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十篇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十篇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8:08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1

第一章总论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的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这两个会计理论问题作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的职能

1、会计反映的职能

2、会计监督的职能

(二)会计的含义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2、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

(四)会计的任务

•会计任务的一般表述

•会计的根本任务

•会计的具体任务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七)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方法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设置会计科目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

•利润

(二)会计等式

•会计恒等式

•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收入和费用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三)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级次

(四)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特点,着重掌握复式记账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会计学原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第二、三章的学习,要能理解和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

(一)复式记账原理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的特点

(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成本计算

一、考试要求:

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内容,账户设置(账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和主要业务的账户对应关系。

二、考试内容

(一)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二)资金筹集业务

(三)生产准备业务

(四)产品生产业务

(五)产品销售业务

(六)财务成果业务

第五章会计凭证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会计凭证的意义

•会计凭证的种类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填制原始凭证的要求

•原始凭证的审核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方法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记账凭证的审核

(四)会计凭证的传递和管理

•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六章会计账簿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经济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和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二、考试内容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账簿的意义

•账簿的种类

(二)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总账的设置和登记

•明细账的设置和登记

•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

(三)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

•账簿启用的规则

•账簿登记的规则

•更正错账的方法

(四)对账和结账

•对账

•结账

第七章财产清查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保证账簿记录准确性、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和财产保管使用合理性的方法,即财产清查。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资、贷币资金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并理解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的种类

•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实物的清查方法

•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货币资金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财产物资盘盈、盘亏和毁损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会计报表与分析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括反映的方法,即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

•会计报表的作用

•会计报表的种类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利润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利润分配表的作用、结构和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会计报表分析的作用

•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组织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如何组织好会计核算业务和会计管理工作问题。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与种类及其特点。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应履行的法律责任。

二、考试内容

(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

•合理组织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要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种类

(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领导体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制度与规范的制定

(三)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岗位责任制

•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三、考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名词解释

•问答题

•业务题

考试参考材料:

《基础会计》(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樊行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8月第2版

第二部分:《财务会计》200分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特征、财务会计对象,掌握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熟悉财务会计目标、职能、特点,熟悉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熟悉会计科目;了解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财务会计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的内容

•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特点

•财务会计的意义

(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章货币资金

一、考试要求:

掌握现金、银行存款日常收付的账务处理以及现金清查和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掌握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和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外币业务的概念及外币业务发生时的账务处理,掌握期末汇兑损益的计算及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货币资金概述

•货币资金的概念和内容

•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的意义

•货币资金的控制

(二)现金的核算

•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现金收付的核算

•现金清查和溢缺的账务处理

(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银行存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支付结算方式

•银行存款的核算

•银行存款的清查

(四)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其他货币资金的账务处理

第三章应收及预付款项

一、考试要求:

掌握应收账款的概念、确认和计价原则,应收账款发生、收回及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掌握应收票据的概念和计价原则,掌握应收票据取得、收回、转让及贴现的账务处理,掌握带息应收票据及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方法;熟悉存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时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了解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的概念、范围及其账务处理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应收及预付款项概述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1、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价

2、应收账款的核算

3、坏账损失的核算

(三)应收票据的核算

•应收票据的确认及计价

•应收票据取得和到期收回的核算

•应收票据转让的核算

•应收票据贴切现的核算

(四)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五)预付账款的核算

第四章存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存货的概念、性质、范围及存货确认掌握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掌握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方法,掌握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和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方法、特点及账务处理;熟悉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及其有关的账务处理,熟悉包装物的概念、范围和账务处理,熟悉委托加工物质的计价及账务处理,熟悉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账务处理,了解产成品核算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存货概述

•存货的概念及其分类

•存货的确认

(二)存货的计价

•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存货的期末计价

(三)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四)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五)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核算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包装物的核算

(六)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七)存货清查的核算

第五章投资

一、考试要求:

应理解并掌握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章的要求主要有:第一,熟悉投资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投资的分类;第二,熟悉短期投资的概念及特点,掌握短期投入账价值的确定及期末计价,掌握短期投资取得、持有期间获得股利和利息、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账务处理;第三,了解长期债权投资的特点,掌握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长期债权投资取得、处置和到期收回及期末计息债券折价和溢价的账务处理;第四,熟悉长期股权投资概念及分类,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的确定,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熟悉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第五,熟悉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掌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二、考试内容

(一)投资概述

•投资的概念和内容

•投资的分类

(二)短期投资的核算

•短期投资的特点

•短期投资的核算

•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及处置收回的会计处理

(三)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

•长期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权益法与成本法的转换

(五)长期投资减值的核算

•长期投资减值的判断标准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第六章固定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和价值构成,掌握从不同来源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及账务处理,掌握固定资产修理、出售、报废、毁损、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熟悉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熟悉固定资产租赁及清查的账务处理;了解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了解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二、考试内容

(一)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固定资产的计价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固定资产折旧概述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及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五)固定资产租赁的核算

•固定资产租赁的形式

•固定资产经营租赁的核算

•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的核算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七)固定资产期末计价与清查

•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

•固定资产清查

第七章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一、考试要求

掌握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和摊销期限的确定,掌握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出租、处置的账务处理;掌握长期待摊费用的含义、主要内容及账务处理;理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理解无形资产减值的含义及账务处理;了解其他资产内容。

二、考试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概述

•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二)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核算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第八章流动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及主要账务处理,掌握工资总额的组成及结算与分析的财务处理,掌握一般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确定及账务处理,掌握预收账款、应付票据、预提费用的核算内容及账务处理;熟悉流动负债的含义、构成内容及计价原则。

二、考试内容

(一)流动负债概述

(二)短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付款项的核算

•应付账款的核算

•预收账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四)应付工资及福利费的核算

•工资总额的组成、工资的计算与结算

•工资结算与分配的核算

•应付福利费的核算

(五)应交税金的核算

•应交增值税的核算

•应交消费税的核算

•应交营业税的核算

•其他应交款的核算

第九章长期负债

一、考试要求:

掌握长期负债费用的内容及处理方法,长期借款取得、计息、使用及归还的账务处理,应付债券的发行、计提利息及溢折价的摊销、偿付的账务处理方法;熟悉长期负债的意义、特点和内容,应付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核算;了解长期负债和长期借款的内容及分类,应付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长期负债概述

•长期负债的性质、特点

•长期负债的分类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长期借款的概述

•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三)应付债券的核算

•应付债券概述

•应付债券的账务处理

(四)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长期应付款的内容

•长期应付款的账务处理

第十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考试要求:

掌握收入的有关概念,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费用、生产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利润的月末结转和年度结转;熟悉收入的确认方法,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利润总额的构成及其计算,有关利润和利润分配的账务处理;了解期间费用的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

二、考试内容

(一)收入的核算

•收入的有关概念

•收入的分类、确认和计量

•主营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二)费用的核算

•费用的概述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三)利润的核算

•利润总额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2、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3、净利润的组成及账务处理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

一、考试要求:

了解所有者权益的概念、特征及构成内容,掌握所有者权益有关内容的核算方法。掌握一般企业实收资本的账务处理;掌握资本公积形成、使用及账务处理;熟悉留存收益的概念、内容,掌握盈余公积计提和使用的账务处理、未分配利润的确定。

二、考试内容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构成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二)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的概述

•实收资本的核算

(三)资本公积的核算

(四)留存收益的核算

•留存收益概述

•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告

一、考试要求:

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和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内容及其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分类及编制要求。

二、考试内容

(一)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利润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利润分配表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

(四)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现金流量的分类和确认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考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3、判断题

4、名词解释

5、问答题

6、业务题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2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经济学和代数学等,主要研究如何将企业的资金进行预算和核对,从而协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中的一些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中的典型概念、会计对象、会计任务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会计对象;会计任务;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2-03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关于“会计”这个概念就很值得探讨,而其他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也值得我们好好的理解和学习.

1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探讨

基础会计学理论中的概念有很多,这些概念是记忆和理解的难点.会计这门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理论支撑进行的针对于财务的核算学科.关于“会计”这个词的概念已经很难概述了,具体地说,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它根据一定的凭证对企事业单位、私企等公司进行经济预算和核对,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图表绘制,用以检查和分析企业的财政开支状况.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基本形成.

在基础会计学理论中,还有很多难懂的概念,例如“权责发生制”、“账户”、“会计循环”等,这些概念成为了学好基础会计理论的阻碍.我们需要攻破概念的难关,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1.1权责发生制概念

权责发生制指的是无论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只要是在本月或本期已经实现了的收入和支出,就应该成为本月或本期的费用计算,需要进入本期进行预算、核对和绘制报表等.也就是说,当期的收支内容要体现在表格中,而不是将现金收支建立成表格数据.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会有很多人不懂,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将一期设置为一个月,那么这个月有多少笔账单就算担负了多少,有多少笔订单就算有多少进账收入,即使钱并没有到账,也算作是本月的经济收支.理解了这样的概念,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1.2会计循环概念

会计循环指的是核算流程,也就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程序,这些都是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完全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这需要多做一些习题进行全面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和老师进行交流来加深理解.有条件最好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些概念的扩展性比较强,例如借贷记账法的特点,这也是会计学中一种概念的变形,需要更多的知识进行汇总,将知识融会贯通.借贷记账法包括借款和贷款的符号以及根据记账结构进行资产、负债、成本等记录,我们需要在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在实践中,这些概念成为关键点,充分理解概念,知道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2会计的对象问题探讨

关于会计的对象一直以来有很多种说法,时间段不同,会计所面对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将会计的对象设定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核算、预测和分析,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是会计的对象.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的对象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是在不断转化的.企业要用资金去购买设备和材料,以及支付劳动报酬,这些资金就从流动转化为固定;在生产和供应的过程中,这些固定资产会不断转化为再生资金、生产资金,这些资金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生产后产品入库和销售中,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在此过程中,资金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循环和再生产,这些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也是其对象的表现形式.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对象也是货币表现形式,只是与企业略有不同,其不涉及到生产.国家通过拨款,将资金注入到事业单位中,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行政活动对资金做一定的消耗.事业单位在财政收入上很少,其开支是国家支配的,这种比较简单的收入和支出也是会计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会计对象总体来说是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内容,但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情况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会计核算,将资金进行预算、筹备、监督和核算等.会计的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它包括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对象抽象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循环和周转、资金退出等,因此会计对象是围绕着资金进行的.

2.1资产

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所购买的设备和材料等,而流动资产则是企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周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要进行资金投入,这种投入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金,企业要通过资金的转换提升经济效益.

2.2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指的是企业可享受的经济利益,是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债务扣除以后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也是会计要素中的一类,它具有很多特点,如可以进行利润分享、不需要进行债务偿还,除非发生了清算和增值等.

会计对象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弄清会计要素是确定对象的关键,而将会计对象搞清楚有利于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减少纰漏.在收入、分配、支出、盈余的基础之上进行会计作业,将货币流动作为对象,有利于更好的清算.

3会计的任务问题探讨

会计的任务通俗的说是会计针对会计对象所要完成的工作.会计的任务其实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和会计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它只能完成会计对象有关的任务,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会计任务的明确有利于发挥好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对会计的核算工作有促进作用.要掌握好会计的任务必须要确立好会计目标,这和企业的性质有关.会计的职能对会计的任务也有决定作用,这需要符合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会计需要有效的记录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并按照国家的财政制度进行作业,在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同时,还要保证企业效益,把握好企业未来经济前景规划.

会计的任务的工作内容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从过去的手工记账和绘制报表,逐渐实现电子记账,建立会计信息系统,DSS和erp等系统,这些记账方式和核算方式都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保证了会计的任务的有效完成,还能保证其精准度.会计针对企业的要求和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通过向系统录入信息,监督和核对录入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会计服务,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会计任务作业.会计任务还包括辅助企业实现经济管理,会计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网络财政的条件下,参与到决策中来,根据之前的财政预算和支出,以及每年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这种参与和管理的任务也是由会计的性质决定的,网络技术和会计的经验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掌握会计的任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会计核算方法问题探讨

会计的核算是基础会计学的中心和重要内容,也是会计师的基本工作方法.会计的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查清、编制报表、会计资料分析与利用等.下面针对几项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

4.1账户设置和复式记账

首先就要进行账户的设置,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进行系统的核算,将不同的财产进行分类和记录,这是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会计对象和任务的要求.会计将分好门类的财产进行核对和总量计算,并利用复式记账法进行记账.

复式记账是将资产进行等金额的记录,并同时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簿中,这种记账方式不仅保证了账薄的安全性,还能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双重记录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并可以系统的、全面的反映资金活动.

4.2财产查清问题探讨

财产查清也是会计专门方法,是基础会计学中的一项理论难点.财产查清是对物资进行检核和核对,将财产、设备、资金货币等进行清点,也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部分.财产查清包括实物的清点、资金的清点、往来债务和款项的清点和查询.财产查清是通过分类,记录和整理进行物资汇总,并和其它记录的会计账簿一起进行财务报表的绘制,这些物资都是体现企业利益的一部分.设备和材料的清点有利于计算损失,并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修理.在数据记录过程中,需要进行核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复式账薄进行记账,应明确物资分类,以便于数据传输.

财产查清有利于协助内部监督和管理,通过对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清点,并与数据进行比对,审核与之前账目监督是否一致.物资是否完整,有无损坏,是否被盗窃和人为破坏,是否非法挪用、是否有变质情况等,都是财产查清的范围.财产查清有利于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起到对监督的辅助作用,保证物资的完整性,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物资进行管理和维护.财产查清还可以有效促进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财产查清进行数据整理和结算,发现坏账和与物资不符合的账薄,要及时进行基金补充和周转,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4.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在基础会计学中,会计报表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会计报表也就是财政报表,是会计向企业展示自己成绩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进行的总结,利用图表的方式可以使会计的财务内容更清晰明了.会计报表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往的简单图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报表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合理,同时增加备注和附录.

会计报表分为几大类,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按照财务活动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报表;按照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要根据不同的周期来制作,如周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等,具体包括资产债务、公司损益、资金流动量以及其他资金情况的内容,要有附录和说明.

例如某公司的收入支出报表,如下表:

上表为简单的财政支出结余表,是会计报表的一种,会计报表还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这些报表需要在每期末尾进行整理和核对,将每期的开支进行汇总,计算出负债和盈余.例如制作利润表,如下:

以上的报表都属于会计报表,财务报表要根据企业要求和情况进行填写,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按照日期将企业的债务和资产记录下来,根据报表的编制进行报表汇总.财务报表也需要根据会计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划分和总结,一切都要建立在经营管理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

报表的附注也是现在所需要的,它是运用文字的方式将报表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对一些报表中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进行补充,这些文字和报表内容要相符合,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文字归纳,这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总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中有很多难懂的知识点,首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就是其中的概念.有关“会计”这个概念已经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了,会计最主要的工作是对企业财产进行核对和预算,这也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通过记账、财产查清和绘制报表将企业的收支状况进行汇总.这有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针对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咸国青.会计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与价值[J].科技风,2014(17):179.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3

1.学习内容较多。

我国200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后,在准则体系中包含了38个准则,除了极少部分特殊业务和难度较大的内容在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绝大部分常规经济业务内容都纳入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因此财务会计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信息量大。

2.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内容多,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又没有什么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对财务会计课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在理解上都会存在困难,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很抽象,学起来很难。例如: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有负债等概念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比较难理解。因为对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所了解,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学习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对于会计专业教师来说,怎样确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任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8大会计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出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在财务会计学习的过程当中,应当理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相关概念,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理都必须掌握,并且能编制财务报表。

2.能力目标:

教师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对专业知识和相关概念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知识、技术的更新都非常之快,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很重要,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后的自学和独立思考,快速有效地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3.素质目标。

素质是一种内化习惯、的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言,应当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素质、会计职业素质。终身学习素质是学生能偶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过程中培养喜欢学习会计、善于学习会计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会计职业素质就是培养学生概念对财务的一种专业敏感性和和职业思维。

三、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模式运用

(一)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框架或者概念框架,使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有个基本的了解,该框架类似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去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前行,形成新知识。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第一,围绕学习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要求搭建支架。第二,通过引入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支架中的相关层次与节点,为其理解概念框架和后续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第三,让学生在已建构起来的概念框架下开展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第四,分小组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对不同意见进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个体前面建构的知识、概念框架进行修正、补充与完善,并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五,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反馈评价。支架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于结构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让学习者逐步一种学习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对于非结构化的知识的积累有一定难度,而且给定既定的概念框架不利于学习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

(二)以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

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1.课程定位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具有能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能正确确认、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产品、能规范管理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以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人才。同时,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原理、应用财务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审计的业务流程与方法的专业能力,并基本具备企业财务管理和社会审计所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随着我国会计概念框架建设的完成和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课程也更加重要。会计职业能力中关键的核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程度。财务会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才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因此该课程的开设需要符合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的要求,比如出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1)能熟练办理现金收支结算业务、银行转账结算业务;(2)能明辨现金和各种银行结算票据的真伪;(3)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4)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1)能正确理解会计信息产品生产活动;(2)能正确对应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程、加工方法;(3)能正确总结会计信息产品的特点。

2.课程建设思路

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实务管理的综合职业能力,即操作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使专业能力培养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以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情境中,认知职业环境,接受会计工作任务,与他人分工协作,逐步完成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分析等工作任务,达到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的设计

在课程开发上,采用基于账务处理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以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会计工作流程作为教学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工作子任务为驱动,以业务工作标准为主线,每个任务授予基本的知识后,即辅以业务单项实训,并针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诚信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

4.eip-CDio教学模式建构财务会计课程的实施教学进程。

财务会计课程包括3大项目,基础项目6课时,专题项目90课时,综合实训2周。(1)基础项目:财务会计内容认知6课时。(2)专题项目:货币资金核算(出纳岗位)8课时;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往来款项结算岗位)8课时;存货核算(存货核算岗位)12课时;固定资产核算(资产核算岗位)14课时;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核算(资产核算岗位)4课时;负债核算(职工薪酬岗位、往来款项结算岗位)16课时;所有者权益核算(资金核算岗位)4课时;收入、费用和利润核算(财务成果岗位)14课时;财务报表编制(会计主管岗位)10课时。(3)综合实训:综合模拟实训2周。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实现学生向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岗位工作人员的迁移,具体表现为以下环节:(1)课前观摩与企业调研。在课程开设前,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认知学习,一是播放企业视频、利用模拟企业经营教学软件向学生介绍企业产、供、销等经营活动基本业务流程和凭单传递,存货资产流转路径,使学生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学习,并对制造业的经营环境、产品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特点进行调研,以便于顺利完成“企业环境,工作岗位认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2)课堂单项和综合实训。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按课程设计要求分组进行岗位实训,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在期末利用2周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教师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与任务引导推动项目教学内容,指导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学生是在虚拟角色设定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按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仿真实训,确保了教学的有序进行,使学生既感知了会计业务工作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了从事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能力。

5.考核评价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4

(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针对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提出重新规划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阐述利用mooC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方案,探讨mooC资源选择、课上内容和课下习题设计等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mooC;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6-04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201500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20122001);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05)。

第一作者简介:谭红叶,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hytan_2006@126.com。

0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概貌、理解学科核心概念、领会学科内涵、了解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近年来该课程也面临着挑战:①导论导什么,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问题[1-4]。②内容覆盖面广,但学时有限,一般为24~32个学时。③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中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和编程能力;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操作还比较陌生,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④目前的教科书视角多样化,有的是计算机领域主要课程内容的简化堆砌,有的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教程。

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该课程应集思维性、方法性、知识性、实时性于一体,以训练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为主,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遍的认识和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它的运用,这是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界备受关注,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从狭义工具论转变为计算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从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升为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

与此同时,由美国硅谷发起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mooC教育的研究和思考。mooC的主要优势是: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使全球各地的受教育者接受和享受世界顶级教育成为可能。②拓展学校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③教授者可通过交互式即时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和戴维·帕特森教授,还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理念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计算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梳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现状

过去十几年,随着it泡沫崩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对it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跌至最低。2007年,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it人才就业的强劲增长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因此,各大学纷纷开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育。

国外著名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各大学专业优势不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不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名为“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andprogrammingUsingpython”(课程编号6.oo.1X)。课程包括4个主题: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编程、计算思维、数据科学,其中有一个主题专门讲授与计算思维有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该课程特色在于通过python编程,让学生学习计算思维、编写程序解决现实问题。

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相应课程名为“principlesofComputing”(课程编号15-110)。该课程名突显计算的核心概念,课程主要内容为程序结构、数据组织、计算领域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求解中的计算准则、经典的计算问题、新计算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UCSC(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计算机导论课(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课程编号CmpS10)。从该校2014年春季的课件可以看出,课程强调从计算原理和计算思维两个层面传递“计算、抽象、数据与信息、算法、编程、网络”等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性内容(如图形化编程游戏软件Lightbot),让学生体会程序工作原理和函数级抽象、递归等程序层面的核心概念。课程还包含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如数字足迹、隐私、计算机艺术等。

可以看出,上述学校的导论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强调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与问题。其中,mit的计算机导论课已在edX(mooC的3个平台之一)之上。

3面向新形势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

3.1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

结合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兼顾计算机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我们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重新规划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从始至终凝练贯穿计算思维概念点,融合计算机界的最新研究和计算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应用。课程包括4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计算理论、计算学科方法论。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提出具体的计算思维概念点或学科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能力为载体,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领会知识背后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作用的伟大思想。具体情况见表1。

受《计算机科学概论》作者观点的启发,我们对内容顺序的安排围绕“计算、抽象、算法与形式化、程序、问题求解、计算思维”等概念,从学生易于产生共鸣的主题“数据表示存储、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手,由浅入深地过渡到较抽象的“计算、可计算、计算模型、算法、计算领域典型问题、计算学科方法论”等内容。在计算理论部分,引入计算学科最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以及计算生物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思维。

3.2引入mooC资源,尝试混合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方案,见表2。

实施方案中引入基于mooC资源的在线学习,学习流程涉及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两种形式,因此是混合教学模式。核心的3个环节是:①课下看视频学习;②课上精讲讨论练习;③课下继续讨论协作完成实践。

整个学习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其中,第①个环节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接受能力;第②③个环节,取决于老师对课上精讲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老师,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在线教学内容,而且要设计课上活动和课下习题,还要区分哪些知识学生可自学,哪些必须经过点拨,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哪些原理需要讨论才能明晰。对于学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沟通,缺乏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因此,本课程将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mooC资源的恰当引入。引入什么mooC资源,引入多少内容,这些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是关键问题。目前,网易云课堂有一门中文计算机专业导论课,主讲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占德臣、聂兰顺等。该课程分为3个子课程:思维与系统、语言与算法、学科与专业。其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程序与算法的内容更强调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意识,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本课程将选择相应内容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尝试,不断总结应用开放课程资源的得失,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应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2)更具活力的课上内容设计。课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精讲,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汇集成完整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弥补独立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偏弱学生的听课局限;②课上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课程内容的思辨式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更具思辨性的课下习题设计。可以让一些问题更具争议性,正确方法或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引入安全、隐私、责任和社会意识等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习题分为练习题、章节复习题、思考题。练习题用于复习刚刚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碎片;章节复习题覆盖整章内容,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点并解决问题;思考题提供社会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并开展课外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此外,还提供实践题,引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

(4)探索建立新评价指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模式中需要考虑新的学生行为,如mooC资源利用情况、线上或课下讨论活跃度、课下习题反馈及正确率等。评价指标要反映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优质mooC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我们利用优质mooC资源,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取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相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国内国际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钦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跃升[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0):49-53.

[2]陈钟.斯坦福与北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46-51.

[3]袁方,王兵,李继民,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95-97.

[4]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61-64.

[5]wingJm.计算思维[J].王飞跃,徐韵文,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77-79.

[6]陈国良,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31-34.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8]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9]冯博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7):49-52.

[10]CooperS,Sahamim.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孙志岗,蒋泽清,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66-69.

[1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46-50.

[1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2-4.

[13]肖天骏.mooC:-个学生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6):41-43.

[14]徐葳,杨升浩,吕厦敏,等.mooC时代,姚班在行动[J]计算机教育,2014(21):2-6.

[15]edX.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andprogrammingUsingpython[eB/oLl.[2015-01-16].edx.org/course/introduction-computer-science-mitx-6-00-1x-o#.VJjZpUaaie.

[16]CmU.principlesofComputing[eB/oL]./cs.cmu.edu/~/5110/.

[17]UCSC.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eB/oL].[2015-01-16].courses.soe.ucsc.edu/courses/cmpslo/winter14/01.

[18]BrookshearJG.计算机科学概论[m].刘艺,肖成海,马小会,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前言部分Vi.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教学研究

1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定义了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层次上进行研讨和不断探索,分析了计算思维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征,指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方向。2008年6月,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学会在网上了得到美国微软公司支持的《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Computationalthinking:aproblem-SolvingtooloreveryClassroom)报告,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涵义的理解进行了总结。英国计算机协会(BritishComputerSociety,BCS)组织了欧洲的专家学者对计算思维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欧洲行动纲领。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主持撰写的《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认为计算思维是克服“狭义工具论”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其他信息科学技术难题的基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董荣胜教授对计算思维在学术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思路和新模式。

计算思维是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新的概念。董荣胜教授等专家从学术研究角度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清晰地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内涵,明确了计算思维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通俗、简单地理解计算思维,进而更广泛地推广,使其能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呢?文献给出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且通俗的定义:计算思维是指受过良好训练的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面对问题习惯采用的思维方法。面对同样的问题,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者会习惯于考虑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函数)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计算思维者习惯于设计流程图,借助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计算思维有意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构建基本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系统地学习中积累而成,并不能通过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了成体系的、有助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并没有为此开设成体系的课程,往往只是在第一学年开设一或两门计算基础课程,这就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陈国良院士、李廉教授等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训练计算思维的最重要且最好的课程。这样,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就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限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成了一个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缺失的,没有重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片面和过度地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机械模仿教师操作步骤的过程,教学中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领会计算机科学的精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向学生介绍并讲解其应用方法,学生会因为枯燥的演示及简单操作而轻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与预期落差较大。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最终还是要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笔者从教学研究角度探讨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有限的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

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思维能力涵盖了基于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仅要能够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能够运用其去自主学习和开拓性地研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更要教会学生运用已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去开展后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并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并将其内化于思维中进而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形成计算思维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焦点。

3.1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的理解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只有掌握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这些抽象的内容,才能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习惯性的运用其解决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较少,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受到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学习和掌握到更丰富、充实的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在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全局高度理解计算机科学的精髓,更有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的理解,相当于将计算机科学的一般规则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一般规则后能更容易地去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问题。相反,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去灌输,学生的视野也将局限于应用计算机去实现某些具体的任务,从而对来自交叉学科的复杂问题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在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上形成计算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中,变量是最基本的概念。对变量概念的理解是学习计算机科学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学生无法开展后续自主的学习,更谈不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精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感到困惑,换句话讲,就是没有入门。学生自己的认知与课本内容不一致,往往强迫自己去认同课本上观点或者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虽然也很努力地学习但总感觉“飘”在课本上的现象。长期这样的累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失去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时总是拿数学思维来套用,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并形成困惑。例如,在变量的理解上,总是习惯地运用数学思维从数学角度去理解和认知变量,而忽略了计算机变量的本质。变量的定义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改变值的量。”理解变量时不仅要理解变量名、变量值及变量地址的含义,还应理解变量表达式与数学等式的区别。变量表达式代表计算机执行的某个行为,数学等式代表一种状态(某个量与其他量是相等的)。例如,数学等式f(x)=ax2+bx+c,表示f(x)与ax2+bx+c是相等的;计算机科学的表达式:

t=a;/*第1步:变量a的值赋给中间变量t(备份变量a的值);*/

a=b;/*第2步:变量b的值赋给变量a,变量a原来的值被覆盖;*/

b=t;/*第3步:中间变量t的值(变量a的原始值)赋给变量b*/

功能是实现变量a、b值的交换,执行过程见图1。理解诸如这样的基本概念能帮助学生跳出惯性思维,养成计算思维习惯。

3.2基本技能掌握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应用、强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工具,重点讲解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方法或操作步骤。这种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教学思想,过度强调计算机本身的技术应用,很少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中,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机械地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即使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无法灵活应用。一个典型的实例:一些学生学习过网络技术基础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在网络上准确地查询资料或有效地寻求帮助。

计算机基本技能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是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应从全局角度审视计算机基本技能在整个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过度强调基本技能会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忽略了基本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实践操作进一步认知和领会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逐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过程中加深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并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

3.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特别是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在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及思想的领悟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基本概念、方法和思想无法系统地、详细地讲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科学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方法及思想。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包括实验内容的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习惯,规划实验流程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更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科学规划实验内容,恰当选择案例,生动设计实验形式,打造能够训练基本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实践教学平台。

《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信息科学普及教材,通过一些既有趣又容易的活动来达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目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实用教程,该教材着眼于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生动地展示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流程,让学习者理解新技术原理,开发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该书不必用到实体计算机就能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方法及思想。该教材中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案例选择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4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要将以重技能培养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切实为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学习,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思考和设计能促进计算思维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要求学生放弃简单、机械模仿的学习习惯,高度认识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与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较快地形成计算思维。

其次,要全面梳理和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大区别,相比较而言,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少且不成体系,课堂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就不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全面和系统地讲授,必须在继承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全面、科学地进行优化。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理念,重新审视教学重点内容,突出能体现计算机科学核心思想内容的讲解,删减工具软件的演示教学。因此理论课堂上重点讲授计算机科学的重点概念、方法和思想,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少讲甚至不讲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实践课堂上,以经典案例作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索。

最后,要构建完整的教学平台,提供开放学习机会。文献提出了构建计算机文化教学平台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计算机认知学习平台、硬件环境平台及多元化软件平台,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思路。许昌学院已经初步构建了这3种平台。在实验室内外合适的位置设置一系列的计算机文化宣传板,构建了完整的实验室网络环境,不断充实网络学习平台。笔者重点探讨多元化软件平台的建设问题。当前,网络学习平台解决了学习时间和地点限制的问题,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但这些学习平台却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网络平台的学习内容问题。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必须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内容,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学习提供更多机会。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平台上提供了计算机科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算法及思路,学生不仅可以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性的二次开发。这样的学习平台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需要借助科学的概念;而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客观实际。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一切概念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一切概念同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道:“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4这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概念本身发展运动的辩证法。“会计管理”概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就其实质来说,是会计工作和反映这一工作的概念本身的辩证运动的产物。

“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我认为,通常讲的“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有人说:“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因此,在“会计”这个概念中,“包含了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两个方面。”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科学。稍懂词法的人都知道,这叫做一词多义,“名义”就是多个概念:把多个不同义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概念,也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学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学就是会计学,尽管它们都可简称为“会计”,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正象有的同志说的那样“企业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学,计划不等于计划学,物资供应不等于物资供应学”一样,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活动,会计学则是一门学问。“会计”这一概念,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理论抽象。实践中有会计这种工作,人们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称之为“会计”。“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会计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太古时期的共同体5到今天,上下已有几千年;而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则是十分短暂的,即使从1494年算起6,前后也不过几百年。在没有“会计学”的概念时,就有了“会计”的概念,显然就是指的会计工作。“会计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这一固有的含义基础之上。

那么,会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从会计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虽然原来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7,但“生产和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件事”。会计的产生固然和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它不是生产活动本身,而是人们对再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生产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越高,会计工作就越重要。几千年来,会计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讲求经济效益的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到现代社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从上古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在这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记帐、算帐,会计一直停留在簿记阶段,只是经历了从计数列簿记的发展。以后有了报表,并有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簿记进一步发展到会计,但仍然是以记帐、算帐、报帐为主要内容。因而对’会计形成“工具论”这种朴素的、直观的看法,是不足为怪的。促即使是事后的记帐、算帐,也不能否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计数、计量、计算。发展到后来,在记帐、算帐过程中,就包含了对经济业务的审查和对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就更直接具有管理的性质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几次产业革命以后,现在又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工作的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阔。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会计已经从事后计算,发展到同时进行事前计算,预测分析,参与决策,加强事中控制。会计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帐、算帐已不能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簿记在历史上是会计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今天是会计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会计,只是会计职能的一部分。

目前,西方不少会计专家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从信息论的观点去理解,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经济信息,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种信息系统。把作为经济管理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也看作是信息系统,是无可非议的。不仅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样,统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计划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他各种管理都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用一种无所不包、如此广泛的概念,表达一种特定的概念,并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定义来使用,显然是不可取的。问题还在于西方某些持“信息系统论”的会计学家们的会计观,仍然是局限在记帐、算帐的传统观念之中。把会计仅仅看作是一门数据处理的纯技术工作,不具有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只是“输送有关单位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之用。”8虽然他们把视野从过去的数据,扩大到了预测未来的数据,但似乎仍然把会计看成是“算盘”、“电子计算机”一样的数字运算工具。英文information一词只是情报、资料、信息,不包含管理的意思。把会计作用局限在仅仅输送信息,显然也是不符合会计工作客观实际情况的。现时的会计工作,不仅要处理数据,提供信息;还要预测前景,参与决策;掌握动态,进行控制;分析效果,考核业绩。即使是处理数据,也不是象机器人那样机械地、直观地记录。而是一种包含会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观念综合”。更何况核算过程之中交织着监督,不是简单地收款、付钱、记帐,还要审查这笔钱能不能收,能不能付,该不该花。正因为先进运算工具的出现,并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传统的手工式的占用大量入力的记帐、算帐那一套数据处理工作,被电子计算机所代替,并且出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学科,工作速度大大加快了,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核算工作量也大大简化了。可以预计,今后会计发展的前景重点已不在于数据的处理,而在于数据的利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将开拓会计工作更加广阔的领域。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监督,将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粉碎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国家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从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的大改革中,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由于整个经济形势这些战略性的转变,实际生活中的会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

第一,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使会计工作着重点,从事后算帐向事前、事中转移。会计工作的领域更加扩大,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会计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会计工作也空前活跃,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出现,促使经济工作从计划到核算、从控制到分析、从预测到决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以后,会计工作无论在对外经营和对内管理方面也都遇到许多新课题。在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企业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迈出了更大的步子;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发展,一个新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督,更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法》正式颁发后,将使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成熟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管理的概念。

第四,马克思曾经说过,会计“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9还指出价值决定仍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意义上起支配作用,而“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10所以社会主义会计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较之资本主义都有极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需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要强调价值管理。因而,建立一个与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会计体系,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课题;: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会计管理如何在核算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核算和监督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应该超出一个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核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多层次的经济体制结构,带来社会上会计咨询服务的兴旺。所有这些都将丰富会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中我国的涉外会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整个会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外国的经济交流增多,世界各国会计管理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吸收到我国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个。经过博采众长之后,需要融合提炼,加工改造,才能自成一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既然现实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概念,也应当不断地校正、改变和更新。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也应该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我国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在今年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管理体系”,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中国的管理学派。”11我想,我国的会计学家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关于“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由于和传统的会计观大相径庭,引起了一些误解。现在,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看法需要澄清:

1.有人认为,提出“会计管理”是为了提高会计的地位、鼓舞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会计的地位、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决定的,概念的产生也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客观现实中会计地位、作用的提高,是产生“会计管理”概念的重要基础、

2.有人说,不问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就是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就从根本上抹煞了会计的特点。我认为不能这样推理。不同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并不等于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会计不具有提供经济信息的职能。本文前面已经阐明,如果把会计的本质用“信息系统”来概括,以提供信息作为会计的全部职能,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历来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而离开了监督,会计也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灵魂。正如同理解马克思关于“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一样,从职能的重要性来讲,控制是第一位,观念总结是第二位的;从工作的时间顺序来讲,观念总结是先于控制的,会计的监督是融合于核算过程之中的(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核算)。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监督,不需要控制监督而进行核算是毫无意义的。

3.有人把“会计管理”解释为“就是管会计”,这是极大的误会,也违反逻辑常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顺过来、倒过去都可以说的。例如,物资管理可以倒过来理解为管物资;但计划管理,就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管计划;审计监督,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监督审计。这位同志把“会计管理”的概念作了“管会计”的解释队后,就宣称这一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依此类推,那么“计划管理”这个名词岂不也应当取消。

4.有人说,会计和管理是两个概念,不能捏到一起来,会计是一种整理和提供信息的方法、工具,会计管理是一种由会计人员运用这一工具进行的管理活动。他还举例说,正象企业和企业管理、生产和生产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会计”和“管理”当然是两个概念,但“会计”和“会计管理”是同一概念,“会计管理”是“会计”这一概念内涵的深化,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同一概念的发展。如果把“会计”说成是一种工具,把会计管理说成是一种活动,把会计人员“运用会计这一工具,进行会计管理”叫做会计工作,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会使人堕入五里雾中。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逻辑地推论下去,计划和管理也不能捏到一起,是不是“计划管理”这个概念也应该取消。至于会计是管理,早已有人论述过。法国的法约尔(henrifayol)l9l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把会计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的古利克(lutherculjck)1937年出版的《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也包括了会计。马克思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更是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高度概括。

5.有人说,会计本身就包含管理的意思,再加上管理一词,未免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会计的本来含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会计”的含义理解是—致的,都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一词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不加“管理”两字也未始不可。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会计就是记帐、算帐,“会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工具,至今仍广为存在。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概念,为了突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突出会计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加上管理二字,十分必要,此其一。其次,当我们谈到经济管理时,可以有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等等,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会计管理呢?在这种情况下,用“会计”一词较之“会计管理”一词远为逊色,而且表达不了会计在微观经济中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其三,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审计就包含了监督的意思,在西方国家就没有“审计监督”这个专用辞。但在我国宪法和日常用语中,经常提到“审计监督”,而且这一用辞概括了审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审计是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审计监督。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概括了会计的本质属性准确无误地表达了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管理。

6.有人说,会计的概念加上“管理”以后,变得无限扩大、捉摸不走了。问题在于这种“扩大”是否符合实际,是原来会计概念的范围过窄了,还是现在的概念过头了。当然。这种“扩大”不.是人为的,不是无限的。会计管理的范围,只在价值运动范围之—内。所谓“过程控制”并非一切过程,只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过程,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由会计管理各项工作体现的管理属性则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如果现实中的会计是管理活动,而理论上的会计概念又不是管理活动,那倒真会使人捉摸不走,无所适从。这里且不涉及所管理的各种具体内容是否应划入会计的范围,仅就核算、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来说,是否应属于管理职能,如果承认核算、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那么,“会计管理”的概念,既没有“无限扩大”,也不是“捉摸不定”的。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7

一、会计学原理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根据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要求,也就决定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所构成,目前国内外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一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一主线,配以其他的会计学分支课程构成。其特点是: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表明会计专业高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层次;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严谨的推进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必须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基础,《高级财务会计学》则又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基础;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都有关于成本核算问题的内容,虽然各门课程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存在着内容交叉。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经济门类与管理门类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之间体现得不太明显与清晰,也由于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这种关系的存在,目前在世界范围各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基本一致与相对稳定。

(二)会计学原理的重要意义根据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会计学原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学专业课程都是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其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在各大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根据笔者对一些大学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存在着较大差异。

(1)从学生应掌握的课程内容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会计要素为主线,以会计核算程序为辅线,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

(2)从会计学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甚至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关系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学会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会计组织与管理基本内容,为后续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乃至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从学生应明确的会计的作用、职能、目标方面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目的是“旨在使学生了解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掌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上述有关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表明,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探讨,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二是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会计学原理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只有一个: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

(一)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的现状类型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构成有四类:

(1)比较传统且普遍使用的内容构成,主要是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的生成、会计工作的组织来确定内容的。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绪论,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循坏,账簿的发展,会计凭证,实地盘存和永续盘存,对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费用的归集和营业收入的确认,权责发生制和账项调整,成本结转和利润确定,所有者权益,工作底稿和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等内容构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初级会计学由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计算机会计的特点,会计工作组织等构成。

(2)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系统的生成、会计监督制度与会计工作规范来确定内容。如厦

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总论,设置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与账簿,会计循环,利润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构成。

(3)从企业的角度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知识及其应用、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规范体系、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确定内容。如21世纪会计学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企业综述,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综述,会计基础理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的日常会计记录,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报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规范体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构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构成。

(4)比较新颖的内容构成,主要以会计信息为核心,根据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这一主线来确定内容的。如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会计的性质,会计信息,会计要素,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规范,综合案例――以中国企业为例等内容构成。

上述四类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尽管一些内容的定义、前后安排顺序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每一类都有会计簿记、会计主要报表信息生成的内容,体现了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精神,但对于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上述第一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第二类、第三类与第四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其中在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内容阐述中,仅有会计学原理――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等少数教材论述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另外,关于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各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笔 者认为会计学原理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性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的学科分支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对会计学科分支以及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在关于会计学科分支的内容中,应该明确会计学原理主要从公司制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论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一点目前大多数会计学原理教材中是不明确的,造成学生在后续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或税务会计乃至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不同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概念混淆。

(2)会计簿记原理。包括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其中会计核算程序内容中在介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后,应该介绍电算化会计的核算程序,以避免学生接触会计核算实务时与所学的不相同的感性认识,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已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3)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建立起任何会计信息是可验证的,即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与账账相符的观念。

(4)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工作关系环境具有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于会计职业及其特征应予以客观的介绍,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通过对其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会计规范。包括会计规范的性质与体系构成,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受到多纬度的会计规范制约;让学生具备作为会计核算依据与会计行为依据的初步的会计规范知识。按规范办事是每一位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观念,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会计规范的内容。其中关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会计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会计核算规范,主要论述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让学生建立起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的概念;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施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从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开始,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会计职业规范约束观念。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不安排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不妥当的。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学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顺序应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簿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

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会计学原理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上述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会计学原理在论述会计的基本概念与簿记原理后,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尽管结构新颖,但不利于学生对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对一些必须掌握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基础知识可能被疏忽。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作 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簿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簿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簿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三)关于会计学原理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地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再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如图2所示)的会计核算的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的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计量;构成模式

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以来,“教育成本”成为令人注目的话题。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未制定有关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没有要求核算教育成本,致使高校无法按照统一的规范核算教育成本,难以准确地提供教育成本信息。尽管学术界对此已展开多年的讨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这一主题,高校教育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及如何进行计量应该是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教育成本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成本,许多学者都是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将教育与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了教育经济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教育成本,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科恩(Cohn)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莱文(Levin)也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教育投入成本最合适的定义是机会成本,它可以通过在其他最佳使用状态下的价值来衡量。因此,教育的实际成本不仅包括公共教育经费,也包括私人成本。

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教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靳希斌教授指出:“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台湾著名学者盖浙生教授在其《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服务,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和教育消耗者的成本,教育成本等于教育生产者的成本(直接成本)与教育消费者的成本(间接成本)之和”。

(二)对教育成本研究现状的分析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成本是从多学科、多视角融合来理解的,首先以马克思关于成本的理论为研究基础,揭示了成本最本质的经济涵义,即成本是耗费与补偿的统一体。进而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教育成本,如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更强调揭示成本的经济内涵。在教育经济学中提出的教育成本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损失,将教育成本核算内容划分为实支成本和机会成本。从社会学角度看,成本表现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消耗,教育成本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家庭)三方花费在学生教育上的资源总和,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体现了广泛意义的教育成本。

多学科、多视角教育成本的理论可以开阔我们的研究视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即成本是否可以计量和如何计量的问题。为此本文认为,成本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是一系列逐步下移的概念,内涵逐步收窄。结合实践性需求,高校教育成本应该属于会计学概念范畴,理论基础是基于可计量性的基本特征。

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高校教育成本应该以高校为学生而付出的耗费价值作为教育成本计量的理论依据,体现学校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狭义的教育成本,因而不考虑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会计学的视角

非会计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无法统一确认标准,造成计量的困难。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了进一步探讨高校教育成本的信心。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必须从会计学的角度入手。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来看,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分析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1.统计分析法就是利用财务系统中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取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的教育成本研究中,所用的教育成本数据基本上是用这类方法得到的。这种方法不是会计意义上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不准确,不可能提供利于成本分析的按功能划分的精细成本项目信息。2.会计调整法是利用现有的会计记录,经过调整,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由于学校存在着系统的会计记录,因此只要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计算转换教育成本就可以得到教育成本数据。这种转换调整的基础是会计核算的成本计量原则。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财务处曾根据原始凭证按照功能分类,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过核算,事实证明工作量过大,难以推广。3.会计核算法是利用学校会计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教育成本。系统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只能来自会计系统的账簿记录。运用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产生教育成本数据,前提是要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将成本核算作为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学校要配置相应的核算人员。

会计学的成本概念强调可计量性和可货币化记录要求,所以会计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特征是可计量性,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教育产品而付出的可计量、可货币化的各项耗费。对这些耗费,利用高校会计核算系统,通过设置、登记账簿,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手段

1.对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改进。

按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实际上未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因而提供的“成本数据”实际上是教育经费支出列示项目的统计、汇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所以说现有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存在缺陷。而会计系统应该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DSS),因此笔者提出尝试设计开发高校成本核算子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该子系统是独立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二者可以实现核算功能上的对接;(2)该子系统可以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核算出不同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成本信息。高校教育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构建的原理是:会计系统中应设置两个基本库——数据库和方法库,数据库记载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而方法库则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包括会计准则和非会计准则规则),会计准则只是规则中的一种方法。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时,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确认、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内容。(如图1)

改进现有高校财务核算系统软件,可以通过研制开发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增设教育成本核算模块以实现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该模块应包括教育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归集和期间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教育生均成本和教育总成本计算以及成本分析等相关信息。对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实现电算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技术的支持。

笔者关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路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即利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一个子系统,从现有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中取得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经过分类、筛选、归集与分配之后,核算出笔者提出的高校教育成本概念模式下的高校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步骤

高校教育成本由过去的教育经费支出下的统计成本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成本,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本文中是指高校各院系)归集和分派费用的过程。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视为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因此,参照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归集和分派方法,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过程包括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派两个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第二步,教育成本的归集;第三步,教育成本的分派。

1.计量对象和计量期间的确定。

根据高校培养的对象和成本计算期的不同可具体分为不同的教育成本概念,如:年度教育总成本——以全校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专科生/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年度教育总成本——分别以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教育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学生年度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一年为成本计算期;某院系、某专业毕业生教育总成本——以某院系、某专业学生为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并以培养周期为成本计算期。

2.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

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是指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把耗费归集到成本费用账户中。高校投入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目的,而非用于培养学生的,则不构成高校教育成本,即确认是否归属教育成本的问题。因此,在各项资源消耗中,部分与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无关的费用,在教育成本的归类与计算中应予以剔除。如校办企业支出、后勤服务部门支出、离退休人员的各种经费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学校附属单位的支出、其他支出如高校发生的赔偿、捐赠支出,灾害事故损失,这些高校非正常性的费用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

高校教育成本的分派是指将归集的成本费用分派给特定对象的行为。具体分为两种情形:(1)成本追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追溯到教育成本对象上的直接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2)成本分配,指将需要分配的间接教育成本分派给相关成本对象。成本分配需要确定分配标准,如教师课时数、实验时数、学分数、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等。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听课,跨年级、跨学科的情况都会出现,各受益对象的实际学生人数不容易取得,在这些分配标准中,采用学分数作为分配标准会更为科学。(见图2)

通过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派,将应由本期教育产品负担的费用都归集到相应的教育成本项目上,这时就可以按照教育成本计算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各种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将总成本除以学年学生总数,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平均培养成本或单位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三种概念模式

(一)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

尽管理论界目前已经展开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学者对高校成本核算范围、核算步骤和成本项目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但是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在本文中,笔者提出高校的教育成本有以下三种构成模式,以供参考。

1.直接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教学费用支出进行筛选处理,只把直接教学成本支出(即本论文中的在职职工工资、福利,在校学生福利,院系教学管理费用,院系教学经常费用)作为成本核算的内容。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也不考虑校一级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相关折旧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只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

2.间接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而且要对学校一级的有关教学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如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费、公共实验室有关教学支出及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此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不考虑学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类似于企业生产车间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下的制造成本概念。

3.综合配比教育成本。该概念模式下的教育成本,也是按照高校的各个院系作为核算主体,不仅对院系一级发生的直接教学成本支出进行核算,对校一级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校一级发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其他费用也进行核算。类似于企业核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期间费用下的全成本概念。

综上不难看出,对于某一个高校的某一院系,其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的数额是依次增大的。

(二)不同构成模式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

直接教育成本提供教学单位直接耗用的教育成本,不需要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核算过程直观、简洁,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成本,但是可以为各个分院、系等教育单位提供本院系的直接教育成本支出信息。

间接配比教育成本本着谁耗费、谁负担的原则,符合成本概念的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支出,也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教育成本概念。学校公用支出单独归集而不分配到教育成本中,有利于高校加强费用控制和管理,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发生。

综合配比教育成本是宽泛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概念,它将学校管理部门发生的耗费也分摊到教育成本,成本数据包含了教学支出和非教学支出,模糊了成本信息,其结果将不利于控制公用支出,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笔者所定义的直接教育成本、间接配比教育成本、综合配比教育成本就是三个不同层次成本概念的构成模式,可以为不同信息需求者提供教育成本数据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及计量方法的研究,提出三种概念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为高校建立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教育成本是可以计量的。只要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体系,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选择会计核算法,对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归类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即可计算出教育成本。

2.提出了三种高校教育成本构成模式,得出不同模式下的教育成本数据是不同的,进而可以推断出不同高校的教育成本是不同的,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因此,从成本数据本身并不能看出培养的质量状况,教育成本只是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投入情况。

3.通过对计量技术的突破,设计开发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从而对相关高校教育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财务都已实现电算化,数据的采集和转化很容易。本课题组已与学校财务部门共同研究开发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子系统,相信计算高校教育成本可以成为现实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良华.基于泛会计概念下成本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敏.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龙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教育财会研究,2007,(5).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9

关键词: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政府会计;概念框架

中图分类号: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4-0002-05

一、问题缘起

自金融危机以来,希腊、意大利、爱尔兰和葡萄牙、冰岛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归因于政府财政收支松懈,债务约束弱化以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截至目前,ipSaSB(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下同)已了32项具体准则,拟在2013年底完成公共部门主体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为制定ipSaSs(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下同)提供指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推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重大有利变化:《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等相继,为政府会计改革创造了优越的制度环境。建立既满足财政收支合法性预算管理要求,又满足政府公共产权使用效益绩效管理需求的政府会计系统,显得极为迫切和及时。

学术界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讨已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主要研究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现状与难题[1-2]、政府会计目标定位[3-4]、政府会计核算基础[5-6]、政府会计主体界定[7]、政府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8]、政府会计改革实施路径[9]以及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10],形成了以下重要共识:一是须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以揭示政府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二是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以使政府会计信息既能满足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价的要求,又能满足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的需求;三是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使其反映“拨款、承诺、核实和支付”整个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情况;四是中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坚持“渐进式”道路,与中国经济渐进式改革的基调保持一致,减少改革阻力。当前研究主要围绕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单一问题展开,系统性探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文献太少,且未达成共识,尤其缺乏从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的“二元”结构维度展开探讨。本文拟在“政府会计=预算会计+财务会计”这一“二元”结构等式的基础上探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表现形式,旨在指导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逻辑一致、首尾一贯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准则体系。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实质上就是政府会计理论体系中与实务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可回避且认可度高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的联结,旨在为政府会计实务提供逻辑一致、首尾一贯的理论指导,为发展政府会计准则奠定坚实基础,其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核算对象与适用范围、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计量属性、政府会计要素、政府财务报告等。

二、政府会计目标

ipSaSB强调: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应以决策有用性为首要目标,反映受托责任为次级目标。国外政府会计目标的表述大体有英美模式和德法模式,前者将政府会计定位于财务会计(资源会计),主要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阐明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后者将政府会计定位于预算会计,主要向政府立法机关、行政部门提供财政预算信息,供议会和政府决策使用。中国政府会计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10]:一是符合“管控治理观”,即政府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为上级政府部门评价下级政府部门的绩效服务;二是符合“解除受托责任观”,即政府会计信息能够帮助公众确定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三是符合“决策有用”,即政府会计信息应能提供外部资源提供人或潜在投资人正确决策的信息。政府会计目标的表述应在考虑信息需求方要求的情况下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以使其符合我国的习惯。基于政府会计“二元”结构思想,政府会计目标实际上含有预算会计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两大方面。预算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反映政府财政资金收支合法性情况的信息,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反映政府使用公共资源的合理性、效益性等财务状况信息。其中,预算会计目标可用“公共受托责任”概括,而财务会计目标可用“公共受托责任+决策有用”概括。受托责任可划分为对内受托责任和对外受托责任。预算会计的公共受托责任主要是对内受托责任,即主要局限于政府内部,类似于上述的“管控治理观”;而财务会计的公共受托责任则主要是对外受托责任,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履行的资源受托责任,类似上述的“解除受托责任观”。因而,“二元”结构政府会计目标的完整表述是“公共受托责任+决策有用性”。即政府会计的目标是向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和政府财务状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该观点充分利用了“英美模式”和“德法模式”的优势,可以实现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双重具体目标,是在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的情况下,政府会计目标的完整表述。

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篇10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管,切实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成本控制的任务: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条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保证质量为前提,过程控制为关键,规范操作为手段,降低成本为目的。

第二章成本控制系统

第四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是承担建设工程(含装饰工程)的镇、开发区、街道,区机关各部门,区各直属单位。

第五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责任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应树立“系统化设计、全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充分认识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为政府资金使用把好关。

第六条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成本控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根据职责分工,履行管理职能,形成监督合力,推进成本控制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章成本控制措施

第七条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1、推行策划方案与概念方案比选。建设单位将拟建工程项目的策划任务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介公告,吸引优秀策划设计团队参加方案竞选,以获得优秀的策划方案和概念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评定小组,综合评定选择最优的方案,或综合各方案的可取之处,提出最佳方案。

2、推行规划建筑方案竞选。在最佳策划方案和概念方案的基础上,编写建筑设计任务书,并通过各种媒介,吸引并筛选出优秀的建筑设计单位,根据策划方案和概念方案、设计任务书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组织论证,评选出最佳建筑方案。

3、推行其他专业方案比选。景观、室内装饰等专业设计也要按照编写设计任务书、媒介、综合论证评选的程序进行,好中选优评选出最佳方案。

4、认真组织好扩初设计。加强土建、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建筑配套专业设计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5、加强施工图设计管理。选择有能力、有经验的施工图设计单位,在既经济又能保证各专业方案实际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图设计,尤其在大宗主材(包括各专业设备)的选择方面要多方比选,防止返工浪费。

6、编制审核设计估算、概算、预算。认真审核设计估算、概算、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和内容,防止漏项和重复计算,并按规定确定预备费。

第八条项目发包阶段的成本控制

1、确定合理的质量和工期要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质量要求;按国家工期定额结合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建设单位的使用时间要求,合理确定工期要求,防止因质量标准过高、工期过紧,增加措施项目费。

2、确定合理的评标方法。简单工程一般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复杂工程一般采用综合评估法。

3、拟定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明确结算方式、变更、签证、索赔费用的结算方法。控制付款比例,防止超付工程款。

4、审核工程量清单,确定最高限价。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应全面、准确,防止因项目特征描述误差引起索赔。工程量计算应准确,防止因工程量不准确,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措施项目清单应齐全,防止施工单位索赔措施项目费。根据建筑市场竞争情况,确定最高限价,一般应控制在概算范围内,防止施工单位围标串标,哄抬投标报价。

5、签订施工合同。合同中要订立控制不合理报价和控制核减率的条款。

第九条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1、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将标后施工组织设计及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比较,对于大型机械的使用情况,施工技术措施的采用,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及能否满足业主要求等进行严格审核和控制。同时对施工期组织设计进行优化,节约施工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2、掌握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内容。工程投资控制人员应当参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便于造价控制。防止施工单位以种种理由要求变更设计,提高造价。

3、加强现场签证管理工作。坚持签证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谨慎性原则,按规定的审批权限逐级审批;强化签证责任,谁签字谁负责,发现不实签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参与隐蔽工程验收,防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4、按规定进行材料、设备的招标、比价或政府采购。暂定价材料设备及变更新增材料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招标、比价或政府采购,最终确定材料设备价格。

5、审核验工月报,控制工程进度款。严格审核验工月报,重点审核扣除甲供材料和设备、甲方分包专业工程、变更减少工程量,防止多付工程款。

第十条竣工决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1、归集整理结算资料。办理好资料交接手续,双方在资料清单上签字,确保决算资料完整齐全。一般审核过程中施工单位不再补充结算资料。

2、审核结算原则。对照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审核结算原则。总价包干合同:审核合同内容是否全部完成,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发生合同内容增减,尤其是合同施工内容减少,应调整结算造价。固定单价合同:审核变更新增综合单价的确定原则,是按定额规定并让利,还是按照投标报价的人材机单价、管理费率、利润率,测算综合单价,审核风险范围和风险因素的调整办法。按实结算合同:审核人材机单价、管理费率、利润率、让利率等。

3、现场勘察调查。通过现场调查查找施工图纸等现有资料不能发现的问题,提高审核质量。

4、审核工程量。审核工程结算的内容、范围。审核计算书是否清晰、计算程序是否到位,对照图纸资料逐项审核工程量。

5、审核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

6、审核措施费。审核措施项目费计算是否有依据,计算基数、取费标准、计算程序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重点审核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设计变更有效性的审核:是否经设计单位代表签字、盖章,是否经建设单位代表同意、签发,签字时间是否合理。对设计变更合理性的审核:审核变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综合单价是否合理,准确审核变更造价。对现场签证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审查签证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综合单价是否合理,准确审核签证造价。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区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区政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各单位(部门)落实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单位和人员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问责,情节严重的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处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本办法未涉及到的内容或专属事项,应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规、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