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空间范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8:35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1

,环境会计仍处于产生、发展阶段,如何确定其核算范围,对环境资源如何进行计量,如何将会计的核算引入环境管理中,有待于人类的正确认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模糊性等特点,在人们对其认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阶梯”,这个阶梯就是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即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为的基本假设,并且在此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体系。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沿用财务会计提出的一些前提或制约条件,但环境会计的核算、依存条件毕竟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借助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来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理论和核算体系,必须建立符合环境会计特点的一些假说和制约条件。

环境资源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但是由于存在着国家,国家凭借其权利对地域进行划分,同时也划分着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环境会计进行核算时有必要划定空间范围,并仅核算本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及其资源。按国界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实际上是把本国环境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降级和保护等作为一个整体,从国家的角度对其进行核算和控制。在整体内部又有各个独立核算的微观经济组织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进行经济活动,并从环境及其资源中享受着利益。本国地域内的环境资源所有权均属于国家,但微观经济组织对其可以有使用权和控制权。因此,环境会计不但要界定国家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而且还要界定微观经济组织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需要拓展代际界限,提出长期延续发展的目标。后代人不仅享受着前代人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并以有形资本形式表现的劳动成果,而且也必须承受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后果。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类,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地球环境,可能会使今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针对这一状况,世界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概念融汇到环境会计核算中来,就是从会计的角度评价本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环境会计核算不但要反映本代人的环境资源利用、开发和环境污染状况,而且还要反映本代人为后代人留下的环境资源情况。

人类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几乎都涉及到对自然世界的改造,而且从目前情况看,人类进行的经济活动往往会导致过分的环境衰退。因为许多自然资源不是劳动的产物,当其被人们分享时,利用环境资源的人类并未就其真实的价值作出偿付。要有效地抑制对环境资源的过分掠夺,必须给环境资源一个适当的价格,即以货币计量其价值,并要求使用者对耗费的环境资源按其价值偿付。环境资源的效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着质的差别,如果能寻找一种效用单位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则环境资源就只有量的差别。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当综合计量尺度的计量单位只有货币。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需要划分范围;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必须确定其便于计量的价值尺度。对这些前提和约束条件进行归类,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环境资源虽然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并有其固有的特点,但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地限制在独立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经济组织内。这样界定的空间范围,称为环境会计主体。环境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源不仅是当代人进行经济活动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产。以环境资源为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时,必然会形成环境资源的耗费,同时也能够从环境资源中获得效用。为了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代人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以保护环境。因此,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实际上是处于环境系统中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当代人利用环境资源所进行生产、消费,并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投资而构成的整体。

环境会计主体带有环境会计的特色,表现为:(1)将环境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界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称为宏观环境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中观环境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微观环境会计主体。(2)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能量交换。(3)体现环境、未来、公平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划定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不同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代际之间的公平合理。这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本同空间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其目的在于寻求代内公平。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假设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环境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生态资源的降级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而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可持续假设具有以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相互间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社会总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充分条件是环境资本的非减或增值。(2)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过度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不能蚀本;二是后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侵占后代人的环境基础。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两个持续性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3)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保管与被保管的关系。当代人保管后代人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这一划分体现了各个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代际公平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超量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反映对传送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4)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经济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以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子系统的会计系统当然也建立在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上。

三、货币计量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定量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定量,就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由于过去环境核算没有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致使环境会计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人们头脑中没有环境资源的价值观念,只注意到环境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分析,环境资源不但具有效用,而且具有效用价值,效用价值也可以计量。效用计量单位可以用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予以反映,也可以用货币计量单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应选择货币计量单位。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物品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但由于受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表现环境资源的数量成为必要。多种计量表现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此外,环境会计主体内的环境投资、环境费用、部分环境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环境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观念

1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1.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1.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1.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

1.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

2.1未来的时空观念

会计是一间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尚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时空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再也难以忍受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时滞;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使会计实现第二次飞跃。

2.2时点观念

(1)系统是对动态时点观的有力支持。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定期财务报告为主的形式在网上披露会计信息,己经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根据定期报告系统得到的会计信息:一是可能因时滞而贬值失效;二是缺乏完整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正确的决策。因此,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世界的必须选择。

(2)it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本身也是采用时点基础的,只是由于与分期核算下的损益计算相关,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分期的因素。因此,采用时点观念的最大矛盾是损益计算,而传统会计下的损益计算,并不能真正反映损益的实质。人们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发现损益的真实意义在于财富的增减,而财富的增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可以用时点数及动态延续中的前后比较来反映的。所以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2.3积极的风险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它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是收益的孪生物,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作为中的风险相比,不作为将是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不作为将会失去重要的机会和收益,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风险。只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4网络系统观念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存在形式。多样化的网上活动,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改变会计的方方面面,比如国际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监控的视野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在增加会计业务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会计业务的形式,使会计发生质的变化。而以网络系统理论及实践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用户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及时、灵活的多样化信息。

2.5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3

关键词:会计主体 破产清算 破产管理人 破产财产

一、引言

会计主体假设的界定,不仅限定了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而且为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空间载体,因此,对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2007年6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正式施行,重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便成为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而破产清算会计主体假设的准确界定,必将对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拟对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主体假设进行探讨。关于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主体假设,目前会计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元会计主体说”、“二元会计主体说”和“破产财产说”三种。“一元会计主体说”认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监督的破产管理人(贺永生,1999)。该派观点认为,在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破产管理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法人实体,是破产清算企业相关利益关系人的代表,因此,破产管理人应该是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二元会计主体说”认为,破产清算条件下,先后有“破产清算企业”和“破产管理人”两个会计主体。该派观点认为:企业宣告破产进入清算以后,可分为两个阶段来确认其会计主体,自法院宣告企业破产至破产管理人进驻、接管这一时期,企业仍是一个会计主体,负责进行资产、债权及债务的清查,有关会计处理和会计报告,会计档案的移交工作;破产管理人进入以后,破产管理人作为一个新的会计主体出现,负责破产企业的资产保管、债权债务清理以及资产处置等工作。基于此种认识,财政部1997年7月30日以财会字[1997]28号文颁布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中,相应规定了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破产管理人(清算组)的会计处理两大内容。“破产财产说”认为,企业宣告破产时,实质上原来的会计主体已经消失,不复存在,破产清算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已转化为“破产财产”(韩传模,1996,周加来,1997)。笔者认为,由于破产管理人只是破产企业清算期间的会计行为主体,因而,“一元主体说”和“二元主体说”都不能成立;此外,“破产财产说”既不符合会计假设的定义,也不具备会计主体假设的特征,同样不能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与企业持续经营相比,虽然在会计主体的内涵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引起会计主体的变更,破产清算企业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破产清算会计所核算的资金运动仍限定于该特定实体之内,因此,破产清算企业仍是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主体。

二、“破产财产”不能作为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主体

(一)破产财产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不符合会计假设的定义会计假设是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作出的合乎事理的判断。作为一项假设,它必须是:得到会计界公认,又不能用会计的有关概念加以论证的命题;来自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基本前提;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公认会计准则的最高层次的概念和命题,是产生会计概念、原则和程序方法的出发点。而根据破产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破产财产包括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破产企业取得的财产。显而易见,破产财产有十分明确的范围,不符合会计假设的定义。

(二)破产财产不能实现设置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解决会计为谁服务,以谁为记账单位的问题,即合理划分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破产财产”不是一个单位,会计不可能为它记账,不可能向“破产财产”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无法为它服务,因而也就无法完成设置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

(三)破产财产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特征会计主体假设是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立足点。虽然在界定会计主体,确定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上,会计界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应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一个实体,能控制所拥有的资产,承担和执行各种承诺和义务,以及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我国会计主体理论主要借鉴于西方,在西方文献中对会计主体一词有多种提法,这些提法中均用了“entity”一词。该词并没有“主体”含义,而是实质、实体的意思。因此,将“会汁主体”假设改为“会计实体”假设也许更为科学,但这需要有一个“约定俗成”以达到共识的时间过程。第二,它是一个统一体,反映和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问题都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因为企业内部的资产调拨,既不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第三,它是一个独立体,不仅不隶属于其他主体单位,而且还应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业主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不言而喻,破产财产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一个统一体和独立体,不能控制或拥有各种经济资源,不符合会计主体假没的特征。

(四)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也不仅是“破产财产”坚持“破产财产说”的学者认为,企业宣告破产时,实质上原来的会计主体已经消失,不复存在,破产清算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已转化为“破产财产”(韩传模,1996;周加来,1997)。然而实际上破产清算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也不仅仅是“破产财产”。因为企业破产宣告时,企业仍有大量的非破产财产,如担保财产、抵消财产等并不是破产财产,破产财产只是企业清算财产中的一部分。破产财产的最终确定,首先需要确定非破产财产,然后才能从企业清算财产中确定破产财产。所以,如果把破产财产作为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仅无法解释破产清算会计要核算担保财产等非破产财产,而且也无法准确地界定破产财产。综上所述,破产财产不能作为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破产管理人只是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行为主体

(一)会计主体与会计行为主体的区别会计活动是一个行为过程,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与行为环境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会计行为主体是指参与和直接进行会计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会计行为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会计行为主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会计主体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二是会计主体不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但在有关机构中指定会计人员;三是会计主体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委托中间机构记账。可见,会计主体和会计行为主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会计行为主体既可以是会计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不依赖于会计主体而独立存在。当然,会计

主体和会计行为主体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会计主体不依赖于会计行为主体而客观存在,但要使之成为现实的会计主体,就必须通过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活动;而会计行为主体要发挥其能动作用,又必须以会计主体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另一方面,会计主体的性质、特点以及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决定着会计行为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而会计行为主体能动作用的广度、深度、力度又反过来促进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

(二)企业破产后会计行为主体发生变更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行为主体是企业管理层领导下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企业宣告破产后,至破产管理人接管企业前,企业的会计主体和会计行为主体都没有改变。然而,随着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后,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行为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保证清算工作公平合理地进行,破产管理人取代了原有的企业管理层,成为破产清算企业的实际领导者,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人员由破产管理人重新聘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作为破产管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对原有的企业管理层负责而只对破产管理人负责。破产管理人扮演着既维护债务人利益又确保债权人权益的角色。这种地位中立的特征,决定了破产管理人只是在企业破产清算特定期间产生的一个履行清算职责的特殊工作机构,因此,破产管理人只是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行为主体,即破产清算企业会计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此外,还应该看到,破产管理人是一个由人民法院依法成立,同时又依附于破产清算企业这一实体的工作机构,不是一个实体和独立体,在破产清算企业没有自己的经济利益。破产清算会计是对破产清算企业资产、负债、清算净损益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是对破产管理人的资产、负债、清算净损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破产管理人不能作为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主体假设。

四、破产清算会计主体仍是破产清算企业

(一)破产企业在清算期间实体上并没有消失破产清算需要在法院的直接参与或严格控制下进行,也就是说,破产企业在法律上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资格已经丧失。但是,破产企业的法人资格要到破产程序终结时才能结束,在破产清算期间,破产企业对其财产的所有权仍然没有改变,需要有人代表它行使权利,并履行破产法上的义务和其他法定义务。由于破产宣告后,破产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已无权管理和处分破产企业的财产,因此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这一期间,破产管理人成为破产企业的法人代表。它负责破产企业财产的保管、变卖和分配,代表破产企业和应诉,以及从事必要的民事活动等。因此,在破产终止日以前,破产清算企业在实体上仍然存在。

(二)破产企业在清算期间仍是其资金运动的承担者企业宣告破产进入清算状态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全部或大部分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破产清算企业没有资金运动。根据破产法的相关规定,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以后,如果为了债权人的利益,企业可以对在产品继续加工,企业的某些合同也可以继续履行。在产品的继续加工与合同的履行,自然会产生以货币资金购置原材料、支付工资,在产品形成产成品,从而形成各种资金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产品继续加工,合同继续履行后,破产管理人还要变现资产以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资产,实现实物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可见,破产企业清算期间的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这里的资金运动具有非循环性、一次性和不能增值等新的特点。破产清算企业这种独特的资金运动,既不是破产管理人资金运动的反映,也不是其他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而是实施破产清算的企业资金运动的反映。

(三)破产清算会计主体假设的确认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会计主体的确认侧重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不是其组织或法律形式。会计主体作为经济主体,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企业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接管了破产企业,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已名存实亡,但破产管理人在企业没有任何利益,破产管理人是为清算主体服务的,清算主体是破产资产、破产债权及债务等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是破产清算会计服务的对象。清算主体是持续经营会计主体的延伸,随着企业的破产而产生,又随着清算结束而消亡。

在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日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内,企业由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转变为与之有着相当差别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但是这些差别的存在并没有引起会计主体本身的变更,破产清算企业仍是破产清算期间的会计主体。

五、破产清算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变化

(一)国外会计主体假设内涵综述国外关于会计主体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是“单位说”,认为会计主体是能够控制资源,承认实施义务的责任,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如美国的亨德里克森提出,会计主体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规定了权益的范围,从而缩减了可被选择列入财务报表的事物、活动及其特性”;查尔斯・t・亨格瑞等在其《会计学》中也提到:“会计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主体概念确定了进行会计处理的组织边界”。另一种是“使用者利益法”,认为确定会计主体应“依据特定个人、集团或组织的经济权益范围来解释”。如美国会计学会下属会计概念和准则委员会在1964年对会计主体概念的论述称:这种经济主体可以根据这样两点来鉴定:确定有权益的个人或集体;确定个人或集体的权益性质。会计主体的性质很重要,因为它规定了权益的范围,从而缩减了可被选择列入财务报表的事物、活动及特性。此外,关于主体性质的假设可以进一步缩减被选择列入会计报告的信息,并帮助确定最好地展示信息。适当主体选择及其界限的确定,取决于报告的目标和信息使用者的利害关系。

(二)国内会计主体假设内涵综述在国内,从传统上的理解及最新的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主体虽没有直接明确的定义,但都隐含着“单位说”的思想。如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单位之内。……这一单位就应当视为会计主体”。汤云为教授认为:“会计主体(个体)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系列教材《财务会计学》中也指出,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也指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三)破产清算会计主体的界定上述关于会计主体的论述,主要是明确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只限于本企业;第二,核算对象是本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破产清算会计主体的含义与上述界定应该是相同的,核算的空间范围是破产清算的企业,核算对象是本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相同,破产清算企业的内部核算系统结构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部核算的管理层是破产管理人而不是原企业的管理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由破产管理人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重新聘任和建立起来的;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已不再是围绕盈利目标而进行的供、产、销,而是围绕债务清偿所发生的资产清理变现、债务偿付等方面的活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不再具有循环周转的特征,却呈现出单纯性、一次性、终极性的特点。因此,破产清算会计主体与持续经营会计主体相比,在实质性内容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

六、破产清算会计主体假设准确界定的意义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4

关键词城市;Co2排放数据集;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2-0001-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2.00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或者排放基础数据是城市碳减排和低碳发展评估、规划的基石和标尺。数据缺乏和多源数据的不确定性是中国城市Co2排放核算和低碳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缺乏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层面的能源统计基础数据导致碳排放核算难以开展,不同城市采用不同数据源导致城市之间碳排放量的可比性较差,这也使得国家和区域层面上的城市碳排放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非常困难。同时,由于数据获取差异大等原因,各城市的低碳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一、二线城市由于数据相对完善,其研究相对充分,而三线城市和小城市数据缺乏、研究水平滞后,其碳排放和低碳发展长期被忽视。此外,由于缺乏中国全面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导致部分城市无法对自身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定位,从而也难以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一些低碳发展目标的制定只能比照国家、省或者国际城市,难免出现目标脱离现实且缺乏考核标杆的情况。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的城市Co2排放研究和评估是国际碳排放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方向[1-4]。本研究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inaHighResolutionemissionGriddedData,CHReD),同时结合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为中国城市Co2排放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1方法和数据

1.1排放核算方法

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和应用广泛的城市Co2排放核算方法,计算中国城市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5-7]。范围1排放是城市行政边界内的所有直接排放,范围2排放是城市由于向外界购买电力、热力等导致的间接排放。本研究范围1排放中没有考虑森林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Co2排放和吸收,范围2排放仅考虑城市外调电力导致的排放。以下范围1排放称直接排放,范围2排放称间接排放。排放因子主要源自国家发改委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8],部分排放因子参考《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9],文献[9]是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中排放清单的基础工作,推荐了中国分行业、分能源类型和分燃烧设备的排放因子,数据详尽且较为权威。工业过程排放主要包括了水泥、石灰等过程排放,计算方法同样参考《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9]。间接排放采用城市范围内的外调电量乘以城市所在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城市外调电量=城市用电量-城市发电量(当“城市外调电量”

1.2数来源

城市直接排放数据来自CHReD,经过GiS空间分析,形成城市直接Co2排放数据。CHReDV2.0数据库(http:///)包括中国工业企业点排放源基础数据、中国2012年1km和10kmCo2排放数据(包括工业能源和工业过程、农业、服务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交通排放)及其他相关空间数据,是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建立的中国Co2排放高空间分辨率的重要基础数据[10-12]。中国化石能源电厂发电量及空间位置来自CHReD;非化石能源电厂(水电、风电、核电、生物质燃料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及空间位置来自《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2012》;城市全社会用电量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1.3研究范围

城市包括中国地级市和直辖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285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CHReD数据库没有三沙市数据。因而本研究范围为28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共计288个城市。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

2012年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见表1。

2.2典型城市数据检验

选择当前具有较好能源统计的城市,以检验基于CHReD数据计算的城市Co2直接排放数据的质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都已经建立较为成体系和完整的能源统计和能源数据公开制度,可以认为数据质量相对较好。因而,基于其一次能源消费量自上而下计算其Co2排放量,作为参考水平(referencelevel)。对比表明,两组数据的整体一致性较好: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的数据差异分别为2%、3%、4%和5%,天津的数据差异为8%。不同城市,由于其能源统计口径和方法等不同,会造成与网格排放数据不同的差异。整体而言,基于典型城市的数据检验,CHReD数据建立的城市Co2排放处于较为可信和可接受的水平。

2.3中城市Co2排放特征

从全国范围来看,Co2排放量较高的城市大多处于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城市的Co2排放量则相对较低。上海市和唐山市的Co2排放量最高,均超过2亿t,拉萨市排放量最低,仅132万t。城市Co2排放在空间上呈现较大差异的同时,在部分区域也存在一定的集聚性。主要的高碳排放城市集群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低碳排放城市集群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以及华南等地区。对于Co2排放量排名前10的城市来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其中北京、天津和唐山都位于京津冀地区,上海和苏州位于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的重庆所处的西南地区属于低碳排放地区,其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周边的城市,集聚现象不明显。

中国城市Co2排放8个部门(工业能源、工业过程、农业、服务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交通、间接排放)之间的相关性中,城镇生活和交通排放的相关性最高,并且呈现显著性(p

3结论与讨论

使用自下而上建立的中国2012年1kmCo2排放网格数据(CHReD),采用统一数据源和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供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随着CHReD数据库的完善和动态更新,将实现2005、2010、2015年的中国1kmCo2排放网格数据,从而支持建立中国2005、2010、2015年的城市Co2排放数据。

基于CHReD的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首先,为中国城市Co2排放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研究结果可以有效解决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不足和数据源差异大的问题,为各省、地级市建立Co2排放清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其次,解决了中国城市Co2排放可比较性差的问题,为城市Co2排放横向比较和对标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通过Co2排放信息公开,为碳减排绩效评估和排序提供支持,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公众对城市Co2排放的关注,推动公众和舆论对城市Co2排放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从而推动城市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VaCooLBK,BRownma.twelvemetropolitancarbonfootprints:apreliminarycomparativeglobalassessment[J].energypolicy,2009,38(9):4856-4869.

[2]paRSHaLLL,GURneYK,HammeRSa,etal.modelingenergyconsumptionandCo2emissionsattheurbanscale:methodologicalchallengesandinsightsfromtheUnitedStates[J].energypolicy,2010,38(9):4765-4782.

[3]miCHaiLF,JoSL,DeBoRaHS,etal.Doessizematter?ScalingofCo2emissionsandUSurbanareas[J].plosone,2013,8(6):e64727.

[4]JoHnmp,anDReaS,JoCHena,etal.thegeographyofglobalurbangreenhousegasemissions:anexploratoryanalysis[J].Climaticchange,2013,121(4):621-634.

[5]wRi,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wwF.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指南(2.0)[R].2015.[wRi,instituteforUrbanandenvironmentalStudie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wwF.GreenhousegasemissionsaccountingtoolforChinesecities2.0[R].2015.]

[6]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心问题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CaiBofeng.StudyonkeyissuesofChinacitycarbonemissioninventory[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14.]

[7]蔡博峰.国际城市Co2排放清单研究进展及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72-80.[CaiBofeng.advanceandreviewofcitycarbondioxideemissioninventoryresearch[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3,23(10):72-80.]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R].北京,2011.[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GuidelineofGHGsinventoryforprovincesofChina[R].Beijing,2011.]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2005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DepartmentofClimateChang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y2005[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14.]

[10]wanGJn,CaiBF,ZHanGLX,etal.HighresolutioncarbondioxideemissiongriddeddataforChinaderivedfrompointsource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4,48(12):7085-7093.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5

1 房产税属于财产税中的个别财产税,其征税对象是房屋。

2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对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经营性房屋征税,对建在农村的房屋不管是否用于经营,都不征税。

3 房产税根据房屋的经营使用方式规定不同的征税方法。对于自用的房产,按房产的计税余值,税率1.2%,对于出租的房产,按租金收入征税,税率12%。

房产税的这些特点,为房产税提供了一定的纳税筹划空间。

二 房产税税收筹划空间

(一)从征税范围进行筹划

按照税法规定,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这意味着,在这范围之外的房产不用征收房产税。因此对于一些农副产品企业,生产经营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仓储库,如将这些仓储库落户在城郊附近的农村,虽地处偏僻,但交通便利,对公司的经营影响不大,这样每年就可节省这笔费用。

(二)从计税依据进行筹划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房产的计税价值或房产的租金收入,因此根据房产的用途可以分别进行筹划。

1 自用房产的税收筹划

自用房产的房产税是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因此税收筹划的空间在于明确房产的概念、范围,合理减少房产原值。

(1)合理划分房产原值

税法规定,“房产”是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不征房产税,但与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属设施或者一般不单独计价的配套设施需要并入原房屋原值计征房产税。这就要求我们在会计核算时,需要将房屋与非房屋建筑物以及各种附属设施、配套设施进行适当划分,单独列示,分别核算。

(2)正确核算地价

税法规定,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对自建、外购房屋业务,均要求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单独核算,“固定资产”科目中不包括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费用。因此,企业在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时,一定要根据“配比”的原则,合理分配建筑物与地价款,分别进行帐户处理。

(3)及时做好财产的清理登记工作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产损毁、报废和超期使用等情况的发生。企业一定要及时检查房屋及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运行情况,做好财产清理登记工作,并及时向税务机关报批财产损失,以减轻税负。

(4)转变房产及附属设施的修理方式

税法规定,对于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计税基础50%以上,或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我们在房产修理时,将房产的资本性大修理支出分解成多次收益性小修理支出,使每次修理费低于限额,这样每次修理费可以直接从损益中扣除,不须增加房产的计税基础,从而相应减少房产税税负。

2 出租房产的税收筹划

按照税法规定,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因此,对出租房屋税收筹划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核算租金收入。

目前企业出租时不仅只是房屋设施自身,还有房屋内部或外部的一些附属设施及配套服务费,比如机器设备、办公用具、附属用品。税法对这些设施并不征收房产税。因此我们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应合理、有效分割租赁收入,将附属设施及配套服务费单独计算使用费收入,以减轻房产税的税负。

(三)从计征方式进行筹划

房产税的计税方式有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从价计征是按房产计税价值计征,税率为1.2%,从租计征是按房产的租金收入计征,税率为12%。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屋的租金普遍偏高,而如果房屋是以前年度修建的,则其帐面原值很低,这就造成了两种计征方法下税负不一致的情况,“出租”房屋要比“自用”房屋税负重。因此,要转变租赁方式,变从租计征为从价计征。

(1)将出租变为仓储管理

出租房屋合同属于从租计征的房产税范围,但如果是仓储合同则属于从价计征的房产范围。虽然,租赁与仓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租赁只需提供空房就行了,不对存放的商品负责;而仓储不仅需要添置设备设施,配备相关的人员,还要对存放的商品负责,从而增加人员的工资和经费开支,但这些开支还是远远低于节税数额,扣除这些开支后,企业还是有可观的收益的。

(2)将出租变为承包

根据税法规定,如果承包者或承租者未领取任何类型的营业执照,则企业向其提供各种资产收取的各种名义的价款,均属于企业内部分配行为,不属于租赁行为。因此,如果企业以自己的名义领取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将房屋承租人聘为经营者,将房屋出租行为变为自办工厂或商场再承包出去,收取承包收入,那么原有的房产就可以按从价计征,这样就可以避免较高的房产税。

(四)从优惠政策进行筹划

房产税作为地方税种,税法规定了许多政策性减免优惠。如对损坏不堪使用的房屋和危险房屋,经有关部门鉴定,在停止使用后,可免征;企业大修理停用在半年以上的房产,在房屋大修期间免征房产税;纳税人纳税有困难的,可定期向有关税务机关申请减征或免征应征税额等等。作为企业,应充分掌握、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及时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减免税申请,并提供有关的证明,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税收优惠,减少房产税的支出。

三 房产税税收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房产税的税务筹划风险主要是:政策、经济环境变化风险、税务行政执法力度导致的风险、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风险等等。因此,企业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税收筹划应以合理合法为前提。不可盲目的钻法律的空子,因此在进行房产税税收筹划时应坚持依法原则,密切关注房产税等相关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2 税收筹划必须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过分地强调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因该方案的实施会带来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益的减少,使纳税人的绝对收益减少。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6

【关键词】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实际困惑;集中核算;权责发生制

2008年8月,财政部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后文简称《核算办法》),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核算办法》为我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提供了基本规范,但给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惑。

一、执行《核算办法》的困惑

(一)储备项目成本核算的困惑

真实反映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本及其构成是土地储备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之一。《核算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土地储备项目应进行成本核算。第十三条中也规定了收储项目应设置的各成本项目及其结转方法。这些规定较完整地反映了收储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完工交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性,但仍未解决与土地储备运作特殊性相关的收储项目成本确认与计量的一些重大问题。

土地储备运作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土地储备运作由不同机构与部门协同完成。按《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后文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土地储备工作。收储土地的取得、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由土地储备机构交付主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我国现行土地储备运作基本是按《管理办法》设计和运作的。反映在《核算办法》中就是土地储备机构完成收储项目时,应汇总核算收储项目的“交付成本”,同时,将“交付成本”转入“交付项目支出”,表示项目收储责任的解除。实际工作中,已经交付的收储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通常仍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按《核算办法》规定,这部分日常管理和维护费用不再构成收储项目成本。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费用不予以资本化是否合理?不能资本化的收储项目管理与维护支出是否费用化?《核算办法》既未明确规定也预留核算的空间。

2.融资责任与收储责任不匹配。按《管理办法》,土地储备机构有权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这意味着土地储备机构是事实上的融资主体,承担全部因土地储备而发生的还本付息责任。然而,收储项目交付后,因收储项目而发生的融资责任并未一并交付。即使是已交付的收储项目,从交付日至出让日常常存在较长的时滞,相当部分已交付的收储项目持有时间长达数年。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融资费用,按《核算办法》不再计入收储项目成本。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融资费用不予以资本化是否合理?不能资本化的收储项目利息是否费用化?《核算办法》同样既未明确规定也预留核算的空间。

若按《核算办法》组织收储项目成本核算,结果是收储项目成本信息不完整。为使会计核算合规,会计人员只能无奈地人为推迟已完工收储项目的交付时间,结果是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收储项目运作进程。

(二)收储项目出让核算的困惑

根据《管理办法》,土地储备机构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管理,出让收储项目取得的收入全额缴入国库,然后再由财政补偿收储项目发生的相关支出和返还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因此,收储项目出让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不仅事关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重要的受托责任。然而,由于收储项目从出让至款项收缴国库的周期长,金额巨大,必须由具体的责任单位负责监督款项缴库进展,而监督款项收缴又离不开会计提供的收储项目受让人应缴款项与实缴款项信息。

《核算办法》仅规范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并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按《核算办法》,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这意味着土地出让涉及的资金不属于土地储备资金。以此为立足点,《核算办法》排除了土地储备供应业务的核算。这使土地储备机构处于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按《核算办法》,应适时监督的应收收储项目受让人出让款不能通过“应收账款”或其他类似债权账户及时反映,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十分依赖这些重要会计信息,这又迫使土地储备机构只能通过备查簿进行辅助登记,满足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的需要。以武汉市为例,因出让土地应收未收的出让款累计高达几十亿元,很难想象,若没有“应收账款”或其他类似债权账户及时反映和记录,这几十亿元国有资产将如何管理。此外,迫使金额巨大的收储项目出让款无奈地通过备查簿进行辅助登记,似乎也有损于《核算办法》的权威性。

(三)收支表信息质量的困惑

按《核算办法》,土地储备机构应当编制收支表,以反映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情况。其中“财政拨款收入”项目,反映当期财政部门拨付的土地储备资金,包括“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的拨款”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的拨款”,因此“财政拨款收入”项目提供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收入信息。“其他收入”项目,反映当期除财政拨款外的其他收入,如已收和应计利息收入,提供是的权责发生制的收入信息。“交付项目支出”项目反映的是本期已交付的土地储备项目的实际支出,包括已付和应付的支出,但不包括预付项目支出,如预付的工程款,提供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信息。

从实务的角度看,当期财政部门拨付的土地储备资金极有可能是上期交付的项目垫付资金和土地收益的返还,而“交付项目支出”则是本期交付的项目实际支出。因此,按《核算办法》所提供的收入与支出信息必然存在项目或期间方面的错位,这使得收入与支出信息含义变得扑朔迷离。其次,收付实现制信息与权责发生制信息的混合提供,更使收入、支出及其差额信息含义难以琢磨。所有这些,都使得理解、分析和利用收支表信息变成一件令人十分困惑的事情,严重损害了收支表信息的相关性。

二、困惑成因分析

土地储备会计核算可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会计主体,也可以“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会计主体。以“土地储备资金”为会计主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可能等于、大于和小于“土地储备机构”,即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真正相对独立于土地储备机构。而以“土地储备机构”为会计主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只能受制于土地储备机构。

产生上述三大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核算办法》对“土地储备资金”这一会计主体的理解与具体运用存在偏差,模糊了“土地储备资金”与“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会计主体的界限。《核算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这一规定使土地储备资金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这一空间范围。接着规定:“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这一规定又使土地储备资金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从事的业务范围。以此为基础,只得将权责发生制限制于对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本核算范围内。结果是难以规范土地储备机构范围之外的土地储备业务,如土地储备项目交付的后续业务、土地储备项目出让业务和土地储备项目损益等。《核算办法》先天不足,导致实际核算工作陷于法理冲突的两难境地。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管理办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土地储备全程运作的具体责任单位,负责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事宜。其中,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由土地储备机构具体运作,土地储备项目的出让则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下属另一机构,如土地交易中心具体运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下属的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交易中心均是政府土地储备项目的具体受托责任者,有责任履行对土地储备项目出让款项收回进行全程监控。《核算办法》不应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而应充分体现“土地储备资金”为独立的会计主体,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角度来设计土地储备会计核算规范。即,土地储备机构不仅是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的具体实施机构,也是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从事土地储备相关业务核算的责任机构,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的土地储备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各类业的集中核算的中心。

以土地储备机构为集中核算中心,“土地储备资金”为会计主体,在会计系统设计上可实现多方面优化:一是信息全面完整,合理合法。由于土地储备项目经济业务的全貌均由土地储备机构集中核算,土地储备的筹资、营运和分配全面反映在账户与报表体系中,不但消除了土地储备会计信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人为隔裂,大量被迫备查登记的重要业务能合法纳入账户与报表体系,解决了实际核算工作的法理冲突问题。二是提升了财务报表信息的信息质量。全面完整地反映土地储备业务,使土地储备会计能更好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责任、银行评价土地储备的偿债能力、土地储备机构管理土地储备营运业务的信息需要,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实现规模效益。实行集中核算,有效减少土地储备会计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减少人员配备、办公场地和设施和办公用品等相关开支,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

要实现上述目标,《核算办法》要在几个方面作相应调整:

一是修改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改为,“本办法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改为,“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出让及分配等所涉及的资金。”

二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收储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进行全面反映。具体包括:对收储项目按全部成本核算,成本内容包括出让前发生的必要直接支出;反映出让收入款项的收缴情况。

三是允许土地储备机构根据需要增设相应的总账科目,如增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项目出让收入”等科目,同时资产负债表与收支表项目作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Z].2008年8月.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7

1.1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再加上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其会计核算没有受到从业人员的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国内存贷款利差的不断缩小,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获取空间,再加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银行开始关注金融业务的竞争空间和发展潜力,银行开发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银行从业人员从思想和观念上还没有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这就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银行金融业务目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对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二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者都没有正确认识金融业务给银行带来的高风险,导致这部分会计信息严重缺失,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疏漏之处,必然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是金融业务的发展与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状况严重脱节,使一些金融业务缺乏会计核算信息结果和反映。

1.2银行金融业务的定义和范围不清,且缺乏明确、统一的核算规范

在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范围大于金融业务,但是很多银行将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混为一谈,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只是关注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而不负责具体核算对象的制定,因此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再加上金融业务的基本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缺乏规范和引导,从而导致金融业务的快捷核算数据不实。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法规以及监管指引都没有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了部分已经存在的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作为基础,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另外,现阶段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自定原则、自立规矩、自我监督、各自为战。这不仅难以保障金融业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各个银行所披露的金融业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果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有意或无意的虚假金融会计信息的形成,给金融业务带来经营风险,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银行经营决策行为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行为产生误导。

2、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的改善策略分析

2.1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控制过程、总结观念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其中控制过程主要是指通过货币计算来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也是对其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它所提供的信息,银行管理者可以对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并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必须要受到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正确认识。

2.2对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

要想使银行能够根据业务的性质来判断金融业务的范围,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金融业务会计确认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首先,银行要积极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确认的判断标准,将金融业务与中间业务或者其它业务区分开来。在制定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金融业务所承担的权利或义务会否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收益;二是银行是否因该项业务承担了直接或间接的权利或义务。除此之外,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要对金融业务中的业务或者有负债业务等风险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确定、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进行强制性规定,而对于那些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等金融非风险性业务,则只需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就可以了,其它的实际要求则需要根据银行的管理特点来确定。其次,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科目设置的指引。财务部门必须要重视会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性的指引金融业务的会计科目设置,并尽可能使其与银行监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流程和管理规定统一起来,这样就使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数据相匹配,可以为编制监管报表的统计提供方便,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也具有积极意义。

2.3对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要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充分考虑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在金融业务的核算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核算是否与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管理要求等;二是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性质。银行金融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权责风险之间差异很大,金融业务会计核算要想清晰的反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收益以及风险,就必须要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将其差异体现出来。

3、结语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8

关键词:LabView;温湿度监控;无人升空平台;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n0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3)11?0103?03

0引言

无人升空平台在电子信息装备试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装备试验过程中任务设备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参数,影响着任务设备能否正常地进行工作。长期以来只能依靠地面的气象观测对其实施监测,无法对处在飞行状态的无人升空平台设备舱的温湿度进行实时而有效的监控,从而很难保证每次试验中所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无人升空平台设备舱温湿度远程监控系统,由温湿度传感器对设备舱的温湿度进行测量经单片机计算处理并打包,通过通信模块经地空链路下传至地面指挥方舱,再经以太网传至指挥所。设备操作人员利用监控软件对设备舱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设备舱的温湿度超出所许可的范围时,监控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提醒操作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并自动调节舱内的温湿度至正常的范围之内,以确保所采集试验数据的有效性。

1系统结构及总体设计

无人升空平台设备舱温湿度远程监控系统可分为机载和地面两部分,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机载部分主要由电源模块、核心控制模块、温湿度传感器、数码管显示模块、键盘模块、温湿度调节系统及通信模块组成,地面部分由安装在地面指挥方舱和指挥所中的监控软件所构成。在本系统中,核心控制模块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并计算出无人升空平台设备舱的温湿度参数,通过数码管显示模块进行实时显示,将温湿度数据打包传送至通信模块,由通信模块通过地空链路下传至地面指挥方舱再经以太网将数据传送至指挥所,最终由操作人员在地面指挥方舱和指挥所通过地面监控软件对设备舱的温湿度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

1.1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为机载部分的核心控制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键盘模块、通信模块和温湿度调节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优质、稳定的电压。

1.2核心控制模块

系统机载部分的核心控制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StC89C52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8KB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使得StC89C52可以为本系统的核心控制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1?3]。

1.3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传感器主要负责采集设备舱实时变化的温湿度物理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监控系统的精度、灵敏度和测量范围[4?6]。本系统采用1个SHt10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湿度测量范围:0~100%RH;温度测量范围:-40~123.8℃;湿度测量精度:±4.5%RH;温度测量精度:±0.5℃;低功耗为80μw,满足系统的监控要求。

1.4键盘模块

键盘模块为方便用户在地面联调时由设备操作人员手动设置设备舱的温湿度范围并实现系统自检、复位等功能。

1.5数码管显示模块

数码管显示模块主要用于对设备舱的温湿度参数的显示,可以方便操作人员在对无人升空平台进行地面调试时,对温湿度进行实时的监视。该模块由驱动电路和数码管构成,驱动电路完成温湿度数据的锁存和数码管的段选和位选,数码管用于实现温湿度数据的实时显示。

1.6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是核心控制模块与地空链路之间数据通信的接口,负责将核心控制模块打包发送来的温湿度数据传递至地空链路,还负责将地面监控软件的控制指令传递给核心控制模块。

1.7温湿度调节系统[7?9]

当设备舱的温湿度超出设备操作人员预先设定的范围时温湿度调节系统在核心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进行工作,自动将设备舱的温湿度调整为许可的范围,以确保任务设备在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工作。

2系统软件设计

2.1机载核心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机载核心控制模块软件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各项功能。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主要实现控制温湿度采集与处理、数码管显示、键盘输入、对温湿度调节系统进行控制以及将温湿度数据打包以便进行远程无线传输。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如下:当系统初始化后,核心控制模块读取由地空链路上传或由地面操作人员预先设置的温湿度参数范围,然后进行温度湿度参数测量,确认测量无误后计算温湿度值,并通过数码管进行实时显示。若设备舱的温湿度值超出地面操作人员所设定的范围,由核心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启动温湿度调节系统实时调节设备舱的温湿度直至到所许可的范围之内。最后核心控制模块将所测量的设备舱温湿度值保存并发送至缓冲区,由通信模块将数据传递给地空链路再传输到地面指挥方舱。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9

关键词:文本分类;支持向量机;权重计算公式;核函数调参;特征向量权重

1概述

文本分类作为信息过滤、信息检索、搜索引擎、网络论坛、数字图书馆等领域的技术基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应用机器学习实现按照文本内容自动分类技术是解决信息准确、快速检索的主要方法之一。

2文本的向量空间模型表示

向量空间模型是通过权重表示的。传统的权重计算公式

其中ωij表示词项ti在文档Dj中的权重,n表示训练集中总的文档数,ni表示训练集中出现特征项ti的文档数,tfij表示词项ti在文档Dj中的频度(次数)。

针对公式的缺陷引出下面的改进措施,即用方差模型表示词项分布的离散程度。

以下叙述它的数学原理。将词项t在类C1文档集中出现的次数看作一个随机变量X1,假设Xi,i=1,2,…,m(m为类别总数)相互独立,且服从相同分布,则Xi,i=1,2,…,m构成简单随机样本。由统计学可知,样本方差S2是总体方差σ2的无偏估计,且总体服从任意分布。于是可以通过文本词项t的样本方差近似代替总体方差D(t),而总体方差反映的是词项t在各类中出现次数的波动情况。显然D(t)越小,说明分布较均匀。

这里的改进有三处。第一处,将原来的tfij换成了tFi(t),也就是说不再用词项i在文档j中出现次数,而改用词项i在类t中出现的次数。也就是说在提取特征向量的时候,同一类中提取出的不同文档的特征向量,是相同的。实验表明,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提高分类准确率。从之前的64%提高到75%。第二处就是加入了类间分布项。第三处是加入了类内分布项。

3文本特征向量的抽取

建立好文档词矩阵后,对一类中的词项权值进行排序,挑出权值大于0.1的词项,作为该类的特征向量。把所有类的特征向量选出后,取并集,作为最终的特征向量。

4支持向量的调参

本系统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文本分类。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时,影响分类准确率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参数的选择。参数包括,软间隔最大化中惩罚参数C的选择。以及采用径向基RBF核函数时,参数γ的选择。本系统采用双线性搜索法进行参数的选择。

首先介绍参数γ的意义。γ是RBF核的唯一参数,选择不同的,就相当于把样本向量映射到不同的特征空间,即γ的不同决定了样本向量的象在特征空间中分布复杂程度的不同(线性分类面的最大VC维)。γ过大时,出现过拟合,所有的训练样本都会成为支持向量,这会降低推广能力并造成测试时的计算量过大。γ很小时,出现欠拟合,SVm分类能力也会变得很差,几乎会把所有样本判为同一类。其次介绍参数C的意义。惩罚参数C是对错分样本的偏离值的惩罚系数。它的作用是调和分类模型的经验风险(错分类样本数)和置信范围(间隔大小)的比例,以使训练得到的模型具有很好的推广能力。SVm的目标是最小化结构风险,因此必须在减少误分类样本个数(减小经验风险)和增大分类间隔(缩小置信范围)之间进行折中。C较小时,误分类惩罚系数小,机器学习复杂度小,间隔大,置信范围小,误分类样本个数大,经验风险大。C较大时,误分类惩罚系数大,机器学习复杂度大,间隔小,置信范围大,误分类样本个数少,经验风险小。当C超过一定值后,再加大C,也几乎不会再对经验风险和推广能力造成变化。双线性搜索法的基本原理。RBF的参数空间可分为欠训练区,过训练区,好区。以logC,logγ作为参数空间的坐标,学习精度最高的参数组合(C,γ)将集中出现在好区中的直线附近。其中是使模型精度最高的。双线性搜索法的步骤。

①采用线性核函数,该核函数只涉及惩罚参数C,给C一个初始值0.01,对训练集进行10折交叉验证算出准确率a1。给定一个步进值step=0.01,使C=C+step,再进行10折交叉验证算出准确率a2。依次迭代,直到a2-a1

②根据好区直线表达式和已知的bestc即,得到(C,γ)值对。具体过程为,核函数采用RBF,给C一个初始值0.01,由直线表达式计算出γ,对训练集进行10折交叉验证算出准确率a1。给定一个步进值step=0.01,使C=C+step,再进行10折交叉验证算出准确率a2。依次迭代,直到a2-a1

5实验结果分析

5.1实验语料

训练与测试数据比例列于表3

5.2实验结果

实验一为传统权重计算公式且没有加入核函数调参的实验结果准确率。实验二为使用改进的权重计算公式以及核函数调参后的分类准确率结果。具体结果见表4

6结束语

本文通过改进权值计算公式以及调节支持向量机核函数的参数,使分类准确率有了提高。在小数据上验证的效果较好。后续将通过更大的数据集来检验该方法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吕佳.文本分类中基于方差的改进特征提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4:6039-6041.

[2]王梅.一种改进的核函数参数选择方法.西安科技大学.

[3]宗成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白鹏.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工程应用实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史峰,王辉.matLaB智能算法30个案例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6]李航.统计学习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篇10

【关键词】糖厂;放射源;应用;辐射;防护

0.前言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全国60%的糖产自广西。制糖技术是糖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各个糖厂纷纷安装使用含放射源的均衡进榨计量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榨糖效率。核子秤在糖厂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而放射源的应用给糖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亦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项应用中的辐射影响到底有多大,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影响呢?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核子秤的工作原理

核子秤是用于测量连续通过传送带物料的流量及累计量的一种计量设备。它利用核辐射测量装置获得某一时刻输送带单位长度上的物料重量作为参比,利用测速装置测到物料的运动速度,将此两路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计算出物料的流量及累计量。

在糖厂的核子秤应用中,放射源的γ射线射穿透待计量的撕解蔗后,部分射线被撕解蔗吸收,部分射线被传送履带吸收,其余部分照射到电离室(一种探测电离辐射的气体探测器),探测器内产生带电粒子,带电粒子经收集转变成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经过采集卡输送到计量控制的计算机,计算机根据输送带的速度、电流信号等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撕解蔗的重量。一台或多台核子秤和计算机系统组合,根据撕解蔗重量与给定或设定值进行比较,自动计算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输送带的传送速度,从而控制撕解蔗的输送量,保护了撕解机安全运行,避免压榨生产的尖峰负荷,实现自动控制使相关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这就是均衡进榨计量自动控制系统。

2.核子秤周围辐射环境状况

核子秤的核心组成是放射源和电离室,放射源发出γ射线,电离室接收γ射线。

糖厂核子秤使用的放射源绝大部分是137Cs,射源分类属Ⅳ或Ⅴ类。放射源体只有黄豆般大小,被密封放在贮源容器中,使用不会产生放射性液体和气体。贮源容器对放射源已经有合理的辐射屏蔽,贮源容器表面的辐射剂量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辐射剂量水平范围内。贮源容器上有一个源闸开关,打开源闸射线就从源窗的小孔射出。γ射线射穿撕裂甘蔗、传送履带到达电离室。贮源容器的源窗有一定的准直作用,但随着照射距离的增加准直效果就会变差,加上射线的散射、反射作用,糖厂核子秤电离室周围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值会较大。

糖厂核子秤安装位置、放射源安装个数和位置根据各自需求略有差别,糖厂使用均衡进榨计量自动控制系统一般安装两个核子秤,分别放在第一撕解机和第二撕解机后方。下表是广西某糖厂工作状态下核子秤周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

从监测结果可知在核子秤正常工作时,放射源贮源容器表面5c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7610nGy/h,距放射源贮源容器表面50c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408nGy/h;距输蔗履带1m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247nGy/h,2m处为117nGy/h,到5m处基本达到环境本底水平;电离室正下方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364nGy/h。

3.核子秤辐射防护建议

(1)严格的管理制度。糖厂的核子秤安装在糖厂的压榨车间,糖厂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严格进入压榨车间靠近核子秤。并且要在核子秤旁边明显的位置放置的“当心电离辐射”的安全标识。

(2)防护措施。辐射防护应从三个方法入手: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平时我们测的辐射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照射的时间越长,收到的辐射剂量越大。因此车间巡视员和清洁工必须要靠近核子秤作业时应该注意工作效率,迅速完成,迅速离开。同时注意作业时的站位应尽量距离放射源和电离室远一些。有条件的糖厂还可以在人员容易到达的核子秤周围安装围栏和铅板。铅板是良好辐射屏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