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0:50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1

关键词:智障学生;小学;音乐教育

智障学生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语法单调、存在明显言语障碍;思维直观、概括水平低,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智障学生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只有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做到,抽象概括能力很低。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智障学生在情感特点方面与正常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器官受损,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种种的缺陷和障碍。针对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智障学生。克服消极的态度,还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的原则,重点抓好智障学生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唤起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学生取得成功。

一、激发智障学生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地是要引起智障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要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呢?可以尝试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程度的不同,在音乐内容设计上也要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来创编教材,网络是信息资源最好的,可以从网上下载关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儿童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设计参考的歌曲,也可以下载一些与音乐、歌曲意义有关的图片并配以鲜明的背景,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感受歌曲的情景,加深学生对音乐、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性。这样也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单易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教智障学生《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根据歌曲内容,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晴朗的天空、飘动的白云、红红的太阳、嫩绿的小草、美丽的花朵、呢喃的燕子。通过多媒体呈现给智障学生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启发引导智障学生根据画面说一说歌词,让智障学生看动画学习唱一唱歌曲,在智障学生熟练掌握演唱的基础上,配上铃鼓,沙锤,三角铁、响筒等乐器让学生给歌曲伴奏,引导学生发挥各种想象,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样一来,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而在智障学生音乐教学中,游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游戏中,他们的想象会得到自由、充分地表现和发展,因此有目的地\用音乐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音乐游戏是以发展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游戏,智障学生在听、唱、说当中增强节奏感,培养唱歌的兴趣,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能力,让他的听觉、视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差异教学法

差异教学法是根据智障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补偿其缺陷,使自身得到发展。差异教学法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适度的发展。差异教学法是对智障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后的教育。在充分认识智障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使其发挥潜能,接受自我发展教育。第二,适当的教育。差异教学法对每一个智障学生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计划。每个智障学生的教育都是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建立的,能激发智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适合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不同类别的智障学生,能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感觉到前有目标,后有追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让任何一个智障学生从集体教学中分化出去,不要冷落他们,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帮助,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此外,音乐教师可以把不同兴趣爱好的智障学生分为若干组,给每组安排任务,让他们按要求在各自的教室里自己练习,教师轮流给每个学生辅导。练习过程给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倾听别人的演唱、演奏过程中,能使他们在心里相互较劲,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此外,也能逐渐培养智障学生对其他音乐领域的兴趣。

三、开展视听治疗课

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且记忆力不牢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记忆行为偏差,是因为在其心理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记忆缺陷或不足,从而造成认知过程受阻,导致学习记忆障碍。因为记忆缺陷与各种视觉或听觉加工过程有密切关系,所以应该把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抓住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培养其记忆力。视听治疗课是根据这一原理而设计一种综合的音乐活动课,它使智障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觉来学习、感受音乐,培养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克服其记忆困难的缺陷。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反复听音乐使智障学生在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兴奋的大脑皮层较长时间不脱离教学活动,同时使大脑保持相应的觉醒状态。智障学生通过听觉的不断刺激,不仅能享受音乐的美感,还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弥补大脑神经的缺陷。同时,随着声音不断刺激他们的听觉,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加知速度。

音乐教学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应尽量以儿歌为主。要注意生活中事物的形象和联系,如动物、阳光、花卉、水等。因为这些东西他们通常可以直接接触,这有助于他们感知抽象的音乐。另一方面要以综合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音乐游戏、音乐竞赛、音乐谜语、音乐表演,音乐故事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将视觉、听觉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脑、口、手、足多部位的综合性活动,使全身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增强智障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结论

智障学生的身心缺陷使他们较难觉察自身内在情绪的变化,认识到引绪的原因。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导,智障学生将无法弥补和改善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且这些课程之间是相互配合、有机组合的关系。此外,音乐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松弛智障学生的心灵,消除训练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引发他们的情绪p情感反应,促进想象和联想的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共鸣”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耿晓妍.论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才智,2015(9):16.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包办”到指导。因此,指导、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提高智障儿童学习的效率是增强智障儿童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尤其是培养智障儿童学习兴趣能把他们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一)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一)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學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至九的乘法口诀时,我为智障学生安排了教—扶—放的学习过程。在讲一至五的口诀时,以教为主,让他们互相讲解。讲六和七的口诀时,以扶为主,请互助伙伴与学生一起按我给的表补充完整。而讲八、九的口诀时,则以放为主,放手让他和小伙伴一起按表格完成。让智障儿童自己学习乘法口诀。不仅培养智障儿童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衔接能力,而且让智障儿童亲自尝试,加深智障儿童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训练智障儿童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智障儿童知识迁移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看到自己的发展,自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隋庆

参考文献: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教学本身就存在抽象、吃透难等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小组协作学习研究不断的深入,研究要求作出了一定成就,但在现今的教学中,仍旧存在问题,体现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特殊教育数学的人才

最近这些年,我国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事业得到凌厉的快速发展。但也应该说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在此前,我国没有类似于研究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协作探究的研究部门,在这方面我国既缺乏上述的专家,更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同时,国内很多的特殊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措施,有的教师更是未能相当彻底地把握特殊教育小学数学的教材,未能掌握教学的重点。并且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还停溜在板书的教学实践模式。特殊教育学校未能相当彻底地了解残障同学们的智力和生理需求,以便未能制定出一套优异的培育体系,缺乏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人才。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还造成了学生学习思维糊涂的相关状况,长久以来,就使得教学目标偏离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使得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实践模式过期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面对的群体是有特殊生理需求的学生,而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还选用了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模式,比如板书教学,教学实践模式的过期,使得学生很难吃透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停溜在知识的外表。在现今的教学工作中,尽管大多教师运用各自的措施从事教学,但是大多数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依旧改变不了过期教学实践模式的问题。学生仍然有被迫学习,单项的知识传输状况同样存在。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学小学教学的实践中小结合作探究的课堂时间较少,教师也未能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心理变化,大多的学生都存在着缺乏自信和自卑的不良心理。使得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工作量。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

(一)消除自卑、建立自信

同学们的自尊心同样存在着自卑,不自信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外人去触碰,就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心理的培育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标从事心理教学,应融入实际科学适合的从事心理教学工作。消除学生们的自卑,建立学生一个强大的自信心。譬如,教师要真心与学生交流,真心对待学生,换取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建立教师在同学们的心中优良光彩的伟大形象。

(二)变迁教学实践模式

声音、图像、动画能够吸引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但在特殊教育学生来说,语言和听力障碍,只能排除声音外,但是图像、动画,肢体语言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在特殊教育小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精心的带动学生对数学知识从事预习,带动学生听课,其次还要带动学生从事课后的作业练习。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同学们的心理从事诱导和开拓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各电子白板等措施,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学生能够感触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魅力,带动和调动同学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积极性。

(三)小组协作学习

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堂上小组协作学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沟通是取得信任的底蕴,沟通是获取学习最好的对策”。因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应该增加小组之间协作探究的课堂时间。譬如,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举办小组协作学习,共同赢得奖品的活动,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的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并主?拥谋硎霰旧淼南敕ǎ?扩宽同学们的学习视野。小组协作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的知识,更能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能力。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4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学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5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析

据调查显示,普通小学的学校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是持无足轻重的态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用常规的听讲模式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有着不小的差异,这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比较的偏执和敏感,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多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其基本上都处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接触的也大多是老师与同学。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就更加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2.基于特殊教育角度的德育管理思考与应对

2.1家长层面的德育手段思考

针对特殊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独特性,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首先,适龄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这一部分儿童入学前在其家庭环境中所接受、获得的道德观念成为其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初始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家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品质和行为的榜样。

其次,及时学习特殊儿童家庭德育知识,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儿童强化巩固良好品行,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和情绪,避免怕孩子吃亏,无限制补偿孩子的错误举动,在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的同时,结合家庭自身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联合学校和社区,分享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健全特殊儿童的人格,形成家庭德育特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互补功能。

2.2学校层面的德育教育措施创新

2.2.1完善体制建设,统筹德育规划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有着覆盖小学到高中的不同教学部门。因而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更需要一套有着特教特点的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去支撑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特殊教育德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不同年段部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年段部间构建相应的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突出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本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监控机构应当加强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其在小学德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特殊教育角度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2.2以师领生,提升残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特教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其价值观及道德观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运行普通德育教育的同时树立具有“特适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从提升残障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根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基本人格,重点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这就要求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突出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多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从而为这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建更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引导其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构建“家校联合”的新模式

2.3.1做好家访工作

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老师不应只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应当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亲自到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从而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因为家访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拉近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密切双方对残障学生培养方法的沟通,增强双方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为成功教育特殊学生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对于家访的途径,我们应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家访形式如:班主任老师实地到学生家了解情况以及电访、召开家长会、登门拜访、科任老师承担一部分家访任务等。

2.3.2定期开展家长培训

针对残障学生的培养,家长的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教育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组织建立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平台,以专人负责和督导教学的模式,组织一个制度、措施要得力,方法、步骤切合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家长培训机构,使得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结语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6

特教学校发展现状特教学校分布

北京市共包括18个区县,根据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又划分为四个区域――城区、近郊、远郊、郊县。2009年全市有24所特殊教育学校,除昌平区以外其余区县至少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为市属学校,其余各特殊教育学校均属所在区县管理;平谷特教中心、密云聋校、房山特教中心、朝阳新源西里小学、燕山培智学校为普特融合学校。

(各区域包含的区县及学校数量见表l;各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所处位置见图l。)

截至2009年3月,北京市24所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共303篇,参加省市部级项目约58个,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就。近三年北京市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学历和年龄状况见表2。

在校学生

2005年初全市随班就读班级3378个,其中中学1048个,小学2332个,占全市普通中小学总数的40.5%;2007年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1644人、3675人;2008年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1969人、3675人。

最近三年24所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状况见表3。

特教学校现状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喜忧参半

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逐年扩大,从2007年的911人到2008年的942人,再到2009年的952人,近三年教师人数平均以2.2%的速度递增;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硕士从2007年的21人到2009年的41人,平均每年以43%的速度递增;具有硕士、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教师总人数比例逐年增大,而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减少。随班就读教师队伍近两年也在逐渐壮大,2008年较2007年增长8.3%,博士、硕士人数较2007年增长10.9%。

在师生比例方面,截至2006年,北京市2007年特殊教育师生比例为1:2.99,2008年为1:3.17,2009年为1:3.24;均大于发达国家1:4的师生比例,更远远大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师生1:10的比例。另一方面,从这三年的特殊教育师生比例来看,其比值逐渐变小,这表明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增长速度大于教师的增长速度。

师资队伍趋于老龄化。虽然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逐年增加,但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3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有下滑的趋势,而30岁至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教师则有上涨的趋势,其中30岁至50岁所占的比例较大。

另外,还存在师资队伍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截止2009年3月,北京市24所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男教师共229人,女教师723人,男女比例约1:3.16,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在校学生逐年增加

截至2009年3月北京市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拥有图书数量约20.6万册,人均占有教学面积约20平米,学生发展拥有良好的资源和空间。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三年北京市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校学生男女生比例逐渐趋于平衡,重男轻女的思想正逐渐淡化;京外学生也逐年增加,这也说明北京市的特殊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2008年随班就读学生为5644人,较2007年增加了355人,随班就读学校在北京市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殊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除北京市盲人学校以外,各特殊学校办学资金均来源于所处区县的财政拨款,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发展也相应地不平衡。目前,北京近郊在教师人数、硕士本科学历人数、学生人数、参加省部级项目五个指标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以下依次是城区,郊县、远郊。

特教学校紧缺资源

在对北京市24所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从资金、教师等7个教学资源按紧缺程度进行排序。在紧缺资源中,资金和校合均有33.4%的学校将其排在第1位,但是有29.1%的学校将校舍排在第2位,有12.5%的学校将资金排在第2位,因此在7个紧缺资源中校合按紧缺程度排在第一位,这与北京市的土地资源紧缺有很大的关系。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出北京市24所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紧缺资源排序依次为:校舍、资金、土地、教师、教师培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7

关于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国外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国外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外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国外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国外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国外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国外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国外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国外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国外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国外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

(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

(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

(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最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

(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

(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

(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

(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证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最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35],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36]。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7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18-03

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一体化”、“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等体现民主化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张智障者及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这就是对整个特殊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回归主流”运动,提出“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和“最少受限制环境”等概念。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亦可以译为全纳教育,是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班就读是中国政府在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方面采取的一种教育政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体现。本文对分处于欧、美、亚洲特殊教育发达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四国“全纳教育”或“融合教育”进行概述,其目的是为了对我国特殊教育,尤其是随班就读的发展完善有所启示。

一、英国融合教育概况

世界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特殊教育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英国特殊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为聋哑和盲人学生所创设的第一所特殊学校。近20年来,在英国,随着一体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步入普通学校。根据英国的法律,每所学校都有义务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英国地方教育局(Lea)有使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基本职责,他们要保证特殊儿童的融合与其他儿童的有效教育相协调。在英国的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特殊教育协调人,简称SenCo。1993年英国教育法规定:每所普通学校必须有一位特殊教育的协调人负责本校的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学校年度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特殊教育协调人领导下的由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组成的学习支持小组和开放学习中心,则是学校特殊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其职能包括指导普通教师帮助特殊儿童的工作。协调人必须是经过专门特殊教育培训的、富有经验的特教专家,负责制定本校的特教方针政策、计划、建立特殊学生的管理档案,评估特殊学生,组织实施本校特教工作,与Lea保持联系。任何没有协调人的学校的特教工作都是不合格的。Lea负责向学校提供特殊教育经费,还负责向学校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如果哪所学校无法满足特殊儿童需要时,便可向Lea求援。比如学校中有聋生,却没有手语教师,Lea就会派手语教师去该校帮助他们。

在英国,中小学的课堂组织很有特点,小学多采取包办制,即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的教学和管理。中学则是流动式教学,教师和教室相对固定,学生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不同而更换教室。课堂实行开放式管理,没有整齐的课桌摆放,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桌,多数情况下,教师也并不要求学生保持特别安静。这种环境特别有利于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一起学习。在普通学校的开放学习中心,你可以看到教师在计算机前辅导康氏综合症的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知识,也可以看到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数学。与开放式课堂管理相连,英国的特殊教育能够自然、灵活地浸入普通课堂里。近年来,英国由国家统一了课程大纲,对普通学校的特殊学生来说,国家要求必须教给他们所规定的课程门类,并必须依据大纲来学。2011年3月9日,英国教育部向全国绿皮书,将对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进行30年来的最大改革,并明确提出了三个改革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品质,到2015年,在现有基础上,提供早期融合式支持,覆盖从出生到25岁的特殊教育需求个体。

二、美国的融合教育

美国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典范。残疾学生都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是美国肯尼迪总统时代定下的政策。美国不设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普通学校“特教班”中的学生包括弱智、脑瘫、自闭症、行为障碍等。如学生为重症脑瘫,学校会配专门的教师和护士,政府也会相应增加学校教师和护理人员数量。特殊儿童跟正常学生一样上课、考试,成绩上去后很快会转到正常班级去,而达不到学业水平标准,他们就会在“特教班”中一直学习,直到毕业。

为保证对特殊儿童的全纳教育,美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的特殊教育立法,在经费上予以保障,有严格的特殊教师任职条件,而且在融合取向课程的开发与调整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首先,美国通过《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of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amendments)、《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improvementactof2004)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在美国社会形成一种普遍共识,即所有儿童都有权利接受良好的教育,所有儿童都有权利进入公立普通学校学习,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都应得到满足。

其次,在经费上为特殊教育提供保障。美国特殊教育的经费少部分来自联邦补助,大部分来自州和地方财政,前者约占8%—10%,后者约占90%。随着特殊教育法的数次修订,美国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渐增加。2005年联邦教育部向各州共资助111亿美元作为残障儿童教育项目的联邦经费,比2004年增加10亿美元。正是因为经费上的保障,使美国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得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

再次,严格的教师任职条件。在美国,必须获得相应的任职资格,方能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其任职条件比普通教师更为严格,有了教师证后,再受专门的特殊教育的训练才有资格当特殊教育教师。

最后,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先驱国家,美国对融合取向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纵观美国特殊教育课程的演变历程,调整课程与通用课程是美国特殊教育课程在融合背景下的两大主要理念与典型开发模式。与普通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共存为理念的平行课程不同,调整课程关注课程本身的缺陷,其做法是调整主流课程以让其适合大多数学生。所谓通用课程,或全方位课程,它的产生背景也是让特殊儿童接受尽量正常化的教育,但更强调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彻底改变了把不能融入到所谓普通课程的学生当成特殊群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了教育存在主流与边缘群体的看法。

三、加拿大的全纳教育

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尽管各省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不同,但是在对待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些做法上却是一样。在加拿大,融合(全纳)教育是主导思想。对残疾儿童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享受国家对健全儿童教育的一切待遇。对特殊教育,政府十分关注,有法律和经费保障。到校学习的特殊儿童经费由州财政支付,同样适用于私立学校。学校无权不接受需要到学校来学习的残疾儿童。残疾儿童有选择学校的权利,许多家长都把有中度以下程度的听力、视力和智力障碍的孩子送到普通学校读书,这些学校再聘请有特殊教育方面经验的教师作为这些学生的辅导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在加拿大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中,课间,特殊教育教师扶助身体残障学生到户外行走、上厕所是笔者在加拿大就读时时常见到的情形。在这里,特殊学生所用的教材完全和普通儿童一样,他们从小就和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特殊教育是加拿大普通师范教育的一项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上岗必须有上岗证。要从事特殊教育,他们必须在取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后,再学习或接受一年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

四、日本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到特别支援教育

日本的特殊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已纳入义务教育。为了使特殊教育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真正实现融合教育,日本又开始进行新的改革,将向特别支援教育转变。

战前,日本为残疾儿童建立了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战后,为使有轻微残疾(主要是智力残疾)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而在普通中小学开设了特殊班级。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日本有各类专门的特殊学校917所,普通中小学附设班级23400个,残障儿童入学率已达98%。据2002年文部科学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普通班级中学习的儿童,大约有6%由于LD、aDHD、高机能自闭症。2003年3月,《关于今后的特别支援教育》的最终报告中确定了21世纪日本特殊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其中之一就是取消现有的为残障儿童开设的特殊班级,改为在残障儿童家庭所属学区内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注册,即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只在必要的时间到特别支援教室接受特别指导。残障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在普通班级中,这就增加了正常儿童和障碍儿童在一起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残障儿童切实感受每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也有助于正常儿童理解残障,并学会和他们相处。从特殊教育到特别支援教育,是日本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从分离教育走向融合教育的转变。

五、启示

从上述特殊教育发达的四国融合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完善,反观我国特殊教育,特别是随班就读的现状,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我国,随班就读已从最初的行政推广逐渐变成了普通学校自觉接纳特殊学生,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有些时候,“随班就读”演变成“随班就混”、“随班就坐”,特殊儿童在正常班级中被视为“问题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其中原因,大致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特殊教育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法律体系不完备,总体立法层次较低,操作性不强。我国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法律比较零散,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目前尚未出现和各大教育部门法规相并列的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只存在一部《残疾人教育条例》。

其次,在当前,中国尚未制定出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那样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

最后,我国目前随班就读的教师极少关注课程问题。在教学中很少对课程的合适性与开发等进行思考,相关的理论探索亦是极为罕见,致使我国随班就读课程的开发处于迷茫状态,对随班就读的教育成效构成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要实现全纳教育,就要尽快尽早地建立我国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出台特殊教育师资标准,建立健全中国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的专门化管理模式,是我国特殊教育,尤其是随班就读发展完善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南丁.日本特殊教育的重大改革:从特殊教育到特别支援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孙美丽,申仁洪.美国特殊教育课程融合取向的设计模式及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2).

[3]种华东.美国特殊教育改革对我国启示的若干思考[J].群文天地,2011,(4).

[4]王伟.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走向[J].现代特殊教育,2006,(3).

[5]徐雪娇.英国特殊教育监督评价机制及其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1,(11).

[6]赵薇,罗杰·马林.关于英国特殊教育管理的个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

[7]于志涛.英国特殊教育需求支持服务体系改革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7).

[8]侯大康.感受美国特殊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0,(9).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9

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是遵义市比较有规模的,主要是接受聋哑学生,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有学生200人左右,教职工40人左右,这样对比下来的比例大概是教师与学生1对5甚至更多,在正常情况中是很好的,但是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在年龄与特殊身体状况等多种制约条件中突发状况会更多,教师可能根本无法应付一些情况的发生。以现在学校的发展规模与师资力量而言,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更多的能力接收更多的特殊学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其实在另外的特殊学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规模不够,特殊教师的比例根本不足,成为了学校不能接受更多特殊学生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从特殊教师数量上还引申出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一些特殊学校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招聘一些辅助人员,有些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实用技能、方法等等,自然教学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比较低。对于特殊学校的情况调查中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来说收容的特殊学生不多,而且大多是聋哑学校,针对其他特殊学生的极少,如智力障碍等。

2教育方法不当

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是接触最多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特殊幼儿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或观察程度或许会改变他们许多;在有特殊幼儿的班级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状况:一些特殊教师每天上课把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然后孩子们就这样只是一天天的长大,来学校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与想法没有错。但是,特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完全发挥,甚至,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特殊教育。

3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第一战线人员,对于学校、学生都有他们存在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是如何的?师范生是即将成为教师的人,在遵义师范学院里进行了调查,问学生是否了解特殊教育、有没有从事特殊教师的想法等问题,大多数人只是听说有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殊学校,有些甚至没有特殊教育这个概念;当与他们交谈让他们初步了解特殊教育之后,问其是否愿意将来做一名特殊教师时,很多直接说不愿意选择做一名特殊教师,或说一笑带过。在职教师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大同小异。面对残障学生,花费的时间精力会更多、工资待遇不好、不是特殊教育专业出身、会有沟通问题、性格不合适等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可反映出的问题是愿意选择特殊教师这份职业的人不多。

4择校难

在学校上课时,课堂上曾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长期小学学前班的一个可爱小男孩,在一次上课的时候,突然跑到教室后面打滚、乱跳、学狗叫。马上全班学生都看着他,然后一阵哄笑,整间教室完全乱了,老师的声音怎么也盖不过学生,一片混乱中。老师很生气却又极度的无可奈何,课也没有再上下去。在询问了家长之后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受到过精神打击,大多数时候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有时候会不分时间地点的出现一些奇怪的行为,旁边的人也控制不住,只能听任他,最后安静下来。在其他年级也有一些“问题”学生在,有的学了几年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的不愿意和旁边的人交流;有的大吵大闹;有的•……这些孩子中有的孩子还留在学校,有的被劝退回家或者另外择校。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思考问题:那一部分的“特殊孩子”(包括幼儿和儿童)到底是应该留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还是送去特殊学校才是对他们更好?

5过于依赖家庭教育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分析

一、目前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由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特殊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并且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发生的改变、得到的成就也不是很大,所以在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并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在特殊学校中,教师的师资水平也赶不上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特殊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普通学校中淘汰筛选而来的,这就导致特殊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与学历比普通学校要低很多。

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是评价一名教师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标准。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特殊教育与别的普通教育有着本质差别,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特殊技能。但是我国在培养教师时缺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缺乏此类的课程教学培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往往缺乏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结构安排设置不合理。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形成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风气。特殊教育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也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关注。但是在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将普通学校教师教育与特殊学校教师教育区分开来,而是都采用同样的教学课材、开设同样的教学课程。这种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根本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

另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并不积极乐观。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教学。原因有以下几点:(1)他们认为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社会与普通学校的教师往往有着歧视态度,看不起这一行的教师,并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这一职位并不被社会所欣赏;(2)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不具备这类专业素养与知识技能,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在继续教育的培训活动中也难以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3)大部分教师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是一个非常辛苦累人的工作,教师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态度就直接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的教师也得不到专业发展。

二、提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策略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学校要能够开设相关课程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备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特点,因此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例如,对待聋哑学生,教师要能够采用手语教学的方式。特殊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很多,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特殊教育学等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帮助学生消除身心障碍,促进健康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教师时,要建立一套要求齐全的招聘制度,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道德进行综合考核而筛选,尽量选拔出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在选拔好优秀人才后,要安排岗前培训,不然青年教师在投入工作时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自身生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即将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例如,让即将上岗的教师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听课实习,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工作内容,总结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领导在管理教师时,要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密切关注每一名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学校管理者要能够了解每名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教学状况,必要时要予以关怀与帮助,这样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教师才能够齐心协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共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