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十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十篇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7:2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 

   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担保难又是“瓶颈”中的“瓶颈”。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融资风险大,同时缺乏相对完善的担保体系,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得到足够的融资支持。因此,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户数的98.5%,职工人数占70%,资产总额占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5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内部留存,贷款和股权累计融资不到20%。国内贷款的70%以上投向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比例极低[1]。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起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信用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数量少、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不够客观透明,信用等级较低,银行从信贷安全角度考虑,不愿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惜贷,目前,中小企业较多地以高息为代价从民间市场筹借资金,如此以来,融资的成本远高于银行贷款。而通过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贷款的银行利息加上一定金额的手续费,远低于从民间筹集资金的费用。

   第二,信用担保体系有助于合理控制银行管理成本。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呈现出金额小、笔数多、时间紧的特点,而银行信贷的经营环节(包括客户调查、资信评价、贷款发放、贷后监督)不能因此减少,这就直接导致银行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上升。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户均贷款额只有大中型企业的0.5%,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运作费约为总贷款额的0.3%~0.5%,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各种管理费用却高达2.5%~2.8%,贷款管理成本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2]。信用担保机构的存在可以简化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程序,降低管理成本。

   第三,信用担保体系有利于增强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控能力。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非专业性担保相比较,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克服了自发性、零散性等缺点,可以集中地、系统地按照特定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实力与信誉承担数倍于其资产的担保责任,因而这种信用担保具有放大倍数的功能,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成为政府调控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四,信用担保体系有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政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建立起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必须介入和扶持。同时,信用担保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立法性缺陷。担保行业法律体系滞后,不适应信用担保的发展。从国内担保业的法律环境看,现行的担保法的立法背景是为了解决企业间债务及保护银行的债权,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显然不够。同时,现行的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等规章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效力有限,难以对担保业整体和该行业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规划和调整,难以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二是结构性缺陷。信用担保资金来源单一,政府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性担保严重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

   三是经营性缺陷。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对担保机构的划入普遍都是一次性的,并且规模很小,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和补偿问题十分突出。同时,银行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存在不对等。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意承担义务或少承担义务,即要求信用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在保证方式选择上,协作银行则要求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处于被动地位。

   四是功能性缺陷。由于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对中小企业贷款大量实行政府担保,有可能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风险放大。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已经由2000年的200家膨胀到2006年底的3366家,如此数量超常、无序地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3]。

   五是制度性缺陷。当前不健全的制度环境突出表现在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出现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等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三、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坚持“政府扶助、市场化运行”,“风险控制”、“企业择优”等原则,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一,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建立完备的担保法律体系。一是通过立法明确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根据功能将其视同金融机构对待和监管。可仿照银行分类办法,确定核心资本,规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同时,银行信贷咨询系统要对担保机构开放。二是加强政策性担保资金来源立法。通过对我国担保资金或担保机构基本资产的增资机制和补偿机制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确保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持续经营能力形成合理预期,进而增强担保公司的资信,提升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三是加强担保政策目标及操作规程立法。政府应对担保支持的对象进行严格定义,明确信用担保的对象应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

   第二,发挥政府和社会资金作用,建立灵活多样的信用担保机构体系。依据《担保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三类。根据这三种形式,可分别构建三类担保机构: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同时也可吸收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二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由地方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作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的担保手续,这类机构主要是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它兼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点;三是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会员制的担保机构,资金共同承担,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此类机构的运作采取担保基金的形式,实行封闭运作。

   第三,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稳固的财力支撑体系。首先,应加大政府财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安排部分资金支持担保体系的建设。其次,应积极发展股份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政府应明确自身在担保体系中的职能定位,着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面临的制度环境和信息环境,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促进政策性目标的实现,而尽可能减少对担保业务的直接介入和干预。坚持“资本多元化、管理法人化、运作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担保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四,制定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机制。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因赔付造成的担保资金损失,按担保额一定比例实行有限补偿,以提高融资担保机构资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努力构建信银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应加强协调力度,明确责任划分,促进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借鉴国外通行做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搞全额担保,转为按比例分担(如只分担80%),以强化银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现有监控体系的优势,减轻担保机构风险压力。三是实行税收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考虑担保行业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殊性质,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抵、免优惠政策;同时,允许担保贷款利率在银行基准利率范围内适当下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并增加担保机构的吸引力。

   第五,推进政策和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担保激励体系。一是对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信用担保工作开展良好,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地方,增加安排专项借款,延长使用期限。二是对管理机制创新、经营机制灵活、业务发展较快、资金需求量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加大增加专项贷款的力度,延长使用期限。三是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在基准利率的上下浮动30%~50%。四是担保机构办理代偿、清偿和过户等手续费用,登记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4]。

   第六,提高担保配套服务水平,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在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和银行贷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综合评价,保证评价体系的数据来源全面可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2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模式的不同观点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虽已摸索了一些经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今后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运作发展,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担保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应该扶持有政府背景的担保机构,而应扶持商业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其理由是“有政府背景的担保机构,基于体制关系其经营总体上趋于保守,而商业性担保公司却在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和扩大担保业务的范围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他们以中科智公司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而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6月出台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设想的是“一体两翼”体系框架:一体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划拨为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两翼是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主要来自会员企业的出资,独立法人,自担风险,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中小企业商业担保机构主要由企业或其它非政府的投资主体出资组建,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

(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模式

世界上开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1937年日本成立了地方性的东京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德国和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如美国由中小企业局(SBa)负责,通过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具体做法:一是一般担保贷款。SBa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二是少量的“快速车道”贷款担保。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三是出口和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贷款不低于50万美元,担保比例可达总投资的90%.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分别于1974年和1998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学者统计,截至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世界五大洲都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的实践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国情的差异性,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以实有资金作为保证的实体制体系,又有以事前承诺作为事后补偿保证的权责制体系;既有由政府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操作的政府操作型方式,也有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进行操作的市场操作型方式。如果按其担保的目的划分可分为两种模式:

1.政策扶持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已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属于此类。世界各国一般都把建立和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政府出资或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于担保基金的筹集,一般是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编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预算来解决。担保资金纳入政府年度预算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如美国每年财政预算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约2亿美元。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以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为资本金。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也主要由政府财政安排。韩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信用保证基金,其资金来源是,中央一级全部由中央政府预算解决,地方一级则分别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各出资50%.台湾省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则是由财政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组成,财政出资约占基金的80%.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能将自己的扶持意愿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分布和资源配置的目的。其缺点是,一方面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低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一旦担保风险发生并无法化解时,最后风险将转嫁到政府身上,增加财政负担,形成财政风险,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社会互助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世界各国中不组建政策扶持型担保机构,只推行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仅有埃及(由银行与保险公司及中小企业共同组织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公司)和葡萄牙(中小企业协会)等少数国家。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扶持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之外,同时开展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避免因企业相互担保,导致受保企业出现经营困境时连带担保企业经营困境的发生;为沟通银企联系架起桥梁;促进参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贷偿能力比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担保对象的封闭性,增大其运行风险的可能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采取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与社会互助型担保相结合,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社会互助型担保为辅的运作模式。

1.以政府政策主导型为主的原因有三:(1)信用担保从总体上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它所具有的外部效应比较明显,只有以政府为主承担这一角色,才能更好完成信用担保任务。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主体追求直接经济利益,而信用担保作为一个低收益(甚至无收益)、高风险行业,私人部门一般不愿介入或只是有限介入。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启动和发展这项业务。(2)政府可以把信用担保作为经济杠杆,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如对于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升级、产品以出口为主以及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时,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实际上是在服务于政府产业政策的落实,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的需要。(3)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经营。当前一些学者反对政府政策型担保为主,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政府派人直接经营,导致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增加担保风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组建规范化法人实体来解决,按照《公司法》建立内部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可以以货币资产或者国有存量资产入股,联合其它企业法人组建担保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公开化操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担保基金利用效率。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3

[关键词]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一条有力的措施便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年,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机构在1993年批准设立,随后的几年全国有多地开始探索不同形式的信用担保方式。1999年国家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至此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1、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

宜春市1999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宜春市信用担保中心”,起步较晚但已有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经备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33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14.82亿元,累计为2925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3.99亿元。目前宜春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政策性担保机构、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民间出资担保机构。

1.1政策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全额出资或部分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此种担保模式,宜春市也以此类居多。政府通过出资建立担保机构可以直接对服务对象实施扶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分布的优化,并且还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产生的担保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形成财政风险,从而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受到影响。高安市2007年9月以政府出资500万元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2008年通过国有资产评估充值、争取国家省级无偿补助,注册资金增加到5100万元;2009年吸收7家民营企业资本4900万元,注册资金达到1亿元,成为我省第一家由政府控股、中小企业局管理、注册资本金亿元的信用担保机构,也是宜春市首家a级信用担保机构。截至2012年9月,该机构已累计为230家中小微企业发放投资担保贷款10多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1.2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由多家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并为出资成员的贷款申请提供共同担保的机构。这种模式的担保申请审批人即为机构的成员,相比银行或外界机构他们对申请人的情况更为了解,因此能对申请做出确切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的风险。不过互助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规模通常较小,担保贷偿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担保风险,机构内的其他企业会受连带影响。2009年由宜春建材商会、摩托车商会、贸易广场商会和家具商会共同投资成立了宜春天圣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商会有会员2000多户,是一些小型商贸流通企业,截至2011年,该担保机构已为商会会员担保融资近6600万元。

1.3民间出资担保机构。由民间资本出资组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担保机构。这类担保机构的运作完全遵循市场机制,担保费一般由谈判决定,只要是客户愿意接受的价格,担保机构都可以收取。此外,民营担保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常常会采取以担保业为主,同时开展其他业务的经营模式。民间出资的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较宽,因此经营风险也更大,在监管上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樟树市兴晨担保有限公司就属于此类,该机构成立于2008年7月,注册资本2100万元,由公司的董事长私人全额出资。截至2011年已累积为33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贷款2366万元,每年的担保规模均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

2、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想可持续的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可缺少。宜春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借助于财务报告以及询问有关人员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资信调查,往往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多数担保机构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没有针对担保业务的不同操作环节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以及配备相应的人员。再有就是地方政府没有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风险补偿资金,还未形成风险补偿机制。

2.2担保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宜春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出资型为主,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资金,民间资本筹集困难,没有银行资金的参与,担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少,担保规模也受到一定限制。受到担保规模的影响,使得放款规模也比较小,不能充分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由此引发的担保风险也比较大。从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鲜有实现利润的机构,各机构收取的保费也相对较低,一旦发生代偿,将对担保机构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破产的可能。

2.3担保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建立到如今,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担保机构的不断扩张使得担保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的担保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培养,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能力,不了解担保行业的特征,以至于缺乏较强的风险意识,没有风险识别的能力及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对担保企业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为地增加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这些都会对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2.4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此外,绝大多数的企业没能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制订长期的发展计划,因此缺少科学合理的财务规划,这使得企业通过担保机构所获取的贷款资金无法实现专款专用,时常发生贷款被挪作他用的不良行为。有些企业还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来获得贷款,还有些企业贷款到了期限还恶意拖欠不还,这些反映出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以上种种都会对担保机构进行企业资信评价产生影响。

3、健全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对策建议

3.1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使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企业进行审查,深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情况。同时还要完善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机构内部职责分明,实行分级负责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行业的高风险是国际公认的,担保机构实际承担的责任担保额是所拥有担保资金额的数倍,发生代偿会对担保机构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使整个担保体系受到威胁。通过在担保机构内部设立风险准备金,当遭受代偿所带来的风险损失时,可以提取这部分风险准备金用以补偿,因此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将增强担保机构的抗击风险能力。

大多数国家的担保机构都是以政府出资型为主导,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甚至还会对担保机构的亏损进行一定的补偿。宜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是以政府出资型居多,但是目前政府还并未对风险补偿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对于担保资金的补充也没有形成具体的制度。因此,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及时足额地为担保机构补充资金,同时应出台风险补偿资金的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

3.2发展会员制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担保业还未发展起来的时期,中小企业曾采用互保的形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当一家企业因违约欠债,为其担保的企业也要连带着遭受损失,严重的还会因此而陷入经营困境。银行因此也对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心存疑虑,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丧失了通过银行融资的机会,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宜春市也成立了由商会牵头组织的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互助担保模式的出现不仅为信用担保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也让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由于机构内部的企业互相监督,企业也基本上都能做到不拖欠贷款,银行也更加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因此发展会员制的信用担保机构,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拓宽了信用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渠道。

3.3加强信用担保机构自身队伍建设。信用担保行业在宜春市是一个新兴的且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要维持信用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法律和懂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担保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对行业情况及业务流程非常熟悉,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担保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参加相关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引进新人员时可选择有过相关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以及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对原有业务人员的加强培训、引进高素质的新人员以及开展交流合作等方式,担保机构的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专业素养将不断提高。

3.4优化信用担保体系的外部环境。(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建立可加强中小企业的诚信意识,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有利于担保机构顺利开展业务;(2)建立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及时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信用风险控制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支持;(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通过颁布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转变资金扶持方式以及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利胜、狄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梅强、谭中明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陈晓红等.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吕连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7]赵红丽、糜仲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06(8)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引言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每个国家都在对自己的经济制度进行反思,把眼光都不约而同的投向了中小企业,期望它能够对本国的经济起到稳定的作用。据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1000多万户,是注册企业数的99%,并且我国每年所增加的就业人数以及工业产值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在我国具有大企业所无法取代的作用[1]。但针对中小企业的运作特点来看,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融资的依赖性比较强,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其中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重要方法,他可以把中小企业和银企之间的关系进行调和,把银行贷款的风险进行分散,有效地减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信用再担保体系的作用

(1)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用再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打通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把担保公司、银行以及再担保机构捆绑在了一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力地提高了担保公司在银行的信用度,把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进行了解决[2]。

(2)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以及难度。信用再担保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把工商、税务以及一些其他的政府单位信息整合在了一起,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以及难度,而且这些资料和数据都能够成为进行信用评价的参考。

(3)有助于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控制以及自我完善。信用再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真实的诊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使企业在进行发展和决策的时候,更加的注重风险的控制以及对信用能力的管理,逐渐的向信用再担保的符合条件进行靠拢,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完善。

(4)有效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信用再担保体系可以对企业的内在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考核,促使企业不断的对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行完善,那么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各项融资中,将会有一个较好的信用状况,也将获得更多的信用政策,也就大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

(1)组建层次来看,适宜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我国的省市相当的多,而且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也比较大,现今成立全国性的再担保机构的条件好不够成熟,无论是从建立成本来看还是建成后的监管难度来看,都不太切合实际。另外,我国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具有对下一级担保机构进行再担保的职能,如果再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再担保机构,就会出现两者之间的业务竞争,给管理造成不便,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国目前就应该依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各地区构建信用再担保的经验,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切实可行的。

(2)组建方式上来看,可以新成立,也可进行重组。第一种情况就是重新成立一家新的再担保机构;另一种就是利用各省的省级担保机构已经拥有的信用资源以及运作平台,来对再担保基金进行托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实施运作再担保业务的部门,这个部门也可以兼做普通的担保业务,这样不但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

(3)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如果只是纯粹的政府出资,是比较容易贯彻政府的政策性意图,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却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从实践经验来看,普遍存在运行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还出现了弱化再担保职能的问题。所以可以采取由各省政府出资本金,从地区的科技经费、产业技术进步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中拨付一部分,再由民间的资本、事业法人以及企业法人等来出资进行补充;也可以前期的资金由政府出资,稳定后可以改为固定投资、补偿,但一定要以政府为主,避免把再担保机构演变成盈利机构。资金的管理可以以基金的形式由专业的管理者进行,这样可以盘活资产,对资本进行运作、自理补偿,另外,避免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并对专业人员进行了有效的利用,有效的减少了担保失误的出现。

(4)再担保对象。一些省级再担保体系为了减少代偿率,把申请再担保条件设置的越来越严格,把大多数需要进行再担保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这样不仅大大地缩小了再担保体系的规模,也对担保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因素。所以对于那些需要担保机构业务,并愿意在纳入到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内的中小企业,在经审核符合再担保条件的,都应该是再担保体系的担保对象。

(5)再担保的方式。主要方式有:自动再担保,就是在担保机构中的企业符合再担保条件时,并签订了自动再担保的协议之后,那么再担保机构就不能再进行业务挑选,对于那些具有资质的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业务申请就要自动进行再担保;强制再担保,是由政府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设置的一些强制再担保条件,如果担保机构不符合相关的条件,那么就必须再进行再担保[3];一般再担保,也可以说是自愿再担保,是在各省级再担保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一定的时期对一些特定的担保机构所采用的再担保方式,并且逐步的会转化到自动再担保方式。

四、结语

我国在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中,非常需要由政府来牵头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和风险数据库,因为这些数据库的不完善是银行以及担保公司不愿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主要原因。所以完善这些数据库,可以为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人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昌兴,张春梅.从国内外经验看中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的构建之道[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110-118.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5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全国性专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此后,全国各地成立了一系列专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支持。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2005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914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198家,地市级1169家;政府完全出资的585家,参与出资的568家,民间出资的1761家。担保机构的构成是:公司法人2446家,事业单位300家,社团法人128家。共筹资担保资金总额815.1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217.02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6.3%,担保总额4673.87亿元,累计实现收入57.66亿元。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担保资金规模与中小企业实际贷款需要偏离较大。多数担保公司依靠自身担保费用和担保基金的利息收入,实力薄弱。再加上受到政策限制,所以提供担保的期限短、数额小,很难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实际贷款需要。

(二)政府对担保业务的不适当干预。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主要体现在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政府可能会以出资人的身份对担保业务进行干预,可能导致信用担保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实际操作中也确实存在因政府确定担保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

(三)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不符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不愿承担义务,即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100%风险。在选择担保方式时,也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使担保机构陷于被动。

(四)担保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信用担保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涉及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部门规章。《公司法》未对担保机构做出专门规定,《担保法》也仅规范了担保行为,而针对专业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人员从业资格、财务及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制约了担保行业发展。在中小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制度不规范、诚信意识不强,甚至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

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策建议

(一)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考虑财政能力的制约和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改革方向,发展担保业应采取以政府资金带动,以企业投资、民间个人投资、社会捐赠为补充,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一是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政府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作为国家政策的传导机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开展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有选择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运作原则。二是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由企业和个人出资组建,市场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多元化开展业务经营。三是发展互担保机构。由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专业化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地中小企业出资入股组建,主要以会员企业为服务对象。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使信用担保机构有法可依。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担保机构的资格认定、准入制度、行为规范、法律责任、风险承担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法可依,能依法规范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考虑制定实施中小企业银行管理条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条例以及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条例和制度,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有关法律制度保障下得以完善,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四)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政策优惠。一是可以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的税收全部用于增补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对互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中按规定提取的担保风险准备金和上缴再担保的保证金部分实行免税。二是建立政府补偿机制。各级政府按照担保总额的一定比例设立担保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用于对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按一定比例进行资金补偿,提高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47-02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1.政府是资金供给的主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存在,它所承担的风险是商业机构不愿或无法承担的,这决定了信用担保资金出资主体应当是政府。而且,只有政府持续的出资才能保证信用担保机构的持续稳定经营,同时,政府是企业税收的主体,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担保的杠杆效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发展反过来又扩大了税源,政府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2.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可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进行立法,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政府利用法律来调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另一方面,法律又成为政府干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手段,使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干预和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3.政府是监督管理的主体。政府监督管理就是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运作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审核,以便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经营风险,同时也为担保机构提高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提供参照标准和发展方向,保证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

4.政府是组织协调的主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同其他利益主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还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迫切需要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协调担保机构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这将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和增加出口创汇,并有利于提高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

在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产品供给方式是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由公共提供。私人产品因其竞争和排他特性,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只需保持契约的有效履行,维护经济秩序即可。然而,公共产品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才能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它的供给采取政府提供就更为有效。

当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并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政府提供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是通过免费提供,而是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以收费的方式提供。这些市场化的运作虽然导致能无法全部弥补了效率损失,但却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更有效率的发挥作用。

三、政府在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认知不一。经济转轨时期,银行在现有环境下硬约束很强,各级政府很难像以前一样干涉银行的业务,同时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和政绩影响下具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和对商业银行极强的资金需求,他们组建担保公司有一定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四两拨千金”的优势,重新撬动银行的资金。但又担心背上新的财政包袱,对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存在着种种顾虑,政府支持大多是在一次性的财政资金投入上,认为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扶持中小企业,政府只是引导作用,信用担保体系应以民间资金为主体,完全实行市场化操作,因此,几乎没有形成制度性、经常性的扶持和促进措施。例如,受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影响,2001年9月广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地方各级政府暂停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通知》中指出:各市和省府直属有关部门立即停止设立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本通知下发前,个别地方已经设立的由政府或政府部门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立即暂停新的担保业务,并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地方政府组织进行规范、脱钩、转制或撤销,妥善处置;山东省政府2003年1月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互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强调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明显与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建立“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较大的差异。

2.政府出资分散。中国各级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且近年来稳定在120亿以上。除此之外,政府还在住房置业担保、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有大量的出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的财政专项风险补偿资金也具有类似的性质,他们性质相同,都应属政策性担保范畴,但却重复设立,不仅增加了大量的运行成本,而且每家担保机构规模都很小,致使政府在担保行业的出资所发挥的效力非常有限。

3.政府补偿不足,绩效评估不完善。尽管各地已开始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补偿,但补偿力度不大,不能有效地化解担保机构的负担。而且,补偿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评估的基础上,但从各地的绩效评估情况看,还很不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绩效评估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不能调控担保机构的发展方向,不能合理评价担保组织的工作业绩,不利于调动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的积极性,而且政策性担保机构过多地承担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致使经营放不开手脚,实践中倾向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谨慎不作为。

4.行政干预现象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再加上现在政府在信用担保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使担保机构易于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特别是政策性担保与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在财务和人事上都有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依附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大量存在政府官员在担保机构中兼职,在担保决策中易出现“行政指令担保”和“人情担保”等不良现象。

5.监管部门不明确。目前,国家对担保行业的主管部门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事实上,以前围绕着对担保机构的管理并行着三个部门,即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方管理部门纷纷从各自角度制定担保行业的管理制度,政出多门,管理措施也远未到位,国家对担保行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完整制度体系尚未形成,且有些政策规定还有重叠和冲突。

6.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纵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相应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支撑着担保行业,维护着担保行业的权益,中国担保业相关法律建设滞后于担保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办法)》用以规范和保护担保行业,致使担保行业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法律定位,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利于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四、小结

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面临一个如何使政府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较为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去调节和实现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并根据我们的国情,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在经济发达国家,现代担保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我们考察,目前国际上的担保种类大体分为三种:一是贷款信用担保,二是各种商务活动的履约担保,三是其他担保。从各国担保机构性质来看,有的本身就是政府机构,有的是政府斥资设立的特殊法人性质的非营利性社团,也有兼顾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国有公司,再就是纯粹商业性的私营公司。私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从事各种商务活动中的信用或者能力保证,属于盈利性质。而贷款信用担保被作为实现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种手段,由法定的政府机构、准政府机构或政府出资设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基金组织,以载浮载沉为导向,按商业原则操作。政府则承担最终由于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料的情况所造成的风险责任。这种政策性担保的目的,基本上只有两个:一是支持本国设备和商品出口,争夺国际市场;二是扶持本国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主要职能是为小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担保和有关咨询服务。

担保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国担保业,在这方面积累里一些实践经验。初步总结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没有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简单地采取“一放了之”、“一卖了之”的态度,而是采取了支持、引导、服务的政策;二是财政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改变了过去一些传统的支持方法,按市场看经济的要求,通过金融中介服务与操作的方法,来达到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三是虽然绝大部门最终风险仍然由各级财政部门出资建立的担保基金承担,但风险损失额度已被锁定。

参考文献:

[1]李晓飞.内蒙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2]钱和祥.论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姚鹏飞.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4]林瑶.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担保机构;补偿机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81-03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还存在很多障碍,比如资金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政府对其扶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认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方面,日本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比较与分析中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上,文章认为,重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比较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结构

1.机构设置

从结构上看,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一个由信用保证协会和信用保险公库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两级信用保证体系,共同承担着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职责。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则对信用保证协会进行保险。这些协会相互独立地为本区域内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用保证服务,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基金担保制。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由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地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三个层次构成,其组织形式有三种,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我国的中小企业没有直接的政府主管机构负责支持和管理,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一重大问题上更是政出多门。

2.资金来源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实行多元化投入。信用保险公库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地方信用保证协会的资金一部分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公共社团和金融机构捐助。其中,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较大。另一部分是借入资金,主要是信用保险公库和地方财政以低息借给信用保证协会。从外部资金的组成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占82%,公共资金在外部资金中所占比例相当高。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来源有政府预算拨付、国有土地及资产划拨、民间投资和社会募集、会员人股或风险保证金、国内外捐赠等。其中,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这些资金大多已让地方政府打入预算,动用起来并不顺畅。民间资本主要是私募,在国内上市比较困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总体上资金规模较小,一般为几千万元人民币左右,至多不超过几亿元,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小。

3.担保资金补充方式

日本的担保代偿主要由担保基金和担保收费共同支付,并有政府固定财政拨款补充。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都是以各投资主体一次性投资为主.后续资金,尤其是贷款损失的风险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致使信用担保机构的收入不能弥补其损失,使其生存面临极大困难,规模不断萎缩。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过程

1.信用担保对象

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的章程对信用担保对象规定为:一是符合中小企业标准;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是具有经营实绩的企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担保对象没有合理定位,并未制定一个可供遵循的客观标准,结果局部表现为一定的盲目性。

2.担保费用及担保限额

日本信用保证协会向委托企业征收信用保证费,保证费基本费率为年均1%。一般一个企业的信用保证限额为2亿日元,根据企业的不同规定做具体规定。承保金额的法定最高限额为基本财产的60倍,最低为35倍。日本信用保证协会对承保项目不是全额担保,一般担保比例为70%。信用保证协会保证额的70%―80%由信用保险公库再保险,一旦出现代位补偿,信用保证协会将承担20%―30%的保证责任,这部分担保金额在发生风险时最终由财政补偿。

我国的担保机构担保年费率没有统一的标准,担保机构收费标准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的50%以内,具体收费标准由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收费标准,经同级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可以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适当浮动。我国对担保比例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由于协作银行不愿承担风险,一般担保比例为全额担保。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日本政府不直接操作和干预担保机构的业务,但制定了一套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制。一是通过规定担保比例分散风险,在公司内部实行分级负责制,实行严格的审、保、偿分离制度。二是严格审批担保程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防范双重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担保公司在内部设立收支差额变动储备金,而当外部风险发生时中小企业担保保险机构将对担保公司损失总额的70%实行赔偿。三是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咨询服务。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自1992年起步,发展至今仅有十几年的历史,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由于风险不能在担保机构和银行间合理分担,造成我国担保机构集中了过多的风险,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

(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日本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计划,并与担保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担保机构根据贷款机构的业绩,采取不同的担保审批方式。

在我国,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是分离的。风险损失由担保机构100%承担,只要担保机构同意担保,金融机构都给予贷款。

(五)法律支持的差异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以立法形式给予肯定,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予以扶持。195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法》,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担保协会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以及担保的规则。1958年又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现为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进一步支撑信

用保证协会。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服务对象、支撑体系和运作规则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

我国的《担保法》是以维护债权人利益为立法目的,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不够。虽然原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是这些部门规章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效力有限,而《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条文又过于原则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掌握,致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二、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启示

(一)组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制定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总体战略

日本成功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央政府成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部门。这个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成功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规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国家必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证中小企业扶持制度规则的研究、制定和落实,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完善,以及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协调。第二,该机构在负责制定中小企业长、中、短期扶持政策的同时,还应该负责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负责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行业监督管理,制定业务标准、运行规则和绩效补偿工作。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其业务由担保与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以城市为基础,再担保以省为基础。第一,完善城市信用担保体系。一个城市只设立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同时支持按产业或同业公会设立多种形式的、县区范围内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以中小金融机构作为协作银行;贷款风险由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承担,担保放大倍数由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商定并报同级主管机构和人民银行批准。第二,加快建立省级和中央再担保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等方式对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互助担保机构、商业担保机构进行担保风险分担,同时对全省范围内的担保机构实施业务监督。第三,研究组建中央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中心,为省级信用担保体系和尚无省级信用担保机构的城市提供再担保服务。

(三)拓宽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

根据日本的经验,政府的财政资金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政府应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有力的资金支持,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定期投入、定期拨付,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启动资金和补偿资金。同时,建立定期的补偿基金制度和给予担保机构税收方面的优惠和减免,补充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说,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鼓励其吸收社会捐助资金。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再次,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

(四)明确信用担保对象

对积极扶植的中小企业应有明确定位。首先,合理界定中小企业,资产总额、雇用人数、销售收入等可以作为参照标准。其次,对那些能获得担保的中小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取得担保的条件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及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提高质量、进口替代的各类中小企业;此外,由本地政府确定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加就业机会的都市型企业、社区型企业也在担保范围。

(五)建立与风险和成本挂钩的担保收费标准

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担保机构汇集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转嫁的大部分甚至全额信贷风险,而所获得的收益仅仅是所取得的微薄保费收入。随着我国担保机构业务品种的多样化,以前制定的“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的收费标准已难以反映不同担保业务的合理价格。建议国家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国家物价部门按照保费与风险和成本挂钩的原则,按照“平均风险成本+平均营运成本+适当利润一担保风险补偿”等因素确定,定期公布担保行业收费的国家指导价格,具体收费可按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上下浮动20%―30%。

(六)与商业银行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选择参与积极性高、资信度好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作为开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协作银行。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尽量避免全额担保,通过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以期建立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共担风险的机制,使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共同承担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担保机构应定期审查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通过提供适量抵押等方法增强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以此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

(七)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融资困难原因的分析,发现担保困难又是“瓶颈”中的“瓶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因而融资风险大,而又没有相应的担保体系为其进行融资担保,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对其进行融资,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融资支持。所以,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

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这一方面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金融政策有关。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抵押品以及财务的不透明,从而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是出于劣势。另外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政策,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始终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较难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非正规金融,以解决企业资金的燃眉之急。其次,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本质的区别。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则、管理办法是基本一致的,不存在太大的差别。但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贷款对象寻找、贷款管理体制以及贷后管理,则与大中型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中,真正陷入困境的是小企业,而非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待,忽视了小企业与中型企业的差异,这也是差别较大的原因。

1.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据统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1/3甚至1/2的企业将在3年内关闭,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只是由于小企业的开办率更高,才使企业总数逐年不断增长。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中小企业的易变性和其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给其融资带来根本性的影响。问题二是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能力是由其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的,通常为资本金的一个百分比例数,中小企业资产少,相应地负债能力也就比较低。问题三是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中小企业以多样化和小批量著称,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多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量将使其融资利率比上规模的资金融资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

2.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原则

最近以来国家已采取措施,如要求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并提高了中小企业借贷的上浮利率的幅度,以鼓励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工作。然而,目前效果还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相应的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策,可大大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坚持以市场运作,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成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相结合的社会信用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成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原则,一是政府指导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开展信用担保和提高企业信用相结合;适度竞争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二是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力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3.1建立在保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严惩失信行为,以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警的主要方法是,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费率变动的状况、担保风险度的变化、内控完善程度以及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整套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有:1、不良担保率超过一定比例,或不良担保率不降反升;2、总负债与总成本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3、应收与未收担保费与担保费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一定比例;4、经营效益急剧下滑或亏损增加。

3.2设立保审委员会,建立健全审保偿分离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保审委员会委员由5-9人组成,保审委员会设立主任一人,主任不享有赞成投票权,但拥有一票否决权。中小企业审保偿程序是:第一,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第二,银行审查贷款要求,并将需要担保的企业申报担保机构;第三,按照企业所在区域考核其资信;第四,担保机构进行综合平衡,决定是否给予担保、何种形式的担保、担保的比例;第五,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签订保证合同;第六,承担担保责任。

3.3实行担保业务内部稽核制度

内部稽核可以定义为:“企业内部为企业服务的,对控制系统和经营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的一项功能。它客观地检查、评估和报告内部控制是否足够,以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适当、经济和高效的使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稽核的范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这类信息的辨别、衡量、分类和报告方法;2、对经营和报告有重大影响之政策、计划、措施、法律和规定的各项保障制度,并判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否遵守;3、保护资产的办法,如有可能证明这些资产的存在;4、评估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5、操作或程序是否与计划吻合,并确定其结果是否与原定目标一致。

3.4创新思路,采用多渠道反担保措施

一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的方式既可以是债务人自己担保,也可以是其他人担保,反担保人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和组织。二是要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物。在设定反担保物时,应首先以存单及其他有价证券作质押。然后再以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作抵押。三是第三方提供担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四是选择合适的贷款担保方式。充分运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或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

3.5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

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担保机构一般承担70%,其他部分由银行承担。担保机构的比例,法国是50%、日本是50-80%、德国是50-80%、美国是80%、加拿大是50%。

3.6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管理规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单位的各种会计、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特别应注意信息的预测功能,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9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体经济的快速稳定成长。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资金瓶颈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其中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信用担保体系的构成

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发展现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0]59号《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基本框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式,归纳起来包括政策性担保、互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三种模式。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而建立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担保机构。近年来。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所有担保机构中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担保机构。互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

我国中小企业担保的实践,最初就始于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近年来。互助担保远远落后于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的发展,只是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

发达国家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采取了以政府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种资源的整合。全方位制定政策措施的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分析

图中,横轴表示营业额,纵轴表示企业的利润。我们可将中小企业可分为如图所示的四类。处在区间i的企业是初建类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是:营业额一般,利润较高。它们不适合成为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的对象。需要信用担保支持。

处在区间ii的企业属于利润好并信守承诺的(蓝筹)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是:营业额及利润很好。这些企业通常都有足够的财产为它们所需的银行贷款进行抵押,并不特别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

处在区间Ⅲ的企业是平稳发展的(成熟)企业。其特征是:营业额较高,利润较差,但也有足够的财产作为抵押,来提供给它们所需的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也不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

处在区间Ⅳ的企业是转向型的企业。其特征是:营业额及利润都很差。若不进行适时的转变及改造,将越来越不适合作为商业银行的客户。对这类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显得极为重要。

图中的箭头显示了区间Ⅰ的企业可以向区间Ⅱ的方向转化。区间Ⅱ的企业可以转化为区间Ⅲ的企业并最终转向区间Ⅳ。

对于区间Ⅱ的企业。银行对其有着良好的商业前景预期。对于Ⅲ的企业,在长期的合作中,银行已收集了所有必要的相关资料,与他们打交道的成本较低;且两类企业都能够提供足够的财产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处于区间Ⅱ和区间Ⅲ的企业是银行关注的重点客户群。

对于区间Ⅰ和区间Ⅳ的企业,由于高比率的倒闭率和违约率、市场前景不明朗、缺乏能够满足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品等原因,通常受到银行的冷遇。对这两类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显得特别重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信用支持。

三、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信息失真。我国社会信用担保的社会需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担保业的发展。现阶段,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担保需求是银行贷款的信用担保,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此需求尤为迫切。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信息失真。信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造成贷款的信用担保业务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信用建设。致使信用观念极其淡薄。许多企业通过失实的资产评估、虚置债务主体和逃避银行监管等手段获取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信任,取得贷款,造成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产生重大损失。直接导致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没有信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强大的资金和足够的规模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而资本投入不足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我国目前运营的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平均几千万元人民币。由于资本少,不但难以大规模地开展担保业务。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当出现较大的信用风险时。信用担保机构也难以抵御风险,造成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

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担保风险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导致产生担保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如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担保机构决策和运作失误等。风险管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风险的分散能力,即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与合作银行风险分担和反担保,通过对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认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状况。有助于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1.加强与合作银行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帮助银行分散风俭,而不是完全接受银行风险,以使银行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收益。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的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应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担保机构应当避免全额担保,对于商业银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的思路,人民银行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分担、放大倍数和业务开展上积极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可以在合作中积极进行业务的创新,比如合作进行贷款授权信用担保,即申请贷款信用担保的企业可以直接到协作银行办理手续,协作银行按照规定直接受理承办贷款授权信用担保有关手续,然后由担保公司追办担保手续。

2.拓宽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定期投入、定期拨付。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启动资金和补偿资金。同时,建立定期的补偿基金制度和给予担保机构税收方面的优惠和减免,补充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说,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鼓励其吸收社会的捐助资金。对于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再次,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

3.加强风险分散能力。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得以持续经营的关键。

(1)充分发挥再担保制度的分散风险作用。所有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的各类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再担保。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

(2)强化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担作用。实践证明,开展比例担保,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责任心。促进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协作配合。可通过联合担保、比例担保等多种方式,明确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和风险分摊比例,强化商业银行考察、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责任及对不良贷款追索的义务。商业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大多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难以进行直接融资。由于中小企业资信较低、找担保难、抵押品质量差和银行信贷门槛高等原因,使他们不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信用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服务已经开始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正处于初建阶段,许多制度细节仍不完善,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方向,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未充分发挥作用。受地方政府财力所限,担保机构呈现出数量多,规模普遍不大,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放大倍率低的特点,导致银行认同度不高,担保效应难以发挥。

2、法律和行规、行约建设滞后,担保机构缺乏运作规则。担保机构的设立尚无统一的适应担保业发展的市场资质要求。即凡涉及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执业者从业资格、担保机构内控制度以及行业维权与行业自律、政府在立法前的协调与立法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3、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缺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信用担保从业人员普遍缺乏金融、行业、财务、法律、审计、项目评估等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我国担保业的发展,也给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增加了难度。如有些担保机构担保资本金不实,有些担保机构注册后即转移资本,构成虚假出资;有些担保机构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业务,或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有些担保机构高比例收取保证金,增加企业负担等。

4、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再担保业务尚未开展。这使担保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担保业务风险很大,同时担保机构普遍实力弱小又缺乏收入来源,各地财政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又多为一次性投入,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就可能吃掉几十笔业务的保费,造成担保机构的业务很难连续发展,而且很难对大额担保项目进行支持,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5、缺少银行风险联动机制,贷款风险集中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过程就是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分散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过程。西方国家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例一般控制在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制度,信贷管理规定百分之百全额担保,使得担保机构承担了全部担保风险的后果,这一状况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

6、缺乏规范管理,信息沟通不畅。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趋势。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相应的制度和办法尚未出台,导致各担保机构自己设计制度,担保办法不统一,业务透明度极低,担保机构之间缺乏横向交流的渠道,难以保持必要的信息沟通。

二、对策建议

1、要积极拓宽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引导资金使用。一方面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本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增强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赢得协作银行的认可。主管部门还应该正确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集中使用,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用大规模担保费收入来补偿小事件发生的损失,保证担保基金的增值。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使信用担保机构有法可依。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财务与内控办法、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鼓励扶持政策、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规范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3、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即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以此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平等协作、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使担保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和便利地开展担保业务。与此同时,要增强中小企业主的风险责任。小企业一般都是合伙制或个人出资,为加强业主的责任,可以要求主要业主提供抵押品。

4、建立再担保体系。再担保的主要功能是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防范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再担保可以将众多分散的,独自为战的担保机构联成一体。纳入再担保体系内的担保机构,银行评估其担保能力时,将会考虑再担保为其带来的信用增加部分,对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将实现倍数效应。因此,再担保是增强担保行业整体信用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5、建立担保资金的补充制度。担保资金的补充须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的方针。由于担保收费往往不足以弥补代偿损失,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又可以直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不能只是一次性,扶持中小企业是各级政府的长期任务,应有长期制度性的规划,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商业银行、企业和资金持有者为担保基金提供资助,建立起担保资金动态开放的发展机制。

6、健全担保人才的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采取在高校内设置有关专业,或由担保机构与国内外有关学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大咨询、评估、财会、法律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灵活高效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尽快建设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能满足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和扩张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的人才队伍。

7、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担保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用担保工作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如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发的“担保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支持从咨询、申请、初审、保前调研、评审、签约、放款、跟踪、终止、逾期、代偿、结案等全过程工作流程的业务处理,为信用担保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跟踪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其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的作用必将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傅建华:我国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行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企业研究,2006(266).

[2]朱琳: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J].企业科技开发,2005(8).

[3]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