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5:27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1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办法与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不一致的,按照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具体会计准则与“问题解答”规定不一致的,按照“问题解答”的规定执行;后的规定与先的规定不一致时一般按最新的规定执行。

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执行有关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不拘泥于会计核算制度适用性选择的一般顺序。现就施工企业选择执行会计核算制度有关适用性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一、施工企业执行的主要会计核算制度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3)27号)规定,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起同时执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不再执行财政部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另外,财政部1998年6月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财会字(1998)25号),于1999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可暂不执行。所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除需同时执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外,还可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须执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而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彭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所以,已上市的或有意选择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施工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财政部于2006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是在对财政部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完成的,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异,只是新准则规定计提建造合同预计损失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而不是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二、会计核算制度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及实务中执行的适用性分析

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准则”)存在不一致的规定,如果要同时执行“办法”及“准则”,则存在具体选择适用何种规定的情况。

(一)“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对冲结平的时点不同

“办法”规定,工程施工合同完工后,将“工程结算”科目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对冲,而“准则”规定,“工程结算”是“工程施工”的备抵科目,合同完成并竣工决算后,“工程结算”与“工程施工”对冲结平。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建筑工程完工后长时间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工程完工后已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应的成本,但由于尚未最终办理竣工决算,“工程结算”和相应的“应收账款”无法最终确定。为了真实反映该项工程的完工及结算情况,选择采用“准则”的处理方法,待竣工决算后再作两科目的对冲结平为妥。

(二)转销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处理不同

“办法”与“准则”均规定,设置“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明细科目(按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核算工程施工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

但两者在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转销时点及会计处理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办法”规定,合同完工确认工程合同收入、费用时,应转销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贷记“管理费用”。而“准则”则规定,在建合同完工并竣工决算后,将“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余额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2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三十年,也是航天军品单位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三十年。在这期间,笔者逐步成长为基层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看到了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简称“八零五所”)财务制度发生的种种变化,也看到了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一、贯彻财经法规,提高成本核算质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强化了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大量存在。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和财政部1986年制定的《成本核算办法》既为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具体办法,对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质量、扭转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混乱局面、满足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

1992年,企业围绕放权让利进行改革,为被旧体制束缚已久的生产力的释放和经营者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功能进行了培育,市场机制开始产生作用,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上海新中华机器厂(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就是当时航天企业的杰出代表之一。新中华机器厂同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805所虽然当时作为厂下属的一个部门,没有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但是从总厂的会计体系及会计核算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有实践工作的经验,有《准则》的指引,为1994年我所独立建制,搞细成本核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行业特点,规范军品财务制度

1994年7月,805所独立建制,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建所初期,805所的会计制度遵循的是财政部1991年颁布的《军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凭证都是从新中华厂借鉴过来的。当时接触的财务报表是资金活动表、事业费支出表,科研费支出表、921经费增减表等,特别是921经费增减表,表的形式,内容至今仍在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1997年5月,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套沿用至今的“母版制度”是针对当时老军工制度中的某些财务规定过死、过细,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的弱点进行完善的,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体现在:

1 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取消原制度中“拨入科研费,拨入事业费”科目,将“事业收入划分为三类”,收入的确认依据科研收入和费用支出配比性原则。

2 将“支出”引伸为“成本费用”,取消“已核销在研经费”、“结转在研费用”,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完全成本法与军民产品生产制造成本法并存。

3 规定了两类结余不同的分配方法,将收益统一规范为结余。

4 为了与1765号文相衔接,明确规定了分类计提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标准和分摊方法。

5 考虑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以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为主的特殊性,财务报表包括了科研经费增减表等具有军工特色的报表并设立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从1998年起,航天军品单位开始使用新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报表》。事实证明,这套目前仍在使用的11张基础表,在当时是一次会计制度上的飞跃,在资产,负债的分类和管理以及财务核算体系等方面符合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特殊需要。

四、紧密联系新会计准则,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中央企业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规范财务报表,集团公司在2007年年终财务决算中要求事业单位填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时,按新准则要求进行转换,集团会计核算方法已经开始向新准则慢慢靠拢了。

2008年初,集团公司为了提升管理水平,规范会计核算组织,结合航天特殊业务,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预算内企业,全资控股公司采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新制度的最大亮点是:既立足新准则,又适合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核算办法,与实务紧密联系,增加原制度中没有规定的新业务的会计处理,修订不适应要求的会计处理。新的核算办法虽然针对企业单位,但是从2007年国资委报表转换信息中可以看到新准则取消14%福利费的计提,对职工薪酬等作了调整,对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作了完善等等。新制度下的新要求使笔者深刻感受到;

1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将受到从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过去的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核算办法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3

财务部管理细则一1、在主管总经理领导下,严格遵守财务工作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向主管领导负责;

2、组织编制公司年度、季度成本、利润、资金、费用等有关的财务指标计划。定期检查、监督、考核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经营实际,及时调整和控制计划的实施;

3、负责制定公司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稽核审计等有关制度,督促、各项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4、负责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定期编制年、季、月度种类财务会计报表,搞好年度会计决算工作;

5、负责编写财务分析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会同信息部、经营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经济行动分析会,总结经验,找出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提出经济报警和风险控制措施,预测公司经营发展方向;

6、有权参加各类经营会议,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决策;

7、负责固定资产及专项基金的管理。会同经营、技术、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的购建、转移、报废等财务审核手续,正确计提折旧,定期组织盘点,做到账、卡、物三相符;

8、负责流动资金的管理。会同营销、仓库等部门,定期组织清查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同时,区别不同部门和经营部门,层层分解资金占用额,合理地有计划地调度占用资金;

9、负责对公司低值易耗品盘点核对。会同办公室、信息、行政后勤、技术等有关部门做好盘点清查工作,并提出日常采购、领用、保管等工作建议和要求,杜绝浪费;

10、负责公司产品成本的核算工作。制订规范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分摊成本费用。制定适合公司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核算方法,逐步推行公司内部二级或三级经济核算方式,指导各核算单位正确进行成本费用及内部经济核算工作,力争做到成本核算标准化、费用控制合理化;

11、负责公司资金缴、拔、按时上交税款。办理现、现金收支和银行结算业务。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库存现金,保管好有关印章、空白收据、空白支票;

12、负责公司财务审计和会计稽核工作。加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司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

13、负责进销物资货款把关。对进销物资预付款要严格审核,采购货款支付除按计划执行外,还需经分管副总经理或总经理、董事长审核签字同意,方可支付;

14、认真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财务部管理细则二1、贯彻执行《会计法》及国家有关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上级的《会计核算办法》、《投融资资管理办法》。

2、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3、配合协助企业年度目标任务的制订与分解,编制并下达企业的财务计划,编制并上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指导企业司的财务活动。

4、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调拨和融通,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合理控制使用资金。

5、负责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制系,制定成本管理和考核办法,探索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6、负责企业网上银行的安全与正常运营,负责下属各企业应上缴费用、下达与收缴工作。

7、负责企业的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的管理工作,参与企业的各项投资管理。

8、负责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工作,审核、编制上级有关财务报表,并进行综合分析。

9、负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

10、负责企业的纳税管理,运用税收政策,依法纳税,合理避税。

11、负责财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档案的分类、整理和移交档案。

12、根据企业《财务总监管理办法》有关条款规定,对派往各股份公司的财务总监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

1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财务部管理细则三一、做好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购物票据要及时清理入账,做到账目日清月结,进出账清楚明确,端正财务人员工作作风,随时接受检查监督。

二、制定好一学期财经预算计划,严格执行班级企业的各种报销审批及借支手续,定期交经济报表给企业有关领导查阅。

三、主动了解同事们工作学习生活所需,及时解决员工生活上的问题,依时准确发放各种物资、工资及补贴。

四、财务收支做到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开源节流,保证资金的到位和合理使用,购物要跑三家,力争价廉物美,深受大众喜爱。

五、财务人员保证依时上下班,廉洁奉公,对人要热情和蔼,对员工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改正。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建造合同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颁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4年1日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同时规定,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新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因此两个准则在一些科目的核算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前者又在一些科目的设置上做了改进,使得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详细。在此对《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相同核算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两个准则都设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科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在《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科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比较

对主营业务收入,《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的核算标准相同,即必须首先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在计量和确认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时,首先应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判断建造合同结果能否可靠估计的标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在会计处理上,核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时,把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期末,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对主营业务成本,《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核算方法相同:按规定确认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毛利”或“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在新的《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由于“工程施工”下新设了两个科目,因此之前的《建造合同》中对毛利的核算科目由“工程施工-毛利”改为《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两个准则对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主要差别在于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建造合同》的核算是设置“预计损失准备”科目来核算建造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把在建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记入“预计损失准备”的贷方,在建合同完工后,将“预计损失准备”的余额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在《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应按相关工程施工合同已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可见,预计损失准备在《建造合同》中进入成本,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则将其列为管理费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期末,“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这两个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这两个科目应无余额。

三、不同核算科目的比较

除去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在“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这两个主要科目中,《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稍有变化。

“工程施工”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入本科目的借方,确认的合同亏损记入本科目的贷方。合同完成后,本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后结平。

合同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易直接归属于合同成本核算对象而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从事工程建造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工资性质的津贴等支出。材料费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成本和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和施工机械的安装、拆卸和进出场费。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用、场地清理费。

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不易直接归属于受益对象,这些单位如果同时组织实施几项合同,则其发生的费用应由这几项合同的成本共同负担,因此,间接费用应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在会计实务中,间接费用一般应设置必要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期末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

由于需要对一些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凭证以正确分配这些费用。比如工人工资、奖金等的费用分配表,以及原材料等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的表格。这些资料主要是由企业自己编制,另外还需有相关的发票、收据以及银行收付凭证等;机器费用的分配,就需要有机器工时的使用记录,以及由于安装拆卸等行为产生的费用清单、发票及银行凭证等;租赁机器进行施工的,还需要有机器租赁的合同,以及租赁金交易过程中的发票、银行转账单等凭证。

在会计核算上,《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在“工程施工”下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两个明细科目,施工企业履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下进行核算,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之下。而在之前的《建造合同》中由于没有这两个明细科目,所有发生的成本和确认的毛利都记在“工程施工”科目下。

两个准则中“工程结算”的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都相同。该科目核算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合同的完工进度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的价款。当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时,根据结算单所列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合同完工后,将“工程结算”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期末“工程结算”无余额。本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按工程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在以上几个科目的核算中,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科目的核算,其重要的前提是完工百分比的确定。之所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因为建造合同的施工期一般都比较长,通常都跨越一个会计年度,为了核算和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才采用了完工百分比法。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前提条件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建造合同划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造合同,判断其结果的条件不同。要得到完工百分比,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确认方式,获得合同的预算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数据资料,或者实际完成的施工量及施工总量。

新增的另外几个科目中,“周转材料”核算施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建造合同》中对这类材料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分摊的周转材料摊销额)、“银行存款”(支付的周转材料租赁费)等科目。新的核算办法设置“周转材料”科目,下设“在库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三个明细科目,并按周转材料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周转材料的领用、摊销和退回以及周转材料的报废,分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要求施工企业对在用周转材料、部门退回仓库的周转材料加强实物管理,并在备查薄上进行登记,从而规范了施工企业对材料的管理。

“临时设施”核算施工企业为保证施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而购建的各种临时设施的实际成本。施工企业购置临时设施发生的各项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才能完成的临时设施,发生的各有关费用,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本科目。同时,又设置“临时设施清理”明细科目核算临时设施的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等情况。在《建造合同》中,临时材料是在“工程施工”的间接费用中进行会计处理。

“机械作业”也是一个新增科目,下设“承包工程”和“机械作业”两个明细科目,其核算办法也有些变化。《建造合同》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核算办法是把发生的机械作业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科目。月份终了,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分配和结转:借记“工程施工”或“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而在《建造合同》中没有这个科目,只设“工程施工”科目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械作业进行核算。由于没有“临时设施”科目,当然也没有“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科目。

四、结束语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会计控制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用于支付劳动者或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所享受的各项保险待遇的基金,由政府立法强制征收,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等,是广大参保职工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是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将是各险种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专门负责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发放、管理职责的公益性单位,它是基金管理的主体,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健全、责权明确、平衡制约、运行有序的良性运行和制约机制,通过内部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把基金管理运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经办机构如何更好发挥内部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它是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一、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999年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并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于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3年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社会保险专用票据管理,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基金定期检查和正常化的基金审计制度,从制度、管理、体制上规范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保证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但从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几个社会保险基金违法违纪案件来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确实做好基金资产运作的风险控制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

二、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一)职责分工控制的原则

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关键岗位轮换控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基金收入量大,支付对象众多、频率高、变化平常,支出待遇项目多样化,有的待遇支付期限十分长。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轮换或实行强制休假制度。

(二)授权批准控制的原则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财务会计部门应按不同险种分别建账、分户核算。各项基金的收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应当实行三权分离,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行政负责人手中,执行权应由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权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未经三个有权人的审核、批准,不得动用任何基金。

(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原则

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是明确会计业务处理责任,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在基金征收和使用上感情用事、、贪污舞弊的有效手段。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是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应达到的标准或要求。会计业务处理信息化是实施社会保险基金计算机会计。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发挥会计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四)预算控制的原则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和完善基金的预算编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预算,认真执行基金预算的编制、审批程序,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五)内部报告控制的原则

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不同险种分设,而且规模大小不一,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各险种基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日报、月报、季报、年报,并编写各项基金险种的资金、财务分析报告。通过报告,提高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

(一)岗位设置与分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岗位按照“征收、支付、稽查、核算”四分开原则设置,分工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四分离原则确立。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也要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应设置财务负责人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和稽核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应根据险种及基金收支量的大小和会计人员数量进行分工,设置不同的会计核算岗位如基金收入核算、待遇支付核算。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必须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财务负责人不得直接办理基金的收付及填制记账凭证等业务;需经授权或批准后方才能办理的业务在未经负责人授权或批准之前,执行人不得办理该业务;财务印鉴、银行预留印章应由财务负责人、稽核人和经办人分管,不得将财务印鉴、银行预留印章交由一人保管;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必须分开,会计只对本岗位的业务进行核算,不得兼办该货币基金收付业务;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兼办会计核算业务。稽核人员不得兼管货币基金收付和记账报账业务等。

(二)基金收支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1.基金收入业务中应主要抓好各类基金补缴、窗口缴费、票据管理、缴款方式环节控制

(1)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主要是通过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委托银行托收或转账方式征收的。但由于社会保险政策还处在不断补充完善过程中,出现许多各类补缴政策规定,因此要对各类补缴对的政策依据、补缴基数、补缴的比例、补缴区间和时间进行认真的审核把关。防止和杜绝关系人情补缴和误算错算现象。

(2)为适应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的需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自谋职业、下岗职工、自由职业者成立了“缴费窗口”,方便他们参保。他们中大都以个体名义方式缴费。应制定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重点把握参保条件、确认基数和标准。

(3)关于票据管理控制,要严格使用统一的社会保险专用票据,建立健全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核销制度,并将票据管理融入(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控制。不得使用非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更不得私自印制票据。审核票据开具的内容是否有缴费单位或缴费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期间、缴费金额以及缴费单位或当事人的签字。

(4)关于缴款方式控制,各项基金收入严禁收取现金,对各类补缴、清欠、窗口缴费都必须以转账或现金解款方式缴纳,并存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不得存入其他银行账户或私收私存。

2.基金支出业务中应主要抓好基金支付和待遇核定报销审批环节控制

就养老保险业务而言,重点控制对新增待遇享受对象是否符合享受条件,即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参保时间、缴费年限、身份、个人账户金额;已享受人员的待遇变动是否按规定标准调整;对社会化发放养老金的对象要重点控制高龄人员的生存情况,以防止和尽可能杜绝养老金冒领现象。

3.个人账户管理业务中应主要抓好缴费记录和记息环节控制

个人账户关系着每个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做实个人账户,要实行统账分户核算。个人账户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重点要把好五关:一是缴费记录关。审核每个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缴费记录是否及时、完整?缴费期间是否正确?缴费记录是否经过公示或本人确认。二是个人账户转移关。职工变动时个人账户转移金额计算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欠缴,有无存在“先记账,后缴费”问题,对需要终止保险关系的,领取人或继承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三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关。发放标准计算是否准确。四是个人账户利息计算关。利息是否严格规定利率和计算办法执行,注意利率变化和计算方法的一致性。五是个人账户总额的平衡关。所有参保职工个人账户金额与总个人账户金额的平衡,年度应记利息与分解到每个个人账户利息的平衡。做到账钱相符、账人相符、账账相符。

(三)业务处理程序和标准

对基金收支业务来说,通常有基金征收、待遇支付、待遇核定的经办、审核、审批、稽核等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来说通常有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等程序。

针对各险种基金拨付及报批业务,基金财务会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每一险种会计业务规定明确具体的业务处理程序、标准或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标准主要包括:应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应执行的会计规则、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等。会计核算要按不同险种分类核算、分户管理,严禁不同基金混用或互相挪用挤占。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采取应记制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应收情况,体现基金欠缴的真实性。

(四)稽核与监督

稽核应以财经纪律、内部控制制度、经批准的基金收支计划等为依据,对基金收支和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对。日常业务审查的重点应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在会计凭证审查中要特别注重原始凭证的审查,在会计账簿审查中要特别注重银行存款收支及结余的审查。在日常审查的基础上,定期审查会计报告,审查时既要审查每一笔基金收支业务的真实性、手续凭证的完备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账簿和报表数据的正确性,也要审查单位总体的财务状况,注意检查基金的流量和流向,评价基金的资产情况,基金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在核对账目方面,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别要注重基金资产结构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有价证券账目和有价证券实有数的核对,基金拨付数与基金支出计划的核对等。

(五)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6

2002年1月1日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核算办法》,是定位于新《会计制度》之下的专业核算办法,适用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的会计核算。于2003年10月28日并于2004年6月1日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将“契约型基金”统一正名为“信托制基金”,这意味着我国现有的投资基金体现的是一种信托关系,它的运作应当遵循信托原理。而对信托业务,还没有正式出台专门的核算办法,只有财政部于2003年11月印发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的阐述,拟出台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也是定位于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下的专业核算办法,适用于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的会计核算由《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13章“证券投资基金”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则由第14章“信托业务”规定,而这两章,差异很大,这就意味着同是信托性质的业务将遵循不同的会计规则。笔者不由困惑,二者是否存在遵循基本一致会计规范的基础?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产生了投资基金会计与信托业务会计能否有效整合、如何整合等问题。

二、整合的理论基础:投资基金与信托的关系

投资基金是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投资,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投资组织。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投资基金可分为信托制、公司制、合同制和有限合伙制基金等。我国在1991年引进投资基金制度时,因一些原因而折中采用了“契约型”基金的概念。契约型基金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证券投资基金和实业投资基金。

从国际通行立法来看,契约型基金多依据信托原理来规范,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更是直接称为“证券投资信托”。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英国引进投资基金制度,1951年了《证券投资信托法》,奠定了投资基金的基础。根据这部,日本投资基金采用的是信托制,属于一种信托业务。直至2000年,日本才对该法进行修改,增加了允许设立公司制基金的规定。我国在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中,就将“契约型基金”统一正名为“信托制基金”。这意味着我国现有的投资基金体现的是一种信托关系,它的运作应当遵循信托原理。即:一方面,基金财产具有信托财产的性质,投资基金一旦有效成立,基金财产即从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体现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则;另一方面,基金财产名义持有人和受益人分离,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不能为自己的利益使用基金财产,与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主体与利益主体分离原则一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基金都体现为信托法律关系。因为按照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的不同,基金有合同型、信托型、公司型和有限合伙型等。只有当投资基金属于信托型时,才需要遵循信托原理。至于其他几种基金类型,则不一定要遵循信托原理。但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阐述,我国今后普遍采用的基金组织形式是信托制基金,并且规定采用公募的形式来筹集资金。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基于和已的《信托法》的衔接,《证券投资基金法》将“契约型基金”统一正名为“信托制基金”。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体现的是信托法律关系。

随着《信托法》的实施,从2002年7月18日上海爱建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上海外环隧道资金信托计划”起,两年来信托公司已推出300例左右的信托产品。投资的领域为基础设施、房地产、证券等。从信托资金运用的角度来,信托产品分为特定信托、指定信托和无指定信托。但目前大多的信托产品属于特定信托,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基础设施、电力等。指定信托对受托人的理财能力、品牌、信誉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业务开展模式是从资金到项目。在某种意义上,指定信托类似于投资某特定范围的基金,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和实业投资基金。

可见,信托制基金,不论是证券投资基金还是实业投资基金都属于信托业务的范畴。而信托业务的指定信托计划无疑是信托型基金业务。从目前二者开展的业务状况来说,信托业务包括投资基金业务;未来如果出现非信托型基金,二者会产生部分重叠。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关系,就奠定了投资基金会计与信托业务会计整合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三、投资基金与信托业务会计的整合

投资基金会计与信托业务会计存在着整合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有整合的必要性。有无整合的必要性要看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是否存在混业经营的事实与趋势。2003年12月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法》)进行了修改。专家指出,《商业银行法》与《人民银行法》对某些条文的修改,为在我国领域的混业经营开辟了新的空间。事实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交叉经营业务出现,包括本文的投资基金业务和信托业务。

我国信托市场中,除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信托型投资基金业务以外,还有综合类证券公司在开展信托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2003年12月18日,证监会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将客户资产管理形式分为三类,包括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业内人士指出,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高度类似”,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实质是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因此,笔者认为,信托业组织机构从事的以信托法理为依据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业务,都可以统称为信托业务,不管是综合类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只要从事信托业务,其核算就应遵循信托业务会计规范。

《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在会计上的突破表现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账,独立核算,从而使证券投资基金的会计核算不仅与基金管理公司自身业务的会计核算区别开来,不同基金之间也能够相互独立。信托业务会计以信托业务为核算主体,独立建账,独立核算,使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信托业从业者的会计核算区别开来。产生同样结果的原因是信托财产(包括基金财产)独立性特征的要求。同是以信托财产为核心、以信托业务为会计核算主体,二者将在会计理论的适用上存在共性,因此,笔者认为应对投资基金会计与信托业务会计进行整合,将信托制投资基金会计纳入信托业务会计范畴来研究。由于《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出台在前,对投资基金会计也有一些前期研究成果,因此应研究投资基金会计、合理的理论内核,以指导信托业务会计规范的制定。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7

关键词: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改革

0引言

军队医院会计核算是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是会计活动中最基本的一项管理活动.它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整理或汇总.把原始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形成供日常经济管理和决策使用的资源。因此.会计核算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总后勤部财务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2001]会字第762号《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于2003-01.01起正式施行。这对医院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实行统一和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管理.全而、系统地反映对内、对外医疗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情况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兵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就会计核算管理方法实施模式、改革的意义、工作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几点思考作一阐述。

1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实施模式

2002年底,我院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设立了财务会计核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设软件研究开发财务管理、经济核算和物资管理4个小组.成功搭建了会计核算局域网平台。2003年初.财务科己完成了新旧会计账务的结转.药品科完成了“军字一号”新药品软件的升级切换.营房、器材等部门完成了库存物资账务清理和新建工作.制定了会计核算流程,并对科室核算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逐步形成了医院核算的一级核算模式即院级核算和科级核算。院级核算是指医院的大财务部分.由财务科负责.在经济管理科、医学工程器材科、药品科、营房科、军需科等相关科室配合下实施的.是建立在科级核算的基础之上的;科级核算是由经济管理科根据有关规定.在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下对科室进行的全成本核算。实践证明.只有科级核算明细、清晰、准确.院级核算才能真实、科学、客观.这样就能够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推行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意义

2.1改革核算原则与工作方式新的军队医院会计核算更加立足于原始数据的采集,采集数据更加严谨,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在核算原则上,改革了医院以往预算外经费的收付实现制的记帐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记帐原则。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全而性的原则,实行军地分开、医药分开核算,合理划定医疗成本范围、实行资产计价核算等,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指标,规范和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医院会计核算将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管理模式。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基础,从而确定单位的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益或己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相反,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己经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只有把会计记录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其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同时严格核算的时间性,加强会计核算的明细性与准确性,从而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医院经济管理信、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有利于有关项日的论证和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拓。

2.2加快医院信急化建设的进程军队会计核算管理是继“军字一号”工程后又一个新的医院管理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医院会计信急失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也为“军字一号”工程正常运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化,支持,达到了资源信息化,共享,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真实性、一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为医院领导决策层提供更加可靠、真实的数据。

2.3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过程准确合理的成本核算.是医院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全军医院管理人员长期的奋斗日标。新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二个一”(一个财务机构、一个银行帐户、一套会计账簿),实现了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结合;通过“二全一同”(全程、全员、全岗位,军地同等)核算模式,划定了医药成本核算范围,规范了实物资产计价核算,将医院管理由以往的定性和半定量管理推向定量管理的科学化管理轨道。我院实行财务集中统管模式,坚持审核、会计、出纳分工管理和坚持经费开支报销逐级审批和复核制度,把财务人员纳入统一管理,集中办公。负责所有经费的划拨、收交、结算和报销,经费使用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真正做到“一个机构管财务,一个账户管资金,一个科日管核算”,落实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

2.4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要求日前,事业性医院、合资医院、独资医院直接参与医疗服务竞争,私人诊所、专科诊所、独立化验室等中一功能医疗服务提供者凭借其灵活、便利等优势,抢占医疗市场的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医院如忽略医疗成本核算与管理,必将给医院建设带来致命的伤去;同时地方医院有政策活、则力强、发展规模大和速度快等特点,容易留住人才。我院采取把握自身优势,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医院原先的会计核算必须从核算原则上做出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

2.5强化医院增收节支的意识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将进一步增强医院物资管理和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科学性和效益评价机制,严格流向管理,进一步减少跑、冒、滴、漏。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医院要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扩大对外医疗收容,多收快治,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床位使用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成本,开源节流。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完善岗位责任制,减少浪费,增收节支,提高经费保障效益。落实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验收、登记制度,防止积压,堵塞漏洞,减少损失和浪费。

2.6符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今后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军队医疗改革将而临着新的形势,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而:一是实行分类保障,建立军人免费医疗、随军家属优惠医疗和职工保险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一是实行合理医疗,确定了合理诊疗、用药范围,规范就医程序;二是建立统筹与定额相结合的费用管理制度,实行干部单位门诊消费定额管理,建立院外大病区医疗统筹和优惠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四是逐步实行持卡就医;五是对小、散、远单位门急诊实行社会化保障。因此,加强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完全符合医疗改革工作的需要。

3推行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3.1低质耗材领用的问题过去是“以领定支”.现在是“以耗定支”。由于奖励机制上的原因.过去有些临床科室往往在效益好、患者多的时候.多领一些耗材.弥补用J几所谓的收容淡季.达到科室奖金淡季与叶季差不多。医技科室把这个口r上用的一些试剂.算到另一个口r上去开支。实行现行的核算办法以后.就从客观上解决了人为因素。它是以网上实际发生的消耗为准.消耗在患者身上的才算支出.才能计入本期的成本.使其无法调剂。这样.科室医疗成本核算就得考虑叶季的时候.如何多收快治.加快周转;淡季如何不淡.让患者源源不断地进来.否则.就影响指标完成.影响科室的奖金分配。

3.2高质耗材领用的问题高质耗材的领用.过去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医院购买.科室到器材科领取.再为患者诊疗所用;第一种是因技术原因专科自行购买.器材科子以认可;第二种是科室购买.未经器材科认可;第四种是让患者自己购买.为患者使用。就医院高质耗材管理而言.后两种情况是“体外循环”.对于少数科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实际上一部分是医保患者.用高质耗材必须经医院办理.否则医保部门不愿多付这方而费用.如违规就罚医院的款.而医院和患者都不愿意承担此费用。另一部分是非医保患者.不经过医院器材科办理.是临床科室让患者自己去购买或为其代购买.这就存在着漏洞。现行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对高质耗材的要求必须规范采购规范管理以防止发生问题。

3.3科室收入计算方法的问题现行会计核算管理办法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消耗的成本和收入均是按照实际发生和时间来结算的,网上自动生成,收多收少,当时生成,“日清月结”。患者出院均以当人消耗和收入累计结算。到川戊时,若当月的收容指标己完成,将患者拖到下个月初出院就没有意义。因为此时患者没有太多的治疗,仅付床位费而己,这就促使临床科室多收快治,设法创收增效。医院从调动科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入手,从价值规律和经济的杠杆作用上来认识问题。

3.4行政消耗开支的问题行政消耗开支范围种类繁多,涉及到全院机关、科室和后勤保障系统等方方而而。直接成本的多与少,行政消耗开支的多与少,反映了这个中一位的技术水平,反映了员工的节支意识,反映了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体现了医院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如果在完成同样任务的前提下,或者在创造同样产品的前提下.行政开支过高.管理成本高.医院效益就差.可用的经费就少.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弱。就现在nu言.我院的行政消耗性开支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新的会计核算将医院的行政开支列得一清一楚.效益如何.哪些方而管理不到位.完全能够分析。同样.医院对科室的效益评价也是如此。因此全院均应紧缩行政开支。

4推行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

4.1医院党委和各级领导要有经营理念现代医院管理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医院管理。加入wto后.军队医院同样要进入医疗市场参与竞争.如果不转变观念.将会失去市场。因此.要一手抓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一手抓投入与产出效益。医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党委和领导必须抓人才.抓技术.抓服务.抓质量.抓管理.抓医教研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抓理则。机关要当好参谋.提高“经营策划”能力;如缺乏经营理念.经济效益差.就谈不上发展。科室要在学科建设和专科技术上寻找新的医疗技术增长点。全院广大医务人员和各类保障人员均应适应市场条件下的竞争。

4.2全而推行和完善军队医院政府采购制度根据上级要求和部署,实施工程、物资(包括医疗、非医疗、各类保障)、服务采购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医院成立采购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物资采购服务供应办公室和各个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责,编制采购目录,制订有关实施细则,规范采购程序,实施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谈判、询价采购、中一来源等采购形式,同时加强审计、结算,防止“暗箱操作”、寻租行为,减少腐败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和“伴随采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就我院而言,药品、大型设备、器材、建材、营房工程、军需物品等均实行了政府采购,能够按规章办事,集体决策,阳光操作,公开招标,审计监督,保证了公正、公开、公平。部分专用耗材和高质耗材采购亦正逐步完善。

4.3实行行政消耗开支的限额管理为切实加强医院行政消耗性开支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结合医院实际,本着集中归口、分级管理、计划控制、勤俭节约、加强监督、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行政消耗开支费用,列入预算管理,党委审批确定,严格执行,控制各行其是,随意报销的现象。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8

   关于个体经营者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为:“个体工商户会度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对于一规定的理解应当是这样的:个体工商户是否应该纳入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对此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个体工商户一般规模小,业务活动简单,跟国家只是一种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关系,崦且多数是实行定额税制,要求所有个体工商户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确有困难。因此,不主张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按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个商户应当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建立账簿和申报纳税”。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当按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账簿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进行核置账簿。”从上述规定看,个商户原则上都应当设置会计账簿,并据此作为纳税的基础;只是对部分不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经批准才允许不设置账簿。个体工商户还是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账簿。而且,设置账簿必须有法可依,按章办事,否则,对税收管理工作不利。因此,设置账簿必须有法可依,按章办事,否则,对税收管理工作不利。因此,应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会计法适用范围,这有利于税收征管工作,也与其他法律规定保持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法》关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是考虑到了个体经营者的特殊性并结合了上述两种意见而作出的。广大个体经营者在理解这条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个体工商户也需要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第二,个体工商户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另行规定;第三,其具体办法要依据会计法的原则制定,不得与会计法的原则相抵触。

   也就是说,由于个体经营者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方面要根扰其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办法,换言之,对个体经营者不是不规范,而是在不违背会计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实事求是的规范。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9

将已经制定出来和正在酝酿中的众多制度、准则、条例、办法等加以整合后,可将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准则”形式命名的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包括基本准则及不断增加的具体准则;二是以“制度”形式命名的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包括:一足鼎立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是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均属于国家的行政规范,其目的均在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确保企业依此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由此引申开来,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不应拘泥于“准则”、“制度”、“办法”等表达形式,而应注重其内容实质、最终使它们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在上述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框架下,针对农业等特殊行业会计规范的建设问题,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在《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新的专业核算办法和具体会计准则尚未出台的这段时间里,这方面的讨论更趋热烈。有肯定《企业会计制度》具有广泛统一性和更高可比性价值的,有质疑《企业会计制度》对特殊行业适用性的,有呼吁尽快建立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更有以某一行业特色为出发点探讨建设特殊行业会计规范的。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会计制度改革中的有益探索,都有利于特殊行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我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基本框架的建设和完善。但是,如果仅因为统一会计制度改革的加快,《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就认为行业会计制度已经消亡显然是不妥的。因为无论国家会计制度如何改革创新,特殊行业(本文以农业为例)的会计规范中始终存在着统一会计制度涵盖不了的地方,如成本计算,收入确认等。

二、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容

从我国农业会计制度的沿革不难看出,在汁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很少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仍然只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这种制度本质匕是在规范“簿记”而不是“会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是主要的,很少有财务决策自主权,也就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和报告。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逐步实行了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转变会计的角色。恢复会计的本来面目,即: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做出全过程的规定,在构建农业会计制度中,应尽量科学、具体地设计各方面,做到外圆内方。

农业会计制度是农业会计核算规范的总称,《农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农业会计的特点,是准则体系中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农业会计核算规范、《企业会计制度》体现各行业共性的核算规范,在农业会计中也适用,但不足以成为反映农业会计要求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这种不足正可以由专业会汁核算办法来弥补。该办法的基本任务就是体现农业会汁核算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费用”、“收入”、“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核算做出详细规范。

下面对该框架的三个层次作进一步说明:

(一)《农业会计准则》层次

1.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关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的描述。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就加大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会计准则若不能揭示和规范农业活动中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不能有效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会计信息这种国际通用语言的价值。我们应该合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即i-aSa41)中对农业行业会计核算涉及的特殊概念,如农业活动、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农产品、收获等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阐明了农业活动的特点并对其分类表述,这有利于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做出恰当、全面的反映,不失为我们制定农业会计准则时的重要参考。

2.应尽量选择账面价值这一计量属性。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在其相关会计准则中都倾向于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例如,iaSa41中将与农业活动相关的资产分为三类(生物资产、农产品、收获后加工而得的产品),其中,对于收获后加工而得的产品按存货及其他准则处理;对于生物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只有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时,生物资产才以成本为计量基础;对于农产品,则都按收获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在以前的具体准则中,也多次使用过“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在制定农业会计准则中,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从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本身来看,它可以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加之,像生物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难以计量,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其真实价值。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还未形成活跃流动的市场,也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因而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其二,具体到农业而言,生物资产和农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其品种和质量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缺乏通用标准。此外,生物资产和农产品的各年产量、价格更容易发生较大波动,预计的现金流量与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出入,这也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带来了困难。所以,在制定农业会计准则时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选择账面价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除非在历史成本很难取得时(如多年生生物资产的计量),可选择使用公允价值。

3.做好信息披露。由于农业活动的特殊性,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注意农业资产(如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个体差异,如生长时间、畜龄、质量等,iaSa41也鼓励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式来披露,它规定“如果恰当,披露时应区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或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针对农业特点还应披露利得(如牲畜出生)或损失(如牲畜死亡)信息,因为这种价值变动本质上属于损益变动;此外,还应披露财务风险(如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补助信息等。

(二)《企业会计制度》层次

以对会计要素的核算为线索,农业会计制度主要吸收《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的核算规范,并根据农业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在具体内容上作适当调整。这里主要是资产、负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资产核算部分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映在资产核算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①在流动资产“存货”项目中,包含“农用材料”、“幼畜及育肥畜”等内容。农用材料是农牧业单位获得的种子、饲料、肥料、农药,这些材料主要按不同来源渠道(如外购或自产留用)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进行计价、核算,为加强对材料的核算和监督,应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反映其收、发、存。幼畜及育肥畜是指正在生长期间的年幼牲畜及幼畜成龄转入育肥过程的牲畜,它们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又是劳动产品,随时可作为商品畜出售。因此,从性质上说,幼畜及育肥畜属于流动资产,要纳人存货来管理和核算。当实行分群核算,即为适应畜禽分群饲养和管理,按各类畜禽的群别(如基本牛群、仔牛群、幼牛群)核算伺养费用、产品或劳务成本时,其幼畜和育肥畜的价值在“幼畜及育肥畜”科目核算后转入,其饲养费用在“畜牧业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后转入。当实行混群核算,即为适应畜禽混群饲养和管理,按畜禽类别(如牛、羊)核算饲养费用、产品或劳务成本时,其幼畜和育肥畜的价值及饲养费用,一并在“畜牧业生产成本”科目内核算。畜牧业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如各种饲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如词养畜禽直接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费、畜禽医药费、产畜折旧费)、制造费用等。

②在固定资产中,农业企业的经济林木(指已具备生产能力的橡胶树、果树、桑树、茶树等林木)、产畜和役畜(指用于生产和运输的牲畜)、土地(包括耕地、防护林等)在会计核算上都有显着特点,尤其是涉及到生物资产和土地资产的计价问题。就生物资产来说,其价值形成除凝结有人类劳动外,自然力作用下的生长、发育也会形成增值,而这种增值很难用货币计量;生物资产遵循自然规律会顺利生长,反之则会消亡,失去价值;生物资产的多样性,使各自的生长、发育差异大,也增加了计价的难度;生物资产也有计提折旧的问题,应考虑其生理特点,在生物创造效益高时多提折旧,效益低时少提折旧。就土地资产的会计核算,更是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农业企业开发利用的土地,由于制度沿革的原因,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前所拥有的土地资产都一笔勾销了,这不利于真实反映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利于降低农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真实进行成本核算,不利于对外联营合作等。但是,若将这些土地资产纳人核算,又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目前缺乏简便易行的土地计价方法,土地纳入核算将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等。1993年后对土地的开发投资虽计人固定资产,但具有不提折旧这一罕见属性。另外,企业购人的土地使用权,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也有值得讨论之处。

农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反映在会计核算上的差别主要为:增设“应收家庭农场款”,反映企业应收、暂付家庭农场的各种款项,包括应收取的利润、税金、管理费用、福利费用、劳保费用以及企业垫支的农用材料费用等;设置“内部往来”账户,核算企业与所属单独核算单位之间以及各个单独核算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企业内部不在银行开户单位之间的往来业务,必须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办理结算,该账户为双重性质账户。

负债核算部分农业企业应增设“应付家庭农场款”、“代转家庭农场上交款”、“应交包干利润”等科目进行相关业务核算,以反映农业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应付家庭农场款是企业应付、暂存家庭农场的各种款项,包括收购家庭农场的产品后尚未结算的款项、代存家庭农场的其他收入等;代转家庭农场上交款是企业待结转的应收家庭农场的上交利润、管理费用、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等;应交包干利润是国有农业企业按主管部门下达的财务包干指标,应向国家上交的包干利润,它不同于“应付利润”科目核算的内容,该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应支付给投资者(所有者)的利润。

(三)《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层次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基本任务就是补充《企业会计制度》的不足,对反映农业行业特色的会计要素的核算做出详细规范。下面主要从费用成本核算、收入确认、利润核算这三个方面谈农业企业会计的特点。

1.费用成本核算

部分农业企业(狭义)的成本费用核算是指对农业企业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各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按一定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并计算其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成本计算流程上,农业企业作为综合性的生产企业,其成本核算首先由各基层单位分业别核算,然后进行全企业汇总。企业可设置“农业(种植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先核算要素费用(如种子和种苗、饲料、肥料、农药、燃料动力等);其次核算综合费用(如机械作业费、辅助生产费用等由几种要素费用构成的费用);再次核算间接费用(如制造费用这种必须经过分配方式间接计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最后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在成本项目上,农业企业多包含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制造费用、往年费用五项。在成本计算方法上,农业企业涉及到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分批法(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分步法(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等。

2.收入确认部分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如前所述,农业企业的收入分为销售实现制和生产实现制两个部分,其中,按生产实现制确认的收入部分,是农业会计的重要特点之一。r而言,在种植业中体现为:自产留产品(如种子、饲料、口粮等)生完工、入库即按现行市价确认为入;在畜牧业中体现为产畜役畜,按现行市价或固定格确认为收入,并列为固定资产。他行业按销售实现制确认收入。

3.利润核算部分

会计核算办法和规则篇10

关键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小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会有所增加,为了适应这些行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和维护国家会计制度的统一,伴随着《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终于尘埃落定。相较于原来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无疑统一会计制度体系是一种进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上归会计管理体制,下及单位会计制度或会计工作,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客观地讲,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凝结了全国众多会计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教育了几代会计人员,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遗产。

1.对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解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全国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办理会计事务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会计制度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会计工作的制度,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二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

2.对统一会计制度的认识

现阶段实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管理方式,是同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管理体制、单位会计工作实践相适应的。

2.1统一会计制度由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3个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进步。最重要的是新的制度体系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原有会计制度体系下,我国企业的会计语言无法与境外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调整的工作量很大,这不利于我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而简化与方便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则是新制度体系的又一大进步。由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简化为现在的三个企业会计制度,从形式上有一定的简化,便于行业监管,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集团公司内部管理,避免由于集团内部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带来工作量增加。同时,新的会计制度更注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2由行业会计制度向统一会计制度的转换是中国客观环境变化后的必然。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的条件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不允许企业做出很多的判断,比如对折旧,准备等。会计与税法的要求基本一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当时的会计人员的水平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行业与行业之间比较小的分别需要具体地分行业提出来。所以说,在当时,行业会计制度是有它的客观需要的。经过许多年之后,现在中国的会计规则比从前稍微笼统一些,不需要分行业来制定了。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行业与行业差别可以由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自己判断。所以说,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很正常的。

2.3新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比较强。国外只有会计准则,而中国既有准则,又有制度。由于中国地方比较大,会计人员太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一,而准则需要更多的判断。每个人对准则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所以,需要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作指导。这样的制度更符合现实特点。

3.对统一会计制度的探讨

对于已经形成的统一会计制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的体系是否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好用是导致新体系遭到质疑的一个焦点。

虽然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形式上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大为简化,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很多人却认为相比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新的制度体系并不实用。

由于我国企业种类繁多,试图用一种或几种会计制度涵盖所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只要将会计准则制定并完善就可以了,不应该用一些具体的会计制度来指导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具体会计制度可交给各行业协会去协调。

新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的缺陷就是还不能照顾到某些行业的特点。金融企业有它的特点,所以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他行业虽然不像金融企业那么特别,但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对于特别的业务,如果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来做,一般的会计人员可能做不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财政部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制定会计核算办法来弥补统一会计制度不能兼顾各行业特点的缺陷。会计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特点,对企业会计制度做出的补充。现在财政部已经制订了三个会计核算办法,即《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

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已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以后每个特殊行业都有一套会计核算办法,这与以前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有什么区别?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是不是还是要同时执行几个核算办法?那么,会计制度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到底能有多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