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3:21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看,特教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特殊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比智力因素大得多。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例子,无不说明,他们一旦战胜残疾生理,完成了心灵自救,便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一次艰难的飞跃。可见,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学习,甚至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注重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加快成才。

2、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特殊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差异,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下,最易接受社会各种道德行为和学校的纪律要求。反之,当他们心理有障碍时,最易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主要是心理障碍导致逐步形成不良的思想道德。只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才能有效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3、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生活、回归主流的前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特殊学校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回归主流社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各种竞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熟练的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心理健康,懂得自强、自尊、自爱,有鉴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广泛的适应力。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校园环境的变化,高校出现了许多存在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违规违纪、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特殊群体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极易出现自杀或伤人等心理危机性事件,不但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度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研究其思想行为特点、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学生健康成长及校园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大学生的集合体。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中的大学生特殊群体类型是指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群体及心理行为异常群体。

二、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群体类型也不断增多,不同群体类型学生各有特点,但也存在共性。

1.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自我认知即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特殊群体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不完善,有些学生过低的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的悦纳自己,经常出现自卑、自闭等情绪体验;还有些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自视清高,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出现自傲、自负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其人际关系。

2.存在情绪困扰问题

特殊群体学生负性的情绪往往多于积极的情绪,经常会受到情绪的困扰,如:焦虑、情绪低落、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合理控制情绪、适当的排解和宣泄心中的苦闷。

3.社会适应能力差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家庭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多表现出自卑、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往往出现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等情况,就业压力等问题突出。

三、创新及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方法

1.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注入到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致力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以期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和优秀品质,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研究了人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从个体层面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从群体方面研究了组织的积极体系等。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不高,学生自杀、跳楼等恶性心理事件持续上演,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倡导下,高校应更多的将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主题讲座、团队心理行为训练、讨论分享、心理情景剧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营造一种快乐、幸福、积极向上的环境,让特殊群体学生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诚实、宽容的积极品格,让他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2.建立“学校-学院-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学校层面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创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组织参加各类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和专题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水平,增加心理咨询方面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咨询与访谈、问题学生危机干预三个层次上的作用。其次,要营造和谐健康的宣传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

(2)学院层面要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首先,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二级学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建立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档案,充分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其次,应建立以“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班级心育委员-寝室长”三级分层垂直的学生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心理健康工作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学生当中。最后,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汇报制度。寝室长、班级心育委员每周要向院系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汇报是否存在心理危机学生的情况,如遇紧急事件随时汇报,保证信息的及时畅通,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家庭层面重在引导和配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夫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成长。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通过家庭的关爱与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学生层面要加强心理委员及心委会干部的队伍建设。选择乐观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班级心育委员和心委会干部,在学院内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及心理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创建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意识,促进心理问题的正确预防。

(2)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第一,通过心理测评,如16pF、SCL-90等科学量表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如性格、家庭、成长环境、存在的心理问题等,逐步规范和科学,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利用网络进行个体学生的咨询与访谈。第四,开展团队的心理行为训练。根据不同的特殊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如对于贫困生群体可以设计人际交往、树立自信等团队辅导;对于学困生群体可以设计执行力、诚信等团队辅导,让特殊群体学生在训练和分享当中体验。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亲和力的师风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乐观而又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5.2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心理影片展、心理大讲堂等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活动中不但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了心理素质,还建立起了特殊群体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集体。

4.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

(1)高校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深入学生公寓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预防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配合,如校医院、食堂、总务部门、公安处等,以便及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处理与预防。

(4)合理的利用校外资源。校外的心理专科医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民间的心理咨询组织可以给学校提供某种业务支持,如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通过转介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治疗、聘请他们中的一些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等。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专生 心理健康 特点

1.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影响特殊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比普通教育教师更强的心理素质。而特殊教育师范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后备军重要力量,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与研究意义重大。目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特殊教育师专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最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支持。

2.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2007级学生为例,共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2.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强迫、抑郁、恐惧、焦虑、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等9个因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者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SCL-90的评分标准,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1-5分),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国内现有资料和许多人曾经使用过的标准,以任一因子分≥3分判断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该项调查显示任一因子分≥3为66人,本研究样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3.2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青年组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特殊教育师专生SCL-90各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

4.讨论

4.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的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以往用SCL-90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79%―31.5%,本研究的检测结论在这个区间,这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整体上是良好的;与青年组常模相比,各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时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个体压力指数上升有关;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除偏执外,其他因子前者高于后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样本学生与同龄青年人相比其心理状况要差:与样本性质接近的相关研究相比,19.6%的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这说明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应该引起关注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4.2 加强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相对更为复杂。与普通师范生相比,以下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特殊教育师专生对未来职业角色的熟悉度。笔者通过深入交谈了解到,由于特殊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需求的临床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将很难胜任未来工作。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不熟悉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缺乏职业认同感、专业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二是特殊教育师专生的求职压力。师范专科处于大学的较低的层次,就业求职缺乏优势,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系本科学历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在校生面临着竞争、挫折、冲突等多种压力,势必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中国教师报》报道,2008年至2010年,国家计划要拿出几十个亿在我国中西部创建一千所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残疾青少年的就学问题。我们从中看到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的程度。这对所有的特殊教育师范生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高职院校特殊教育系和特殊教育师范专科院校不仅要注重特殊教育技能的传授,还要着力培养在校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培养更高水平的特殊学校教师和增强本校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而努力。

5.结论

5.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任一因子分≥3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特殊教育学校要帮助弱智学生提高健康水平。本文从心理教育环境、情感体验、课程渗透、用脑卫生和个别矫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已经是弱智学生最大的不幸了,如何减少和避免弱智学生从“牛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是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多极化、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还是全部的心理内容,都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弱智学生由于普遍存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视觉红信息接收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对于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抓好校阔和班集体心环境的建设,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充满温暖,使全校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整体规范的认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融洽效应。

弱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相当要的。学校要为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廊,交流先进的家教经验,为家长提供必需的特殊教育资料。学校要帮助家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亲了关系,确保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特殊教育学校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在康复、助学、就业等方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满足弱智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共同营造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2 激起弱智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弱智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障碍,容易在心理产生各种问题,如自卑、消极、任性、抑郁、仄学等。这些问题在存在不公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些学校和老师仅仪为儿名有心理障碍的学牛就苦恼不已。

积极的情感是机体动员全身的资源去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机制。为了帮助弱智学生发展积极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倾向,特殊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弱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红领巾手拉手”、“新世纪,我能行”、“技能比赛”等,让弱智学生能灵活选择体验活动项目。通过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要求的体验活动,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培养丰富的理智感。弱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正常人的要更为错综复杂、细腻多样,只有弱智学生用“心”去体验新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从而更好的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保护心理健康的发展。要让弱智学生从多层面的社会交往中争取与正常人公平竞争的权利,不低估,不白大,成长成为自己的主人,家庭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3 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特殊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所以课程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特殊教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去安排,还要结合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互相渗透。

弱智学生由于听觉语言水平较低,学习语文就有很大困难,所以语文教育要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突破学科中心的视野,充分考虑弱智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人而异,运用多种渠道,努力为他们创设语境,增强语感,要降低超始阶段的难度,词语先行,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鼓励他们自由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从简单的“笔谈”开始培养弱智学生学习书面语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活动课程是弱智学生活动的主要领域,他们可以在开放的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协调行动,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像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兴趣小组,都蕴含着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交往能力、良好个性的教育功能,为弱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对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4 教会弱智生用脑卫生

人的心理不健康,不是脑力和体力用得多了,而是因为没有合理使用脑体器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过度的神经激活和化学物质的释放,会扰乱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过程,过多的消耗能量,容易加重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负担,甚至会引起一些身心疾病。

弱智学生由于听觉损伤,来自外界的声音干扰对他们很少,所以他们做事比较专注,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还有一些弱智生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可使积累成过度疲劳。一般认为,休息对机能状态的恢复必是先快后慢,休息的时间应按学习的顺序而逐渐增加,多次的短时间休息比一次长时间休息效果更好。积极、紧张、有节奏的学习和活动不仅不会损害身心健康,而且还能使正在成长的机体得到又充分又健康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弱智学生用脑卫生的常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弱智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负担,预防学习疲劳的发展,做到劳逸结合,有紧有松,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使特殊教育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符合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用脑卫生要求。

5 通过专门渠道。加强个别矫治

对特殊学生来说,健康教育实质是矫正不健康的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要注意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训练。正因为是特殊学校的学生,弱智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大,尤其要做好心理健康的个别教育矫治。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培智学校是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致力于特殊少年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的逐步普及和特殊教育格局的初步形成。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教育中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

二、培智学校发展的现状

培智学校通过不断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数百所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精神世界的陶冶。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和心智的不健全容易造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真正体会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消除他们惯有的自我否定心理。

实践证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塑造了一个个自信、自爱、自立、自律、自强的社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安义.在语文教学中调适学生心理[J].教育艺术,2009(09).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心理情绪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社会期望,特教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及特殊儿童心理干预的专题研究。

一、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特殊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高校权威专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17个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中心38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性别、类别、学历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二、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表现的四个方面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较明显的心理、生理症状。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面过窄导致的心理失衡和适应不良。教师的合群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第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较少,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且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热情。

第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表现为中等强度,且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担任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比盲童、聋童的教师严重。

我校是一所培智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残疾程度严重,自闭症儿童占到学生的30%,情绪行为问题突出,教育难度大。教师平均年龄43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均欠佳。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服务技能,建设规范化的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体系,对教师做好情绪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非常重视和一直在做的工作,在这里与特教管理者分享。

一、环境怡情,文化养心,为心理教育营造大氛围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特需儿童的康复以及生存需求为目标,创建以森林、海洋、花海为特色的主题康健长廊,怡情养心,寓教于景。学校修建了“仁者庭”,修心性、怡性情,感受自然与创意之美、环保与艺术之魅;搭建了“爱之苑”,感受沙疗之效、攀岩之趣、饲养之乐。增设配备,使校园文化处处都是有趣的“课堂”,寓玩耍中实现康教的目的。创建了心理评估室、心理疗愈室等专业处室。购置了心理综合评估仪、注意力训练仪、沙盘等专业器具,为心理教育营造了专业、优美、先进的硬件条件。

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增强队伍软实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员工对于单位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靠管理、靠制度去实现。为了让每位教师对学校信任,对工作有安全感,我们在管理上通过营造民主氛围、客观评价、合理安排和人性化组织,努力实现学校干部群众间的和谐气氛。

1.完善管理网络化结构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

增设校内管理岗位。将教师按照合作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完善原有的层级网格化管理结构,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潜力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使教师真正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

2.强化两个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全面素养提升工程,达到人人有专長、分管工作有特色的品牌目标,培养管理、业务皆强的干部队伍。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团队的创建和培养为着力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训工作。

3.拓展校务公开使教师评价全面科学有依据

绩效工资方案不断完善,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事安排、工作量调整、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等渠道,全面实现人尽其事、各得其所。通过“教代会”,落实好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使其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课程介入,提升素养,为心理教育搭建大舞台

课程是落实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做好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深谙此理,多年来坚持全面启动心理课程研究,援引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驻校办公,探讨普适性的心理游戏开发及实践,心理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结对服务,整体搭建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康复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成长。

四、全员参与,专业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2名硕士学历的部级心理咨询师,1名部级心理辅导员。也有不少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系统的心理教育技能培训。教师的心理教育综合素养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定期心理疏导,聆听专家讲座,教师自由组合,学校有心搭桥。学校还请专业咨询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感受团体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开展系统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我校与专业心理咨询研究所合作,常年坚持系统专业的对全体教师开展绘画疗愈、游戏疗愈等心理学专业培训。还包括学校心理学骨干教师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和个案的会诊以及教师的减压讲座,达到了促进教师个人心灵成长的目的。

援引高校专业支持,对学校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与提炼,结合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理论规范要求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

五、师德工会活动使校园变乐园,工作成乐趣

活动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师德教育活动、工会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队伍活力,倾力打造“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能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

例如,“我的特教日记”记载着特教真善美的师爱故事;每年的仁爱阳光教师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师德风尚;特教最美瞬间,抓取师生交流的温暖画面;“仁爱如歌”画册,记载着爱的箴言,吟唱着教育的智慧。

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采用充满惊喜和温情的方式去表达对教师们的心理关爱。寓意深远的节日礼物,如写满感恩和祝福的小纸条,激发热爱生命的植物;修心养性的书法字帖和书籍;宣泄情绪的“秘密花园”曼陀罗画册,无不寄托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润物无声的引导。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学生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参考文献: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由于标准规定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这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每年就被排除在标准评测人群之外,不能享受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

如果正常人要融入社会,享有与正常人同样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权利,则残疾人体育教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作用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排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取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檀传宝在他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给德育重新下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中说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

 

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需规范德育管理,根据特殊儿童的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而设定德育目标为:热爱生活、健全人格、自食其力、融入社会。通过课程化的德育模式来实现德育目标,即2个德育课程:主题活动德育课程和综合德育课程。

 

一、主题活动德育课程

 

主题活动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月主题活动

 

政教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校特点制定月德育主题,三个部(启音、启明、启智)再根据自己本部的特点制定活动主题,各班将月主题教育通过板报、班会课、班级活动等形式呈现。

 

比如以安全为主题的月主题教育,启智部班级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班会课教育,启明部班级开展“吃的正确”饮食健康教育,启音部开展男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等,做得特别典型的班级政教处会将该班的活动过程通过图片和通讯稿的形式展示在学校网站,供其它班级参考借鉴。到期末的时候政教处评选出月主题教育优秀班级进行推广,对相关班主任进行奖励。

 

(二)“三节”活动

 

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三节活动是每年必须完成的德育活动。通过“三节”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比如艺术节:视力障碍孩子的器乐和声乐都是强项,启明部就举行以班级为代表的合唱比赛和以个人为代表的独奏及独唱比赛等。启音部就举行哑剧课本剧赛和艺术操比赛,为听力障碍孩子的表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智障孩子就进行韵律操赛和绘画比赛。每个部都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比赛内容,学生在玩中培养了能力。最后选取优秀的节目进行全校性的展演。

 

三部的三个“节”既各有特色又能相互学习、欣赏,充分体现出尊重学生差异、因生制宜、各具特色,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三)融合活动

 

融合教育是世界特殊教育的趋势,同时让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社会也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

 

普特融合活动是学校的特色主题活动。旨在让普通学校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又能让特殊学生和普通同龄孩子进行很好地交流。比如:市二十二中中加班的学生来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普特融合活动,分别与三部的孩子同上课、同午餐、同游戏等,甚至有专题活动:文艺节目表演——“普特融合同成长”。此活动既可以让普通学校的学生感受到特殊学生的乐观、坚强、勤奋等,同时特校的学生更是展示出了自己的自信,对于融入主流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特殊教育德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特殊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普特融合活动正是基于此目标而专门开展的活动,每学期都有来自全市普通学校的学生到学校来开展各类活动,这类型活动开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市局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肯定。

 

(四)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最终是让孩子能独立、自食其力。学校每个暑假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启音部有的学生走进社区为老人理发、按摩等家政服务,还有的学生会将自己制作的手工鞋拿出来义卖。启智部职高部智力轻度障碍的孩子则是到洗车场等地参与服务活动,启明部的学生是加入到盲人按摩队伍中去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历练,沟通交往、专业技能等等都得到了提高。

 

二、综合德育课程

 

规章制度的约束效用在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德育课程除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外,还融合了专项德育教育。

 

(一)始业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由团、队部负责组织专项主题教育。旨在让学生们在专项主题教育中获得德育,促进身心成长。比如:为了宣教我国系列载人卫星升空获得的荣耀,学校开展“嫦娥奔月”主题始业教育。学校操场分成七个小阵营,每个阵营都是嫦娥奔月主题,但是游戏内容不一样,有嫦娥蛋糕、饼干等点心制作,有航模表演,有贴鼻子等活动。

 

始业教育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区别以往的说教形式,德育功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德育目标很好地得以落实。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对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清除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能适度地进行自我调节;

 

三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四是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综合性特殊学校德育课程化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特殊教育学校创新的德育管理模式是把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这种课程化德育管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了德育效果确实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更是改进了管理效率。所有的这些德育方式都是为广大残疾儿童点亮人生希望,增进了残疾人福祉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