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0:48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1

【关键词】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www.133229.com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郭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4).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3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差异

1.收入方面会计核算所使用的收入是指商品的销售收入、劳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各个方面。而所得税所确定的收入是指应税收入,应税收入就与会计收入有一定的差别。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周期较长,采取完工百分比法或按照建造合同确认收入,而税法规定收到预收款时确认收入。

2.资产负债方面会计核算中的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过交易、事项成为了企业可以控制或者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会给企业带来利益;会计核算中的负债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义务,履行这种义务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流出。而所得税计算中对于资产和负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两者之间在对于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和资产减值准备等的计算中存在很大差异。

3.成本费用方面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费用采用据实扣除的方法,会计利润就是指实现的收入减掉各项支出后的余额,也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金额就按实际发生额计算扣除。计算所得税要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但又不同于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采用据实扣除和标准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相关性和配比的原则进行计算。房地产企业中的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的会计计算就存在差异,按照会计准则,基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可冲减基建工程成本,而税法规定试运营收入应计入总收入并且征收所得税,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的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产生的原因

1.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目标不同企业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真实、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目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等,提供完整的企业财务状况,为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制定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单从目标这一角度来说,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就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中。税法要求按年度计算缴纳所得税,房地产企业由于产品周期较长,前期费用可能计算不完全,造成前期所得税较高,整个项目计算后可能没有所得税。

2.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基础不同会计核算要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以此来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而所得税在征收前要考虑到纳税人有支付税金的能力,也就是说所得税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3.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有着原则上的不同,由于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目标及核算基础不同,两者的核算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原则的不同又会导致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范本依据的不同,有关业务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会计核算的原则有权责发生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同时兼顾客观性、一贯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注重实质性等原则。所得税的计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并不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房地产企业应对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的建议

(一)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主动与税收法规协作房地产企业在制定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同时在处理会计准则缺失的事项时,要主动与税收部门相协调,尽量与税收、所得税法规协作,以避免在以后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算时重复协调,以致降低工作效率。

(二)改进企业所得税法规,主动与会计制度协作目前企业的所得税法规仍存在优惠政策太多、收入项目名称不规范、实行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度等不足,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仍要加强建设与完善。相对于不完善的税收法规而言,会计准则的理论较为完善,所以,在符合所得税法处理目的和原则的情况下,所得税的核算可以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选择差异较小的规范核算。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意义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指的是采用一定的成本载体对施工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从而形成满足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对各成本对象的实际耗费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过成本核算得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获得真实的工程成本信息,计算盈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是指施工企业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已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为原则,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实现项目施工成本最优化目的的过程。它包括落实项目施工责任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分解成本指标,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监督的过程。

3.成本核算管理

为了发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职能,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就必须讲求质量,才能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要提高成本核算质量,除了建立合理、可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成本核算的原则。概括起来一般有下列几项内容:

3.1确认原则

是指对各项经济业务中发生的成本,都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范围加以认定和记录。只要是为了经营目的所发生的或预期要发生的,并要求得以补偿的一切支出,都应作为成本来加以确认。正确的成本确认往往与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范围和时期相联系,并必须按一定的确认标准来进行。这种确认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侧重定量,但也会随着经济条件和管理要求的发展而变化。在成本核算中,往往要进行再确认,甚至是多次确认。如确认是否属于成本,是否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如临时设施先算搭建成本,使用后算摊销费)以及是否属于核算当期成本等。

3.2分期核算原则

施工生产是川流不息的,企业(项目)为了取得一定时期的施工项目成本,就必须将施工生产活动划分若干时期。并分期计算各期项目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应与会计核算的分期相一致,这样便于财务成果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51条指出:"成本计算一般应当按月进行",这就明确了成本分期核算的基本原则。但要指出,成本的分期核算,与项目成本计算期不能混为一谈。不论生产情况如何,成本核算工作,包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等都必须按月进行。至于已完施工项目成本的结算,可以是定期的,按月结转,也可以是不定期的,等到工程竣工后一次结转。

3.3相关性原则

也称"决策有用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i1条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成本核算要为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的服务,成本核算不只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与管理融于一体,算为管用。所以,在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程序和标准的选择上,在成本核算对象和范围的确定上,应与施工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特性相结合,并与企业(项目)一定时期的成本管理水平相适应。正确地核算出符合项目管理目标的成本数据和指标,真正使项目成本核算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无管理目标,成本核算是盲目和无益的,无决策作用的成本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3.4一贯性原则

这是指企业(项目)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应前后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51条指出:"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成本计算方法。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各期成本核算资料口径统一,前后连贯,相互可比。成本核算办法的一贯性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耗用材料的计价方法,折旧的计提方法,施工间接费的分配方法,未完施工的计价方法等。坚持一贯性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如确有必要变更,要有充分的理由对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变的必要性作出解释,并说明这种改变对成本信息的影响。如果随意变动成本核算方法,并不加以说明,则有对成本、利润指标、盈亏状况弄虚作假的嫌疑。

3.5实际成本核算原则

这是指企业(项目)核算要采用实际成本计价。《企业会计准则》第52条指出,"企业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费用和成本。采用定额成本或者计划成本方法的,应当合理计算成本差异,月终编制会计报表时,调整为实际成本"。即必须根据计算期内实际产量(已完工程量)以及实际消耗和实际价格计算实际成本。

3.6及时性原则

指企业(项目)成本的核算,结转和成本信息的提供应当在要求时期内完成。要指出的是,成本核算及时性原则,并非越快越好,而是要求成本核算和成本信息的提供,以确保真实为前提,在规定时期内核算完成,在成本信息尚未失去时效情况下适时提供,确保不影响企业(项目)其他环节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3.7配比原则

是指营业收入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为取得本期收入而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应与本期实现的收入在同一时期内确认入帐,不得脱节,也不得提前或延后。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项目经营成果。

3.8权责发生制原则

这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极责发生制原则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成本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支出和收益。根据权贡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成本状况和经营成果。

3.9谨慎原则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成本、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项目)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提取坏帐准备、加速折旧法等,就体现了谨慎原则的要求。

3.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界限,以正确地计算当期损益。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如支付工资、水电费支出等。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不仅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同时该项支出的发生有助于以后会计期间的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支出。

3.11重要性原则

是指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业务内容,应作为核算的重点,力求精确,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琐碎的经济业务内容,可以相对从简处理,不要事无巨细,均作详细核算。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成本核算在全面的基础上保证重点,有助于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达到事半功倍,简化核算,节约人力、财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12明晰性原则

是指项目成本记录必须直观、清晰、简明、可控、便于理解和利用。使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了解成本信息的内涵,弄懂成本信息的内容,便于信息利用,有效地控制本项目的成本费用。

4.结束语

成本核算的理论机制和方法选取问题逐渐开始沉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已经得以完善解决。随着地价、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的进一步抬高,我们相信如何妥善做好成本核算以达到合理成本控制的问题将会持续的尖锐下去。

参考文献:

[1]李锐著,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研究[J],2010.3

社,2009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5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90-02

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会计专门方法,是对医院经营、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和资产损耗的一种会计制度。医院的成本核算不仅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正常运转和管理中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业务活动中成本消耗,客观反映不同成本对象的变化情况,是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保证。纵观历史,众多学者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开展了广泛地研究,但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认、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核算的原则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摊等,特别是医院成本核算指标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实务中,医院管理人员由于没有较完善的理论为指导,导致成本核算粗化,浪费严重,部分国有资产流失仪器设备闲置,无法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无法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在卫生经济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确认及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

一、医院成本核算对象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于疾病的复杂,诊断治疗技术的多样,涉及学科的广泛,使医院的成本核算较企业更加复杂。在医院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和经济实体中,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手段或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划分和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问题。只有确定了成本核算对象,才能针对核算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要求和更有效地实行成本管理。

在医院这个复杂的经济实体大系统中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即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从不同角度对医院成本进行分类。从整体上看,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1]:(1)医院级。医院级成本核算是以医院为成本核算单位,其核算的目的主要是反映整个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其核算结果主要向医院的外部投资人、医院决策者和主管人员反馈,也可用于医院间效益的比较和评估;(2)部门级。部门级成本核算是以部门、科室或班组为成本归集和核算的单位,其核算目的是区分并反映医院内部各个科室或各个部门的成本效益情况,其结果需要分别反馈至医院的各级领导和有关员工,主要用于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控制;(3)服务项目级。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服务项目或一组服务项目为核算单位,如单个服务项目、单个成本项目、单机设备、某个病种或诊次和床日,其核算目的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或效益评估等,其核算结果反馈至指定的核算要求者或医院相应的管理人员。

二、成本核算的原则

医院成本核算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在强化医院经济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按不同的医院成本核算对象,以医院、部门科室和班组服务项目为核算单位,按不同的费用归集、分配明细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医院成本必须正确反映医院前一时间段实际发生的经济资源耗费,成本计算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成本,而不能以估价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第二,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医院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即医院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选择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编报,以便不同的医院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使医院间的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判断医院经营的优劣,据此作出有效的决策。

第三,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就是指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时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成本核算中各种成本费用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等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前后会计期间必须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期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但在必要时医院也可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修改。

第四,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本期已经决定并应列支的成本,不论本期实际是否已经支付都应列入本期。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人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进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核算。

第五,分期分别核算原则。医院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消耗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管理服务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此外,合理划分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是医院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则。医疗成本、药品成本应分别设置有关的账户,归集、核算和反映不同活动的资金耗用情况。这样可以正确反映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过程中,不同经济用途的实际耗费水平,有利于更加精细地实施医院成本管理。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指标

由于医院各部门的业务性质、服务方式不同,故对不同的核算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2],如单位法、项目法、病种法等[3]。无论采用哪种核算方法,均应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确定其核算内容和指标(见表1)。

四、结语

随着医院成本管理的深入和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成本核算将逐步由院、部(科)两级核算向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发展。由于受医院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医学、财务等专业知识的影响,加之病种复杂多变,医疗项目种类繁多、计算烦琐。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公认的核算方法体系。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助医院信息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标准,既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符合价值规律、保证服务公平”,又能“明确发展战略、挖掘资源潜力、便于量化考评、利于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快速发展”的成本管理软件来推动医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亓麟.试论医院成本核算[D].福州:福州大学,2002.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6

【关键词】中越会计比较;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模式;计量属性模式;中国东盟

一、导言

财务会计是由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构成的经济信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会计计量是核心,会计确认或会计披露都离不开会计计量。财务会计的计量,通俗地说,就是对会计信息所进行的货币金额及其相关数量的表示。货币金额的表示即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的主要形式。

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大方面构成。

“计量单位”就是指以各国各地区的货币进行价值计算的单位,如我国境内,应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作为记账本位币和报表货币。除非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一般都用货币的当前面值进行计算,即名义货币。

计量属性(或计量基础)则指按不同的时间导向区分后所采用的计算价格。时间导向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计算价格则指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按三个不同时间段和计算价格组合,产生九种可按货币计量的属性。经整理后,分别为:(1)过去的入账(买入)价格;(2)过去的脱手(销售)价格;(3)过去的修正数额;(4)当前的入账(买入)价格;(5)当前的脱手(销售)价格;(6)使用中的价值;(7)当前的均衡(平均)价格;(8)未来的入账(买入)价格;(9)未来的脱手(销售)价格(葛家澍、窦家春,2009)。

会计计量是一种对会计信息价值的计算、记录和报告的方式,反映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一定价值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动,是对经济状况和结果的反映。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所反映的经济状况和结果不仅存在金额上的差异,还会产生其他的经济后果。会计计量模式会在各国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中进行规定,以便规范该国的会计核算,统一核算口径,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为便于阐述会计计量的发展,本文将以代表会计发展最高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主线进行阐述。

二、我国会计计量的基本情况

在我国,会计计量模式可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一是以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为核算原则的阶段;二是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五种计量属性并存的阶段。

(一)以历史成本为核算原则的阶段

在2006年以前,我国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个以单一历史成本作为核算原则的计量模式。在1992年所制定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12条原则,其中的一条就是“历史成本”原则。该原则规定: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企业会计基本准则》,1992)。

其实,以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为计量原则对经济业务核算,并不是新中国从1992年公布《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后才用的标准,也不是新中国从1949年至2006年57年里使用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是中国几千年的会计发展史中记账算账的主要方法。据《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郭道扬,1982)。其所述的是孔子在主管仓库会计时体会到对会计事项的计算和记录要正确无误,所记数字与财产物资的实际数目要相符合等。当然在古代,会计簿记还仅以实物作为计量单位,与现代的历史成本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与强调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历史成本计量核算之所以能统治会计核算历史几千年,是由于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的结果。

(二)我国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五种计量属性并存的阶段

我国在20世纪末,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加速发展,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改革也随之加速,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明显滞后。因为历史成本很难证明其现在的实际价值,通过价值的修正,例如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方法,才使资产符合“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改革便成了必然。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模式进行新规定。在该准则中,取消了“历史成本原则”,增加了“会计计量属性”一章,构造了一个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同时,我国所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均默认为“名义货币计量”。在五种并存的会计计量属性中,按目前的基本会计准则归纳,规律如表1。

三、越南会计计量的基本情况

在越南,会计计量模式也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单一的实际成本计量模式阶段;二是以“原价”计量为核心,适当引入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的阶段。

(一)单一实际成本计量模式阶段

在2001年以前,越南会计也是以单一实际成本作为核算原则的。在1989年3月由部长议会颁布的《国家会计组织条例》中提到,会计是以价值、现物和劳动时间核算、记录资产及生产经营过程、结果的工作,其中“价值”是主要的核算方法。由于现物、劳动时间等计量模式过于模糊,不能确切表现其物品的经济价值,因而很少使用。在2003年6月颁布的《会计法》中规定资产的价值按照“原价”计算,“原价”包括购买、装卸、运输、安装、加工的支出,以及直到物品进入可使用状态的其他直接相关费用。会计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已经入账的资产价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原价”实际上指的就是实际成本计量模式。

(二)以“原价”计量为核心,辅助于修正制度和适当引入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的阶段

越南在21世纪初,其经济也获得了大的飞越,随着加入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和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会计对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业务的创新及复杂化使得单纯的实际成本计量模式已满足不了管理的需求。2001年以来,越南政府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系统建立了一套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的企业会计准则系统,其中《1号准则——总则》中规定的七项会计原则中有一项为“原价”原则,该原则规定“资产应当按原价入账。资产的原价按已付或应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计算或按入账当时该资产的合理价值计算。资产的原价除有具体的会计准则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得改变”。

研究越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发现,“原价”原则实际上指的是会计确认项目的“入账价值”,也就是我国会计中所说的实际成本或历史成本。

对于“原价”计量原则,每项具体准则都有具体的解释,如《3号准则——有形固定资产》中规定,“应按原价确定有形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又根据5种不同的情况确定其“原价”,其中“以交换形式购买的有形固定资产”情况下,如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原价”即按“用以交换的资产”或“换回资产”的“合理价值”(即“公允价值”)计量;如交换不具商业实质,则“原价”按“用以交换的资产”或“换回资产”的“残值”(即实际成本中的“摊余价值”)计量。

总体来说,越南已颁布的26个会计准则中“原价”的含义涵盖了以“实际成本“计量为核心,辅助于修正制度和适当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的计量模式。

修正制度主要是存货、固定资产、不动产投资等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其可变现净值进行再计价,要计提相应的减值损失。

适当引入公允价值、现值主要是针对并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等特殊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的计量。

按目前的越南会计准则归纳,规律如表2。

四、中越会计计量的差异比较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价”)为核心计量属性,仍是两国会计计量的共同点。

两国在计量属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模式的完善程度及其运用基础上。在中国,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已建立起一整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会计计量模式;而在越南,国际化起步稍晚,会计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计量模式体系,虽其公布的会计准则也引入了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有些准则还直接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是其会计实务及其会计理论的研究远落后于这些规定。在我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我国有上市公司2000多家,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数量众多。这一庞大的经济体无疑是推动和完善我国会计计量模式运行的实体,即在我国多种计量模式的运用是存在一个良好的运作基础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完善,各种传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新生经济业务体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会计计量模式的运用及其研究。而在越南,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700多家,大部分企业实际上执行的仍然是单一的“原价”计量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全,传统的经济仍为主要的交易和事项,也是其会计计量模式研究和运用滞后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核算型会计向经营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决策使用的现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属性运用的空间和范围将会越来越大;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化需求的增强,使各国会计计量逐步趋向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或原价)仍然是会计计量属性的核心,因为它立足于传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之中,立足于会计以履行受托责任为目标之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李家瑗.新准则确认计量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6).

[3]尉然.论资产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10(2).

[4]孙晓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J].商业时代,2007(5).

[5]财政部(越南).越南会计准则.第一批到第五批,2001-2006.

[6]财政部(越南).关于颁布企业会计制度的决定.文号15/2006/Q·-BtC,2006-03-20.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7

引言

企业破产清算必然会引起相应的会计问题,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破产清算的会计准则,也未形成系统、完整、公认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

1.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

2.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2.1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www.133229.Com

2.2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3.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3.1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清算组向法院负责,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他们控制了破产财产。代替了原企业的会计主体,成为破产企业的会计主体,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的很大冲击;同时也是防止破产企业利用不良会计手段操纵并侵吞、隐匿、转移或者私自变卖破产财产(如高价低估或低价高估)而威胁到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利益。

3.2对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冲击

一旦企业破产之后,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就失去意义了。破产以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中止,所以破产企业应该建立符合其状况的中止经营假设,采用在此基础上相关的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不同的计量方式和报告形式,根据这些方式方法内容进行破产资产的估价、变现和债务偿还。

3.3对会计原则的冲击

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符合真实有用性、及时清晰性、谨慎重要性等要求,破产会计核算也与之相同。因为破产企业的中止经营假设和记账基础、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其成本、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的核算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账面价值对企业债务的偿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需要根据破产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适用的计价基础。而且随着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瓦解改变,企业已不需要分

期核算经营成果,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

由于破产会计的一些特殊核算内容,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而需要一些新的核算原则代替不再适用的常规会计核算原则,如用收付实现制来代替权责发生制,用清算价格原则代替历史成本原则,用全面性原则代替重要性原则等。现对破产会计的特殊性原则论述如下:

4.1收付实现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指会计单位的经营收支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按收付期确定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凡在本期收到款项的收益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发生的但未收到款项的收益和尚未付款的费用,均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在企业终止经营条件下,清算会计不需要再核算清算期的经营成果,不存在收益和费用配比的问题,它不需要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等会计事项;资产变现必须以获得的现实款项人帐,债务也必须以现实的货源来偿付。所以收付实现制是关于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本方法的规范性原则。

4.2清算价格原则

清算价格原则就是指清算会计在对破产清算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必须以清算价格为基本价值尺度,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负债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偿还。此外,清算债务需要债务人以现实的经济资源——货币或货币等价物来偿付,货币通过资产变现取得,货币等价物要经过合理估价,这些都必须按照清算价格来进行,反映清算业务过程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借助于清算价格来编制。

4.3全面性原则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8

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新制度根据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管理的特性,扩大成本开支范围,如职工的奖金和日常经营中的合理开支等都可以直接进入成本。对本期成本和下期成本,如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无论大中小修理均计入当期成本;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增加当期成本列支等作了严格区分。有些同志把它误以为只要多列多摊成本,少计收益,就是稳定性原则。而事实上真正的目的,是要求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实行成本核算和公益金、工资总额的增长挂钩,促使银行上下都注重研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重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中,不得随意将不同成本核算期的成本内容计入同一成本核算期,属于同一成本核算期的支出也不得分期计入不同的成本核算期,人为地调节银行成本。

二、把“稳健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多列费用,少计收益”

对于技术进步较快或使用寿命工作环境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有些同志把它误解为减少折旧年限,从而多计提折旧,多进成本,并认为这就是稳健性原则。而真正意义上的加速折旧法指的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有助于缓和矛盾,从而使收入和费用配比。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是一条重要会计原则,企业收入与费用在时间上必须相应配合,才能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利润与亏损。

三、把“虚盈实亏”归罪于我国银行没有贯彻稳健性原则

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稳健性原则,即经营性业务的营业收入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就是说不论是否实现利息收入都将作为已实现数额计入收入总额,按照规定上缴税和利润。尽管现行新制度规定逾期三年收不回来可转销“坏账准备”,但是连续三年虚盈实亏,并承担微利纳税的义务。有些单位误解为这样,不是稳健性原则,而只要把损失费用反映在当期损益中,问题便会消失。事实上,虚盈实亏的最重要原因是受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机制,收息管理机制,金融秩序管理机制,以及政府约束机制所造成的。因此,银行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四、把“实际成本法”盲目地认为失为稳健性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西方国家企业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银行对于存贷,尤其是在有价证券的计价上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价法,即在有价证券现时市价低于其原成本时,应予以确认,并进行账务调整,记录有价证券市价的损失;而有价证券高于市价,则按成本计价。这样,首先考虑银行承担问题。其成本高于市价的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正是造成银行“潜亏”的一大因素。如果,单从会计应反映客观情况这一“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应该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对银行财务成果的影响和冲击太大,一下子很难吃掉这么大损失,应该设法逐步消化,而不能硬性执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次转销,万事皆休。其次,基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成孰,“市价”不稳,遵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有价证券的计价方面,采用“实际成本法”,并不允许计提风险准备金,也不失为稳健性原则的一个体现。

五、资本保全是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全保资本保全通俗地讲就是保本,即保证资本金的完整,这对正确核算银行盈亏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会计具体核算应用中并不能全保本。如与资本金相联系的潜在资产风险,即表外科目核算贷款承诺,如透支、承兑票据,信贷限额,回购协议和承销证券等;或有资产科目核算融资担保,包括正式担保,跟单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以及背书等,还有一些掉期和套头交易;最后是包销或分销证券。这些都没有计提各种准备金,用于承担因政治、政策,责任及资财等各种风险带来的资金损失,以弥补资本金不足。因此,要彻底实行稳健性原则,必须贯彻资本保全,健立起相应的资本金制度,按其内在要求进行调整。

六、在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

并没有在各个核算期内得到体现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稳健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在各个核算内预先提取入账,可以有效地抵御未来经营中的凤险,如实反映各期的财务费用和经营成果。但是,这一原则并没有在会计处理中得到体观。如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是按人民币贷款额加外币折人民币贷款额合计提取的人民币呆账准备金。而实际业务中,外币贷款发生的呆账损失的是外币资金。一般将外币呆账折成人民币冲减人民币呆账准备金,银行要承担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银行要用自身的外币营运资金来弥补呆账损失,降低银行外币实力,从而影响外币业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外汇会汁核算真正采用稳健性原则,应该在提取各项准备金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逐期提取管理费用。这样,银行才能有效地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种外汇风险。

七、稳健性原则不一定是尽可能不高

估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稳健性原则,简要地说就是银行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企业的会汁核算尽可能健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如对外汇买卖和外币兑换等业务产生的汇兑损益的处理,新会计制度规定,不论汇兑损益实现与否,均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借鉴国际惯例采用稳健性原则,外汇会计核算“折算收益不过是一种或有收益”,“当发生折算损益时,如是收益,应记入‘资本’(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的资本),如果损失,则计入当期费用”。

八、总结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9

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计入成本。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

3.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及时性是强调信息取得的时间性。及时的信息反馈,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改进工作。而这时的信息往往成为徒劳无用的资料。

4.分期核算原则。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

5.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已计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应由以后各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主考试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

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要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虽然原材料、燃料、产成品的账户可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加、减成本差异,以调整到实际成本。

7.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琐碎项目,则可以从简处理。

二、核算方法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认真执行成本开支的有关法规规定,按成本开支范围处理费用的列支。

会计成本核算的原则篇10

一、基于时代变革中的现代企业成本会计认知

一场信息化的产业革命浪潮———知识经济正在变革着世界的经济。它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为载体,将科技与知识融入在一起,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由有形的“资本”逐渐演变成无形的“知识”。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两大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与“资本”,而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生产要素增加了知识资源。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涌现,因而传统会计中的劳动力资源的简单核算将会被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这一新的成本会计分支所取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速度提高,企业的营运周期缩短,成本核算的要求提高。低成本战略成为企业实施的主要战略之一,因此,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对管理者更加重要,如何快速地获得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企业成本结构,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成为企业对现代成本会计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变化也带来了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多样化产品生产的弹性制造系统、材料需求规划中的制造资源规划系统、企业eRp集成系统都给传统的成本会计带来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制造环境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是在市场经济物价波动的情况下,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针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并对企业的价值管理活动中的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相应的数据。现代成本会计将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贯通了成本管理的理念,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具有较高的决策性。

二、现代企业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分析

外部环境的冲击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水平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在传统的财务观念中,成本会计仅仅是财务会计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计算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确定企业的利润,提供成本信息。但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职能不局限于此。成本会计应基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除了确定利润以外,还应具有制定预算、成本控制、业绩考核和决策规划等管理职能。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成本信息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被真正的认识,成本管理的观念薄弱,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观念上,阻碍了成本会计先进核算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二)成本会计在核算方法上仍采用传统计算方法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我国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制造成本方法。成本按照是否直接计入到产品中被分成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主要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在进行分配时,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然而,制造费用是包含除了直接费用外的多项费用的,比如辅助生产车间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用,辅助生产车间管理费用、水费、电费等,这些费用发生的动因与消耗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汇总后却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分配,并不符合资源消耗的方式。因此,产品的成本计算并不是真实、合理与准确的。另外,大多数企业成本费用的发生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算,只有少数企业开始使用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提出与研究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核算思路、核算范围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者在结合中难度很大,企业实施情况较差,也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会计在核算标准中受到现有制度的阻碍

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以及成本核算的内容都受到现有制度、会计准则的限制及影响,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方法都有较大的差异。在现有制度的影响下,我国成本会计核算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差异,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不合理,核算的结果不准确。

三、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一)成本会计体系标准化

要改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传统的观念与体系,首先要变革企业成本会计制度,规范成本会计内容,建立标准化的成本会计体系。成本会计体系标准化的建立可以推动现代成本会计观念的普及,树立企业正确的成本意识,促使企业使用科学、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企业利润计算的准确程度。同时,成本会计体系的标准化还将有利于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实施,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二)成本会计技术信息化

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内容不断增加,成本会计分配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因此,手工的成本会计工作将无法实现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要求。成本会计技术的信息化将可以达到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并且将成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结合,建立成本预警系统、决策系统、控制系统,将成本与管理、人事、采购等企业各分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三)成本会计核算作业化

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是以制造车间为单位的费用核算,因此,费用的核算是没有精细化的。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成本会计核算应趋于作业化,将成本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分类,对每个工艺流程的成本进行细分,并建立成本核算标准,严格控制成本所消耗的作业资源。

(四)成本会计管理国际化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跨国公司的不断加入,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也将与财务会计管理理念相同,趋向于国际化。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与原则,便于与其他国家的业务往来与交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为限制进口,对进口产品实施了反倾销政策。在反倾销的调查中,我国的成本核算方法的认可程度较低,因此,成本会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应加剧。

四、基于时代变革中的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策略

(一)制定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体系

成本会计体系的标准化首先要制定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体系。传统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规范的是企业的会计记录的内容,侧重于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说明以及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体系将以原则性为基础,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规则。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重塑企业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仅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也为管理会计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准则应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桥梁,并与财务会计准则紧密结合。企业成本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可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结构。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制定、核算对象、成本要素、基本假设、遵循原则、核算方法等。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一般目标是要保障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客观性,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管理水平。具体目标的制定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产品的成本。产品的成本在传统会计中仅包括制造成本。按照国际惯例及国外其他国家成本核算准则,产品成本还应包含非制造成本费用。例如,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成本核算由不完全成本转变为完全成本的核算,实际成本转变为标准成本的核算。财务会计准则中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在成本会计准则中除了以上四个基本假设外,还有公平分配的原则。成本会计中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依据成本费用发生的因果关系和受益原则向受益的成本对象进行合理公正的归集与分配,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由于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分配的准确性,因此,在遵循原则中增加其可追溯性、透明性、科学性的分配原则。产品成本的分配要依据费用产生的真实动因,成本的来源具有较强的可追溯性。成本核算的过程及成本的数据必须透明,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单一的,但是成本会计的准则应该具有多层次性。不同行业,产品成本的组成与核算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应在一般成本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分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准则。在准则制定的基础上,修改与完善具体的成本会计制定,以提高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可比性。

(二)建立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在各大中型企业中,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已较为成熟,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较低。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手工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模块,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在企业闭环效应的理念中,将信息反馈作为其中的一环。因此,成本会计信息系统应大大加强成本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的控制与成本的预算功能。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成本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建立长效的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机制

首先,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具备先进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建立企业成本会计文化。低成本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主要策略之一,应将成本控制观念深入企业,提高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2014年新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正式实施,并提出了“管算结合”的新的管理理念。因此,企业应通过成本会计的工作,利用数据辅助企业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思维。其次,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体系,提高成本会计成员整体素质。建立并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体系,设置专门的成本会计部门,而不仅仅设置成本会计人员,以适应现代企业会计的发展。在成本会计部门中,成本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的生产流程有全面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通过作业成本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成本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预测与控制。因此,成本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专业的成本理论知识,还应该熟悉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和管理,能够熟练地运用先进的成本会计软件与信息系统。企业应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业务素养,培养成本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并将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在企业中应用与实践,建立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建立成本会计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应用体系。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