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十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十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18:48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等融为一体,并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一门学科。会计电算化相较于人为手工操作,具有应用范围广、信息整理快、计算结果准确、节省人力和时间的优点,也起着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将逐步替代人为操作已经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中小企业中,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却不断受阻,即便是会计电算化得到了应用,但收效十分显微。

一、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制度保障。在中小企业中,无论员工还是老板,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和重要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前沿计算机信息的能力有限,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代替手工记账,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另外,会计电算化从引进到应用,从设备到人员配备,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投入。中小企业资金相对较少,对于企业领导来说,会计电算化投入高,见效慢,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业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企业员工对于会计电算化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会替代会计和财务人员,减少企业工作职位,进而影响自身的就业岗位。因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推广缺少动力和兴趣。

2.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财务数据是一个企业赖以存活的机密,因此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对其数据进行加密是财会人员的必要步骤。但是中小企业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过程中,对于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数据加密这一步骤。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较少,很难做到专机专用。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设备上接入外网进行日常办公,往往会因为使用不当感染病毒,导致数据资料的丢失。同时,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运用会计电算化得出的数据往往并不真实准确。这些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3.中小企业部分财会人员水平不达标。财务是中小企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领导所选聘的财会人员更多的是看其是否可靠,而财会人员的专业度则不是考察的重点。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不仅仅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软件,更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专业度的缺乏导致财会人员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时,只能运用其中浅显的节省计算的功能,而具体的数据核算和分析等功能则大大浪费了。同时计算机系统也得不到及时更新,会计电算化的新功能也无法运用到企业中。因而,在不专业的财会人员的操作下,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效益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4.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期初的数据准确度较低。系统初始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而期初的准备工作是系统初始化的前提。因此可以说,期初的准备工作和系统初始化是会计电算化数据是否准确的前提条件。期初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盘点商品库存、整理出原始会计资料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繁多且杂乱,并没有专业的库存人员去清点库存规模,也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去整理原始会计资料。这就使得会计核算的原始数据并不准确,自然会计电算化系统分析出的结果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确度。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软件、人员,中小企业往往倾向于做短线,长期的投入得不到及时的回报,中小企业的领导也就对会计电算化失去了兴趣,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也就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5.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中小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缺乏专业的认识,也没有专业的应用人才。中小企业中虽然引进了会计电算化,但是仍然采用原有的会计管理制度。传统的人工记账、报表计算、内部稽核等方面与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原有的会计制度来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不合理的。例如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工作需要设置足够的会计科目。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制度的缺乏,仍采用原有的会计制度。而中小企业中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初始化中的会计科目往往考虑不周,不能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甚至于旧的系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6.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中小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时,普遍只重视数据的录入,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则常常忽视。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录入系统较为简单易懂,即使是不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人也能较快地学会数据录入功能,并进行基本的数据核算,大大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量。但是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企业经营预测功能、财务管理功能等则需要专业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这些分析功能是会计电算化的精华所在,但是由于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缺乏,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

1.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给企业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并作出市场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获得良好的效益。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也会大大节省企业的人力和资源,提高财务工作处理效率。因此,从市场实用性和资源效率来讲,在企业中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对于中小企业领导而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超前的市场观念,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投资。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的帮助下,正确分析市场形势,提高竞争意识。对于中小企业的员工而言,从被迫接受新知识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虽然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会增加企业员工的工作量,但对于员工的长远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因此,企业员工要均衡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能看到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重视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作用,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财务信息和数据是企业的核心和机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强各项制度和措施来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有效防止财务数据的丢失和泄密。首先,企业应该根据人员分工建立严格的内部制度,加强对机房管理和监督。通过各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严密的管理制度,有效防止信息的缺失和泄漏,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其次,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建立严格的用户身份授权制度,防止其他人使用或者改动数据,加强计算机的保密系统设置。同时,禁止接入外网,安装防火墙等软件来阻止电脑病毒的侵入,更进一步保护计算机的数据安全。再次,明确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财会人员在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时,要及时对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国际上较多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即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异地保管的办法来保存数据,并定期检查和更新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3.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要在企业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就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企业更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技术和人力保障。企业要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不仅要为财会员工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广纳贤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4.提高对系统化初始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期初准备工作。期初准备工作和系统初始工作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尤其是系统初始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得出的数据是否精准,因此,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必须做好系统初始化工作。首先,企业领导要加大对系统初始化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的领导专职管理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确保系统初始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会计电算化知识不够专业,为确保会计电算化的顺利进行,企业可以适当引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初始化的工作。再次,由于中小企业业务繁杂,商品种类繁多,因此,设立专门的库存盘点人员进行库存清点,确保期初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后,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企业在系统运行的前期,应实行人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并行的会计制度,待手工记账与电子账单接连一致时,再逐步弃用手工记账,以确保数据的精准度。

作者:李锋锐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霍军.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财税,2006(3)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2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3

谭浩强

 

   一、当前计算机普及的形势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4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

0 引言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体,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院地处杭州,为了适合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需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对高职专业的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其中信息服务类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移动通讯技术、电子商务五个专业。我院的这5个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省和杭州市的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杭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第二大城市,尤其是作为全国生活品质较高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信息服务业是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本文介绍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的构建等。

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把信息服务业分为社会调查业、信息处理业、信息提供业、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经纪业、公共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等8个大类。

杭州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杭州还被列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在杭州已具备以软件业为龙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软件业、it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杭州市正式了《杭州市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规划》比较了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杭州的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明确了s年内杭州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了电信运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业等四大重点发展方向。

2 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专业之一,我们以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信息服务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指导纲要》,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适应性”为目标,以“应用”为宗旨,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全面实施以职业人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

2.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职业岗位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能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信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

毕业生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从事程序编码、软硬件安装维护,技术服务,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设计与网站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工商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和信息化相关的工作。

学生毕业初期会从事初级的程序编码、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应用系统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发展后能成为软件设计师和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1)初次岗位定位:程序员。

(2)发展岗位定位: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3)非it行业从业人员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员或信息管理员。

2.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实干创新;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人际沟通能力;体魄健全,心理健康。

(2)专生知识要求

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掌握一门以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方法,具备页面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知识和网络程序设计知识;

③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本专业文献;

④熟悉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3)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②具有规范编码能力;

③具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能力;

④具有网页设计及web网站管理维护能力。

(4)职业能力要求

①具有自学能力,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②具备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职业品质要求

①真实可靠,杜绝虚假;

②维护社会、尊重他人;

③遵守职业道德。

(6)证书要求

①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

②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程序员证书、计算机调试员证书、网页设计师认证证书、动画设计师认证证书(必选一种)。

3 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1 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功能与职业人才规格制定;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在对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础上,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点,并全力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相关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这些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1)设计思路

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操作体系出发,筛选出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岗位操作要素。强调基本技能、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注重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度拓展,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的培养。

(2)设计步骤

首先分析现有信息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多家it企业的有关人员tg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和讨论。特别是多次与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座谈和交流,倾听他们对rr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和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适应rr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要求所培养的信息服务类职业人应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适应性”。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5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项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这也就促使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初中是计算机教学的开端,同学们在初中时就必须掌握合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弊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水平。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计算机教学的正确认识。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部分学校、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以及落后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计算机授课教师以及初中生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正确认识。以上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授课,最终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这样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会严重阻碍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健康长远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初中生的计算机学习。除此之外,校方以及老师的不重视,会导致同学们对计算机学习的不重视,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导致自身没有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这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2.专业教师缺乏职业素养、计算机教学缺乏活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本身初中生在步入初中校园时,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是充满好奇与学习兴趣的,但由于部分计算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开展计算机授课活动,在授课时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导致计算机课堂缺乏必要的课堂活力,单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让同学们逐渐失去计算机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不高。3.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滞后。在实际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没有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导致计算机教学缺乏相关设备支持,从而使得计算机教学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拥有计算机室,但由于数量不多,无法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要,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的计算机学习。计算机教学硬性设施是基础,而教学内容也很重要。许多初中学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都比较落后,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同学们捕捉新事物的能力也在提高,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也无法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二、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1.创新计算机教学观念、加强计算机教学的正确认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以及同学们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大力推行计算机教学,不要让计算机教学利于形式。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机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开展以人文本的初中计算机教学。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化水平。初中生的计算机教学虽然是基础,但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容忽视。初中学校首先要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招聘计算机专业水平高以及教学水平同样高的优质教师,实现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人才保证。其次,定期对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师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帮助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其计算机授课水平。3.极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硬性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建立专业的计算机教室,确保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要组织专业人员对计算机教室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最后,计算机教师要定时更新计算机系统,以满足现代化计算机教学的需要。4.创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多样化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课程,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传授同学们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培养同学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多实践操作,在课堂上以理论知识为辅,以上机操作为主,以此来培养同学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都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让同学们掌握最先进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计算机教学。比如说,计算机老师可以把本班同学分为三大类,对计算机零基础或者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老师可以把教学中心放在基础技能的教学上;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同学,老师可以按照正常教学计划来开展教学活动;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老师可以教给其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能,因材施教,满足初中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是每一位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技能。初中计算机教师肩负着初中生计算机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

作者:车彦卿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李淑菊.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弊端与改进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7):205-206.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以力求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学生认识、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等一些教学思路。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针对大一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讨论。

一、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课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这些新踏入校门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作为他们大学的启蒙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时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形成良性的学习体验循环,既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挖掘学习,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基础不一,注重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早已不再是高等学校独有,很多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中学甚至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于书本中。因此,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不区分对象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这个方面的考虑,要尽力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树立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的进度,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建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摸底测试,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还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案例教学为驱动

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熟练掌握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从而自如驾驭计算机。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真组织好授课内容,注重运用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应用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嵌入实际的专业应用案例。多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尽量准确、简练地把操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让理论知识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案例教学中得到深化。当然,项目案例教学不仅仅要将经典的案例讲解给学生,更应该组织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模拟,完成布置的相关的专业训练项目,最后由授课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一教一学,一练一评的过程,既使学生达到了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双重学习的目的。

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认真落实上机操作

计算机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关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第一,教师一定要认真落实教学环节中的上机操作训练,预先按照各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计划好他们各自的上机操作题目,使得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始终明确个人的实验任务,能够按照实验步骤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全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第二,教师应耐心做好上机练习的指导,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尽快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实验小常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其避开一些弯路。第三,实验操作题目完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写实验报告,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够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而且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校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之际,培养出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更是应该担当改革的领头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措施

尽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样、课程开设复杂,但不论是在哪个专业,不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最受学生关注、最令学生牵挂的当数信息技术课,而尤为突出的则是上机实习课:不用等到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就会簇拥在微机室门前;下课铃声早已响过,学生还是坐在座位上不肯离去。望眼欲穿、急不可耐的神情后面,那种求知若渴的强烈情绪分明可见。

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为资源与效益的严重错位。

硬件设施的尴尬:数量不少,

但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干预,下放办学自主权后,中职学校便开始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抢占时机、吸引生源,那些有远见的中职学校购置了较多的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尽管机型陈旧、软件过时、维护困难,机器的使用率不高,但计算机在那时毕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所中职学校尝到了甜头,其他兄弟学校自然纷纷效仿,结果是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各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虽然后来计算机专业开始失宠,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在这种形势面前,中职学校很快也就达成了共识,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观念和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属于专业特长教育,在吸引生源上没有特殊的号召力,中职学校自然不愿意在资金上做大的投入,加上财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收入进行强化管理时出现的限制过死的状况,学校财政均出现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中职学校的微机房也就很难有大的改观。卧式机箱,286、386的主板,40G的硬盘,64m的内存,显示器太陈旧,键盘失去弹性,鼠标失灵,运行速度太慢,动不动就死机……许多机房尴尬无比,学生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微机房的硬件设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课程资源的窘迫:课程、教材混乱,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统一过名称,有称信息技术课的,有称信息课的,有称计算机课的,还有称微机课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有沿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有使用高教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使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的,还有使用其他成人辅导材料的。这些教材虽然各有侧重、各有特长,但毕竟编写出版目的不同,教材的使用范围也很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有很多人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看成了计算机普及课程,教学目标必然就会定位在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术上。条件稍好些的学校在这些常识之外,再讲授一、两种计算机语言和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很少有学校能将课程宗旨定位在“提升信息素质、营造信息环境、倡导信息创新、构建信息文化”这一层面上。有的学校校长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学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能编辑word文档和wpS文档,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别的东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用处。

正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就显得比较混乱:许多学校每周只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学期只有20个课时。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耳提面命地进行理论讲授,在黑板上大讲特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操作,然后就放羊般地将学生带进机房,任其自由操作。即使规定了教师在机房内授课的时间为8~12分钟,但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很少有自由处理信息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些情形之下,学生能保持多久的学习兴趣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加上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相对困难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所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窘迫现状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改观。

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条件好些的学校能够配备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条件差些的学校只能让那些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材的教师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有的学校还使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凡此种种,既因师资条件限制,又因认识混乱造成。这种随意配备师资的做法,会引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很难准确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地把握实施要旨;学生学不到关于信息技术的关键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很难有规范的掌握,既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给学生造成偏见和误解,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处理信息就是打几个字、处理几份表格;同时,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也会形成左见,以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个时髦名字的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十分有害。

学生意愿的错位:

主观愿望和现实需求难以协调

中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按照计算机入门操作技术进行安排和讲解的,每周1个课时,教师讲一讲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就把学生带到微机室里自由练习去了。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中职阶段无需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影响,认识的惯性自然会毫无疑义地传承下去。更多的学生是按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游戏技术这样的链条来理解这门课程的。于是,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强烈谴责,联网的计算机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教师眉飞色舞、神情专注地讲解、示范软件操作技术,一边是学生聚精会神地网上浏览、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自我陶醉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里。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上机课,纪律会出奇地好,除了计算机运转的声音外,肯定没有日常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奇怪声音,绝对没有交头接耳、调皮捣蛋或者昏昏欲睡、流涎打鼾的现象发生,但若提问什么问题,肯定多数学生不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初衷就变成了美丽的泡影。

如前所述,条件好些的学校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监控,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学缺少针对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技术反倒会引来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据调查,目前高中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40%以上,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中一年级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达到70%~80%。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远没有如此之高,但因所招学生多属成绩很差、自律意识淡漠,他们大多都有去网吧玩游戏的“丰富经历”,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都很高,他们上机的主观愿望和根本目的就是聊天和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之说,他们从心底里并不感兴趣,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学并不容易。

一边是快速便捷的信息采集媒体和丰富多彩的internet信息资源,一边是编写思路、结构框架并不适合学科特点的教材;一边是动力和兴趣错位的学生,一边是认识还有偏差的执教者,教学系统四要素之间无法形成“耦合共体”,教师的教学力结构、学生的认识力结构、教材和媒体的影响力结构之间很难形成和谐共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然难以如愿。

师生共同的心愿:加大投入,

实现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

(一)明确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中职学校属于高中层次的教育,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应该如此定位。作为施教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重点在人文性上给予必要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机房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步伐,加强专业师资培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房应加快建设步伐,该淘汰的硬件要及时淘汰,该配备的软件也要尽快配备,日常的升级和维护工作也要搞好。如果资金确实有困难,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做法:课外活动时间也要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房,但需要交纳必要的费用。这样,既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满足机房日常维护和计算机升级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又可以满足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学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而违反纪律彻夜不归,泡网吧。

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培养是高职学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调研,努力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人文关怀,重视活动教学,让学生练就依靠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发展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三)制定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标准,编写具有职教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有规范统一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标准,并要突出职教特点,要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信息技术教材也要彰显职教文化底蕴和发展环境特色,减少理论性、说教性、系统性,突出活动性、兴趣性、实用性。同时,还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普及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广阔的教育空间,让课程、教材具有较大的“升级”的空间。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70-0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等。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开设的起点不同,内容重复建设

查看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技术开设的时间发现:有的学校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有的学校小学四、五年级才开始,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起点上是不同的。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的讲述,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像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内容分别有74%、18%、29%的初中生在小学阶段都学过。看来升入初中后仍要重复学习这些内容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访谈中得知许多被采访者认为重复学习是没有必要的。编写教材时为照顾起点低的,导致不同学段教材内容上的反复,教材建设的不合理。

2.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各中小学都相应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在初中开设的时间还很短,使得有些学校的领导以及相应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在意识上不够重视。

2.1教学观念的滞后。从和教师的交谈中就能感觉到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他们始终将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从而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这在问卷统计中也有所体现,只有11%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信息技术课,并能经常举办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竞赛。8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按时按量完成,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走访得出,由于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校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主科科目上,大多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讲完每节课程内容后都会留出10多分钟让学生做其它课的作业。由此可见,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阻碍了其发展。

2.2机房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有21%的初中学生认为学校机房机器配置太差,有的甚至都开不了机,30%的学生反应电脑上安装的软件基本都过时了,更严重的是有6%的学生选择不怎么上机,机房就是一个摆设这个选项。这就说明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不完善。

2.3信息技术教师受到多方面限制。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在很多中小学里,他们的地位和现状却令人担忧,甚至被视为"弱势群体"。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很难在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创新和改善。

2.3.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低、师资力量薄弱。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总结,有26%的学生认为其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仅仅是一般水平,4%的表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中途转岗过来的,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甚至有22%的学生说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都不讲课,只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或上网。

2.3.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单调。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讲课方式仍然是传统古板乏味的方式,甚至板着脸,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都是被动地听课,仅有30%的教师使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2.3.3评价的体系单一不健全。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主要还是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但是从问卷调查中发现,15%的学生反应信息技术课程每学期都不考试,这就造成了不考试的科目难以发展的局面。而在访问中发现,有的学校的即使是考试,其评价方式也只是停留在上机考试或考卷考试。评价的体系单一不健全。

2.4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差异,提不起兴趣。

2.4.1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差异。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初中生来自于不同小学,由于在小学的课程中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都不相同,这也使得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同。

2.4.2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提不起兴趣。有4%的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兴趣。这只是以20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似乎数据的比例不高,但是若把受访者的数量扩大,想必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了当下刻不容缓的事。

3.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的具体改进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还应当积极回到实践当中,指导实践更好地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教材理论与学生上机实践两大部分构成,那么,作为教师来讲,就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争取做到以教材理论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以学生实际的上机演练巩固教材理论的掌握与吸收这一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3.2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每个学生都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此外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教育程度的不同,这就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层次差异明显。因此,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讲,我建议各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能采取"分层次"这一优秀的教学方法。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a层次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较早,因此他们的计算机基础也相对来说比较牢固。针对这部分学生若是单单向他们讲解教材大纲上规定的"word创建""excel表格制作与整理""ppt制作"等基础知识的话,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进一步的发展欲望,因此,在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尝试着指导他们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程序编码、创建网站等,这类知识点虽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是却能充分满足这些基础较好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他们日后计算机专业素养的长期发展来说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9

关键字:园林设计初步、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城市环境的发展成为园林教育重点。我校园林专业的其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等。《园林设计初步》又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规范、审美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设计基础知识,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课程定位及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不够

《园林设计初步》主要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训”,但是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缺少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基本是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训练。对于本来就倾向感性思维的园林专业,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显然不符合专业与时展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园林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跟业主、同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尤其是对设计理念及思路的充分表达,方案最终要得到业主的认可才能付诸实施。因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充分重视。

1.2计算机技术对设计基础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和现代技术手段,给园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新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重电脑设计而轻手工设计基础的现象,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忽视了对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导致设计分析及思维创新能力的降低。专业培养的是设计师而不是制图员,因此,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徒手草图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把握好手绘与计算机辅助制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针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图形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取以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与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4考评方式缺乏针对性,系数分配不合理

课程考核中,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70%,平时表现仅占30%。也就是说,期末的设计作品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主动性、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总成绩中得以体现。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这种考核方式显然存在一定弊端。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园林设计初步》作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理论结合实训,提出当前形势下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对部分易懂理论知识的讲解、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个人设计方案的表述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2加强徒手表现能力,合理应用计算机

把握好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系。与前期徒手方案表现结合,加强计算机在方案确定后图纸表达环节的应用。压缩和淘汰传统教学中工具手工制图环节,强化徒手表现基本功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园林设计师打好第一步基础。

2.3改进教学方法

①以学生为中心,分组教学

我校园林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高考生,入学时不具备美术基础。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绘图水平与接受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分成2~3组分别授课,以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小规模的分组教学更能有效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②启发引导式教学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每次实训前,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析实训的切入点、绘图技巧、色彩处理等后,教师再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问题式学习法。

问题式学习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项目导向法或案例教学法即以一个实际的项目为例展开教学,项目中融入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与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围绕问题充分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值得尝试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4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核能反映出学生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综合掌握程度、图纸表现、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传统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设计占70%,改革后平时课堂表现占25%,实践考核占25%,团队协作能力占25%,期末课程设计占25%。这种考评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纯为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而学习的状态。

3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组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园林行业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园林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箐.关于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C]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2008:286-288.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它的实施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能否引导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关系到会计电算化事业成败的大事。回顾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宁夏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早,但会计电算化进程却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从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出发,阐述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途径,重点分析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宁夏会计电算化于1983年开始起步,最初主要应用于会计基本业务的核算,由各单位自主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开发,从事账务管理、工资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的应用。近三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使宁夏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①,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仅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的用户就达到1100多家。从使用财务软件用户的层次看:低端产品用户为数不多,中端管理型财务软件用户占绝大部分,高端财务管理与企业信息管理集成型财务软件在区内重点企业已有应用;从用户资产的所属性质看:国有或国有控股资产性质的用户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较高,尤其是处级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的用户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程度最高,70%以上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较低的主要是大中型私有企业的用户,其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仅占30%左右,小型私有企业的用户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仍在10%以下。

二、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一)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宁夏对社会会计人员大规模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于1995年全面展开,其主要思路是“以考促学”。

第一,确定考核内容、软件等。由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参照财政部《初级会计电算化》大纲,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制定了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考试办法、初级会计电算证管理办法等,并确定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和考试选择用友财务软件(低端产品)。

第二,注意严把考核关。经多方考察、论证,宁夏财政厅确定了宁夏天元计算机培训学校为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唯一单位。2003年宁夏财政厅会计处还组织了高校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宁夏会计电算化培训教材》。

第三,确定培训单位。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在全区范围内对可以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培训资格审定。目前,宁夏确定有资格的培训单位40余家。

第四,提高培训质量。对培训工作的质量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截止到2009年,宁夏共对74390多名会计人员进行了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其中60000多名会计人员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二)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从2003年开始,宁夏开始进行中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银川新世纪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试考点,全区确定有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资格的单位10多家。截至2009年,宁夏已对近4926名会计人员进行了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其中3608名会计人员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中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根据宁夏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的状况和社会主流会计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和考试则选择了用友财务软件的中端产品和金蝶财务软件。通过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显著提高了宁夏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对促进宁夏的会计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高层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宁夏大中专院校开始会计电算化教学始于1993年。1993年在宁夏财政厅的支持下,当时的宁夏财经学校(现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经过16年的发展,现在宁夏已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先后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为宁夏区内外培养了大批中、高层会计电算化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会计软件的不断进步,为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管理学院等多所大中专院校先后都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及中eRp实验室。其中,北方民族大学建立eRp实验室的同时,还借助用友公司的科技实力,培训了近20名专家级eRp软件教学骨干教师。

三、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推广涉及到大量复杂的工作。虽然宁夏的会计电算化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偏低

事实上,宁夏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状况明显落后于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不到总数的5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宁夏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很少使用;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很少使用;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则较少使用。当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仍为数不多,采用正版eRp软件的企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总体处于低层次

由于宁夏地处中国西部,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会计电算化应用在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水平。在已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用计算机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者居多,既使在一些使用eRp软件的企业中,也因其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能力所限,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较突出的问题是:会计软件功能虽然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中只能使用会计核算功能中的账务、报表等部分功能,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应用者甚少。

(三)会计电算化师资水平总体不高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具有前瞻性的综合边缘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既精通会计核算业务,又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一定造诣的复合型专业教师执教,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而宁夏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尚处于较薄弱的状态。目前,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教师多为单一知识型教师,或是会计专业教师,或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和后者对会计知识的欠缺,都无法把会计电算化课程讲深、讲透,甚至出现计算机与会计教学相互脱节的情况,教师不能将两者联系起来授课。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变成了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使用的操作课,培养的学生仅仅是“录入员”水平,不符合国家要求会计人员由“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宁夏对社会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以社会民办教育机构为主。而社会民办教育机构中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多为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兼职人员,而且存在知识面窄、素质不高、不稳定、仅能讲解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步骤等问题。

(四)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从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各方面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大中专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显得尤为迫切。事实上,宁夏的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中知识沉旧、师资不足、实验教学与企业要求差距太大的现象日益凸显,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调查表明,宁夏大中专院校的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在学校只学过用友、金蝶等软件的账务处理部分和报表操作,对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等系统知者甚少。因此,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提升宁夏会计电算化水平的主要障碍!

另外,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不足、惧怕甚至抵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难以取得明显效果,也是宁夏会计电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中小企业尝试SaaS在线会计,迅速提高宁夏会计电算化普及率

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就是以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模式交付,免除企业花费巨资购买正版软件并进行软件安装、软件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借助互联网只需付少量费用即可租用正版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一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登录,可实现记账、结账、报税、审计等。显然,让中小企业利用基于SaaS的在线会计平台实现会计电算化,可省去购买正版软件的费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使用SaaS在线会计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普及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紧扣会计电算化工作重心,切实提高宁夏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

会计电算化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从核算型、管理型向智能决策型发展,是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网络财务”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信息流将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毫无疑问,“网络财务”战略为企业适应时代要求的“数字神经系统”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宁夏在新的机遇挑战面前,要选择迎头赶上、跳跃式发展的策略。

目前,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重心是既要使企业改善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又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质量可靠、信誉优良、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适宜网络技术发展的财务软件,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实现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同时使用网络化的财务软件,不仅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而且便于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群策群力,培养高素质的在岗“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人才也是复合型人才,侧重会计或计算机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员。信息时代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和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切实提高宁夏会计人员的素质,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在继续抓好宁夏会计电算化初级和中级培训的同时,还根据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逐步更新、完善会计电算化初级和中级考试的内容,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更能反映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技术、新功能、新方法,以实现用考试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引导社会教育机构加强对在岗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再教育,使更多的在岗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意义,培养其学习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使之能熟练掌握最新的社会主流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成为会计电算化的行家里手,也是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特色。

(四)校企联合,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常言道:“教师是教学之本。”培养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必须要依赖广大优秀教师。为此,安排和组织从事会计电算化相关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已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当务之急!

前已述及,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等院校通过引进用友eRp―U8软件,建立eRp实验室的同时,还利用用友软件公司的科技实力为学校培训骨干师资,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是对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新尝试,也是对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会计知识;既掌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技术,又掌握新会计软件操作的具有会计电算化新思维人才途径的一种探索。当然,适当面向国内外招聘或引进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员也是解决宁夏会计电算化建设急需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麦海娟,罗昌状.基于SaaS的计算机会计综合实验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9(2)上.

[2]张雅莉.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J].山西财经,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