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28:53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理论

一、1992年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首次集中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一直比较偏重于具体规定,对于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性原则,相对来说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从建国后一直到1992年以前,尽管许多会计制度在“总则”中提出了一些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但在内容上不完整、不系统,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也不完全统一。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也有过研究,但对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一是比较零乱,大多散见于教材、制度和法规条例中,二是说法不一,内容上有出入,且不为人们所重视。

为了统一和协调全国各行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992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集中外会计界研究之精华,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规定为12条,定名为“一般原则”,列入准则的第二章。可以说,规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并把它纳入会计核算法规体系,这在我国还是首次。这12条一般原则

包括:1.客观性原则,又称可靠性或真实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又称统一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又称一贯性原则。5.及时性原则。6.明晰性原则,又称可理解性或清晰性原则。7.权责发生制原则。8.配比原则。9.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11.谨慎性原则,又称审慎性、稳健性原则、保守主义,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12.重要性原则,要求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予以充分的反映和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

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规定,为我国会计制度的统一和规范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指导思想。只有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类企业的会计制度才能相互协调。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即《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正式在全国实施,它标志着在我国有着40多年历史的照搬前苏联模式的财务会计制度宣告终结,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项根本性改革,曾影响到近千万会计人员的会计观念、办事程序和工作习惯,因此可称为中国会计的第三次革命。

二、第13项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引入

我们应当看到,“两则两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制定的,仍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经过8年的实践,它的弊端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缺乏客观真实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例如行业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已经明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多种经营的存在和发展,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兴起,如足球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网络公司、软件公司、高科技企业等,无法从行业会计制度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

“两则两制”施行了八年后,2000年12月,我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我国会计界的又一件大事。《企业会计制度》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加以完善后制定的。该制度具有体现会计标准国际化潮流、体现中国特色等特点。《企业会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不同,它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带有较多的需要根据经验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判断的规定,给予实务工作者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在《企业会计制度》(2000)第一章总则中,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作了重新规定,除了保留原来的12条一般原则外,又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该原则通常被业内称为“第13项原则”。其实,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早在1993年3月就撰文提到过这一原则。《企业会计制度》推出并强调这一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而且对指导诸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确认、收入确认、或有负债确认、资产减值的判断、售后回购和售后租回业务的处理、关联方关系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的确定等方面的会计工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2006年新准则的出台及“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称谓的变化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2

1.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工具

财政部1994年6月下发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规范》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步骤,且必须符合国家会计法律、制度和规定,会计软件具备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软件采用的总分类会计科目名称、编号方法、凭证格式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软件应提供记账凭证输出打印功能,以提供原始凭证的输出;必须提供会计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打印输出功能,输出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2)安全性:防止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数据篡改行为,对于数据程序和文件,具备基本加密功能以防止非法篡改,且只有相应权限人员查阅不同密级的财务数据;防止计算机故障或强行关机造成的数据破坏,应该具备实时备份或利用现有数据尽快回复到破坏前状态。(3)正确性:主要包含核算正确性和输入正确性,如对于基本字段的规范性、记账凭证重号、借贷金额不等应作出提醒并拒绝核算,机内账目对比功能、对比总分类账和明细账汇总对比、核算周期内累计记账汇总对比等,且在规定区间内进行结账功能。

2.主要会计核算软件比较

(1)金蝶。金蝶的eRp系统目前主要财务、HR、进销售存的专业模块业务开发,对于生产经营的其他模块尚需进行第三方软件进行对接,在会计核算上,凭证处理支持两行分录平衡,报表模板较单一,无选择性,固定资产处理上采用动态平衡法,在薪酬核算处理上的功能较弱,产品集成性有待提高,二次开发的难度较大,但金蝶最大的特点是数据表单较亲切,界面较美观,比较符合国内从业人员操作习惯。(2)用友。用友的eRp系统目前较明显的进步在于包含经营管理环节较完善,价值流上如采购、生产、库存、财务、销售、HR等,凭证分录具有自动平衡功能、提供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初始设置、薪酬处理、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允许进行折旧方法的自行设置,但模块设置较呆板、对于维护的要求较高,否则影响稳定性;初始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较大。(3)Sap。Sap的eRp系统首先基于德国较为先进的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开发,涵盖企业全价值流业务:尤其在财务数据与物流、销售数据的集成性上功能强大,提供财务分析的在线预警功能和eXCeL、woRD等多样性的数据输出支持;在首次开发时一般基于Sap基本框架,套入适用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模式、业务流程模式,对参与开发的业务需求描述要求较为细致,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产品初次投入成本及二次开发成本较高,一般在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商业物流企业Sap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及企业财务信息需求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会计核算业务需要,对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新特点和模式如下:

1.零级核算模式

零级核算模式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将现有一级科目进行随机分类和概括,形成若干层次更高的会计科目,称为零级科目。特点在于:(1)一般采用随机核算制,即随机进行各种零级核算;(2)同时采用汇总核算和序时核算的方法。现有一级科目一般为总账科目,如按流动性将一级会计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从而进行会计核算;如资金来往科目中,将“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合并为“往来票据”;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合并为“购销往来”,从而在进行会计核算,给公司财务、营销和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大类以及科目会计指标的整体数据。

2.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会计核算周期内及时响应的或者必须进行的核算,并约束随机核算的结果围绕并形成中心核算数据;会计核算追求的理想的目标在于经营持续发生的财务信息情况应该持续的进行核算和展示,这在传统的核算模式下受核算手段和从业人员人工效率的影响,但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对于关键财务指标的发生和审批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使财务数据实时的进入系统并核算。一般大型的集团企业或集团控股型企业对财务数据的获取实时性期望较高,在连锁性商业企业、制造型企业尤为明显,将数据获取的初端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基层,系统自动实现数据的审核、汇总和核算,虽然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但是符合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小企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目前国内eRp管理软件如金蝶、用友在财务模块与其他业务流程对接上尚有广阔的业务空间,虽然在界面的亲切性和流程的适应性、维护成本上有较多优势,但在功能的完善性、二次开发的空间上与国际软件巨头有差距,从而影响财务实时核算的实现。

3.分组核算模式

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对现有会计科目进行重组核算,形成新的分组会计科目以核算新的会计指标,以为企业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支持。分组核算的主要特点为(1)核算指标是随机选定的,在系统中的会计科目中无响应科目,一般需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自我运算功能;(2)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而非汇总核算法;(3)对于系统内的会计科目重新组合核算的,可以提供明细核算指标;(4)分组核算要受账账相符的原理制约,是基本的核算原则。如在薪酬及福利费用的会计核算中,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将薪酬按人员基本人口统计资料进行分组。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3

关键词:集成作业变动成本成本核算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2010年之前的数据来看,其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l000亿元人民币,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目前尚没有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国内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资料。所以如何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中引入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构建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是应对反倾销调查进行成本举证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有益探索。

一、传统的制造成本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制造成本法是中国目前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制造成本核算体系下,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能源(燃料及动力)成本和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间接能源(燃料及动力)成本。所以,要计算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需要将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划分;而对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无需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与反倾销视角的成本核算要求相比较,传统的制造成本核算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按成本习性反映产品成本。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完全制造成本,产品的间接生产费用即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不需将其按成本性态再次区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反倾销调查中要求采用的成本核算是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是指变动性制造成本。这就要求企业按成本习性细化成本项目,将制造费用进一步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类,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能按照产品的种类提供一般及管理费用信息。反倾销视角的成本核算要求中,产品的正常价值既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也包括销售和一般及管理费用,那么,要推算各种产品的正常价值,不仅生产成本需要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划分,而且一般及管理费用费用也应在涉案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进行划分。而中国现行制造成本法下,与一般及管理费用类同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核算,是针对整个企业作为期间费用全部与当期损益进行配比处理的,并不针对产品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划分。所以,传统制造成本法下,不能按照产品种类分别提供各种涉诉产品相关的一般及管理费用,不能满足反倾销应诉的需要。

(三)不能提供满足反倾销应诉需要的准确成本信息。反倾销调查举证中,要求提供涉诉产品的准确生产成本和一般及管理费用资料,也就是要求成本核算应该准确划分涉诉产品与其他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一般及管理费用信息。而现行制造成本法采用的产量、生产工时等单一分配标准不可能准确划分间接生产费用和一般及管理费用在涉诉产品与其他产品的界限,也就不能满足反倾销应诉的需要。

二、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改进的必要性

由反倾销视角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现行制造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满足反倾销调查举证需要可知,对现行制造成本核算体系进行适当改进迫在眉睫、十分必要。我们知道,变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成本习性为前提,体现成本习性的要求。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间接费用根据成本动因采用不同标准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成本动因驱动进行各间接费用的分配,可以精确产品成本的计算,提品准确的成本信息。所以,为了能够体现成本习性、成本核算内容及成本准确性的要求,对现有制造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引入作业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构建集成作业和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三、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一)反倾销视角的成本核算流程集成

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成本核算要求采用最相关的分配标准划分间接生产成本,以提供涉案产品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都属于基于产品层次和“产品直接消耗资源”理念的成本核算模式,而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层次按照成本动因分配间接生产费用,是一种基于作业层次和“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理念的更为精确成本计算的成本核算方法,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所以,基于反倾销视角从成本核算流程和环节来看,集成后的成本核算体系应该遵循也只能遵循更加明细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流程,按照“从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的逻辑,首先将资源价值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形成各作业成本库,其次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计算产品成本。(二)反倾销视角的成本核算内容集成

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成本核算除了要求准确性外,还要求反映成本习性,同时反映涉诉产品的一般及管理费用信息。由于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构成没有特殊要求,所以对于成本核算内容完全可以集成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要求。按照制造成本法的要求,产品生产成本应该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按照变动成本法的要求,产品成本仅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均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虽然可以反映成本习性的要求,但没有按产品提供一般及管理费用信息。所以,成本核算内容的集成,应该基于应对反倾销调查的需要,一方面不仅明晰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界限,而且明晰各种产品的一般及管理费用界限;另一方面对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一般及管理费用还应进一步明晰直接制造成本、间接制造成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属性和变动性制造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其他变动性费用和其他固定性费用属性。四、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的优点

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核算体系相比较,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具有成本核算层次深化、成本含义完整和成本信息多元化等特点。成本核算层次深化是指该集成核算体系深入作业层次,依据成本驱动因素分析成本动因,分配间接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成本含义完整是指对产品成本进行一种完整的表达,产品成本不仅包括制造成本,还包括一般及管理费用,制造成本还可以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成本信息多元化是指该体系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目的,不仅可以提品的制造成本信息,还可以便捷提品的变动成本信息和作业成本信息。基于反倾销应诉的目的,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应用,定将提高出口企业反倾销应诉的胜诉率,大大减少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提高反倾销应诉成本举证的可信度。该成本核算体系基于作业层次依据成本动因分配、计算成本,使核算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同时对采用的成本动因进行备案登记与合理解释,使成本举证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二)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提高反倾销应诉成本举证的及时性。在反倾销败诉的案例中,有许多企业是因为成本举证超出了应诉所规定的时间。集成作业与变动成本的成本核算体系在核算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可以按成本习性反映变动成本信息,也可以明细反映一般及管理费用信息,使成本举证过程变得相对容易。如果出口企业针对反倾销应诉目的设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软件,则反倾销成本举证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大大提高反倾销应诉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4

【关键词】独立核算;单独核算;专账核算

日常工作中,很多财务会计人员被独立核算、单独核算、专账核算、分别核算等概念弄得很糊涂。这些核算到底是什么含义,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在弄清这些概念之前,必须首先要明确一些基本道理。

一、每个单位法定上有且只能有一个账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第四十二条则对私设会计账簿等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会计法的上述规定有四层含义:一是强制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账簿,不允许不设置会计账簿,这是会计法规范对象的法定义务。二是会计账簿必须依法设置,不能随意设置、任意记录,不允许相互替代。会计账簿按用途分为分类账(包括总账、明细账)、序时账(日记账)、备查账(其他辅账簿)。三是不得违反规定,在符合规定的会计账簿之外私设会计账簿,即俗称的两本账、账外账。各单位必须有且只能有一套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账簿。四是必须保证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真实、完整。各会计核算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其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也规定: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

各单位法定账簿有且只能有一套的规定还可以从国家一直严厉查处“小金库”中体现出来。“小金库”的定义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这是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的唯一标准。所谓“单位账簿”就是指本单位的法定会计账簿。而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只要是在法定账簿内登记、核算,就不能认定为“小金库”,而只能按违反财政、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处罚。

二、独立核算的概念

独立核算是指对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核算,不与其他任何单位混淆。独立核算与会计主体的概念密切相关。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同,法律主体通常指对外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法律主体之称,如《公司法》规范下,法律主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民法》规范下,法律主体就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公民等。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一般来说,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生产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法律主体相互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会计主体之间也是彼此独立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及信息披露指引》第二章第一节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的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能够独立作出财务决策,具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对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举例来说,公司甲投资设立乙公司,销售货物给丙公司,则甲乙丙三个会计主体是相互独立的,账务处理也是独立的,各自核算各自的业务。甲公司要做长期股权投资和销售处理,乙公司要做实收资本(或股本)处理,丙公司要做存货(或固定资产)处理。三者的账务处理不能相互混淆。

三、单独核算的概念

单独核算是指对要求的业务进行核算所形成的账簿记录。将账簿给一个具备基本会计知识的人看,他在不需要追查支持性单据和辅资料,也不进行询问的前提下,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你所核算业务的内容、用途和金额,而不与其他业务发生混淆。实务中一般是采取明细科目核算的方法。单独核算与分别核算、分开核算的概念类似,一般用于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对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等也有分别核算的要求。

要特别注意,不能把单独核算与独立核算混为一谈。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分开核算)并不是要求企业另外再设置一套账簿,而只是要求企业分明细科目核算,使得税务人员能一目了然地知晓单独核算的内容,否则,就与企业只能有一套法定账簿的规定相冲突。

四、专账核算的概念

专账核算是指,对于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一般为财政专项资金),为保证资金安全运行,防止被挤占挪用,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将项目建设的核算与单位日常核算分离,以单独反映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准确核算建设成本。

专账核算一般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有些项目的专账核算跟单独核算类似,只需要分明细科目核算即可,如不形成资产的财政补贴(即新准则下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在递延收益科目中明细核算。有些项目的专账核算则相对复杂些,如形成资产的财政补贴(即新准则下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需要通过设置辅助账来核算。

下面以农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专账核算。

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活动。第三条规定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的原则包括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则对项目会计核算等作了具体规定。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场是企业,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又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规定必须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有拨入资金、缴入自筹资金、间接费用、农发资金支出等会计科目,与新会计准则的科目设置截然不同,两者不可能在同一个账套中一并核算。

如何解决这一看似水火不容的矛盾?财政部《农垦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衔接规定》规定:农垦企业取得的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拨款(如小型水利设施拨款、基建拨款、技术推广项目拨款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作为“专项应付款”进行会计处理。首先在新会计准则“专项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明细科目,再按《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等的规定单独设置一套账簿,作为“专项应付款——农业综合开发”科目的辅助账套,然后通过内部往来单据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涉及资金往来的业务,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专项应付款——农业综合开发”科目和农业综合开发账套“银行存款”(或内部往来)科目核算,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涉及资金往来的业务,则仅在农业综合开发账套中核算。

项目竣工决算后,农业综合开发账套要编制竣工决算报表,并结清所有账目,将交付使用资产转入新会计准则账套,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之后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一是正常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二是分摊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有极少数专项资金还要求专户存储,对其则不能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而是采取并表的方式,期末将专项资金账套的项目按对应的新会计准则项目进行转换,合并入按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

五、独立核算、单独核算、专账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独立核算是针对不同会计主体而言的,每个单位有且只能有一套法定账簿;单独核算(分别核算)是针对不同业务而言,是在每个单位法定账簿之内对特定业务(一般是税务上的要求)进行明细核算;专账核算是针对特定项目(一般是财政专项资金)而言,是单位法定账簿的辅账簿,并不是另外设置的独立账簿。

现举例予以说明。

某农垦集团拥有若干农场,均为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其中a农场生产增值税免税农业产品水稻和适用17%税率的应税加工食品米饼,并且争取到省财政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则该集团公司和各个农场作为不同的会计主体,应各自建立独立账簿,互不干扰地对各自的业务进行核算。a农场在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下应设置水稻、米饼等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水稻和米饼的收入和成本;a农场对于争取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则要按项目管理要求设置辅账簿,专门对项目进行核算;a农场在定期向集团公司报送企业报表的同时,还应向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报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报表。项目竣工决算后,农业综合开发账套结清所有账目,将交付使用资产转入新会计准则账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2008.

[4]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S].2006.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5

1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论文联盟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

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一费用

5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转贴于论文联盟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论文联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影响

前言

随着业务的发展,内外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质量上要求有更高的精确度,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相关性、适应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手工条件下的会计处理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此时,会计电算化也就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工具、存储介质和工作模式的转变,对传统会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会计工作。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已经得到普及,而且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财务”的已十分成熟。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对电算化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被动地实施着各项操作,造成了许多会计人员对电算化业务处理方式产生疑惑。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把当代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手工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组织方式、内部控制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仅就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做一探讨。

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核算方法,是连续、系统、全面地综合反映会计对象所运用的察观、计量、记录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以下将分别论述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1.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

手工会计条件下,我们用到哪一个会计科目,直接写出该会计科目的名称即可,对科目代码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是,实行电算化后,无论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还是对账、证表的查询,凡是有会计科目的地方,我们就会使用科目代码来代替科目名称,从而使电算化会计中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方便、更合理。因此可以说科目编码方式的变化是会计电算化以后对会计实务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另外,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仅会计科目要用到编码,对操作人员、往来账单位等也会用到编码,更利于核算、查询等工作的开展,从而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例如电算化会计下,对往来辅助业务核算时,系统会依据往来单位的代码进行勾兑,并可勾稽有关会计科目的相互关系。这样就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使会计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收账、付款等策略,提供有用的信息给经营管理者。

1.2 会计电算化对填制与审核凭证的影响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记账的依据。手工条件下,会计凭证按照填制程序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种。记账凭证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编制,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这一基本程序仍不会改变,会计人员仍然是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但是,电算化的实行对手工条件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原始单据承载的信息量加大。在手工方式下信息的提供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得,而在计算机系统中,原始单据将成为资料的惟一入口。原始单据的录入,将满足各层次信息需要者的要求,这就要求原始单据中,承载更多的信息量。②记账凭证添加了“科目代码”栏。手工条件下,编制记账凭证时直接写出科目名称即可,而在向计算机中录入凭证时可以直接录入各个科目的代码,计算机根据代码自动产生相应科目的名称,这就大大提高了录入速度。另外,电算化条件下,凭证要素和格式都是由会计人员事先按会计制度设定好,只要与制度不符合的凭证,计算机就会拒绝接受,这样会促使会计凭证规范化程度得以进一步提高。③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可以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一些不合规范的录入不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与手工会计条件下相比,更有利于会计科目规范化,更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这些辅助项目都可在记账凭证中反映出来,与手工条件下记账凭证相比,可以更方便的查询有关辅助项目。在电算化条件下,凭证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在初始化设置中应事先确定凭证中供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通过这些,在电算化条件下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可以使会计凭证更加规范化,同时也可以降低会计凭证的差错率。④手工条件下,会计凭证的生成都是由人工书写来完成的,在电算化会计中会计凭证输入模块中一般的凭证处理都是由人工录入来完成的,类似于手工条件下的处理。但是,大多数会计核算软件都提供自动转账功能,即由计算机根据程序设计可自己生成所需凭证,它主要用于定期结转损益、结转有关税金的账务业务处理。⑤在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两种条件下的处理也有所不同,结账前的处理类似,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结账后,手工条件下可采用划线更正的方法,并需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在电算化条件下,有些核算软件提供了反结账的功能,可对已发生的错误凭证进行修改,并能删除原错误凭证,或采用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我们提倡使用后面的两种方法进行修改,而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反结账的方法修改。⑥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⑦填制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由于在电算化会计中凭证是全部资料的惟一入口,即一般情况下只要凭证输入正确,账、表资料则一定正确对待,所以对于凭证的录入、审核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 会计电算化对账簿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登账时,总账由一名会计人员根据凭证汇总进行登账,明细账由另一名会计人员根据凭证平等登记入账,月末检查两者是否相等。由于两名会计在登记入账时有可能发生错误,平行登账就可以检查错误。但在电算化会计中,总账与明细账均来源于记账凭证,其他的处理均由计算机内部来完成的,而计算机的内部运算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所以在电算化会计中总账恒等于明细账,平行登账的校验功能在电算化会计中失去了在手工体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对数据输入阶段的控制,以保证数据处理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

2.1 电算化对明细账的

手工会计时,由于手工会计凭证查询的单一性,所以采用复式记账法,将会计资料进行分类、归集,设置了明细账,以便可以分账户查询凭证。明细账实际上就是将手工凭证按照科目重新将分录录抄写一遍,既麻烦又可能出错,而目的是为了核对和查询方便。在电算化会计中凭证的查询可以提供多种条件组合条件,且机处理快速准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消除了手工处理过程中重复抄录、容易疲劳、易出错、传递缓慢等不利条件,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2.2 会计电算化对账簿的查询的影响

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后,日常查账工作变得易如反掌。一般的会计软件都提供了强大的账簿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输入查询条件,计算机会迅速地调出符合条件的账簿资料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里的条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几个条件的组合。相对于手工会计条件下的查账工作而言,用计算机查账的工作量变得微乎其微,而查账的效率和质量则是与手工条件下查账工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3 会计电算化对科目汇总与记账凭证汇总的影响

科目汇总、原始凭证汇总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工作量和便于试算平衡。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在记账之前系统已自动进行了“试算平衡”。

此外,原手工会计下,记总账与记明细账是分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总账与明细账的相互核对以发现手工记账或汇总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电算化后,计算机记账与汇总是不会发生差错的,因此,电算化对于凭证的汇总主要目的是察看一下哪些凭证是否已经经过审核,是否已经记账这样一些工作,而不像手工会计条件下那样起到核对的作用。

3 会计电算化对对账工作的影响

手工会计核算的对账工作,一般可分为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账时核对四个方面。在电算化条件下除账实核对以外,其他三个方面的核对要求及核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3.1 账证核对,需进一步加强

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的账证核对应进一步加强,这是由于从原始凭证的归集、整理、审核到填制记账凭证,这一系列过程不是依靠人的处理来完成的,因此差错必须会出现。同时由于计算机对资料的自动处理和共享调用,使记账凭证向计算系统的录入近乎是会计核算的惟一数据输入环节。它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后续其他各环节。另外,由于记账凭证录入后的其他各环节是自动完成的,就使人们对这些账目资料失去了直接接触的机会。所以,对于账证核对应进一步加强,加大核对力度,以保证记账凭证的处理是准确的。

3.2 账账核对基本可以取消

对于录入到计算机的记账凭证进行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账,因为这些工作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它们之间的资料是一致的,所以以核对为目的账账核对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3.3 账表核对要区别对待

因为报表也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所以从上说一张报表设计并经过检验后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也就是没有必要进行“账表核对”了。但是,由于各单位的业务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各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些因素使得报表填列公式缺乏规范性;还有报表公式编辑的完整性没有绝对保障,所以对于账表核对应区别对待:对于业务较稳定,电算化水平较高的账表核对也失去了其最初的设置目的,反之,则仍有必要进行账表核对。

4 会计电算化对报表输出的影响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7

关键词:部门决算报表;会计核算;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094—02

部门决算报表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根据部门决算编制要求,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综合反映本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各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总结性书面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它不仅为政府部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字依据,也为各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提供科学依据。部门决算在部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一套全面、系统、完整的会计报表是全体会计人员智慧的结晶。而一套高质量的会计报表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报表的“生命之源”,而会计报表又促进和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要求,本文试就会计报表编制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和影响谈一些看法。

一、部门决算报表编制对收入核算的要求

按照事业单位准则,事业单位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高等学校把各项收入、各项支出全部纳入预算,对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这样会计报表能反映学校整个收支的全貌,还能掌握和控制学校收支的总体规模。而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校都是“债务累累”、入不敷出,有的甚至年初就编制赤字预算,而根据部门决算编制的要求,一般结余不能为负数。因此,学校的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学校支出的规模。

高等学校的主要收入一般包括:

(一)财政拨款。单位本年度从本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包括一般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

(二)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三)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四)经营收入。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其他收入。单位取得的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在编制部门决算报表之前,如何正确、完整地归集各项收入是编制报表的基本前提。由于学校的主要收入是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往往以指标形式下拨各学校,各学校必须将指标数与教育厅、财政厅核对,做到分毫不差,包括核对上年结转指标、财政拨款数、本年已使用预算指标、待核批结转预算指标、已缴财政专户数等,会计核算时根据资金来源和文件规定正确归集至类、款、项。上级补助收入核算的注意问题与财政拨款相似。事业收入中的培训费等收入,由于高校一般实行“二级”分配的模式,收入往往按学院核算,部分收入还滞留在学院手中,平时必须做好清缴、核对和及时分配。事业收入中的科研收入,由于科研收入一般是银行汇入,科研立项还要其他部门配合,这些收入都必须年底前纳入学校收入。关于经营收入,一般是学校非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如非独立核算的食堂、车队等,有的学校已直接入事业财务核算,有的平时核算,年终通过报表并入学校事业报表中。总之,在部门决算报表“大收大支”的填报口径和高校“以收定支”的现实状况下,学校各项收入能够及时、足额、正确的归集核算,是编制报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二、部门决算报表编制对支出核算的要求

1.在部门决算报表中反映单位本年度的全部支出情况,既要根据单位行政事业账和基本建设账的支出总账、明细账的发生数,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要求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类”、“款”、“项”分析填列,同时又要求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反映。将全部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项目支出是单位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各项支出。核算时既要根据项目专项管理的要求,按项目类别核算,又要根据账务系统将支出经济科目与支出功能科目二维有机结合,达到项目管理和科目核算的双重需要。

2.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由于编制报表时财政部门只给予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对于具体如何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使许多项目立项时就不知道归集于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各学校填列报表是由于理解的不同,往往出现口径的不一致。因此,在核算的源头上,项目的立项之初就要明确属于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

3.由于高校一般实行“大收大支”的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部分学校与各二级学院部门存在创收分配、校内服务、科研收费等造成核算中的重复收支问题,虚增了学校收入和支出。

4.高校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以后,由于借款或其他形式使用完国库资金,或套取资金将零余额账户的资金转入基本户,但实际没有形成支出,编制报表时为了达到与财政对账的需要只能在总支出中拼凑一块支出,与核算中的实际支出不一致,这些与现有的会计制度不相符。

三、对会计核算其他基础性工作的要求

1.银行对账问题。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凡属本年度发生的会计业务事项,均应按会计制度进行处理,以便记入有关会计账薄并反映在当年报表中。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款项都要到年末最后几天结算到账或支付,银行及时正确地对账,及时全面地归集各项收入和支出是编制一份合格报表的基本要求。与财政对账的收入这部分出了差错,即使报表做完了,还得从头再来。国库支付中的跨年度退款也会增加报表编制的难度。

2.往来账清理。2011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增加了财决附11表“资金往来明细表”,表明了高校主管部门对资金往来的日益重视,在历年的高校财务审计中,往来款项也是审计的重点,强调了各高校要加强对往来款项的清理。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审[2010]8号“省教育厅关于部分省属高校2009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审计中存在问题的整改通知”第七大点中提出了高校要加强往来款项管理,各校应进一步加强往来账户尤其是应收款项的管理,定期对往来账户和代管款项进行清理。对应收款项要明确责任及时组织催收,避免长期挂账,防止坏账损失。对于应付款、代管款项要逐笔梳理,不需支付的,已结题的项目应转入相应的基金。高校应严格控制通过往来调减收入支出,来编制一份“漂亮”的报表。

3.会计科目核算的统一、规范。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直属学校(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暂行办法》,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相一致。但实际考核中发现由于高校会计审核人员对经济业务的理解不同以及业务水平的不同,同一业务归集为不同的科目,影响了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总之,一份好的会计报表,依赖于日常科学、精细化的会计核算,同时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要求与变化,必将促进会计核算能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业绩和资金活动的全貌。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财务局国库处.2011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说明[m].北京市财务局国库处,2011.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8

一、关于一般行业企业与特殊行业企业的差异和特征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其第二号意见书中称:在公认会计原则时,由于管制行业定价过程的,管制行业与非管制行业之间会产生差异。所以在公认会计原则制定时应当注意此两者的区别,以一般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特殊行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是不适宜的。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管制性不仅表现在定价的过程.还表现在产量指标的确定过程和生产经营的管理过程。它与一般行业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生产经营活动揭示的非规范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揭示,主要包括物流的揭示、资金流的揭示与产权流的揭示,当然还包括决策指令的传递与实施反馈等。在物流揭示方面,一般企业与特殊行业企业有很大的差异。以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为例,其物流的特征在于:企业各种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只有流入,没有流出。而一般行业企业的物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先流入、再流出、然后再流入,往复循环。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构成不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原油和天然气,并非由流入企业的各种材料构成,所以其物流过程是非连续的。在资金流方面,尽管一般行业企业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都揭示G—G’的货币资金增量过程,但由于两者的资金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所以其揭示的过程也就应当不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资金流一般要经过矿区权的取得、租约定金的支付、钻井作业的支出、开采过程的支出和生产过程的支出,最后再通过产品销售流入。它与一般行业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矿区权的取得和租约合同签订两个方面。在产权流方面,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权益是通过契约与资本投入总额、资本投入比例以及资本营运收益等要素来揭示的,其中每项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产权流的变化。其产权组成方式、与计量方法的变化和复杂性也决定了产权流信息揭示的多样性,如矿产权益的联合、分割与转让等。

2、生产组织、运行环境的复杂性。

尽管我国已经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公司的新模式,但实质上并未根本改变国有经济垄断经营的状况。在现有经济模式下,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于:集团总公司按油田分布及规模大小分管下属各管理局,管理局按专业分工的需要再分管下属各生产单位,各生产单位再接作业程序的要求分管更低一级的生产单位。简单看来,其生产组织结构是完整有效的。但考察其运行过程就会发现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比如专业分工在管理局这一层次,难免形成各管理局之间生产组织结构的重复性设置,引起生产能力与业务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又比如在生产运行中,由于各管理局生产环境之间的差异,无法回避石油储量资源分级定价和有偿使用与国有石油资源行政分配的冲突和矛盾等。

3、生产规模与产量计划的管制性。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与产量受国家计划和政府的强制性约束。与一般行业企业相比,这显然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一特征不仅反映了国家对石油投资规模的制约,还反映了国家对石油产品价格的管制。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虽然对石油工业具有普遍的意义,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无法象一般行业企业那样简单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也就无法完全适应一般行业企业的决策、和评价的方法和原则。

二、关于特殊行业企业的现行会计核算与揭示方法的缺陷

正因为特殊行业企业与一般行业企业相比,存在上述的主要特点,所以以一般行业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特殊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与信息揭示就必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试仍以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为例,分析我国特殊行业企业采用现行会计核算与揭示方法的缺陷。

1、在资产与资产计量方面。

资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素之一,资产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一般行业企业的资产与资产计量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和规范。比如,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并对除了其他资产以外的各项资产都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对其他资产却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显然特殊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一些特殊性资产项目如储量资产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计量。

油气储量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生产作业的基本条件,由于没有制定揭示其价值和价值运动的规范准则,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地质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如远景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可采储量等。这些地质学概念并非为经济目标而设,往往会导致经济含义的混乱,给储量资产的有效计量造成障碍。油气储量在我国一直未实现资产化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但企业核算制度的不完善也不无责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实现储量资产化管理已成为必然。

2、在费用与成本核算方面。

一般行业企业的费用与成本核算都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但对特殊行业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特殊行业企业的费用与成本构成与一般行业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费用与成本构成应当和石油、天然气的生产过程相连系,一般包括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几个方面。然而,在我国现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费用与成本核算中却不包含有关勘探费用的支出。正如资产的非完全揭示一样,成本核算的非完整性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缺陷之一。它造成了企业对这些相关经济活动揭示的失控。

3、在经济业务事项与会计科目方面。

会计科目对于一般行业企业来说,其概念是清晰的。如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然而对于特殊行业企业,如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来说,则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都是以管理局为法人单位,下属的、按专业化分工的二级、三级单位尽管规模很大,都是非法人单位,而最终的对外会计报表又是由二级、三级单位等报表汇总而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局对外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就超出了其原有的含义。如销售费用实质上反映的是销售公司——管理局所属的一个二级单位的各项支出总额,既包括销售公司的销售费用,也包括销售公司的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就是说,管理局揭示的有关销售的经济业务事项事实上具有综合的特征。又由于按专业化作业分工的二级、三级单位被视同企业的一个车间,不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这样,管理局揭示的管理费用实质上只反映了管理局机关的各项支出,不包括各二级、三级单位的行政和经营管理费用。就是说,管理局提示的有关管理的经济业务事项事实上具有省略的特征。

三、关于特殊行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

如上文所述,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一般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规范与标准,但是由于特殊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揭示的非规范性以及与一般行业企业相比存在不同的特点,使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与特殊行业企业不相适应。根本克服这一缺陷的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和特殊行业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

特殊行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首先应该规范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揭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的描述。特殊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特殊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也表明了特殊行业企业经济核算的复杂性。没有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揭示,没有统一约定的概念及其内涵,就不能有效地提供各种复杂的经济信息,更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如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应该首先定义: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已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未开发储量、矿区、探井、开发井、辅助井、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等概念,才可能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财务状况作出全面的描述。

其次,应该规范其成本核算方法。特殊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必然表现于成本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如果不对其进行规范,就会造成成本核算的混乱。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来说,无论采用成果法还是全部成本法,都应该规范其核算程序,比如资本化成本的范畴与摊销、未探明矿区的评价与废弃、勘探井与勘探型参数井的成本核算、生产成本核算以及矿产财产转让和有关交易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地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9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

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篇10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