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会计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4:08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1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计量基础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保留了旧会计准则13项核算原则中的部分原则,剔除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基本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易、企业合并(非共同控制下)和债务重组等方面。

(二)存货成本管理的变化

对于存货加工成本的核算,新准则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对于发出成本的核算,新准则仅提出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剔除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

(三)资产减值准备方法的变化

相较于旧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法方面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及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在资产减值准则方面,新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将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

(四)费用资本化的变化

新准则准予开发费用资本化。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并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费用化,计人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时,可资本化处理后计人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在新准则中准予被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资本化。

(五)所得税处理的变化

在所得税处理方面,相较于旧准则采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新准则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明确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

(六)债务重组方法的变化

在债务重组方面,新准则规定在限制条件内恢复最初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人,以公允价值为实物抵债业务的属性。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方法、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每股收益的披露等方面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会计行业发生重大影响,对于成本核算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二、新会计准则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一)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1、成本核算是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发生率较大的变化。各行各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国家约束越来越细致化、责任明确化,会计技术越来越先进化、技术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成本核算越来越透明化,激烈竞争的市场使成本核算越来越重要,成本核算已经成本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

2、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工程企业大多存在短期行为,并没有系统的开展成本核算[2]。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成熟,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越来越必要,成本核算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

(二)新会计准则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1、固定资产新核算方法的影响。(1)新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进行了更改,取消了“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核算标准,这对工程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折旧费核算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2)新会计准则会增加固定资产计量结果,同时加强对预计净残值的现值的核算,从而增加了各期计提的折旧费用。这将增加企业各期费用,降低其收益效益水平,增加程企业负债。(3)新会计准则增加固定资产计量结果,会对工程企业资产结构产生影响,并提高企业长期资产比重。新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预计处置费用的折现金额纳入其账面价值,这样会使得发生负荷条件的后续支出在固定资产中不断增加。

2、公允价值的引入的影响。(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促使企业成本核算进入新局面。企业部分资产的计价、投资性房地产等的账面机制、企业的现金与存货等流动资产的公布等都发生了改变,同时年末也不需计提折旧。(2)公允价值变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如以往由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效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则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而改变工程企业的成本核算。

3、存货财务改变的影响。(1)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受存货财务影响较大。新会计准则规定,主要借款费用符合相关条件就可计入企业存货则务,且存货成本不再包括采购商品过程中产生费用,而是将其计入损益。由此,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期间费用的减少,企业营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经营成本的增长速度要小于期间费用减少的幅度要,企业总收益是基本不变的。(2)采用原发出存货和后进后出发计价模式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纳入了先进先出或加权平均法。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企业则务受到了更为显著的影响。第一,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流动资产合计金额、资产合计金额增加,工程企业短期内的权益增加。第二,短期利润表中的盈利增加,长期总收益额不变。

三、总结

(一)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得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对会计核算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得出成本核算是外部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2

关键词:生物资产准则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费用会计核算

一、引言

在林产品市场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营林生产成本费用高低直接影响林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林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时,要运用有关成本费用数据,分析和比较各个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以便选择最优方案。林业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准确与否、经济管理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规范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但没有统一规范生物资产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没有根据营林生产经营特点和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制定统一的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制度。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依靠其职业判断和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经验,参照1994年财政部重新修订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暂行)》和2004年财政部颁发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根据生物资产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这可能导致不同林业企业核算的林木资产价值的不可比性和林木资产价值计量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林木资产价值,对林业企业的营林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遵循生物资产准则以及其他相关准则的前提下,研究林业生产规律和生产经营特点,探讨符合林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要求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对于完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规定

《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暂行)》(以下简称林场会计制度)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设置“营林成本”科目,核算年度营林生产作业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分别造林、抚育、次生低产林改造和森林管护等生产作业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林种区分作业方式进行明细核算,年终将发生的费用编制营林成本计算表,区分林种的造抚成本和管护成本转入“林木资产”科目,逐步实现了完全的林木资产成本核算。但是,林场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也不适应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按照林场会计制度规定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法核算的林木资产成本,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林木资产价值。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在“农业生产成本”科目核算郁闭成林前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郁闭成林后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科目;设置“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实际成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账面价值转入“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核算企业成熟性林木资产投入生产经营的累计折旧。成熟性林木资产的日常管护费用支出记入“农业生产成本”科目,设置“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消耗性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林木资产有关减值业务。《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不符合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营林生产各个阶段的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划分不科学,不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林业分类经营要求和林木资产生产特性。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11年版)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分别核算郁闭成林前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等。同时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科目核算林木资产减值和累计折旧等。在资产类科目直接核算营林生产成本费用,导致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符合资产类会计科目核算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没有体现营林生产经营特点。

自企业会计准则(2006)颁布以来,在现有国内文献中,有少部分学者探讨了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核算问题,尚处于百家争鸣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三、林木资产的分类、性质和特点

根据林木资产生产经营目的不同,生物资产准则通常将林木资产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

消耗性林木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林产品的生物资产。它是劳动对象,具体包括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薪炭林,它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性质,应该按照存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

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指为产出林产品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具备自我生长性,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予以消耗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属于劳动手段,具体包括母树林、果树林、油料林、特种经济林、其他经济林,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应该按照自建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成本。一般而言,生产性林木资产通常需要生长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具备生产的能力。根据其是否具备生产能力(即是否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可以对生产性林木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所谓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林木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林产品。由此,生产性林木资产可以划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类,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指尚未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还不能够多年连续稳定产出林产品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类似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则指已经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类似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固定资产。

生产性林木资产具有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从而不断产出林产品,生产性林木资产产出林产品之后,该资产仍然保留,并可以在未来期间继续产出林产品。消耗性林木资产收获林产品之后,该资产就不复存在。

公益林,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体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其他防护林、国防林、实验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

公益林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相比,有本质差异。后两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公益林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和生态效益,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应当确认为公益性生物资产,并且应当单独核算。公益林的生产过程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生产过程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成本核算办法核算公益林生产成本。

四、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

(一)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流程

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林木资产的生产周期长,林木培育一般都要在1年至3年,有的要达到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郁闭成林,或达到生产经营目的。因此,在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前,或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林木资产生产成本费用,应该根据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生产经营目的设置专门的成本费用科目核算营林生产成本。

营林生产包括种子、苗木、木材生产等,其主要产品有苗木、原木、原竹、水果、干果、鲜胶乳、干胶(或浓缩胶乳)、茶叶、竹笋、种子等(以下统称林产品)。营林生产按生产阶段不同,一般可分为苗木生产、造林抚育、采割收获三个阶段。

林木资产成本费用核算原则是:在生物资产准则指导下,根据林业企业营林生产经营特点和林木资产生产经营目的,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历史成本原则,设置一套营林成本费用科目,全面反映营林成本费用支出。

依据林木生长规律和生产经营特点,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流程为:苗木生产成本核算苗木造林抚育成本核算林木资产林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林产品加工成本核算。如下页图1所示。

(二)具体核算

营林生产成本费用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作业费、其他直接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等。

1.苗木生产成本核算。苗木生产阶段是指林业企业整地作床、种子入土培育开始至苗木起苗出圃时为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和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苗木的生产阶段。苗木生产阶段的经营目的在于生产出用于出售或自行营造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或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截止标志为苗木出圃移植或出售,成本计算截止时间算至苗木起苗出圃时。无论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的苗木生产,还是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苗木生产阶段发生的生产成本费用相同。因此,在苗木生产阶段,设置“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总括核算苗木累计生产成本,在“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总账科目下按树种、育苗方式(大田、温室、容器、苗床、换床、育大苗等)、播种年份分别归集费用,核算不同苗木的生产成本。设置与“制造费用”科目相似的“营林费用――苗木生产”科目,归集核算苗木生产阶段发生的有待分摊的共同间接费用(管护费用),会计期末,将“营林费用――苗木生产”按照一定标准分摊记入各种苗木的“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

出圃苗木的选苗、查数、打小捆、临时假植的费用计入苗木成本。捆包、运输的费用由用苗单位负责,分摊计入造林抚育阶段的林木资产成本。越冬窖藏、假植的苗木和所发生的入窖、运沙、出入土和临时假植的成本费用仍在原树种的“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反映,视同在床苗木,不计入苗木成品生产成本。第二年苗木出窖、出圃时,再计算和结转苗木成品生产成本。

在苗木起苗出圃移植或出售时,将苗木成本从“营林生产成本――苗木生产成本”科目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用于消耗性林木资产或公益林造林抚育目的移植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用于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目的移植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用于出售的苗木,将苗木成本从“消耗性林木资产――苗木”科目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苗木”科目。

2.造林抚育生产成本核算。造林抚育阶段是指林地整理、苗木种植开始至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前的生产阶段,或者是指林地整理、苗木种植开始至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的生产阶段。该阶段的生产经营目的在于造林抚育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培育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或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阶段的生产截止标志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本计算截止时间算至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郁闭成林时止,或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止。

在造林抚育阶段,林业企业营造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用于销售或自用的原木、原竹等木材产品;林业企业营造公益林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态防护目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企业营造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用于销售或自用的种子、水果、干果、鲜胶乳、干胶(或浓缩胶乳)、茶叶、竹笋等林产品。

从会计要素性质看,消耗性林木资产具有存货特征,应按照制造成本法原理设置“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和“营林费用――造林抚育”科目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费用,按林种、树种和作业项目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虽然公益林的生产经营目的不同于消耗性林木资产,但是其营林生产过程与消耗性林木资产没有区别,因此,造林抚育阶段的公益林营林生产成本可以比照消耗性林木资产营林生产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特征,应参照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核算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造林抚育成本,即,设置“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并按树种设置明细科目,核算生产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

造林抚育作业是一种季节性的生产作业,每年规律性地重复进行。因此,造林抚育生产成本计算应按年度进行,分别核算各年度造林抚育成本。

在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成林时,消耗性林木资产与制造业企业的“库存商品”相似,可随时用于对外销售或自用,此时,应将“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核算的消耗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借记“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贷记“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消耗性林木资产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在公益林郁闭成林时,公益林可以完全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实现生态效益,此时,应将“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核算的公益林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公益林”科目,借记“公益林”科目,贷记“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科目,公益林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在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相似,具备生产林产品的能力,可以作为母树投入种子、水果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此时,应将“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的造林抚育累计生产成本转入“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生产性林木资产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至此已经完结。

3.采割收获生产成本核算。对于消耗性林木资产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消耗性林木资产郁闭成林后的抚育、管护、采伐、贮运和销售原木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阶段。采割收获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是林业企业“存放”在林地上的库存商品,可随时用于销售或自用,其生产经营对象为原木、原竹等林产品,应在林业企业的“销售费用”科目中统一核算原木、原竹等木材产品的管护、采伐、贮运、销售等作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设置“消耗性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生产性林木资产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周期性重复生产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阶段,直至生产性林木资产死亡、毁损或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林为止。采割收获阶段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林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生产手段参与林产品的多次重复生产。成本计算周期为从初次挂果或上一季林产品采割收获结束日开始至本季林产品采割收获离开母树为止的林产品生产周期。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林产品所发生的生产成本费用,通过设置“林产品生产成本”科目和“营林费用――采割收获”科目核算,并按林产品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在每个林产品生产周期,将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发生的抚育、管护等费用以及计提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计入林产品生产成本,即,借记“林产品生产成本”或“营林费用――采割收获”科目,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

对于采割收获阶段的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进一步晾晒、干燥脱壳、保鲜、精选包装、初级加工直至可供销售或自用的林产品等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已经不属于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抚育、管护等作业发生的成本费用,而是林产品初级加工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以按林产品不同种类通过“林产品加工成本”科目核算其加工成本,发生的共同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如果林产品加工成本远远小于林产品生产成本,那么按照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以将林产品加工成本合并计入林产品生产成本。

对于公益林来说,采割收获阶段是公益林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开始至收获原木、种子、水果、鲜胶乳等林产品,直至公益林死亡或毁损为止的生产阶段。此时,公益林已经不再存在,转换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公益林应比照采割收获阶段的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4.营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林业企业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辅助生产车间(或部门),在提供自制工具、备件、供电、供水、修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先在“营林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中归集,然后按照受益对象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营林生产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林产品生产成本”、“营林费用”、“林产品加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

5.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等发生的收入、补植费用的核算。在造林抚育阶段,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发生的补植造林费用,分别记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产生的收入冲减记入“营林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生产性林木资产在建工程”科目。

在采割收获阶段,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发生的补植造林费用,是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后续改良支出,其发生的费用应分别记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择伐、间伐或更新采伐获得的原木等林产品收入冲减记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6.公益林后续支出的核算。郁闭成林后的公益林发生的后续支出,主要包括:补植造林费,择伐、间伐或更新采伐净支出,抚育、管护支出等,在林业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及讲解[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5.叶超飞,彭东生.林业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王巨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近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习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4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

一、政府会计实施背景及意义

多项制度并存,核算口径不一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体系繁杂、内容交叉的核算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则是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难以汇总形成较高质量的政府财务报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根据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工作任务的之一是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现行的单一的核算模式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需求。通过部门决算报表也只能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因此改革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它还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和建立现代财政体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模式

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是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亮点之一,从传统的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存的的双系统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体系”,即在财务会计中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核算,在预算会计中运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核算,并把两种核算方式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二是“双基础”,即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将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三是“双报告”,在预算年度结束时,根据不同的核算方式同时完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

(二)重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新的核算模式,兼顾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形成“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同时完成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预算管理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实行“平行记账”。相较其他业务而言,需要同时对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其次由于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造成当期盈余数(即当期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与当期预算结余数(当期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差异通过编制“当期预算结余与当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得以实现,同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要求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为了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上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如原则上要求收入和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细化了投资核算方式,并提出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通常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在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和无形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或摊销,并加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增加预计负债、递延费用和预提费用确认方法等。

(四)双报表体系的全面建立

新准则中报表包括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了预算会计报表体系,为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提供了数据基础。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了财务报表,反映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新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

(一)加强基础会计工作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系统化的规定使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成为财务基础工作的中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把握新准则的基础上深化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统一化的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和确认,形成最终的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推进财务工作体系建设

新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确保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展开,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完善会计工作体系,逐步改变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工作理念,将管理决策进一步深化到会计工作中,从而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以期符合新会计准则。

(三)重视会计人才培养

新准则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现任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以期财务人员在新准则下转变思想,深入理解新政策的细则和内容。首先在加强制度宣传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交流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基本准则》及其细则,熟悉各项规定,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意义。其次多方培养,鼓励在职财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国家新政。除此而外,单位还应根据需要聘用或引进专业人员,为单位人才建设补充新生力量,增加单位活力。

(四)注重新旧制度衔接

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更加细致地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由于新旧制度在核算内容和核算方式上的不同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新学习3+5”会计核算模式,并且修订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确保基本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功能在后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结论:

《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具体准则的是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它使得政府会计行为有章可循,政府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制可依。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和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加强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功能,对于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科学编制、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

[2]徐翠美,山鸣,勇小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分析.齐鲁珠坛,2018(1)

[3]梁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浅析.财经界,2017(5)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5

一、会计科目类别的变化

在旧的准则下会计科目的类别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而在新准则下,除了以上的五大类科目外,还增加了共同类科目。该大类科目个数不算多,是以科目的余额方向判断其是属于资产,还是负债。若余额在借方便形成资产,若余额在贷方,便形成负债。

二、新准则下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一)名称调整的会计科目

在资产类科目中,原“现金”现改为“库存现金”;原来的“物资采购”现改为“材料采购”。这些会计科目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核算内容却和旧准则下的规定相同,没有变化。

(二)删除或增加的会计科目

按照新准则的相关内容,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分别由“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三个科目代替,若发生减值,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中。

在对存货核算的科目中,取消了“自制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增加了“周转材料”这一科目,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成为“周转材料”下的二级科目,本科目可按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其具体的账务处理和原“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相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原“自制半成品”核算的内容转入“生产成本”中进行核算。

增加了“业务”科目,核算企业不承担风险的业务形成的资产,如受托理财业务进行的证券投资,受托贷款等。企业受托代销的商品,可将本科目改为“受托在销商品”科目。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包括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性房地产类别和项目分别以“成本”和“公允价值变换”进行明细核算。增加“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增加“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核算企业应当分期计入租赁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增加了“未担保余值”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出租出资产的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的,应在本科目设置“减值准备”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也可单独设“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删除了“待摊费用”核算科目。

在对无形资产核算中,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作为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累计摊销,也通过本科目核算。本科目应按无形资产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企业按月摊销无形资产价值时,旧准则下借记“管理费用”,贷记“无形资产”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的原值。而在新准则下,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不再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的原值。另外把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为其单独设置了一个科目“商誉”,核算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才会取得的商誉价值,企业应按企业合并准则确定的商誉价值,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三)其他

有些会计科目的名称虽未发生变化,但其核算方式却较旧准则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材料购入到月底若结算单据仍未到,在旧准则下采取的是“月底暂估入账,下月初红字冲回”,而在新准则下,却不是“红字冲回”,而是做相反的分录来冲回。再比如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时,若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负数时,旧准则的分录为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金额用红字,但在新准则下却是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即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有关科目、金额用蓝字,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所用科目的名称虽没有改变,但核算方式却发生了变化。

三、新准则下负债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准则下负债类会计科目变化最大的当属原准则下的“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新准则下的“应交税费”,这两个科目的合并也使得原来计提税费时需编制的复合会计分录简化为了一借一贷的简单分录。需要注意的是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仍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而应交土地增值税分不同的情况,又有不同的承担者,在具体的核算中应视不同的情况,对“应交税费”进行不同的核算。

原准则下的“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合并成新准则下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但“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较原来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范围要大,其核算范围包括:一是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二是职工福利费;三是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四是企业按照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基准和比例计算,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五是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六是非货币性福利;七是其他职工薪酬。以上7项中的后5项在旧准则下核算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有关科目,而新准则下的核算变为先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再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新增了“递延收益”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当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补助金额。新增加了“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而这些项目的利息的提取在旧准则下的核算是借记“财务费用”或有关科目,贷记“预提费用”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新准则下,用“应付利息”科目代替了上面会计分录中的“预提费用”。“预提费用”的核算范围越来越小。

四、新准则下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及成本类科目的变化

(一)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准则下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下一级科目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有些科目的明细科目变化却很大,例如资本公积在新准则下其明细只有“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账户。在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新增加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的本公司股份金额,企业为减少注册资本而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库存股”,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成本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增加了“研发支出”科目,该科目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而增设的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在旧准则下这些研究开发支出一律进入“管理费用”,而新准则下,这些研究开发支出在“研发支出”中设置的“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两个明细科目中进行核算。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产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期末将费用化支出转入当期损益,即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如果研究开发项目有望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形成无形资产后再从“研发支出(资化支出)”转入“无形资产”,即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五、新准则损益类科目的变化

首先“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了“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改为了“其他业务成本”、“营业费用”又改回了原来的“销售费用”。“所得税”改成了“所得税费用”,而和所得税有关系的“递延税款”也分别由“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所代替。

其次,新准则将政府补助计为利得,在“营业外收入”中核算,删除了“补贴收入”科目。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没有余额。(即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时,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新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该科目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可按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在旧准则下,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是进入“管理费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委托贷款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进入“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设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入“营业外支出”。而在新准则下所有提取的各项减值准备均进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期末该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结转后该科目没有余额。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盘盈在旧准则下是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报经批准后再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而在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不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资格——初级会计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6

一、调整生产成本核算

我国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制度多为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在产品成本核算中,使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即会计人员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将其涉及的直接材料、人工费用以及制作费用等各个部门进行核算。在这种成本核算中,其根源问题在于无法准确的区分存货成本与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这一问题则有了全新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针对产品的原料、运费等存货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相关规定;其次,针对企业产品存货期间产生的盘盈或盘亏进行了调整;再次,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了相关规范;最后,企业在日常生产管理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针对固定资产后续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门进行完善,例如:机器维修费用。与此同时,针对传统会计处理规则,《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而是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

二、调整直接材料成本核算

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都是从原材料存货的采购成本或者其他渠道的取得成本转化过来的。而在直接材料成本核算中,其调整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原材料的储存如果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当期损益;对于生产领用的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需要同时结转其存货跌价准备,即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用于销售的产品存货,其跌价准则在确认销售收入的当期予以结转,冲减了销货成本。其次,针对生产领域的材料成本计价,会计人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用与之相对的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等,而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材料的数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已经被取消。与此同时,在材料成本计价中,相关会计人员还应结合着市场材料的发展趋势,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分析。以便从根本上确保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人工成本核算

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人工成本核算体系,一些企业在人工成本核算中,职工的范围、薪酬在界定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人工费用作为企业整体成本核算的一部分,若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核算,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成本核算。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人工成本核算做出了全面的界定,同时也改善了长期以来人工成本的管理模式,扭转了劳动耗费与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职工的薪酬主要包括职工的服务成果、劳动力付出以及一切薪酬福利等各个方面。除去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其他的都应当将职工纳入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中,并以此来规范企业员工的社会随意性。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一些老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中,针对企业人工成本核算,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如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原材料、燃料与动力、工资等各个项目进行核算。而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这一核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对此,新会计准则将其调整为“直接人工”。

四、核算制造费用

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除了一定的人工费用以及原材料费用外,还涉及到相应的机器制造费用。在我国企业生产中,多数企业将制造费用作为部门费用进行核算,且在汇总的过程中,由多个部门进行归集、总结。在实际核算中,制造费用不属于当期损益,因而在核算的过程中应直接与管理费用进行划分。对此,新会计准则做出了一下几方面规定:首先,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在维修的过程中,应及时的纳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而针对机器维修期间产生的停工损失,不应将其纳入制造费用中,而是纳入当期损益中。以此来确保制造费用的准确性。其次,在产品存货期间,传统的成本会计往往将盘亏、盘盈或毁损纳入产品所在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而在新会计准则中,也会这状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其按照相应的规定纳入管理费用或者营业外支出,盘盈的在产品存货一般冲减管理费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规范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同时还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成本管理。由此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成本实施核算,在节省企业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能推动企业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祥玲.新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探讨.中国经贸.2010(2):185-186.

[2]姜忠华.新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及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8):51.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7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体会

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节省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结合资产负债观对当前国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引子:所谓的资产负债观就是在明确资产和负债两个因素的过程中,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收益来进行计量,当资产价值增加或者是减少时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收益。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考虑。资产负债观则认为,企业的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可见,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一种附属产物。

企业的经济事项比较繁杂,为了便于进行有效管理和会计核算,企业会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设定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即企业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对具体的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要遵守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和清晰性原则。企业会计科目一般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国内市场,还来自于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准则的设定起步较晚。早期中国会计准则的设定许多都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家对会计准则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法规。国家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实践不符的规定,使得我国会计科目的设定和我国会计准则越来越适用于中国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当前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不利影响。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不仅对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转。资产类科目作为会计核算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上会计核算准则和我国的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会影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从当前中国国内国情和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来说,中国会计核算准则在长期内会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核算会计准则的磨合过程是漫长的,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之间差距的消除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从中国会计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改善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促使中国会计核算准则能尽快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接轨。

一、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不容易计量

根据财政部有关通知,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有时是很难计量的,尤其是对广大非上市公司而言。不能计量会计上就不能确认,导致在实务中资产负债观不能很好地落实。

(二)国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存在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中国进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的活跃分子。企业的经营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者利润的获得,同时关系到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资产类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国内企业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的会计监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如果我国的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趋同,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克服,建立国际上通过的标准会计核算准则,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的监管可以增强国家对企业会计项目的监督,防止出现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会计核算准则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国内对资产类科目的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够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8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差异

1.收入方面

会计核算所使用的收入是指商品的销售收入、劳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各个方面。而所得税所确定的收入是指应税收入,应税收入就与会计收入有一定的差别。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周期较长,采取完工百分比法或按照建造合同确认收入,而税法规定收到预收款时确认收入。

2.资产负债方面

会计核算中的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过交易、事项成为了企业可以控制或者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会给企业带来利益;会计核算中的负债是指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义务,履行这种义务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流出。而所得税计算中对于资产和负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两者之间在对于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和资产减值准备等的计算中存在很大差异。

3.成本费用方面

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费用采用据实扣除的方法,会计利润就是指实现的收入减掉各项支出后的余额,也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金额就按实际发生额计算扣除。计算所得税要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但又不同于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采用据实扣除和标准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相关性和配比的原则进行计算。房地产企业中的在建工程试运营收入的会计计算就存在差异,按照会计准则,基建工程试运营收入可冲减基建工程成本,而税法规定试运营收入应计入总收入并且征收所得税,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的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产生的原因

1.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目标不同

企业的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真实、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目标,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等,提供完整的企业财务状况,为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制定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单从目标这一角度来说,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就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中。税法要求按年度计算缴纳所得税,房地产企业由于产品周期较长,前期费用可能计算不完全,造成前期所得税较高,整个项目计算后可能没有所得税。

2.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基础不同会计核算要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以此来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而所得税在征收前要考虑到纳税人有支付税金的能力,也就是说所得税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3.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原则不同

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核算有着原则上的不同,由于会计核算与所得税的目标及核算基础不同,两者的核算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原则的不同又会导致所采用的计算方法、范本依据的不同,有关业务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会计核算的原则有权责发生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同时兼顾客观性、一贯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注重实质性等原则。所得税的计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配比原则,并不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房地产企业应对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差异的建议

(一)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主动与税收法规协作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同时在处理会计准则缺失的事项时,要主动与税收部门相协调,尽量与税收、所得税法规协作,以避免在以后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算时重复协调,以致降低工作效率。

(二)改进企业所得税法规,主动与会计制度协作

目前企业的所得税法规仍存在优惠政策太多、收入项目名称不规范、实行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度等不足,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仍要加强建设与完善。相对于不完善的税收法规而言,会计准则的理论较为完善,所以,在符合所得税法处理目的和原则的情况下,所得税的核算可以借鉴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选择差异较小的规范核算。

(三)根据不同的业务差异采取不同协作方式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9

关键词:国有粮食小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2013年1月1日起已开始在全国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对中小企业划分,大多数是小企业,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一、对国有粮食小企业资产负债表要素核算的影响

1.对资产类科目核算的影响

(1)《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_。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设置“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现按照新准则要求取消已设置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并对余额进行转销,待实际发生应收账款坏账、存货损失时确认为营业外支出。对于发出存货成本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算。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存货采购价格波动大及存储时间较长的特点,统一要求采用加权平均法作为发出存货的成本,便于企业相互比较,符合会计核算可比性、一致行原则。

(2)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设置“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科目,对低值易耗品采用五五摊销法或一次摊销法核算,对包装物分别采用分期摊销法或一次摊销法核算,企业根据其价值大小选择具体的摊销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的“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科目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并按照分期摊销法或一次摊销法核算,并取消了五五摊销法核算方法。因粮食行业特殊性,其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使用较多,我县统一规定国有粮食小企业在“周转材料”科目下设立“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二级科目明细核算。

(3)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专门设置了“应收补贴款”核算应收的各种补贴款,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取消该科目,由于粮食系统财政补贴品种较多,我县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将它作为“其他应收款”的二级科目加以核算,以便符合国家局和国资委财务报告的要求。

(4)《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并对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摊销期限进行规范,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完全一致。原来国有粮食企业对一年内分期分摊计入待摊费用的各项支出,以及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开办费项目,《小企业会计准则》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核算。国有粮食行业新成立企业时,会计人员要注意这一变化。

2.对负债类科目核算的影响

(1)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将短期借款利息计入“预提费用”,将长期借款利息计入“长期借款”科目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借款本金与借款利息分别用“长(短)期借款”和“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便于金融企业了解粮食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便于粮食小企业融资。

(2)将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设置的“其他应交款”科目取消,作为“应交税费”的明细科目核算;“应发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扩大了核算内容。

3.对所有者权益科目核算的影响

原国有粮食企业执行的制度中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包括资本溢价,不包括接收捐赠和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粮食小企业原来将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计入“资本公积”,《小企业会计准则》将该项目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核算。

二、对国有粮食小企业利润表要素核算的影响

1.对收入核算的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不再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是要求小企业采用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交易完成和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作为标准,减少关于风险与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同时采用增值税条例中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收入确认的时点,与税法规定完全相同,避免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2.对补贴收入核算的影响

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应计应补财政补贴,通过“补贴收入”科目核算,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将补贴收入作为营业外收入二级科目项目核算,不再设“补贴收入”科目。

3.对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的影响

国有粮食小企业根据新准则,营业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外,扩大了核算范围,将原计入管理费用的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税、排污费等也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

4.对营业外收入核算的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充分征求税务部门意见,根据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其他收入所涉及内容一律计入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例如,小企业出租包装物租金收入、存货盘盈、汇兑收益等。国有粮食小企业会计人员在平时业务处理时应高度关注这些变化。

5.对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影响

国有粮食小企业原来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原来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计提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计入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这些项目是利润的减项;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将实际发生各项损失时再确认为营业外支出,大大简化了国有粮食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使粮食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与税法规定尽量保持一致,减少纳税调整。

6.对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所得税”科目改为“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将计算应交的所得税额确认为所得税费用。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最大限度地消除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既方便了国有粮食小企业会计人员核算,也更好满足了税务部门的需求。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会计准则篇10

从理论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理论、管制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论文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是在特殊领域或行业存在的成本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对企业成本核算实务的管制成为必要,而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管制手段,需要遵循制度变迁理论的制度变迁路径,在现存的成本会计制度己经对经济现状和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革,制定新的企业成本会计准则。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宾塞对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关注和研究。2001年为表彰他们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三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理论说明了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 

(2)信息不对称现实发生情况。企业的成本信息必然由企业生成,企业在成本信息生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企业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可以对成本信息进行操纵和控制,而且由于交易费用等客观原因的存在,政府和产品购买者很难获得企业的成本信息,从而形成了企业和政府定价部门、产品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引发企业和政府定价部门!产品购买者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隐瞒或提供虚假的信息,通过虚增成本来提高价格,同时也会引起公众对政府定价部门和公用企业的信任危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会导致政府制定错误的价格,危害产品购买者的合理利益,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的减少,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无法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对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进行监审,而成本监审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成本标准作为指导,通过规范的成本信息和监审制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管制理论 

(1)管制理论的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经济学家们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管制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管制可以设计一定的机制或制度来降低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会计机制。会计机制的设置可以降低企业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会计机制是一种成本较低的信任机制。 

(2)管制理论的现实应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确定营利水平!经营状况,业绩考核、资源使用效率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成本耗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资源的耗费状况。社会经济的运行是由无数微观企业所组成,企业总体的经营状况决定着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决定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而且企业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可以通过制度进行规范。制定统一、规范、先进的成本会计准则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竞争力以致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它是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管制的有效手段。而且,成本也是确定掠夺性定价和管制垄断的基准。 

(3)制度变迁理论。①制度变迁理论的产生。制度变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戴维斯、诺斯和拉坦也。制度变迁理论在我国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成本核算制度作为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客观上遵循着制度变迁理论。当旧的成本核算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交易成本上升、制度收益下降时,就存在着变革旧的成本核算制度的需求。②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我国成本核算规则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旧的成本核算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需要,尤其是在公用事业行业产品定价、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政府采购、军事采购和Bot项目等特殊领域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我国企业改变落后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的要求,以及与国际成本会计惯例相协调的需要,落后的制度与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社会交易成本不断上升。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规定也十分有限。这些现状迫切要求对已有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进行变革。成本会计属于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当制度的组织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客观上要求着制度的变革,成本会计的变革成为成本会计规则变革的动力。 

二、构建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一)企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分配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企业在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的积极改进。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企业在成本分配与核算上往往不够科学、合理。制度因素的落后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也导致了企业内部核算与外部经济的不对称。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构建企业成本会计准则已成为企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分配的必然要求。 

(二)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上一直执行的是按行业(或部门)关系分别制定的成本会计核算办法,这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相适应。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上要适应国际国内的需要。为此,我国1993年的会计改革明确规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由原先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这对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同国际惯例接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改革是从适应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简单转变。而且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引导约束机制缺位,缺乏一套完整、通行且与国际接轨的成本会计制度,造成我国企业对产品成本范围界定不清,对成本核算的处理随意性较大等问题。成本信息失真是目前我国企业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可靠,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成本信息举证中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客观上需要制定企业成本准则,使企业成本会计有章可循,藉此达到规范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成本管理和监控的需要 

因为我国的行业类型比较繁多,跨度较广,难免存在部分需要国家进行成本管理和监控的特殊行业以及领域。例如,国有企业、政府采购、公共事业、Bot项目和军事采购这些行业均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进行定价,因此国家必须对这些领域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监控。另外,对于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而言,企业成本会计准则显得更为重要。 

三、成本会计准则建立的现实意义 

(一)规范我国的成本会计核算实务 

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第三条着重提出: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为应对我国企业境外反倾销调查、实现‘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显而易见,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对于规范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实务,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提高成本信息质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从根本上解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以制定我国的成本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进而促进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国际通行惯例的差异,通过成本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积极改变由于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 

(二)加强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大有世界大同之势,会计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日前正着力实现与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所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等效。我国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更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题中之义。 

(三)推动应用先进的会计实务工作 

会计理念和成本管理手段不断涌入,并与企业管理现状产生巨大的冲突,缓慢地呈现为一种变革中的融合趋势,客观上,迫切需要相应的成本会计制度来引领推动,然而,当代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却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实务界己完全习惯于用来直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制度形式,实务工作中往往以制度为依据,因此,会计制度在我国对推动企业应用先进会计实务的作用不可估量。种种迹象表明,制定我国的成本会计准则为企业应用现代成本会计方法提供制度支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企业成本会计准则构建的内容及实施 

(一)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 

(1)成本会计目标。我国成本会计准则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第二个层次目标是反映成本会计信息编制成本报表和为成本管理服务,第三个层次目标是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不同行业划分不同的具体目标,如军工行业成本会计目标是为了军品价格监管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作为一个为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披露的系统,他的目标与特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环境下,成本会计应该满足不同的成本会计目标,如第二章所述的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分析中,我国正处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实务急需规范,以成本加成定价法制定产品价格的行业的成本监管也急需成本规范,因此成本会计的目标应该满足这方面的目标。成本监审、价格监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为反倾销诉讼提供资料等均是成本会计目标体系下的具体目标的分支。 

(2)成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公认的会计基本假设。成本会计的顺利进行也应建立在以上四个假设之上,再加一条“公正分配”假设。公正分配,是指对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应该按照适当的原则合理的方法分配到成本对象中。成本分配原则应按照受益原则或因果关系原则也就是釆用谁受益谁分摊费用的原则,在考虑产品成本的时候进行成本动因的思考。为了保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成本核算人员应该以中立的角度,考虑发生费用的原因即是为了生产何种产品而发生的费用。各种间接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均应体现公正分配这一假设。 

(3)成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成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成本会计信息应该满足的基本质量的要求,为达到会计目标对成本会计的约束,也是成本会计的原则。应包括一下原则: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受益性及因果关系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及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明晰性与可审计性原则。 

(4)成本会计要素。成本会计要素是对成本会计对象内容的具体化。成本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有共同处,都是对资金运动的核算,不同的是成本会计对象侧重资金消耗方面的核算,除了反映整体资金运动,还要反映各个内部责任单位的资金消耗。正常的消耗是费用,非正常的消耗是损失,构成本会计要素。 

(二)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实施步骤 

成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改变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成本会计信息没有披露必要性的观念,其次,应该组织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先进成本核算管理的业务素质,最后在实施成本会计准则应该配合准则的制定逐步推行。 

(1)对成本会计人员的培训。成本会计准则要求规范成本会计实务并披露成本信息,首先成本信息的外部性没有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重视,他们大多关注财务信息编制财务报表,而把成本信息认为是内部信息没有披露的必要,没有规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重视成本信息披露,充分了解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成本信息的需求。此外,应对从业人员的的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理论及方法进行培训,现在的成本会计人员大多数都没有成本管理的思想,没有接触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广泛普及成本管理知识,例如在从业资格考试及会计等级考试中加入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理论内容,甚至可以考虑增加一项成本管理从业人员的考试以增强其业务素质。 

(2)循序渐进的推行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施成本会计准则也一样,由于成本会计实务纷繁复杂,难以一蹴而就制定合适的成本会计准则,因此准则制定是个不断修改的动态过程,首先针对制定的一般企业成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企业试行,其他企业推荐制定,在试行阶段,分析成本会计准则的不合适之处不断修改,最终准则逐渐成型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在所有企业执行一般企业的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基础并非强制要求企业采用何总方法进行管制,而是给企业成本核算提供标准化的指导,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