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基本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39:05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1

关键词: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城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6-02

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仅互相促进,也产生了相互制约的情况,相关人员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才能顺利推动土地管理对于城乡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1土地管理现状

土地对于农民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世代坚守的生活资源,也是供给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因此,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最基本的权益保障。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土地的产权进行基本的归属划分,对土地的基本规划进行安排、对土地的政府性征用进行标注以及对集体用地流转项目进行制度的规范。虽然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强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基础制度的制约,土地市场的基本发展模式并不是非常健全,在整体的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土地的高效处理和使用还没有比较清晰的社会认知,土地的管理制度在平衡城乡差距以及基本土地管理方面的实用价值还不是非常健全。

尤其是农村盛行的产权制在基本主体方面的模糊导致整体发展呈现出制度的弊端,并且也拉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产权的不稳定,造成了农业基础的动荡,对于城乡一体化建立也失去了助推的作用。整体产权制度的模糊,使各个基础部门之间对于土地的管理产生了分歧,因为正规市场的建立滞后,导致隐形交易频生,也引发了众多的土地纠纷。另外由于土地基础规划的混乱,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建立有效的土地基础规划,没有了有效的管理也就谈不上规模的控制和建立了。相关部门对于土地管理的空间布局缺乏正确的实际调查,造成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基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模式产生了混淆,整体农村的土地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目前农村的土地征收制度过于强硬,导致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伤害,没有了农民从本质上的支持,土地的基础管理更是难上加难[1]。

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分析

对于土地管理制度来说,最基本的就在于基础的项目规划和实践。相关人员要对基础的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制度发挥最大的时效性。在农村建立土地管理制度以来,相应的管控对象和内容非常复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且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和最大化的显示农村土地所有权以及基本的财产权益维护[2]。相关工作机构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集中的项目优化,要保证对产权制度、规划制度、征收制度以及流转制度进行基本的项目优化。

2.1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产权制度创新

从整个村域的角度对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分析的话,土地所有权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和制度优化的根本,而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的话,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就是农用地的基本承包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限的改革。对于农村的来说,产权制度的革新是一项繁杂的工程,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对政策进行细致化的研究,也要对基础农民的生活情态进行分析。首先就是要将基本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明确的落实和归属,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使用。另外,要赋予村委会基本的转让权力,相关工作人员秉承权利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动集体建设有序地进入市场,从而保证有效助推城乡土地市场模式的建立,以及从根本上优化土地的基础配用效率[3]。

2.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规划制度创新

对于土地规划制度的创新,需要相关人员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基本创新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资源管理的优化融合。管理人员要保证制度的建立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要对基础性的制度功能以及结构进行创新,从根本上保证相应制度在改善后能实现协调化的运转。在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从基本的农村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模式的不断试炼,充分进行规划性的政策整改,保证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制度进行基本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手段的新颖,而是要对基本的行政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进行深化落实,促进相关利益链条的均衡发展,保证法律对其最根本的制约职能。另外,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基本的土地规划,转变相应的规划理念,形成有效的促进模式,保证规划制度能有效助力经济的长足发展[4]。

2.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征收制度创新

城乡一体化的建立从根本上助推了征收制度的发展,要保证制度的合理化创新就需要对整体的城镇化进程进行有效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土地征用的基础范围进行有效的规划,对盈利性单位以及非盈利性单位进行必要的审计和控制,保证土地征收具有最根本的针对性。对于征收补偿模式的改进也是重要的工作环节,要对农民进行合理化的补偿才能为农民有效融入社会提供基础的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土地的配置资源问题进行创新式的思考,积极拓展多元化的配置机制,推进城镇一体化模式的有效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意识上原有的征收概念,以城镇化发展为基准进行制度的集中优化和创新。

2.4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流转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的集中发展离不开土地流转的基本助力,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优化的提升。相关人员要对土地进行产权的基础化登记,收集有效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农民进行基本的土地流传创设便利,这样做才能有效维护农民的自益以及土地市场的基本利用率。另外,政府也可以适当延长土地的基础使用权或者是承包权。在制度改革中,要以土地的优化利用为根本,优化农民对于耕地的保护,集中力度强化农民的基本补贴,集中资金解决农业发展的困难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整体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的基础权益,才能有效助推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5]。另外,要强化基础的农民耕地规模管理以及设置相应的耕地鼓励措施,着重强调对于土地流转环境的优化,保证流转的时效性,从根本上提升现代农业的基础发展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农民的积极配合。相关人员要从经济发展和农民基本权益出发,集中优化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转变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相应的土地管理问题强化基础的监督力度,真正助力城乡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芹.关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相关问题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2):269.

[2]汪礼来.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西建材,2014,22(20):284.

[3]侯玉峰.刍议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22):268.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2

F301.1 a 1007-7723(2012)08-0013-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并不是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而是把农民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内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最大的成就在于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础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着重对我国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方向,特别是对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努力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与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跨入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与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农地征用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使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仍然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土地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农村宅基地占地量大且利用低效。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偏低,征地权行使范围超过了“公共利益”的范畴。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够稳定,农村土地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实行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制度,解决好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全国各地要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切实保护好耕地,18亿亩的耕地必须坚决守住。全国各个行政区域的耕地、基本农田,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负责人负总责,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逐级落实到实处。同时,全国各地要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保护耕地制度与法规,对于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各地农村对于宅基地所节约的土地,必须优先考虑复垦为耕地,要求严格按照各地土地利用的规划调剂好建设用地。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的要求,首先纳入各地年度用地计划,实行对耕地严格保护。

二、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要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目前要进一步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同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探索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现代法制规范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广大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维护。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补偿机制。全国各地要按照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能减少基本农田的总量,不得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并且逐步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不得随意占用基本农田,对于建设需要占用农田的项目,要在合法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科学论证、听证与报批,必须及时进行合理补划,加快建立健全农田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耕地要实行先补后占,严格限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严格控制占用农村耕地。对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先补后占的原则,首先要在本行政区域内补充好耕地。高度重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对于在辖区内无法补充的耕地,要求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本省域内进行统筹合理安排。特别是对于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耕地保护补偿试点,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耕地分级保护体系,科学制定全面系统的耕地保护目标,从单一的基本农田保护向农用地综合保护转变,逐步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农用地实现全方位的保护。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征地制度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改革,使农民初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获得了从事家庭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乎亿万农民的心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前,新形势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征地制度。要求切实保障农民享有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认真搞好各地农村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各项工作。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妥善处置农户进入小城镇或迁入大城市后的承包地,鼓励进城农户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出,在一定期限内未转出的再强制收回。继续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全国各地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能够以转包、出租、互换与转让,以及股份合作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讲究土地适度经营多样化,特别是在已经具备条件的地方,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规模的经营主体。要求各地在土地承包权经营流转过程中,必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对于任意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的不法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各项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对公益性、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界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地的补偿机制,继续深化征地制度的改革,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在就业、住房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对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同地同价的公正补偿。努力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5)-7-469-1

1我国土地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的体制缺乏弹性

各地区的土地指标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指标不足、西部地区指标富裕的现象,使得我国土地管理规划体制缺乏弹性导致在解决土地计划管理和资源配置工作中容易出现矛盾。地方对于这一矛盾现象的反映也很大,不对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还会继续存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的计划管理和经济建设管理很难达到工作标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完善。

1.2基本农田的比例太高

对基本农田进行划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良田建设用地可以先从一般耕地入手基本农田比例过高是地方土地管理中又一个主要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耕地基本上一般在丘陵和山区加果基本农田的比例过高那么可用于城镇化建设的用地就要向山区转移声也方在使用土地时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不仅用地困难还会促成一些违规违法的现象基本农田划定也就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1.3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缺陷

土地储备机构的双重职能难以协调,土地收购价格机制混乱,融资风险较大。土地储备需要大量资金。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瓶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收购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他渠道较少。巨额贷款利息给土地储备机构带来的非常大的压力;银行贷款期限与土地储备运营周期不一致,如果受金融和经济的影响使贷款不稳定,容易造成资金链的中断;如果土地市场出现波动,土地储备机构和银行都将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1.4耕地动态不平衡

由于保护耕地而破坏生态平衡或者由于保护生态而破坏耕地的现象已不足为奇麟地动态不平衡和生态保护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麟地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麟地动态平衡应该统筹安排根据各地区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实际进行研究和解决。

1.5土地产权认识方面的问题

集体土地产权虚置很容易造成集体土地流失,保护耕地的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土地分配不够清晰,导致土地国有和集体权属混乱,一些土地利用者的势力不断扩张的趋势。

2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

2.1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加强土地管理的有效措施,此项制度建立的前提是以土地有形市场为核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化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我国土地的转让和出让是通过土地协议进行的,土地交易中心简化了土地出让和转让的流程,开发商可以单纯的凭借合同来向政府相关部门领取各种审批手续,给双方的工作都带来了方便,土地交易中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也是改革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土地管理运行模式。

2.2加大土地管理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巡查活动,对于土地违法等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指导农民在建设房屋过程中按照规划执行,组织集中建设房屋以便于统一管理,对于空闲房屋、闲置土地等应该合理利用。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也要做好宣传教育,改变一些农民的错误观念,让他们了解到土地属于公共财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过于随意。在农民宅基地的划分工作中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杜绝随意扩展建筑范围以及侵占耕地等情况,对于土地违法行为应该给予合理的处罚,以此减少和杜绝类似的情况,为农村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构建良好的环境。

2.3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

农民由于各种原因转让土地承包和经营权的行为称为土地流转,在土地转让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应的规范执行,做到“依法、有偿、双方自愿”。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管理措施,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同时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产权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出现的流转,首先做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制度等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规范。此外,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为土地流转管理提供法制保障,不断完善土地流传法制体系。

2.4健全土地权利体系,约束地方政府征地行为

维护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但是,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并没有明确保护农村土地产权。在发展的实际中,地方政府、企业等都纷纷征占农民土地权益,造成土地滥用、浪费等情况的出现,所以,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土地权利体系,保护好土地资源。城市发展需要土地供应,土地征用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要求完善土地出让制度。

2.5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应该在地方政府的授权和帮助下建立土地的市场,并对储备状态的土地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市场运营的机制激活土地资源。建立土地储备监督评估体系,对土地收购储备运行的监督。开拓土地资金的筹集渠道,以达到对土地储备的盘活作用。

2.6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

深化土地产权改革,是确保土地所有者权益的有效举措,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使很多农民争相扩展宅基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集体土地产权细分到每一个小组中,小组中的成员不超过十户,在小组之内每户农民可以自行对土地进行处置,这样就可以明确土地产权问题。

3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当前土地工作的核心,要发挥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导作用和中心价值,必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土地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现实中要对土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确定的价值加以发扬,形成管理、价格、机制、储备、制度方面的重点思考,从长远的角度力促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其更能适应发展的局势和未来的趋向,以灵活的政策和防止实现对土地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打造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

[2]李翔.论土地公有制核心价值追求下的新的实现方式[J].生产力研究,2014,(06).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政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在的土地管理制度确定为集体土地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问题已经不再单单是农村的问题,而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共同问题,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提高,使农村土地规模化的发展受到阻碍。各家各户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少,使土地产出增加缓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不稳定性和分散性已经成为管理制度的缺陷。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土地确权工作不到位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确定、确认工作滞后,确权登记等工作是我国土地管理最核心的环节和最基础的支撑,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管理权的确权工作,但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确权工作进展过于缓慢,土地地籍档案这一工作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导致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受到限制。

(二)集体土地产权不明确

由于集体产权不明确,使集体土地管理权限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畜牧业部门都牵扯到其中,这种多部门多层级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有的部门越权或缺位的现象产生,不能确定管理权限,使管理权限模糊。尤其是农村土体登记不及时,登记部门过于分散,经常会产生农户间土地相互转包,集体和农户间相互导包现象出现,这些交易都给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

(三)土地征收制度和补偿制度不健全,侵害了农民的权益。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也不断加快,但是,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过慢,城市土地不够用,征收大量农村土地而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经常导致一系列的。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比如:在征地的时候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不到位,征地中非公益性用地通常占有较大比重,一般都是工业、商业用地。在土地征收后的补偿偏低,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的补偿较少,没有体现出土地的增值收益,由此引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土地产出较少,农民得不到较好的收益,农民反而希望土地被征收,导致耕地制度农民并不支持。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一些农村地区,村干部不顾农民意愿,强制干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一些农村地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园区为名,实际上把耕地变为房地产建设用地,不但逃避了国家土地管理有关的审批手续,还改变了土地的用途,造成事实上的非法用地。很多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都是口头上约定,不具有书面协议,虽然一些有合同,但是具体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事项都缺少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农户间的纠纷。各村都有机动地,并由自己乡村自行管理和操作,由于对机动地的管理办法并不统一,致使在操作过程中不规范、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村干部借用职权长期把机动地承包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机动地的价格逐年增长,使承包机动地的人长期受益,引起村民不满,合同又不能解除,造成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一)、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

我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使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保持下去。因此,各地政府及各乡村都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执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建立平等的、规范化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并使之落实到实处。

(二)保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效的开展

在我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是生存之本,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确定、确认工作更是重要,只有确权这项基础工作扎实了,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栋摩天大厦才能屹立不倒,才能使农民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并创造更多的财富。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迫在眉睫之举。

(三)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需要受到保护,它关系到我国农民的财产权利。只有有规范的开放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完善城乡统一的收益分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化,平等化。完善的制度可以为建设用地出让转让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依据。

(四)完善农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

农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的完善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基础,我国农村首先应该改革征地制度,哪里是公益性用地,哪里是经营性用地明确区分出来,政府的征收权限以及政府的征收范围要严格界定出来,以便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其次,对土地的征收程序也应该逐步完善,在征收过程中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合法合理的程序进行征收,充分体现土地征收的公开化、透明化、平等化。同时,还要建立土地征收纠纷仲裁制度,以便消除征收带来的隐患。再次,要提高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国家要将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列入国家项目投资预算,在征收土地批报之前就把补偿费用存进去,保证补偿费用落实到位。同时,一定要做到同一地方征收土地补偿费用标准要一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需要各项制度的协调推进来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侯永学.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J].青海农牧业,2007,(04).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5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软基处理;原理;锤击法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软基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到公路工程施工中,虽然我国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软基的原理分析上逐步完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所以,在新时期下,加强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的重视,对软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软基的原理

在软基处理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桩间土及桩顶的褥垫层共同构成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一种以承载力相对较高、较厚的强风化或全风化岩层、坚硬粘性土、密实碎石、卵石和圆砾、砂土、粉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摩擦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软基的原理如下:

1、复合地基处理软基通过置换作用,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将承受的荷载向较深的土层传递并相应减少了桩间土承担的荷载,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变形减小;

2、在群桩复合地基中,通过桩对土的约束作用阻止土体的侧向变形,从而减少了垂直变形,使复合地基抵抗垂直变形的能力加强;

3、通过挤土作用使桩间土孔隙比减少、密实度增加,从而提高桩间土的强度,挤土作用是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的一个组成部分。

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刚性基础或路堤之间应设置褥垫层,其目的是将荷载应力进行扩散;调整桩、土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分担;使荷载通过垫层传到桩和桩间土上。保证了桩和桩间同作用、共同受力、协调变形,桩和桩间同承担荷载从而形成复合地基。

三、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特点

1、单桩承载力高,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具有高强性能,φ600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单桩允许承载力达到2500-3200Kn。可作为高速公路桥涵结构物处的软基处理。

2、抗弯性能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选用高强度、低松驰的阴螺纹钢筋作为预应力主筋,使桩身具有较高的预压应力,其抗弯、抗裂性能良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卓绝的贯人性能,能穿透密实的砂层,能适应复杂的环境与地理条件。

3、质量稳定可靠。由于采用工厂预制的生产方式,能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质量容易控制,产品质量容易保证,且成桩质量监测方便。

4、应用范围广。桩身耐防腐性能好,规格长度容易调整,使设计选用范围广,容易布桩,对桩端持力层起伏变化大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

5、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工厂商品化生产,能按施工要求及时供桩,施工前期准备时间短,一般能缩短工期1-2月。

四、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桩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桩基的可靠度,采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2、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进行桩基的抗震承载能力计算时,荷载设计值和地震作用设计值应符合现行交通部《公路桥涵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桩基的水平变位、抗裂、裂缝宽度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和裂缝控制等级分别采用作用的短期效应组合或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的影响进行计算。

五、实例分析

本文结合浙江省温州市77省道延伸线疏港公路工程的实践,对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软弱地基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1、施工方法

(1)锤击法(柴油锤和液压锤)

由柴油燃烧或液压驱动,使锤体中的活塞向上运动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体,产生的冲击力作用到管桩桩顶,使管桩下沉,管桩下沉到一定深度,通过管桩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与桩尖的端阻力共同作用,以达到设计承载力的施工方法。

当采用锤击法时,应根据桩径、壁厚、打入深度、工程地质条件及桩密集程度等合理选择桩锤。

(2)静压法(抱压式液压压桩机和顶压式液压压桩机)

由静压桩机自身的重量,通过抱压管桩桩身或顶压管桩桩顶,使管桩下沉到一定深度,通过管桩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与桩尖的端阻力共同作用,以达到设计承裁力的施工方法。

当采用静压法时,应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情况及桩基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配重,压桩设备应有加载反力读数系统。

结合本工程的地理环境及施工条件,本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柴油锤锤击法进行施工。

2、地质概况

本工程沿线基本为沿海浅滩或滩涂,从上到下依次为流泥、淤泥、碎石、粘土、全风化凝灰岩、强风化凝灰岩、中风化凝灰岩,海相堆积的亚粘土、淤泥质土厚度深,极疏松,属软土区域。为解决局部软基深厚路段路基工后沉降过大及桥头跳车的病害,在此路段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施工处理。

3、工程数量

本项目在K26+422-K26+631、K31+661-K31+954范围内路基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软基处理,管桩规格为pC-400(60)型,混凝土等级为C60,管桩成正三角形布置,桩距为3.5米,桩长16-34米不等,工程设计总数量为68930米;管桩桩帽采用直径150cm、厚35cm的圆形桩帽,混凝土等级为C30。

4、施工准备

选择沉桩机具设备并进行保养;订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根据施工进度尽快运抵现场并验收;临时便道的拓宽、加固、平整和验收;清除现场妨碍施工的高空、地面和地下障碍物;对地下管线的仔细调查并制定可行加固措施;布置测量控制网并设在打桩影响范围之外。

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打试桩

在正式开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打试桩,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所用桩的可打性、检验单桩承载力,验证选锤是否合理,并确定控制收锤的具体指标;每一区域试桩不少于2根。

6、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

整平场地施工放样桩机就位管桩就位插桩施打接桩终锤移位

(1)场地整平:清除打桩范围内高空、地面及地下障碍物,做好排水措施。

(2)施工放样:绘制管桩桩位平面位置编号图,对管桩位置进行施工放样,定出管桩桩基轴线并设立高程控制点。管桩成正三角形布置,间距为3.5米,处理至路基坡脚外侧1~2排桩。

(3)桩基就位:根据管桩的施打深度,确定合理配桩的各节桩长,第一节桩的桩底必须焊接上符合规范技术要求的桩尖,焊接时必须满焊,并预留相应的冷却时间。管桩就位前在桩身上从下至上划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记号,按递增的顺序标明长度。以便观察桩的入土深度及记录每米沉桩锤击数,用打桩机自身的卷扬机吊起管桩并就位。

(4)插桩:第一节管桩按桩位插入地面30-50cm时,应用长条水准尺或经纬仪检查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开始打桩时应先轻打,及时纠正偏差,必要时拔出重打。

(5)施打:施打的顺序从路基中间开始,向两侧进行;若左右侧桩深度差别大,应先长后短。

(6)接桩:下节桩桩头距地面1~1.2米时进行接桩,焊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接桩焊接时应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点,然后再对称施焊,为缩短焊接时间宜两人同时对称焊接,确保焊缝饱满连续;焊接层数不得少于2层,层间焊皮要清理干净,每层焊缝的接头应错开,焊缝须饱满,不得出现夹渣或气孔等缺陷,焊接后要自然冷却不少于8分钟,禁止泼水冷却或焊后即打。如有必要,应根据项目环境特点,管桩接头应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7)终锤:终锤的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本项目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控制为辅的控制标准。沉桩过程中专人记录桩的入土深度及每沉入一米的锤击数,最后三阵的贯入度应准确无误的记录,最后一阵的贯入度满足试桩的结论,若贯入度达到要求而设计标高未达到,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10击的贯入度为20~30cm为宜。

(8)移位:达到收锤标准时,将桩机移位并重复以上工艺流程进行下一桩位的施工。

7、管桩桩帽的施工

(1)平整路基,压实松土,处理桩头,用截桩机将高出设计标高的管桩进行截断,使桩顶标高高出地面约10cm(即管桩伸入桩帽10cm)。

(2)安装、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整平表面混凝土、养生。

(3)施工时,应保证填芯混凝土高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其下托板应安装稳固,填芯混凝土钢筋应锚入桩帽,并与桩帽主筋进行焊接。

8、找平层施工

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碎石对桩帽间空隙进行补填,填筑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9、钢塑土工格栅的施工及填土

为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在碎石垫层的顶部沿路基全宽横向铺设一层钢塑土工格栅。施工方法如下:

(1)在碎石垫层上沿路基全宽横向摊铺钢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应平整、张紧,不得出现松弛现象,并用插钉固定。

(2)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厘米,每隔10厘米绑扎一次。

(3)土工格栅摊铺完成后,应及时填土碾压,首先在土工格栅的两侧填土,将土工格栅固定,再向中间推进,碾压的顺序是先两侧后中间,禁止车辆直接与土工格栅接触。

10、质量技术要求

(1)原材料

①碎石:采用级配碎石,含泥量10-3cm/s。

②钢塑土工格栅:钢塑土工格栅要求断裂延伸率≤3%,其纵向抗拉强度≥100Kn/m,横向抗拉强度≥80Kn/m。

③预应力砼管桩

1)管桩的几何尺寸:桩径、长度、桩身的弯曲度、端头板的几何尺寸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2)管桩的外观质量:表面纵向或环向裂缝、内外表面露筋、桩接头及桩套箍与混凝土结合处空洞和蜂窝、桩身合缝漏浆、内表面混凝土塌落、桩套箍凹陷应符合外观质量要求。

(2)工程桩成桩后的质量检查:

工程桩成桩后的质量检查包括桩身垂直度、桩位、桩顶标高是否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检查桩身完整性、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配置封口型桩尖的工程桩施打收锤后立即用低压电灯泡沉入管桩内腔用灯光照射检查,当管桩内腔完整干燥,说明桩身基本完好、电焊焊接质量完好、桩尖无损坏。

现场施工照片:

1.管桩施工垂直度控制2.管桩接头焊接

3.管桩接头防腐处理4.桩帽施工

五、意义

本项目预应力砼管桩软基处理路段,相比其他软基处理方式的路段,其后期路基沉降明显减少,达到了设计预期目标。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质量可靠、施工高效、经济环保,对软土、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全风化岩体等地层条件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通过对制约因素的深入探讨可知,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经济合理、质量可控。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规范的完备,可有效推进管桩基础的应用;对竖向承载能力的恰当界定,可确保管桩基础方案的合理性;对于环境作用等级较高或地震烈度较高的区域,适当强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措施和构造措施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的耐久性、抗震性能可满足结构功能要求。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对软基工程的质量保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今后的软基工程中,我们要加大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的思考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

[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号:2010浙G22.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6

摘要:本文基于2012年度国土资源部百人调研报告的综合集成,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土资源;体制改革;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排头兵,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着力分析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努力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一、存在问题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进一步规范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协管工作的问题:

一是在制度层面。尽管中央文件明确了主管方与协管方的职责任务,但是在日常的协管工作中,主管方的职责任务似乎体现得更加充分,在具体操作上有整套科学规范的模式;而协管工作的运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只能靠各协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把握,这也是双重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是在操作层面,省厅干部的任免配备,主要集中在文来函往的层面,部对省厅领导干部熟悉和了解有限,对现有领导班子分析不够,以至于对省厅领导班子建设性的建议不多。此外,没有建立省厅后备干部动态管理体系,使推荐优秀干部的底气不足。还存在国土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能交叉,省以下干部人事不垂直问题。

2.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特殊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国土资源领域的集中反映,国土资源工作当前矛盾突出,面临“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和思想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的主动性、紧迫性、敏锐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个别干部暴露出的不廉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3.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力量薄弱问题基层国土资源所的设备、人员编制不健全,如河南省商洛市区国土所等一些单位全部租房办公。

4.其他问题

包括矿业权市场监管建设有待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亟待加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体系缺少统一协调和统筹。

二、原因分析

1.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改革基本完成,编制问题也明确到位,但是一些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仅限于领导班子成员上划,而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还在地方政府,导致国土部门绝大部分职能仍受到地方限制,用地审批、违法用地处理等许多问题不能自主,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国土资源管理的职能,在政府与部门之间没有区分清晰,出现了地方党委政府管不着或不想管,上级部门想管离得远的局面。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政绩观”认识上存在偏差,只考虑当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多干预国土资源管理,政令畅通与法令畅通存在一定的矛盾。

2.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权力运作、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缺乏十分有效的监督,突出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的问题

(1)监督体制不科学。表现为上级监督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同级监督流于形式、软弱无力,下级监督顾虑重重、名存实亡,群众监督形同虚设、收效甚微。

(2)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制定了各种监督制度,但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使监督程序成了摆设,人为操纵痕迹明显,特别是在用人、用钱等敏感问题上尤为明显。

(3)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各级党支部特别是基层局机关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不够,仅限于读报纸、学文件和发展党员、组织活动等具体工作,在发挥把好用人第一关、集中反映群众意见呼声、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和党的要求差距甚大。

(4)群众监督难发挥作用。群众路线是我党开展各项工作的传统优势,但当前在国土资源领域,特别是在监督工作上的作用发挥还不是很突出。

3.在责权不匹配情况下,现行管理体制中国土部门与其他部门职权交叉

例如,土地不动产由多个部门分散登记,省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中干部人事不垂直等问题,容易导致工作不顺、运行不畅;同时,在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企业法人包括自然人、农民、市民,都有违法违规占地开矿情况发生。此外,现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造成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与当地政府、公检法部门协调难等问题时有发生。比如,在处理国土资源部门报送的拆迁补偿、非法采矿等案件时,曾出现“检察部门不受理、法院不宣判”的现象。

4.进行约谈问责的效果已经显现

各地普遍反映,问责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压力骤增:一是占用精力多。不少市县国土局长处理卫片执法问责相关工作的精力占全部工作精力的60%左右;二是被处分的多。一些省份项目承担单位办理用地手续迟缓,执法周期加快,国土局长常被问责;三是愿意创新的少。一些地方探索出的可行做法,在局部地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但“步子迈得稍大点就怕被问责”,影响了创新积极性。

5.国家、省、市县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呈倒三角形,基层地质灾害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市没有设立地质灾害监测和应急机构

西部一些省份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但因编制不足等原因,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存在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致使人人都是“消防队员”,哪里有事就顶上去应付一阵。例如,西藏73个县(区、市),直到2010年才设立独立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平均每个县(区、市)只有3~5人,且基本不具备土地、矿产、环境等相关专业背景,工作开展主要靠上级机关援助。

6.国土资源管理面临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局面,承受双重压力

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发展理念不科学;二是我国的资源禀赋不好;三是特殊的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四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五是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跟不上有直接关系。

7.部属事业单位的体系是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在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后虽然几经调整,但基本构架未改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土资源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断调整、完善和加强,国土资源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事业单位职能定位基本没有变化,这使得部属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后现象,难以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职能缺位问题。有的事业单位职能在不断强化,有的职能又在逐步削弱,体现在人员编制上则是忙闲不均。有的单位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编制紧缺;而有的单位又显得人浮于事,编制富余。

8.其他原因

土地资源的产权管理与宏观监管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GDp关系着土地利用的效率;分税制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全面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加快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切实做到“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1.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是将改革完善资源管理体制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既符合当前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又反映未来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大部门制改革,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征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管理,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乡镇、村办和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以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利用调查和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为契机,以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行政合同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有序、有偿、高效开发。通过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与改革,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民主化;推动国土资源属地化管理,减少国土资源行政审批层级。

2.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第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有偿使用范围,加大以竞争方式有偿出让的比重,坚持和完善“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完善资源价格、收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改进和完善国土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重点推进土地、矿产、水资源的税、费机制以及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真正反映国土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国土资源价值体系。第三,深入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完善财税和资源税政策。第四,积极推进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及宗地统一编码建设。第五,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六,强化矿业权市场制度建设。第七,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

3.构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制

根本目的在于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基本思路是通过国土资源管理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工作要求是振奋精神、改进作风,不断增强执行力。

4.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第一,以“改善民生,利益均衡,统筹城乡,服务均等”为重点推进资源民生战略。第二,建立陆海监测,三维调查,夯实基础,支撑保障,按照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促进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推进国土资源统计制度建设,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工作。第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动态监测监管机制。

5.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保障必要的编制、充实专业人员,提高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工作规范化。一是积极推进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借鉴环保部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和公安部建设基层派出所的成功经验,研究出台《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标准》,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就编制、队伍建设、标识、用房、装备等做出明确要求,为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完善业务工作规范化体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链长,对象复杂,应建立科学化、格式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以消除对政策理解偏差可能带来的问题,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规范运行。

6.科学配置部属事业单位职能

根据部属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合理布局部属事业单位,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支撑有力的部属事业单位组织结构;二是科学配置部属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进一步明确部机关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强化制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要把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要求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一是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二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发挥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三是突出监督重点。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入手,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四是改进监督方式,把网络监督纳入国土资源廉政建设中,提升监督的整体效能。五是畅通监督渠道,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使权力运行阳光化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高度重视人大的权力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8.建立市(地)、县(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负责对地下水、地面沉降、地貌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进行监测。根据本地区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特点,有侧重地分配工作任务,负责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普查、详查和排查等基础工作以及调查成果整理。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在全国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的详查工作。排查工作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隔年排查一次。加强部级和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王少勇,李倩,姜大明.慎重稳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改革.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4-15.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集约利用

土地关系到城市化、工业化、社会保障化等相关问题,是未来影响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但在各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的资源消耗过大,耕地逐年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国土资源管理要在保护和保障国土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致力于推进改革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区域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把耕地保护放在首位

耕地保护要遵循“保证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思路。一是强化保护耕地责任落实。保护耕地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承担保护耕地的责任,要坚守耕地红线,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具体地块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考核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认识,在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加强资源环境建设的考核权重。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维护农民权益,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等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任期审计的重要内容,相应建立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评估体系。三是健全动态平衡机制。结合区域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有效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基本农田、一般基本农田,分区域科学合理地制定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

二、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切实把好土地“闸门”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管护长效机制。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出发,加大土地宏观调控力度,项目用地实行有保有压,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金实行预算管理,新增建设用地合理有偿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深化长效机制建设。二是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产出,环境和谐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与容积率、科技含量、容纳劳动力、税收贡献挂钩绩效机制,促进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供给的粗放简单方式向新型集约高效用地的转变。三是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深化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不同产业,制定不同政策,以集约高效为原则,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进度用地指标体系。

三、强化全局意识,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按照“超前谋划、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思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努力拓展用地空间,为优质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树立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的理念,增强执政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要抓好区域潜力调查。要结合土地大调查,对区域潜力进行认真调查,摸清城市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包括工矿废弃土地资源、“城中村”等存量土地资源现状,制定盘活存量土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抓好规划保障工作。科学编制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为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规划依据。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探索用地空间置换新途径,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还要抓好土地制约发展矛盾化解。通过优化城镇周边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通过城乡统筹和村庄整治促进耕地的集约耕种,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保证耕地的集中连片。

四、强化效率意识,提高土地集约率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积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土地资源得到依法、合理、集约、高效利用。一是提高项目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和标准,对新上项目投资大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对投资小项目,鼓励使用已建的厂房,原则上不实行单独供地。二是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未按规定时间动工或停产关闭的企业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实行重新供应,积极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三是健全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体系。深化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和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市场,在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政策研究,处理好征收与流转的关系、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关系,解决好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组织界定、指标流转等问题。

五、强化法治意识,促进依法治土

不断创新土地执法监察管理机制,按照“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监管常态”的要求,实行常态化执法机制。一是健全用地后续跟踪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后续跟踪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执法巡查方式,明确巡查工作内容,实行包片巡查、包案查处;建立事前预审、事中交地放样、事后竣工验收的全程监控,坚持挂牌亮证施工制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通过定期巡查,督促用地单位和个人自觉履行出让合同约定,集约利用土地,对已供应的存量建设用地逐一进行跟踪摸底,评判建设用地是否科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土地资源是否闲置,以集约用地的标准进行跟踪管理。二是建立用地台帐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过程监控,建立台账管理,时时掌握土地使用动态,对粗放经营的建设项目或收购富余土地,或追加投资;对闲置浪费的土地,政府加以收购储备;鼓励利用原厂区土地增资扩建和改造,对擅自改变用途的土地,坚决依法查处,对不履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用地单位和个人,进行违约处理,以形成良好的集约用地的氛围。

六、强化创新意识,推动管理制度建设

我国正处于土地资本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规范管理。一要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作风,提升服务。二要完善土地整理制度。创新以乡镇、县区基层政府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主体,落实土地整理共同监管责任,改变土地整理由国土资源部门“单打一”的被动局面。三要完善土地交易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经营性用地网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防止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程度,充分运用价格杠杆的竞争作用,显化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建设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体现,保证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和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粗放经营问题和供地中各种干扰因素,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同时,要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专题调研上,出台违反国土资源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等规定,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8

关键词:地籍管理耕地保护

abstract:theyear1999revisedthelandadministrationlawestablishedtheourcountrythestrictestarablelandprotectionsystem,aftermorethan10yearsofdevelopmentandperfection,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atpresent,ourcountryisin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well-offsocietyandrealizethenationaleconomythethirdstrategicobjectiveofthekeyperiod,landusestatuschangeswitheachnewday,thestrictestlandmanagementsystem,strictlyprotectarableland,energeticallypromotetheeconomicalandintensivelanduse,promoteeconomicsocietycomprehensiv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sChina'smodernizationprocessinthemajorstrategicissue.ascadastralmanagementworkers,thepaperdiscusseshowtoviewofcadastralmanagementcultivatedlandprotection.

Keywords:cadastremanagement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总理在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关键所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对耕地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加之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耕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二、耕地保护的制度

1999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确立了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的两大政策框架是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这两大政策明确了土地管理工作重点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转到切实保护耕地,转变了土地管理的工作方式即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转到用途管制制度。此后,都是以这两项政策为主线,辅之以财税等经济手段,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一)、用途管制制度

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于1999年提出,指的是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提出“从2009年起,除国家重大工程可以暂缓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先补后占”’。“部每年年底前对各省(区、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达到或超出计划任务的,给予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倾斜;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不落实的,扣减相应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2009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31号)进一步强调,“各级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在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补充耕地能力。按照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对补充耕地能力不足的或落实不好的,相应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计划指标,通过‘以补定占’,形成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

(三)、耕地占用税

耕地占用税,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应当在规定的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提高50%。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于1987制订,2007年修订,修订后的条例提高了税额标准,统一了内、外资企业耕地占用税税收负担,取消了对铁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炸药库占地免税的规定,加强了征收管理。

(四)、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应取得的平均土地纯收益。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征用时,土地有偿使用费由取得新增建设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缴纳,目的是通过各级政府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2006年《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提高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调整地方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管理方式,从2007年1月日起,地方分成的70%部分,一律全额缴入省级(含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国库;调整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办法,从2007年1月日起,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主要参照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实的截至上一年底基本农田面积和国家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任务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并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成的部分,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一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参照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实的截至上一年底基本农田面积、国家和省级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任务分配给市、县,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

(五)、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实施更为严格的保护。

三、加强地籍管理,促进耕地保护

(一)、充分应用土地资源调查成果,保持数据成果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真实、准确、现势性强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数据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保证。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每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充分应用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耕地保护。

1、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大。要通过土地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促进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保障修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真实、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促进基本农田保护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合每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真实状况,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基础数据。

3、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当前,土地管理成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土地利用状况,是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的现实需要。通过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掌握批而未供地、供而未用地和用而未尽地的数量和分布,是政府科学决策,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供地方向和规模、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实现城乡统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

4、为地类审查提供基础资料

依据各阶段土地资源调查形成的数据成果和数据库作为土地征(占)地审批、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审批中地类审查的基础,严格审核地类变更的合理性,从而加强用途管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的数量和质量。

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建设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形成的后备资源数据库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立项的科学依据,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5、全国“一张图”工程

全国“一张图”工程是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应用需求,开展全国土地调查与监测,实现国家掌握真实准确土地数据、加强国土资源监管和土地宏观调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必要举措。全国“一张图”工程,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生产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与以前影像或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比较方式,监测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地类变化,保障数据的现势性和真实性,维护调查成果的生命力。据了解国土资源部计划每年开展全国全覆盖“一张图”工程,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实现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转变;完善国土资源监管系统。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1、明晰产权,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土地作为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财富的源泉,也是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动产。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也是摸清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全面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从而改变农村土地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夯实管理和改革的基础,明确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全国农村城市土地全覆盖,使得每块土地都有自己合法的身份证,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土地交易安全与有效,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按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要求,严格实行凭证管地制度,将集体土地证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等管理与审批的重要依据。

严格加强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审批。农村居民建住宅要严格按照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和申请条件,依法取得宅基地。对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违规占用耕地的,要严肃处理,不予确权登记发证。

2、辅助土地税费收缴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等基本信息,建立土地登记簿,登记基本农田等信息,为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相关土地税费的收缴提供依据,从而促进耕地保护。

参考文献:

[1]郭春华.我国耕地保护的主体行为及其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05(3)

[2]王佳慧.农民权利保护的关键: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J〕.长白学刊,2009(l)

[3]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调研组.重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实现上地配置效率与公平〔J〕.国土资源通讯,2002(4)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9

[摘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还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滞后,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利用普遍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违法成本不高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等若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从加强年度计划控制,加大耕地管护力度,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等四大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一、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取向

1、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只有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农民对于经营制度的稳定才会更有信心,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才能得以更好实现。此外,把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下来,并得到切实保护也是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前提和基础。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对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法定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并且保障其权益。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进行过半,将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全面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国土资源部要求,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进入有形市场流转的土地,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没有纠纷。其二,要稳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严禁借机调整承包关系,坚决禁止和纠正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的行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为15年;1993年,中央规定15年承包期到期后延长至30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承包期限的表述为“长久不变”,使得对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属确定更为重要。当前要抓紧做好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延包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面发放到户。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和颁证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农民长期稳定承包和集体拥有稳定的所有权以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础。

2、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对于农民承包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流转的政策由来已久,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对此进行了明确。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强调必须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必须严格落实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和底线,必须不折不扣地实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农地只能农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流转自、收益权要得到切实保障,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侵犯农民的权益。其二,要完善管理,加强服务。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等相应服务。使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土地,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并且依照法律规范签订合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

3、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耕地已由2000年的19.24亿亩减少至2007年的18.26亿亩,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仍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是,在人口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要求我国必须保持必要数量的耕地。为此,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不得占用。而且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二要层层落实责任,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开展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年度考核,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三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全面实行先补后占,坚决克服只占不补、多占少补、占优补劣。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一要加强规划管控,各项建设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确定的用地规模、区位和标准。二要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

二、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指标被突破,农用地用途管制执行不力。各地普遍反映,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已不符合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一方面急切希望新一轮规划的修编,期待通过修编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规划修编之前,用地计划指标普遍被不同程度地突破。从全国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目标执行情况来看,1997~2010年全国规划建设用地总量3706.67万公顷,阶段性(2005年)控制目标2382.86万公顷;实际执行情况是:到2004年,用地总量为3192.24万公顷,占到了规划目标的86.12%,阶段性控制目标实现程度133.97%,超过规划用地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起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控制作用,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未能起到真正的管制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也遭到破坏。

2、耕地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耕种效益比较低,成为耕地保护的一大阻力。当前,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法律规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条件十分严格,基本农田用途单一,除法律规定的特殊需要外,严禁占用。从形成的原因上看,除保护意识不强,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外,种地收益低、缺少政府扶持是造成基本农田难保的主要原因。基本农田产值低、收益少,挫伤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多年来,我国耕地保护主要是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不够。国家规定,可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但乡(镇)政府及村组没有留成,且有关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操作办法,也影响了耕地保护责任的落实。

3、节约集约用地观念淡薄,土地利用普遍粗放。“九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5%;1997~2005年期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年均增长了9.4%。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东南沿海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例如,宁夏人均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有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50~270平方米。原来宁夏的发展思路是“小而美”、“小而精”,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任领导将发展的思路调整为“跨越式发展”,搞了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这反映出宁夏迫切发展经济的愿望和招商引资的热情,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利用和资源浪费。由于宁夏可利用的荒地较多,其工业用地70%以上用的是未利用地。这种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其用地粗放提供了保障。

4、耕地后备资源不平衡。发达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例如广东省,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开始难以为继,人们在考虑建设用地时,往往认为,山地作为生态保护用途,林业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滩涂海洋部门管得严不能占;河滩水利部门管得严不能占。那么建设用地就只好瞄准了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了。经济和建设的快速增长,年复一年的占和补,已使得发达地区难有再补之地了。西部地区相对来说耕地后备资源还比较充足,例如宁夏省,自1987年以来,扣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区连续20年实现了耕地总量持续净增,累计净增耕地69.5万亩,其耕地后备资源还比较充足。

5、违法成本不高,导致违法行为居高不下。为了创造政绩和追求GDp的增长,个别地方不惜运用各种手段,乱占乱用耕地,搞大广场、大马路、工业园区或高科技园区。具体做法有:移花接木,调整基本农田;先斩后奏,在农地转用时未批先用;谎报军情,隐瞒信息等等。此外,在具体的土地执法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2006年我国土地违法案件高达131077件,但按照有关部门公布的查处数据,平均每261.6件土地违法案件,才有1人受到刑事处罚;违法土地10万公顷,平均每199.6公顷才有1人受到刑事处罚。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中耕地保护的再思考

1、加强年度计划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国家确定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重要依据,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落实对农户保护耕地的直接补贴,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确保该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集中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要向粮食主产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倾斜;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等等。

2、加大耕地管护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对水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规定期限内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土地管理基本制度篇10

一、**市国土资源局的“坐标式”管理,是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年年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28号文)下发。年,国土资源部党组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市国土资源局把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作为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软件”建设,逐步摸索出“坐标式”管理模式。

**“坐标式管理”模式是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需求形成的巨大压力,国土资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加剧,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做出一系列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部署、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也在经历着一系列自上而下的重大改革。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国土所的建设必须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基层国土所的管理水平必须有一个新的提升。这是新形势下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市局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出“坐标式”管理模式,有效地推进并加强了基层国土所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说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体制与素质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没有高的素质,再好的体制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好的体制,再高的素质、才华也难以施展。因此,要把两者作为有机整体一起抓好。而**的“坐标式管理”管理模式把完善体制、提高素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结合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办事制度、服务方式等建设内容。实行机构精减,权力下放,业务下沉,服务前移,管理规范,待遇从优。在复杂艰巨的国土资源管理任务面前,**市国土人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迎难而上,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改革创新精神,得到了部里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坐标式管理”模式是学习、实践、创新的结果。“坐标式”管理的核心是依法、高效、公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对我们国家机关的基本要求。“坐标式管理”重点内容突出表现在要素全覆盖、过程全公开、机制全联动、责权利全到位。“坐标式”管理模式既运用了现代管理学理论及先进的企业化管理理念,又吸收了行政管理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成果,是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创新的成果,它是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肩负的使命,运用各种资源、各种先进的理念、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的成果。

二、“坐标式”管理模式对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政府转型、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要建立起负责任、服务型、法制化的政府。同时,部里这两年一直在倡导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和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目前,国土资源部门肩负三大使命,就是实行严格的管理,认真贯彻国策,落到实处;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保障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市局的“坐标式”管理符合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具有积极的推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第一、“坐标式”管理模式有利于推进国土所的职能转变。**市局将主要管理业务从市、县一级下移到基层国土所,市、县局机关的业务骨干也充实到国土所。这样一来,国土所的主要职能由保护耕地和对农民建房的审批,转变为基础业务、执法监察、化解社会土地纠纷矛盾、法制宣传等。国土所职能的转变,适应了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变革,即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从资源管理逐步转向资源管理与参与宏观调控并重的要求。

第二、“坐标式”管理有利于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符合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向。随着任务的调整、职能的转变,国土所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坐标式”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变了原有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量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以前工作职责不清、环节联系不紧密、粗放式管理现象,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提高执法水平。业务流程更优化,各部门的职能更加明晰,上下左右协调配合将更紧密有效。

第三、“坐标式”管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省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要求。“坐标式”管理则找到了一条捷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坐标式”管理能用较短的时间、较高的效率,把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提升到一个统一的标准高度。二是强化培训。**市国土资源局规定,所有国土所的人员,需经过严格考核,方可到岗。考核不合格的,进入转岗培训。三是促使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在“坐标式”管理体系中,每个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位定责,工作职责、目标很清楚,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明确,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工作需要。

第四、“坐标式”管理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向服务方向转变,是必然的规律。“坐标式”管理,将业务下移到基层,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办事群众一次性告知,老百姓不用再跑冤枉路了。而且,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方便了群众,减少和避免上访带来的各种成本。

第五、“坐标式”管理有利于预防腐败。在“坐标式”管理中,每项业务流程都明确了前置条件、受理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以及报件具体要求,包括归档立卷要求,各个环节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前后衔接,减少了国土所工作人员等问题,有利于预防腐败。

三、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

我省共有664个基层国土资源所,4600名工作人员,人数占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总数的一半。基层国土所直接面对乡镇农村,工作繁杂、矛盾繁多、任务繁重。长期以来,我省基层国土所的广大干部认真贯彻和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在保护资源、促进发展、富裕农民,维护安定的实际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

省厅党组高度重视国土所的建设。近几年来,我省以创建文明国土所为契机,理顺基层国土所的管理体制,完善基层国土所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基层国土所基本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目前基层国土所也面临不少问题,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主要有:一是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国土所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齐全、配套,编制、人员和工作到位。而在一些山区和海岛地区,国土所硬件建设比较滞后,基本保障不落实,客观上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二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土所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原来的乡镇土管员,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三是国土所编制偏紧,工作难以全部到位。四是外部执法环境不佳,执法难度较大。如何加强国土所的全面建设,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升素质,适应管理体制变化的新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基层国土所是国土资源系统的基层单位,既是国土资源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土资源部门履行管理职能的“前沿阵地”。近几年来,国土部门在“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中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作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开展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

如何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开展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一是各市、县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象**市局那样,把基层国土所建设摆在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位置,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二是各市局、县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国土所建设计划和国土所规范化建设标准、工作人员能力标准,以及实施方案,同时要明确市局、县局主要领导为国土所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每人挂钩联系1至2个国土所;三是要从实际出发,先选择若个国土所进行规范化管理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四是上下联动,市、县局机关进行配套改革,与基层工作接轨。总之,我们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实现基层国土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工作高效、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结合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管理体制。要强化建设管理的责任。实行国土资源垂直管理后,对国土所建设不同程度的存在失管、疏管的现象。乡镇党委、政府对国土所建设的责任有所弱化;市、县国土资源局限于编制、精力对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国土所建设管理责任,省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市、县国土资源局负有直接的责任,要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共同建设好国土所。

2、要结合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近几年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改变学习培训中“重机关轻基层”的现象,进一步分类、分层次、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国土所工作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努力提高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

3、要结合推行“坐标式”管理模式,落实工作经费。基层国土所工作经费一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在国土资源部门还有预算外资金,可以安排国土所的工作经费。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经费将成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重视,落实好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