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暗物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44:06

什么是暗物质篇1

1、“暗物质”是一种因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假想出的物质,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2、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矮椭球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

3、暗物质-暗能量是影响当今量子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的“两片乌云”,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9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

(来源:文章屋网)

什么是暗物质篇2

——题记

事物一:善与恶

善与恶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其实,又是相生相伴的两个伙伴。有的人表面上十分善良,做尽了善事,却是道貌岸然小人,背地里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全做光了。有的人虽然口口声声自称是坏人,却是心地十分善良的一个“坏人”。

自开天辟地,善与恶就存于天地之间,人类发现了它,就开始用它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这是不全正确的,比如说,一个囚犯在看见溺水者的时候会奋不顾身的下河救他,这是什么?是良知,是他善良的本质。而一个君子会在自己将死的时候想方设法的救自己,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性命,这是什么?是我们口中的好人所做出的行为,他的行为和恶的行为有何区别?

人类的善与恶没有一个特定的界限,人性的善与恶同在,有恶才会突出善,有善才会攻击恶。

事物二:光明和黑暗

夕阳释放出最后一道强光,光有多强黑暗就有多暗,光明和黑暗把世界的一切都变成黑白色的图象。我能从黑暗中分辨光明,是因为经历了黑暗和光明,在光明与黑暗共存体验之中,建立起两者即对立而又统一的印象。

在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内心非常渴望希望的曙光降临,即便那是一道淡淡的烛光,也能够弃掉自己所有的绝望与悲伤。就象人们在黑暗中不知所措般,盲目的摸索,搜寻,眼睛十分不适应,但人类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

所以说,光明和黑暗的存在都必不可少,若没有了黑暗,怎能衬出光明?若失去了光明,又怎么能突出黑暗的恐惧?

事物三:幼稚和成熟

什么叫做幼稚?天真无邪?单纯可爱?都是,亦或者都不是。幼稚的表现可能就是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喜欢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所有的问题,傻傻的笑,傻傻的哭。幼稚是纯洁,是荷花一样的纯洁,是一种异样的美,一种脱离世事的美。

什么是暗物质篇3

今年是首次假定暗物质存在80周年。如今,8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知道这种难以捉摸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尽管天体物理学家们比过去更有信心,声称我们宇宙的大部分质量属于暗物质,但在追寻其本质时,往往空手而归。

暗物质的故事发端于1933年,当时聪明又古怪的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Fritz Zwicky)发现了后发星系团的一些奇异之处:尽管其中的星系看似以引力作用相互束缚,但从它们很高的运动速度来看,星系团将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然而后发星系团却并未瓦解。难道这个遥远星系团中的恒星比我们星系的恒星更重?或者宇宙中并不处处适用相同的物理定律?难道,尽管看到星系团解体的可能性微乎其乎,但我们看到的恰恰就是这一时刻?在考虑了各种可能性以后,兹维基推断,如果假定后发星系团中存在大量的不可见物质,这个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随着这个想法的提出,暗物质假说应运而生。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宇宙中存在大量不可见物质的假设获得了很多观测支持。尽管兹维基关于后发星系团的论文当时并未说服大多数科学家,但到了70年代末期,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已经相当有说服力,使得天文界中很大一部分学者转而承认确实存在着一个“失踪质量问题”。Vera Rubin、Kent Ford等科学家对星系旋转的精细观测清楚地表明,仅仅依赖从望远镜中直接看到的物质——恒星和气体——远远不足以解释许多星系和星系团的运动。科学家们目前估计,宇宙中六分之五的质量属于暗物质。

关于“失踪质量”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很多种猜测,其中包括各类奇异的恒星,这些恒星过于暗弱,难以用望远镜观测到。不过对白矮星、中子星及其它暗弱天体的搜索,并未发现足以解决问题的数量。最近的搜索也排除了暗物质是由行星、褐矮星及大质量黑洞构成的想法。不过,无论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它都不是由原子构成的,或者任何已知的其它物质形式。

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更加大胆的猜测,认为宇宙中的引力作用可能与牛顿或爱因斯坦预言的方式不同,这就会使星系旋转的方式改变,这样就消除了假定有暗物质存在的必要。最初,这种“修正的牛顿动力学”(monD)看起来是很可行的,不过,近期对星系团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数据都强烈地支持暗物质的存在,而很不支持“monD理论”。

如今,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星系和星系团都包裹在暗物质粒子所构成的巨大物质云(晕)之中,这种物质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尽管这些粒子可能就在我们周围,不过它们与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导致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它们。直到现在,情况依然如此。

你预感到发现了吗?

科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就好像在月黑风高之夜悄然出现的窃贼,其到来会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过比较偶然地,某一个重要的科学成就也可能被提前预见。近期,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迹象。粒子物理学家已经对希格斯子的性质非常了解,并知道用什么样的实验能够探测到它。尽管由于希格斯子的质量太大,很难在早期的实验中发现它,但是物理学界一直坚信,只要希格斯子存在,就一定可以利用LHC发现。相信不久后你将会亲眼看到这一发现。

类似推理,如果暗物质是由wimp构成的,那么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应该采用何种实验来进行直接观测。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和改进了这些实验,使其越来越接近探测到wimp所需的灵敏度。这些技术包括在地下深处进行的实验,用来探测单个暗物质粒子的撞击。还包括搜寻两个暗物质粒子相互反应时可能产生的高能粒子和辐射的望远镜,其中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无疑是最有希望的一个。最后,LHC被寄予厚望,成为能实际产生暗物质粒子并直接确定其存在的仪器。

尽管理论研究尚未如研究希格斯玻色子一样给予我们关于wimp性质的详细描述,但大多数暗物质理论已经取得了许多共识,在上述的三位一体实验策略中发挥着作用。如果我和我的同事们所料不差,暗物质真是由wimp构成的,那么这种粒子就无法再隐藏多久了,发现暗物质的曙光已然在望。

深入地下

过去25年里,物理学家们已经在地下深处的矿井里进行了许多实验,希望观测到射入地下的暗物质粒子的微弱碰撞。这些地下实验能够屏蔽绝大多数宇宙射线,而在地表由于宇宙射线的干扰,几乎不可能观测到偶然出现的暗物质粒子。不同于宇宙射线和大多数普通物质,暗物质粒子不会被散射或吸收,能够在地球内部轻易穿行。当一个wimp粒子穿过地壳到达地下深处的探测器,只有非常微小的机会与探测器中的原子相撞。就像台球桌上的母球,这种碰撞会使wimp的能量转移到被撞击的目标上,从而产生微小但可被测量的热信号或光信号。有很多科学团队在他们的探测器中使用了不同的材料,使探测器对于不同质量范围的wimp敏感。这些实验多年来静心等待,期待这种难以捉摸的粒子到来,以便证实其存在。

Xenon-100是这些实验中最敏感的之一,它使用161千克液态氙作为wimp的受撞目标。它深埋在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地表下1.5千米处。如果暗物质粒子的质量相当于质子的约10到数千倍,那么Xenon-100就能够探测到。搜索仍在进行,但2012年7月,Xenon团队公布了目前所获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尽管Xenon-100尚未真正找到wimp,但没有检测到信号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排除了许多理论推测的粒子类型。

近些年,地下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惊人的速度稳步上升。就像描述电脑芯片的运算速度自70年代早期以来,每18个月增加一倍的摩尔定律一样,暗物质探测器在过去12年左右的时间里,灵敏度每15个月就增长一倍。这种趋势很可能在至少未来十年内还将持续,不久就将使探测器强大到可以检验形形的wimp理论。如果在未来5到10年内,这种粒子的信号依然没有被检测到,那么我倒会感到很惊讶了。

实际上,有一个名为Dama的实验宣称,他们已经探测到了这些粒子。Dama实验以2.50千克碘化钠晶体为反应介质,也设置在格兰萨索山的地下。13年来,Dama观测到的信号呈现季节性变化,夏天出现的多于冬天。Dama团队认为,这种年度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银河系中心和太阳的轨道运动所致。在北半球的夏季,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会使地球高速冲入看不见的银河系暗物质的云中,增加wimp击中探测器的几率。

最近,另外两个合作项目CoGent和CReSSt的观测结果似乎支持Dama的说法,但是其它实验并未检测到类似Dama实验的wimp应有的信号。目前,关于Dama、CoGent以及CReSSt究竟是的确观测到了暗物质粒子,还是仅仅被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所干扰以致形成了期待中的信号的假象,科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瑞士暗物质工厂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无论是暗物质还是其它物质,其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后的最初一瞬间。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高热、致密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等离子体充满了整个空间,粒子不断被创造和摧毁,在其诞生或湮灭的时刻闪现光辉。同时,由于在原始汤中能量异常丰沛,所以在我们熟知的物质形式以外,还有许多奇异的物质形式出现。

由于爱因斯坦的质量一能量关系式e=mc2(这个关系式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重要推论,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为光速。——译者注)的缘故,暗物质和许多其它奇异粒子在大爆炸中被创造。方程里虽然仅有五个字符,但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方程式高度概括了能量可以与质量相互转化这一事实。但两者之间的转化比率很悬殊,大量的能量只能转化为很少的质量。例如,自发产生电子需要比太阳核心高1000倍的温度。在大爆炸的极热状态下,温度非常之高,使得电子和其它普通物质被大量创造出来,而wimp也是如此。虽然理论预期大部分wimp会迅速彼此湮灭,但终将有一小部分会以暗物质的形式存留至今。

在周长为27千米的圆形隧道里,LHC将重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它可以将质子束加速到超过光速的99.999999%。当这些质子束对撞时,质子碰撞的能量相当于大爆炸后一万亿分之一秒的状态。LHC很有可能创造出暗物质粒子,成为我们的wimp工厂。它的运行很可能是大爆炸以后,在宇宙中首次有相当数量的暗物质产生。

什么是暗物质篇4

负责释放科学实验气球的工作人员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下彻夜未眠,等待着风力减退。最后总算天从人愿,充着上百万立方米氦气的大气球终于升空了。气球上搭载有科学仪器,科学家要用它来开展宇宙线实验。

在随后的19天里,气球在南极上空飘了一圈,收集了大量数据。经过紧张处理,一年之后,实验人员宣布了一条重大消息:他们探测到高能电子比预期的要多。这个结果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在内行人的眼里却意义重大,这些高能电子或许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暗物质向我们泄露的蛛丝马迹。

捕捉到了

暗物质粒子的行踪

暗物质是天文学上的后来者,这种不可见的物质被认为占宇宙中物质总量的80%以上。它好比宇宙的“脚手架”,没有它的引力,星系和星系团就会四散飞离。可是除了引力,它跟普通物质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因此组成暗物质的是什么粒子,在科学上一直是个谜。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暗物质粒子大概只参与弱力和引力作用,而且具有较大的质量。物理学家一般笼统地称其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英文缩写wimp)”。

但事实上,满足这两个特征的粒子理论上不止一种。因此,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结合实验,把真正的暗物质粒子筛选出来。没有比这件事更艰难和扑朔迷离的了。

早在1990年代,搭载于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磁谱仪就在太空中探测到比预期更多的正电子,此后,搭载于高空气球上的反物质探测器也观察到了同样现象。但由于这些实验误差太大,人们还不敢确认这一结果是否属实。

就在科学家进行南极实验之前几个月,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报道说,他们在基于人造卫星的实验中也发现了比预期要多的高能电子。后两次实验相当精确,因此看来结果已经不再含糊。天体物理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努力从不涉及暗物质的寻常途径来解释这些多出的正负电子。如果寻常途径解释不通,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它们来自wimp粒子的湮灭。

按照理论家的设想,这种wimp粒子的质量是质子的600到1000倍,不论它们在何处大量积聚,都会因相互碰撞而湮灭,释放出像正负电子和质子之类的普通粒子。这些次生的粒子很容易跟宇宙线与星际尘埃碰撞时产生的粒子混在一起,使我们难以辨认它们究竟来自暗物质还是来自宇宙线。

谁是暗物质粒子?

如今,事情是如此激动人心。但当人们试图辨别这种wimp粒子是什么粒子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

原来,自1980年代以来,wimp的首选粒子是“中性微子”——一种理论上假想的稳定粒子。这种粒子,物理学家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暗物质,而是为了修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而提出来的。它质量足够大,与普通物质只有弱相互作用,这一切刚好符合暗物质粒子的条件,而最重要的是,它在早期宇宙中的密度刚好可以解释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暗物质分布。

然而,上述几个实验的结果却对暗物质粒子给出了额外的限制条件,而中性微子似乎满足不了这个条件。根据物理学家对中性微子的理解,它们湮灭时产生少量的高能电子和大量的低能电子。可是上述实验观察到的却相反:高能电子比低能电子要多得多。此外,中性微子湮灭按理应该还要产生正反质子,但实验中却没有观察到。这些证据不得不把中性微子排除在外。

于是人们现在倾向于另一种暗物质粒子候选者,这种粒子叫“卡鲁扎-克莱因”粒子。它最初是在193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卡鲁扎和克莱因为了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假想存在空间的额外维度,而卡鲁扎-克莱因粒子就是这一理论的副产品。

根据卡鲁扎-克莱因的理论,像电子这类已知的粒子,当它们进入蜷缩的、隐藏起来的空间额外维度时,会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在额外维度运动的能量在我们这个世界表现为质量。所以,一个在更高维度运动的电子在我们看来就变成了更重的卡鲁扎-克莱因电子。这些重粒子是短寿命的,会衰变为较轻的粒子,而它衰变的产物正好具有暗物质的性质。

卡鲁扎-克莱因粒子还有另外一个迷人之处。当它们相互碰撞并湮灭时,就转化为正负电子或者正反μ子,而这些粒子的能量刚好与上述几个实验的结果相符合。

如果科学家能够证明卡鲁扎-克莱因粒子存在,那么他们不仅解决了暗物质难题,还将证实空间除了上下、左右、前后等维度外,还存在更高的维度。这真是一箭双雕的大好事。

我们身边隐藏着

一个暗世界?

宇宙除了可能具有更高维度,暗物质或许还告诉我们,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奇怪。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2年。这一年欧洲宇航局发射的伽马射线卫星在银河系中探测到能量为511KeV的光子。经过认真排查,它们看来不像来自寻常的天体。

难道这些光子也来自暗物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经过计算表明,如果wimp粒子在相互碰撞时能进入一个激发态,那么它们回到基态时,就可以发射出511KeV的光子。

但是要想让上述计算成立,必须假设wimp粒子通过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力作用。日常的作用力,像电磁力是靠光子在电荷间彼此传递的。同样的道理,新的力也需要一种假想的粒子在wimp之间传递,这种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相近。

暗物质,暗物质粒子,暗相互作用力,传递暗相互作用力的粒子……看来已经具备了一个独立的隐世界的所有条件了。这个隐世界可能与我们这个可见的世界一样复杂,甚至与我们比邻而居,只是因它与我们这个世界很少交流(即相互作用),我们才觉察不到它。

什么是暗物质篇5

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始于一场140亿年前的大爆炸,此后就不断膨胀,而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宇宙的膨胀不会一直持续,将不断减速。然而,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十几年前公布的观测结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评价出自瑞典皇家科学院)。

这意味着什么?

有科学家说,随着宇宙的持续加速膨胀,天体远离速度不断加速,遥远的宇宙将会变得越来越黑暗、越来越冷,最终将变成无比寒冷的世界,“毁灭于冰”。

但没人知道,这一天会在何时。甚至,也没人知道现在的加速膨胀会不会一直持续。所以也有人认为,未来某天宇宙会减慢膨胀直至重新收缩,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新一轮大爆炸又会来临。那么宇宙的命运将截然不同,“毁灭于火”。

是冰还是火?科学家们还在探索……

“超亮”的超新星

此次获奖的3位科学家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小组,但都把目光锁定ia型超新星。

要理解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位获得者的研究,首先得明白他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超新星的概念是1934年由茨维基和巴德提出的,他们猜测当一些恒星寿命结束时将会塌缩然后发生爆炸,其亮度可达到10亿甚至100亿个太阳的亮度。后来的研究发现,还有另一种爆炸机理不同的超新星,现在一般认为是白矮星(质量比较低的恒星,比如太阳在燃尽核燃料后就会变成白矮星)从其伴星中吸积物质,到一定程度后发生核爆炸,被称为ia型超新星。

“超新星很亮,可以在宇宙中很远的地方看到。”陈学雷说,由于白矮星的质量都差不多,科学家便假定其爆炸时的亮度也差不多,既然所有的ia型超新星光度相等,那么根据一颗ia超新星的视亮度,就可以推测它到我们的距离。就好比一枝蜡烛,离我们近看上去亮,离我们远看上去暗,观测它的亮度就可计算蜡烛距我们的距离。

科学家们还发现,当光源离我们而去时,光频率变低,光谱线向红端偏移,并且离去速度越大红移量越大,这就是天文物理中的“红移”现象。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超新星的光谱,从中测出超新星的“红移”,就可知超新星离开我们的速度如何。就像佩尔·马特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些光线看起来有多红就告诉了你,自这个超新星爆炸以来宇宙究竟膨胀了多少。观测不同的超新星,你就能够确定出50亿年、30亿年或者10亿年前宇宙有多大,由此就能确定出宇宙是如何随着时间而膨胀的。”

完全相反的事实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发现了星体间距离不断变大的现象,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主流学界认为,宇宙诞生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不断膨胀。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宇宙的膨胀不会一直持续,将不断减速。

起初,佩尔马特和施密特各自领导的研究小组也以为会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减速的迹象。但到了1997年下半年,他们开始发现,高红移的超新星比他们原来预期的要暗。如果宇宙膨胀越来越慢的话,超新星应该显得更亮才对。

发现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连他们自己一开始都怀疑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宇宙膨胀正在加速。两个小组经过反复检查,于1998年1月几乎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观测结果。

这一结果轰动了世界。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意味着在蕴藏于空间结构中的某种未知能量的推动下,宇宙正在分崩离析。陈学雷说:“它撼动了宇宙学的基石。这就像是你往上扔一个皮球,结果发现皮球并未减速,却加速向上飞去了!”

“虽然少数学者怀疑超新星的观测或数据分析有错误,宇宙并未加速膨胀。但13年来科学家又观测了许多超新星,目前总数有几百颗,对其分析也更加深入,虽然还存在很多疑点,比如ia型超新星爆炸的机理到底是什么,但数据本身经过许多不同的天文学家用不同方法的分析,迄今并未发现大问题。”陈学雷说。

暗能量的“斥力”让宇宙加速膨胀

是什么让宇宙膨胀加速的呢?

按照广义相对论理论,如果宇宙由一般的“物质”(包括所谓的不发光的“暗物质”)组成,其膨胀会逐渐减速,这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因为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如何解释观测到的宇宙膨胀加速呢?

“目前主流的解释是引入‘暗能量’的概念。”陈学雷表示,暗能量实际上也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但具有很奇特的性质。比如,它的有效“压强”小于0,这些压强项使时空的弯曲与一般物质造成的时空弯曲相反,因此可以理解成是与万有引力相对的“斥力”,可以导致宇宙加速膨胀。

据陈学雷介绍,科学家引入暗能量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一些证据证明它的存在。例如早在观测结果公布之前,就有一些科学家根据宇宙年龄、物质密度和功率谱等因素考虑,认为宇宙可能含有暗能量。此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重子声波振荡等其他观测也支持宇宙中存在暗能量的理论。

“根据现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超新星等实验数据的拟合表明,宇宙中大约75%是暗能量,21%左右是不发光的暗物质,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仅占4%多一点。”陈学雷表示,暗能量是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但它的本质仍然是谜。

命运之谜仍未知

宇宙加速膨胀又意味着什么?

陈学雷解释,意味着那些遥远的星系将加速远离银河系,如果不断加速下去,它们的光将无法再传到地球,完全消失于视野之外,最后银河系就成了宇宙中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不过,目前没人知道现在的这次加速膨胀会不会一直持续。诚如佩尔马特接受采访时说:“应该记住,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当前的加速……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加速是不是也会停止,然后宇宙开始坍缩。所以,我要说的是,除非我们搞清楚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否则宇宙的命运将始终是个未知的谜。”

国内学者的探索

什么是暗物质篇6

暗疮主要由粉刺演变而成,粉刺大致上分为两种,一是闭锁性粉刺,俗称白头,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或加上蛋白质过重的护肤品,在皮肤表面把毛孔塞住而成,因完全被堵塞没有被氧化而呈现白色。另一种是开放性粉刺,俗称黑头,毛孔还未完全堵塞,油脂分泌与细菌接触受氧化而变成黑点。

一般来说,油脂是通过毛囊分泌到皮肤表层,如果过多油脂加上毛囊内积聚了死皮角质,当两者混合便令毛囊栓塞,再加上细菌滋生感染,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开始分泌,从而使毛囊破裂,令周围的皮肤引起发炎、红肿或脓包,即俗称的暗疮。

暗疮,医学学名为疮(acne),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不论是青春期男女或是成年人都可能受不同程度的暗疮问题困扰,要消灭暗疮就需要了解暗疮形成原因,从日常护理中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暗疮主要由粉刺演变而成,粉刺大致上分为两种,一是闭锁性粉刺,俗称白头,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或加上蛋白质过重的护肤品,在皮肤表面把毛孔塞住而成,因完全被堵塞没有被氧化而呈现白色。另一种是开放性粉刺,俗称黑头,毛孔还未完全堵塞,油脂分泌与细菌接触受氧化而变成黑点。

一般来说,油脂是通过毛囊分泌到皮肤表层,如果过多油脂加上毛囊内积聚了死皮角质,当两者混合便令毛囊栓塞,再加上细菌滋生感染,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开始分泌,从而使毛囊破裂,令周围的皮肤引起发炎、红肿或脓包,即俗称的暗疮。

Q1:什么原因会导致暗疮形成?

a:大致上可归纳出5种因素:

a.过量油脂分泌―经常泛油,油脂与灰尘、细菌混合会堵塞毛孔,引致红肿发炎。

b.压力―在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及情绪困扰,都会造成肾上腺素上升,加剧油脂出现的情况,暗疮因而产生。

c.肠胃欠佳―生活颠倒及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影响消化系统运作,令体内废物及毒素不能排出体外。

d.雄性激素―体内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使皮脂腺变得肥大,增强其分泌功能,毛孔也较粗大,增加生暗疮的可能性。

e.遗传―皮脂腺大小、密度、活跃程度及毛囊结构等都受遗传基因影响,所以,暗疮出现与遗传应该有一定关联。

Q2:生暗疮与年龄有没有关系?

a:其实任何年龄都会生暗疮,只是一般来说,介于青春期年龄的男女,因荷尔蒙分泌极不协调,油分分泌特别旺盛,容易引发暗疮,情况在21岁后会稍为好转。至于成人暗疮问题,则偏重与压力及饮食问题有关,而女性如果卵巢有毛病,也会使暗疮增多。

Q3:暗疮皮肤在选用护肤品方面要注意什么?

a:在护肤方面,应注意以去油、控油及保湿三方面为主。清洁面部可选择以较强效去除面部油脂或含水杨酸成分的洁面产品。同时,也要以控油、清除粉刺的产品来预防过量的油脂及防止粉刺积累而发炎。选择质地轻薄的乳液进行保湿,让皮肤有充足水分补给,避免激发过量油分。

Q4:暗疮皮肤涂用防晒霜会不会堵塞毛孔?

a:在医学上,合规格的正统防晒产品是不会堵塞毛孔。不过,暗疮性皮肤在选用防晒品时要注意是SpF愈高的防晒霜,质地会较厚、相对地易堵塞毛孔,所以一般日常外出选用SpF15-30的防晒霜已足够抵御紫外线又不会堵塞毛孔。

Q5:有什么药物可医治暗疮?

a:要治疗暗疮通常都选以混合性治疗,包括外用药膏及口服药物作主要治疗,当中会依据暗疮类型来区分。

【轻微暗疮】面上偶尔出现数颗会发红及微微隆起的暗疮。可利用外用药膏涂抹患处作消炎;

【中度暗疮】量可多到十数颗至几十颗,转好后又再长出。中等程度暗疮除了涂药膏,更会配合口服药物(如抗生素)作治疗;

【严重暗疮】情况比较严重可蔓延至全面大颗粒,红肿含脓包,一组组地出现。严重暗疮患者除会综合之前提及的治疗方法外,更有加入口服维生素a酸来控制面油分泌非常多的人,此类药物药力强,副作用足令皮肤变得干燥。但怀孕妇女则不可服用此药,可能会导致畸胎,所以这类药物必须经由皮肤科医生亲自处方。

什么是暗物质篇7

关键词: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标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80-01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细胞的代谢”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代谢的本质,还为后面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分别属于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在多年来的全国及各地高考中,光合作用是必考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笔者就自己多年生物教学中对课本图1“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以下简称图解)的理解与应用谈谈自己的心得。

1利用图解,总结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两个阶段的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解,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场所在哪儿?光反应阶段的需要的原料及产物各是什么?光能被吸收后到哪儿去了?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的反应式该怎样书写?暗反应阶段需要的原料及产物各是什么?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的反应式该怎样书写?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有什么联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及能量变化过程。即:

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H2oo2+2[H]

光合磷酸化:aDp+pi+能量atp

光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C52C3(注意,暗反应达到平衡时:C5∶C3=1∶2)

C3化合物的还原:2C3+2[H]+atp

C5+(CH2o)+aDp+pi

暗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关系:从图解不难看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H]和能量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2利用图解,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及对图解的标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光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包括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照面积和光质四个方面。从而对原图进行标注。

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o2n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生产上的应用表现为:施用有机肥;大棚作物可用Co2发生器等适当提高棚内Co2浓度;大田生产中的“正其行,通其风”等。

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缺水时,一方面使细胞的整体代谢速度降低;另一方面导致植物叶片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植物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通过适时适量的合理灌溉来解决作物对水的需求。

3利用图解,解析高考真题,深化对图解的把握

例1:(2011课标,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解析:选B。学生头脑中只要有光合作用的图解,稍加分析,可发现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会导致叶绿素缺少而使光反应强度降低,[H]和atp合成不足而使暗反应强度也降低。

例2:(2009海南单科,15)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拱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

a.C3和C5都迅速减少

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D.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解析:选C。突然停止光照后,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H],atp减少,C3的还原受阻而C5和Co2生成C3的速度短时间不变,所以C3积累C5减少。

例3:(2010海南单科,4)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a.[H]和H2oB.[H]和atp

什么是暗物质篇8

1、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F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反思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方法一:⑴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⑵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⑶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⑷计算:ρ=(m2-m1)/v;方法二: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方法三:⑴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⑵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⑷计算:ρ=(m2-m1)/v;方法四: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沾有盐水,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方法二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内壁沾有盐水,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容易损坏仪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确为最佳策略。

3、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实际功率很小,达不到亮的程度,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4、反思实验规律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反思实验异同点

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做过“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⑴两实验根据的原理各是什么?⑵两实验的电路图是怎样的?⑶两实验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哪些?⑷两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分析对比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6、反思实验注意事项

什么是暗物质篇9

太空放大镜造就

爱因斯坦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对此现象认真分析后,认为这是引力透镜现象引起的爱因斯坦环。

对于爱因斯坦环,科学家是很熟悉的。当大质量天体,例如黑洞或者较大的椭圆星系挡住了后面的星系时,也就是地球、大质量天体和被观察的星系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看到大质量天体的外圈包围着一个圆环。

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出现圆环呢?这是因为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场很大,会让经过它的光线弯曲,也就是原本直线传播的光线在这里拐弯了,就像一个凸透镜一样让光线发生了弯曲,于是这个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场就会起到类似凸透镜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引力透镜”。当我们透过引力透镜看去,后面的物体就会被放大,这样,引力透镜就放大了后面的星光,让原本看上去是一个亮点的星系变成了一个亮环。

可为什么是亮环呢?凸透镜放大物体可不是把亮点放大成亮环,而是放大成更大的亮斑的呀?别忘了,这里的引力透镜中心是不透明的黑洞或椭圆星系,只有边缘部分的光线可以透过,因此放大的效果就像用中间模糊的凸透镜看东西一样,只能看到亮斑的边缘,也就是亮环了。

两点星光化为双环

很显然,爱因斯坦环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个环,但这里怎么会出现两个亮环呢?而且两个亮环的形状还不太一样?科学家认为,这种双环是更罕见的情况,应该是前面的大质量天体——这里应该是椭圆星系——挡住了后面的两个星系,也就是地球、椭圆星系、星系a和星系B等四点在一条直线上。于是椭圆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就把星系a和星系B的亮点放大成了两个亮环。

那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亮环比另一个亮环大很多,而且明亮程度差异很大呢?这容易理解,就像通过放大镜看物体一样,如果让书上的字离放大镜远一点,字就会看上去更大一些,但字却显得更模糊。这里的两个星系距离引力透镜远近不同,因此被放大的程度就不同,距离较远的星系形成的就是较暗、较大的亮环。

根据计算,起引力透镜作用的椭圆星系位于距离地球3亿光年的地方,看上去像是亮点,而另外两个星系分别距离地球6亿光年(星系a)和11亿光年(星系B)。

黑白互补,双环相扣

可这里还有个令人迷惑的问题,这个爱因斯坦双环有缺口,内圈的亮环好像是面包圈被咬了两口,出现了两个黯淡的缺口,在这两个缺口的,则是外圈环最亮的部分,其他部分则黯淡得几乎看不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是同一个引力透镜效应造成的,那应该外环的明暗部分与内环的明暗部分是相对应的,可是这里偏偏两个环的明暗部分是互补的。也就是说,如果内环的上半部分是黯淡的,外环的上半部分就是明亮的。这个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什么是暗物质篇10

任何的学问都有发问和回答两个方面,经验科学的重点在“回答”,而哲学的重点则在“发问”。哲学如果把重点过于移到回答上来,要用确定的概念体系来固定地回答哲学的一切问题,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学,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经验教训,这个教训海德格总结得很好,他批评这个形而上学的传统,可以说是相当彻底的;但是,如果完全执着于发问,也会有另一个偏向,就是陷入怀疑主义,这也是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上,可以当经验教训吸取的。怀疑、否定到后来,就怀疑、否定到哲学本身。

西方的哲学,起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即“爱智”。按海德格的说法,“爱智”原指一群人,而后来变成一门学问,就糟糕了,成了形而上学。“爱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问?古人认为是可以的,所以才有哲学,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把它规定为研究第一性原则,以及后来被命名为“后(元、原)物理学”(形而上学),则是“爱智学”(哲学)的一种发展。这就是说,“爱智学”(哲学)的确可以不完全等同于“后(元、原)物理学”(形而上学)。

哲学与思想

然而,尽管哲学不等同于“后(元、原)物理学”,但这个“meta”(后、元、原)却是很重要的,是哲学不同于一般物理学的地方。海德格说,“meta”有超越(transcendent,transcendental)的意思,这正是胡塞尔“先验主义”(超越主义、超验主义)的一种解释。哲学在古人看来,是要研究那种在物理学研究之“后”还“剩下来的”问题和事,是物理学的“剩余者”,亦即胡塞尔所谓的“现象学的剩余者”──把各种自然科学(物理学)“抬出去”后,物理学(自然科学)为现象学“剩下”的“剩余者”。

我这里,把这个意思反过来说,所谓“某某”的“剩余者”,也就是“某某”的“多出来的东西”。剩余者为多余者。比起自然科学(物理学)“多出来的”学问,就是哲学──“爱智学”。

还有什么东西是比自然(物)还要“多”出来的东西?那就是“人”。“人”正是那自然所不能完全穷尽的那个“剩余者”、“多余者”。关于“人”的学问,正是那哲学、爱智学的核心部份。所以,古代智者提出的“人为万物之尺度”,被黑格尔称作“伟大的命题”,而苏格拉底Socrates强调的德尔菲Delphi神庙墙上的格言“认识你自己”成为西方哲学开创自己的新时代的标志。同样,这也就是胡塞尔所努力提倡建立一门人文科学的根据。

关于“人”的科学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古代智者时代对“人”的理解,是自然的一个部份,“人”亦为一“物”,只是有“某种特殊属性”的自然。譬如,有感觉的,会说话的动物等等。有灵魂的动物也属于这个理解范围。苏格拉底把“灵魂”与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的“奴斯”(νου)结合起来,成为单一的、不可分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对立起来,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人”的本质属性为思想(精神……),即“人”比自然“多出了”一个思想。

从此以后,思想成了与物质相对立的另一个实体(entity);巴门尼德parmenides那种思想与存在为一”的信念解释,哲学进一步分化为“唯物论”、“唯心论”两大阵营。

“思”和“在”这种二元的分立,近代在笛卡儿那里得到了哲学上的确定形态。“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已经将哲学的重心从“在”转向了“思”,人的存在,由人的思想得到证明。康德虽然反对这种证明方式,但他的哲学的重点仍在“我思”的维度之中,而以先天的范畴充实了我思的内容。“我思”为一种先天的、必然的制定规则(立法)作用。康德的全部知识论就是奠定在这个“我思”的先天作用之上。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人”的本质在于“我”,而“我”的本质在于“思”。人比自然多了一个“思”。哲学以“我”为对象(费希特〔J.G.Fichte〕);哲学以“思”为对象(黑格尔)。哲学作为爱智学,本即是想问题、思和想的学问,因此,哲学是思想以思想自身为对象。多门经验科学以自然为对象,是对自然的思想;只有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所以,在黑格尔意义下,哲学是思想的思想,科学的科学。

然而,黑格尔的思想并不全在“我”的度中,而且同时还是在“他”的度中,因而也是在“(存)在”的度中。思想不能当下直接把握自身,必须通过“(存)在”(他)、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矛盾),才能自己把握自己,因而对黑格尔来说,思想自身的把握,为一个辩证的过程。思想──人之本质,在“他在”中显现自身的过程,这就是黑格尔的精神(思想)现象学。

黑格尔的哲学预先设立了一个活泼的、外向性的“精神”(思想),先“他在”化而又期待、争取着向自身“复回”。这就是说,黑格尔设定了一个与存在(他在)可合、可分的绝对的思想,而胡塞尔则认定思想原就在生活的世界之中。作为剩余者的“思”,并不是概念性的“纯思”,而是非概念性的“纯心理”(purepsyche)。纯思是抽象的;纯心理则是具体的。纯思的“我”为思想者,纯心理的“我”则是生活中的“人”。

人不但“活动”起来──因为精神本是活泼的,而且“实在”起来,现象学的剩余者、多余者为“有”,而非“无”。纯思的度,为“无”的度,为“无度”──无限。沙特Jean—paulSartre说,人给世界增加个“无”,思想、意识为不(非)存在。但我们却确确实实地知道人“有”思想,人“在”思想。“思”和“在”在人身上(body),绝不可分。我思与我在绝不可分。我思不是无,而是有;我在不是物,而是人。我之“思”,必为“在”;我之“在”,亦必有“思”。

我之“在”不是“在”那虚无缥缈、乌何有之乡,而是“在”一个世界中,在时空中,在世间。我之“思”和我之“在”不可分,即我之思和我之世界不可分。我在世界中,即思在世界中,既非纯思,亦非纯有。

纯思为无,“纯有”又何为?

纯有可以不是“有”(存在)之概念,因为概念为无,这个纯有就与无同一,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纯有应是实实在在的“有”;但是这个“有”对智慧、思想就是封闭的,是智慧之光未曾照耀到的地方。纯有为暗,为玄,为幽、为冥。暗不是无,而是实在的“有”。纯而又纯的“有”,为玄而又玄的“在”。对这个“有”如硬要去思它,则必是玄思、冥想,如同在黑夜中玄思冥想。这是一种脱离(没有)世界(实际)的思。玄思、冥想与幻想、幻听一样,为疯的病根。长期以来,西方人企图用形而上学(后、元、原物理学)来治疗这种玄思冥想的病,想通过一个清楚明白的概念学说体系使那个“暗”,那个纯有,“明”起来,但逐渐被发现,疗效甚微。

“有”(存在)可以被想象成纯而又纯,不但可以概念化,而且也可以成为暗,但“是”则必要“是”些什么。有可以想象成无名之朴,惚兮恍兮;但“是”则必有“名”相随。纯有之暗,可以是真实的,其中有象,其象还可以甚真,但不可为真理。真理为真之即以为真之理;亦即是什么之所以为是什么之理。西方人把“是”动名词化,为一纯粹之“是”,从而把“是”当作“有”,于是把这个纯有当作哲学(智能)之对象,才有以纯有(无限……)为对象的传统形而上学。把无限当作一个全体性的什么来研究,似乎这个无限也可以对象化成为一个什么,从而可以用范畴体系去把握它,这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办法。这种学问的体系与物理学无异,但其要解决的问题,却是不同于物理学,是在物理学之外,之上,之后的。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是西方人用来医治思想病的一种不太好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学式(therapic)的哲学,源于西方远古的某种崇拜。西方哲学在其母胎里留有这种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泰利士thales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之“απειρον”原为暗、无定,哲学就是要研究这个不透明的暗的本源(始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是西方哲学史上很关键的人物,他的“λο γο”使古代希腊人摆脱那原始崇拜的影响,有了烛照一切(万有)的火;但由于那个万有之全的深渊仍在作祟,所以那个“λο γο”渐渐竟成为只有一种先天形式意义的逻辑(logic)。逻辑是健全的理性,而且只有逻辑才是健康的,但逻辑却只是形式,只是思想的形式。这就是说,思想只有在没有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世界)的情况下,才是健康的、明亮的;哲学之所以使人健康,就在于它是形式的、纯思想的学问。这样,只有在“思”与“在”分离的情况下,“思”的病才能治愈──这是传统哲学的一种隔离治疗法。转贴于

然而,纯思只能与纯有对立,而不能真正使它“明”起来;相反,纯有却为康德的物自身那样常扰乱人的思想;“有”对“思”有一种威胁性,纯有的观念对思想言,竟是一种病毒。人既是万物“多”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剩余者、多余者,万物却时时在吸收、吞噬着这个多余者。病是不可回避的,死对个人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个人(我)固然不能真的经验自己的死,但纯有的“暗”却时时提示着死的意味。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揭示过这方面的问题,而当代西方经常可以遇到的那令人目眩的绘画、雕塑……,同样是这个纯有的提示者。冥思、玄想、幽思……固然为怪,为病,但亦还吸引着一部份人。哲学要真正摆脱这种玄思、冥想,还要作出相当的努力。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不能真的治好思想的病,而只能掩盖这种病,使那个病源──纯有、无限、大全等等在暗暗地滋长、繁殖、蔓延。

这样,保护、纵容玄思、冥想病的形而上学本身也成了一种思想的病,而常常受到批判。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指出,那个大全、无限本不是某种特殊的什么,不是万有中的“一有”,而是一个思想,一个理念(观念),万物(万有)都是有限的、相对的,而唯有思想和理念,才是无限的、绝对的。特别是黑格尔,把那个原本是万有物质性的无限,转移到思想(理性)方面来,使得思想本身也复杂化、纷繁化和晦暗化起来,思想(理性)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明”起来的,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也是一种玄思──spekulativ,在拉丁文字源中有窥视、探视这类的意思,的确有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意味。我们看到,在某个方面来看,把纯有的无限转移到思想方面来,使思想有了这个无限的内容,一方面固然克服了把思想限制于形式的毛病,但却未曾在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学,反而加深了形而上学,使思想的病更沉重起来。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使思想浓厚起来,自己也成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思想的疾病,似乎就出在那个无限、大全上,或者把“有”想成无限、大全,或者把“思”想成无限、大全,都是这个疾病的征兆。思想要健康起来,就得从天上回到地上,也从地下回到地上,回到这个我们现实生活的、我们工作劳动、我们日常谈论和我们经常思考的世界中来。“我”不是纯思,“世界”也不是纯有,我在世界中,世界和我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在一种联结的关系之中。“我”是“Dasein”,“世界”也是“Dasein”。

海德格提出从“Dasein”来理解“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贡献,但他以为“Dasein”就可以使“Sein”“明”起来,则未必能如所愿。单纯的“Sein”是不能“明”起来的,这一点,后来法国的勒维纳斯e.Levinas指出来了,他说得很有理,也很有真情实感。光“Sein”还不是“人”生活的世界,人的生活的世界要比“Sein”“多”出点什么来,要增加点什么,纯有才能转化为世界。增加的什么就是那个“Da”。有了“Da”,“Sein”才成了“Dasein”。所以,我们并不能说,人是“Dasein”,而世界是“Sein”;我们只能说,人是“Dasein”,世界也是“Dasein”。舍去那个“Da”,谈不到人及其世界。人是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就有(是)什么样的人,而世界就正是生活。人是具体的,世界也是具体的,世界使人成为人,人也使世界成为世界。如果说,哲学为关于那个包括了人及其世界的“Dasein”的思想的话,那么哲学就不是本体论(ontology),而是具体论──对这个希腊字可稍加改动,成为“ontaology”,因为onta为on之复数形式。

从“Dasein”方面来考虑人,海氏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但从“Dasein”方面来看世界则比较弱一点。实际上,世界作为“Dasein”来看,使人想起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那个很是重要的“什么”(something)。世界由“什么”组成,而不是由那个单纯的“是”(有、存在)组成。“说”要说点什么,“是”也要是个什么。

人的生活的世界是说得出来(可以言说)的世界,是有名的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将质料(朴)改造为“器”。并不是“人”像神那样从“无”中生“有”,而是因为“朴”(质料)在人的世界里,本就是“器”。就连那人迹未到的大漠荒原、原始森林、星河太空……仍可是人的世界的一个部份。

世界作为“Dasein”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人的世界,首先是他人的世界。“我”是“Dasein”,“你”是“Dasein”,“他”也可是“Dasein”。“我”并不孤独地在世上,相反,人使世界成为世界,首先是指他人使世界成为世界,他人使“Sein”成为“Dasein”;他人使纯有成为“什么”。世界的意义(什么)是他人向“我”指示(揭示)出来的。即使是“我”的“Dasein”,也是他人给与的。“我”是接受者、受惠者。他人使“我”成为“我”。

“Da”对“Sein”而言是多出的,超越的,也是限制的,所以,不是无限超越有限,而是有限(Da)超越无限(Sein)。人的超越性,在他的有限性、具体性。限制是否定,也是肯定;限制使世界成为什么,使人成为我、你、他,使人成为“什么(人)”。“Sein”并不能限制“我”,但另一个“Dasein”(他)却必定限制着“我”,规范着“我”,使“我”(让我、令我)和谐地、合适地、健康地生活在他人(人群)之中;只有“你”,才能使“我”避免发疯,只有由他人组成的社会才能确定(判断、诊断)“我”不曾在发疯。“我”不能使“Sein”“明”,“Sein”也不能使“我”“明”;疯是孤独、离群、隔离的产物和结果。有时,一群人也会发疯甚至更容易发疯,那是这群人已不是具体的Dasein,而是一个孤独的大我。“我”不论大小、多少,只要先有“我”,就有可能发疯。你和他是使“我”健全的保障。哲学作为健全的学问,首先是他人的学问,是“你”的学问,不是首先是“我”的学问;“我”必须向“你”学,接受“你”的教育。

哲学要授人以智慧,要使人清楚、明白,而不要使人胡涂,则要引导人去“思”那现实的、有限的、具体的世界,而不要诱导人去“思”那深不可测、说不清楚的无限。哲学要按照世界向人显示的那个实在的样子(什么)来思考、理解世界,哲学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

这样,哲学要给思想以一种限制和规范,不使它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不能被吸收到那个无底的深渊(无限、大全)中去。幻想不是思想。所以哲学限制思想,同时也使思想成为思想。哲学把思想限制于产生它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世界之中。不受限制的思想是一切思想(精神)疾病的根源。人可以没有上帝而生活得更好,但没有哲学的思想,只能使人发疯。从这个意义说,不要哲学则确是一种很坏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