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1:31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2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3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运用分析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一个发展时期,企业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对于会计理论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需要日益完善。我们关于这个原则也在会计准则中进行了频布,规定核算中必须遵守该原则,它不但反应企业的经济状况,同时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一)对于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核算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对承租人所选定的租赁物件,进行以其融资为目的购买,然后再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该租赁物件中长期出租给该承租人使用。它的特点表现在:第一,融资租赁的租用期限较长,能够使用寿命长;第二,融资租赁的租约不能取消,是不可以撤销的合同;第三,对于租金主要是关于固定资产、租赁和所有的利息;第四,承租人对于租赁的资产有选择的权利。从它的特点来看,融资租赁主要的目的是将需要租赁的资产从出租人转入到承租人。企业关于融资租赁大部分是关于固定资产的租入,资产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改变,租赁的资产在形式上承租人只有使用权,承租人在所承租的年限中,具有使用权和使用期所带来的利益,同时还要承担该资产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关于融资租赁在会计的核算中应该将其计入到固定资产中,同时我们还要对做承租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明确,并计提固定资产。

(二)对于相关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企业在确定是否是自己的收入的时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商品的所有权已经发生转移,同时风险转移给了购买方,报酬在此时也转移给企业;第二,对于已经售出的商品没有管理权也没有控制权力;第三,售出商品所得到的经济利益能够进入企业中;第四,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能够有效的计量。对于能否计入收入中需要满足条件才可以计入。例如,对于售后的租回来说,形式上,商品一旦售出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就已经转移,但是资产的售价和租金要一起计算,那么售后租回的销售实质上就是一种融资的行为,也就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那么它肯定不能计入收入中。分期付款实际上就是一种信贷模式,从法律方式上来看,企业将商品进行销售,所有权还依然保留着,但是对于购买方来说,实质上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同时对于风险和报酬也转移给了另外一方,所以企业就可以将它计入到收入中。

企业的费用产生主要是间接支出和直接支出两种形式。企业可以预期销售的费用支出称为间接支出。用于日常开支的费用我们称为直接支出。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情况,那么我们要严格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分别。

(三)对于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

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当确认为坏账的条件是:第一,债务人死亡,将进行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款项的;第二,债务人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第三,债务人在长时期内没有履行偿还的义务,而且有相关的证明表示没法收回欠款的。但是对于会计法中规定的制度,在有足够证据表明某项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者收回的可行性不大的时候,应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像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不能偿付债务,应计提坏账准备中。单单从形式上来看,出现上面的条件时不具备制度规定的确认为坏账的条件,但是也表明应收账款不能收回,计提坏账准备后转入管理费用中。

(四)对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主要是指在不同的事情,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相同的交易由于政策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政策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执行的会计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单从形式上来看,违背了一致性的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准则的时候,是根据企业所处的经济坏境来做出适用的会计准则的,但是市场经济环境会发生变化,就需要会计政策也跟着进行变化。如果企业在采用原来的准则进行计算的时候,由于经济发生了变化,采用的政策也发生变化,那么企业在这个时期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可见会计政策的变化也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变化的。

二、在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胡乱应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我们采用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约束它,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得到重视,但是不能高过真实性。如果对于这个原则我们过多的去强调,那么会影响到核算的真实性,也有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人员在核算的过程中以此为借口,制造假信息。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会计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的乱用该原则。

(二)提高会计核算中工作人员的能力

关于制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为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提高判断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如果在核算中有意见不相同的情况,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判断能力。如何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中多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素质,适当地举办一些关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活动,另外除了企业的培养,工作人员自己也要多多学习,通过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会计核算的职责加强。

三、总结

对于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用很广泛,这个原则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认真的对待它。

参考文献

[1]江金锁,胡焱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财务与会计,2001(09).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4

abstract:theuncertaintyofmacroscopicenvironmentandriskismoreandmoreinvarioustradesandoccupations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marketeconomy.So,whendeterminingincomeinaccountingperiod,accountingpersonshavetouseaccountantestimatesincertainrangeduetothediversityofmarket.accountingpersonsmustinsistprudentprincipleintheaccountinginordertoreducethecapriciousnessofaccountingestimateandtheriskofaccountingreport.prudentprincipleisfullyreflectedindefinitionofassets,accountingconfirmation,measurementandprovisionforimpairmentofassets.thispaperconcernedwiththeproblemthathowtounderstandandapplyprudentprinciplecorrectlyin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应用;正确应用

Keywords:prudentprinciple;accountingapplication;proper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81-02

1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起源中世纪,是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目标也发生变化,由报告经管责任转化为向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遵循谨慎性原则有什么必要性呢?首先,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与会计环境中,为精确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就必须按照规定标准来估算、判断;其次,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一定风险,只有谨慎才能使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更具竞争力;再次,依据谨慎性原则确定会计信息,可以防止利润和权益的夸大,掩盖不利因素,还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最后,可以避免经理人员和业主盲目乐观,防止决策失误。

因此,为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应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会计核算中要采取谨慎性原则。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的两个准备中的运用

2.1.1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的存货范围包括初级原料、初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工具等几大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主要是用当期期末存货的成本对比存货可变现净值。《补充规定》要求存货跌价准备要按单个存货项目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通常企业都按照历史成本对存货计价。但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存货在价格变动频繁,特别是存货市价的下降、陈旧、过时、毁损等,在客观上减少了存货的价值,假如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对企业的资金周转存在很明显的影响,导致资产浮夸,会计信息不真实,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所以《会计核算制度》写明,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项目按照减去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2.1.2坏账准备我国过去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对坏账损失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或者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计提坏账准备。而《补充规定》则要求对坏账损失的核算,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并且要求对其他应收款也计提坏账准备。部分公司利用直接转销法将一些潜亏隐藏,个别公司甚至故意使用直接转销法把不良资产长期写在账面上。通常,谨慎性在备抵法中的要求更高,可以将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加真实的反应。

2.2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制度在处理债务重组方面作了较大的变动,谨慎性原则在处理债务重组上的变化最大。在旧制度中,“营业外收入”科目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新制度中为了控制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获取利润,在核算债务重组时,大体上是依据“债务重组无收益”进行的。就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该表示债务重组收益;“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表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除此,新的会计制度还规定在资本公积中直接计入企业化转出去的债务以及确定无法偿还的债务。从这可以看出,在新制度下、债务重组收益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都要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企业的损益,这样企业的会计利润与事实就更接近了,谨慎性在计算利润时更强了。一些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转移利润的行为受到了限制。

3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3.1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反映;谨慎性原则要将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都在会计实务中确定下来,这与真实性原则明显不符。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客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还有就是,谨慎性原则明显偏向于维护出资者和企业的利益,它利用各种方式敦促企业通过“审慎”的行动获得计划的效果,使得“不偏不倚”的立场能够最终丧失。

3.2谨慎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使用谨慎性原则则可使用成本与市价中较低者对成本计价,显然背离了历史成本原则。由于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是按照重置成本来计算市价的,如果存货历史成本比重置成本高,那么按重置成本对存货进行计价,就与历史成本原则背离了。如果企业接受了捐赠或投资,以及盘盈固定资产时,都要对这些资产估价,然后计入账目,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评估资产价值是宁可低估不可高估,所以入账时使用低估的价格,使得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难以被真实地反映出来。

3.3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的主观臆断性这主要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素质有关,引起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计量确定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时,《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三个估计中的与实际差别较大,都会难以正确计算变现净值。以接收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为例,入账价值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这里,如何计算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按多少计算未来现金流量,采取多大的折现率这些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关。因为谨慎原则带有主观臆断性和不可验证性的特点,使得该原则特别容易被随便使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宏观性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丧失掉了,从而被不同的企业、经营者为各种目的而使用,给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提供了方便。因此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使用合理,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在处理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是采取谨慎的态度,那么就可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客观性;但是,如果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使用不合理,甚至随意使用,企业在计算资产和收益时以谨慎性为借口故意将其压低,在计提秘密准备时将负债和费用故意抬高,就会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遭到破坏。所以,《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的影响。”这对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作用。

4谨慎性原则应用改进策略

4.1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在上市公司进行谨慎性原则的实施试点,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推进各种企业在同一市场展开公平的竞争,提高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分析的可比性,使得会计信息真正成为决策的有效信息。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找出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从而做大程度的发挥谨慎原则的优点,把它的不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当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之间影响到“适度”的程度,因此对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和缺陷会计人员必须准确理解掌握。

4.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会计核算使用适度谨慎性的时候,可以适当约束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和条件,使会计人员核算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限制。例如,美国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对存货应用做了如下规定:“①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②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除此还规定,只能在规定的上下限范围内应用存货的市价,资产折旧的提取额必须在原始成本以下。因为受到这些约束条款的限制,谨慎性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使用依据职能主要依据客观前提,使得操作中的随意性大大减少了。这样使得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上的冲突得到了一定的预防和控制。

4.3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真实性居于12条会计原则的首位,因此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贯彻、运行谨慎性原则。要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来解决谨慎性原则和责权发生制、配比原则之间的冲突,当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为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反映要先考虑前者。除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和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

4.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以会计政策的范围为依据,在缺乏明确的规章的情况下根据经验作出判断。现在,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判断能力上还有很大不足。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第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加强培养;第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会计专业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更新。

4.5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像上文所说,实际操作中谨慎性原则容易产生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所以为防止谨慎性原则的滥用和曲解,一定要严格审计监督,防止人为因素是他与其他原则的冲突加剧。同时企业内在约束机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提高,规范其行为,更加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思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8.

[2]马军卫.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探讨.山西建筑,2007,(256).

[3]陈春霞,宋振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东营职业学院,2006,(85).

[4]刘决兴.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分析.学术论坛,2007,(227).

[5]余惠.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会计实务,2006.(57).

[6]牛玉静.会计实务中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会计工作,2006.(105).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5

关键词重要性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对会计核算提出基本要求,明确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为此,《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十三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是其中之一。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www.133229.Com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

4、“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5、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它们是企业资产的重中之重,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见,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时,如果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则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所以就必须采用先计入投资成本,然后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的方式处理。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前述方法确认入账价值时,因要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和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所以操作起来很复杂,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就应该采用简化的方法处理,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股票发行时发生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股份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发行股票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则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两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在金额较大时采用分期平均摊销,也是为了均衡反映各期损益,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领悟和体会,真正掌握,并能融会贯通,收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6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7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会计一般性原则

一、引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共有十三条: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实际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原则。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实施,运行已有近10年了,随着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及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等一系列企业会计规章的陆续颁布,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这些原则的运用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医院会计实务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是事业单位属性,很少以企业的标准进行成本核算,只计算实际收入和支出,所以,无法搞清楚医院的利润是事实。一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不符合上述原则,导致处理实际的会计业务不恰当,财务状况也就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甚至一些医院管理层为了追求报表的“美观”,暗示、授意甚至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成本费用调节收支结余、表现为虚盈实亏或实盈虚亏,这就很可能给医院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

1、固定资产的计量违背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真实性原则

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一直以计提修购基金的形式直接增加专用基金,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均属于净资产,医院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固定基金一般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变,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会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这就使医院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使净资产信息失真。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相反,运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却可以人为地改变医院的成本,随意调节利润。医院会计制度只对医疗设备的折旧年限作了规定,未对房屋、建筑等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估计、提取减值准备等作出明确规定,造成修购基金计提比例和使用的随意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行业内核算口径不一致,会计信息无可比性。不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核算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配比原则

应收医疗款是指应向门诊病人和出院病人收取而未收的医药费用,此处特指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结算的医保病人医药费。目前医保病人出院结算时,只需支付小比例的自负部分,统筹部分的医药费由医院先行垫付,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先扣除违规款,留5%~10%考核金后,推迟一个月或数月再返还,即医院对医保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却并不能确保经济利益就一定能流入医院。这给医院带来了资金占用的压力,由各种原因形成的医疗结算扣款,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其中的违规款是永久扣款,符合坏账概念,但没有进行坏账核算。在处理结回的医药费时,对违规款的会计核算是借记“医疗支出”科目,贷记“应收医疗款”科目处理,这样做增加了本期支出,导致利润减少。如果违规款数额大,对本期利润则影响较大,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因为该项费用不应由本期负担。

3、管理费用核算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内容、含义相当广泛,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目前行业间简单地按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9∶1的比例分摊,势必影响医疗收支、药品收支情况,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比例会发生变化,重新核算其比例关系势在必行。医院为固定资产建设、购买大型设备而进行融资,产生的借款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没有体现配比性原则。事实上“管理费用”科目是个筐,其他科目所不能反映的内容都在往里装。

4、医疗纠纷处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随着大众自我保护意识及对医疗卫生保健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各级医院面临的医疗纠纷呈陡增之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纠纷久拖不决,有的持续一年以上。目前,纠纷发生后,不管处理时间多长,都于支付赔偿款时,借记“医疗支出”科目,贷记“现金”科目处理,直接记入支出,导致收入与支出不匹配,财务风险加大。一旦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巨大的经济赔偿必然会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医院财务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不利于反映当期成本支出。

5、会计报表不符合清晰性原则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和“基本情况表”,从不同侧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现行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记录不准确清晰,不便于理解和利用。医院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现金流量大、周转速度快,最能反映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却不在要求之内。现金流量表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评价医院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额及其原因、医院期初现金与期末现金的差异变动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1、固定资产核算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医疗设备、器材等固定资产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具有价值高、更新快、数量大的特点,是医院重要的资源,需要保值增值。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以正确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在会计核算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正确划分资产界限,统一计提折旧年限,在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体现配比原则。

2、正确核销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

随着全民医保的实行,医保病人形成的应收医疗款会越来越多,加强医保管理,及时整理汇总上报资料,审核后及时督促医保资金回笼到账,尽可能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并要重点分析医保费用超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逐步减少扣款费用的数额。医保扣款是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后核定的违规款,属于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是医院发生的坏账损失,它在发生时应按一定程序予以确认,在核算时应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医疗款”处理。对于一些长期挂账无法收回的数额较大的呆账、坏账,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应直接从支出中予以冲销,体现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3、细化管理费用的归集、分配

面对医疗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各级医院都在尝试利用银行贷款。建议借鉴企业会计规定,引进“财务费用”科目,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时,利息要进行资本化处理。改变按受益部门职工人数分配人员经费的办法,采用按人员比例和收入比例相结合、复合的管理费用分摊办法,合理分配管理费用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的比例,为真实的利润核算打下良好基础。

4、医疗纠纷按或有负债处理

医院纠纷的发生频率逐年增高,以经济补偿为目的,而且赔偿范围和数额也越来越大,构成了新的医院财务风险,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概念。即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第一,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第二,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三,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谨慎性原则,医院会计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增加“预计负债”科目,用于计提医院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该科目贷方反映提取的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借方反映医疗纠纷赔偿的支付数额,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表示“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的结余数,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应综合考虑上年实际发生赔偿额度和今年业务收入,确定提取比例,增强医院财务抗风险的能力。

5、补充完善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

高效的管理取决于优质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则集中体现会计信息,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亟需补充“现金流量表”。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结合医疗行业特点,灵活设置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项目,以体现医疗行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总体反映医院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对医院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修订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列报内容,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下方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在负债方增设“预计负债”科目,在收入支出总表增设“财务费用”科目,以保证提供给报表使用人清晰准确的会计核算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影响医院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9(1).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8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经济管理 

一、谨慎性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而不管是考虑到必然的要求方面,还是考虑到客观的方面,都需要它的存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科技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属于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属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企业修订的各种管理规则制度、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则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不管是哪个单位,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与别的单位、国家和个人进行脱离,而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紧密相联。而对于企业来说,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既是它的机遇,也是对其的一种考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一样,谨慎性原则也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方面在于它能够避免浮夸利润和虚计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的消极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难以克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因素,还有可能为报表粉饰留下了隐患。针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好的使用谨慎性原则,这成了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性原的实行要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管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且与许多方面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会对其利润进行一定的压制,由此而减少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因此,相关部分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各项准则和指南的贯彻和执行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的作用在于对其包括的内容的正义一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那些在会计资料中造假的人员,不光要让他们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受到道德的批判。在当代环境中,法律的威慑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数据造假现象的增多。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进行实施,才能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突出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只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规范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那些上市的大公司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逐步的加大可以使用谨慎性原则的领域。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应当将详细的开展方法和操作说明书编写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做好明确的说明,并确定出可供参考的比例。当然,若需要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那也是可以增加的,并在附注中对披露的标准、根据、原因进行完善。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例如: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与绩效评价体系有关的指标方面,理应进行一定的提高,如现金运营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考查上,应当全面的进行,由此而可以避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过分对“利润”指标的强调。此外,应当积极而正确的对企业因计提的资产减值而导致的暂时性亏本进行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谨慎性原则不但可以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维护,还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改善。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而对于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那就需要会计人员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笔者认为,要想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求真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第三,应努力培养会计人员养成不断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对待会计事务要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三、结束语 

在会计事务的许多方面中,都包括了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正逐步向着更严谨,更客观的方向转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上,只有较好的进行使用,才能达到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慧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2]黄金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9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会计核算风险

一、稳健性原则概述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信息质量中又称为谨慎性原则,顾名思义,它就是指在具体核算中若遇到不确定事件或需要众多方案选择时,会计人员的首选是做出相对谨慎的抉择,并确实做到不高估资产或收益,同时也不低估成本及费用。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核算的目的就是使会计信息较为稳健,使决策层尽可能的获得相对真实合理的数据支持,以辅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并借此将企业的经营及财务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到可控范围以内。

二、稳健性原则的实践应用

本文欲从资产、负债及投资、收入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其在实际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一)资产方面

1、各种“准备”的计提

在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类科目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备抵科目正是基于稳健性原则的现实体现。其中,各种“准备”具体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

企业应遵照其具体规定,对资产进行定期全面检查与不定期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便随时掌握资产价值的变动并及时应用各项“准备”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从而规避资产潜亏的风险。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计量原则正体现出稳健性的具体应用。例如:企业在2月购进一批价值为50万的材料用于生产,在3月的实际核算中发现,材料仍有一半未领用,不过此时该种材料的市价已跌至30万元,若仍采用采购时的历史成本,则不符合经济业务的准确性要求,所以,会计人员应依据稳健性原则进行存货的期末后续计量。

3、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确认

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选择上,加速折旧就足以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实际应用。固定资产是按照预期估计的经济效益总流入进行年限折旧分摊的,但由于一些设备长期处于高震动、强腐蚀的状态,使得直线法不能较为直接的反映各期资产购入的受益情况,因此,引入加速折旧方法进行计提,以表现其核算符合实际效益的一面。另对于无形资产来讲,道理亦然。

4、待处理财产损益的处理

企业要做到账实相符就要按时进行盘点工作,其中对于除固定资产盘盈以外的现金、存货等的盘亏与盘盈,在未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批复之前,均计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在期末获得批复后统一结转。在此盘查过程中,稳健性原则就实施的淋漓尽致。

(二)负债方面

关于企业间的债务重组,会计规定债务方可以纳入企业资本公积而不能确认相关收益。因为发生债务重组即表明债务人在出现偿债资产不足或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时,债权人作出的一系列让步,因此,对于双方来讲,无论是债务方不确认收益还是债权方确认损失都足以体现稳健性原则。另外,确认或有负债而不确认或有资产的具体规定,也充分显现出稳健性原则的实际应用。

(三)投资、收入方面

1、投资

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明显高于账面价值时,是不可以确认投资收益的,这也是稳健性的又一具体应用。

2、收入

现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其提供的劳务收入工期时间长,划分标准较为复杂,正因如此,在确实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当期收入与成本核算;对于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不确认收入,只进行当期成本的核算计量,这也体现出稳健性原则的核算基调。

三、稳健性原则的优缺点分析

会计准则中屡次提及稳健性原则,现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一)稳健性原则的优点

会计核算本身要求数据准确可靠,稳健性原则可以帮助其具体实现。它不仅能为企业的资产和利润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能一定意义上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并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避税,从而变相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流,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稳健性原则的不足

1、原则本身缺乏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应用范围较广,但某些条款依旧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准则中对会计的政策变更产生的差异需要追溯调整,但考虑到固定资产的追溯调整,其可能由于使用年限过长而追溯调整到前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调整的内容既包括企业所得又包括所得税费用,具体工作量之大及工作难度之强难以想象。

2、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相冲突

首先,稳健性原则要求确认或有负债就与核算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其次,其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也存在矛盾性,因此,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应注意“尺度”。

3、稳健性着重强调本期效益

稳健性原则大多是依据当期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而往往忽略整个会计期间的大环境,如,对资产计提坏账准备,虽达到当期利润的稳健性,但对于后续的会计期间,可能会造成利润的大幅度反弹,反而造成大相径庭的收效。

4、企业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风险

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旦会计人员分析不当,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更加不真实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某些个别上市公司就存在违规心理,充分“利用”稳健性进行人为操作,以达到粉饰企业利润而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深层次要求需要更好的环境加以配合,针对稳健性的不足,应注意加强提高可操作性,注重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并加强审计监管等工作,方能为企业的发展及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以更好的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构想。

参考文献:

[1]郭维君.试论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几点运用及建议[J].北方经贸.2012

会计核算的原则篇10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存货跌价准本文由收集整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