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6:31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的纵深实施,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遥感资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遥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遥感类资产管理,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遥感类资产的主要特征,从而引领资产管理有的放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种类多,比如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体可分为遥感类专用资产、通用资产、传到资产、起重资产、运输起重资产和行政办公资产以及房产土地等资产。如何做到资产的分类管理,实现各类遥感资产的区别管理和差异对待。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伴随我国遥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遥感资产的种类、功能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伴随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日益规范,尤其是遥感类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引发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模和金额逐步增加,于是如何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便显得尤为迫切。总体来看,新时期,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自身摸清资产家底,切实做到账实一致,为后期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资产自查,才可以做到账实一致,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为后期的遥感类资产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领用管理提供基础。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各类资产的利用率。遥感类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各级各类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的配制,只有科学合理高效,才可以发挥遥感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我国遥感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代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采购、入库、保管、领用、配制和调配等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遥感类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时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现象,导致资产管理无序进行,为后期低效使用埋下祸根。比如,有的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采购和保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导致使用部门有时出现申请采购一些性能过剩、金额巨大、款式过于超前的办公设备和专用资产,不仅给遥感类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导致原来的设备和资产闲置。另外,一些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办公家具和行政办公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上,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的办公家具却被浪费,又采购一些过于豪华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总体来看,我国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内部监管和评估措施缺失,导致资产管理低效进行,严重影响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

(二)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低效,各种遥感类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正如前文所述,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尤其是专用性和通用性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于是就会淘汰很多陈旧的资产与设备,从而催生了如何处置和利用淘汰的设备与资产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在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上显得很随意。另外,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如何快速使用各种通用性资产,尤其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方法上,显得很陈旧,无法跟上时展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技术进步很快,各种遥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如何发挥遥感类资产的最大效用便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计提遥感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使用年限法进行折旧计提,并未采用工作量法更谈不上使用加倍折旧法进行计提,导致各类遥感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就很快被淘汰。由此看蓝,如何及时快速采取高效的物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遥感类资产利用效率,显得十分紧迫。(三)资产管理的人才匮乏模式滞后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更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配置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否则资产管理将会成为无本之末和无水之源。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配置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同于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财务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绝非是简单的登记管理,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和价值,登记管理仅仅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另外,个别遥感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登记管理上,没有采购和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Jit、mRp、eRp等现代物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显得很陌生,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停留在粗放阶段和低效水平上,久而久之会拖累事业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才建设和手段更新是遥感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必须引起遥感类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三、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围绕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盘点清查、维护保养、折旧使用等核心环节,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高效协作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引领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采购清单的审核工作,就采购物质的种类、规格和价格进行科学论证,优先使用原有的资产。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入库和保管制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账实一致、严格监督、科学分类等原则,做好各种遥感类资产的登记、入账、保管和维护工作。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盘点清查等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盘点作业方法,确保各类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遥感类资产的价值和效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维修保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保养维修的时间、地点、零配件领用等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

(二)科学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要集中围绕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好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及时引入现代资产折旧模式,顺应信息化和快速淘汰的时展要求,科学高效利用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效用。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要高效利用新配置资产,重点将新购置的高精尖遥感资产,应用到一些重点业务和核心领域之中,切实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要科学利用淘汰资产和陈旧资产,主动对接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实施资产报废制度,有效利用各种老旧资产的余热和价值。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及时采用现代资产折旧模式和方法,重点应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科学的折旧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和现代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切实盘活现有的各种房产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的效用,做好物资租赁和有效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人才建设引入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始终紧紧扭住人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及时购置和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差异,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分开管理,重点招聘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切实做好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调研等方法,引领他们认识和掌握现代资产管理的方法、模式和流程,努力提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专项经费预算设置,及时采购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尤其是Jit、mRp、eRp、Vmi等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物资管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25-26.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2

二是资产配置不均。有的部门行政、事业人员编制很少,却占用大面积办公楼,空余的办公用房用于经营出租或闲置。而有的单位却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租房办公;有的单位随意变更办公场所,无偿占用下属单位资产;有的单位一味追求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上档次,追求“高精尖”、“功能全”,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有的单位办公家具陈旧,办公设备落后。

三是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有的单位资产购置购非所需;有的单位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账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造成账实不符,发现问题也无法追究责任;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不查原因,也不追究责任;有的单位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存在单位资产遗失达数月之久无人问津的现象;有的单位对资产不定期维护检修,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宁愿多花钱买新设备,对正在使用的设备却不愿进行正常的保养和维修,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的单位资产出租不履行审批手续,实现的收益也不缴入财政专户,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四是资产处置随意性强。财政对资产的出售和报废没有具体标准,资产处置审批仅仅只是履行手续;有的单位对不能使用或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不及时处置,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单位经批准处置后,对资产长期不处理;有的单位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行为。

五是资产信息系统需进一步完善。有的单位资产管理软件无专人操作,至今不会使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资产管理;有的单位在资产购置、处置后,长期不登记资产信息系统,单位财务账与资产台账不符,没有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单位资产信息登记不完整,单位资产前清后乱的问题依然存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受网络条件等因素影响,未能实现动态化管理。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诸多综合科学,其本质是对目标的分解、细化、落实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总体质量应体现为最优,它强调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运行流程化、细节衔接化、考核数量化和信息准确性、反馈及时性、规程实用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应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人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

二是强化资产购置管理,实现资产配置公平。首先,制定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由政府下文执行。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针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征,要分别区分对待。就行政单位而言,其履行行政职能所使用的资产共性的因素较多,如房屋、汽车、家俱、电子办公设备等各行政单位都要使用,应该根据财力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先同后异、先点后面”的次序,逐步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对于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应结合部门预算,以资产信息报告和资产使用绩效为基础,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等多种类别来分别制定,确保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其次,在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前,开展单位资产购置审批工作。无论其资产存量是来源于本级财政安排还是上级部门划转,对超过资产配置标准的单位一律不能列入本级部门预算,利用资产存量控制资产增量;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购置,在对资产购置项目申报单位周边地区、单位资产存量、利用效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调剂一承租一购买—新建”的顺序配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的整合和共享共用。最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工作。对单位闲置或不需用的资产,由政府行文统一调配,已经出租的资产可根据实际需要收回后调剂使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结合思路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管理工作而言,资产管理既是财政支出工作的重要范畴,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财政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还是财政收入中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预算是单位资产支出的重要依据,是维持资产正常运行的根本前提。依靠科学的预算管理,有效安排资产的投入配比,实现资产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资产收入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开展的核心数据。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要依靠资产的收支数据进行审核计算。这不仅能够实现预算编者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保证了资产管控的时效性。资产管理利用资源的购置和调配影响预算管理,而预算管理通过资本的审核干预资产管理。可以说,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2]从管理融合角度分析,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干预资产存量。通过科学的管理流程,实现资产数据的信息覆盖,转变资产管理不同步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配置,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实现国有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来源,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监控资产管理中的收益状况,有效抑制贪污腐败的滋生。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现状

2.1融合意识薄弱

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转型,多重部门的管理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财政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部门融合意识薄弱。无论是思想还是管理工作重点都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编制上,没有资产存量的数据支撑,只会造成资产的不必要浪费。长此以往,脱节的预算管理只会扰乱资产管理的工作进程和分配效率。另一方面,在资产管理工作安排中,无论是购置、保养、使用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孤立存在,没有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预算无法全面掌握资产的存量信息,就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预算,这严重影响了预算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综上所述,融合意识的确实导致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陷入各自为战的怪圈,导致资产管理的浪费和预算管理的失效。

2.2资产配置标准不合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而言,资产的支出调配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配置标准,依托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购置带来的资源浪费。然而从目前的在资产配置的标准设定上分析,管理人员没有针对资产种类进行有序的分层设计。这不仅影响了资产存量数据信息的收集,而且也会影响资产购置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资产配置标准的不合理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切合资产管理实际做出严谨合理的预算方案,造成资产管理的不合理分配。与此同时,在标准设定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考察各管理部门的执行内容,过于单一的执行标准无法满足资产管理各部门的差异化执行需求。

2.3信息的不对等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管理的重点依然以支出控制为主。所谓支出控制就是在以控制支出为根本前提的资产管理。在整个资产的投入环节中,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控制资产的支出,以实现对资产的管理。基于资产管理中的支出控制,预算管理就会在执行过程中按照资产支出的要求做出项目预算,以帮助资产管理控制资产支出成本。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营会不自觉地忽视资产的存量。尤其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过度关注支出控制,预算对于资产存量的总体把握缺乏及时的数据信息。在这种背景下,不对等的信息就会造成财政管理出现缺失。

2.4职责分工不明确

由于缺乏融合意识的引导,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无论是资产收支工作还是预算审核,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在缺乏必要的分工指向基础上,资产管理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无法有机融合。对于资产配比预算,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深度介入,而对于资产预算的追加,预算管理部门无法进行资产审核。无论是资产配置预算还是资产预算审核,两者都因为职责分工的不明确而不能深度融合。

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新思路

3.1创新理念融合

针对融合意识的薄弱,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部门领导需要加强业务学习,从思想从意识上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重要性,明确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就是资产增量和资产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根据资产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统筹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管理工作任务,注重挖掘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配合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保障,确保财政工作的有序进行。

3.2信息管理应用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化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也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实现资产存量信息、收支信息、预算审核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利用信息的变化实时监测资产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推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3标准化体系建立

对于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建立,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弹性的标准,针对各工作性质的差异性,结合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需求,明确配置数量、配置规格等标准,有效实现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合理分配。

3.4创新性管理机制

为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行政事业单位就需要不断完善资产配置管理制度。[3]利用制度保障,明确职能分工,为资产动态数据的监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针对资产的来源、使用、分配等内容,资产管理部门做到专人负责,任何部门都不能擅自对资产进行分配和转让,所有资产的使用和转化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任何特殊情况的资产追加,都要根据相关的工作流程,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实施统一购买。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一律追究相关人员的职能责任。另一方面,依托于资产配置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深入资产预算审核工作,实现资产项目购置的合理分配。而预算管理部门可以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资产存量信息,实现资产配置和存量的互联,有效避免了资产支出中资源浪费,实现财政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4

1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1.1.1缺乏规范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在管理上无章可循。相当一部分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取得,不重视日常事务和管理,资产的保管、领用无健全的台账或记录,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

1.1.2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部分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不予盘点,以致于部分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形成挂账,虚增单位资产。

1.1.3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帐。一些单位财务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额,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由于农业事业单位实行原始计价一贯制,单位会计无法确认盘存资产数量的多少及其价值的增减,账面资产总值失去对实物的控制。

1.1.4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是在单位财务部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账物分离或账账、账物不符,也没人管。

1.2固定资产无偿占有,存在资产外流隐患

1.2.1农业事业单位在隶属关系上一般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利用自身资金和人事上的关系对其施加影响,有少数主管单位利用下级单位的名义购买固定资产,且记入下级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而下级单位从未使用过这部分固定资产。

1.2.2由于种种原因,固定资产中相对单位而言价值高、体积小的资产,比如摄像器材、笔记本电脑、小汽车、精密仪器等,长期被借用或滞留账外,导致其有可能随着时间推动和人员变动而流失。

1.2.3农业基建项目完成后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仍以原值在基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中反映,没有移交到本单位固定资产中管理,不能做到资产管理和账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导致这部分固定资产容易流失。

1.3固定资产的租赁收入有待规范。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固定资产的租赁收入应在“其他收入”中如实反映。但部分单位将租赁收入未全部进帐,直接抵顶帐外的单位招待费、福利费支出等。

2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从根源上看是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失,但更主要的是单位对固定资产重视不够,致使农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所以,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1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程序化管理

2.1.1农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要求,在职能部门设立专职机构,具体办理日常工作,对每项资产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变资产的实物运行为人员管理。

2.1.2健全固定资产登记、入库、保管、使用、检查、维护等制度。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取得的固定资产,都应及时登记入账,设置总账、明细账和实物登记卡,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杜绝存在账外资产。

2.1.3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单位对固定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全面清点1次,对存在的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2.1.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损失赔偿制度。规范资产的处置程序,对造成资产损失、损坏的要追究责任,属于工作失误造成的应由过失人予以部分或全部赔偿;属于、谋取私利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应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2建立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将农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单位“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把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

2.3加强业务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资产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管理固定资产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管理资产,使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是指超过一年使用期限,在事业单位使用过程中符合规定标准单位价值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本质属于非流动资产,是事业单位长期使用并保证正常事业单位运转的实物。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受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及保值升值统计方式与企业固定资产不同。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由国家财政以及社会捐赠购置,因此固定资产的购置及使用审批程序与企业不同。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配置不当,资产利用效率低以及资产损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因此,维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国家财政资产安全,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制度陈旧。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薄弱,缺乏单独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法规。而且部分涉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以及措施,与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适应,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认识程度不足。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大多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购置,因此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其自身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固定资产购置、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3)资产审批不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虽然大部分是采取多层审批购置经费的方式,但由于大多是程序化的内容,难以发挥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管理,实行审批制度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

(4)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管理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资产管理现状,固定资产账目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5)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权责混乱。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均针对其资产管理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但是由于管理机构的职能权责比较混乱,其管理职责难以明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1)全面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责权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保护国家资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的相关主管领导应全面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效作为相关责任人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关于固定资产方针政策的培训教育,明确管理职能机构以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追究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损失责任人的相关责任,保证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购置后,若不能保证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这就会间接导致固定资产的折旧,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因此,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也应重视实现其有效利用。首先加强购置流程的管理,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均是处于内部正常运转的需要,避免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浪费。其次,应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处于安全有效的状态。此外,应不断拓展延伸固定资产的利用范围,特别是对于有关科研院所,更应该发挥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资产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首先应有效的整合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等部门的各项信息,实现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以及管理的有效监控。其次,应保证各项资产管理数据的准确以及及时有效,通过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得以实现。

(4)成立公证廉洁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必须依靠管理工作人员得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具有廉洁、尽职的职业道德。同时,应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必要处理。

(5)不断完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考核。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可以准确的评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并能够及时反应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考核,应重点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作为主要监督控制指标,并辅助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确保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核算可以落到实处。

四、结语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保护好利用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可以避免国家宝贵资产财富的浪费。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这是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子羽.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9).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6

摘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呈现不断增长,然而,目前事业资产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管好规模日益庞大的事业资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职能、体现公共财政为民理财的思想,对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明显滞后、管理职责不清晰、管理方式落后、监督管理不力,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以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事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即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依法确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国有(公共)财产。从具体表现形态来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事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加强资产管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这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充分有效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这是发挥资产在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物质基础作用的根本保证。

三、国有资产形成的渠道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国家供给,这一渠道可以细分为两种,即国家财政拨款形成和直接调拨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形成。二是单位组织收入形成,包括事业单位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事业收入,或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对外投资收益等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三是事业单位以单位名义接受捐赠形成。

四、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由于资产管理职能和资产配置职能相互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资产的“出口”管理与“入口”管理相互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三是事业单位资产调剂机制缺失。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调剂利用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目前,由于制度缺失,对事业单位机构变动过程中资源的重新调配、超标、和闲置资产的调剂,以及对更新下来的有利用价值的仪器设备的调配工作没有开展,导致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资产苦乐不均、超标、闲置问题严重。

2.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对使用疏于考核,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低,又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损失浪费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利用率不高,其中固定资产优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3.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主要包括:“非转经”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起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形流失;帐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

4.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运作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对行政事业资产却关注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单位的资产并不产生效益,不少单位没有制定完整、系统的制度,即使有了规章制度也不能贯彻落实,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完整、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长期这种模式下,单位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缺乏管理职责意识,往往注重资产的构建,轻视资产的使用、余缺调剂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5.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缺乏有效制度规范。首先,事业资产管理审批制度缺乏。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审批制度,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造成盲目购置资产,擅自利用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滞后,如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弱项,这两方面资产的流失也比较严重,在制度上需要予以完善。再次,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也没有实行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事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事业的运行成本,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履行,亟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五、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同于企业资产,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高资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证,资产信息化管理。

1.资产产权清晰:要以规范的产权登记制度明晰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坚持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首先是所有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来履行所有者职责,并相应享有资产的收益权、处置权和调剂权。其次是占有使用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权,利用国有资产来履行其事业职能,并承担维护所占有使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责任。

2.资产配置科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以公共预算为主要渠道。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的范围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和要求;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标准公正合理;三是根据事业单位职能、有关资产配置标准、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以及事业资产使用绩效细化资产配置预算;四是对大额非标准化资产购建实行联合评议或听证制度;五是事业单位的购置纳入规范、透明的政府统一采购;六是实行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调剂制度,明确调剂的管理主体、调剂对象、调剂范围和调剂形式。

3.资产合理使用:一是事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单位的资产得到合理维护和有效使用;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合理,资产使用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三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资产使用绩效与单位业绩挂钩;四是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提供担保等行为及其收入及收益实行有效监管。

4.资产处置规范:严格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处置交易平台,把市场机制引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实现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将资产处置收益纳入事业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5.资产监督公正: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单位内部监督和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和单位内部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整改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优化国有资产结构,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所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产权主体明晰化,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能力、资产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闲置、处置不当的问题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来源于政府购置、建造、有偿或无偿、置换取的、盘盈、接受捐赠等来源。这里的账实不符并不是单纯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记账与实物记录不相符合,而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账务与资产的管理不相符合。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很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办法但是似乎忽略了基本的问题。财务相关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库管)及财务记录人员并不清楚资产的具体情况,即使清楚也对不准号,财务上也没有任何的相关记录。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闲置。所谓闲置资产是指该资产停止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且不需用的,或者是已经被新购买的具有同类用途的资产所替代。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这些闲置资产大部分来源于二手资产(暂时无用、有些许损坏但并没有维修就用新的替代)、一次性资产(为某些工作专门购买的资产,工作做完后就不在使用),时日累计这些资产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再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不当,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记录入档,特别是在国有资产配置、处置环节;单位领导及仓库管理人员不清楚具体资产的调拨、变卖、报损、报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违规处置,擅自报废、报损;报废的资产不进行处理及违规操作。

2.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重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环节比较薄弱,管理目标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够,不能够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资产管理意识,进而出现国有资产清查与盘点不配比、规定标准与使用标准不相符、实用性与使用性脱轨。(1)所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与盘点不匹配是指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盘点但盘点完之后只有盘点报告和盘点表,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对资产进行清查(账务清查与实体国有资产清查)并没有根据盘点报告进行整改,从而造成的后果就是盘点报告与年度国有资产清查出现不配比情况。(2)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个人不得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拍卖、报废等处理。但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仍然从在对国有资产处置随意化、个人化的现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规定标准与使用标准不符。(3)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对某些特定的工作配备特定国有资产,而这些特定配备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单独做过资产处理,进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的现象,使国有资产的实用性与使用性脱节。

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会计核算系统未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对接、管理职责不明晰,比如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系统、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出借管理系统等。这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仍然单独运行,管理制度缺失,不同资产管理部门重复,使国有资产造成重复、浪费,不同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对相同的资产进行统计、报告不仅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造成资产重复盘点、命名,最终造成虚增国有资产,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培养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品质是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条件;转变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定期举行专业培训,进行实际调研活动,确保国有资产做到账目清楚、账实相符。对专业管理人员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进行奖罚分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水平;设置专业资产核算岗位;严格执行管理规定有必要时应建立合理的资产交易平台对需要处置、拍卖、转让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公平、透明的交易并建立处置台账,做到“进来有物,出去有据”的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实物清查与盘点,做到盘点报告与清查账务同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闲置国有资产。

2.建立“统一所有、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统一所有、归口管理是指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配、使用、出租、出借、拍卖、处置、报损等一系列资产活动中应该遵循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运行管理规律;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互制约、协调、形成一种有机的管理体制。为使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安全完整就应该做到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综合办公室设立资产专管人员,专门负责资产购入、领出、借用等登记,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建立资产明细账。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外其他部门均应明确有专门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员有变动的应有对本单位资产盘点及交接记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重视程度,转变思想,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执行,建立系统、规范、透明的管理体系使资产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3.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明晰化、精细化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权责清晰化、精细化,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体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监管并着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使用、分配。加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处置的科学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跟踪档案,对资产的拍卖、置换、报废、出租、出借的收入上缴情况进行追踪,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合理、规范。对未经批准出租、出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应及时查处、追踪,对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应利用法律武器进行制裁、处罚。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监缴工作,确保国有资产收益应收尽收。

4.加强国有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率在互联互通的时代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调度、利用网络化是很有必要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动态化管理实现财政资产管理和部门单位资产无缝对接,利用条形码技术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实时盘点,有利于资产查询及使用效率分析,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网上审批功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正规化;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浪费;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建立、建全国有资产电子信息平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透明、真实可靠,为建立节约型政府保驾护航。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8

1.行政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研究现状

1.1资产产权关系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开展,部分资产开始从从非经营资产转变为经营资产,这种经营性质质飞跃的同时,需要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行政单位使用者及占有者与资产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利益、责任等关系。

1.2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手段配置低、管理不细致,这都归咎于管理标准未被严格执行,才导致近年来国有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中央各个部门之间、中央与各个省级之间、各个行政单位之间资产分配不公等问题的产生。有的部门舍得添加新的设备,却对旧设备舍不得钱维修和保护,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1.3体制不顺导致管理不规范

由于有些行政事业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有多个部门共同行使,导致了出资人代表不统一,管事、管人、管资产等相互脱节。

1.4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

购置的资产未计入固定资产,或将或将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置不完整或没有设置明细账的现象十分普遍,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单位资产家底不清。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管理缺乏进一步认识

我国经济体系中,备受重视的是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营性国有资产,而忽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落后于国有企业又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2.2管理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从形成到处置的有效管理机制,在资产配置与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财政预算约束软化问题,缺少刚性制约机制;没有公正的约束力来统一配置标准进行约束,各部门单位的资金渠道多样化不能统一,从而缺少协调性和透明度。在资产配置处理方面,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理及途经,盲目性较大,导致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2.3业绩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始终放眼于经营性国有资产,但是国内却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针对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不以盈利为目,因此很难量化,并且购置经费由财政拨付,导致绩效和主动性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也是在所难免的。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3.1开展资产清查

行政管理单位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量,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助于合理规范的安排部门之间的资金预算、从而促进收入的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先机条件。

3.2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

当国有资产通过财政划拨转移到事业单位以后,工作人员要准确入账,避免账外账;另外,将国有资产划分给不同的部门,明确各个部门应该负担的国有资产,明确责任,避免发生资产损失时,无法确定责任人,最终损失的还是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3建立科学和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理机制

对于行政机关的超过配置标准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闲置没有效利用,需要重新分配以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建立统一的调剂制度对分配进行调配。除此之外还需要把市场机制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闲置资产的重新分配并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需要将闲置资产投资后的盈利也要收缴到财政,所以要完善资产报废制度。

3.4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为了应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现的问题,需要健全和完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单位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只有通过严格、强力度的监督,才能更少的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坚持做到单位内部审核监督与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社会监督相辅助,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善后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和监管。明确行政管理中的角色及其职责,行政官员各司其职,互不干预但又互相监管,从而使行政事业有条不紊的进行。

3.5构建管理信息网络

构建属于其自己的资产专项数据库。在建设数据系统时需要严格遵守应用并举的原则,全方位提高个各方面的计算机网络和业务信息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还需要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结算和资产管理部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动态的转换,也实现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共享机制和共同监督的初衷。

3.6努力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

事业单位要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定期的考核,或者为管理人员提供在学习的机会,让管理人员在处理国有固定资产时能够事半功倍,保质保量。还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使其能在活跃的市场上找到投资的好去处,从而使国有资产达到增值的效果。

4.总结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会计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有着特殊的作用和要求,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机结合,可以迅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促进其内部管理模式调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入手,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指以行政事业单位以其管理活动为基础,针对行政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资产核算活动、资产运营和资产管理关系进行的综合管理行为,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固定资产审计、资产管理分配、资产流转关系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资产的审计、核算、日常维护、资产运营、市场流通和资产增值等具体环节,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其管理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与固定资产的数量、管理时间、资产性质以及保管条件等方面有关,主要的管理费用包括资产储存的设施费用、成本费用、人工费用、折旧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税费和保险费用等等;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重点较为模糊

行政单位往往着眼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审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的价格控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的其他要素并不关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模式也比较落后。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期管理计划、流通时期、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等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

在进行资金核算以及综合研究单位长期管理目标、资产管理决策分析以及资产成本利润核算时,仅仅关注行政单位内部的发展和成本节约等短期问题,对于长远的固定资产管理战略缺乏明确的考察和研究。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而言,需要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东塔化管理。在购进固定资产时,需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编号设定,利用条形码、信息跟踪系统等进行存档编号,保留固定资产的原价值、价格、购进时间、基本类型等信息,通过编号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并且明确的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内,与刺痛格式,同时在报废环节,固定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应当与固定资产编码对应。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审计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体系,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通过条形码、政府信息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手段,跟踪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相符合,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和虚增虚报问题。通过会计管理手段,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审核,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真实的管理数据和管理依据。

(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系统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固定资产管理额种类众多、管理体系复杂,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都有较高要求。同时,利用政府信息平台了解市场的固定资产信息,在适当的时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流通,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综合成本。借助政府管理平台进行及时的整合和流转,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总体成本。

(四)加强固定资产维护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资产的维护和综合运作,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做好资产管理的审计控制体系,对固定资产的审计、维护以及资产的产期运行等都要详细进行规划和记录,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人员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管理计划和资产维护情况。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充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利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资产总和运行,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战略目标,在政府采购平台上进行安全高效的资产运行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利用政府采购平台,对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整合和配置、企业和相关的机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初步的投资审核,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市场投资活动的参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也使得自身可以获得市场投资的收益成果。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关键途径。我们要追求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效益最大化,就要不断降低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关键是要革新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采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追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武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绩效[D].兰州大学,2012

[2]贾海,李万茂,王宝滨,许春伟.谈思路找出路――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纵横谈[J].中国统计,2013

[3]施永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篇10

长春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和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实行集中配置、分类管理、综合经营、统一处置。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市、区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负责组织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按规定审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变动、利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组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

(五)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八)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

(九)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十)负责整合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筹制定运营方案,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并组织实施,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十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受市财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委托范围内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七条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审核所属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担保及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

(四)负责所属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并按规定办理调剂手续,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动所属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所属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组织实施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七)接受本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购置资产的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行政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五)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产配置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配置资产的行为。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配置;对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配置,从严控制。

属更新行为的,应当以旧换新;能通过调剂解决的,不重新购置。

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财政性资金购置资产的(包括申请财政性资金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进行购置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报批:

(一)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前,根据本单位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列入部门预算拟购资产的,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部门预算执行中,申请使用追加预算、各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等财政性资金购置资产的,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

(三)未列入部门预算的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在提出购置资产申请的同时,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报本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存量情况,审核增量资产计划表,提出增量资产配置意见,并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经批准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配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按照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的原则进行审批。配置的资产由财政部门进行跟踪管理。

会议或者活动结束后,使用市级财政性资金配置的资产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资产使用

第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等。

第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及其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脱钩。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担保等行为前,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土地、房屋等的所有(使用)权证应当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管理。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经营性土地、房屋等的产权应当移交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由其行使经营管理权。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采用租赁、投资、委托等经营方式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经营。

第十九条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腾退的办公用房、闲置的土地、办公设备、专用设备等国有资产,以及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股权、收益和公共资源性资产应当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二十条行政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利用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从事出租、出借等活动,政府授权的除外。

第四章资产处置

第二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转移及核销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转让、有偿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

第二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二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二)厉行勤俭节约;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与资产配置、使用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和招投标等方式公开处置。

第二十四条需处置的国有资产应当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需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

第二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依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依据。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处置交易凭证,是单位进行相关资产和会计账务处理、相关部门办理资产产权变更和登记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

第二十七条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者备案价值,确需降价且超过10%的,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行政、事业单位申报核销呆账、盘亏资产损失的,应当将核销资产的明细情况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期满经单位盖章确认后,报本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申报国有资产处置时,应当按照本级财政部门的规定申报相关资料。

行政、事业单位提交的资料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国有资产处置。

第三十条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集中处置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处置。

第三十一条涉密资产处置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资产收益

第三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处置资产等取得的收入和事业单位因投资、担保等取得的收入。

资产处置收入包括有偿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征收补偿收入、保险理赔收入以及处置资产取得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按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

第三十四条非部门预算管理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财政,支出根据需要按程序报批。

第六章资产评估

第三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三)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四)合并、分立、清算;

(五)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六)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七)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本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第三十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说明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三十八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资产清查

第三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

第四十条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事业单位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本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行政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但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第八章产权登记

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产权登记,并由本级财政部门核发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四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事业单位办理法人年检、改制、资产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时,应当出具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

第四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一)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第九章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六条产权纠纷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七条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本级财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调解、裁定。

第四十八条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本级财政部门或者共同的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或者依法通过仲裁、司法程序处理。

第四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行政、事业单位提出处理意见(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法通过仲裁或者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十章资产信息化管理与统计报告

第五十条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第五十一条行政单位应当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报送资产统计报告,数据报告要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五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属单位资产报告工作的指导,认真审核、汇总、分析本部门资产统计资料,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第五十三条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必要时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经市、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第五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编制和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十六条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五十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五)未经政府授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从事出租、出借活动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市、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附则

第六十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未纳入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企业,由市、区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资产管理。

第六十一条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区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自20xx年6月20日起施行。20xx年10月24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长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国有资产的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征:

运动性,增值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收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