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培训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6:54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1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课岗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将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贯穿于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岗位能力、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上岗。

一、会计实务教学与岗位能力相融合的实施

笔者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从2010年开始实施“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情况。

1、岗位课程与会计岗位职责要求相融合

在课程体系上,以财务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以财务工作岗位为主线,按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资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岗位和主管会计岗位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岗位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融合,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具体的岗位需求融入到会计实务的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与岗位职责融为一体。

2、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相融合

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适当地增加实践学时,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际培训,包括每个会计岗位的认知、职责、工作流程和实务操作,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分配36个学时。有20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该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流程,掌握职工薪酬的内容,工资计算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的账务处理等内容;有16个学时的薪酬会计核算岗位实训操作和技能培养,通过模拟手工实训和计算机实训,体验职业角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岗位业务处理能力。

3、四环双轨实践教学体系与岗位技能相融合

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1)基础技能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会计手工实训室,厦门网中网的基础会计实训平台。

(2)岗位模拟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分岗模拟实训。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会计手工实训室,厦门网中网的分岗实训和福斯特财务软件。分岗模拟实训是在每个岗位理论学习结束后对应进行,针对八个具体的会计岗位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

(3)会计综合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财务链和供应链。实践形式: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实践平台:福斯特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该实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把会计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起来,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具体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

(4)企业顶岗实习。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目: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或顶岗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的专业实践活动,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夯实基础。

4、课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要求考核相融合

采用“课岗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考评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要求考核相融合的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在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实现考试内容由教材向职业岗位要求转移。如《会计基础》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期中考核、作业等)、知识性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知识等)和职业能力考核(包括手工综合作业和计算机模拟)组成,考核的比重分别是30%、40%和30%。分岗课程采用“442”结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为岗位技能考核、知识性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实操能力考核占40%,理论知识考试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证书相融通的实施

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三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数码字书写、点钞等技能证书和会计电算化证书。最重要的是,这一学年会突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的学习与培训,加大学生在大一下学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机率。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专业人才。现代企业会计管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eRp会计信息系统,掌握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方式、管理方式。所以,基于eRp系统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可以进一步改善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培养实践型综合人才,实现中职学校教育宗旨。

一、eRp下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会计电算化系统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自动化,eRp系统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流。eRp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等内容,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于一体。在eRp系统下,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简单操作,更要与其他模块相互结合,融入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方能发挥财务资源管理的作用,体现出eRp系统的优越性。中职学校开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技能,以便未来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已经落伍,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唯有这样才能适应eRp系统要求,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极为重要,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吸收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二、eRp下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在eRp系统广泛应用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懂得eRp系统操作、会计电算化等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为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要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出发,明确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强调会计电算化操作训练。对于教学来说,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更科学的指导教学实践,顺利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知识、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技能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的技能,能独立自主完成会计核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操作;知识目标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意义、基本操作、基本流程等内容。如,eRp系统操作程序;素质目标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沟通、协调、创新、发展、合作等能力。

(二)围绕目标设置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规范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围绕目标、结合社会需求,重新统筹安排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重构课程体系时,将eRp系统融入其中,设立会计电算化实训类、计算机类、会计类等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各有侧重点,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会计电算化实训类课程内容以沙盘模拟、项目模拟、eRp系统实训等为主,用于训练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类课程以训练计算机、数据库、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会计类课程主要包括财务、成本、管理会计等课程内容,培育学生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以上课程设计构建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训的课程体系,规范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内容,使实训课程模块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eRp系统下,为增强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实训课程,形成良好的eRp系统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具体教学时,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创新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构建不同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采用沙盘模拟、项目实训、模拟实训、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逆向思维等教学方法,构建不同形式的实训课堂。通过多样的实训活动为学生搭建对各种各样的实训平台,增加实训课程的新鲜感,降低实训内容的枯燥感,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训,更好的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如,以用友t3软件为例,基于计算机平台搭建课程实训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模拟训练,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除了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外,还要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效果,以便不断的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考核多为终结性考核,手段主要为考试,难免有失偏颇。对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既注重结果考核也强调过程考核,从片面的终结性考核向多种形式考核转变,实现对实训课程教学的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实训能力提升。

(四)适当增加实训课比例,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很强,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比例,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切实掌握eRp系统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训基础设施和设备,满足实训教学的基本需求。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有固定场地、计算机、沙盘等基础设施。采用沙盘模拟、单模实训、项目模拟等实训方式,多渠道的阶梯性开展实训课程。如,模拟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eRp系统模拟训练的平台,确保学生在校内锻炼会计电算化能力。校外实训上要加校企合作力度,借助企业力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流程,并真正的参与工作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基地,构架内外一体化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技能得以在校外磨砺,切实增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首选,学校赢引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其次,教师自身要有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接触先进的会计技术和软件,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建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能力,进而增强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eRp下会计电算化核算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活动可以优化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培养素质与能力兼备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应围绕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切实优化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庭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31(12):112-113.

[2]刘珍刚.会计电算化基于eRp环境下的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07):202-204.

[3]赵丽华,王笑艳,李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7,36(12):177-178.

[4]周爱静.eRp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无纸化教学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7,23(20):336-338.

[5]刘颖,张丽梅.基于eRp环境下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1,(13):111-112.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转.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68-02

一、课程概述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核算、出纳、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为,在会计专业教学的三大模块中,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专业技能板块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日常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能力以及敬业、责任、协作、创新的职业素养。

目前课程设计内容采用用友、金蝶财务软件教学,理论22学时,实训84学时,共106学时集中1个学期进行教学。教学重点是各业务模块的日常业务处理,难点是总账期末结账及财务报表编制。

表1教学内容设计

实训项目实训内容课时

1建立企业核算账套4

2基础设置4

3总账初始化4

4总账日常业务处理10

5工资管理系统8

6固定资产管理系统8

7应收款管理系统4

8应付款管理系统4

9总账期末处理8

10报表管理系统8

11综合业务实训12

二、课程现状

(一)课程教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科,虽然也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材的选取上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几年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解释不够,全面照搬该课程所使用的软件帮助及说明书的地方太多,学生无法理解所讲述的内容。通过教学内容设置可以看到实训的内容只涉及到最基础的一些操作,例如工资管理系统的学习当中“五险一金”如何设置和计提,固定资产系统的学习中对企业车辆工作量的核算等并没有相关的介绍。对于采购、销售、库存和成本核算这些内容更没有涉及到,而这些往往是企业最需要自己的财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学完这个课程学生只懂得了简单流程的软件操作,离企业的要求差距太大,学生工作后不能适应企业对经济业务的核算要求,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课程教学师资不足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课程是属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要求比较高,既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储备又要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电算化软件操作,才能进行该课程教学。我们的专业教师中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少之又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会计知识扎实、有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老师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掌握不多,难以操作电算化核算软件,自然也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而如果是选用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老师去担任此课程教学,又会出现任课教师能进行软件操作的讲解却无法将会计专业知识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来,所以也不是担任改课程教学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就是该课程师资不足的原因――懂知识能操作的教师太少。

(三)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太少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设施设备主要有计算机及网络和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该课程的教学实训是建立在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的,且课程定位为专业技能课程,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动手去进行电算化核算软件的操作,完成课程的学习需要人手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本专业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大概在50人左右,这就需要实训室的计算机数量要达到50台以上。对于计算机性能的要求,目前主流的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如用友eRp-U872安装完软件所需要的SQL数据库和全部功能模块,所占用的系统磁盘空间在3G以上,启动的系统支持服务10项以上,这需要性能强大的计算机做保障才行。能满足这样条件的实训室目前只有一间,且使用已经有一些年限,计算机性能和维护上有一定难度,只能勉强支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受到实训设施设备的影响,任课教师的一些数字化、信息化资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例如,“总账的期末处理”这个重点、难点的知识和操作,教师做成了一个讲解视频放在互联网上,由于实训室无法与互联网连接而无法使用。随着招生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实训室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将对课程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评价与考核方法目前从三部分来进行课程的评价:一是平时成绩占20%;二是项目实训占40%;三是期末考试占40%;共100分进行学生成绩的评定。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有,首先2-4-4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且考核项目的标准和依据没有细化出来,只能看学生操作一些关键地方,然后看结果给分数;其次考核评价主要以手工考核为主,工作量比较大,效率不高,难以体现公平、公正;最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过低,根据该课程特点,期末的考核是对所有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综合测试,要求比较高,考核比例低的话对学生成绩影响较大。

三、对策分析

(一)根据本校学生情况编著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根据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材的内容不仅包含电算化软件财务模块的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还应将业务模块的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核算管理系统一起整合进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学习教材。对上述的理论知识要精练、准确的表达出原理和在企业中如何使用,对于操作指导要以多图、大图把操作步骤表现出来,做到少说多看图操作应最大程度地仿真企业的真实环境,真实的经济业务和业务单据、票据等。如企业新购入固定资产,在教材编著中应将涉及到新购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发票、银行转账单据等这些在现实业务中出现的单据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将业务用文字描述出来。课程设计内容设置采用用友、金蝶财务软件教学,理论30学时,实训98学时,共128学时,分2个学期进行。教学重点是各业务模块的日常业务处理,难点是总账期末结账及财务报表编制。

图2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设计

实训项目实训内容课时

1建立企业核算账套4

2基础设置6

3系统初始化6

4总账管理系统10

5工资管理系统8

6固定资产管理系统8

7采购管理系统8

8销售管理系统8

9库存管理系统4

10核算管理系统8

11应收款管理系统4

12应付款管理系统4

13报表管理系统8

14综合业务实训12

(二)课程教学师资不足的解决办法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特点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是引进企业优秀会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对于引进的人才要有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电算化软件操作水平,对其学历、职称可以适当放宽。只要是个人素质良好的能工巧匠都可以积极引进。二是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通过课余时间对现有教师进行会计业务电算化处理的操作培训,提高电算化软件操作水平。三是利用假期时间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去学习实践,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建立培训实践奖罚制度,规范学习实践时间和学习内容,确保培训实践有效果、有收获、有提高。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加大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投入

加大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就是建立一批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实训室。从硬件设备和软件引入两方面进行投入。硬件设备实训室新购入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要是目前主流的性能配置,如:四核以上CpU、4G以上内存、500G以上机械硬盘或120G以上SSD硬盘、17寸以上液晶显示器,千兆以上高性能局域网网络设备,光纤接入互联网。软件方面引入企业占有率较高的电算化核算软件品牌做为教学使用,使学生所学与企业紧密接轨,学以致用,引入仿真教考系统服务学生考证和实训及技能比赛使用。

(四)完善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上进行细化、量化并引入第三方对学生考核评价,减少人为干扰。例如:使用教考系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实训,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各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全部由教考系统计算机自动完成,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直接显示结果和做出错误提示,直观、全面、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今后应将学生到企业实践的考核评价纳入课程考核中来,使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2]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形成性考核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7-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式,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重点掌握从事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学生也通常希望能够掌握好相关的职业技能,以便顺利就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培养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基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需求,考试应成为促进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通过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开发创新思维,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提高。

一、传统考核方式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弊端

(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多数学校把各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分为考试和考查两大类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普遍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指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成绩,“期末成绩”指期末试卷成绩。成绩的登记情况由平时成绩、总评成绩、试卷分析三部分组成,在“总评成绩”登记表里要求不及格率不能高于20%,在“试卷分析”中要求成绩在图表中呈现正态分布状况。

这种考核方式简单易操作,但期末考试成绩仅反映了一次考试的完成情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助长了学生“考前背一背,考后基本忘”的应试观念和行为,不能激发学生的日常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无法适应现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考核时间过于统一

在目前的考试体系中,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重最大,学生考完试课程学习也结束了。考核结果没有能在教学过程中反映而在教学结束后反映,无法起到及时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学方案调整的作用。也使得学生容易忽视学习过程,只注重卷面分数,使“学生”成为“考生”。

(三)考核主体主要为校内教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考核学生的主体主要是以校内任课教师为主,考试题库也主要依赖校内任课教师建立,这未免造成考核结果的片面,特别是对于实践课程,只由任课教师来评定,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学生成绩评定以知识考核为主,即使学校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反映学生能力与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仍以知识目标为主,客观上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内容脱离实际

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考核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带有教师的主观思想,考核的内容不一定能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步调一致,如果仅仅是校内任课教师组织考试内容,难免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考核、考核什么内容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体现高职学生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表现与综合水平,在我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多年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研究,我们调整了期末考核的比例,加强过程监控,注重形成性考核,形成了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学校考核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的考核体系,重点评价高职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具体如下:

(一)考核模式

我们将会计电算化的考核分成针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各占50%的比重。

1.形成性考核(50%)

学习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该项考核中,实训参与及任务完成情况占20%,实训报告占20%,课堂讨论占10%。

2.期末考核(50%)

期末考核取消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以证代考的方式。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些课程结束时学生必须拥有某种资格证书,以证代考,可以使课程的考核与资格证书的认证联系起来,以学生是否取得资格证书为标准来确定成绩是否合格。

(二)考核内容

1.形成性考核内容

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内容分为划分成16项子实训任务和一项综合实训任务,具体如见表1所示。

形成性考核贯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单项实训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在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实训打下基础。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成果检验。通过每次考核结果诊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并依据考核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2.期末考核内容

会计电算化课程利用国内较大的会计软件运营商用友软件的认证考试平台进行期末考核,这种方式在学生考试的同时也提供给他们取得资格证书的机会。同时,企业的认证考试题库更加接近企业实际,使学生尽早与实践接轨。

(三)考核过程控制

为保证每一实训的实施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相互帮助。在单项实训中做到逐人考核,综合实训分组进行。教师做到每次实训考核后,及时进行标准示范,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及时反馈、补偿,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形成性考核贯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通过每次考核结果诊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并依据考核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考核标准

依据考核内容、考核模式制定考核标准。下面以总账系统的任务五凭证审核为例予以说明,如表2所示:

每一实训任务的分数评定为百分制,将各项考核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其中知识考核成绩占30%,技能考核成绩占50%,素质考核成绩占20%。

知识点考核成绩用来测评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结构及有关概念、发展趋势、工作规范、工作原理和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等职业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技能点主要用来测评学生是否具有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工作、维护系统安全、执行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等岗位技能。

职业素质要求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是否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具有团结协作、沟通等职业能力。

知识考核、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各教学环节的成绩计算而成。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即教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这样,学生要得到较高的综合考核成绩就必须重视每一次课堂学习与实训。

三、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在近四届学生中的的教学实践,实行这种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和传统的考核相比,尽管一开始有些学生平时的实训练习和实训报告的提交训练仍然是被动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并认为形成性考核对他们的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有促进作用,期末认证考试是他们的知识与实践进一步融合,提高了就业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的价值体现在:

(一)考核目的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以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学习与建立为主要目的的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记录,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生产现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多阶段、多侧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更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

(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考核方式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每一次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了控制每一次实训的过程及结果,并及时改进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形成性考核中的单个实训、综合实训以及学生期末要参加的erp软件工程师的认证考试,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专业教师自身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具备过硬的技能,客观上督促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7

1.1会计实训教学内容不完整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该企业的原始凭证编制生成记账凭证,再根据编制的记账凭证填写账簿,直到完成一整套的会计核算流程。但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均为教师准备好的,不需要学生做进一步的审核,对于原始凭证,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做最初的审核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会计核算流程。这就导致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核心内容无法体现,导致学生不能学到过硬的技术本领。

1.2各高校对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准确

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可以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其定位要求学生只需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包含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至两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即可。这种观点为适應社会的需求,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与软件的培训课程同等对待,只侧重于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会计软件开发人才,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操作,还要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这种观点又与社会所需要的高职型人才的需求不相符。

2合理推进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对策

2.1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内容

作为会计电算化质询课程的老师,在编制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刻意的将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编织成不完整的或不合法的,比如作假的发票、偷税漏税的原始凭证等,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弥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内容不完整的缺陷,旨在通过纠错教学法培养学生在进行一个会计核算之前养成对会计业务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与监督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需加强电算化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接轨,丰富实训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可将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与《会计基础》账务处理程序、《财经法规》会计法律制度、《财务会计》中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报表公式等内容结合。以资产负债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填制为例,《财务会计》中主要是根据各项非流动资产和负债到期期限的明细账务资料进行填制,在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可通过财务软件的UFo进行编制——在子系统中增设上述两个科目。

①期末按照手工会计方法编写分录并进行审核记账:

借: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长期借款等。贷: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5年应收账款等;

②编制两个科目的报表时直接运用公式定义自动取数;

③下期期初对①所做的分路进行反向的转回分录。

按照上述的实训处理方法,可将《会计基础》中的分录编制、《财务会计》中的报表编制以及电算化UFo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深化学生对“会计科目设计需充分满足编制会计报表需要”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

2.2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各高职类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仅要符合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标准,而且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综合考虑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各院校学制学时的设置等因素,各高职类院校可以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义为: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操作及其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各高职类院校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适时更新教学素材。老师之间要不断进行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深刻认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时刻努力着。

参考文献:

[1]陈科,涂利平.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1):126-128+140.

[2]许海翠,刘彦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情,2013,(28):242.

[3]余瑰.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手段之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28):365.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8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9

关键词:会计专业技能教学

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今天的职教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普遍现实,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劣势将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职业学校更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内容,以培养多功能适用性的人才,就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来说,技能训练概括起来主要是“能写会算”。

一、“能写”是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专业技能

它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文字和数字的书写;第二,文章书写。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要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日常零散的不系统的经济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写出合理的系统的内容真实的好文章。

二、“会算”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它具体包括第一:传统的计算,即运用珠算进行计算及用手工进行点钞。第二:现代化的计算,即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运用计算机程度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等操作较手工核算快捷、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正确使用,将传统的计算和计算机操作结合起来,准确快捷地完成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三、培养与提高学生“能写会算”的途径

(一)强化技能训练目标

1、分阶段确定目标

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珠算、点钞是显然的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属于技能教学或称为技能训练,此外,还有不少专业技能,因此会计专业课堂教学除理论教学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能教学。

2、按教学方式规定标准

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与训练,按时间和场所分三种方式:一是随堂训练,即在课堂上安排技能训练。二是间断性训练,即在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训练。三是连续性训练,即在学完一门课后,集中进行综合训练。因此,会计专业的技能教学更应依靠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模拟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

3、按技能教学原则制定方案

一般来说,技能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侧重于操作技能教学的课应促进学生形成动作技巧,如:掌握点钞的指法技巧,才能又准又快;二是智力技能的训练一定要结合在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除充分让学生感知、记忆之外,还要通过反复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编制会计分录的技能教学,不仅要掌握分录的书写格式,更要掌握编制思路,这些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随堂训练场所是在课堂,由任课教师安排指导;阶段性训练主要场所是在模拟实验室,可由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连续性训练的场所应在实习单位。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物教学法。如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熟练掌握仿真企业环境下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各种会计帐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系统掌握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凭证的审核、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帐簿的设置、帐簿的启用与保管的基本要求;能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附注所说明的内容,能对主要会计报表进行简要的分析;了解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分工协作关系

2、演示教学法。对有关业务操作技术,教师可逐项演示,以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熟练掌握记帐企业的编制、总帐、明细帐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会计核算特点与程序、实习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3、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实验室进行一整套业务处理,以增强其真实感和新鲜感。引入模拟教学形式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不适宜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学生不能纯粹依靠社会实践来获取技能,而主要是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模仿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仿真演练方式来获得;第二方面为了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或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可以把繁杂的文字述叙、规定、要求等融入模拟训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后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灵活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5、现场教学法。到实习单位让学生现场观摩财会人员处理账务,以缩短他们理论上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做法的距离。

6、行为导向型教学法。技能教学的过程应遵循技能教学的规律,以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指导,顺应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行为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三)加强财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要强化会计实践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建立起课堂实验室实习单位三位为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基地,来完成课堂讲授实验室模拟训练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操作。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就我校财会专业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校:能写一手好字,能打一手好珠算,能点一手好钞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达到初级水平,使学生们离开校门就能顺利地上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只要各方面提高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技能训练教学水平,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正平《能力本位: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

会计核算培训课程篇10

abstract:"employment-oriented"and"practice-focused"isthedevelopmenttrendofvocationaleducation.thispaperexplorestheaccountingprofessionalstrainingmodeunder"employment-oriented,practice-focused"horizon.

关键词:就业导向;实践;培养模式

Keywords:employment-oriented;practice;trainingmode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42-02

1构建“岗位主导、能力本位、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为核心,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导,在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岗位主导、能力本位、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岗位主导以行业需求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对会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定会计岗位课程标准,开展岗位模块教学,并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开展跟岗实践,培养学生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综合技能。

1.2能力本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形成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基本素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支撑的综合岗位能力体系,其中会计岗位能力主要包含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编制能力、成本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与税务核算能力、出纳实务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等,见表1。

1.3学做结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演练实习、财务咨询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拉近课堂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实现校与企、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计主要岗位及其核心能力分解

会计专业主要岗位能力,以期待对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有效对接融合有一定借鉴意义。会计主要岗位及其核心能力分解如表1所示。

3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

3.1“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分析,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形成学习情境,培养岗位能力。通过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就业适应性。“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3.2“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岗位教学研究,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岗位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实施“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强化校内实训环境建设,为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

3.3“多主体多形式”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行业、企业、教师、班级、学生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查报告、口试、竞赛、资格认证、岗位鉴定、毕业生跟踪回访等多种考核方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3.4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①实训室建设。在现有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成财税一体化多功能模拟实训中心、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审计模拟实训室,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训环境。引进一家财务咨询公司为学生搭建真账演练、顶岗实习的平台,开展记账、税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学生可随时在校内参与“全真”会计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②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结合新建的会计实训中心(室)的管理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使用及与维护管理制度》、《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社会共享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服务专业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柯艳霞.“岗位定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杜庆.“岗位定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构建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3]奚立平.“能力导向,层次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