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会计核算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9:38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1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施工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现在的工程项目一般都采取分工合作专项承包的操作模式,由一个施工队或建筑公司完成整个建筑项目的情况几乎不再可能。《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制度对分包工程业务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着墨甚少,加之2009年1月1日以后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删除了总包方作为分包方的代扣代缴义务人的规定,使得广大财务人员在对分包工程进行会计核算、办理税务事宜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建设工程分包业务的涉税业务及会计核算做一些分析和比较,试为工程项目分包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建议。

二、工程分包实务中会计核算流程

在施工企业会计实践中,对分包工程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过两种。第一种做法将分包的工程收入纳入本公司的收入,将所支付的分包工程款作为本公司的施工成本,与自己承建的工程做同样的处理。这样处理的特点是全面反映了总承包方的收入与成本,与《建筑法》、《合同法》中对总承包方相关责任和义务的规定相符。第二种做法视分包工程与自己没有关系,分包工程的收入和支出均不通过本公司收支体系核算。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虽然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有关“总承包企业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方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的规定,但却没有全面反映总承包方收入与费用。更重要的是该种会计处理方法违背了工程分包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有较大的法律风险,同时由于生产总值在很多方面是评价一个建筑企业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对于分包项目单纯提取管理费确认收入的会计核算方法目前已经很少被企业所采用,本文也不对该种处理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将分包的工程收入纳入本公司的收入,将所支付的分包工程款作为本公司的施工成本,与自己承建的工程做同样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在新、旧不同《营业税暂行条例》下会计处理方法也不相同。按照旧《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总包方为分包方应缴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代扣代缴义务人;按照新《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总包方不再作为分包方的代扣代缴义务人,在实务中总、分包方各自按自己承包的工程金额进行纳税。笔者经历了新、旧《营业税暂行条例》下的分包业务的处理方法,现就新、旧《营业税暂行条例》下分包工程的会计处理方法详细探讨如下。

(一)新《营业税暂行条例》下的会计核算办法

1.收到分包方的结算单。总包方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做法是在合同成本中全面反映分包成本并且与分包方提供的结算单及发票金额保持一致,但对于总包方来说,营业税金及附加部分没有含分包部分,与总包核算的总收入不配比。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另一种做法是在合同成本中只反映不含税成本,这样总包方的收入与营业税金及附加可以相配比,但总包计入分包成本是不含税的,而分包开出的结算单及发票是含税的,二者之间会出现差额,是个要注意的问题。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差额部分)、“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包部分的营业税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笔者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因为后一种方法虽然确认施工成本的金额与后附的结算单不一致,但是对外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可以直接从账务系统导出填列,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后一种方法也清晰地反映了实际的成本和上缴税金的金额,有利于后面工程全部结束时对成本费用进一步的分类分析。

分包方的处理方法: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分包方开具发票领取工程款。分包方按照结算单上的金额开具发票并连同完税凭证的复印件传递到总包方。总包方按照发票的金额支付分包工程款: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分包方的会计处理:借记“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总包方按照工程的总产值确认收入,并且按照全部的工程价款减去付给分包方的款项后的余额作为营业额计提自己应该承担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总包方持分包方完税凭证的复印件以及分包合同到其所属的税务部门认证后调整其应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分包工程已经完工急需支付工程款而分包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具发票时,工程款的尾款应包含分包方应承担的营业税。

(二)旧《营业税暂行条例》下的会计核算办法

作为对比在这里也将旧《营业税暂行条例》下的会计核算办法简述如下,以提供一个历史的延续和对比。

1.收到分包方的结算单。这一步与新《营业税暂行条例》下的会计处理相同。

2.总包方代扣代缴营业税金及附加。总包方的处理:借记“应付账款”(应代扣代缴分包部分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总包方在缴纳税款时应该向税务部门提供分包协议等资料开具代扣代缴完税凭证,并将代扣代缴完税凭证中的一联传递给分包方。

3.分包方开具发票领取工程款。分包方在收到总包方传递过来的代扣代缴完税凭证后,按照结算单上的金额开具发票并连同代扣代缴完税凭证的复印件传递到总包方。代扣代缴的完税凭证作为分包方的完税证明。总包方按照发票的金额扣除完税凭证复印件上的税款金额支付分包工程款。借记“应付账款”(结算单金额扣除代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的差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分包方的处理:借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物流效益;作用;措施

一、会计核算在提高物流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1)会计核算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效益工作质量。企业实现物流效益目标也需要企业财产的积极参与,而会计核算就是企业财产投入支出运行环节的重要前提,否则,物流效益目标无可保障。(2)会计核算能够有效维护物流效益工作秩序。会计核算工作如果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往往会打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物流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必然影响会计在物流效益方面的表现。(3)会计核算能够有效改善物流效益管理水平。会计通过真实有效的核算信息为实现物流效益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在服务过程中应当以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能力为前提。这样,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可靠,数据才能精准,保证企业物流效益的及时稳定的实现。

二、会计核算与企业物流效益的密切联系

(1)会计核算是确保企业物流效益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企业追求物流效益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更涉及员工、合同、设施购置、固定资产的转让等方方面面细致的工作。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才能使企业物流效益得以及时或提前实现,进而保证工作效率,促使企业物流效益方面各项环节的工作及时顺利的开展。(2)实现高利润物流效益是会计核算的根本目标。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企业实现物流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根本目标就是确保物流效益的整体质量,从而使企业赢取大量的物流效益,获得企业部及外部的双重认可。因此,在追逐物流效益过程中应当切实搞好会计核算工作,大力提升会计核算能力,促使企业实现规范高效迅速发展。(3)企业物流效益目标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密切联系。企业物流效益目标是会计核算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企业物流效益预期效目标的实现得益于会计优良的核算能力。因此,二者的内在关系就在于,通过优良的会计核算能力,使企业物流效益目标的各个环节实现受益,并如期落实,确保物流效益的实现。同时,企业物流效益目标也促使会计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使会计核算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加强。可见,企业物流效益目标与会计核算工作是密不可分,无法割裂的。

三、提升企业物流效益的可行措施

(1)大力推行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充分发挥战略意义。企业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毕竟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物流效益,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战略意义。(2)适当扩大企业自身规模,建立有效的成本优势。企业规模的大小关系着企业的成本多少,进而能够使企业成本优势有所凸显,具备了较强的成本优势,企业的竞争能力就会相应增强。因此,适当拓展企业的成本,扩大其成本优势,不失为企业提升物流效益的一个重要砝码。当然,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产生反作用。(3)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物流”,确保企业物流效益。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企业在物流效益追求过程中的缺陷,使物流效益管理更为现实合理,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大量购置物流设备设施的现象,为企业节省了一部分资金,也能够提供优质的会计人员进行高水准的核算,为企业积累了更多的时间去开发生产技术,节省了企业的物流费用。(4)企业投入合理资金,确保会计素质的及时提高。综合素质为企业会计得心应手的核算工作输送了无限的养分。因此,企业应当根据物流效益目标的需要,投入合理的资金,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能够更新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会计人员的内心信念,巩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认清物流效益工作本职和工作要领,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5)加强会计投资管理理念,使其实现规范化。企业要确保物流效益的充分实现,必须从会计核算方面入手,将规范化投资的理念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因此,企业应当在追求物流效益过程中规范投资项目程序,促使会计树立严谨慎行态度,通过会计核算工作落实好必要的投资监理,实现企业投资管理各个环节的审慎设计和有效实施。

会计核算在企业物流效益追求过程中具备较为实际的战略意义。因此,企业应当结合各方面因素,采取稳妥态度,从长计议,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使物流效益目标进入一个健康运行的状态,打开一个崭新的工作局面。当然,企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将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态度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从企业物流效益目标、企业成本优势、第三方物流、投资管理规范化、会计人员意识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物流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3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现存问题

1.“业财分家”,财务信息难揭示运营状态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管理经营流程也在不断的优化,而此时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会计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财务核算流程的信息记录方式存在一系列缺点:速度慢,操作复杂,信息运用不及时,由此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及时的表露和反映出来,企业的财务流程无法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的融合产生了阻碍,降低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的协调统一性,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导致企业不能以财务信息为依据对业务活动进行调整,时滞效应较大,妨碍企业进行战略决策。

2.信息片面,经济活动未得到充分反映

财务会计流程经历了从手工记账到半手工记账的过渡,传统会计核算的特点是核算工作围绕各种会计凭证进行。会计人员根据经营活动的产生的原始凭证编制和登记记账凭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编制财务报表,从会计人员按一定顺序独立完成记账过渡到后来对针对独立的系统进行操作。虽然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精确度较高、易于操作等优势。但由于各系统之间存在独立性,无法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由此造成财务信息较为片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难以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3.信息滞后,难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由于科技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传统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企业业务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进行的,会计核算与业务发生时间的不同步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流和物流信息的搜集也常常晚于业务实际发生时间,相关的会计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地搜集。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滞后性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通过会计信息及时反映出来,可能导致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4.信息断流,缺乏联系失价值

现阶段企业应用的传统的财务核算流程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的,各个核算体系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在传递过程中各模块孤立存在,缺乏信息传递应有的综合性和统一性,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业务信息,但由于没能将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串联与融合,使得这些孤立存在的信息缺乏应用的价值。

二、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优势

随着经济技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努力提高竞争实力,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进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所必须做到的,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以信息化作为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促进财务工作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联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基。

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在财务核算流程上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突破了传统会计核算中主要以部门职能划分核算单位的固有壁垒,采用了按照企业财务运作流程统一进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财务信息基本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有效实现企业决策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减少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重复性地对原始凭证的核对审核的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传统流程下会计信息核算后信息间的人为传递。因此,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应该摒弃传统的人工核算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在信息录入阶段需要人工向核算系统输入有关数据,此外在核算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都是由企业的财务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三、以信息化来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具体措施

基于会计信息化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和着手点:

1.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繁琐复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能顺应时代需要,逐渐被时代淘汰。要实现财务会计流程一体化模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企业通过数据库实时获取财务数据和信息的便捷性,保证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企业要善于将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信息转为记账凭证,及时录入数据库中,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对于流程中不能产生价值的环节应予以删除,广泛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业务信息之间的传递和数据共享,扩大信息系统运用的覆盖面,将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统一数据标准

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优化财务会计核算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企业要对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建立、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成为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各部门、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源数据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可以实现内部数据资源共享。按照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标准要求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结构进行设着,逐渐向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标准化靠拢。

3.重组会计部门组织结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势必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影响,也会使得各部门的职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由之前的整理、收集数据转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优化后的财务核算流程将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也被转移到各业务部门,会计人员从原有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主要工作职能由信息核算到分析财务信息为企业制定决策转换。为推进信息化财务核算流程的实施和应用,会计部门需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定期维护主要是由系统部门完成的,该部门还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原有的信息系统或开发更适应企业的新系统,财务小组的工作重点则是由被动核算转为主动管理,更好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服务。

4.建立完善财务核算制度体系

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不仅仅是仅关系到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的角度上来说,优化企业财务流程是涉及企业整体运营的事情,是整个企业的事情。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对企业现有财务核算流程进行优化,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财务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从体系建设上、从制度上保证基于信息化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进程是顺利的、稳步推进的。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4

【摘要】通过医院会计流程再造,建立规范化、一体化、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制定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并轨作业流程;完善财会工作组织体系,规范财务机构的职能和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通过数据接口全面整合信息孤岛,从业务源头采集数据,确保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数据基础与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全面启用新型平台,将会计工作纳入先进的流程化管理,实现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系统的并轨运行。

【关键词】医院会计流程再造成本核算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53

作为医院财会工作的基本法,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在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社会广泛关注卫生的形势下,在新医改取向由市场化转向公益性、并经历三年探索后颁布的,2012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1]。新制度的实施,要求医院财务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先进的会计作业流程。

1形势与要求——医院会计工作面临全新挑战

1.1大医改对医院会计工作的迫切期待

从宏观看,政府取消药品加成的工作已陆续铺开。在政府补偿难以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可行的方案是调高部分长期背离成本的医疗服务价格,下调部分检查价格,取消(或部分取消)医用收费材料的加价,在有升有降的策略下启动医疗价格的改革,进行诊次、床日、单病种、出院人次等收费定额的核算,为新医保支付方式-病种分值结算法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

1.2新制度下医院会计工作量剧增、难度加大

从微观看,新制度要求对医院运营的各种要素进行精细化的核算与管理。

医院人力成本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固定资产折旧要求参照企业的折旧方式,按经费来源、成本核算单元核算到卡片,严格按“一卡三账”模式进行精细化核算与管理;药品成本要求由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收费性医用材料由以领代耗的粗放型管理转向按医嘱核销的精细化核算;消耗性的医用材料(不收费)根据消耗定额核算到各核算单元;其他物料和材料建立先进的消耗定额管理制度核算各核算单元成本;水、电、汽等公用支出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建立相关的医院内部服务成本台账制度,为间接成本的分摊提供基础数据;对科室(诊次及床日)、项目、病种等不同对象的成本,按规定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全面核算。

从宏观上看,新制度为医疗机构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从原来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制转为三级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制度;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格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提供了成本报表的格式;引入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明确了医院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2]。

1.3传统会计作业流程无法满足新制度要求

旧的会计制度对医院的科室核算(初级的成本会计)没有具体规范,医院一般将会计核算和科室核算分开进行双轨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这一作业流程可以产生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及时提供损益等方面的信息。但这一流程存在如下缺点:①同样的数据要分别进入两个系统,难以保证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完全一致,产生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数据二次加工[3];②科室收入与支出项目的划分与会计科目不匹配,不能建立会计报表与科室报表之间的平衡稽核关系;③不能从全成本角度反映科室真实损益,难以引导科室进行经营分析;④不能为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出院病人成本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分摊基础;⑤不能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2实践与探索

2.1健全财会工作组织体系

我院于2009年10月开始着手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改革,健全医院财会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细化财务机构的职能和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进行门诊收费、住院收费、出纳、制证会计、资产会计及其他会计的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

2.2建立规范化、一体化、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科室全成本体系,精细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将科室分为148个核算单元,为一体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规范员工工作岗位,确定员工角色。按照医院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要求,对医院员工进行全面盘点。2013年末,确定医院职工总角色数为1155个(含多重角色669个),为归集人员经费、分摊人力成本提供依据。

根据新医保结算方式,全面梳理收费项目和疾病病种。按物价局规定梳理医疗收费项目,按新制度会计科目建立医疗收费项目和收入明细科目的对照关系,对现有的3026个收费项目(包括医疗服务项目、计价药品、计价卫生材料)进行重新分类,使其与会计科目、成本项目形成规范的对照关系,实行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

根据全成本核算内容,细分费用项目。追溯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支出记账凭证,定义支出明细项目,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并轨作业,共定义费用明细项目213个,费用采集表格124个。

确认核算单元,全面清查医院固定资产。根据新的核算单元和分类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迁移,满足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要求,提供精细、可信、适时的资产折旧数据。

2.3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并轨作业流程

为解决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双轨作业的弊端,我们建立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并轨作业流程,分析了普遍采用的并轨作业模式——以科目(或报表)汇总数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即所有业务收入和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核算单元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再由会计核算系统转入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分摊处理。

该流程解决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规范了不同对象的成本分摊政策,但存在如下问题:①以会计软件为科室支出数据采集工具,增加会计记账凭证的记录量,造成会计档案的打印输出量增加。②制证岗位在录入科室支出数据时,容易造成错误和遗漏,科室成本核算系统以汇总方式采集后无法追溯,无法建立审核机制。③这一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变动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后续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④这一作业流程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方面都采取了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过分简化核算流程,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

新的并轨作业流程见图3。这一流程有如下优点:①成本核算系统从数据发生源头采集医院的收入和支出信息,然后按会计核算原则归纳汇总生成院级会计核算的记账凭证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②医院的收入和支出区分为出纳类和非出纳类,出纳类收支由出纳岗位按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双重要求,详细录入成本台账,再由系统提供的接口功能同步转入出纳日记账,由会计软件根据日记账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③所有的收支项目采集到最小单元,如工资类支出采集到工资表应付部分各表头栏目,支出明细科目中的“差旅费”细分至科室差旅费、个人差旅费、交通补贴三项,为内部考核和预算管理提供更详细的信息。④所有人员支出都核算到角色,多重角色人员,其差旅费根据其出差性质归属到对应的专业组和科室。⑤采集数据按发生日期执行,期间数据按会计分期统计,凡能归集到会计日的按会计日统计;门诊医疗收入、住院医疗收入、计价药品销售成本、计价医用材料成本等数据按自然日统计。⑥按会计分工和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数据归集、审核、制证。

这一流程的实施,解决了以科目(或报表)汇总数据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模式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医院的相关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将会计基础工作前移,优化会计作业流程

为提高源头数据的质量和精细度,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前移至业务部门,其中工作量最为集中的是资产物料的管理。改造药品管理流程、改造医用器材管理流程、改造后勤保障物资管理流程、改造制剂室及中药炮制室出入库流程分别见图4~7。

2.5通过数据接口全面整合信息孤岛

贯彻实际成本核算原则,从业务发生源头采集数据,确保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数据与会计报告的真实性。

2.5.1设计数据采集表

实行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流程整合,合理地应用医院的信息化数据,通过网络对医院业务系统数据进行自动采集[4],根据数据的类型和发生规律,以数据工作表形式,通过接口采集、表格导入(eXCeL)、台账录入三种方式实现原始数据的采集。

2.5.2选择数据采集方式

2.5.2.1接口方式采集HiS数据以接口方式采集的HiS数据。每天晚上零点后,由接口程序根据事先设定的采集时间自动向HiS中间库采集数据,也可由人工在客户端采集。通过接口产生的门诊日报表及住院日报表数据的汇总数和入库量-出库量-库存量。②西药库、中成药库、中草药库:按制剂出库单填制升益表,计算成品入仓价后入库,按制度加零售差价后调出到各药房。

分项数,与收费处的数据进行核对,完全一致后,成为收入记账凭证的原始依据。提取的收入信息包括医疗项目名称、开单科室、执行科室、金额、工作量等信息[5]。

2.5.2.2表格方式导入数据由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子系统导出的支出表格,职能部门及财务部整理的支出表格,可以用eXCeL表格导入系统。

2.5.2.3台账方式采集收入台账录入,反映HiS系统以外的直接由财务处理的业务收入数据,涉及协同作业(开单与执行)的数据,系统提供录入执行科室的功能。属于出纳类收入业务,在录入台账的同时,即时生成出纳日记账所需要的数据。支出台账录入,支出台账集中处理零散开支和HiS系统以外非表格方式采集的支出数据,有现金出纳录入,有银行出纳录入,还有制证会计录入。属于出纳类的零散支出,可以一边录入台账,一边由系统生成出纳日记账所需要的数据。

2.5.3成本台账-出纳日记账-会计分类账融为一体

出纳岗位在录入科室(个人)业务收支台账时,可直接点击生成日记账,后续的制证岗位可以从系统中调用日记账生成记账凭证,同时向出纳系统返还凭证号,达到“一证四用”目的(一证:原始凭证,四用:科室全成本、科室准成本、分类账、日记账)。

2.5.4会计内部控制与数据稽核

贯彻会计分工、内部控制及会计信息披露原则,根据会计制度要求,所有核算工作表,按会计分工、采集、审核、制证、分摊流程依次处理。未经审核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凡已经生成记账凭证的数据,不能随意删除,保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数据的一致性。

3成效与体会

3.1成效

财务会计与管成本会计并轨作业,实现了“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系统三合一的并轨作业,促进了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医院运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3.1.1新平台助力医院建立新的运营体系

合理划分医院成本核算单元,是落实新制度的要求,是建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的奠基工作,我们按照“以医疗业务为主体、以高层决策为龙头、以行政管理为驱动、以后勤服务为保障”的思路,构建新的运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为资产清查、人员分布盘点、物料领用与核销、费用归集与分摊、科室全成本核算、门诊与住院、项目与病种成本等方向的成本核算提供顶层设计,为科室经营理财和绩效考核提供了更清晰的框架。

3.1.2新平台提升了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

新平台的建设,通过若干数据接口的开发,打通了各应用系统与财务管理的汇集通道,消灭了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信息孤岛。通过信息整合,彻底解决了同一指标在不同系统报告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通过信息整合,建立了财务系统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各种科室、跨专业组的问题,在统一的平台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3.1.3医院会计队伍素质迅速提升

启用新平台,我们的会计要熟悉全新的核算单元、新的收支项目、新的成本对象、新的数据要求、新的分摊方法、新的财务报表、新的分析手段。财务部门要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为高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运营信息;经过实践,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

3.1.4新平台助力医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经济管理走上良性轨道,综合绩效指标持续提高,职工收入与福利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2013年止,医院固定资产比五年前增加了188%;病床使用率达到130%,负债率41.92%,负债结构得到了调整。业务收入达2.3亿元,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为28.10%,职工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3.2体会

实现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展开实施。

3.2.1领导重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院长不重视,财务不力,工作无法深入;只有院长重视,财务得力,这项工作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分管财务的院长作为院长的助手,必须有很强的执行力、统揽全局的思维、攻疑克难的决心、高效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3.2.2财务部门与信息部门的合作

财务重视,信息不配合,没有数据基础;财务力量薄弱,工作会失去方向。只有财务牵头,信息配合,才能确保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的质量。

3.2.3财务机构和职能部门的配合

人员经费的归集、人力成本的核算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离不开资产管理部门的配合;药品成本由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需要药事服务部门的支持;病种成本核算需要规范、精细、及时的病案信息,一方面从执行国家政策的角度对从收入角度对单病种限价收费进行核算和管理监控,另一面根据成本核算的技术和方法对主要病种进行收入、成本和结余进行核算,为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提供精细数据。

落实新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再造医院会计作业流程,剖析医院的运作,分析医院问题及医院整体性的发展,制定医院未来的策略,合理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以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确保医院平稳、健康的经济运行,提高医院发展的整体优化程度,提高竞争实力,推动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医院管理,2012,8(4):1-3.

[2]冯欣.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12):140-142.

[3]李姣,樊俊芝.新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实践与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4):84-85.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5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6

【关键字】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分散管理;集中管理

在很多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的分散管理显然不利于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集中管控,给资金的流失带来可能,从而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将原来财务的分散管理改成集中管理模式。财务核算中心就是基于对集团内部成员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要求而建立的平台。它要求构建统一的系统平台、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流程。在此,本文就如何在集团公司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实现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构建背景

财务的分散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对成员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有利于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条件。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统一的财务运营,提升核算质量、提高核算的标准化、一致性及信息的透明度。

一是集团下属成员企业比较多,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广;二是联合重组前各企业股权形式不一样,有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各种股权形式,管理模式也不一样;三是企业财务人员核算水平也有高低悬殊;四是集团公司企业经营的产品比较单一;五是每个企业的财务核算都能够按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处理,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六是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处理,将业务信息按照信息规则自动生成财务信息,从而保证财务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用性,更好地为财务集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七是集团公司总部都期望提升对成员企业的管控能力,追求“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二、集团公司构建财务核算中心的基本条件

从原理上来看,财务核算中心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构建财务核算中心,首先必需进行集团范围内的财务制度统一和财务处理流程统一。

1.制度统一

对财务制度与政策统一,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组织架构改革,仍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要有统一规范的财务操作标准与流程,通过有效整合后,把制度政策嵌入到系统中去,保证各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要求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

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对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职责、报账流程、审批权限、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实行三统一,一是使用统一的财务核算软件;二是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三是实行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印刷了相关报销凭证,规定了票据的粘贴要求,规范的会计凭证的整理和装订。

2.流程统一

核算中心平台的本质,是流程的共享。核算中心平台流程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流程管理机制,进而规划、优化这个机制,使之真正实现稳定高效。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财务业务审批流程,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在oa系统中设置财务事由审批的模版,设计电子化和手工审批相结合的流程。

三、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构建的具体操作

1.信息平台的建设

建立核算中心平台的前提就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强化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才能实现“财务协同、集中管理”。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让成员企业把数据准确及时录入系统,做到事前提示、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财务模板,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有用的财务信息;可以运用系统标准执行减少偏差,降低各种风险;可以通过设置让系统自动提示和预警;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建立各数据共享服务,满足各方不同需求;可以通过系统定期生成不同管理要求的各类报表。

企业的财务信息平台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财务集中核算才可以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向其服务对象提供内容广泛的、持续的、反应迅速的服务。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关键环节。

2.搭建核算中心平台,提高成员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度

一方面在核算中心的平台统一支撑下,可以优化财务运营流程,将财务信息集中处理,能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对所有的核算单位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对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的财务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单位整合数据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建立核算中心可以把各单位共有的、重复的会计职能分离出来,合并到核算中心,可以减少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人工成本。纳入核算中心的企业地域涵盖浙江、安徽、江苏、上海4个省市,最远的距离超过400多公里,在总部财务审计部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完善了涉及集中核算各方面具体业务操作实施细则,包括会计单据审核制单权限的分配、原始单据传递整理流程、会计凭证稽核、装订流程、资金审核,总账月末结账的核对、报表的填报、上报等等,这些业务实施细则使会计集中核算趋于标准化、流程化。

3.集中核算人员的分工

集中核算人员不隶属于各核算单位,直接受上级业务领导部门领导,能够实现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财务核算中心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互相牵制、强化考核、管理规范。分成本费用组和资金核算组,成本费用组财务人员定位在“会计核算”及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两个方面,包括本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交叉审核他单位资金业务并会计核算、月末各业务模块、总账结账、财务报表、管理报表填报、原始凭证整理、会计凭证装订等。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长期挂账,定期核对往来账,督促业务部门进行对账,避免坏账的形成。资金核算组财务人员按总部下发的资金报表编制规范,审核上报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依据审核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认真履行资金会计监督职责,对不符合资金预算的事项不予核算。加强了预算管理,凡是没有计划或超预算计划的支出一律不得支付,如有临时性的资金支付的一定有追加计划后才可以支付。真正做到没有预算不得开支,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

4.成员企业财务职能发挥

纳入核算中心的各单位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一原则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各成员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负责人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实行集中核算并不是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收权,也并不意味着对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就可以削弱,而是各单位企业财务部门不再履行会计核算职责,其部门职责要从目前的“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将财务部门“有效管控、高效服务”的职责切实落实,“有效管控”主要体现在预算、资金、审核、协调等方面的管控,“高效服务”重点体现在定额管理、成本分析、成本节约等方面,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要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再加工、深加工,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

成员企业下设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主要职能,一是负责督促本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岗位角色人员完成业务数据及时录入及审核,并完成发票审核维护工作,材料出库核对、检查,检查收发类别、出库部门等是否正确,以保证月未能及时、准确对材料出库进行成本计算。二是单据整理,各单位传递至核算中心的原始单据必须整理好,保证原始单据的规范性、及时性传递。报销凭证必须使用核算中心统一单据。三是每月编制资金计划表,合理安排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5.检查与辅导两手抓,持续夯实财务基础

按照规范、统一的原则,以国家财经法规、集团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核算中心每月按财务检查规范自查,范围覆盖全部纳入集中核算的全部成员企业,这些问题小到会计单据粘贴的规范性、会计科目的运用,大到业务风险的管控。针对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技能“跟不上、不会做、做不好”的现象,核算中心建立了“辅导员帮扶”制度,以核算中心业务骨干为主,实行“传帮带”形式辅导、指导,“以人盯人、师傅带徒弟、一带二、二带四”,时时跟踪、月月检查的模式。制定岗位说明书,采用科学、标准的作业规范、流程,按照岗位要求、作业规范来培养财务核算人员,并进行评价。

6.加强学习,搞好队伍建设,促进财务团队可持续发展

人员的管理,先从态度管理开始,态度管理的目标就是雇佣军向志愿变,从被动工作向积极主动工作转变。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符合态度的员工予以表彰及奖励。一个核算中心就相当于一个大团队,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核算中心财务人员除积极参加集团内部举办的业务培训外,还争先参加各种后续教育、职称考试,财务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提升。财务人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职业化的培养,向尽心、尽智、尽职、尽责方向陪养。核算中心团队的每位人员都勇于奉献,辅导指导从不叫苦喊累,有非常强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逐步走向规范、预算编制日趋合理、资金管理准确率逐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落实、执行,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如果不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执行,一切等于零,因此各成员企业财务负责人要把总部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区域公司财务部关于会计核算、资金、预算、税务等方面日常检查、审核出来的问题一一落实、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的分散管理削弱了集团公司对成员公司的管控力,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隐患。在确保集团公司制度、和管理流程统一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可以以网络财务信息平台为载体,集中核算人员,搭建核算中心平台。同时,组建一支专业精湛的财务管理团队,明确核算中心人员和成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采用检查与辅导两手抓的方法,促进集团公司财务的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瑜.浅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J].现代商业.2013(05).

[2]郝凤英.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建设之我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7).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7

关键词: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路径有所种,比如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做好监管工作、提高核算人员的素质等,上述这些方法必须能够真正的在实际工作中实施,才能真正的起到效果,进而使得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尽快建设完成。

一、现阶段会计核算现状

1.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内部控制工作是保证会计核算内容以及结果真实有效的关键,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现阶段相关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相关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任务时,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或者体系中所作出的规范要求比较模糊,执行起来十分不便,再加之,有些工作人员内部工作的意识不足,即使发现某些部门存在问题,也未能及时的检举,致使会计内部控制力度越来越低。

2.监管工作不到位。会计核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一个流程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否则会为领导决策带来舞误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监管,但是监管工作往往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的监管部门缺乏权威性,缺少独立性,在进行监管期间,有很多因素干扰其监管工作人员,更有甚者,监管部门与核算人员相互勾结,做出不法行为,这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

3.会计核算模式落后。在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后,会计的工作量变大,其由原先针对一个单位的财务增加到十几个单位的财务,这使得其会计核算与财政管理相分离,从而使得监督机构对于会计核算的过程无法进行实时的监督,导致了单位财务的管理出现疏漏。而且,如果单位的领导层以及报账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没有提供准确的数据,那么会计中心对于各单位的真实情况不了解,从而导致了该单位的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

4.弱化了对固定物资的管理。由于在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之后,各单位对于财务的管理重心发生了偏斜,开始只重视流动资金的管理,而在固定资产方面则基本上处于无人打理的状态。甚至有些单位在资产形成之后,对于其使用方式不进行及时的报备,作出相应的处理,这使得单位的账目不实,资金流失严重,使得收支失去平衡,影响该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构建路径

1.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构建的重点之一就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对员工所应该履行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规定,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体制,以此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意识。在具体实施各项措施时,要处理稽查与核算之间的关系,两者要相互脱离,相互制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这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另外,做好内部控制还需要建立健全工作流程体系,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规定,按照流程规范进行操作,这也是保证会计能够实现集中核算的关键所在。

2.做好监管工作。监管是保证会计核算结果真实准确的主要原因,任何一个会计主体单位都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既要对会计人员的核算行为进行监管,又要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监管,总之,无论会计核算处于哪一阶段,都不能离开监管部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监管模式并不先进,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比如监管部门独立性不足,在监管期间干扰因素过多,无法真正的做到公平公正,所以做好监管工作的关键就是改善监管模式,以使会计核算能够在高效真实的情况下开展。监管工作人员的责任十分重大,不仅要做好基本的监管工作,还需要不定点的进行抽查,防止出现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

3.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或缺的条件,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也是如此,监管现阶段会计核算手段比较先进,只要会运用软件即可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任务,但是这不能说明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以降低,越是在现代化阶段,其要求就应该严格,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永远都是必备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既要注重业务素质,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个人品德素质,职业素养要高,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这是保证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得以快速实现的重点。在会计核算人员中,报账人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报账形式是否正确,报账环节是否存在误差,报账内容是否明确等都关系到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报账人员的业务素质。

4.完善报账流程体系。通常情况下,财务与会计核算在单位中都是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管理更具效率,结果更加真实,完善报账流程体系是关键。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检查机制,做好报账发票核查工作,而且应该在核查时,做出必要的判断,之后才能进行审批。现阶段提高报账管理效率的主要手段就是使用远程报账以及查账平台,而不需要人员亲自到场进行核算,这既能够节约核算人员来回花费的各种成本,同时也加快了报账效率,这种相关人员就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报账流程体系建设的其他方面上,这对尽快构建出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的报账流程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这是市场经济时代下,对会计行业基本的要求,如果依然固守传统,会被市场淘汰,很多会计主体单位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赵辉.试谈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32).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9

数据精细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是按照会计制度设定的明细科目核算到会计主体;而成本会计核算要按照最末级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摊,核算出科室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并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为基础核算出每个病人的成本和每个病种的成本。涉及部门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而成本会计核算涉及医院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如对于人员经费,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按照经费来源、成本单元、管理目录等进行精细化核算;对于药品成本,要按进价(个别计价)核算到单个品种规格及批次;对于材料物资,要核算二级库房的真实消耗;对于水、电、气等可计量的公用开支,要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对于内部服务,要建立相关的台账,为间接成本分摊打下基础。信息支撑要求不同。财务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货币计量的汇总式金额数据;而成本会计核算则要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和核算流程,通过医院HiS、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并处理,需要完善、统一、可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支撑。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属于医院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业务范畴。虽然两者核算流程与路径不同,但基础信息同宗同源,在同比口径下数据产出结果应具有一致性(见图1)。这给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并轨创造了条件。

2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

成本核算与管理新政出台之前,医院一般是在会计核算以外单独开展科室成本核算,产生用于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提供财务信息。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不能从全成本角度揭示科室的真实损益,不能为诊次、床日、出院病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成本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精细数据,不能建立财务会计报表与成本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数据的重复采集,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产生了两类核算结果的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并轨作业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一般采用两种并轨模式:一种以记账凭证为核算起点,另一种以原始凭证为核算起点。

2.1以记账凭证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

即所有收入、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成本核算单元先行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会计核算系统”),由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转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以下简称“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归集处理。这一流程模式从统计学角度解决了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但在实务中存在以下问题:以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科室支出数据的采集工具,大大增加了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分项数据量,使会计档案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会计人员以汇总方式采集录入科室支出数据后,难以进行追溯调整。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作为支出的最末级项目单元,无法应对今后会计制度的变化。该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动态变化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该模式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等方面都采取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核算流程过于简化,难以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持。

2.2以原始凭证为起点的并轨作业模式

工程会计核算流程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 内控制度

自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后,各单位即撤消了原银行账户和核算部门,所有的收支业务均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统一核算,基本账户实行统一管理,即银行不再按各核算单位单独设置银行账户。对此。审计机关在审核核算单位账务时就无法深层次的核查各核算单位的资金流量,也无法查验各项记录是否真实、完整。众所周知,货币资金是一个单位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大的资产之一,大多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案件都与货币资金的管理不善等有关。因此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强化单位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与问题

1.岗位设置不合理,控制分离不到位。目前核算中心编制受限,人员往往紧缺,岗位安排不尽合理,甚至出现一人多岗和不相容的岗位互相兼职等现象,如记账员、程序维护员、资金管理会计等岗位没有很好进行职务分离与制约,存在着一人多岗等业务,支票、印鉴的管理也没有真正做到分离与控制,存在很大程度的风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真正集中核算与统一监督。

2.费用管理缺乏刚性,支出随意性大。在条据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资金的用途和使用标准核拨支出,各项支出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如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车辆费等仍然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度,虽有制度规定限额,但实际报账中却流于形式,即只要有相应的主管领导签字审批,核算人员往往碍于情面就予以报销。

3.业务流程单一。电算化程序弱化。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虽然设置了审核、记账职能,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其凭证的编制、审核、记账等业务基本由核算会计来完成,记账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操作,违规使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造成核算责任不清、工作秩序混乱和程序管理失控等问题。

4.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防控能力不强。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管工作大多是由中心主任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和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监管机制的缺失,不能有效地保证内控制度体系的安全、稳健、有效运行,由此产生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能力不强。不能针对具体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

5.绩效考评缺失,核算与监督执行不力。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对各报账单位和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考核,使其应用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造成工作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项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不能上台阶。

二、对策与建议

1.科学设置岗位,健全责任考核。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按照“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制衡有力、运转高效”的目标要求,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划分职能,层层建立岗位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对于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分工与稽核控制。即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坚持票据与印鉴分离、银行日记账的记录和银行账务核对工作的分离,实现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的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在记账核算方面,核算会计不应一人完成审核、记账业务,必须由审核员审核后方可入账;在会计电算化方面。为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账簿的延续性,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稽查制度。不但要增加电算化系统维护岗位,保证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与数据资料库的安全完整,而且还要强化各核算业务不同岗位之间的稽查与审核,禁止一些违规使用反记账和反结账现象的出现。

2.强化条据审核,严把费用支出。一是委任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专门担任稽核,专门审核各项支出费用;二是在条据审核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条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三是将着眼点落脚在票据合同是否齐全,经办审批人员是否符合权限,费用支出是否符合使用用途,项目资金是否存在超预算等现象,以从严把关,确保各项费用支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3.规范制度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效率。因此,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有一套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形成有科学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与完善。如在资金的使用方面,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对于大额支出(除零星日常公用开支可提现外),必须通过转账支付,并根据支付金额设置不同权限,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权限办理相关业务。不得越权审批。对于每笔支出业务必须做到与收款人的账号核对相符,若不相符则坚决拒付,尤其对于固定资产购置与大修方面。属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或必须由工程预决算中心预决算的项目,没有相关手续,一律不予支付,以防止部门利用转账支付套取现金。同时,要以精化细化规程为切入点,以合法、公开、方便、高效为目的,细化规程,优化流程,全方位的公开办事程序和简化审批程序。

4.健全监管机制,降低核算风险。核算中心应建立核算会计、资金管理会计、总出纳、程序维护员和稽核等岗位建立交叉审核机制,每月月末须进行审核一次。并将审核结果一并装入记账凭证之内。对于在交叉审核过程流于形式或在工作中不按程序办事,造成失误将根据情节予以严肃处理。会计核算中心应将定期、不定期的对各核算会计的账薄及凭证抽查与外部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节约监管成本,又能健全内外监管机制,有效地防范和降低了会计核算风险。

5.建立考评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心应根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业务职能,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和内部监督程序以及各项财经法规的执行等方面要作为考评工作的重心,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项目,既要有目标性。又能体现可行性;二是对各项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说明,将其逐步纳入年终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考核中,不断地激励和促进各业务人员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