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2:19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1

一、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已走出一条具有__特点的创新之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率先设立了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建立了“两级管理、三个体系、三个层次”的体制框架,较好地转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职能。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五个机制”、“五个加强”,按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企战略性改组的要求,积极调整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开展再就业工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此,不仅初步改变了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状况,还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__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取得了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实效,其主要表现为:

1、国有资产总量在营运质量提高中增长

由于__逐步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的体系和机制,使国有资产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方面有较大突破,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国有资产随着营运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到20__年底,__地方国有资产总量已达到5257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245%,比1995年增值2倍。

2、国有资产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随着国有经济调整和国企改革深化,__的国有资产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大型、特大型国企的国有资产占本市企业类国有资产总量的645%。在调整与盘活中,国有资产已逐步向第三产业与支柱产业集中。到20__年底,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国有资产占本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的626%,比1995年底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分布在六大支柱产业的国有资产占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40%。大型、特大型国企的国有资产占本市企业类国有资产总量的645%。

3、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国企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推进了产权多元化改造。到20__年底,多元投资主体的国企已占全市国企总数的448%,比1998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__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国有资产存量与社会资本增量的成功对接,有115户公司通过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多种形式,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700多亿元;通过国有资产存量与国际资本增量的成功对接,全市已累计吸收了外资合同金额达596亿美元,组建了26万户三资企业,由此,不仅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效地增强了__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通过多年的努力,__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__要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加快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步伐,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其主要表现为:

1、原有体制下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

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__的国有资产量大、面广。目前,__有一定规模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逾16万家,分布于15个部门及85个行业,其中,竞争性行业比重较大,达527%,由于体制,往往有“政企责权不清、国资多头管理、条块权力分割”的问题,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和合理流动。

2、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的思想障碍尚未完全突破

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是国有资产结构调整的一种有效形式。吸收多元投资的渠道可以是国资与外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民间资本。但由于受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旧观念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一些国企的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经营者,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调整和退出的积极性不高,特别对吸收民间资本存在着形形的思想障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结构调整退出的力度不大。另外有的国企在国有资产结构调整退出变现后的重新投入,依然流向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使国有资产的战线不仅没有收缩,而且造成新的结构不合理。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监管和运营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按市场化运作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与相关的监管、运营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在一部分国企,对经营者缺少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造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少安全性的保证。另外,在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时,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国有资产转移、私分、侵吞等流失现象屡禁不绝,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三、加大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大力实施“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国有资产结构调整战略

按照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__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的要求,建议:__要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资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加快理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政府委办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在坚持国有资产管理、授权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有进有退、以退为主”的国有资产结构调整战略,加速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有序流动。一要明确国有独资企业存在的领域和层次;二要加大国有资产对基础性、公益性及先导性等产业领域的投入;三要加快国有资产在适合分散经营、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和缺乏竞争优势、无发展活力的国企逐步退出的步伐。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有序、规范地促进国有资产流动的同时,要从所有者的角度逐步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加快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动的整体调控,形成适应新形势要求、具有__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的新格局。

2、打破所有制的限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

针对__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为加速国有资产流动,建议:__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打破各种所有制的限制,大胆吸引外国公司、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企业经营者及其群体来整体收购、兼并、受让国有资产和股权。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及其群体购买国有资产的产权,并能在国有企业中持大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使__在新一轮国有经济调整和国企改革中,形成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中,应坚持运用市场化方式规范运作,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要提高制度化、透明化程度,形成市场定价机制,国有资产的出售和股权转让,要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有效利用国际

招商、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用国有资产存量吸收社会增量,用社会增量带动国有资产存量增长的共赢机制。

3、加快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股权多元化和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是当前__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企战略改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改制、重组,一定要根据资产、股权与经营的现状,区别情况,通过兼并、剥离、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对资产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突出的企业集团公司,要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实施集团公司整体的股份制改制,要突破行业、系统、地域的界限,注意优势互补,实现多元资本联合。二是对资产实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主业优势不突出的企业集团公司,可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企业集团公司内进行整合后,剥离出优质资产用于重组。三是对资产规模小、主业日趋衰退,不被市场认同的企业集团公司,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转制搞活。四是对沉淀、闲置的国有资产,在企业集团内盘活有困难的,可采取公开拍卖、转让、融资性租赁等方法,使存量变现。国有资产退出后取得的变现资金,除用来解决集团公司内企业弱势职工的生活问题和偿还部分债务外,应重新投资到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要在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有效地整合资源,重组后的国有资产,要坚持向优势企业,优良业态和优秀经营者中集中,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激活市场竞争主体,把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做实、做优、做强。

4、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人力资源的社会化、契约化管理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助于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议:__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当分离的原则,重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出资人要选派素质好、业务精、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干部出任产权代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行使国资产权代表的职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具体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经理人,可通过人才市场进行社会化选择。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与经理人都必须与投资主体建立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委托关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责任,并以合同规定的业绩作为确定收入标准和参与要素分配的依据。达不到合同要求的,投资主体可按规范适时解聘产权代表和经理人,以此,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大力推行社会化、契约化管理。

5、构筑国有资产的监控运作体系,大力促进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规范化与法治化

按照十六大有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的精神,建议:__要率先研究与制定符合wto规则、体现__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规范,在加强法制建设中,构筑有利于推动__经济持续发展的国有资产的监控运作体系。并提议在市人大设立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专门机构,着重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运作安全的信息分析,以及研究制订有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组织实施对国有资产运作的外部监督,并检查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案件的处罚情况,加大对国有资产运作的监管力度,加快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进程。

6、建立国有资产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大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国有企业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就要建立资产运行监控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议: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所有者财务管理,对有关国有资产的经营项目、投资项目、筹资项目作出现金流量分析、风险调整贴率分析、肯定当量风险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并需要在内部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内部审计和法律监控三个体系,以有效地防范国有资产营运中的坏账损失和被诈骗的风险发生,以及因违规操作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国有企业内部的法律研究部门要担当起企业法定权益保护的责任,同时要按照《担保法》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监督的暂行意见》的精神,认真监督、检查国企对外担保制度的执行情况,力求避免由于担保不当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增强国有资产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为此,大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也应该成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提案号:0076)

__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复函:

__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走过了近十年的改革历程,初步构筑了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框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工作体系。这些年来,国有资产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本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得以调整、充实、完善。在新一轮国资改革中,__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充分总结十年国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是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办在大力实施有进有退的国有资产调整战略、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加快授权经营公司企业集团改制重组、推进企业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加强国有资产运行监控等方面已有所考虑,部分工作正在进行。根据你们的建议,我办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初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国资管理工作:

一是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构建新型国资管理体制,逐步落实国有资产所有者基

本权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形成具有__特点的,国有资产有效集中、分类分层,管理、营运和监督相对分离的框架体系。

二是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序流动。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推进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转向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以及重要产业和行业。通过国资的进退,加快推进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是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方式。调整授权经营

管理方式,加大部分授权经营公司和市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根据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功能定位、营运目标、营运方式的差异,逐步实施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市场化管理方式,探索国有资产的契约化管理。

四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选取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规模的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探索减轻企业负担、核销不实资产、促其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五是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加强对国有资本性投入和国有资产收益的调控与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依法依规

一、相关概念综述

(一)国有资产定义

“国有资产”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有别于“国家财产”或“国有财产”的概念。从严格法律意义而言“资产”和“财产”不是同一个概念。资产是一种财产,而财产不一定是资产。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定义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能够直接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为以及为实现这些价值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国有资产。具体地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二、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有资产的改革与发展由始以来都是焦点之争(本文以经营性资产为例)。由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各行各业的中比例、结构、规模、管理等因素的差别,意味着经营性国有资产其经营方式多样性、复杂性。国资政企分离不彻底、资产流失严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欠佳等问题,从而使收益率平平,甚至低下,改革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在新形势下,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成效不错,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由于企业改制不少资产游离于剥离资产与不剥离资产间,权属难确定。再如房地分离模式、非经营与经营间资产随意转变等都影响企业资产经营账目不清。加之改制单位与国有独资企业存在的扯皮现象比较严重,账实不符,少报、漏报、不报现象较多。制度不健全,人员频繁调动,资产盘查局限性都影响家底。

(二)管理理念淡薄,手段落后

领导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自己不占不贪就行。经营性资产缺少专人管理,其现管人员水平欠佳,从事时间短、经验少,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分析,对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又缺乏。有些人还认为资产是国家的,做好做坏一个样。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缺失、管理不重视,导致管理基础薄弱,职责界定不清。

(三)管理方式混乱、法治不严

由于历史沿革,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错综复杂,权责不清,证件不齐,管理无法深入到位,使许多资产无法市场化运作。资产管理范畴存在疑义,产权约束机制不健全,粗放经营,乱占乱用、暗箱操作、审批不全、监管不力、低价出租等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资产大量流失,变向。与此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监督程序,往往是通报批评、教育培训、轮岗换岗、再上岗,未涉及司法的介入,可谓惩处不力。

(四)法律法规失位,缺乏监管

现存法律法规无从适应当前经济,常常滞后于体制、人员、现状等变化,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多数企业目前“粗放式”管理方式,责权划分不明确,出了问题就相互推诿,使得国有资产管理难以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监督。制度的滞后,成为保值的瓶颈,部门间交叉却未能无缝对接,权责不明,监管人员不落实,有部无编、有监无人现象严重,管理、监督方法各成体系。内部监督上,由于人员短缺、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家底无法计量。外部监督上,重视不够,对保值增值主体不明,其监督职能又从何谈起。往往走形式,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五)经营管理薄弱,效益低下

“重配置、轻管理”的问题突出,产权意识缺乏,只重大钱不看小钱,收益形式单一造成效益低下。当然在这需要说明:在报酬分配上,作为企业和资产直接管理人员,同工不同酬,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与收益不匹配,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委托层级过多,链条越长,政令的下达、执行受阻,信息反馈迟钝。

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遍及于各家,无非是程度高低问题。就我国而言,管理制度的不适应、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与管理机构的不明确等先天性缺陷更加弱化了管理。产权关系没有理顺,顶层监管缺位等因素使得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乏力,效益低下。

三、经营性资产效率提高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法制教育

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率说大了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说小了与每个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通过宣传促使单位与员工认识经营性资产对社会、经济、政治的重要性、必然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以交财发[2010]274号《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部署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理念为要求: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依靠信息化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均属于国家和部门监督管理的国有资产。

(二)依法依规,落实资产管理制度

切实依照2008年国务院第五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准则,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加强科学、法制管理结构,避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及财务管理相脱节。层层签订资产管理责任制,清晰职责、明确分工,要抓紧调整规范不适应、不顺畅的协调和制约机制,力争做到资产管理体制与资产管理工作相适应。企业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三)定岗定编、规范资产管理运营

成立专职的资产管理部门。要健全和完善职权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资产管理工作体制,要将资产管理工作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即落实到部门、岗位、人员。对参与市场行为的过程中,资产评估要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评估后,方可进入市场,防止高值低估。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侵占、违规操作进行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移交司法处理。

建立经营性资产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有偿使用原则。明确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和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既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又要保证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力求双赢。

(四)科学管理、加大专业人才建设

在推进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优化、整合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对不适宜担任管理岗位人员进行调整、培训和精简,竞争上岗。多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实地考察和观摩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培植现代化管理人才,同时采用外引内培竞争机制,充实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挖掘有能力、有经验、素质高、业务精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高效率、信息化、透明化、动态化。同时在人才管理梯度上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模式的延伸,但也势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五)明晰产权、摸清家底

明晰产权要求做好产权登记,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间关系。要树立产权观念,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制度的建设要健全、要便于执行,要保证制度能贯彻落实,不可高高在上,具备可操作性。要扎扎实实开展经营性资产清查工作,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有争议资产可采用查档、考证相结合方式,全面拉网,确保资产清查信息准确全面。尽量减少或规避风险,依法自主经营。当然无法明晰产权的情况下,可借助于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产权性质,做好登记工作。唯有在自家底摸清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提高收益规划。

(六)完善经营性资产的监管

对经营性资产市场行为,要在入市前、市场中、退市后三个环节有效的监管。在监管上:调研、审批、公示等环节要透明,合法化。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实行规范化操作,建立经营性资产入市的审批、有偿使用、分配制度等环节。除依靠外部审计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及其独立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经营性资产专项登记管理和专项考核制度,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奖惩结合,发挥内部监督的有效作用。实行有偿使用原则,杜绝系统内未经评估使用情况,避免资产流失及无偿占用等现象。

建立考核管理制度,是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堵塞漏洞的重要措施与关键所在。考核管理制度必须有科学的考量,目标要能量化,切莫好高骛远。对超额保值增值指标的给予奖励,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个人收入与其岗位贡献、企业效益相联系,与市场价位相衔接的收入分配机制。对于经营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惩罚,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七)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在不同时期资产价值是不等同的,在入市前其价格与价值的考量需要准确的、可信赖的数据。所以进行资产评估明确资产价值是必须的。并且要按规定程序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应由法律认可、国姿委认可的专业机构。并且评估方从专业角度的定义应该是一个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当然对有争议和关系不清的问题,要查明事实,协商办理,进行相应的清查登记。

四、结束语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点多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求从法律、制度、管理等手段不断完善制度和措施,使其走上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工作。

参考文献:

1.詹高.云南省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索[D].云南大学,2010.

2.蔡文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价值工程,2006(10).

3.王世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08(1).

4.周继雄.搞好国有资产清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2009(3).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3

摘要事业单位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政府部门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各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重配置轻管理、重资金轻实物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出发,综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思考与建议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拨给的资产及其运行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加大了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资产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资产配置也没有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单位国有资产购置存在“想买就买”的随意性现象,而且资产没有规定配备定额、标准等,国有资产总量虽持续较快增长但却没有发挥最大效益。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处置收入等国有资产收入未严格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二)资产配置不均衡,运行效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

国有资产在不同事业单位中的配置不均现象极为严重。比如,有些单位办公用房面积很小,影响工作的开展;而有些单位办公面积严重超标,闲置浪费严重,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三)暗箱操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兴建的“楼堂馆所”等非经营性资产项目也转入经营活动,而这些转入经营活动的资产普遍没有进行社会公开竞价和招投标,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给公司或个人经营管理,且承包期限较长,这部分资产的租金或出包收入却成为个别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认识和重视不足,相关基础性工作不够规范

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重业务、轻资产;重预算、轻资产”思想仍普遍存在,这就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工作不规范,如资产购置、交接、盘点、核算、收益、处置等基础性工作随意行为现象严重,日常管理松散,单位私设“小金库”、形成诸多账外资产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政府在2006年底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并逐步推广国有资产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部门内部新成立资产管理处,专司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账物分离或账账、账卡不符等现象,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遭受侵占和损失,如何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管理如何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下面提出几项管理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转变和更新固有观念,切实提高单位领导、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有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表明它是政府职能的一种延伸,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政府公共领域、公益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政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待资产管理工作要与业务工作、预算工作、财务工作一样重视。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培养资产管理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制度。

(二)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及政府采购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事业单位应会同财务部门认真审核资产存量,制定下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测算预算经费,未按要求编报资产购置预算的,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不批准进行政府采购,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的购置。新增资产定额定量配置标准规定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单位在资产购置过程中盲目“求好、求新、求贵”的风气,做到资产按需定量配备。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应收尽收,出租出借、资产处置等国有资产收入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使用,避免单位“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管理基础性工作

在2006年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清查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资源共享。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制度,如资产采购制度、账卡登记制度、维护保养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产权登记制度等,充分利用财务核算软件,完善国有资产明细账,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从资产的形成初始到资产的处置核销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抓住资产配置、使用、收入、处置等重要环节,细化各环节管理,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1.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即把住国有资产的“入口”。国有资产配置应符合规定条件和配置标准,遵循从严控制、合理配置的原则,制定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间相互调剂的规定,对长期闲置或运行效率低下及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要调剂使用,既节约财政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社会效益;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

2.强化资产使用管理,盘活资产,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要规范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制定经营性资产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出租出借资产要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投标,不得变相处置、内部交易、逃避监督,使国有资产收益得到应有补偿。重视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3.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国有资产有关收入应如实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防止单位私设账外资产,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完善资产处置核销管理,即把住资产的“出口”,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资产处置应公开透明,不得暗箱操作、低价出售或转让变卖,资产的处置实行公开竞价拍卖。

(五)合理制定事业单位人均使用国有资产定额,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单位所属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单位事业开展情况等因素,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制定分类别、分行业、分业务的人均使用资产份额,并限定相应的国有资产年增长幅度,从而控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

(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和专项审计制度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单位资产管理情况作为部门评先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审计,以专业角度提出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以期在更高层面督促事业单位履行资产管理义务,做到有激励也有惩戒。

总之,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级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提高效率,做好服务,加强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职责明确、流程顺畅、监督有序、讲求实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监督

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越来越多,从数量上来看,其占有的国有资产的比例较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变化较快,事业单位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不能满足单位的发展的要求,需要对其作出调整,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在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结合其特殊性与单位的具体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还是相对完善的,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暴露出了较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的影响较大,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科学的方法,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暴露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这样就导致了较多的国有资产的浪费现象,对单位的发展的影响较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国有资产的运转脱离了监督,就容易产生腐败的现象。同时多数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甚至在部门的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使得资产的管理不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的质量,对单位的发展影响很严重,例如:事业单位资产被相关负责人擅自使用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加大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风险,带来了资产的很大的流失。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资产的管理,其带有自身的特殊性。目前,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漏洞较多,或者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这样机制的运行效率地。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事业单位没有将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结合起来。同时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报废,没有做好登记,这样就阻碍了资产的管理。其二,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使得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或者国有资产的制度是看人而运转,对领导来讲就不运转。其三,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时候,没有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样机制的运转效率低,自然管理国有资产的效率就相对较低。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率偏低

事业单位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但是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存在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例如:在购置物品上面,因为审批的不严格,往往会造成重复购置的问题,造成资金的很大浪费。还有一些单位的使用,没有严格的预算进行控制,这就使得资金的使用偏离管理,给资金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有资产的资金流失相对严重,并且严重的影响资金的利用率。

(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备不合理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配备并没有统一的资产配备标准,这就造成了单位的资产配备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资产配置和管理层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管理部门没有肩负其职责,造成在进行资产运转的时候,效率较低。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上面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事业单位的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按照科学规范的制度进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制定科学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性,能够促进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的规范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是必须的。

(二)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

虽然国有资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预算对其的重要性与普通资产是一样的。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预算工作,是保证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根据事业单位的情况,然后结合国家的政策,编制出可行性高的预算,然后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预算的内容进行,例如:在进行采购的时候,需要主管部门严格的按照预算进行审核,以保证购置物品的合理性,这样能够避免国有资产的流水,在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降低了资产使用中的风险,能够更好的促进单位的发展。

(三)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

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改善资产管理水平的核心。优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控制国有资产的来源,保证购入资产的合理以及质量,减少浪费的现象的产生。其二,对于闲置的资产,进行处理,合理的利用这些闲置资产的价值,从而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其三,运转资产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不能够脱离制度进行资产的管理。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能够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减少资产的堆积,并且能够在规范资产的运行环境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能够使得资产的管理得到至少而上的人员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得资产的管理执行到位。加强资产管理的管理和意识,需要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的提升,同时降低资产使用过程中人为的浪费的现象。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内容,在对原有的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将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然后针对细化后的工作进行完善,以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在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日常管理工作作为着手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建立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建立一个高素质管理团队,对现在的管理团队进行培训,并适当的进行人员的扩充;其二,合理的安排岗位,以为资产的管理提供有序的秩序;其三,资产实物的管理需要重视,以更加专业的进行资产的管理。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够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使得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自2011年1月1日实施.

[2]王俊辉.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5

[关键词] 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公

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在非生产流通领域占用的、不投或不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使许多单位完全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三)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由于国有资产长期被无偿占有,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年产值因素,造成每个单位都想有“自留地”,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削弱了财政分配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及财政的调控能力,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也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使得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等。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1)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2)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3)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4)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5)供给渠道单一,财政负担沉重。

在资产使用方面:(1)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2)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3)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4)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

在资产处置方面:(1)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2)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得越全面,理解得越透彻,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就越重视,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做的越好。因此,应该注重加强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国有资产管理思想不仅深入各级部门、领导的心中,也要使广大员工自觉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基础性工作。

(二)完善法制建设

加快《国有资产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管理体制、主管部门和管理办法等。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从立法上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内容、组织形式、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便于新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地方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三)理顺管理体制

1.明确相关部门间的管理与合作

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本级政府管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2.建立资产管理经营机构

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集中处置与调剂转让市场,将行政事业管理与市场经营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拿出来进行交流,通过所有权变更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3.坚持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严密核算;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单位首长负责制,并确立具体资产管理人员,把资产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和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四)健全管理机制

1.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实施产权集中管理,就是在严格遵守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占有使用权的原则下,各级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对产权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仅履行占有使用者的职能,在只有使用权的前提下按制度规定去利用这部分资产。

2.强化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

应确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分级所有并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责任委派给一定政府机构作为专门的主管机构,对各级政府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资产实施综合管理。

3.加强资产预算管理

以往资产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于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这既不利于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安排是实现增量控制的关键,因此要处理好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之间的关系。按照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制度,这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4.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合理的国有资产配备标准是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制定配置标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要考虑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多个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标准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对此采取“先大后小、先点后面”的方法,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

[参 考 文 献]

[1]毛程连,程北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社会科学,2006(5):61-66

[2]王晓玲.行政性公共财产绩效管理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6-86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6

关键词:国有资产;人大监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19-02

国有资产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模式的成功实现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国有企业发类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国有资管理改革思路的同时,也适时提出要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改革方向。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加强和改善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人大监督国有资产的法理依据

国有资产是指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所有的资产范围作出了原则规定。①实践中,我国的国有资产一般划分为由国家对企业的出资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由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等组织使用管理的行政事业性资产,以及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资源性资产。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授权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对国务院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因此,真正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将国有资产所有权委托国务院管理,人大有权力和义务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行为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独立公正的监督和评判。

二、目前人大监督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包括全国人大在内的全国多数地方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严重缺位。各级政府也很少向人大专门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程度远远不够,人民大众及其代表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并没有有效的渠道知晓我国规模巨大的国有资产的结构、规模、投向、运营绩效等情况。

(一)目前人大行使国有资产监督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大监督国有资产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使得监督职能发挥受限,监督能力亟待加强。

一是相关立法相对滞后,覆盖范围有限。目前有关国有资产的各项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文物保护法等。)中,仅有《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了人大对国有资产开展监督的内容,全国人大监督的范围也主要针对企业国有资产。而国有自然资源类、金融类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人大监督相关法律规范还有待健全完善。

二是人大的监督职责有待厘清。按照现行法律,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并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负责监管国有企业的活动。与国资委同时履行出资人和监管者的职责相比,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对象和职责是什么,与国资委的监管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厘清。

三是人大监督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有关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规定,散见于监督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经济和预算监督的决定等法律文件中,如何具体操作、相互如何衔接尚不清晰。特别是如何有效发挥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的作用,如何分工协作,形成监督合力,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四是经常性监督手段有限,实效性不高。自九届全国人大以来,尚未开展过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执法检查和专项问题调查,审批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也难以涉及具体的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还有待健全,人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开展审查和监督也在探索过程中,监督的广度、深度及其实效性还很不够。

(二)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难点

由于长期以来人大职能作用发挥受限,导致在认识上、体制机制上、实践经验上对当前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形成制约,具体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相关理论研究不足。目前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而从人大立法和监督的角度研究的极少。人大和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中应当分别发挥什么作用,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内涵和范围如何界定等等问题,都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

二是国资监管体制尚未理顺。目前中央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然比较分散。企业国有资产、金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分别由不同部门监管,甚至同类资产内部还分别由不同部门监管。如,企业国有资产分别由国资委监管和由所隶属的中央部门单位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分别由财政部和国管局监管;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分别由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管理。不同监管部门的管理标准和水平相差较大,又牵扯到部门利益之争,相互扯皮、打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国资监管体制尚未整合、理顺的情况下,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行使势必受到很大制约。

三是实践探索不够,经验不足。目前全国人大对企业国有资产开展专项监督,仅有两次听取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对金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的监督仍然是空白。地方人大对国有资产监督的探索和实践也不多,缺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国际比较

从世界范围各国管理国有资产的经验看,立法机构都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监管活动。

美国国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的建立、合并、撤销或内部机构变革都必须通过国会立法才能够进行,国会同时也通过掌握财权控制联邦预算间接制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美国国会还通过常设委员会或者临时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审议国有企业管理的各种议案。

英国议会是最高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议会通过立法来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的基本原则都由议会立法决定。同时,很多国有企业活动都需要议会的立法活动进行支持(一是涉及到授权问题;二是涉及到企业财务问题,如免税、补贴等)。在有关财政拨款的问题上,国有企业更为直接地对议会负责,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要向议会提交年度报告和账目。审计总监负责审计国有企业的账目,向下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汇报,同时拥有检查国有企业国家拨款的使用情况的权力。

在意大利,议会通过对国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议会授权建立国家参与部,上下两院建立常设委员会。国家参与部每年必须将国家控股公司的经营状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议会,两院常设委员会负责审查工业重组和恢复基金的使用计划和国家控股公司的干预计划。国家参与部有关负责人员必须向议会常设委员会报告其在指导国有控股公司进入新产业领域、购买和出售国有企业股票方面所作的决策,提供控股公司和子公司经营状况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料。两院常设委员会可以与政府协商任命控股公司高管来影响国家参与部的管理活动。

四、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改革方向

当前应当以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完善全国人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为重点,积极探索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主要考虑:从各国经验看,议会审批预算是制约、监督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活动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从现实基础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此为切入点比较有操作性;从主要问题看,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程序和机制比较缺乏。具体建议如下。

(一)增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透明度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应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报,每年提交全国人大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增加国有企业资产的总额、分布、收益及主要财务指标等信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结构、收益及主要财务指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二)建立覆盖全面、管理规范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1)认真清理整合政府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实现中央部门与企业脱钩,将部门所属企业逐步分类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2)力争在3―5年内将金融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编报范围,规范金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金融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应当在预算中明确列示,做到公开透明。(3)改革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运营公司,逐步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4)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之间的协调,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政资金往来,做到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个口子进出、在一个盘子中反映。争取到2020年,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除自然资源国有资产以外的大部分国有资产。

(三)健全完善全民合理共享国有资本收益的体制、机制

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规模,提高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发挥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产改革中的作用。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对土地、矿产等国有公共资源管理和收益情况的调研,提出加强国有公共资源收益管理,健全国有公共资源收益管理机制的建议。

(四)健全完善全国人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建议在前期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建立健全人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的专题调研。国务院应每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国有资产运行和监管情况,完善程序,形成制度。建立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收益和变动等重要情况的机制。结合审计整改,探索开展对审计查出国有企业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具体问题的特定问题调查。研究在全国人大建立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等专业机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立法和监督的日常具体工作。鼓励地方人大探索开展国有资产监督工作,先行先试。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7

关键词:碳基金;原型碳基金;碳金融;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79-03

1引言

碳基金是《京都议定书》下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通过一整套完备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全球节能减排市场的迅速发展[1]。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目前每年全世界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将近1700~3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低碳经济的发展亟需碳金融体系的支撑[2]。《京都议定书》颁布以后,欧盟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践行碳交易市场,现在已具备非常丰富的碳交易经验,这为低碳经济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同时在碳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也日趋完善,其中碳基金就是碳交易市场融资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运行机制[3~5]。目前,我国正处于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初级阶段,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正在摸索实践,但是碳市场的活跃程度并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碳基金的缺失。2015年1月18号,我国首支碳基金“海通宝碳基金”在上海正式成立,这促进了上海碳市场的完善。碳基金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因此为将来中国构建碳基金做好准备工作尤为必要。但我国的碳基金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碳基金的建设经验来指导我国碳基金的建设,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碳基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原型碳基金的成立背景及主要业务

原型碳基金是全球第一个碳基金,设立于1999年,由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担任基金托管人,资金总额为1.8亿美元。原型碳基金资助的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它的投资覆盖24个位于全球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中不同部门的项目,包括能源、工业、垃圾管理、土地治理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6]。在原型碳基金的所有项目中,65%的项目位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7%),欧洲和中亚项目占15%,非洲地区项目仅占3%。原型碳基金的资助项目中资助份额较高的是工业温室气体减排、新能源、造林/再造林和能源效率,他们分别占比为40%、38%、6%和3%。

3原型碳基金的组建方式

原型碳基金是作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信托基金而成立的,它是由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于建立原型碳基金的修正决议》(以下称本决议)捐赠的基金以及其他基金资产而组成的,它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干中学”模式,为的是了解、测试并组建国际碳市场。

4运作模式

4.1法律地位

原型碳基金是一种封闭式的、政府和企业多投资方的国际信托基金。原型碳基金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作为基金的托管人以及法律所有权人,各个出资方作为受益人,托管人和每个出资方之间建立的是一种托管人与受益人的关系,而不是建立普通合伙、有限合伙、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寄托保管或其他除信托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法律关系,它是一个由6个国家和17家私营公司组成的公私合作组织,由世界银行管理[7]。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将作为基金的托管人以及法律所有权人,持有组成基金的基金资产,根据本决议条款的规定管理和使用基金资产,并将基金资产与其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所有或管理的资产和账户分开。

4.2管理结构

4.2.1出资方大会

出资方之间的会议应当每年召开,时间、地点和日期由托管人决定。在每次年度会议上,出资方可以评估基金的运作以及现有项目,对托管人下一年基金的运作总体政策和战略指南进行指导,并拥有以下权限和责任:评估和批准基金下年度商业计划和年度预算;以基金投票权的2/3及以上多数评估和批准基金选择标准或基金组合标准的修改,纯粹技术方面由托管人进行修改;为托管人选择项目和基金参与伞形碳基金提供总体指导;从第二年度会议开始,选择出资方委员会的成员,任职至下一个年度出资方会议;在第一个10年的出资方会议的每一个年度会议上,评估并批准出资方委员会关于与绩效相联系的支付方面的建议;在第一次年度出资方会议上,评估和授权支付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基金发展成本;采取其他根据本决议由出资方采取的行动。托管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召集出资方特别会议,只要其目的与本决议的规定相符合,包括对清除初始出资方进行无限制投票。

4.2.2出资方委员会

在出资方组织会议上,出资方将设立由7人组成的出资方委员会。出资方委员会的成员应当是出资方的官员、主任、雇员;且同一个出资方只能有一个成员。出资方委员会成员应当由参加出资方会议的投票多数选举产生。在出资方组织会议上,出资方应当选举出资方委员会成员,任期从本次会议至第二次年度会议。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出资方会议上,出资方应当选举出资方委员会成员,任职下一次年度会议。出资方委员会应当选举一名成员担任主席直至该成员不再成为出资方委员会的成员或直至新的主席产生。

4.2.3东道国委员会

托管人应当邀请每个东道国和每个潜在的东道国与托管人签署一份批准函,同意任命一名代表在东道国委员会服务。东道国或潜在的东道国可以邀请一个将要在其领土内执行项目的项目实体或潜在项目实体,任命一名代表作为无投票权的观察员参加东道国委员会的会议。

4.2.4基金管理

基金管理[8]由以下条款决定。

(1)托管人应当为出资方的利益而持有全部基金财产。托管人管理和使用基金财产只能出于本决议规定或相一致的目的,并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发展协会的资产分开,但可以出于投资目的与其他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或国际发展协会管理的信托基金资产整合在一起。托管人有权在任何时间将收到的出资方或其他基金资产兑换成一种或几种货币,以加强基金的管理。

(2)托管人在执行本决议规定的职能时应当与执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自己的事务一样尽心尽力。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获得的特权和豁免权应当适用于基金运作和交易。托管人的义务并不是任何政府的义务。同时,托管人有权与出资方签署参与国协议并接受出资方的捐赠。托管人也有权签署伞形碳基金参与协议。托管人无权认可超过一个人以上联合起来的联合出资方。

(3)托管人有权开展任何行动、签署任何合约,只要对于实现基金目的是必要和合意的,包括无任何限制项目协议和伞形碳基金托管人协议。根据本协议的规定,项目和受益人选择、项目协议的准备和谈判以及项目的监督和检查权力只属于托管人。

(4)为了确保基金现金管理和投资交易的有效运作,托管人有权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d。托管人有权产生并支付任何对于实现基金目的必要或合意的成本或费用。托管人有权收取任何属于基金的资产和支付与基金资产相关的债务。托管人有权参与、控告、辩护、妥协、放弃或调整,通过仲裁或其他方式的行动、案件、流程、争议、声明和需要。托管人有权雇佣个人或签署雇佣合同,加入合资、合伙或其他联合协会;根据本决议的规定,选举,解除官员以及任命或终止基金的任何或雇员;购买和支付任何商业合理的保险;对项目选择标准或项目组合标准纯粹技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改。

(5)托管人可以偶尔合作或参与一家或多家银行或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担当支付机构。除本决议特别声明以外,托管人有专属权利开展基金的商业活动,执行托管人认为必要的合适的运作。任何根据本决议由托管人执行的权限、职责或自由裁量权,除非本决议特别声明,均由托管人出于自由意志做出。

4.3业务运营

原型碳基金由6个政府部门(加拿大、芬兰、荷兰、挪威、瑞典以及日本)和16家私营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日本中部、日本中国、日本东北、日本东京、日本九州、日本四国电力株式会社、三菱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德意志银行、德国Rwe公用事业公司、比利时electrabel电力公司、芬兰石油炼制生产商Fortum公司、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挪威noRSKHYDRo公司和StatoiLaSa石油公司)共同出资,私人投资占58%。基金的运营包括提供由直接签署或通过中间商签署的、以减排量购买协议形式存在的项目资源。托管人也将促进项目产生的、经过协议确定数量的减排量从东道国向出资方转让。托管人将根据项目选择标准的规定以及基金设立目标选择项目并签署伞形碳基金参与协议。在没有获得不少于投票权2/3的出资方在出资方会议上的同意之前,不能对项目选择标准进行重大变更[9]。

原型碳基金的运营原则是:①给能够产生高质量减排信用和加入伞形碳基金的项目提供资源;②努力在出资方与东道国之间就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和其他收益上实现平等共享;③广泛传播托管人在基金发展和项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原型碳基金将资助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并加入伞形碳基金的项目,作为回报将:①获得排斥性的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管制框架下授权的个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的专属权利,及由独立第三方核证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的质量和数量;②向出资方转让协议确定数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权利[10]。

5对我国构建碳基金的启示

通过对原型碳基金的实践研究,对于我国构建碳基金有以下三点启示。

(1)“摸着石头过河”,在构建碳基金的过程中应边学边做。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5年就开始运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扶持国际碳市场的形成,让基金参与各方“边学边做”。类似地,我国如果要发展碳基金,也应该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慢慢发展。

(2)政府和企业合作,明晰双方责任,建立有效的管理结构。原型碳基金的形成有赖于国家政府的引领以及私营企业的配合,在法律地位上,对于各自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在管理结构上,原型碳基金建立了不同管理主体,包括出资方大会、出资方委员会以及东道国大会,这保障了碳基金的有效运行。对于基金的管理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中国在建立碳基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成熟的管理体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形,构建合理有效的碳基金管理模式。

(3)碳基金的筹资来源初期以政府为主,并逐步转型为社会融资。原型碳基金经历了公共基金到公私基金以及中外合资基金再到私营基金为主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碳基金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可以先发展公共碳基金,逐渐熟悉碳基金的运作模式,借鉴原型碳基金成熟的管理经验。然后由政府引导公私合营的碳基金以及中外合营的碳基金,并吸引扩展碳基金参与机构,积极推广和鼓励私营碳基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东升,宋维明,何宇.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J].林业经济,2007(7):47~48.

[2]薛丽萍.碳基金的研究综述[J].企业研究,2013(12):9.

[3]严琼芳.国际碳基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J].经济纵横,2010(11):113~115.

[4]严琼芳,洪洋.国际碳基金:发展、演变与制约因素分析[J].国际借鉴,2010(10):20.

[5]蔡博峰,杨姝影,刘春兰,等.国际碳基金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环境经济,2013(117):53~58.

[6]internationalBankfor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amendedandrestatedinstrumentestablishingtheprototypeCarbonFund[R].washington:theworldBank,2008.

[7]theworldBank.CarbonFinance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10annualreport[R].washington:theworldBank,2011.

[8]theworldBank.CarbonFinance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2011annualreport[R].washington:theworldBank,2011.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8

分别建立《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和《资产委托经营协议》档案。对于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或拆迁、处置等重大事项,现行管理单位要整理、存档与事件相关的资料。重大事项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组织实施,相关资料原件由现行管理单位存档,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可根据需要保留复印件一份。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的固定资产检查、保养、维护、维修等记录要存档3年,并接受现行管理单位检查。现行管理单位应该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效率和效果。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日常管理。由于企业存续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其日常管理主要采用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协议约定进行直接管理、现行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方式。现行管理单位要对资产实物进行不定期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实物状况、使用情况、有关管理记录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等情况。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按照资产《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或《资产委托经营协议》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其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现行管理单位掌握资产实物状况并报告;在规定权限内正确使用资产,对资产进行检查、保养、维护、维修;负责资产的安全管理;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对既有资产进行新建、大修、改造、装修的实施管理;接受委托负责资产拆迁、处置、转租等。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状况,确保资产实物正常安全使用,并按照制度规定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产。

(2)固定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管理。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实际情况需对固定资产进行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时,应向现行管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现行管理单位负责审查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所提申请事项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现行管理单位的审批意见实施。实施事项完成后,现行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对、检验,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负责按规定到地方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其中新建、扩建房屋还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同时,现行管理单位及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均应就重大事项建立相关档案。

3固定资产的分类处置利用

根据使用性质,可以将存续的固定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承租方签订《资产委托经营协议》,确立租赁关系;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资产管理受托方签订《资产使用管理协议》,确立委托管理关系。

3.1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一是经过有效完善整合后,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转入现行管理单位;二是对权属瑕疵暂时完善有困难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应租赁给现行管理单位及其下属公司使用。租金本着市场公允原则,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确定;三是有经营利用价值、现行管理单位不自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四是对于其他较为分散的闲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序进行有偿转让、股权投资、资产置换、抵偿债务等;五是对于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要求实施报损、报废。应当鼓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通过转让、移交等方式处置与现行管理单位主营业务关系不紧密、且不宜长期持有的资产,转让可采用公开挂牌、拍卖和招标或协议转让的方式。

3.2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转移及产权核销行为。根据资产特性,相关资产处置行为包括:房改售房、房屋拆迁、房屋置换、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住宅房屋固定资产公开拍卖,以及部分无使用价值房产和危旧设施的报废、报损与核销等。按照现行管理模式及《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对房屋固定资产处置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研究、审议房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提出处置意见与工作要求,负责受理与房屋固定资产处置有关具体事项,编制可行性报告,拟定相关协议文件、组织资产评估、对相关资产处置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按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与资产管理台账,对房屋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价值管理。资产受托管理单位作为房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单位,负责根据政策及资产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并按现行管理单位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

3.2.1房改售房。受托管理单位应按现行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资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本人意愿,将申请人情况与审核意见报现行管理单位批准。受托管理单位应出具房改申请人结清房租、供暖与物业等费用的证明,并与申请人签订房改售房后供暖与物业费自理的协议。房改售房后,受托管理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现行管理单位备案。

3.2.2房屋(土地)拆迁、危改(棚改)。凡涉及房屋(土地)固定资产政府征地与房屋拆迁等事项,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拆迁公告及时向现行管理单位通报情况,报告政府拆迁与安置补偿方案,并按企业要求与现行管理单位的授权委托事项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现行管理单位会同资产受托管理单位,按照企业的划转文件及房屋(土地)权属证明与实际情况,对拟拆迁资产进行清点、核对与清查,并将结果登记造册。应对被拆迁资产组织资产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拆迁补偿依据,被拆迁资产的评估价格应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一致。凡属于现行管理单位国有产权的拆迁补偿方案,应优先选择实物或产权调换方式。

3.2.3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为推动住宅管理社会化,可以鼓励受托管理单位将符合条件的住宅大产权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相关移交工作按“资产无偿划转”原则办理。在住宅大产权移交过程中,受托管理单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房屋大产权移交报告及移交协议的编制工作,按地方政府与企业要求将住宅大产权及管理责任全部移交。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9

2019年经济科将立足发挥科室职能作用,主要采取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审议工作报告等监督形式,加强对政府经济建设类、城建等重点工程、农林水、安全生产等事项的监督,对政府相关部门发挥职能、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今年,经济科将按照县人大常委会总体安排,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推进预算监督联网工作。

立意:审查和批准政府预决算,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新预算法实施以来,人大的审查监督权不断扩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预算公开、政府举债行为等方面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然而,仅通过审议预算报告、听取工作汇报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规范严格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要求。

做法:实现人大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联网,再逐步与政府收入征管、社保、国资和审计等部门联网,实现预算收支信息的横向联通对比,逐步实现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和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

目的:开展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为人大依法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拓宽了新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政府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

二、5月份,对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立意:了解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情况,督促政府加快相关项目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做法:1、调研采取实地看点、查阅资料及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解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进展情况。2、牵头组织委员和部分代表进行视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

目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等加强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办理好相关手续,合力推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10月份,听取和审议计划和财政预决算等相关报告。

立意:贯彻相关法律规定,做好此项常规性工作。

做法:深入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进行调研;与计划预算委员会、财政经济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起,认真做好相关报告的预审工作,为常委会议审议和批准县政府2018年财政决算报告提出主体审议意见;听取和审议县财政局关于2019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县审计局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听取和审议县发改局关于2019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12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2019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立意: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宪法和法律,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国有资产监督职责。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是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县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

做法:1、明确报告方式。县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年度报告采取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报告全面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基本情况,专项报告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2、突出报告重点。根据各类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目标,确定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重点。3、提高报告质量。县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准确、及时掌握境内外国有资产基本情况,切实摸清家底。要建立健全我县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依法明确和规范报告范围、分类、标准,确保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报告结果完整、真实、可靠、可核查。

目的:在全县建立起人大和政府部门间横向协作、上下纵向联动的国有资产报告工作体系,全力支持人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如实地向人大、向人民提交一本“完整账”和“明白账”。

国有资产管理建议篇10

截止10月15日,共收到各旗县区林业局、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和局领导班子成员提交的调研报告50篇,其中林业建设类20篇,资源保护类14篇,林业产业类5篇,林业改革类7篇,基层基础建设类4篇。

市林业局通过召开调研报告评审会,评出优秀调研报告26篇。这些优秀调研报告涉及林业建设、资源管理、湿地保护与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公益林管护机制、林业产业、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内容。

据了解,该主题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在林业建设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生态为主向生态优先、突出经济效益转变,经营管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治理集约经营转变,组织形式由全民动手向专业队伍、公司制转变;

总结了目前市的四种成功沙地治理模式,针对目前治沙存在的治理难、保护难等问题,提出了增加治理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快发展沙产业等对策;

在经济林建设方面,提出了在坡耕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加大节水经济林建设力度,加强经营管理等建议;

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中借鉴德援项目参与式规划、契约化管理、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

从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角度提出拓宽投资渠道、理顺资金运转渠道的建议。

二是在资源保护方面,围绕当前现行采伐管理制度与林业生产实际的矛盾,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森林采伐技术规程、简化审批环节,规范管理三个角度提出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建议;

提出了提高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下放审批权限、提高林地补偿标准等建议。

从我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出发,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加快国家湿地保护立法步伐的建议;

从国有、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管护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护林员管理,吸纳人才强化队伍建设,改善护林员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牧民补偿机制维护公益林稳定等建议;

在规范森林公安执法方面,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执法培训和执法监督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对林改后如何创新机制加强森防工作,提出了建立区域间联治联检机制、建立社会化防治机制等八个方面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基层扑火队伍建设的建议。

三是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针对目前林产业基地化水平低、产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等对策。

四是在林业改革方面,调研提出了建立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完善管护机制,加强木材采伐监管,规范木材有序流转,转变政府职能等举措;

提出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纳入新型市场主体管理,实行备案登记,出台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扶强扶大一定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议。

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提出创新经营机制、盘活林地资源、承揽绿化工程、化解债务等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