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十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8:2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1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构建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JGJ/t250-201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任何一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另外,课程模块都应该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衔接课程与岗位的衔接,做到所培养出的人才是能够胜任企业所设岗位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3)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五阶段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4-03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群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群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见表1)。

2.参与建立材料、设备管理制度

(二)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具体见表2。

(三)以完成“4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设置。具体见表2。

2.参与制定管理制度。

3.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

4.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施工组织策划1.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2.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3.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4.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1.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

2.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3.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

4.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

5.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6.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8.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1.施工技术管理

2.施工进度成本控制

3.质量安全环境管理

4.工序质量控制

5.材料质量控制

1.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

2.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3.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4.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5.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6.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7.课程18:钢结构工程施工

8.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9.课程20:建筑节能技术

10.课程21:建筑设备与识图

11.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4竣

1.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

2.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

3.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

4.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

5.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

6.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1.工序质量控制

2.质量资料管理

3.质量问题处置

4.资料收集整理

5.资料归档移交

1.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2.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见表3)。与传统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截然不同,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而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表3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五阶段课程名称核心能力职业岗位

通用能力培养阶段课程1:军训

课程2:入学教育

课程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4: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5:体育

课程6:大学生就业指导

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施工员

质量员

安全员

材料员

资料员

标准员

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课程14:建筑工程法规

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工程施工能力

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8:钢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课程20:建筑节能技术

课程21:建筑设备与识图

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概预算能力

课程24:建筑工程承揽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能力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课程27:员级实务

课程28:综合实训

能力应用培养阶段课程29:顶岗实习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要复杂的工作,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充分调研,听取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意见,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三递进”;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8-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市级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建筑施工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培养定位是施工员,施工生产管理是施工员的主要职责,其中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制定施工生产计划、落实施工生产任务是施工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施工员职业标准是我们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建筑工程施工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依据施工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

1.确定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施工员全程负责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指挥,对于施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和施工作法,相比其他专业人员要求更高。我们根据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拟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出专业课程。见表1。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施工员职业标准中的工作职责、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拟出施工员专业核心能力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准确识读施工图;二是能够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能实施施工技术交底;三是能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四是能够计算工程量和初步计价。根据以上四点专业核心能力,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五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二、突出职业性和高教性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内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建筑企业、以往的毕业生就课程内容和学时数展开调研。

1.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项目部施工员很少涉及到力学和结构计算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以够用为度,所以减少了部分计算内容,降低了难度,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了。其总学时为120学时。将《建筑制图》、《建筑CaD》整合为《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教学内容我们全部使用了2010年最新颁布的规范要求,改革了过去重绘图轻读图的做法,大量增加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内容的读图识图,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识图实训周,强化识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读施工图。《工程地质》、《土力学》整合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房屋建筑学》调整内容后更名为《建筑构造分析》;按照房屋建造过程开设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鉴于石砌体施工在重庆地区现在已基本没有使用,主要是因为石砌体施工成本较高,可行性低。结合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的意见,我们坚持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整合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总学时90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45,开设一周的工种实训周。通过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没有必要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为现在防水工程施工是专业分包,施工过程程序化,根据西南地区的图集进行施工,从重庆地区防水施工的特点来看,知识点较少,学生容易接受,不需要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30的总学时能满足施工员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比较程序化,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而言质量管理更符合施工员的岗位能力。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调整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钢结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根据企业调研,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的商品房均需要精装修,即使清水房也需要简装,包括外装,因此装饰装修施工的知识是施工员必不可少的,我们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2.拟定集中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除了平时的课中实训外,我们还开设了集中实训课。如毕业综合实训(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工程测量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施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三、按照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三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构建了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递进”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领域包括建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土石方工程施工等;综合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四、结语

本课程体系从2010级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双证率都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穆兰,刘良军,崔春霞,胡宇庭.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CBL;pBL;建筑电气;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25-02

我校是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示范高校,如何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之一。改革和构建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建筑电气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应用。

一、CBL和pBL教学模式

C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决真实案例,透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pBL由于其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联系方面的教学优势突出,在教育领域迅速得到推广[1]。

pBL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教学模式可适用于其他寻求实践能力养成、专业素质培养的学科与专业。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pBL虽然始于医学教育领域,但它的理念与方法同各专业实务课程却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性,在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要求上,医学的课程教育同工学的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育是一致的[2]。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高校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除了医学教育,其他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pBL教学模式。但国内外高校pBL教学实施方式却各有不同。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引入CBL教学模式是目前为数不多高校的研究热点之一,且处于探索阶段。

二、课程设置

建筑电气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建筑电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电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规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电气设计与施工的能力,并懂得电气设备与建筑、结构及给水排水和暖通等专业间的配合关系,从而设计出适用性和经济性强的电气图纸,及在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中更加规范化与科学。

CBL和pBL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在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中实施的。本课程安排的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只学习了为期两个学期的电工电子学,电工电子学分为两部分即电工部分和电子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因此,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在相关电气方面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电气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有序、有效的开展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的。

建筑电气技术一种“应用型”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能力,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在教学上采取CBL结合pBL教学法。采取C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增强学生的查阅规范图集的意识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有两个班,实行小班化区教学,选择1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2班实施C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该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积极性、学习认知等方面的程度基本相同。

1.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1班的教学过程中,对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系统进行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在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针对各个系统布置纸质作业。

2.CBL和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2班的教学过程中,以“某养老服务中心电气施工图设计”为导引,并如何以相关电气规范为准绳完成该工程的照明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消防电气系统等电气系统设计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

某老养老服务中心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总建筑面积6794.8平方米,地下面积283.2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五层,建筑高度为22.9米;本工程为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课程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照明配电系统设计、动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防火门监控系统设计等。

本课程在CBL和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以每个系统设计任务为导向设置专题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在每个专题讲授过程中,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能动性学习为第一出发点,布置系统设计任务,并让学生按时完成,授课老师及时为每个学生做出批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出现错误,在错误中收获知识。

四、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并进行了课程设计答辩。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进行了期末理论考试。最后,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C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查找规范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性,及工程实践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论

C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仅解决了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而且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规范性意识,提高学生为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及适应新,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综合素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大项目 施工技术 有效性

一、项目教学的特征

项目教学法,指让学生以一个项目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各相关课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模式。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正符合了新形势下地教育模式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最终的评价依据并不单单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课程内的知识和锻炼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大项目教学的思路与架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课要完成的产品就是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绝大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围绕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进行项目教学,形成大项目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全部的专业课模拟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比如我们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的模拟设计及施工。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三、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应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本专业课程的大项目作为教学主题,学生参照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搜集信息资料,以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业务承揽――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组织――竣工验收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项目教学和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建立起了与实际工作相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高度统一的模块化教学与训练项目(如上表)。

表中体现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个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工作为依据,将原来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重组融合而成的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实践中应避免原有课程的“拼盘”。

四、大项目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有效性

根据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架构来看,建筑施工技术课始终是各个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项目教学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佳:

1 由于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在学习施工技术过程中有特殊的积极性,各工程技术就不再是独立的课程实训,而是为完成自己的一个项目而展开的分部工作。

2 同学之间的研究更活跃,他们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观察,研究,建筑物的构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

3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能自觉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才掌握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该课程对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

4 建筑施工技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得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以验证。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2014年4月18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7-03

theConstructionofCurriculumSystem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

ZHanGZhen-ya

(Schoolof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architecture,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the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isoneoftestingmajorsincivilengineeringdisciplinesandthemajorisrelatedtoelectricitydemandinthecivilengineeringpractice.toplantheneweducationscheme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inourschool,thenewconstructionforthecurriculumsystemofthemayorisdiscussedinthispaper.withthepremisethatthenewcurriculumsystemshouldmeetthedisciplinestandardfor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theroleofpracticalaspectsforpersonneltrainingisemphasizedwhiletheintegratingofschoolcharacteristicsisconsideredinthenewcurriculumsystem.Becausethenewcurriculumsystemissetupwiththeconsideringoftheteachersstatusofcollege,theorganizationofteachingcanbeorganizedeasilyandtheimprovementofteachingqualitycanbepredictedwhiletheneedsofcivilengineeringpracticearemeet.

Keywords:intelligentbuilding;buildingelectricalandintelligentmajor;curriculumsystem;educationscheme;discipline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65.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77-03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相结合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徒)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国际社会,现代学徒制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关晶等研究者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后指出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以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李军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实施需针对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的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以适应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师傅)共同承担课程教学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模式实施的一项核心工作。

建筑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构件建筑数字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作为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市场的巨大需求呼唤更多的Bim技术人才从事这个蓬勃发展的新行业。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紧跟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开展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培养Bim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构建,进而推动Bim技术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Bim技术相关研究学者的建议,Bim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为:Bim建模工程师Bim信息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单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建筑Bim技术方向岗位(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报告,并制定Bim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标准。

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以Bim技能应用与提高为主线,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等三个阶段的先后逻辑关系,在与“校中厂”(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厂中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应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对建筑Bim技术方向学生(徒)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具有“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承担相关职责,创造出Bim技术应有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现代学徒制以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因此,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构建符合Bim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Bim技术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学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安排Bim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技能的学习,合作企业安排学徒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工作环节,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2)依据Bim技术应用资格考试的相关标准,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构成;(3)相关课程的考核与Bim技术的岗位资格考核相融通,实现业务技能、教师评价与理论知识成绩互认和衔接。围绕上述几个关键问题,在已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融入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真正形成融合学生(徒)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工作资格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构建了以理论课程体系“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体系“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讲授,部分实践操作的课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讲授。实训课程体系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在学院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本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Bim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了Bim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课程体系详见图1。

三、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企业对Bim技术用人需求和岗位工作资格标准,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Bim专业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德育与公共基础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徒)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Bim专业课程专业两大模块。

如图2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传统的建筑识图构造基础,结构设计基础,项目管理基础,施工管理基础,成本管理基础等五大模板,旨在培养学生(徒)的制图识图,计算分析,施工管理等专业能力,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由学校教师讲授。

如图3所示,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是Bim技术应用方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旨在培训学生(徒)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其涵盖了Bim技术应用中的模型建立、项目施工管理、施工动画、Bim综合应用等四大模板,每个模块下对应的课程均为Bim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常用软件。Bim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偏于实践,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课程讲授的内容以任务为导向,严格制订了符合学生(徒)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Bim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四、现代学徒制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Bim专业能力实训”框架,其中,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相关课程在学校实训基地完成,Bim专业能力实训在“校中厂”完成,Bim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在“厂中校”完成。

如图4所示,建筑工程专业基础实训涵盖了认识实习、建筑施工图设计、钢筋算量实训、模板设计、施工实训等传统的实训课程,主要培训学生(徒)的专业技能;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则包含了Revit、project、navisworks、Lumion等四类软件的综合应用,建筑Bim专业能力实训课程完全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需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训课程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实训课程体系的“硬件”。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要重点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两个实训基地,其中“校中厂”的作用是学校引厂入校,将企业和工厂搬进校园,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厂中校”作用是指安排学生(徒)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并完成一部分教学工作,并进行考核。

1.“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的培养阶段学生是以“在校生”的身份到“校中厂”参与生产实践,以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生(徒)身在其中可获得巨大收益。一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紧密;二是能够接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三是学生(徒)通过岗位实践,积累了工作经验、提升了综合素质。

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校中厂”阶段的培养工作被安排在第二学年,学生(徒)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到“校中厂”实训基地――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学习,在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与广泰公司需要加强Bim技术中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Bim技术中心的硬件、软件设施。根据功能需要和设备属性,将实训基地划分为Bim技术实操区、复杂节点构造实体模型展示区、Bim技术应用讨论区,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以满足校内试点实训课程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技术中心的软件系统应遵循Bim技术的职业周期,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暖通、施工管理等方面内容,从而为学生(徒)学够职业技能,或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奠定良好基础。Bim技术中心(即校中厂)的软件系统构成如图5所示。

2.“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的实习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实践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加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学生(徒)在相对应的专业岗位上充当师傅的帮手。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使专业技能得到锤炼,因此,这一阶段的培养工作,对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形成是重要的环节。

“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合理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资源,合作企业要履行相关协议,为学生(徒)的实习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并确保学生(徒)的工作专业对口。在Bim技术方向的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厂中校”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安排在第三学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与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由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岗位,合作企业负责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徒)安排实习岗位,确定工作职责,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派遣教师前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践环节与企业师傅对实习学生(徒)进行联合指导。

五、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根据Bim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岗位需求,明确企业各岗位特征、工作内容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教学组织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进而为培养建设领域急需的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李军,何军,李爱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3]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1)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施――以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技术人才培养为例”(GXGZJG2016a0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1C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