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5:40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体系

新时期下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一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另一方面,能够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和国际水平接轨。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财会准则在财务层面上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障碍。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

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当中,会计核算并不能够切实维护企业向市场经济做好过渡,因此新型会计核算理念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渠道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以至于为后期的管理埋下一定的隐患。还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单方面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制造虚假数据,由于这些数据的存在使得客观事实受到忽略,因为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难免会违背正常的规律。

(二)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方面做的并不是很明显,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正是因为如此,就难免会出现企业财产和家庭财产混淆不清的状况。上述情况尽管看似问题不大,但是斯却为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加大了财会处理的难度。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我国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较多,但是真正意义上取得上岗资格证并且有一定能力的会计人员却很少,无证上岗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使得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的会计人员一味迎合管理者的主张,不仅不依法设立账目,甚至还会出现账目混乱的情况,以至于会计信息严重背离了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会计的众多职能当中,会计监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管理者应当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单纯受到利益的驱动,那么必然会使得监督职能彻底丧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难以挽回的。

二、如何构建并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

(一)提高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会计信息,这一环节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其次,企业只有立足于可靠的会计数据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使得自身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构建自身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并且在这种体系之下做好各方面的核算工作,从而提高各项事务运营的成果。

(二)强化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从主观上来看,会计自身对于自己的监督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会计人员自身发展方面,也体现在企业效益的取得上面。从客观上来看,保险公司要依据中小企业的现有状况来规范操作流程,使得会计核算当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掌控,并逐渐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岗位职责当中去,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此基础之上,中小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和措施就能够帮助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协调的关系,使得会计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纰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有效地解决。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决定着中小企业必须要利用优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以此来处理相应的会计核算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良性发展。事实上,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技术,把管理技术提升到新层面,才能够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会计核算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物流起着全程监控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会计监督工作总的重点内容,必须要与其他技术环节进行紧密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依靠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完成各项业务之间的配合性,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取得了非凡的优异成绩,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当然,如果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利用较为科学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运营,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会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芳.谈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监督[J].中国西部科技,2010

[2]杨丽梅;李红萍.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J].价值工程,2011

[3]刘新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4]苏芝.中小企业优化会计内部管理的策略[J].时代金融,2011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2

关键词:核算变革;事后监督;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25-04

会计核算历来是央行金融服务的重点,核算风险的监督、防控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为适应会计核算集中及风险控制需要,人民银行事后监督机构自2004年从会计核算部门分离以来,独立行使对各类会计核算业务的及时、连续、全面监督职责,在规范会计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tCBS)的上线运行,人民银行会计、国库和货币发行三个核算专业,均已构建起全国层级数据集中的核算方式。作为会计核算监督后台,有效的事后监督模式必须适应核算方式的发展,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必然对事后监督工作机制、理念、方法、手段等带来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事后监督部门应及时跟进、深入研究,探索与核算方式变革和风险防控要求相适应的事后监督转型策略。

一、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模式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一)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对风险防控要求提高

目前,tCBS已全面推广,aCS亦成功试点上线,新的核算系统带来会计核算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或重构,核算风险同步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业务风险集中、系统风险层级提高、影响范围扩大等,监督职责由业务后台逐步向操作前台扩展、延伸,风险监督要求提高。尤其是tCBS上线后,“一记双讫,事项驱动,自动记账”的模式,使国库风险防范难度和压力增大,相应要求核算监督模式向核算风险的集中控制、自动控制和过程控制转变,且县支行成为核算主体,可直接对外汇划资金,资金出口增多,核算风险加大,监督工作难度和风险防控责任增加。

(二)事后监督模式存在局限性

现行事后监督模式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后全面复核”工作方式,监督对象是结果而非过程,风险性监督难以深入,而事后监督关口的滞后也易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同时,监督手段存在较大局限性,aCS虽包括事后监督子系统,核算监督工作相对理顺,但系统运行初期配套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手段运用效果有待提高。tCBS没有事后监督功能设计,国库监督完全恢复到手工,监督手段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监督效率和监督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面对业务核算现代化、资金渠道开放化、差错风险复杂化的监督客体,事后监督职能发挥与风险防控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事后监督工作转型势在必行。

二、会计核算方式发展和现行监督模式考量

(一)会计核算方式发展沿革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可分为手工核算、单机版计算机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和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等4个阶段。不同阶段核算风险特点、核算监督模式及风险防控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二)现行事后监督模式的局限

对比会计核算方式发展水平,基于对事后监督履职成效的考量,当前事后监督模式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

1.监督定位的局限。《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事后监督定义为:核算业务发生后,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事后监督人员对核算部门送达的纸质资料和系统传输的电子资料,逐笔进行监督审验,不区分核算业务的风险级别和重要性程度,平均用力、全面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利于实现风险聚焦和业务监督的精细化。而新核算模式下强化了对风险的监督控制,实现了重要业务实时监督,引入核算风险分类、预警指标,要求在合规性监督基础上实施人工分析识别风险的精准化监督,现行事后监督工作方式和定位与之不再适应。

2.监督手段的局限。目前,事后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建设存在不同步的情况。aCS试点行的会计监督系统实现与核算系统同步上线;山东辖区初步推广了自行开发的单机版货币发行监督系统,但该系统未实现与核算系统直连,仍采用业务录入、核对的方式监督;tCBS没有配套事后监督系统设计,国库监督系统暂时缺位,恢复到完全手工监督。可见,与现代化核算方式相匹配的监督系统建设及推广尚需跟进和完善,配套运行机制也有待健全和完备。监督手段的局限和滞后对监督质效产生影响,风险防控要求难以满足。

3.监督培训的局限。近年来,人民银行会计、国库核算系统频繁升级换代,新规定、新业务层出不穷,但由于事后监督部门不实行垂直管理等实际情况,专业性、系统性培训项目较少,同步的业务培训也往往被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事后监督人员难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新政策和新业务,影响核算监督质量。同时,事后监督工作业务性强、刚性较大,人员岗位流动性较差,一方面不利于高素质人才流入,另一方面监督岗位人员长期脱离前台业务操作,跟不上核算方式发展的变化,更难以开展前瞻性监督业务研究,从而易产生监督履职不到位的风险。

三、适应新会计核算方式的事后监督转型研究

新核算体系下,事后监督部门应适应核算数据集中发展趋势,在职能定位、监督方式、监督手段等方面重点研究,推动全面复核监督方式向风险性监督与一般性监督结合转变,从对核算结果的监督向实时过程监督和加强预警分析转变,形成以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人工分析审验为重点,合规性约束和案件风险防范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一)监督定位向监督与管理并重转型

监督定位要进一步向事中过程控制延伸,积极探索通过日常非现场与现场监督、差错督促整改、监督结果共享等途径,助推核算部门内控管理。aCS核算模式下,监督部门要强化对核算业务的实时监督和现场监督,依据业务实际及时建议总行调整实时监督参数,优化推送的实时监督数据,对发现的风险问题及时纠改,有效前移核算风险控制关口。适时开展现场监督,有效防范会计内控管理方面的风险。tCBS上线后资金清算方式增多,县支行资金风险明显加大,监督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监督力度,增加现场监督辅导频率,防范支行资金风险。

(二)监督方式向风险控制导向转型

aCS上线后实现了账务数据全国集中,可有效确保账务记载的正确性,因此,传统的全面复核式监督要相应调整,将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作为重点。要重新识别评估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环节,诸如,校验前台影像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前台岗位制约等内控方面的有效性等,并根据风险程度合理安排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确定实施重点或一般性监督。此外,以aCS监督系统为依托,设计风险监督模式。一方面对实时推送业务要提高监督时效性,拓展监督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优化调整重点监督业务参数,由系统自动筛选出重要业务及风险较高的业务,作为重点监督内容,提高监督针对性和风险防控效果。

tCBS手工监督模式下应进一步研究改进风险导向型监督方法,针对业务量大、业务种类和风险环节多的特点,将工作重心向风险性业务重点监督、日常风险预警提示、建议督导、信息反馈等转变。此外,研究核算风险分级分类,建立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定期监督情况分析、明确应关注的风险环节和监督重点,及时向核算部门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三)监督手段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监督与高效人工监督有机结合转型

当前事后监督手段总体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应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建设统一的综合业务监督系统,分别与核算系统连通对接,实现对一般业务的核对校验、风险业务的实时监测、预警监控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人工审核判断水平,实现对风险信息的有效分析处置。信息技术监督与人工监督互为补充,无法替代,需持续改进和进行适应性变革。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监督源于人工监督,将人工监督的基础性核对、校验、计算等功能以及内控管理监督提取出来,固化植入监督程序,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监督操作和结果。但会计业务风险性监督,尤其是潜在案件、舞弊风险或内部控制失效等,不会体现在账务核算结果上,只能通过人工凭借对核算业务的熟知、政策制度的掌握等,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如业务背景真实性、授权审批、流程合规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监督手段的选择应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和人工监督的优势,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效果。

(四)监督人员向风险评审“专家”转型

为更好地顺应监督工作转型对人员要求的提升,要努力实现监督人员由业务复核型向风险评审型人才转变,着力增强监督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提高业务培训质量,整合核算与监督部门培训资源,实现部门间业务培训同步、制度落实同步、风险防范同步。尝试建立核算与监督部门人员交流机制,使监督人员及时熟知核算业务发展变化和风险状况,提高会计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抓住核算改革契机,适时引进、储备监督人才,着力培训、培养监督人员风险识别、分析和处置能力,打造适应新核算监督模式的高素质监督团队。

四、推进监督模式转型的阶段性措施

一是组织推进监督系统建设应用。做好总行aCS业务监督系统在山东省推广运行各项准备工作,组织专项培训,确保aCS上线后事后监督工作顺利衔接。重点推进自主组织开发的tCBS配套版本国库事后监督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目前已完成系统设计开发和优化完善,以及在分行机房的布局、安装及生产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初步流程测试。下一步,将根据测试情况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测试范围,组织业务培训和全省试运行,适时正式推广上线。系统上线后将有效解决监督手段落后、监督质效不高等情况,为满足监督工作转型提供良好平台。

二是健全完善配套监督制度。针对aCS上线后增加实时监督等重大变化,在监督配套机制方面积极探索研究,组织制定aCS事后监督操作规范等制度办法,在aCS全省上线前出台,为会计业务监督转型提供实践依据和制度框架。在tCBS国库监督系统测试过程中,同步制定系统操作手册和管理办法。此外,组织编写tCBS国库业务、货币发行业务风险排查与监督操作实务手册,指导提高风险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大新业务、新系统培训力度,实现监督人员对新核算、监督业务及时跟进,确保监督质量。通过事后监督制度全员测试和国库业务监督实务操作竞赛等活动,有效促进监督人员对监督工作转型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儿.基层央行风险防控与完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9,(11).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财务监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竞争、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企业在传统会计分级核算模式下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局限性,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并分户核算,融会计核算、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现状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企业通过将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职能进行分离,设置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对原本由各分支单位(以下简称“集中单位”)分别负责的经济业务事项集中统一处理,这种会计核算方式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集中核算企业加强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些企业误认为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或认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有关法律责任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故放松甚至放弃了财务监督,但是事实证明,实行集中核算的企业既有必要又有条件加强财务监督,一是核算单位实行了账实分离,为了防止账实脱节就有必要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一部分财务人员从大量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有时间和精力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特点。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督程序。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办法,有效地促进会计处理标准的协调统一,大幅提升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督制度和程序,从而避免了财务人员运用传统的思维和检查方式方法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属于更高层级,并与集中单位相对独立。一方面,集中单位无权也不能直接、随意地指使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办理不符合规定的经济业务,核算中心更加自主地开展会计核算、审核和监督工作,有效抵制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核算中心开展财务监督时能够有效避免同级部门或机构在监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情监督和过多地讲究个人关系问题,从而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

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提升财务管控能力。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集中单位的财务数据都汇总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可以通过数据了解到集中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开展情况,同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全企业的监督资源,对集中单位开展现场检查,从而实现对集中单位的资产管理、负债、收支、预算计划制定和执行、财务计划落实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最终能够较好地履行其监督的职责。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中单位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缺失和弱化倾向。集中单位财务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后,取消了会计、出纳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单位的优秀会计人员都集中到核算中心,使集中单位的内部牵制、监督职能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同时,集中单位客观认为财务监督职能随着集中核算一并转移到了核算中心,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规避核算中心的审核,从而导致集中单位在行使内部财务监督职能上流于形式。

(二)核算中心会计监督职责落实不到位。一是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职责定位不清。由于核算中心在功能定位上侧重核算职能,并认为自在集中单位,对其监督有难度,于是,核算中心与集中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二是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由于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一般不在一起办公,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不能较好地参与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对经济业务的审核仅限于相关的票据,很难掌握业务发生的全过程和业务的真实性,这样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人员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同时,核算中心财务人员不能较好地了解集中单位的经济业务,造成财务监督由事前、事中、事后,变成了只有事后监督,无法对监督工作形成有力的业务支撑和材料证据。

(三)集中单位报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些集中单位对报账人员随意任命,认为报账人员有无会计从业资格、有无财务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无关紧要,导致报账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报账人员疏忽大意、不负责任,不是报账不及时,就是报账错误百出,并且对相应的经济业务事项理解不透、说不清楚,而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对集中单位经济业务也不是很了解,容易导致账务处理不及时,增加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有的报账人员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日常业务完全按照领导的授意、指使处理,依法治企观念淡薄,导致会计资料不真实、模糊不清,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三、优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监督的措施

企业应通过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功能定位,健全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报账员队伍,充分发挥双方协同的财务监督职能,保障企业规范管理和运行。

(一)提高认识,及时转变工作观念。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营造良好的核算环境。集中单位要认真学习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深刻体会会计集中核算是现代企业实行集团化运作的趋势和要求,努力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核算中心开展集中核算工作。核算中心要严格审核,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向集中单位反映经营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逐步实现核算中心由单一记账机构向全面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型”转变。

(二)进一步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职责权限。核算中心是财务监督的执行主体,主要负责授权审批程序、资金集中管理、标准成本应用等方面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功能,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财务监督和监控为手段,以会计服务为目的,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升核算中心在集中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避免将自身功能定位于单纯的会计核算的误区,可以将名称调整为“财务共享中心”或“会计管理中心”。集中单位是财务监督的责任主体,重点做好资产管理、预算执行控制、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功能。同时,集中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财经法律法规,纠正认识偏差,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负责,配合支持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主动接受来自核算中心的财务监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要根据经济业务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形成严密的宏观制度约束,对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少些弹性,多些刚性要求,对内容模糊不清的条款要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保证核算中心在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都有据可依;二是建立健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包括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等,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发生,只有会计法规和规定健全了,各项业务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开展,会计监督才能有章可循。

(四)进一步加强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财务协同监督。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在财务监督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合作关系,密切配合,协同开展经济业务监督,核算中心要积极参与集中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决策与执行,细致审核、严格把关,促进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目标的有机统一。集中单位要逐项审查各项支出的手续是否完整、准确,账实是否相符,争取从业务源头上杜绝和减少虚假支出行为发生。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在财务监督工作中没有绝对的界限,双方要协同作战,形成耦合力。

(五)提升报账人员素质,积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报账人员是集中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在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对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会计信息质量,所以提高报账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报账水平、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集中单位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选拔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担任报账人员,加强培训和培养,保持其工作岗位相对独立和稳定,不断提高财务监督水平。

四、结论

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经济效益和财务监督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要进一步优化财务监督工作,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职责权限,加强核算中心和集中单位的协同合作,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保障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孙喜凤.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对策措施[J].商业经济,2007,(9).

2.宋慧敏.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监管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8,(3).

3.赖科男.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监管[J].审计与理财,2007,(11).

4.曾祥华.浅析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

5.李光凤.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7,(02).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4

一、aCS系统概述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是以数据集中化、流程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综合化、监督过程化为目标的会计核算系统。从框架的构成来看,系统框架主要由账务核算、参数管理、业务监督、统计分析、档案管理、非现场检查、流动性查询及客户对账等功能组成。与aBS系统相对比,aCS系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会计核算的纵向集中。在业务处理方面,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处理中心以各营业网点上传的凭证影像信息为依据,集中业务进行录入,然后,由账务处理中心完成账务记载。基层央行相当于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负责完成凭证的受理审核和凭证影像信息的生成,勿需进行独立的账务处理。在账户管理方面,aCS系统直接简单地实行一行一户,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多头摆放资金以保障资金清算和资金调拨的现状,同时也使得央行会计核算与货币发行工作更加简便,流动性风险更为可控。

(二)数据资源的横向整合。在aCS系统充分利用自身集中存放数据资源优势,通过与国库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货币发行信息管理系统、第二代支付系统以及对账系统等系统相联,实现央行多部门会计数据存储的横向整合。同时,通过提供与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货币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审计系统等系统的一点连接,实现了数据资源在多个平台的充分共享。

(三)监督工作的纵深拓展。在aCS系统中,监督子系统作为aCS的应用子系统,直接被整合于aCS系统中。监督子系统不仅可以对特定业务提供实时监督,还可以对业务处理完成后的重点业务进行全面监督,对一般性业务进行抽样监督。重点监督业务参数设置与一般业务的抽取比例均可以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配置,为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

二、aCS上线后央行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的滞后性表现

(一)现行的监督定位与aCS中的监督定位有偏差。

从业务属性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各项会计规章制度,运用审核、控制、复审、检查和反映等手段对人民银行资金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在总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中,虽从宏观上指出事后监督属于“会计核算监督的范畴”,但又指出事后监督工作“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是会计核算业务的后台”,强调事后监督工作的会计核算属性远甚于其会计核算监督的属性。其次,从监督层面来看,现行的监督中心只是将监督工作单纯地定义为事后,而即将上线的aCS系统对监督工作的要求是囊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所以,将监督工作定义为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与后台与aCS系统中要求的过程监督已显滞后。

(二)现行的监督模式与aCS存在诸多不适应。

1监督标准与aCS不适应。《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指出,目前监督工作的重心主要是严格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对资金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没有详尽明确的要求。所以,各地市级监督中心都习惯把发现差错的多少作为衡量监督工作的标准。在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大都是自行制定相关规定。aCS上线后,将更加注重风险环节、风险部位、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的监督,增加了原始凭证的多环节审核认证功能、系统自动校验功能和风险提示功能。据aCS系统流程设计,全国账务处理中心在处理账务时,通过影像切片分离凭证要素、“凭证池”随机抽取影像,记账复核不符时,第三人介入处理等多重手段,基本上杜绝了操作中账务差错的发生,监督重心更倾向于防范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风险、保障资金安全。而目前这种以差错为衡量标准与aCS上线后要求加强系统风险防范、保障资金安全的监督标准明显不符。

2监督模式与aCS系统不适应。在现行的监督模式中,是要求对前一工作日处理完毕的核算业务结果,采取“影像+人工”的监督手段,复核查错的监督方式,对照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逐笔进行全面的审核和监督,从效果来看,监督工作存在时滞性,且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成本较高,监督效率较低、aCS系统中,通过设置实时监督、重点监督参数、抽样监督参数,要求将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由结果监督转为过程监督。同时,在监督过程中,依据业务的资金风险,将业务划分为特定业务、重点业务和普通业务,一般业务实施抽样监督;重点业务进行重点监督;特定风险业务进行实时监督。监督工作囊括了实时监督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又包括凭证影像监督、查询查复监督、重要账户余额监督、对账结果确认监督、重新核对申请管理、aCS日终监督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通过与其他系统的一点连接,aCS将更加注重于监督成果的利用与信息资源的共享。现在这种以业务结果为核心,以规范为目的监督模式与aCS的监督设计理念不符。

三、aCS上线后如何实现监督工作的充分转型

(一)对监督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从对监督定义看,监督中心应由“事后监督中心”转变为“会计核算监督中心”,这也是基于aCS系统监督功能多重需求的考虑,也是由aCS系统监督子系统自带功能决定。通过与会计核算过程的紧密联系,囊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与“事后监督中心”的定义已明显不符。其次,从央行内部控制的实际和监管目标出发,为充分履行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监督中心应作为独立于会计核算环节之外的监督部门存在,其角色应定位于“监督”与“管理”并重,在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事后监督”的同时,可以被赋予在风险防控方面的部分管理权限,揭示隐蔽于核算过程中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

(二)对监督流程进行再设计。

在aCS的监督子系统中,通过监督流程再造,构建了“实时监督+事后监督”的监督框架,在此框架下,对监督流程的设计,是实施监督转型的关键。

1实时监督。总行下发的《aCS业务操作手册》明确,监督系统对于处理成功的参数类业务、符合条件的核算业务实时推送到监督中心进行监督,务必当日完成。考虑到目前会计核算的风险性与特殊性,笔者认为,在监督中可以将大、小额支付往来账业务、支付来账挂账转出/退回业务、同城票据交换、同城票据交换轧差净额清算、再贷款借款、再贷款归还、再贴现借款、再贴现还款、存款准备金考核、准备金批准动用、转汇业务、借记业务、上划总行业务、金融机构提取现金、交存现金、发行基金调拨、残损人民币销毁等业务作为符合条件的核算业务,以及系统数据恢复、系统参数变更、系统操作员管理等参数类业务,作为实时重点监督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其中,对涉及资金风险的业务,在对各网点发起的业务录入处理过程中,由前台核算部门通过aCS数据接口实时提交监督中心进行事中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资金划转与账务处理。对参数管理类业务,当这些业务发生时,在不阻拦前台业务处理流程的条件下,实时提交监督中心,监督中心通过比对、效验后发送业务处理中心。最后由业务处理中心归纳汇总上传至账务处理中心。监督流程如下:

2事后监督。根据业务的属性与特点,事后监督可分为重点业务监督与一般业务抽样监督。其中,重点业务监督科目,有总行确定的对所有监督机构均有效的重点监督科目与特定核算主体配置的重点监督科目。考虑到实时监督不能与事后监督重复与业务的重要性程度,在事后监督中,可将账务调整业务、计息方式改变、利率与计息积数调整、开销户、异常挂账和销账、账户变更、财务收支、支票转账、普通转账、缴存财政性存款、特种存款、再贷款展期、再贷款转逾期、计息资产延期、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发行基金、应收未收利息、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重要空白凭证使用管理等表外业务,通过重点监督科目/条件配置,设置为重点监督业务,进行重点业务监督处理。其中,对于支票转账、普通转账等业务,可以以金额为标准,设定重点监督条件,对满足条件的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处理;对于账务调整、计息调整、财务收支、再贷款、固定资产折旧等业务,可以以会计科目为依据,设定重点监督科目配置,进行重点监督处理。对于重点监督与实时监督以外的其他业务,如再贷款停息挂账、某金额下的支票转账、普通转账等业务都设置为一般业务,通过抽取比例以及监督时效设置,进行一般业务抽样监督。

重要业务监督与一般业务抽样监督具体做法与aBS相似,事后监督系统主管在日初采集核算数据,将各网点生成的凭证影像信息从凭证影像子系统导入监督子系统,监督员依据采集的凭证影像信息录入监督业务要素进行比对,完成账务监督。对于凭证影像监督,由前台营业网点将原始凭证资料送达事后监督中心后,监督员再依据重要业务凭证资料与凭证影像子系统中影像信息进行核对,确保重要业务原始凭证资料与影像信息的真实一致;重要账户余额、aCS日志、查询查复等内容,亦于次日传送监督中心,进行监督处理。最后,所有事后监督事项监督完毕后,监督主管进行监督结果确认,打印监督报表,进行日终处理。整个事后监督流程如下:

(三)进一步深化监督职能。

aCS上线后,监督中心的角色定位应是“监督”与“管理”并重。如何拓展监督中心的管理职能,是aCS上线后监督职能深化的另一重要方面。监督中心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会计核算风险防控管理;另一方面是会计核算信息使用管理。在风险防控管理方面,一是进行差错分析。即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及方法,对经监督收集的差错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对比、归纳,并按照业务、时期的分类对前台岗位设置、操作流程设计、内控制度执行、资金流动等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会计核算业务风险提示或风险预警,反馈给被监督部门,督促其改进工作,同时,也与aCS系统的实时、事后监督形成很好的职能互补。二是赋予监督中心一定的现场检查权。作为核算行为非现场监督的主要

部门,可以赋予监督中心开展风险防控现场检查,以及建议其他内控职能部门进行专项现场检查的权利,并要求检查部门与监督中心的现场检查结果进行共享,以弥补非现场监督行为的不足。检查内容可以包括日常核算工作抽查、特定业务专项检查、内控核算行为专项检查。在会计核算信息管理方面,监督中心可以在aCS中利用核算业务影像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随时进行查找和调阅的需要,还可以在人事、纪检、内审、事后监督“四位一体”大监督体系中,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过程监督、风险防控的监督目标。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5

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自2004年以来相继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负责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事后监督,逐步实现了对会计核算业务“适时、全面连续、独立”的监督,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加强内部控制、保护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事后监督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事后监督工作开展

 《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中心直接对主管行长负责,不实行垂直管理”、“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部门的业务指导”。由于事后监督中心不实行垂直领导,又未明确规定上级行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事后监督中心的指导形式、渠道和方法等,形成谁都可以管、但谁都没有真正管的“多头管理”状况,致使事后监督中心碰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解决时,不知请示哪个部门好,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虽然总行为利于部门间的协调,于2005年10月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又明确规定:“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牵头相关业务处室对辖内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但由于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部门工作十分繁忙,未能很有效地牵头各有关部门开展对辖区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致使事后监督业务开展与培训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建设滞后,标准不统一,加大了制度执行的难度

2004年,总行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下称《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等这三项制度,在制度中只对大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规定,至于业务监督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式、监督的重点、风险点等则没有进一步明确,各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以上述文件为依据,摸着石头过河,跌跌碰碰、做法各异地运作了一年多。2005年10月,总行根据各地事后监督中心一年多的运作情况,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事后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这些文件的规定也还不够具体、细致,实施起来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现在各行的事后监督中心根据总行有关文件制定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亦是各行其是、不够规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制度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监督部门在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效果难以提高。

(三)监督职能定位不明,监督工作量大,难于发挥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事后监督的职能重点应是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但具体的监督方法又要求每日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事后监督中心人员实际上就变成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复核员”和“事后处理中心”。因此,事后监督中心靠现有的监督力量和监督方法,很难保证有精力、有时间去进行防范风险的重点监督。

(四)监督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不高,培训跟不上,制约了监督业务的开展

首先,总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人员应从事相关会计核算工作3年以上,具备会计从业务资格。但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大多只有3~7名监督人员,所配备的人员中大多数都年龄偏大,甚至个别人员既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也未从事过相关会计核算工作,而既精通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又熟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双料”人才安排到事后监督中心工作的很少。其次,随着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对会计营业、国库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扩大为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外管等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监督,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致使监督人员严重不足。再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中心的日常业务培训由会计部门负责,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和外汇等业务部门在开展新业务时,应将事后监督中心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开展新业务很少将事后监督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对事后监督的业务培训往往只是有关文件的转达。目前各地市中支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培训基本上是自行开展,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就是根据业务需要,组织学习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文件等,这种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的业务培训和监督方式,势必造成监督人员业务素质量难于全面提高,制约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发展。

(五)监督手段落后,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影响监督效能的发挥

目前事后监督中心采取的监督方式是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业务可采用总行开发的事后监督系统进行监督外,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等其它业务均只能采用人工监督的方式。事后监督人员需对所有会计凭证进行翻阅、审核,相关数据也要进行计算和核对,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监督的效率偏低,监督人员难以再集中精力和时间对会计核算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完善会计核算业务的建设性意见,事后监督的职能发挥也随之大打折扣。另外,事后监督部门的监督成果主要体现在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未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监督信息,缺乏能够帮助被监督部门提前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核算业务中潜在风险问题的有效信息,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领导,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对会计核算开展事后监督是人民银行提高核算质量,加强会计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地市中心支行要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关于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做好工作部署,将事后监督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抓实;会计财务部门要积极牵头各业务部门做好对辖区行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事后监督中心、内审、监察等部门联席会议,及时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反馈有关信息,共同研究和解决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需统一和规范的问题;各业务部门要加强与事后监督中心的联系和沟通,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业务政策以及部署工作时,同时告知事后监督中心,举办新业务培训时将事后监督人员纳入业务培训范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6

【关键词】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动态化运作

在会计核算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新趋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事后监督的保障作用,追求健全的核算安全防控体系,探索将监督重点从着眼于对核算结果的监督扩展到对核算动态化监督,将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在会计核算动态化的各个环节,是创新事后监督理念、监督手段,改进监督效果的有益途径。

一、动态化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做到监督及时,降低核算风险可能性

目前事后监督工作的主要介质是被监督部门的纸质凭证、账表与核算系统业务信息,这些资料信息是会计核算结果的集中反映。事后监督未发现差错并不能排除核算不规范的情况,因违规业务操作不一定产生差错,却增加了以后产生业务差错以及资金风险的概率。因此,将监督重点进行会计核算动态化运作,将动态化监督与结果监督相结合,是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提升监督效力的必要措施。

(二)有利于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主要情况是:人民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执法监察和事后监督部门的事后监督;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业务部门的管理控制属于自我控制。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是有重点的,但却是非连续、不及时的。风险防控体系缺乏对业务部门核算动态化独立、连续的监督。

二、动态化监督的实施

(一)监督传导介质为核算系统日志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可以产生aBS核算系统日志,国库核算系统可以产生tBS核算系统日志。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日志记载的要素包括:终端号、操作员代码、操作性质代码、账务日期、系统时间、主要内容。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机器上、哪位操作员进行了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操作。系统日志集中反映了当日所有操作人员的操作明细,是对核算动态化的详细记录。所以,我们可以将核算系统日志作为动态化监督的传导介质。

(二)监督方式——电子化辅助监督

目前对核算系统日志的监督以手工监督为主,这种监督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信息量过大,难以监督全面。以国库核算系统日志为例,每天打印的日志一般有成百千条信息,靠手工监督难以面面俱到;二是信息交错记载,监督效率低下。系统日志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打印,各操作人员操作信息交错记载,监督工作费时费力,难以发现操作隐患;三是人员配备短缺,难以监督到位。事后监督人员每日忙于会计凭证的监督,仅有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监督系统日志。

(三)监督内容——合规性与实质性审核

对核算动态化的监督可以分为合规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两种。前者只需审核系统日志、各项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异常现象等。后者则需要将系统日志与会计凭证联系起来,审核操作记录与会计凭证内容是否一致。这里我们以aBS3.0核算系统日志为例简要阐述如何进行动态化监督。

1.合规性审核。(1)审核有无异常操作。如数据恢复操作是否经分管行领导审批;日初始化和日终处理的时间是否正常,异常情况是否提供说明;有无在非工作时间内进行业务操作,节假日加班等是否经批准。(2)审核各操作人员是否按各自工作权限操作。按“操作性质代码”排序,审核各项重要业务参数的设置和用户管理是否由会计主管进行操作;根据“操作员权限表”,审核各操作人员权限有无变化、是否按当日权限进行业务操作。(3)审核各操作人员操作流程的合规性。逐一筛选各操作人员记录,审核其操作的规范性,如是否及时签退等;找出“终端号”和“操作员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中了解某操作员一般在哪个对应的终端上操作,如果其操作终端出现改变,如某账务核算员突然出现在以往是资金清算员的操作终端上操作,应当引起关注,监督人员必须及时询问。

2.实质性审核。(1)审核资金流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筛选“支付系统往来记账岗”和“国库内部往来记账岗”操作记录,审核国库内部往来、大额支付往来资金汇划(兑)、小额支付往来业务的凭证笔数与金额的一致性。(2)审核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虽然系统日志中有金额记载的记录只包括资金流出(不含同城票据交换)和修改记账金额两部分,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与会计凭证的对应关系,通过笔数的核对来验证账务的真实性、完整性。(3)审核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如若会计凭证审核中出现查询查复等特殊业务,可以在日志审核中筛选并验证“查询”、“查复”的真实性;同样,若在日志中发现有类似特殊业务操作,可以从会计凭证中查找相应记录,验证其完整性。(4)审核系统日志中操作员与会计凭证记录经办人是否一致。根据各操作人员的记录和相应的记账凭证,核对系统日志记录中操作员与相应凭证经办人名章的一致性。

(四)建立监督评估标准

按照合规性不同程度将核算行为操作与核算结果作等级划分为,a类正常、B类预警、C警告、D严禁、e事件;按业务类型设置核算行为核算结果标准参数,根据业务类别、业务标识号提取监督信息,并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形成相应等级的监督评估核算结果。

(五)及时反馈动态监督预警信息

根据业务动态监督的评估结果,及时向业务经办部门主管提供预警信息,部门负责人或主管行长可随时跟踪掌控业务办理的合规性状况,及时督促纠正不规范的核算行为,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建议

(一)制定动态化监督制度及操作办法

鉴于动态化监督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议研究制定有关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办法,明确动态化监督的工作内容,全面深入地推进动态化监督工作。

(二)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与档案无纸化

建议总行统一开发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程序,全面推广核算系统日志监督电子化,制定相应的监督办法。同时制定核算系统日志多方电子备份保管制度,逐步实现日志保管无纸化。

(三)完善系统日志记载内容

建议日志内容中增加有关记账科目和金额的信息,有助于验证核算动态化与结果的一致性。详细显示有关会计主管改变系统参数的信息,将系统参数设置纳入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内容的全面性。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7

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1、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核算中心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的错位,从而造成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因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对财务的管理。

2、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相脱离。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每个柜台会计要管几个甚至十几个单位的帐,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报帐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柜台会计因每天忙于录帐结账,不能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进行严格审查,他们只能根据报帐会计填写的报帐单内容来录帐,对于单位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对所反映经济内容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势必造成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完整实现。

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些部门和人员误认为单位财务工作全部交到了核算中心,单位会计仅仅扮演了“报帐员”的角色,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从而造成对报帐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使报帐会计的付出和受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势必影响报帐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二)职能定位不清,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责、权不明确

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定位于在上级主管单位统一领导及管理之下,其职能一方面表现为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单位提供优质、全面的会计核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在实施集中核算的条件下,各自的财务权限怎么界定尚不明确,财务管理职能又如何定位。由于职能定位不清,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责、权不明确,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互相依赖,出了问题又相互推诿,造成财务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职能弱化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建立相应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实物保管登记卡及备查帐,财产的增减变动没有真实完整反映在帐册上,造成单位财产管理上的漏洞。由于核算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强调财务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由于不重视,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协作机制,整合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

核算中心应与核算单位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分工的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核算单位要主动接受监督,使核算中心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对各单位的各项收入、支出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核算中心要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批复的部门预算以及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财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立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关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部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的检查,尽力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由监管部门被动监督向部门单位自我主动监督转变。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管理有效性的监督检查,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实行会计核算统管后,会计核算中心不仅要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更要注重对各单位收支、资产负债存在性及真实性、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并重,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做到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而加强廉政建设。同时中心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8

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自2004年以来相继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负责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事后监督,逐步实现了对会计核算业务“适时、全面连续、独立”的监督,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加强内部控制、保护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事后监督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事后监督工作开展

《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中心直接对主管行长负责,不实行垂直管理”、“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部门的业务指导”。由于事后监督中心不实行垂直领导,又未明确规定上级行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事后监督中心的指导形式、渠道和方法等,形成谁都可以管、但谁都没有真正管的“多头管理”状况,致使事后监督中心碰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解决时,不知请示哪个部门好,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虽然总行为利于部门间的协调,于2005年10月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又明确规定:“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牵头相关业务处室对辖内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但由于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部门工作十分繁忙,未能很有效地牵头各有关部门开展对辖区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致使事后监督业务开展与培训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建设滞后,标准不统一,加大了制度执行的难度

2004年,总行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下称《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等这三项制度,在制度中只对大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规定,至于业务监督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式、监督的重点、风险点等则没有进一步明确,各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以上述文件为依据,摸着石头过河,跌跌碰碰、做法各异地运作了一年多。2005年10月,总行根据各地事后监督中心一年多的运作情况,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事后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这些文件的规定也还不够具体、细致,实施起来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现在各行的事后监督中心根据总行有关文件制定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亦是各行其是、不够规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制度执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监督部门在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效果难以提高。

(三)监督职能定位不明,监督工作量大,难于发挥事后监督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事后监督的职能重点应是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但具体的监督方法又要求每日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事后监督中心人员实际上就变成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复核员”和“事后处理中心”。因此,事后监督中心靠现有的监督力量和监督方法,很难保证有精力、有时间去进行防范风险的重点监督。

(四)监督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不高,培训跟不上,制约了监督业务的开展

首先,总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人员应从事相关会计核算工作3年以上,具备会计从业务资格。但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大多只有3~7名监督人员,所配备的人员中大多数都年龄偏大,甚至个别人员既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也未从事过相关会计核算工作,而既精通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又熟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双料”人才安排到事后监督中心工作的很少。其次,随着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对会计营业、国库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扩大为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外管等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监督,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致使监督人员严重不足。再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事后监督中心的日常业务培训由会计部门负责,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和外汇等业务部门在开展新业务时,应将事后监督中心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开展新业务很少将事后监督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对事后监督的业务培训往往只是有关文件的转达。目前各地市中支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培训基本上是自行开展,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就是根据业务需要,组织学习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文件等,这种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的业务培训和监督方式,势必造成监督人员业务素质量难于全面提高,制约了事后监督工作的发展。(五)监督手段落后,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影响监督效能的发挥

目前事后监督中心采取的监督方式是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业务可采用总行开发的事后监督系统进行监督外,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等其它业务均只能采用人工监督的方式。事后监督人员需对所有会计凭证进行翻阅、审核,相关数据也要进行计算和核对,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监督的效率偏低,监督人员难以再集中精力和时间对会计核算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完善会计核算业务的建设性意见,事后监督的职能发挥也随之大打折扣。另外,事后监督部门的监督成果主要体现在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未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监督信息,缺乏能够帮助被监督部门提前发现并有效防范、化解核算业务中潜在风险问题的有效信息,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领导,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对会计核算开展事后监督是人民银行提高核算质量,加强会计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地市中心支行要加强对事后监督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关于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做好工作部署,将事后监督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抓实;会计财务部门要积极牵头各业务部门做好对辖区行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事后监督中心、内审、监察等部门联席会议,及时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反馈有关信息,共同研究和解决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需统一和规范的问题;各业务部门要加强与事后监督中心的联系和沟通,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业务政策以及部署工作时,同时告知事后监督中心,举办新业务培训时将事后监督人员纳入业务培训范围。

(二)尽快完善事后监督制度建设,规范事后监督工作

建议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对事后监督工作的实施标准、监督流程等制定一个统一的更为具体、详细的事后监督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以规范事后监督行为,使事后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应进一步完善事后监督的内控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落实岗位职责,严格按照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开展监督工作,从而使事后监督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业务培训,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事后监督中心要把提高监督人员素质作为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一是事后监督中心要根据所监督会计核算业务新政策的变化和要求,对事后监督人员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总行新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手续》和小额支付系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力和水平;二是各地市中心支行领导要充分认识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为事后监督中心配备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事后监督中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加快事后监督电子化进程,完善监督系统功能

一是要加快投入计算机监督系统建设,通过相对科学、完备的技术手段实施系统安全监督。监督系统应采取后台终端模式,能够对参数变更、资金汇划、票据录入、前台业务人员操作偏好等重要系统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并通过对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实施风险预警。二是事后监督系统的研发要全国一盘棋,避免各地为政,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为减轻事后监督人员工作强度,有效提高监督效率和质量,各地市中心支行应严格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的推广运行工作,逐步完善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电子化监督手段作用;同时,建议总行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发国库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以解决人工监督方式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真正发挥事后监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作用。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9

摘要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的充分发挥,本文着重提出四个观点来谈谈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一是应制定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确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二是应上下联动,合力构筑会计监督体系;三是会计核算中心应内外结合,营造浓厚的会计监督氛围;四是履行会计监督时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关键词集中核算会计监督作用

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著。因为一是会计人员能独立于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实现了事前监督,从源头扼制了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体现了“集中”的优势,一有制度出台,都能及时、全面实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兼顾公平、倡导服务。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二、上下联动,构筑会计监督体系

很多地方都是在县(市、区)设置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而其上一级政府没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各县(市、区)在处理业务时也相对比较封闭,难于进行业务交流,不利于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为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一个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向上,可以请示咨询、汇总问题;横向,各县(市、区)可以就具体问题及时沟通,统一监督口径。而在县(市、区)内部,会计核算中心要经常同财政部门各科室及其他财经纪律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如核算中心应积极为财政服务,及时向财政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提供预算定额数据,有助于合理的预算安排;对项目资金实施跟踪落实,有助于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财政也应为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提供便利,如细化预算支出口径,实施更合理科学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中心应及时公布政府采购目录,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及时修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

三、内外结合,营造会计监督氛围

1.在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尤其重要,这关系到能否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1)要加强他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增强会计监督的力量;(2)在具体业务方面,针对财会工作操作性、政策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应定期组织业务探讨和有关财经法规的学习;(3)加强工作岗位建设,通过健全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的制定,并采取定期轮岗,使各岗位会计人员既能较好地分工协作又能相互制约;(4)可使用否定报备制度(碰到认为违反财务规定不予受理的或相关规定比较模糊不好把握的应填写否定报备单提交集体研究)和内部稽查制度(即成立内部稽查小组,定期抽查各核算小组的会计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各岗位会计人员能依法、准确、公正地处理每一笔报账业务。

2.在同核算单位关系的处理上,应利用核算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核算单位报账会计的业务培训,使其能把好报销业务审核的第一关;加强对单位领导财务知识和财经纪律的宣传,使其认识到单位负责人是财务第一责任人,应当保证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核算中心可以通过组织报账会计培训、座谈,发出财务建议书,利用对单位备用金、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等机会深入各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单位的业务特点,掌握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更好地进行会计监督,也能促使各单位自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四、及时公正,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篇10

[关键词]集中核算 会计服务 会计监督

       前提下,对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管理及会计的模式。它作为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的一项新事物,在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财政部门的窗口,会计核算中心具有全力支持,全面服务预算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南阳市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次,就集中核算的会计服务与会计监督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监督是集中核算的必然要求

       对行政事业单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监督和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预算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等事项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是加强会计管理与监控,防止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1.1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来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保障财政资金的正确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2是加强预算单位收支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情况下,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很大程度上凭领导的想当然办事,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的压力,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不能严格按财经法规办理经济业务,甚至对违纪违法行为不敢抵制和监督。使“收支两条线”制度难以落实,账外账,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普遍存在:铺张浪费,财务支付不规范,专项资金挪作他用,假报表,假决算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假账的产生。遏制和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需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规范性财政收支行为。

       1.3是推进各项财政制度改革的需要

       会计集中核算是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又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改革的延伸。通过集中核算和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掌握各预算单位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从而加大了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追踪问效力度,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从根本上杜绝了预算执行中资金相互挤占、挪用、截留、苛扣等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财政监督,不断推进部门预算、国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1.4是严肃财经纪律,推进政务公开的需要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秩序逐步好转,但是,仍存在这样那样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一些单位处于小团体利益的考虑,财务不敢公开,收支不愿透明,个别人员甚至发生违规违纪、执法犯法的现象。因此需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赋予了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消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大胆监督,从而改变了过去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的缺陷,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的财政和收支行为。

       2服务是集中核算的根本宗旨 

       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政府的理财机构,怎样才能有效地将取之于民的钱用之于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好预算单位并进而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是财政部门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集中核算,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铺张浪费、遏止腐败现象,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但这一监督职能必须通过服务这一形式体现,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把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2.1服务是集中核算应有的题中之义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职能,其使用的财政资金来自于人民,必须用之于人民。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对资金的使用减少了随意性,但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签批程序等权责并没有发生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行集中核算,与行政事业单位所担负的行政职能并不矛盾,它必须通过服务这一环节和形式,来促进预算三为围绕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服务社会,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部门”的客观要求

       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部门”的要求,政府及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体制和机制上来,放在营造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上来,放在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一个政府授权的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着财政资金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因次,必须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宗旨,明确服务理念:必须要从理念、作风、机制上强化服务第一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不负其职责的要求,也才能不负政府的重托。

       2.3服务是会计监督的载体和保障

       服务是否贴切到位,是取得社会认同、理解、支持、配合的关键。不论是财政支出的改革,还是财政收入的改革,规范行为、强化监督、服务社会都是这些改革的共同点,这些改革,需要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只重视监督而忽视服务,各预算单位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到各项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离开了服务,监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为政府理好财,为单位当好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集中核算是监督与服务的统一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服务与监督的对立和统一,监督是会计集中核算的根本目的,服务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做好监督又要做好服务。

       3.1要找准突破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以后,预算单位虽然在资金的使用上权责不变,但相应的失去了直接控制,所有业务开支必须在会计核算中心核报,建立起第一道有效监督的“门槛”,给铺张浪费等违纪现象亮了红灯。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通过对预算单位经济活动中每笔具体收支事项合规性的核报,实现对单位开支标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的全程监督。在具体工作中,要找准监督的突破口,日常的会计监督工作无外乎支出业务的报销,所以日常工作应该做到:1:严把“三关”。首先严把报帐“受理关”。在受理报帐过程中,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对不合理、不完善、应补充和更正的凭证予以退回、纠正和补全,并向报帐员进行业务辅导,对不合规、不合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坚决拒绝,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其次是严把报帐“政策关”。严格按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控购手续或未实行政府采购的支出事项,坚决不予受理;严格控制或拒付单位以各种名目发放的个人津贴、奖金、补助等福利性开支。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坐支现象。再次是把好综合“处理关”。实施会计监督前移,有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监督。2、重视回访工作。工作回访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回顾和检验,通过回访可以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遗漏,防止工作中出现“断层”和“两张皮”现象,回访工作可以定期、不定期进行,对预算单位的回访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按照预算对重点项目资金采取跟踪问效。在定期回访中,有目的的找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办人员,如采购人员,财产管理人员,财务经办人员,单位领导等人员交谈,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和财务活动原始记录,如出车、出差记录、来客招待登记、固定资产数量及基本预决算项目等,从中了解收支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核实,防止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减少工作被动和损失,以保证我们的监督和服务更加到位。

       3.2要把握切入点做好会计服务工作

       会计的本质工作就是为单位提供服务,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会计的工作职能,只是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人事隶属关系。所以为预算单位做好服务工作是核算中心应尽的职责。要做好服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服务与监督的对立和统一,会计核算部门只有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取得预算单位的信任,彼此建立起融洽的工作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人员要坚决摈弃我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坚持从内功练起,热情为预算单位服务,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2、要建立健全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要想干好工作,没有制度作保证是不行的,在工作实践中,会计核算中心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如制定《会计核算中心工作制度》、《中心主任岗位职责》、《统管会计岗位职责》、《资金会计岗位职责》、《系统管理员岗位职责》以及《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减少人为因素,使各项服务工作有章可循,使每个人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3、要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员工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业务素质一流的员工,就不可能获得一流的工作业绩,也就无法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因此要加大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每个同志都能达到“七快”、“五准”、“三到位”。七快即审核单据快,凭证录入快,银行对账快,编制报表快,报表汇总快,账薄打印快,资料归档快;五准即审核数据准,支付资金准,编制凭证准,编制报表准,汇总报表准;三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服务到位。从而使会计核算人员的理论水平及业务水平永远领先报帐人员,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4、要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报帐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尽力改进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不甚合理的地方,如减少报帐手续,简化报帐单据,启用功能更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及时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升级改造,给预算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资料,减少报帐人员报帐时的滞留时间,提高报帐效率等。5、要倡导清廉之风。会计集中核算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报账单位的财务监督,与报账单位之间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会计核算人员能否保持清正廉洁是保证监督是否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会计核算人员中要大力倡导清正廉洁之风,加强经常性的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防止和杜绝从预算单位吃、拿、卡、要、报等现象的发生,只有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做好监督,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真正做到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3.3正确处理集中核算过程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新事物,难免会触及到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态势。作为会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要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与服务之中,既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影响甚至干扰预算单位的正常工作,也不能应付了事,甚至一团和气,放弃监督,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

       总之,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不断深化的产物。做好服务与监督,是会计集中核算面临的永恒课题。要牢固树立立足服务,服务至上的观念,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支持。同时,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原则,始终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使监督管理更加务实有效,进一步实现“为政府当好家,为单位理好财”这一既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