这种格局。

《明史》中描绘了两个不肯好好学习适应的新官的遭遇。

有一个叫徐均的人,洪武年间在广东当阳春县主簿,这个官类似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阳春地方偏僻,土豪盘踞为奸,每有新官上任,就以厚赂拉拢腐蚀,最后也总能把持控制,政府就像他们自己家开的一样。徐均刚到阳春,一个吏便向他提建议,说他应该主动去看看莫大老。莫大老就是一个土豪。也不知道徐均是不懂,还是不吃这一套。他问:难道这家伙不是皇上的臣民吗?他不来,我杀了他。说着还拿出了自己的双剑给那位吏看。

莫大老听了那位吏的通风报信,害怕了,就主动去拜谒徐均。徐均调查了解了一番,掌握了他的违法勾当,将其逮捕下狱。莫大老或许认为这是一种敲诈手段,就很知趣地送给徐均两个瓜,数枚安石榴,里边塞满了黄金美珠。徐均根本就不看,给他带上刑具,径直押送至府。没想到府里的官员也被买通,将莫大老放回家了。面对强权,莫大老的脾气很好,再一次给徐均送上那些装满金珠的瓜果。徐均再次大怒,打算再将其逮捕法办。在这关键时刻,府里来函将徐均调离,到阳江县任职去了。(5)

徐均真是清官。假如他不声不响地收下瓜果,难道真会像朱元璋说的那样被送进劳改工场吗?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判断,他的前任都被拉拢腐蚀了,结果并没什么事。他在府里的上司也被拉拢腐蚀了,并且动静很大地放莫大老回家,结果还是没事。收几个瓜果又能有什么事?倒是不收瓜果的徐均遇到了麻烦。可见门子算的账很正确: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而朱元璋算的账显然有问题,下狱和苦役云云,多半是吓唬人的。

也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道同(蒙古族)出任广东省番禹县知县。知县号称一县父母,为当地最高行政首脑,但是还有他管辖之外的权力系统,这就是军队和贵族。

坐镇番禹的是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是打江山的开国元勋,征讨杀伐立过大功。《明史》上说,朱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办事经常违法乱纪。而道同偏偏是一个执法甚严的清官,没有道理的事情,不管来头多大,坚决顶住不办。

当地的土豪数十人,经常在市场上干一些巧取豪夺的勾当,以低价强买珍贵的货物。稍不如意,就变着法地栽赃陷害。道同严格执法,打击这些市霸,将他们当中的头头逮捕,押在街头戴枷示众。于是斗法开始。

这些土豪明白,道同这家伙不好教育,便争相贿赂朱亮祖,求他出面说句话。应该说,土豪的这样做是很合理的。贿赂既是必要的买命钱,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有了永嘉侯撑腰,将来谁还敢惹?如果没人敢惹,这个市场就是他们的金饭碗,永远衣食不愁。

朱亮祖果然被土豪们勾引教坏了。他摆下酒席,请道同吃饭。在席间点了几句,为土豪头子说情。侯的地位在一品官之上,是道同的上级的上级的上级。应该说,以他的身份出面请客,算是很抬举道同这个七品芝麻官了。可是道同偏偏不识抬举。他厉声道:"公是大臣,怎么竟然受小人役使呢?"永嘉侯压不服他。朱亮祖也不再跟他废话,干脆就派人把枷毁了,将街头示众的土豪头子放了。这还不算完,随后又寻了个差错,抽了道同一顿鞭子。

有一位姓罗的富人,不知道算不算土豪,巴结朱亮祖,把女儿送给了他。这姑娘的兄弟有了靠山,便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如同土豪。道同又依法惩治,朱亮祖又将人夺走。

道同实在气不过,便将朱亮祖的这些事一条条地写下来,上奏朱元璋。朱亮祖恶人先告状,劾奏道同傲慢无礼。朱元璋先看到朱亮祖的奏折,便遣使去番禹杀道同。这时候道同的奏折也到了,朱元璋一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想,道同这么一个小官,敢顶撞大臣,告他的状,这人梗直可用。于是又遣使赦免道同。两位使者同一天到达番禹,赦免的使者刚到,道同也刚被砍掉脑袋。于是,门子的预言再一次应验:"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不屑于接受再教育的清官道同,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一般情况下,这事到此也就算完了。为非作歹的王侯比比皆是,遵纪守法的却如同凤毛麟角。即使朱亮祖直截了当,擅自将道同收拾了,只要他给道同安上适当的罪名,也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碰到开国之君朱元璋,这事就不能算完。朱元璋吏治之严,堪称空前绝后。杀人只凭一时性起,这一点我们已经在道同的下场中看到了。此外还爱发脾气,激烈且毫无宽容。第二年九月,朱元璋召朱亮祖到京,将朱亮祖和他儿子一起活活用鞭子抽死,然后亲自为他写了墓志,以侯礼下葬。两种规则的斗法至此告一段落。(6)

我没有仔细计算,不清楚明朝初期贪赃枉法者被揭发处罚的概率有多少。在阅读时得到的印象是:离朱元璋越近,被揭发处罚的概率越高。而不归朱元璋直接管的小官,被揭发处罚的概率则逐级下降。也就是说,在省部级官员这一层,朱元璋算的账比较有说服力。而到了县处级,门子算的账更有说服力。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极其酷烈,大规模地砍头剥皮截肢剜膝盖,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也惩办了大量贪官污吏。血洗之下,洪武年间的官场乃是整个明朝最干净的官场。不过即使在最干净的时候,仍有大批高级官员不认朱元璋的账,例如朱亮祖。我估计,在这批靠造反起家的高级官员之中,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比例一定很高,很不容易管理。

朱元璋死后,管账的大老板不那么能干或不那么上心了,下手也不如太祖那般凶狠了,朱元璋的那套算法便越发不对路了。不过,他发现的新官堕落定律却越发灵验了。

明朝制度规定,官员不许在本乡本土当官,怕他们受人情的影响,不能坚持原则。但胥吏和衙役们一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土豪们就更不必说。他们熟悉当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有一张亲戚朋友熟人织成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信息灵通,熟悉各种惯例,并且依靠这些惯例谋生获利。那些圣贤书上不讲的潜规则,正是通过这些人继承并传播的。他们是活的教科书。在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热心辅导之下,官员们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学费大幅度下降,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麻烦都可以省去了。这便是朱元璋的"新官堕落定律"的实现过程。

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注:

(1)朱元璋:《大诰.论官之任第五》。

(2)参见《明朝小史》卷二。原文是;"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责有不可恕。以至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

(3)朱元璋《大诰续编.松江逸民为害第二》。

(4)朱元璋:《大诰.论官之任第五》。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4

XX年,我局纪检监察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纪委、监察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科学发展、保护国土资源”工作大局,以“两整治一改革”和“优化服务年”活动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具有国土资源管理特色的恁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制衡力充分发挥并紧密结合起来,以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成效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勤抓教肓,构筑思想防线

我们坚持以警示教育为重要形式,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一是重点开展警示教育。结合“两整治一改革”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组织重点业务部门开展廉政风险排查,进行情景案例设计和编排,将风险点、表现形式以及防范措施制表上墙,促使党员干部熟知个人岗位权责,了解岗位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与防范措施,将“红灯”亮在“越轨”之前,做到对廉政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遏制。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到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和到韶关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促使党员干部认真权衡遵纪守法与的得失轻重,克服侥幸心理,守住自己的道德防线。二是积极开展专题学习活动。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日”和“廉政读书月”等活动,确定每季度的第一个星期五下午为“廉政学习日”活动时间,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开展学文件、谈体会、听报告、看警示片等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将8月份确定为廉政读书月,集中组织干部到市图书馆和市职务犯罪预防基地开展读廉政书籍、写读后感等活动。三是开展“一把手”党课活动。8月12曰,刘杰局长在九楼会议室从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党员干部如何提高宗旨意识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角度,理论与事例结合,为全局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党课。四是积极参加廉政教育集中整训。今年6月份,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组织市县国土部门主要领导共11人参加了厦门廉洁从政教育集中整训班,并要求参训同志及时整理好学习相关资料,开展交流活动。XX年6月-7月,组织550人次集中收看了《国土资源系统廉洁从政教育视频培训》(共五讲)。

二、优化服务,推进作风建设

我们将“优化服务年”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相结合,围绕“好、快、实”三个目标,内抓规范管理,外推规范服务,狠抓政风行风建设。一是规范执法。下发了《关于规范韶关市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保障全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和执法规范。二是规范征地拆迁。结合机构改革,将土地储备职能从原机构(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分离,新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级土地储备中心,并把征地相关职能划入土地储备中心,将征地工作重心由过去直接组织变为指导和监督,减少了系统权力寻租空间。三是整肃风气。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存在慵懒散平问题,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治庸工作,着力提能、增效、正气、活力,有效地解决了“没本事作为”、“不积极作为、“不合力作为”和“不敢作为”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素质和机关效能,使队伍形象焕然一新。还针对个别干部沾染赌习的苗头,集中开展了全体干部职工反赌拒赌整改人人过关活动。四是优化服务。积极开展“上门送服务”活动,由局领导带队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企业发展有关用地、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听取有关企业代表对国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以来局班子领导带领办文窗口、土地利用科、地籍科等科室为武江区科技工业园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单位企业提供上门服务12余次,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组织办证窗口、用地、地籍等直接提供国土服务的部门集中开展了“马上办、主动办、想法办、认真办”活动,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优化了政务环境。继续开展国土所“代收代办”等便民举措,有效解决了偏远镇区农民群众办事办证难问题。通过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促进形成了规范行为、规范办事、规范管人的有效机制,在全系统确立了“执法与服务并举,以服务为基本行政取向”的理念,改善了系统形象,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实现了民主评议成绩上升。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5

1975年,辽北的早春,风无一丝暖意,冷得还有些刺骨。作为到村里接受再教育的唯一的下乡知青,马车拉着我和行李、衣箱,迎着寒风尘土来到土屋。土屋孤零零的趴在村子东北角,屋前既无篱笆也无围墙,一片板结光秃的场院与村中延伸出来的土路相连。屋西有几颗歪斜的小柳树,树旁堆有柴火垛,成了土屋与田野界别的标识。东面仍是村中的那条土路,在土屋门前拐个弯继续向北延伸,路东是大片大片的耕地。屋后是盐碱滩,稀疏的荒草夹杂着尺把高枯萎的芦苇漫延远去。屋墙是土打垒的,几条碗口粗的树干架在墙上、树干上铺有高粱秸秆,压上厚厚的草节与土和成的泥,铺抹成屋顶。十几平米的空间用土坯墙隔成里外间,外有锅台,内有土坯炕,纸糊的窗户镶有一块a3纸大的玻璃,用于透光和外视。

我喜欢那块玻璃,不少的喜讯是通过它最先传导给我的。父亲曾看望过我一次,我是透过它最先发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村中的土路上。村里的乡亲谁家蒸了豆包,或杀了猪炖些酸菜,有的要端一碗给我尝尝,有几次是玻璃早传了喜讯,我也曾嗔怪过它:透亮可远视常减消几分开门后的惊喜。雨雪天不能出工,它给予亮光伴我看书读报。生发的几许惆怅、几许思念,它帮我扩散到那条土路连接的更远的路,或者家的方向。1976年冬我参军离开土屋,或许那块玻璃也曾凝聚一些我在小屋的梦和理想。

我喜欢土屋的那盏煤油灯。尽管它稍长一点时间的燃烧,总会令我的鼻孔存一些黑灰,除此别无缺点,甚至令我敬仰。点燃它,放到小屋隔墙上的一个通洞中,里外屋都有光亮,我的心情总是紧跟着敞亮许多,疏朗一些。每每夜晚被自然界的风雨或猪、牛翻拱柴火垛的响动或惊醒,点亮油灯总能祛除不安,壮胆安神。冬季还会双手拱着灯罩取暖,身体似乎也多了些许暖意,思绪也会被启发出点滴的思考:都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虽然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是作为一个生活者,尽力为生存环境做些有益的事,如灯里的煤油一样,燃烧点光和热给予他人,总是应该的。

我喜欢普通、朴素、甚至遭人漠视的沉甸甸的土。喜欢它们凝集到一块垒打的墙;和泥后铺就的房顶;成坯后搭起的炕;承重后踩踏得发亮而坚实的屋地。喜欢它们给点湿度就戮力同心坚守岗位,任凭风瑶雨淋,有些执着的给人以挡风拒寒、遮阳保暖,予人于安全和踏实。至于它还能生长万物、抵御灾害、燃烧后成器------作用是大了去了。对着土屋我常生出一种想法:为人要朴素一点、沉实一点、团结一点、少计较一点,这人就算成不了大器,也会因诚实、守信、愿付出而活得坚实可靠的。如果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能如此,那将有多大的力量,成就多大的事业。

我喜欢土屋中熟饭时的飘香;尽管饭很粗,菜很寡,那是自己动手的杰作。生活确是辩证的:上山下乡使我失去了系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小屋却令我认识感知了社会,收获了独立、自强、给后来的前行奠定了基础。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6

――题记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不断走近孩子,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活泼真诚、善于言辞,高年级的孩子沉默寡言、流里流气。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想知道我如何做才能拓展他们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

我摸索。2011年我走进了新教育,遇上了晨诵,和孩子们轻吟《向着明亮那方》,看着沉浸其中的他们,我对自己说:我要用诗歌在他们的生命里种一颗美好的种子。2013年起,我一边学习着新教育的理念,践行着各种课程,一边寻找属于农村晨诵的声音,在教室里研发了自己的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

不断地深入新教育,虽然,我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守遭遇奇迹!我还是有些犹豫,把新教育课程纳入我的学科课程行吗?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拯救的事实面前,新教育能创造奇迹吗?晨诵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2016年1月6日,天,不时飘着阵阵细雨,空气中流淌着乡土特有的味道。

“老师,小南写诗了――写《新年》了――”第一节课刚下,黄薇薇拿着我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创作本就跑来了,激动得小脸通红。

这一周是2015年秋学期我们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最后一周旅行,结合时令,围绕主题“新年”,我选择了叶圣陶先生的《新年》,周三是我送诗。

我清楚地记得,我把孩提时代的新年印记与当下孩子的新年畅想融合起来,诵给了孩子们。他们对送诗既表达了深刻的共鸣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小南还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眼神恍惚。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两年来,不管诗的语言多有趣,画面多么吸引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我们断断续续地、含含糊糊地读着。

我也清楚地记得,她入学的第一天起,她的父母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给带着吧!给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即使是拿出考试拖后腿的理由我都觉得是天理难容。就这样,一个有些特殊的孩子成为我们班的一员。

我知道,她无力计算,更不能阅读,字被孩子们称为天书,话被孩子们戏称外星人的语言,学校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和家不一样的世界而已,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班级里。但是,在我的眼里,她只是上帝给了我一把难以打开的锁。

我也不会忘记曾经的努力:为了她不再孤单,我常和她“聊天”,给她找了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同桌,动员孩子们找她游戏……动了不少脑筋,也运用了不少的新法子,但,我还是未能找到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然而,我没想到,自《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在教室里唱响后,她的眼睛里曾闪过一道亮光。

我不知道那亮光意味着什么?但从那以后的每一个黎明,我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单独教她读诗。

虽然,她的朗读是那样地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还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或许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发创作本时,那道亮光和那副表情,让我毫不犹豫地把本子也o了她,并不是想她也能写起来,只因我对生命的敬畏!

一天两分钟,我和小南一起坚持了两年。两年来,在校的每一个清晨的两分钟累计起来,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小南来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这个清晨,她写出了下面这首被同学们惊叹的诗:

大姐上,

人多少了,

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

没花开了,

一文,

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

读着那让人费力辨认的又蹩脚的文字以及似乎来自地球之外的画面,难道,我找到了那把钥匙?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憾,隐隐作痛,泪夺眶而出,好似这孩子竟是我的,而不是那对老夫妻的。

我更没想到,这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我的泪越发汹涌难止。

“老师,你教她读诗有用了!她也会写诗了!”黄薇薇和几个孩子看见我流泪,竟商量好了似的,有的替我擦眼泪,有的重复着这让人激动人心的话。

这是一个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个清晨必将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留下最刻骨的印记。

期末庆典上,我给予了小南这样的颁奖词:“你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你用仅仅几行,写出了自己的生命诗意,我们相信,那就是流淌在你心中最美的歌。这样的一次自我突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你也是一颗沉睡的种子,但你以自己的方式正慢慢地醒来,花开有时,我们愿意再等三年!”

看着她颠颠簸簸地走上讲台,脸上闪烁着异于同龄人的微笑时,持久的掌声中,我紧紧抱住了她,我的泪也再次滑落。

这是她独有的两分钟儿童诗诵读缔造的奇迹吗?这是我们的新教育缔造的奇迹吗?尽管,我还不敢下这个结论,但她的点滴改变的确是新教育的晨诵带来的,而我对自己的课程有了更大的信心,踏实了我的新教育之旅。

且思且行,我们沿着课程目标: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锤炼孩子的语感,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通过作诗,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形成合作意识;通过习诗,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学会梳理知识,掌握学习规律;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拥有乡土情怀,永葆真善美的人。

且行且思,我们这样行走:周二诵诗,开启诗―复习旧诗―诵读新诗―简单赏析―诗配画。周三送诗,依据对孩子们生活学习的观察,我写儿童诗,周三早上把诗送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赏析,对我的创作过程进行简单再现,并配画。周四作诗,引导孩子对乡土生活进行再现,确定诗歌主题,畅所欲言,集体作诗。周五习诗,先分别诵读前三首诗,接着以个人为单位说说本周收获,自由展示自己的创作,再说说创作小故事。周五寄诗,我用现象学思想,书写课程叙事。我们创生了自己的评价方式:主人公式,发表式,家人评价式,颁奖式,庆典式。

且诗且行,我们学习了80首诗,集体创作了80首诗,孩子们几乎都能在诵诗结束十分钟内创作一首小诗,有的孩子兴致高时竟接连作好几首。刘铜硕等10人的诗歌创作先后刊登在诗刊《蓼风》上。而诗歌浸润中,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言语更纯净了,生命更丰富了;他们眼睛里流淌着自信及感恩;神情里流露出诗人潜质;作诗的快乐;学习的幸福……真的,非亲历者不可体会。

且行且诗,我写了100多首儿童诗,多首刊发在《大别山晨报》,课程故事被霍邱县电视台报道;其叙事入围2015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同年10月被《中国教师报》“课改周刊”报道并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年底我从全年报道的50个课程研发者脱颖而出在“课改研究”版做了《生命的印记不敢忘》的课程独白;2016年4月《当代教育家》杂志对我的个人成长及课程进行了报道,5月《安徽青年报》对课程进行了报道。让我更感动的是:我的文字愈发接近诗意,人越发柔软,心渐渐干净起来!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7

[关键词]地籍档案;管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96-03

1当前地籍档案数字化的形势和要求

2006年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一期建设方案》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配置、管理各类数据的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服务”、“地籍档案管理要实现数字化、可视化。”

长期以来,地籍档案管理采用计算机辅助与手工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的载体都是传统的纸质档案材料和相关电子表格、文档,按照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的技术要求,要实现城市地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可视化,还应该通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将纸质档案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存储和识别的可视图像文件。

延吉市国土资源局于2008年2月起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关于“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的要求,开始进行档案的扫描录入工作。委托长春市某航遥信息技术公司承担档案数字化扫描加工,预计扫描加工档案约10万宗,约200万页,数据容量3.5~5t,工期预计为4个月。主要步骤是:①将每一卷档案的所有卷内内容,即权属资料、身份证明等申请材料、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相关图纸、变更记录等所有内容,经过扫描,以图片格式存入计算机。②为扫描生成的图片编制以地籍号为主的十级目录文件名,并根据图片文件名中的关键字段和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链接。

对于今后接待的登记申请,将直接在办证大厅窗口用扫描仪进行相关材料的扫描录入,在完成土地登记后,可以直接生成地籍数字图片档案,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图片数据按文件名中的关键字段和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链接。该系统是延吉市国土资源局于2004年研发并开始应用的,是以JSp技术和B/S模式,以appache和tomnet开发服务器为平台建立的地籍档案查询系统。

2档案数字化与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

地籍档案与一般档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和地理位置相关性,既有报告、批文、合同等文本性质的档案,也有宗地草图、地籍图、宗地图等图形、图像的档案。扫描和录入时除选择合适的硬、软件设备外,还必须针对不同类别的档案材料数字化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数据转换与压缩处理,以保障数字档案材料的清晰、准确和便于存储与应用。

3文本类档案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

地籍档案的文本类档案的数字化方法此次一概采用扫描录入法(包括地籍档案原件的文头、手迹、图表、印鉴等信息)。

3.1扫描方式

针对档案的清晰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式,主要是黑白、灰度、彩色三种方式。对于比较清楚的纸质档案可采用黑白方式扫描,对于模糊的纸质档案采用8bit灰度方式扫描,对于有彩色图章的纸质档案采用16bit彩色方式扫描,这样既可以满足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又能减少存储空间。

3.2分辨率

确定扫描的分辨率是档案扫描的关键环节之一。扫描的分辨率过高,扫描文件占据存储空间大、使用不方便;扫描的分辨率太低,扫描图像不清晰,满足不了数字化管理的要求。经多次试验研究,我们认为,对于负载量不重的文件材料,选择“200dpi”像素分辨率扫描比较合适、对负载量重的文件材料,载荷大的页面,当字迹看不清楚或者很难看清时,采用更高的分辨率,直到能看清楚为止。分辨率以“50dpi”为步进递增。

3.3存储格式

扫描文件的格式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Bmp、GiF、JpeG、pnG、tiFF和pCX等格式。Bmp位图格式的特点是包含的图像信息较丰富,几乎不进行压缩,缺点是占用磁盘空间过大。GiF格式的特点是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其缺点是不能存储超过256色的图像。JpeG格式用有损压缩方式去除冗余的图像和彩色数据,能获得极高的压缩率。tiFF格式的特点是图像格式复杂、存储信息多,且支持LZw无损压缩方式,它存储的图像细微层次的信息非常多,图像质量高,故而非常有利于原稿的复制。此次我们选择的是无损压缩的tiFF格式作为扫描文件的存储格式。

3.4扫描后的技术处理

对扫描图像的处理主要包括纠偏、旋转、去黑边、亮度和对比度的调整、色阶调整、去杂点、消蓝去污、拼接等。局部消蓝能够对字迹褪变的档案进行修复,一般情况下通过调整亮度,一页档案的大部分文字都会扫描出来,但有些地方会因太浅或太浓而看不清楚甚至看不出来,这时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灰度扫描后形成的图像分别设置不同的亮度比较值,然后转换成实际黑白二值文件进行存储,从而使全篇档案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对于修复历史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图形档案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

与文本档案材料相比,图形档案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空间定位性和可量测性。图形档案材料的扫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扫描成图像格式;二是数字化成矢量格式。后者要在扫描后,对扫描图像进行屏幕矢量化或通过特殊的软件自动矢量化,对于矢量化形式的数字化,还应该对图形要素进行分类、分层和编码。我局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和地籍图库实现链接,所以此次采用的是前者。

4.1图形材料的扫描

地籍档案的图纸资料一般图幅较大,大多是a1、a0幅面,a3、a4幅面的较少。因此,图形扫描采用大幅面的扫描仪。对于1∶500、1∶2000比例尺的图纸,图面负荷不重,一般采用300dpi的扫描分辨率。对于1∶1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图纸,由于图面负荷较重,采用600dpi的扫描分辨率。

4.2图形数字化的精度

图形数字化的精度要求较高,而且与图纸的比例尺有很大关系。一般要求不大于原图的0.3~0.5毫米。

5扫描录入的图片文件名及目录名命名格式和具体规范

5.1文件名总体上采用定长编码加上前缀的方式

5.3具体规范的补充

第一,独立宗地无栋号、户号,应在相应位置补零。第二,原旧土地使用证的证号,在字头补零处理。第三,自治州一级的批件,使用证号末尾加Z,如果不满11位,在S后、证号前加零补齐,如州件证号为“2002009”,则先变为“S2002009Z”,因为位数为9位,不足11位,需在S后和“2002009Z”前补零,变为“S002002009Z”,最终变成了11位。第四,抵押档案(包括多证抵押)中装在同一档案袋中的档案袋文件,保存的目录应在其原来应有的目录下,而不是抵押档案目录中,文件名仍按“12.文件命名规则”制定。第五,关于版本修改历史:版本1.1修改了文件名称最后的页号表示前添加“_”。版本1.1.1修改了“12.文件命名规则如下”例2中栋号位数的错误。版本1.1.2的修改内容:①在“档案类别”后增加了档案变更次数内容。②对州批件的使用证号做了详细的命名规定。③对抵押档案件的目录命名和文件名命名规则做了规定。

6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6.1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第一,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所以数字档案只有参考价值而无凭证价值。

第二,技术上的问题。①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②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

6.2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第一,存储的介质材料。数字介质,无论磁盘还是光盘的寿命都远远无法和纸质档案相提并论。

第二,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3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100%的还原。

第三,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他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他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储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

6.3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此次档案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6.4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其二,计算机黑客。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信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6.5技术过时问题

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也有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6数字档案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地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出只是近十年的事,在全国开展的情况也各有差异,而且受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影响,档案信息系统至今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此次延吉市国土资源局扫描录入地籍档案也是全州八个县市的第一家,在吉林省也是名列前茅,具体的技术规程和方法还在实施中逐步研究探讨。还远不能达到信息标准化建设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7结论

在新时期地籍档案数字化在可视化查询和统计等方面具有以往档案管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着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介质特点等原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今后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重要环节即是实现国际标准化。在选择的硬、软件设备和选择标准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方法时,制定的数字化与数据处理工艺流程在兼顾标准化的同时一定要有前瞻性,尽可能和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减少信息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浪费,实现阶段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8

关键词:特色活动;实践活动;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令人头疼的难题。从学生的角度讲,习作教学“难”在没有写作兴趣、不知道“写什么”、到底“怎么写”;从教师的角度讲,习作教学“难”在常常是泛泛的、空洞的大讲写法,不仅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习作教学”这个难题呢?究竟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呢?在参与课题《农村小学无土栽培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并在一次次的"特色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琢磨,使我对如何进行有效“习作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特色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情知教学”

“情知教学”这一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冷冉老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说实话,过去我对它还真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今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老师认真解读了冷老先生的先进教育思想,并脚踏实地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特色实践活动,才使我对冷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来,通过“特色实践活动"来进行习作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情知教学”,即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靠平时学习生活的积累。

二、以“特色实践活动”充实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经常苦恼没有东西写,“特色实践活动”可以充实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在参与课题《农村小学无土栽培特色活动的实践研究》时,我带领学生亲自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当第一次将可乐瓶制作成的水培器皿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只听“哇!”的一声,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盯着看,“太漂亮了。”“可乐瓶还有这用处。”“真不可思议。”“这是怎么做的?”……赞美声、询问声此起彼伏,我将器皿递给他们,大家争相传看,有的学生甚至像得到宝贝似的将它放在手上研究。我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些整天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动手试着做做看,于是,我向他们下了口头战书:“谁能做出更好的器皿,我将给他照相并粘到展示栏里,还要推荐到学校去参加展览。”一听这话,学生可来劲了,纷纷要求我将制作方法教给他们。“教给你们制作方法?那还比什么,自己琢磨去。”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全班学生铆足了劲儿,时常会见到他们三五个聚在一起小声地比划、讨论着。比赛那天,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学生做的器皿各式各样,琳琅满目难以分出胜负,最后只好请课题组的老师来帮忙,最终,几位同学制作的水培器皿相继被选中,摆放在学校走廊的窗台上,得到大连市课题组有关领导的赞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同学和爸爸一起利用木板制作了漂亮的沙培器皿,被课题组选中,并参加了展览。看着学生丰硕的劳动成果,我不禁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简直比我做得漂亮多了!”可他们只是得意地冲着我笑,见此情景,我随口说了一句:“不愿说,那就写下来吧。”没想到这次学生写得很痛快,既没有咬笔头的,也没有挠头发的,总之,以往写作时出现的那些现象统统都不见了。我以为还会和以前一样像记流水账似的,令我震惊的是大家写得有声有色,还把制作过程中的感受、想法都写了进去,特别的真实,这是我没想到的。一位同学一语点醒了我:“老师,看来写作文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我觉得亲自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感觉很自然,不再觉得无从下笔了。”是啊,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以往写习作时苦于没有东西可写,而冥思苦想去编造,现在参与了“无土栽培”的实践活动,让大家觉得素材到处都是:可以写栽培的植物,可以写教室、学校发生的变化,可以写在活动中的感受……总之,什么都可以写,习作素材随处可见。

三、以“特色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解决“我要写”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鼓舞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力,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去做。第一,在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动手写作,多加肯定,少点批评。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尽量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只要发现学生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就给予赞美,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第二,“张贴展示习作”是激发学生写作的一个好办法。记得第一次,我将一位同学写的观察日记粘到展示栏里,身边就聚集了十多个围观的人,尤其是她本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其他同学也都向她投去羡慕的眼神,当时就听到有学生说:“下次,我一定争取也到这里展示。”这种鼓励的办法,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写、爱写。

四、依托“特色实践活动”讲解习作策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细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鲁迅曾说:“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可见,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生的习作尤为重要,平时我就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为习作奠定基础。

在学生对“无土栽培”有了兴趣之后,我鼓励他们将洋葱、大蒜、富贵竹等都尝试着进行水培。期间,我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并每天定时观察它们的长势、颜色等的变化,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加进自己的感受、体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最初,洋葱的身体是紫色的,现在它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暗红色,而且,洋葱的底部冒出了几个小东西,它们是几根白白嫩嫩的根芽,其中一个根芽长得又细又长,像刺一样。其他的短‘刺’也在不停地长大。”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水培植物的观察积累,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虽说不够完美,但从课堂表现来看,已经有了很大起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

2.阅读“无土栽培”书籍,写读书笔记

在进行“无土栽培”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弄不明白的问题。起初,他们会跑来向我询问,但慢慢地,问我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来,他们找到了更好的老师――书,利用每周二借阅的时间,他们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关于“无土栽培”的书籍,自己解决了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症”,效果非常好。从那以后,他们的读书热情逐渐高涨,后来,他们还把书中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就这样,班里兴起了读书热,大家不再局限于阅读“无土栽培”类的书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学生的阅读面逐渐变得广阔了。而且渐渐地,写读书笔记的人增多了,大家抒发感受,广泛积累好词佳句,一年后,他们写出的习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空洞、假话连篇了,虽然不能称得上优秀,但很多都已经有模有样了。

3.参与管理,写亲身感受

很多工作,无法单独由一个人来完成,“分工合作”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还可以养成他们学会谦让、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因此,对于教室和走廊的水培植物,我采取完全放手的形式,从栽培到收获全部由学生管理,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亲身感受快乐与艰辛、亲口品尝成果,他们培育的作品既可以摆放在教室或是走廊的窗台美化环境,又可以成为习作好素材,可谓是一举多得。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做中观察,做中对比,做中欣赏,做中习作,做中提升。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劳动能力、审美能力,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班里的“习作小能手”这样写道:我们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管理。一段时间过去了,竹子已经开始长出新叶,我们加水时很细心,生怕不小心就把它的新叶弄碎了。看着叶子一天天长大,颜色加深,我的心里有着难以形容的兴奋。因为自己养的总觉得比别人的更美、更好。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我们进行管理的劲头更足了。

总之,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借助“无土栽培”的有效契机,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孩子们在参与实际培养过程来写写活动体会、记记观察日记,交流活动感悟。这样,有了活动的依托,孩子们的习作便有了参照物,每天的内容都在不断丰富,他们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了花、有了叶、有了欢喜和悲伤,更多了一种责任感,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9

关键词:图画书;民族化;文化认同;美学困境;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2-0148-06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077)

作者简介:谈凤霞,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博士后210097

本土图画书创作对民族化的倡导,主要源于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当今时代,张扬本国文化是用来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并秉持自身特色的一条途径。当来势汹汹的外国图画书为中国孩子打开了精彩纷呈的世界图画书之“门”,深感焦虑的中国本土艺术家力争要为中国孩子打造出一扇民族图画书之“窗”。旗帜尤为鲜明的是熊亮、熊磊兄弟,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一“绘本中国”,“要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他们倡导并实践“民族风”图画书,不仅出自对中华民族文化深深的责任感,而且也源于满满的文化自信心。熊亮等从2005年至今一直自觉地在摸索和开拓本土图画书的民族化道路,硕果累累但也难免问题隐隐。本文立足于世界图画书视域,将熊亮等的创作实践作为主要对象,来考察中国本土图画书突围之路的成败得失。

上、“民族风”图画书的多维探索

图画书是由图画和文字有机构成的艺术,熊亮等创作民族风图画书也从文字内容和图画表现双管齐下,侧重于传统和本土性的“文化记忆”。由此出发,先后有了实践这一主张的“绘本中国”、“情韵中国”、“野孩子”系列等图画书。

“绘本中国”(2007年明天出版社)包括七册:《小石狮》、《泥将军》、《年》、《兔儿爷》、《灶王爷》、《家树》、《屠龙族》,主要是熊磊文、熊亮等图。这个系列选择了具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民间意象为题材,并从中国古代诗性文化里发现了创作童话的奥妙即“万物有情”。熊亮在创作时将任何东西都想象成有灵性的生命,将“人的关怀”倾注于民间和传统题材之中,传达蕴于文化中的人情与人性。该系列中的第一本《小石狮》是散发着浓浓乡愁的意蕴深远之作,故事以小石狮的自述展开。小石狮见证了小镇里所有的事,眷顾着一代代人,也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回忆。《小石狮》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爱心树》(美国ShelSilver-stein)和《亲爱的小鱼》(法国andreDahan),三者都素朴地表现了“爱与惦念”的动人情愫。但《小石狮》的故事性明显不如后二者强,它更像一首诗,简单而余味无穷,其浓郁的抒情性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虽然小石狮的形象不无西方卡通味道,但绘画中淡雅的墨色和苍茫的意境则显示了国画的写意风格。《小石狮》作为“民族风”图画书的开山之作,书中不少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封面图画是小女孩提着灯笼走向小石狮的温馨而欢快的情形,小石狮代表着“家”,灯笼象征着民族风图画书能温暖和照亮中国孩子的心田、给予他们“可记忆的中国”。其他作品如《兔儿爷》、《灶王爷》、《泥将军》、《年》也都以传统民俗意象为中心,都被赋予了现代的人文内涵。《家树》和《屠龙族》则是关于中国人小“家”和大“家”的“追根”之作,后者乃是由家族到民族甚至人类的延伸。“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屠龙”这一题材在欧洲有很多,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创作者演绎了一段新的传奇。故事讲述屠龙族的后代去找龙、屠龙,结尾却发生戏剧性变化:“经过那么久的寻找,屠龙族的孩子,现在变成了最热爱龙的民族了!”作者将本民族传说和人类文明史相结合,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交汇,既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也体现了超越民族性之上的人类性。绘画方面主要运用中国式的人物形象等文化图像,在画面构成的叙事节奏和格调上则借鉴了西方的明快性和由夸张笔法带来的幽默性。

“绘本中国”的名称体现了弘扬民族特色、力争让中国图画书自成一派的信心。此系列绘本的宣传语是“绘本中国,带我们回家”。“回家”一词道出了这套民族风绘本给国人带来的精神寄寓和情感归依,这个“家”是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风情以及乡村和童年记忆的寓所。该系列图画书的封面上均有两个印章——这是区别于西方图画书的中国标记,中国传统绘画向来讲究融诗歌、书法、绘画、印章于一体。其中一个印章刻的是本系列的名称“绘本中国”,另一个印章是各本书的英文题目,分别代表了秉持中国气派和走向世界的意向。“绘本中国”系列在国内首版短期内就销售一空,并且还在国外卖出了版权,这标志着民族风图画书在外国图画书称霸市场的重围中已经开始了成功的突围,也开始了向世界图画书高地的挺进,成为中国大陆本土原创图画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从“绘本中国”起步之后,熊亮在民族化道路上继续孜孜以求。为了做出有中国文化和美学意蕴的绘本,他不仅研究中国的壁画、剪纸、木雕、泥塑、版画、皮影、京剧脸谱、年画、水墨等传统艺术,而且更注重活生生的中国文化,亲赴实地去感受中国文化是怎样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于是,就有了此后的“情韵中国”系列六册(2008年连环画出版社)和“野孩子”系列六册(2009年连环画出版社)。“情韵中国”包括《京剧猫之长坂坡》、《京剧猫之武松打虎》、《苏武牧羊》、《荷花回来了》、《我的小马》、《纸马》等。此系列更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京剧)的情韵表现,绘画风格上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为“中国化”。熊亮有意识地在技术、情感、表现方式上尝试“中国特色”的图画书,认为如果做出和西方一样的图画书,意义不大。《京剧猫》中,熊亮巧妙地将京剧脸谱与猫本身的花纹相结合,但其功力并非仅止于此有趣的“貌似”,他还大胆地把音乐、叙事、绘画揉合在一起,尝试画出京剧艺术独特的节奏感。熊亮把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赋予各种有趣的形象和故事,有意识地应用中国元素,把原创性和本土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情韵之美。“野孩子”系列包括《看不见的马》、《一园青菜成了精》、《蛐蛐与蝈蝈》、《我的理想》、《我们要第一》、《什么猫都有用》,相比此前作品,突出了草根民间意味,更关注“孩子气”。这一系列讲述的都是轻快有趣的故事,因而显得更加率真、更加鲜活,有些还不乏讽刺意味,如《我们要第一》等。在绘画上依然采用简洁的国画笔法,但不再一味讲究意境深远,而更多地追求活泼生动。此系列中,《我的理想》较为独特,文字直接来自一名乡村小学生的作文。为了与原汁原味的文字内容相匹配,熊亮在绘画上也用了一些“原始”材料——平常他和女儿收集的各种小石头,在石头上画人脸作形象,以此绘了一本图画书,使得浑朴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野孩子”系列用孩子们熟悉的自然元素来演绎简单的故事,显现着一种平易朴素的民族风,于孩子更有亲和力。

近期,熊亮又先后出版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2011年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和《梅雨怪》、《金刚师》(2011年4月三联绘本馆)。“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主要是文字、传统节日故事和两本“京剧猫”,比之以往作品,没有实质的突破。而后二者则是作者的“用心之作”,他故意避开西方图画书的设计感,追求独特的叙述技巧。如采用舒缓的平行视角,有意将文字和图画分离,先看文字页后看画面,借助这种翻页法来增加阅读空间,突出“慢”的感觉——而这也正吻合了故事内容所传达的相应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精神。《金刚师》中不同事物对学习目的的不同理解和最后的化为乌有,显示了佛家“空”的理念。《梅雨怪》中人物对漫长雨季的承受,传达了无怨地忍受一切的宽厚胸怀。即图画形式与文字内容相呼应或相一致,并且能相扩充。《梅雨怪》中采用逐渐叠加的叙事手法,用水墨手法对雨的声色形逐层密密描画,画出了一本听得见雨声的书。从最早的《小石狮》到而今的《金刚师》,熊亮对民族风图画书的追求,从起初的中西结合到内容与绘画都愈益中国化,致力于凸现浓郁的中国文化旨趣和美学精神。

高举民族化旗帜的熊亮等以其不倦的艺术实践成为此道路上的领军人物,其创作轨迹显现了中国原创图画书寻求突围的种种探索。其成败得失对所有走民族化道路的中国图画书原创者,甚至对其他国家的同路人都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因为本土图画书创作选择民族化走向,在印度、伊朗等图画书后发性国家也都存在。

下、“民族风"图画书的多重困境

全球化背景中的图画书民族化道路,有其重要的开辟性价值。在本土图画书起步阶段,民族化方向召唤着一种文化复兴,也包含了创新的契机和可能,并有助于本国图画书在国际上的身份建构,是恢复民族艺术传统元气并建立底气的重要开端。本土民族化图画书力求彰显“中国风格”。加拿大学者perrynodelman指出图画书的“风格”是其“全部艺术因素即色彩、线条、造型和文本的结合性体现”。本土创作者发掘并呈现多种多样的“中国元素”,从内容和艺术等方面着力,使其相得益彰,构筑“中国印象”,其目的在于让中国孩子感受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寻找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他们打开一扇“看自己”的窗。中国风图画书也以其独特的民族风貌吸引外国孩子去了解中国文化与情韵,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中国”的窗。民族化追求是一种“差异化”追求,是对文化“全球化”、“同一化”的一种抗争与突围。民族风图画书以其独特的风貌丰富了世界图画书创作,促成“多元化”的艺术生态。然而,这种以鲜明的民族化姿态来进行的“突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局限性,甚至有可能会陷入另一些不自觉的“束缚”之中,遭遇新的困境。

其一,“重”与“轻”:文化与童心的关系。

在民族风图画书创作意向中,往往是“文化”大旗当头,“童心”屈居其后。创作者的出发点直接决定其创作的特点和成就,熊亮等倡导“绘本中国”等系列,主要源于深重的文化使命感。这种在文化焦虑中萌发的创作心态,并不是理想的艺术创作心态。理想的创作心态应该是“审美的”,即心灵处于纯粹的游戏状态,这是一种无虑无碍、清明畅达的“童心”状态。若将颇有分量的“文化”放在心头,则会造成“游戏”的不自由,即陷入类似于“主题先行”常导致的“有障碍”之境。对于主要给低幼儿童阅读的图画书而言,“童心”更是必需的最理想的始发状态。如倍受孩子喜欢的日本五味太郎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美国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Sendak)的《野兽国》等图画书,并没有负载深重的民族文化,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感召力的童心。文化的表情多为“庄重”,往往让孩子们敬而远之;而童心的表情则多为“活泼”,必定让孩子们喜而爱之。过于关注民族文化底蕴而忽略了童心快乐的图画书会走偏了道。以传达文化为主旨的系列图画书的集束性轰炸,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永远能让人保持新鲜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玲珑的事物——童心。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根”,那么童心则是“种子”。“种子”也是“图画书”的一个经典喻象,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一本图画书论著就名为《幸福的种子》,他指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就直观感受而言,“根”这一喻体形象带来的是“稳重”乃至“笨重”之感,而“种子”这一喻体形象带来的则是“轻盈”甚至“轻灵”之感;“根”往往只是“扎”于一片土地,而“种子”可以随风万里、随处安生。人生之初阅读的图画书,具有“种子”的感觉可能比“根”的感觉会更适合于小读者。这并不是说图画书不能“寻根”,而是不能一味专注于寻文化之根,否则当仅仅以回眸的姿态凝视身后时,可能会忽略了周遭其余广阔的风景,甚至可能会错失了心灵的风景,尤其是儿童包罗万象的奇妙心灵——这永远都是图画书最美妙且具有超越性的风景。

说到底,种植民族文化之根乃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对孩子而言,“有趣”——而非“文化”才是其天性所好,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趣味盎然的“童心体认”来找到自我认同。所以,这里存在“大人”与“孩子”在给予和接收上的“意愿”错位。

其二,“窄”与“宽”:民族化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向,瑞典学者marianikolajeva认为:“除极个别外,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鲜有共同之处……虽然整个世界的信息互换日益增长,但是儿童文学却变得越来越民族化和分离化。”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早已成为一个美学共识,因此选择民族化路径来突围,无疑是中国本土图画书的可行之道。获得国际图画书大奖的国外华人创作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美国考迪克奖的得主杨志成(其代表作有《狼婆婆》等),还是获得法兰克福书展优秀奖的陈江洪的作品(如《神马》等),从题材到画风都走的是民族化路线。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外国图画书创作者所青睐,如美国琼·穆特先后获奖的图画书《石头汤》、《禅的故事》等,在内容与艺术上都借用了中国素材如人物、意象、哲学以及中国画风等。异域作者尚知借用中国文化艺术来开拓自己的创作园地,本土作者更有必要、也更有条件去挖掘这独特的资源,打开自身创作的新局面。但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应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渗透在文字、图像表达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才是最能体现民族性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和气质元素。若把民族文化仅落实到一些具体物象上(如灶王爷、泥将军、京剧等),那会将深广的民族文化表象化或狭隘化。

此外,领会某些特殊的民族文化有时需要一些文化经验,如要真正读懂《京剧猫》,不仅需要有对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的掌握,而且还要对京剧舞台艺术包括锣鼓、化妆、脸谱、表演程式等元素有些了解,要不然可能只看到表面的“热闹”,不易看出个中的“门道”。需要警醒的是,本土图画书若是过于强调民族化,则有可能会把自己逼上一条窄道。如熊亮近期的“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用有趣的故事及传统美术元素如水墨、瓷器、剪纸等,来生动形象地介绍汉字、节日、京剧等文化知识。虽然这于普及民族文化有其可行性,但绝非图画书的制高点。再如获得2010年首届“信谊”图画书奖佳作奖《进城》(文/林秀穗、图/廖健宏),全书图案都是黑色剪纸,故事则是对一个民间笑话的改编。在父子骑驴进城的途中,作者安排了李逵、林黛玉、孙悟空等人先后出来指指点点,将原笑话中没有名姓的路人变成了各有文学出处的古典人物。虽然这些“有来头”的人物言论增加了文学色彩和内涵,但同时也设定了阅读的“门槛”——需要读者知晓这些人物典故,这于外国读者而言就更有“隔阂”。相形之下,直接取自中国民间故事的绘本《漏》(图/黄缨)则显得可亲可爱,小偷和老虎去偷驴而巧遇的故事原汁原味、童心盎然,达到了周作人所推崇的“无意思之意思”之境,即“趣味第一”,西方孩子读此绘本也都心领神会、开怀大笑。相形而言,民间故事比之民族的古典文学,更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题材过于民族化,则其阅读群体可能仅限于本民族孩子。从民族化出发,为的是更好地抵达世界,而不能无意中将民族化建成了“壁垒”,自绝于世界。虽然特定时空领域里的民族文化有国界,但纯洁的童心无国界,因而糅合童心的民族性表达会具有更宽广的世界性。

其三,“远”与“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民族化走向的图画书创作者多青睐传统题材,但必须考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换问题:如何将久远、有限的传统内涵扩展为更宽广、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人文阐释?如何对有“问题”的传统内涵进行过滤、提炼、改造,使之变得恰当并焕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即要尽可能地将“民族的”扩展为“人类的”,从“历史的”发掘出“永恒的”。熊亮在起初的“绘本中国”系列中着眼于通过民俗来传达民族文化魅力,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进行对“传统”的诠释。《年》源于“年是怪兽”的民间传说,但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称“年”是寒冬里的孤独感慢慢聚积起来的一只小怪物。画家用灰色来表现孤独,用大量的红色绘出各种过年风俗,这个中国味浓郁的《年》,其内涵不是仅止于中国的民俗文化,还可以泛化为“每一个可怕的、愤怒的人心里,都躲着一个孤独的小孩,渴望着被关爱被接纳”这一人类性的价值。不足的是,作者在结尾用“打电话”这一现代生活手段来解决亘古以来的“年”的问题,这一处理方法失之简单、草率和唐突,从而削弱了意味的隽永性,显现了传统与现代“嫁接”的不和谐。《兔儿爷》中,玩具兔儿爷踏上寻找小主人的漫漫长途,穿过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建筑物,暗示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也暗含着从传统的视角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审视,这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较成功的尝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力求达到水融的“化境”,这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也需要敏锐的思想力和巧妙的表现力。

另外,总体而言,有着强烈的民族化主张的图画书创作者,往往都痴迷于也局限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表现,很少会尝试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创作素材和手法。而这正是当今西方图画书发展的新动向、新途径、新收获,并且已有颇为惊人的建树。如2000年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插图奖的英国anthonyBrowne《公园里的声音》(Voicesinthepark),获2011年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插图奖的澳大利亚华裔陈志勇(英文名Shauntan)的《绯红树》(theRedtree)等,都是凭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新异的表现力夺魁。其实,后现代元素也会给予民族化道路新异的刺激和启迪,促进民族风的多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本土图画书创作者有时要将凝视时间远处的目光收回来,巡视时间近处的文化动态,或许能从中得到开拓的新灵感。

其四,“跛足”与“共舞”:图与文的关系。

图画书是文与图的“共舞”,文与图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拓展,一起丰富地表现故事。综观近年来的民族风图画书,可以看到创作者努力在寻求文与图的共生,但对于图画书这一独特“文体”的理解还不到位,图文关系处理得不是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偏重于在绘画上追求精美的民族风,文字故事的构思相对平淡。熊亮、周翔等都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且颇有造诣,在绘画中力求体现“神而忘形”、“知白守墨”的民族美学精神。如熊亮的《看不见的马》等绘本重印象式氛围勾画,不求细节和具体形象塑造。周翔的水粉画《荷花镇的早市》则倾心于描绘出江南水乡集市的群体性风貌,体现出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雅趣,精彩的绘画甚至盖过了文字的神采。此外,中国原创图画书作者对古朴民风和纯真童年的“怀旧”心态,也促使他们选择“写意”风格。“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旨趣,但“写意”会给儿童的绘本阅读带来一些阻挠。第一,写意往往带有抽象感,有时还会因象征手法带来迷茫感。比如熊亮等的《家树》里那团笼罩在家树上的白雾意象,会让小读者置身“云雾”,不明其意。第二,“写意”的画面往往色彩素雅,墨色浅淡的绘画对孩子往往缺少吸引力。第三,“写意”会冲淡故事性,如《荷花镇的早市》铺展了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间早市风情画卷,但基本没有什么故事,孩子会觉得无趣。第四,“写意”的绘本还要求有一种相应的阅读状态——“静心”,但以“动”为特质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所带来的乐趣,而不容易倾心于“静”所带来的诗意。第五,“写意”画风往往不善夸张和变形,不重细节和幽默感的传达。因此,这类致力于凸现高妙的民族艺术魅力的图画书就可能遭遇“曲高和寡”的尴尬:创作者“高位”传播,阅读者“低位”接受,儿童读者不能完全领会,甚至有可能不会全心喜欢画作中的那份高雅。

土地管理法亮点解读篇10

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后,信阳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这一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新闻题材,切实加大新闻策划和宣传报道力度,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党报的影响力,树立了党报的权威性,为推进试验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新闻评论唱响主旋律

评论是党报引导舆论的旗帜,是舆论引导之利器。在宣传“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过程中,信阳日报社组织精干采编力量,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除及时报道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各县区、市直各单位的行动外,还紧扣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针对如何盘活土地、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做好财政金融文章、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做强专业合作文章、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做实养老医疗文章、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做优人力资源文章、创新支持人才投身综合试验的机制,做亮县域特色文化文章、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做好统筹发展文章、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做足基层组织活力文章、创新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机制等,连续推出了《盘活土地就要抓住“金钥匙”》、《突破瓶颈就要打造“金钵子”》、《多予少取就要创造“金点子”》、《民生是天就要锻造“金手杖”》和《人才培养不拘一格聚起来》、《文化建设特色产业亮起来》、《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富起来》、《组织创新民主管理活起来》等系列评论员文章,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切中实质、论述深刻,每篇评论都紧密联系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摆事实、讲道理,以事说理、事理相称、循循善诱,很有说服力。可以说,这些系列评论文章有理、有据、有力,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舆论引导上的独特功能。

创新宣传形式增强指导性

作为党报,宣传报道领导讲话精神是时政报道的主要职责之一。但积极创新形式,努力让领导讲话精神宣传得更有力、效果更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则是党报必须苦练的基本功。《信阳日报》紧紧抓住“试验区”契机,在创新领导讲话宣传形式、实现有效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009年7月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先后到信阳农村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推进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信阳日报在宣传上再度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精心策划。

根据徐光春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信阳日报社围绕三个重点,推出三个整版的宣传报道,从核心提示、权威声音、背景解读、成功范例、记者点评等方面着手,并配发新闻图片,对每个观点逐一进行深入剖析,力求精益求精、贴近实际。整个深度系列解读的版面视觉冲击力大、宣传影响力强。

根据陈全国同志的讲话精神,报社又一次创新,在头版显著位置,连续推出20篇解读文章。该系列解读报道持续时间长,方式方法新,分析阐述透。有的文章提出观点并加以深刻论述;有的文章对一个观点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说明。如系列解读之《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等,形式新颖、分析透彻、层次清晰、观点明了,对信阳各级干群全面理解省委、省政府的“综合试验区”精神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达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采撷鲜活典型强化示范性

为尽早形成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舆论强势,2009年5月,信阳日报社派出骨干记者,深入采写并在一版发表了消息《今非昔比看刘洼》,同时在四版推出七八千字的长篇通讯《融入新试验刘洼在实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刘洼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具体举措。2009年6月1日开始,信阳日报记者精心采写的《核心区里求突破》、《“先行先试”当先锋》、《“活”了土地“富”农民》、《“独辟蹊径”顺民意》、《改革发展在用人》等来自农村改革发展核心试验区的系列新闻述评陆续见报,客观报道了“核心试验区”怎样抓改革、怎样谋发展、怎样搞试验的典型举措。从6月9日开始,又推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又一大胆探索》(上、下两篇),深刻剖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立带给人们的启示――必须大力弘扬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大力扶持农合组织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引导农合组织规范发展。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每周都推出一个《试验区建设》专版,集中刊发国内外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用以启发、引导信阳市的试验区建设;同时,还大量刊发信阳市各县区在试验区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做法和成效类的稿件,意在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合力推进其试验区建设。这些稿件的刊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多角度重现了信阳各界解放思想求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009年6月11日,信阳日报社联合各媒体驻信阳记者站的记者,深入到农村采访,迅速拿出2800字的新闻特写《利在当今功在后世――信阳市乡村卫生室建设一瞥》,当晚6时许即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大河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起了网民的共鸣,翌日,《信阳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既较好地起到了典型引路、诠释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的作用,又利用报、网联合之优势,打造了亲民的宣传效果,让主流的、正面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信阳日报》还精编发表诸多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理论思考文章、言论等,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直至目前信阳市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许多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结合理论和实践,广泛讨论新时期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指出目前信阳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在新起点上加快信阳的振兴崛起,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信阳日报》关于“试验区”的宣传,相继策划推出了9大专题、300多篇稿件(图片),囊括消息、言论、专访、通讯、解读,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浓墨重彩,影响力强,可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这在《信阳日报》专题宣传报道历史上是空前的。可以说,信阳日报社关于“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真正发出了党报作为“第一主流媒体”的声音,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喉舌”,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地方党报,信阳日报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关键在于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以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去甄别主流与支流;关键在于增强服务意识,积极策划,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