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2:03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1

(一)问题的由来

自从2003年新一轮的课改进入到初中阶段直至2007年第一届新课改的学生入校,外界对新课改的争议不断。自己也深有体会,一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学得很轻松,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中成绩下降,感觉数学难学,家长也很着急和不解。2008年秋,本人带新一届高一学生,就着手准备从这一届学生入学开始到他们离校,在和他们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问题研究的现状

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问题已有很多人在关注、在研究。有很多人也找出初高中数学在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些差异,比如,现行的初中数学把一部分内容删减,把一部分内容降低了要求,而很多内容在高中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有人专门就此编撰了初高中衔接方面的教材。而本人想就本地的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找出他们学习上的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报告

(一)衔接上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上的脱节

在跟踪了学生三年的学习中感到在教材方面初高中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这是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一个原因。

2.学习方法、习惯、思维方法上的脱节

从初中上来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一些措施

1.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很多家长在暑假给孩子急于补课,而大多是在提前学习高一的课本知识。

对高一新生要在学法上指导,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加以培养。让他们慢慢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无老师监督、督促下,逐步培养他们主动看书、勤于钻研、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师找准衔接点,做好衔接工作

(1)找准衔接点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运用联系的观点提示新知,使学生不仅能顺利接受新知,而且能够认识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2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2.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

(2)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使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地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

4.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中的数学语言形象、通俗。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对策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教学直观化、教学语言通俗化

根据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仍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高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化、抽象思维通俗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3.适时降低思维难度,以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就可以与思维能力相适应了。

4.有效处理教材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6.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3

一、做好数学思维能力的衔接教学

不管高中数学如何变换,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不会变,并且高中数学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是探究能力。高中数学新课标别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从做中学”,通过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理论知识。所以,高中数学注重过程体会,抽象性很强。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妨多采用数学实验教学,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初中“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几何画板以及多媒体构造函数的基本模型,让学生探索函数线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函数的相关性质,而不要直接让学生去记忆函数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二是表达能力。高中数学知识涉及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相对比较抽象,而初中数学知识主要涉及到文字语言,相对比较简单直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除了要注意学生的数学文字语言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熟悉符合语言和图形语言。此外,初中数学教学要经常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学着提炼和描述概念和定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解题能力。解题能力是强化数学知识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融合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对于其升入高中乃至将来都非常重要。许多概念、定理、思想方法以及技巧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通过解题来实现。在初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能够有效地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同时,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像综合法、分析法、转化法、化归法、建模法以及数形结合法等。比如,可以将数字性的应用题用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只有能审清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此外,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对于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牢固掌握,教师也可以借助变式训练来强化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面对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与高密度的课程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四是归纳能力。高中数学的学习,特别重视运用思维导图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这样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其明确重点和难点,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强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熟悉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

二、要做好学习兴趣的衔接,让学生知“难”而进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4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初中删减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教法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基本的知识点以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对号入座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了围着教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对规律的归纳总结,也就是初中学生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方法,领会数学思想,做到触类旁通。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立足于课标和教材。

因为我省刚进入新课改不久,很多教师还是比较茫然,所以我们必须立足课标和教材,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

2.适当补充有关内容。

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运用联系的观点提示新知,使学生不仅能顺利接受新知,而且能够认识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对这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而在高中解析几何部分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项全新的教学尝试,编写衔接教程,,在进行高一新课程的教学前安排约为六课时的衔接教程教学.,发现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重视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认真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接段。

(2)指导学生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3)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5

关键词:数学衔接;原因;内容;措施

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因素。讨论和研究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指导和引领学生适应数学学习的变化,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为什么要讨论衔接问题

首先,课改以来的教材变化和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初高中数学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较大的跨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压缩,而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没有衔接,使得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跨越很高的台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其次,初高中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涉及的思想方法较少而且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方法的概念,而高中涉及较多的思想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二、哪些具体内容需要衔接

1.初中删去的,高中经常要运用的内容

(1)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课程中已删去,而在高中课程的运算中经常用到。

(2)因式分解在初中课程中一般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初中课程对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做要求,但高中课程中的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这些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部分对分母有理化在初中课程中不做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课程中函数、不等式部分常用的运算技巧。

(4)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等)初中课程中大都已经删去,而高中课程中要经常涉及这些内容。

2.初中要求低,而高中需要熟练运用的内容

(1)初中课程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的基础内容,而且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做要求,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3)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做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课程中这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3.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1)初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只是有一些渗透,而高中就要求学生理解并在解题中应用。

(2)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离常数法、十字相乘法等运算方法和变形技巧,初中做要求,而高中数学中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三、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课程难度。新授课的导入,尽量由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主要是做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努力克服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惰性,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新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适时补充拓宽初中数学知识,加强知识、方法、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更快地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6-01

高中数学难学是广大学生的共识,有人曾说:初中升高中,数学要上“高台阶”。这表明,在很多人眼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有些基础不牢,意志也不坚定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将成为他们的拦路虎。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呢?

一仔细分析教材,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脱节”是形容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差距最为形象的词汇,很多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删减,但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还有体现。对于这些“脱节”的内容,教师应积极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不同:(1)直观变抽象;(2)单一到复杂;(3)浅显到深奥;(4)定量到定性。总的来说,初中教材中的内容浅显易懂,语法结构相对比高中教材简单,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运用也多是四则运算,且公式的参量较少,学生在学习时只要把握“背公式、做习题”的原则就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但是,高中数学却没这么简单。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上整体数量要比初中增加许多,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性,数学语言也变得很抽象。

二找准知识衔接,梳理数学知识点

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运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数学,可以促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还能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梳理数学知识,让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便于更好地掌握学习数学的要领。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找准知识的衔接点,从初中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推出新知识,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在教学函数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教材对函数的定义,然后再利用高中映射的概念,给予函数新的解释,让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做好教法衔接,循序渐进

初中数学内容较少,课堂知识容量也比较少,教师讲课的进度相对比较慢,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讲解重点、难点,详细探究各类习题的解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而高中数学内容容量比较大,从数学概念到对公式的理解、灵活运用以及公式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有较高层次的要求,须注重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举一反三能力。针对这种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做好教法的衔接工作,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重引导”,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升高的不适时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高一刚开学时,可以特意留出几节课,帮助学生梳理初中的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反证法等知识,查漏补缺,在巩固学生旧知识的同时,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增强逻辑分析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7

   一、为什么要讨论衔接问题

   首先,课改以来的教材变化和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初高中数学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较大的跨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压缩,而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没有衔接,使得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跨越很高的台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其次,初高中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涉及的思想方法较少而且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方法的概念,而高中涉及较多的思想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二、哪些具体内容需要衔接

   1.初中删去的,高中经常要运用的内容

   (1)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课程中已删去,而在高中课程的运算中经常用到。

   (2)因式分解在初中课程中一般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初中课程对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做要求,但高中课程中的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这些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部分对分母有理化在初中课程中不做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课程中函数、不等式部分常用的运算技巧。

   (4)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等)初中课程中大都已经删去,而高中课程中要经常涉及这些内容。

   2.初中要求低,而高中需要熟练运用的内容

   (1)初中课程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的基础内容,而且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做要求,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3)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做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课程中这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3.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1)初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只是有一些渗透,而高中就要求学生理解并在解题中应用。

   (2)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离常数法、十字相乘法等运算方法和变形技巧,初中做要求,而高中数学中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三、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课程难度。新授课的导入,尽量由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途径

初中生进入到高中数学学校阶段,他们会发现高中数学学习比初中更加深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对于思维认知还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所要求水平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数学学习就成了广大高一学生课程学习的障碍。如果高中数学教师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初高中数学学习进行强化衔接和引导,高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息就会使其高中学习生涯不能够有效得到延续,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深思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思路和途径,以便于拓展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空间。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初高中数学不同教学特点要求衔接

随着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初高中数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日益凸显。由于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属于九年义务领域的范畴,这就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基础数学知识的传授,而高中阶段属于进一步学习深造阶段,这使得高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势必使两个数学教学阶段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鸿沟,这不可避免地给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初中生造成了高中数学学习的困扰,如果不及时给予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引导,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就成为高一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路上的障碍,就不利于高中生进一步成长成才。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淡化初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存在的严重差异性,而是基于数学课程范畴中的两者共性而去构建它们之间互通互用的知识平台,从而促使高一学生借助于初中数学理论知识以及思维习惯,去层层剥离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思维认知要求,进而消化和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点的传授和应用,最终形成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所要求达到的思维认知和知识能力水平。

(二)高中数学教学发展要求衔接

综合性地对高中数学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会发现高中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上要求很高,要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独立思考、综合应用等能力。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数学学习,由于自身带有义务教育属性,这使得初中生在学习初中数学学习时缺少独立探究和深化学习思维,相比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来说,初中数学学习就容易得多,其结果势必造成两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存在断层,这就不利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以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逐渐向高一学生揭开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高一学生才能够减少对高中数学学习难度上的不适,也才能够在高中数学教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活动中开拓思维认知并增强高中数学学习的信心,那么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够逐渐打开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造成的教学困境,致使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引领高中生不断拓宽数学学习的空间和余地。

二、强化初高中数学教学相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接受知识差异,寻找共性

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不可避免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和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也致使两个阶段上的学生思维认知和知识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性,那么,高中数学教师要求高一新生完全适应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数学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就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要从心理上平和地认识和接受两个教学阶段的数学差异性,并以积极寻求两者同从属于数学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巧上等的共性,站在学生学习的思维角度上寻求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点和贯通性,让高一学生在回顾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打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理解、理论拓展、以及实践性的应用等学习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高一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也就潜在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集合》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高一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一新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对其概念的解读,就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既然高中数学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基于《集合》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讲解和挖掘,对于刚接触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是不能够透彻理解和吸收,究其这一学习障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一旦面临抽象性而深邃性的高中数学知识就会陷入思维困境。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寻找《集合》这一数学理论知识点与初中数学理论知识之间的链接性,很快就会发现初中数学中的一元几次方程的解析结果就是《集合》理论知识的基础,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就引领高一学生对初中一元几次方程式解析结果讲起,让学生明白一元几次方程解析后得出的几个结果其实就是一个集合,只不过那几个结果是以分散式的形式展出出来,而高中数学理论知识只是把它们集合化而已。这样就让高一学生真正认识到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性,愿意积极寻求不一样的高中数学学习内在客观规律和方法去慢慢化解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难题。

(二)剖析教材和科学衔接教材

相比于初中数学教材来说,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系统跨度比较大和范畴比较广,知识点比较繁多、知识点之间综合性比较强,理论理解比较抽象化和逻辑化,这就对高中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显而易见,刚进入高中数学学习阶段的高一新生来说对这一数学教材难以一下子完全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解析过程中,不要站在高中阶段的高度上去展开,而应以初中数学教材解读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展开,要把高中数学教材向初中数学教材编排和展开靠拢,简化教材中知识点概念的抽象性,要从高一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实践出发尽可能地使教材内容直观化、现实化和可操作化。这样高一新生就能够使自己的学习心态保持在不急不躁的状态,根据高中教材知识内容慢慢地拓展思维和思路展开联想,以便于从日常现实实践活动中高中教材知识应用的范例,并从大量的直观性实践活动去总结这些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点的共性且加以概括,这样一下就打开了高一学生对高中数学教材认知的困顿之处。例如:当进行高中《立体几何》这一教学活动时,高中数学教师不先解读《立体几何》是什么,为什么要应用立体几何数学知识,而是先从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解读,并指出平面几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够生动化展示的不足,就借机引入立体几何,适时利用多媒体数学辅助工具以视频形式把现实城市街道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家具安装方面等立体几何的优点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初高中数学教材有机剖析和衔接,一下子拓宽了高一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深化也潜在地引导学生接受了高中立体几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三)优化课程设计达成链接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拓展。高一新生思维和知识能力正处于直观性向抽象性过渡的阶段,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渗透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的影子,促使高一学生对数学课程设计形成共识,并愿意随高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地去探究和吸纳数学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函数》这一数学教学活动时,高中数学教师先以初中二次函数来引出新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借助于初中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进行不同自定义函数的取舍和区间值设定,这一课程设计就实现了直观到抽闲、归纳到分析、以及树形结合的转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高中数学思维认知。

三、结语

毋庸置疑,以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认知为依托而去建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无疑是高中数学教师的一种明智之举。只有初高中数学教学有机相衔接,高一学生的逻辑性、综合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才能够逐渐得以培养,进而他们才能够领悟高中数学学习内在客观规律和技巧,最终他们的独立探究数学学习和深化数学学习能力才能够得以提升,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玲姿,陈福来.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J].湖南教育,2016,(01).

[2]陈庆菊.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1).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衔接高中;探究思考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经历了激烈的中考洗礼,刚跨入高中阶段学习,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强的新鲜感,并且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十足的信心,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读高一一段时间后,经常听到这些初中已毕业的学生抱怨高中数学内容多,老师上课速度快,如同听天书,做习题和课外练习时,也是磕磕碰碰,不知从何下手。他们常说在高一学习中面临着许多的学习困难,如听不懂,学不会,感觉自己还不能适应高中学习方式和高中老师上课的模式,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是什么导致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后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呢?作为一位长期在初三教学工作的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也经常和高中老师交流,据此我对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初三复习教学,为学生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做好准备。

一、分析问题成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学生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听一些学长讲高中数学很难学。确实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多数知识点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贴近,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另外,初中教材对概念的定义不是非常严格,对不少数学定理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直接给出,不需要证明,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趣味性强,教学课时较多。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论证严谨,逻辑性强,定义、定理表述严格。如:高一教材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其次,初中在新课标下,调整了部分初中教材内容,如初中弱化的韦达定理和圆有关的知识,而在高中必修2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却又相当重要。高中虽然在部分内容上较之以前难度相对降低,但增加了大学里相应部分,如:导数、概率、向量等内容。因此,从以上的教材变化分析,我认为教材的调整不仅没有缩小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差距,而是进一步扩大。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课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对重难点内容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教师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是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从而影响高中学习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讲问题细致,问题类型归纳全面,同样类型的习题训练较多。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记准教师所要求的概念、公式、定理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能对号入座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缺少自己独立思考和对数学规律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另外我们福州的学生参加中考可以带计算器进考场,而我们福建省高考却不允许带计算器,初中生对计算器操作熟练,却导致了心算、口算和笔算的能力减弱。但是在高中学习数学的时候,由于内容较多而时间较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以及题型等讲全面细致,只能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做一些选讲,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还是继续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计算不能完全脱离计算器,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和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根据问题成因做好初三复习阶段的衔接工作

1.优化初三复习,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初三复习阶段是初中与高中最近的时间段,要复习的概念多,要构建的知识结构多,要解决的题型多,要培养的能力多,短暂时间复容量的知识,正好类比高中教学环境。为此,在初三复习教学中,首先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其次,要综合运用知识,加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最后,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总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初三的总复习,逐渐让学生对高中的教学要求与学习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

2.认识初高中知识关系,适时拓宽初中知识

认识初高中知识关系,如初中实数与高中虚数联系,初中二次函数与高中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联系,初中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高中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联系,初中平面图形、三视图与高中立体几何联系,初中找规律题与高中等差、等比数列及通项关系,初中三角函数与高中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定理关系,对这些初高中联系的知识可在初三复习阶段适时做些拓展和介绍,不要为了中考复习而复习。

如二次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在初中,而发展点在高中,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福州的中考中常以二次函数为背景设置题目,也是高考的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因此在复次函数图象时,可根据图象让学生说出x为何值时y

再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认为两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老师要举空间异面不平行也没交点的直线实例,告诉学生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才是平行或相交,但立体图形就不一定成立,加深了对初中平面几何中定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高中的立体几何常要在平面与空间中转化,因此,要通过初中三视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复习平面图形折叠题型中,培养学生要能抓住折叠过程中那些不变的量去完成计算,这样,复习好平面图形知识与计算,可为高中立体几何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3.对比初高中教法特点,注意教法衔接

借助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辅助难题教学,加强定义、概念、定理之间的复习,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复习。在复习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同时加之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做到从想学、能学、会学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教师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的复习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数学学习境地,得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4.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教会学生学会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学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它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我们知道在有效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能单纯地依赖知识的记忆与对教师讲解试题的模仿,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模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在解数学试题中解题思路的独创性和学生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大力表扬肯定,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热情。

5.指导学生复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行扎实的复习,并在将来的高一学习中安全度过这个初高中衔接阶段。对于学生听课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课、笔记、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如何自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对概念,定理要求会联系、会应用。每章复习要求学生会用图表归纳要点,使所有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形成好的认识结构。

三、思考

在初三数学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发现,例如: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数学领域都能有很好的扩展,解题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个别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没有放眼高中,觉得这些补充内容与他们的中考考试无关的内容是浪费时间,心里有点抵触。

同时由于复习难度提高了一点,使得基础较差的同学感觉上课有点吃不消,促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差。因此在实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初三中考数学复习感觉压力比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这部分优秀学生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前有意识地补充部分高中知识,渗透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复习阶段的衔接教学中起带头作用,为其他的同学形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起示范作用,为初、高中教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同时在今后中考试卷中,适当加大对初、高中衔接部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力度,如将实数运算转移到虚数运算等,来促进学生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又如函数部分等,突出能力的考查,来促进初中阶段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探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不时地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出挑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探讨教学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些教学上的困难,不要一味躲避,否则我们的探究教学就不会有收获。

以上是我对初高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导致数学成绩分化原因进行的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初三复习教学,为学生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做好准备做的一些探讨。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继续有新的发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柯连平.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学数学研究.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高中数学衔接篇10

关键词:衔接探讨原因培养

初中生经过中考奋力拼搏,跨入高中,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晦涩,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

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