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55:53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1

【关键词】FaHp小额信贷四川风险评估

一、概述

小额信贷因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在丰富社会融资形式,促进三农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省小额信贷业务近些年来大幅增长,到2015年3月末,四川已有354千家小额贷款公司,有超过660亿贷款余额,位列全国第四,小额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分析四川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情况,判断影响四川小额信贷公司风险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一种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能够比较好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利用判断标度来设置判断矩阵,判断标度的具体设定见下表:

判断标度含义

二、构建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一)确定测评指标

本文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个方面,共选取了七个指标,构建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利率风险(R1)、监管风险(R2)、信用风险(R3)、法律风险(R4);非系统风险包括资金风险(R5)、经营业务风险(R6)以及管理风险(R7)。

(二)构建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针对我们选取的7个指标,我们有必要建立模糊风险矩阵来判断这7个因素对整个体系影响程度的大小。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有关专家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评分,另一方面,我们结合针对四川省小贷款公司风险调查的实际数据,最终,我们可以建立如下两个表关于影响小额信贷公司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风险判断矩阵表。

R1、R2、R3、R4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R5、R6、R7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根据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设计指标模糊风险判断矩阵的数值,可以计算得出最终的综合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a-B综合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R1、R2、R3、R4综合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R5、R6、R7综合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三)计算模糊综合矩阵的重要程度值

设模糊判断矩阵R=(rij)n×n各个元素的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为Si。则:

把代入上方程得:

我们利用公式对影响小额信贷公司的4个系统性风险变了和3个非系统性变量的相关数值进行计算,进行模糊综合程度比较,最终结果如下表

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综合模糊值

(四)权重计算及其归一化处理

首先我们得出系统风险类与非系统风险类变量的权重比较结果,权重计算后,我们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次,得到系统性风险类因素的权重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的权重,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最后,按照不同层次上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合成总排序,最终得到影响小额信贷公司风险因素的权重向量,见下表。

影响小额信贷公司风险的因素的权重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在影响四川省小额信贷公司风险的因素中,管理风险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监管风险,第三位是资金风险,第四位是法律风险,第五位是信用风险,第六位是利率风险,排名最后的是经营业务风险。因此,针对排名前几位的风险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首先,管理风险占整个风险的权重达到20%多,排名第一,应加强对四川省小额信贷公司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作为主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需要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参考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降低管理风险。

其次,监管风险与法律风险权重之和为33.8%,所以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一方面,应该明确小额信贷公司的法律地位,明确其监管对象,另一方面,应该加快立法建设,完善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再次,资金风险在评估体系中有不小的比重,权重位列第3,占16.4%,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特点决定其只贷不存,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盈利,控制风险,可以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与民间资本,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最后,信用风险在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占14.4%,作为金融类业务形式,应该加强对贷款对象的风险控制,通过各种方法降低信用风险,将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赵丽娜.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4(3).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占加工贸易比重超过75%,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占比更小。虽然份额很小,但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贡献不容忽视,其管理灵活、规模较小,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要面对诸多风险。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因受其规模、技术和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根据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重点阐述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风险,如自然灾害;一类是因业务活动衍生出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财务损失。本文主要研究第二类风险。美国的威廉斯和史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管理办法。”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灾害事件的估计,到20世纪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出现,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应能够认识并控制因业务活动而带来的风险,以达到经营目的。风险管理即通过对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识别和衡量风险,掌握风险的性质、特征、等级等不确定性,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识别风险,明确风险从哪里来和如何产生的。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研究风险起源的理论与分析法。

(一)系统安全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在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关注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更重视系统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有时不能完全识别风险及风险产生的根源,同时风险还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而产生。该理论主张减少总的风险,而不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二)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在罗氏等级评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它包括闵氏多因素评价法和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闵氏关键因素评价法是从具体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作出综合评价,然后分类,按五级计算,再细分每一类,最后用权重计算出所有的分析结果。将闵氏关键因素评估法引入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找出宏观环境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风险,以避免类似风险的再发生。

(三)aBC分析法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879年首创的,该方法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根据管理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区分重点和一般,从而确定具体的管理方式。该方法利于找出主次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称为aBC法。1951—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分析质量问题,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应用于全部社会现象,使之成为企业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运用aBC分析法分析风险产生根源,可在追究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又分清主次,有利于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决策。

(四)peSt分析法peSt分析法用于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peSt分析模型用于风险管理,强调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风险来源。

二、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特点

(一)多为中小型合资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足,但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和用人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二)多从事企业相对容易进入、资本技术构成相对简单的行业,通过劳动替代资本、凭借劳动力优势来占据市场。

(三)受投资规模所限,民营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多集中于轻工制造业。

(四)大多数为家族企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受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

(五)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主要投向市场需要的产品、投向边际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创新精神。

(六)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享受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经济优惠政策,同时民营经济得益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期、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大多通过模仿学习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内部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八)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层不注重风险管理,不具备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模式。

三、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

本文基于系统安全理论“减少总的风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基本思想,综合运用peSt分析法和闵氏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风险源头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并运用aBC分析法明确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从而选择适合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所需的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4

关键词: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一、企业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来控制和规避风险事故。风险产生于事物发展的起始直到结束的全过程,因此风险管理属于过程管理范畴。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及特性

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的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系统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通过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并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是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二是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审计思路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审计工作重心开始转移。三是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四是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更加明确。

(三)内部审计具有自身的定位优势。一是内部审计以推进公司规范化运作和管理,是规范经营管理的助推器。二是实行内部审计以保证公司控制政策、程序和控制活动的实施,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一)评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三)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四)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内部审计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对于缺乏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四、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管理审计是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一项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审计部门,这就要求我们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熟练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要懂得会计、经济、商业法、税收、财务、定量方法和计算机信息等基本原理。

(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对一般的信息系统审核的能力,能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利用审计软件之外;为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内审人员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编写报告和提出建议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有风险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或经历,以保证审计质量,达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管理

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可以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型产品,也是如今全球对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板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五大类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原因就出在金融衍生品的自身特性上。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市场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的主要,并且丰富着整个金融产品,也对行业竞争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主要风险分类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人员没有在规定时间的合理时间内将自己手里的工具以比较靠谱的价钱卖出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大笔损失。流动性损失是商业银行在四个风险中对银行资金造成损害最大的一种风险,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并且流动性风险包含两种系风险:一是市场流动风险性,这种流动性风险在各国的市场上都很常见;二是资金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风险主要发生在国内银行中。VaR测量模型是流动性风险如今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说VaR风险度量标准框架中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他会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且准确的度量。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外部事件不受系统的控制和系统失误等偶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金融衍生品在进行结算或者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损失,这种损失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想比较好的控制操作风险,必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参数分布来对操作风险概率进行计算,明确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的参数分布。在控制金融操作风险时一定要将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利用,这就可以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还可以保证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时做出正确和快速的控制。

(三)信用风险

所谓的信用风险就是指在交易对手商定任务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的特征是双向的信用风险模式,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信用风险拥有几种不一样方式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相较于远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不同造就了信用风险的双向模式。交割时风险和交割后风险是信用风险拥有的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险类型。针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护措施。并且这种品种形式不同的信用风险还有着单项特征。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一些市场因素(如:汇率、利率等)的出现而导致交易中出现的损失,这种损失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许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基础资产的预测上的,如果你的预测与实际价格相差比较大,那就会对本次交易造成损失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种风险中,经常面临的就是市场风险。市场交易包括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自身的性质对其的风险和价格变动导致其遭受的损失两部分。

(五)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法律风险,是指在不能达到法律要求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而使得部分经济性合约的不恰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并且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损伤基本都是由于法律风险造成的。如今的经济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已经和建设金融是茶馆方面一样重要,所以这些不完全的法律法规才是造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法律风险的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的缺点

(一)缺失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衍生品发展阶段,虽然在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上建立了一定的框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发展程度来说,还是缺少对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硬性要求。如今中国的金融监管方向还是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这就是由于我国对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严谨造成的,所以不管是利用法律解决不必要的纠纷,还是利用法律来进行追索保全。健全的监管法律制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存在。缺失了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度会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方面具有比较高的难度系数,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

(二)不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

如今金融市场和公司的建立已经密切的联系起来,这就是由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在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都没有比较透明的信息体系,这使得金融衍生品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由于我们国家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息方面的透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小问题,如报表可比性太差、会计处理方法不够统一等,这些问题使得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变得越发重要。

(三)缺失交易员权限的限定

我们国家对于交易员有着定期休假、轮班或者不定期休假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交易员的权益,但是在维护交易员权益的同时却为银行的监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变得非常随意,也没有了金融管理制度应该有的严密。一个机构的严密性是这个机构实行的必要条件,若是没有了该有的严密性,但机构的监察管理系统如同虚设,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四)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国外的监控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例子,但是完全的使用国外的监控模式使得中国在监控系统工程的分析上,没有办法开展完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也不能承担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责任。尽管我国也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拟出了一些管理职责,但是在实行起来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落实,这使得我国在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操作风险的措施

面对如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交易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我们要对交易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让业务人员尽可能的保证一直在学习或者在探析新的业务方式,而且这也可以提高交易人员面临风险时的抵抗能力。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交易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可以让商业银行在操作方面的风险大大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比对交易人员的业绩,对银行近期的交易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避免银行出现大额经济损失。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严格的权限要求,这要求交易人员在面对交易时间、交易金额等事情时,能做到对银行及时的反馈,交易细节也可以通过文件形式进行存档。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操作风险的出现。

(二)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

为了能合理并且高效的避免流动风险的产生,我们应该开展对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的活动。要想做到对财务管理和信息透明度的加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在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一个比较统一程序来对其进行初步规范。这样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清楚的了解到风险的暴露程度;二是要做到投资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预防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合理方法。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保证投资部分拥有的流动性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这样也可以规避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监管组织体系

要想使监管政策具有可发展性,我们就需要加强学习协议中的监管原则方法。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要着重关心银行的风险情况,银行风险监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银行管理的有效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监管银行风险,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银行管理的积极性。要想真正的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监控好,就得全面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监管效果,一个方案的成功与否终究还是要看其实行程度的大小。除了对实行力度的加强,我们还要做到对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来提高监管组织的监察能力。

(四)选择合适的风险量化模型

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量化模型。所谓的风险量化模型指的是不仅拥有计算单个竟然资产风险的能力,还拥有计算整体风险能力的风险监控体系。风险量化模型可以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牢牢结合在一起。这钟量化模型的大规模使用将有助于管理处理解内部系统的监管方式。也可以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大小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施行更为准确的风险监控来进行监控。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交易规模就在不断的壮大中,并且交易的品种也由之前的单调无新意变得越来越丰富。品种的增多、创意的改革、制度的完善都是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原因,这些原因大大的促进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但是,我国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还是仍有欠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借鉴国外经典成功案例和自身发展中总结来慢慢解决的,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我们国家还是要加大步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经营制度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以此来达到扩大经营领域的目的,从而使得中国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

[2]李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J].时代金融(下旬),2012,3

[3]王巧燕.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4]王应贵.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以法国兴业银行等为例[J].金融论坛,2008,13

[5]徐英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Doi:10.7666/d.y989620

[6]张玉红,霍天翔,冯宗宪等.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2006,(8):44-46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6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

[1] [2] [3] 

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的要求。

.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7

在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成功在港上市的同时,交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施了全面的战略转型,在理念、制度和技术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本刊专访授信部总经理之后(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加强授信业务管理,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本期专访人物为总行风险监控部林加群总经理,他就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全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阐述他的观点。(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24-03))

1.现在国内很多银行都在提战略转型,您认为就风险管理而言,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前,外部环境的错综变幻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交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转型遵循独立性、统一性、控制性和服务性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测量系统,对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将与上述风险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最终构建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全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具体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交行推进风险管理战略转型主要是去积极落实"九个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未来的风险管理不仅要突出信用风险,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流动性、法律合规性、声誉等各类风险的综合管理。

第二,管理方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相结合转变。以往我们都重视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各类事后管理和处罚措施,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确保风险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第三,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单一行业、单纯的风险监测向企业整体风险、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收益的整体监测转变。

第四,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第五,管理重点由强调风险防范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

第六,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定量分析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得风险管理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工作。

第七,管理架构由条线分割向垂直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管理文化由风险与发展的对立向风险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转变。风险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相协调,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

第九,风险管理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独立的发展或资产质量指标为主向经济利润体系考核转变。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2.您认为银行应当如何看待风险?

答:首先,风险对银行而言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伴随金融而存在的,金融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银行只要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除非不做任何业务,不发放任何贷款。银行要维持生存、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风险,而且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获益和生存,而不可能脱离风险。

其次,风险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来源。一般而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导致的最终结果将会呈现出何种状态是难以准确预知的,因此风险具有“双侧”性质,无论正反两面都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传统的风险定义往往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突出“下侧风险”;现代银行的风险观开始重视风险积极的一面,将风险视为机遇,视为盈利的来源,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上侧风险”。

再次,风险是需要管理的,并通过管理实现盈利。风险被承担下来后究竟给银行带来的是损失还是盈利,主要取决于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只承担而不管理风险只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消极回避也消除不了风险,风险的盈利性需要积极的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盈利。这种积极管理具体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主动并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从而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第四,风险是复杂的,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银行要以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第五,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需要资源的。银行要承担风险就必须有足量的资本金,因为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造成损失,而损失需要有资本金来冲销,所以银行在承担风险时,要有足够的资本金作为吸收损失的资源,这也构成了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的资金方面的要求。此外,银行管理风险还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懂得这些技术的人才,这些都要银行花大力气去实现。因此,要把风险看成是一种管理成本,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支持,在经营中要充分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投资规律。

3.交行近期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答:创新是进步的动力。2005年以来,借助上市中介力量和战略投资者,交行大胆引入和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新工具、新制度、新方法,广泛运用于实践,对提升全行风险监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按照国际准则要求,运用减值贷款的理念实行逐笔现金流贴现拨备。由于引资工作的需要,交行从2001年度起正式开始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上,最初采用抽样推广法,后来引入现金流贴现法来验证样本,到2004年6月起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所有不良贷款采取现金流贴现法逐笔进行拨备,以后又推广到减值贷款。交行的拨备工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采取现金流贴现模型;二是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拨备;三是全部在电子化系统平台上操作;四是兼容了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科学合理;五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并纳入信贷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可见,交行在贷款损失拨备工作方面已经很早就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之先河。

第二,参照瑞银信贷、汇丰等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从2004年起对于风险较大、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滑入不良的正常类贷款户实行监察名单(watCHLiSt)管理。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敦促企业采取加固担保或减持退出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监控防止上述贷款突然降入不良。全行依托新开发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实现了"风险排查常规化、监察名单制度化、跟踪管理电子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先于同业进行贷款动态迁徙分析,在分行自动按月生成、逐笔分析,并已推广到监察名单、关注类贷款等。为全面动态地监控和掌握信贷资产的逐笔变动轨迹,加强对信贷资产持续、有效的风险监控管理,根据国际会计审计的要求,从去年起交行就制定了不良贷款迁徙制度,实现了逐笔、全面、动态、真实地反映、分析和记录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迁徙变化轨迹,监控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并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了对贷款余额和状态变化进行风险预报。

第四,对所有非信贷资产实施逐笔风险分类。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管理倾注了大量精力,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较规范,但是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可以说大多数行长都不能真正摸清这部分资产的家底。为此,交行在自行设计开发了相关专用系统的基础上,在2005年初对所有非信贷资产进行了首次风险分类,获得了全行完整的非信贷不良资产电子化明细数据、损失评估信息和五级分类结果,全面摸清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为加强非信贷资产监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

第五,大力推行风险经理制改革。交行的风险经理是专为贯彻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按照岗位职责和授权权限,对全行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监测和报告设置的岗位。风险经理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行风险与内控体制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风险经理主要采用三层过滤模式实施对全行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控,通过强化监察名单的管理协助、配合客户经理对潜在风险的贷款制定、落实减持退出措施,从而真正起到预先发现风险、提前处置风险、防止扩大风险的作用。

4.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在风险管理上提倡怎样的经营理念?

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仍然存在很大缺失。首先,体现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风险管理上的实用主义,规模至上、忽视风险成本约束的经营行为仍是经营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营销、轻管理;重放款、轻监控;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风险控制时抓时放,时紧时松。

其次,一些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割裂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和依存关系,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要么认为抓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致使前台和后台无法达成对风险管理的共识;要么片面地认为放慢业务发展速度就是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管理部门一遇到风险就推卸责任,该管的不管,或者只知道埋怨不懂得指导,而对许多该要追究风险责任的违规人员和行为不追究。

再次,迷信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基层行对上市公司、大型集团性企业放松贷前调查要求,降低授信门槛,贷后监控时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贷款挪用、资本金抽逃、项目停工等问题,甚至一些新发放贷款首笔就出现了逾期。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一直在全行努力培养和树立先进、科学、健康的、与战略转型相协调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调整我行的风险偏好。作为上市公司,交行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提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收益期望必须与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相一致,最终实现把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交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银行和客户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推广树立稳健的风险偏好,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宏观角度讲,要平和、理性地对待市场、客户、业务和宏观形势的变化,既不能过于逆经济周期,也不能过于亲经济周期,在风险、质量、收益、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在不同地区(包括海内外)、不同行业合理分配风险资本;从中观角度讲,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内部组织框架要平稳、健康,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要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总行、省分行和直属行,克服那种要么控制得很死,要么实行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从微观角度讲,对具体的业务品种、风险业务等作审慎的处理,不出现大起大落,让收益能覆盖风险,把风险、收益和成本账算清些,把各类客户的风险控制好。

第三,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发展,但其发展的质量不仅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而且要特别注重发展的效益。要正确理解加强风险管理与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以规范求发展,统筹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真正实现四者的长期、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第四,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的发展数字或不切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最终使业务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特征。

第五,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确定业务经营方向。要实施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范围和总量。防止由于规模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资产急剧增加以及非预期损失没有相应资本覆盖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甚至资不抵债的局面出现。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转变经营思想,从以往只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实际效益的衡量上来,加大对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力度,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业务和效益好的业务倾斜。

第六,所有的风险损失在经营中都能得到有效覆盖。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5.交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交行已制定了未来三年全面风险管理纲要,各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全行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资产水平优质。确保全行的不良资产率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资产质量长期、持续向好,并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在国际银行业处于良好水平。

二是风险要素可控。确保各个业务层次的各种风险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过充足的准备和资本得到有效覆盖。

三是风险管理转型。要在全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前面提到的九个转变,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五全":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8

一、BCBS关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

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文简称BCBS)了第42号文件《操作风险管理》,分别从六个方面概括地指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即管理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可能发挥的作用,怎样计量风险、监控风险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相关的程序和政策等。

2003年2月BCBS公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96号文件《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10项原则,具体包括风险管理的环境、风险管理(含识别、衡量、监督检测和控制及缓释等)、监管者的作用、信息的披露等四个方面,从而完善和丰富了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结构框架,对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6月BCBS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该修订框架针对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定性资格标准的形式,通过高级计量法和标准法简要地指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2006年4月7日,BCBS公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核心原则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2011年7月,全球巴塞尔协议Ⅲ终于敲定了全球金融监管新框架,BCBS明确表示,为避免全球再遭金融海啸冲击的风险,将全球系统重要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至2.5%,且需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内逐步达标。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要素分析

(一)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英国银行家协会在1999年操作风险管理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正在兴起,它包括一套相互结合的过程、工具和降低策略。”该报告总结了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由6层金字塔结构组成,包括策略、政策、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缓解、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要素组成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为配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而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其中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七原则被分为两部分,即“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控制”。前一类措施包括董事会、内部审计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它和英国银行家协会框架结构中的“文化”层面的含义实质上相似;后一类措施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步骤和方法。可见,巴塞尔委员会试图通过这份文件推广的操作风险管理良好做法在本质上与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基本框架是一致的。

(二)CoSo委员会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公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简称eRm框架,又被称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从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开始,到实现目标的风险管理流程。它可以概括为:

三个层面:业务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公司的层级;

四个目标:战略性目标、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

八个要素: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衡量、事项判断、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

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要素必须为公司的四个目标服务;公司的三个层面要坚持四个同样的目标;每一个层面都必须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进行。

eRm框架认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企业中的各个层面,包括模型坐标表示的企业和它的经营单位,即企业总体层面、部门层面、业务单位、子公司;模型横轴表示的八个模块,即每个层面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八个要素;模型纵轴表示的四个目标层,即每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有助于实现四大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组成了包括四大目标、八个要素和总体层面及各业务层次的三维立体矩阵模型框架结构。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一)操作风险管理环境与文化层主要表现在:

(1)公司治理:董事会与高层经理的作用。公司治理本质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关系,核心在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管理公司实务和考虑股东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理方式和有效激励。公司治理为公司制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监测目标的实现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所有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活动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管理和培育良好风险管理环境和文化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对高层管理人员形成权力制约和监督,从而有效的遏制高层管理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能够直接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2)内部控制:业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内部控制主要突出业务部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操作风险可以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业务、产品和流程。因此,业务部门自身对其产品和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成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重要一环,业务部门对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操作风险管理负责,确保每一条业务线上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相一致,从而为管理商业银行整体操作风险提供帮助。同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单位,应对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综合监控和审计。审计部门可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但其自身不能直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也不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二)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层

(1)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主要表现在:

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操作风险偏好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改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解决“商业银行愿意接受什么风险”和“在何种程度上去接受这些风险”等基本问题的答案。总体而言,操作风险偏好是操作风险战略的核心内容,原因是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取决于商业银行发展总体战略和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以及外部监管的要求,而操作风险容忍度是操作风险偏好的量化表示。根据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目标相结合,再加上银行的价值导向就可计算出其风险偏好。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在确定其操作风险偏好时应注意:不能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风险偏好既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过于保守;风险偏好不但要与风险意识水平一致,同时还应当与银行的管理经验与技巧相一致;银行风险偏好不能大于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科技系统等)设施所能承受的水平。

(2)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于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单位和银行业务单位而言,风险战略通常表现过于宏观,和日常管理和经验相比,还有很长距离,而且缺乏细化的制度和方法。他们更想了解怎样实现这些风险战略,它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落实这些风险战略。操作风险政策就是对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工具和报告制度等具体规定。需要注意的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在商业银行内部创造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所有重大的操作风险都可以被有效的识别、量化和监督,并且适用于量化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工具可以被有效划分,同时能反映业务活动开展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还要不断进行检查和更新。

(三)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主要表现在:

(1)识别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开始是操作风险识别,同时操作风险识别也是操作风险衡量、应对、检测等环节顺利开展的前提。操作风险评估程序对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及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识别所有主要产品、活动、程序和系统中固有的操作风险,明确回答在商业银行业务运行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操作风险、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是什么、操作风险应该如何描述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操作风险识别必须在银行没有对风险采取任何对策之前进行。只有这样,有关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银行的真实情况,然后采取通过比较前后的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来评估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用。

(2)评估操作风险。操作风险评估程序是在识别出潜在的操作风险之后,对操作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程序,以决定哪些风险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规避或转移出去,而哪些操作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能够保留或控制。完成这一步骤需要考虑操作风险两个方面的性质:一是可能性,即潜在风险在风险事件作用下转化为实际损失的概率;二是影响力,即如果不对潜在风险实施任何控制措施,风险实际发生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造成损失,更主要的是对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潜在冲击。

(3)操作风险监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监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操作风险诱因、关键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因果模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诱因分析的监测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的易发点、传导机制和发生损失,有利于深入认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用因果模型对风险诱因、风险指标和损失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风险关联度较髙的风险因素,从而为操作风险管理指明方向。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操作风险矩阵或“关键风险指标”(Kpi)体系,以保证重要风险的扩大都能立即得到相应力度的控制,减少损失增加的隐患,同时为将来损失增大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这标志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确,我国很多银行的业务及其风险管理框架都日趋全球化,而监管结构却依然是立足于本国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监管当局必须解决跨境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问题,明确地划分监管职责,避免重复履行职责或分散履行职责,造成缺口。同时,笔者认为,由于历史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简称银行)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踏踏实实做好所有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门近年来兴起并获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新学科,也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利用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特殊的管理技术更好地监控和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该理论方法已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石,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项目范围、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沟通、采购、综合和人力资源共9大管理。其中风险管理包括4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监控。而风险是金融中介和交易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虽然我国银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但无论对银行交易业务还是非交易业务都可将其视为一个个项目,甚至为项目群或项目组合。为此,笔者将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到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并做初步探讨。

一、银行业务项目风险识别

现代银行业务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影响它的风险因素很多,关系非常复杂,并且各个风险因素所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识别,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识别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横观银行业务项目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纵观其发展过程,将引起风险的极为复杂的事物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识别的基本单元,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因素之间的最根本、最本质的联系,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且分析它们引起风险与收益变化的程度。

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是历史数据、经验等,针对具体项目而言,主要有:项目说明书、制约因素和项目前提条件以及同类项目的历史信息等。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一)收集相关资料。风险识别应收集包括风险管理计划、各种历史信息及其他项目计划在内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商业银行业务大体上有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例如:资产业务中的贷款,银行必须掌握贷款客户的资信资料,贷款担保品的变现能力、贷款数额等。

(二)分析不确定性。在基础数据或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风险识别应从两方面对银行业务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不同时期的不确定性分析、不同业务目标的不确定性分析。例如:贷款业务有计划经济时期与现阶段之分、有银行上市前后之分、还有企业贷款与个人贷款之分等。再例如:分析利率在多大范围内变动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权的不确定性大小。

(三)确定风险事件,并将风险归纳、分类。在银行业务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风险识别应进一步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的大小,确定出风险事件,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归纳、分类。通常归为5大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编制风险识别报告

风险识别的最终目的是要编制出风险识别报告,将风险识别的结果,包括已识别出的风险、潜在风险和风险征兆整理出来,形成书面文件,递交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

二、银行业务项目风险评价

风险识别仅解决了项目有无风险事件的问题,而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影响范围的大小,以及所考虑的全部风险事件对项目实施的总体影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价。项目的风险评价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影响范围以及项目中整体风险对项目成功的总体影响进行分析、排序或衡量,以最终确定项目总体风险或其发展趋势的过程。广义上的风险评价包括收集数据、建立风险模型、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4个步骤。

(一)收集数据。通常数据的收集包括:风险管理计划,已识别的风险,潜在风险及风险征兆和项目历史信息等。例如:对于银行信用风险评价首先要测算企业或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参数,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有效期限等。

(二)建立风险模型。在取得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模型,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的结果给出明确的描述。风险模型又有风险概率模型和损失模型之分。在模型中,通常需要确定数据的精确性、评价指标及风险概率。如信用风险模型大体有基于历史数据途径和市场途径两大类,具体包括:KmV、Creditmetrics、CreditRisk+、portfolioView模型等,我国银行必须消化上述国外模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开发适合我国银行业务风险计量模型。

(三)风险计量。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银行业务项目各个阶段的单个风险进行排序或衡量,内容包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后果严重程度等的估计。随着各类复杂的金融工具日益增多,一些银行风险计量系统被开发出来并逐渐普及,为金融机构评估其特定的风险敞口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使银行得以从资产组合的角度管理风险,将风险敞口结合到机构整体战略和风险概况的背景中综合考量。

对银行面临的所有主要风险都应持续、准确计量,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尽管有些风险只能近似估计,还有一些风险随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但对银行的主要业务风险点还是必须基于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明确估计。健全的风险计量系统应能持续、准确地辨识那些有可能给银行带来负面冲击的事件或市场行为。

(四)风险评价。狭义的项目风险评价是分析各风险之间的联系,并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对项目成功的影响或影响趋势,内容包括: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分析,风险的起因和可控性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及风险级别。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计量的结果对其进行全面评价。例如:从1999年始,我国已经开始试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法将贷款风险管理增加了量级并提前预警。银行可以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适时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并为确定和处理风险贷款提供依据。转贴于中国h三、银行业务项目风险应对

经过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确定出的银行业务项目风险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项目整体风险超出了银行能够接受的水平;其二是项目整体风险在银行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对于前者,至少有两种基本的应对措施:一种是当项目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很高时,应该立即停止项目或取消项目;另一种是当项目整体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不多时,由于通过主观努力和采取措施能够避免或消减项目风险损失,所以应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通过开展项目风险监控落实这些措施。对于银行业务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风险回避。虽说银行是靠经营风险而获取收益,但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银行业务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风险回避就是通过回避银行业务风险因素,从而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这是从根本上放弃有风险的银行业务项目,从而避开风险。例如:对于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或个人,银行坚决不给予贷款。但由于风险回避措施通常同时放弃了从事该项活动带来的利益,故采用风险回避措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一些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可控性比较低的风险。

(二)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设法将银行业务风险连同对风险进行应对的权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转移本身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轻风险带来损失的大小,只是将风险损失的一部分转移给另一方。这类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多数是用来对付那些概率小,但是损失大,或者项目组织很难监控的项目风险。例如:银行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即是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银行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银行破产倒闭,不能偿还存款人的款项时,由存款保险机构进行赔偿。

(三)风险降低。这类措施是对付无预警信息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例如:银行对于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贷款业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贷款对象进行资信评估、相关贷款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来决定贷款风险高低。再例如:银行定期对自身网络系统进行检测、维修也是降低自身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多数是对那些发生概率小,而且项目风险所能造成的后果较轻的风险事件所采取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销售对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散、转移银行资产的风险(也属于风险转移),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其销售剩余的风险,银行通常自身承担。

(五)风险应急。这类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也是对付无预警信息风险事件的一种主要的措施。例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要求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四、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

监控部门要监管一家银行的风险,必须进行大量分析,要考虑到不同的风险类别、金融工具类型以及不同的职能和业务领域。监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机构的业务范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计量模型和内控体系;必须认真评估其风险管理系统中采用的各种定量和定性假设及其风险监控方法的有效性;必须检查机构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报告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能否适应其业务发展水平,准确、充分地传递信息,严格做好银行业务风险监控工作。通常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的步骤如下:

(一)建立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监控体制,明确监控责任。根据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给出的项目风险信息,制订出整个项目风险监控的大政方针、项目风险监控的程序以及管理体制。这包括项目风险责任制、风险信息报告制,风险监控决策制,风险监控的沟通程序等。同时,所有需要监控的项目风险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监控人员,规定其具体责任。对于项目风险监控工作必须要由专人去负责,不能分担。

银行董事会和高管人员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人。建议他们做好如下方面工作:1.识别和评估风险;2.建立相关政策、流程和风险限额管理体系;3.监测和报告限额指标遵守情况;4.清晰描述资本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情况;5.制定新产品开发运作的指导原则,把随新产品而来的新增风险敞口纳入现行风险管理框架;6.对既有产品采用新的风险计量方法。此外,董事会和高管人员有责任确保交易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得到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支持。

(二)确定要监控的银行业务项目风险,明确监控时间。银行监控部门应根据银行业务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报告所列出的各种具体项目风险,确定出对哪些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对哪些风险转移并放弃对它们的监控。通常按照项目具体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项目组织的风险监控资源等情况确定,包括风险的种类及其大小,银行自身的资产和债务等。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对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制订相应的时间计划和安排。因为没有时间安排与限制,多数项目风险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加以监控的。许多由于项目风险失控造成的损失都是因为错过了风险监控的时机造成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亦可认为是监管者对其业务交易员理森过度信任,导致监管时间间隔过大,放松监控,从而错失监管时机。

(三)制订并实施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方案。银行监控部门根据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特性和时间计划去制订出具体项目风险的监控方案,并找出能够监控项目风险的各种备选方案,然后对方案作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以验证各项目风险监控备选方案的效果,最终选定要采用的风险监控方案或备用方案。另外还要针对风险的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风险监控方案。此外,还必须根据项目风险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地修订项目风险监控方案与办法。对于某些项目风险而言,风险监控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几乎是同时的。例如:银行开发一种新产品项目,其中设计制定一条新的关键路径并计划安排各种资源去防止和解决项目拖期问题的方案就是如此。

(四)跟踪银行业务项目风险的监控结果。监控部门收集银行业务风险的监控工作信息并给予反馈,即利用跟踪去确认所采取的项目风险监控活动是否有效,项目风险的发展是否有新的变化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指导项目风险监控方案的具体实施。实际上,这一步是与实施具体项目风险监控方案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跟踪而给出项目风险监控工作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去改进具体项目风险监控方案及其实施工作,直到对风险事件的监控完结为止。

如果认定银行业务某个项目风险已经解除,则该具体项目风险的监控作业就已经完成了。若判断该项目风险仍未解除就需要重新进行项目风险识别。这需要重新使用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对项目具体活动的风险进行新一轮的识别,然后重新按本方法的全过程开展下一步的项目风险监控作业。

参考文献:

[1]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涛,崔浩,张飞涟.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J].基建优化,2006,(5).

[4]闫果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6,(8).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