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0:28

化工专业特点篇1

关键词:电工学;专业特点;模块化;教学体系

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工科类非电专业必修的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使学生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前《电工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均集中在“学时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上。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各相关学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为了扩展专业面,不断增加相关专业课,加强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再削减和压缩《电工学》学时,总学时现已减少至112学时。理论教学96学时要完成原先至少180学时的内容,根本不可能。与此同时,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元器件不断涌现,以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为标志的高新技术日益融进各非电类专业,《电工学》又是非电类专业唯一一门电类课,于是增加这些新内容就压到了《电工学》头上,使《电工学》教学的教师苦不堪言。如何建立符合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的电工学的教学体系摆在我们面前,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模块,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

1 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与论证

1.1模块化方案的设计

所谓模块化指的是“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1]。传统电工学教学内容具有广而全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根据章节可区分为1、直流电路部分(含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方法,暂态分析)2、交流电路部分(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分析)3、磁路分析部分4、电动机部分(含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及控制电机)5、电机控制部分(含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和可编程序控制器部分)6、安全用电部分7、电工测量部分共7个大模块,而实际上各个不同的专业,其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方案均不相同,并且开设电工学的目的也不同,所需的电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设计之前有必要研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抓住其专业的培养特点,了解专业需求,把握专业开设电工学的目的,才能满足各专业对开设电工学的要求。经过对我院各专业的走访和调研,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比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点完全不同,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材料、机械、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金属、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及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宽口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掌握机电一体控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对如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分析进行电工学教学的模块化的设计,如表1。

1.2《电工学》模块化选择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我们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比较,根据电工学的知识模块做了分析,认为

表一:各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各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工程车辆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应用机械电子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工作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学和电子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受到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电子技术、工业自动化和试验制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应用计算机软件、电子控制技术和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进行车辆及其相关产品设计、制造、维修和营销方面的基本能力。知识结构分析与模块化设计1、直流电路部分(基础部分必须讲授)2、交流电路部分(基础部分必须讲授)3、磁路分析部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以不讲)4、电动机部分(完全掌握)5、电机控制部分(主要掌握机电接触控制部分因为pLC方面将有专业课进行讲授)6、安全用电部分(自学)7、电工测量部分(自学)1、直流电路部分(基础部分必须讲授)2、交流电路部分(基础部分必须讲授)3、磁路分析部分(必须完全掌握需要进行讲授)4、电动机部分(一般掌握即可)5、电机控制部分(一般掌握即可)6、安全用电部分(自学)7、电工测量部分(自学)1、直流电路部分(基础部分必须讲授)2、交流电路部分(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分析)3、磁路分析部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以不讲)4、电动机部分(重点掌握)5、电机控制部分(重点掌握)6、安全用电部分(自学)7、电工测量部分(自学)通过对各专业方案的比较,可以知道,对于本需120课时讲授的电工学即是通过增加学时数也很难实现对电工学各个章节的完全把握,如果选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缩简课时,同时也可以实现比较精确的电工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以我校机电专业为例做了电工学模块化的设计(见图1)。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ewB,尽量做到仿真实验和实际动手进行硬件实验有机结合,即软硬结合,虚实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在实验课上坚持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原则,实验中一人一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图1

线路、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实验数据。这种实验方法可完全保证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模块化教学的测试结果

测试课程:电工学   授课教师:陈巍  职称:副教授

测试学期: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测试班级:机电061,机电071,车辆061,071,材料061,071

表2测试数据:2008/2009(传统教学)与2009/2010(模块化教学)电工学考试分数对比

2008/2009(第一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分数段机电061(%)车辆061(%)材料061(%)机电071(%)车辆071(%)材料071(%)50以下35241050-6014121513101060-7031353015161870-8032283348504780-9013151818192290-100752243结论:为了测试模块化教学的成果,我们选取了3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发现模块化教学的成绩有了大幅的提高,并且经过2年的跟踪发现,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班级电知识的结构和应用均较好,完全能够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高教探索》2008.3

[2]沈任元.学生主动型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9?11

[3]倪树范.实验箱流行的思考,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6年第5期:123?124

[4]徐乐,王淑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2009,19(增刊):66?67

化工专业特点篇2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炼焦化学专业”,1985年改为“煤化工专业”。1992年,按“煤化工”“、城市燃气”和“炭素材料”三个专业分别招收新生。1996年,随着教育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煤化工”“、城市燃气”和“炭素材料”三个专业归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尽管名称几经变化,但始终坚持煤化工培养方向和煤焦化的特色。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武汉钢铁学院”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原来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毕业生主要面向钢铁冶金系统;培养目标针对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受到钢铁冶金行业焦化企业、科研院所的认可。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规模及水平均有了显着的提高。在化工专业“宽口径”培养模式下,坚持煤化工方向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左右,在较长的时期内这一能源结构不会改变[4]。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推广洁净煤技术,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中国的一项基本能源政策。其次,煤焦化是煤化工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煤炭综合利用方法。至少在50年内,采用高炉,利用焦炭作为炼铁的主要燃料、还原剂和料柱支撑体的技术仍将是钢铁冶金的主流技术。再次,“节能减排”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全世界面对的主要挑战。面对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和焦化行业普遍污染严重的现实,从煤炭利用源头减少污染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最后,煤化工(包括焦化)行业涉及到中国能源供应和安全、钢铁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实现,当前以致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因此,武汉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坚持煤化工方向特色是非常必要的;理顺两者的关系,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价值。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行具有煤化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办学特色,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以煤化工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5-6]。

   (一)市场导向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完全走向市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为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自主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之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创新。

   (三)错位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要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科研成果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凸现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正面竞争。

   (四)相对稳定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三、主要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突破,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宽口径”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多次研讨,并邀请、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深入地调研,逐步树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宽口径”培养模式下坚持煤化工特色教学的观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又是专业工程的实践者。他们多数在武汉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从事煤焦化设计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没有煤焦化专业的知识背景,为此,安排新教师随班学习煤焦化方面的课程,而后安排到焦化厂进行3个月现场学习,并在学校设计院教师指导下完成焦化的工程设计,经教研室组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创新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设置合理、科学、超前、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应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焦化特色模块”、“精细化工模块”等专业方向课程。同时,将煤化学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从而保证学生具备煤化工的知识背景。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近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考虑到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实习基地以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有限公司为主体。该公司在国内具有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同时,该公司可以说是焦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建有4.3m、6m、7.63m焦炉,所采用的配套工艺也有多种,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本科专业特色教学实习基地[7]。在实验教学方面,依托湖北省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开设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性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特色教学提供了保障。

   (五)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中得以体现。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内涵建设,重新整理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煤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将其它一些主要能源也引进来,从而形成了能源化学课程。在化工设备及材料中融入了力学、材料等知识;化工设计基础与技术经济分析课程在原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工设计内容,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增设了化工CaD绘图与识图。教材的质量体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专业课程都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与出版具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的教材,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本专业自编公开出版的教材主要有:《煤化学》《燃气工程》《化工技术经济学》《化工设计概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导论》等,其中《煤化学》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六)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只有特色鲜明,才能优势突出;只有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才能使学校加强对某一专业重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取得预计的成果。特色专业更强调精干高效,它是学校具有标志性作用的专业。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质量监控。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实行课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生评教制,干部同行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监督电话、信箱信息收集制,等。此外,还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培养高质量的煤焦化特色化工专业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化工专业特点篇3

一、材料丰富、展示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水利工程特色

《水利工程专业英语》一书的结构简洁,全书仅4个章节:“基本概述”“主要河流管理问题”“专业”和“教学附件”,但每个章节下呈现的学习材料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水利工程专业全部领域。在材料表述方面,以具体水利工程知识点为媒介、以专业英文翻译为工具,实现“专业+英语”的跨学科领域融合效果。例如“Drainagenetwork”部分中对“流排序”知识点的介绍,英语表达采用的是科技期刊语体,而在语料加工上对应我国水利工程知识体系,如“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词汇只在中国水利工程领域使用,以此保障跨文化背景下语义的一致性。同时,本书所选用的材料来源广泛,如希腊境内的河流侵蚀景观、挪威境内的河流地貌发展动力、阿富汗境内的穆尔加布河等,这些材料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不仅能够为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特点及技巧掌握提供依据,还能够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间接地渗透出来,作用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二、主旨突出、呈现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技巧

该书研究主旨是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特点与技巧,就“特点”而言,作者研究视域集中于“CommonhabitsofChinesewriters”层面,重点分析中国水利工程技术人才在英文成果翻译上的常见问题,如专业词汇采用“中国式英语”表达,翻译思维存在“先中文、后英文”的割裂性等。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作者强调跨文化背景下英语翻译应遵循“本地化”特点,如文中举例“围垦区”的英文词汇是“Reclamationarea”,但水利工程如果处在荷兰境内,应以“polder”(圩田)表达,这样才能保障英语翻译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精确度。就“技巧”而言,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翻译技巧提升途径,包括大量专业词汇、例文修改等,最重要的提升途径为“撰写论文”,通过学习、模仿、借鉴国际水利专业期刊论文写作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中国水利专业人才的英语翻译技巧。此外,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阅读文本,形式上短小精悍,内容上契合章节主题,可做为一章节学习完毕后临摹练笔之用。

化工专业特点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泉马继伟卢卫娜林红举张丽红.“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大类平台课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0期。

化工专业特点篇5

关键词:高职专业;区域经济;适应性;扬州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长期需求。本文以扬州地区高职教育为例,讨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布局与区域产业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对策与路径。

一、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扬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部,下辖广陵、邗江等三区一县两个县级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2012年扬州市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省内第八位,人均GDp为6569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近十多年来,扬州作为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和上海(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主动参与构建宁镇扬都市圈,向南接受上海、苏南等地区经济辐射,经济建设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544.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933.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5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9.8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9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7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12.7∶52.5∶34.8调整为2012年的7.0∶53.0∶40.0。2009~2012年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注:①资料来源:2009~2012年各地统计年鉴数据;②2012年财政总收入为新口径。

(二)扬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排序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跨越。在对制造业、纺织服装、玩具及旅游用品、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结构改造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为龙头,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化纤纺织、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支柱产业主要以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高档轿车、特种专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衍生产品,扩充乙烯、氯碱等产业链。目前已建成仪征上海大众轿车生产基地,拥有以扬力集团、牧羊集团、力创集团和宝胜电缆等为代表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扬农化工、仪征化纤为代表的石化产业集群,同时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二、扬州市高职教育发展和专业设置现状

目前扬州市共有高职院校3所,分别为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扬州职业大学为综合类院校,曾先后合并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学院等10多所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17个大类,现有专业70个,专业设置中三产专业比例达61.4%,省级特色专业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工程测量、园林技术等9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扬州唯一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化工和建筑为其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中二产专业高达61.5%,共覆盖10个大类,现有专业39个,其中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扬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覆盖9个大类,现有专业26个,其中三产专业设置率达73.1%。2011年和2013年扬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对比情况见表2。

三、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2013年扬州高职院校除水利和公安大类外,共设有17个专业大类,43个二级专业类,96个专业,135个专业点(见表2)。对比教育部2010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外专业名单[1],江苏省招生专业分为19个大类,79个二级类、606个专业,因此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二级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9.5%、54.4%和15.8%。扬州职业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机械制造类和化工类专业具有较强办学实力,拥有多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对扬州的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多年来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扬州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主要为:

(一)专业覆盖面不广及专业分布不够均衡

2013年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文化教育、制造、土建、艺术设计,5大类共设专业53个,占专业总数的55.2%。专业点设置数居前5位的是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土建、电子信息,5大类共设专业点85个,占专业点总数的63.0%。说明扬州3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中度较高,专业覆盖面不广,同时专业同质化现象较突出。扬州高职专业重复率达100%的专业共有10个,分别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环境检测与治理、市场营销。扬州高职专业分布中一、二产专业偏少,三产专业设置偏多,未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存在偏离

2013年扬州3所高职院校开设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3个,制造、土建、生化药品等二产专业42个,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等三产专业共51个,专业设置对应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1∶43.8∶53.1,与2012年扬州三次产业比重为7.0∶53.0∶40.0相比,存在一定偏离,不能符合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结构特点。装备制造业是扬州传统优势和支柱产业,但扬州高职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覆盖面偏窄。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验技术等专业,能满足船舶制造和压力容器生产等扬州支柱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但扬州高职院校均未开设;又如: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材料与能源大类仅设有2个专业,是扬州专业数最少的大类专业之一,远远不能满足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数与专业点比例偏低,与第二产业在扬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够匹配,难以满足扬州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专业比重偏大,极易造成三产专业培养人才出现供大于求,从而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力度有待加强

表2中,2011年扬州高职专业设置为包含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4所院校数据,2012年扬州职业大学与扬州环境资源学院合并后,减少了1所具有农业行业背景的院校,导致扬州高职办学规模有所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3年扬州高职专业设置数减少9个,专业点数减少28个。专业调整是高职院校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采取的重要举措,2013年扬州3所高职院校共停办了应用日语、应用韩语、商务管理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6个专业,新增服装设计与加工、石油工程技术2个专业,专业调整力度总体不大。与苏中其他院校特别是3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年开发了猪生产与疾病控制、养禽与禽病防治、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渔业综合技术等目录外新专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华夏航空公司联合,以定向培养形式开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新专业。苏中3所国示(骨干)校2013年停招专业有10个,新增专业数达24个,苏中国示(骨干)校平均新增专业数是扬州高职院校平均新增数的12倍。

四、提升扬州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适应性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优化三次产业专业比例为目标,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2]

要积极构建专业结构与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保持动态吻合的专业调整机制,使扬州高职专业布局按产业的结构分布,适应扬州产业按“二三一”排序的要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扬州高职院校应重点增加第一、第二产业专业比重,适度减少三产专业比例;要针对专业集中度偏高的问题,院校间坚持错位发展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专业的同质化。要加强新开专业的科学论证和劳动力市场潜在需求预测工作,各院校专业设置不应都集中在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等制造类热门专业,或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等三产类热门专业,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开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并不断加大专业覆盖面。

(二)以区域产业需求为依据,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群

构建品牌特色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3]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的“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扬州市“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参与构建宁镇扬都市圈,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围绕扬州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的要求,扬州高职院校要重点发展制造、生化、材料能源等大类专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对接的核心专业,带动专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平台,促进扬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扬州职业大学可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设计、园林技术、高级护理等专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重点建设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将以上专业由省级特色专业向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群提升。

(三)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础,优化高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设置的市场主体,必须密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发展需求。[4]要通过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获得地方政府在经费筹措、政策扶持等方面对高职办学的更多支持,推动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动、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建由社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加强与扬州化工园区、邗江工业园区和扬州开发区的合作,通过建立“扬农化工学院”、“中联世纪建工学院”,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同论证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强化了学院主要工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提高了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

[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3-76.

[2]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

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3]陈强,张忠.基于提升吸引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探析

[J].教育与职业,20113,(10月下):28-29.

化工专业特点篇6

纵观中国近代大学的诞生,无不呈现出一个特点,即萌芽并诞生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期间,许多开明的官员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是洋务运动产生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创办的时期。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因此都是从事专业技术教育。譬如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焦作路矿学堂(今中国矿业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前身)、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中等工业学堂(今浙江工业大学前身)等等。当历史车轮行进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更多的近代高等学校创办,比如德文医学堂(今同济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今东华大学前身之一)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诞生往往与其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历经百年的时间,依然清晰可见。

追溯其原因,我们发现自清末,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矿产资源的丰富,东北三省,尤其是辽中南地区的重工业得到了很好、很大的发展:广东的发展受益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对外开放口岸,改革开放后毗邻港澳的独特地域优势;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历史发展的较好积累,江南地区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要持续长期健康发展,相关的行业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于是培养这些专门人才的大学(学堂)也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大学办学特色与地域特色的紧密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其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的有四大区域,分别是位于东北地区的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住于华北地区的中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以重工业闻名),位于江南地区的中国第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长三角工业基地),以及位于华南地区的中国第三大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

为了便于大家通过区域特色锁定、认识、选择这些极具行业特色的大学,我们将逐个分析这些区域的各种优势、大学的创办背景、环境,进而解读该地区所辖的大学特色。由于涉及的大学数量较多,加之篇幅有限,我们将通过上下两期为大家呈现。本期为大家解读江南和东北两大地区的高校。

江南地区

区域优势:坐拥中国第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长三角工业基地)。

区域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本区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比如上海市正朝着国际资本集散中心、国际国内的投融资中心、金融活动的交易中心、金融信息中介服务中心的目标迈进。江苏省则以吸引外资居国内前列而著称,浙江省以民间资本充裕和民营经济发达而闻名。不仅如此,长三角是中国的城市群,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基地,最大的外向型经济综合体,也是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基地。

代表性支柱产业:纺织、化纤、机械、化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

与支柱产业相契合的特色院校名单:东华大学(纺织、服装为主打特色)、同济大学(交通、车辆、机械、土木为主打特色)、江南大学(食品、轻化工程为主打特色)、浙江工业大学(轻化工等为主打特色)、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服装为主打特色)、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为主打特色)、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为主打特色)、南京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为主打特色)、苏州大学(纺织、医学为主打特色)、江苏大学(轻化工程为主打特色)、江苏科技大学(船舶、机械为主打特色)等。

代表性特色院校解读: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始建于1951年,地处东方明珠——上海,其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现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东华大学在纺织领域的学科最有特色,也最具实力,在学校拥有的7个部级重点学科中有6个为纺织类,如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等,另外1个学科是材料工程。值得一提的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81个一级学科评估中,两度名列全国第一,同时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

东华大学在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该计划中走出来的学生都称得上是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服装设计与工程是该校的老牌强势专业,学的都是大学物理这些理科性很强的课程,录取分数相当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也是该校的优势专业,学的是宇航服的研制,总体科研教学力量很有实力。另外。如果想去德国、日本留学,可选择轻化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如果擅长化学,可选择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如果擅长数学,可选择电气信息类等专业。

如今,毕业生依托于强大的发展平台,已遍布国内外的研究院所、高校、银行证券、外资企业及著名it专业公司,薪资水平亦是在同级毕业生中名列前茅。学校近年来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等诸多高档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且依托于上海这一广阔平台积极实施其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战略。同时,东华大学有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等领域。2011年,学校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研究成果在“天宫一号”上得到应用,在国家的“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功绩显著。

同济大学

有人认为同济大学首屈一指的专业应该是土木类、建筑类,这本身没错。事实上,汽车类专业同样是同济大学赫赫有名的王牌。同济的汽车类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在大众集团的支持下取得了飞速发展。汽车类专业的教授大都是德国留学回采的,现任科技部长、前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曾在德国奥迪公司工作过10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跟梅赛德斯——奔驰的交情,或许多少与它们同出德国的血统有关。奔驰公司在同济中德学院投资设立了汽车电子基金教席,通过这一基金教席资助同济汽车电子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比如汽车电子测试、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等等。

有媒体称,德国著名政治家只要去上海,肯定都会去同济大学。之所以如此众多的德国政界人士逢来上海必参观同济大学,其主要原因是同济大学还与德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00多年前,一名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即今同济大学前身)。

同济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享誉全国,这要归功于它的一项重要课题——环保汽车发动机的研发。前德国环境部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每年都作为客座教授来上海同济大学授课两个月。他说:“我不是到这里做演讲的。上一次我指导了一个研究生班,不仅有中国学生参加,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学生。因此需要我们负起责任,并尽可能建立各种联系,我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同济大学已成为国内国际具有一流水平的汽车产品研究和开发基地,通用公司也为其慷慨解囊,捐赠了总价值超过4.7亿美元的软硬件设施用于教学科研。

江南大学

一个半世纪以前,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时,或许从来没有预料到未采之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奶粉消费市场。中国人对于奶粉的疯狂需求甚至令全球各国忧心忡忡,纷纷限购。这是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一个显性反映。现代人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含量在提高食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引发诸多隐患,与食品相关的行业正愈发吃香。

位于小城——无锡市的江南大学就是以培养食品科学、轻化工人才为鲜明特色的学府。她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科系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原为中国轻工业部唯一的直属大学,1998年国务院部委改革后,划归教育部直属。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和工业设计等学科领域享誉业界,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该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中国唯一一个通过美国iFt国际认证。2001年1月,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该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该校建有教育部“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创新团队、“食品精细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团队及江苏省“重要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创新团队。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科技部批准并开始建设。在逾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里,该校充分发挥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方面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该校十分注重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成立了由海尔集团、国酒茅台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无锡国联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各学院也建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会。中粮集团、嘉里粮油、希捷公司、中国电信等一批著名企业和荣智权等一批社会名流都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她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

服装学院是浙江理工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学院。该校于1979年创办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1982年创办服装设计专业,1985年成立服装系,1993年成立服装分院,1999年更名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04年调整为服装学院。

该学院现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及纺织工程工程硕士(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等四个硕士点,服装设计与工程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共有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营销、时装表演与营销、染织、服饰品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杉野服饰大学、韩国水原女子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互派教师与学生访问。

在培养的学生中,先后有四位毕业生获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每年都有学生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布的“新人奖”,学院因此每年获得院校“育人奖”,名列全国时装院校第二位。另外,时装表演与营销专业的学生也经常在国内外的大赛中获奖。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历年来受到社会相关行业的欢迎,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工程和染织艺术设计、时装表演与营销等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非常高。在杭州服装行业的几百个品牌中,有近50%是服装学院学生自主创立的,许多毕业生在企业已成为首席设计师或设计总监,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华东理工大学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13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她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该校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承担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部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之一、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之一。该校也是国内最早成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专业的院校,该校更是拥有我国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的院校。1997年美国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五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由化学工程系、石油加工系、产品工程系、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研究所、石油加工研究所、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

江苏科技大学源自1933年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一年后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办学70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201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决定共建江苏科技大学。随后举行了共建江苏科技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此举不仅彰显了江苏科技大学与船舶行业的密切联系,也体现出上级部门对该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船舶工业发展能力的高度认可。

江苏科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该校最早设置的船舶工程系,拥有该校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江苏以及全国造船界均享有声誉。

学院现拥有“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拥有mtS系统公司生产的结构疲劳试验系统、大型结构试验平台、船模拖曳水池、风浪流综合试验池、波浪水槽等重型实验设施和目前国内外先进的FD/Cae/CaD/Cam软件系统,高性能工作站等。

与此同时,该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英国劳氏船级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厂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熔盛重工集团、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金总额近1700万元。

东北地区

区位优势:拥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也位于此区域。

区域特点:中国东北三省的工业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该区集中了中国主要的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型机械、钢铁、化工、成套设备、交通设备、船舶、飞机、机电设备的主要产区,并且在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代表性支柱产业: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

与支柱产业相契合的特色院校名单:东北大学(钢铁、冶金、机械为主打特色)、大连理工大学(钢铁、机械、船舶工程为主打特色)、沈阳工业大学(机械为主打特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化为主打特色)、东北石油大学(石化为主打特色)、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为主打特色)、沈阳化工大学(化学、材料为主打特色)、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机械为主打特色)、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机械为主打特色)、吉林大学(车辆工程、计算机、材料、测控为主打特色)、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光电、计算机为主打特色)、长春工业大学(机械、化学、材料为主打特色)、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气、通信、计算机、材料为主打特色)等。

代表性特色院校解读: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东北大学在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个中国“第一”,如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教授在东北大学设立的,中国的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和第一台医用Ct机诞生在东北大学,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在东北大学,等等。

东北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目前已形成了面向基础产业的特色优势学科(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学科(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科技哲学、管理、行政学等)协调发展的格局。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实力很强,名列全国前三。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钢铁冶金学科,在原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以及特聘教授岗位等方面均为首批获准。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在钢铁冶金学科的绝大部分研究领域内,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能力方面,本学科不仅在省内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该校的大部分工科专业都是学校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全国学科排名第二,与排名第一的清华差距不大,是学校录取分数最高、学校最重视、各种科技大赛得奖最多的专业。冶金工程专业是东北大学传统的强势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二,就业率高,毕业季全国大型矿企都会来招聘,中国两大航母级的钢企宝钢、鞍钢现董事长都是东北大学毕业的。矿物加工工程在全国学科排名第一,在北方的影响力还不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另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采矿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也很强,是学生报考的热门。

大连理工大学于1960年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11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大学,也是自主选拔录取“卓越联盟”成员高校。该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部级科技奖励3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2项。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由原机械工程系、模具研究所和工程训练中心整合而成。机械工程系成立于1949年,是该校最早设立的8个系之一。2010年,该校的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共同组建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学院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是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拥有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米技术及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模塑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起重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大连大学工学院的造船系,成立于1949年4月,是该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船舶工程学院设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该学科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985”重点建设学科,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博士点授予权,下设“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博士点与硕士点。

吉林大学始建于194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努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软实力”。目前,在本科专业方面,该校的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电子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学等一批优势专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名牌特色专业群。

提到中国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教育,吉林大学绝对是一处令人膜拜的圣地。吉林大学在行业里的地位是公认的,不但拥有国内汽车类专业领域最早且唯一的部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汽车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工程学院郭孔辉院长。该校的汽车学院也是中国目前实力最完备的两个汽车学院(系)之一,另一个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吉林大学的汽车学院被称为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摇篮,也是长春一汽集团的后备军,目前拥有三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动态模拟实验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散布在天南海北,遍布国内汽车行业。无论是汽车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管理机构,或者是国内各个拥有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里,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可能是生产教学一线员工,可能是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行业风云人物。吉林大学汽车类专业如此厉害,还因为吉林大学完善的相关学科设置,比如交通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等,都与汽车行业有着科研和人才培养关系,给汽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不久前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庆五十周年时,香港大学亚洲汽车之父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位院士也加盟该院,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看来,吉林大学汽车学院享有“中国汽车工业人才之摇篮”的美誉,真是实至名归。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是第一家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样板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之一,也是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的重要成员。

哈工大是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之一,其在国防、航天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哈工大的力学类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8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国防特色专业,核反应堆工程是国防紧缺专业,这两个专业在哈工大均具备很好的软硬件条件,就业率很高。文科类专业中的社会学(省重点专业)、俄语、日语等专业也有不错的口碑,在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

该校的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之一,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机器人理论与技术、超精密加工与纳米加工、特种制造、自动化与数字化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是全国重点学科。

不仅如此,哈工大始终保持航天、国防特色,攻克了大批航天、国防关键技术,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成功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卫星三号”,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为“神舟”号研制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提供多项技术支撑,是全国唯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单位。此外,该校在机器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同年更为现名。

该校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

该校石油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建校时成立的石油炼制专业。始终保持鲜明的石油化工学科特色。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和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3个硕士点。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形成了重质油加工、清洁燃料生产、非常规石油资源与生物资源利用、石油加工助剂与添加剂、新型能源材料化学、石油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石油物性与化学、分析测试新技术、新型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化工节能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

辽宁科技大学始建于1948年,坐落于钢铁名城鞍山。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是我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该校培养出以冶金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宝钢集团创始人黎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顾问、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吴溪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历史性贡献,享有“钢铁摇篮”之美誉。

化工专业特点篇7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落实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治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三违"行为为重点,以遏制建筑施工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突出重点,源头治本,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建筑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强化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改善建设项目安全投入保障条件,探索建立建筑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建筑施工坍塌、坠落等重、特大事故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在*年的基础上下降2%的目标。

三、深化专项整治的重点范围、工作方式和职责分工

(一)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范围

深化专项整治的重点范围是:以预防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铁路工程建设、公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电力工程建设的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坍塌事故包括深基坑坍塌、边坡坍塌、脚手架坍塌、高宽棚架坍塌、塔吊使用和装卸坍塌、隧道冒顶坍塌等;高处坠落包括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坠落、工作台坠落、吊篮、升降机坠落、悬索高空坠落等。其中:

1.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以房屋建筑为主,重点是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村镇建设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

2.铁路工程建设:以新建、改建铁路为主,重点是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的铁路工程建设,特别是长大隧道和高架桥梁工程项目,以及既有线路的重点扩建、改建工程项目。

3.公路工程建设:以新建、改建高速公路为主,重点是山区地质条件复杂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特别是长大隧道和高架桥梁工程项目。以及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桥梁、隧道、高边坡等工程项目。

4.水利工程建设:以新建、在建水利工程为主,重点是小水电工程建设项目。

5.电力工程建设:包括列入国家、地方计划内的火电、水电和核电建设项目。重点是大、中型水电建设工程,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水电建设工程。

上述未涵盖的内容,由有关部门及单位根据其施工特点进行细化。

(二)深化专项整治的工作方式和职责分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统一部署,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级安全监管局,下同)支持、配合、指导和督促地方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包括中央建筑企业具体落实。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建设部:负责组织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中,以预防施工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2.交通部:负责组织实施公路建设工程中,以高速公路长大隧道、高架桥梁为主,预防隧道坍塌、突水突泥、瓦斯爆炸事故,以及模板支架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3.铁道部:负责组织实施铁路建设工程中,以长大隧道、高架桥梁和铁路铺架为主,预防坍塌、高处坠落、隧道突水突泥以及瓦斯爆炸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4.水利部:负责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中,以小水电工程为主,预防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5.电监会:负责组织实施电力工程建设中,以预防坍塌(特别是高宽棚架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6.中央建筑企业:结合所承担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专业特点,负责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

7.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支持、配合、指导和督促本行政区域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实施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专项整治的总体部署方案和有关具体实施意见,督促、检查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和促进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进度安排

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部署阶段: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4月中旬,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央建筑企业应根据本行业(或部门)和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研究制定*年深化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部署有关工作。实施方案应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以及地方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也应制定相应的监督、指导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4月中旬~9月份,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将具体实施方案层层落实到本行业(或部门)、企业所有的建设工程,直至最基层单元--项目部(作业队),并按要求开展隐患和"三违"行为自查及整改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积极支持、配合地方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掌握工作动态,加强检查和指导。

检查阶段:10月~11月上旬,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中央建筑企业总部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组织开展督查和抽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适时组织联合督查,发现存在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的,要责令认真整改,并严肃处理。

总结阶段:11月上旬~12月份,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对已开展的整治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依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各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全面履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通过专项整治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特别是要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建立村镇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监管,加强政府对村镇建设安全和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的监督、指导和服务;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严肃安全责任追究,提高政府安全监管绩效。

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是建筑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健全和落实以法定代表人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切实履行法定安全责任,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二)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进源头政策治本工作。通过专项整治要全面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基础规范化管理,建立机构,配足人员,落实责任,特别是要加强村镇建设安全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及工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制定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计取、使用、管理等经济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并落实到建设、施工等责任主体上,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到位。要完善应急机制,加强重大风险的防范,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制度。

(三)严格执法监管,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监管力度。通过深化专项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市场的安全管理和监控;要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动态监管,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一律不得进入建筑市场参与任何建筑施工活动;对不符合或者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予颁发或暂扣、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严格执法,对违法违规施工、习惯性违章和"三违"行为,依法严厉处罚。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建筑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力度。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能力的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严格管理和施工作业、防范事故灾难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应成立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领导小组要定期汇总情况,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支持、配合、协调地方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有关专项整治工作。

(二)突出重点,全力攻坚。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依据本行业(企业)的特点,抓住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同时,应将专项整治工作与本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做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又要集中精力抓好专项整治工作,不能以日常工作代替专项整治。要在落实工作责任、难点攻坚上下功夫,真正把深化专项整治工作抓深、做实、做细,务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监督,严格督查。为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国务院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要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抽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在深化专项整治期间,及时对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与地方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建筑企业(属地)的联系,了解和掌握深化专项整治工作的动态情况,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对列入专项整治重点对象仍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的,要依法从重从严查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化工专业特点篇8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建设

[作者简介]强伟纲(1973-),男,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无锡21412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30-03

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教育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高职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在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则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专业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专业群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服务领域或产业链,以本校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核心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各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可以由同一大类中的相近专业组合,也可以按产业链跨类组合。

开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既是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高职院校间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行业背景不突出、特色彰显不明显;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尚不高,尤其是新兴产业所需专业的发展与产业需求尚不匹配。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了一批重点或品牌特色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这些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还有待推进;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强,发展空间还有待拓宽。开展专业群建设,就是要引导高职院校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优化布局,彰显特色,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既加强核心专业的建设,又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的提升,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并形成专业群体适应市场的优势,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建设;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合力,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1.着眼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围绕本地区或行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紧跟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特色,本着同一区域院校间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理念,从而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及专业结构。

2.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主动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学合作、校企共建为基本方略,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3.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国家重点专业、品牌特色专业等核心专业在专业群中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同时,围绕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资源整合,强化高职院校整合资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利用专业间互为带动的关联性,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三、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围绕专业群建设的主要要素:专业群结构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专业群管理等,依托核心专业优势,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进行校内外各类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聚焦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群结构。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群的产业背景、服务面向、在岗位工作要素上有密切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明确各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主要就业岗位、技术或服务领域等。依据需求特点、现有专业基础条件,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且具辐射性、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统筹整合核心专业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

2.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地方需求为中心,通过完善校企双赢互动的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深化“全程、开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探索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创新举措。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高职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

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化学分制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及差异,在专业群中进行大众化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在实施规范化教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制订满足部分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在核心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教育,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经验,着力于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拥有国际认可资格证书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整套教育质量高、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法和模式。

3.重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群。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环节,在重视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形成面向工作任务、面向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开放性的核心课程群,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根据不同专业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差异,区分不同专业在同一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平台”与“模块”,进行核心群课程的设计。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模块化课程。以“平台”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提高专业群的适应性并有效利用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高职院校要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分类建设公共类平台课程、专业共享平台课程、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核心课程群。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时需统筹安排所有专业均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通过分层、分级的教学改革使各级别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达到专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类课程的统筹安排,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并应通过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学生个性及特色培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群包括专业共享的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专业共享的平台课程是基于同一学科基础的专业群中多个专业共享,是奠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各专业群应着力于探索既满足专业主干课程需求、符合学科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共享课程的建设。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则首先要明确专业群中服务各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明确专业群中各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建设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同时适合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专业群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环节中,要遵循分工、合作的原则,各专业院、系重点建设奠定学科专业基础的共享平台课程和服务主要就业岗位的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而承担基础课教学的部门则要重点进行公共类平台课程建设。

4.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从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要求出发建设实训基地。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核心要求(顶岗实习、专业课程做中学、双证书制等)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群各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校内实训基地中,除单项实验室外,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实训室;再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将实训室组合为若干技术或工程中心,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训要求。要通过深化企业与专业的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要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专业群内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达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的目的。

5.优化教师组合,建立高效团队合作机制。在进行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中,要吸收部级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重点建设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教学为抓手,着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共享专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整体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在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的同时,满足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要。

6.构建教学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要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现有教学信息化平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各专业群以数字化资源应用推广为抓手,主动融入数字化校园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参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形成反映教学规范的基本资源、反映课程重点难点的特色资源,集成专业群教学精品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各类在线学习活动。加强对使用对象的研究,使得数字化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形成服务师生、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四、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及考核

1.创新体制,理顺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建立专业群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制度,引入行业企业作为参与专业群建设的战略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群的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同时促使专业群的发展能紧紧跟上区域经济和行业内的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建立群内专业间内在联系与沟通,处理好专业设置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专业口径的普适性与针对性关系、通用性与特色性关系。加强核心专业的特色建设,以利更有效地提高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柔性化的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并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整合、拓展新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2.建立和实施专业群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高职院校要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工作会议,研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专业群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专业群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实行专业群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同时建立一整套专业群建设检查评估的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于专业群建设要改变原有的教育内部为主的评价方式,吸收行业和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成效的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把专业群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与社会服务能力,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群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专业群建设的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同时要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结合专业剖析的剖析项目,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将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集约化管理的创新。专业群建设必将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促进专业交叉和产业融合,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区或行业产业发展,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

[3]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化工专业特点篇9

关键词:分离工程;应用型人才;林产化工;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12-02

分离工程课程作为化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具有内容涉猎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该课程对石化工业、无机和有机化学工业、石油加工、资源和能源工业、材料工业、聚合物加工、生化工业、制药工业、环境保护和核工业等许多国民经济重要工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新的工程类专业课教学模式,通过一门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该项目完成后,教学改革经验可以在其他高等林业院校的工程类专业课教学中推广应用。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和需求

林产化工专业是以树木、森林采伐和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制备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的国家重点专业。专业立足于黑龙江省的资源特点和优势,突出“绿色和环境友好化学与工艺”的主要特色,抓住生物质资源代替石化资源的机遇,以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化学利用为特色,瞄准世界各国的林产化工领域科研前沿,培养能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工业等领域从事植物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开发工作并且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分理工程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多、较散,各知识点间相互联系不是很紧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该门课程难学、难懂,在有关知识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工程计算方面只能机械模仿教材例子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2]。因此,造成了学生一定程度的畏学情绪和厌学心理,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课程教学质量。针对林产化工专业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林化专业分离工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弥补讲授法的缺陷,以小论文代替作业、自主设计实验[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社会服务和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们参加国家、学校和学院三个层次不同级别的创新实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总体素质达到全面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

林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包括:①教学方案的改革,结合目前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其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调整教学重点并增加林产化工科研领域分离工程技术使用的新技术相关的设备和方法原理的知识点;②分离工程课程面临着学时压缩(由72学时压缩为32学时),而知识量、信息量反而增加的矛盾,这需要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方案。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容易理解的课程章节采用以考代讲的方式,或采用多次研究型和课题调研型的大型作业,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精神,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并在课程结业考试中占一定的分值;降低课时缩减的压力。④针对工厂现场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取工厂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程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工厂中实际的分离问题的能力。

三、分离工程课程需求与三结合法的结合策略

本课程实施“专业课与基础课结合”、“专业课与实践结合”和“专业课与竞赛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法[4]。该改革方法意在加强林化专业学生化工分离基础理论,强化培养学生化学工程的理念,力求使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化工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程教学中以实例原理凝练知识点应用指导原理的层次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将产学研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工厂实践经验和学科前沿知识等带进课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里,增加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推进课程建设;以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实施情况

1.专业课与基础课结合,调整林化分离工程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对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林化分离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的调研方案为: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到其他高等院校进行调研;确定教学内容和新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结合林产化工领域科学前沿进展情况和本校的科研成果实施实训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等实践环节,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素养。①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的结合,进入在21世纪,分离技术向高级化、应用广泛化发展。与此同时,分离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些更新的边缘分离技术,如生物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环境化学分离技术、纳米分离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近年来科技人员在分离过程及设备的强化和提高效率、分离技术研究和过程模拟、分离新技术开发几个主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在工业上的应用,强化了现有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在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开发新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控制和工业设计最优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林化分离工程从分类、研究内容及方法出发,详细地介绍了多组分分离基础、多组分精馏的简捷计算和严格计算、多组分气体吸收和解吸、特殊精馏(包括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加盐精馏和反应精馏等)和萃取技术等化工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科技前沿,引进结晶、其他新型分离方法(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薄层色谱等)和分离过程及设备的效率与节能等内容。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以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化学利用为特色,瞄准世界国的林产化工领域科研前沿,成为能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工业等领域从事植物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开发工作、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②课程体系考核重点的调整,林化分离工程课程除借鉴化工原理课程内有关相平衡条件、相平衡常数和分离因子的定义、活度与逸度的定义、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泡点方程及露点方程的内容外,还借鉴了Henry定律、Langmuir方程、Langmuir-Freundlich和Freundlich方程气体的吸附平衡和液体的吸附平衡的内容。林化分离工程课程立足于基础课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合理扩展和延伸,体现了专业课与基础课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实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比较化工分离工程和林化分离工程,发现二者在课程的指导原则上存在不同,化工分离工程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体系强调加强化工基础、拓宽专业、理论扎实、扩大信息;林化分离工程由于教学学时只有32个学时,教学环节更注重拓宽专业、注意与前期专业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教学,启发思维、引导创新便于自学。因此,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体系考核重点在于掌握传质过程和分离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重要的分离单元操作及其设计、计算、应用基础,对于林化分离工程而言,考核重点在于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多组分分离基础、多组分精馏的简捷计算和严格计算、多组分气体吸收和解吸、特殊精馏、和萃取技术等简单的化工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科技前沿,掌握结晶、其他新型分离方法和过程的技术原理,实际应用实例和设备的效率与节能等内容。该课程体系的调整重视现代分离技术及其前沿发展,有利于林化专业的学生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先进的手段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能力。

2.专业课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分离工程实验的实训性。我们发挥实验独立开设实验课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训作用,强化林化分离工程实验与专业领域结合的紧密性;同时积极进行林化分离工程专业创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利用学科所在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实施“课程认知—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创新实践”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强化工程实践的观念。课程认知是在课堂上讲解分理工程实验的理论和原理,实验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上完成,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的完成给予实验技能考核;课程实践主要是会同本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实习,在哈尔滨化工二厂和三精制药等企业进行化工分离和药物精制分离等课内实例的工厂实践环节。几年来学生运用分离工程专业知识解决了很多创新的科研和工程实际问题,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均具有实际工程背景,设计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涌跃参加校、省和全国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在“挑战杯”和林业部举办的“嘉汉杯”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成绩斐然。综上,采用“三结合”教学法对林产化工专业分离工程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初步探索,经过初步实践检验,教学过程调整授课重点,突出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化学利用的特色,使学生更好理解林化专业分离工程的概念,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严谨、求实、认真的精神,为林化专业学生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工业等领域从事植物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庆国,徐东彦,王英龙,程江峰,尹进华.分离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03):23-25+29.

[2]刘翠琼.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为案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06):59-62.

[3]张轩,陈海燕.高校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75.

[4]肖琼.“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2,(09):30-32.

[5]张启昌,程广有,刘宝东,赵红蕊.地方林业院校林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58-160.

化工专业特点篇10

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化工行业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化工行业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企业的责任主体,提高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建立并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和防护自救能力;努力实现化工行业特种设备检验率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达到100%;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力争实现2008年*区化工行业特种设备不发生事故。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治理化工行业特种设备无证使用,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行为为重点,强化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促使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长效机制。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做好隐患排查查漏补缺工作。对照“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应急救援措施,人员有操作证,设备有使用证,主动申报定期检验)的要求,全面检查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和使用状况,查找影响安全的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

(二)进一步做好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主动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按规定申报定期检验,特别是未办理注册登记和超期未检查设备。

(三)切实做好隐患治理工作。明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是隐患整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求他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整改,并对企业整改工作进行动态跟踪和整改验收。一时难以整改的,要求企业落实专人督察、巡查等各项防范措施,坚决防止事故发生;凡在整改期间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停止使用;对不按规定要求认真整改的企业,各地依法查处;对拒不整改事故隐患的企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四)做好信息录入和统计工作。专项整治的信息(包括检验信息、隐患排查信息)及时录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网络》数据库,实施动态监管。

(五)做好数据库清理工作。针对化工企业特种设备多、乱、难管理的特点,化工企业要主动与我局配合做好数据核对和清理工作,出现报废、停用、移装、名称变更、用途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到我局办理相关手续。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专项整治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月10日至6月20日,各化工企业根据专项整治要求,制定整改方案,组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对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贯、培训。对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自查,找出企业本身在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二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各化工企业根据制定的整改方案对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要求各企业在6月21日前把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到区质监分局。

第三阶段:7月1日至15日,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个化工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并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和全面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深化、完善整治工作意见和措施。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相关科室要把化工行业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为保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我局决定,成立以厉祖田为组长,骆和庭、张毅、吴天芬为副组长,刘景华、丁鹏、林玉祥、钱华为成员的化工行业特种设备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治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日常工作。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区质监分局相关科室应当根据本地区化工行业的特点,抓住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同时,要与日常安全生产监管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将专项整治工作做细、做实,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