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十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十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2:40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正在于此。按照官方此前的计划,到2020年全国应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为中国新增800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一直以来,我国中低产田的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由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根据规划,新增的4亿亩任务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据了解,为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以来,国家农发办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并且要求各省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362.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13.68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795.4万亩。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预计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2700万亩左右。

转方式创机制

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据了解,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800元。

另外,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3.38万亩。

2013年国家农发办设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三类试点项目,要求以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为主线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民或农民专合社持股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川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争取到了5个试点项目共计中央财政资金4500万元,并在破解“将部分财政资金作为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参股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难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为在全国会议经验交流发言的两个省份之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2

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将土地环保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不仅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尽可能改变或提高现有农业生产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农业生产现状。三是宣传和激励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思想。奖励使用最小剂量的化肥农药,科学管理土壤施肥,改变传统养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态有机肥料,奖励秸秆还田,推广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种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业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发展。高污染工业将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灭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目前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这几个省的有色金属矿山较多,再生金属加工企业园区建设相对发达。调查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进行环境治理达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补偿修复资金,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根据不同农区耕地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推进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另外,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说,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态代价,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且高达65%的化肥使用不当,河流和农田成为长期滞留有毒物质的场所。

土地环保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职尽责。因为中央只是指导和督促,真正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GDp挂帅的思想,为自己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后人负责。敢于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说“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占补平衡”中要更加关注“占补”质量平衡。土地环境保护政策能否落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门。记得在鄂州市调研时说过: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加强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加强标准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环境保护体系。

二、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筹资渠道和具体措施

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将环保部门征收的污染税和相关罚款纳入高标准农田投入序列。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社区和居民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基本上靠政府投资。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筹资渠道必将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它集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关制度的推动,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就需要有相关制度做铺垫,比如在国家进行补贴和奖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筹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民承包地的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以联合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产业;补助农田承包专业大户,补助农民兴办家庭农场;允许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出让收入较多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较少的、耕地面积较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的“合力”,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按时、足量到位。当然,不能忽视审计在资金筹措中的监督作用,没有良好的审计,很可能即使筹措到了建设资金,也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仍然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优质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很可能成为城镇化的土地征收对象。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不仅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资本的白白浪费。

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污染,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在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闭,造成土壤“呼吸系统”的堵塞,而基本农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发生也并非个案。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工业、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农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直接威胁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目前还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益难以真正得以体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策略规章制度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285-01

引言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促进农作物更好成长,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落实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推动现代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

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落实相关的技术措施,注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逐渐受到关注。

1.1改造现有工程。一些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较长,再加上维修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修复存在的质量缺陷,对提高灌溉效率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落实高标准建设的各项要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弥补这些不足,对现有工程实行改造,促进水利工程运营效益提升。

1.2实现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设施完善,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机械化水平。通过合理配置机械设备,进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作物种植的各项工作,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防洪、抗涝水平,为农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1.3促进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极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构建完善的农田水利沟渠网,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灌溉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绿色环保,降低对周围环境破坏,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

工程建设中,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制约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方向不明确。没有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相关制度措施和技术规范要求没有严格落实,制约施工建设顺利进行,对工程运营也带来不利影响。

2.2标准不统一。相关规范标准没有得到严格遵循,一些地方的标准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灌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3制度不健全。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措施,或者工程管理制度、运营维护制度不健全,难以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2.4资金较缺乏。当地政府资金预算不到位,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调动社会的力量来融资,导致资金短缺,难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水平。

2.5人员素质低。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严格执行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程建设的不足,落实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明确高标准工程方向。落实相关规范要求,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为工程建设和各项规范标准落实提供指导。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并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3.2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构建行业规范标准,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和具体要求,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要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善于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3.3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田特点,制定符合本地的规章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构建工程建设和管理责任制。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施工人员为农田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定期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进和完善,推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3.4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做好预算工作,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需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私人资金,组织社会募捐,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得到全面落实,防止资金出现被挤占或挪用现象。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破解资金困难,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5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施工队伍建设,确保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较高,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意识强。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重视施工材料质量检测验收,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完善奖惩激励制度,让他们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4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建设队伍等方面采取对策,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运营维护,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更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正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265-266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4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疆伊犁地形地貌

新疆伊犁自治州有可耕地3000多万亩,现已耕种1100多万亩;有天然草场3亿多亩。地形复杂,土壤种类不一。山巅终年积雪,是冰沼土;雪线以下系山地潮土,生长各种牧草,是优良的夏季牧场;山地森林带内是褐色森林土,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山麓缓坡地带为栗钙土和黑钙土,是优良的春秋季牧场。在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和东北部,是砾质戈壁,戈壁下面蕴藏着石油等宝藏,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乌尔禾油田即在这里;盆地中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盆地南部为灰棕色的荒漠土,除部分沼泽地、盐碱地外,都可以耕种。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民日常生产和引用水而修建的田间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工具都是相关连的,但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损失。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工程质量差,不能达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农民自建、自管工程,虽然在灌、涝区规划或区域性水利工程规划中规定了建设和维修养护标准,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组织、监督检查、验收等建设和维修养护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多为农民自己,施工单位本身没有质量意识,相关的建设标准落实不到位,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工程建设质量和维修养护难以达到标准要求。(2)工程目的不明,重复建设隐患多。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小区域农民自己建设,工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其后果会导致在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

多数工程都是小区域范围内农民自己根据目前最急需的情况,仓促开工,不从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效益去思考.这样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复、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质量隐患,晟后一些工程不得不废弃。(3)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除应急的抗旱打井和“农办公助”等少量投资由政府投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基本上由项目受益人自筹。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难度较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很难按时筹集到位。所以导致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最后放低标准建设,只要保证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过低,过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三、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研究

笔者针对伊犁的地形地貌,结合问题出现的情况,对伊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监督体系任何工程的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质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一样。要确保修建的工程是一个样板工程,就必须具备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当然,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也相当重要,需要做到在工程建设中不出纰漏和事故,使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的效益,确保为农业生产带来好处。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设计和招投标过程需要严管理。根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完善工程资质认证制度,保证聘请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质,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必须加盏资质证章才可使用;任何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招标至少要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入证的家以上企业或单位,引入竞争机制.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第二,工程实行施工准入制和监理制度。施工企业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都必须持施工准入证持证上岗,施工准入证由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一进入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就需要配备具有资质的质监员对工程各部分进行检测,详细填写检测记录,尤其是那些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必要时还需到有关权威部门傲鉴定,才能作为工程使用材料。填写的检测记录可为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审批流程,存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规划符合实际需求,最大化项目的投资收益,就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和规范化的审批。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内容广泛,应该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地规划布局。一律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最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加强宣传,科学管理,才能使各地农田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相应地需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搞好工程建设,使工程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基础依据,必须建立严格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防止和杜绝水利工程项目的盲目和重复建设。

多元化投资,提高建设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过少,使得建设标准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应该遵循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形式多样化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放宽政策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资金的投入。同时,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实行计量收费,加大水费征收力度,增加水费征收额度,提高水费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力,并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筹资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项目,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才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高标准设计和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5

关键词:节水农业标准农田产业结果与发展农业附加利益

1、前言

为了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泽州县紧紧围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中心,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属晋城市,地处东经112.4°至113.5°,北纬35.3°至35.7°之间,海拔600~1200米,北与高平市接壤,西与沁水、阳城县隔河相望,东靠陵川县,南与河南省修武、博爱、沁阳、济源诸县毗邻,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是山西省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总土地面积2023平方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1.2%,其中山区面积1328.4平方公里,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平方公里。辖14镇3乡,634个行政村,14万户,53.3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45.4万,耕地面积73.1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42亩。

2、注重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

泽州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该县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作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实施高效农业,全县在农业生产领域迈出了新步伐。泽州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有很多的有利条件:泽州县土地资源良好,耕地相对集中,灌溉水源有保障,开发潜力大,粮食产量高,商品粮调出能力强;县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县级财政实力雄厚,从而具有较强的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和支农资金整合能力;当地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高,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筹资投劳任务;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工作业绩突出;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中示范县的入选条件泽州县已被定为山西省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当前制约泽州县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对农业投入不足,从而造成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新技术推广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为了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展以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一项重要举措。

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其自身优势决定了它在“三农”中的长盛不衰,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深情赞叹。①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将其运用到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的稳定和提高;②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同时,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③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方面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另一方面紧扣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开发、村村通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以工代赈项目等结合起来,整片、整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自立项以来,我们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泽州县在2010年和2011年实施两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以来,在2个乡镇的5个村发展高标准农田2万亩,修建灌溉站6座,配套机电井5眼,架设高低压线路5.1公里,安装水利变压器3台(套),新建小型蓄水池1座,维修小型蓄水池6座,埋设地下灌溉管道141公里,发展半固定喷灌0.9万亩,管灌1.1万亩,修建硬化田间道路25公里,发展农田防护林200亩,植树2.4万株,技术培训8000人次,示范推广0.8万亩,共完成投资2640万元。项目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年节约水量110万方,新增农田防护林网保护面积1.8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增产值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0万元。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辐射和示范,将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比较显著。水利工程的渠系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1个百分点(由23.20g/kg提高到23.22g/kg),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化肥用量,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农田林网建设提高了林木覆盖率,调节了农田气候环境,减少了干热风、大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还可以增加降水量,减少旱灾的发生频率,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加强。通过管道输水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强了抵御旱灾的能力,降低了农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可以逐步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为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水资源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才能稳定和发展。要增加农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县农业开发办公室按照“特色闯市场,增收调结构”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种植,提高经济作物的比例,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河底村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丹河支流沿村流过,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发展水浇地,土地产出低,农民人均收入少。只有少数农民在沿河地种菜,采用人工担水或移动浇灌设备进行浇灌,全村种菜不足百亩。通过在该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河底村耕地铺设了地下管道,安装水泵,架设输变电线路等,全村发展水浇地面积超过1000亩,这就为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契机,村委会利用当地一些老百姓有种菜经验的优势,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蔬菜1000亩,并且申请注册了“寿山绿”商标。为了让河底村村民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还多次邀请省、市、县有关农业专家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定期带领蔬菜专家为他们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过发展蔬菜生产,耕地亩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一下子提升到5000元,纯收入达3000元,村里年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实现了增收致富。下城公村土质特别适合种植红薯,历来有种红薯的传统,但受水利条件所限,每年种红薯也就百余亩,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把这个村确定为项目区,通过项目实施,为该村发展水浇地1500亩,使该村种植红薯面积达500亩以上,每亩收入超过2000元,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泊南村在2010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展水浇地4000余亩,他们搭上农业综合开发的顺风车后也动起了调整产业结构的脑筋,积极引进人才、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投资5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40余栋,占地160多亩,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平均每栋大棚年可产蔬菜5万公斤(两季),年产值可达10多万元。

4、切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泽州经济发展

在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为推动泽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泽州农村经济发展,带动项目区农民收入,泽州县还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优先对农业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近两年共对3000多万贷款进行补贴,贴息额达到100多万元。二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年扶持了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80万元,带动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实施了晋城市泽州县年出栏5000头优质商品肉猪养殖基地扩建项目和晋城市泽州县年出栏4000只优种羊、15000只优质育肥羊养殖扩建项目,项目正常运行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400万元,年增利润额200万元,年直接受益农户数800户,直接受益农户年收入增加总额800万元,年新增就业人数500人。三是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两年为2家龙头企业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贴资金300万元,带动吸收其它资金1450万元,实施了晋城市泽州县2000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和晋城市泽州县年产1000吨高档山楂果脯蜜饯加工扩建项目,两个项目投产后,年增销售收入2750万元,新增利税750万元,年增利润额620万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农户纯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

5、运用科技推动农业新技术发展,增加农业附加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6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环境问题凸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将会长期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是,目前涉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众多,难以形成合力,且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联系的基础建设条件、主要建设内容、建后管护、评价规范等内容由不同部门分别确定,缺乏统一的指导性和技术标准,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一套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用标准,对指导和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必要性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新中国成立短短的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有了快速的增长,人口数量增长快速,从而大量的耕地被用来建设住房、工厂等建筑物,这也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也逐渐下降,给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不便,也造成了我国潜在的粮食危机,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增加耕地数量,从而促进耕地的建设和保护,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城乡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国家工业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保证,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构建

1、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必须整合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此外,要围绕淮北平原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合理配置项目安排,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加强组织领导,有效落实责任

现阶段,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所面临的最关键的工作任务为构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所以一定要把其纳入到议事日程,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推进。同时,各级政府将要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当做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中的关键内容,并构建一把手的责任制。在资金管理、项目预算、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以及项目设计等环节中,都应不断的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且有效的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管理,从而对工程质量以及资金的安全运行等进行保证。此外,林业、交通、财政、水利、农业与国土等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配合,共同出力,从而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有效的使管理维护责任得到落实,完善管理维护机制,才可以使项目建设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综合整治,应急处置是关键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是管理。要治污护水源,必须从源头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限定饮用水源地的人类活动强度,合理规划渔业养殖区和养殖规模;充分利用生态塘,人工湿地等技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推广农村“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市)区集中处理”的生活集中处理模式,落实村镇垃圾中转站,建立长效卫生管理制度。要严厉打击小型企业向水源地上游转移,特别警惕剧毒污染隐患企业向水源地上游转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逐步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和有机食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对畜禽养殖业污染,倡导沼气工程,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推广“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这一生态模式,做到清洁生产;畜禽废渣要采取堆肥还田等措施进行综合利用;在管理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控制区,并严格执行。要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建立健全水源地预警预报系统,逐步实现水环境信息网络化管理。要制定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预案,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组织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处置学习,提高实战水平。

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征求农民的意见,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5、建章立制,依规办事是约束

健全的法制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根本保证。以现有法律、法规及有关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为依据,制订适合当地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并围绕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技术需求,开展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研究,为科学决策和提升水源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要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应急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着重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设立保护区内标志、宣传牌的工作。根据地方性法规,在各乡村制定相应的乡规民约,约束居民的不良习惯与行为,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正规化、法制化。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实例

阜阳市属于淮北平原,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近几年来阜阳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资金来源主要为省“以奖代补”和以往项目节约资金及涉及资金整合。以阜南县为例,2014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约14万亩,投入资金7128.43万元,规划新打机井295眼,改建田间路128.34km,新桥涵77座,预计新增产量210万kg。基础设施配套可有效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切实做好评估工作,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并且制定合理的规范来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做好评估,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粮食产量,最终为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辰,於忠祥,唐欢,林娟娟.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粮食安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2]月.基于耕地分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D].长安大学,2013(11).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7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的日益增加,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问题日益严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农灌骨干水源工程缺乏,陈旧失修的水利设施比重大,建设、管理机制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旱灾、洪灾,致使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有限,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做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切实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实施力度,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而修建的田间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是相关连的,但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损失。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工程质量差,不能达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农民自建、自管工程,虽然在灌、涝区规划或区域性水利工程规划中规定了建设和维修养护标准,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组织、监督检查、验收等建设和维修养护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多为农民自己,施工单位本身没有质量意识,相关的建设标准落实不到位,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工程建设质量和维修养护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工程目的不明,重复建设隐患多。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小区域农民自己建设,工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其后果会导致在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多数工程都是小区域范围内农民自己根据目前最急需的情况,仓促开工,不从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效益去思考,这样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复、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质量隐患。

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除应急的抗旱打井和“农办公助”等少量投资由政府投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基本上由项目受益村自筹。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难度较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很难按时筹集到位。所以导致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放低标准建设,只要保证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过低,过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三、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3、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水利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工程施工时,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6、加强资金投入。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7、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的命脉,作为基础设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抗御水旱灾害、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也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和服务质量,才能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斌杰,严家适,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2008(01)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芜湖;三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9-0180-02

1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km2,耕地5220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农田水利现状

2.1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333.33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533.33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kw、流量为0.22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477kw、流量17.88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4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形成整套合理管护机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权登记,及时颁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所有权人与具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管护范围,规定所有权人与管护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水利建设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5参考文献

[1]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9):87-92.

[2]中国老年科协农田水利专题调研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利,2009(11):21-22.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化体系为重点,大力培育林业资源,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奋战三年,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建设达标。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档次和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林木资源与加工利用相衔接,形成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任务目标

规划期间全县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7万亩,绿化道路河渠长度1100千米,95%以上的耕地实现农田林网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将年度计划分解为:20**年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绿化道路河渠长度300千米;20**年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3万亩,绿化河渠道路长度690千米;2008年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4万亩,绿化道路河渠长度120公里。

三、标准和要求

1、网格面积:开发区内网格面积不得超过200亩,其它土地网格控制在200-300亩,最大不得超过400亩。

2、栽植方式:排灌沟渠每侧植树3行以上,株行距4X2米;乡村主干路一般每侧2行,株距2-3米;田间生产路可在路的一侧植树2行或每侧1行,株行距4X1米,三角形栽植。

3、整地规格:农田林网的道路植树大力推广“一路两沟,沟中植树”的技术措施,沟的规格为lX0.8米。

4、苗木要求:采用两年生的大苗壮苗,根系完整无病虫害。苗木良种率达到95%以上。从外地购进的苗木要经过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进行检疫后方可使用,加强造林苗木病虫害检疫检查,防止外来苗木病虫害侵入我县。

四、主要措施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落实管理权的原则,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农田林网宜林造林地,实行大户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突出政府要绿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群众要绿化经济效益,致富营林,农户建设新农村的主导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拓宽林业投入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管理。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宣传部门把林业的宣传报道列入重要日程,及时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关于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我县林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业资源的不法行为。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做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为林业发展保驾护航。

3、大力开展义务植树运动。根据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每个适龄公民都要认真履行植树义务,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乡村主干路作为乡村义务植树基地,认真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加快农田林网建设。

4、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科学规划、科学施工。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打破单一杨树树种的局面。尽可能多树种混植,形成行间、株间、带状、块状等多种形式的混交林,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

5、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各乡镇村都要成立专门护林队伍,做到种得上、保得住、绿起来,每个乡要有防林队,每个村要有护林员,建好队伍,保住成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10

1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存在问题

1.1.1水利工程老化毁埙严重,工程建设标准较低,还不能抗御较大的旱涝灾害。主要河流及排水沟均淤积严重,防洪除涝标准低:河道生产桥、除涝涵闸大多年久失修,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报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农田水利工程标准低,机井淤积报废数量逐年增多,机井配套不齐、分布不均;现建有节水灌溉设施与当今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适宜、不匹配,造成节水设施闲置、损毁;部分农田如岗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缓慢,农业灌溉保证率低,农业“望天收”现象比较严重。洼地除涝水利工程治理不彻底,没有统筹兼顾,加之一些建设生产区域在建设时未完全考虑除涝需要,随意平塘堵坝,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排水出路)突出,致使涝灾不断发生。

1.1.2工程管理滞后。目前水利工程设施采取分级属地管理的办法。主要河道及涵闸由河道修防单位管理。由于缺乏日常维护经费,造成管理滞后疏于管理,特别是一些排涝涵闸由于损坏严重,灾情严重时只有采取堵死的办法,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内涝河道及干支沟生产桥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因此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田间生产桥及田间机井由受益村负责管理,受土地承包制度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管理水平较低。近年来虽然推行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但受群众思想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改制难度较大,工程设施管理难落实到位,有人用无人管现象比较严重。

1.1.3组织农田水利建设日益困难。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两工”在全国逐步取消,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目前“一事一议”政策还不尽完善,操作起来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较大的跨村,跨乡的工程难以组织实施,直接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下降,特别是公益型水利建设停滞甚至滑坡。有桥不能通车、有井不能浇地、有沟不能排水已成为突出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1.1.4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项目中,地方匹配资金很难落实到位,群筹资金筹集困难。上级下达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均有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如群筹资金匹配),目前由于各地财力不一样,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水利工程配套资金就不能兑现;“两工”的取消给群众集资带来了不少阻力,群众没有积极性,且群筹数额较大,落实起来比较困难。由于上述原因,常常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按照预定工期竣工。

1.2建议

1.2.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国家在安排水利项目时,要尽量缩小地方匹配及群筹资金比例,凡属于农建资金如以工代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土地整理等专项资金,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最好能捆绑使用,发挥规模效益。

1.2.2创新投入机制。一是集中民力,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动员群众自愿筹资投劳;二是聚集民资,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和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从而带动并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发展水利事业的积极性,实现水利投资的多元化。

1.2.3要科学、合理、公平地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由国家、集体投资、农民投劳兴建的,不管其产权如何界定,农民对水利工程至少是具有初始使用权的。因此,建议根据水利工程的类型分别进行不同的改革。对那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可以采取拍卖,股份合作,承包等形式,明晰产权;但对那些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如涵闸、桥涵和效益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水利工程如机电灌站等水利设施,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一定的管理维护经费,由专门机构管理,以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切实将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1.2.4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用足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现在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对“一事一议”筹资用于哪些公益性事业不甚了解。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干群明白税费改革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关系,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严格正确区分农民自愿投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尽快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制定出台“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实施办法,成立专门的办事协调和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群众性组织,以利于农村基层干部在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时有章可循。

2水利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存在的问题

2.1.1水利部门对水利规划重视不够,其突出问题是:编制水利规划时没有经过实地深入、科学、全面的调查,第一手资料掌握的不够好;编制时“闭门造车”,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编制后就无人问津,真的被当成了“鬼话”。

2.1.2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安排年度工作时,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重视水利工程的争取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忽视了人与水的和谐。三是没有把水利规划与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及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把一个地区的水利持续发展问题放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加以统筹考虑,就水利规划水利。四是规划缺乏创新性。用过时的观点编制水利规划,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需要。五是规划的操作性不强。操作性不强是我们水利规划的一个通病,究其原因:(1)规划没有与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2)当年的水利投入,规划设计部门不能解决,往往经过争取,才能知道。投资计划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可行性不强的客观原因。

2.2建议

2.2.1制定水利规划要在全面调查水利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急需解决的水利问题,在征求发改、财政等社会多方意见后,科学编制。切记一蹴而就,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