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学习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1:46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1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大学生;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45-02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integration)进程正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金融人才(internationalFinancialtalents)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在这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胸怀报国之志、创业之愿、成才之梦的金融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寻求职业理想与人生梦想的契合,实现成功人生与幸福人生的共振,很有必要。

1机遇与挑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

1机遇――金融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给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在校金融大学生展现了美好的未来希望。这种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拓展了金融人才国际发展的空间。金融高端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或外资企业就职早已成为了可能,一些金融人才通过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提升,扩大了国际化视野,或者利用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是增大了金融人才国内就业的机遇。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人才资源大约只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而国际化金融人才更是稀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首席或高级经济学家、高级风险评估及预测专家73万人;新增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重点领域的高级金融分析专家189万人;新增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分支机构负责人10万人。

三是铺垫了金融大学生成就梦想的道路。中国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正在实施“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建立健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坚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在校生中选拔一批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学习资助,提供实习机会,并将优先吸纳到金融行业工作。

2挑战――金融人才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

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意味着金融人才知识结构的国际化,人才开发和流动的国际化,人才经营观念的国际化,这也意味着给金融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金融人才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未来中国的金融业服务对象国际化的比重将逐渐增大,金融人才资源开发也必将涵盖全球,中国巨大的充满活力的金融就业市场,也必将吸引大批国外优秀金融人才来华就业。

二是人才选拔考核更加注重能力。国内金融人才国际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必将带来岗位责任与职务竞争的压力,必将启用金融业领导干部、金融机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公开竞争择优选拔的人才任用制度;建立突出客户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创效能力,看重客户满意度和人才诚信状况的金融营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突出应用能力、工作质量、业务流量、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为重点的金融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2评估与选择:职业人生自我设计的重要意义

1生涯规划,成功人生的助推器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有云:“越来越多在工作职场上的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学习发挥自己所长”[1]。金融大学生面对席卷而来的世界金融一体化潮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徘徊不知所往的时候,迫切需要为自己做一个切实而有效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也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使自己能适得其所。

一个成功的职业规划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是生命走向精彩辉煌的基础。它实际上相对于将我们的职业理想明晰化、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帮我们准确自我定位,找准人生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职业分析能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可以说,生涯规划是迷茫人生的指路灯,是成功人生的助推器。

2人职匹配,幸福航船的职业锚

生涯规划不仅是联系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更是实现成功人生与幸福人生完美结合的媒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了职业锚(careeranchors)理论,并将职业锚定义为:“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2]“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是个人对才干、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自省后,现实地选择的职业的最优定位。

邱吉尔(Churchill)有言“能使个人工作和志趣结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职业选择定位在职业锚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能,享有幸福人生。

3梦想与拼搏:金融学子生涯规划的具体操作

1确定生涯规划的总体原则

金融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并举,偏重短期规划;职后规划与职前规划并举,偏重职前规划;职位财富规划与价值奉献规划并举,偏重价值奉献规划;紧跟时代与切合个体并举,偏重切合个体。

2遵循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

知己――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美国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提出了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theory)。该理论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3]。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使用情境模拟、面试等技术,对自己的知识、技能、个性等有较好的了解,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组织特性对自己进行评价考量。

知彼――趋利避害的机会选择。生涯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分析与生涯机会评估,以便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金融大学生在制订生涯规划时,需要深入金融业进行调研与考察,银行机构国际化、银行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监督国际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发展空间,对我们的专业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应对准备。

决策――清晰确定的发展线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发展路线一般有专业路线和管理路线,或二者兼之。在决策自己的发展线路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生涯学者霍兰德(JohnLHolland)的职业性向测验,或者接受学校的生涯辅导(careerguidance),真正业己所爱,业己所长,业己所需,业己所利。

措施――层层分解的执行方案。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在完成好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多加学习,争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有志成为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者,为更好地拓展国际化的视野,在选课时应该加修国际化知识方面的课程,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知识、国际交流知识等。

3见诸生涯规划的实际行动

好的目标一旦确立,重要的是提高执行力,一步步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

迈出追逐梦想的坚实步伐。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在追逐职业梦想的道路上应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其一是应主动联系国内银行、保险、证券单位,前往实习;积极争取到境内外的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以拓宽自己的国际化视野,锻炼自己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能力;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到学校金融实验室实验,学习证券投资、银行投资、商业银行业务、外汇交易、公司金融等,以提高自己的投资判断力、时机把握力、风险承受力。其二是积极做好考研或出国的准备;同时,还应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争取获得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其三是应多多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及金融前沿理论与技术,关注股票、证券、期货、汇率等交易行情、相关金融信息数据库资料以及各种专业金融信息机构提供的全球财经实时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分清大学期间各年的践行重点。金融大学生能否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能否将目标转化为行动,将直接关系到职业目标的实现。为此,金融大学生大学期间应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学业计划。大一的重点应在了解自我,大二的重点应在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大三应重在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大四的重点是考研、考证、实习经验的积累,或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刘毓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09

[2]埃德加・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仇海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89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2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遵从“高”且“职”的要求。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应该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第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生产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第二,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求及模式

   金融证券专业是技术性、应用性教育,课程设置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应目标可采取阶梯形课程结构模式。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可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四个部分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见图1:金融与证券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典型工作业务,从具体工作岗位出发(柜员、客户经理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分析各岗位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金融与证券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与证券职业技能,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订单企业共同完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调整机制,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2012年,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我们通过对北京市金融人才的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对知识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课程重新整合。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强调金融产品营销、银行业务处理、证券业务处理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训练,突出诚信、严谨、创新、责任等职业素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柜员和金融产品营销。在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围绕这两个岗位,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上,围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有金融基础知识,也有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有设有围绕金融所必需的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岗位,学习训练的重点不同,以满足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其中,柜员岗,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金融产品营销岗,除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外,增加了市场营销、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第二,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理实课程占有绝对比例。通过案例教学、课堂研讨、边学边做、模拟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1976个总学时中,理论学时786个,实践性教学和训练1190个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第三,课证融合,实行双证书教育。作为资格准入的金融行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资格将决定他们毕业后能否进入这个行业。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考证重要性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我们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将考证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学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按照考证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顺利通过考证。第四,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实践实训。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柜员和营销。因此,本专业的实训依此展开进行,循序渐进,加强对这两个岗位的认知和技能训练。按照“金融企业与金融岗位职能认知—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训练—柜员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校企零距离对接。由于金融业是资格准入行业,所以我们将从业资格辅导纳入实训体系,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提高通过率。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我们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四、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示例:

   《个人综合理财》《个人综合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和“教学与服务相统一”为特色,与“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个人理财”资格考证相融合,并适度丰富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在全面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就人生规划、现金与消费规划、住房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税收筹划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形成可执行的综合理财方案。该课程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岗位群工作为导向、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课证融合为指引,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式教学组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彰显职业特色。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是:

   (一)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首先服务于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类专业群。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专家对该专业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课证融合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本课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考证融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与两大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相对接,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理财素质养成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

   (三)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

   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具体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化形式展开,课程涉及的每一个任务模块都以当前个人理财市场的现实产品和业务要求为基准设计载体活动,并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本课程根据岗位需要设计八大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在考虑教学衔接的基础上,独立组织每个子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于实践相统一的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理财素质。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3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创新机制

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立足湖北的部属高校,目前正用“五大”精神(大气魄、大视野、怀、大贡献、大发展)、“四项原则”(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谋划跨越式发展,办“顶天立地”的大学。所谓“顶天立地”的大学,不仅要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稳固、提升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的位置;还要主动服务,寻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扎根湖北,面向全国,为国家,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4月~2015年4月,受荆门市委组织部委托,武汉大学和荆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听讲、科学思考、真诚交流、深入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市校合作是一个新的起点,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本次合作,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湖北省综合类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的职能,服务干部成长,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切实推进荆门的发展。本文以2014年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为例,全面分析探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基地在干部培训服务方面创新路径的做法与特色。

一、培训需求调研是基础

荆门市与武大在2010年前,就共同播出了这枚战略合作的种子。2013年6月初,得知荆门市在人才培训方面的需求,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武汉大学专家赴荆门市委组织部调研。此后10个月时间里,双方均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出大量努力。荆门市领导始终重视培训班的进程,时任荆门市委书记万勇还就本次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体现“一次性站高,一次性知新,经常性务实”,要注重培训的前沿性、实用性和综合性,通过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武汉大学与荆门市委组织部多次沟通协商,2014年2月19日,荆门市委组织部召集“荆门市领导干部金融和规划专题培训班培训方案生成研讨会”,校方与荆门市主要职能部门一把手领导一起,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培训方案。针对此次培训,我们提出“三个创新”:创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创新学风建设。坚持用金融和规划领域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干部,着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坚持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培训干部,着力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本领。在此基础上,培训班从2014年4月开班,为期一年,共有136名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在师资配备上,采取“三个三分之一”,即武汉大学师资占三分之一、国内重点院校教授占三分之一、市内外相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占三分之一。先后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等36名专家教授作专题辅导,集中授课96场次,先后赴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开展异地培训8场次,开展座谈研讨26场次。

二、培训方案专题师资是关键

以提高市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加快推进“两大战略”和“四个荆门”建设为根本,以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为主要内容,定制精品课题,丰富培训形式,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活动。

1.培训目的

针对当前领导干部普遍缺乏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知识现状,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开展“周末讲堂”,组织学习新理念,培植新思维,掌握新技能,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培训对象

统筹考虑近期和长远两个重点,培训对象主要是市(县、区)分管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城镇化重点乡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市直有关单位分管领导,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有培养潜质、表现优秀的专业骨干;部分市属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全市招硕引博、选调生及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对口专业的优秀年轻干部,共136人。其中财政金融类67人,城乡规划类69人。

3.授课形式

培训采用课堂教学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两个专题实行分班教学,每月授课一次,每次集中授课两天(周六、周日)。实践学习分别为期一周。

4.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设置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两大主题。培训模式多样化,采用“双向互动,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即“专题讲座与案例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相结合,教与学双向探讨,同时培训中穿插拓能、模拟演练、互动小组交流等形式。培训师资多元化,财政金融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3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1位高校知名教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1位、武汉大学8位、华中师范大学1位、上海财经大学1位;1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专家、教授;1位企业高管;4位从事财政金融的咨询顾问和注册会计师等。城乡规划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6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2位高校知名教授,其中清华大学1位、武汉大学6位、浙江大学1位、华中科技大学2位、华中师范大学2位、湖北大学1位;2位企业高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1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家1位。讲授城乡规划基本知识的专家或教授均具有注册规划师或注册建筑师资格。财政金融类课程共152个学时(不含出省学习)。结合组织、岗位和个人三方需求,培训班课程体系分为狭义金融学模块(包含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财政学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兼具金融深度、管理广度和中国特色。城乡规划类课程共152个学时(不含出省学习),结合组织、岗位和个人三方需求,培训班课程分为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和情景互动模块,兼具规划实务、管理广度和地方实际。

三、实施过程环环相扣

1.组织工作细致入微

荆门市委组织部、武汉大学、市委党校精心组织,协调授课安排,关心学员生活。武汉大学特意安排了优秀的老师作为班主任,精心安排了培训课程,邀请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金融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授课,还结合课程安排,邀请了武汉市、湖北省政府部门、银监局等相关金融领域的领导进行讲解、指导。由于组织得力,各位学员在生活上无忧,在学习上有成,在交流中有收获。

2.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此次研修班课程设置合理,学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有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又结合了本省、本市实际;既有课堂授课,又有小组讨论和城际交流、省外教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研究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系统化,使诸位学员们受益匪浅。

3.学习氛围突出

“新、需、活”①理论学习注重“新”。在第一阶段的狭义金融学模块以及相关理论与政策解读中,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系统教授了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学基础知识、农村金融改革实践、金融法律制度等基础理论,为学员们打下了良好理论基础。②授课内容注重“需”。在课程安排上紧扣培训班主题,第一模块结束后,即组织学员赴上海及温州考察。第二模块还特别安排了多次结合本土实际,研讨荆门市各地金融创新的做法的讨论活动。③教学方式注重“活”。此次研修采取了授课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分组讨论、互动交流,集体拓能、区域风采展示、“五个一”活动等,提高了学员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培训班的特点。

四、培训特色显亮点

1.创新办学管理

围绕荆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该班为期一年的办学过程中,培训班致力于办学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班级制度、文化、纪律管理建设各方面:①建立办学激励制度,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一方面,全班参与,民主建立学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全年考核机制,评选优秀学员及小组。考核体系分为学习纪律考核、班级互动考核、成果汇报考核、卷面测试考核四方面。另一方面,培训主课堂之余,穿插开展“主题班会、风采展示、心得分享、成果汇编”等班级建设活动,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性。②强化班级文化认同,放大培训班辐射效应。为强化班级文化认同,放大培训班辐射效应,该班办学期间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一是围绕金融和规划业务,结合“市场大学”读书要求,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读书活动;二是每个小组根据学习所得,确立一个重点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研讨;三是专题班学员带头在所在单位宣讲一次学习培训经历、收获、体会,展示培训成果;四是金融和规划两个专题班联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以及文体活动。五是评选一批优秀学员。③严格监督作风纪律,增强干部学风建设。基地对参训学员严格按照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武汉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学员学风与考勤建设,严格实施考勤制度,并将考勤与培训结业挂钩,使学员管理科学有效。

2.培训设计个性化

①“深入式”调研,统筹组织与个人需求。需求调研精细化。方案设计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一方面以保障培训方案尽量科学完善;另一方面最大化缩减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间差异。该班结合干部自身发展和岗位需求,根据对荆门市委组织部及培训对象的需求调查分析,生成“个性化定制培训”,实行分班教学,紧紧围绕荆门市经济社会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以提升能力、促进跨越为目标,深入学习财政金融和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为推动荆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②“模块化”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金融专题培训班课程体系分为狭义金融学模块(包含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财政学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兼具金融深度、管理广度和中国特色;规划专题培训班课程分为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模块、实践模块和情景互动模块,兼具规划实务、管理广度和地方实际。从教、学、做全方位推动培训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应用。③“多元化”师资,提升培训课程整体格局。培训师资多元化。财政金融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3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1位高校知名教授;1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专家、教授;1位企业高管;4位从事财政金融的咨询顾问和注册会计师等。城乡规划专题班授课师资包括6位湖北省、荆门市相关领导;12位高校知名教授;2位企业高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1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家1位。其中,讲授城乡规划基本知识的专家或教授均具有注册规划师或注册建筑师资格。从全国各地选配高校教授、政府领导、领域内专家构成多元的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培训课程格局,促进学员开阔眼界、启迪思维。④“全面式”评估,时时监测反馈项目质量。效果评估全面化。评估工作是对培训的总结和整改,需要系统的考察整个培训效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以及学员单位走访法,对培训对象、培训教师、培训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辐射效应开展调查,形成对受训者、培训者、项目整体的一个三维全面的评价体系。在培训过程中,时时监测,并按季度向荆门市委组织部做评估汇报。

3.培训形式多样化

①“周末式”讲堂,促进工学两不误。培训、工作双促进。该班培训时长为期一年,每月授课一次,每次集中周末授课两天。省外异地考察学习为期一周。选取“周末式”讲堂模式,一方面解决领导干部的工学矛盾,另一方面使工作学习互相促进,在学习中启发工作新思维,在工作中实践学习新理论。②“长效式”激励,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激励机制长效化。一方面,全班参与,民主建立学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全年考核机制,评选优秀学员及小组。考核体系分为学习纪律考核、班级互动考核、成果汇报考核、卷面测试考核四方面。另一方面,培训主课堂之余,穿插开展“主题班会、风采展示、心得分享、成果汇编”等班级建设活动,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增强干部培训实效性。③“五个一”活动,强化班级文化认同。“五个一”活动强化班级文化认同。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围绕金融和规划业务,结合“市场大学”读书要求,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分享心得;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每个小组根据学习所得,确立一个重点课题,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研讨;组织一次学习成果展示,专题班学员带头在所在单位宣讲学习培训经历、收获、体会,展示培训成果,放大专题班培训的辐射效应;开展一次班级交流活动,金融和规划两个专题班联合开展主题班会以及文体活动。最后,评选一批优秀学员。“五个一”活动多方面增强班级互动、班级文化认同等,促进教学效果。④“严字当头”,增强干部学风建设。约束机制严格化。班主任、荆门市委组织部、荆门市委党校三方共同严抓纪律管理。班主任定期召开班委会议,每期课程提前短信通知到个人并进行电话确认,课中严格记录考勤,课后进行学风通报。迟到者施以游戏“惩罚”,多次旷课者予以劝退。多种方式并行,增强干部培训课堂学风建设。

4.培训特色见成效

①“三个转变”,营造干部培训自主学习氛围。培训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采用“双向互动,动静结合”的培训模式,即“专题讲座与案例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考察”相结合,教与学双向探讨,同时培训中穿插拓能、模拟演练、互动小组交流、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营造高互动学习氛围。学员角色由被动受训转向主动参与。推行“学员当老师”教学法,一种方式是课堂中组织学员对授课内容进行点评,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授课内容对自身的启发;一种方式是针对一两个学员关心、关注的问题,请部分学员上讲台围绕问题讲对策、建议,并请专家教授做点评;一种方式是邀请学员做区域和企业风采展示,学员以区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以所在区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为内容,策划、制作展示ppt及演讲稿。激励“学员当老师”,使学员由被动受训转向主动参与,班集体由松散转向凝聚。通过长时间培训课堂与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成为纽带,紧密联系着每位学员、授课教师、组织方与承办方,这使组织关系更加亲密、干部关系更加和谐,班集体更加凝聚。②“两个平台”,实现干部培训课堂可持续。打造培训专题相关资讯平台。在武汉大学干部培训网站上,定期相关专题讲座信息,相关新书目推荐信息,跟踪专题发展前沿信息,帮助学员了解新知识、掌握新动态,促进干部培训工作与时俱进。搭建干部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等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建立QQ群,就相关主题,定期开展线上交流、经验分享,探索理论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③“两个协作”,推动高校党校深入合作。办学管理协作。此次办班,基地承担了培训前期的需求调查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选配;办班中期的班级活动开展、阶段学习组织、学员信息反馈、学习成果汇编、城际交流联系、教学资料共享;办班后期的效果评估分析、成果转化等系统工作。荆门市委党校提供教学场地、后勤支持,并辅助教学管理,精心组织策划了省外现场教学,双方共同协作,实现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多举创新。因此次办班与荆门市委党校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党校对外培训合作交流荆门论坛中,受荆门市委党校邀请,参与到该论坛中,共同探索了与党校系统间的共享合作,共同书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钱芳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J].党建研究,2007,(07).

[2]朱占荣,慕小军.关于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思考———兼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

[3]相清平.试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06,(10).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用人制度、岗位设置、招聘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对金融行业的市场供需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现状、金融行业重点企业状况和用人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服务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被《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列为唯一的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

金融行业与金融院校人才供需状况

1.金融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

广东金融学院自建校以来为全国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分布在国内各条金融战线,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0人,按每年近6000名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预计到2024年,将培养近20万经济金融类人才,相当于美国蒙哥马利城市的总人口(201998人)。相较而言,上海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目前总计在校生10000人,中央财经大学目前有9万多毕业生,哈尔滨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河北金融学院目前在校生12000人。

2.市场对金融行业人员需求数量逐步加大

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步伐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要“加强学习国内金融强省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注重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建设,优化金融人才成长环境,合理配置金融人才资源,“建成与金融强省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在2000年,金融业人员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23万人,2010年时达到610万,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人口总数约762.7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0.6%到0.8%,再到接近1%,金融从业人员规模呈现着蓬勃向上的增长趋势。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从业人员规模的往期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自2010~2020年这十年间,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上升0.6个百分点,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数规模突破千万大关。

从目前来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集中在北、上、广三地,从业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53%。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融行业也位居龙头地位。北京一地就业人群比例就达到了23%,密集程度可见一斑。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当前广东金融从业人员有70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员将达100万人,年均需补充量达3万人。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能力要求

1.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1990~201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十年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在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构成上均有明显提升:在1990年,我国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1.3年,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4.1年,整整提高了3年。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9个行业门类中仅次于教育行业(14.5年)。学历构成上,从1990年高中及以下占据了近九成的比例,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已经超过六成,总量由176万人增加到382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从2000年的3.7万人,到2010年时达到了17.5万人,所占比例也从0.9%提高到2.9%,而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者,在1990年时有4.9万人,到2010年已经达到165.2万人,所占比例有显著提升,增幅超过20%,从占比2.3%提高到了27.1%;更为明显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大专与本科学历人群发生“逆增长”,本科人群比例大幅增加,专业人群比例反而减少,凸显出高学历人群正逐渐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主体,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主体从1990年的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提升为2010年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见表1)。

2.从业人员岗位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从金融行业发展特性来说,是否具有高端人才或者高端服务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是它在行业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从金融行业人员需求的地域上来看,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其中对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求职活跃程度比较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会主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具有相应的经验、工作年限的从业者往往更具有“跳槽”的优势。综合以上因素,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主要有三点因素:第一点,从银行层面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国内金融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翘楚;第二点,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国外一些大型投行开始拓展中国国内投资业务,使投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第三点,中国股市呈现回暖,由此催生了对理财顾问、理财分析等领域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

从市场来看,金融机构需求情况统计数据见表4。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通过业界对当前人才需求的能力、胜任力、知识储备等的反馈,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金融业务、各种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的金融业态,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聚集,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何扩大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适应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满足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是金融行业就业研究院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使金融专业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作为金融行业研究院,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提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专业人才。

2.创新行业就业拓展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金融行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银行招聘选人方式发生了变化,岗位计划指标大多由总行调控,银行准入逢进必考,完全靠实力才能进入银行,因此求职、就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完全透明化。学校要分阶段进行市场开拓,根据市场特点,通过走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每年分若干阶段把不同规模、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组织起来,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学校形成以系列大型综合性供需洽谈会为主线,以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院专场、校友专场、兼职与实习招聘会、大型企业校园专场等6类市场(如:综合性供需洽谈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地区专场招聘会、学院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兼职与实习招聘会)为补充的“一条主线贯通,六类市场融合”的立体化校园招聘体系,确保毕业生在校内人才市场就能顺利找到工作。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把握“入学即就业”,做好学生从入学时期就开始的全程就业教育与服务。制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教育相结合。

第一阶段,在入学前两年重点做好养成教育、目标导学和就业启蒙教育。通过开展专业学科介绍、结合学习对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以案例人物进行离职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入学就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逐步引导其开始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当学生经过了初期的学习阶段后,在大三要开始把握对未来方向的发展定位,对明确的方向做出更为有区别性的指导。比如,对成绩优秀、有意向考研或出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多加指导;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职场技巧、职业规划方面加大督促、引导力度,特别是在实践能力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为良好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在毕业的最后一年,主要就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包括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性的教育,比如制作简历、面试、着装、礼仪等方面,都需要具体化指导。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环境各不相同,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毕业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和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例如: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女生群体、双困生群体,创业群体和非金融专业毕业生座谈会等),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4.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5

关键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1]。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3],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4]。张五常教授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强调三个教育阶段、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浙江金融,2008(1):41-64.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6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省内省外皆有,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的125个样本中,以福建地区为主,占72.8%。从被调查对象的构成来看,调查对象覆盖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涉及各行各业的各阶层人员,采样范围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数据分析

2.1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家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员需求量在30人以上的调查对象占28.8%,15-30人的占6.4%,5-15人的占18.4%,5人以上的占46.4%。调查结果显示,83.2%的调查对象认为将来市场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仍将存有需求。根据分析来看,持有这种积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金融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第二,部分岗位采用该层次的人才,可以节约人力成本;第三,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前景较好。岗位设置方面,被认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有理财规划师、金融营销、证券客户经理、银行综合柜员、市场研究专员和电话营销等,均受到20%以上调查者的支持。其中理财规划师和金融营销这两个岗位成为招聘企业比较青睐的岗位,需求量较大。

2.2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所需素质与能力

各个被调查的企业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基本素质主要是工作态度和专业实践能力,各占71.2%和69.6%。众所周知,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态度和实践能力,良好积极的态度就是成功的开始。肯学肯干,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后必然成为岗位上的主要能手和尖兵,也必然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效益。另外,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自学能力也较为普遍地受到企业的重视。经过学校的锻炼和培养,高职金融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金融行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能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但是从被调查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大专层次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缺乏这些重要素质。其中,认为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的调查对象占59.2%,认为缺乏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调查对象则多达61.6%,认为缺乏自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以外知识的比例也较大。在大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培养基础金融业务中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适应时间短应该是大专院校应用型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够熟练地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熟知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熟悉并了解地区、全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给出有利于客户的相关判断和引导。金融业务的熟练操作、金融产品的熟知及应用、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般分析与判断、微观经济活动的洞察能力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3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技能需求及突出问题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4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

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7

后危机时代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外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我国企业也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随着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日趋增长,资本组成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的规模和程度迅速加大,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高校培养出既符合国内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

国外金融类教师一般来自发达国家,来到中国要面对教学条件较差、环境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长期留在国内。同时,由于外教不归国内合作院校管理,教学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性强、备课不认真等情况。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防止师资队伍的游离性和随意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认真检查教师批改的作业和作业量,经常性地随堂听课,检阅教案,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教学体会或意见,并借用这样的机会,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想法或意见,及时沟通。同时向教师贯彻办学思想、宗旨及各种需求。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8

关键词:个人理财;理财规划;教学方法。

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个人理财行业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理财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一背景下,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高校也逐渐增多。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尚在探索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的理财需求,如何改善课程教学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有利于完善个人理财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财商水平。

一、加强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理财社会需求增长较快。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投资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理财需求增长较快,理财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群中,约78%的受访者需要理财服务;50%以上的人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1995年至2005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18%,而据该项调查预计,在未来10年里,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1]。金融投资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们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理财规划师行业前景广阔,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理财规划方面的专业眼光和视角正在成为高校理财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亟待提高。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渠道为富余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门路,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财行为和理财观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有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将证券投资列为投资首选渠道,但真正具有实际股市投资经验的比例只有10%,因此,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理财知识并希望通过高校的理财教育课程、报纸杂志、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理财知识[2]。

二、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和系统性。

高校个人理财类课程综合性突出,涵盖了金融、会计、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需要大学生拥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房地产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诸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整合度较高。个人理财类课程以居民家庭理财规划为主要服务目标,包含着投资规划和生活规划两大类内容。投资规划不仅包括证券投资规划,如股票、债券、基金和期权等金融工具的规划,而且还包括外汇、黄金等方面的投资规划。生活规划包括了现金规划、储蓄规划、消费信贷规划、房地产规划、保险规划、税收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和遗产规划等诸多方面。

(二)实务性和专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家庭都是经济活动单位,都需要解决如何扩大收入和如何合理消费的问题,个人理财是以实现居民家庭的财务自由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财力分配活动,包括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家庭理财集中在投资上,很多人将理财等同于投资。但居民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涉及到资金的分配问题,需要平衡好自身财力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因此,个人理财包含着比投资内涵更广、更为实际的内容。个人理财是在居民家庭难以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体系状况下诞生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较完善、规范的理财规划师行业。理财规划师包括了注册金融策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特许财富管理师等诸多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理财人士。除理财规划师外,广义上为居民家庭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类似人员,还包括了保险专业人员、证券和投资咨询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遗产规划师等等。

三、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适应学生理财需求的教材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理财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获得增加对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的了解,加深对已有金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而理工类和医学类等其他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则想通过对理财课程的学习,了解投资的基本知识,做好自己的生活规划。但是,从目前已有的《个人理财》或者《理财规划》教材来看,案例分析较少,而对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成为重点,如股票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外汇投资、保险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已经了解过,或者非常很熟悉。使用这些教材授课,学生就会认为再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意义不大,从而对《个人理财》课程由新鲜、好奇逐渐转向厌倦情绪。目前各个高校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专业多是财经类,因此,教材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财能力的实际提升。

(二)课程定位并不恰当。

《个人理财》课程定位一般是专业选修课或者一般的选修课,很少作为专业课出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性强的个人理财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金融投资工具和会计、税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其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从该课程的特点来看,知识综合性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课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实务性强需要学生多实际操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财多体会、多实践,所以各高校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30多个课时就显得不足。另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也使部分学生存在轻视该课程的倾向,因此,随着对个人理财课程定位认识的加深,将其调整为专业主干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过多重视理论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个人理财课程的课时分配只是在32课时上下。有限的教学课时使得实践教学课时捉襟见肘,而强调实践教学又会使学生的知识整合度欠缺,加上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重视理论教学成为有限课时内的理性选择。

除了该课程的教材过多重视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性内容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老教师们一般不愿涉足,这给年轻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转换上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在讲课中往往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倾向于理论讲解。对学生而言,如果年轻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会快速下降。

(四)教学案例较为简单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生活情景的简化模拟,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目前,一般教材上的已有案例选择往往只为某一章节、某一种理财知识准备,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使学生对案例本身的认同度不高。

除了个别教材在最后一章设置综合性很强的案例外,缺乏不同种类理财知识的案例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能将简单的两三种理财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案例不多。这也导致对案例本身的问题设置等一系列引导性的思考还欠深入。

四、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学生理财能力培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群体的财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调查研究。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的大学生,理财观念和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别。所学专业不同的大学生,其投资理财能力差异也较大。在个人理财课程开课前,可以设置简单的理财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摸清大学生的实际理财状况,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注重学生解决生活模拟理财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较好的理财习惯,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二)对个人理财课程重新定位。

解决个人理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逐步改变个人理财课程的选修课地位,将其纳入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延长教师的授课时数,可以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兼顾,会吸引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理财课程教学中来,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能够缩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过程,更能适应学生的理财需求。课程的重新定位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加大对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使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切实提高其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个人理财课程实践教学力度。

加强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有以下4条:一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讨论中,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理财模拟大赛,以赛带练,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职业理财规划师、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四是和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运营流程,体验理财文化,加深对实际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

(四)注重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严谨性。

在理财教学中,需要精选案例,建立教师自己的理财案例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和经典案例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身边的案例等搜集,并进行加工,以适合教学需要。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2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的适度综合性,同时又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更好;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家庭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家庭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逻辑性,设置问题要循序渐进,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思考所用案例的适用性、综合性和严谨性,不断整理财案例库,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命力,使之能对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耿彩琴.未来10年个人理财市场将年增30%[j].北京日报,转载于搜狐网,2008-01-09.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9

一、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总体分析

1.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分析

(1)职业规划。关于毕业后的打算,高达92.67%的学生选择就业,只有不足5%的学生期望继续升学,选择出国、自主创业或其他的学生也不足4%。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定位明确,目标具体,且高度集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硕士生涯的学习和锻炼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专业功底积累充分,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定位。

(2)择业意向方面。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首次就业时,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金融机构(占比77.11%)。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比50.67%)、事业单位(占比39.78%)以及党政机关(占比26.22%)等相关岗位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此看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就业的期待起点较高。

(3)期望就业的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及信托等各金融机构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9.22%)期望进入银行,选择证券和信托的比例分别为16.22%和11.33%,居于平均值水平,而选择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则少之又少。

(4)期望工资水平。财经类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时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5465元(选取区间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其中,85%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达到4000元以上,并且45%左右的学生更期望首次就业的月薪达到5500元以上,超过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月薪平均值3680元(数据来源于搜狐教育)。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薪水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

(5)影响就业选择的各项因素重要性分析。考虑就业单位各方面因素,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看重以下两点: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在5级量表体系中,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高达4.46分和4.42分。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目光长远且理性,具备一定的长远规划。薪资福利水平(4.14分)排名第三位,这与前面分析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期望薪资较高的结论一致。

同时,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稳定和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占4分和3.91分;而企业文化氛围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被看重(3.87分)。因此,财经类学校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此外,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较不看重,他们并不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只占3.46分,对比其他因素来说分值较低。

2.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分析

(1)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财经类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获取招聘信息:学校的招聘信息(82.44%,包括网站或海报等)、应届生专业招聘网站(78.89%)和校园宣讲会(70.00%);通过工作实习、企业官方网站等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0.89%和17.56%的比例。

(2)对学校职业规划服务的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希望学校重点提供以下三方面的职业规划服务:职业规划一对一咨询(62.22%)、职业规划课程(53.56%)和职业规划测评服务(44.67%)。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相关服务的需求较大,而且更加需要专业的一对一服务。

(3)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的实习实践活动”这一问题,91.11%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专业实习;其次是企业参观体验(35.56%)和行业课堂(33.78%)。

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就业部门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时,88.67%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认为最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61.78%的人认为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服务也很重要,另有58.89%的人希望学校拓展就业渠道,更优质和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开展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

关于就业意向,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三大领域吸引了90%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而其他诸如民营企业、基层就业项目、选调生等对学生吸引力不明显。为此,财经类学校一方面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以满足广大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高端行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拓展房地产业、快消行业、it企业、咨询服务行业等就业市场,鼓励更多学生进入社会各主流行业展现财经学子的风采。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财经类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扎根在艰苦的岗位上,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2.加强学生在金融机构就业的差异化引导

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有接近2/3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银行情有独钟,就业目标比较集中。因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差异化引导,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在金融招聘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引进更多类别的金融机构,为硕士研究生的分散化、个性化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提供优质化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就业认知辅导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值存在偏高的倾向。若是在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以及了解总体就业行情后,确定自己合理的月薪期望,那说明学生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充满信心。因此,学校就业中心可进一步扩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信息,创造更精品更高端的就业平台,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防止某些学生盲目跟风,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认知辅导,协助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其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不要盲目跟风,过分看重薪资福利,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空间等,制定更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4.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金融专业学习规划篇10

优秀银行实习报告范文

1.关于中国银行

1.1关于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是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规模在中国五大银行位列第三。

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领域,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按核心资本计算,xx年中国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列第10位。

1.2关于中国银行的历史

中国银行于19xx年1月24日由孙中山总统下令批准成立。19xx年2月5日正式开业。故中国银行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

1950年4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的各项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银行的前列。

xx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银行之一。

xx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银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启动了新的航程。成为了国内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发行上市的公司。

1.3关于中国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主营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

1)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

金融机构业务、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其他公司金融业务。

2)产品服务创新

中国银行配合公司客户最新业务需求,组合和创新公司金融产品;加大与金融同业的产品合作,积极开展同业间公司信贷资产的转让业务;推出融易达(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通易达(应收账款质押开证)、融信达(基于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和融货达(货物质押融资)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达系列贸易融资产品种类。

3)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为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重点之一。包括储蓄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中间业务、中银理财服务、私人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渠道建设。

4)产品服务创新

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推出本外币理财新产品。继续推动海外财富管理专柜业务,为客户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

5)金融市场业务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本外币金融工具的自营交易与代客业务、本外币各类证券或指数投资业务、债务资本市场业务、代客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及托管业务等。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及纽约设立的五个交易中心经营资金业务。

6)产品服务创新

新产品的设计与报价能力是中国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竞争优势之一。中国银行始终秉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凭借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及战略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致力于通过开发创新及度身订造的资金产品及服务吸引客户。

2.实习的目的

1)通过在中国银行实习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在学校期间所学的各门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在中国银行的实习,达到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并在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和教育下,熟悉中国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较为系统地学习银行个人金融管理工作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

3)通过在中国银行的实习,学会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端正自我的学习及工作态度,为更好的走入社会打下坚定地基础。

3.实习过程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可以说真的是获益良多,大致上掌握了中国银行的各项业务,熟悉了银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等等,从客观上对自己所学的有关银行方面的各项知识和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实习期间,我能够做到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行里员工的一致认可。

实习的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银行大堂和顾客接触,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银行大堂跟着大堂经理学习,大堂经理是连接客户、高柜柜员、客户经理的纽带,因此首先就得学习柜面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答客户问题,引导客户办理相关业务,维持大堂秩序,减轻柜员的工作量,提高整体服务效率。营业中的礼仪主要有四大内容:解答客户问题、营业中分流客户、维护大堂秩序、适当理财产品的营销。在此段时间我学会了如何跟顾客进行沟通,如何使顾客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另外还有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例如是帮助他们填写单据或是教他们正确使用自动柜员机。

2)做一些打杂的小工作;

如分类书信,打word文档和excel表格,使用excel公式计算,折对账单等等。虽然是些小工作,但也让我学习了很多。

3)到营业部学习,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及其流程;

营业部的主要职能:

①负责办理总行对外经营的各项业务;

②负责办理本行内现金余缺调剂;

③负责全国及全省特约电子汇兑业务的数据收发、资金结算、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及同城清算;

④会同相关部门,开办新产品、新业务试点,协助做好新产品推广培训。

⑤拟订资金营运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资金营运管理,保持适度的备付金比例;

⑥负责内部资金利率调整;

⑦负责办理资金拆借、再贷款、贴现、再贴现、转贴现等业务;

⑧负责同业存放、存放同业管理;

⑨负责债券市场分析,制定债券市场业务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

⑩负责建立和完善资金交易业务台账,定期与财务会计部做好债券余额对账工作;

中国银行储蓄业务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存取现金、挂失、解挂、大小钞兑换,、受理中间业务等。凭证由每个柜员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记帐。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传递到上级行事后稽核。而我要做的就是学习柜员间每天交接工作时的对账,对账时除了要核对现金账实是否相符外,还要查看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缺失,传票是否连续等等。

而柜员间对账也是很有程序的,一般先清点现金,然后再是清点重要空白凭证如存折,银行卡,存单等等。通过与业务员的接触,我还了解了银行的操作流程及储蓄业务方面的知识。我还学习了交易代码和一些操作流程。以及明白了银行系统中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重大意义。

另外,储蓄种类繁多,人民币储蓄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活期储蓄

②定期储蓄

③定活两便储蓄

④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⑤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4)到综合管理部学习,了解农行日常的后台运作。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

①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综合性材料的撰写,负责研究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分析本地金融业发展态势,供高级管理层决策参考;

②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负责本行部署工作、会议决定事项和其他事项的督办工作;

③负责处理公文审核以及印章、文书档案管理;

④负责本行各类会议的会务工作,负责接待、车辆、物业等后勤管理工作;

⑤负责拟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报董事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⑥分解本行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总结,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及时调整全行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⑦负责本行企业文化建设;

⑧负责全行宣传工作和工青妇团工作;

⑨负责本行公共关系的协调处理及全行法律事务工作。

综合管理部属于农行的后台管理部门,对于农行的日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管理部,我阅览一些余额表和凭证,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复印机,打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

4.实习的心得与收获

虽然这只是一个月的实习,虽然短暂但却又非常的充实,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甚至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累和经验,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次的毕业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必须端正好自己的心理和态度。

在学校期间我就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银行方面的课程,例如《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投资银行学》等等,这些都为我在银行的实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次实习过程中,让我得益最深的就是能够到营业部和综合管理部学习,因为这些都属于银行内部运营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我学习到了平时书本没有详细介绍的知识。这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三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与运用。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们和上司给我的榜样作用。他们勤奋、努力而且乐于助人,给予我很多鼓励与帮助。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并且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在银行的基础业务方面的知识,不紧紧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地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彻底底理解和学习的,所以基础实务尤其显得重要。

另外我还体会到我们对待每一样工作都要有必不可少的责任心,做事情要谨慎小心,因为业务是复杂多样的,小小的错误就会给顾客和银行带来损失。还有就是要虚心,有什么不懂的要虚心请教。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了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当一个月的实习时,我收获的不只只是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提高,还有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