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化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6:43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一、前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方向,一般着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以及机械的句型练习,却忽视了英语的素质教育,即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得体地应用英语语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ebackgroundknowledge)是指在学习和运用外语时,人们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掌握语言知识有助于正确使用句子结构,熟悉文化背景知识则有利于恰当使用外语。也就是说,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应该拥有和外国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比如读者在阅读之前获得的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等都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胡文仲(1998)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胡文仲,1999)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问题。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将无法提高(王福祥、吴汉樱,1994)。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涉及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交际场合。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有效而正确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他指出,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还是不好,不仅取决于他会造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时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这两个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须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方法

1.介绍法――教师直接讲解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作介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依据,一上课就开始讲解书本上所涉及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而无暇顾及其他知识。我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经历为依据,有意识地改变传统模式,每堂课在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体制、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言语礼节、习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一方面,真正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都有所拓宽;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语言学习与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培养其文化比较能力及对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即在教授词汇时,除揭示词汇和成语的表概念部分的词汇意义外,还讲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词源典故。这种方法不讲究系统性,随时碰到随时教,细水长流,集腋成裘。例如bat(蝙蝠),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因为汉语里“蝠”与“福”同音,而“蝠”谐音“福禄”,因此蝙蝠表示财富、地位、吉利。在欧洲民间传说中,蝙蝠总是和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对猫头鹰的感觉相近。英语成语中也体现了对于bat有坏的联想,如asblindasbat(有眼无珠),hasbatinthebelfry(异想天开)等。因此,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内涵意义,翻译时才不会扭曲原意。

2.学生实践法――指导阅读和让学生参与教学

仅凭英语教课书上的文章就想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不可能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书刊、报纸和杂志,要求学生有规律、有计划地阅读,不断地积累知识,阅读完后进行口语练习和写作练习,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三得。除此之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则是可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的集体学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教学课堂。让学生将相关教学内容改编成对话或剧本,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用英语思维来展开对话和安排剧情,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应指出来,还要不断提醒他们从细节做起,如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例如:在学习“Careiftheelderly:aFamilymatter”(《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一文时,教师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美国家庭结构及老年人问题的文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查看课文注释,学生在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看到文章所反映出不同的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现象,即大家所认为的大部分的美国人把老年人送进养老院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误解,相反,老年人得到的关爱中80%是来自家人或是亲戚,从而改变自己对美国社会现象的认识。

3.对比法――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

对比法又可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通过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在教学中直接说明中外文化差异,使学生掌握英语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揭示出词汇或语句的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方在问候、称赞、颜色、忌讳语、动植物、姓名、饮食、着装、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再比如英汉两个民族都使用非言语交际手段,但其方式和意义有异有同,文化内涵丰富。如果英语教师能将这些中外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对比,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二是给学生分任务,让其在课前搜集资料,上课时教师作为主持人组织正反方的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助于他们获得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ChristmasSpirit”(《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一文时,课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有关西方圣诞节习俗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完整的有关圣诞节习俗方面的背景知识。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课文的理解就轻易多了。课后,组织学生就“ShouldweChinesecelebrateChristmas?”进行辩论,既加深了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我在教授这一单元时,进行了对比教学分析。会计10级一班共有学生55人,将其分成了每11人一组,并且男女生搭配,我给大家分配的任务是上网或是看书去查西方圣诞节的来历、发展,以及中国春节的传统,并且对比习俗和文化差异,每个人都要在前70分钟的教学中脱稿发言。在后30分钟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正反方,选出辩手进行“ShouldweChinesecelebrateChristmas?”该辩题的辩论。辩论非常精彩,辩手观点明确,有理可据,英语表达流利,学生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辩论将本次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的效果。会计102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没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后30分钟组织的辩论中,学生的参与性明显下降,对文章内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掌握了词汇、语法,却忽视了英语的实用性,这是学英语最大的忌讳。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外举办英美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语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英语文化教学,这是改善和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英语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英语学习与实践。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目的和实用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与文化的探讨,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的规范教学同步进行,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扫除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2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长期大学英语教学的过于注熏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实际情况?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必须相结合的重要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maryfinocchiaro把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异同的能力列为外语教学的五项重要目标之一?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个观点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1、语言表达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融?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罗常培?1996)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语言传承文化。

2、文化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单靠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是不能很好完成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柏默(l·r·palmer)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罗常培?1996)只有把语言符号和语意指代联系起来?通过文化这座桥梁连接?才能弄清楚某个语言符号和某个语意指代之间的关系。例如?left—handedmarriage其字面意思是‘左手婚姻’。不了解文化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这一词来源于德国婚俗。按照日耳曼人的婚俗?王室贵族的婚姻必须是门当户对的。但到了中世纪?王室贵族与平民的联姻越来越普遍。在正常情况下?婚礼仪式上男方总是会向女方伸出右手。但在贵族男子与平民女子的婚礼上?男方却向女方伸出左手。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17和18世纪。因此门第不当的婚姻往往称为left—handedmaraage(庄和诚。1994)。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二、文化教学与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它们。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①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②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③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④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⑤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i只。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戚雨村?1996)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

1、教师的课堂教学把隐含在语言深层的文化因素自觉地提高到有意识的层面上来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母语和特定外语的文化知识?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异族文化之同的差异。比如?在教《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的unit4‘fivefamoussym?bobofamericanculture。(郑树堂?2003)一文时?教师在给学生介绍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肘。可以对比中国的几大文化象征?如?龙?长城、瓷器、儒家思想等?这样?学生便能更加容易而深刻地掌握两国文化的不同。

2、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mlrp岫。groupdiscussion?p8irwork?simulation?seminar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的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3、充分有效的利用图片?幻灯片?看原声电影等辅助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都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电影、电视、cd光盘等直观教具。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记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大部分电影或电视的内容本身就足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如电影‘刮痧)?讲述的是移民美围的一家四口。爷爷按照传统的中医疗法为他刮痧治病?结果被美国医生控诉其父虐待自己的孩子?使他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此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疑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差异教育课。电影里语言材料自然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在观赏能够直观的学习语言?并且观察不同演员的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东西?这些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

4、通过泛读学习目的语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从童话、报纸、杂志、小说、到文献、哲学等等?都可成为学生积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良好的课外读物。文化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另一种文化?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敏锐感和借鉴、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3

关键词:背景文化知识输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关于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规定中指出大学英语是非英语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

根据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是: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

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文化知识的输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背景文化知识输入的原因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教授语言将不可避免地接触该语言所处的文化。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2]。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Sapir在他的Language《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他还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3]。英国语言学家L.R.palmer也指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发展[4]。由此可见,语言的教学和该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息息相关,离开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该语言的教学不可能成功。对于英语的教学也是一样。胡文仲在其著作中曾强调:“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和准确地使用这个语言[5]。”

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顺利地进行交流。目前看来,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了。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如果缺少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使教学成果停滞不前[6]。大学英语的教学也不能只是侧重在单纯的英语语言本身的传授,而要更多地侧重在学生使用英语能力的提高上,因此要增加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输入。

三、背景文化知识输入的原则

西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西方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因为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而且教学任务很繁重。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每周4课时,两周要完成李荫华等主编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一个单元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因此,能分配给背景知识教学的时间最多一个课时。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在筛选背景知识时难度较大。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是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的,在具体选择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师在筛选背景文化知识时要遵守相关性原则。

所谓的相关性原则就是要导入的文化因素应与教材内容相关[7]。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8]。该单元的主题是“americanDream”。关于Dream(梦想)的背景材料形形,教师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一些伟人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例子,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身边的真人真事。但是这些材料虽然丰富,但和本单元的主题关系并非十分密切。本单元侧重的是“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并不是指美国人民的具体梦想,而是指美国人的一种信念,一种深信在美国能够靠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而赢得机会和成功的信念。对于移民和少数民族来讲,这种信念包括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所以教师在选择背景知识时要选择能够阐释“美国梦”这种信念的材料,而非简单的伟人追求自己梦想的实例。

(二)教师在筛选背景文化知识时要遵守实用性原则。

所谓的实用性原则就是指输入的背景文化知识要在我们与使用者交往时是很实用的。换而言之,这些文化知识在一般的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的,并且可以促使这些跨文化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的。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Romance”(爱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与爱情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电视剧、电影、歌曲、图片等,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些形形的爱情故事在课堂上只能挑其一二,让学生讲述或者教师讲述。讲过之后不久学生就将之抛于脑后。如果在背景知识里教师增加一些跟爱情相关的词汇表达,那将会更加实用。比如:“白马王子(mr.Right)”,“一见钟情(fallinloveatfirstsight)”,“早恋(puppylove/calflove)”,“初恋(firstlove)”,“情书(loveletters)”,“相思病(lovesick)”,“分手(breakup)”,“绝交信(adearJohnletter)”,“网恋(cyberlove)”,“相亲(blinddate)”,“风流韵事(loveaffairs)”等。这些词汇表达比纯属虚构的爱情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对此的兴趣更高,记忆也更加深刻。

总之,背景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对其选择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教师所选择的这些知识一定要与教材中涉及的主题紧密关联,且具有实用性,能让学生学而用之,这样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四、背景文化知识输入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已经经历了多方面的改革,时至今日,教学改革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今天大学英语的教学仍然带有明显的“以老师为中心”的影子,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还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如今知识传播的媒介多种多样,多媒体设备也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采用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设施。

情景教学既是对语言知识结构的系统把握,又是通过真实的语篇情景,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情景初步感知、理解外语意义,操练连贯话语。这种方法让学生积累外语的感性材料,把握句型结构,诱导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材料,归纳语法规则,以培养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和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培养运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巩固积累语言知识比单纯的机械操练要快得多、牢固得多。

以前,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背景知识输入的形式很单一,一般只有文字阅读。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背景文化知识,利用多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景,如:影片、歌曲、图片等。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Friendship”(友谊)。教师先给学生展示电影《阿甘正传》里的片段,学生可以看到电影主人公阿甘为了营救朋友而不顾自己性命安危地穿梭于枪弹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发表关于“朋友和友谊”这一话题的见解,这样学生能快速掌握本单元的主题,而且愿意努力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采用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1985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该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9]。这一理论从质和量两方面谈到了促成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即在进行语言输入时,首先在量上,要“有足够量”,其次在质上,必须是“可理解性”。在对学生进行背景文化知识输入时采用互动法,能保证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人”,而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改变“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尽量引导学生多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问答、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women,HalftheSky”(女人半边天)。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采取辩论赛的方式来讨论“这个世界上男人和女人哪个重要”这个话题。在辩论赛的准备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诸多相关资料,并且利用自己所得到的现有资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功能教学法,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功能教学法在产生时又叫交际法。它强调语言只是表达、负载思维的工具、符号。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际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背景文化知识输入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最佳限度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性训练,把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寓于交际活动之中。利用听、说、读、写交际能力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巩固语言知识、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手段。

总之,背景知识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输入方式也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做到输入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西方文化内容繁多,在选择背景文化知识时,教师要突出相关性和实用性两个原则,所选的资料既要跟所用教材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要贴近生活,具有实用价值。如今多媒体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应用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背景文化知识输入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郑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大学英语,2006,(1).

[3]edwardSapir.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palmer,L.R.李荣译.anintroductiontomodernLinguist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朱辉.浅析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7]张继英.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刍议[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4

关键词:跨文化知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生存及工作的空间界限也日益模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外交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为此,英语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交际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外,还必须正确理解蕴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选择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当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调查试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其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并试图从测试结果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中发现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三所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测试调查。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49%,女生153人,占样本总数的51%;各年级所占比例均衡,成绩也基本成正态分布。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试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1.英语国家基本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行为。从以上七个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英语成绩的对比

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文化知识测试成绩普遍低于其英语成绩,而平时的英语考试往往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由此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存在缺失。这应引起相关英语教师的注意。

(二)英美国家基本知识

本部分测试的英语国家基本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见的知识,但全部正确的只占40.7%。由此看来,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关于耶稣和自由女神像两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和67.3%。而关于英国本土构成的问题,只有4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明显偏低。

(三)社会价值观

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本部分测试题都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即使你认为如此,西方人并非认为如此;而如果双方都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跨文化交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从整体上看,只有22.7%的学生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而且,从对汉语与中国人的评价两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本民族的评价较高,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

本部分的三个题目与时间观念或时间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主要考察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对西方时间观念或价值取向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时间观念与价值取向与英语国家的比较一致。其中,54%的学生认为,只能偶尔违反传统,60.7%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人格外尊重,55.3%的学生对于迟到只是感到有点儿不安;而西方人却认为可以随时违反传统,对老人应适当尊重,英美人士对于迟到则会感到十分不安。这显示出中西方对于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且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种差异。

(五)社交规约

本部分调查显示:只有18.7%的学生判断与西方社会的社交规约一致。80%的学生认为,与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35%的学生认为,与客人告别时应将其送至门外;62.7%的学生认为,打电话时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这些都属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规约,而不属于西方社交规约。显然,中西方的社交规约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负迁移”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规约中,这样在与英语人士进行交际时,就很可能引起不快或误解:他们会认为喜欢争论的英语人士过于咄咄逼人,不够友善;会觉得“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送客的英语人士不够热情;至于应答电话,如果拿起电话就问是谁,而不是先说自己或单位的名字,英语人士就会觉得对方很粗鲁,不懂礼貌。

(六)会话原则

从这部分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只有20.7%的学生的判断与英美国家的会话原则一致。显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回答美籍教师的问题时或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竟然分别有高达72%和41.3%的学生采用了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回答问题时不起立或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会话原则。但英美人士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不必起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站起来,反倒会很为难,使交际不够畅快。同样,若不当面打开礼物,可能是对方不够喜欢,从而成为进一步交际的障碍。

(七)言语行为

这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来说好一些,50.7%的学生能够全部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63.3%能正确地与英语人士打招呼,并意识到“teacher”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谓;分别有59.3%和55%的学生能恰当地谢绝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接触西方文化的增多,学生的日常语言应用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日常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八)非言语行为

学生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比较严重,只有28%的学生能够理解全部测试项目。45%的学生认为,当坐着与美国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58.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手势语招呼英国朋友;8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其实,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愉快。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四、结论

由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程度不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毫无疑问,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

第一,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第二,受“民族中心主义”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优于其他民族。从调查可以看出,“民族中心主义”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

第三,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又称负向迁移。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存在很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他们倾向于借鉴母语学习经验去分析、看待英语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去,导致母语文化的负向迁移。通过调查数据来看,母语负向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比较严重,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李力,刘承宇.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89.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5

关键词中美文化比较大学英语专业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ConstructionofSino-USCulturalComparison

inCollegeenglishprofessionalKnowledge

HeF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XinyuUniversity,Xinyu,Jiangxi338004)

abstractHowtoenhancestudents'interestandthusenhancetheirlearningresults,theanswertothisquestioncannotsimplylookingforanswersfromtheteachingmodeandstyleinnovations,fromteachingmethodsneedtobeanswered.therefore,weneedtofocusonthesignificanceofSino-USculturalcomparisoninteaching.Situationanalysisbydiscussingandteachingpracticemechanisms,specificallytheconstructionofchannels,including:aclearscopeofapplicationoftheteachingmethods,teachingmethodstograsptheapplicationperiod,theimportanceoftheteachingmethodstopreparebeforeclass,buildingcontrolmechanismsoftheteachingmethodsfouraspects.

KeywordsSino-USculturalcomparison;collegeenglish;professionalknowledge;construction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改工作也纳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从现阶段的实施效果来看,其中不乏出现诸多有价值的教改成果,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例创新等成果也都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在着重从整体视域来关注课程教改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对某些细节之处有所忽略。具体来说,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无法单纯从教学模式和教学体例创新中寻找答案,而需要从教学方法中来给予回答。为此,建构中美文化比较下的英语专业知识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其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分别处于词汇语法板块、阅读板块、写作板块、听说板块中。而为了更好地进行主题讨论,这里将聚焦阅读和听说板块的专业知识建构。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方面的分析。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仍有不同,前者不仅含有制度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要求,更含有教学主体的价值判断。当下,许多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并没有去思考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在现有的应试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似乎也在于应对期末考试和英语过级考试。这种教学目的如果说有“目的”,那就是突出了英语教学的功利主义色彩,而无视语言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2)对大学英语教学手段方面的分析。毫无疑问,现存的教学目的直接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实施。尽管大学英语包括若干个板块,但部分教师并没有较好地完成对这几个板块的融合工作,在教学中仍习惯于沿用着:单词讲解、课文翻译、课后练习的流程,这一流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目前的教改也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手段来进行的,但过于主观化的教改导向在实践中仍不具有太强的实效性。

(3)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面的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测评方面,它的主要变现形式便是期末考试。从现有考试形式来看,闭卷考试尽管能公平、公正地进行水平测试,但这种评价形式将强化现有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弊端,也不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2中美文化比较的教学实践机制

(1)中美文化比较在阅读板块中的教学实践机制。这里笔者想起了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大意是:为什么你们在阅读《中国日报(英文版)》时能理解文中的意思,但在阅读《纽约时报》时则有时很难读透文章的含义,这就是因为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这里所谈及的美国人思维方式似乎与中美文化比较无关,实则不然,一国国民的思想方式深受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会在文章的写作中反映出来。因此,通过中美文化比较下的教学方式,将能使学生站在美国人的习惯视角下来阅读外文,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参与感。但这里也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我们教会学生站在美国人的习惯视角来看待美国人的问题,而不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价值判断。这就意味着,在实施比较文化教学时应把握好其中的度,再说没有长时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也无法形成美国人式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来把握好这个度呢?把握好这个度需要从比较文化元素的选择,以及对该元素的释放环节上下工夫。

(2)中美文化比较在听说板块中的教学实践机制。不难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在中美各自的语言习惯上打上了烙印。如,中国人较为含蓄,而美国人则较为直率。从美国人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中还能发现,他们更习惯于直线思维和对数量参数的应用。这些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不仅与他们特有的移民文化不可分离,也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也需要使学生从总括层面来把握美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及对特定事物的态度。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对中美文化比较知识的传递。与上文的价值取向一致,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否需要应该建立起学生思维的转换模式呢?笔者认为,这将影响学生在听说能力训练上的实效性。遵循“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应在特定的情境下来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熟练掌握英语通常的表达习惯与交际形式。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比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英美人士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在阅读和听说训练上的成绩。

3在大学英语专业知识中建构的途径

3.1明确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

面对现阶段成果颇丰的大学英语教改实践,需要明确中美文化比较在专业知识建构上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阅读和听说两个方面进行了主题讨论,其中也表明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该教学方式。那么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感觉采取该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写作训练范围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宜。

3.2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

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且每周4课时。然而,大学生英语课程在许多高校中还扮演着提高学生英语过级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也无可能贯穿于阅读和听说训练始终。因此,需要把握好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知识点进行发挥,如引导学生阅读美国人写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学生就两国文化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介绍,从而告诉学生在阅读时要紧扣文章逻辑而不要过分自我发挥。

3.3重视该教学方式的课前准备

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大量材料的查阅。前面也已提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应按照“美国社会文化特征――美国人的思维特点――美国人的行为偏好”的内在逻辑来进行资料准备。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阐发这些知识时应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点拨学生的认识为基础。总之,努力改变现阶段在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3.4构建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构建起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内容包括:依托教学团队来不断深化对比较文化教学的认识;将学生的主观评价纳入到控制机制中来,具体来听听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体会。

由此可见,借助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模式,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

4实证讨论

秦建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调查(英文)》中对来自中国5所高校的216名英语专业,以及35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其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秦建华,2005)。《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对266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和3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分析。其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当的行为的能力都很低(王莹,2007)。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课前准备:

(1)对中美文化中哲学内涵的专递。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将影响着一国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从中美不同的哲学内涵入手进行文化知识传递。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的优势和习惯,这深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教师可以就希腊哲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元素进行提炼,并从总括层面来传递给学生。

(2)对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传递。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

(3)对中美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传递。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5小结

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和教学实践机制的讨论,具体的建构途径包括:明确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重视该教学方式的课前准备、构建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2014(1).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6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5-01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所包含知识和信息极为广泛,任何文化的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呈现和反映,因此要想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学习这种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重视文化导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

一、当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现实状况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理解和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学习文化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片面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及理解,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深化,更不用提双向文化的互动学习,学生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意识较为薄弱,未能真正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片面宣传西方文化要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资料和书籍也相对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调,并不断加深。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未能真正贯彻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符合型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而是更多以学生通过大学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为主要衡量目标。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仍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词汇和句子等材料脱离语境而且较为抽象,片面重视课堂翻译,而在嵌入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少,只是粗略的一提而已,学生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语言教学脱离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因为对汉英文化差异的理解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导入对于能否较好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侧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导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更加有利于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现,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授。而且教学大纲及课程要求都明确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跨交际能力为目标,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实现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内容和价值。

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及章节,都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利用恰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特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关于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就是很好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英语教材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这些典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典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增强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悟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美感。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人文思想引入课堂,注重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过程中,高校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开放教学空间,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上及课后时间,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构建个性化课堂,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注重积累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语言应用建构,强化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广辟途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大学英语授课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建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媒介播放具有文化知识的电视剧和电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而且生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把大学英语教学同文化教学紧密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世纪,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段国重.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2005(6):164-165.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7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应用

一、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的产生源于文化的发展,文化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因素。每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相应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意义。将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保证英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英语学习本身是一个乏味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英语的形成过程与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和文化,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由于语言环境差异造成的学习障碍,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和英语教学中相结合,有利于通过不同的文化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语言的学习不再枯燥,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将从课本知识内容扩展到背景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上,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与其具体特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解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仅需要英语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基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习惯的了解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过程中,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的理解能力就越强,从而就能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到地理位置、国家体制、历史变迁、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及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能够正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同英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有时行为及思维逻辑会存在完全不同的现象,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不清楚这些逻辑的差别,就有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有理解偏差,影响了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

(三)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学习英语的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但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在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起作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就会出现交流障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了解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背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交流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能避免误解的产生,从而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例如常用的称呼、问候、恭维等,其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

三、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改变教学方式。在不脱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改变授课计划,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合理地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拓宽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除了正常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影、音乐等形式接触英语知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知识背景。此外,在英语的实践运用活动中,鼓励学生多动口,扩散思维,激发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多积累英语文化知识。

(二)增加文化知识比重,拓宽文化学习途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有的是来源于生活,但更主要的还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英语课堂上,除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好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英语教材及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并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引导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通过阅读音乐、科技等方面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的人文艺术、社会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学生在掌握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后,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价值。

(三)改善学习环境,创设英语文化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实践,通过创设不同的英语文化环境,改善学习方式,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加深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为了营造真是的英语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宣传栏展示西方文化,或邀请中外有关专家进行系列讲座,增加学生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强西方文化学习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手机一些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英语国家的报纸、书刊,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拓宽文化背景的涉猎范围。在学校的引导和老师、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竹.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06).

[2]熊梅.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C].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8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64-01

随着语言以及文化因素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被注入异域文化与语言特征,而从语言结构、语素构成、词组句子以及习俗、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刺激着现代高校英语教学,而就现代高校英语教学来看,在语言开放性的作用下,无论是听说教学、阅读教学,还是翻译教学、实践教学中,都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因子的注入,并通过异域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实践。

1高校英语教学下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1.1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言语教学形式,其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来说,一个地域的知识、信仰、法律、社会习惯等往往借助语言记载或是表达出来,而语言也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结晶,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定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其一,文化背景是言语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存在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所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言的形成以及运用,必须以相应的文化背景为前提。其二,文化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刺激下,语言的词汇、词意、句义、比喻义、联想义等存在显著差异性,如文化中的成语、谚语以及寓言等,而要获得真实的认知,了解言语知识,必须依靠文化背景知识。其三,语言与文化背景相互作用。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其将地域文化因素以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时,以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将一个地域的特色呈现,因此,要想获得真实的语言魅力,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必须促使两者相互作用力的提升,那么在高校教学中,要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到英语教学实践中。

1.2高校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现状

从上面分析,我们得知,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性,需要在高校教学中展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但是,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以制度性的规定,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对文化的涉及却很少,求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被忽视。长期英语教学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言教学层面,课程设置上,文化课程较少,尤其是一系列的英美文化课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词汇、句子运用力,而并没有展开文化感受力教学,即使一些课程或是章节涉及到英美文化,教师也常常以选修、自学甚至是不讲的方式,忽略文化的渗入,这就造成文化教学停留在形式教学层面。其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应试目的的教学特征仍旧存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实现四、六级,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而采用应试技能和知识教学的方式,往往以教师说教形式展开教学,这就阻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进而使得学生在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支撑的条件下,出现空洞化的学习。其三,教材更新性不足。老教材、老教法仍旧是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主力,教材的更新性跟不上时代要求,教材中并没有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在教学资源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文化性的教学。

2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途径

2.1运用文化因素,提升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成资源,促使学生关注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新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中,madameCurie(居里夫人)人物教学中,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从中得出她的贡献和精神,那么在教学展开之前,让学生讲述自己已知的madameCurie的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梦想等,这就将历史人物与学生自身成长相结合,进而刺激学生积极学习。

2.2进行教材创新,更新文化知识

当下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因素较少,这是引起教学丧失文化成分的重要原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更新和内容扩展,如教师向学生出示madameCurie的简介,包括其生活背景、历史事件、年代环境等,并让学生课下收集那个年代的名人事件等,以此使学生对madameCurie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再就是,扩充学生的阅读世界,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不仅仅是言语能力提升的主要载体,而且里面涵盖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同时代的文章,则表现出了英语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风俗民情、人文道德等,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法、句子等知识技能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其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理解语言意思,尤其是一些古成语、小故事等。如在“thisismylaststraw”句义中,直译为“这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汉语的意思往往被理解为“救命稻草”,但是在“thisisacamel’sbackthefinalstraw”,却恰恰与汉语意思相反,可见要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要增加阅读量。

2.3利用课堂资源,渗透文化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些已经存在的课堂资源,充分分解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对话教学中的文化成分,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听力中往往涉及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成分,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听力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如,西方人视自己的年龄、家庭、婚姻等为secret,而这与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听到一些问及这些问题的材料时,学生要提升警惕,根据“it’snoneofyourbusiness”回答,来把握住他们的文化信息,避免在实际交流、翻译中产生误会。情景教学往往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模式,其通常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或是对话场景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性教学中,以场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以及那个文化世界之中,进而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语言内涵。

3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语言传承的基础,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学,而且要把握住文化背景知识下的语言特征,依据文化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听力材料、阅读材料、教学教材等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创新,作用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等,进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檀巧霞.文化教学与大学综合英语教学[J].乡镇经济,2011(1).

[2]李咏梅.浅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7-69.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文化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47-02

一、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新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义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该要求对就的教学要求做了很多方面的改变,如将传统的“重点培养阅读能力”改为“以听说为主的综合能力训练”;也在教学方式上做了新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新要求使大学英语教学结合新信息技术;更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英语教学更重实用性;同时也使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上摆脱了以通过四级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具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并非非常顺利的事情,旧的教学体系内的很多东西(如教学习惯、评估体系等)都会对新的体系的建立形成阻碍。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把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作为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全国性的大型考试,大学英语四级更具科学性,也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评估方式。因此,即便“新要求”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以听说为主的综合能力训练”,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四级为指挥棒,学生和老师的大部分努力都以四级考试内容和要求为准。同时,尽管英语四级考试组织者也依据新要求对四级考试内容和形式做了针对性的改变(如加大听力比重、减少阅读比重等),新的四级考试仍以考察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而无法完全符合新要求的标准,即“以听说为主的综合能力”。鉴于此,他们又新设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但限定了参加口语考试的标准,也使部分学校的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遵循新要求的规定。

简而言之,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仍以老师为中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手段、主要内容仍然以英语的语言知识为核心而忽略英语的文化知识、主要目标仍然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在英语四级的管控之下,久而久之,尽管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四级通过率也很漂亮,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在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仅仅使用语言知识是不可能保证交际的成功的。因为仅有语言知识而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往往可能会导致误解乃至冲突,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不能代替文化教学,二者是不可分割的。Lyons认为“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特别是文学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遗弃研究的。”[2](转引自马继红,2003)

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但是,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为中心,以使学生通过各种英语考试为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的培养。长期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练习教学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气氛比较沉默,其结果是学生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很扎实、考试成绩很好,但一旦有机会接触外国人,他们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连一些简单的基本英语文化常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理解日常交流中的除基本语言知识以外的携带了文化信息的语言,因此,很有必要在对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正常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辅以英语文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执行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教学实践

仅仅掌握语言知识而不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不能称之为学好了语言,而单纯地掌握文化知识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学习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所携带的文化知识,学习文化又必须钻研语言,只有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说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当然,学习者学习母语和外语的经历有很大区别,他们掌握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经历也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学习者学习母语时由于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所以他们掌握母语文化可以说是有意或者无意识就掌握了,而他们学习外语时由于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也就只能很好地学会语言应用而不能很顺利地掌握语言所携带的文化知识。作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大都拥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别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不能还是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因为大学生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加大文化信息的输入,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可能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具体而言,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一)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背景知识包括文章内容的背景,也包括文章创作的时间、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社会背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课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文学习中将课文内容和相关音视频资料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及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文学习不再枯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跨国婚姻。第二篇文章又恰好谈到了涉及中美两国的跨国婚姻,并有很多相关音频、视频、故事及文字资料可以借用。因此,在学习该单元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先截取电影《喜福会》中集中展示中美婚姻文化区别的几个片段给学生欣赏,并提前告诉学生在欣赏电影片段的时候应该重点注意哪些方面的东西,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影片,并以边欣赏影片以边思考有关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尽量回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中国传统婚姻,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婚姻的一些传统和习俗,以及他们所阅读或听说到的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关中国婚姻的故事,然后将这些习俗或故事在全班分享。

相关背景知识的导入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思考和参与讨论相关问题,学生就不仅可以比较轻松地学到语言知识,还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来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正如胡文仲[2]所说的“越深刻细致地廖家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二)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为中心,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围绕课文展开,其结果虽然忽视了文化教学,但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知识。由于现在大学生仍然需要参加四级考试,语言知识的输入对大学生来说还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英语教学仍需紧密结合所用教材,并在学习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的同时解析教学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具体而言,在学习教材的语言知识的同时摄入文化知识可以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构成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词汇方面。一般来说,词汇(包括单词、习语、俗语等)浓缩了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就不仅需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思,还需要其联想意义、派生意义,因为词汇的文化意义往往隐含在其字面意义意外的其他意义上。如单词politician所隐含的“不诚实、不值得信任”等意义,dragon所附带的文化信息等都值得学习者掌握。

其次是句子结构方面。众所周知,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形合意味着句子结构从形式上要前后一致,这种一致不仅包括句子主谓一致,还包括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要一致,也就是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表示转折、让步、因果、目的等关系的连接词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达到形式上的一致;而汉语的意合意味着只要句子表示的意思上能够衔接起来,句子之间的连接词往往是可以省略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就必须注意这些形式上的区别,不能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用英语表达,否则英美人就很可能很难理解。

再次是段落篇章方面。段落篇章方面主要也是衔接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由于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体系,他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包含篇章结构方面的训练,亦即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不仅需要把握某个段落怎样完成,而且需要把握怎样把段落连接成篇。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文章。

(三)注重课外拓展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多个方面,这些方面需要积极配合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综合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需要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行自身文化知识的扩充。李丽华[3]提出了使学生课外拓展文化知识的途径“设定文化情景,确定文化任务,发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利用网络、书籍和其他学习资源,独立发现并对比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老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某个时间需要的相关材料和信息,并告诉学生需要通过某种合适的途径来获得,如电影、网络或书籍等。在学生通过适当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即预先知道自己所需要注重的信息以便在获取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去观察、思考、记忆。

课外扩充、拓展文化知识对学生学学英语有主要意义。通过预先知道所学课文和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英美人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的养成,使他们的英语表达更地道。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广大用人单位提供了很好的选择标准,但由于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而忽略了语言应用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而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很多人甚至提出取消英语四级。当然,人无完人,英语四级也是一样,它也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儿全盘否定它的好处。所以,我们应该对英语四级管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继续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英语文化知识的地位,加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输入。通过加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输入,学生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信心,又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符合“新要求”所提出的要求,做到不仅使学生学好知识,更使他们会用善用知识。所以,在英语四级管控的情况下进行文化教学需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不能为了文化教学而忽视语言本身的教学,因为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语言教学而不是弱化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高教厅(2007)3号.

[2]马继红.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84-87.

大学语文文化知识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环境情境构建技术支持

一、利用新媒体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优化课堂教学

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人才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传统的英语教学从目的、内容到形式和方法都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应用条件,广大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途径。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思想的束缚,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利弊重新认识,积极开拓全新的英语教学思维活动,使英语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更多英语语言环境,不至于因为与英语语境的现实完全隔离,在被迫应试的情况下苦学英语,从而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日益衰减。多媒体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实践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语言环境辅助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语言技能和学习经验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理解记忆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愉快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挖掘语言背景资料的内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环境和相关背景知识、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熟悉语言形成习惯,结合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进行教学,探索将文化环境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说出的英语尽管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单词记忆,强化语法讲解,甚至一直在强调能力培养,但在抛开英语语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只能增强机械记忆,应该从语言形成的过程和文化环境中,寻找促进语言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学背景知识。传统教学只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就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英语知识掌握的很好,考试成绩也行,但一开口说英语还是容易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其一是讲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和报刊书籍,尝试运用英语写作文,其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这两种目得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围绕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不去从文化语境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中寻找“理由”,就无法把促使学生良好记忆的形象素材中找到让他们加强记忆的真正理由,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区别和联系结合起来讲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导致语言运用的不得体和失误。一般说来,文学背景资料要逐渐通过教师有意寻找才能获得,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获得只是途径和过程,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努力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更多与英语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学背景资料,探索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之处,进一步创新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过程,把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于是,教师如何设计英语问题,其中如何选择英语问题的学科特点,就成为英语与文学背景知识融合的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准确艺术化地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传授文化环境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关于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和英语阅读课件的开发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资源。由于把英语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使同学们很快融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环境中,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进行深入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所表达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这些词汇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逐步强化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