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3:28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1

    国有土地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加强对土地资产的管理,现对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有关土地资产登记问题通知如下:

    1.凡使用国有土地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以下称土地资产使用人)在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办产权登记(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为财产登记)之前,必须先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登记。

    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及有关土地资产的证明是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必要的证明文件。

    2.资产使用人因分立、合并、迁移、撤销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等原因,引起土地权属、使用面积、用途等变化的,必须及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土地登记,并持变更土地登记后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其他证明文件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办变动产权登记或注销产权登记。

    3.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检查时,凡土地登记内容或土地资产情况发生变化,尚未办理变更土地登记的,必须先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土地登记。

    4.资产使用人未按上述规定进行土地资产登记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5.土地管理部门应加快城镇地籍调查、土地估价、登记工作,以适应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需要。对少数一时难以完成土地调查、估价、登记任务的,可以暂由土地管理部门向资产使用人出具证明,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时,土地资产部分暂不作正式登记,采取备注方式予以记载,待土地登记、估价完成后,再予以补充登记。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2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1978至1984年,政府确定了以扩大企业自为突破口的方针;1985至1992年,我国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先后尝试了众多的方式,如股份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及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形式;1994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九届人大以前,就开始起草了《国有资产管理法》,并在九届人大形成了草案初稿;十一届人大,通过了《国有资产管理法》,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借鉴

在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方面,从主导者看主要有:以国家财政部为核心的兼职管理模式,其代表国家有美、德、法诸国,又称为“两层”管理模式;以国家专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控股机构)为中心的意大利管理模式,又称为“三层”管理模式。

(一)“两层”管理模式

“两层”管理模式是指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资产。实现该模式的国家通常是国有企业较少、国有资产规模较小,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巴西等国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1.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在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非常严格的管理,按国有资产所处的不同领域以立法形式进行监管。投资企业中的经营性的国有资产以《政府公司控制法》为基础,由财政部负责管理;处于行政服务性、非营利性的国有资产则以《美国联邦财产和管理法》为基础,由美国行政服务总局负责管理。此外,在美国还有大批国有企业被出租给私人垄断组织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政府除委派代表参加企业董事会外,还在开发新技术过程中指导企业工作,并向国有混合公司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2.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在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财政部处于核心地位。财政部负责审批国有企业的成立、解散、合并、股份购买与出售等重大资产经营决策措施,规定国有企业必须向政府提交的资产经营计划。财政部仅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业行使管理权,其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是用市场指标来评价,而不是以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所做出的贡献来评价。

(二)“三层”管理模式

“三层”管理模式是指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来进行管理,这种模式较适用于国有企业较多,竞争性产业比例较高和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国家。目前,新加坡、意大利、英国等国采用这种模式。

1.意大利的国有资产管理。意大利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由政府专门的委员会制定控股公司的政策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查控股公司提出的国家拨款申请,协调政府不同部门的政策等;其次,成立了政府专职管理国家参与企业的机构―国家参与部。国家参与部对企业的人事任免、监督等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最后,由意大利的三大国家控股公司伊里公司、埃尼公司和埃菲姆公司,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企业股份,督促国家参与企业执行政府指示,指导、协调企业的投资、经营和生产活动,向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人才、技术服务,并通过控股公司购买或出售企业股份、行使股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加坡政府在对公用事业行业、垄断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及与国计民生有密切相关的行业进行管理时。首先,由议会进行立法,设立法定机构来管理这些国有资产。针对不同行业,新加坡政府根据本国的公司法成立了数家国有控股公司,由国有控股公司来对众多的所控制企业进行持股和管理,。国有控股公司的设立,使企业运作不受政府过多行政性干预,专业化管理方式有利于推进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对协调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加强对下属公司的监管也大有裨益。

从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作为借鉴:一是政府对企业不必管理过多过细,通过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好主要的方面即可,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必然会导致企业发展处处受制;二是避免国有控股公司的目标多重,应侧重于资本控股经营方面,放手让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三是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可由社会各阶层人员构成,应由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日常运作,而不只是政府官员;四是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国外通常对经营者实行高社会声誉并用的激励机制建立经理人市场,以择优录取。对经营者实行财产抵押制度,使其权责对等,制定专门的法律,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三、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并严格执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一个共性。西方发达国家依法设立国有企业,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利关系,界定了各自行权的范围,避免了政府不断干预,确保了国有企业的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依法管理国有资产限制了政府的过度干预。同时,多数国家都要求国有企业依法接受外部审计和国家审计,并以法律保证监督的独立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强化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我国应该加强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治理企业腐败,搞好资产评估,准确量化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定价应以市场为基础,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进一步落实产权责任主体,建立规范的交易决策和运作制度,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搞暗箱操作;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长效机制,明确上市公司对经营者实施股票激励制度的股票来源渠道,应允许经营者将股权通过指定的产权交易进行交易,交易价格由市场决定。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国家所有为前提,以出资人为根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范围,并赋予其完整而又统一的权力与责任。坚持以国家所有为前提,区分国有资产的不同类型,确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分别确定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角色之后,需要进一步落实专门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同时,政府应研究出台相应政策,对业已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防止其权力过大,要逐步健全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构建三层管理体制:第一层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主体对政府的负责,主要职责是管资产、管产权;第二层控股公司是资本运营主体,在国有资产调控的范围内决定具体投资行为,选派国有资产产权代表;第三层国有资产所投资的具体公司为经营实体,是国有资产能否增值的决定性环节。

(作者单位为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3

关于国有资产的定义,世界各国的说法不尽统一,但其内涵却有些相似。在此,我们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法学界的定义为标准,来进行一个初步的考察。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国有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的财产及由国家资本金投入、资产收益或接受馈赠而取得的财产。由此,其所有者包含两类,一类是依法确认的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另一类属于与国有资产有关的界定,即依法确认的各类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它们行使国有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对于这个定义,各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因为不同国家在国有资产的分类、行业归属、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以及监管体系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其存在与发展的方式也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趋势。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各国的情况加以考察,以探寻这种经济形式的规律。

一、国有资产介入企业的国际比较

世界各国对国有类企业一般都是根据国有资产对企业的介入程度来进行分类的。简单的比如美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分为完全归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英国分为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公私合营的国有控股公司等;意大利分为国有控股、参股的公司,由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垄断的国有自治公司,由地方政府所有、经营公共设施的市政企业,由政府部门主管但自主经营的非股份制国有化企业;法国的国有资产涉及到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行政性公共事业机构、工商业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和企业、国家掌握部分股份的混合公司。具体分类则是从企业的法律地位与其提供的产品、服务价格的角度进行分类。

还有一些国家国有资产介入企业的方式就相对细化一些。丹麦国有资产主要以三种方式体现:一是由政府确定其产业方向,但在微观经营和机构、人事上有较大自的国有企业。二是根据特别法建立、来源于传统公共机构或私人非营利性组织的独立机构。这些非盈利性机构由一个非完全商业性的董事会来进行管理并受到政府法规的监督。三是国有控股公司。主要指受公司法约束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作为控股股东,可依法组建公司的董事会以实现运转。

在日本,与国有资产相关的企业可以分为直营事业、特殊法人事业和第三部门等三种基本类型。直营事业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特殊法人事业是指按照国家特别法律设立的法人经营的国有企业。通常国家需要实施,但又因制度、监督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直接由国家经营的,则设立实行特别监督的独立法人,以实现实质性的自主经营。根据不同的投资主体,特殊法人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全部投资建立的特殊法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投资建立的特殊法人、由国家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的特殊法人以及由国有企业投资建立的特殊法人四种基本类型。根据名称不同,特殊法人又可分为事业团体、公社、公团、公库、营团、金库、特殊公司、地方公社以及其他特殊法人(如海外经济合作基金、国立剧场、日本贸易振兴会)等九种基本类型。第三部门是指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一般体现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从行业方面进行分析,各国国有资产一般都介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或公共事业类产业。比如,日本包括铁路、邮政、造币、电信、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以及金融、烟草、盐业等行业;英国则不仅仅涉足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还广泛进入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法国包括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加工制造、银行和保险以及公用基础设施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行业,这使法国成为西方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意大利以石化、冶金、机械、运输工具制造、水电供应、电讯等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分布也非常广泛;瑞典涉及金融、房地产、及文化、卫生等多个行业。

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日本由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和大藏省直接执行国有资产管理事务,由国有资产中央审议会和地方审议会负责回答执行机关的询问、提出建议,由监察机关负责对国有资产在运营、处置、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美国、英国则多由政府提名安排这类企业的董事会,并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由董事会作为连接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桥梁,使政府的政策意图通过董事会得到贯彻执行,又使企业享有一定的经营自;意大利在国家参与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央专门机构综合管理国有资产所有权、各控股公司分散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瑞典国有企业所有权由议会拥有,议会授权政府,由国有企业局等部门进行管理。

管理方式上,各国区别比较大。在美国,不论是否属于公司型的国有企业,政府的管理都相对较严,除了对总统直接负责的企业外,一般由政府有关的部、处以及根据国会各种决议设置的专门常设委员会管辖。政府还通过有关部门的行政指令确定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方向,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对企业活动进行调节,由国家派遣监督员或监督团,对企业实行财物监护。同时,政府还有权决定企业的劳动人事、产品定价及利润分配制度,以确保国家对企业发展及分配方面的决定权。当然,企业也拥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行设立董事会等管理机构以及自主经营程度不等的权利。还有大批国有企业被出租给私人垄断组织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政府提供生产资料、工资、管理成本等生产费用并获得产品。政府对国有混合公司,除委派代表参加企业董事会外,还实行以主承包商为首的、由政府作为产品计划的招标人,按照择优原则执行的系统组织的承包合同制。政府根据企业产品的种类和用途,成立生产周期长、系统配套复杂、技术风险大的军事生产部和周期短、结构简单、见效快的民用生产部,使之自成系统。在开发新技术过程中,政府指导企业工作,并向国有混合公司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放手让企业之间进行竞争。此外,政府还由行政服务总局承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包括各项政府公用事业的维护与管理。

法国则由政府各部门、议会和审计院三个方面分别实行管理和监督。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股权由财政经济部门持有,间接控股权由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财政部是国有企业财政方面的主管部门,决定企业获得的财政拨款数量和国家的参股范围从而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其他相应政府部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通过控制企业领导层或董事会、向企业派驻国家稽查员和主管部门代表监督国有资产的经营情况,通过议会的调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就重大投资、收入分配及价格制定等方面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审计院对国有企业的账目进行事后稽核并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法国政府还根据企业的竞争性、规模效益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标准,把国有企业分为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两种,对能源、通信等基础产业往往通过投资规模、产品和劳务的定价以及薪酬标准来严格管理企业,对加工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竞争性国有企业,政府则通过控制企业领导人和资产总量来对其进行较为宽松的监督,以促进其竞争力。

意大利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层次非常清晰,整个管理体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由经济计划部际委员会制定控股公司的政策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查控股公司提出的国家拨款申请、协调政府不同部门的政策等;其次由政府专职管理国家参与制企业的机构——国家参与部,以人事任免、监督企业发展与规范等形式,通过各大控股公司全面管理国家在各个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所拥有的股权,监督和协调国家参与制企业的活动;最后意大利的三大国家控股公司伊里公司(iri,即工业复兴公司)、埃尼公司(eni,即国家碳化氢公司)和埃菲姆公司,负责管理国家拥有的企业股份,督促国家参与制企业执行政府指示,指导、协调企业的投资、经营和生产活动,向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人才、技术服务,并通过控股公司购买或出售企业股份、行使股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此外,日本倾向于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在大规模民营化之前,日本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行政机关直接经营的国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企业的人事任命,尽管各个企业有独立核算的财务会计制度,但在财务处置上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且其工作人员受国家公务员法的约束。企业预算的制定、执行、结转以及资金的筹措、使用等方面,均需得到主管大臣的许可,利润部分需全部上缴国库,未经批准企业不得动用,亏损由政府弥补。英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在人事上通过政府任免董事会成员,通过规定国有企业的财务处置权限,并要求企业努力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盈利、扭亏等财务指标,以及财政部从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上从宏观上确定财政拨款、审批主管部门投资报告。瑞典国有企业局通过影响国有企业的董事会、要求国有企业按照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标准编制年度报告,并由专家进行分析评价。韩国则由财政经济部国库局持有国家在所有政府投资企业的股份,并委托给相关行业部门行使股东权利。新西兰财政部和有关行业的部作为国有企业的两个国家股东,共同监督和控制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分配。同时,财政部委托独立的机构对国有企业实行外聘型监督和评估。丹麦的财政部负责预算、决算、劳资制度,决定法律上拥有批准或拒绝投资借款权的独立机构和公司的投资决策,并与相关部门通过公司董事会中的代表对企业经营实施间接影响,这种原则上独立的国有企业,通过限定了包括经济目标在内的主要目标及其责任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与保障的国际比较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维护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各国在实践过程中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不断完善。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方式,来决定国有企业的建立、撤销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掌握财权控制联邦预算等间接方式来制约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国会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常设委员会或临时特别委员会,对有关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审议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议案。日本通过特别事业法规定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规定了各管理机关的职权及权力行使方式,国有资产管理都是在这个法律框架内运行的。在英国,议会立法决定国有企业的建立、改组、废除以及非国有化等重大问题,法律明确了国有企业的职责、机构框架、权利、义务,议会委托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具体管理,同时议会实施监督。法国拥有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体系,其完备系统的国有资产法律体系为处理国有资产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论是国有资产的企业组织形式与领导体制,还是国有资产的财务、税收、审计及劳资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障,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了法制化。瑞典的议员有权出席国有控股企业股东大会并发表意见,目的还是为了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

除了系统化的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个别的法律,对国有资产经营中的一些问题加以限制和规范。韩国财政经济部根据《证券和交易法》的一项授权法令,有权指定任何从事“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的公司为“公共性质的公司”,该法律限制投票,并允许公司章程将其他个体股东的表决权限制在3%。同时,推行集中审计制,指定审计与检查委员会为惟一的授权审计机构。这不仅提高了经营绩效,也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经营的监管。新西兰在《国有企业法》中对其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与国家的关系做出了规定,董事会有权任命国有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高层管理人员,这从根本上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人事体制问题。丹麦对于公司的创建或管理,在特别法中都有所论述,对不同的公司比如国有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政治化有效地向法制化转变。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资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2.004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2-0008-01

高等学校的资产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高校资产管理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命运与前途,并在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关键。

1资产与高校资产的相关概念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它是高校占有和使用,由国家控制,能够对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产生至关重要作用的资产,是高校的财富。高校资源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和投资资产。

高校资产最本质的特征在于高校资产只是被高校占有和使用,学校仅仅拥有使用权和占有权,而没有控制权,只有国家才掌握控制权。

2高校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2.1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集中控制管理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资产由国家实行统一控制与管理。所有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高校的办学要求、招生指标与计划等都由学校全权安排,高校基本无自由,这一阶段的学生求学也无需缴纳学费。此阶段的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单一,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造成的缺点是管理体制落后,效益低下,管理观念淡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等。

2.2市场经济时代下的多元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时代的道路。高校资产管理改变了最初的由政府集中控制。资金来源变得多元化,变成由国家拨款为主导,科研教育收入、社会捐赠款、经营型产业收入以及投资收益为辅的新局面。此阶段学生缴纳学费,高校可以承载科研经费以及通过社会力量合作办学进行创收。这种多元的管理方式显然优越于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合理改善了学校资源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避免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高校资产管理的机构分工与任务分配

从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资产管理并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各大高校也出现了各自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各大高校的机构分工不尽相同。综合各大高校的分配优点,在笔者看来,合理的分配流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明确领导负责制

校内的一切资产管理活动由校长负责,在校长的带头和领导下完成。

3.2组建学校资产管理小组

该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内各机关部门及学院领导组成,在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并形成管理监督。

3.3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大处,负责整个学校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整个学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使用和占有的规章文件、制定大宗物件采购和招标的政策、报废和验收学校大型设备和仪器等等。国有资产管理处应下设财务处、设备管理处、房产管理处以及后勤管理处等分处。由各分处各司其职,统一配合协调管理。

财务处负责货币资金形态的流动资产管理,编制全年财务预算计划并做好及时核算;设备处负责仪器设备的建档管理、报废及调剂等;房产处负责管理校内的公用房屋和私用房屋,以及学校地产的管理,做好合理的分配以及调剂管理工作;后勤处负责经营性资产的整合以及管理,包括食堂、校办工厂、投资性资产的整合和管理。

不管采取哪种模式的资产管理,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高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考量,结合自身的优点,在高校资产管理效益优先的情况下鼓励创新管理模式。

4当代高校资产管理活动存在的特殊问题

4.1资产遭遇无偿侵占,产权变质

现在很多学校的部分教师与社会企业接触较多,深谙市场需求,利用学校有形资源(包括学校房屋、教研室、教学仪器设备)和无形资产(学校名誉、专业名望等)在校内创建科技服务实体(小公司),利用学生免费劳动力为其私人创收。

这类经营性机构已在不知不觉中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了经营性资产,并且是无偿的,这势必损害了学校的国有资产,伤害了学校的利益,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4.2资产管理机构分工不明,效益低下

这源于对学校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校甚至并未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有些设立机构的,也仅仅是局限于表面文章。各个部门管理方法各异,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分工不明确,造成了遇到问题各部门踢皮球、打太极,从而资产管理效益低下,很多重要管理地方被忽视和遗漏。

4.3管理技术落后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集中各部门、各方面、各层级的系统工程。但是很多高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依旧较低,甚至还在使用手工统计和算账,管理者电脑操作水平较低,很多工作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这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缺少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方便和精准。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5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现状改善

一、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管理概念

“国有资产”,是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国有资产管理”是针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使用、处置、收益等进行有效管理。具体而言,则是针对国有资产进行组织、协调、经营、指挥等的一系列活动。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与任务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任务是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才,充分优化国有资产结构,积极维护资产使用单位的权益,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主义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有两种,即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有资产所有者实施所有权的一系列行为,国有资产所有者通常是拥有国有资产的各级政府单位;狭义的国有资产管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所实施的一系列国有资产经营行为。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当前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政府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尚不顺畅。间接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与漏洞,亟待健全。据笔者汇总,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过于分散和零碎;其次,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有待规范;再者,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此外,人们对国有资产相关理论缺乏准确认识。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过于分散和零碎

纵观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呈“分散”状态被包含在各类法律法规中,《公司法》、《宪法》、《刑法》等法规体系中都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而且,由于各种法律法规的级次不同,导致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宪法》作为最高级别的法律专门从所有权的角度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要求;《公司法》则主要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行了要求;《预算法》则是对与国有资产相关的未来经济事项进行提前预测和指导,尤其对国有资产的租赁、购置等进行了具体约束;《刑法》则明确了对违规处置国有资产的相关人员的处罚措施。虽然涉及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众多,且各有侧重。但却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同“适用性”,导致对国有资产的规定过于分散和零碎。

(二)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有待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曾指出,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并提出国有资产应由“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且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应与监督职能相分离。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存在国资委官员兼任国企负责人的情况。很多国资委人员在国企中兼任、改任董事长,或者国企的董事长兼任、改任国资委官员。在这种情况下,高管人员难以做到真正客观的评价与监督其任职的国企,不仅如此,甚至容易催生人员腐败的现象。对此,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应由国资委直接行使。

(三)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2008年,我国人大经审议通过了《国有资产法》,后来被改名为《企业国有资产法》。该法虽然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但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范围却存在分歧之处。制定之初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范围,但是后来随着人们对国有资产认知的变化,国有资产管理范围中已不再包含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四)人们对国有资产相关理论缺乏准确认识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承担了重要的经济发展角色。前文已述,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是国有资产。既然如此,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以这一对象为目标,树立正确的认识。然而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最大弊端是人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准确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的所有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这种认识过于浅显。若要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对国有资产加强认知,对国有资产从经济职能上予以具体划分。经营性国有资产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中;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则主要存放在行政事业单位、研究所等。

三、财务视角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未来对策

上文已述,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较为混乱,存在诸多漏洞亟待完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加强。

(一)强化主体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自用权利

无论是政府、国有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他们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当明确国有资产的权力边界。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和人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政府色彩,在管理中难免出现政资不分的现象。如今,国家倡导“政企分开”就是为了提高单位自身经营权的独立性,让单位放下包袱,充分利用好国有资产去竞争市场中打拼。具体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政府相关人员应尽量不去干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让管理者更为自由的、更为独立的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自用权利,并不等同于弱化政府的地位,而是政府实现了角色转换――由资产的管理者变为了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者,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加以评定,保障资产的使用更加有效。

(二)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的外部监督

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资产的安全性是否有所保障,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加以管控。政府可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加以审查和审计,随时掌控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聘请外部审计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外部监督,有两方面的益处:第一,外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评价活动中更为专业,也更为客观;第二,外部审计机构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报表出发,研究其中的管理弊端,对单位本身的经营并不存在任何干预,保持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的独立性。

(三)加强单位职工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时机,大胆引进管理型人才,推进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加入,逐步搭建更为科学更为专业的人员架构。市场职业经理人一般都具有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可以大幅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质的飞跃。过去,国有资产管理不理想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资产管理相关法律体系的缺失和政府的过度干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人才管理的强化,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经营的独立性切实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前文已述,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呈“分散”状态被包含在各类法律法规中,无论是《公司法》、《宪法》,还是《刑法》、《预算法》,都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法律法规的级次不同,导致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笔者建议,针对国有资产管理,应进一步完善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要以“管资本”为主,制度重点涉及国有资本布局、资本回报、资本运作、资本维护与安全等,同时,不干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主体的自主运营权力。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推进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转变,积极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作用。

四、结束语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旧有模式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政府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尚不顺畅。间接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与漏洞,亟待健全。对此,笔者提出,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管理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即:强化主体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自用权利;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的外部监督;加强单位职工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管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邵宁.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5(01)

[2]黄士嘉.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关键――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商场现代化.2014(04)

[3]黄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症结剖析[J].特区经济.2013(11)

[4]黄速建,金书娟.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J].经济管理.2015(01)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6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职责

[中图分类号]F407.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79-02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应是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否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能否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的体系,权责不明确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换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了政府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但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问题。首先,政企分开不明确,政府部门仍可凭借双重管理职能对企业进行干预,国有资产的流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次,由于管理体系的管理不科学,国有资产管理总体处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责权限不清的状态,造成国有企业中资产管理不到位,国有资产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国有资产受到损失。

(二)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国有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所以,在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以及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价值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还有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家权益受到损害。

(三)对国有资产收益环节管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护国有资产并使其保值增值。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对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亏损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亏损严重;国有资产账外资金数额惊人;国家税款大量流失;立法与执法不完善,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难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当前,资产与预算、资产与财务、实物与价值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相对滞后,成为影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甚至阻碍了财政改革与发展。作为资产监管机构的责任人,我们不能漠视它对财政机体的侵害,有责任、更有义务在国有资产管理岗位上,用发展的眼光,去推动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用务实的态度,去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用敢于冒险的精神,去担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者。

(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产权管理分散,管理责任不明,公共产品占有不均,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能力、调控能力不断下降,资产配置随意性大,行政运行成本、财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资产管理效率低下。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而且制约了财政改革与发展。建立国有资产“产权政府所有、单位有效使用、财政有效监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虚拟的产权所有,打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的界限,所有资产产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有,单位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使用保管资产,财政部门履行资产管理职能的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产权明晰,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着力推动资产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推动资产信息化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区部分国有资产没有纳入资产信息系统管理,有少数企业用资产管理的漏洞,无偿占有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因此,我们要将所有国有资产,包括全额拨款的国有企业、差额补助单位、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企业,全部纳入资产信息系统管理范畴,努力实现从资产“进口”到资产“出口”的全过程监管。

(二)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国有资产“公开、公平、公正”管理

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资产管理新秩序,是促进国有资产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建立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管理规范、监督公正的的管理制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资产管理的实际,结合财政发展的需要,紧紧依靠法律、法规、制度,来推动国有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建立“统一集中管理、统一租赁合同、统一收费票据、统一竞价经营、统一收支渠道”的国有资产租赁经营管理制度。

二是强化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建立资产专管员制度。积极推行资产专管员制度,解决单位资产管理缺位问题。当前,部分国有资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有的单位甚至将资产管理交给非财务人员代管,财务人员成为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收益的被动管理者。建立资产专管员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监管职责,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资产专管员具体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资产处置、购置、收益等各项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积极开展国有资产年度审检、考核工作。确保资产管理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切实解决管理移位问题。

三是建立资产处置、产权交易平台,促进资产规范化管理。资产处置、产权交易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资产管理的难点之一。搭建资产处置、产权交易平台,是推动资产“公开、公平、公正”管理的基础,也是遏制随意处置、权钱交易的重要手段。通过资产处置、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将国有企业闲置资产、不需用资产、报废资产,经过维修、加工等方式,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公开竞价、公平竞争的方式,使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四是整合财政信息资源,全力推动资产精细化管理。建立财政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树立精益求精和依法管理的理念,应用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当前,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行政、资产、教育等管理软件,互不兼容,使财务人员工作负担过重,出现忙于应付管理软件的现象。因此,建立财政管理软件共享机制,是财政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资产与预算、资产与财务、实物与价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才可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1]《国有资产管理》,李松森,孙晓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8-01第1版。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2006年5月30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除了少数部分是私立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直管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所以高校的资产理所当然是国有资产,毫无疑问地应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也应严格遵守《办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目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和转轨时期,所以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付给学校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主要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现如今,高校的国有资产大多由资产管理部门、图书馆、各院系、房产部门、后勤部门等多头管理,产权不明晰,运行机制不顺畅,管理权分散等问题比比皆是,财务部门只负责资金的核算,而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弱化。这就造成了管理上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某些方面管理上会出现交叉,同时某些方面又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相互脱节,管理不到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观念,国有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盲目或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各别部门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难以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1、立足自身,转变观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首先必须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广大教职工必须大力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资产形成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还要重视资产形成后的保值、增值与效益的提高,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把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全体教职员工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提高了,才能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高校进行资产配置时,要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中央和省政府已制定了资产配置标准的,按规定标准执行;中央和省政府没有制定的,由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部门制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应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将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每年作适当的更新调整。通过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强化增量资产按标准配置,逐步解决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基础,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对高校今后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国有资产的管理观念,树立新形式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8(4)33.

   [2]星姿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新招[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4)44.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8

1国有资产与高校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基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而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收益形成的,以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性权利。根据规定④,高校国有资产是各高校中属于国家所有而为高校占有和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范围包括:国家拨付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对外投资。

高校的国有资产一是用于开展教学、科研正常活动的国有资产,二是用于从事教学、科研等有偿服务活动的国有资产,三是用于开展经营性活动的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完成各项教育与科研任务,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物质基础。具有来源渠道多元化、形态的多样性、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并存等特点。

2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1)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内部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物质条件,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强化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办学成本,进而提高办学效能。

(2)现实状况促使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内部管理。

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在资产配置环节,由于缺乏必要的、严格的审批控制,资产配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资产使用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共享与监督机制,资产使用效率较低;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家底不清;部门、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公平等。针对上述问题,财政部于2006年7月1日出台实施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出台,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一次重要改革,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有力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全面、深入地进行。

3现行高校国有资产内部管理的问题描述

(1)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

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核算、使用、保管、调拨、处置等一般都有一套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单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或因为认识不到位,或因为手续繁锁等原因,不按流程执行,不按规范操作,导致单位或个人随意处置、任意调拔、去向不明等现象,造成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管理混乱。

(2)办公用设备较难管理

办公设备,由于其移动方便,随着时间、人员、科室的变化,较难管理,形成长期账实不符。虽然每年都进行国有资产盘点,但往往由于资产交接手续不全,无法明确相应的责任人。

(3)忽视对设备的保养

忽视对设备的保养,或用修理来替代保养,无形中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4)对国有资产清查重视不够

国有资产清查是单位财务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进行国有资产盘点,对单位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科学分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单位对国有资产清查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有的甚至简单地把账面国有资产从一个报表换到另一个报表中,就算完成了国有资产清查任务,而没有真正深入到现场,对每一项国有资产进行认真核对,更没有对清查后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使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失去了它应有的作。

4思路及对策

(1)国有资产岗位分工控制

不相容的岗位应该相互分离,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国有资产业务的全过程。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保管与清查,处置的申请与审批等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等,应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彼此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合理的监督制衡。

(2)国有资产业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

必须明确国有资产的申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处置等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程序及审批人的权限、责任。对于超越授权范围的国有资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领导汇报。例如,规定国有资产的购置预算须经单位高层领导批准,取得和处置须有管理部门领导的书面批准,国有资产的内部转移必须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等。

(3)国有资产取得和验收管理

建立国有资产购置预算制度,控制预算的编制、调整与审批,对于重大国有资产的采购过程应当规范、透明。由项目检测部门批准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国有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分配手续。财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及时确认国有资产的建造成本,保证国有资产计价的准确性。资产管理要将资产相关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流程化,建立与各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相适应的管理,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工作。在资产的实物管理、静态管理的基础上,扩大资产的管理范围,强化资产的价值管理,做到资产的动态管理,落实资产的效益管理。

(4)国有资产使用与维护管理

建立归口分级管理与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国有资产的实际存在和合理养护;建立明细分类辅助账,保证国有资产折旧方法的合理准确;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使用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盘点,每年年末与财务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检查、分析,核对账实,如有差异及时分析,报批后调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5)国有资产处置与转移管理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分析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所有者对资产的控制和管理越直接,企业的资产安全性就越高,但是因为企业的资金规模庞大和经营复杂,如果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进行直接管理,反而会不利于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目前的市场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的所有者的管理才能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企业资产进行间接控制,更容易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但是却很难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正是两者相矛盾的地方。

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分析,国有资产体制具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第一,尽量减少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次,并加强对国有企业和资产的管制;第二,尽量减少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次,但放松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制,让企业具有更大的自;第三,延长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距离,在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设置中间机构,但加强对国有企业和资产的管制;第四,延长国家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控制距离,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设置中间机构,并放松对国家企业的行为管制,让其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决策权。无论是哪一种国有资产体制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优点,也都有着比较使用的领域和难以满足的缺陷,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

当前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第三种和第四种,也就是延长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距离,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设置中间机构(“隔离带”),或者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行为管制,或者放松对国有企业的行为管制。这两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第一,企业国有资产笼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分的现象,国有资产处于无责任人的状态,这严重危害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第二,政府部门不仅具有公共管理职能,还有国家所有权职能,很容易出现政企职责不分的现象。很多政府没有给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不仅没有行使好公共权力,还使得企业承担了社会职能,因而造成了政企职责的错位;第三,很多政府部门以行政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而这种干预不是经营国有资产,而是管理国有企业,这种管理与经营相混合的情况,很可能造成行政干预越位,降低国有资产运作效率,还有可能使得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受损,因而所有者的生产经营效率不高。

三、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落实权责明晰的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强化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的责任,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加强好对资本的管理,并在国有资产委托体制中保证权责的明晰化。无论针对哪一部分和领域的国有资产,都可以运用产权的责任机制来追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

2、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调整空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在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上要让国有企业能够有进有退地进行调整。例如,政府应该从传统的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群变为控股重要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持有股份,而国有资本也要由覆盖各行各业管理转向集中行业控制,以减少国有资产涉及企业的数量,全面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3、实现政企分开的体制基础

政府部门应该单独设立出资人机构,将国家所有权职能部门和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离开来,让出资人机构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行使国家所有权。因为只有当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部门不再行使出资人所有权职能的时候,才能为政企分开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政府职责错位情况的发生。

4、分离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分离开来,让出资人机构具有股权,以股东的角色来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承担出资人的责任,而企业又能具备市场经营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因而促进了国有资产利用的高效性。总之,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促进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促进出资人担当起保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了要解决好以上几点问题之外,还应该根据结合市场经济实际,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体说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解决好国有资产公共管理、国家所有权委托、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本监督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国有资产公共管理方面,要发挥公共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立法、产权界定、会计制度、统计、评估、经营预算确定、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等职能,构建起系统的上下管理系统。第二,在国家所有权的委托方面,要在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严格制定好委托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制度,确保委托的合法和有效,以避免国有资产的不安全因素滋长。第三,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改制和治理方面,要进行公司改制,国家所有者应该以委托出资人机构的身份行使职责,保证企业拥有市场主体权,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第四,在国有资本运营监督方面,要发挥好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对出资人机构进行监督,而出资人机构也要做好监督,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监督机制。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又要保证国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珊.共容与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朱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生存方式及其构建路径[D].徐州师范大学2011

[3]郑小玲.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孙月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构及面临的问题[J].唯实.2003(12)

[5]段溢波.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国有资产的管理篇10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令人关注的《国有资产法草案》已于2007年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提出要明确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重点规范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三类国家出资企业,严格规范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卡住国有资产流失的关口,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实行预算管理,全方位监督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立法保护,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要求,目前就如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是机关后勤改革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加强和规范服务中心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做好机关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防止机关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客观要求。

二、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后勤机关对国有资产管理非常重视,不断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制度,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影响,目前还存在资产分布过于分散、资产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产动态管理有待加强、资产处置有待规范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产分布过于分散,不能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

目前后勤机关国有资产的形成渠道众多,既有上级拨付使用、受赠等形式取得的资产,也有自购、自建、自管资产。由于资产形成的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造成内部单位资产配置的不公和低效率。有的单位占用大量的经营用房、办公用房,而有的单位却连办公用房都相当紧张,甚至有的单位因用房、用车紧张而去租房租车,导致部门、单位之间配置不均,受益不等,同时也不利于和谐单位建设。

(二)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还未得到充分重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从后勤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经费由国家和上级负担,其性质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存在本质区别,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计成本,导致成本节约意识相对薄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闲置及浪费现象。由于资产配置和布局不合理,购置资产不讲求效率,缺乏共同配置、调剂使用,造成不必要的资产浪费,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一些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就产生固定资产大量闲置现象,而另一些单位又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未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有些单位购入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达到预计使用效果,或基本上没有使用就进入报废阶段。

(三)资产动态管理有待加强

后勤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方面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属于各单位自管,上级部门缺乏有效监督。比如在对外签订经济合同方面,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致使有的合同条款存在不规范不严谨、防范资金风险不够等现象。另外,其他资产如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的动态管理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资产处置及资产管理考核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些单位存在资产处置随意性大的现象,并且未形成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另外,还存在资产管理责任尚未落实到位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一)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归口管理机制

当前,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已着手实施将房地产等国有资产产权,统一归至机关事务管理局名下,由机关事务管理局代表政府行使所有者职责的资产统一权属工作。结合后勤机关实际,要根据各单位的人员编制和业务需要,合理核定、分配、调整办公用房,机构或编制如有变化,随时予以调整,逐步实现国有资产归口管理。国有资产集中统一是相对的,是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按照现有资产的分布及优劣状况,通过余缺调剂、重新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整合,逐步消除国有资产分配苦乐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后勤单位要把全部财务资源统一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范围。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收入项目以及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支出项目,即把所有的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要严格执行年度预算,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凡是没有预算的资金,一律不得支出,严禁各种预算外支出。如果园政策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必须按有关程序进行预算调整。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没有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对未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单位,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2、规范资产处置管理

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程序。资产处置是资产所有者的重要职能,加强资产处置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完整、防止损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置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产权变动必须严格按规定权限履行报批手续,固定资产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的变价收入,应纳入收入预算或专用基金进行统一管理。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全方位抓好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资金管理

加强资金监管,防范资金风险与资产损失,是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落实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严格执行大额资金集体讨论决策、使用联签和动态报告制度,加强资金日常监管和动态监控,落实资金安全监管责任。要严格管理银行账户,坚决杜绝“小金库”和“账外账”的发生。

2、加强债权管理

要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严防恶化。应收账款一旦形成,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确保账款的及时回收。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尤其要把过期债权款项纳入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历史遗留的坏账要按规范程序及时处理。

3、加强对外投资管理

首先,加强投资立项上的管理与控制。对投资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预测未来的投资回报,提交集体研究审批。其次,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上的分析与控制。项目投资以后,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不能以投代管、放任自流。对投资对象除了听其汇报、审阅其方案外,一定要选派人员到被投资企业去参与管理,及时反馈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萌芽状态,以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最大限度维护合法权益。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在国有资产总量中,固定资产价值占首要地位。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后勤单位房产价值占固定资产的比重非常大,所以重点要加强房产管理。第一,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保管、使用和维修的责任制,明确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使用部门的职责分工,具体要落实到个人,做到层层负责,使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第二,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卡登记制度。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取得的固定资产,都要登记入账,及时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第三,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申购、入库验收、保管、领发使用、检查、维护的制度和办法。第四,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损坏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损坏损失和浪费的要追究责任,区别情况作出处理。属于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浪费。应由过失人予以部分或全部赔偿。

(三)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绩效

1、强化租赁合同管理

要将资产用于租赁,除应当依法签订、变更、解除合同外,还应及时将租赁合同交至管理部门备存,以便及时掌握租赁合同的签订、变更及执行情况。积极探索试行标准租金制,招标方式产生“承租人”的制度,确保资产效益的有效实现。

2、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制度

坚持市场化方向,凡有对外投资和资产出租的,应以实际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和资产占用费。对资产管理不佳或资产使用效益低下的单位,将实行适度集中,重新优化资源配置。上缴的利费以国有资产收益专户管理,形成国有资产保值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实行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