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0:21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1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变显得尤其必要。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良好的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势必发生变化,要立足于每个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孩子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残疾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传统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形成了两个互相分离的教育体系,特殊学生很难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流动,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附设在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班、随班就读机构的分工不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僵化,学校的功能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班就读将成为以后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对功能进行定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功能,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质、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并以这些少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成为指导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和随班就读的基地。

(三)促进和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需要

我国宪法及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出了要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应该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师资,来满足残疾学生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宣传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最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二、特殊教育学校功能体系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自身必然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种功能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最根本、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而且涵盖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功能。

(一)本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组织的主体。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个方面存在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康复来弥补缺陷,或者使损伤的器官的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简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就是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变更的功能,它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具体功能。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本体功能的最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否则会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

(二)具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具体化功能。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的不同类型,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划分为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残疾学生的培育上,即育人。从教育目标来看,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应最大限度地开展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应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控制性”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残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康复功能

残疾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理、社会、家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根据残疾儿童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还必须承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康复功能。依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我们认为康复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使残疾学生因自身某方面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使各种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的作用和功效。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的发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在发挥康复功能时,必须既看到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以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2)拓宽康复的对象和内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康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对象应该面向全体残疾学生。同时,康复的内容不仅是对残疾学生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进行生理机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康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两个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残疾儿童康复的最好途径。通过医学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和恢复残疾儿童身体缺陷部位的功能,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生理基础。通过教育康复可以使医学康复的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方法来促进残疾儿童缺陷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社会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从单纯为本校学生服务转化成向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医院、康复机构、普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中心组织,应进行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尽量缩减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让残疾儿童过上正常或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与周边社区、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儿童,并逐步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特殊群体,为残疾儿童的发展努力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2)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3)提供资源支持。相对其他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益,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之尽可能地共享,成为所在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与资源中心,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门教师协助普通学校教师处理特殊教育学生问题,开放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教室,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对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在社区展开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资源与服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发放书刊资料、设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提供上门帮助服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特教知识和有关残疾人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好孩子的在家教育、康复等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特殊教育事业所产生的作用和功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教育科研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特殊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取向的校本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应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课题立项,让学校领导、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主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的实践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及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和工具研究、残疾学生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研究等。

(3)研究方式的反思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日志等形式开展的反思研究。同时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互动研讨活动中,实现自我反思。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2

一、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1.缺乏信仰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居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到的传统观念与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还有面对西方思想的干?_,有许多的当代大学生无从适应。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盲目的攀比,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忽略精神追求,华而不实,虚有其表,从而导致信仰上的缺失。例如:在校期间申请入党并不是想要加入组织后发挥党员作用,为人民服务,更多的是为了以后可以更好的找到工作,存在功利心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学生更加热衷于娱乐性、直播类节目,反而对政治新闻不感兴趣。

2.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思想上也没有了太多的束缚,当代大学生面对灯红酒绿的社会充满了好奇心理,面对西方的思想,不管对自己有没有好处都选择接受,在这些信息中还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喜欢追求不一样的事物,个性张扬,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因此许多大学生盲目的崇尚自我,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欠缺。

3.缺乏奋斗精神

90后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多又是独生子女,意志力不足,独立性较差。大学生活自由宽松,很多学生迷失了自我,自由的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从而导致大多学生迷茫度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备受打击,从而去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心理安慰,这也是大学生学业荒废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差。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音乐能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健康。如今我们国家提倡学生德、美、智、体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限途径。音乐教育本身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是一种情感性较强的艺术表现。音乐教育与人的感情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情感能力,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传播。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升华,自身不好的情绪也可以得到有效地释放。

音乐既没有美术的繁华,也没有文字的丰富,只是一些毫无头绪的音符组成,所以就需要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来感受周围的变化。政治教育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一个学科,音乐教育又是感情表达最为激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接受这种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好的音乐作品是一种使人上进的力量,是一种无法用美术文字来表达出来的,高雅的音乐可以美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高雅的音乐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感情,才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激发学生去实现理想,为创建美丽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高爱国爱党的思想

音乐作品中有好多以爱国爱党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对大学生有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歌曲的背景事件,历史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如今的大学生缺乏激情,而这些激情昂扬的歌声对正值年少的学生而言就如干草上的一丝火苗,风一吹就燃起了熊熊的大火,能起到激励、鼓励、创新、推进的作用,最后成为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实践课程中,通过老师指导学生排练《保卫黄河》、《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等红歌,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爱国歌曲,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创作者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一首首歌曲深情的演唱,来展现革命的历史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思想觉悟。例如:在《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中,冼星海老师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勾画了中国人民顽强抗击侵略者、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壮丽画卷。每当歌声响起,中华儿女无不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们爱党爱国的热情、还能激发大学生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团队意识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合唱中,歌曲的演唱是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每一位学生就如每一个音符一样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只有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整首歌的魅力,反之,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去竭尽全力的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部分,那么就会导致整首歌的失败。这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与个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体会到了集体的伟大力量。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只有每一位成员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作品。通过音乐教育促使学生学会宽容、理解,体会集体的力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对人的真实感情进行反应的一种特殊语言。在社会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过多的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其中包含一些不好的也被学生所了解,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外在美,没有意识到美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散发,而不仅仅是由你今天穿的漂亮的衣服,画的美丽的面孔来决定的,外表的光鲜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内在知识的充实才是保持美丽的正确方式。

学生可能熟知的是一些流行歌手、通俗歌曲,对于一些古典的音乐了解还是较为缺乏,如:《月光曲》此类优秀作品,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引导,提高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增加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高雅的音乐来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与情感的碰撞,以音乐教育的方式使大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5.调节不良情绪

如今的大学生没有受过太多的苦,心理素?|还不够强大,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如果没能够及时的调整过来,等到进入社会后更加无从入手,会产生自暴自弃、消极堕落的想法,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人的情绪会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每首歌速度、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兴奋的、愉快的、安定的不同感觉,过程使得情绪得到同化,产生良好的共鸣,起到了镇痛降压的作用。所以说,充分的让学生感受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直观感受,对于安抚学生情绪,恢复健康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竞争较为激烈的年代,心理压力较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在外上学、父母都没在身边、需要靠自己处理问题,这都可能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原因。多听高雅的音乐能够促使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对于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很有帮助。

三、推动音乐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就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音符中去,让学生在会听、会唱的同时,更好地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中,老师在讲堂上兴致勃勃的教唱、教弹,很少教授学生理解歌曲情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达到高校对开展音乐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效果了,相反与之背到而驰。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如今信息化发展快速的时代不让学生痴迷于较为浅显的思想,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政治观念。

课堂上根据学生所表演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分析所表达的感情,不足之处老师适当的点拨,围绕作品的中心思想来开展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果。

音乐教育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以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效果。音乐教育思政课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开展,通过音乐教育方式来提高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3

1.医教结合是医学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把现代治疗手段和教学方法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等,有效地解决或改善智障、脑瘫等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相关方面的功能或机能,并进一步内化为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教结合是对残疾学生的一种抢救模式。

2.医学与特殊教育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为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础,特殊教育又促使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跟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医教结合通过利用康复医学手段对特殊儿童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以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使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技能。

3.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感觉、运动、语言及脑其他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也为教育和训练提供了良机。身心障碍儿童虽然身体的某一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但他们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根据器官的“用进废退”和“功能代偿”原理,器官的补偿功能是生物所具有一种特性,因此在发育的敏感期,当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机体可以建立新的联系,通过调动该器官的残存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和代替。如果在这一器官发育的敏感期,没有积极地为个体提供良好的、适度的刺激及功能补偿,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

4.医教结合理念要求每一位特教教师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因此,特教学校既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教师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

5.医教结合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的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能够使孩子障碍发现的时间前移,使得早期干预走进家庭,使家长能够科学认识自己孩子残障的原因,已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早期干预的行列中来,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成功的康复。

6.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之一,是解决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实际困境的一条探索之路。“医教结合”的实践除了对特殊教育学校改革有积极作用外,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

二、创新方式

1.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康复教育训练。

2.课程设计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70-01

最近电视剧《暗算》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王宝国对阿炳这一人物的演绎颇为人称道。阿炳是一个盲人,还弱智,智力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水平,但他却有非凡的听力和记忆力,就是这样一个多重残疾的人,做了常人几乎做不到的事:从浩若烟海的电波声中找出了敌台,为打击敌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研究所的安在天对阿炳的照顾和教育。

一、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对安在天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仔细分析,究其成功的原因,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移情,既教育者要设身处地以一种同情态度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活动,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只有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生命体,而不是学习机器,才能从心底激发要帮助他、希望他进步的激情。安在天了解阿炳,他不因为阿炳的缺陷就小瞧他,恰恰相反,他尊重阿炳,哪怕他的想法很可笑,很反常。“天才总是把自己拉得很长,长得像游丝一样,因此,他们在其他方面是很脆弱的。”“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安在天对阿炳深深的理解和真诚的关怀,换得了阿炳发自内心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支撑他完成艰苦的工作。

(二)教育者的教学方法要适合教育对象。

安在天对阿炳的教育内容在正常人看来是有些可笑的:向阿炳解释工资多少时,他用手来做单位,称为“五只手的钱”。类似的:把找电波比成通过钟处长的口音找到钟处长的同村人;把隐藏很深的电台比作跑到浅水区的狡猾的大鱼等。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阿炳明白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教育方法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适合教育对象,被教育者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特殊教育是一项融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长期过程,需要特教工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诲人不倦的耐心,决不放弃的恒心。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必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种种心理问题。特教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和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正如“在我眼里是一盆香喷喷的鲜花,在他们眼里就是毒蛇。”安在天把阿炳当作自己的孩子,遵循“明眼人把眼蒙上进入他的世界,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之原则,他很细致地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还能包容他的坏脾气,遇到困难能想方设法解决,不轻言放弃。这些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身为特教老师,试问:我们几人能做到?

二、对比以上各点,我不禁想到我国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位特

教工作者的反思。

(一)首先,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1、随着特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教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随之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年轻的特教老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不熟悉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会搞教育教学研究,除了向学校内部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外,很少有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这些原因限制了年轻的特教老师健康成长。

2、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特教老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复杂,极端耗费教师的精力;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与老师的期望值相差较大;还由于社会上部分人对特殊教育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导致特教老师普遍存在自卑感、挫折感、失落感等负面心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

3、其次,特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容乐观。

特教教师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彼此交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特殊儿童身体残疾的原因,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多特教教师都抱怨:教得那么辛苦,还是学不会。一种失望的情绪影响着特教老师的心情。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教师横眉冷对,学生敬而远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特殊学校的这种师生关系需要改善。

(二)部分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出现偏颇,对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明确,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普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改革的方向不明确,缺乏成功的经验作为借鉴,基本处于摸索阶段。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之教育,正因为他们特殊,和健全人不同,才需要特殊教育。有的特教教师提出“特殊教育向普校教育靠拢”这样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把普校的教材拿到聋校使用,把普校的教学方法搬到聋校课堂上,不但操作起来困难,学生也是毫无反应、不知所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小部分特教教师认为教特殊儿童是一件简单的事,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这些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停滞不前,教学过程中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三、为什么安在天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的“门外汉”,能对又盲又弱智的阿炳实施了非常成功的教育,而我们作为专业的特殊教育者却没有作为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特教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建设。(1)特教教师首先要有四心:事业心、爱心、耐心、恒心。(2)特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用适合的方法教育学生。(3)特教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修养、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特教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调控的能力。(5)特教教师还要有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6)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特教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7)建立全国性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为特教教师接受教育和再教育提供场所。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不待言,体育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小学、中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是,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缺乏认识,实践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等,照搬普通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其结果,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阻碍了特教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从教育对象、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分析了特教学校体育特点。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为特教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二、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一。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

三、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

五、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6

入;管理;宣传力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20―0020―01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系有待完善;特殊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与规范;残疾学生家庭经济普遍困难;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对发展特殊教育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特殊教育观念,使发展特殊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巨大发展与丰富,弱势群体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及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此,全社会要有充分的认识。

二、加大政府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要以法律形式强化政府责任。政府的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根本。因此,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和中央政府的补助应以法律形式确定一个比例,使特殊教育的投入有所保障。在落实投入的情况下,还要开展合格学校验收工作,推进标准化工程建设,使学校的硬件、软件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特殊教育学校办得如何,除了其他因素外,教师的水平与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奉献意识,爱心、耐心、善心是特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二,严把入口和出口关。其三,提高教师待遇,让专业毕业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让在特校工作的教师安心工作、甘于奉献。其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另外,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特校教师达到职业道德、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的进一步发展,为特校发展奠定雄厚师资基础。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学前教育、中高等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学前教育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尤其对智力康复、语言康复起关键作用。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导致许多残疾学生毕业即失学或失业,其中许多残疾学生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国家要在更多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更多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的大学生就读,也要制定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应该把残疾儿童少年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自食其力创造条件,这是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因此,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九年义务阶段完成,学校的教育必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

4.加强督导评估工作,推动特殊教育发展。首先要制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评估细则,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第二,根据评估细则,对全省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评估定级,促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和重视,从而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5.特教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内部管理,拓展教育功能,形成办学特色。在办校思想方面,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要坚持“以残疾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解救一个残疾家庭”的服务意识,培养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提高办校水平。

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要切实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走“年轻化”、“专业化”、“教研化”的教师发展之路。

在教育功能拓展方面,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比如,开展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指导;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并推荐就业等等。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7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国人口众多,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绝对数量也处于世界前列。为了更好的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稳定发展,为了促使残疾人能更好的融入当前的社会,开展有特色符合残疾人身心的特殊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专门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做好保障工作,以此夯实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党的教育方针要求,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抓好教育改革。不管哪类教育其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都是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所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否也是特殊教育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所在。

二、当前需要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定不足之处

(一)一些特教教师的教学方法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应该是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活动,但当前一些特教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利用上没有完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就常规来说,特殊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主,以教授学科知识为辅,一些教师没有理会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哪里。特殊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首先应该是建立在提高特教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基础之上,只有学生自己能够具有独立进行生活适应的能力后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学科知识,也才能进一步成才。一些教师将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简单移植,没有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使教学方法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言,加上部分特教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一些特教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加以改善。

(二)部分特教教师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特教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长的特教教师,其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都停留在自己年轻求学时间段的时候。没有及时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的相应的调整自己、充实自己的特教知识储备,造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了一年又一年。而新媒体下的教学相比较起传统的教学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变化性在,因此特教教师的知识储备一旦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自己也会被历史的洪流和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更别说要去教育好学生,去教育学生都是很难的事情了。因此部分特教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改善以便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发展建立在特教教师自身的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科学之道。

三、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相关步骤探讨

(一)改善相关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高效得当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让特教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东西。通过学习促进其能够更好的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

教师要转变思想,与学生共同探索、汲取信息和知识,使得不同领域的信息都能让学生接触到、理解到,实现教学相长。对于特殊教育领域中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性等特点的存在,特教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基于差异教学的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特教教学,抓住不同特教学生的特殊点之所在。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特教教师应该注意到对于低年级的中度弱智的学生,主要是培养自理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相关事务,能够不需要大人帮助,自己穿衣、吃饭、如厕甚至自己做饭吃,就是取得的最大的效果。而对于中、高年级的特殊学生主要是要训练其基本的劳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特教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学会简单的扫地、做家务等活动。因此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特教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特教教师应该考虑的实际且重点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有效提高,特教学生也才能够进一步很好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8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前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经费;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1]。2015年9月,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指出,要通过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让更多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促进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年龄在0~6岁的特殊儿童。由于这类儿童在生理方面具有特殊性,他们的病情在早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很多特殊儿童因此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的身心发育受到影响。在我国,很多学前特殊儿童的生存权、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这种情况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2]。学前特殊教育指对身心具有异常特征的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和功能康复训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实施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在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等方面,学前特殊儿童均不能享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待遇。

(一)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与社会提供的教育场所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抽样调查,调查组随机抽取了我国12个市(县)的58628户家庭,本次调查共涉及0~6岁儿童60124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0~6岁残疾儿童的总数达到139.5万,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远低于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70.55%)。调查中还发现,一方面,我国多数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乏接纳残疾儿童的条件,另一方面,专门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严重匮乏。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严重不足,尚有近500个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没有设立特殊教育学校,3~6岁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亟待改善[3]。

(二)教育条件

2015年4月,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建了评估组,对《纲要》殊教育部分的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特殊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25名,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为1∶3.86[4]。目前,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为1∶4[5]。从表面上看,我国并不缺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不过,上述评估报告中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指“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和“残疾人职业学校”,并不包含为残疾儿童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机构,因此,从统计数据我们无法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数量能否满足学前特殊儿童的需求。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大多条件简陋,教学设施不齐备,专业教师匮乏,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教育结果

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缺陷,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更应当得到关爱。但在很多时候,别人给予他们的不是尊重和包容,而是嘲笑和嫌弃,这使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抑制,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长大之后出现自卑、抑郁、冷漠、仇视社会等问题。由于先天不足,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不及普通儿童,如果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长大后甚至不具备自理能力。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障碍,笔者将从政策法规、教育经费、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特殊教育的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从198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未提及学前特殊教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残疾人教育问题制定的专项法规,它于1994年8月23日起颁布实施。但是,该条例对教育对象、教育标准等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二)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国家对此类教育有充足的投入,相关教育机构设施先进,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前特殊儿童学习、成长的需要。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简陋,设备更新换代慢,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的开展受到影响。另外,经费投入不足也导致了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收入微薄。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多优秀教师不愿从事特教工作,学校在招聘时只好降低师资水平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管理方法不科学

目前,特殊教育管理工作在我国不受重视。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中,本应单设的特教部门往往被“精简”掉,其职能由普教部门承担。普教部门分管的事务较多,且工作人员多不具备管理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很多时候,对特殊教育的管理是不规范的,管理的不规范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家长、教师态度消极

在一些家长看来,家中有特殊儿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怕被人知道,受到嘲笑。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即使被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将来也不可能成才,还不如待在家中由家长照顾。一些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有些人认为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并无必要,因而在课堂上采取敷衍态度。

(五)社会支持保障系统不完善

我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建立的支持保障系统还不完善,这直接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我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开展的教育工作并不规范。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养护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社会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

三、改善学前特殊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学前特殊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特殊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学前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也因此具有了后发优势,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国家在给予贫困地区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不同地区的学前特殊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我国已经于1994年8月23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具有特殊性,国家下一步亟须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二)给予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是开展学前特殊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当增加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制定支持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应当认真考察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和居民对特殊教育的需求,建设一批高规格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务必使本地区的学前特殊儿童都有学可上。除了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之外,各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对现有的各类学前特殊教育机构逐一进行调查,要协助学校做好各类基础设施的更新工作。学前特殊教育对师资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语言治疗师必须是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各地区应当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以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要下大力气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学前特殊教育,还可以依靠捐资集资来筹措资金[6]。当前,各地区应当本着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原则积累资金,通过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1]促进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开展。

(三)切实加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要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各地区应当积极建立学前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人性化。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出台指导意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排除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障碍。(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前特殊教育是针对弱势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对于学前特殊教育工作,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扶持。政府除了要保证此类学校拥有完备的教育设施外,还要设法提升此类学校的师资水平。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应当熟练掌握教育理论,而且还应当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还要熟悉与特殊教育有关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各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加强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合作,帮助它们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结语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9

为促进我国高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增强个体自身魅力。文章围绕特殊育人功能的内涵,展开分析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特殊育人功能的策略,即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观念中;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设情境,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体育;特殊育人功能

高中体育教学承担着训练学生身体素质、调节学生情绪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等重任,其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需要在体育训练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其他综合性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以便适应高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探析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特殊育人功能的概念

特殊育人功能,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或教学活动中的相关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教学以外的技能和素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效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特殊育人功能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健全其人格,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简单而言,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自我锻炼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德育素质等,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行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题,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大趋势的内在要求,与教育改革相关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在高中教育中,素质教育承载着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体能训练、体育成绩的提升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人格、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开始定型,其理论思维、行为表现以及学习能力、态度都相对比较成熟。在此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能够减小素质教育理念践行的阻力,此阶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认知素质教育的目的、作用及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判断力和审视能力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过程中,促进素质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再者,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能够在健全学生体能的同时落实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帮助学生处理好体育和品德之间的关系。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还能够有效扩展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践行素质教育,达到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目的。促进素质教育的户外化、灵活化发展。

三、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特殊育人功能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特殊育人功能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优化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怀,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强化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观念中

素质教育是落实特殊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教育界已知的重要方法。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特殊育人功能,就必须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观念中,并利用素质教育来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几十年人们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度缺乏,认知偏颇,认为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方法,而忽略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代替了落后的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能力,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在新时期,为了帮助学生培养上述能力,就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要素,准确认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并根据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怀,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心态,让其身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统一发展。

(二)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各类道德品质。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能顺风顺水,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挫折,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挫折,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抗挫折的勇气和解决挫折的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差异化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尝试、体验不同程度的挫折,以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比如,当某位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三步上篮锻炼后,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此项技能,而沉溺在此项挫折中不能自拔时,教师要对其采取鼓励措施,帮助其分析原因并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并改进行为。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挫折、感受挫折,提升其对抗挫折的能力,还可以列举一些经过挫折而获得成功的例子,比如“邓亚萍落选河南省队的例子”。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其特殊育人功能,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提升其对社会的认知,需要特别安排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摆脱对具体活动的恐惧、害羞情绪。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群体的行为,多组织团体性的活动比赛,比如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及篮球赛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战胜其对具体体育活动的恐惧,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然后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将素质教育融于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递一些体育道德知识,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习得部分社会公德。在体育教学中组织的竞赛活动中,教师会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并严格自律自身行为,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实事求是的开展运动项目。这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培养学生对体育道德和相关原则规则的认知,以便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此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体育与健康紧密相连,高中的体育教学并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适量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素质教育中,美育是其重要组成内容,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着一定的美育,能够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布置活动场地和摆放器材时,要注意美学的应用,讲解相关体育动作时,教师要尽可能的展示出语言之美和形态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美、感悟美,提升其对美的理解能力。

(三)创设情境,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需要创设适宜的体育教学情境,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相对自由的体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怀。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针对跑、跳、攀登、投等动作行为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先对学生做示范动作并让优美的动作来感染、带动学生的行为,在学生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其不规范行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多增设接力、追逐跑、往返跑以及口令相反等趣味性项目,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领悟体育教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结。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方法来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体育活动是一项团体活动,其需要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需要发挥团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体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特殊育人功能,还需要及时更新体育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和自我锻炼能力,加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实质上就是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全面渗透素质教育,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其他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文龙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吕忠兴.谈素质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131.

[2]王娜.试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2.

[3]陆秀煌.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当代体育科技,2015(8):145-146.

[4]李建英.论高中体育教学之学生创造力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3):126.

[5]李加权.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85-86.

[6]贾岩龙.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J].学周刊,2013(4):70.

特殊教育的功能篇10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特殊儿童

一、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发展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涵义主要主张不能隔离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要将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进行教育,尽量平等对待,并且满足这些特殊儿童的需要。随后在1988年我国提出针对特殊儿童实行“跟班就读”,这个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教育历程的一个重大创新。近年来的跟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在20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这种模式促进了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但由于其教育存在质量问题,问题儿童的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二、特殊教育学校应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特殊教育学校为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这些学校的精心培育,特殊儿童们也成长为和正常儿童一样的素质人群。随着近些年跟班就读模式的普及,很多特殊儿童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根据教育部调查显示,目前仅有40%左右的障碍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设施有限,无法为问题儿童提供全面教育,因此特殊学校对障碍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其教学的封闭性与当前普及的融合教育理念相冲突,前者适当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成为必然。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变自身教学模式的封闭隔离等缺陷,提供更好的融合教学环境,从职能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多重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资源品质,做当前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三、特殊教育w校职能转变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尽快转变自身的职能和服务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其主要职能转变方向在以下方面。

(一)评估职能

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评估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评估职能是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展开的基础平台,当前欧美等国家针对特殊儿童教育成立了专门评估团队,从而对整体教学成果进行系统的评估。我国的特殊学校教育就缺乏这一理念,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估系统,但是教育部或者医疗部门的评估又无法全面地满足障碍儿童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特殊学校教育尽快开展系统评估。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当前的跟班就读渐渐普及,随班接受教育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因此,特殊学校应该尽快完善其评估职能,联合相关人员,如医生、特殊教育人员和障碍儿童等,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并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为儿童提供特殊安置,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媒介,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二)“资源教室”职能

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相关要求,成立的资源教室在其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开展的跟班就读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设施相当匮乏,并且由于体制等原因,资源教室发挥的作用不足,无法实现问题儿童的全面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就必须完善这些普通学校所欠缺的功能,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特殊教育学校要对问题儿童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内容,更好地开展教学内容。

(三)“巡回指导”职能

跟班就读时教师要“一心二用”,同时给问题儿童和普通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很有可能忽视某一方面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得帮助。因此,要求特殊学校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方面可以模仿国外的“巡回指导”。我国关于巡回指导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些工作也仅仅在部分地区开展。巡回指导教师需要深入各地的普通跟班就读院校进行调研,对相关指导工作深入研究,及时地解决学校在教育时面临的问题。培养具有专业支持的特殊教学工作者,能够指导跟班就读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与管理者深入调研,更加真实地了解跟班就读中的实际问题,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四、结语

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我们要重新认识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通常的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传统的封闭隔离式教育,因此,要加快其教学职能的转变,尽快融入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在这方面可以申请政府资助,改革相关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充足的经费、完善的政策保障下改革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和普通学校对话交流,进一步向多职能的教学资源中心的方向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娜,张福娟.上海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运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